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池州市九华山黄精研究所, 安徽 池州 242811
2. Jiuhua Mounta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lygonatum in Chizhou City, Chizhou 242811, China
黄精Polygonati Rhizoma是集药用、保健、食用为一体的常用中药材,在中国、韩国应用广泛,最早可追溯到2 000年前。黄精属Polygonatum Mill植物有40余种,我国有31种[1]。由于其用途广泛,学术界和产业界不断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涉及种质资源、种苗繁育、栽培技术、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并报道了大量文献。科技文献是科技成果的记录形式,研究文献的数量与分布情况是把握某一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解“十二五”期间黄精的研究状况,本文对2011—2015年黄精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从而为黄精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获取(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检索方式:高级检索;关键词为黄精(模糊检索)。(2)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方式:基本检索;主题词为“Polygonatum sibiricum”“Polygonatum kingianum”or“Polygonatum cyrtonema”。(3)检索时间: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1.2 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用Excel 2010、NetDraw 2.084、Ucinet 6.0软件对文献年份、出版刊物、作者、研究机构和主题分布做文献计量学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共现网络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年代分布CJFD中检索到期刊文献386篇,去除有关玉竹的文献、重复与无效文献,得到有效文献350篇,与1994—2010年相比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Web of Science中检索到文献34篇,去除重复与不相关文献6篇,最终获得28篇。黄精文献以中文文献为主。黄精研究文献时间分布见表 1。
![]() |
表 1 2011—2015年CJFD和Web of Science中黄精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on PR research based on CJFD and Web of Science during 2011—2015 |
2.2 文献期刊来源
CJFD中近5年来的黄精研究文献分载于189种期刊中,文献量≥3篇的期刊有32种(表 2),累计文献量为144篇,为总文献量的41.14%。其中核心期刊12种,涉及农业类期刊5种,医药类期刊6种,食品类期刊1种,依次为《安徽农业科学》《江苏农业科学》《种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北方园艺》《中国实验方剂学》《时珍国医药》《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草药》《中成药》《亚太传统医药》《食品工业科技》。
![]() |
表 2 2011—2015年CJFD中发表黄精研究文献的主要期刊 Table 2 Major literatures of PR research based on CJFD in some journals during 2011—2015 |
2.3 主要研究地区分布
Web of Science数据显示中国是黄精研究的主要国家,其次是韩国(表 3)。CJFD中文献显示5年来黄精研究遍及全国30个省市,文献量大于10的省份(包括直辖市)有13个,累计发文量为265篇,占论文总数的75.7%(表 4)。主要研究地区与黄精的地理分布呈正相关。安徽省药用黄精资源丰富,有11种之多[2],且品质佳。陕西省略阳有黄精GAP种植基地,品种以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为主,对黄精种子繁育、规范化栽培、病虫害防治有深入的研究。福建有大量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分布,三明市建立了多花黄精GAP基地,已开展较系统的多花黄精繁殖技术、组织培养、生物学特性、栽培方式等多方面的研究[3]。
![]() |
表 3 2011—2015年Web of Science中黄精研究的国家分布 Table 3 Countries distribution of PR research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during 2011—2015 |
![]() |
表 4 2011—2015年CJFD中发表黄精研究文献的主要地区 Table 4 Major provinces of PR research based on CJFD during 2011—2015 |
2.4 黄精研究的科研机构
以文献的第一单位计算,CJFD中黄精研究单位共有219家,文献量≥4的有17家,其中13家为高校,3家为研究院,1家为高校附属医院;Web of Science中研究单位共有19家,其中中国机构11家,外国机构6家,还有4篇未提供机构信息。综合CJFD和Web of Science中研究机构,文献量≥4的单位有18家(表 5)。其中四川大学发表的4篇全为外文文献,广西医科大学发表 2篇外文文献,安徽中医药大学发表 1篇外文文献。
![]() |
表 5 2011—2015年CJFD和Web of Science中发表黄精研究文献的研究机构 Table 5 Major institutes of PR research based on CJFD and Web of Science during 2011—2015 |
2.5 黄精研究人员
CJFD中,以关键词黄精(模糊)和作者栏输入作者名称,检索发表于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的文献。发表文献量等于4篇的作者共有22位,大于等于5篇的共有9位(表 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跃进依托步长集团略阳黄精基地,在黄精的种子繁殖(休眠原因、破眠技术、萌发过程)、施肥模式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河南中医学院杨云研究了黄精低聚糖的提取分离;西安文理学院李莺等对黄精组织培养、快繁,多糖、总黄酮、总酚定量测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周媛媛研究黄精多糖的抗氧化作用;吴建华等主要研究了黄精的炮制;宾彬等主要研究黄精方剂强精煎的临床应用;曾高峰深入研究了黄精多糖对骨质疏松的影响;梁引库等主要研究黄精多糖提取、脱蛋白工艺。Web of Science中四川大学鲍锦库发文量为4篇。主要研究黄精凝集素抗肿瘤及抗病毒的机制[4-6]。
![]() |
表 6 2011—2015年CJFD和Web of Science中黄精研究文献的主要作者及其单位 Table 6 Major researchers of PR research based on CJFD and Web of Science during 2011—2015 |
2.6 文献主题分布
Web of Science中,黄精药理作用研究占42.86%,主要为黄精多糖、黄精多糖的调血脂、治疗骨质疏松、抗病毒等作用,黄精凝集素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化学成分分析和综述均占21.43%。化学成分分析主要为吖丁啶-2-羟酸的测定和新成分的发现。综述主要为黄精的食用、药用情况概述和黄精凝集素的药理研究情况。分析CJFD中文献,发现黄精研究包含多个方面,从种质资源到临床应用都有涉及,以药理研究文献比重最大,占21.14%;主要是黄精多糖、黄精提取液的抗氧化、降糖、调血脂、抗抑郁、改善记忆、调节免疫、抗肿瘤、抗炎方面的研究,其次为黄精皂苷抗抑郁作用研究。成分分析和临床应用所占比例相同,均为10.86%。鉴定与成分分析主要为黄精多糖、皂苷的定量测定方法研究。临床方面主要是黄精方剂、制剂的临床应用,如黄精益阴汤对老年高血压的疗效,黄精赞育胶囊对少精弱精症的疗效观察,步长稳心颗粒、参芪丹鸡黄精汤对心律失常的治疗,黄精糖对肺结核的治疗等。其他主题研究文献以占总文献比例排序依次是提取工艺、药材与资源、栽培技术、生物学特性、育种与组织培养。综述及其他占12.0%,主要为近几年来黄精各方面的研究进展,以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居多。
![]() |
