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评价研究》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教授任名誉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昌孝研究员任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教授任主编。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为我国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交流药物评价工作的实践经验,发展和完善评价的方法学,探讨评价相关的国际标准或指南,提高我国的总体评价研究水平。创刊以来先后被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和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公共卫生数据库》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并被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等收录。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2025年第48卷第5期
    显示模式:
    2025,48(5):0-0, DOI:
    摘要:
    2025,48(5):0-0, DOI:
    摘要:
    2025,48(5):1073-109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01
    摘要:
    目的 应用血清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白鲜皮水提物( DDAE)治疗银屑病的潜在机制。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克银丸(阳性药,0.9 g·kg-1)组和DDAE高、低剂量( 2.7、0.8 g·kg-1)组,采用5%盐酸普萘洛尔乳膏剂外涂构建大鼠银屑病模型,每天ig给药1次,连续14 d。苏木精-伊红( HE)染色观察大鼠皮肤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Baker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皮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细胞角蛋白( CK-17)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法检测大鼠皮损组织中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 IL)-1βIL-17AIL-22IL-23A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mRNA表达水平;同时对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皮肤组织出现角质层增生,表皮增厚,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等现象;克银丸组和DDAE高、低剂量组皮肤组织有少量的角质层增生,表皮轻度变薄,较模型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Baker病理评分升高( P<0.001),PCNA、CK-17蛋白和IL-1βIL-17AIL-22IL-23ATNF-α mRNA表达明显升高( P<0.001);与模型组比较,克银丸组和DDAE高、低剂量组的Baker病理评分显著下降( P<0.05、0.01、0.001),PCNA、CK-17蛋白和IL-1βIL-17AIL-22IL-23ATNF-α mRNA表达明显下降( P<0.05、0.01、0.001)。通过血清代谢组学发现,对照组与模型组血清中存在35个差异代谢物,主要与4条代谢通路有关,模型组与DDAE高剂量组血清中存在77个差异代谢物,主要与5条代谢通路有关,其中共同的代谢通路为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通路,涉及主要代谢物有花生四烯酸和乙醛酸。结论 白鲜皮对银屑病具有治疗作用,可能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来抑制银屑病的发生。
    2025,48(5):1091-110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02
    摘要: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探讨黄芪赤风汤( HQCF)对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大鼠的肝脏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钙片( Ato,1.8 mg·kg-1)组和HQCF低、高剂量(1.53、3.06 g·kg-1)组,采用动脉钳夹术联合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大鼠CAS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只做分离颈动脉处理而不使用血管钳,喂食基础饲料。造模时间持续12周,造模结束后ig给药,每天1次,持续28 d。HE染色评估大鼠颈动脉、肝脏的病理学形态;试剂盒法检测大鼠血清肝功能、血脂以及肝脏氧化指标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测定大鼠肝组织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肝组织脂质代谢相关蛋白水平;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大鼠肝组织代谢物谱。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HQCF组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水平显著下降(P<0.01);颈动脉纤维斑块与钙化灶生成明显减少,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明显改善;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上调、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调(P<0.0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脂肪酸合成酶(FAS)、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且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肝脏非靶向代谢共鉴定出30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鞘脂代谢、色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结论 HQCF改善CAS大鼠血脂紊乱的作用机制与调节肝脏组织代谢物水平,从而改善肝脏脂质代谢相关。
    2025,48(5):1103-111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03
    摘要:
    目的 研究桂枝茯苓胶囊( GZFL)对人子宫肌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同时结合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人子宫肌瘤细胞分为对照组、GZFL( 0.4、0.5、0.6、0.7、1.0 mg·mL-1)和米非司酮( RU-486,20、25、30、40、90 μmol·L-1)组,药物处理细胞24 h。MTS法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并筛选适宜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人子宫肌瘤细胞B淋巴细胞瘤-2( 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代谢组学技术研究GZFL对人子宫肌瘤细胞的作用机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GZFL能显著抑制人子宫肌瘤细胞增殖( P<0.01、0.001)、诱导其发生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 P<0.01、0.001)、且可下调细胞中Bcl-2、PCNA( P<0.05、0.01)蛋白的表达,均呈浓度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GZFL高剂量组中14种差异代谢物下调,4种差异代谢物上调。对差异代谢物进行进一步通路富集得到15条代谢通路,其中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可能是GZFL作用的主要途径。结论 GZFL对人子宫肌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干预氨基酸的代谢、进而影响细胞的能量供给及代谢相关。
