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3卷第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药内的菌物药
    庄 毅,陈建伟,谢小梅,马 琳
    2012, 43(8):1457-14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2480) [HTML](0) [PDF 335.03 K](2450)
    摘要:
    现代生命科学已确证真菌独立成为真菌界,又以其为主出现了“菌物”(fungi)的概念和名词。因此,以往归属于中药“植物药”内的“真菌类中药”应冠名为“菌物药”,仍归属于中药,这将有助于对其所研发的新药进行合理定位。菌物药具有“药用真菌”和“真菌药物”二类药用方式,前者以真菌自身组织入药(如灵芝、茯苓等),后者是中药所独创也是唯一的一类生物制药工艺(如古代中药神曲和现代槐耳菌质)。新创立的基于药性基质的“双向固体发酵”工程取得了良好进展,如具抗病毒作用的“槐芪菌质”及对雷公藤进行解毒持效的“灵雷菌质”等;利用中药药渣作为药性基质,进行中药二次开发并涉及环境保护等研究已引起业内各方的高度重视,对此取得的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2  中药内的菌物药
    庄毅 陈建伟 谢小梅 马琳
    2012, 43(8):1457-1461.
    [摘要](1336) [HTML](0) [PDF 960.94 K](1610)
    摘要:
    现代生命科学已确证真菌独立成为真菌界,又以其为主出现了"菌物"(fungi)的概念和名词。因此,以往归属于中药"植物药"内的"真菌类中药"应冠名为"菌物药",仍归属于中药,这将有助于对其所研发的新药进行合理定位。菌物药具有"药用真菌"和"真菌药物"二类药用方式,前者以真菌自身组织入药(如灵芝、茯苓等),后者是中药所独创也是唯一的一类生物制药工艺(如古代中药神曲和现代槐耳菌质)。新创立的基于药性基质的"双向固体发酵"工程取得了良好进展,如具抗病毒作用的"槐芪菌质"及对雷公藤进行解毒持效的"灵雷菌质"等;利用中药药渣作为药性基质,进行中药二次开发并涉及环境保护等研究已引起业内各方的高度重视,对此取得的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3  艾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苗苗,刘艳丽,陈 重,李笑然,许琼明,杨世林
    2012, 43(8):1462-14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403) [HTML](0) [PDF 552.25 K](2187)
    摘要:
    目的 研究艾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相半制备液相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3′, 4′-二乙酰氧基)-β-D-吡喃木糖基-6- O-β-D-吡喃葡萄糖基-环黄芪醇(1)、黄芪甲苷(2)、黄芪皂苷II(3)、黄芪皂苷I(4)、异黄芪皂苷I(5)、乙酰黄芪皂苷I(6)、人参皂苷Re(7)、人参皂苷Rf(8)、人参皂苷Rg19)、人参皂苷Rb310)、三七皂苷R411)、人参皂苷Rb112)、人参皂苷Rc(13)、人参皂苷Rb214)、人参皂苷Rd(15)、丝瓜苷H(16)、3-O-β-D-吡喃葡萄糖基 (1→4)-β-D-吡喃葡萄糖基 (1→3)-α-L-吡喃鼠李糖 (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 (1→4)-β-D-吡喃葡萄糖 (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7)、3-O-β-D-吡喃葡萄糖基 (1→3)-α-L-吡喃鼠李糖 [β-D-吡喃葡萄糖基-(1→4)]-(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 (1→4)-β-D-吡喃葡萄糖 (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8)、紫丁香苷(19)、刺五加皂苷E(20)、4-(1, 2, 3-三羟基丙基)-2, 6-二甲氧基苯-1-O-β-D-葡萄糖苷(21)、松柏苷(22)。结论 经LC-MS分析检测,化合物16为黄芪中的化学成分,化合物718为人参中的化学成分,化合物1922为刺五加中的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新黄芪皂苷I。
    4  艾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苗苗 刘艳丽 陈重 李笑然 许琼明 杨世林
    2012, 43(8):1462-1470.
    [摘要](1251) [HTML](0) [PDF 1.18 M](1306)
    摘要:
    目的研究艾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相半制备液相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3′,4′-二乙酰氧基)-β-D-吡喃木糖基-6-O-β-D-吡喃葡萄糖基-环黄芪醇(1)、黄芪甲苷(2)、黄芪皂苷II(3)、黄芪皂苷I(4)、异黄芪皂苷I(5)、乙酰黄芪皂苷I(6)、人参皂苷Re(7)、人参皂苷Rf(8)、人参皂苷Rg1(9)、人参皂苷Rb3(10)、三七皂苷R4(11)、人参皂苷Rb1(12)、人参皂苷Rc(13)、人参皂苷Rb2(14)、人参皂苷Rd(15)、丝瓜苷H(16)、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7)、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β-D-吡喃葡萄糖基-(1→4)]-(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8)、紫丁香苷(19)、刺五加皂苷E(20)、4-(1,2,3-三羟基丙基)-2,6-二甲氧基苯-1-O-β-D-葡萄糖苷(21)、松柏苷(22)。结论经LC-MS分析检测,化合物1~6为黄芪中的化学成分,化合物7~18为人参中的化学成分,化合物19~22为刺五加中的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新黄芪皂苷I。
    5  艾胶算盘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杨彩霞 张正凯 刘宁 魏斌 苏小龙
    2012, 43(8):1471-1474.
    [摘要](705) [HTML](0) [PDF 997.94 K](1187)
    摘要:
    目的对艾胶算盘子Glochidion lanceolarium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艾胶算盘子地上部分得到8个羽扇豆烷型三萜和1个甾体,分别鉴定为羽扇豆烷-20(29)-烯-lβ,3α,23-三醇(1)、算盘子酮(2)、羽扇豆醇(3)、3-表羽扇豆醇(4)、算盘子酮醇(5)、β-谷甾醇(6)、羽扇豆烷-20(29)-烯-lβ,3β-二醇(7)、算盘子二醇(8)、羽扇豆烷-20(29)-烯-3α,23-二醇(9)。结论 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算盘子三醇。
    6  艾胶算盘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杨彩霞,张正凯,刘 宁,魏 斌,苏小龙
    2012, 43(8):1471-14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302) [HTML](0) [PDF 488.68 K](1523)
    摘要:
    目的 对艾胶算盘子Glochidion lanceolarium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艾胶算盘子地上部分得到8个羽扇豆烷型三萜和1个甾体,分别鉴定为羽扇豆烷-20(29)-烯-lβ, 3α, 23-三醇(1)、算盘子酮(2)、羽扇豆醇(3)、3-表羽扇豆醇(4)、算盘子酮醇(5)、β-谷甾醇(6)、羽扇豆烷-20(29)-烯-lβ, 3β-二醇(7)、算盘子二醇(8)、羽扇豆烷-20(29)-烯-3α, 23-二醇(9)。结论 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算盘子三醇。
    7  岗梅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黄锦茶,陈丰连,陈海明,曾元儿,徐鸿华
    2012, 43(8):1475-14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549) [HTML](0) [PDF 489.40 K](2791)
    摘要:
    目的 研究岗梅Ilex asprell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结合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确定了12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乌索-12-烯-3β, 28-二醇, 3-乙酸酯(1)、β-谷甾醇(2)、赪酮甾醇(3)、28-nor-19βH, 20αH-ursa-12, 17-dien-3-ol(4)、randialic acid B(5)、19-去氢乌苏酸(6)、熊果酸(7)、坡模酸(8)、3-O-β-D-木糖基-3β-O-28-缺失-12, 17(18)-二烯乌苏烷(9)、β-胡萝卜苷(10)、冬青苷B(11)、赪酮甾醇-3-O-β-D-葡萄糖苷(12)。结论 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岗梅苷H。化合物1247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8  岗梅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黄锦茶 陈丰连 陈海明 曾元儿 徐鸿华
    2012, 43(8):1475-1478.
    [摘要](1227) [HTML](0) [PDF 999.49 K](1245)
    摘要:
    目的研究岗梅Ilex asprell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结合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确定了12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乌索-12-烯-3β,28-二醇,3-乙酸酯(1)、β-谷甾醇(2)、赪酮甾醇(3)、28-nor-19βH,20αH-ursa-12,17-dien-3-ol(4)、randialic acid B(5)、19-去氢乌苏酸(6)、熊果酸(7)、坡模酸(8)、3-O-β-D-木糖基-3β-O-28-缺失-12,17(18)-二烯乌苏烷(9)、β-胡萝卜苷(10)、冬青苷B(11)、赪酮甾醇-3-O-β-D-葡萄糖苷(12)。结论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岗梅苷H。化合物1、2、4、7、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9  毛冬青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周 渊,周思祥,姜 勇,孙 健,屠鹏飞
    2012, 43(8):1479-14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719) [HTML](0) [PDF 495.05 K](2367)
    摘要:
    目的 研究毛冬青Ilex pubescens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分析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毛冬青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大豆苷元(1)、染料木苷(2)、山柰酚-3-O-β-龙胆二糖苷(3)、山柰酚-3-O-β-刺槐双糖苷(4)、山柰酚-3-O-β-半乳糖苷(5)、槲皮素-3-O-β-龙胆二糖苷(6)、3β, 19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24, 28-二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7)、毛冬青皂苷A18)、毛冬青素A(9)、2-羟甲基-3-咖啡酰氧-1-丁烯-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咖啡酰甲基-3-羟基-1-丁烯-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3, 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2)、3,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3)、1,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4)、4,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5)、2-苯乙基-O-α-L-阿拉伯糖基 (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6)。结论 化合物1612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0  毛冬青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周渊 周思祥 姜勇 孙健 屠鹏飞
    2012, 43(8):1479-1483.
