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创始于19701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荣获“中国百强科技期刊”;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2025年第56卷第9期
    显示模式:
    2025,56(9):0-0, DOI:
    摘要:
    2025,56(9):0-0, DOI:
    摘要:
    2025,56(9):3025-30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01
    [摘要] (195) [HTML] (0) [PDF 1.16 M] (136)
    摘要:
    目的 研究覆盆子Rubi Fructus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正向硅胶柱、ODS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ESI-MS、NMR等现代谱学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通过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估。结果 从覆盆子20%正丁醇部位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赤式,赤式)-1-[4-[2-羟基-2-(4-羟基)-1-(羟甲基)乙氧基]-3-甲氧基苯基]-1,2,3-丙三醇(1)、(+)-儿茶素-5-O-β-D-葡萄糖苷(2)、短叶苏木酚酸(3)、(1'R,3'S,5'R,8'S,2Z,4E)-二氢菜豆酸-3'-O-β-D-葡萄糖苷(4)、(—)-儿茶素(5)、3,4,5-三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2,4,6-三羟基苯乙酮-6-O-β-D-吡喃葡萄糖苷(7)、3,4'-二羟基苯丙酮-3-β-D-葡萄糖苷(8)、trans-vaginoside(9)、cis-vaginoside(10)、dichotomoside E(11)、二氢松柏醇(12)、2-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二氢对香豆醇-γ-O-吡喃葡萄糖苷(14)、2-羟基柚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15)、香橙素-7-O-β-吡喃葡萄糖苷(16)。化合物3516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能力分别为5.83、1.13、8.46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命名为覆盆子脂素,化合物24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化合物3516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较强,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2025,56(9):3034-30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02
    摘要:
    目的 研究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红外光谱等方法结合文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DPPH法、ABTS法以及羟基自由基清除方法,评价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酸模叶蓼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甲基-5-n-十一烷基间苯二酚(1)、5-n-dodecylresorcinol(2)、(3S,5R)-dihydroxy-6R,7-megstigmadien-9-one(3)、植物醇(4)、山柰酚(5)、槲皮素(6)、2',4'-二羟基-6'-甲氧基查耳酮(7)、2',6'-二羟基-4'-甲氧基查耳酮(8)、花旗松素(9)、5,7,3',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10)、β-谷甾醇(11)、豆甾-4-烯-6β-羟基-3-酮(12)、鞣花酸-3,3'-二甲醚(13)、没食子酸乙酯(14)、methyl 2,4,6-trihydroxybenzoate(15)、棕榈酸乙酯(16)、9(Z),12(Z)-十八烷二烯酸(17)、硬脂酸甲酯(18)、棕榈酸(19)和油酸(20)。化合物1691418对2,2-联苯基-1-苦基肼基(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 [2,2'-azinobis-(3-ethylbenzthia- zoline-6-sulphonate),ABTS] 自由基或羟基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活性,化合物1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0.023 mg/m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间苯二酚类化合物,命名为酸模叶蓼酚A。化合物131315为首次从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91418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2025,56(9):3041-30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03
    摘要:
    目的 借助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技术快速鉴定补中益气汤的化学成分,以及小鼠ig后主要入血、组织移行成分分布特征。方法 取12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3只空白组ig纯化水,9只给药组按21 g/kgig补中益气汤提取液,分别在给药后0.5、1、3 h各处理3只,收集血清和组织样本,前处理采用蛋白沉淀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µm),以0.1%甲酸水溶液(A)-甲醇(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质谱采用正、负离子一级全扫描/数据依赖二级扫描模式采集数据,综合离子峰相对保留时间、一级碎片离子信息,Xcalibur 4.2软件拟合组成元素。通过对照品、文献以及数据库提供的二级碎片离子信息比对,实现对补中益气汤化学成分及入血、各组织原型移行成分的鉴定。结果 从补中益气汤中共鉴定出286种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117种、萜类109种、有机酸类29种、苯酞类13种、香豆素5种以及其他类13种(苯乙醇苷类2种、苯丙醇苷类1种、色原酮类2种、色酮类1种、生物碱类1种及木脂素类1种)。在原方鉴定成分的基础上对小鼠ig补中益气汤后取样0.5、1、3 h检测到血清中101、100、102种;肺脏146种、心脏88种、肝脏149种、脾脏138种、肾脏118种、回肠205种;胫骨前肌107种和腓肠肌116种原型移行成分。结论 该研究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完成了补中益气汤化学物质组及入血、组织移行成分的快速鉴定,可为补中益气汤效应物质的解析及药效成分在不同组织中的药动学研究提供参考。
    2025,56(9):3058-30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04
    摘要:
    目的 探讨生白术发挥健脾作用的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ig番泻叶+疲劳游泳+饥饱失常”的方法复制脾虚大鼠模型,给予生白术水提物、多糖及除糖部位治疗,通过一般行为学特征、小肠推进率及胃内残留率、消化吸收功能、水液代谢功能、组织病理结构和神经递质等指标,评价生白术治疗脾虚的有效部位;进一步采用HP-20型大孔树脂柱色谱制备除糖部位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洗脱组分,通过α-二氟甲基鸟氨酸(difluoromethylornithine,DFMO)诱导的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6,IEC-6)生长抑制模型,评价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组分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最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有效组分进行化学成分表征,并定向分离主要化学成分,评估其对DFMO诱导的IEC-6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 生白术水提物及其除糖部位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促进胃肠动力、修复组织损伤和提高消化吸收能力、炎症因子水平显著改善脾虚大鼠的症状;除糖部位中90%乙醇洗脱组分(CT-90E)在0.1~0.15 mg/L可逆转DFMO所致的IEC-6细胞生长抑制;CT-90E组分中的8-表白术内酯(12.5~100 μmol/L)、白术内酯Ⅱ(50~100 μmol/L)、白术内酯Ⅰ(25~50 μmol/L)及邻苯二甲酸(12.5~50 μmol/L)可逆转DFMO诱导的IEC-6细胞生长抑制。结论 生白术水提物治疗脾虚药效显著,除糖部位是其治疗脾虚的活性部位,其中CT-90E组分可促进肠黏膜的修复,而8-表白术内酯、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Ⅰ及邻苯二甲酸为CT-90E组分中修复肠黏膜的主要活性成分。
    2025,56(9):3073-30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05
    [摘要] (123) [HTML] (0) [PDF 1.47 M] (105)
    摘要:
    目的 以川贝枇杷糖浆(Chuanbei Pipa Syrup,CPS)为研究对象,建立其滋味关键质量属性的辨识及评价方法,并基于此开展其口感改善策略研究,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方法 首先,使用滋味赋值法对CPS的滋味关键质量属性进行辨识;其次,基于人感官与电子舌建立CPS的滋味关键质量属性评价方法;最后,基于人机交互建立CPS中间体的口感改善策略。结果 CPS苦味占比为总滋味的53.42%,确定苦味是导致其口感不良的滋味关键质量属性;以安全性、溶解度、甜度等为限定条件,优选出每毫升CPS中间体的最优口感配方为甜菊糖苷4.8 mg、赤藓糖醇90 mg、海藻糖90 mg,矫味后的样品相比于CPS成品,感官评价得分提升了14分。结论 以CPS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一套从滋味关键质量属性辨识到配方优化的口感改善策略,为有效解决中成药的不良口感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
    2025,56(9):3081-30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06
    摘要:
    目的 探索茯苓饮片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 通过市场及文献调研发现茯苓的常用加工品饮片主要包含以下6种加工方法,包括鲜切、晒干、阴干、发汗、蒸制、发汗蒸制6种,设计正交试验结合综合评分优化6组不同工艺参数,采用HPLC法和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6组茯苓不同炮制工艺饮片中茯苓酸A、茯苓酸B、去氢茯苓酸、松苓新酸和茯苓多糖的含量,使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5 ℃,进样量5 μL,体积流量1 mL/min,对6组不同炮制工艺茯苓进行三萜酸和茯苓多糖含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 阴干组(湿度90%、温度23℃、4 mm薄片)茯苓三萜酸及茯苓多糖含量最高,综合评分0.896,较其余炮制组综合评分最高,且方差分析表明相对湿度(P<0.01)及发酵温度(P<0.05)为阴干工艺关键因素。结论 基于多指标成分定量分析,为茯苓饮片的炮制工艺质量精准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物质基础研究与科学依据。
    2025,56(9):3089-30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07
