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创始于19701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荣获“中国百强科技期刊”;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2025年第56卷第15期
    显示模式:
    2025,56(15):0-0, DOI:
    摘要:
    2025,56(15):1-1, DOI:
    摘要:
    2025,56(15):5333-53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01
    摘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增殖及进行性外分泌腺体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可出现多系统、多脏器受累。目前,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时机及具体方案尚无可遵循的临床诊疗指南。指南针对最终纳入的临床问题按照“人群(P)、干预(I)、对照(C)、结局(O)”原则检索证据。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对证据进行分级和质量评价。基于证据等级,考虑疗效、安全性、经济性、患者可接受程度综合权衡后作出推荐强度,采用GRADE网格计票法进行计票,最终形成推荐意见。
    2025,56(15):5347-53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02
    摘要:
    目的 研究刺茶美登木Maytenus variabilis的倍半萜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 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化合物分离纯化,并用 1D NMR、2D NMR、HRMS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采用MTT法研究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刺茶美登木中分离鉴定2个倍半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R,2S,4S,5S,6R,7R,9R,10R)-1,2-dinicotinoyloxy-4-hydroxy-6,15-diacetoxy-9-benzoyloxy-dihydro-β-agarofuran(1)和 (1R,2S,4S,5S,6R,7R,9R,10R)-1,6,15-triacetoxy-2,9-dinicotinoyloxy-4-hydroxy-dihydro-β-agarofuran(2)。结论 化合物12为新的倍半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美登木宁碱A及美登木宁碱B。细胞毒活性研究显示,化合物12对人胃癌HGC-27细胞有一定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69.44、65.74 μmol/L。
    2025,56(15):5353-53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03
    摘要:
    目的 研究高乌头Aconitum sinomontanum 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其理化性质及高分辨质谱(HR-ESI-M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解析。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测定分离所得化合物的NO抑制活性。结果 从高乌头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α,9ξ,14α,22-四羟基-乌头碱(1)、翠雀灵(2)、vaginatunine C(3)、acoseptrine(4)、acosanine(5)、dehydroacosanine(6)、takaosamine(7)、飞燕草碱(8)。化合物15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NO释放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65.05±4.58)、(78.38±1.26)μmol/L,阳性药氨基胍基盐酸盐的IC50值为(12.62±1.52)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高乌头碱A;化合物2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2025,56(15):5359-53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04
    摘要:
    目的 通过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GC-MS/MS),探讨经典名方小续命汤在不同溶剂萃取条件下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和特性,优选小续命汤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溶剂。方法 利用GC-MS/MS研究小续命汤中石油醚、正己烷、二甲苯、氯仿、乙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利用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对小续命汤不同溶剂萃取组进行差异性分析。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小续命汤不同萃取溶剂萃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类型与数量的可视化。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小续命汤中潜在标志挥发性成分与缺血性卒中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 在小续命汤中共检出11类63种挥发性成分。醋酸乙酯萃取部位指认出31个挥发性成分,氯仿、正己烷萃取部位指认出28个挥发性成分,石油醚萃取部位指认出26个挥发性成分,乙醚、正丁醇萃取部位指认出25个挥发性成分,二甲苯萃取部位指认出20个挥发性成分。以各挥发性成分的峰面积、口服利用度及归一化百分含量为指标对63种成分进行筛选,与缺血性卒中关键靶点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和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洋川芎内酯A、6-姜辣素、顺式肉桂醛、人参炔醇、美迪紫檀素、8-姜烯酚、姜辣二酮结合能较低。结论 通过研究不同萃取溶剂中内在成分及其差异性,确定了经典名方小续命汤中潜在标志挥发性成分,优选醋酸乙酯、乙醚、氯仿作为后续小续命汤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溶剂。
    2025,56(15):5370-53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05
    摘要:
    目的 炮附片-山茱萸为临床救治心衰病常用药对,首次分析药对“炮附片-山茱萸”的物质基础,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和化学成分数据库匹配对药对炮附片-山茱萸进行全成分分析。同时将药对(炮附片-山茱萸)与单味药(炮附片、山茱萸)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和归类分析。结果 通过与各单味药炮附片、山茱萸化学成分数据库进行出峰的保留时间、准分子离子峰和二级质谱数据等信息对比分析,从药对水提液中共鉴定到114个化学成分;其中64个生物碱成分与炮附片相关: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10个、长链脂型二萜类生物碱4个、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19个、无酯型二萜类生物碱30个、多酯型二萜类生物碱1个;50个成分与山茱萸相关:环烯醚萜类成分19个、黄酮及其苷类成分10个、鞣质类成分6个、芳香酚酸类成分7个、三萜类成分2个、其他类成分6个。对比分析发现炮附片相关成分在药对中减少59个;而山茱萸中相关成分在药对中减少37个。结论 首次对炮附片-山茱萸药对进行全成分分析,从成分分析角度探究炮附片-山茱萸药对配伍规律。同时对比分析了药对炮附片-山茱萸与单味药炮附片、山茱萸的差异性成分,为其临床合理应用奠定物质基础。
    2025,56(15):5383-53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06
    摘要:
    目的 将真空脉动干燥(pulsation vacuum drying,PVD)技术应用于六味地黄浓缩丸(Liuwei Dihuang Concentrated Pills,LDCP)的干燥,并通过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试验设计优化其工艺。方法 以莫诺苷含量、马钱苷含量、丹皮酚含量及平均干燥速率为综合评价指标,探讨干燥温度(50、60、70、80、90 ℃)、真空保持时间(3、6、9、12、15 min)、常压保持时间(2、4、8、12、16 min)对LDCP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采用BBD-RSM优化LDCP的PVD工艺参数。结果 干燥温度、真空保持时间、常压保持时间均对LDCP的干燥特性及品质有显著影响。PVD最佳工艺参数为干燥温度62 ℃、真空保持时间5 min、常压保持时间7 min。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PVD技术在LDCP干燥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2025,56(15):5393-54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07
    摘要:
    目的 制备脂质体包覆的辣椒素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liposomes-coated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loaded with capsaicin,Cap-MSN@Lips),考察Cap-MSN@Lips口服药动学行为,并评价胃黏膜刺激性。方法 溶剂挥发法制备Cap-MSN粉末。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优化Cap-MSN@Lips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和ζ电位。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Cap-MSN和Cap-MSN@Lips微观形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分析晶型。考察Cap-MSN和Cap-MSN@Lips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及体外释药。比较辣椒素、Cap-MSN和Cap-MSN@Lips口服药动学行为,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及其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对大鼠连续ig 7 d,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评价Cap-MSN和Cap-MSN@Lips胃黏膜刺激性。结果 Cap-MSN@Lips最佳处方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粉末与辣椒素用量比3.2∶1,磷脂与胆固醇用量比4.0∶1,总脂质与辣椒素用量比4.6∶1。Cap-MSN@Lips包封率、载药量、粒径、PDI值和ζ电位分别为(93.88±1.17)%、(10.36±0.19)%、(176.76±5.69)nm、0.106±0.011和(−27.07±0.88)mV。Cap-MSN和Cap-MSN@Lips外观为圆球形,辣椒素在Cap-MSN和Cap-MSN@Lips可能以无定形态存在,在不同介质中辣椒素溶解度均得到极显著性提高。Cap-MSN@Lips在模拟胃肠液和水中累积释放度分别达84.76%和91.43%。口服药动学显示,Cap-MSN@ Lips达峰时间(tmax)延后至(2.56±0.62)h,半衰期(t1/2)延长至(5.79±0.94)h,达峰浓度(Cmax)增加至(893.71±222.17)ng/mL,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提高至6.19倍,而Cap-MSN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仅提高至3.49倍。胃黏膜刺激性评价结果显示,Cap-MSN@Lips对大鼠胃黏膜无损伤作用。结论 制备的Cap-MSN@Lips提高了辣椒素累积释放度,有效促进了口服吸收,并避免了胃黏膜刺激,值得进一步开发。
