附子AconitiLateralis Radix Preparata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子根的加工品,是温里药中常用药物之一,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称为“百药之长”,又誉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1]。附子属于大辛大热之品,乃治阳虚诸证及寒凝痛证之要药,尤能救治亡阳重证,拯救生命于垂危,历代文献皆有其功效的记载,称其“有起死回生之功”“功力为最”等,为古今医家所喜用[2, 3]。现代研究对附子“回阳救逆”的功效的科学解释为强心作用,临床常用于心力衰竭、休克等的治疗,但其强心作用主要成分及机制尚存争议[4],普遍认为其物质基础主要是生物碱类及附子苷类成分[5],而其可能机制主要与肾上腺能受体、钙调磷酸酶等有关[4, 6, 7]。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ANS)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将系统评价附子抗急性心力衰竭药效作用以及与α、β肾上腺素能受体相关的可能作用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支持。
1 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附子饮片(产地为四川江油)购于中国药材总公司,经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李天祥副教授鉴定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干燥子根的加工品。戊巴比妥钠(批号P8410,上海索莱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合氯醛(天津福晨化学试剂厂);肝素钠注射液(12500 U,2mL,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临用前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U/mL;普奈洛尔(质量分数99%,批号102H0612,Sigma);酚妥拉明(质量分数99%,批号P-7547,Sigma);异丙肾上腺素(ISO,批号5e20002,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
1.2 仪器ML870powerlab八导电生理记录仪(ADInstruments Pty Ltd.,澳大利亚);WZS-50F6双道微量注射泵(浙江史密斯医学仪器有限公司);F3×70A型硬脊膜外麻醉导管(常州市乐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3 实验动物64只雄性Wistar大鼠(200~220g),SPF级,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许可证号SCXK(京)2009-0004。
2 方法 2.1 附子提取物的制备称取附子干燥饮片100g,粉碎后加10倍量75%乙醇,浸泡30min,回流提取2次,每次1 h,滤过后合并2次滤液,减压浓缩至缓慢流动状态且无醇味为止,将浓缩后的浸膏用蒸馏水稀释至生药3g/mL,并置于4℃保存,临用时用蒸馏水稀释。经分析鉴定,浸膏中主要成分为双酯型乌头碱、单酯型乌头碱及乌头原碱等成分。
2.2 实验分组 2.2.1 附子抗急性心衰药效学研究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等量生理盐水),附子高、低剂量(30、10g/kg)组,ISO阳性对照(ISO 5 μg/kg)组,每组8只大鼠。
2.2.2 α受体阻断药对附子抗急性心衰作用的影响研究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组(等量生理盐水)、附子组(30g/kg)、酚妥拉明拮抗组(30g/kg附子+500 μg/kg酚妥拉明),每组8只大鼠。
2.2.3 β受体阻断药对附子抗急性心衰作用的影响研究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组(等量生理盐水)、附子组(30g/kg)、普奈洛尔拮抗组(30g/kg附子+300 μg/kg普奈洛尔),每组8只大鼠。
2.3 急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制备将大鼠以10%水合氯醛(3mL/kg)ip麻醉,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剪去颈部鼠毛后用碘酊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纵向切开颈部皮肤,分离右颈总动脉约1.5cm,结扎远心端,用动脉夹夹住血管近心端,从远心端用自制的钩针刺穿动脉,插入导管。用细线轻轻扎动脉壁于导管上,松紧以切口不漏血且导管能自由出入为度。导管中充满含0.03%肝素的生理盐水,并与压力换能器连接,通过八导生理记录仪进行记录。观察示波器上所示压力波形的变化,轻轻夹住颈总动脉及导管,将导管插向左心室(3cm左右),当感到导管随心脏波动而明显抖动时,减慢插进速度并注意显示器血压波形变化,当血压波谷降至0mmHg(1mmHg=0.133 kPa)附近,具有明显舒张期且顶峰平坦的波形时即表明导管已通过主动脉瓣进入左心室腔内,再送入导管1~3mm,若还保持心室波形则固定导管。信号输入至Powerlab八导生理记录仪自动记录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从尾静脉缓慢恒速给予2%戊巴比妥钠0.2mL/(kg∙min),并观察心功能指标变化,按文献报道[8]以dp/dtmax及LVSP降低40%以上为心衰造模成功标准,随后以0.6 mL/h体积流量输入戊巴比妥钠至实验结束。
2.4 给药方法及指标测定待心衰模型成功稳定10min后,分离大鼠十二指肠并给予受试药物(附子或ISO)或生理盐水;分离颈外静脉,建立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普奈洛尔)静脉给药通路。心功能指标于造模前、给药前(模型稳定后给药)以及给药后2、4、6、8、10、12、14、16、18、20、25、30、45、60 min各采样记录1次。分析各指标的造模后及给药后的变化率,变化率=(Dtm-Dpm)/Dpm,其中Dtm表示造模后或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数据,Dpm表示造模前数据。
