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1卷第1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20, 51(15):0-0.
    [摘要](334) [HTML](0) [PDF 4.60 M](730)
    摘要:
    2  封面
    2020, 51(15):0-0.
    [摘要](219) [HTML](0) [PDF 5.02 M](712)
    摘要:
    3  黄果茄中1个新的黄酮类化合物
    刁克鹏,李伟,向康林,赵琳,戴胜军
    2020, 51(15):3845-38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01
    [摘要](1149) [HTML](0) [PDF 3.76 M](873)
    摘要:
    目的 研究黄果茄Solanum virginian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高效制备薄层对黄果茄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阐明。结果 从黄果茄中发现并鉴定12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8-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黄酮(1)、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2)、秦皮素(3)、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4)、5-羟基-4',6,7-三甲氧基黄酮(5)、二氢阿魏酰酪胺(6)、反式-N-对羟基香豆酰酪胺(7)、5,3'-二羟基-6,7,4'-三甲氧基黄酮(8)、N-[2-(3,4-二羟基苯基)-2-羟乙基]-3-(4-甲氧基苯基)丙-2-烯酰胺(9)、N-反式香豆酰基章鱼胺(10)、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11)、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12)。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黄果茄酮;化合物212为首次从黄果茄中分离得到。
    4  紫藤茎中的异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彭志茹,汪芝香,赵建平,许琼明,杨世林
    2020, 51(15):3850-38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02
    [摘要](1004) [HTML](0) [PDF 4.71 M](807)
    摘要:
    目的 研究紫藤属植物紫藤Wisteria sinensis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并结合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紫藤茎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鸢尾黄素-7-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1)、7,3',4'-三羟基异黄酮(2)、芒柄花黄素(3)、阿佛洛莫生(4)、樱黄素(5)、鹰嘴豆芽素A(6)、7,3',5'-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8-甲雷杜辛(8)、鸢尾苷(9)、染料木苷(10)、降紫香苷(11)、芒柄花苷(12)、葛花宁(13)、苦参醇O(14)。结论 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命名为鸢尾苷A;化合物2579111314为首次从紫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5  旱生卷柏内生真菌Aspergillus ochraceus SX-C7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罗萍,邵刚,张升琪,朱丽,丁中涛,蔡乐
    2020, 51(15):3856-38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03
    [摘要](1016) [HTML](0) [PDF 5.82 M](844)
    摘要:
    目的 研究旱生卷柏Selaginella stauntoniana内生真菌赭曲霉菌(Aspergillus ochraceus SX-C7)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C-18反相柱色谱等进行分离和提纯,运用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二倍稀释法和Ellman法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结果 从赭曲霉菌(Aspergillus ochraceus SX-C7)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semivioxanthin(1)、6-hydroxy-p-menth-4(5)-en-3-one(2)、黄曲霉素(3)、木兰脂素(4)、preussin B(5)、circumdatins D(6)、异岩藻甾醇(7)、sclerotiamide(8)、3β-hydroxyergosta-8,24(28)-dien-7-one(9)、3-O-β-D-glucopyranosyl stigmasta-5(6),24(28)-diene(10)。结论 化合物124710首次从赭曲霉菌中分离得到。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0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2 μg/mL,抑制效果和阳性对照相当,化合物1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62.3%(终浓度为50 μmol/L)。
    6  东亚小金发藓化学成分研究
    段绪红,张学文,秦梦,何培,王丽丽,赵建成,裴林,陈玉玲,李春花
    2020, 51(15):3863-38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04
    [摘要](1036) [HTML](0) [PDF 4.78 M](760)
    摘要:
    目的 研究东亚小金发藓Pogonatum inflexum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RP-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化合物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析比对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东亚小金发藓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苜蓿素(1)、次野鸢尾黄素(2)、3,5,4'-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3)、3,5,3'-三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4)、5,2'-二羟基-6,7-亚甲二氧基二氢黄酮(5)、5,2',3'-三羟基-6,7-亚甲二氧基二氢黄酮(6)、芹菜素(7)、山柰酚(8)、山柰素(9)、柚皮素(10)、槲皮素(11)、黄芩素(12)、木犀草素(13)、原儿茶醛(14)、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5)和2-羟基-5-(2-羟基-4-甲氧基苄基)-4-甲氧基-苯甲醛(16)。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小金发藓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二氢黄酮类成分可能为该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