    2025,56(15):5407-54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08
    摘要:
    目的 利用多源智能感官信息融合技术建立中药寒热预测模型,为中药寒热药性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学参考。方法 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中性味与归经筛选出97种具有寒热属性(寒、微寒、凉为寒;温、微温、热为热)的中药,以所选样品寒热药性作为标签信息(Y);通过PEN3型电子鼻、SA402B型电子舌、ASTREE型电子舌采集上述样品的传感器数据矩阵为自变量(X);分别利用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DA)、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discriminant analysis,PCA-D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5种算法建立YF(X)关系的单源、多源分类辨识模型,以正判率为指标优选模型。结果 经留一法交互验证,寒热二分类基于单源信息融合最优模型正判率为81.44%(PEN3/PLS-DA),基于多源信息融合辨识最优模型正判率为85.57%(ASTREE+SA402B/LS-SVM),多源信息融合后模型的正判率有所提高。结论 该研究利用多源智能感官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药寒热药性分类的辨识,为进一步将其应用于中药药性现代化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2025,56(15):5419-54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09
    摘要:
    目的 优选扣子七(珠子参Panacis Majoris Rhizoma)最佳蒸制工艺,并研究其蒸制前后主要成分变化。方法 以人参皂苷Ro、假人参皂苷RT1、竹节参皂苷IV、竹节参皂苷IVa、姜状三七皂苷R1、拟人参皂苷RP1、金盏花苷E、齐墩果酸β-D-吡喃葡萄糖基酯、人参皂苷RK1这9种皂苷类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利用G1-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和综合评分,进一步利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考察蒸制时间、蒸制温度和干燥温度对扣子七蒸制工艺的影响,优选出最佳蒸制工艺。按最佳蒸制工艺对扣子七进行蒸制,并对多指标含量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进行评价,寻找其蒸制前后的特征性成分,并进一步进行模拟炮制,阐明其皂苷类成分蒸制过程中的转化规律。结果 扣子七最佳蒸制工艺为蒸制温度125 ℃、蒸制时间2.5 h、干燥温度80 ℃,PCA和OPLS-DA均可将扣子七的生品和蒸品分为2类,并通过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筛选出金盏花苷E、人参皂苷RK1、齐墩果酸β-D-吡喃葡萄糖基酯和姜状三七皂苷R1这4个蒸制后的特征性成分,同时根据模拟炮制结果推测齐墩果烷型人参皂苷的转化规律,即极性大的皂苷类成分受热水解脱糖转化为极性小的皂苷类成分。结论 优选出了扣子七蒸制的最佳工艺,阐明了蒸制前后的主要化学成分转化规律,为后续蒸制前后药理作用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025,56(15):5431-54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10
    摘要:
    目的 构建自动化柱色谱系统,探究低成本的物理量传感器电导率、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在色谱过程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系统集成蠕动泵、液位反馈控制模块及在线检测模块,通过LabVIEW软件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过程调控。以银杏叶水沉液为色谱处理对象,分析物理量与乙醇体积分数及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银杏内酯C与电导率呈强正相关(r=0.92),乙醇体积分数与电导率(r=−0.85)、ORP(r=−0.83)显著负相关。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关联了色谱出口液体中乙醇体积分数、银杏内酯C含量和物理量。模型用于验证实验,乙醇体积分数所得平均绝对偏差(average absolute deviation,AAD)为4.45%,银杏内酯含量所得AAD为0.65%。自动化系统显著提升数据采集效率,每小时可以获得1 800组物理量数据,为后续挖掘色谱过程规律提供基础。结论 研究证明在色谱柱后接物理量传感器采集数据有利于精准收集色谱液部分指标成分及乙醇,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2025,56(15):5441-54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11
    摘要:
    目的 建立清喉咽颗粒(Qinghouyan Granules,QHY)多指标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及熵权-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分析,对9个厂家的QHY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其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方法及参考依据。方法 HPLC法分析QHY中黄芩苷、连翘酯苷A、熊果苷、五福花苷酸、连翘酯苷I、连翘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水苏糖、棉子糖11种成分含量,对9个厂家的177批次QHY样品进行定量测定;利用SIMCA 14.1和SPSS 25.0软件,对上述11种成分含量检测结果进行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造成QHY质量差异的特征标志物;在PCA基础上设定Hotlling’s T2和DModX控制限,对177批间样品进行质量差异的监控;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9个厂家QHY质量的优劣排序,多角度建立QHY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结果 11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及准确度的RSD值均小于3.0%。HCA和PCA结果均显示,不同厂家间及厂家内部不同批次间样品质量均有差异。OPLS-DA模型以VIP值>1为标准,筛选出水苏糖、棉子糖、汉黄芩素、黄芩苷、连翘酯苷I、连翘酯苷A 6个特征标志物,可能是影响QHY质量的主要成分。熵权-TOPSIS法结果显示,相对接近度C在0.084~0.850,表明不同厂家间QHY质量差异较大,厂家TCQ排序最优,厂家JM排序最后。结论 建立的QHY中11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HCA、PCA和OPLS-DA可有效筛选影响QHY质量的特征标志物,熵权-TOPSIS法可综合评价QHY质量。
    2025,56(15):5452-54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12
    摘要:
    目的 基于斑马鱼幼鱼模型探究士的宁的肝毒性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确定士的宁的10%致死浓度(10% lethal concentration,LC10),以0.33、0.66μg/mL(1/4 LC10、1/2 LC10)2个亚致死质量浓度干预斑马鱼幼鱼,通过体视显微成像观察肝脏表型变化,吖啶橙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组织病理学分析肝组织空泡化程度,并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进一步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qRT-PCR验证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士的宁亚致死剂量暴露诱导斑马鱼幼鱼肝脏形态异常,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空泡化,ALT和AS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0.01)。转录组分析发现脂质代谢通路被显著富集,其中细胞死亡诱导DFF45样效应因子B(cell death-inducing DFF45-like effector B,CIDEB)、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家族A成员1(cytochrome P450 family 7 subfamily A member 1,CYP7A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9,FGF19)等关键调控基因表达异常。结论 士的宁具有明显肝毒性,其毒性作用机制可能涉及调控脂质代谢通路关键基因(如CIDEBCYP7A1FGF19)的异常表达,进而引发脂质代谢紊乱,为马钱子及含士的宁相关药物制剂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参考。
    2025,56(15):5463-54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13
    摘要:
    目的 利用尿液代谢组学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山茱萸多糖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T2DM-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山茱萸多糖的单糖组成。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ip链脲佐菌素的方法构建T2DM-NAFLD大鼠,给予山茱萸多糖或二甲双胍干预28 d后,考察山茱萸多糖对T2DM-NAFLD模型大鼠空腹胰岛素、糖化血清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胰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串联静电场轨道高分辨质谱技术检测大鼠尿液代谢物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结合MetaboAnalyst数据库寻找各组差异代谢物与相关代谢通路。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山茱萸多糖的靶点及相关疾病靶点,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的靶点网络结合代谢组学筛选的交集靶点联合分析相同代谢通路,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心靶点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山茱萸多糖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空腹胰岛素、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P<0.05、0.01),改善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山茱萸多糖可有效调节T2DM-NAFLD大鼠尿液代谢轮廓。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在线数据库,共筛选出62个模型组和对照组组间显著变化的代谢标志物;山茱萸多糖可显著回调其中的14个代谢标志物,主要富集到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21条代谢通路。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联合分析显示,二者均涉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嘌呤代谢2条代谢通路。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山茱萸多糖干预后,大鼠肝脏中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2和脱氧胞苷激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甘氨酸-N-甲基转移酶和含漆酶结构域 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山茱萸多糖能通过氨基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等糖脂代谢通路改善T2DM-NAFLD,为山茱萸多糖干预T2DM-NAFLD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5,56(15):5476-54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14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探讨柴胡-当归挥发油(Bupleuri Radix-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essential oil,BAO)对乳腺增生(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HMG)大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BAO,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进行成分分析;基于TCMSP、PubChem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BAO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结合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HMG相关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建立HMG大鼠模型,给予药物干预30 d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雌二醇、孕酮和催乳素水平,采用生化法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采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的表达;采用qRT-PCR检测乳腺组织中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B细胞淋巴瘤超大蛋白(B-cell lymphoma-2-extra-large,Bcl-xl)、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Bcl-2关联死亡促进因子(Bcl-2 associated agonist of cell death,Bad)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乳腺组织中ERα、PR、PTEN、PI3K、Akt和p-Akt蛋白表达。结果 GC-MS鉴定出20个挥发性成分,其中Z-藁本内酯含量最高(39.24%)。网络药理学筛选出95个交集靶点,AKT1为核心靶点,主要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及雌激素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BAO组大鼠血清中雌二醇、催乳素、MDA、VEGF、bFGF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孕酮水平及SOD、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乳腺组织中PCNA、Ki-67、ERα、PR、Bcl-2和Bcl-xl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TEN、Bax和Bad表达水平升高(P<0.05),PI3K/Akt通路活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呈剂量相关性。结论 BAO通过抑制ERα/PR及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雌二醇和催乳素水平,抑制血管异常增生,提高抗氧化能力,从而抑制大鼠HMG的发生发展。
    2025,56(15):5491-55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15
    摘要: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和肠道菌群分析,探讨猴头菌提取物颗粒(Hedgehog Fungus extract Granules,HFEG)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联合造模法制备CAG模型,给予HFEG干预4周后,评估其对大鼠体质量、胃组织病理、胃液酸度、胃黏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丙酮酸含量的改善作用;采用UPLC-Q-TOF-MS开展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利用16S rRNA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及筛选差异性菌群,并结合Spearman进行代谢组学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 HFEG显著升高CAG大鼠的体质量(P<0.05、0.01),改善胃组织病理变化,降低胃液pH值及胃黏膜组织中MDA、NO水平(P<0.05、0.01),升高SOD、SDH活性和丙酮酸水平(P<0.05、0.01、0.001)。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HFEG显著提高CAG大鼠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联合乳杆菌属Ligi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代谢组学共筛选出35个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显示HFEG可调控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等通路。结论 HFEG可能通过调控氨基酸、脂质及能量等代谢物,并调控γ-变形菌纲、啮齿杆菌属、联合乳杆菌属、巴斯德氏菌科等菌群的丰度,从而治疗CAG。
    2025,56(15):5508-55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16
    摘要:
    目的 探讨肠炎宁颗粒的成分及其对阿司匹林致肠黏膜损伤大鼠的药效和和代谢组学分子协同机制。方法 通过UPLC-LTQ-Orbitrap-MS法鉴定肠炎宁颗粒的化学成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奥美拉唑2.08 mg/kg+瑞巴派特31.25 mg/kg)和肠炎宁颗粒高、中、低剂量(0.96、0.48、0.24 g/kg)组,采用阿司匹林诱导大鼠肠黏膜损伤模型,给予药物干预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和溶菌酶(lysozyme,LZM)活性;检测血清、胃、小肠组织中炎性因子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基于代谢组学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肠炎宁颗粒共鉴定出52个化合物,以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为主。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DAO活性显著升高(P<0.001),LZM活性显著降低(P<0.001),血清、胃、小肠组织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0.001),抑炎因子IL-4、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胃和小肠组织出现损伤。与模型组比较,肠炎宁颗粒组血清中DAO活性显著降低(P<0.05、0.01),LZM活性显著升高(P<0.05、0.01),血清、胃、小肠组织中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IL-4、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0.001),胃和小肠组织损伤有所缓解。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肠炎宁颗粒干预后共有33个差异代谢物,涉及多条代谢途径。结论 肠炎宁颗粒以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为主,通过调节DAO、LZM及炎症因子,显著改善阿司匹林致大鼠肠黏膜损伤。代谢组学证实其通过多通路(苯丙氨酸等氨基酸代谢、磷酸酶代谢)协同作用,为肠道黏膜损伤的治疗提供依据。