    [摘要](890) [HTML](0) [PDF 1.01 M](1103)
    摘要:
    目的研究毛冬青Ilex pubescens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分析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毛冬青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大豆苷元(1)、染料木苷(2)、山柰酚-3-O-β-龙胆二糖苷(3)、山柰酚-3-O-β-刺槐双糖苷(4)、山柰酚-3-O-β-半乳糖苷(5)、槲皮素-3-O-β-龙胆二糖苷(6)、3β,19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24,28-二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7)、毛冬青皂苷A1(8)、毛冬青素A(9)、2-羟甲基-3-咖啡酰氧-1-丁烯-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咖啡酰甲基-3-羟基-1-丁烯-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2)、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3)、1,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4)、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5)、2-苯乙基-O-α-L-阿拉伯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6)。结论化合物1~6、12~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1  月季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赵倩 刘钫 李清娟 陈卫平
    2012, 43(8):1484-1488.
    [摘要](716) [HTML](0) [PDF 1017.51 K](1070)
    摘要:
    目的研究蔷薇科植物月季Rosa chinensis干燥花的化学成分。方法月季花95%乙醇提取物,浓缩后用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取醋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分别经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C18柱色谱等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均为酚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琥珀酸(1)、琥珀酸甲酯(2)、没食子酸乙酯(3)、原儿茶酸(4)、香草酸(5)、莽草酸(6)、没食子酸甲酯-3-O-β-D-葡萄糖苷(7)、苯甲基6′-O-没食子酸基-β-D-葡萄糖苷(8)、苯乙基6′-O-没食子酸基-β-D-葡萄糖苷(9)、邻苯二酚(10)、金丝桃苷(11)、山柰酚-3-O-α-L-阿拉伯糖苷(12)、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3)、乔松素-7-O-β-D-葡萄糖苷(14)。结论1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2  月季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赵 倩,刘 钫,李清娟,陈卫平
    2012, 43(8):1484-14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437) [HTML](0) [PDF 487.52 K](2692)
    摘要:
    目的 研究蔷薇科植物月季Rosa chinensis干燥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月季花95%乙醇提取物,浓缩后用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取醋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分别经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C18柱色谱等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均为酚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琥珀酸(1)、琥珀酸甲酯(2)、没食子酸乙酯(3)、原儿茶酸(4)、香草酸(5)、莽草酸(6)、没食子酸甲酯-3-O-β-D-葡萄糖苷(7)、苯甲基6′-O-没食子酸基-β-D-葡萄糖苷(8)、苯乙基 6′-O-没食子酸基-β-D-葡萄糖苷(9)、邻苯二酚(10)、金丝桃苷(11)、山柰酚-3-O-α-L-阿拉伯糖苷(12)、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3)、乔松素-7-O-β-D-葡萄糖苷(14)。结论 1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3  白背叶根化学成分研究
    冯子明,李福双,徐建富,张培成
    2012, 43(8):1489-14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652) [HTML](0) [PDF 475.18 K](2014)
    摘要:
    目的 研究白背叶Mallotus apelt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1)、高根二醇(2)、羽扇豆-20 (29)-烯-3β, 30-二醇(3)、对羟基苯甲酸-2α-羟基油桐酸酯(4)、α-香树脂醇乙酸酯(5)、油桐酸(6)、槲皮素(7)、3-甲氧基-4-O-β-D-葡萄糖基苯甲酸(8)、勾儿茶素(9)。结论 化合物14689为首次从野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4  白背叶根化学成分研究
    冯子明 李福双 徐建富 张培成
    2012, 43(8):1489-1491.
    [摘要](851) [HTML](0) [PDF 952.37 K](1276)
    摘要:
    目的研究白背叶Mallotus apelt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1)、高根二醇(2)、羽扇豆-20(29)-烯-3β,30-二醇(3)、对羟基苯甲酸-2α-羟基油桐酸酯(4)、α-香树脂醇乙酸酯(5)、油桐酸(6)、槲皮素(7)、3-甲氧基-4-O-β-D-葡萄糖基苯甲酸(8)、勾儿茶素(9)。结论化合物1~4、6、8、9为首次从野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5  金钗石斛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汪代芳 侴桂新 赵宁毅 张婷 徐红
    2012, 43(8):1492-1495.
    [摘要](1424) [HTML](0) [PDF 995.38 K](1205)
    摘要:
    目的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石斛碱(1)、石斛醚碱(2)、邻苯二甲酸丁酯(3)、松脂素(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穆坪马兜铃酰胺,6)、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N-反式香豆酰酪胺(8)、N-顺式香豆酰酪胺(9)、山药素III(10)、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11)。结论化合物3、5~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16  金钗石斛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汪代芳,侴桂新,赵宁毅,张 婷,徐 红
    2012, 43(8):1492-14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338) [HTML](0) [PDF 487.91 K](1875)
    摘要:
    目的 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石斛碱(1)、石斛醚碱(2)、邻苯二甲酸丁酯(3)、松脂素(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穆坪马兜铃酰胺,6)、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N-反式香豆酰酪胺(8)、N-顺式香豆酰酪胺(9)、山药素III(10)、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11)。结论 化合物35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17  高山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
    张本印,王 环,罗晓东,杜芝芝,沈建伟,曾令峰,张晓峰
    2012, 43(8):1496-14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220) [HTML](0) [PDF 494.86 K](1594)
    摘要:
    目的 对大戟属植物高山大戟Euphorbia stracheyi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PLC、MCI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高山大戟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α-阿拉伯糖苷(1)、槲皮素-3-O-α-(2″-没食子酰基)-阿拉伯糖苷(2)、槲皮素-3-O-(2″, 3″-二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3)、3′, 5′-二甲氧基-4′, 5, 7-三羟基黄酮(4)、槲皮素(5)、去氢诃子次酸三甲酯(6)、β-谷甾醇(7)、吐叶醇(8)、没食子酸(9)。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68均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8  高山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
    张本印 王环 罗晓东 杜芝芝 沈建伟 曾令峰 张晓峰
    2012, 43(8):1496-1498.
    [摘要](650) [HTML](0) [PDF 977.88 K](1089)
    摘要:
    目的对大戟属植物高山大戟Euphorbia stracheyi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PLC、MCI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高山大戟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α-阿拉伯糖苷(1)、槲皮素-3-O-α-(2″-没食子酰基)-阿拉伯糖苷(2)、槲皮素-3-O-(2″,3″-二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3)、3′,5′-二甲氧基-4′,5,7-三羟基黄酮(4)、槲皮素(5)、去氢诃子次酸三甲酯(6)、β-谷甾醇(7)、吐叶醇(8)、没食子酸(9)。结论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6、8均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9  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分析臭冷杉针叶挥发油成分
    任恒鑫 苏瑞 张舒婷 宗希明 方洪壮
    2012, 43(8):1499-1502.
    [摘要](828) [HTML](0) [PDF 982.17 K](1274)
    摘要:
    目的分析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针叶挥发油中化学成分。方法利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离检测,通过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HELP)法对重叠峰进行解析,并结合程序升温保留指数(PTRI)进行辅助定性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分辨出72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63个组分,占臭冷杉挥发油化学成分总量的99.31%,其主要成分为醋酸龙脑酯、龙脑、α-红没药醇、柠檬烯等。结论 HELP法结合PTRI能够提高质谱定性的准确性,更全面、准确地反映臭冷杉针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20  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分析臭冷杉针叶挥发油成分
    任恒鑫,苏 瑞,张舒婷,宗希明,方洪壮
    2012, 43(8):1499-15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123) [HTML](0) [PDF 482.55 K](2725)
    摘要:
    目的 分析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针叶挥发油中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离检测,通过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HELP)法对重叠峰进行解析,并结合程序升温保留指数(PTRI)进行辅助定性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共分辨出72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63个组分,占臭冷杉挥发油化学成分总量的99.31%,其主要成分为醋酸龙脑酯、龙脑、α-红没药醇、柠檬烯等。结论 HELP法结合PTRI能够提高质谱定性的准确性,更全面、准确地反映臭冷杉针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21  重组水蛭素-2鼻腔给药纳米粒制备工艺研究
    陈明霞,张玉杰,李维峰,潘激杨,马小虹,韦灵玉
    2012, 43(8):1503-15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474) [HTML](0) [PDF 486.39 K](1803)
    摘要:
    目的 优选重组水蛭素-2(rHV2)鼻腔给药纳米粒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复凝聚法,以包封率、载药量等为评价指标,以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设计,对壳聚糖黏附纳米粒制备过程中有关影响因素及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 壳聚糖的类型、壳聚糖溶液的pH值、壳聚糖与多聚磷酸钠的最终质量比以及搅拌速率对rHV2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均有较显著影响;优选工艺的包封率可达到70%以上,载药量>8%。结论 经优选的工艺稳定可靠,可用于rHV2鼻腔给药纳米粒的制备。
    22  重组水蛭素-2鼻腔给药纳米粒制备工艺研究
    陈明霞 张玉杰 李维峰 潘激杨 马小虹 韦灵玉
    2012, 43(8):1503-1507.
