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52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1, 52(1):0-0.
    [摘要](406) [HTML](0) [PDF 713.53 K](989)
    摘要:
    2  封面
    2021, 52(1):0-0.
    [摘要](314) [HTML](0) [PDF 2.72 M](1105)
    摘要:
    3  新形势下中药新药研发的思路与策略
    张铁军,刘昌孝
    2021, 52(1):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01
    [摘要](3900) [HTML](0) [PDF 747.11 K](18239)
    摘要:
    中药新药研发中的中药创新研发是中药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源泉,是关乎国计民生、解决临床重大疾病预防与治疗重大问题的关键途径。自1985年我国实行新药审评办法以来,中药新药研发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020年3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同年10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对中药新药研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展示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中药新药的临床需求和市场环境以及新的中药注册要求,针对中药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瓶颈问题,提出新形势下中药新药研发的总体思路、研发策略和技术路径,以期为新形势下的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4  关于中药新药用饮片炮制研究的思考
    王玲玲,周跃华,李计萍,林丹,顾杰,吴静义,唐溱
    2021, 52(1):9-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02
    [摘要](2476) [HTML](0) [PDF 437.00 K](17171)
    摘要:
    结合《中药新药用饮片炮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过程中的相关思考,就饮片炮制研究的基本思路及与《中药、天然药物原料的前处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不同的技术要求进行探讨,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直接粉碎入药饮片的清洗工艺研究,降低微生物污染水平;(2)在保证药材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药材趁鲜切制等研究,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3)研究采用机器视觉等新技术对饮片炮制程度进行客观量化评价,加强饮片炮制过程的质量控制;(4)进行新型干燥技术的研究,节能降耗,保证饮片质量;(5)加强炮制用辅料的原料质控、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6)根据饮片特点和常见问题研究完善饮片质量标准,反映饮片的关键质量属性。必要时可参考国家补充检验方法增加针对性检测项目,根据质量控制及风险管理情况对饮片标准中的特定项目进行定期检验。
    5  人参根和根茎中新的聚乙炔类化学成分
    杨秀伟,王洪平,张友波,徐嵬,王英平,张连学
    2021, 52(1):14-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03
    [摘要](1299) [HTML](0) [PDF 1.38 M](1338)
    摘要:
    目的 研究人参Panax ginseng根和根茎的聚乙炔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反相HPLC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红外、紫外、质谱、核磁共振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人参根和根茎的95%乙醇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聚乙炔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人参炔K(1)、人参炔醇(2)、(9Z)-1-甲氧基-9-十七碳烯-4,6-二炔-3-酮(3)、竹节参炔A(4)、(3R,9R,10R)-人参炔三醇(5)、10-甲氧基十七碳-1,16-二烯-4,6-二炔-3,9-二醇(6)、人参炔A(7)、10-甲氧基十七碳-1-烯-4,6-二炔-3,9-二醇(8)、西洋参炔醇7(9)、9,10-环氧-16-十七碳烯-4,6-二炔-3-醇(10)、人参环氧炔醇(11)、人参炔D(12)、西洋参炔醇4(13)、1-甲氧基-(9R,10S)-环氧十七碳-4,6-二炔-3-酮(14)、人参炔E(15)、人参炔二醇(16)和人参炔(17)。结论 化合物610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人参炔三醇甲醚(panaxytriol methyl ether)和人参环氧烯炔醇(panaxenydol);化合物4913为首次从人参根和根茎中分离得到。
    6  野山参中1个新的聚炔类化合物
    牛雪妮,罗文,吕重宁,路金才
    2021, 52(1):23-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04
    [摘要](836) [HTML](0) [PDF 934.22 K](898)
    摘要:
    目的 研究野山参Panax ginseng根与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HPD-400大孔吸附树脂和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1H-和13C-NMR以及HSQC、HMBC实验)等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野山参70%乙醇提取物经HPD-400大孔吸附树脂90%乙醇洗脱部位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Z-癸烷-4,6-二炔-1-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三七皂苷Rt(2)、20(E)-人参皂苷F43)、人参皂苷Rg64)、20(E)-人参皂苷Rg95)。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聚炔类化合物,命名为人参炔氧苷A;化合物25为首次从野山参中分离得到。
    7  蓬莪术吉玛烷型倍半萜化学成分研究
    李小翠,陈金凤,熊亮,彭成,郭力,刘菲
    2021, 52(1):28-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05
    [摘要](1118) [HTML](0) [PDF 1.04 M](934)
    摘要:
    目的 研究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根茎中吉玛烷型倍半萜化学成分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中压液相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学手段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计算电子圆二色谱(ECD)方法确定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对分离得到的相应化合物分别进行了体外腺苷-5'-二磷酸钠盐(ADP)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筛选。结果 从蓬莪术茎95%乙醇提取物的中醋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8个吉玛烷型倍半萜,分别鉴定为新蓬莪术环氧酮(1)、curdionolide B(2)、curdionolide A(3)、(-)-phaeocaulin A(4a)、(+)-phaeocaulin A(4b)、heyneanone C(5)、(4S,5S)-13-hydroxygermacrone 4,5-epoxide(6)、phagermadiol(7),测试了分离所得化合物136对ADP及AA诱导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论 共从蓬莪术中分离得到8个吉玛烷型倍半萜,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并通过计算ECD确定了绝对构型,其对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4a4b为一对对映异构体;化合物2356均为首次从蓬莪术中分离得到。