2.5 统计处理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3 结果 3.1 附子对急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为了评价附子抗急性心力衰竭作用,本研究采用iv戊巴比妥钠制备急性心衰模型,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LVSP、HR、±dp/dtmax,结果见图 1~2。实验结果显示,静脉输注戊巴比妥钠后使大鼠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均明显降低,与造模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模型组LVSP及dp/dtmax分别下降54.76%、55.29%(均>40%),表明急性心衰模型成功。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ISO给药后,各血流动力学指标(LVSP、HR、±dp/dtmax)在给药后显著升高,2min左右作用效果最强;附子高、低剂量组给药后,LVSP均有明显升高,在给药后2~25min差异均显著(P<0.05、0.01),各组在给药后6min作用最强,其中附子高剂量组作用效果在2~20min明显强于低剂量组(P<0.05、0.01)。附子高剂量给药4min后持续加快急性心衰大鼠HR,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0.01),给药后12min作用效果最强,低剂量组起效时间较长,在16~30min表现出显著加快HR作用(P<0.05)。附子对急性心衰大鼠心肌收缩力的影响结果与LVSP类似,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在给药后显著性升高+dp/dtmax以及降低-dp/dtmax(P<0.05、0.01),且高剂量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明显强于低剂量(P<0.05、0.01),两组均在给药后6min作用效果最强。
![]() |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附子高剂量组比较:&P<0.05&&P<0.01,图 2同 *P <0.05**P <0.01 vs model group; &P<0.05&&P <0.01 vsALRPhigh dose group,Fig. 2 is same 图 1 附子对急性心衰大鼠LVSP和HR的影响(x± s,n = 8)Fig.1 Effects of ALRP on LVSP and HR in ratswith AHF(x± s,n = 8) |
![]() | 图 2 附子对急性心衰大鼠±dp/dtmax的影响(x± s,n = 8)Fig.2 Effects of ALRP on ±dp/dtmax in rats with AHF(x± s,n = 8) |
在大鼠急性心衰模型稳定后,iv 500 μg/kg酚妥拉明,然后立即十二指肠给予附子,比较给予酚妥拉明前后附子对急性心衰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其结果见图 3。附子(30g/kg)能显著升高LVSP,当给酚妥拉明阻断后,其升压效果显著减弱。与附子组相比,阻断α受体后,附子升压效果显著降低,甚至有部分心衰大鼠血压先略为降低然后升高,在给药2~20min后差异显著(P<0.05、0.01)。与附子组相比,酚妥拉明拮抗组HR略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附子升压效果可以被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拮抗,提示附子升高血压与激动α受体有关。
![]() |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附子组比较:#P<0.05##P<0.01,图 4同 *P <0.05**P <0.01 vs model group; #P<0.05##P <0.01 vsALRPgroup, Fig. 4 is same 图 3 α受体阻断药对附子升高LVSP和加快HR作用的影响(x± s,n = 8)Fig.3 Effects of α-receptor blockers on increasing LVSP and HR in rats with AHF(x± s,n = 8) |
在大鼠急性心衰模型稳定后,iv 300 μg/kg普奈洛尔,然后立即十二指肠给予附子,比较给普奈洛尔前后附子对急性心衰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其结果见图 4。与附子组相比,当给予普奈洛尔阻断后,普奈洛尔拮抗组升压效果显著减弱(P<0.05、0.01);与模型组相比,普奈洛尔拮抗组在给予附子后仍表现一定程度的升高LVSP的作用,在2~25min差异显著(P<0.05、0.01),结果表明普奈洛尔能部分阻断附子升压作用。与附子组相比,普奈洛尔拮抗组HR显著性降低(P<0.05、0.01)。结果表明β阻断药普奈洛尔能完全阻断附子加快HR的作用以及一定程度上阻断其升高血压作用,提示附子升高血压、加快HR作用与β受体有关。
![]() | 图 4 β受体阻断药对附子升高LVSP和加快HR作用的影响(x± s,n = 8)Fig.4 Effects of β-receptor blockers on increasing LVSP and HR in rats with AHF(x± s,n = 8) |
附子为临床常用有毒中药,属温热作用的药物,适用于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具有强心、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心衰的治疗作用,其应用与疗效备受中医药界重视。本研究采用戊巴比妥钠复制急性心衰模型,戊巴比妥钠具有负性变力作用,大剂量的戊巴比妥钠可严重抑制大鼠心肌收缩功能而导致急性心衰,主要表现为左室收缩功能的迅速减退,具体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表现为LVSP、+dp/dtmax、HR的显著下降和-dp/dtmax的升高[9, 10]。该模型常用于急性心衰方面的研究,方法简单易控,模型稳定,+dp/dtmax及LVSP降低40%以上并可维持1~2h,适合本课题研究。LVSP、+dp/dtmax分别代表左室最大收缩压及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心功能状态及心肌收缩力,尤其是+dp/dtmax对各种变力性因素高度敏感,是评价心肌收缩性能的最常用指标[11, 12],能够准确地反映左心收缩功能。