    7  山腊梅叶提取物抗补体及镇咳活性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黄文平,温芝琪,吴欢,王琦,李志峰,周斌,李艳,冯育林,杨世林
    2020, 51(15):3869-38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05
    [摘要](890) [HTML](0) [PDF 5.36 M](713)
    摘要:
    目的 研究山腊梅Chimonanthus nitens叶提取物的抗补体及镇咳活性,并初步分析其活性成分。方法 以经典抗补体途径和浓氨致咳模型对不同极性部位的山腊梅叶进行活性比较,确定具有抗补体和镇咳活性的部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有效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对山腊梅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进行镇咳和抗补体的活性评价。结果 山腊梅叶的醋酸乙酯提取物部位同时具有抗补体和镇咳作用,通过质谱分析,初步鉴定了28个化合物。山柰酚-3-O-芸香糖苷和山柰酚同时具有镇咳和抗补体的活性。结论 山腊梅叶醋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补体和镇咳活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山柰酚-3-O-芸香糖苷和山柰酚,且两者可作为控制质量的化学标记物。
    8  基于UPLC-Triple-TOF-MS液质联用技术分析薏苡仁中的脂肪酸及其酯类化学成分
    朱伟豪,杜伟锋,罗云云,洪浩,洪智慧,葛志伟,李昌煜,葛卫红
    2020, 51(15):3876-38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06
    [摘要](970) [HTML](0) [PDF 4.92 M](763)
    摘要:
    目的 通过超高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建立一种对薏苡仁中的脂肪酸及其酯类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定性分析的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SB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0 μm),流动相为乙腈-异丙醇(1:1),等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扫描范围为m/z 100~1 500,并采用全扫描模式对样品数据进行收集,根据高分辨质谱结合二级质谱所得的信息对薏苡仁中脂肪酸及其酯类化学成分进行快速的鉴定。结果 检测出薏苡仁中29种脂肪酸及其酯类化学成分,并对化合物的裂解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分子离子峰和碎片离子的质荷比、Scifinder和Reaxy网络数据库以及文献得知,这些化合物在离子源的作用下通过失去油酸、亚油酸、棕榈酸、氧化油酸等结构,得到不同质荷比的碎片离子,从而推测出29种脂肪酸及其酯类化合物的名称及结构式。结论 研究建立的薏苡仁脂肪酸及其酯类化学成分定性分析的方法准确、快速、灵敏,为提高薏苡仁的质量控制水平及后续阐明薏苡仁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实验依据。
    9  粉体改性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以参苓白术散为例
    杨艳君,李婧琳,王媚,邹俊波,张小飞,史亚军,周晓,刘琳,贾晓斌,石心红
    2020, 51(15):3884-38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07
    [摘要](770) [HTML](0) [PDF 8.36 M](810)
    摘要:
    目的 针对参苓白术散粉体学性质及粉体改性工艺进行研究,为粉体改性技术在中药固体制剂中的适宜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借鉴材料学及药学科学领域对粉体的表征和评价方法,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参苓白术散复合粒子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复合粒子进行扫描电镜测定(SEM)、红外测定(IR)、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表面特性的评价。结果 处方饮片粉体学性质研究表明,物料粉碎粒径与粉碎时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以处方比例称取适量人参、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桔梗粗粉(过3号筛)投入超微粉碎机中,于-10℃粉碎45 min后加入白术、茯苓、砂仁、甘草粗粉继续粉碎4 min,作为复合粒子的最优制备工艺。制备的复合粒子形态良好,制备工艺稳定可行。结论 通过粉体改性技术解决了传统散剂制备过程中易出现的粉体学缺陷,为粉体改性技术用于提升中药固体制剂品质,推动散剂、丸剂等传统剂型的开发与升级提供了实验依据。
    10  葛根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口服纳米粒的制备、表征与药动学研究
    李娜,颜洁,关志宇,朱卫丰,钟凌云,周冬艳
    2020, 51(15):3894-39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08
    [摘要](1024) [HTML](0) [PDF 5.75 M](786)
    摘要:
    目的 制备及表征葛根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口服纳米粒(Pur-CS/SA-NPs),并进行药动学研究。方法 采用自组装法制备Pur-CS/SA-NPs,对Pur-CS/SA-NPs混悬液和冻干粉的形态、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微观结构等进行表征;建立葛根素LC-MS/MS分析方法,测定大鼠口服给予Pur-CS/SA-NPs后血浆中葛根素的浓度,考察其药动学特征。结果 Pur-CS/SA-NPs混悬液和冻干粉的形态结构完整,其中Pur-CS/SA-NPs混悬液的粒径为(208.327±1.870)nm,PDI为0.131±0.006,包封率为(89.056±1.680)%,载药量为(44.528±0.840)%,Pur-CS/SA-NPs冻干粉的粒径为(260.000±0.475)nm,Zeta电位为(47.300±0.208)mV,包封率为(86.234±0.873)%,载药量为(43.117±0.234)%,无新化学键和晶体形成;Pur-CS/SA-NPs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和AUC0)、达峰时间(tmax)、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833.067±132.546)mg·h/L、(844.919±154.768)mg·h/L、(1.000±0.098)h、(236.318±36.864)mg/L,葛根素的AUC0~24、AUC0tmaxCmax分别为(250.087±32.156)mg·h/L、(250.091±28.398)mg·h/L、(0.500±0.031)h、(191.830±17.963)mg/L,Pur-CS/SA-NPs的AUC0~24、AUC0tmaxCmax分别为葛根素的3.331、3.378、2.000、1.232倍。结论 自组装法制备的Pur-CS/SA-NPs形态结构稳定,口服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AUC0~24、AUC0tmax均显著增大,循环时间也相对延长,显著提高了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