    8  密蒙花中的1个新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龙泽海,王琦瑶,李波,张勇,贾琦,李医明,朱维良
    2021, 52(1):35-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06
    [摘要](829) [HTML](0) [PDF 1.70 M](951)
    摘要:
    目的 研究马钱科醉鱼草属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干燥花蕾及花序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溶剂萃取、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NMR、MS等现代谱学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从密蒙花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α-羟基-8β-羟甲基-1β,5α,6β,7β,9α-五氢-7(8)-环氧-2-oxaind-3-烯-1-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6-O-甲基梓醇(2)、梓醇(3)、蒙花苷(4)、芹菜素-7-O-芦丁糖苷(5)、木犀草素-7-O-芦丁糖苷(6)、密蒙花新苷(7)、芹菜素-7-O-半乳糖醛酸苷(8)、芹菜素-7,4'-O-葡萄糖醛酸苷(9)、芹菜素-7-O-α-鼠李糖基-(1→2)-β-葡萄糖醛酸苷(10)、腺嘌呤核苷(11)、鸟嘌呤核苷(12)、香草酸(13)、鸢尾番红花素M(14)、苦藏花素(15)、二氢红花菜豆酸-3'-O-β-D-葡萄糖苷(16)、二氢红花菜豆酸钠盐-3'-O-β-D-葡萄糖苷(17)、(E)-芥子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8)、咖啡酸(19)、绿原酸(20)。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6'-O-α-L-鼠李糖基梓醇,化合物9101518均为首次从醉鱼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11121920为首次从密蒙花中分离得到。
    9  基于裂区的D-最优实验设计法优化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水提工艺
    赵芳,陈泽麒,李文竹,苟维,刘飞,张程益,瞿海斌
    2021, 52(1):45-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07
    [摘要](794) [HTML](0) [PDF 1.59 M](1067)
    摘要:
    目的 在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的指导下优化丹参川芎嗪注射液(Salviae Miltiorrhizae and Ligustr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SMLHI)的水提工艺。方法 首先通过筛选实验设计确定加热温度、保温时间、药材规格和溶剂倍量为丹参水提工艺的关键工艺参数。随后为了提高实验效率,采用基于裂区的D-最优实验设计优化SMLHI的水提工艺。为了尽可能多的提取实验数据潜在信息,采用了响应曲面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2种方法建立关键工艺参数和关键质量属性之间的回归模型。最后,选择较优的模型进一步采用基于满意度函数的多指标优化算法综合考察提取液各关键质量属性,确定水提工艺的最佳操作条件。结果 基于裂区的D-最优实验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实验效率,同时发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较响应曲面法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进行多指标优化,最终确定SMLHI水提工艺的最佳操作条件为加热温度150℃,保温时间84 min,药材规格11 cm,溶剂用量为10倍。结论 利用基于裂区的D-最优实验设计法优化了SMLHI水提工艺,为传统的中药制药工艺研究过程中面临的工艺参数改动受限、更改成本高昂的情况提供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提高研究效率,降低研究成本,对不同试验规模下中药制药工艺的过程研究具有较大参考价值,为中药的工艺二次开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新方法。
    10  腰痹通胶囊4种中间体粒径的近红外光谱通用定量模型研究
    张永超,徐芳芳,张欣,徐冰,赵月梅,朱文灯,吴云,王振中,肖伟
    2021, 52(1):55-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08
    [摘要](506) [HTML](0) [PDF 1.56 M](939)
    摘要:
    目的 旨在通过近红外光谱(NIRS)信息与腰痹通胶囊(Yaobitong Capsules,YC)中间体中值粒径(D50)的关系分析,探讨对该品种生产过程中4种中间体建立D50近红外通用定量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YC生产过程中的原料细粉、干燥颗粒、整粒颗粒和总混颗粒4种中间体的NIRS,考察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模型的影响,并采用间隔偏最小二乘法(iPLS)、组合间隔偏最小二乘法(siPLS)和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法(mwPLS)优选NIRS波段,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4种中间体建立1个D50通用定量模型。结果 通用模型的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3.918 μm,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2.832 μm,预测相对偏差(RSEP)为2.26%,小于5%,性能偏差比(RPD)为4.60,大于3,该模型可以用于定量测定,且与独立模型比,预测准确性相差不大。结论 NIRS通用定量模型可用于YC 4种中间体D50的测定。
    11  基于肠道菌群研究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用于汤剂抑苦的适宜性
    林俊芝,李潘,仇敏,柯秀梅,韩丽,杨明,伍振峰,张定堃
    2021, 52(1):65-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09
    [摘要](855) [HTML](0) [PDF 1.71 M](940)
    摘要:
    目的 从肠道菌群角度,评价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用于中药汤剂抑苦的适宜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苦味强烈的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H)溶液为模型药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天然甜味剂(蔗糖)与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连续给药2周后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 BH经过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蔗糖、阿斯巴甜掩味后,其物种总数有升高的趋势。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不影响BH菌群的多样性与群落构成;蔗糖具有使BH菌群多样性升高的趋势,阿斯巴甜具有使BH菌群多样性降低的趋势。结论 在长期服药条件下,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作为汤剂抑苦辅料不干扰药物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对于儿童用药是一种更为安全的掩味剂。
    12  鱼腥草挥发油体外代谢通用客体“印迹模板”研究
    周燕子,王敏存,贺玉婷,李海英,陈定芳,潘雪,周逸群,贺福元
    2021, 52(1):75-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10
    [摘要](799) [HTML](0) [PDF 1.42 M](1127)
    摘要:
    目的 基于体外代谢模型对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挥发油代谢产物通用客体“印迹模板”进行研究。方法 自制鱼腥草注射液(Houttuyniae Injection,HI),将其在大鼠肝微粒(RLM)中进行孵育,于不同时间点采集样本,进行GC-MS测定;计算所有代谢产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MCI),并从中筛选出代谢产物的共有成分和非共有成分,总结其结构特点,运用夹角余弦法计算相似度;将所有代谢成分进行归类。结果 共得到鱼腥草挥发油代谢产物62个,其中共有成分6个,分别是十四烷、植烷、正癸酸、己酸、乙酸异龙脑酯和正己醇,除乙酸异龙脑酯外,MCI与总体代谢产物相似度较高(0.914~0.964)。将非共有成分归类得到6个成分群,其平均MCI与总代谢产物MCI的相似度均较高(0.939~0.999),然而各个成分群之间的平均MCI相似度差异显著。结论 以超分子“印迹模板”为理论指导,为鱼腥草挥发油代谢产物进行了归类。采用分子连接性指数和夹角余弦法,表征了鱼腥草挥发油代谢通用客体“印迹模板”。
    13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对花鹿茸和马鹿茸9类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刘松鑫,宫瑞泽,王泽帅,张磊,刘畅,陆雨顺,孙印石
    2021, 52(1):82-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11
    [摘要](1005) [HTML](0) [PDF 1.13 M](1133)
    摘要:
    目的 为研究花鹿茸和马鹿茸化学成分的差异,以多种化学成分为指标综合评价花鹿茸和马鹿茸的品质,并通过判别分析试图寻找以化学成分为指标区分花鹿茸和马鹿茸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 采用多种分析技术方法,测定并比较了花鹿茸、马鹿茸中多糖、粗蛋白、胶原蛋白、硫酸软骨素、氨基酸、脂肪酸、矿质元素、生物胺、核苷9类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并用SPSS 24.0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判别分析。结果 多糖、粗蛋白、氨基酸、胶原蛋白、脂肪酸、矿质元素、核苷、硫酸软骨素和生物胺在花鹿茸中质量分数分别为9.51、518.58、527.74、223.12、13.28、138.36、2.51、2.12 mg/g和70.75 mg/kg;在马鹿茸中质量分数分别为8.61、669.39、594.84、258.91、9.20、82.62、1.22、1.96 mg/g和136.02 mg/kg。PCA结果显示花鹿茸的综合得分高于马鹿茸。结论 分别以9类化学成分总量、17种氨基酸、37种脂肪酸、10种生物胺、13种核苷为变量,通过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函数可将花鹿茸和马鹿茸进行分类,说明以化学成分为变量区分花鹿茸和马鹿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今后花鹿茸和马鹿茸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14  超声辅助膜组合技术探索绞股蓝总皂苷部位的分离机制与精制模式
    李存玉,邹雨岑,马莉,侍言,许启龙,彭国平
    2021, 52(1):91-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12
    [摘要](674) [HTML](0) [PDF 1.18 M](941)
    摘要:
    目的 基于超声与膜分离技术,探索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总皂苷的分离机制与精制模式。方法 以总蛋白、多糖、绞股蓝总皂苷、绞股蓝皂苷A、芦丁为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微滤-纳滤联用预处理去除大分子并浓缩药液,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明确膜孔径、超声功率、pH值对皂苷及黄酮类成分超滤分离行为的差异性,探讨分离机制,设定分离目标,构建绞股蓝总皂苷部位的精制模式。结果 微滤和纳滤组合预处理水提取液,可大幅度去除多糖和蛋白,提高浓缩液中总皂苷浓度;超声功率可以调控绞股蓝皂苷胶束状态,溶液碱化,促进包裹或嵌合在胶束中的芦丁溶出,构建了超声辅助超滤的绞股蓝总皂苷精制模式,皂苷类成分总转移率79.7%,其他考察成分均低于6%。结论 成分存在状态与分离行为直接相关,以溶液环境和超声辅助调控皂苷缔合状态,构建精制模式,为中药皂苷类成分的常温化精制提供技术支撑。
    15  经典名方大秦艽汤H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李海伦,李恒,孙飞,谢媛媛,梁生旺,王淑美
    2021, 52(1):99-1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13
    [摘要](1033) [HTML](0) [PDF 1.17 M](1358)
    摘要:
    目的 制备10批大秦艽汤标准煎液,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并计算指标成分含量、转移率等数据,为建立大秦艽汤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古方要求还原至现代煎煮方式制备大秦艽汤标准煎液。采用岛津Inertsil ODS-3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37 nm;进样量为10 μL。建立10批大秦艽汤HPLC指纹图谱,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A版)进行相似度分析,最后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和药材归属,并定量测定大秦艽汤中马钱苷酸、龙胆苦苷、升麻素苷的含量。结果 建立了10批大秦艽汤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介于0.902~0.953,确认36个共有峰,指认出7、15、18~21、23、27、31、33、35号峰分别为马钱苷酸、龙胆苦苷、芍药苷、升麻素苷、阿魏酸、甘草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汉黄芩素共11个成分;其中4~8、10~12、15号峰归属于秦艽,19、23号峰归属于防风,17、18号峰归属白芍,30号峰归属于独活,21、25、33号峰归属于甘草,22、27~29、35号峰归属于黄芩,1号峰归属于当归和独活,2号峰归属于秦艽、当归和细辛,3号峰归属于川芎和白芍,13号峰归属于甘草和独活,16号峰归属于秦艽和白芍,20号峰归属于川芎、当归和羌活;以马钱苷酸、龙胆苦苷、升麻素苷3项指标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10批次样品中马钱苷酸、龙胆苦苷、升麻素苷质量分数分别为0.158~0.103、0.475~0.373、0.029~0.012 mg/g。结论 所建立的汤剂制备方法稳定可行,质量控制方法简单、专属性强,结果准确,可用于大秦艽汤的质量评价。
    16  基于血清生物标志物变化的蒙古扁桃石油醚提取物防治肝纤维疾病进展动态研究
    常虹,白万富,李倩,刘全礼,孟洪宇,石松利
    2021, 52(1):108-1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14
    [摘要](849) [HTML](0) [PDF 1.83 M](891)
    摘要:
    目的 应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蒙古扁桃石油醚提取物对肝纤维化病程中代谢轮廓及生物标志物的影响,从代谢角度揭示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连续8周sc四氯化碳(CCl4)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同时ig蒙古扁桃石油醚提取物(1.75、1.25、0.75 g/kg)或水飞蓟素(50 mg/kg)。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分析各组大鼠给药后第2、4、6、8周血清代谢表达谱的动态变化,比较不同时间的大鼠血清潜在生物标志物含量变化,依据代谢通路分析构建药物-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 蒙古扁桃石油醚提取物可纠正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疾病发展各阶段代谢谱,实验第2周时未见其对肝纤维化早期关键生物标志物产生回调;中期(第4周)主要通过作用于胆固醇和鞘磷脂,减轻肝损伤,延缓肝纤维化形成;晚期(第8周)主要通过回调鞘氨醇、鞘磷脂、胆固醇等8个关键生物标志物水平,参与鞘脂类、甘油磷脂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与降解,发挥抗纤维化作用;蒙古扁桃石油醚提取物中剂量(1.25 g/kg)对代谢谱回调趋势更明显,对差异代谢物及关键生物标志物回调数量较多,抗肝纤维化效果较佳。结论 基于UPLC-MS代谢组学技术从微观代谢角度揭示了蒙古扁桃石油醚提取物可通过多靶点影响肝纤维化代谢物水平及其相关代谢通路,从而有效改善肝纤维化。
