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糖尿病的临床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化程度增加,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胰岛素抵抗带来的患者脂肪代谢紊乱导致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在T2DM人群中的广泛流行,加重了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2-3]。艾塞那肽与人体胰高糖素样多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GLP-1)具有53%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可以起到GLP-1受体激动剂的作用[4],罗志芳等[5]研究显示艾塞那肽治疗后的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并与肝脏脂肪减少相关,但并未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本研究以二甲双胍为对照药,观察了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对T2DM合并NAFLD患者的肝脏保护作用,并探讨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使用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张家港市中医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T2DM伴发NAFLD患者96例,其中男46例、女50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2.3±12.5)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3.3±0.6)年。
入组标准:T2DM诊断参照《中国慢性疾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糖尿病分册)2015年版》[1],NAFLD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6]。
排除标准:心、脑、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Ⅰ型糖尿病,伴发病毒性肝炎以及其他肝病者,伴发其他代谢性以及免疫性疾病者,恶性肿瘤。
患者分组:使用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人。对照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2.6±12.4)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3.5±0.7)年;治疗组男22例、女26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1.9±12.7)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3.2±0.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治疗操作均符合张家港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要求。
1.2 治疗方案两组均常规低盐和低脂等限制饮食及运动辅导,口服二甲双胍(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25 g/片,产品批号20130311)降糖治疗,起始剂量500 mg/d,2次/d,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调整剂量。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瑞典AstraZeneca AB公司生产,5 μg剂量刻度注射笔,产品批号HSD20130456),分别于早餐前60 min、晚餐前60 min皮下注射5 μg。两组均连续用药24周,治疗结束后评估各临床指标。
1.3 评价指标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取患者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PG)、血脂和肝功能,并测量治疗前后体质指数(BMI)、腰围、B超肝内贮脂量的变化。血糖测定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血脂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功能由检验科使用日本东芝715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19,FGF19)和FGF21的检测使用ELISA法,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盈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2014334、2014356),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BMI=体质量/身高2;腰围是测量经脐点的腰部水平围长;日本Aloka a 10型超声显示像仪行腹部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为3.5 MHz,由影像学专科医生操作并测定B超肝内贮脂量。
1.4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评价参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6]。显效:治疗后B超显示肝脏回声恢复正常改善二个等级;有效:肝脏B超显示肝回声严重程度改善一个等级;无效:肝脏B超显肝回声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增强。
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5 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痛、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糖、血脂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治疗前两组FBG、PPG,TG、TC血脂指标,肝功能ALT、AST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疗前显著降低(P<0.05、0.01),但治疗组上述指标的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 |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肝功能指标的比较(x ± s,n=48) Table 1 Comparision on blood glucose,blood lipid,and live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x ± s,n=48) |
2.2 BMI、腰围、B超肝内贮脂量的变化
治疗前BMI、腰围和B超肝内贮脂量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疗前显著降低(P<0.05、0.01),但治疗组上述指标的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 |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BMI、腰围、B超肝内贮脂量、FGF19和FGF21表达的比较(x ± s,n=48) Table 2 Comparision on BMI,waistline,B ultrasound in liver fat storage,FGF19 and FGF21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x ± s,n=48) |
2.3 FGF19和FGF21表达的变化
两组治疗前FGF19和FGF21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FGF19和FGF21表达均较疗前显著升高(P<0.05、0.01),但治疗组治疗后FGF19和FGF2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2.4 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17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4.6%;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7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5.4%。两组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 |