    [摘要](846) [HTML](0) [PDF 1004.60 K](1013)
    摘要:
    目的优选重组水蛭素-2(rHV2)鼻腔给药纳米粒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复凝聚法,以包封率、载药量等为评价指标,以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设计,对壳聚糖黏附纳米粒制备过程中有关影响因素及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壳聚糖的类型、壳聚糖溶液的pH值、壳聚糖与多聚磷酸钠的最终质量比以及搅拌速率对rHV2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均有较显著影响;优选工艺的包封率可达到70%以上,载药量>8%。目的结论经优选的工艺稳定可靠,可用于rHV2鼻腔给药纳米粒的制备。
    23  青礞石的炮制工艺研究
    刘圣金 吴德康 林瑞超 刘训红 傅兴圣 段金廒 孔庆友
    2012, 43(8):1508-1513.
    [摘要](869) [HTML](0) [PDF 1.05 M](1181)
    摘要:
    目的优选青礞石的炮制工艺参数,为控制青礞石炮制品质量及其安全性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多项指标评价,首先筛选出是否需用火硝进行炮制;再采用L9(34)正交优选法,以青礞石炮制品的外观颜色、疏松度、溶出率等筛选炮制工艺参数。结果最佳炮制工艺为在700℃、青礞石与火硝质量配比1∶0.4、摊层厚度2 cm条件下煅制2 h。结论该工艺条件稳定、合理、可行,为矿物类中药的炮制工艺提供了研究思路与方法
    24  青礞石的炮制工艺研究
    刘圣金,吴德康,林瑞超,刘训红,傅兴圣,段金廒,孔庆友
    2012, 43(8):1508-15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924) [HTML](0) [PDF 525.85 K](2122)
    摘要:
    目的 优选青礞石的炮制工艺参数,为控制青礞石炮制品质量及其安全性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多项指标评价,首先筛选出是否需用火硝进行炮制;再采用L9(34)正交优选法,以青礞石炮制品的外观颜色、疏松度、溶出率等筛选炮制工艺参数。结果 最佳炮制工艺为在700 ℃、青礞石与火硝质量配比1∶0.4、摊层厚度2 cm条件下煅制2 h。结论 该工艺条件稳定、合理、可行,为矿物类中药的炮制工艺提供了研究思路与方法。
    25  雷公藤红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研究
    袁 菱,周 蕾,陈 彦,张振海,吴青青,曹 伟
    2012, 43(8):1514-15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027) [HTML](0) [PDF 502.85 K](2564)
    摘要:
    目的 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NLC),考察其性质并进行体外透皮研究。方法 采用溶剂挥散法制备雷公藤红素NLC,并对其微观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透皮吸收行为,HPLC法测定雷公藤红素的量。结果 雷公藤红素NLC平均粒径为(132.3±25)nm,Zeta电位为(?26.5±3.4)mV,包封率为(88.64±0.37)%,NLC的微观形貌呈类球形粒子。雷公藤红素NLC中药物的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0.096 2 t1/2-0.040 6,r=0.995 1),其12 h药物累积透皮量虽低于雷公藤红素溶液,但皮肤滞留量是雷公藤红素溶液的11.59倍。结论 所制备的雷公藤红素NLC可以显著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量,有望开发为雷公藤红素的新型局部给药制剂。
    26  雷公藤红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研究
    袁菱 周蕾 陈彦 张振海 吴青青 曹伟
    2012, 43(8):1514-1518.
    [摘要](950) [HTML](0) [PDF 1.41 M](1267)
    摘要:
    目的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NLC),考察其性质并进行体外透皮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挥散法制备雷公藤红素NLC,并对其微观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透皮吸收行为,HPLC法测定雷公藤红素的量。结果雷公藤红素NLC平均粒径为(132.3±25)nm,Zeta电位为(26.5±3.4)mV,包封率为(88.64±0.37)%,NLC的微观形貌呈类球形粒子。雷公藤红素NLC中药物的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0.096 2 t1/2-0.040 6,r=0.995 1),其12 h药物累积透皮量虽低于雷公藤红素溶液,但皮肤滞留量是雷公藤红素溶液的11.59倍。结论所制备的雷公藤红素NLC可以显著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量,有望开发为雷公藤红素的新型局部给药制剂。
    27  茯苓摇瓶液体发酵复合药性培养基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李羿 杨胜 李晨 杨万清 万德光
    2012, 43(8):1519-1522.
    [摘要](1082) [HTML](0) [PDF 966.40 K](1330)
    摘要:
    目的筛选茯苓摇瓶液体发酵最适复合药性培养基,并对复合药性发酵茯苓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在不同复合药性培养基中进行茯苓摇瓶液体发酵,测定其胞外多糖和菌丝体产量。根据复合药性发酵茯苓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提取分离和定量测定。结果在发酵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75%薏苡仁和枸杞子组成最适复合药性培养基,茯苓菌丝体干质量达14.29 g/L,茯苓胞外多糖达8.22 g/L。药性发酵茯苓中总多糖、总糖、总灰分、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5.35%、45.73%、4.79%、21.43%。结论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中药材组成的复合药性培养基对茯苓摇瓶液体发酵有较大影响,为其液体发酵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
    28  茯苓摇瓶液体发酵复合药性培养基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李 羿,杨 胜,李 晨,杨万清,万德光
    2012, 43(8):1519-15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902) [HTML](0) [PDF 472.39 K](1920)
    摘要:
    目的 筛选茯苓摇瓶液体发酵最适复合药性培养基,并对复合药性发酵茯苓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在不同复合药性培养基中进行茯苓摇瓶液体发酵,测定其胞外多糖和菌丝体产量。根据复合药性发酵茯苓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提取分离和定量测定。结果 在发酵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75%薏苡仁和枸杞子组成最适复合药性培养基,茯苓菌丝体干质量达14.29 g/L,茯苓胞外多糖达8.22 g/L。药性发酵茯苓中总多糖、总糖、总灰分、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5.35%、45.73%、4.79%、21.43%。结论 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中药材组成的复合药性培养基对茯苓摇瓶液体发酵有较大影响,为其液体发酵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
    29  半夏褐变抑制条件及其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吴玉良,景亚凤,申 琴,罗 丹,吴纯洁,孙灵根
    2012, 43(8):1523-15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331) [HTML](0) [PDF 467.61 K](2827)
    摘要:
    目的 研究抑制半夏干燥过程中引起褐变的条件,并考察其对半夏镇咳、祛痰作用的影响。方法 使用色彩色差计测量各种方法处理的半夏干燥过程中表面颜色的变化值,优选最佳处理条件,并辅以镇咳及祛痰实验验证其对半夏药理作用的影响。结果 不同pH值的酸性溶液抑制半夏的酶促褐变反应没有显著的差异,酸性越强,颜色变化越小;采用醋酸处理不会影响半夏的镇咳、祛痰作用。结论 酸性环境能够抑制半夏的褐变反应,且不会对半夏的药理作用产生显著影响。
    30  半夏褐变抑制条件及其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吴玉良 景亚凤 申琴 罗丹 吴纯洁 孙灵根
    2012, 43(8):1523-1526.
    [摘要](763) [HTML](0) [PDF 930.72 K](1231)
    摘要:
    目的研究抑制半夏干燥过程中引起褐变的条件,并考察其对半夏镇咳、祛痰作用的影响。方法使用色彩色差计测量各种方法处理的半夏干燥过程中表面颜色的变化值,优选最佳处理条件,并辅以镇咳及祛痰实验验证其对半夏药理作用的影响。结果不同pH值的酸性溶液抑制半夏的酶促褐变反应没有显著的差异,酸性越强,颜色变化越小;采用醋酸处理不会影响半夏的镇咳、祛痰作用。结论酸性环境能够抑制半夏的褐变反应,且不会对半夏的药理作用产生显著影响。
    31  超滤膜富集干姜挥发油的工艺优化研究
    沈 洁,韩志峰,郭立玮,樊文玲
    2012, 43(8):1526-15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828) [HTML](0) [PDF 499.99 K](2388)
    摘要:
    目的 确定超滤膜富集干姜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 以干姜含油水体模拟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将稳定膜通量和化学需氧量(COD)截留率的综合值作为评价指标,优化干姜挥发油富集工艺。结果 截留相对分子质量7×104的平板超滤膜用于干姜挥发油油水分离的最佳条件:压力0.15 MPa、温度60 ℃、转速150 r/min;各工艺参数的主次顺序:压力、温度、转速。结论 超滤膜富集干姜挥发油的工艺,在中药大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2  超滤膜富集干姜挥发油的工艺优化研究
    沈洁 韩志峰 郭立玮 樊文玲
    2012, 43(8):1527-1530.
    [摘要](610) [HTML](0) [PDF 1016.15 K](1110)
    摘要:
    目的确定超滤膜富集干姜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以干姜含油水体模拟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将稳定膜通量和化学需氧量(COD)截留率的综合值作为评价指标,优化干姜挥发油富集工艺。结果截留相对分子质量7×104的平板超滤膜用于干姜挥发油油水分离的最佳条件:压力0.15 MPa、温度60℃、转速150 r/min;各工艺参数的主次顺序:压力、温度、转速。结论超滤膜富集干姜挥发油的工艺,在中药大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3  黄芪提取过程总皂苷质量浓度的在线监测
    李文龙 瞿海斌
    2012, 43(8):1531-1535.
