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 全军中医药研究所 & 中西医结合诊疗与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9
2. China Military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 Integrative Medical Center, 302 Military Hospital, Beijing 100039, China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约有240亿人(占全球人口3.7%以上)是CHB患者[1]。研究显示,随着CHB病程的迁延,肝纤维化不断进展,每年有50万到1.2亿人死于肝硬化或肝癌[2]。现代医学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主要从2个方面着手:一是抗乙肝病毒治疗,如采用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等核苷(酸)类药物;二是治疗肝纤维化本身,但整体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临床研究证明,在慢性肝脏疾病过程中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是可以逆转的[3]。目前在国际上尚无药物被批准应用于临床肝纤维化治疗[4]。在缺乏有效抗肝纤维化化学药的同时,经过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许多中药复方因其疗效可靠,且毒副作用小等优势,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5]。六味五灵片(又名肝得宁)是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研制的中药6类新药,主要由五味子、女贞子、连翘、莪术、苣荬菜、灵芝孢子粉组成,采用国际先进的中药现代化超微粉技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率,具有滋肾养肝、活血解毒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CHB的降酶治疗。经临床研究证明[6],六味五灵片可通过改善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肝脏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修复肝细胞损伤等多种途径,抑制慢性肝损伤,促进细胞外基质(ECM)降解,降低肝脏内胶原蛋白的沉积,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及假小叶形成,从而抑制或逆转肝纤维化。目前,该药联合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CHB肝纤维化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缺乏系统的评价和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CHB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CHB肝纤维化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文献标准 1.1.1 研究类型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CHB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包括动物实验合并临床RCTs,无语言、盲法限制。能获得原文(包含疗效评价指标)或分析所需的准确数据。
1.1.2 研究对象CHB纤维化患者,其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或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7-8]。
1.1.3 干预措施治疗组接受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治疗,对照组接受核苷(酸)类药物(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治疗。
1.1.4 结局指标(1)主要结局指标:①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标志物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②临床总有效率[9],显效为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恢复正常,肝纤维化指标下降;有效为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改善,ALT、AST较治疗前水平下降75%、50%;无效为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2)次要结局指标:①肝功能指标ALT、AST、总胆红素(TBIL);②乙肝病毒(HBV)DNA转阴率(HBV DNA定量<1×103拷贝/mL为阴性)。
1.2 排除文献标准(1)综述、动物实验等非临床试验研究;(2)治疗措施不符;(3)未实施真实的随机化方法;(4)无法追溯到试验数据的研究;(5)存在抄袭、雷同数据或涉嫌重复的研究,且发表时间较晚。
1.3 检索策略检索仅限中英文,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2015年第9期)、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在线知识服务平台已发表的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CHB肝纤维化的RCT,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10月29日,并使用Google检索“灰色文献”等相关信息。
Cochrane Library检索式(Title、Abstract、Keywords)Liuweiwuling tablets;Embase检索式#1 liuweiwuling tablets;Pubmed检索式(All Fields)Liuweiwuling tablets;英文检索词分别为:liuweiwuling tablets、gandening、chronic hepatic B liver fibrosis、hepaticfibrosis、cirrhosis。
CBM高级检索“六味五灵片”(常用字段:智能)AND“肝纤维化”(常用字段:智能),“六味五灵片”(常用字段:智能)AND“肝硬化”(常用字段:智能);CNKI、VIP、万方数据库采用主题检索“六味五灵片”AND“肝纤维化”和“六味五灵片”AND“肝硬化”。检索词为六味五灵片、肝得宁、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纤维化、肝硬化、早期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以“肝得宁”为检索词检索命中0条。
1.4 数据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估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或交由第3方协助裁定。采用Excel提取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纳入研究的一般特征及基本情况;②干预措施具体的使用方法;③用药疗程;④药物不良反应。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推荐的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价[10]。
1.5 统计分析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对于二分类变量选用相对危险度比值比(OR)及其95% CI作为效应量;对于连续性变量选用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 CI作为效应量。采用χ2检验估计是否存在统计学异质性,用I2检验估计异质性大小(I2为25%、50%和75%分别代表存在低、中、高等程度异质性)。若各研究结果间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10并且I2≤50%),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反之,若异质性较大,分析其可能的原因,考虑以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或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初步检索出相关研究154个,排除重复文献44篇,在剩余的110篇文献中,排除六味五灵片治疗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等其他不相关的文献后,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3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进一步排除1篇动物实验,2篇服用免疫抑制剂或仪器治疗,9篇非早期/代偿期肝硬化,2篇用药不明或数据无法利用的文献,2篇病因为酒精肝、脂肪肝的文献,最终有7篇文献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后续的Meta分析(图 1)。
