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研究根腐病三七根内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
    张智慧</sup>,张倩茹</sup>,付晓萍</sup>,李凌飞</sup>
    2014, 45.
    [摘要](7031) [HTML](0) [PDF 1.06 M](27369)
    摘要:
    目的 分析根腐病三七根内细菌的多样性。方法 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离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经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扩增16S rDNA后,分别用Rsa I和Hin6 I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方法和DNA测序技术,对分离自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分属于8个类群,依占总菌数的比例分别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 22.47%、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5.62%、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5.62%、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4.49%、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 1.12%、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1.12%、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1.12%及肠杆菌科的一些属58.43%。结论 泛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是根腐病三七根中的两大优势细菌类群。
    2  菊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分布及其动态积累研究
    朱 琳 ,郭建明</sup>,杨念云</sup>,钱大玮</sup>,聂 慧</sup> ,宿树兰</sup>,欧阳臻</sup>,段金廒</sup>
    2014, 45.
    [摘要](6672) [HTML](0) [PDF 344.33 K](21400)
    摘要:
    目的 对菊科药用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动态积累进行分析评价,为该药用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TQ/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超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DAD),测定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氨基酸类、核苷类、黄酮类及有机酸类成分的存在及其量。结果 氨基酸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菊的根、茎、叶中检测到13种氨基酸,总氨基酸的量分布顺序为:根>叶>茎;核苷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菊叶中检测到4种核苷,茎和根中分别检测到2种核苷,总核苷的量分布顺序为:叶>根>茎;黄酮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黄酮类成分的量分布顺序为:叶>根>茎,其中叶片所含黄酮类成分量为9.94%~18.66%,根中质量分数为5.88%~8.02%,茎中质量分数为3.98%~5.41%;有机酸类成分分析表明,总有机酸的质量分数分布顺序为:叶>根>茎,叶中质量分数为2.44%~4.94%,根中量为1.89%~2.64%,茎中质量分数为1.20%~1.48%。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量发生动态变化,在菊花采摘后达到高峰。结论 菊非药用部位尤其是叶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且在采摘花序后为资源丰产期。该研究结果为菊花采收后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不同产地石斛属种质资源的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卢家仕 ,卜朝阳,吕维莉,苏建睦,黄昌艳,李春牛
    2013, 44.
    [摘要](6338) [HTML](0) [PDF 889.03 K](27905)
    摘要:
    摘 要:目的 对24份不同产地石斛属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对24份石斛属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从10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6条多态性稳定、清晰的引物, 24份石斛样品共扩增出847个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41个DNA片段,其多态性为100%。结论 24份不同产地石斛样品被划分为6个类群,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
    4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
    屠鹏飞,史社坡,姜 勇
    2012, 43(2):209-2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issue].[sequence]
    [摘要](6280) [HTML](0) [PDF 831.37 K](6316)
    摘要: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现代分析、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为了促进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和基于中药、天然药物资源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及创新药物的发现,对当前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综述,并重点介绍基于二维高通量制备液相色谱(2D-pHPLC)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高效分离技术、基于液相-质谱-数据库(LC-MS-DS)/制备液相色谱(pHPLC)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快速识别与高效制备技术、基于LC-DAD-MSn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与数据库的构建等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以供参考。
    5  黑三棱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高 杰,谷 巍</sup>,周娟娟,吴启南,巢建国
    2014, 45.