    [摘要](855) [HTML](0) [PDF 2.63 M](1253)
    摘要: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黄芪提取过程进行在线监测,实时反映药效成分的溶出信息。方法利用远程光纤流通池在线采集黄芪提取过程中提取液的近红外光谱,同时采集提取液样品,利用HPLC-MS方法测得提取液中黄芪皂苷II、异黄芪皂苷II、黄芪皂苷I和黄芪甲苷4种成分的质量浓度作为对照值,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4种成分及黄芪总皂苷的定量分析模型,将所建的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用于黄芪提取过程的在线分析,实时反映提取液中黄芪总皂苷的质量浓度信息。结果黄芪提取液中4种皂苷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87 6、0.964 0、0.857 1、0.981 6,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3 2,校正均方差(RMSEC)为5.94,内部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为0.976 6,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为11.1。将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用于3个批次提取过程的在线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提取液中黄芪总皂苷的质量浓度信息。结论利用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实现以黄芪总皂苷为检测指标,对黄芪提取过程的在线监测,为黄芪提取过程的终点判断和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34  黄芪提取过程总皂苷质量浓度的在线监测
    李文龙,瞿海斌
    2012, 43(8):1531-15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945) [HTML](0) [PDF 503.09 K](2646)
    摘要:
    目的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黄芪提取过程进行在线监测,实时反映药效成分的溶出信息。方法 利用远程光纤流通池在线采集黄芪提取过程中提取液的近红外光谱,同时采集提取液样品,利用HPLC-MS方法测得提取液中黄芪皂苷II、异黄芪皂苷II、黄芪皂苷I和黄芪甲苷4种成分的质量浓度作为对照值,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4种成分及黄芪总皂苷的定量分析模型,将所建的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用于黄芪提取过程的在线分析,实时反映提取液中黄芪总皂苷的质量浓度信息。结果 黄芪提取液中4种皂苷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87 6、0.964 0、0.857 1、0.981 6,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3 2,校正均方差(RMSEC)为5.94,内部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为0.976 6,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为11.1。将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用于3个批次提取过程的在线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提取液中黄芪总皂苷的质量浓度信息。结论 利用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实现以黄芪总皂苷为检测指标,对黄芪提取过程的在线监测,为黄芪提取过程的终点判断和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35  微波辅助提取红景天苷的工艺研究
    闵建华,曹旻旻,韦冬菊,朱锦章,章振鹏,向飞军
    2012, 43(8):1536-15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936) [HTML](0) [PDF 470.96 K](1765)
    摘要:
    目的 优选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方法 利用HPLC法测定红景天中红景天苷,运用正交试验,以红景天苷转移率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佳微波提取工艺;并将其与加热回流提取法及超声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 微波提取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微波功率中档(462 W),料液比为1∶10,提取3次,每次90 s,在此条件下,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转移率高达99.86%。结论 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具有效率高、时间短、能耗低、环保等优点,为红景天苷的工业化生产和新药开发提供了参考。
    36  微波辅助提取红景天苷的工艺研究
    闵建华 曹旻旻 韦冬菊 朱锦章 章振鹏 向飞军
    2012, 43(8):1536-1539.
    [摘要](758) [HTML](0) [PDF 958.71 K](1174)
    摘要:
    目的优选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方法利用HPLC法测定红景天中红景天苷,运用正交试验,以红景天苷转移率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佳微波提取工艺;并将其与加热回流提取法及超声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微波提取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微波功率中档(462 W),料液比为1∶10,提取3次,每次90 s,在此条件下,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转移率高达99.86%。结论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具有效率高、时间短、能耗低、环保等优点,为红景天苷的工业化生产和新药开发提供了参考。
    37  酒舒颗粒的提取工艺研究
    姜莉莉 焦淑清 张楠楠 田立华 牛向伟
    2012, 43(8):1540-1542.
    [摘要](734) [HTML](0) [PDF 885.03 K](1072)
    摘要:
    目的确定酒舒颗粒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料液比对酒舒颗粒超声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1 h,提取次数2次,料液比1∶8。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酒舒颗粒中总黄酮提取率为7.56%。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设计合理,可作为酒舒颗粒提取生产工艺的参考。
    38  酒舒颗粒的提取工艺研究
    姜莉莉,焦淑清,张楠楠,田立华,牛向伟
    2012, 43(8):1540-15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836) [HTML](0) [PDF 448.25 K](1657)
    摘要:
    目的 确定酒舒颗粒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 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料液比对酒舒颗粒超声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0 ℃,提取时间1 h,提取次数2次,料液比1∶8。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酒舒颗粒中总黄酮提取率为7.56%。结论 优选的提取工艺设计合理,可作为酒舒颗粒提取生产工艺的参考。
    39  正交试验优选黑骨藤的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袁德彬,张 宏,廖 颖,钟 菡
    2012, 43(8):1543-15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370) [HTML](0) [PDF 475.88 K](3144)
    摘要:
    目的 研究黑骨藤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以杠柳苷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参数。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溶剂为50%乙醇,料液比1∶15,功率800 W,温度50 ℃,提取2次,每次20 min。结论 此工艺合理可行,适用于黑骨藤中杠柳苷的提取。
    40  正交试验优选黑骨藤的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袁德彬 张宏 廖颖 钟菡
    2012, 43(8):1543-1546.
    [摘要](612) [HTML](0) [PDF 963.51 K](1128)
    摘要:
    目的研究黑骨藤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杠柳苷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参数。结果最佳工艺条件:溶剂为50%乙醇,料液比1∶15,功率800 W,温度50℃,提取2次,每次20 min。结论此工艺合理可行,适用于黑骨藤中杠柳苷的提取。
    41  HPLC法同时测定杜仲皮中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
    刘慧 张盛 刘仲华
    2012, 43(8):1547-1549.
    [摘要](711) [HTML](0) [PDF 852.41 K](1452)
    摘要:
    目的 HPLC法同时测定杜仲皮中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4种有效成分的量,为更好控制杜仲皮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romasil C18柱(200 mm×4.6 mm,5μm),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7 min,7%A;7~35 min,14%A;35~45 min,15%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0℃。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分别在0.102 5~0.512 5(r=0.999 9)、0.092 5~0.462 5(r=0.999 9)、0.120 0~0.600 0(r=0.999 6)、0.090 0~0.450 0μg/mL(r=0.999 8)内与色谱峰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97%、98.71%、98.20%、100.44%,RSD分别为1.54%、1.30%、0.76%、1.13%。结论该分析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为杜仲药材的质量控制与标准的完善提供可靠的检测依据。
    42  HPLC法同时测定杜仲皮中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
    刘 慧,张 盛,刘仲华
    2012, 43(8):1547-15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903) [HTML](0) [PDF 322.88 K](1930)
    摘要:
    目的 HPLC法同时测定杜仲皮中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4种有效成分的量,为更好控制杜仲皮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Kromasil C18柱(200 mm×4.6 mm,5 μm),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7 min,7% A;7~35 min,14% A;35~45 min,15% 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0 ℃。结果 在该色谱条件下,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分别在0.102 5~0.512 5(r=0.999 9)、0.092 5~0.462 5(r=0.999 9)、0.120 0~0.600 0(r=0.999 6)、0.090 0~0.450 0 μg/mL(r=0.999 8)内与色谱峰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97%、98.71%、98.20%、100.44%,RSD分别为1.54%、1.30%、0.76%、1.13%。结论 该分析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为杜仲药材的质量控制与标准的完善提供可靠的检测依据。
    43  细柱五加叶中五加苷元的积累动态研究
    邹亲朋,刘向前,郑礼胜,冯 胜,戴 玲
    2012, 43(8):1550-15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706) [HTML](0) [PDF 302.48 K](2087)
    摘要: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不同采收期细柱五加叶中五加苷元的量,研究其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RP-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3~12月份)细柱五加叶中的五加苷元,色谱柱为AT.lichrom ODS-C18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水-醋酸(60∶40∶0.1)为流动相,柱温25 ℃,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14 nm,进样量10 μL。结果 细柱五加叶中的五加苷元在秋季时量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五加苷元量随季节变化明显,10月份采摘其五加苷元量最高。结论 建立稳定性好、准确性高,适用于细柱五加叶中五加苷元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可用于分析不同采集期细柱五加叶中的五加苷元动态变化。
    44  细柱五加叶中五加苷元的积累动态研究
    邹亲朋 刘向前 郑礼胜 冯胜 戴玲
    2012, 43(8):1550-1552.
    [摘要](868) [HTML](0) [PDF 831.09 K](1109)
    摘要: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不同采收期细柱五加叶中五加苷元的量,研究其变化趋势。方法采用RP-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3~12月份)细柱五加叶中的五加苷元,色谱柱为AT.lichrom ODS-C18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醋酸(60∶40∶0.1)为流动相,柱温25℃,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14 nm,进样量10μL。结果细柱五加叶中的五加苷元在秋季时量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五加苷元量随季节变化明显,10月份采摘其五加苷元量最高。结论建立稳定性好、准确性高,适用于细柱五加叶中五加苷元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可用于分析不同采集期细柱五加叶中的五加苷元动态变化。
    45  B环不同羟基取代影响黄酮苷元透膜能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卜晓斐 郝本前 徐为人 刘鹏 段桂运 孟凡翠 汤立达
    2012, 43(8):1553-1559.