    11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丹皮酚脂微球处方工艺及其体外释药机制研究
    杨佳佳,韦世权,李婉蓉,杨增秋,吴林菁,周雪,肖婷,沈祥春,陶玲
    2020, 51(15):3901-39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09
    [摘要](537) [HTML](0) [PDF 7.80 M](900)
    摘要: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丹皮酚脂微球(Pae-LM)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 以平均粒径和离心稳定性常数(Ke)为评价指标,分别对油相以及复合油比例、磷脂(PC)和硬脂酸用量、乳化剂种类、稳定剂种类及用量、PC与CH(胆固醇)的质量比、高速剪切温度及时间、均质压力及时间进行处方工艺筛选。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丹皮酚投药量、高压均质压力对Pae-LM制剂性质的影响,用二项式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建立指标与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评价指标的最佳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经效应面法分析最佳处方。按照优化所得最佳处方制备Pae-LM,并考察体外释药特性。结果 最优处方制得的Pae-LM外观基本圆整,平均粒径为(149.27±0.57)nm,Zeta电位为(-36.01±3.09)mV,包封率为(98.24±0.32)%,载药量为(11.94±0.04)%。Ke与2个考察因素之间存在可信定量关系,且二项式模型较多元线性模型置信度高。丹皮酚原料药12、24、36 h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71.84%、85.21%、95.07%,而Pae-LM在12、24、36 h时累积释放量仅为57.21%、59.66%、63.91%,药物释放符合Ritger-peppas模型。结论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Pae-LM的处方优化。优化的Pae-LM粒径适宜,包封率高,可为丹皮酚心血管递送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
    12  基于Dincer模型不同干燥方式下光皮木瓜干燥特性研究
    巨浩羽,赵海燕,张菊,张卫鹏,于贤龙,王吉强,高振江,肖红伟
    2020, 51(15):3911-39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10
    [摘要](864) [HTML](0) [PDF 8.66 M](739)
    摘要:
    目的 基于Dincer模型探究不同干燥方式下光皮木瓜的干燥特性,为应用Dincer模型分析中药干燥传热传质过程及筛选适宜的光皮木瓜干燥技术和工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气体射流冲击、中短波红外和真空脉动干燥技术干燥厚度为12 mm的光皮木瓜切片,采用气体射流冲击干燥9、12、15 mm厚度的光皮木瓜切片,研究其干燥特性并测定干燥后的色泽、维生素C(VC)、总黄酮、复水比和微观结构。结果 相同干燥温度下,3种干燥技术干燥速率从大到小分别为气体射流冲击、中短波红外及真空脉动干燥技术,对应干燥活化能(Ea)为43.10、36.95、20.37 kJ/mol;减小切片厚度有助于提高干燥效率。Weibull分布函数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条件下的尺度参数α为47.85~324.51,α越小干燥时间越短,气体射流冲击和中短波红外干燥形状参数β在0.859 9~0.980 6,说明干燥为内部水分扩散控制的降速干燥过程,而真空脉动干燥条件下β介于1.218 7~1.290 8,说明干燥受内部水分扩散和表面水分蒸发所共同主导;估算水分扩散系数(Dcal)在1.66×10-8~1.13×10-7 m2/s,随着α值的增大而减小。Dincer模型分析干燥特性表明,不同干燥条件下滞后因子(G)为1.135 6~1.337 6,说明干燥初期均有短暂的升速干燥过程;传热毕渥数(Bi)值在1.171 4~136.041 2,且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水分有效扩散系数(Deff)在3.26×10-9~6.33×10-8 m2/s,相同干燥温度下Deff* < Deff < Dcal;传质系数(k)为9.02×10-6~8.82×10-5 m/s,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射流冲击干燥适合于光皮木瓜片的干燥加工,在实验参数范围内,干燥温度60℃、切片厚度12 mm为最优干燥工艺,干燥时间为5 h、明亮度L*为62.80±1.70、色差值ΔE为19.62±2.60、VC和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为(1.107 8±0.005 0)mg/g和(36.74±0.60)mg/g、复水比为7.11±0.24。结论 该研究可为应用Dincer模型在中药干燥过程分析传热传质特性及筛选适宜的光皮木瓜干燥条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3  黄连解毒汤中9种主要成分在大鼠脑组织中分布特征研究
    衡霞,戚懿予,曲书阅,葛平源,杨念云,郭瑞,张启春,朱华旭
    2020, 51(15):3922-39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11
    [摘要](875) [HTML](0) [PDF 6.61 M](728)
    摘要:
    目的 建立灵敏、准确、可靠的小檗碱、小檗红碱、药根碱、巴马汀、黄芩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京尼平苷和栀子黄素B在大鼠海马、皮层、纹状体和脑脊液组织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分析方法,用于黄连解毒汤中9种主要成分在大鼠脑组织中分布研究。方法 优化黄连解毒汤中9种主要成分及内标克拉霉素和氯霉素的质谱检测条件,确定分析条件并对方法学进行考察。正常大鼠ig给予黄连解毒汤,末次给药1 h后采集脑脊液、海马、皮层和纹状体样品,经处理后将该方法用于9种成分的测定。结果 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黄芩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栀子黄素B在1~250 ng/mL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小檗红碱在1~500 ng/m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1 2),京尼平苷在5~500 ng/m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5);各成分的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2.94%,准确度均在-12.71%~6.91%;提取回收率均在88.02%~106.70%,基质效应均在88.92%~105.10%;短期、冻融循环和长期稳定性RSD均小于12.51%。各成分在海马、皮层和纹状体中的含量为小檗碱 > 黄芩苷 > 京尼平苷 > 小檗红碱 > 巴马汀 > 汉黄芩素 > 药根碱 > 千层纸素A > 栀子黄素B;各成分在脑脊液中的含量为京尼平苷 > 小檗碱 > 小檗红碱 > 巴马汀 > 黄芩苷 > 栀子黄素B > 药根碱 > 汉黄芩素 > 千层纸素A。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大鼠脑组织中小檗碱、药根碱等9种成分含量的同时检测,并可用于这9种成分在大鼠脑组织分布研究,为探究黄连解毒汤治疗脑部疾病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14  古代经典名方济川煎物质基准HPLC特征指纹图谱研究