    2025,56(15):5519-55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17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抗炎生物效应的淫羊藿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免疫刺激性DNA(immune-stimulatory DNA,ISD)诱导的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s)为炎症细胞模型,通过检测磷酸化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phosphorylated 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p-STING)、磷酸化干扰素调节因子3(phosphorylated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p-IRF3)蛋白表达以及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IFN-β)表达并结合细胞活力测定,初步验证淫羊藿的抗炎作用。以STING抑制剂H151为阳性对照药,建立以IFN-β抑制率为评价指标的抗炎生物效价测定方法,评价不同品种和批次淫羊藿样品的抗炎效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5个品种15批淫羊藿样品中6个特征成分(双藿苷A、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宝藿苷Ⅰ)的含量,再通过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抗炎效应与特征成分含量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淫羊藿提取物可以抑制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STING信号通路活化指标p-STING、p-IRF3以及IFN-β的表达,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抗炎效应。15批淫羊藿的抗炎效价为221.05~1130.50 U/mL,不同品种的平均抗炎效价从高到低排序为箭叶淫羊藿(951.17 U/mL)、朝鲜淫羊藿(748.38 U/mL)、淫羊藿(746.71 U/mL)、柔毛淫羊藿(728.18 U/mL)、粗毛淫羊藿(528.87 U/mL),表明箭叶淫羊藿具有良好的抗炎生物效应,且伪品粗毛淫羊藿比4个正品抗炎效价都低。相关性分析显示,淫羊藿苷与淫羊藿抗炎效价呈显著正相关(r=0.540,P<0.05),说明该成分可能在抗炎活性中起主要作用。结论 建立了基于抗炎生物效价的淫羊藿质量评价方法,其能够直接反映不同淫羊藿在抗炎方面的质量“优劣”,为具有抗炎性质的中药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2025,56(15):5529-55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18
    摘要:
    目的 以中药药性作为特征变量,构建基于Voting集成算法的中药抗炎作用预测模型,并通过可视化技术分析不同药性特征对于中药抗炎作用的影响。方法 以《中药学》与SymMap数据库中1 247味中药为研究对象,经过初筛和复筛后建立包含性味归经等特征的规范化数据库。基于决策树、支持向量机、轻量级梯度提升机等6种基础模型构建Voting集成模型,并以七折交叉验证和基于树结构的贝叶斯优化算法超参数优化提升模型性能。利用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解释器可视化关键药性特征。结果 经筛选后,共纳入522味抗炎中药构建数据库。Voting集成模型综合性能最优,F1分数为0.797,AUC值为0.77,较单一模型平均提升7.4%。SHAP分析表明使中药发挥抗炎作用的重要特征分别是“脾经”“甘味”“补益”等,使中药不具有抗炎作用的重要特征为“性温或平”和“毒性”。结论 首次通过集成算法构建具有良好性能的中药抗炎作用预测模型,为中医药与机器学习结合的研究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2025,56(15):5538-55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19
    摘要:
    目的 分析蒙药草乌Aconiti Kusnezoffii Radix的相关研究现状和炮制历史沿革,总结草乌的化学成分和现代药理毒理研究,为国内外草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草乌的中、英文文献,时间限定为1992年1月—2024年11月。利用CiteSpace软件统计分析草乌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发文作者、机构,研究热点等文献关键特征。通过查询历代古籍文献梳理草乌的炮制方法。结果 共检索到中文文献695篇和英文文献84篇。近30年中、英文文献均在不同时间段内呈现出显著的波动与变化,中文文献量远多于英文文献量。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分别是图雅和廖万金;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和中国科学院;中、英文文献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分析显示,草乌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化学成分、毒性、炮制方法、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配伍用药规律等方面。结论 草乌的心脏毒性和炮制减毒研究是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继承与创新蒙药草乌特色炮制减毒方法和阐明减毒机制,有利于提高蒙药草乌的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56(15):5551-55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20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状Meta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固脑益智汤、益智通脉方、通窍活血汤联用常规化学药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主流文献数据库,涵盖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以及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检索时段设定为各库建库至2024年12月,尽可能全面收集补肾活血法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VD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EndNote 20软件进行文献管理,由2名研究者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对相关补肾活血类成方联合化学药治疗VD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数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价,然后使用Stata 18对纳入文献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2 848篇,最终纳入53篇文献,累计病例4 562例(试验组2 292例、对照组2 270例)。对纳入文献进行网状Meta分析后结果显示,中药成方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VD在临床综合疗效方面相比单用常规化学药都有提高。对比不同的成方:(1)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疗效排名由高到低为通窍活血汤>固脑益智汤>益智通脉方>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2)在改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方面,疗效排名由高到低为通窍活血汤>固脑益智汤>补阳还五汤>益智通脉方>地黄饮子;(3)在改善长谷川痴呆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cale,HDS)评分方面,疗效排名由高到低为地黄饮子>固脑益智汤>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4)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方面,疗效排名由高到低为固脑益智汤>通窍活血汤>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益智通脉方;(5)安全性方面,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使用常规化学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补肾活血类成方对VD的治疗和改善作用都有所提升。由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中药成方的排名并不能完全说明孰优孰劣,应当对结果谨慎对待,未来需设计更大样本量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以提升证据的可靠性。
    2025,56(15):5563-55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21
    摘要:
    目的 利用DNA特征序列(DNA signature sequence,DSS)标记,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伊犁贝母特异性DSS标记分子鉴定方法。方法 通过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综合数据库(CGIR)获取贝母属植物全部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利用DSS鉴定软件IdenDSS进行序列分析、DSS标记筛选和特异性引物对设计,获得伊犁贝母候选DSS标记及相应的引物,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DNA测序及序列比对验证筛选的DSS标记,检测待测样品中是否含有目标物种伊犁贝母的DSS或其反向互补序列进行基原鉴定。结果 通过比对验证5组DSS标记与伊犁贝母、川贝母6种正品来源以及《中国药典》中收载的其他4种药用贝母平贝母、浙贝母、湖北贝母、新疆贝母序列一致性,最终确定5组DSS标记均可用于伊犁贝母快速鉴定,将上述序列上传至中药分子鉴定平台(www.herbsdna.com)标准数据库中,结合数据库DSS鉴定模块BLAST功能,可实现对伊犁贝母快速、准确鉴定。结论 筛选的5组DSS标记均可用于伊犁贝母快速基原鉴定,可有效解决伊犁贝母替代川贝母使用难题。
    2025,56(15):5571-55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22
    摘要:
    目的 克隆连翘Forsythia suspensaFsADH1基因,初步探究蛋白定位以及在低温胁迫下该基因的表达模式。方法 参考连翘转录组数据,克隆得到FsADH1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利用烟草叶片瞬时转化分析蛋白亚细胞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 连翘FsADH1基因长度为1 143 bp,编码380个氨基酸,为亲水性蛋白,在连翘幼苗根、茎、叶中均有表达。FsADH1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在细胞质中,低温胁迫下,连翘幼苗FsADH1基因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3天达到最高值。结论 FsADH1基因受到低温胁迫显著诱导,其可能参与连翘低温胁迫响应调控,为后续研究FsADH1基因功能以及提高连翘抗寒能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基础。