    [摘要](1058) [HTML](0) [PDF 1.07 M](1254)
    摘要:
    目的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黄酮苷元B环不同羟基取代对透膜能力的影响规律,并考察理论方法与实验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利用GROMACS程序包,通过附加加速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得到5种黄酮苷元在双层脂质膜9个不同位置的轨迹,分析分子透膜过程中的能垒、方向性、氢键、相互作用等参数。结果分子动力学模拟数据与文献报道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实验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86 2),分子透过磷脂酰胆碱(DPPC)膜的能垒越小,越有利于药物分子透过生物膜。黄酮苷元透膜难易受静电的影响大于范德华作用的影响,分子在膜内形成氢键能力越强,滞留时间就越长。2′位取代可以增加分子各羟基形成氢键的能力,3′或5′位存在羟基时,与极性层适当的静电排斥作用有利于分子透过极性层。结论 B环不同位置取代对黄酮苷元透膜过程中的氢键形成能力、方向、静电相互作用和能垒都有明显的影响,理论模拟的能垒可以作为预测黄酮类化合物透膜吸收的一个重要指标。
    46  B环不同羟基取代影响黄酮苷元透膜能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卜晓斐,郝本前,徐为人,刘 鹏,段桂运,孟凡翠,汤立达
    2012, 43(8):1553-15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951) [HTML](0) [PDF 568.48 K](2108)
    摘要:
    目的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黄酮苷元B环不同羟基取代对透膜能力的影响规律,并考察理论方法与实验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GROMACS程序包,通过附加加速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得到5种黄酮苷元在双层脂质膜9个不同位置的轨迹,分析分子透膜过程中的能垒、方向性、氢键、相互作用等参数。结果 分子动力学模拟数据与文献报道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实验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86 2),分子透过磷脂酰胆碱(DPPC)膜的能垒越小,越有利于药物分子透过生物膜。黄酮苷元透膜难易受静电的影响大于范德华作用的影响,分子在膜内形成氢键能力越强,滞留时间就越长。2′位取代可以增加分子各羟基形成氢键的能力,3′或5′位存在羟基时,与极性层适当的静电排斥作用有利于分子透过极性层。结论 B环不同位置取代对黄酮苷元透膜过程中的氢键形成能力、方向、静电相互作用和能垒都有明显的影响,理论模拟的能垒可以作为预测黄酮类化合物透膜吸收的一个重要指标。
    47  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的保护作用
    喻 斌,阮 鸣,张志芬,王兆龙,卢金福,吕高红,许惠琴
    2012, 43(8):1560-15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837) [HTML](0) [PDF 784.48 K](1590)
    摘要:
    目的 观察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大柴胡颗粒高、中、低剂量(4.4、2.2、1.1 g/kg)组和熊去氧胆酸(50 mg/kg)组。采用饲料法复制胆色素结石豚鼠模型,观察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的成石率、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总胆红素(TB)、1分钟胆红素水平、血浆和胆囊组织胃动素和生长抑素(SS)水平,以及胆汁内总胆酸(TBA)、磷脂、总胆固醇(TC)、黏蛋白量的影响;肝脏和胆囊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病变情况。结果 大柴胡颗粒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结石成石率;其3个剂量组均可降低胆囊SS水平;其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血浆和胆囊胃动素水平,降低血清γ-GT、1分钟胆红素水平和胆汁黏蛋白的量;其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血清AST和TB、血浆SS和胆汁中TC水平,升高胆汁中TBA的量;而低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胆汁中磷脂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大柴胡颗粒可显著改善胆囊上皮增生,减轻组织水肿、炎细胞浸润、肝脏脂肪变性、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减少肝胆细胞损伤、调节胆汁成分、促进胆汁分泌等机制相关。
    48  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的保护作用
    喻斌 阮鸣 张志芬 王兆龙 卢金福 吕高红 许惠琴
    2012, 43(8):1560-1564.
    [摘要](1091) [HTML](0) [PDF 1.22 M](1178)
    摘要:
    目的观察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大柴胡颗粒高、中、低剂量(4.4、2.2、1.1 g/kg)组和熊去氧胆酸(50 mg/kg)组。采用饲料法复制胆色素结石豚鼠模型,观察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的成石率、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总胆红素(TB)、1分钟胆红素水平、血浆和胆囊组织胃动素和生长抑素(SS)水平,以及胆汁内总胆酸(TBA)、磷脂、总胆固醇(TC)、黏蛋白量的影响;肝脏和胆囊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病变情况。结果大柴胡颗粒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结石成石率;其3个剂量组均可降低胆囊SS水平;其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血浆和胆囊胃动素水平,降低血清γ-GT、1分钟胆红素水平和胆汁黏蛋白的量;其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血清AST和TB、血浆SS和胆汁中TC水平,升高胆汁中TBA的量;而低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胆汁中磷脂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大柴胡颗粒可显著改善胆囊上皮增生,减轻组织水肿、炎细胞浸润、肝脏脂肪变性、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大柴胡颗粒对胆色素结石豚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减少肝胆细胞损伤、调节胆汁成分、促进胆汁分泌等机制相关。
    49  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对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影响
    朱海林 张大伟 孙隆儒 纪建波 吴凯
    2012, 43(8):1565-1569.
    [摘要](1269) [HTML](0) [PDF 1.07 M](1236)
    摘要:
    目的探讨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大鼠的影响,为其临床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LC-UV-MS法对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高、中、低剂量(5.63、2.82、1.41 g/kg)组,通塞脉片(0.66 g/kg)阳性对照组。大鼠股动脉注射月桂酸溶液制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后第2天ig给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周,观察用药前后大鼠的体征、血管平滑肌和纤维组织等病理变化,以及血清中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内皮素(ET)水平。结果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明显减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患肢病变程度和范围,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降低血清中TXB2、ET水平,升高6-k-PGF1α水平。结论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抗氧化、减轻血管壁炎症反应有关。
    50  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对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影响
    朱海林,张大伟,孙隆儒,纪建波,吴 凯
    2012, 43(8):1565-15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120) [HTML](0) [PDF 627.95 K](2120)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大鼠的影响,为其临床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LC-UV-MS法对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高、中、低剂量(5.63、2.82、1.41 g/kg)组,通塞脉片(0.66 g/kg)阳性对照组。大鼠股动脉注射月桂酸溶液制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后第2天ig给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1周,观察用药前后大鼠的体征、血管平滑肌和纤维组织等病理变化,以及血清中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内皮素(ET)水平。结果 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明显减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患肢病变程度和范围,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降低血清中TXB2、ET水平,升高6-k-PGF水平。结论 白花丹参总酚酸提取物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抗氧化、减轻血管壁炎症反应有关。
    51  葛根芩连配方颗粒在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尿液中代谢产物研究
    陈丽红,范慧佳,唐于平,卞 勇,杨念云,井山林,王 强
    2012, 43(8):1570-15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948) [HTML](0) [PDF 540.65 K](1786)
    摘要:
    目的 研究葛根芩连配方颗粒(简称葛根芩连颗粒)在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尿液中的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综合因素(高糖和高脂饮食+高温和高湿环境+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致病因子)制备大肠湿热证大鼠模型;利用HPLC-DAD-MS技术对大鼠ig葛根芩连颗粒后尿液中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检测波长272 nm;流动相A为0.1%甲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乙腈-甲醇(6∶4),梯度洗脱。结果 从给予葛根芩连颗粒的大鼠尿液中发现并鉴定了5种主要代谢产物,分别为葛根素、异甘草素、甘草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其中葛根素来自葛根,汉黄芩素与千层纸素A来自黄芩,异甘草素与甘草素来自甘草。结论 在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尿液中,葛根芩连颗粒中黄芩与甘草的代谢产物主要以苷元为主,葛根中的葛根素主要以原形排出。
    52  葛根芩连配方颗粒在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尿液中代谢产物研究
    陈丽红 范慧佳 唐于平 卞勇 杨念云 井山林 王强
    2012, 43(8):1570-1573.
    [摘要](655) [HTML](0) [PDF 980.42 K](1271)
    摘要:
    目的研究葛根芩连配方颗粒(简称葛根芩连颗粒)在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尿液中的代谢产物。方法采用综合因素(高糖和高脂饮食+高温和高湿环境+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致病因子)制备大肠湿热证大鼠模型;利用HPLC-DAD-MS技术对大鼠ig葛根芩连颗粒后尿液中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检测波长272 nm;流动相A为0.1%甲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乙腈-甲醇(6∶4),梯度洗脱。结果从给予葛根芩连颗粒的大鼠尿液中发现并鉴定了5种主要代谢产物,分别为葛根素、异甘草素、甘草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其中葛根素来自葛根,汉黄芩素与千层纸素A来自黄芩,异甘草素与甘草素来自甘草。结论在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尿液中,葛根芩连颗粒中黄芩与甘草的代谢产物主要以苷元为主,葛根中的葛根素主要以原形排出。
    53  藜芦与人参配比毒性与生物碱类成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杨亮 王宇光 梁乾德 马增春 肖成荣 谭洪玲 高月
    2012, 43(8):1574-1579.