    17  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大鼠肠道菌群及其血浆代谢产物的影响
    吴万丰,聂慧芳,胡立娟,孙艺航,罗宁,蒋成婷,成绍武,葛金文
    2021, 52(1):118-1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15
    [摘要](909) [HTML](0) [PDF 2.10 M](1102)
    摘要: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及其相关血浆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医证型与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sion,MCAO)联合造模的方法,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补阳还五汤(24 g/kg)组、双歧杆菌(0.81 g/kg)组。除对照组大鼠ig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大鼠ig相应药物,72 h后处死大鼠,取全脑采用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取盲肠内容物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分离血浆用代谢组学法检测血浆代谢产物,并建模分析肠道菌群与代谢产物之间的联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补阳还五汤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P<0.05),减小脑梗死体积(P<0.001),调节肠道菌群(P<0.01),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浆代谢轮廓;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大鼠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影响较小,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无显著影响。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大鼠的肠道菌群,继而影响其血浆代谢轮廓,从而发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血瘀证的作用。
    18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补骨脂毒性相关成分群的高效辨识研究
    李佳妍,刘欣欣,宁青,李彦东,石子琪,韦英杰
    2021, 52(1):129-1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16
    [摘要](803) [HTML](0) [PDF 1.58 M](970)
    摘要:
    目的 基于斑马鱼模型结合相关分析高效辨识补骨脂毒性成分群。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7个产地18个批次补骨脂中4个香豆素类、4个黄酮类和补骨脂酚的含量。以斑马鱼(6 dpf)死亡率、脏器中毒形态、半数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50,LC50)值为指标,采用斑马鱼模型评价18个批次补骨脂水煎液的毒性。将各类成分的含量分别与斑马鱼LC50值进行相关分析,辨识毒性成分群,并通过对代表成分的斑马鱼毒性评价进行验证。结果 不同产地18个批次补骨脂水煎液中香豆素类、黄酮类、补骨脂酚的含量差异较大,4个香豆素类成分、黄酮成分(新补骨脂异黄酮)和补骨脂酚含量最大值分别是最小值的3.47~5.60、5.30、6.47倍。斑马鱼毒性评价结果显示18个批次补骨脂水煎液对斑马鱼毒性差异较大,其中LC5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7.2倍。毒性与成分含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斑马鱼毒性与黄酮类成分、补骨脂酚的相关性较好(R2分别为0.623 4、0.587 8),与香豆素类成分的相关性较低(R2为0.187 7)。各类代表成分的毒性评价结果表明,补骨脂酚和3个黄酮成分(补骨脂甲素、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乙素)是补骨脂致毒的关键成分,香豆素类成分的安全性相对较好。结论 斑马鱼模型可高效、灵敏反映不同批次补骨脂毒性的差异,通过毒性与成分含量的相关分析,能够快速发现补骨脂中毒性相关成分群,为从中药复杂体系快速发现毒性及其相关物质提供依据。
    19  逍遥散及其加减方的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
    林映仙,杨文静,曹宁宁,赵利斌,裴帅,陈宇洲,肖学凤
    2021, 52(1):137-1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17
    [摘要](1065) [HTML](0) [PDF 1.10 M](1271)
    摘要:
    目的 比较逍遥散及其加减方的抗抑郁作用,精简组方、明确药效,为抗抑郁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0.01 g/kg)组,加味逍遥散(16.20 g/kg)组,逍遥散(10.13 g/kg)组,逍遥散去生姜、薄荷(9.79 g/kg)组,逍遥散去生姜、茯苓、薄荷(8.10 g/kg)组。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刺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同时对照组和模型组ig生理盐水,其余各组ig相应药物。观察给药后大鼠行为学指标(体质量、糖水消耗率、敞箱实验运动得分)的变化;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浆中皮质酮,皮质和海马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phrine,NE)、5-羟色胺、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行为学指标显著降低(P<0.05),皮质和海马中多巴胺、NE、5-羟色胺、BDNF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浆中皮质酮水平显著升高(P<0.05),表明CUMS结合孤养大鼠抑郁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行为学指标显著升高(P<0.05),皮质和海马中多巴胺、NE、5-羟色胺、BDNF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血浆中皮质酮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逍遥散去生姜、茯苓、薄荷组疗效最佳。结论 逍遥散及其加减方具有抗抑郁作用,其中逍遥散去生姜、茯苓、薄荷组抗抑郁作用最强,表明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甘草是逍遥散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主要配伍药味。
    20  左金丸醇提物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糖酵解的作用机制
    吴秋雪,孙梦瑶,许博,张辉,汤庆丰
    2021, 52(1):145-1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18
    [摘要](573) [HTML](0) [PDF 1.20 M](872)
    摘要:
    目的 研究左金丸醇提物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和糖酵解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左金丸醇提物(5、10、25、50、100、200 μg/mL)对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检测左金丸醇提物对SGC-7901细胞葡萄糖摄取量、乳酸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的影响,评价左金丸醇提物对SGC-7901细胞糖酵解的作用;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左金丸醇提物对细胞糖酵解途径相关蛋白Rhotekin(RTKN)表达的影响;采用RTKN shRNA干扰慢病毒感染SGC-7901细胞,检测左金丸醇提物对SGC-7901细胞葡萄糖摄取、乳酸和ATP含量的影响。结果 左金丸醇提物对SGC-7901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01),呈剂量、时间相关性;左金丸醇提物显著降低SGC-7901细胞葡萄糖摄取、乳酸和ATP含量(P<0.01、0.001);左金丸醇提物显著降低SGC-7901细胞中RTKN mRNA和RTKN蛋白表达(P<0.001);干扰RTKN抵消了左金丸醇提物对SGC-7901细胞葡萄糖摄取、乳酸和ATP含量的抑制作用(P<0.001)。结论 左金丸醇提物可显著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降低细胞糖酵解水平,其机制与下调RTKN表达相关。
