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创始于19701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荣获“中国百强科技期刊”;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2024年第55卷第14期
    显示模式:
    2024,55(14):0-0, DOI:
    摘要:
    2024,55(14):0-0, DOI:
    摘要:
    2024,55(14):4643-46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01
    摘要:
    目的 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65%乙醇水热回流提取,石油醚、醋酸乙酯与正丁醇萃取,运用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硅胶、MCI gel CHP 20P、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肿瘤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从三七花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包括大环内酯类1个、酚酸类2个、木脂素类3个、黄酮类5个,分别鉴定为(11Z,10R,17R)-17-乙烯基-10-羟基氧杂环十七烷-11-烯-13,15-二炔-2-酮(1)、反式对羟基肉桂酸(2)、3-O-对香豆酰基奎宁酸(3)、(−)-芝麻素(4)、2-甲氧基芝麻素(5)、ecbolin B(6)、槲皮素(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0)、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多烯炔型大环内酯,命名为三七花大环内酯。化合物268为首次从人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9为首次从三七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对白血病HL-60细胞的体外肿瘤生长具有弱的抑制作用。化合物710表现出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2024,55(14):4650-46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02
    摘要:
    目的 研究灯盏细辛Erigeron breviscapus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胶质母细胞瘤和结肠癌活性。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中压制备色谱、高压制备色谱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利用1D-NMR、2D-NMR、HR-ESI-MS、UV、IR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对新化合物的活性进行筛选。结果 从灯盏细辛8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式-4-咖啡酰氧基-3-羟基-6-咖啡酰氧甲基-7,8-二氧杂环[3.2.1]辛烷-1-羧酸(1)、异绿原酸A(2)、绿原酸(3)和新绿原酸(4);其中化合物1对人胶质瘤U87细胞和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3.31±0.77)、(14.83±0.92)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新飞蓬酯乙;化合物1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24,55(14):4656-46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03
    摘要:
    目的 研究大叶山楝Aphanamixis polystachya枝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及MCI等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结合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从大叶山楝枝叶中分离得到11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4S)-4-[(E)-11-(15,15-dimethyl-14-oxo-14,15-dihydrofuran-12-yl)-11,18-dihydroxy-7- methyloct-6-en-5-yl]-3-methyl-1(4H)-furanone(1)、nemoralisin B(2)、aphapolin A(3)、nemoralisin G(4)、nemoralisin J(5)、nemoralisin I(6)、nemoralisin H(7)、nemoralisin D(8)、nemoralisin A(9)、aphanamene B(10)和反式植醇(11)。化合物11对LPS诱导的RAW 264. 7细胞内NO的生成有微弱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428.7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陵水暗罗素O(nemoralisin O);化合物3811为首次从大叶山楝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显示出微弱的抗炎活性。
    2024,55(14):4663-46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04
    摘要:
    目的 采用亲和超滤-液质联用技术筛选补骨脂Psoralea Fructus中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潜在活性成分。方法 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rbB1,EGFR)为靶蛋白,将补骨脂水提液和EGFR蛋白液共同孵育,利用基于亲和超滤原理的超速离心法和解离剂对活性配体进行分离和筛选,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质谱技术对与EGFR蛋白亲和的补骨脂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通过计算结合变化率比较活性成分与蛋白之间的结合能力。结果 共筛选得到4种与EGFR亲和的补骨脂活性成分,通过对结合变化率进行比较,发现psorachalcone A与EGFR蛋白结合变化率最大。结论 该研究为补骨脂防治子宫内膜癌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55(14):4670-46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05
    摘要:
    目的 针对小儿复方鸡内金散腥臭气、苦味等口感不佳问题,采用粉体改性技术改良创新为儿童友好型小儿复方鸡内金速溶散。方法 通过志愿者视觉模拟评分法、溶化性评价方法等,筛选速溶散的掩味剂、分散剂种类与用量。采用常规粉体性质测量方法比较小儿复方鸡内金散与小儿复方鸡内金速溶散的粒径、比表面积、密度、休止角、接触角、微观形态、吸湿性等粉体学性质差异。采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和志愿者感官评价方法对比评价2种散剂气、味、砂粒感、溶化性等口感差异。结果 添加处方量0.85%的β-环糊精可显著掩蔽鸡内金的腥臭气与苦味,添加处方量49.15%的木糖醇可使速溶散在15 s内快速溶化,溶化效果最好。传统散剂改良为速溶散后,粒径显著降低,粒径累积分布90%时对应粒径(D90)从311.539 μm降低至58.389 μm,比表面积从0.065 8 m2/g增加至1.018 2 m2/g,振实密度由0.821 2 g/mL减小至0.610 7 g/mL,休止角由47.6°增大至55.3°。口感多模态评价结果表明,志愿者对速溶散的依从性更佳,速溶散几乎无苦味,仅具轻微腥臭味、砂粒感,明显甜味,溶化时间(14.8±6.3)s;而传统散剂具有较弱苦味、腥臭味,明显砂粒感,甜味较淡,溶化时间(26.7±8.5)s。结论 小儿复方鸡内金散的速溶化改良实现了“口腔速溶、无水服药”功能,显著提升了服药口感,为中药儿童药或传统散剂的现代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55(14):4679-46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06
    摘要:
    目的 通过AHP优化的熵权TOPSIS模型对磁石的煅淬工艺进行优选,并对煅磁石饮片的重金属元素残留量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分别以Fe和Pb、As、Cd、Hg、Cu元素的含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Fe含量测定法(重铬酸钾滴定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进行含量测定,基于AHP-熵权TOPSIS法优选最佳炮制工艺参数。采用风险评估方法对煅磁石的重金属元素安全性进行评估,以磁石原粉入药为例,计算靶标危害系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s,THQ),并推算煅磁石中各重金属的最大残留限量理论值。结果 优化后的磁石煅淬工艺为煅烧时间90 min,煅烧温度650 ℃,煅淬2次。炮制后的煅磁石Fe含量变化不大,重金属元素含量降低,13批煅磁石饮片较原药材的健康风险显著降低(P<0.05)。结论 初步制定煅磁石饮片中Pb、As、Cd、Hg、Cu的残留限量理论值依次为40、90、25、17、1 500 mg/kg;为磁石及同类矿物药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2024,55(14):4688-46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07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芪六一汤(Huangqi Liuyi Decoction,HLD,黄芪-甘草6∶1组成)黄酮组分的提取和聚酰胺树脂富集纯化工艺。方法 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芒柄花苷、甘草素、毛蕊异黄酮、异甘草素、芒柄花素9个成分为评价指标,以G1-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组合权重,进行综合评分;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对HLD黄酮组分提取的关键影响因素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上样药液pH值、上样药液质量浓度、上样药液体积流量、上样量、水洗脱用量、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洗脱剂体积流量、洗脱剂用量等因素对黄酮组分聚酰胺富集纯化工艺的影响,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Plackett-Burman design,PBD)结合BBD-RSM筛选显著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工艺优化,比较聚酰胺树脂纯化前后各指标的含量。结果 最优提取工艺为69%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0倍量乙醇提取65 min;最优纯化工艺为pH值4.8、质量浓度0.20 g/mL的上样药液以0.8 mL/min体积流量按树脂-生药1∶1的质量比上样,4个柱体积(BV)纯水以1.5 mL/min的体积流量洗脱除杂,8 BV体积分数69%乙醇以1.5 mL/min体积流量洗脱,所得黄酮组分提取物中9个指标成分含量约是纯化前的14倍。结论 优选的HLD黄酮组分的提取和富集纯化工艺稳定、可行,可为进一步成药性研究和组分中药研制奠定基础。
    2024,55(14):4700-47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08
    摘要:
    目的 制备黄豆苷元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缓释片(daidzein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Dai-MSNs-SRT),并考察Beagle犬的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选择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4M(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 K4M,HPMC K4M)用量、羧甲基淀粉钠(carboxyl methyl starch sodium,CMS-Na)用量和聚乙二醇400(polyethylene glycol 400,PEG 400)用量为主要影响因素,Dai-MSNs-SRT在2、6、12 h累积释放率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IMP-SD-HMSRT最佳处方优化处方工艺。对Dai-MSNs-SRT释药模型和释药机制进行探讨。按10 mg/kg(以黄豆苷元计)进行ig,比较Dai-MSNs-SRT口服药动学行为,并计算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采用Loo-Rigelman法评价Dai-MSNs-SRT体内外相关性。结果 Dai-MSNs-SRT最佳处方为Dai-MSNs粉末350 mg/片,HPMC K4M用量为15.2%,CMS-Na用量为9.5%,PEG 400用量为2.1%。Dai-MSNs-SRT缓释特征明显,12 h累积释放率达94.87%。Dai-MSNs-SRT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模型,释药机制为扩散和骨架溶蚀并存。药动学结果显示,Dai-MSNs-SRT血药浓度(Cmax)波动幅度小,达峰时间(tmax)由(1.53±0.42)h延后至(4.26±0.44)h,半衰期(t1/2)由(3.26±0.56)h延长至(6.63±2.17)h,与上市品相比,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其1.88倍。Dai-MSNs-SRT在pH7.4磷酸盐缓冲液中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相关性良好。结论 Dai-MSNs-SRT工艺重复性良好,Cmax波动幅度小,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
    2024,55(14):4711-47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09
    摘要: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QAMS)技术与化学模式识别及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模型相结合的润燥止痒胶囊(Runzao Zhiyang Capsules,RZC)综合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以Epic Polar C18柱为色谱柱,乙腈-无水乙醇(80∶20)与0.1%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0、280、220 nm,二苯乙烯苷为内参物,采用QAMS法同时检测15批RZC中焦地黄苯乙醇苷A1、毛蕊花糖苷、焦地黄苯乙醇苷B1、二苯乙烯苷、虎杖苷、桑皮苷A、桑辛素M、二氢桑色素、槐果碱、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通过对13个成分含量检测数据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挖掘RZC质量差异性化学成分。同时以化学模式识别分析中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值为权重,建立加权TOPSIS模型,对不同批次RZC进行质量差异性评价。结果 RZC中13个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7%~100.12%,相对校正因子耐用性良好,外标法实测值与QAMS法计算值无明显差异。化学模式识别显示15批样品聚为3类,氧化苦参碱、二苯乙烯苷、桑皮苷A、苦参碱、氧化槐果碱、虎杖苷和毛蕊花糖苷是RZC质量差异性化学成分。加权TOPSIS模型显示15批RZC欧氏贴近度0.122 0~0.728 0,提示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批间差异,质量优劣排序与化学模式识别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建立的QAMS与化学模式识别及加权TOPSIS模型相结合方法,可用于RZC质量差异性评价,为提升RZC质控标准和确保临床疗效一致性提供参考依据。
    2024,55(14):4722-47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10
    摘要:
    目的 建立HPLC法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和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 method,QAMS)的方法,对北刘寄奴(Siphonostegiae Herba,SH)配方颗粒(formula granules,SHFG)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利用15批北刘寄奴标准汤剂(SH standard decoctions,SHSD)建立HPLC特征图谱,并对指认的成分采用QAMS法测定含量。基于标准汤剂出膏率、指标成分含量及转移率,研究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的一致性,同时以特征图谱相似度评价法、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QAMS法对配方颗粒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15批标准汤剂和8批配方颗粒特征图谱相似度均>0.9,确定了12个共有峰,指认咖啡酸、夏佛塔苷、对香豆酸、阿魏酸、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木犀草素、芹菜素8个成分。聚类分析及PCA可将15批标准汤剂和8批配方颗粒分成2类,C厂家2批配方颗粒(S22、S23)单独为一类。15批北刘寄奴标准汤剂出膏率为11.70%~21.73%,咖啡酸、夏佛塔苷、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芹菜素、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质量分数分别为0.18~0.60、0.21~3.83、0.64~2.36、0.05~1.03、0.54~2.52、0.23~0.63、8.97~24.62、5.78~16.80 mg/g,其从饮片到标准汤剂转移率分别为23.28%~42.17%、26.73%~47.73%、21.98%~39.62%、24.00%~42.48%、8.85%~14.88%、18.54%~30.86%、19.12%~30.56%、26.87%~44.35%。A厂家3批北刘寄奴配方颗粒(S16~S18)出膏率、指标成分含量及转移率与同批次饮片制备的标准汤剂接近,且均在质量标准规定范围内;B、C厂家5批北刘寄奴配方颗粒(S19~S23)8种指标成分含量均在标准汤剂按制成量折算后含量范围内。结论 所建立的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及QAMS法,可系统全面地评价北刘寄奴配方颗粒的质量,为北刘寄奴配方颗粒的工艺研究、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4,55(14):4735-47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11
    摘要:
    目的 探究三七茎叶总皂苷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损伤后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三七茎叶总皂苷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损伤后血管新生可能的机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筛选出的核心靶点与主要成分的结合进行初步验证。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三七茎叶总皂苷低、中、高剂量(73、146、292mg/kg)组和3-正丁基苯酞(3-n-butylphthalide,NBP,60 mg/kg)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iddle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给药7 d后取材。每隔1 d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体积及脑神经细胞形态状况;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大鼠梗死脑侧血流恢复情况;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大鼠脑微血管新生状况;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与血管新生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共收集到60个三七茎叶总皂苷活性成分和297个关键靶点,与血管新生和缺血性脑卒中取交集后得到64个交集靶点,并且三七茎叶总皂苷主要成分与这些核心靶点均有较好结合力。三七茎叶总皂苷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通路主要富集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等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三七茎叶总皂苷能够显著降低MCAO/R大鼠神经功能评分(P<0.01),改善大鼠神经功能,降低大脑梗死体积(P<0.01、0.001),减少脑组织损伤,恢复梗死脑侧脑血流(P<0.05、0.01、0.001),促进梗死脑侧皮层微血管密度(P<0.05、0.01、0.001),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水平和HIF-1α、PI3K、p-Akt/Akt蛋白表达(P<0.05、0.01、0.001)。结论 三七茎叶总皂苷能够显著改善MCAO/R大鼠脑损伤,有效促进MCAO/R大鼠缺血脑区血管新生,促血管新生机制可能与提高MCAO/R大鼠大脑中VEGF、bFGF、HIF-1α表达和激活PI3K/Akt通路有关。