    [摘要](743) [HTML](0) [PDF 1.08 M](1322)
    摘要:
    目的探索中药"十八反"中藜芦-人参药对的毒性与生物碱类成分的关系。方法通过动物毒性实验比较藜芦与人参不同配比的毒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检测藜芦与人参1∶2.63配比的合煎液、单煎后合并液(简称合并液)、合并液再煎液中生物碱类成分;Mass Lynx 4.1软件分析生物碱类成分的变化。结果动物毒性实验显示藜芦与人参1∶2.63配比时动物死亡较多,且此时合煎液与合并液毒性差别最为明显。将合并后再煎液可能引起物质变化的两个因素(即毒性生物碱的溶出增加和药物相互反应)单一化,即去除溶出影响因素时突显的药物本身化学反应的影响,可见藜芦胺和芥芬胺在合煎后溶出量增大,生物碱成分增加;计米亭碱、3-当归酰棋盘花胺在合煎液及合并液再煎液中的量均升高,提示可能是化学反应导致相关成分溶出增多。结论藜芦与人参合用后毒性增大,可能与生物碱的溶出量增加及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54  藜芦与人参配比毒性与生物碱类成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杨 亮,王宇光,梁乾德,马增春,肖成荣,谭洪玲,高 月
    2012, 43(8):1574-15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413) [HTML](0) [PDF 612.75 K](2975)
    摘要:
    目的 探索中药“十八反”中藜芦-人参药对的毒性与生物碱类成分的关系。方法 通过动物毒性实验比较藜芦与人参不同配比的毒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检测藜芦与人参1∶2.63配比的合煎液、单煎后合并液(简称合并液)、合并液再煎液中生物碱类成分;Mass Lynx 4.1软件分析生物碱类成分的变化。结果 动物毒性实验显示藜芦与人参1∶2.63配比时动物死亡较多,且此时合煎液与合并液毒性差别最为明显。将合并后再煎液可能引起物质变化的两个因素(即毒性生物碱的溶出增加和药物相互反应)单一化,即去除溶出影响因素时突显的药物本身化学反应的影响,可见藜芦胺和芥芬胺在合煎后溶出量增大,生物碱成分增加;计米亭碱、3-当归酰棋盘花胺在合煎液及合并液再煎液中的量均升高,提示可能是化学反应导致相关成分溶出增多。结论 藜芦与人参合用后毒性增大,可能与生物碱的溶出量增加及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55  青蒿琥酯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及其移植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周铁军,向 丽,李 健,贾春霞,王 云,龚 莉
    2012, 43(8):1580-15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818) [HTML](0) [PDF 5.93 M](1655)
    摘要: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对Tca8113细胞移植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质量浓度的青蒿琥酯处理Tca8113细胞,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用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建立口腔鳞癌淋巴道转移模型,ip给予移植瘤小鼠青蒿琥酯200 mg/(kg?d),连续给药10 d,观察青蒿琥酯对肿瘤生长抑制作用,以5-氟尿嘧啶(5-FU)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青蒿琥酯作用Tca8113细胞后,形态学观察可见细胞凋亡现象,部分细胞明显肿胀、变圆、变大,溶解成碎片,甚至死亡;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且呈时间、剂量相关性;青蒿琥酯能有效诱导Tca8113细胞凋亡并呈时间、剂量相关性,还能将Tca8113细胞阻滞在G0/G1期。体内实验显示,青蒿琥酯对Tca8113细胞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为41.18%。结论 青蒿琥酯体内及体外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青蒿琥酯诱导细胞凋亡或改变细胞周期的分布有关。
    56  青蒿琥酯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及其移植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周铁军 向丽 李健 贾春霞 王云 龚莉
    2012, 43(8):1580-1585.
    [摘要](1051) [HTML](0) [PDF 6.42 M](1112)
    摘要: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对Tca8113细胞移植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用不同质量浓度的青蒿琥酯处理Tca8113细胞,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用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建立口腔鳞癌淋巴道转移模型,ip给予移植瘤小鼠青蒿琥酯200 mg/(kg.d),连续给药10 d,观察青蒿琥酯对肿瘤生长抑制作用,以5-氟尿嘧啶(5-FU)作为阳性对照。结果青蒿琥酯作用Tca8113细胞后,形态学观察可见细胞凋亡现象,部分细胞明显肿胀、变圆、变大,溶解成碎片,甚至死亡;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且呈时间、剂量相关性;青蒿琥酯能有效诱导Tca8113细胞凋亡并呈时间、剂量相关性,还能将Tca8113细胞阻滞在G0/G1期。体内实验显示,青蒿琥酯对Tca8113细胞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为41.18%。结论青蒿琥酯体内及体外对口腔鳞癌Tca8113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青蒿琥酯诱导细胞凋亡或改变细胞周期的分布有关。
    57  采用两种细胞模型评价野菊花的寒热属性
    王征 张宁 成程 李红民 刘建利
    2012, 43(8):1586-1589.
    [摘要](839) [HTML](0) [PDF 1.52 M](1342)
    摘要:
    目的通过考察野菊花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生长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评价其寒热属性。方法用MTT比色法考察野菊花对HeLa细胞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野菊花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台盼蓝染色法分析野菊花对HeLa细胞和SGC-790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野菊花质量浓度≤20μg/mL时对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使细胞密度增加、结构致密、生长旺盛,单个细胞略变大。台盼蓝染色表明野菊花对两种细胞无细胞毒活性。结论野菊花药性温热,且对SGC-7901细胞、HeLa细胞无细胞毒活性。
    58  采用两种细胞模型评价野菊花的寒热属性
    王 征,张 宁,成 程,李红民,刘建利
    2012, 43(8):1586-15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898) [HTML](0) [PDF 1.10 M](2537)
    摘要:
    目的 通过考察野菊花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生长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评价其寒热属性。方法 用MTT比色法考察野菊花对HeLa细胞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野菊花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台盼蓝染色法分析野菊花对HeLa细胞和SGC-790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野菊花质量浓度≤20 μg/mL时对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使细胞密度增加、结构致密、生长旺盛,单个细胞略变大。台盼蓝染色表明野菊花对两种细胞无细胞毒活性。结论 野菊花药性温热,且对SGC-7901细胞、HeLa细胞无细胞毒活性。
    59  人参多向耐药性转运蛋白基因保守区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张 儒,黄景嘉,谢小雷,陈湘晖,张变玲,罗志勇
    2012, 43(8):1590-15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232) [HTML](0) [PDF 665.27 K](2326)
    摘要:
    目的 对人参多向耐药性(PDR)转运蛋白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利用其他植物PDR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以人参根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人参PDR基因片段并连接至pGEM-T Easy载体上,阳性克隆经PCR检测后测序。结果 得到一段长693 bp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编码231个氨基酸,与植物PDR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76%和80%以上。分析表明该序列属于PDR转运蛋白的核苷酸结合域,具有PDR转运蛋白的C端Walker A、ABC标签模体和C端walker B 3个保守功能域。结论 首次从人参中克隆出PDR转运蛋白基因,为研究人参次生代谢产物的转运和积累机制奠定了基础。
    60  人参多向耐药性转运蛋白基因保守区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张儒 黄景嘉 谢小雷 陈湘晖 张变玲 罗志勇
    2012, 43(8):1590-1594.
    [摘要](1150) [HTML](0) [PDF 1009.55 K](1207)
    摘要:
    目的对人参多向耐药性(PDR)转运蛋白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利用其他植物PDR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以人参根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人参PDR基因片段并连接至pGEM-T Easy载体上,阳性克隆经PCR检测后测序。结果得到一段长693 bp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编码231个氨基酸,与植物PDR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76%和80%以上。分析表明该序列属于PDR转运蛋白的核苷酸结合域,具有PDR转运蛋白的C端Walker A、ABC标签模体和C端walker B 3个保守功能域。结论首次从人参中克隆出PDR转运蛋白基因,为研究人参次生代谢产物的转运和积累机制奠定了基础。
    61  ISSR分析3种类型黄连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陈大霞 王钰 张雪 瞿显友 李隆云
    2012, 43(8):1595-1598.
    [摘要](696) [HTML](0) [PDF 916.46 K](1039)
    摘要:
    目的研究3种类型黄连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方法对3种类型黄连的90个单株进行ISSR分析,运用POPGENE 1.31软件计算相关参数。结果 22个引物共检测到164个位点,其中108个为多态位点;黄连3种类型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5.8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29 8,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H)为0.144 0,物种水平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Hsp)为0.230 2;在类型水平上,PPB为55.08%,Ne为1.218 9,H为0.136 0,类型水平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Hpop)为0.215 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计算的类型间遗传分化系数与Shannon’s类型分化系数分别为0.056 1和0.065 2,均说明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类型内;ISSR标记检测到类型间存在着广泛的基因流(Nm=8.405 4),遗传分化程度较低;两两类型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的范围为0.983 1~0.989 7;根据Nei’s遗传距离进行各类型间的UPGMA聚类,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结论3种类型的黄连遗传多样性较高,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础。
    62  ISSR分析3种类型黄连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陈大霞,王 钰,张 雪,瞿显友,李隆云
    2012, 43(8):1595-15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922) [HTML](0) [PDF 599.45 K](2319)
    摘要:
    目的 研究3种类型黄连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方法 对3种类型黄连的90个单株进行ISSR分析,运用POPGENE 1.31软件计算相关参数。结果 22个引物共检测到164个位点,其中108个为多态位点;黄连3种类型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5.8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29 8,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H)为0.144 0,物种水平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Hsp)为0.230 2;在类型水平上,PPB为55.08%,Ne为1.218 9,H为0.136 0,类型水平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Hpop)为0.215 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计算的类型间遗传分化系数与Shannon’s类型分化系数分别为0.056 1和0.065 2,均说明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类型内;ISSR标记检测到类型间存在着广泛的基因流(Nm=8.405 4),遗传分化程度较低;两两类型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的范围为0.983 1~0.989 7;根据Nei’s遗传距离进行各类型间的UPGMA聚类,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结论 3种类型的黄连遗传多样性较高,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础。
    63  天门冬组培快繁体系研究
    全妙华,欧立军,贺安娜,孙 榕,于广游
    2012, 43(8):1599-16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291) [HTML](0) [PDF 629.03 K](4169)
    摘要:
    目的 建立天门冬组培快速繁殖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天门冬资源。方法 采用不同基本培养基和不同种类及质量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天门冬不同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诱导及生根培养研究。结果 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1.0 mg/L 6-BA+0.5 mg/L NAA,pH 5.8;丛生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5 mg/L IAA,pH 5.8;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 MS+0.5 mg/L IBA+0.5 mg/L IAA,其中培养基中铁盐的质量浓度降低到6.95 mg/L,蔗糖的质量浓度降低至20 g/L,pH值为5.8。结论 天门冬不同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嫩芽诱导愈伤率最高,为天门冬最适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能够实现天门冬快速繁殖,为其人工扩大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础。
    64  天门冬组培快繁体系研究
    全妙华 欧立军 贺安娜 孙榕 于广游
    2012, 43(8):1599-1603.