    21  美洲大蠊多肽逆转人肝癌HepG2/ADM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李彩琳,吕鸿,张鸿翰,王彦权,彭芳
    2021, 52(1):152-1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19
    [摘要](924) [HTML](0) [PDF 1.42 M](909)
    摘要:
    目的 探讨美洲大蠊多肽(PAE2)逆转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HepG2/ADM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噻唑蓝(MTT)法检测HepG2/ADM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以及PAE2联合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奥沙利铂)对HepG2/ADM细胞增殖的影响;激光共聚焦观察PAE2对HepG2/ADM细胞中药物累积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AE2对HepG2/ADM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Bax)、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9,Caspase-9)、DNA修复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表达的影响;qRT-PCR法检测PAE2对多药耐药蛋白1(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1,MDR1)、乳腺癌耐药相关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t protein,BCRP)和酶介导的多药耐药途径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 Ⅱ,Top Ⅱ)的mRNA表达。结果 PAE2抑制HepG2/ADM细胞增殖,呈时间和剂量相关性。PAE2可逆转HepG2/ADM对不同化疗药物的耐药性;PAE2可上调HepG2/ADM细胞中阿霉素水平,呈剂量相关性。PAE2可显著上调耐药细胞中Bax、cleaved Caspase-9 p37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显著下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P<0.01),对cleaved PARP蛋白表达无显著影响。PAE2均显著下调HepG2/ADM细胞中MDR1BCRPPKCTop Ⅱ mRNA水平(P<0.01)。结论 PAE2可以通过减少药物外排、促进细胞凋亡、下调耐药蛋白表达等途径逆转HepG2/ADM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22  麻杏石甘汤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肠道菌群及趋化因子CCL5、CXCL10的影响
    王平,赵澄,卢芳国,吴涛,张香港,陈纯静,肖荣,宁毅,魏科,李玲,蔡琨,田维毅
    2021, 52(1):160-1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20
    [摘要](851) [HTML](0) [PDF 2.70 M](1252)
    摘要:
    目的 探索麻杏石甘汤(Maxing Shigan Decoction)通过影响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及趋化因子产生而防治流感病毒感染的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鼻腔接种法建立A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经ig给药3 d和7 d后,观察小鼠体质量等一般情况;HE染色检测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趋化因子CCL5、CXCL10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CL5、CXCL10含量,并取小鼠肠内容物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测序、物种注释及聚类,进行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分析,线性判别式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effect size,LEfSe]筛选组间差异物种,冗余分析及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肠道菌群与CCL5、CXCL10的关联性。结果 给药3 d后,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下降(P<0.01),肠黏膜固有层中炎性细胞明显浸润且高表达CCL5和CXCL10(P<0.01),结肠组织匀浆中CCL5和CXCL10含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增加,炎性细胞浸润减少,CCL5、CXCL10阳性表达细胞减少,肠组织匀浆中CCL5、CXCL10含量降低,以奥司他韦组和麻杏石甘汤组差异显著(P<0.05、0.01)。菌群多样性分析和物种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给药3 d后,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组成与对照组及各药物组存在明显差异。模型组小鼠变形菌门、埃希菌属相对丰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厚壁菌门、乳杆菌属、粪球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变形菌门、埃希菌属相对丰度降低(P<0.05),奥司他韦组和麻杏石甘汤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1),抗病毒颗粒组颤螺旋菌属相对丰度增加(P<0.05),麻杏石甘汤组乳杆菌属、粪球菌属相对丰度增加(P<0.05、0.01)。给药7 d后,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病变减轻,趋化因子表达下降,变形菌门、埃希菌属相对丰度较给药3 d后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疣微菌门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5、0.01),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明显升高(P<0.05)。关联性分析显示,小鼠结肠组织中CCL5、CXCL10含量与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梭菌属、粪球菌属等相对丰度显著相关(P<0.05、0.01)。结论 A型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及免疫功能失衡,麻杏石甘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并影响趋化因子的产生,对流感病毒引起的肠道免疫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3  黄葵四物方对尿毒素分子硫酸对甲酚在宿主细胞内代谢通路及转运环节的影响
    陆静波,王颖异,彭印,徐雪君,陈晨凯,段金廒,郭建明
    2021, 52(1):176-1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21