    2025,48(5):1114-112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04
    摘要:
    目的 基于核酸结合寡聚结构域(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探究汉黄芩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汉黄芩素低、高剂量(40、80 mg·kg-1)组,汉黄芩素ip给药3 d,对照组和模型组ip等量0.9%氯化钠溶液。第3次给药1 h后给予模型组和汉黄芩素低、高剂量组小鼠ip 25 mg·kg-1的LPS,对照组ip等量0.9%氯化钠溶液。统计小鼠死亡情况,绘制生存曲线; LPS刺激12 h后监测小鼠呼吸频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肺组织炎症相关白细胞介素-1β(Il1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水平; 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肺组织NLRP3、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SC)、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cleaved Caspase-1)、Gasdermin D-NT(GSDMD-NT)的蛋白表达。采用200 ng·mL-1 LPS分别联合4 mmol·L-1三磷酸腺苷(ATP)、500 mg·mL-1明矾(Alum)或1 μmol·L-1短杆菌肽( Gra)刺激PMs细胞构建经典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模型,Western blotting检测汉黄芩素(5、10、20 μmol·L-1)对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cleaved Caspase-1、IL-1β和细胞焦亡相关蛋白GSDMD-NT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中,与模型组比较,汉黄芩素80 mg·kg-1组小鼠的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汉黄芩素显著改善小鼠呼吸频率降低(P<0.05),显著改善小鼠肺组织损伤(P<0.001),显著降低肺组织Il1bTnfα mRNA表达水平(P<0.001),显著降低肺组织NLRP3、GSDMD-NT蛋白的表达量(P<0.01、0.001)。在细胞模型中,与模型组比较,汉黄芩素显著降低IL-1β、cleavedCaspase-1、GSDMD-NT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0.01、0.001)。结论 汉黄芩素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改善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
    2025,48(5):1124-113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05
    摘要:
    目的 探究理气活血滴丸对大鼠心肌细胞H9C2缺氧/复氧( H/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机制。方法 理气活血滴丸175 mg·kg-1 ig给予大鼠制备含药血清,ig给予大鼠去离子水制备空白血清。将生长状态良好的H9C2细胞分为9组:对照[10%胎牛血清( FBS)]组、单给空白血清( 10%空白血清)组、模型( 10% FBS+H/R模型)组、空白血清( 10%空白血清预处理12 h+H/R模型)组、含药血清( 10%含药血清预处理12 h+H/R模型)组、shNC+空白血清( NC-shRNA感染+10%空白血清预处理12 h+H/R模型)组、shHIF-1α+空白血清( HIF--shRNA感染+10%空白血清预处理12 h+H/R模型)组、shNC+含药血清( NC-shRNA感染+10%含药血清预处理12 h+H/R模型)组、shHIF-1α+含药血清( HIF--shRNA感染+10%含药血清预处理12 h+H/R模型)组。重组shRNA腺病毒感染H9C2细胞24 h后,更换相应培养基预处理12 h,随后进行H/R处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检测心肌酶[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心肌肌钙蛋白I( cTnI)]漏出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Annexin V-APC/7-AAD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Bcl-2)、Bcl-2相关X蛋白( Bax)、裂解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cleaved Casepase-3)、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血红素加氧酶1( HO-1)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观察HIF-1α亚细胞定位并行平均光密度( AOD)分析。结果 与单给空白血清组比较,H/R后空白血清组H9C2心肌细胞的培养液中LDH、CKMB和cTnI含量显著升高( P<0.01),细胞活力显著下降( P<0.05)、凋亡率显著增加( P<0.05),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P<0.05),Bax、cleaved Casepase-3、HIF-1α、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5),HIF-1α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HIF-1α AOD显著升高( P<0.05)。与空白血清组比较,理气活血滴丸含药血清预处理可使H/R后心肌细胞的心肌酶LDH、CK-MB、cTnI漏出显著减少( P<0.05),细胞活力显著升高( P<0.05)、凋亡率显著降低( P<0.05),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0.05),Bax、cleaved Casepase-3、HIF-1α、HO-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P<0.05),HIF-1α在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有表达,但主要定位于细胞核,HIF-1α AOD显著降低( P<0.05)。重组腺病毒介导的HIF-1α-shRNA可削弱理气活血滴丸含药血清上述作用( P<0.05)。结论 理气活血滴丸通过调节HIF-1α信号通路减轻H/R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2025,48(5):1134-114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06
    摘要:
    目的 探讨苍术-白术药对及各单味药醇提物对葡聚糖硫酸钠( DSS)溶液诱导溃疡性结肠炎( UC)的小鼠肠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81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 3.5% DSS),苍术醇提物( ALEE)低、高剂量(555、1 110 mg·kg-1)组,白术醇提物( AMEE)低、高剂量( 555、1 110 mg·kg-1)组,苍术-白术药对醇提物( AL-AMEE)低、高剂量( 555、1 110 mg·kg-1)组,柳氮磺吡啶( SASP,阳性药,250 mg·kg-1)组,每组9只。在7 d实验中,除对照组外,其余所有组的小鼠均自由饮用3.5% DSS溶液,以建立UC模型。造模第2天开始ig给药,每天1次,连续7 d。每天对小鼠的体质量和便血状况进行观察,计算疾病活动指数( DAI)评分;测量小鼠结肠长度、计算脾脏系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 HE)法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状态,并运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染色( AB/PAS)评估杯状细胞的数量;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细胞介素( IL)-1β、IL-6、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法测定TNF-αIL-1βIL-6、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 ZO-1)、闭合蛋白( Occludin)mRNA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体质量、结肠长度、DAI评分、杯状细胞数目显著增加( P<0.05、0.01),脾脏系数显著降低、结肠病理评分显著降低( P<0.05、0.01);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转录水平及其蛋白表达,以及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0.05、0.01),且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0.05、0.01),AL-AMEE组的作用最明显。结论 苍术-白术及其组成药味均能改善DSS诱导所引起的UC炎症,缓解结肠黏膜损伤,促进肠道屏障修复,且苍术-白术药对疗效更为显著。
    2025,48(5):1145-115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07
    摘要:
    目的 为了提高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叶的临床疗效,对其有效组分进行配伍研究并建立设计空间,为制剂成型工艺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体外培养牛乳腺上皮细胞( BMEC),以CCK-8法检测的细胞存活率和试剂盒法检测的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细胞介素( IL)-1β分泌量为指标,筛选脂多糖( LPS)造模的适宜浓度及时间;应用建立的BMEC细胞的LPS模型,以细胞存活率和TNF-α、IL-1β分泌量为指标,筛选出木芙蓉叶抗急性乳腺炎有效组分——芦丁、异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金丝桃苷的最佳配伍组合;以细胞存活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初步筛选最佳组合成分中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抗LPS诱导BMEC细胞的有效给药浓度;通过Box-Behnken设计建立模型,采用多指标叠加法建立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抗LPS诱导BMEC细胞的设计空间,并以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上清中TNF-α、IL-1β、IL-6含量为指标,对随机的选取空间点内和点外进行验证,筛选出给药浓度。结果 10 μg·mL-1 LPS刺激BMEC细胞24 h制备模型;木芙蓉叶抗急性乳腺炎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组合为芦丁、异槲皮苷和山柰酚3个成分;建立的设计空间芦丁的质量浓度为96~104 μg·mL-1、异槲皮苷的质量浓度为45~54 μg·mL-1、山柰酚的质量浓度为4.5~6.5 μg·mL-1,经验证,在此空间内的点均在所设的预测范围内。结论 成功筛选出木芙蓉叶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且建立的设计空间工艺稳定可靠。
    2025,48(5):1155-116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08
    摘要:
    目的 建立甲型H1N1流感病毒(H1N1)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模型,探讨金银花水提物(LJAE)对该模型药效及机制。方法 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磷酸奥司他韦(OT,抗病毒阳性药,11 mg·kg-1,临床等效剂量)组、头孢克洛缓释片(CF,抗菌阳性药,106.38 mg·kg-1,临床等效剂量)组和LJAE低、中、高剂量(6.5、13.0、26.0 mL·kg-1)组,除对照组外,建立致死型H1N1继发S.aureus模型,连续给药5 d,观察死亡率;除对照组外,建立亚致死性H1N1继发S.aureus模型,连续给药5 d,测定肺指数,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肺病毒量,平板法检测肺菌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损伤;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通过qRT-PCR法检测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CXCL-1) mRNA表达量; ELISA法检测肺组织MCP-1、TNF-α、IFN-γ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CD4+IFN-γ+(Th1)和CD4+IL-4+(Th2)细胞比例。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LJAE显著降低致死型H1N1继发S.aureus模型小鼠的死亡率(P<0.05、0.01、0.001),显著降低亚致死型H1N1继发S.aureus模型小鼠的肺指数(P<0.001)、肺病毒量(P<0.001)和肺菌量(P<0.001),减轻肺病理损伤; LJAE显著减少肺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募集( P<0.001),显著降低趋化因子MCP-1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01),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CD4+IFN-γ+/CD4+IL-4+P<0.001)。结论 LJAE具有显著的抗H1N1继发S.aureus感染的活性,能够通过调节过激的Th1型免疫反应,抑制Th1型细胞因子MCP-1、TNF-α和IFN-γ的释放,减轻肺部炎症细胞的过度浸润,修复H1N1继发S.aureus引发的肺损伤。
    2025,48(5):1167-117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09
    摘要:
    目的 综合评价辣木叶提取物对人脂质代谢异常HepG2细胞模型和小鼠高脂血症模型的脂质异常的调节作用,探讨辣木叶调血脂的主要物质基础。方法 制备辣木叶水提物及总黄酮冻干粉;建立油酸钠-钠棕榈酸酯(O-P)诱导的HepG2脂质代谢异常细胞模型,以及通过注射维生素D3并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的小鼠高脂血症模型; CCK-8检测细胞活性,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中脂滴形成情况,酶标仪检测细胞及小鼠血清中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丙二醛( MDA)、谷胱甘肽( GSH)、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综合评价辣木叶总黄酮体内外的调脂作用及其在辣木叶调脂功效中发挥的作用。结果 细胞学实验表明:辣木叶总黄酮降低TG、TC和MDA的作用与等效剂量辣木叶水提物作用相当( P>0.05),明显优于或相当于15.0 μmol·L-1的辛伐他汀( P<0.01);等效剂量的辣木叶总黄酮提高GSH、SOD的作用,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1),但远远小于对应的辣木叶水提物( P<0.05)。动物实验表明: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以及血清中TC、TG、LDL-C、HDL-C、MDA、SOD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1);辣木叶水提物中剂量组降低TG、TC、MDA和升高SOD以及高剂量组降低LDL-C和升高HDL-C的作用,分别与等效剂量辣木叶总黄酮(中、高剂量组)的作用一致,无组间差异( P>0.05),与辛伐他汀的作用相当或更优。结论 辣木叶总黄酮可能是辣木叶调脂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调血脂与抗氧化作用有关,但可能还有其他成分或通过其他机制发挥调血脂作用。
    2025,48(5):1176-118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10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豨莶草化学成分鉴定,结合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验证,探讨豨莶草治疗心肌缺氧损伤的药效成分和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肼质谱( UHPLC-LTQ-Orbitrap MS)技术对豨莶草醇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以鉴定出来的化学成分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豨莶草对心肌缺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活性成分并预测治疗靶点。基于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模型,验证豨莶草代表性活性成分豨莶精醇和奇壬醇的关键通路和靶点。结果 豨莶草醇提液共鉴定出43个化学成分,筛选豨莶精醇和奇壬醇可能是豨莶草治疗心肌缺氧损伤的关键活性成分,STAT3、SHBG、IL2、CYP19A1、HMGCR、PTPN1和AR可能是关键靶点。豨莶精醇和奇壬醇能够提高H9c2细胞缺氧损伤模型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性,降低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氧( ROS)和丙二醛( MDA)水平。豨莶精醇和奇壬醇上调了磷酸化Janus激酶2/Janus激酶2( p-JAK2/JAK2)和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p-STAT3/STAT3)的值,降低了Bcl-2相关X蛋白/B淋巴细胞瘤-2(Bax/Bcl-2)值,下调了半胱天冬酶-9(Caspase-9)和半胱天冬酶-3( Caspase-3 )的表达。结论 筛选获得豨莶草活性成分豨莶精醇和奇壬醇,可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减少细胞凋亡,发挥抗心肌缺氧损伤作用。
    2025,48(5):1188-119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11
    摘要:
    目的 探究艾纳香总黄酮干预慢性咽炎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分析艾纳香总黄酮干预慢性咽炎的生物调控过程与信号通路,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PPI)网络和“成分-靶点”网络。建立氨水诱导的慢性咽炎大鼠模型,给予艾纳香总黄酮干预后,采用苏木素-伊红( HE)染色观察大鼠咽部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 IL-6)、前列腺素E2( PGE2)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与蛋白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咽部组织Toll样受体4( TLR4)/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核转录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上关键基因与蛋白的表达。结果 共获得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177个,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艾纳香总黄酮可以调节IL6、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单位α(PI3KCA)、蛋白激酶B1( Akt1)、核因子κB1( NF-κB1)等核心靶点,调节异源性刺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干预慢性咽炎。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艾纳香总黄酮能明显改善大鼠咽部组织病理状态;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IL-6和PGE2水平( P<0.05、0.01),升高IL-10水平( P<0.01);显著下调大鼠咽部组织TLR4PI3KCA、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 PI3KR1)、Akt1、核因子κB激酶亚基β抑制因子( IKBKB)和NF-κB1 mRNA表达水平( P<0.01),TLR4、PI3K、Akt、核因子κB p65( 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及其磷酸化水平( P<0.05、0.01)。结论 艾纳香总黄酮可能通过调控TLR4/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慢性咽炎。
    2025,48(5):1200-121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12
    摘要:
    目的 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姜黄素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HIRI)的影响。方法 采集姜黄素的化学结构,并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等多个数据库确定潜在的靶点。使用UniProt数据库进行数据转换。从GEO数据库( GSE151648)中提取有关HIRI的信息。使用R软件包DESeq2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寻找潜在的HIRI靶点。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WGCNA)确定交集靶点,并使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模型。通过基因本体(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KEGG)富集分析,结合机器学习进一步筛选出关键基因,并利用AutodockTools和其他软件完成核心分子的对接模拟。在此基础上对小鼠进行的体内实验验证这些关键基因。结果 WGCNA分析确定了25个重叠的目标,机器学习确定了5个与HIRI相关的关键基因。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姜黄素和生物学过程如癌症、细胞凋亡和转录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动物实验验证组织染色切片与血清肝功能指标,并进一步验证关键基因的表达,从而验证姜黄素可以减轻HIRI损伤。结论 姜黄素可以通过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和细胞周期蛋白水平来改善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进而改善HIRI。