    [摘要](1103) [HTML](0) [PDF 965.58 K](1456)
    摘要:
    目的建立天门冬组培快速繁殖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天门冬资源。方法采用不同基本培养基和不同种类及质量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天门冬不同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诱导及生根培养研究。结果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1.0 mg/L6-BA+0.5 mg/L NAA,pH 5.8;丛生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5 mg/L IAA,pH 5.8;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 MS+0.5 mg/L IBA+0.5 mg/L IAA,其中培养基中铁盐的质量浓度降低到6.95 mg/L,蔗糖的质量浓度降低至20 g/L,pH值为5.8。结论天门冬不同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嫩芽诱导愈伤率最高,为天门冬最适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能够实现天门冬快速繁殖,为其人工扩大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础。
    65  云贵高原滇龙胆不同居群形态特征变异研究
    杨雁 邵爱娟 金航 欧小宏 陈美兰 刘大会 黄璐琦
    2012, 43(8):1604-1610.
    [摘要](1135) [HTML](0) [PDF 1012.57 K](1166)
    摘要:
    目的对云贵高原滇龙胆不同居群进行形态特征变异研究,为滇龙胆遗传多样性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对27个滇龙胆居群根、茎、叶的15个形态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滇龙胆不同居群、不同产地和同一居群内不同个体间,在不同植物学性状上均有一定变异,其中,叶片数、植株生物量、株高、分枝数等形态指标变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滇龙胆植株根条数、根粗和根干质量同植株地上分枝数、叶片数及茎叶干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27个滇龙胆居群可分为4组,其中第III组主要分布在黔西和川中南,比较适合作为高产优良品种选育的材料。主成分分析显示,茎叶干质量、根干质量、根条数、分枝数、株高、叶长这6个形态指标是造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滇龙胆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并以根部表型性状变异幅度最大。在筛选高产滇龙胆种质资源时可考虑分枝数、叶片数和茎叶干质量这几个外观形态指标。
    66  云贵高原滇龙胆不同居群形态特征变异研究
    杨 雁,邵爱娟,金 航,欧小宏,陈美兰,刘大会,黄璐琦
    2012, 43(8):1604-16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938) [HTML](0) [PDF 613.31 K](2697)
    摘要:
    目的 对云贵高原滇龙胆不同居群进行形态特征变异研究,为滇龙胆遗传多样性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对27个滇龙胆居群根、茎、叶的15个形态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滇龙胆不同居群、不同产地和同一居群内不同个体间,在不同植物学性状上均有一定变异,其中,叶片数、植株生物量、株高、分枝数等形态指标变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滇龙胆植株根条数、根粗和根干质量同植株地上分枝数、叶片数及茎叶干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27个滇龙胆居群可分为4组,其中第III组主要分布在黔西和川中南,比较适合作为高产优良品种选育的材料。主成分分析显示,茎叶干质量、根干质量、根条数、分枝数、株高、叶长这6个形态指标是造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 滇龙胆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并以根部表型性状变异幅度最大。在筛选高产滇龙胆种质资源时可考虑分枝数、叶片数和茎叶干质量这几个外观形态指标。
    67  药用杭菊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毛鹏飞,郭巧生,汪 涛
    2012, 43(8):1611-16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899) [HTML](0) [PDF 587.73 K](2565)
    摘要:
    目的 探索适合杭菊扦插繁殖的条件。方法 考察质量浓度分别为250、500、750、1 000 mg/L的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对杭菊2个不同部位的插穗扦插的影响。结果 嫩梢和茎段扦插的生根数分别为13.63和5.96,根系效果指数分别为3.13和1.4。采用激素处理过的插条生根效果显著好于对照,其中以750 mg/L IBA处理后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效果指数为17.8。结论 本研究为杭菊的扦插繁殖提供参考。
    68  药用杭菊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毛鹏飞 郭巧生 汪涛
    2012, 43(8):1611-1614.
    [摘要](837) [HTML](0) [PDF 899.75 K](1060)
    摘要:
    目的探索适合杭菊扦插繁殖的条件。方法考察质量浓度分别为250、500、750、1 000 mg/L的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对杭菊2个不同部位的插穗扦插的影响。结果嫩梢和茎段扦插的生根数分别为13.63和5.96,根系效果指数分别为3.13和1.4。采用激素处理过的插条生根效果显著好于对照,其中以750 mg/L IBA处理后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效果指数为17.8。结论本研究为杭菊的扦插繁殖提供参考。
    69  浙江不同产区白术质量评价研究
    王瑶 田薇 王舒琳 王春荣 夏金星
    2012, 43(8):1615-1620.
    [摘要](1381) [HTML](0) [PDF 957.76 K](1309)
    摘要:
    目的综合比较浙江不同产区白术质量,建立白术质量评价新模式。方法采集浙江省内7个产区白术样品,采用UV法和HPLC法定量测定糖类和内酯类成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分别代表内酯类和糖类指标的2个主成分,特征根累积贡献率达80.376%,得到代表白术质量的综合评价函数;采用Ward’s法,利用各产区样品糖类和内酯类指标的平均值对产区进行聚类分析。将7个产区划分为3组,磐安为最优产区,於潜、龙泉次之,其他产区白术质量相对较差。结论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产区白术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多指标综合质量评价模式,为白术资源的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70  浙江不同产区白术质量评价研究
    王 瑶,田 薇,王舒琳,王春荣,夏金星
    2012, 43(8):1615-16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926) [HTML](0) [PDF 590.24 K](2226)
    摘要:
    目的 综合比较浙江不同产区白术质量,建立白术质量评价新模式。方法 采集浙江省内7个产区白术样品,采用UV法和HPLC法定量测定糖类和内酯类成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筛选出分别代表内酯类和糖类指标的2个主成分,特征根累积贡献率达80.376%,得到代表白术质量的综合评价函数;采用Ward’s法,利用各产区样品糖类和内酯类指标的平均值对产区进行聚类分析。将7个产区划分为3组,磐安为最优产区,於潜、龙泉次之,其他产区白术质量相对较差。结论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产区白术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多指标综合质量评价模式,为白术资源的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71  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孙荣进,罗光明
    2012, 43(8):1621-16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871) [HTML](0) [PDF 1.02 M](1862)
    摘要:
    目的 研究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方法 以单叶蔓荆的果实(蔓荆子)为材料,用石蜡切片法研究单叶蔓荆种子形态解剖学特点,通过种子吸胀和抑制物测试研究其休眠原因,采用浓硫酸和赤霉素(GA3)处理打破种子休眠。结果 打破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方法为GA3处理,解除休眠的最佳方法为浓硫酸处理15 min,1.0 mg/mL GA3浸种18 h,蛭石培养床30 ℃恒温培养能够达到发芽率78.7%。结论 蔓荆具有坚硬厚实的果皮,机械束缚是休眠的主要原因;果皮中含有萌发抑制物质,GA3处理可有效解除单叶蔓荆种子的生理休眠。
    72  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孙荣进 罗光明
    2012, 43(8):1621-1625.
    [摘要](1019) [HTML](0) [PDF 1007.94 K](1374)
    摘要:
    目的研究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方法以单叶蔓荆的果实(蔓荆子)为材料,用石蜡切片法研究单叶蔓荆种子形态解剖学特点,通过种子吸胀和抑制物测试研究其休眠原因,采用浓硫酸和赤霉素(GA3)处理打破种子休眠。结果打破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方法为GA3处理,解除休眠的最佳方法为浓硫酸处理15 min,1.0 mg/mL GA3浸种18 h,蛭石培养床30℃恒温培养能够达到发芽率78.7%。结论蔓荆具有坚硬厚实的果皮,机械束缚是休眠的主要原因;果皮中含有萌发抑制物质,GA3处理可有效解除单叶蔓荆种子的生理休眠。
    73  欢迎订阅《中草药》杂志1996—2009年增刊
    2012, 43(8):1625-1625.