    施崇精,李希,冯建安,黄嫣,王玉,陈娇娇,李双双
    2020, 51(15):3930-39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12
    [摘要](1223) [HTML](0) [PDF 5.57 M](873)
    摘要:
    目的 建立古代经典名方济川煎物质基准(标准煎液)HPLC特征指纹图谱,为济川煎物质基准质量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古方记载方法制备济川煎标准煎液,采用HPLC法测定15批济川煎标准煎液,并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软件对15批样品图谱进行相似度分析、特征峰分析。结果 自动匹配法筛选得出18个共有特征峰,其中1、3号色谱峰归属于当归与升麻,2、5~7、9、11、13号色谱峰归属于肉苁蓉,4、12、14、15、17号色谱峰归属于升麻,8、10、18号色谱峰归属于枳壳,16号色谱峰归属于当归,并通过对照品指认了7个特征峰成分,分别为咖啡酸(1号峰)、松果菊苷(2号峰)、阿魏酸(3号峰)、异阿魏酸(4号峰)、毛蕊花糖苷(6号峰)、柚皮苷(8号峰)、新橙皮苷(10号峰),15批样品与生成的济川煎物质基准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结论 建立的济川煎物质基准HPLC分析方法简便、准确、稳定、灵敏,体现了济川煎的整体化学成分特征,可用于济川煎物质基准质量研究,也为济川煎转化开发为现代制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15  基于生物信息技术的荆防颗粒治疗冠状病毒感染疾病机制探析
    陈文璐,张怡萍,牟艳芳,李莎莎,叶士莉,支运霞,张贵民
    2020, 51(15):3937-39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13
    [摘要](1299) [HTML](0) [PDF 12.47 M](765)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等生物信息技术研究荆防颗粒治疗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机制。方法 在TCMIP、TCMSP数据库中查询荆防颗粒药材的性味归经及成分,并通过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得到成分对应的靶点信息;在GeneCards数据库中收集冠状病毒相关靶点。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交集后使用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药材-成分-共有靶点”网络图,筛选荆防颗粒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共获得荆防颗粒活性成分139个,与冠状病毒共同的靶点27个,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发现,荆防颗粒治疗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涉及癌症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成功构建了“药材-成分-共有靶点”网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该网络中的关键成分如β-谷甾醇、啤酒甾醇、异鼠李素、橙皮素、木犀草素等与关键靶点VEGFA、IL6、TNF、PPARγ、APP、ACE2及SARS-CoV-2 3CL水解酶的亲和力较好。结论 荆防颗粒通过多味中药配伍发挥治疗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作用,其抗冠状病毒感染机制可能是通过β-谷甾醇、啤酒甾醇、异鼠李素、橙皮素、木犀草素等成分作用于VEGFA、IL6、TNF、PPARγ、APP等靶点,调控癌症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实现。
    16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抗冠状病毒作用机制探讨
    周稼荣,陈金鹏,刘毅,刘素香,田成旺,陈常青,刘全国
    2020, 51(15):3952-39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14
    [摘要](760) [HTML](0) [PDF 7.34 M](775)
    摘要:
    目的 探索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抗冠状病毒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在TCMIP数据库中查找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的各药材-成分-靶点信息,同时检索全方的候选靶基因,在Genecards数据库中以“coronavirus”为关键词搜索冠状病毒相关靶点,与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全方活性靶点映射筛选出共同靶点作为研究靶点。将筛选出的共同靶点在已经总结的各药材-成分-靶点数据库中查找到对应的成分及所属药材。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构建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利用Cytoscape 3.3.0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筛选出核心靶点。借助OmicsBean分析平台与STRING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总结得到小儿肺热咳喘颗粒342个化学成分,全方靶基因共有737个。Venny映射后的共同靶点48个,对应173个化合物,核心靶点19个,主要化合物27个。GO生物过程(BP)条目3 420个,细胞组成(CC)条目239个,分子功能(MF)条目343个。KEGG富集分析得到与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治疗作用相关的信号通路160条。构建了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核心靶点的“药材-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论 173个化合物可通过作用于48个相关靶点,干预160条信号通路,如IL-17信号通路、甲型流感等,主要涉及抗炎、免疫调节、镇咳平喘、抗菌、抗病毒、镇静等方面,为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治疗冠状病毒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17  红景天苷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贾守宁,孙梦茹,马春花,马丽娟,张庆光,葛广波