    2025,48(5):1211-122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13
    摘要:
    目的 制备山慈菇葡甘露聚糖(PBP)的硒纳米粒,初步评价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原位生成的硒作为交联剂,制备山慈菇葡甘露聚糖的纳米粒( PBP-SeNPs),使用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PBP-SeNPs的处方及制备工艺,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平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 PDI)、ζ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观察其外观形态,同时考察纳米粒在生理介质及室温放置下的粒径变化。采用MTT法评估PBP-SeNPs对4T1细胞的体外毒性,并通过4T1荷瘤小鼠模型研究其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 最优处方及制备工艺为PBP、亚硒酸钠(Na2SeO3)、抗坏血酸以质量比为9.79∶ 1∶3投料,PBP的质量浓度为5.4 mg·mL-1,反应温度为24℃,反应时间为2.7 h时,PBP-SeNPs的粒径为(126.400±6.402) nm,PDI为0.197±0.021,ζ电位为( -8.17±0.35) mV,含硒量1.2%,载药量为55.0%; TEM观察PBP-SeNPs呈均一的球形,PBP-SeNPs在0.9%氯化钠溶液、PBS、5%葡萄糖溶液或小鼠血浆中孵育12 h粒径没有显著增加,室温放置15 d仍稳定。体外细胞毒实验证实PBP-SeNPs能显著抑制4T1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对4T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比同浓度PBP更强[半数抑制浓度(IC50),62.64 vs 189.10 μg·mL-1];体内抗肿瘤实验中,PBP-SeNPs对荷瘤小鼠的抑瘤率明显优于阳性药阿霉素注射液(68.3% vs 33.6%,P<0.05)和PBP溶液(68.3% vs 49.7%,P<0.05),且小鼠的体质量和脏器指数均未出现显著下降(P>0.05)。结论 成功制备稳定性良好的PBP-SeNPs,较PBP溶液显著提高体内外抗肿瘤活性。
    2025,48(5):1224-123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14
    摘要:
    目的 制备负载二氢杨梅素( Dmy)的类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8( ZIF-8)纳米粒( Dmy@ZIF-8),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在体内外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浸渍法制备Dmy@ZIF-8纳米粒。单因素考察Dmy@ZIF-8纳米粒制备的主要影响因素,选择ZIF-8与Dmy质量比、Dmy质量浓度和制备时间作为主要影响因素,使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Dmy@ZIF-8纳米粒处方工艺。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扫描电镜(SEM)进行表征,考察Dmy@ZIF-8纳米粒在pH 5.5、6.5、7.4磷酸盐缓冲液中释药情况。采用MTT法和Annexin V/PI双染法考察Dmy@ZIF-8纳米粒对Hep3B细胞的抑制及促凋亡作用。应用Hep3B细胞建立肝癌小鼠模型,考察Dmy@ZIF-8纳米粒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 Dmy@ZIF-8纳米粒最佳处方为: ZIF-8与Dmy质量比2.43∶ 1,Dmy质量浓度1.51 mg·mL-1,制备时间24.50 h。Dmy@ZIF-8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和ζ电位分别为( 85.96±1.17)%、( 24.96±0.25)%、( 53.49±4.17) nm、-( 15.69±1.04) mV。Dmy@ZIF-8纳米粒大小均匀,Dmy在Dmy@ZIF-8纳米粒中转变为无定形态,Dmy@ZIF-8纳米粒在pH 5.0、5.5磷酸盐缓冲液中释药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体外释药具有pH敏感性。MTT法结果显示,Dmy和Dmy@ZIF-8纳米粒对Hep3B细胞半数抑制浓度( IC50)分别为74.16、55.89 μg·mL-1。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较,Dmy@ZIF-8纳米粒显著抑制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Dmy@ZIF-8纳米粒组(25 mg·kg-1)抑瘤率达66.28%。结论 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理化性质和pH敏感性的Dmy@ZIF-8纳米粒,显著提高Dmy体内外抗肿瘤活性。
    2025,48(5):1236-124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15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白蔹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槲皮素、儿茶素、白蔹素、白藜芦醇、大黄素、大黄素甲醚、齐墩果酸、羽扇豆醇、豆甾醇、胡萝卜苷、β-谷甾醇含量的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加权TOPSIS模型,评价不同产地白蔹的质量。方法 采用HPLC法,应用Prism RP C18色谱柱,乙腈-0.2%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280、254和210 nm三波长测定18批白蔹中上述13个成分含量,同时检测醇溶性浸出物( ESE)、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结合化学计量学、加权TOPSIS法综合评价白蔹的整体质量。结果 13个成分在65 min内完全分离,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6.94%~100.10%,RSD均<2.0%; 18批白蔹中13个成分含量分别为( 0.509±0.110)、( 0.672±0.086)、( 1.498±0.255)、( 3.597±0.601)、( 0.246±0.080)、( 0.248±0.051)、( 0.141±0.029)、( 0.183±0.044)、( 0.113±0.040)、(0.387±0.085)、(0.052±0.025)、(0.069±0.014)、(0.343±0.076) mg·g-1,ESE、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分别为(20.0±2.0)%、( 9.0±2.4)%和( 2.2±0.8)%,16个指标含量差异均较大。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18批白蔹聚为3类,以VIP值>1为阈值,筛选出儿茶素、槲皮素、羽扇豆醇、原儿茶酸和β-谷甾醇为区分18个不同产地白蔹的差异性标志物。因子分析( FA)和加权TOPSIS法均显示安徽、河南、湖北产地的白蔹质量较优。结论 基于HPLC法同时测定白蔹中13个成分含量方法,该方法准确可靠,化学计量学与加权TOPSIS法科学直观,可用于评价白蔹的整体质量。
    2025,48(5):1245-125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16
    摘要:
    目的 采用UPLC-Q-TOF-MS/MS技术解析九味熄风颗粒化学成分并建立5种酚酸类成分(天麻素、巴利森苷E、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A)一测多评( QAMS)定量测定方法。方法 应用Waters UPLC HSS T3色谱柱,以甲醇-0.1%甲酸水为流动相洗脱梯度,体积流量0.3 mL·min-1,柱温35℃,采用电喷雾离子源( ESI),正、负离子模式扫描,根据质谱数据结合文献报道进行成分鉴定。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色谱柱,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20 nm,以天麻素为内参物,建立其与4种酚类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各待测组分的含量,比较外标法( ESM)和QAMS这2种方法的差异。结果 从九味熄风颗粒中共推断和鉴定出92个化学成分,包括20个生物碱类、20个有机酸及其酯类、12个环烯醚萜类、6个酚类、6个氨基酸类、6个苯乙醇苷类、6个三萜类及16个其他类(糖类、黄酮类、核苷类等)成分。QAMS法和ESM法测得的各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5种成分相对误差( RE)均低于5%。结论 通过UPLC-Q-TOF-MS/MS技术可实现对九味熄风颗粒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建立的ESM与QAMS法联用的多指标定量方法可为该制剂酚类成分的质量一致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2025,48(5):1257-126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17
    摘要:
    目的 明确尿酸和常见高尿酸治疗药物对人绒毛膜癌(Bewo)细胞活力及融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加入或不加入50 μmol·L-1毛喉素诱导Bewo细胞融合的情况下,分别使用(30、50、70、100、160、200、400、600 mg·L-1)尿酸或者别嘌呤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丙磺舒(1、10、20、50、100 μmol·L-1)处理Bewo细胞48 h,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筛选药物合适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分泌量;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融合情况并计算融合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融合关键基因合胞素1(ERVW-1)、合胞素2(ERVFRD-1)、合胞素2受体(MFSD2A)、丙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苏氨酸转运蛋白(ASCT1)、ASCT2 mRNA表达量。结果 各浓度尿酸对Bewo细胞活力没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100 μmol·L-1别嘌呤醇组的Bewo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在加入毛喉素后,100 μmol·L-1别嘌呤醇组的Bewo细胞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但没有显著差异;加或不加毛喉素,100 μmol·L-1非布司他,50、100 μmol·L-1苯溴马隆都显著降低Bewo细胞活力(P<0.05、0.001)。与毛喉素组相比,尿酸及4种高尿酸治疗药物均显著降低hCG分泌量(P<0.01、0.001),显著抑制细胞的融合(P<0.001);尿酸显著抑制ERVW-1ERVFRD-1MFSD2A mRNA表达(P<0.05、0.01、0.001),4种高尿酸治疗药物显著抑制VFRD-1MFSD2A mRNA表达(P<0.001),非布司他显著抑制ERVW-1 mRNA表达(P<0.05),别嘌呤醇、非布司他、丙磺舒显著上调ASCT2的mRNA表达(P<0.01、0.001)。结论 尿酸降低滋养细胞融合程度进而导致其分泌hCG功能下降;高尿酸药物会加剧这种功能的缺陷,针对于高尿酸孕妇急需开发新药。
    2025,48(5):1266-127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18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感知机( MLP)预测模型和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在肾移植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亳州市人民医院2023年1月—2025年3月185例进行989例次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监测的肾移植患者,分析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选取其中78例进行CYP3A5*3基因多态性检测的198例次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建立MLP血药浓度预测模型。结果 临床疗效方面,高治疗窗组[谷浓度( Cmin) > 15 ng·mL-1]平均血药浓度( 18.82±4.42) ng·mL-1;治疗窗组( 5 ng·mL-1Cmin≤15 ng·mL-1)平均血药浓度( 7.86±3.48) ng·mL-1;低治疗窗组( Cmin<5 ng·mL-1)平均血药浓度( 2.85±2.16) ng·mL-1,达标比例65.42%。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组的血药浓度范围高于未发生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体质量、给药剂量、肌酐和总胆红素是影响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主要相关因素。MLP预测模型的损失函数为0.82,预测值与实测值平均误差绝对值为0.162 ng·mL-1,相关系数R2为0.985,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结论 血药浓度监测影响肾移植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MLP预测模型预测血药浓度准确率高,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误差小,效果理想,可辅助临床他克莫司个体化用药。
    2025,48(5):1273-128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19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测定人血浆中泽布替尼浓度的方法,并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方法 以伊布替尼为内标,血浆样本经90%乙腈沉淀蛋白,采用Shim-pack GSP-HP C18(50 mm×2.1 mm,3 μm)色谱柱,0.1%甲酸水-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 mL·min-1,柱温40℃,进样量3 μL;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监测泽布替尼m/z 472.2→290.2(定量离子) ,m/z472.2→455.2(定性离子) ;伊布替尼m/z 441.2→138.1的浓度。28名受试者空腹口服泽布替尼160 mg,给药前30 min和给药后2 h收集血浆,按建立的U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泽布替尼浓度,并将结果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 TDM)。结果 泽布替尼在1~1 0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 R2=0.994 2) ,准确度在97.4%~104.3%,批内及批间精密度( RSD)均≤4.8%,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在100.8%~102.5%,回收率为96.9%~100.5%。泽布替尼血浆样品在室温放置12 h,4℃放置12 h,进样器(8℃)放置24 h,反复冻融( -20℃) 3次,-20℃放置30 d,-80℃放置30 d的情况下均稳定。28名患者泽布替尼平均稳态谷浓度为( 3.25±1.75) ng·mL-1,平均稳态峰浓度为( 110.09±52.53) ng·mL-1。TDM结果表明,泽布替尼谷浓度与患者肝功能指标密切相关。结论 建立的一种U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泽布替尼药物浓度,适用于泽布替尼TDM及个体化用药。