ANS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ANS对各种心血管效应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其主要包括HR的加快(正性频率作用)、增加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作用)、加速心脏舒张、降低静脉血容量、收缩外周血管等[13, 14, 15]。所有这些效应目的都是提高心脏性能,为使机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做准备。在细胞中,肾上腺素能受体与ANS释放的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特异性结合而介导ANS相应的效应。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α和β受体,这2种受体又可分为若干受体亚型:α受体分α1和α2,β受体分β1、β2和β3。这些受体广泛分布在人体不同器官与组织中,在心血管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α1受体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如皮肤、黏膜血管,以及部分内脏血管),激动时引起血管收缩;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脏、脂肪组织、肾血管床、血小板和胃肠道、肠系膜动脉,可使传导加速,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等;β2受体主要分布于支气管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等,介导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等作用;β3受体主要分布于脂肪、心脏、血管、肠道等组织,调节能量代谢,也介导心脏负性肌力及血管平滑肌舒张等作用[16]。
本研究系统评价了附子高、低剂量对急性心力衰竭的强心作用,附子具有非常强效的升高血压、加快HR及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较长,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量-效、时-效关系。在对附子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相关的强心作用机制研究中,发现当阻断α受体时,附子升压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所对抗,但其加快HR作用基本无影响。这一结果表明,附子升高血压作用可能与α受体相关,而其加快HR作用则可能为其他机制。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当采用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拮抗附子时,其升压作用一定程度上被显著阻断,其加快HR作用几乎完全被阻断,这一结果提示附子升高血压、加快HR作用与β受体有关。由此推测,附子的强心作用是其不同成分激动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不同亚型,而表现为对ANS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附子成分复杂,本研究尚未对其主要成分作用机制具体分析,其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1] | 中国药典 [S]. 一部. 2010. |
[2] | 平 静, 于 鹰, 王均宁. 附子回阳救逆之运用 [J]. 现代中医药, 2013, 33(5): 97-99. |
[3] | 邓家刚, 范丽丽, 郝二伟, 等. 附子回阳救逆量效关系的实验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3): 656-658. |
[4] | 陈荣昌, 孙桂波, 张 强, 等. 附子及其复方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2014, 45(6): 883-888. |
[5] | 徐暾海, 赵洪峰, 徐雅娟, 等. 四川江油生附子强心成分的研究 [J]. 中草药, 2004, 35(9): 9-11. |
[6] | 尹玉柱, 石岩殊. 附子的应用体会与功效机制的现代研究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2): 272-273. |
[7] | 吴磊宏, 高秀梅, 王林丽, 等. 附子多成分作用靶点预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1): 2907-2910. |
[8] | 马淑骅, 胡剑江, 王玉敏, 等. 黄芪注射液对两种急性心衰模型的强心作用比较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 17(4): 390-392. |
[9] | 刘勤社, 曹贵民, 王朝宏. 戊巴比妥钠致家兔心衰模型的方法探讨 [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3, 16(2): 38-39. |
[10] | 邓青秀, 彭 成. 中医药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J]. 四川动物, 2011, 30(2): 296-300. |
[11] | 张晓丹, 张 茹, 余自云, 等. 补阳还五汤与黄芪对心力衰竭豚鼠强心作用的比较 [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 10(6): 421-423. |
[12] | Wilfert K, Drischel K, Unbehaun A, et al. Vascular response to angiotensin II in atherosclerosis: role of the baroreflex [J]. Hypertension, 2000, 35(2): 685-690. |
[13] | Lymperopoulos A, Rengo G, Koch W J. Adrenergic nervous system in heart failure: pathophysiology and therapy [J]. Circ Res, 2013, 113(6): 739-7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