    2020, 51(15):3960-39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15
    [摘要](933) [HTML](0) [PDF 5.70 M](930)
    摘要:
    目的 研究红景天苷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大鼠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为红景天苷防治HAPC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APC模型组及红景天苷高、中、低剂量(200、100、50 mg/kg)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制备HAPC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大鼠ig生理盐水,红景天苷组大鼠同时ig红景天苷,给药体积为10 mL/kg,1次/d,连续给药40 d。给药结束后,股动脉取血,采用生化、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红细胞膜脂质流动性和红细胞膜总胆固醇含量、总磷脂含量,以及磷脂成分磷脂酸(PA)、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的含量,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红细胞内Na+和Ca2+浓度。结果 红景天苷可显著提高HAPC大鼠红细胞膜脂质流动性和红细胞膜总磷脂、PA、PC、PE、PS含量,提高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显著降低红细胞膜总胆固醇含量、红细胞内Na+和Ca2+浓度。结论 红景天苷可通过调控红细胞膜脂质成分,改善红细胞膜的功能和细胞代谢活动,进而缓解HAPC的相关症状。
    18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参治疗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陈红旋,胡敬宝,张琳琳,陈柏书,鲁艳平,杨从意,陈慧基,刘茜茜,李舒,尹建平
    2020, 51(15):3968-39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16
    [摘要](880) [HTML](0) [PDF 8.97 M](881)
    摘要: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索丹参治疗肝硬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得出丹参的活性成分,再利用GeneCards、OMIM数据库以及DRAR-CPI服务器筛选丹参的活性成分治疗肝硬化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而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丹参的化合物-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6.0软件的Generate style from statistics工具,筛选并构建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采用Systems Dock Web Site网络服务器与丹参的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利用DAVID数据库对丹参的作用靶点进行GO分类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选择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作为化合物分子的筛选条件,从丹参中筛选出活性成分65个,作用靶标75个。丹参治疗肝硬化主要涉及MAPK、Toll-like receptor,Gap junction、PI3K/Akt、Natural killer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等信号通路。结论 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出丹参治疗肝硬化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线索。
    19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功效网络分析与作用机制探讨
    葛俊德,李晓骄阳,刘闰平,侯磊,黄娜娜,赵潇,孙蓉
    2020, 51(15):3978-39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17
    [摘要](890) [HTML](0) [PDF 6.75 M](825)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Pediatric Xiaoji Zhike Oral Liquid,PXZOL)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的功效网络与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Database(TCM-ID)等数据库并结合文献,分别搜集PXZOL中药味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利用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PubMed、Drugbank等数据库并结合文献搜集功能性便秘相关靶点。通过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PXZOL的药味-成分-靶点网络和药物-靶点-疾病的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网络。通过对PPI网络中靶点进行筛选,构建核心靶点网络。运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网络进行Gene Ontology(GO)分析和Pathway分析。利用BioGPS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器官定位。结果 GO分析结果显示,PXZOL发挥止咳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NF-κB)信号传导来实现。而发挥消积作用主要是通过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和调节对刺激反应来实现。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PXZOL发挥止咳作用主要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视黄酸(维甲酸)诱导基因蛋白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介导NF-κB激活等通路。发挥消积作用主要通过多种免疫和炎症信号传导通路来实现。器官定位方面,止咳作用靶点、消积作用靶点以及其共同靶点均有近50%靶点在肺和大肠上有较多表达。结论 PXZOL是基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而组方潜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发挥“消积止咳”作用多集中在免疫和炎症方面,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止咳和消积的作用靶点以及其共同靶点在肺和大肠上有较多表达的数量近50%,从主治疾病和作用网络上提示,PXZOL的疗效发挥是通过黏膜免疫与炎症介导路径来体现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科学性,也为后续在小儿食积咳嗽模型和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验证奠定基础。