表 7 2011—2015年CJFD和Web of Science中黄精研究文献的主题分布 Table 7 Subjects of PR research based on CJFD and Web of Science during 2011—2015 |
2.7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能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的主题,通过分析关键词可以全面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过程和特点,把握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7]。通过分析关键词间的轻疏关系,进而了解某一主题的研究侧重点。通过对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进行分析,发现关键词出现频次依次为:黄精、多花黄精、滇黄精、黄精属、多糖、黄精多糖、提取工艺、总皂苷、组织培养、正交实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栽培技术、多年生草本、抗氧化、种子、炮制等。
为了获得黄精研究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及研究热点,先用Excel生成关键词共现矩阵,然后用Ucinet和Netdraw可视化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8],展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1),节点代表关键词,关键词间的连线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利用该网络图可以反映领域的研究热点。
![]() |
图 1 黄精研究近5年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 Fig.1 Online co-occurrence of keywords on PR research in recent five years |
从近5年来CJFD中发表的黄精研究论文的可视化图中可以看出,以黄精研究居多,多花黄精次之,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nsl.最少;主要研究其中的多糖、总皂苷成分的量、提取工艺、药理作用,其次是组织培养、栽培技术。与上述主题分析结果相同。
3 黄精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黄精资源的研究中,资源保护、仿野生种植、保证黄精品质是重点。黄精野生资源过度开发,急需对野生黄精资源进行就地保护,保证黄精品种的多样性,利于品种繁育。黄精种质资源退化,需要加快种子繁育和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种子繁育中破眠技术是关键。黄精生长环境、栽培方式存在地域差异,药材生产企业需因地制宜,对本企业药材种植过程建立可操作的SOP规程、质量监测体系和后续加工炮制标准,保证各批次药材有效成分量的稳定性。此外,加快黄精遗传图谱的构建、加强生物学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和优化黄精的繁育和栽培技术,从而提升黄精品质。
黄精开发利用过程中,关键在于生产工艺的改进。优化黄精多糖、黄精皂苷、黄精凝集素的提取纯化工艺,高效获得高纯度或是主成分量稳定的医药中间体。可以减少或排除杂质对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的干扰,制备质量可控的黄精产品。黄精是药食同源中药,有关其产品开发的文献少,目前市场缺乏深加工产品[9]。黄精具有调血脂、调压、保护心脑血管、抗衰老、抗肿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多重功效[10],因此其功能食品、保健品的开发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
4 结语通过对“十二五”黄精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黄精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此领域的文献学科分布广泛,主要涉及中药资源学、生物学、作物育种学、栽培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方剂学等。中国是研究黄精的主要国家,其次是韩国。黄精研究的地域分布与黄精产地呈正相关,主要集中在安徽、福建、陕西、福建、河南、浙江等省份。黄精多糖的药理活性研究是最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抗氧化、降血糖、改善记忆、调节免疫力、调血脂、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主要的研究机构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主要的研究者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张跃进、河南中医学院的杨云、西安文理学院的李莺、广西医科大学曾高峰等人。
黄精药理研究文献多达74篇,研究范围广,但大多集中在总提物和提取部位的药效层面[11],缺少单体化合物的研究报道,致使机制阐述不清。因此,在保障获得更多单体的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单体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为黄精相关的食品和药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15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 |
[2] | 董治程, 谢昭明, 黄丹, 等. 黄精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 中南药学, 2012,10 (6) :450–452. |
[3] | 章文前. 梅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 宁夏农林科技, 2012,53 (9) :47–48. |
[4] | Li C Y, Luo P, Liu J J, et al. Recombinant expression of Polygonatum cyrtonema lectin with anti-viral, apoptosis-inducing activities and preliminary crystallization[J].Process Biochem, 2011, 46 (2) :533–542 . |
[5] | Wang S Y, Yu Q J, Bao J K, et al. Polygonatum cyrtonema lectin, a potential antineoplastic drug targeting programmed cell death pathway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1, 406 (4) :497–500 . |
[6] | Fu L L; Zhou C C, Yao S, et al. Plant lectins: Targeting programmed cell death pathways as antitumor agents[J].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11, 43 (10) :1442–1449 . |
[7] | 贺郝钰, 侯春梅, 迟秀丽, 等. 国际生物土壤结皮研究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J]. 生态学报, 2014,34 (4) :1035–1041. |
[8] | 王运锋, 夏德宏, 颜尧妹. 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工具NetDraw的应用案例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08,18 (4) :85–89. |
[9] | 姜程曦, 洪涛, 熊伟. 黄精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草药, 2015,46 (8) :1247–1250. |
[10] | 张庭廷, 胡威, 汪好芬, 等. 九华山黄精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化学表征[J]. 食品科学, 2011,32 (10) :48–51. |
[11] | 陈辉, 冯珊珊, 孙彦军, 等. 3种药黄精的化学成分分析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5,46 (15) :2329–2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