    [摘要](623) [HTML](0) [PDF 818.20 K](1213)
    摘要:
    目的为了扩大学术交流,提高新药研究水平,经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我部从1996年起,每年出版增刊一册。1996年增刊:特邀了国内知名专家就中药新药研究的方向、法规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热点问题撰文阐述。1997年增刊:包括紫杉醇的化学成分、提取工艺及组织培养等方面的科研论文,并特邀国内从事紫杉醇研究的知名专家撰写综述文章,充分反映了紫杉醇研究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新动态。
    74  欢迎订阅Chinese Herbal Medicines(CHM,中草药英文版)
    2012, 43(8):1625-1625.
    [摘要](709) [HTML](0) [PDF 704.32 K](1048)
    摘要:
    目的我国第一份中药专业的英文期刊——Chinese Herbal Medicines(CHM,中草药英文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已于2009年10月正式创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为:CN12—1410/R。CHM由天津药物研究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主办,天津中草药杂志社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肖培根教授担任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刘昌孝研究员,天津药物研究院院
    75  《中草药》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2012, 43(8):1625-1625.
    [摘要](768) [HTML](0) [PDF 741.78 K](1095)
    摘要:
    目的2011年3月18日,"书香中国"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中草药》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天津中草药杂志社总经理、《中草药》执行主编陈常青研究员代表《中草药》杂志参加了颁奖典礼。中国出版政府奖是国家设立的新闻出版行业的最高奖,2007年首次开奖,每3年评选1次。第二届中
    76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植物药活性成分大辞典》(上、中、下册)
    2012, 43(8):1625-1625.
    [摘要](528) [HTML](0) [PDF 820.83 K](1165)
    摘要:
    目的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是植物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植物活性成分研究是阐释植物药的生物活性、临床疗效和毒性的必要手段,也是新药发现和创制的可行途径,更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配伍合理性及作用规律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上植物化学以及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植物活性成分被研究和报道,形成大量、丰富的植物活性成分研究的信息源。但是,这些资料作为原始文献散在于成千上万的中外学术期刊上,不能满足读者对植物活性成分的系统了解、方便查阅和迅速掌握的需要。
    77  天津中草药杂志社售过刊信息
    2012, 43(8):1625-1625.
    [摘要](648) [HTML](0) [PDF 845.80 K](1291)
    摘要:
    目的天津中草药杂志社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9年8月在天津滨海新区注册成立。编辑出版《中草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s、《现代药物与临床》(2009年由《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改刊)、《药物评价研究》(2009年由《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改刊)。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78  《中草药》杂志最新佳绩
    2012, 43(8):1625-1625.
    [摘要](1039) [HTML](0) [PDF 662.15 K](1142)
    摘要:
    目的《中草药》杂志2011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是国家新闻出版行业的最高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首次设立期刊奖,《中草药》等10种科技期刊获此殊荣。2011年3月18日于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12月2日发布:《中草药》杂志2010年总被引频次6 178,名列我
    79  鬼臼类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孙彦君 李占林 陈虹 周巍 华会明
    2012, 43(8):1626-1633.
    [摘要](1281) [HTML](0) [PDF 1.15 M](1566)
    摘要:
    鬼臼类植物隶属于小檗科桃儿七属、山荷叶属、八角莲属及足叶草属4个属,在我国已有悠久的药用历史。鬼臼类植物主要活性成分为木脂素类和黄酮类,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辐射、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就鬼臼类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鬼臼类植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80  鬼臼类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孙彦君,李占林,陈 虹,周 巍,华会明
    2012, 43(8):1626-16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978) [HTML](0) [PDF 601.32 K](2449)
    摘要:
    鬼臼类植物隶属于小檗科桃儿七属、山荷叶属、八角莲属及足叶草属4个属,在我国已有悠久的药用历史。鬼臼类植物主要活性成分为木脂素类和黄酮类,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辐射、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就鬼臼类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鬼臼类植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81  植物细胞色素P450在三萜皂苷生物合成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徐洁森,魏建和,陶韵文,孙 晶,隋 春
    2012, 43(8):1635-16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788) [HTML](0) [PDF 583.24 K](3108)
    摘要:
    三萜皂苷是许多药用植物的药效成分,其生物合成通常可分为前体形成、骨架构建以及后修饰3个部分。后修饰过程是植物调控形成众多种类单体皂苷的重要过程,其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植物细胞色素P450是由少数几个超基因家族编码的,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包括三萜皂苷次生代谢的后修饰过程。目前,已在少数植物中克隆到了催化个别单体皂苷生物合成的P450基因,其功能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将就此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82  植物细胞色素P450在三萜皂苷生物合成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徐洁森 魏建和 陶韵文 孙晶 隋春
    2012, 43(8):1635-1640.
    [摘要](777) [HTML](0) [PDF 1.04 M](1146)
    摘要:
    三萜皂苷是许多药用植物的药效成分,其生物合成通常可分为前体形成、骨架构建以及后修饰3个部分。后修饰过程是植物调控形成众多种类单体皂苷的重要过程,其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植物细胞色素P450是由少数几个超基因家族编码的,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包括三萜皂苷次生代谢的后修饰过程。目前,已在少数植物中克隆到了催化个别单体皂苷生物合成的P450基因,其功能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将就此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83  侧柏叶和果实中黄酮类和萜类物质的现代药学研究进展
    潘宪伟 赵余庆
    2012, 43(8):1641-1646.
    [摘要](1150) [HTML](0) [PDF 1.00 M](1741)
    摘要:
    侧柏叶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生发护发和各种内脏出血症;其含有鞣质、黄酮及萜类等化学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在质量标准研究中常以槲皮素和槲皮苷作为品质评价的指标成分。侧柏果实中也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和二萜类化合物,具有加快血液循环和增强记忆的作用。主要对侧柏叶和果实的黄酮类和萜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以及侧柏叶中2种成分的定量方法、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深入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84  侧柏叶和果实中黄酮类和萜类物质的现代药学研究进展
    潘宪伟,赵余庆
    2012, 43(8):1641-16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147) [HTML](0) [PDF 551.16 K](1749)
    摘要:
    侧柏叶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生发护发和各种内脏出血症;其含有鞣质、黄酮及萜类等化学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在质量标准研究中常以槲皮素和槲皮苷作为品质评价的指标成分。侧柏果实中也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和二萜类化合物,具有加快血液循环和增强记忆的作用。主要对侧柏叶和果实的黄酮类和萜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以及侧柏叶中2种成分的定量方法、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深入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85  真菌诱导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信号机制及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崔晋龙 付少彬 高芬 王梦亮
    2012, 43(8):1647-1651.
    [摘要](1415) [HTML](0) [PDF 1.13 M](1497)
    摘要:
    采用真菌诱导植物特定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以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为基础,介绍了诱导子的概念及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真菌诱导子调节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早期信号机制,包括植物细胞对诱导子信号的识别、诱导子信号的转导和转移因子对信号的整合等方面;对我国学者利用诱导子促进生物碱、萜类、皂苷、黄酮类等关键活性化合物在药用植物积累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进一步完善人们对中药材道地性影响因素的认识,推动这一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品质改良中的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6  真菌诱导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信号机制及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崔晋龙,付少彬,高 芬,王梦亮
    2012, 43(8):1647-16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1320) [HTML](0) [PDF 706.67 K](2254)
    摘要:
    采用真菌诱导植物特定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以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为基础,介绍了诱导子的概念及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真菌诱导子调节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早期信号机制,包括植物细胞对诱导子信号的识别、诱导子信号的转导和转移因子对信号的整合等方面;对我国学者利用诱导子促进生物碱、萜类、皂苷、黄酮类等关键活性化合物在药用植物积累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进一步完善人们对中药材道地性影响因素的认识,推动这一技术在我国药用植物品质改良中的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7  中药浸膏醇沉工艺中醇浓度概念与计算方法辨析
    杜 松,罗爱勤,刘美凤
    2012, 43(8):1652-16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2762) [HTML](0) [PDF 514.24 K](10890)
    摘要:
    现行中药浸膏醇沉工艺中混淆了溶剂和溶液的概念,计算加醇量时没有扣除浸膏中干提取物(溶质)量,将整个浸膏(溶液)当作水(溶剂),导致计算加入乙醇过量,最终的含醇浓度偏高。指出醇沉本质为乙醇/水混合溶剂提取中药干提取物的过程,醇沉浓度是指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含醇浓度;同时从体积和质量两方面重新推导了加醇量计算公式。建议根据浸膏中干提取物的量,筛选醇/水混合溶剂的乙醇浓度以及体积,调整制定合适的醇沉工艺。
    88  熟地黄炮制的渊源及炮制终点判断依据研究进展
    邱建国
    2012, 43(8):1656-16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year].8.[sequence]
    [摘要](913) [HTML](0) [PDF 527.85 K](2673)
    摘要:
    通过总结地黄炮制研究现状,对熟地黄炮制的渊源及判断炮制终点时的成分和检测方法进行综述。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地黄寡糖作为熟地黄炮制终点的指标成分,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能较好地区别生地黄和熟地黄,以及可作为熟地黄质量控制的检测方法的研究思路。
    89  熟地黄炮制的渊源及炮制终点判断依据研究进展
    邱建国
    2012, 43(8):1656-1660.
    [摘要](1246) [HTML](0) [PDF 969.85 K](1830)
    摘要:
    通过总结地黄炮制研究现状,对熟地黄炮制的渊源及判断炮制终点时的成分和检测方法进行综述。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地黄寡糖作为熟地黄炮制终点的指标成分,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能较好地区别生地黄和熟地黄,以及可作为熟地黄质量控制的检测方法的研究思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