    2025,48(5):1281-129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20
    摘要:
    目的 以《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第二版)》为基准构建评估体系,对注射用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 MRSA)药物开展多维度综合评价,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医疗机构药品遴选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系统性文献回顾策略,全面纳入参评药品的真实世界研究、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临床指南、系统综述、专家共识及药品说明书等多源证据,结合治疗MRSA注射剂的临床特性,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从5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分别为药学特性、经济性、有效性、安全性及其他属性。结果 所有纳入评估的注射用MRSA治疗药物综合评分均高于65分,其中江苏正大丰海制药生产的利奈唑胺注射液以80.0分位居首位,丽珠集团生产的万古霉素( 75.9分)与VIANEX S.A.生产的万古霉素( 75.6分)分列其后。其他注射液的评分结果依次为:利奈唑胺注射液(Pfizer AS) 73.7分、奈诺沙星(浙江医药) 70.0分、达托霉素(安士制药) 69.7分、替考拉宁(浙江医药) 68.8分、去甲万古霉素(华北制药)得分最低为66.2分。纳入不同生产企业的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制剂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仿制药(已通过一致性评价)在药品经济学维度中显著优于原研产品。结论 所有纳入评估的MRSA治疗用注射剂均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医疗机构在治疗MRSA抗菌药物注射剂遴选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数据支持。
    2025,48(5):1293-130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21
    摘要:
    目的 分析真实世界中益气维血治疗贫血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采用频数分析对来自7个省市18家综合医院信息系统( HIS)中使用益气维血治疗贫血患者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及临床用药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运用SPSS Modeler 18.0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并通过对比实验室指标对益气维血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使用益气维血片/胶囊治疗贫血患者共6 629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比例为3.09∶ 1.00。年龄分布为25~45岁患者比例最大,占50.61%。患者分布科室以妇产科为主。入院诊断病情为轻度贫血的患者最为普遍,占75.50%。使用益气维血片/胶囊治疗贫血患者常合并妇产科相关疾病,其次是肾相关疾病、消化道疾病、肝病、恶性肿瘤等。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益气维血与琥珀酸亚铁片、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和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联合使用频率最高,规则支持度分别为28.70%、18.12%、17.97%。益气维血联合2种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右旋糖酐铁口服液+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规则支持度为7.54%。有效性分析表明,与单独使用铁剂治疗贫血的患者相比,使用益气维血的患者血红蛋白上升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 益气维血用药以女性患者为主,临床合并症频数最多妇产科相关疾病,联合用药使用最多的是琥珀酸亚铁片。益气维血相比于铁剂治疗贫血具有更显著的疗效,有助于贫血患者的恢复。
    2025,48(5):1301-130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22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清咳平喘颗粒单用及与六君子汤联用治疗尘肺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2年1月—2023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职业病医院收治的138例气虚质尘肺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清咳平喘颗粒(清咳)组、清咳平喘颗粒+六君子汤联合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以西医综合治疗,清咳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咳平喘颗粒治疗,联合组在清咳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六君子汤治疗。对比3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肺功能水平[用力肺活量( 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量( MMEF)、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 FEV1/FVC)]、疾病康复指标[血氧饱和度( SpO2)、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评分( CAT)、急性发作次数]、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降钙素原、治疗安全性。结果 清咳组、联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均能显著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SpO2水平,降低CAT评分、急性发作次数、FeNO及降钙素原水平( P<0.05)。其中联合组在改善患者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状态,提升肺功能水平,促进疾病康复指标恢复,降低降钙素原方面显著强于清咳组( 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性( P>0.05)。结论 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清咳平喘颗粒治疗尘肺病有良好效果,能显著提升治疗有效率,减轻中医证候程度,提高肺功能水平,促进疾病的康复状态,提高血氧饱和度,降低CAT评分,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减轻炎症水平,安全性好,可推荐用于尘肺病的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六君子汤,可进一步提升其治疗效果。