    摘要:
    目的 构建白芷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药材、饮片、标准汤剂、流浸膏剂及血清样本的HPLC特征图谱,并依据其质量传递过程,筛选白芷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方法 收集10批白芷药材,并加工成饮片、标准汤剂、流浸膏剂和血清样本。采用HPLC技术,构建5类样本的特征图谱,通过相似度评价和指标成分的含量及转移率分析,筛选白芷的Q-Marker。结果 白芷样本(药材、饮片、标准汤剂、流浸膏剂及血清)的特征图谱指认出8个高相似度的特征峰。在药材至饮片传递中,7种关键成分(欧前胡素、佛手柑内酯、白当归素、异欧前胡素、蛇床子素、水合氧化前胡素、精氨酸)的平均转移率超61%,传递稳定;饮片至标准汤剂传递中,香豆素类成分水合氧化前胡素、白当归素、佛手柑内酯可以稳定传递(>60%),但精氨酸转移率异常高(>700%),而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的含量低且转移率<20%,蛇床子素未检出;标准汤剂至流浸膏剂传递中,精氨酸、水合氧化前胡素、白当归素稳定传递(>70%);流浸膏剂至血清样本传递中,仅精氨酸、水合氧化前胡素、白当归素检出并传递,其余成分未检出。结论 结合白芷药材、饮片、标准汤剂、流浸膏剂和血清样本的特征图谱、含量及转移率变化,筛选出水合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素可作为白芷的Q-Marker。
    2025,56(9):3099-31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08
    摘要:
    目的 对黄芩汤(Huangqin Decoction,HD)相态进行拆分并对不同相态抗皮肤癣菌作用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高速离心结合膜透析法将黄芩汤拆分为沉淀相态(HD precipitation phase,HD-P)、真溶液相态(HD solution phase,HD-S)以及纳米相态(HD nano phase,HD-N),并对各相态进行表征;采用HPLC法、苯酚-硫酸法、二喹啉甲酸法(bicinchoninic acid assay,BCA)分别测定了黄芩汤中主要有效成分、多糖、蛋白在不同相态中的含量,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了不同相态中主要成分的释放特性;采用微量稀释法考察黄芩汤不同相态对4种临床常见皮肤癣菌的抗菌作用,并以须癣毛癣菌为模型菌株,系统考察了黄芩汤不同相态对其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 10个主要成分(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芹糖甘草苷、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甘草酸、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和蛋白、多糖主要分布在HD-N中;6个成分作为体外释放检测指标,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的累积溶出率:HD-S>HD-N>黄芩汤>HD-P;芹糖甘草苷、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的累积溶出率:HD-N>黄芩汤>HD-S>HD-P;各相态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HD-N(0.78~1.56 mg/mL)<黄芩汤(1.56~6.25 mg/mL)<HD-S(12.50~25.00 mg/mL)<HD-P(>100.00 mg/mL);黄芩汤不同相态对须癣毛癣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HD-N最佳(P<0.05、0.01),其次为黄芩汤、HD-S、HD-P。结论 黄芩汤不同相态的抗菌作用强弱与其主要成分分布、体外累积溶出密切相关且呈正相关关系,即主要成分含量越高、成分累积溶出率越高的相态抗菌作用越强。
    2025,56(9):3109-31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09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醋润蜜麸炒柴胡炮制过程中成分差异,探究建昌帮特色炮制方法对柴胡成分变化的影响,筛选差异性成分,为揭示其炮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UPLC-LTQ-Orbitrap MS)技术分析生柴胡和醋润蜜麸炒柴胡及其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采用SIMCA 14.1软件对样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以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值>1为指标筛选差异性成分。结果 从生柴胡中鉴定出63个化学成分,从醋润蜜麸炒柴胡中鉴定出66种化学成分,包括柴胡皂苷类、黄酮类、有机酸类、香豆素类及其他类,筛选出炮制前后差异性成分21种[黄芩苷、L-(—)-阿拉伯糖醇、葡萄糖酸、芹菜素、柠檬酸、L-(—)-苹果酸、(15Z)-9,12,13-三羟基-15-十八碳烯酸、柴胡皂苷a、壬二酸、柴胡皂苷b2、12,13-二羟基-9-十八碳烯酸、D-(—)-奎宁酸、反-6-羟基十八碳-4-烯酸、(±)-9-氢过氧基十八碳-10,12-二羧酸、罗汉松脂素、2″-O-乙酰柴胡皂苷a、绿原酸、9,10,13-三羟基-11-十八碳烯酸、柴胡次皂苷f、柴胡皂苷d和汉黄芩素]。通过峰面积比较发现,芹菜素、L-(—)-苹果酸、(15Z)-9,12,13-三羟基-15-十八碳烯酸、壬二酸、柴胡皂苷b2、12,13-二羟基-9-十八碳烯酸、反-6-羟基十八碳-4-烯酸、(±)-9-氢过氧基十八碳-10,12-二羧酸、绿原酸、9,10,13-三羟基-11-十八碳烯酸、柴胡次皂苷f和汉黄芩素相对含量升高,黄芩苷、L-(—)-阿拉伯糖醇、柴胡皂苷a、罗汉松脂素、2″-O-乙酰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相对含量降低,葡糖酸、柠檬酸和D-(—)-奎宁酸为炮制后新增成分。柴胡炮制过程中,经分析发现柴胡生品、醋润后、蜜麸炒后差异显著,共筛选出23个差异性成分[柠檬酸、葡萄糖酸、(15Z)-9,12,13-三羟基-15-十八碳烯酸、黄芩苷、9,10,13-三羟基-11-十八碳烯酸、罗汉松脂素、柴胡皂苷a、芹菜素、(±)-9-氢过氧基十八碳-10,12-二羧酸、异鼠李素、柴胡次皂苷f、12,13-二羟基-9-十八碳烯酸、马来酸、绿原酸、麻黄脂肪酸f、2,4-二羟基-2,3-双[(4-羟基-3-甲氧苯基)甲基]丁酸、柴胡皂苷d、3-羟基-3,5,5-三甲基-4-(3-氧代-1-丁烯-1-亚基)环己基-I(2)-D-葡萄糖硫苷、鸟苷、柴胡皂苷e、15,16-二羟基-10,13-十八碳二烯酸、D-(+)-阿拉伯糖醇和1-O-[(3β,5ξ,9ξ)-3-(β-D-葡糖基)-27-羟基-27,28-二氧代齐墩果-12-烯-28-基]-β-D-葡萄糖]。结论 柴胡经醋润蜜麸炒后,皂苷类成分发生转换,酚酸类成分种类和含量增多,刺激性成分含量降低,且不同炮制阶段成分差异较为显著,为深入研究醋润蜜麸炒柴胡的炮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2025,56(9):3121-31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10
    摘要:
    目的 优选盐沙苑子Astragali Complanati Semen最佳炮制工艺,并对其炮制前后抗炎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结合熵权-优劣解距离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以7个黄酮类成分(山柰酚-3-O-桑布双糖苷、紫云英苷、沙苑子苷B、沙苑子苷、杨梅素、山柰酚和山柰素)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得到沙苑子最佳盐炙工艺并进行验证;建立以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斑马鱼肠炎模型,对沙苑子盐炙前后抗炎作用进行比较。结果 优选得出的沙苑子最佳盐炙工艺为每30克沙苑子,加2%食盐水4 mL,闷润8 h,于100 ℃炒15 min;药效实验结果表明,沙苑子盐炙后对斑马鱼肠炎模型肠道组织紊乱的改善及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和IL-8释放量等方面略优于生品。结论 熵权-TOPSIS法优选得到的盐沙苑子炮制工艺稳定、可行。与模型组相比,盐沙苑子水提物展现出显著的抗炎活性,可为阐明盐沙苑子的炮制增效机制提供参考。
    2025,56(9):3131-31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11
    摘要:
    目的 基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铁代谢研究沙苑子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Astragali Complanati Semen,TFACS)对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小鼠的影响。方法 小鼠连续8周ip 10%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建立HF小鼠模型,HF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水飞蓟宾(100 mg/kg)组和TFACS低、高剂量(8、20 mg/kg)组,连续给药6周,末次给药16 h后收集血清,计算肝脏和脾脏指数;采用全自动血清生化仪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IV,Col-IV)、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黏蛋白(laminin,LN)和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Ⅲ,PCⅢ)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变和胶原沉积;采用试剂盒测定肝组织中铁调素、铁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肝组织中铁的分布;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Ⅳ)、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C)的表达。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HSC-T6细胞活化,CCK-8法检测TFAC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试剂盒测定细胞中MDA和铁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α-SMA和TFRC蛋白的表达。结果 TFACS显著降低HF小鼠的脾脏指数(P<0.05、0.01),降低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和Col-Ⅳ、HA、LN、PCⅢ水平(P<0.05、0.01、0.001),改善HF小鼠肝细胞损伤、炎症浸润和胶原沉积,减少肝组织铁染色面积(P<0.05),降低肝组织中铁调素、铁和MDA水平(P<0.05、0.01),并下调肝组织Collagen Ⅰ、Collagen Ⅳ、TFRC和α-SMA蛋白表达(P<0.05)。此外,TFACS可明显抑制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P<0.05、0.01),下调TFRC和α-SMA蛋白表达(P<0.05、0.01),并降低MDA、ROS和铁水平(P<0.001)。结论 TFACS对HF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HSCs铁代谢有关。
    2025,56(9):3140-31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12
    摘要:
    目的 探讨鱼腥草Houttuyniae Herba的体内外抗病毒作用及其对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的激活作用。方法 CCK-8法检测鱼腥草水提物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利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VSV-GFP)感染A549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鱼腥草水提物对病毒复制的影响;qRT-PCR检测鱼腥草水提物对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H1N1)、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和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复制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鱼腥草抗病毒机制并采用qRT-PCR进行验证;在野生型和I型干扰素受体1(interferon-I receptor 1,IFNAR1)敲除的A549细胞中检测鱼腥草水提物的抗病毒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鱼腥草水提物对I型干扰素(interferon-I,IFN-I)通路下游TANK结合激酶1(TANK binding kinase 1,TBK1)、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和STAT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构建H1N1病毒感染小鼠模型,以奥司他韦为阳性对照药,考察鱼腥草水提物对感染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和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 在细胞水平,鱼腥草水提物显著抑制VSV、H1N1、EMCV和HSV-1的复制(P<0.05、0.01、0.001),且呈剂量相关性。在H1N1感染小鼠模型中,鱼腥草水提物显著降低肺组织病毒载量(P<0.05),并改善肺组织的病理损伤。机制研究表明,鱼腥草水提物在MEF、THP-1和PM细胞中显著上调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ISGs)表达(P<0.05、0.01、0.001),并促进TBK1、STAT1和STAT2磷酸化(P<0.05、0.01、0.001)。结论 鱼腥草通过激活基于IFN-I通路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发挥体内外的抗病毒作用。
    2025,56(9):3152-31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13
    摘要:
    目的 探讨银杏二萜内酯(ginkgo diterpene lactone,GDL)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诱导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构建PAF诱导神经元损伤的细胞模型与动物模型,给予GDL或PERK激动剂CCT020312进行处理。分别使用CCK-8和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测定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活力和凋亡;使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试剂盒检测HT2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采用Fluo-4钙离子检测试剂盒测定HT22细胞钙离子水平;采用分子对接探究相关分子机制;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HT22细胞与小鼠脑组织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p-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2α,eIF-2α)、p-eIF2α、转录激活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C/EBP同源蛋白(C/EBP-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表达。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01),LDH释放率升高(P<0.001),钙离子水平升高(P<0.001),凋亡细胞显著增加(P<0.001),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01),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01);与模型组比较,GDL显著升高了细胞活力(P<0.05、0.001),显著上调Bcl-2的表达(P<0.05、0.001),显著下调cleaved Caspase-3、Bax、p-PERK、p-eIF2α、ATF4、CHOP的表达(P<0.05、0.01、0.001);CCT020312处理后GDL的效果均被逆转(P<0.001)。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组织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01),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GDL显著上调Bcl-2的表达(P<0.01、0.001),显著下调p-PERK、p-eIF2α、ATF4、CHOP、Bax的表达(P<0.001);CCT020312处理后GDL的效果均被逆转(P<0.001)。结论 PAF可以激活神经元内质网应激的PERK/ATF4/CHOP通路来诱导钙超载,从而使神经元凋亡;而GDL可以通过抑制PERK/ATF4/CHOP通路来抑制内质网应激、钙超载和凋亡,以减轻PAF诱导的神经元损伤。
    2025,56(9):3165-31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14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究六神凝胶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六神凝胶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对活性成分靶点与痤疮疾病靶点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六神凝胶治疗痤疮的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大鼠耳部皮内注射痤疮丙酸杆菌联合外部涂抹油酸建立痤疮模型,考察六神凝胶对大鼠耳部外观、病理变化、耳部组织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耳部组织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p3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大鼠耳部组织NF-κB p65表达。结果 共获得六神凝胶活性成分27个,药物靶点831个,痤疮靶点120个,活性成分与疾病的交集靶点41个。六神凝胶治疗痤疮的主要成分为麝香酮、胆固醇、菜油甾醇、胆酸和吗啡等,核心靶点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瘦素(leptin,LEP)、TLR4和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 chemokine ligand 8,CXCL8)等,关键信号通路可能包括IL-17信号通路、TLR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六神凝胶能够显著缓解大鼠耳部痤疮症状,减轻大鼠耳肿胀程度,显著抑制耳组织中TNF-α、IL-1β、IL-6、IL-8、IL-17、IL-2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水平(P<0.001),并显著降低痤疮组织中TLR2、p38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P<0.01、0.001)。结论 六神凝胶通过抑制TLR2/p38/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减轻痤疮模型大鼠炎症反应,从而治疗痤疮。
    2025,56(9):3175-31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15
    摘要: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动物实验探究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挥发油对失眠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并制备苍术挥发油微乳。方法 采用GC-MS对苍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对氯苯丙氨酸(300 mg/kg)诱导失眠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地西泮(1.3 mg/kg)组和苍术低、中、高剂量(23.4、46.8、93.6 mg/kg)组,评价给药前后小鼠体质量、睡眠和自主活动变化;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形态;采用ELISA测定脑组织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水平;采用qRT-PCR检测脑组织中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B,TrkB)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中cAMP、PKA、CREB、BDNF和TrkB蛋白表达。通过滴定法制备苍术挥发油微乳,单因素实验考察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对苍术挥发油微乳形成的影响,并对微乳外观形态、类型、温度稳定性、离心稳定性、物理性质进行质量评价;通过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实验对苍术挥发油微乳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GC-MS共鉴别出苍术挥发油中50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醇类、芳香烃类、烯烃类、酯类和酮类等。苍术挥发油可显著增加失眠小鼠体质量(P<0.05),缩短小鼠睡眠潜伏期(P<0.01),延长小鼠睡眠时间(P<0.05、0.01),改善脑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减少自主活动次数(P<0.01),显著升高脑组织5-HT和GABA水平(P<0.01),降低脑组织Glu、IL-1、IL-6和TNF-α水平(P<0.05、0.01),上调脑组织cAMP、PKA、CREB、BDNF和TrkB表达(P<0.05、0.01)。微乳最佳处方工艺为聚山梨酯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Km=2;质量评价发现苍术挥发油微乳呈黄色,外观均一、透明、澄清,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亚甲基蓝在微乳中的扩散速度明显快于苏丹红,在1 000~4 000 r/min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和5~45 ℃温度下静置,微乳外观无变化,可证明其离心稳定性、温度稳定性较好,微乳的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polymer dispersity index,PDI)和pH值分别为(159.00±4.53)nm、0.451±0.012、6.74±0.02。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苍术挥发油微乳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且具有很好的缓释作用。结论 北苍术挥发油有安神的药效作用,为苍术挥发油微乳改善失眠症提供理论依据。
    2025,56(9):3187-31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16
    摘要:
    目的 探讨橙皮苷通过靶向β-连环蛋白(β-catenin)对肝癌细胞干性的抑制作用,评估其对索拉非尼敏感性的增强效果。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设置对照组和橙皮苷低、高剂量(0.5、1.5 mmol/L)组,进行肿瘤成球实验,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干性相关蛋白表达,采用qRT-PCR检测干性相关基因表达。HepG2细胞培养1周后,测定细胞对索拉非尼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曲线,观察细胞增殖与凋亡情况。构建稳定过表达β-catenin的HepG2细胞系,设置过表达β-catenin组和过表达β-catenin+橙皮苷(1.5 mmol/L)组,进行肿瘤成球实验,并检测干性相关蛋白表达;测定细胞对索拉非尼的IC50曲线,观察细胞增殖与凋亡情况。裸鼠注射HepG2细胞后,给予橙皮苷或索拉非尼治疗,定期观察并记录瘤体大小,采用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组织Ki67、β-catenin、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CD44、CD133蛋白表达。结果 橙皮苷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成球能力(P<0.001),减少细胞球体的体积和数量(P<0.001),并显著降低干性相关蛋白表达(P<0.001)。此外,橙皮苷可增强肿瘤细胞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影响β-catenin的定位。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橙皮苷具有抑瘤作用,与索拉非尼联用时效果更佳。结论 橙皮苷通过靶向β-catenin,抑制肝癌细胞干性,并显著增强了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的敏感性。
    2025,56(9):3197-32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17
    摘要:
    目的 探讨清咳平喘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方案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疗效及对患者出院后再次急性加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6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肺病科出院的122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出院后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疗程为1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咳平喘颗粒治疗,疗程为8周。以患者出院为起点随访24周,对比两组出院后24周内出现的急性加重比例,基线(出院第1天)及入组24周后圣乔治呼吸问卷(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评分、肺功能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24周内,治疗组的急性加重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9.7% vs 36.1%,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再次出现急性加重的时间[(137.23±57.14)d vs(157.18±44.07)d]延长(P<0.05)。入组24周后,两组SGRQ评分(症状、活动、心理评分和总分)均较基线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SGRQ活动评分改善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for 1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FVC]均较基线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功能指标改善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咳平喘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出院后24周内再次急性加重风险,助力改善慢性呼吸道症状及活动能力,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025,56(9):3203-32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18
    摘要:
    目的 通过整合网络推理算法、机器学习、类药性评估、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等方法,旨在筛选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生物标志物,阐明其发病机制,并探索其潜在治疗靶点及可入血成分(blood-absorbed constituents,BACs)。方法 基于中药入血成分及代谢产物数据库(Database of Constituents Absorbed Into Blood and Metabolit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CABM-TCM)筛选含有BACs的经典名方,通过证候本体与方剂数据库(Syndrome Ontology and Formula Database,SoFDA)检索经典名方所对应的证候及其靶点。利用基于加权有向图网络的推理(weighted signed directed tensor network-based inference,wSDTNBI)算法预测BACs靶点。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挖掘筛选AD差异性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DEGs),并采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DEGs靶向证候基因所涉及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support vector machine-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SVM-RFE)方法、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和文本挖掘的方法筛选AD核心基因。结合泛分析干扰化合物(employ pan-assay interference compounds,PAINS)、Lipinski(Ro5)和Lipinski(Ro3)的过滤和分子对接来筛选候选BACs。结果 通过筛选193个经典名方,最终纳入10个含94个BACs的方剂及对应15种证候。预测得到1 520个证候基因和552个BACs靶点。进一步筛选出证候可靶向的528个上调及697个下调DEGs。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参与神经元抗凋亡及突触功能等生物学过程,并显著富集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黏着斑及AD发生通路。BACs-DEGs-AD网络表明上调和下调的DEGs分别可以靶向90和74个BACs,与9种证候相关。进一步通过PPI网络共分析得到度值较大的AD核心基因5个,分别是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 adrenergic receptor,ADRB2)、P物质受体1(substance-P receptor 1,TACR1)、前列腺素G/H合酶2(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2,PTGS2)、丝氨酸蛋白酶HTRA1A(serine protease,HTRA1A)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1,GRM1)。类药性评估筛选得到22个候选BACs,其中药理学文献验证有11个BACs具有抗AD活性。通过分子对接与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与上市药物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和卡巴拉汀比较,unii-x87dcb9gst与5个AD核心基因中的乙酰胆碱脂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具有最稳定的综合结合能。结论 通过多模态算法筛选出AD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富集分析揭示AD相关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从分子层面阐释中医证候-AD基因的交互作用机制。同时,筛选得到的unii-x87dcb9gst可能为经典名方中治疗AD的候选BACs。不仅多维度解析AD发病的分子机制,更为抗AD药物研发提供创新性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体系和研究范式。
    2025,56(9):3222-32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19
    摘要:
    目的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药材及饮片质量评价研究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为中文文献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WOS)为英文文献数据来源,运用VOSviewer、CiteSpace、Scimago等软件对文献年度发文量、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799篇,其中中文文献666篇,英文文献133篇。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评价研究目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发文量逐年上升。文献作者间呈明显的区块化分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最大的机构合作中心。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最大的资金来源。中文文献中基于新兴概念、新兴模式、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英文文献多以化学成分鉴定分析等为主,涉及更为细节的技术操作和评价标准问题。结论 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主要集中在新技术和新评价模式的提出和应用,尚存在团队和地区间缺乏大规模合作、研究可延续性有待加强等问题。国际间合作和竞争应重点关注日本。如何提高创新技术的应用稳定性,建设安全、可靠、便捷、完备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025,56(9):3234-32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20
    摘要:
    目的 评价中医药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adenoid hypertrophy,AH)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分析临床试验设计现状,以期为今后开展儿童AH的RCTs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ClinicalTrials.gov、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5月15日,纳入符合标准的中医药治疗儿童AH的RCTs。采用ROB 2.0和CONSORT-结局指标2022扩展版分别评价文献方法学和报告质量,总结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特征,并重点分析结局指标。结果 共纳入182项RCTs,包括178篇文献和4项注册信息;样本量14 798例,集中在60~100例(84.07%);干预措施主要为中药(86.29%),对照措施主要为化学药(74.73%);疗程集中在4~12周(86.26%)。ROB 2.0评价结果显示,文献整体偏倚风险为166篇“有一定风险”(93.3%)、12篇“高风险”(6.74%)。CONSORT-结局指标2022扩展版评价结果显示,41个条目报告率<50%(75.93%)。共报告90种结局指标,出现频次996次;在8个指标域中,中医病证9种(264次,26.51%)、理化检查50种(256次,25.70%)、症状/体征13种(244次,24.50%)、安全性事件8种(101次,10.14%)、生活质量6种(97次,9.74%)、远期预后2种(32次,3.21%)、其他指标2种(2次,0.20%)、经济学评估0种。结论 中医药治疗儿童AH的RCTs整体质量较差,临床试验设计存在诸多问题,期望今后开展设计严谨、体现中医药临床优势的高质量RCTs,促进临床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