    [摘要](772) [HTML](0) [PDF 1.47 M](1126)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葵四物方对尿毒素分子硫酸对甲酚(p-cresyl sulfate,PCS)在宿主细胞内的代谢通路及转运环节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检测黄葵四物方干预后血浆及脏器内PCS水平的变化。采用酶活法检测肝脏内PCS合成酶磺基转移酶的活力。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和肝脏中磺基转移酶及肾脏中有机阴离子转运体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黄葵四物方可降低动物血浆或肝脏中PCS水平。黄葵四物方显著下调肝脏内磺基转移酶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抑制肝脏中对甲酚向PCS转化,从而抑制宿主体内尿毒素分子PCS的合成。黄葵四物方不影响肾脏中有机阴离子转运体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不影响PCS由血液向肾脏中的转运过程。结论 黄葵四物方可通过调控宿主细胞内PCS的合成途径,抑制PCS体内合成,减少尿毒素蓄积,从而延缓慢性肾病进程。
    24  藏药麻花秦艽防治细胞因子风暴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s
    高小敏,徐雅,刘杜霞,张晓英,李捷,仝敏,赵勤
    2021, 52(1):186-1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22
    [摘要](1110) [HTML](0) [PDF 1.61 M](1131)
    摘要:
    目的 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藏药麻花秦艽防治细胞因子风暴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可能作用机制进行预测分析。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及人类基因(GeneCards)数据库收集麻花秦艽的活性化合物和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靶点;应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麻花秦艽活性成分-细胞因子风暴靶点调控网络图;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在线数据库对核心蛋白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筛选得到麻花秦艽与防治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的14个活性化合物和31个有效靶点,核心化合物和靶点分别为熊果酸、木犀草素、山柰酚、豆甾醇、β-谷甾醇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s 3,STAT3)、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amino-terminal kinase,JNK)、蛋白激酶B1(protein kinase B1,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eptidase 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IL-1β、IL-10等。GO分析发现麻花秦艽在抗细胞因子风暴时主要涉及调控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细胞因子活性、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生长因子活性、免疫应答等过程。KEGG通路分析发现其主要涉及细胞因子风暴相关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JAK和转录因子STAT(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磷酸化磷酯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PI3K)-Akt信号通路等核心靶点通路。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初步预测了藏药麻花秦艽防治细胞因子风暴的潜在活性成分及其可能机制,揭示其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防治细胞因子风暴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以期为藏药麻花秦艽在防治细胞因子风暴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为开发藏药麻花秦艽的新药用价值提供思路。
    25  异黄芪甲苷体外对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阮鸣,喻斌,周峰
    2021, 52(1):196-2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23
    [摘要](767) [HTML](0) [PDF 1.21 M](691)
    摘要:
    目的 研究异黄芪甲苷(6-O-β-D-葡萄糖基-环黄芪醇)对体外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培养巨噬细胞,观察异黄芪甲苷对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和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2、IL-6分泌功能的影响。MTT法检测异黄芪甲苷对原代培养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术通过检测CD3、CD19水平,明确异黄芪甲苷分别对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进一步观察异黄芪甲苷对树突细胞增殖和分泌IL-6、IL-12 p70能力的影响。结果 异黄芪甲苷低、中、高3个剂量组可升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分泌IL-6的能力,降低CD3+的比例,升高CD19+的比例,纠正T、B淋巴细胞的紊乱。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升高IL-2水平,增加淋巴细胞的增殖,提高增殖指数(SI),促进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分泌IL-6和IL-12 p70。高剂量组还可升高巨噬细胞分泌IL-1的能力。结论 异黄芪甲苷的免疫促进作用机制与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吞噬,促进抗原递呈、淋巴细胞增殖和树突细胞分泌能力增强有关。
    26  复方银花解毒颗粒对脂多糖致幼龄大鼠急性肺炎模型的抗炎作用及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
    徐颖,王爽,秦婷婷,马占强,傅强,马世平
    2021, 52(1):203-2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24
    [摘要](881) [HTML](0) [PDF 1.11 M](970)
    摘要:
    目的 研究复方银花解毒颗粒(Compound Yinhua Jiedu Granule)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致幼龄大鼠急性肺炎模型的抗炎作用及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幼龄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布洛芬颗粒组(0.8 g/kg)及复方银花解毒颗粒低、中、高剂量(1.25、2.5、5 g/kg)组,ig给药1周,末次给药1 h后尾iv LPS(1 mg/kg)制备急性肺炎模型,6 h后采用麻醉后颈椎脱臼处死。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的变化;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肺组织TLR4,入核NF-κB和NLRP3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中TLR4、磷酸化NF-κB(p-NF-κB)、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α(nuclear factor-κB inhibitor protein α,p-IκBα)和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 复方银花解毒颗粒预处理对LPS诱导幼龄大鼠急性肺损伤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可降低模型大鼠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17、TNF-α的水平,减少肺组织中TLR4、NF-κB的激活和NLRP3蛋白的表达。结论 复方银花解毒颗粒对LPS致幼龄大鼠急性肺炎模型具有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NF-κB/NLRP3炎症信号通路有关。