    2025,56(15):5578-55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23
    摘要:
    目的 建立白薇Cynanchi Atrati Radix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其质量。方法 采用Waters-Symmetry-C18(250 mm×4.6 mm,5 µ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 µL,采集波长为270、310 nm。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软件及化学模式识别对26批白薇饮片进行分析,并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其中尿苷、对羟基苯乙酮和2,4-二羟基苯乙酮含量。结果 26批白薇饮片指纹图谱标定了14个共有峰,确认了其中3个共有峰,分别为尿苷(5号峰)、对羟基苯乙酮(9号峰)、2,4-二羟基苯乙酮(12号峰),相似度为0.626~1.000;依据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结果可将26批白薇饮片分为2大类,筛选出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80.652%。白薇饮片中尿苷、对羟基苯乙酮和2,4-二羟基苯乙酮质量分数分别为0.14~0.29、1.74~2.74、0.25~0.49 mg/g。结论 建立的白薇HPLC指纹图谱分析操作简单、结果可靠,为白薇资源及其相关产品的品质评价提供了依据。
    2025,56(15):5586-55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24
    摘要: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北沙参Glehnia littoralis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北沙参药材质量。方法 采用haloC18(150 mm×4.6 mm,2.7μm)色谱柱,以乙腈(B)-0.1%乙酸水溶液(A)为流动相,柱温40 ℃,体积流量0.4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绘制23批不同产地的北沙参药材的指纹图谱,应用SPSS 27.0和SIMCA18软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不同产地北沙参样品进行质量评价,并测定10种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 23批北沙参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22个共有峰,分别指认出芦丁、异槲皮素、槲皮素、补骨脂素、花椒毒素、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人参二醇、法卡林二醇10个成分;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698~0.999,CA将23批北沙参分为3类;PCA与OPLS-DA结果为产于山东胡成、河北安国、山东牟平的药材质量较好;并分析筛选出人参二醇、法卡林二醇、花椒毒素、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和补骨脂素7个成分为引起不同产地质量差异的标志性成分。北沙参中10个主要成分芦丁、异槲皮素、槲皮素、补骨脂素、花椒毒素、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人参二醇、法卡林二醇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75~32.96、1.12~20.42、6.06~22.85、0.93~24.15、2.24~36.46、8.12~59.57、2.77~27.39、10.05~44.67、75.19~524.35、96.73~654.32μg/g。结论 建立的北沙参HPLC指纹图谱操作简便、结果可靠,人参二醇、法卡林二醇、花椒毒素、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补骨脂素和异槲皮素可以作为北沙参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性成分。
    2025,56(15):5596-56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25
    摘要:
    目的 通过挥发性成分分析结合志愿者感官评价,探究构成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特异性气味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10 批太子参药材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通过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化合物气味描述初步确定太子参特异性气味的物质基础。将特异性气味成分的OAV值与志愿者感官评价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明确太子参特异性气味的物质基础。结果 研究表明,太子参药材具有土霉味、酸味、脂肪味等特殊气味,其中OAV>100的关键物质包括己酸、2-乙基-3,5-甲基吡嗪、(E)-2-壬醛、1-辛烯-3-酮、(E, E)-2,4-壬二烯醛、2,3-丁二酮。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霉味与2-乙基-3,5-甲基吡嗪、1-辛烯-3-醇、(E)-2-壬醛呈显著正相关;酸味与辛酸、己酸、正戊酸呈显著正相关;脂肪味与(E, E)-2,4-壬二烯醛、壬醛、(E)-2-十一烯醛、(E)-2-辛烯醛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不仅识别了太子参气味的主要贡献成分,还明确了不同气味特征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太子参矫味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2025,56(15):5605-56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26
    摘要: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药效物质基础的不确定性,其给药剂量和用药次数的确定仍缺乏验证性指导,中药成分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和中药制剂一致性评价的阐释也进展缓慢。目前,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不作为中药新药研发和临床实施给药方案的必备项,导致方剂中药效物质在体内的运行规律未能得到全面阐释,整体与单一成分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与其产生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性也缺乏科学的揭示,更是中药缓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等新型制剂没有取得突破的直接原因。为了说明中药及其方剂药动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中国知网”“PubMed”“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平台搜索“中药方剂”“药动学”“毒代动力学”等关键词,对国内外中药及其方剂药动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综述和展望,揭示其发展规律,期望为中药药动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合理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2025,56(15):5616-56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27
    摘要:
    中药质量影响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质量控制方法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中药质量检测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能力,能够建立预测模型以高效处理中药多源异构数据(如光谱、色谱、图像及文本信息),实现质量指标的智能预测与异常检测,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AI在中药质量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系统阐述了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的算法在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及挑战,以期进一步提升中药质量控制的智能化水平,为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025,56(15):5632-56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28
    摘要:
    杜仲叶Eucommiae Folium作为一种药食同源中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药用品质特征主要由有效成分、重金属及微量元素3类指标共同决定,分别关联药用功效、安全风险及营养增益。通过收集并整理相关文献,系统分析了生长年限、采收时期、产地及种植模式对杜仲叶品质的影响规律,讨论杜仲叶药用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并深入了解杜仲叶药用潜力,及对杜仲叶下一步在品质、采收时期、种植模式的研究内容进行展望,为杜仲叶的质量控制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5,56(15):5645-56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29
    摘要:
    大黄Rhei Radix et Rhizoma作为传统中药兼具“泻下通便”与“涩肠止泻”的双向调节特性,在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传统医学典籍记载大黄既能“荡涤肠胃”治疗热结便秘,又能“收敛固脱”缓解湿热泄痢,这种矛盾功效的现代科学内涵已成为研究热点。现代研究表明,大黄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其蒽醌类及蒽酮类成分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促进肠液分泌等途径发挥导泻作用,而鞣质类成分则通过抑制肠道蠕动、减少肠液分泌实现止泻功效。在分子机制层面,大黄可通过多靶点调控实现双向调节,同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抑制核因子-κB炎症通路、调控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信号转导等途径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通过系统梳理大黄“一药双效”的活性成分及其协同作用网络,阐明其在不同病理状态下“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动态调节规律,为建立基于辨证施治的精准给药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对推动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56(15):5658-56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30