表 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n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
2.5 安全性评估
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出现恶心1例、腹痛1例、头痛2例、低血糖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治疗组出现呕吐1例、腹痛2例、头痛1例、低血糖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两组间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在普通成人中的发病率为20%~30%,而在T2DM人群中的发病率则高达43%~60%[7],胰岛素抵抗架起了NAFLD和T2DM间相互联系的病生理桥梁[8]。二甲双胍是T2DM患者首选降糖药,已有研究显示其具有潜在改善NAFLD的药理作用,但临床上尚存在争议[2]。艾塞那肽是人工合成的与人体内GLP-1同源的肽类产品,GLP-1是人体在进食时由胃肠道分泌的改善血糖水平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特别是对餐后血糖有改善作用[9]。武俊紫等[10]用大鼠模型研究发现艾塞那肽通过调控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及脂肪酰基辅酶A氧化酶1(ACOX1)改善大鼠NAFLD症状。冯文焕等[11]的研究发现艾塞那肽可通过对炎症因子的调控改善NAFLD大鼠肝功能。张学力等[12]的研究发现艾塞那肽可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蛋白的表达改善NAFLD大鼠肝功能。本研究使用二甲双胍联合艾塞那肽治疗T2DM伴发NAFLD患者,结果显示患者血糖、血脂以及肝功能的改善作用均显著优于二甲双胍单独治疗,说明联合用药有益于T2DM伴发NAFLD患者的临床治疗。
FGF19和FGF21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成员被认为新的脂肪因子,FGF19进食后由肠分泌增加,负向调节胆汁酸的合成和分泌,作用于肝脏提高能量代谢率,对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起重要的调节作用;FGF21由肝脏产生,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利用和脂类排泄,在调节糖脂代谢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3]。本研究观察到二甲双胍联合艾塞那肽治疗T2DM伴发NAFLD患者可以显著升高FGF19和FGF21因子,上述结果提示了联合用药对T2DM伴发NAFLD患者血糖、血脂以及肝功能的改善作用可能与此密切相关。
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阻止药物临床使用的一个主要因素,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也无显著差异,说明艾塞那肽在临床治疗安全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但也有研究显示FGF19与FGF21与肝功能的改善相关性并不明显[14],其具体的机制还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联合艾塞那肽对T2DM伴发NAFLD患者的血糖、血脂以及肝功能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临床使用安全。该疗法在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双盲对照研究后可以推广应用。
[1] | 纪立农, 陈莉明, 郭晓蕙, 等. 中国慢性疾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糖尿病分册)2015年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 (8) :673–701. |
[2] | 周赛君, 于德民, 于珮. 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防治新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3 (32) :5113–5122. |
[3] | 李爱民, 袁惠民. 人参健心胶囊对胰岛素抵抗大鼠内皮的保护作用[J]. 药物评价研究,2014,37 (1) :37–39. |
[4] | Goud A, Zhong J, Rajagopalan S. Emerging utility of once-weekly exenatid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 2015, 8 (2) :505–512. |
[5] | 罗志芳, 董志春, 司令. 艾塞那肽对不同体质量指数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J]. 中国药房,2016,27 (2) :240–241. |
[6] |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 (3) :161–163. |
[7] | Than N N, Newsome P N. A concise review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Atherosclerosis, 2015, 239 (1) :192–202. |
[8] | Shao N, Kuang H Y, Hao M, et al. Benefits of exenatide on obesity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with elevated liver enzy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4, 30 (6) :521–529. |
[9] | 刘敏, 荆丹清, 白桦, 等. 艾塞那肽替代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 (1) :47–51. |
[10] | 武俊紫, 牛世伟, 贾亚敏, 等. 艾塞那肽通过调控PPARα及ACOX1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症状[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 (4) :464–469. |
[11] | 冯文焕, 袁雪雯, 童国玉, 等. 艾塞那肽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NF-κB、TNF-α、TGF-β1表达的影响[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 (10) :771–774. |
[12] | 张学力, 郗光霞, 赵媛媛, 等. 艾塞那肽对糖耐量减低大鼠肝脏内质网应激标志性蛋白C/EBP同源蛋白表达的作用[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 (2) :167–169. |
[13] | Zhang F, Yu L, Lin X, et al. Minireview: Roles o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19 and 21 in metabolic regulation and chronic diseases[J]. Mol Endocrinol, 2015, 29 (10) :1400–1413. |
[14] | Gallego-Escuredo J M, Gomez-Ambrosi J, Catalan V, et al. Opposite alterations in FGF21 and FGF19 levels and disturbed expression of the receptor machinery for endocrine FGFs in obese patients[J]. Int J Obes (Lond), 2015, 39 (1) :12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