![]() |
图 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Fig.1 Literature selection process and results |
2.2 纳入研究特征
最终纳入研究的7篇文献,共有1 021个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其中实验组529例,对照组49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对照组为核苷(酸)类药物,有2篇疗程为24周,有5篇疗程在48周左右(表 1)。
![]() |
表 1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included study |
2.3 纳入研究质量的方法学评价
按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仅2个研究[12, 16]采用随机数字法产生随机序列,其余研究虽提及随机分组,但均未描述具体随机和隐蔽分组方法。7个研究均未对研究者、受试者和结局测量者实施盲法。7个研究均未报道退出与失访,1个研究[6]中有4人无故脱失,未纳入结局指标,因未能与作者取得联系,无法判断是否失访或研究者数据漏录所产生的误差,该数据存在不完整数据偏倚的高度可能性。7个研究均无法从文献中得到足够的选择性报告偏倚的信息,尚不能判断是否存在其他偏倚来源(图 2)。
![]() |
图中横轴为质量评价条目;![]() ![]() ![]() ![]() ![]() ![]() |
2.4 疗效评价 2.4.1 血清HA水平
共有5个研究[6, 12-13, 15-16](n=865)报道了血清HA水平的变化。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00 01,I2=9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血清H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26,95% CI(−1.92,−0.59),P=0.000 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疗程在24周、12个月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均可有效降低CHB纤维化患者血清HA水平[24周:SMD=−1.20,95% CI(−1.50,−0.90),P<0.000 01;12个月:SMD=−1.30,95% CI(−2.44,−0.16),P=0.03](图 3)。
![]() |
图 3 对HA影响比较的Meta分析 Fig.3 Meta-analysis on impact of HA |
2.4.2 血清LN水平
共有5个研究[6, 12-13, 15-16](n=865)报道了血清LN水平的变化。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00 01,I2=9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血清L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55,95% CI(−2.27,−0.83),P<0.000 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疗程在24周、12个月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均可有效降低CHB纤维化患者血清LN水平[24周:SMD=−1.69,95% CI(−3.33,−0.05),P<0.000 01;12个月:SMD=−1.48,95% CI(−2.50,−0.45),P=0.005](图 4)。
![]() |
图 4 对LN影响比较的Meta分析 Fig.4 Meta-analysis on impact of LN |
2.4.3 血清PC-Ⅲ水平
共有5个研究[6, 12-13, 15-16](n=865)报道了血清PC-Ⅲ水平的变化。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00 01,I2=9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血清PC-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39,95% CI(−2.21,−0.58),P=0.000 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疗程在24周、12个月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均可有效降低CHB纤维化患者血清PC-Ⅲ水平[24周:SMD=−1.13,95% CI(−1.43,−0.83),P<0.000 01;12个月:SMD=−1.57,95% CI(−3.05,−0.10),P<0.000 01](图 5)。
![]() |
图 5 对PC-Ⅲ影响比较的Meta分析 Fig.5 Meta-analysis on impact of PC-Ⅲ |
2.4.4 血清IV-C水平
共有5个研究[6, 12-13, 15-16](n=865)报道了血清IV-C水平的变化。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00 01,I2=95%)。进行敏感性分析,剔除修丹等[6]的研究后,异质性明显降低,考虑该研究治疗前患者血清IV-C水平远高于其他4个研究,且疗程长(12个月),同时核苷(酸)类药物(阿德福韦酯)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耐药性增加[17],故其抑制肝脏病理改变疗效有限。剔除后异质性检验(P=0.61,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血清IV-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99,95% CI(−1.15,−0.84),P<0.000 01];这与不剔除修丹等[6]的研究,亚组分析结果一致,提示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可有效降低CHB纤维化患者血清IV-C水平[24周:SMD=−1.03,95% CI(−1.38,−0.67),P<0.000 01;12个月:SMD=−1.79,95% CI(−3.18,−0.40),P<0.000 01](图 6)。
![]() |
图 6 对Ⅳ-C影响比较的Meta分析 Fig.6 Meta-analysis on impact of Ⅳ-C |
2.4.5 血清ALT水平
共有6个研究[11-16](n=869)报道了血清ALT水平的变化。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6,I2=5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血清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17,95%CI(−1.41,−0.94),P<0.000 01];提示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可有效降低CHB纤维化患者血清ALT水平(图 7)。
![]() |
图 7 对ALT影响比较的Meta分析 Fig.7 Meta-analysis on impact of ALT |
2.4.6 血清AST水平
共有5个研究[11-12, 14-16](n=782)报道了血清AST水平的变化。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3,I2=6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血清AS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25,95% CI(−1.54,−0.96),P<0.000 01];提示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可有效降低CHB纤维化患者血清AST水平(图 8)。