    2024,55(14):4747-47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12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体内实验验证探讨菟丝子醇提物抗乳腺癌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借助SwissADME平台筛选课题组前期通过UPLC/Q-TOF-MS分析得到的46个菟丝子醇提物候选化合物,利用TCMSP、ETCM、BATMAN-TCM数据库预测其潜在靶点; 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收集疾病靶点。取交集构建“成分-靶点”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建立“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采用AutoDock等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建立4T1荷瘤小鼠模型,设置模型组、环磷酰胺(20 mg/kg)组和菟丝子醇提物低、中、高剂量(3.12、6.24、12.48 g/kg)组,连续给药14 d,观察菟丝子醇提物对小鼠体质量、脾脏和胸腺指数的影响;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肿瘤细胞光子数;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瘤组织病理变化; 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B,PI3K/Akt)信号通路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17种菟丝子活性成分及靶点428个,乳腺癌疾病靶点1 534个,交集靶点184个,其中AKT1、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等9个为核心靶点,与槲皮素、芹菜素等7个核心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良好。通过KEGG和GO分析发现,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菟丝子抗乳腺癌的重要途径。动物实验结果证实成功构建4T1荷瘤小鼠模型,与模型组比较,菟丝子醇提物组小鼠体质量、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0.01),脾脏指数及肿瘤细胞光子数显著降低(P<0.05、0.01),同时瘤组织可见部分坏死区域,细胞核呈溶解现象。菟丝子醇提物组显著下调p-PI3K、p-Akt、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P<0.05、0.01),上调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表达(P<0.05、0.01),升高Bax/Bcl-2值(P<0.05、0.01)。结论 菟丝子醇提物能够明显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通路、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2024,55(14):4759-47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13
    摘要:
    目的 从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中分离制备出2种多糖APS-Ⅰ(相对分子质量>2 × 106)、APS-Ⅱ(相对分子质量1 × 104),明确APS、APS-Ⅰ、APS-Ⅱ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对APS-Ⅰ、APS-Ⅱ进行分离制备,并进行相对分子质量、糖醛酸含量、单糖组成以及糖苷键连接方式测定。建立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分别给予APS、APS-Ⅰ、APS-Ⅱ,记录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index,DAI)评分、结肠长度、脾脏指数、肝脏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测定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和Th1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以及Th2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10水平;采用qRT-PCR检测结肠组织TNF-α、IFN-γ、IL-4、IL-10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组织T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T-bet,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 binding protein 3,GATA-3)蛋白表达,比较APS、APS-Ⅰ、APS-Ⅱ疗效。结果 APS中共有2个组分APS-Ⅰ、APS-Ⅱ,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 × 106、1 × 104,糖醛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6.25%、1.62%。单糖结果显示,APS-Ⅰ和APS-Ⅱ均由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组成,APS-Ⅰ中甘露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占比均大于APS-Ⅱ。糖苷键结果显示,APS-Ⅰ以1,4连接的葡萄糖和1,6连接的半乳糖为主,APS-Ⅱ以1,4连接的葡萄糖为主。与模型组比较,APS-Ⅰ可显著改善结肠长度降低、体质量减轻、DAI评分增加、脾脏和肝脏指数增加等临床症状(P<0.05、0.01、0.001),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降低结肠组织中MPO活性及TNF-α、IFN-γ水平(P<0.01、0.001),升高结肠组织中IL-4、IL-10水平(P<0.05、0.01、0.001),下调结肠组织TNF-α、IFN-γ mRNA表达和T-bet蛋白表达(P<0.05、0.001),上调IL-4、IL-10 mRNA表达和GATA-3蛋白表达(P<0.05、0.01)。而APS-Ⅱ在MPO活性、IFN-γ水平以及IL-4、IL-10 mRNA表达和T-bet、GATA-3蛋白表达方面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APS-Ⅰ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优于APS-Ⅱ。结论 APS-Ⅰ是APS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成分,其活性可能与其糖醛酸含量、多糖的种类以及糖苷键连接方式有关,APS-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能通过调节Th1/Th2免疫平衡实现。
    2024,55(14):4771-47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14
    摘要:
    目的 研究何首乌苷(2,3,5,4′-tetrahydroxyl diphenylethylene-2-O-glucoside,THSG)在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ischemia/reperfusion,CI/R)中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tMCAO/R)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THSG低、中、高剂量(10、20、40 mg/kg)组,每组10只。采用Longa 5分法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神经元结构; Nissl染色检测Nissl小体数量; Western blotting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PTEN诱导的激酶1(PTEN 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PINK1)、Parkin、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p62的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皮层神经元线粒体自噬情况;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Parkin、LC3的表达。结果 THSG显著降低了MCAO/R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5、0.001),降低了MCAO/R大鼠皮层神经元结构损伤和Nissl小体丢失的现象,下调了皮层区cleaved Caspase-3、Bax、p62蛋白表达(P<0.05、0.01、0.001),上调了皮层区Bcl-2、LC3-Ⅱ/LC3-Ⅰ蛋白表达(P<0.01),促进皮层神经元中自噬体的数量增加以及PINK1、Parkin蛋白表达(P<0.05、0.001)。结论 THSG能显著改善MCAO/R大鼠皮层神经元损伤,其神经保护机制与促进PINK1/Parkin依赖性线粒体自噬途径有关。
    2024,55(14):4782-47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15
    摘要:
    目的 基于经皮吸收成分探究中药育发凝胶对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小鼠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涂抹丙酸睾酮建立AGA小鼠模型,涂抹中药育发凝胶进行治疗,观察小鼠毛发的生长情况;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毛囊状态和真皮厚度; ELISA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UPLCQTOF-MS定性分析中药育发凝胶提取液化学成分、经皮入血成分和皮肤滞留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中药育发凝胶治疗AGA小鼠的潜在作用机制;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的表达,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关键靶点。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毛囊数减少且毛发生长缓慢,说明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育发凝胶高剂量组小鼠新生毛发区毛囊和真皮厚度增加(P<0.01、0.001),皮肤组织中TGF-β1、TNF-α和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0.001)。共鉴定出中药育发凝胶提取液中76种成分,皮肤滞留成分30种,经皮入血成分7种;基于经皮吸收成分共得到成分靶点481个、疾病靶点236个、共同靶点41个,核心靶点包括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1,AKT1)、连环蛋白1(catenin beta 1,CTNNB1)、TNF等,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共375个条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通路共117条。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育发凝胶组小鼠皮肤组织中AR、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01),Bax/Bcl-2值显著降低(P<0.001)。结论 初步揭示了中药育发凝胶对AGA小鼠的经皮吸收成分和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4,55(14):4796-48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16
    摘要:
    目的 基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response element blinding protein,CREB)/核心结合蛋白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通路探讨蒲公英水提物对肾结石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向饮用水中加入2%氯化铵、1%乙二醇制备肾结石大鼠,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蒲公英水提物(低、高剂量100、200 mg/kg)组、排石颗粒(100 mg/kg)组和蒲公英水提物(200 mg/kg)+NF-κB激活剂(佛波酯,5 mg/kg)组,并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给予药物干预后,检测大鼠肾功能指标[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blood creatinine,Scr)]、尿生化指标(尿蛋白、Ca2+)、肾脏指数、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肾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 TUNEL染色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 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组织中NF-κB/CREB/RUNX2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BUN、Scr、尿蛋白、Ca2+、IL-6、IL-1β水平以及肾脏指数、肾组织MDA水平、细胞凋亡率、肾组织p-NF-κB p65/NF-κB p65、p-CREB/CREB、RUNX2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肾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蒲公英水提物各剂量组和排石颗粒组血清中BUN、Scr、尿蛋白、Ca2+、IL-6、IL-1β水平以及肾指数、肾组织MDA水平、细胞凋亡率、p-NF-κB p65/NF-κB p65、p-CREB/CREB、RUNX2表达显著降低(P<0.05),肾组织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给予NF-κB激活剂后,蒲公英水提物对以上指标的作用均被显著逆转(P<0.05)。结论 蒲公英水提物可通过调节NF-κB/CREB/RUNX2通路保护肾结石大鼠肾脏。
