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在中药药效组分理论的指导下[1],研究炙甘草补脾益气药效组分的变化规律。在炙甘草用量和剂型稳定的前提下,分析了炙甘草及其配伍组分中其药效组分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苷的存在状态,揭示了药效组分与配伍、剂型的对应性关系。
四君子汤作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见方剂始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中医内科脾胃气虚证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2]。四君子汤在临床治疗中,主要起到益气健脾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人参甘温益气,即可大补脾胃之气,又可补益肺气。两药合用,主治脾胃气虚证。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人参益气健脾为主,辅助白术,既可健脾,又能渗湿止泻。临床常用于脾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四君子汤以人参为君药,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和补脾益肺的功效,且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能起到双向调节作用[3]。甘草酸和异甘草苷是生物活性较强的物质,现代药理学认为甘草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增强内耳听觉、抗炎、抗变态反应等作用;甘草苷和异甘草苷具有抗溃疡、抗菌、抗炎[4]、解痉、镇痛等作用[5]。甘草素有抗氧、抗过敏、抗霉菌、防止皮肤老化、有效清除超氧离子等作用[6]。因此选择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规定量高且具有明显药理活性的甘草苷、甘草酸,以及甘草素和异甘草苷作为定量成分。
1 仪器与材料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HP真空脱气泵,HP四元泵,HP自动进样,HP柱温箱,HP DAD检测器;WRX—1S型BP110S电子分析天平;Sartorius BT25S型电子分析天平;Agela Venusil HPLC Columns(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
甘草苷(质量分数99%,批号111208)、甘草素(质量分数99%,批号120302)、甘草酸(质量分数99%,批号111201),异甘草苷(质量分数99%,批号120112),四川维克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试品见表 1,均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张贵君教授鉴定,炙甘草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Praeparata cum Melle(GRRPM)为内蒙古野生炙甘草饮片、人参Ginseng Radix et Rhizoma(GRR)为吉林的人参片饮片、白术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AMR)为浙江炒白术饮片、茯苓Poria为云南茯苓的饮片。
![]() |
表 1 炙甘草及其药对、复方供试品来源 Table 1 Sources of test samples of GRRPM,their medicine pairs,and medicine compounds |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适量对照品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6],分别置于10 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摇匀,分别得到质量浓度为86、10、20、250 μg/mL的对照品溶液。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按照单味药、各配伍比例[7]及四君子汤复方称取炙甘草及其他饮片,加10倍量水后煎煮2次,第1次30 min,第2次20 min,合并煎液,趁热滤过,滤液浓缩至每1毫升相当于饮片0.1 g的浓缩液,取浓缩液1 mL至10 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静置,分出上清液,使用带有0.45 μm滤膜的注射器滤过并注入液相瓶,制成相对质量浓度为10 mg/mL的溶液,即为供试品溶液。
2.3 色谱条件[8,9]色谱柱为Agela Venusil HPLC Clumns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0~8 min,19%乙腈;8~11 min,23%乙腈;11~21 min,24%乙腈;21~44 min,50%乙腈;44~45 min,100%乙腈;45~50 min,19%乙腈。体积流量1.0 mL/min;进样量为10 μL;柱温为室温(30 ℃);检测波长为237 nm(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酸)、360 nm(异甘草苷)。
2.4 线性关系考察为了使炙甘草的4种药效组分的标准曲线更准确,根据其质量浓度分别采用合适的进样量。甘草苷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3、6、9、12、18 μL,异甘草苷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1、4、8、12、16、20 μL,甘草素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1、3、6、9、12、18 μL,甘草酸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0.5、4、8、12、16、20 μL。以对照品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甘草苷回归方程y=148.19 x,r2=0.999 3,在25.8~154.8 ng线性关系良好;异甘草苷回归方程y=28.25 x-1.177,r2=0.999 6,在10.0~200.0 ng线性关系良好;甘草素回归方程y=45.61 x-0.022,r2=0.999 6,在20.0~360.0 ng线性关系良好;甘草酸回归方程y=75.32 x-0.398,r2=0.999 8,在125.0~5 000.0 ng在线性关系良好。
2.5 精密度试验分别精密吸取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苷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6次,按各成分的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其RSD分别为1.04%、1.51%、1.69%、1.19%,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6 稳定性试验称取炙甘草供试品6.00 g,按“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室温放置,分别在0、2、4、6、8、10、12 h按上述方法测定,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峰面积的RSD依次分别为1.93%、1.69%、1.46%、2.73%,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2 h内稳定。