![]() |
图 8 对AST影响比较的Meta分析 Fig.8 Meta-analysis on impact of AST |
2.4.7 血清TBIL水平
共有4个研究[11-12, 15-16](n=710)报道了血清TBIL水平的变化。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1,I2=7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血清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87,95% CI(−1.21,−0.53),P<0.000 01];提示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可有效降低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血清TBIL水平(图 9)。
![]() |
图 9 对TBIL影响比较的Meta分析 Fig.9 Meta-analysis on impact of TBIL |
2.4.8 血清HBV DNA转阴率
共有3个研究[13, 15-16](n=637)报道了HBV DNA转阴率的变化。各研究间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41,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1,95% CI(0.96,2.39),P=0.08];提示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与单用核苷(酸)在改善CHB纤维化患者HBV DNA转阴率方面效果相当(图 10)。
![]() |
图 10 HBV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Fig.10 Meta-analysis of HBVDNA overcast rate |
2.4.9 临床总有效率
有3个研究[11-12, 14](n=232)报道了临床总有效率。各研究间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83,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59,95% CI(2.05,10.25),P=0.000 2];提示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CHB纤维化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图 11)。
![]() |
图 11 临床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Fig.11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total effective rate |
2.5 不良反应
纳入的7个研究中,有1个研究[14]明确提出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1个研究[16]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血清CK升高,但均未影响治疗,其余未见不良反应报道。
3 讨论 3.1 临床疗效分析众所周知,HBV复制介导的肝组织炎症反应是肝纤维化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最大限度地抑制HBV复制是阻止肝纤维发展的重要措施。然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只有长期治疗才可能实现持久的应答,并不能及时、直接全面控制肝脏炎症反应[18]。对此,2014年发布的《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19]指出对于肝脏炎症,无论是否存抗病毒等病因治疗,均应考虑实施抗炎保肝治疗,反之亦如此。这表明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治疗,抗病毒和抗纤维化二者缺一不可。近年来,肝纤维化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其病理机制的多环节和复杂性,单一环节或靶向的干预效果尚不理想,临床上仍缺乏特异有效的药物。中药多成分、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对病理复杂的疾病可发挥综合优势,临床应用于肝纤维化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
六味五灵片治疗肝纤维化大鼠结果显示,可显著降低肝组织羟脯氨酸(Hyp)这一直接反映肝脏胶原量的指标;且能显著降低血清单胺氧化酶(MAO)及转化生长因子(TGF-1)水平,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阻断肝纤维化的发展[12]。Meta分析结果提示,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可显著降低血清纤维化血清标志物HA、LN、PC-Ⅲ、IV-C水平,还可以改善肝功能生化指标,包括降低ALT、AST、TBIL的水平,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但抗病毒效果并未明显增强。临床报道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具有一定的协同抗病毒效果,但由于纳入研究较少、样本量小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偏差[20]。此外,有1项研究[15]对2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4个方面,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在社会关系领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环境领域对照组评分高于联合治疗组(P=0.000 3)。由此提示,六味五灵片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在抗病毒的同时可有效的改善肝功能,抑制或逆转肝纤维化。其中核苷(酸)类药物在活动期抗病毒效果显著,六味五灵片在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积极的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也提示广大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指标,更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此外,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较少,六味五灵片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明确其作用机制才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综上,鉴于本研究纳入文献质量有限,结果论证强度一般,需要更多高质量规范化的随机对照研究严格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级别较强的证据支持。
3.2 安全性分析所有纳入的研究报道中,1个研究[16]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血清CK升高。经调研[21]发现替比夫定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CK升高的不良反应,而单独使用六味五灵片尚未报道CK升高,且仅为一过性升高,应定期多次复查,考虑其均未影响治疗,故尚不能认为六味五灵片有不良反应。因此,六味五灵片治疗CHM肝纤维化是安全有效的。