    20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当归配伍活性成分改善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机制
    李霞,曹旺,唐标,邓常清
    2020, 51(15):3987-39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18
    [摘要](688) [HTML](0) [PDF 6.18 M](869)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当归配伍改善血管内膜增生的药效物质和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黄芪-当归的有效成分,利用Pharmmaper数据库搜集活性成分所对应的靶标。通过Genecards、DigSeE和OMIM数据库,收集血管内膜增生相关的靶标,并与药物作用靶标相比较,筛选出共同部分,作为药物成分作用的预测靶标。利用STRING获取预测靶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相互关系大小筛选出核心靶标。利用Cytoscape 3.6.1软件,绘制“药物-成分-疾病-靶标”网络图、核心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图。用R语言进行核心靶标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GO生物过程分析。结果 收集到黄芪-当归药对的20个活性成分,共得到193个潜在药物作用靶点、487个潜在疾病靶点,主要作用于EGFR、ESR1、ALB、MAPK8、PGR等多个靶标,涉及PI3K-Akt、MAPK、Ras等多条信号通路以发挥抗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结论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了黄芪-当归配伍改善血管内膜增生可能的靶标和信号通路,可为黄芪-当归配伍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21  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桂栀助眠方在食蟹猴体内药动学研究
    韦玮,郝二伟,郭振旺,徐炜杰,秦健峰,张萌,谢安然,王爱玲,陆海兰,杜正彩,侯小涛,邓家刚
    2020, 51(15):3996-40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19
    [摘要](1037) [HTML](0) [PDF 5.53 M](802)
    摘要:
    目的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概念,研究肉桂、栀子及两者配伍后的复方桂栀助眠方中主要成分在食蟹猴体内的药动学变化,为桂栀助眠方的Q-marker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建立UPLC-MS/MS方法,对桂栀助眠方配伍前后7个主要成分肉桂酸、4-甲氧基肉桂酸、香豆素、栀子苷、京尼平、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在食蟹猴中的药动学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与肉桂、栀子单味药组相比,桂栀助眠方组食蟹猴血浆中肉桂酸、香豆素、京尼平苷酸、绿原酸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浓度(Cmax)均显著增加;肉桂酸、4-甲氧基肉桂酸、香豆素消除半衰期(t1/2)明显降低;4-甲氧基肉桂酸、栀子苷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延长。结论 配伍后桂栀助眠方能够显著改变复方中主要成分的体内暴露状态,7个主要成分可作为桂栀助眠方的Q-markers。
    22  基于DNA条形码的多花黄精系统发育和变异位点分析研究
    周先治,饶宝蓉,高晖,陈阳,林永胜
    2020, 51(15):4003-40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20
    [摘要](835) [HTML](0) [PDF 6.47 M](773)
    摘要:
    目的 对来自不同地域的多花黄精野生资源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和psbA-trnH基因间隔区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探索不同地理来源的多花黄精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方法扩增获得多花黄精ITS和psbA-trnH的核酸序列,与美国国家技术信息中心(NCBI)相对应的核酸序列比对获得多花黄精ITS2和psbA-trnH核酸序列。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构建系统发育树,用Kimura two-parameter(K2-P)模型分析遗传距离,用Mega和DNAman软件进行多重比对分析。结果 安徽青阳样品的ITS2序列为224 bp,其余24份样品的ITS2序列均为225 bp,福建泰宁的1份样品为620 bp,其余24份多花黄精样品的psbA-trnH序列均为621 bp,2个序列分别存在7个和4个变异位点。采用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25份资源分为2个大的类群,湖南和贵州的5份资源种群聚为一类,其他20份资源聚为一类,遗传距离显示来自贵州花溪、剑河的样品和来自福建建阳的遗传距离最大;采用psbA-trnH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则无法将不同地域多花黄精资源区分开。结论 系统发育和变异位点分析为多花黄精资源的进化研究、道地性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变异位点的分析可用于相关资源的鉴定。
    23  基于SCoT标记血叶兰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
    郑涛,蔡坤秀,杨俊杰,卢永春,陈振东,翁文
    2020, 51(15):4011-40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21
    [摘要](844) [HTML](0) [PDF 6.50 M](705)
    摘要:
    目的 采用SCoT分子标记方法对血叶兰Ludisia discolor及其近缘属植物资源进行亲缘关系及DNA指纹图谱构建,从分子水平对血叶兰及其近缘属种质进行区分。方法 使用正交设计方法,对SCoT-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筛选适合血叶兰的反应体系、最佳退火温度及SCoT引物。以供试的12份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筛选的引物对其进行分析,用POPgene计算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系数,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结果 获得适用于血叶兰的SCoT-PCR反应体系,筛选出12条多态性好的血叶兰SCoT引物,多态性比率为98.98%。根据Nei’s遗传相似系数,在相似系数为0.45时,12份种质资源可被分为3个分支。其中,斑叶兰与7份血叶兰种质归为I类,3份金线兰种质为Ⅱ类,而绿石蚕单独聚为Ⅲ类。利用SC8引物构建的DNA指纹图谱即可将12份材料鉴别开。结论 12份血叶兰及其近缘属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构建的DNA指纹图谱可用于血叶兰及其近缘属品系鉴定。