2.7 重复性试验按“2.2”项下的样品制备分别按照配比制备炙甘草、炙甘草-人参、炙甘草-白术与四君子汤供试品溶液。
精密吸取同一批供试品溶液,进样10 μL,依照标准曲线测定方法连续测定6次,根据峰面积计算其质量浓度的RSD值,得到4种组分质量浓度的RSD值分别为1.84%、1.77%、1.64%、2.24%,表明本方法重复性良好。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炙甘草饮片6份,按“2.2”项下方法制备,分别精密加入相应的4种对照品:甘草苷7.012、7.123、7.112、7.234、7.331、7.542 mg;异甘草苷1.401、1.367、1.324、1.474、1.401、1.429 mg;甘草素3.421、3.453、3.383、3.238、3.322、3.348 mg;甘草酸9.452、9.573、9.612、9.083、9.713、9.562 mg。注入液相色谱仪进行定量测定,计算得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55%、99.79%、101.00%、98.89%,RSD分别为1.78%、1.71%、1.90%、1.36%。
2.9 炙甘草及其配伍载体中4种药效组分测定分别制备3批供试品溶液,每个供试品连续进样3次,进样量10 μL,按“2.3”项测定峰面积,根据外标法计算各组分的量及各组分的比例,结果见表 2、3。
![]() |
表 2 炙甘草及其配伍载体中4种药效组分测定结果(x±s,n=3) Table 2 Determination of four active components alignment in GRRPM and their compatibility carrier (x±s,n=3) |
![]() |
表 3 4种药效组分在单味药、药对、复方中的比例 Table 3 Proportion of four active components alignment in GRRPM,their medicine pairs,and medicine compounds |
3 讨论
根据中药药效组分理论,确定炙甘草为供试品,依据剂型确定药效组分的组成即: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苷。并依据配伍和剂型研究其药效组分的变化情况,结合功效分析药效组分的变化规律。中药多以配方的形式使用,说明药效组分资源利用空间较大。而由于复方才是作为发挥疗效的关键,并非一种或某几种成分,而是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所以,单纯地把某一单体或几个单体的量作为质量检测标准有欠妥当,而应该把疗效与质量标准联系起来,将药效组分作为质量控制的多指标,有利于炙甘草中药的用药安全。
从供试品药效组分测定结果来看,在剂型固定的条件下,配伍不同,药效组分的差异很大,炙甘草药效组分的总量是配伍组分的3倍,说明配伍影响药效组分的存在,配伍不同、药效组分不同,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同。
配伍不同单味药炙甘草与药对(炙甘草-人参)的补脾和胃药药效组分(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苷)比例相差最大,横向比较炙甘草与药对,从质量浓度最大的甘草酸(38.75±1.77)mg/mL的量相差22.4,而质量浓度最小的异甘草苷(1.40±0.25)mg/mL相差1.03;从炙甘草(67∶2.32∶27.67∶1)与炙甘草-人参(7.76∶2∶17.35∶1);的补脾和胃药效比例区间相比,甘草苷、甘草素和异甘草苷比例量两两相差在1.0附近,甘草酸的比例相差10.0以上。
配伍对药效组分有显著影响,说明组分与药效具有明显的对应性。4个供试品中炙甘草药效组分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炙甘草>炙甘草-白术>四君子汤>炙甘草-人参;药效组分(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苷)比例的变化区间是(7.76~9.34)∶(2.00~2.81)∶(17.35~31.4)∶1。
炙甘草与炙甘草-炒白术、炙甘草-人参、复方四君子汤是水煎煮液,符合中医药传统的使用中药的习惯。分析结果表明:各样品中炙甘草药效组分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炙甘草>炙甘草-白术>四君子汤>炙甘草-人参。
炙甘草与炙甘草-炒白术、炙甘草-人参、四君子汤的补脾和胃药效组分比例区间为(8.67∶2.32∶27.67∶1)、(7.76∶2∶17.35∶1)、(7.78∶2.81∶29.09∶1)、(9.34∶2.53∶31.41∶1),比例的定量区间趋于常数,因此,炙甘草的质量标准应依据配伍的不同分别制定。配伍不同,药效组分不同,功效不同。
[1] | 张贵君, 罗容, 王奕洁.中药药效组分理论与中药组分学 [J].中药材, 2007, 30(2): 125-126. |
[2] | 高永珍, 武瑞珍, 陈永利.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中的运用 [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3): 52. |
[3] | 王涛, 江滨, 曾元儿.四君子汤合、单煎液中甘草酸含量的测定 [J].广东药学, 2002, 12(4): 8-9. |
[4] | 张明发, 沈雅琴.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与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1, 26(4): 261-268. |
[5] | 刘晓娜, 高彦华, 乔喜芹, 等.复方甘草片中甘草酸、异甘草苷、异甘草素的测定 [J].黑龙江医药, 2006, 19(1): 1-3. |
[6] | Zou K, Fu N W.Antioxidant constituents from Glycyrrhiza inflata Bat.root [J].J Chin Pharm Sci, 1996, 5(4): 182-185. |
[7] | 刘萍, 王平, 刘松林, 等.基于药对探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思考 [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 28(9): 1833-1835. |
[8] | 李伟, 王跃飞, 文红梅, 等.HPLC-DAD同时分析甘草中7种有效成分 [J].中国药学杂志, 2008, 43(24): 1914-1918. |
[9] | Liu Y, Yang J S.Determination of liquiritigenin, liquiritin, isoliquiritigenin and isoliquiritin in extra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ijunzi Decoction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J Chin Pharm Sci, 2005, 14(4): 227-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