    27  基于ITS2序列的海桐皮及其混伪品DNA分子鉴定
    田荣,吴云,谷巍,单鸣秋,谷宇琛,马丽杰,裴凌峰
    2021, 52(1):211-2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25
    [摘要](911) [HTML](0) [PDF 1.70 M](897)
    摘要:
    目的 应用ITS2条形码技术,对海桐皮Erythrinae Cortex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方法 通过提取31份海桐皮药材基原植物刺桐E.variegata、乔木刺桐E. arborescens及其混伪品的基因组DNA,扩增ITS2序列并测序;同时从GenBank下载混伪品序列15种38条,运用MEGA 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进行种间序列差异分析比较,并构建Neighbor-jioning(NJ)系统进化树,预测ITS2二级结构。结果 在海桐皮2种基原中,刺桐的ITS2序列长度为232 bp,乔木刺桐的ITS2序列长度为230 bp,均为单倍型,可以明显区分;同时与其他刺桐属及易混品之间遗传距离较远。NJ树结果显示刺桐、乔木刺桐及其他易混品均单独聚为一支,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依据ITS2二级结构,刺桐、乔木刺桐及其混伪品在4个螺旋区的茎环数目、大小、位置以及螺旋发出时的角度均有明显差异,可以直观地将刺桐与乔木刺桐,以及其与易混品进行区分。结论 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海桐皮药材,为保障安全用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28  粗茎秦艽种子萌发过程的转录组及关键因子分析
    杨晓,马子豪,马婕,吕金盈,何娟,王长生,李爱暖,陈晨,曾锐
    2021, 52(1):219-2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26
    [摘要](1144) [HTML](0) [PDF 1.22 M](930)
    摘要:
    目的 研究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icaulis种子萌发的转录组信息及影响因子。方法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粗茎秦艽种子萌发前、萌发中及萌发后3个阶段的转录组,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共获得了149 463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601.88 bp,其中79 412个Unigene获得注释。6943个基因差异表达,大部分表现为萌发后上调表达,其中5188个富集到GO条目中,1815个富集到KEGG通路中,大多参与光反应过程、细胞壁合成、脂质代谢及次生代谢中。单碱基到六碱基核苷酸的SSR重复类型均有检出,SSR发生频率为15.13%,出现频率为18.81%,平均每3199 bp就含有1个SSR位点,SSR重复类型丰富,数目较多。结论 粗茎秦艽种子萌发过程有大量调控基因参与,光照、激素为重要的调控因子,SSR专用标记的开发切实可靠,且为粗茎秦艽的次生代谢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29  基于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产地盾叶薯蓣药材质量
    陶晓赛,龚海燕,谢彩侠,张娟,李雅静,耿晓桐,刘庆普,雷敬卫
    2021, 52(1):227-2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27
    [摘要](994) [HTML](0) [PDF 1.35 M](828)
    摘要:
    目的 建立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的UPLC指纹图谱,分析不同产地盾叶薯蓣质量特征的共有性和差异性,为盾叶薯蓣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色谱柱InfinityLab Poroshell 120 EC-C18(150 mm×2.1 mm,2.7 μm),以乙腈(B)-水(A)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0℃,建立65批不同产地盾叶薯蓣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利用SPSS19.0和SIMCA14.1软件对不同产地的盾叶薯蓣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及差异性分析。结果 盾叶薯蓣药材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31个共有峰,指认出的5种皂苷类成分和其他未知成分均作为主要信息参与了盾叶薯蓣的质量表达,主成分载荷值的综合得分表明不同产地盾叶薯蓣药材的综合质量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盾叶薯蓣的化学质量特征存在差异,且各自聚为一类,其中湖北丹江口地区盾叶薯蓣与其他产地样品均存在较大差异;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模型筛选出的5、28、11、12、29、18、16、31、13号色谱峰所代表的成分是造成盾叶薯蓣样品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物质,其中28、29号峰分别为盾叶新苷和三角叶薯蓣皂苷。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盾叶薯蓣UPLC指纹图谱可以较为全面地表征其化学质量特征,指纹图谱的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为盾叶薯蓣质量标志物的筛选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0  基于U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的辛夷药材产地差异性研究
    李振雨,何嘉莹,童培珍,魏梅,孙冬梅,邓淙友,陈向东
    2021, 52(1):234-2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28
    [摘要](737) [HTML](0) [PDF 1.34 M](742)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建立辛夷花Magnolia biondii药材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评价不同产地辛夷药材质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UPLC法进行测定,色谱柱为YMC Triart C18(100 mm×2.1 mm,1.9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 mL/min,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 μL;建立15批辛夷药材指纹图谱,通过对照品比对,对共有峰进行指认,并对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对15批辛夷药材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并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不同产地辛夷药材的差异性成分。结果 辛夷药材指纹图谱有10个共有峰,指认出其中3个峰,分别为松脂素二甲醚、木兰脂素和木兰花碱;湖北、四川与河南产区药材的相似度为0.585~0.793;HCA和PCA分析将15批辛夷药材划分为3类,分别对应3个不同的产区,OPLS-DA法确定7个差异标志物,差异显著性排序为木兰脂素 > 峰4 > 松脂素二甲醚 > 峰3 > 峰8 > 峰9 > 峰10。河南产区辛夷木兰脂素和松脂素二甲醚含量最高,湖北产区辛夷木兰花碱含量最高。结论 该方法能有效地分析不同产地辛夷药材质量的差异性,为不同产地辛夷药材质量的评价提供参考。
    31  一测多评法测定印度獐牙菜中8个��酮类成分的含量
    董惠敏,许如玲,何丹丹,范君婷,鞠建明
    2021, 52(1):241-2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29
    [摘要](966) [HTML](0) [PDF 1.30 M](806)
    摘要:
    目的 建立测定印度獐牙菜Swertia chirayita中8个��酮类成分的一测多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芒果苷为内参物,建立与1,3,5,8-四羟基��酮、swerpunilactone A、1-羟基-3,5-二甲氧基��酮、1-羟基-3,7,8-三甲氧基��酮、雏菊叶龙胆��酮、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酮和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酮的相对校正因子(fs/i),并利用fs/i计算印度獐牙菜中各成分的含量,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该8个成分的含量,比较两者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结果 各校正因子的重复性良好,在12批印度獐牙菜中运用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得到的各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RSD<3%)。结论 建立的一测多评法准确性高,可应用于印度獐牙菜的含量测定和质量评价。
    32  以中医药思维理解“食用槟榔”与“药用槟榔”
    刘小靖,王鹏龙,项嘉伟,韩娜娜,李文,顾昱昊,徐冰,雷海民
    2021, 52(1):248-2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30
    [摘要](1778) [HTML](0) [PDF 1.16 M](1371)
    摘要:
    槟榔Areca catechu L.在中国已有1800多年的药用历史,是传统中药材之一,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功效,为“四大南药”之首。但是食用槟榔对人体又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故槟榔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目前备受争议,综述了食用槟榔和药用槟榔在加工、使用方法及毒性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在中医药思维下厘清辨明,为公众合理应用槟榔类产品提供参考,消除药用槟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的安全性质疑。
    33  植物环肽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覃婷,张军
    2021, 52(1):255-2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31
    [摘要](1053) [HTML](0) [PDF 1.45 M](1463)
    摘要:
    环肽是植物来源的超稳定肽,是由头至尾环化骨架和形成胱氨酸结的3个二硫键组成的非常稳定的化合物。与其他类似肽相比,环肽的这种独特的拓扑化学结构使它们对化学、热和生物降解异常稳定,超强的稳定性可使它们在医药学领域方面取得很多进展。植物环肽是植物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由于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引起了很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与探究。多肽类药物的低稳定性与低的传递效率阻碍了其发展,而植物环肽的存在为多肽类药物存在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途径。综述了植物环肽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植物环肽发展成为药物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34  甘草“调和诸药”生物药剂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罗子宸,张雯,杨瑞,单进军,狄留庆
    2021, 52(1):267-2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32
    [摘要](1262) [HTML](0) [PDF 1.37 M](1367)
    摘要:
    甘草在中药复方中应用广泛,能够解毒、调和诸药,被称为药中“国老”。甘草活性成分在现代临床中也可与各种化学药物或天然产物单体联合用药。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配伍用药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变药物的溶解度或体内代谢过程等生物药剂学特性有关。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甘草酸在甘草体外增溶方面起主要作用;药物跨膜转运能力的改变也多与甘草酸及其苷元甘草次酸有关;而甘草黄酮类成分则在影响药物的体内代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5  斑马鱼在药物毒理学评估中应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红燕,谢倩,王成,李金秀,马荣,任敉宏,李勇,王佳俊,陈海,王建
    2021, 52(1):278-2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33
    [摘要](1027) [HTML](0) [PDF 643.31 K](1357)
    摘要:
    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斑马鱼具有繁殖能力强、繁殖量大、生命周期短、养殖费用低、身体透明等特点。主要从心血管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神经毒性、脾脏毒性和急性毒性6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发现斑马鱼的多个器官在形态、基因表达及生理特性方面均与哺乳动物高度相似,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毒性物质筛选研究。药物对斑马鱼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死亡率和畸形率增加,心、肝、肾、脾等脏器形态、表型改变并伴有水肿及神经毒性等方面;其毒性机制主要涉及影响器官中细胞凋亡(p53通路)、炎症(NF-κB通路、白介素)或影响该器官功能蛋白、酶或mRNA,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酰胆碱酯酶(AChE)、微球蛋白前体(mbp)和α微管蛋白(α tubulin)等。斑马鱼模型可作为一种评估药物安全性与毒性最为高效、快速、便捷的方法,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多组分多靶点的毒性作用机制,可为药物毒理学中的毒性评估提供新的思路。
    36  补骨脂素药理作用及肝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阔,高茸,马亚中,申宝德,杭凌宇,袁海龙
    2021, 52(1):289-2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34
    [摘要](1262) [HTML](0) [PDF 1.38 M](1634)
    摘要:
    补骨脂素是源于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的香豆素成分,具有抗骨质疏松、神经保护、抗肿瘤、雌激素样、抗炎等多重药理作用,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随着对补骨脂用药安全问题的不断关注,近年来关于补骨脂素的肝脏毒性研究也逐渐增多。通过查阅近2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补骨脂素的药理作用和肝毒性研究概况进行整理和总结,为补骨脂素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7  苍术属植物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王艺萌,王知斌,孙延平,杨炳友,匡海学
    2021, 52(1):299-3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1.01.035
    [摘要](1209) [HTML](0) [PDF 1.91 M](1241)
    摘要:
    倍半萜类化合物是苍术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从苍术属植物根茎中分离得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按骨架类型可分为桉叶烷型、愈创木烷型、香根螺烷型和艾里莫酚烷型4种,以桉叶烷型为主。苍术属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肿瘤、保护神经系统、保肝、抗菌和抗病毒等活性。总结了苍术属植物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和生物活性,为该属植物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