    [摘要](6214) [HTML](0) [PDF 55.67 M](31043)
    摘要:
    目的 对连接黑三棱初生代谢及次生代谢途径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进行基因全长的克隆和生物学信息分析。方法 以黑三棱总RNA为模板,采用同源克隆法和RACE技术克隆黑三棱PAL基因的cDNA全长,并通过DNAMAN软件和ExPASy在线分析等方法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黑三棱PAL基因全长cDNA,GenBank注册号为KF633470,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cDNA全长为2 413 bp,包含一个2 151 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716个氨基酸的蛋白。预测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8×105,等电点为4.84,无信号肽,含有PAL酶活性中心序列GTITASGDLVPLSYIAG。结论 首次克隆并获得黑三棱PAL基因全长cDNA,为黑三棱药效成分生源合成途径的阐明和改善中药材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6  穿心莲内酯类制剂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理论依据和作用特点
    蔡楠 李云鹃 周桂荣 辛辰 谢静 周洪浩 缪兴龙 周水平 何毅 王成
    2020, 51(5):1159-11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5.010
    [摘要](6036) [HTML](0) [PDF 7.55 M](3033)
    摘要: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中国迅速蔓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各地相关部门陆续发布多个针对COVID-19的诊疗方案。部分方案推荐喜炎平注射液用于COVID-19的临床治疗。该药的有效成分为穿心莲内酯总磺化物,为穿心莲内酯的衍生物。其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功能,对包括病毒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确切,且积累了大量临床数据。穿心莲内酯在COVID-19治疗中具有潜在的抗病毒作用,且能降低患者炎症水平,改善呼吸道症状,抑制并发细菌感染,提升机体免疫力。同时亦不会带来激素类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除此之外,穿心莲内酯有一定的保肝作用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使用经验,提示其可能会对由COVID-19引发的肝损伤、心脏损伤以及药物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还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对穿心莲内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总结梳理,从中医角度分析COVID-19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法,为穿心莲内酯用于COVID-19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7  铁皮石斛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分离与表达分析
    张 岗</sup> ,胡本祥</sup>,张大为</sup>,陈 伟</sup>,郭顺星</sup>
    2014, 45.
    [摘要](6009) [HTML](0) [PDF 42.99 M](29598)
    摘要:
    目的 分离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caffeoyl CoA O-methyltransferase,CCoAOMT)基因(DoOMT)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方法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基因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和三维建模等分子特性;用DNASTAR 6.0和MEGA 4.0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借助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 分离到DoOMT(GenBank注册号KF876839),cDNA全长1 005 bp,编码一条由23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2.708×104,等电点5.03;DoOMT蛋白不含跨膜域和信号肽,具有氧甲基转移酶family 3、甲基转移酶的保守结构域(13~238、31~238)和8个保守基序;DoOMT与植物CCoAOMTs蛋白一致性为49.4%~78.7%,所在分支隶属于CCoAOMTs分子进化的1b类群,与单子叶植物香草亲缘关系最近;DoOMT基因转录本在石斛根、茎、叶器官中为组成型表达,茎中相对表达量较高,为叶中的4.562倍,根和叶中无显著差异。结论 铁皮石斛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基因DoOMT的分子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铁皮石斛次生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8  小柴胡汤治疗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邪热郁肺、枢机不利证功效网络分析与机制预测
    孙凯滨,张新雨,刘静,孙蓉
    2020, 51(7):1750-17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7.009
    [摘要](5926) [HTML](0) [PDF 20.30 M](2087)
    摘要:
    目的 研究小柴胡汤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邪热郁肺、枢机不利证过程中的功效作用网络及潜在机制,分析方剂中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活性成分。方法 首先查阅文献分析COVID-19邪热郁肺、枢机不利证与小柴胡汤适应证的方证对应关系,继而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Cytoscape 3.6.0等软件分别构建小柴胡汤“中药方剂-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功效作用网络,并确认方中抗SARS-CoV-2活性成分,从多方面分析小柴胡汤治疗早期COVID-19邪热郁肺、枢机不利证的功效作用及机制。结果 已有文献报道中药潜在抗SARS-CoV-2活性成分48个;共分析出小柴胡汤中治疗肺炎、调节免疫的活性成分140个,其中黄芩素、芒柄花素、槲皮素等12个成分具有潜在抗SARS-CoV-2活性。小柴胡汤中活性成分通过IL-6、NOS2、ESR1等95个关键靶点进行肺炎治疗和免疫调节,涉及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甲型流感等多条通路。基因共表达和蛋白-蛋白互相作用(PPI)分析发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仅与上述靶点中NOS2具有共表达,并且在PPI互作网络中也仅与5个靶点有相互作用关系,推测ACE2靶点仅在SARS-CoV-2入侵人体的时候起到重要作用,而在病毒感染后的肺炎治疗中作用甚微。结论 小柴胡汤中活性成分在抑制SARS-CoV-2活性、阻断SARS-CoV-2入侵途径、抑制炎症风暴、调节机体免疫等多方面发挥治疗COVID-19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针对ACE2靶点设计药物可阻断病毒入侵,但对肺泡内炎症等病变疗效可能不佳,因此,这也为小柴胡汤对早期COVID-19治疗提供了多靶点、多向性空间。另外,小柴胡汤用于治疗早期COVID-19时尤应注意精准辨证用药,一是避免产生不良反应,二是避免加重COVID-19病情出现细胞因子损伤。
    9  大花红景天再生体系的优化及抗性筛选
    王莉莎</sup>,蔡翠萍</sup>,常 凯</sup> ,廖志华</sup> ,兰小中</sup>
    2014, 45.
    [摘要](5917) [HTML](0) [PDF 3.35 M](22303)
    摘要:
    目的 优化大花红景天再生体系并建立抗性筛选最佳条件,为建立大花红景天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奠定基础。方法 以大花红景天叶片为外植体,观察再生过程各阶段在不同配比的6-BA、NAA、IBA诱导下的诱导率及生长状况,并利用梯度筛选出外植体对卡那霉素(Kan)和抗潮霉素(Hyg)的抗性。结果 MS+3.0 mg/L 6-BA+1.0 mg/L NAA+700 mg/L L-Pro为叶片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分化率达到92%;MS+700 mg/L L-Pro为根培养基;200 mg/L Kan,10 mg/L Hyg为大花红景天遗传转化的最佳筛选压;培养过程中添加10 mg/L Vc能有效抑制酚类物质的外泌。结论 优化了大花红景天植株再生体系,筛选出适宜于大花红景天遗传转化体系的Kan和Hyg筛选压。
    10  HPLC法测定金银花中8种成分的量
    李 淼</sup> ,王永香</sup> ,孟 谨</sup> ,付小环</sup> ,毕宇安</sup> ,王振中</sup> ,萧 伟</sup>
    2014, 45.
    [摘要](5836) [HTML](0) [PDF 3.60 M](23327)
    摘要:
    目的 建立测定金银花药材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断氧化马钱子苷8种成分的HPLC方法。方法 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Luna 5 μ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0~20 min,12%~30% A;20~60 min,30%~50% 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7、324 nm,柱温30 ℃。结果 8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回收率在98.72%~102.50%。结论 本方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能较全面地评价金银花药材的质量。
    11  白花丹参丙酮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史仁玖,常正尧,王健美,王德才
    2013, 44.
    [摘要](5834) [HTML](0) [PDF 813.12 K](25020)
    摘要:
    摘 要:目的 获得白花丹参丙酮酸脱羧酶全长基因,分析该基因在白花丹参不同组织部位,以及缺氧胁迫处理后的该基因表达差异。方法 利用cDNA文库筛选获得丙酮酸脱羧酶SmPDC基因全长,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SmPDC基因在白花丹参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及缺氧处理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 获得的SmPDC基因由2 19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605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6.485×104,等电点pI 5.49;半定量RT-PCR检测,该基因在丹参的根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和叶;缺氧胁迫处理会诱导该基因的表达,随胁迫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 白花丹参SmPDC基因是PDC家族新成员,其功能与植物耐缺氧代谢途径有关。
    12  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ITS2序列分析
    刘义梅</sup>,喻 珊</sup>,罗 焜</sup>,姚 辉</sup>,陈科力</sup>
    2014, 45.