    2025,56(9):3245-32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21
    摘要:
    目的 克隆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的裂环马钱苷合酶(secologanin synthase,SLS)基因GcSLS,分析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组织表达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植物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及其作用机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依据粗茎秦艽转录组数据,注释、筛选并克隆GcSLS基因;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结构域等,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使用MEGA11软件分析进化关系,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GcSLS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从粗茎秦艽中成功克隆获得GcSLS基因,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全长共计1 566 bp,编码521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9 590,为碱性亲水稳定蛋白,具有细胞色素P450的保守域并含有1处跨膜结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cSLS在粗茎秦艽根和花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叶和茎中的表达量;且该基因受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诱导后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 获得粗茎秦艽GcSLS序列基础信息,分析序列特征及表达模式,可为深入探究GcSLS在萜类化合物合成通路中的功能提供科学资料。
    2025,56(9):3253-32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22
    摘要:
    目的 克隆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细胞分裂素羟化酶基因(AlCYP735A,GenBank:PP839072.1),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以及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对该蛋白进行重组表达。方法 从茅苍术cDNA中克隆AlCYP735A序列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qRT-PCR检测其组织特异性表达情况,连接pET28a-mbp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进行重组蛋白的表达,并在烟草叶片中对其进行了亚细胞定位。结果 AlCYP735A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为1 566 bp,编码521个氨基酸;拥有1个P450基因保守域,相对分子质量为59 328.6,等电点为9.13,有信号肽,属于分泌蛋白。qRT-PCR结果表明其根茎中表达量最高,与其他组织器官具有较明显差异。重组蛋白mbp-AlCYP735A获得可溶性表达,大小符合106 700的预期。烟草亚细胞定位显示其定位在叶绿体。结论 成功克隆AlCYP735A的基因,完成生物信息学分析、探明组织特异性表达情况和在烟草中的亚细胞定位,重组蛋白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获得了可溶性表达,为后续该基因的功能验证提供了条件。
    2025,56(9):3263-32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23
    摘要:
    目的 研究秃叶黄檗Phellodendron chinense var. glabriusculum不同组织部位异喹啉类生物碱成分含量差异及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秃叶黄檗根皮、茎皮、叶进行含量测定,结合转录组测序筛选关键基因,探讨秃叶黄檗异喹啉生物碱合成机制。结果 秃叶黄檗中异喹啉类生物碱在根皮、茎皮与叶中含量差异显著。转录组测序组装获得85 908条单基因(Unigenes),其中49 114(57.17%)条被成功注释,参与异喹啉类生物碱成分合成的38个差异表达基因被成功鉴定,并与小檗碱等异喹啉类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8个基因与小檗碱含量高度正相关,其中主要包括CNMTNCSTDCBBETYNA等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对于小檗碱基因的合成积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结果与转录组数据表达模式具有一致性。结论 揭示了秃叶黄檗不同组织部位异喹啉生物碱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显著差异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调控分子机制提供线索。
    2025,56(9):3274-32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24
    摘要:
    目的 采用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产地野生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皮样品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并建立产地识别模型。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野生白鲜皮中汉黄芩素、柠檬苦素、白鲜碱、黄柏酮、梣酮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结合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不同产地野生白鲜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系统聚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及Fisher线性判别建立野生白鲜皮的产地识别模型。结果 不同产地野生白鲜皮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结果存在差异,可通过5种成分含量进行区分。其中内蒙古的样品质量较好,辽宁的样品其次,吉林的样品质量稍差。利用系统聚类可初步对产地进行识别,但辽宁仍有部分样品无法准确识别;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可准确将样品产地进行分类,Fisher线性判别模型结果可准确判别未知产地的野生白鲜皮样品,准确率为100%。结论 以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的评价方法明确了野生白鲜皮质量较好的产地,评价了不同产地野生白鲜皮的质量,建立的野生白鲜皮产地识别模型准确可靠,为野生白鲜皮质量控制及产地快速鉴别提供依据。
    2025,56(9):3283-32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25
    摘要:
    目的 筛选得到能够有效防治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叶斑病的内生真菌,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前期分离得到的玄参内生真菌为候选菌株,玄参叶斑病病原菌草茎点霉(Phoma herbarum,PH)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内生真菌拮抗菌株;采用活体叶片接种试验,考察内生真菌对玄参叶斑病的活体防治效果,测定玄参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防御酶、活性氧、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等生理指标。采用ITS分子序列扩增对生防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72株受试内生真菌中,共有28株对草茎点霉菌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其中抑菌率最高的菌株为D90,抑菌率为(83.30±3.00)%。共有4株内生真菌对玄参活体叶斑病具有显著防治效果,分别为D1、D3、D18和D90,其病斑面积占比分别为(20.53±0.32)%、(2.07±0.05)%、(5.15±0.12)%和(1.92±0.08)%,其中D90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54.70%;ITS分子鉴定D90为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接种D90后,玄参CAT酶活性得到显著提升,在接种第4、6天,PH+D90处理组CAT酶活性显著高于叶斑病模型组,同时,D90显著提升玄参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木质素含量水平积累,但降低了玄参SA、NO的含量。结论 内生真菌D90能有效防治玄参叶斑病,该作用可能与诱导玄参CAT酶活性提升、活性氧的迸发及木质素含量积累有关。
    2025,56(9):3291-33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26
    摘要:
    中药质量均一、稳定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核心要素,受中药材原料质量、生产设备与工艺稳定性和质量标准控制体系等因素影响。中药材及饮片作为中药制剂生产的起始原料,处于产业链前端,其质量评价与控制对中药质量提升具有引领作用。通过总结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波动的评价控制方法和遗传成因,探讨基于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和本草基因组学的DNA条形码内变异等遗传多态性方法以评价和控制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均一性的可行性,包括增强基原品种鉴定的正确性及控制批内/批间化学质量波动等策略,从品种选育、栽培、加工、投料等前期环节进行质量均一性控制,参与保障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稳定,促进中药质量均一、稳定,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5,56(9):3305-33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27
    摘要: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作为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时会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目前,现代医学针对ALI的治疗主要以机械辅助通气、抗炎及激素治疗为主,但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主要集中于改善肺部病理状态,缓解疾病症状,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预防ALI的发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医学问题。肠道和肺之间的双向通讯枢纽能够影响肠、肺的免疫状态,肠道菌群经“肠-肺轴”途径交互串扰在ALI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在气机升降、津液代谢、阴阳及经络等方面联系紧密。因此,中医药通过发挥整体调节,多靶点交互的独特优势,能调控“肠-肺轴”促进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物平衡,抑制肺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治疗ALI。基于此,从“肠-肺轴”治疗ALI的作用机制及药物干预等对其归纳总结,探究肠道菌群失衡与呼吸道疾病的关联,为临床ALI患者预后和探索肠道菌群经“肠-肺轴”干预ALI的防治提供新见解。