    24  多基原兔耳草HPLC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高必兴,苟琰,齐景梁,蒋桂华,耿昭,周娟
    2020, 51(15):4019-40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22
    [摘要](835) [HTML](0) [PDF 4.93 M](715)
    摘要:
    目的 建立现有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兔耳草基原全缘兔耳草Lagotis integra(药材名为兔耳草)及短管兔耳草L. brevituba(药材名为洪连)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并通过所建立的方法对市场上其他3种较为常见的兔耳草(圆穗兔耳草L.ramalana、革叶兔耳草L. alutacea及短穗兔耳草L. brachystachy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全缘兔耳草与短管兔耳草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低,故分别建立二者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Waters X-Bridge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328 nm;柱温35℃(全缘兔耳草)及25℃(短管兔耳草)。结果 建立的全缘兔耳草HPLC对照指纹图谱指认了14个共有峰,并标定了大车前苷、鞭打绣球苷B、10-O-trans-p-methoxycinnamoyl-catalpol及10-O-[(E)-3,4-dimethoxycinnamoyl]catalpol峰;所建立的短管兔耳草HPLC对照指纹图谱存在13个共有峰,并标定松果菊苷、大车前苷及毛蕊花糖苷峰;建立的全缘兔耳草HPLC对照指纹图谱与所有批次全缘兔耳草及革叶兔耳草的相似度均大于0.9,与其他3种兔耳草相似度低;建立的短管兔耳草HPLC对照指纹图谱与所有批次短管兔耳草及圆穗兔耳草的相似度均大于0.9,与其他3种兔耳草相似度低。结论 已建立的方法能有效地对各基原兔耳草进行鉴别,建议革叶兔耳草与全缘兔耳草同时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圆穗兔耳草可作为《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的“洪连”的新基原。
    25  UHPLC-MS/MS法同时测定杏香兔耳风中13种成分的含量
    吴蓓,李军茂,黄小方,姚闽,欧阳辉,何明珍,饶怡菲,冯育林,杨世林
    2020, 51(15):4025-40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23
    [摘要](887) [HTML](0) [PDF 5.91 M](675)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同时测定杏香兔耳风药材中13种成分含量的UHPLC-MS/MS方法。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技术检测,色谱柱为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 μm),柱温为40℃,流动相为5 mmol甲酸铵和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5 mL/min,ESI负离子采集,雾化器和辅助气均为344.5 kPa,气帘气为206.7 kPa,喷雾电压为-4 500 V,离子化温度为500℃,13种成分均采用多级反应监测模式(MRM)。结果 在优化的液相-质谱条件下,原儿茶酸、咖啡酸、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1,5-二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木犀草素、木犀草苷、芹菜素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099~274.800、1.006~100.600、1.080~1 080.000、83.12~8 312.00、19.92~996.00、1.076~269.000、5.555~555.500、4.420~4 420.000、44.76~17 904.00、48.00~9 600.00、2.108~210.800、4.136~413.600、1.070~107.000 ng/mL,且线性关系良好(r≥0.995 8),平均加样回收率(n=6)为96.54%~99.75%,RSD为0.48%~0.9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90%。结论 该方法重复性和专属性好,稳定可控,可用于杏香兔耳风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26  植物精油缓解抗生素耐药研究现状
    董伟,徐希强,汪新娌,赵国巍,梁新丽,杨明
    2020, 51(15):4032-40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24
    [摘要](887) [HTML](0) [PDF 9.89 M](760)
    摘要:
    抗生素耐药性(AMR)问题已成为当代医学一个日益严重的现象和挑战,植物精油具有广谱的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对多种细菌、真菌,甚至病毒和寄生虫具有抑制作用。精油可以通过改变细菌外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菌外排泵、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抗细菌群体感应作用以及抑制细菌细胞分裂等方式缓解或应对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精油的抗菌研究正在蓬勃发展,并成为未来潜在的研究领域。但植物精油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耐药的问题。因此精油的抗生素治疗或替代应基于不同精油或精油与其他抗生素的组合和轮换,以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综述植物精油对抗生素耐药病原微生物作用的相关研究,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建议。
    27  紫杉醇类抗肿瘤原料药生产的研究进展
    熊亮斌,唐红菊,宋新巍,刘显舟,张馨文,计雨情,徐曼,徐一新
    2020, 51(15):4042-40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25
    [摘要](1059) [HTML](0) [PDF 8.10 M](787)
    摘要:
    紫杉醇类化合物属二萜类生物碱,是已知疗效最好的植物源抗肿瘤药物之一。目前,工业上主要依赖半化学合成、植物提取及细胞培养等途径大规模获取紫杉醇类产物。针对主流方法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获取紫杉醇类活性产物的研发动向,探讨采用红豆杉树皮细胞培养、内生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的技术现状与困境,简要梳理紫杉醇的天然合成途径,讨论采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异源合成紫杉醇及其前体的可能性,为建立绿色、可持续的紫杉醇类活性产物生产路线提供参考。
    28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中药成分影响因素探讨
    杨敏,张天锡,史磊,冯帅,李峰
