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基于专利数据挖掘与转录组学分析,探索中药复方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配伍规律及精准治疗策略。方法 从中国专利数据库筛选ALS中药复方专利,通过频次统计与关联分析挖掘核心药物及配伍规律;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和中药高通量实验和参考数据库(a high-throughput experiment and reference-guided database of TCM,HERB)构建复方-靶点网络,通过模块划分识别核心靶点模块;基于转录组数据集,采用非负矩阵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NMF)对ALS患者进行转录组分型;运用网络相似性分析(Vertex/Edge Overlap,VEO算法)筛选各亚组优势复方,结合重启随机游走(random walk with restart,RWR)和SymMap平台预测证候特征。结果 通过对中国专利数据库中11项治疗ALS的中药复方专利(含101味中药)进行配伍规律分析,发现黄芪、茯苓、人参、淫羊藿和当归为高频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揭示关键药对组合,其中白术-淫羊藿、白术-茯苓的配伍关联性最强。基于GSE16989数据集的转录组NMF分析,ALS患者被划分为4个亚组:组1显著富集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组2未富集显著通路;组3与组4共同富集病毒-细胞因子互作通路。通过VEO算法计算复方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与各亚组的相似性,筛选出亚组特异性优势复方:复方11匹配组1;复方9匹配组2;复方8匹配组3、4。RWR算法结合SymMap平台进行亚组证候分型。结论 研究揭示了ALS的潜在优势中药复方,将转录组亚型与中医证候关联,为ALS“病证结合”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 目的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川芎Chuanxiong Rhizoma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近年研究动态,挖掘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为川芎的深度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川芎”为核心关键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利用NoteExpress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与筛选。基于筛选后的文献数据集,运用Excel和CiteSpace工具,从年度发文量及国家分布、核心研究机构、高产作者群体、高频关键词及其聚类等维度,对国内外川芎研究态势进行可视化呈现与计量分析。结果 筛选后共纳入8 809篇中文文献,1 076篇英文文献;其中,年发文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王万铁、Peng Cheng(彭成),作者合作网络显示团队内部合作较多,团队间合作不足;研究机构中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和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发文量最多,核心机构来自中医药类的高校与附属医院;关键词分析显示中文文献的研究热点主要为化学成分分析、数据挖掘、临床研究等方面,英文文献更偏向于药理作用、分子机制等方面。结论 川芎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热度持续。现阶段,川芎在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偏头痛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挖掘及基于数据的规律探索构成研究热点。未来研究应积极融合多种现代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川芎的应用潜力,拓展其临床适应证范围,推动其向多元化应用方向发展,从而为该领域开辟新的研究路径。
摘要: 山银花Lonicerae Flos作为一种常用的药食两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中成药、食品和保健品。近年来,市场需求的增加使山银花的成分、药效和质量成为研究焦点。山银花的质量受到基原、产地、批次和加工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化学成分复杂、不稳定,给质量控制带来严峻挑战。通过系统梳理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与Web of Science(WOS)中山银花的基原、成分、生物效应质量评控相关文献,明确山银花的变异成分、活性成分,并通过计算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预测山银花可能的I类质控指标。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将预测的I类质控指标与清热解毒功效相关联。以绿原酸为例,分析了I类质控指标在山银花的“基原鉴别-生产过程监控-制剂药效保障”全产业链的参与方式,为后续山银花在生产加工以及制剂过程中关键监控成分提供参考,也为其质量标准优化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