    [摘要](5749) [HTML](0) [PDF 6.75 M](26417)
    摘要:
    目的 为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对4种旋覆花属药用植物的8个样本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同时从GenBank下载13个样本。用MEGA5.0计算其种间、种内的K2P距离,各序列变异位点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ITS2的长度为210~212 bp,变异位点为60个;旋覆花药材2种不同来源药用植物有3个变异位点,与其他同属6种植物有13~43个变异位点;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旋覆花药材的不同基原样本各聚为一支,能很好与其他6种植物区分;旋覆花Inula japonica、欧亚旋覆花I. britannica、总状土木香I. racemosa、土木香I. helenium4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值远小于与羊耳菊I. cappa、赤茎羊耳菊I. rubricaulis、显脉旋覆花I. nervosa、泽兰羊耳菊I. eupatoerioides 4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值。结论 ITS2序列能够为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的鉴定和Flora of China对羊耳菊、赤茎羊耳菊、显脉旋覆花、泽兰羊耳菊分类修订提供一定的分子证据。
    13  海拔对当归中阿魏酸量的影响及关键因子分析
    王惠珍,晋 玲,张恩和
    2013, 44.
    [摘要](5725) [HTML](0) [PDF 388.67 K](24886)
    摘要:
    摘 要:目的 在不同海拔进行当归Angelica sinensis生态适应性实验,探索影响当归阿魏酸积累的关键因子。方法 通过田间实验测定当归阿魏酸量的变化和生理生化指标、光合参数、生态因子。结果 当归根中阿魏酸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且海拔2 780 m处理比海拔2 360 m处理高14.5%,差异显著(P<0.05)。分析影响当归阿魏酸积累的关键因子表明,降雨量(r=0.898 8)和温度(r=?0.799 1)是关键生态因子,可溶性糖(r=?0.974 9)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r=?0.840 8)是关键生理生化因子,湿度(r=0.969 9)和光合活性辐射(r=0.946 7)是关键光合参数因子。结论 适当升高种植海拔,增加降雨量和湿度,降低温度和可溶性糖量均有利于当归中阿魏酸的转化积累。
    14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刘昌孝
    2020, 51(1):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1.001
    [摘要](5479) [HTML](0) [PDF 151.51 K](1196)
    摘要: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而形成的复杂科学体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今,中医药学在推进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中医药优势,为实现健康中国梦作出历史性贡献,大力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中药新药研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在传承创新中,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囯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对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中医药和化学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思想。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感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思想理念,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改革创新,学习2019年10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二十条精神125项内容,做到落地见效,走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发展道路。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思想理念,以历史视野、发展眼光,创新发展我国中医药是势在必行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历经数千年发展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奥理论和博大智慧、认知方式、发展规律和旺盛的生命力。在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弘扬、传承、创新”一直是推动国粹中医药走出一条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振兴关键。在中医药产业发展转型中,就中药研发和产业监管,中医药评价理论、标准、方法等存在问题和文化的不自信,从而迷失了自己。
    刘昌孝,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终身首席科学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中草药》和Chinese Herbal Medicines主编,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并担任中国药典委员会顾问、国际药物代谢研究会中国办事处主任、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是我国药代动力学学科开拓者之一,创造性提出了中药质量标志物新概念,从事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物评价、中药质量控制和生物医药发展战略研究。