    2020, 51(15):4050-40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26
    [摘要](999) [HTML](0) [PDF 7.36 M](822)
    摘要:
    大孔吸附树脂具有理化性质稳定、选择性好、吸附能力强且易洗脱、可循环使用且再生处理经济环保、方便制剂成型等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天然药物及中药有效成分的精制分离、复方中药制剂的纯化、有害杂质的去除等。通过对大孔吸附树脂的制备、性质、分类、工作原理进行综述,并对其纯化中药成分的影响因素和纯化工艺进行讨论,探究影响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中药成分的重要因素,为提高中药成分纯化效果提供参考。
    29  川楝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毒性研究进展
    李海波,马森菊,石丹枫,王振中,姚新生,于洋,肖伟
    2020, 51(15):4059-40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27
    [摘要](1622) [HTML](0) [PDF 12.28 M](1019)
    摘要:
    川楝子作为传统中药,广泛应用于驱虫,是天然的杀虫剂。川楝子化学成分丰富,主要含有柠檬苦素型三萜、木脂素、黄酮、甾体、有机酸等成分,其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镇痛、抗病毒、驱虫等广泛的药理作用,但由于川楝子有肝毒性、妊娠毒性等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对川楝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毒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的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0  药用菊非药用部位的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展望
    刘夏进,李懿,宿树兰,严辉,常相伟,魏丹丹,郭盛,钱大玮,孙晓东,段金廒
    2020, 51(15):4075-40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28
    [摘要](1065) [HTML](0) [PDF 6.24 M](839)
    摘要: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其非药用部位的产量远远高于花序,仅菊茎叶产量就为药用部位的3.5倍;长期以来,菊非药用部位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药用菊非药用部位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值得关注。研究表明,菊非药用部位富含挥发油类、黄酮类、酚酸类以及多糖类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惊厥和改善肠道失调等功效。通过对药用菊在栽培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茎、叶、根等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药用菊非药用部位的资源价值发现与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31  斑蝥炮制沿革及其研究中值得商榷的问题
    任艳,刘海波,邓都,莫让瑜,吴发明
    2020, 51(15):4082-40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29
    [摘要](851) [HTML](0) [PDF 7.57 M](782)
    摘要:
    斑蝥是传统的中药、民族药,在治疗恶性肿瘤、癣症等方面疗效显著,为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但斑蝥有大毒,内服需炮制。历代典籍中有关斑蝥炮制方法记载多样,而现代采用的方法主要为净制后再米炒,同时存在各省市炮制规范所规定的工艺与药典规定差异,即“各地各法”现象突出。对斑蝥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现代研究中斑蝥炮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为斑蝥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品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32  全球化研发背景下中药新药研发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李鸿彬,丁文侠,陆文亮
    2020, 51(15):4092-40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30
    [摘要](1277) [HTML](0) [PDF 5.27 M](831)
    摘要:
    自2017年我国加入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组织以来,新药研发标准正式与国际接轨,中国化学药和生物药创新发展进入全新时代。然而,与化学药和生物药对比,中药新药研发略显不足,新药申报数量和批准数量不多,工业产值增长放缓,这是由于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及中国加入ICH之后研发规则和标准提高造成的。目前中医药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同时大健康时代来临带给中医药重大发展机遇。中药企业应顺势而为,努力提高中药产品的供给侧水平。同时应正确认识中药发展困境、挑战和机遇,加大中药创新力度和上市产品二次研发的力度。分析目前全球化研发背景下中药新药研发面临的形势,剖析中药新药研发和申报出现的困局及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对新时代下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3  专利视角下苍耳子产业链SWOT分析与评述
    李梦琪,黄浩洲
    2020, 51(15):4098-41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15.031
    [摘要](772) [HTML](0) [PDF 7.43 M](717)
    摘要:
    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具有散风除湿、通鼻窍的功能,在治疗鼻病的方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价值。我国苍耳子专利数量多、范围广,在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产业链上、中游专利开发及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研究不够深入,专利转化率低。对于我国苍耳子下游产品应提升开发质量、打造拳头产品;产业链上中游基础研究应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加强技术突破,提升专利保护意识,提高其专利质量。基于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将专利分析方法与SWOT分析方法相结合,分析苍耳子产业链国内外专利申请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其在新时代的开发利用、专利布局、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