    2024,55(14):4803-48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17
    摘要:
    目的 评价口服痹祺胶囊联合针刺治疗对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1次/d,留针30 min;治疗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痹祺胶囊,4粒/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2周、4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中医证候积分、颈椎活动度。结果 60例患者中共有3例脱落,最终纳入57例。治疗结束后2周,两组总有效率较接近(治疗组96.4%,对照组89.7%),而治疗结束后4周,治疗组总有效率(92.9%)显著优于对照组(65.5%)(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2周和4周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DI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2周和4周两组患者的NDI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N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2周和4周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颈椎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2周和4周两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颈椎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痹祺胶囊联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改善颈椎功能更明显,疗效更加稳定持久。
    2024,55(14):4811-48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18
    摘要:
    目的 挖掘中药复方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用药规律。方法 从中国知网、维普中文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系统、万方知识平台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的临床研究,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Statistics和SPSS Modeler软件对复方进行药物剂型、频数、药性、药味、归经、剂量、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等分析,深入挖掘处方用药规律。结果 共有241首复方,175味中药纳入数据库中。黄芪、生地黄和山药是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使用频率最高的单药。黄芪、山药和丹参在所有复方中的整体应用剂量偏大,而五味子、黄连和甘草的应用剂量偏小。丹参是夹瘀兼证中最常应用的活血化瘀药,黄连和知母是夹热兼证最常应用的清热药,黄连和苍术是夹痰/夹湿兼证应用最高频的除湿药。复方中药的药性以寒性和平性为主,药味以甘味和苦味为主,药物归经以肺经、脾经和肾经居多。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中潜在支持度最高的对药及角药分别是“黄芪-生地黄”和“黄芪-生地黄-山药”。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显示存在5个潜在的核心处方。结论 数据挖掘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的用药规律,为气阴两虚型T2DM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
    2024,55(14):4824-48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19
    摘要: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分子预测模型,探究复方丹参滴丸改善AR潜在机制。方法 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获取AR和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ity,AS)相关的芯片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ially express genes,DEGs),对AR和AS的DEGs进行富集分析,注释其功能;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AR分子预测模型;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获取复方丹参滴丸指纹图谱,根据Lipinski规则预测药物活性成分,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将DEGs和药物靶点取交集,获得复方丹参滴丸改善AR的潜在靶点,在metascape平台中对靶点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使用Autodock软件对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应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 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算法对复方丹参滴丸干预AR的每个靶点分别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最后构建复方丹参滴丸改善AR的“成分-靶点-通路-功能”桑基图。结果 共得到AR相关DEGs 597个,其中上调基因292个,下调基因305个。DEGs富集结果提示,AR相关基因主要定位在血小板α颗粒、分泌颗粒腔、细胞质囊泡腔上,通过介导花生四烯酸代谢、氧化磷酸化、WNT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信号通路、类固醇同源物生物合成等信号通路,参与血液凝固、血小板活化、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转录因子活性、脂质代谢过程的负调控、白细胞活化相关炎症反应、肾上腺素受体信号通路、氧化应激反应等生物过程,发挥调控肝素结合、胰岛素受体结合、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肾上腺素受体活性、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磷脂酰肌醇激酶活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I(MHC II)类受体活性等功能。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获得9个AR的分子标志物,并构建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1的精准预测模型。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获得复方丹参滴丸改善AR的10个活性成分和14个作用靶点及3个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靶点和所有活性成分均能自发结合,富集分析提示复方丹参滴丸能够通过调控血栓形成、糖脂代谢、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激素水平改善AR。结论 由9个AR的分子标志物组成的AR预测模型具有较为精准的预测性能;除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外,炎症反应、激素水平、氧化应激、糖脂代谢同样参与了AR的形成,复方丹参滴丸能够通过多靶点调控以上途径改善AR。
    2024,55(14):4836-48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20
    摘要: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陈皮的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近年来全球学者在陈皮研究领域的科研协作态势,梳理其研究热点的动态变化,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关于陈皮的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展示,对陈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最终纳入与陈皮相关的中文文献497篇,其中关注广陈皮的文献123篇;与陈皮相关的英文文献276篇。文献作者分析显示成都中医药大学刘友平是陈皮研究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研究机构发文量最多的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存在以成都中医药大学、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机构为核心的3大机构合作群,对广陈皮的研究合作关系密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陈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其中如何保证陈皮的品质和安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结论 陈皮研究目前仍在持续发展阶段,广陈皮作为道地药材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可围绕陈皮道地性研究、产地溯源研究和功效物质基础研究。此外,陈皮的陈化研究对于实现陈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024,55(14):4849-48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21
    摘要:
    目的 对当归Angelica sinensis中的AP2/ERF转录因子基因进行鉴定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析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差异,以期筛选出与响应干旱胁迫相关的AsAP2/ERF基因,为后续深入研究2品种当归抗逆性差异及抗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全长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AsAP2/ERF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分析该家族特征。基于干旱胁迫转录组数据分析AsAP2/ERF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利用qRT-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从当归中共鉴定到53个AP2/ERF转录因子,包括28个ERF、18个DREB、5个RAV、2个AP2亚家族成员。AsAP2/ERF转录因子的氨基酸数量是142~440 aa,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多数成员定位于细胞核。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响应干旱胁迫条件下,“岷归2号”(M2)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数量多于“岷归1号”(M1),其中8个基因在2品种当归D2组表达差异显著,这可能与2品种当归的抗旱性相关。qRT-PCR分析结果表明,6个基因与干旱胁迫转录组数据基本一致。结论 鉴定了当归中的AP2/ERF转录因子家族,探究了不同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最终获得了6个响应干旱胁迫的AsAP2/ERF候选基因,为后期开展当归抗旱功能基因的研究奠定基础。
    2024,55(14):4860-48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22
    摘要:
    目的 探索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叶片活性成分生物合成分子基础,合理的开发利用草珊瑚资源。方法 采用BGISEQ-500测序平台测定草珊瑚叶片的转录组,对经过滤和Trinity组装得到的unigene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获得了75 862个unigenes,平均长度980 bp,其中42 369个unigenes在7大公共数据库中得到成功注释,占总基因数的55.85%。21 801个unigenes被注释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3大类共55个GO条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到2条可能与药效物质形成密切相关的通路,分别是萜类和聚酮化合物的代谢和其他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通过进一步挖掘发现,其中47个unigenes可能参与萜类化合物骨架生物合成,14个unigenes可能参与倍半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62个unigenes可能参与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另外,转录组序列中共检测到19 690个SSR位点,其中二核苷酸重复类型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46.63%;针对所有的SSR位点,共设计出11 209对引物。结论 很好地扩展了草珊瑚的转录组信息,为进一步解析草珊瑚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基因资源,促进草珊瑚分子育种的研究。
    2024,55(14):4871-48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23
    摘要:
    目的 建立曼地亚红豆杉Taxus × media曲指纹图谱,对曼地亚红豆杉曲质量控制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45批曼地亚红豆杉曲的指纹图谱,通过对照品比对,对共有峰进行指认,确定并建立7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在指纹图谱基础上,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筛选出不同发酵程度曼地亚红豆杉曲间差异性标志物。结果 45批曼地亚红豆杉共有32个共有峰,指认了18种成分,相似度均大于0.9。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发酵程度曼地亚红豆杉曲分为5类,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综合分析筛选10-脱乙酰基巴卡亭Ⅲ、巴卡亭Ⅲ、三尖杉宁碱、紫杉醇、7-表紫杉醇、银杏双黄酮、金松双黄酮作为曼地亚红豆杉曲的质控成分,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0.071 5~0.123 7、0.124 5~0.117 1、0.113 5~0.126 1、0.122 5~0.162 7、0.071 0~0.089 3、0.809 1~1.110 2、1.003 1~1.994 8 mg/g。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稳定,可靠,为曼地亚红豆杉曲的质量控制及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2024,55(14):4882-48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24
    摘要:
    目的 基于颜色-特征成分关联分析及网络药理学探讨金银花Lonicerae Japonicae Flos中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方法 收集山东、河南和河北3个产地共30批金银花样品,建立金银花HPLC特征图谱方法,得到金银花中的非挥发性特征成分,将其与实验室前期得到的含量较高、具有产地特异性的挥发性成分相结合,作为金银花潜在的Q-Marker候选物;采用色彩分析仪测定金银花的颜色与Q-Marker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颜色相关的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从金银花的适应证和功效2个层面对Q-Marker候选物的药理活性进行预测,进一步确定潜在Q-Marker。结果 建立了金银花非挥发性成分HPLC特征图谱,指认了9个特征峰,结合实验室前期对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最终从金银花中得到了16种特征性成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金银花颜色具有显著相关性的成分有10个,包括绿原酸、当药苷、断氧马钱子苷、芦丁、(Z)-二聚断马钱苷烯醛、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α-亚麻酸甲酯、正己醛、(E, E)-2,4-癸二烯醛;网络药理学研究得到11种与疾病和药效关联的Q-Marker,分别为当药苷、断氧马钱子苷、芦丁、(Z)-二聚断马钱苷烯醛、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芳樟醇、肉豆蔻酸、α-亚麻酸甲酯、α-橙花醇、月桂醛。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成分主要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recombinant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1,MAP2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4,MAPK1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62个关键靶点作用于细胞凋亡(apoptosi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松弛素(relaxin)、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 receptor)、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结合免疫球蛋白E的Fc受体(Fc epsilon RI)、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receptor)等多种信号通路。将颜色和药理活性成分取交集,最终得到6种与颜色关联的Q-Marker,包括当药苷、断氧马钱子苷、芦丁、异绿原酸B、(Z)-二聚断马钱苷烯醛、α-亚麻酸甲酯。因此,为提高金银花的质量标准,可以考虑在《中国药典》标准基础上,将芦丁、异绿原酸B、α-亚麻酸甲酯、芳樟醇和肉豆蔻酸纳入金银花的质量评价体系。结论 从理论层面出发,筛选出能够体现其质量的Q-Marker,为全面控制金银花的质量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金银花的活性物质及其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2024,55(14):4897-49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25
    摘要:
    目的 基于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建立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 major的产地溯源技术。方法 收集6个省份的91份山里红样本,采集其NIRS,应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mj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决策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NB)、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和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算法,探讨适合山里红产地溯源的模型。结果 ANN模型的准确率和模型稳定性最优,可作为山里红产地识别的首选模型。结论 NIRS结合ANN模型是山里红产地溯源的有效手段,为山里红的产地溯源提供了科学参考。
    2024,55(14):4907-49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26
    摘要: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QAMS)结合化学计量学及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在不同产地葎草Humulus scandens药材多指标定量检测及质量差异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方法 对7省18个批次葎草样品进行回流提取,以木犀草苷、白桦脂酸为内参物,采用QAMS同时测定提取物中10种有效成分(芦丁、牡荆素、木犀草苷、大波斯菊苷、木犀草素、芹菜素、齐墩果酸、白桦脂酸、β-谷甾醇和豆甾醇),并与外标法进行比较;按《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方法检测浸出物、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采用化学识别模式和加权TOPSIS法对QAMS法计算数据和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葎草质量差异评价模型。结果 建立了多成分QAMS定量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良好,以木犀草苷、白桦脂酸为内参物时相对校正因子的均值可用于定量分析,同时耐用性良好,2种方法所得含量结果无明显差异。浸出物、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检测结果稳定。18批样品聚为3类,相邻产地聚为一组;木犀草苷、豆甾醇、大波斯菊苷和齐墩果酸可能是影响葎草产品质量主要潜在标志物;加权TOPSIS法分析结果显示18批葎草质量评价贴近度(Jb)在0.244 8~0.688 4,其中S15最大(0.688 4)。结论 建立的QAMS、化学计量学及加权TOPSIS法可用于不同产地葎草中多指标定量检测及质量差异评价。
    2024,55(14):4917-49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27
    摘要:
    链霉菌属微生物是生产抗生素的优势菌群,也是一些维生素和酶的重要来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然而,链霉菌代谢网络和调控机制的复杂性,及大量基因簇的沉默限制了其次级代谢产物的高效合成。快速发展的代谢工程技术为人为干预、调控链霉菌代谢途径或代谢通量提供了新的手段,并已成为实现链霉菌源目标产物高产和成药性天然产物挖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以强化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为目标的非靶向和靶向调控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高效挖掘及生物合成过程强化提供参考。
    2024,55(14):4930-49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28
    摘要:
    隐丹参酮是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抗肿瘤、神经保护、抗菌、抗炎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化学成分,但由于其难溶于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药效发挥及临床应用。采用新型制剂技术可以有效改善隐丹参酮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并且还可以增强药物稳定性、实现靶向应答及缓控释药物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对隐丹参酮的药理作用及新型制剂技术进行综述,为隐丹参酮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研究依据。
    2024,55(14):4939-49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29
    摘要:
    半夏Pinelliae Rhizoma为常用大宗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主要含有机酸、生物碱、挥发油、氨基酸、甾醇等多种活性成分,现代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咳祛痰、镇吐、抗肿瘤、抗炎、抗肥胖、镇静催眠等药理作用。通过梳理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对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麻黄碱、葫芦巴碱、鸟苷、腺苷、尿苷、肌苷、尿嘧啶、草酸钙、琥珀酸、腺嘌呤等可能作为半夏潜在的Q-Marker,为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024,55(14):4953-496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30
    摘要:
    多酚纳米微粒以其独特的特性,为癌症治疗提供了崭新的前景,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天然多酚中的多酚结构通过多种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及与硼酸基团和多种金属离子的动态共价络合,形成了很强的非共价作用进一步合成了各类多酚纳米微粒。多酚纳米微粒具有出色的癌细胞靶向性能,也是优秀的药物递送平台,在癌症治疗中展现出潜在的治疗能力。通过概述多酚纳米微粒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并对天然多酚基水凝胶、纳米微粒和聚合物的功能特性进行综述。强调了多酚纳米微粒在癌细胞靶向、药物递送、光响应、磁响应和治疗中的多重作用,为天然多酚纳米微粒材料的研发及癌症领域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4,55(14):4962-49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31
    摘要:
    聚乙炔是一类弱极性化合物,分布于人参、柴胡和党参等中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近年来在中药学或天然产物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Willy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聚乙炔相关文献,聚焦当前研究现状及热点方向,总结了不同植物中聚乙炔类化合物分离纯化的主要技术手段,概括了聚乙炔类化合物在人参属植物中的植化分离、药理活性及含量测定相关的研究进展,为中药中聚乙炔类化合物的富集、分离与活性评价等提供参考。
    2024,55(14):4978-49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32
    摘要:
    津血同源,津液代谢失常,形成痰液;血液运行失常,形成瘀血,痰瘀互结,疾病发生。活血利水法,基于“血水同治”思想,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利水渗湿,相辅相成,广泛用于“水肿”“虚劳”“胸痹”“癥瘕”等中医范畴的病证。通过结合“血水相关”理论溯源及活血利水法临床应用,阐述津血失常所致疾病的病机与活血利水方药效用;总结了经典活血利水方剂的现代实验研究,如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等;并通过活血利水与养血、益气、温阳、养阴等功效拓展结合,从活血化瘀利水、养血活血利水、益气活血利水、温阳活血利水、养阴活血利水5个方面探讨了经典名方多方合用的临床研究,以此来验证活血利水法的有效性、实用性,并为开发活血利水新方药提供参考。
    2024,55(14):4991-50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33
    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公认的引起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以抗生素耐药著称,其耐药机制主要与群体感应和免疫逃逸相关。中医药能从多方面治疗耐药PA所致感染。通过基于群体感应和免疫逃逸关联耐药机制,对PA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耐药机制、中医药干预策略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为临床中药及中西药合用治疗耐药PA感染提供依据,并为中药-机体、中药-病原菌及中药-抗生素间相互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2024,55(14):5002-50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14.034
    摘要:
    高血压肾病已经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第二大原因。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肾病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密不可分,而肾脏纤维化是其最常见的病理学特征。目前认为,高血压肾病的关键是控制血压,临床治疗中通常应用降压药来控制高血压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但是,有研究报道指出,强化降压会减缓但不会阻止肾脏损伤的进程。因此,寻求新的阻止肾脏损伤进程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量研究证明,活血化瘀类中药及其制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更有利于提高治疗高血压肾病的有效性。丹参具有活血祛瘀而不伤证之效。诸多研究表明,丹参及其制剂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其中包括调节血压、调节血脂、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抑制纤维化。然而,针对丹参治疗高血压肾病尚缺乏系统的阐述。从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方面系统地论述丹参治疗高血压肾病的药理学机制,从而为更好地促进丹参及其制剂在高血压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坚实的药理学依据。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3,44(2):199-2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2.016
    [摘要] (4006) [HTML] (0) [PDF 10.64 M] (37181)
    摘要: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对II型胶原诱发的关节炎(CIA)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 制备CIA小鼠模型。造模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片剂对照组、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简称透皮制剂)高、中、低剂量(200、100、50 mg/kg)组。免疫组化法计数滑膜血管翳数目;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尿素氮(BUN)水平;观察小鼠心、肝、肾、胃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透皮制剂高剂量组和雷公藤片剂组滑膜增生血管翳数量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片剂组小鼠血清ALT和BUN水平显著升高(P<0.01);透皮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ALT和BUN水平较雷公藤片剂组显著降低(P<0.01)。雷公藤片剂组小鼠显示明显的心、肝、肾、胃细胞及组织损伤;透皮制剂高剂量组小鼠心、肝、肾、胃均未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结论 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高剂量和雷公藤片剂均具有抗CIA的作用;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与口服给药的作用相当,且明显减少大剂量口服给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2014,45(), DOI:
    [摘要] (6364) [HTML] (0) [PDF 55.67 M] (31423)
    摘要:
    目的 对连接黑三棱初生代谢及次生代谢途径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进行基因全长的克隆和生物学信息分析。方法 以黑三棱总RNA为模板,采用同源克隆法和RACE技术克隆黑三棱PAL基因的cDNA全长,并通过DNAMAN软件和ExPASy在线分析等方法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黑三棱PAL基因全长cDNA,GenBank注册号为KF633470,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cDNA全长为2 413 bp,包含一个2 151 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716个氨基酸的蛋白。预测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8×105,等电点为4.84,无信号肽,含有PAL酶活性中心序列GTITASGDLVPLSYIAG。结论 首次克隆并获得黑三棱PAL基因全长cDNA,为黑三棱药效成分生源合成途径的阐明和改善中药材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2014,45(), DOI:
    [摘要] (6175) [HTML] (0) [PDF 42.99 M] (29995)
    摘要:
    目的 分离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caffeoyl CoA O-methyltransferase,CCoAOMT)基因(DoOMT)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方法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基因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和三维建模等分子特性;用DNASTAR 6.0和MEGA 4.0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借助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 分离到DoOMT(GenBank注册号KF876839),cDNA全长1 005 bp,编码一条由23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2.708×104,等电点5.03;DoOMT蛋白不含跨膜域和信号肽,具有氧甲基转移酶family 3、甲基转移酶的保守结构域(13~238、31~238)和8个保守基序;DoOMT与植物CCoAOMTs蛋白一致性为49.4%~78.7%,所在分支隶属于CCoAOMTs分子进化的1b类群,与单子叶植物香草亲缘关系最近;DoOMT基因转录本在石斛根、茎、叶器官中为组成型表达,茎中相对表达量较高,为叶中的4.562倍,根和叶中无显著差异。结论 铁皮石斛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基因DoOMT的分子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铁皮石斛次生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2013,44(), DOI:
    [摘要] (6529) [HTML] (0) [PDF 889.03 K] (28368)
    摘要:
    摘 要:目的 对24份不同产地石斛属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对24份石斛属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从10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6条多态性稳定、清晰的引物, 24份石斛样品共扩增出847个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41个DNA片段,其多态性为100%。结论 24份不同产地石斛样品被划分为6个类群,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
    2014,45(), DOI:
    [摘要] (7192) [HTML] (0) [PDF 1.06 M] (27850)
    摘要:
    目的 分析根腐病三七根内细菌的多样性。方法 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离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经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扩增16S rDNA后,分别用Rsa I和Hin6 I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方法和DNA测序技术,对分离自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分属于8个类群,依占总菌数的比例分别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 22.47%、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5.62%、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5.62%、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4.49%、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 1.12%、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1.12%、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1.12%及肠杆菌科的一些属58.43%。结论 泛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是根腐病三七根中的两大优势细菌类群。
    2013,44(7):829-8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7.011
    [摘要] (2711) [HTML] (0) [PDF 530.11 K] (27201)
    摘要:
    目的 探讨全国范围内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物质基础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对16批样品进行测定对采集的数据以保留时间和质荷比作为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 通过PCA发现不同企业生产的样品自身差异较小相互之间差异较大;通过载荷图分析筛选出对分组影响比较大的7种标记物。结论 全国范围内不同厂家生产的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不仅颜色差异较大其内在的物质基础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的量上。
    2014,45(), DOI:
    [摘要] (5915) [HTML] (0) [PDF 6.75 M] (26926)
    摘要:
    目的 为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对4种旋覆花属药用植物的8个样本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同时从GenBank下载13个样本。用MEGA5.0计算其种间、种内的K2P距离,各序列变异位点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ITS2的长度为210~212 bp,变异位点为60个;旋覆花药材2种不同来源药用植物有3个变异位点,与其他同属6种植物有13~43个变异位点;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旋覆花药材的不同基原样本各聚为一支,能很好与其他6种植物区分;旋覆花Inula japonica、欧亚旋覆花I. britannica、总状土木香I. racemosa、土木香I. helenium4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值远小于与羊耳菊I. cappa、赤茎羊耳菊I. rubricaulis、显脉旋覆花I. nervosa、泽兰羊耳菊I. eupatoerioides 4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值。结论 ITS2序列能够为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的鉴定和Flora of China对羊耳菊、赤茎羊耳菊、显脉旋覆花、泽兰羊耳菊分类修订提供一定的分子证据。
    2013,44(), DOI:
    [摘要] (5987) [HTML] (0) [PDF 813.12 K] (25832)
    摘要:
    摘 要:目的 获得白花丹参丙酮酸脱羧酶全长基因,分析该基因在白花丹参不同组织部位,以及缺氧胁迫处理后的该基因表达差异。方法 利用cDNA文库筛选获得丙酮酸脱羧酶SmPDC基因全长,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SmPDC基因在白花丹参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及缺氧处理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 获得的SmPDC基因由2 19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605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6.485×104,等电点pI 5.49;半定量RT-PCR检测,该基因在丹参的根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和叶;缺氧胁迫处理会诱导该基因的表达,随胁迫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 白花丹参SmPDC基因是PDC家族新成员,其功能与植物耐缺氧代谢途径有关。
    2013,44(), DOI:
    [摘要] (5800) [HTML] (0) [PDF 388.67 K] (25295)
    摘要:
    摘 要:目的 在不同海拔进行当归Angelica sinensis生态适应性实验,探索影响当归阿魏酸积累的关键因子。方法 通过田间实验测定当归阿魏酸量的变化和生理生化指标、光合参数、生态因子。结果 当归根中阿魏酸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且海拔2 780 m处理比海拔2 360 m处理高14.5%,差异显著(P<0.05)。分析影响当归阿魏酸积累的关键因子表明,降雨量(r=0.898 8)和温度(r=?0.799 1)是关键生态因子,可溶性糖(r=?0.974 9)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r=?0.840 8)是关键生理生化因子,湿度(r=0.969 9)和光合活性辐射(r=0.946 7)是关键光合参数因子。结论 适当升高种植海拔,增加降雨量和湿度,降低温度和可溶性糖量均有利于当归中阿魏酸的转化积累。
    2014,45(), DOI:
    [摘要] (4999) [HTML] (0) [PDF 1.26 M] (25203)
    摘要:
    目的 分析14种山药种质ITS序列,为山药种质资源分子鉴别和进化关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PCR克隆扩增ITS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Clustal X(v1.83)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ega(v4.1)计算序列核苷酸比例及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树(Neighbor-joining tree,NJ Tree)和最大简约树(Maximum parsimony tree,MP Tree)。结果 14种山药种质ITS序列全长为558~594 bp,其中ITS1长度为141~165 bp,ITS2长度为146~158 bp;ITS序列存在大量的转换、颠换,转化/颠换比率为5.347,ITS1和ITS2序列均显示102个变异位点;14种山药种质K2-P遗传距离为0~0.517 2;薯蓣Dioscorea opposita、褐苞薯蓣Dioscorea persimilis、日本薯蓣Dioscore japonica关系亲密,组成单一支系;参薯Dioscorea alata与山薯Dioscorea fordii关系亲密,聚为另一分支,并位于发育树基部。结论 ITS序列系统树为澄清山药类资源进化关系奠定了基础,序列中丰富的变异位点为多基原山药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4,45(), DOI:
    [摘要] (6017) [HTML] (0) [PDF 3.60 M] (23812)
    摘要:
    目的 建立测定金银花药材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断氧化马钱子苷8种成分的HPLC方法。方法 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Luna 5 μ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0~20 min,12%~30% A;20~60 min,30%~50% 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7、324 nm,柱温30 ℃。结果 8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回收率在98.72%~102.50%。结论 本方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能较全面地评价金银花药材的质量。