    2019年这一历史性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已经清楚指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精神贯穿始终。即唯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才能明白如何传承“精华”、如何守住“正”、如何创出“新”。正如文件指出的“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管理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疗效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优化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和传统产品研发中,创新中药新药评价和审评技术”。而背离自身规律,“正”不守,中医药特色优势亦无从谈起;“新”不创,难免会背离临床需求大的目标。当然,遵循自身规律并非意味着自我封闭,开放包容同样是遵循的需要。在协调发展中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就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不是要求全面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去粗存精、取长补短,并进一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发掘和光大其“精华”,中医药学传承精华主要包含科学精神、哲学思想、医学理论、临床经验以及人文德育5个部分内容。因此,如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传承中医药学的“精华”是中医药研究者要着力思考和认识的内容。
    “守正”是创新之正道。中医药发展不但重视传承,而且更要重视创新。中医药创新之“守正”在于坚定中医药文化与理论的自信,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注重创新目标的现实意义。对于中药研究开发和产业持续发展来说,不论是产业拓展、药材种植与培育、新药或新产品研发、专业人才培养,以医疗服务、健康需求、解决实际病患问题为第一出发点,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现实意义。发展中医药事业始终是中医药各学科的创新之根,也是中医药事业创新的守正指归。
    因此,在回首2019年,迎来21世纪20年代之时,“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走出一条具有中医药发展特点的健康中国道路是医药人的共同使命。更确切地说着力培育名医、名院和名方,形成名厂、名药和名店,将是立足于世界的中医药生生不息、发扬光大的必然选择。
    15  檵木中银椴苷的提取及测定
    魏惠珍</sup>,郭 强</sup>,冯育林</sup>,张武岗</sup>,杨世林</sup>,金浩鑫</sup>,饶 毅</sup>
    2014, 45.
    [摘要](5192) [HTML](0) [PDF 393.63 K](22366)
    摘要:
    目的 研究檵木中银椴苷的提取分离及对银椴苷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药材,然后经过大孔树脂、减压硅胶柱色谱、洗脱,得到银椴苷单体,采用Cosmo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55∶45),检测波长为320 nm,体积流量1.0 mL/min。结果 银椴苷单体能够很好的分离出来,质量分数为98%,银椴苷在0.041~0.513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100.05%,RSD为1.50%;结论 运用此方法能将银椴苷较好的提取分离,同时测定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准确,且重复性好,可用于檵木中银椴苷的测定。
    16  创新中药研究与开发模式探讨
    陈修平,裴丽霞,王一涛
    2011, 42(7):1255-12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issue].[sequence]
    [摘要](5188) [HTML](0) [PDF 417.03 K](6049)
    摘要:
    中药创新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灵魂。如何借助现代生命科学和医药学最新理论技术实现创新中药研发是中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我国近百年的中药现代研究的历史和经验,借鉴西方天然药物研发的思路,以中药创新研究中的几个成功的先例,总结和归纳了创新中药研究的6种主要模式:青蒿素模式、培养基模式、GBE761-Veregen模式、PHY906模式、复方丹参滴丸模式、PC-SPES模式,评述了各个模式在创新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特点、优缺点等,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7  不同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生物反应器培养的影响
    徐步青</sup> ,李振中</sup>,张 俊</sup>,王 芬</sup>,刘幸佳</sup>,崔永一</sup>
    2014, 45.
    [摘要](5182) [HTML](0) [PDF 342.34 K](23173)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的影响。方法 采用接种量、通气量、蔗糖浓度、光照强度等单因素试验设计,烘干法测定生物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量,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结果 在生物反应器培养条件下,利于铁皮石斛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积累的培养基组分为:1/2 MS基本培养基添加1.0 mg/L NAA、5%椰乳、3%蔗糖,pH值为6.0。接种量为40 g/L,采用孔径为15 μm的多孔喷头,通气量用1.0 L/min和0. 5 L/min交替使用以及光照强度为2 000 lx等培养条件有效地提高类原球茎增殖系数和多糖量。结论 不同的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的生长、多糖的变化有显著影响,适宜的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的生物量和主要药用成分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8  一氧化氮和水杨酸依次介导内生真菌诱导子促进苍术细胞中苍术素生物合成的信号转导
    陶金华</sup>,汪冬庚</sup>,濮雪莲</sup>,黄金华</sup>,赵 喜</sup>,仇雯倩</sup>,江 曙</sup>
    2014, 45.