3.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纳入分析的主要指标(血清肝纤标志物)存在较大异质性,按疗程进行亚组分析后,肝纤血清标志物HA(P=0.98,I2=0%)、PC-Ⅲ(P=0.81,I2=0%)、IV-C(P=0.23,I2=30%)各研究间的差异在24周异质性明显降低,但血清LN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并未降低,考虑异质性的产生与疗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回归分析和网络分析可尝试用于探究异质性的来源,但回归分析要求有足够的研究个数纳入回归分析,而本研究符合纳入的研究较少(n<10),而实验特征又多,如果对每个特征进行多重分析,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22],故本研究未开展回归分析;网络分析可以将多种干预措施的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证据合并,是探讨异质性来源的重要手段,但本文纳入的研究缺乏实现间接比较所需的共同对照[23],故网络分析也不可行。虽然本Meta分析所有纳入研究均对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等一些混杂因素进行了控制,但无法完全控制其他潜在未知的混杂因素,如肝纤维化病理阶段(5个分期)、预期目标(抗病毒或抗肝纤维化)、临床实践操作、文献发表偏倚、样本量低引起的个体差异等混杂因素可能导致各研究间的差异,影响该系统评价的可靠性。肝组织活检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由于操作的创伤性,在临床上的接受度和可行性很低,因此多使用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作为替代检验,故缺乏直接的肝组织病理诊断证据,考虑这可能是导致各研究间差异的关键性因素,但所有纳入研究中仅有一个研究[12]做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法通过与其他研究进行比较来明确异质性来源。异质性问题可能需要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盲法的随机对照试验去阐释,同时这也是今后临床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RCT是循证医学中证据等级最高的试验,然而它的实施难度也较大,对于指导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有较大的意义,其准确性对于医学的发展极为重要。本研究中,目前国内报道的六味五灵片治疗CHB肝纤维化的RCT数量较多,但质量普遍偏低,一方面与实验设计和实施有关,另一方面与文献报道不规范有关,因此在强调试验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试验结果的全面、真实、可靠,具有可重复性。
[1] | Ott J J, Stevens G A, Groeger J, et al. 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new estimates of age-specific HBsAg seroprevalence and endemicity[J]. Vaccine , 2012, 30 (12) :2212–2219. DOI:10.1016/j.vaccine.2011.12.116 |
[2] | Lavanchy D. Hepatitis B virus epidemiology, disease burden, treatment, and current and emerg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J]. J Viral Hepat , 2004, 11 (2) :97–107. DOI:10.1046/j.1365-2893.2003.00487.x |
[3] | Lee A Y, Wallace C M, Friedman L S. Pathobiology of liver fibrosis:a translational success story[J]. Gut , 2015, 64 (5) :830–841. DOI:10.1136/gutjnl-2014-306842 |
[4] | Schiff E R, Sorrell M F, Maddrey W C. Schiff's diseases of the liver[M].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3 . |
[5] | Hu Q, Noor M, Wong Y F, et al. In vitro anti-fibrotic activities of herbal compounds and herbs[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 2009, 24 (10) :3033–3041. DOI:10.1093/ndt/gfp245 |
[6] | 修丹, 宋凯. 六味五灵片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76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 2010, 18 (1) :53–54. |
[7] |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华肝脏病杂志 , 2000, 8 (6) :324–329. |
[8] |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国肝脏病杂志 , 2011, 19 (1) :13–21. |
[9] |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 |
[10] | Higgins J P T, Green S. 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M]. West Sussex: Wiley Online Library, 2008 . |
[11] | 刘海军. 六味五灵片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 2015, 8 (24) :150–151. |
[12] | 李广明, 周凤蕊, 刘俊华, 等. 六味五灵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42例[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13, 19 (21) :276–279. |
[13] | 宋建华, 汪明明. 恩替卡韦联合六味五灵片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 2015, 25 (2) :86–87. |
[14] | 申春明, 张宝莉, 李艳. 六味五灵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学工程 , 2014, 22 (5) :60. |
[15] | 安纪红, 倪文, 乔杰. 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及生存质量研究[J]. 中华肝脏病杂志 , 2014, 22 (1) :30–32. |
[16] | 高宁, 李跃旗. 六味五灵片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分析[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 2014, 24 (5) :270–272. |
[17] | 倪童天, 陆伦根.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J]. 实用肝脏病杂志 , 2010, 13 (2) :142–145. |
[18] | You H, Wu X, Ou X, et al. Two patterns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increase to predict long-term viral respons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virus-or host-induced?[J]. Antivir Ther , 2011, 16 (3) :299–307. DOI:10.3851/IMP1758 |
[19] | 王宇明, 于乐成. 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J]. 中华肝脏病杂志 , 2014, 22 (1) :95–104. |
[20] | 何兵. 恩替卡韦联合六味五灵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中国医刊 , 2015, 50 (2) :83–86. |
[21] | 易湛苗, 刘芳, 裴振峨, 等. 替比夫定致肌病和周围神经病:27份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 2012, 14 (6) :352–355. |
[22] | 张天嵩, 刘江波, 钟文昭. Stata在探索异质性来源——Meta回归分析中的应用[J]. 循证医学 , 2009, 9 (1) :48–50. |
[23] | 刘国伟, 于莉莉, 贾洪霞, 等. 系统评价中的间接比较与网状Meta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 2014, 14 (10) :1276–1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