    2014,45(), DOI:
    [摘要] (4609) [HTML] (0) [PDF 4.64 M] (23677)
    摘要:
    目的 对栽培太子参的遗传多样性与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太子参种质资源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太子参12个栽培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并用HPLC测定各种源药材中太子参环肽B的量。结果 10条ISSR引物扩增出8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3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9.02%。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0.257 9,Shannon’s多态性指数(I)平均值为0.388 4,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74 1,种源间基因流(Nm)为1.323 8。基于遗传一致度,12个种源可聚为3类。太子参环肽B量在种源间和种源内个体差异较大,种源4的太子参环肽B量(0.049 4%)明显高于其他种源,且种源内变异系数(9.51%)较小。结论 栽培太子参各产地间的换种及其生物学特性是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丰富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太子参环肽B量,种源3和4种质资源优良,适宜作为太子参种质资源保存及优良品种选育的对象。
    2014,45(), DOI:
    [摘要] (5344) [HTML] (0) [PDF 342.34 K] (23617)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的影响。方法 采用接种量、通气量、蔗糖浓度、光照强度等单因素试验设计,烘干法测定生物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量,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结果 在生物反应器培养条件下,利于铁皮石斛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积累的培养基组分为:1/2 MS基本培养基添加1.0 mg/L NAA、5%椰乳、3%蔗糖,pH值为6.0。接种量为40 g/L,采用孔径为15 μm的多孔喷头,通气量用1.0 L/min和0. 5 L/min交替使用以及光照强度为2 000 lx等培养条件有效地提高类原球茎增殖系数和多糖量。结论 不同的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的生长、多糖的变化有显著影响,适宜的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的生物量和主要药用成分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14,45(), DOI:
    [摘要] (4733) [HTML] (0) [PDF 627.28 K] (23327)
    摘要:
    目的 microRNAs(miRNA)是一类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适应和代谢调控等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利用地黄EST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新的地黄miRNA,为今后地黄miRNA的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本研究根据miRNA 家族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将miRBase数据库中的已知植物miRNA与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的93172条地黄EST序列进行同源比对,按照miRNA前体应具备的标准进行筛选。结果 预测到分属于8个家族的8条潜在地黄miRNA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8条预测的miRNA进行了检测,证实8条miRNA在地黄中真实存在。随后利用软件对8条地黄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发现其靶基因主要编码与地黄生长发育、代谢以及胁迫响应等过程相关的蛋白。结论 新预测的地黄miRNA及其靶基因为今后研究它们在地黄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2014,45(), DOI:
    [摘要] (4400) [HTML] (0) [PDF 880.27 K] (23211)
    摘要:
    目的 建立紫背金盘Ajugae nipponensis愈伤组织诱导体系,筛选出具较高再生率的植株发生途径,旨在构建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方法 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茎尖、带芽茎段和花序为外植体进行实验。结果 花序是较适宜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在MS+6-BA 0.1 mg/L+2, 4-D 1.5 mg/L中可在1周内诱导出愈伤组织,2周后即分化出绿色小芽丛;丛生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5 mg/L,愈伤组织芽丛再生率高达100%,再生系数为4.10,4周后增殖倍数5.0以上;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 MS+NAA 1.0 mg/L,3周后即可获得再生植株,生根率100%;生根苗移栽至排水良好的沙土中,成活率100%。结论 紫背金盘不同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花序愈伤发生率最好,是最适宜的外植体;本研究为保护紫背金盘野生资源和发展人工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遗传转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014,45(), DOI:
    [摘要] (5336) [HTML] (0) [PDF 393.63 K] (22820)
    摘要:
    目的 研究檵木中银椴苷的提取分离及对银椴苷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药材,然后经过大孔树脂、减压硅胶柱色谱、洗脱,得到银椴苷单体,采用Cosmo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55∶45),检测波长为320 nm,体积流量1.0 mL/min。结果 银椴苷单体能够很好的分离出来,质量分数为98%,银椴苷在0.041~0.513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100.05%,RSD为1.50%;结论 运用此方法能将银椴苷较好的提取分离,同时测定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准确,且重复性好,可用于檵木中银椴苷的测定。
    2014,45(), DOI:
    [摘要] (6063) [HTML] (0) [PDF 3.35 M] (22793)
    摘要:
    目的 优化大花红景天再生体系并建立抗性筛选最佳条件,为建立大花红景天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奠定基础。方法 以大花红景天叶片为外植体,观察再生过程各阶段在不同配比的6-BA、NAA、IBA诱导下的诱导率及生长状况,并利用梯度筛选出外植体对卡那霉素(Kan)和抗潮霉素(Hyg)的抗性。结果 MS+3.0 mg/L 6-BA+1.0 mg/L NAA+700 mg/L L-Pro为叶片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分化率达到92%;MS+700 mg/L L-Pro为根培养基;200 mg/L Kan,10 mg/L Hyg为大花红景天遗传转化的最佳筛选压;培养过程中添加10 mg/L Vc能有效抑制酚类物质的外泌。结论 优化了大花红景天植株再生体系,筛选出适宜于大花红景天遗传转化体系的Kan和Hyg筛选压。
    2014,45(), DOI:
    [摘要] (6863) [HTML] (0) [PDF 344.33 K] (21793)
    摘要:
    目的 对菊科药用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动态积累进行分析评价,为该药用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TQ/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超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DAD),测定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氨基酸类、核苷类、黄酮类及有机酸类成分的存在及其量。结果 氨基酸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菊的根、茎、叶中检测到13种氨基酸,总氨基酸的量分布顺序为:根>叶>茎;核苷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菊叶中检测到4种核苷,茎和根中分别检测到2种核苷,总核苷的量分布顺序为:叶>根>茎;黄酮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黄酮类成分的量分布顺序为:叶>根>茎,其中叶片所含黄酮类成分量为9.94%~18.66%,根中质量分数为5.88%~8.02%,茎中质量分数为3.98%~5.41%;有机酸类成分分析表明,总有机酸的质量分数分布顺序为:叶>根>茎,叶中质量分数为2.44%~4.94%,根中量为1.89%~2.64%,茎中质量分数为1.20%~1.48%。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量发生动态变化,在菊花采摘后达到高峰。结论 菊非药用部位尤其是叶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且在采摘花序后为资源丰产期。该研究结果为菊花采收后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DOI:
    [摘要] (4872) [HTML] (0) [PDF 152.05 K] (21776)
    摘要:
    2014,45(), DOI:
    [摘要] (4958) [HTML] (0) [PDF 461.64 K] (21583)
    摘要:
    目的 为了明确内源多胺是否介导真菌诱导子诱导白桦三萜的合成。方法 将40 μg/mL真菌诱导子、1 mmol/L腐胺(Put)和2 mmol/L多胺合成抑制剂D-精氨酸(D-Arg)添加到培养8 d的白桦悬浮培养体系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比色法分析多胺量和三萜量。采用药理学和恢复实验分析多胺在真菌诱导子诱导白桦三萜合成中的作用。结果 真菌诱导子或Put处理后,白桦悬浮细胞中的多胺量、三萜量和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处理24 h时,三萜量达最大值,分别增加了68.54%和30.34%。真菌诱导子和Put共同处理虽提高了三萜量,但其产量却低于真菌诱导子单独处理。真菌诱导子和D-Arg共同处理后三萜量低于真菌诱导子单独处理,处理24 h时降低程度最高,为40.57%。恢复实验发现,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真菌诱导子、Put以及真菌诱导子与D-Arg对白桦三萜合成的影响效应逐渐减弱,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 多胺介导了真菌诱导子促进白桦悬浮细胞中三萜的合成。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