    2025,56(9):3316-33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28
    [摘要] (109) [HTML] (0) [PDF 1.82 M] (117)
    摘要:
    肉苁蓉Cistanches Herba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临床应用广泛,素有“沙漠人参”之称。已在2023年通过食用安全性评价,正式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研究发现,肉苁蓉属植物富含多糖、有机酸、蛋白质、膳食纤维、矿质元素、氨基酸、维生素等初生代谢成分,及苯乙醇苷类、环烯醚萜苷类、木脂素类等次生代谢成分,具有神经保护、润肠通便、免疫调节、益肾保肝、抗骨质疏松、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药理活性。通过对肉苁蓉属植物的初生代谢成分、次生代谢成分、药理活性及药食两用等进行综述,为肉苁蓉活性成分的临床应用、药食同源开发及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2025,56(9):3330-33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29
    摘要:
    中药发酵融合传统炮制与现代生物技术,其质量评价对于保障中药发酵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至关重要,在中药发酵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监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活动、代谢产物变化及药效成分转化等关键环节,还能为工艺优化、菌株筛选及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当前,中药发酵质量评价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通过对中药发酵常用菌株、有效成分转化及质量评价方法进行综述,为中药发酵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2025,56(9):3340-335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30
    摘要:
    桑白皮是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的干燥根皮,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Diels-Alder型加合物、黄酮、茋类、香豆素、生物碱、萜烯和酚酸等,具有降血压、降血糖、调血脂、镇咳、平喘、祛痰、利尿、抗炎、镇痛、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护肝和美白等药理作用。通过基于桑白皮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从产地、炮制工艺、化学成分可测性、药效药性理论、网络药理学及入血成分等方面对桑白皮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初步预测甜桑皮苷A、桑皮苷C、桑根酮D、桑根酮C、桑辛素、桑黄酮G、桑辛素M、桑辛素D可作为桑白皮Q-Marker,为完善桑白皮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2025,56(9):3354-33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31
    摘要:
    在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吸烟与被动吸烟等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肺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肺癌、肺纤维化和支气管哮喘等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由于这些疾病在老年群体多发及逐渐演变成慢性病的趋势,迫切需要有效且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方法,常见的化学药如头孢类抗菌药物等多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药因其多靶点、多通路和安全性较高等特点得到高度重视。西红花具有凉血解毒、活血化瘀和解郁安神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西红花在抗肿瘤、抗病毒、抗炎和抗氧化应激等方面具有药理活性,对肺系疾病的防治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就西红花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和其活性成分在防治肺系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2025,56(9):3366-33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32
    [摘要] (105) [HTML] (0) [PDF 1.43 M] (102)
    摘要:
    灵芝Ganoderma作为我国药食两用名贵中药,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灵芝中的化学成分包括多糖、多糖肽、三萜类、甾醇、核苷、有机酸等,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灵芝多糖类和三萜类化合物。总结了灵芝主要活性成分在免疫调节、保肝、护肾、抗氧化、抗肿瘤、抗炎、调血脂、降血糖等方面药理活性研究,同时概述了灵芝多糖类和三萜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以期为高品质灵芝功效评价和生物合成提供参考依据,也为灵芝在保健食品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5,56(9):3380-33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33
    摘要:
    半夏泻心汤是源自《伤寒杂病论》的经典方剂,对多种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通过系统回顾半夏泻心汤在不同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发现半夏泻心汤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改善胃肠运动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对胃食管反流病、胃炎、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疗效。该方剂在循环系统疾病、皮肤疾病、肿瘤性疾病和妇科疾病等方面也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半夏泻心汤的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适用于个体化治疗。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其临床应用、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和分子靶点,以提高临床应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025,56(9):3390-34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9.034
    [摘要] (102) [HTML] (0) [PDF 1.18 M] (104)
    摘要: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球大健康治理体系的一环。针对传统中药吴茱萸中的主要生物碱类成分吴茱萸碱进行研究。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作为一种吲哚类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抗炎、止呕止痛、降压等多种药理学活性,在肝癌、卵巢癌、结直肠癌、肺癌、肾癌等多种癌症类型中均展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深入探究吴茱萸碱抗肿瘤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是吴茱萸碱类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通过分析多项国内外研究报道,综述了吴茱萸碱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自噬、铁死亡,阻滞细胞周期、影响糖代谢、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等方式抗肿瘤的具体分子机制,同时还探讨了吴茱萸碱抗肿瘤的协同疗效以及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为吴茱萸碱类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3,44(2):199-2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2.016
    [摘要] (4268) [HTML] (0) [PDF 10.64 M] (38244)
    摘要: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对II型胶原诱发的关节炎(CIA)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 制备CIA小鼠模型。造模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片剂对照组、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简称透皮制剂)高、中、低剂量(200、100、50 mg/kg)组。免疫组化法计数滑膜血管翳数目;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尿素氮(BUN)水平;观察小鼠心、肝、肾、胃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透皮制剂高剂量组和雷公藤片剂组滑膜增生血管翳数量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片剂组小鼠血清ALT和BUN水平显著升高(P<0.01);透皮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ALT和BUN水平较雷公藤片剂组显著降低(P<0.01)。雷公藤片剂组小鼠显示明显的心、肝、肾、胃细胞及组织损伤;透皮制剂高剂量组小鼠心、肝、肾、胃均未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结论 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高剂量和雷公藤片剂均具有抗CIA的作用;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与口服给药的作用相当,且明显减少大剂量口服给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2014,45(), DOI:
    [摘要] (6617) [HTML] (0) [PDF 55.67 M] (32612)
    摘要:
    目的 对连接黑三棱初生代谢及次生代谢途径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进行基因全长的克隆和生物学信息分析。方法 以黑三棱总RNA为模板,采用同源克隆法和RACE技术克隆黑三棱PAL基因的cDNA全长,并通过DNAMAN软件和ExPASy在线分析等方法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黑三棱PAL基因全长cDNA,GenBank注册号为KF633470,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cDNA全长为2 413 bp,包含一个2 151 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716个氨基酸的蛋白。预测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8×105,等电点为4.84,无信号肽,含有PAL酶活性中心序列GTITASGDLVPLSYIAG。结论 首次克隆并获得黑三棱PAL基因全长cDNA,为黑三棱药效成分生源合成途径的阐明和改善中药材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2014,45(), DOI:
    [摘要] (6462) [HTML] (0) [PDF 42.99 M] (31274)
    摘要:
    目的 分离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caffeoyl CoA O-methyltransferase,CCoAOMT)基因(DoOMT)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方法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基因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和三维建模等分子特性;用DNASTAR 6.0和MEGA 4.0分别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借助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 分离到DoOMT(GenBank注册号KF876839),cDNA全长1 005 bp,编码一条由23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2.708×104,等电点5.03;DoOMT蛋白不含跨膜域和信号肽,具有氧甲基转移酶family 3、甲基转移酶的保守结构域(13~238、31~238)和8个保守基序;DoOMT与植物CCoAOMTs蛋白一致性为49.4%~78.7%,所在分支隶属于CCoAOMTs分子进化的1b类群,与单子叶植物香草亲缘关系最近;DoOMT基因转录本在石斛根、茎、叶器官中为组成型表达,茎中相对表达量较高,为叶中的4.562倍,根和叶中无显著差异。结论 铁皮石斛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基因DoOMT的分子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铁皮石斛次生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2013,44(), DOI:
    [摘要] (6794) [HTML] (0) [PDF 889.03 K] (29889)
    摘要:
    摘 要:目的 对24份不同产地石斛属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对24份石斛属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从10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6条多态性稳定、清晰的引物, 24份石斛样品共扩增出847个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41个DNA片段,其多态性为100%。结论 24份不同产地石斛样品被划分为6个类群,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
    2014,45(), DOI:
    [摘要] (7399) [HTML] (0) [PDF 1.06 M] (29200)
    摘要:
    目的 分析根腐病三七根内细菌的多样性。方法 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离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经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扩增16S rDNA后,分别用Rsa I和Hin6 I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方法和DNA测序技术,对分离自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根腐病三七根内的细菌分属于8个类群,依占总菌数的比例分别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 22.47%、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5.62%、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5.62%、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4.49%、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 1.12%、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1.12%、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1.12%及肠杆菌科的一些属58.43%。结论 泛菌属和芽孢杆菌属是根腐病三七根中的两大优势细菌类群。
    2014,45(), DOI:
    [摘要] (6223) [HTML] (0) [PDF 6.75 M] (28917)
    摘要:
    目的 为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对4种旋覆花属药用植物的8个样本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同时从GenBank下载13个样本。用MEGA5.0计算其种间、种内的K2P距离,各序列变异位点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ITS2的长度为210~212 bp,变异位点为60个;旋覆花药材2种不同来源药用植物有3个变异位点,与其他同属6种植物有13~43个变异位点;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旋覆花药材的不同基原样本各聚为一支,能很好与其他6种植物区分;旋覆花Inula japonica、欧亚旋覆花I. britannica、总状土木香I. racemosa、土木香I. helenium4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值远小于与羊耳菊I. cappa、赤茎羊耳菊I. rubricaulis、显脉旋覆花I. nervosa、泽兰羊耳菊I. eupatoerioides 4个物种的遗传距离值。结论 ITS2序列能够为旋覆花属8种药用植物的鉴定和Flora of China对羊耳菊、赤茎羊耳菊、显脉旋覆花、泽兰羊耳菊分类修订提供一定的分子证据。
    2013,44(7):829-8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7.011
    [摘要] (2785) [HTML] (0) [PDF 530.11 K] (28586)
    摘要:
    目的 探讨全国范围内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物质基础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对16批样品进行测定对采集的数据以保留时间和质荷比作为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 通过PCA发现不同企业生产的样品自身差异较小相互之间差异较大;通过载荷图分析筛选出对分组影响比较大的7种标记物。结论 全国范围内不同厂家生产的白花蛇舌草注射液不仅颜色差异较大其内在的物质基础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的量上。
    2013,44(), DOI:
    [摘要] (6265) [HTML] (0) [PDF 813.12 K] (27517)
    摘要:
    摘 要:目的 获得白花丹参丙酮酸脱羧酶全长基因,分析该基因在白花丹参不同组织部位,以及缺氧胁迫处理后的该基因表达差异。方法 利用cDNA文库筛选获得丙酮酸脱羧酶SmPDC基因全长,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SmPDC基因在白花丹参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及缺氧处理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 获得的SmPDC基因由2 19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605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6.485×104,等电点pI 5.49;半定量RT-PCR检测,该基因在丹参的根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和叶;缺氧胁迫处理会诱导该基因的表达,随胁迫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 白花丹参SmPDC基因是PDC家族新成员,其功能与植物耐缺氧代谢途径有关。
    2013,44(), DOI:
    [摘要] (6006) [HTML] (0) [PDF 388.67 K] (26586)
    摘要:
    摘 要:目的 在不同海拔进行当归Angelica sinensis生态适应性实验,探索影响当归阿魏酸积累的关键因子。方法 通过田间实验测定当归阿魏酸量的变化和生理生化指标、光合参数、生态因子。结果 当归根中阿魏酸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且海拔2 780 m处理比海拔2 360 m处理高14.5%,差异显著(P<0.05)。分析影响当归阿魏酸积累的关键因子表明,降雨量(r=0.898 8)和温度(r=?0.799 1)是关键生态因子,可溶性糖(r=?0.974 9)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r=?0.840 8)是关键生理生化因子,湿度(r=0.969 9)和光合活性辐射(r=0.946 7)是关键光合参数因子。结论 适当升高种植海拔,增加降雨量和湿度,降低温度和可溶性糖量均有利于当归中阿魏酸的转化积累。
    2014,45(), DOI:
    [摘要] (5386) [HTML] (0) [PDF 1.26 M] (26421)
    摘要:
    目的 分析14种山药种质ITS序列,为山药种质资源分子鉴别和进化关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PCR克隆扩增ITS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Clustal X(v1.83)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ega(v4.1)计算序列核苷酸比例及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树(Neighbor-joining tree,NJ Tree)和最大简约树(Maximum parsimony tree,MP Tree)。结果 14种山药种质ITS序列全长为558~594 bp,其中ITS1长度为141~165 bp,ITS2长度为146~158 bp;ITS序列存在大量的转换、颠换,转化/颠换比率为5.347,ITS1和ITS2序列均显示102个变异位点;14种山药种质K2-P遗传距离为0~0.517 2;薯蓣Dioscorea opposita、褐苞薯蓣Dioscorea persimilis、日本薯蓣Dioscore japonica关系亲密,组成单一支系;参薯Dioscorea alata与山薯Dioscorea fordii关系亲密,聚为另一分支,并位于发育树基部。结论 ITS序列系统树为澄清山药类资源进化关系奠定了基础,序列中丰富的变异位点为多基原山药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4,45(), DOI:
    [摘要] (6225) [HTML] (0) [PDF 3.60 M] (25199)
    摘要:
    目的 建立测定金银花药材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断氧化马钱子苷8种成分的HPLC方法。方法 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Luna 5 μ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0~20 min,12%~30% A;20~60 min,30%~50% 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37、324 nm,柱温30 ℃。结果 8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回收率在98.72%~102.50%。结论 本方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能较全面地评价金银花药材的质量。
    2014,45(), DOI:
    [摘要] (5627) [HTML] (0) [PDF 342.34 K] (24892)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的影响。方法 采用接种量、通气量、蔗糖浓度、光照强度等单因素试验设计,烘干法测定生物量,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量,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结果 在生物反应器培养条件下,利于铁皮石斛类原球茎增殖和多糖积累的培养基组分为:1/2 MS基本培养基添加1.0 mg/L NAA、5%椰乳、3%蔗糖,pH值为6.0。接种量为40 g/L,采用孔径为15 μm的多孔喷头,通气量用1.0 L/min和0. 5 L/min交替使用以及光照强度为2 000 lx等培养条件有效地提高类原球茎增殖系数和多糖量。结论 不同的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的生长、多糖的变化有显著影响,适宜的培养条件对铁皮石斛类原球茎的生物量和主要药用成分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14,45(), DOI:
    [摘要] (4835) [HTML] (0) [PDF 4.64 M] (24660)
    摘要:
    目的 对栽培太子参的遗传多样性与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太子参种质资源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太子参12个栽培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并用HPLC测定各种源药材中太子参环肽B的量。结果 10条ISSR引物扩增出8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3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89.02%。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0.257 9,Shannon’s多态性指数(I)平均值为0.388 4,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74 1,种源间基因流(Nm)为1.323 8。基于遗传一致度,12个种源可聚为3类。太子参环肽B量在种源间和种源内个体差异较大,种源4的太子参环肽B量(0.049 4%)明显高于其他种源,且种源内变异系数(9.51%)较小。结论 栽培太子参各产地间的换种及其生物学特性是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丰富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太子参环肽B量,种源3和4种质资源优良,适宜作为太子参种质资源保存及优良品种选育的对象。
    2014,45(), DOI:
    [摘要] (4567) [HTML] (0) [PDF 880.27 K] (24499)
    摘要:
    目的 建立紫背金盘Ajugae nipponensis愈伤组织诱导体系,筛选出具较高再生率的植株发生途径,旨在构建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方法 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茎尖、带芽茎段和花序为外植体进行实验。结果 花序是较适宜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在MS+6-BA 0.1 mg/L+2, 4-D 1.5 mg/L中可在1周内诱导出愈伤组织,2周后即分化出绿色小芽丛;丛生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5 mg/L,愈伤组织芽丛再生率高达100%,再生系数为4.10,4周后增殖倍数5.0以上;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 MS+NAA 1.0 mg/L,3周后即可获得再生植株,生根率100%;生根苗移栽至排水良好的沙土中,成活率100%。结论 紫背金盘不同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花序愈伤发生率最好,是最适宜的外植体;本研究为保护紫背金盘野生资源和发展人工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遗传转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014,45(), DOI:
    [摘要] (4882) [HTML] (0) [PDF 627.28 K] (24346)
    摘要:
    目的 microRNAs(miRNA)是一类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适应和代谢调控等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利用地黄EST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新的地黄miRNA,为今后地黄miRNA的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本研究根据miRNA 家族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将miRBase数据库中的已知植物miRNA与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的93172条地黄EST序列进行同源比对,按照miRNA前体应具备的标准进行筛选。结果 预测到分属于8个家族的8条潜在地黄miRNA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8条预测的miRNA进行了检测,证实8条miRNA在地黄中真实存在。随后利用软件对8条地黄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发现其靶基因主要编码与地黄生长发育、代谢以及胁迫响应等过程相关的蛋白。结论 新预测的地黄miRNA及其靶基因为今后研究它们在地黄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2014,45(), DOI:
    [摘要] (6280) [HTML] (0) [PDF 3.35 M] (24263)
    摘要:
    目的 优化大花红景天再生体系并建立抗性筛选最佳条件,为建立大花红景天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奠定基础。方法 以大花红景天叶片为外植体,观察再生过程各阶段在不同配比的6-BA、NAA、IBA诱导下的诱导率及生长状况,并利用梯度筛选出外植体对卡那霉素(Kan)和抗潮霉素(Hyg)的抗性。结果 MS+3.0 mg/L 6-BA+1.0 mg/L NAA+700 mg/L L-Pro为叶片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分化率达到92%;MS+700 mg/L L-Pro为根培养基;200 mg/L Kan,10 mg/L Hyg为大花红景天遗传转化的最佳筛选压;培养过程中添加10 mg/L Vc能有效抑制酚类物质的外泌。结论 优化了大花红景天植株再生体系,筛选出适宜于大花红景天遗传转化体系的Kan和Hyg筛选压。
    2014,45(), DOI:
    [摘要] (5616) [HTML] (0) [PDF 393.63 K] (24171)
    摘要:
    目的 研究檵木中银椴苷的提取分离及对银椴苷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药材,然后经过大孔树脂、减压硅胶柱色谱、洗脱,得到银椴苷单体,采用Cosmo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55∶45),检测波长为320 nm,体积流量1.0 mL/min。结果 银椴苷单体能够很好的分离出来,质量分数为98%,银椴苷在0.041~0.513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100.05%,RSD为1.50%;结论 运用此方法能将银椴苷较好的提取分离,同时测定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准确,且重复性好,可用于檵木中银椴苷的测定。
    2014,45(), DOI:
    [摘要] (7158) [HTML] (0) [PDF 344.33 K] (23474)
    摘要:
    目的 对菊科药用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动态积累进行分析评价,为该药用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TQ/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超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DAD),测定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氨基酸类、核苷类、黄酮类及有机酸类成分的存在及其量。结果 氨基酸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菊的根、茎、叶中检测到13种氨基酸,总氨基酸的量分布顺序为:根>叶>茎;核苷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菊叶中检测到4种核苷,茎和根中分别检测到2种核苷,总核苷的量分布顺序为:叶>根>茎;黄酮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黄酮类成分的量分布顺序为:叶>根>茎,其中叶片所含黄酮类成分量为9.94%~18.66%,根中质量分数为5.88%~8.02%,茎中质量分数为3.98%~5.41%;有机酸类成分分析表明,总有机酸的质量分数分布顺序为:叶>根>茎,叶中质量分数为2.44%~4.94%,根中量为1.89%~2.64%,茎中质量分数为1.20%~1.48%。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量发生动态变化,在菊花采摘后达到高峰。结论 菊非药用部位尤其是叶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且在采摘花序后为资源丰产期。该研究结果为菊花采收后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DOI:
    [摘要] (5094) [HTML] (0) [PDF 152.05 K] (22972)
    摘要:
    2014,45(), DOI:
    [摘要] (5202) [HTML] (0) [PDF 461.64 K] (22730)
    摘要:
    目的 为了明确内源多胺是否介导真菌诱导子诱导白桦三萜的合成。方法 将40 μg/mL真菌诱导子、1 mmol/L腐胺(Put)和2 mmol/L多胺合成抑制剂D-精氨酸(D-Arg)添加到培养8 d的白桦悬浮培养体系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比色法分析多胺量和三萜量。采用药理学和恢复实验分析多胺在真菌诱导子诱导白桦三萜合成中的作用。结果 真菌诱导子或Put处理后,白桦悬浮细胞中的多胺量、三萜量和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处理24 h时,三萜量达最大值,分别增加了68.54%和30.34%。真菌诱导子和Put共同处理虽提高了三萜量,但其产量却低于真菌诱导子单独处理。真菌诱导子和D-Arg共同处理后三萜量低于真菌诱导子单独处理,处理24 h时降低程度最高,为40.57%。恢复实验发现,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真菌诱导子、Put以及真菌诱导子与D-Arg对白桦三萜合成的影响效应逐渐减弱,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 多胺介导了真菌诱导子促进白桦悬浮细胞中三萜的合成。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