    [摘要](5042) [HTML](0) [PDF 470.67 K](20312)
    摘要:
    目的 研究介导内生真菌诱导子促进苍术悬浮细胞中苍术素生物合成的信号分子及信号转导途径,并探讨诱导子对苍术素合成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法,考察内生真菌诱导子处理下苍术细胞中NO、水杨酸(SA)及苍术素量的变化。结果 内生真菌诱导子通过诱导苍术细胞中一氧化氮合酶(NOS)、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以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活性,显著促进苍术细胞的NO迸发、SA和苍术素的合成。NOS抑制剂PBITU可以阻断诱导子对NO、SA和苍术素合成的促进作用,外源NO供体SNP及外源SA单独处理也能促进苍术素的合成,说明NO和SA是参与苍术素合成的信号分子,且NOS是参与诱导子诱发苍术细胞NO迸发的主要途径。NO猝灭剂cPITO可以有效清除诱导子诱发苍术细胞的NO迸发,显著阻断诱导子对苍术细胞中SA和苍术素合成的促进作用,外源SNP可以逆转cPITO对PAL、ACC活性以及SA、苍术素合成的抑制作用,表明NO是介导内生真菌诱导子诱发苍术细胞中苍术素和SA生物合成所必需的上游信号分子。结论 NO主要通过SA信号途径介导内生真菌诱导子激活ACC,显著促进苍术细胞中苍术素的生物合成。
    19  山药种质资源核糖体rDNA-ITS区序列分析
    吴志刚</sup>,范传颍</sup> ,包晓青</sup> ,陶正明</sup>,姜 武</sup>
    2014, 45.
    [摘要](4866) [HTML](0) [PDF 1.26 M](24727)
    摘要:
    目的 分析14种山药种质ITS序列,为山药种质资源分子鉴别和进化关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PCR克隆扩增ITS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Clustal X(v1.83)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ega(v4.1)计算序列核苷酸比例及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树(Neighbor-joining tree,NJ Tree)和最大简约树(Maximum parsimony tree,MP Tree)。结果 14种山药种质ITS序列全长为558~594 bp,其中ITS1长度为141~165 bp,ITS2长度为146~158 bp;ITS序列存在大量的转换、颠换,转化/颠换比率为5.347,ITS1和ITS2序列均显示102个变异位点;14种山药种质K2-P遗传距离为0~0.517 2;薯蓣Dioscorea opposita、褐苞薯蓣Dioscorea persimilis、日本薯蓣Dioscore japonica关系亲密,组成单一支系;参薯Dioscorea alata与山薯Dioscorea fordii关系亲密,聚为另一分支,并位于发育树基部。结论 ITS序列系统树为澄清山药类资源进化关系奠定了基础,序列中丰富的变异位点为多基原山药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20  转化医学:让中药现代化又快又好走进临床
    肖小河,王伽伯,鄢 丹,赵艳玲
    2012, 43(1):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issue].[sequence]
    [摘要](4828) [HTML](0) [PDF 493.87 K](3196)
    摘要:
    国家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已为中药学人所共识,然而临床医生和广大老百姓对中药现代化成果的感受仍较为滞后。重视临床、结合临床,大力开展中药转化医学研究,是推动中药现代化走进临床的重要出路和举措。中药转化医学研究路径可概括为: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回归临床的循环往复过程;其研究内容可概括为:面向临床的中药标准化研究和源于临床的创新中药研制。面向临床的中药标准化研究的核心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建立以功效为基础的中药品质与性效评价方法和标准,推动中药“品-质-性-效-用”一体化,使中药标准在临床上能让医生看得懂、用得上;源于临床的创新中药研制,包括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的特色复方中药研制、基于临床标本和组学方法的现代组分中药研制,加快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进程,为中医临床提供“源于传统、优于传统”的安全高效药物。建议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从科研立项、人才培养、新药审评及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和组织机构等方面,支持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工作。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