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秦皇岛市卫生学校 内科教研室,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2. Department of Medicine, Qinhuangdao Health School, Qinhuangdao 066000, China
手足口病常感染3岁以下儿童,近年手足口病发病人数居高不下,部分病例存在死亡风险。除病毒感染外,免疫功能不足、营养因素、环境因素都会导致手足口病的发病[1]。小儿生长代谢快,机体能量储备少,在疾病状态下如外界供能不足会动用自身储备的营养物质,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而手足口病患儿年龄越小,免疫力越差,病情越容易加重[2]。笔者采用蓝芩口服液结合肠外营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明显改善患儿的异常指标,缩短患儿的康复时间,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于本院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共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2.21±0.42)岁,平均体质量(12.3±3.1)kg;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2.30±0.36)岁,平均体质量(11.9±3.7)kg。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家属知情同意,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3] 1.2.1 入选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
1.2.2 排除标准排除胃食管反流、先天性心脏病、佝偻病、免疫系统疾病、先天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就诊前3个月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类药物的患儿。
1.3 治疗方法与原则 1.3.1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如抗病毒、清热解毒、抗感染等),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蓝芩口服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Z19991005)及肠外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包括:从周围静脉输注由葡萄糖、电解质、小儿氨基酸、20%脂肪乳、维生素等组成的肠外营养液,总热量约2.50 kJ/mL,三大营养素的能量分配比为蛋白质15%、脂肪35%、碳水化合物50%[4]。根据患儿的病情,每日增减所需输液量。对照组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
1.3.2 治疗原则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给予不同需要量的营养物质和药量。蓝芩口服液(10 mL/支)用量:0~1岁,每次1/2支,每日3次;1~3岁,每次2/3支,每日3次;3~5岁,每次1支,每日3次。氨基酸用量:<1岁2.0~3.5 g/(kg·d),1~3岁2.0~2.5 g/(kg·d),>3岁2.0 g/(kg·d)。脂肪用量:婴儿(<1岁)3.5~4 g/(kg·d),年长儿(>1岁)2 g/(kg·d),起始剂量为0.5 g/(kg·d),逐日增加剂量。葡萄糖的输注浓度不超过8%~10%。患儿的生理日需液量依照如下标准:2~12月龄100 mL/kg,1~2岁90 mL/kg,2~4岁80 mL/kg[5]。如遇发热、感染、使用脱水剂等情况液量相应增加。将每日营养液于4~12 h内均匀输入,每日记录患儿输液量和尿量[6]。定期监测患儿体温、血压、呼吸、血糖、电解质、血常规、体质量等指标。
1.4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 d后测定两组患儿血免疫球蛋白(IgG)、总蛋白(TP)、白细胞总数(WBC)、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记录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值、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信息。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两组患儿的血IgG、TP、WBC、CK-MB指标检测结果见表 1。可见,治疗后治疗组血Ig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WBC、CK-MB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
![]() |
表 1 两组患儿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n biochemical index in blood of children with HFMD between two groups |
2.2 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值、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的体质量增长值、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情况见表 2。可见,治疗组体质量增长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 |
表 2 两组患儿临床情况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n clinical situations of children with HFMD between two groups |
2.3 不良反应
所有患儿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手足口病是一种可发生于各年龄层,但绝大多数病例为儿童的急性传染性疾病[7]。本研究显示,蓝芩口服液结合肠外营养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异常指标,从而改善患儿的临床结局。
蓝芩口服液可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其主要组成为板蓝根、黄芩、栀子、黄柏、胖大海。其中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用于暑温胸闷呕恶、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等;胖大海具有清热润肺、利咽解毒、润肠通便等功效,用于肺热声哑、干咳无痰、咽喉干痛等;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黄柏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功效,能有效阻断病毒在口腔和体内的复制和繁殖。
临床的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营养,包括口服或鼻饲;肠外营养是经静脉输注营养素[8],在患儿进食受限的情况下尤为重要。手足口病患儿大多合并肠道功能障碍,因此,肠外营养治疗意义重大。
有研究表明,多种营养素按一定比例混合输注优于单一营养素输注,除能尽量避免高血糖、营养素代谢异常、黄疸等并发症,还能提高营养素的利用率,使机体能更好地代谢各种营养物质[9]。肠外营养治疗的并发症主要有感染、机械性损伤、代谢相关并发症等,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科学对待,精确计算、严密监测,这些并发症大多是可以避免的。目前,业界普遍认为,经周围静脉输注营养物质是安全的,疗效是可靠的[10],但关于手足口病患儿营养支持治疗的规范化应用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蓝芩口服液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有助于增加患儿的能量摄入,帮助患儿平稳渡过急性期,早日康复。本研究中,治疗组患儿经蓝芩口服液加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异常生化指标改善情况及临床结局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其可改善手足口病患儿的营养状态[11],减少体能消耗,促进患儿及早康复。
[1] | 李春芳, 李红, 郭彩霞. 坝上地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诱因分析[J]. 河北医药, 2012,34 (21) :3323. |
[2] | 王明惠. 小儿手足口病193例临床分析[J]. 儿科药学杂志, 2011,17 (5) :62–63. |
[3] |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临床评价学组. 小儿手足口病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J]. 药物评价研究, 2015,38 (5) :465–471. |
[4] |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 实用儿科学 第7版[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2 . |
[5] | 殷张华, 钱继红, 朱天闻, 等. 短肽型肠内营养剂用于晚期早产儿疾病期营养支持前瞻性研究[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2,27 (12) :911–914. |
[6] | 刘春峰. 危重症患儿营养支持的合理选择[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26 (3) :179. |
[7] | 朱启镕. 关注手足口病:写在2012年流行高峰之前[J]. 中华儿科杂志, 2012,50 (4) :241–243. |
[8] | 李宁, 于健春, 蔡威. 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M]. 北京 :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 2012 . |
[9] | 沈晓明, 王卫平. 儿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0 . |
[10] | 黄中, 吴汝林. 29例重症小儿营养不良入院时的临床分析[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9,37 (2) :59–60. |
[11] | 李振华, 周涛. 手足口病患儿体液免疫功能与病情转归的关系[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0,2 (6) :510–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