    摘要: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作为一类全球多发疾病,其预防与治疗长期受到高度关注。尽管传统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疗法在CVDs治疗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高昂的费用、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复杂的药物间相互作用等问题仍亟待解决。氧化应激是CVDs发展的关键因素,有效缓解氧化应激反应为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思路。植物精油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和较低的毒性,在CVDs的预防和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对植物精油相关活性成分在CVDs治疗中的抗氧化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植物精油作为CVDs辅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并推动其临床应用。
    2025,56(15):5668-56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31
    摘要:
    中药凭借其独特的临床疗效逐步赢得国际市场认可,在这一进程中,质量控制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核心命题。随着中药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深入推进,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um,NIRS)在中药生产和质量控制领域中迅速发展,正逐步成为推动中药产业技术革新的关键力量。通过对NIRS在中药领域的相关专利进行深入剖析,系统探讨了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技术演进路径与应用突破方向。研究主要从“专利概况-应用场景”2个维度来深度剖析,主要涵盖申请人分布、模型构建方法、应用范围(中药材、提取物、制剂)、地理分布和专利对比分析,详细阐述了NIRS技术在中药生产过程中的在线监测与质量控制方面的实际应用情况,为国内中药领域NIRS的实践应用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进一步推动中药行业的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2025,56(15):5678-56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32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精神障碍疾病,在中医范畴中属于“郁证”。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复杂,现有的抗抑郁药物普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治疗效果欠佳、成瘾性高及不良反应严重等。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多样,其中名贵中药材天麻Gastrodia elata在临床和动物研究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抗抑郁效果。天麻及其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炎症反应、神经可塑性、肠道菌群、氧化应激以及抑制神经元过度凋亡等机制缓解抑郁症状。通过总结抑郁症的致病机制、天麻中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性成分、天麻及其活性成分的抗抑郁机制,以及天麻相关药物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为天麻抗抑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方向。
    2025,56(15):5690-56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33
    摘要:
    失眠是精神心理疾病及多种躯体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效,在调理情志相关疾病方面疗效显著。在中医理论的深厚根基之上,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深入探讨柴胡疏肝散中的单味药、有效成分及其相关药对,综述其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抑制细胞凋亡以及降低炎症因子表达等机制,发挥显著的镇静安神功效。期望通过更深入地探究其药用价值,为临床实践应用筑牢理论根基。柴胡疏肝散方中的单味药,如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甘草及其有效成分,以及柴胡-白芍等相关药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眠症状。其作用机制主要聚焦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凭借对神经递质的调节、炎症因子的调控以及细胞凋亡的干预,进而发挥出镇静催眠的功效。
    2025,56(15):5699-57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5.034
    摘要:
    黄芪葛根汤首载于清代《证治汇补》,由黄芪、葛根2味药材组成,古方用于治疗“消渴症”。现代临床中,其降糖效果显著,组方应用灵活,可单用、与中药配伍或联合化学药使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该方在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颇具成效,能改善糖尿病肾病肾脏微循环,调节糖尿病心肌病心肌代谢,对糖尿病大血管及周围神经病变等也有一定疗效。实验研究显示,黄芪葛根汤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调控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阐述其临床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作用机制,旨在为黄芪葛根汤治疗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其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3,44(2):199-2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2.016
    [摘要] (4345) [HTML] (0) [PDF 10.64 M] (38368)
    摘要: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对II型胶原诱发的关节炎(CIA)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 制备CIA小鼠模型。造模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片剂对照组、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简称透皮制剂)高、中、低剂量(200、100、50 mg/kg)组。免疫组化法计数滑膜血管翳数目;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尿素氮(BUN)水平;观察小鼠心、肝、肾、胃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透皮制剂高剂量组和雷公藤片剂组滑膜增生血管翳数量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片剂组小鼠血清ALT和BUN水平显著升高(P<0.01);透皮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ALT和BUN水平较雷公藤片剂组显著降低(P<0.01)。雷公藤片剂组小鼠显示明显的心、肝、肾、胃细胞及组织损伤;透皮制剂高剂量组小鼠心、肝、肾、胃均未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结论 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高剂量和雷公藤片剂均具有抗CIA的作用;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与口服给药的作用相当,且明显减少大剂量口服给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2014,45(), DOI:
    [摘要] (6669) [HTML] (0) [PDF 55.67 M] (32745)
    摘要:
    目的 对连接黑三棱初生代谢及次生代谢途径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进行基因全长的克隆和生物学信息分析。方法 以黑三棱总RNA为模板,采用同源克隆法和RACE技术克隆黑三棱PAL基因的cDNA全长,并通过DNAMAN软件和ExPASy在线分析等方法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黑三棱PAL基因全长cDNA,GenBank注册号为KF633470,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cDNA全长为2 413 bp,包含一个2 151 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716个氨基酸的蛋白。预测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8×105,等电点为4.84,无信号肽,含有PAL酶活性中心序列GTITASGDLVPLSYIAG。结论 首次克隆并获得黑三棱PAL基因全长cDNA,为黑三棱药效成分生源合成途径的阐明和改善中药材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2014,45(), DOI:
    [摘要] (6521) [HTML] (0) [PDF 42.99 M] (31394)
    摘要:
    目的 分离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caffeoyl CoA O-methyltransferase,CCoAOMT)基因(DoOMT)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方法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基因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和三维建模等分子特性;用DNASTAR 6.0和MEGA 4.0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借助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 分离到DoOMT(GenBank注册号KF876839),cDNA全长1 005 bp,编码一条由23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2.708×104,等电点5.03;DoOMT蛋白不含跨膜域和信号肽,具有氧甲基转移酶family 3、甲基转移酶的保守结构域(13~238、31~238)和8个保守基序;DoOMT与植物CCoAOMTs蛋白一致性为49.4%~78.7%,所在分支隶属于CCoAOMTs分子进化的1b类群,与单子叶植物香草亲缘关系最近;DoOMT基因转录本在石斛根、茎、叶器官中为组成型表达,茎中相对表达量较高,为叶中的4.562倍,根和叶中无显著差异。结论 铁皮石斛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基因DoOMT的分子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铁皮石斛次生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2013,44(), DOI:
    [摘要] (6845) [HTML] (0) [PDF 889.03 K] (30062)
    摘要:
    摘 要:目的 对24份不同产地石斛属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对24份石斛属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从10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6条多态性稳定、清晰的引物, 24份石斛样品共扩增出847个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41个DNA片段,其多态性为100%。结论 24份不同产地石斛样品被划分为6个类群,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
    2014,45(), DOI:
    [摘要] (7441) [HTML] (0) [PDF 1.06 M] (29547)
    摘要:
    目的 分析根腐病三七根内细菌的多样性。方法 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离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经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扩增16S rDNA后,分别用Rsa I和Hin6 I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方法和DNA测序技术,对分离自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分属于8个类群,依占总菌数的比例分别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 22.47%、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5.62%、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5.62%、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4.49%、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 1.12%、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1.12%、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1.12%及肠杆菌科的一些属58.43%。结论 泛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是根腐病三七根中的两大优势细菌类群。
    2014,45(), DOI:
    [摘要] (6258) [HTML] (0) [PDF 6.75 M] (29100)
    摘要:
    目的 为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对4种旋覆花属药用植物的8个样本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同时从GenBank下载13个样本。用MEGA5.0计算其种间、种内的K2P距离,各序列变异位点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ITS2的长度为210~212 bp,变异位点为60个;旋覆花药材2种不同来源药用植物有3个变异位点,与其他同属6种植物有13~43个变异位点;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旋覆花药材的不同基原样本各聚为一支,能很好与其他6种植物区分;旋覆花Inula japonica、欧亚旋覆花I. britannica、总状土木香I. racemosa、土木香I. helenium4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值远小于与羊耳菊I. cappa、赤茎羊耳菊I. rubricaulis、显脉旋覆花I. nervosa、泽兰羊耳菊I. eupatoerioides 4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值。结论 ITS2序列能够为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的鉴定和Flora of China对羊耳菊、赤茎羊耳菊、显脉旋覆花、泽兰羊耳菊分类修订提供一定的分子证据。
    2013,44(7):829-8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7.011
    [摘要] (2833) [HTML] (0) [PDF 530.11 K] (28817)
    摘要:
    目的 探讨全国范围内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物质基础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对16批样品进行测定对采集的数据以保留时间和质荷比作为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 通过PCA发现不同企业生产的样品自身差异较小相互之间差异较大;通过载荷图分析筛选出对分组影响比较大的7种标记物。结论 全国范围内不同厂家生产的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不仅颜色差异较大其内在的物质基础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的量上。
    2013,44(), DOI:
    [摘要] (6316) [HTML] (0) [PDF 813.12 K] (27749)
    摘要:
    摘 要:目的 获得白花丹参丙酮酸脱羧酶全长基因,分析该基因在白花丹参不同组织部位,以及缺氧胁迫处理后的该基因表达差异。方法 利用cDNA文库筛选获得丙酮酸脱羧酶SmPDC基因全长,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SmPDC基因在白花丹参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及缺氧处理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 获得的SmPDC基因由2 19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605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6.485×104,等电点pI 5.49;半定量RT-PCR检测,该基因在丹参的根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和叶;缺氧胁迫处理会诱导该基因的表达,随胁迫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 白花丹参SmPDC基因是PDC家族新成员,其功能与植物耐缺氧代谢途径有关。
    2013,44(), DOI:
    [摘要] (6096) [HTML] (0) [PDF 388.67 K] (26732)
    摘要:
    摘 要:目的 在不同海拔进行当归Angelica sinensis生态适应性实验,探索影响当归阿魏酸积累的关键因子。方法 通过田间实验测定当归阿魏酸量的变化和生理生化指标、光合参数、生态因子。结果 当归根中阿魏酸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且海拔2 780 m处理比海拔2 360 m处理高14.5%,差异显著(P<0.05)。分析影响当归阿魏酸积累的关键因子表明,降雨量(r=0.898 8)和温度(r=?0.799 1)是关键生态因子,可溶性糖(r=?0.974 9)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r=?0.840 8)是关键生理生化因子,湿度(r=0.969 9)和光合活性辐射(r=0.946 7)是关键光合参数因子。结论 适当升高种植海拔,增加降雨量和湿度,降低温度和可溶性糖量均有利于当归中阿魏酸的转化积累。
    2014,45(), DOI:
    [摘要] (5445) [HTML] (0) [PDF 1.26 M] (26659)
    摘要:
    目的 分析14种山药种质ITS序列,为山药种质资源分子鉴别和进化关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PCR克隆扩增ITS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Clustal X(v1.83)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ega(v4.1)计算序列核苷酸比例及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树(Neighbor-joining tree,NJ Tree)和最大简约树(Maximum parsimony tree,MP Tree)。结果 14种山药种质ITS序列全长为558~594 bp,其中ITS1长度为141~165 bp,ITS2长度为146~158 bp;ITS序列存在大量的转换、颠换,转化/颠换比率为5.347,ITS1和ITS2序列均显示102个变异位点;14种山药种质K2-P遗传距离为0~0.517 2;薯蓣Dioscorea opposita、褐苞薯蓣Dioscorea persimilis、日本薯蓣Dioscore japonica关系亲密,组成单一支系;参薯Dioscorea alata与山薯Dioscorea fordii关系亲密,聚为另一分支,并位于发育树基部。结论 ITS序列系统树为澄清山药类资源进化关系奠定了基础,序列中丰富的变异位点为多基原山药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4,45(), DOI:
    [摘要] (6277) [HTML] (0) [PDF 3.60 M] (25424)
    摘要:
    目的 建立测定金银花药材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断氧化马钱子苷8种成分的HPLC方法。方法 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Luna 5 μ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0~20 min,12%~30% A;20~60 min,30%~50% 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7、324 nm,柱温30 ℃。结果 8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回收率在98.72%~102.50%。结论 本方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能较全面地评价金银花药材的质量。
    2014,45(), DOI:
    [摘要] (5673) [HTML] (0) [PDF 342.34 K] (25019)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的影响。方法 采用接种量、通气量、蔗糖浓度、光照强度等单因素试验设计,烘干法测定生物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量,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结果 在生物反应器培养条件下,利于铁皮石斛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积累的培养基组分为:1/2 MS基本培养基添加1.0 mg/L NAA、5%椰乳、3%蔗糖,pH值为6.0。接种量为40 g/L,采用孔径为15 μm的多孔喷头,通气量用1.0 L/min和0. 5 L/min交替使用以及光照强度为2 000 lx等培养条件有效地提高类原球茎增殖系数和多糖量。结论 不同的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的生长、多糖的变化有显著影响,适宜的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的生物量和主要药用成分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14,45(), DOI:
    [摘要] (5105) [HTML] (0) [PDF 4.64 M] (24866)
    摘要:
    目的 对栽培太子参的遗传多样性与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太子参种质资源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太子参12个栽培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并用HPLC测定各种源药材中太子参环肽B的量。结果 10条ISSR引物扩增出8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3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9.02%。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0.257 9,Shannon’s多态性指数(I)平均值为0.388 4,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74 1,种源间基因流(Nm)为1.323 8。基于遗传一致度,12个种源可聚为3类。太子参环肽B量在种源间和种源内个体差异较大,种源4的太子参环肽B量(0.049 4%)明显高于其他种源,且种源内变异系数(9.51%)较小。结论 栽培太子参各产地间的换种及其生物学特性是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丰富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太子参环肽B量,种源3和4种质资源优良,适宜作为太子参种质资源保存及优良品种选育的对象。
    2014,45(), DOI:
    [摘要] (4610) [HTML] (0) [PDF 880.27 K] (24623)
    摘要:
    目的 建立紫背金盘Ajugae nipponensis愈伤组织诱导体系,筛选出具较高再生率的植株发生途径,旨在构建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方法 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茎尖、带芽茎段和花序为外植体进行实验。结果 花序是较适宜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在MS+6-BA 0.1 mg/L+2, 4-D 1.5 mg/L中可在1周内诱导出愈伤组织,2周后即分化出绿色小芽丛;丛生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5 mg/L,愈伤组织芽丛再生率高达100%,再生系数为4.10,4周后增殖倍数5.0以上;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 MS+NAA 1.0 mg/L,3周后即可获得再生植株,生根率100%;生根苗移栽至排水良好的沙土中,成活率100%。结论 紫背金盘不同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花序愈伤发生率最好,是最适宜的外植体;本研究为保护紫背金盘野生资源和发展人工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遗传转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014,45(), DOI:
    [摘要] (4916) [HTML] (0) [PDF 627.28 K] (24492)
    摘要:
    目的 microRNAs(miRNA)是一类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适应和代谢调控等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利用地黄EST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新的地黄miRNA,为今后地黄miRNA的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本研究根据miRNA 家族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将miRBase数据库中的已知植物miRNA与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的93172条地黄EST序列进行同源比对,按照miRNA前体应具备的标准进行筛选。结果 预测到分属于8个家族的8条潜在地黄miRNA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8条预测的miRNA进行了检测,证实8条miRNA在地黄中真实存在。随后利用软件对8条地黄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发现其靶基因主要编码与地黄生长发育、代谢以及胁迫响应等过程相关的蛋白。结论 新预测的地黄miRNA及其靶基因为今后研究它们在地黄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2014,45(), DOI:
    [摘要] (6339) [HTML] (0) [PDF 3.35 M] (24451)
    摘要:
    目的 优化大花红景天再生体系并建立抗性筛选最佳条件,为建立大花红景天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奠定基础。方法 以大花红景天叶片为外植体,观察再生过程各阶段在不同配比的6-BA、NAA、IBA诱导下的诱导率及生长状况,并利用梯度筛选出外植体对卡那霉素(Kan)和抗潮霉素(Hyg)的抗性。结果 MS+3.0 mg/L 6-BA+1.0 mg/L NAA+700 mg/L L-Pro为叶片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分化率达到92%;MS+700 mg/L L-Pro为根培养基;200 mg/L Kan,10 mg/L Hyg为大花红景天遗传转化的最佳筛选压;培养过程中添加10 mg/L Vc能有效抑制酚类物质的外泌。结论 优化了大花红景天植株再生体系,筛选出适宜于大花红景天遗传转化体系的Kan和Hyg筛选压。
    2014,45(), DOI:
    [摘要] (5690) [HTML] (0) [PDF 393.63 K] (24307)
    摘要:
    目的 研究檵木中银椴苷的提取分离及对银椴苷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药材,然后经过大孔树脂、减压硅胶柱色谱、洗脱,得到银椴苷单体,采用Cosmo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55∶45),检测波长为320 nm,体积流量1.0 mL/min。结果 银椴苷单体能够很好的分离出来,质量分数为98%,银椴苷在0.041~0.513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100.05%,RSD为1.50%;结论 运用此方法能将银椴苷较好的提取分离,同时测定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准确,且重复性好,可用于檵木中银椴苷的测定。
    2014,45(), DOI:
    [摘要] (7207) [HTML] (0) [PDF 344.33 K] (23660)
    摘要:
    目的 对菊科药用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动态积累进行分析评价,为该药用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TQ/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超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DAD),测定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氨基酸类、核苷类、黄酮类及有机酸类成分的存在及其量。结果 氨基酸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菊的根、茎、叶中检测到13种氨基酸,总氨基酸的量分布顺序为:根>叶>茎;核苷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菊叶中检测到4种核苷,茎和根中分别检测到2种核苷,总核苷的量分布顺序为:叶>根>茎;黄酮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黄酮类成分的量分布顺序为:叶>根>茎,其中叶片所含黄酮类成分量为9.94%~18.66%,根中质量分数为5.88%~8.02%,茎中质量分数为3.98%~5.41%;有机酸类成分分析表明,总有机酸的质量分数分布顺序为:叶>根>茎,叶中质量分数为2.44%~4.94%,根中量为1.89%~2.64%,茎中质量分数为1.20%~1.48%。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量发生动态变化,在菊花采摘后达到高峰。结论 菊非药用部位尤其是叶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且在采摘花序后为资源丰产期。该研究结果为菊花采收后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DOI:
    [摘要] (5134) [HTML] (0) [PDF 152.05 K] (23128)
    摘要:
    2014,45(), DOI:
    [摘要] (5251) [HTML] (0) [PDF 461.64 K] (22913)
    摘要:
    目的 为了明确内源多胺是否介导真菌诱导子诱导白桦三萜的合成。方法 将40 μg/mL真菌诱导子、1 mmol/L腐胺(Put)和2 mmol/L多胺合成抑制剂D-精氨酸(D-Arg)添加到培养8 d的白桦悬浮培养体系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比色法分析多胺量和三萜量。采用药理学和恢复实验分析多胺在真菌诱导子诱导白桦三萜合成中的作用。结果 真菌诱导子或Put处理后,白桦悬浮细胞中的多胺量、三萜量和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处理24 h时,三萜量达最大值,分别增加了68.54%和30.34%。真菌诱导子和Put共同处理虽提高了三萜量,但其产量却低于真菌诱导子单独处理。真菌诱导子和D-Arg共同处理后三萜量低于真菌诱导子单独处理,处理24 h时降低程度最高,为40.57%。恢复实验发现,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真菌诱导子、Put以及真菌诱导子与D-Arg对白桦三萜合成的影响效应逐渐减弱,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 多胺介导了真菌诱导子促进白桦悬浮细胞中三萜的合成。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