    2025,48(5):1308-132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23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生物学初治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在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万方数据库( Wanfang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 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8个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和Stata16.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5项研究,包括12 121例患者,涉及16种药物的21种不同药物剂量。网状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 ①在美国风湿病学会评分改善≥20%应答率( ACR20)方面,累计概率排名曲线下面积( 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依次为Golimumab 50 mg SCQ4W( 99.2%) >Infliximab 5 mg·kg-1 IVQ8W( 90.7%)>Etanercept 25 mg SCBIW( 87.3%); ②在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改善≥75%应答率( PASI75)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依次为Infliximab 5 mg·kg-1IVQ8W(96.8%) >Golimumab 50 mg SCQ4W(94.4%) >Ixekizumab80mg SCQ2W(77.9%); ③在健康评估问卷残疾指数(HAQDI)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依次为Golimumab 50 mg SCQ4W(98.8%)>Ixekizumab 80 mg SCQ2W(81%) >Guselkumab 100 mg SCQ4W( 67.7%); ④在最小疾病活动应答率( MDA)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依次为Secukinumab300 mg SCQ4W( 81.4%) >Secukinumab 150 mg SCQ4W( 81.2%) >Ixekizumab 80 mg SCQ4W( 69.6%); ⑤在安全性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依次为Golimumab 50 mg SCQ4W( 83.8%) >Apremilast 30 mg POBID( 78.7%) >Ustekinumab90 mg SCQ12W( 76%)。结论 当前证据显示,对ACR20和安全性严重不良事件( SAE)进行综合分析,Golimumab 50 mgSCQ4W表现出来的疗效最好,可能为目前生物学初治PSA患者最有效的药物。但由于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2025,48(5):1323-133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24
    摘要:
    目的 基于自然杀伤(NK)细胞相关文献分析探究NK细胞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收录的NK细胞相关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6.2.R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11 653篇与NK细胞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文献年发表量总体逐渐上升,主要作者有周忠海、刘军权、Wang Y等,主要研究机构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和Tabriz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等,高频关键词主要有免疫功能、免疫治疗、肿瘤、免疫调节、肿瘤微环境等。结论 当前NK细胞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其抗肿瘤应用,利用NK细胞接合器杀伤肿瘤显示出更好的安全性与疗效,为NK细胞免疫疗法提供重要意义;在NK细胞培养方法方面的关注较少,日后可挖掘能够有效激活NK细胞的中药活性成分,增加联合中药培养NK细胞的方法及机制研究,为培养NK细胞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向,同时促进中药理论与免疫细胞的融合发展。
    2025,48(5):1338-134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25
    摘要:
    医疗机构在优化院内药品结构、合理调整药品目录的工作中,对待遴选药品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对保障临床基本用药的供应与规范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在药品遴选及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且目前国内现有的药品遴选评价方法由于评价策略和指标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给医疗机构的选择带来了困惑。因此,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医疗机构药品准入与调出工作实际的药品遴选评价方法至关重要。通过对国内现有药品遴选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构建符合国内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动态调整工作实际的药品遴选评价方法的策略建议,为医疗机构规范开展药品遴选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2025,48(5):1346-135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26
    摘要:
    儿童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作为上市后再评价的一种规范管理形式,从多维度全面评价儿童药品的综合价值,通过专家组打分进行指标赋分和分值计算,最终形成推荐意见,为儿童药品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保障儿童药品安全。目前我国儿童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机制包括出台了专门的管理指南和评价技术指南,采用多维度评价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确立结构化的评审流程。我国儿童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体系正在逐步构建和完善中,存在立法不完善、评价维度不统一、临床创新性界定模糊、真实世界数据机制和评价结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评价工作与实际药品监管和药品供应保障之间脱节。为应对未来挑战,应从加强立法、合理选择评价维度、完善儿童药品创新性评估体系、健全真实世界数据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决策支持机制等方面完善儿童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体系,从而解决儿童用药保障问题、提升儿童健康水平。
    2025,48(5):1354-136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27
    摘要: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物群体,多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多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抗生素使用是影响肠道菌群变化的重要因素,临床上针对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是一把双刃剑,抗生素使用在某些严重感染时能治病救人,但使用不当也会对肠道菌群造成危害。抗生素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及相关免疫代谢等机制可能具有引发儿童相关疾病(湿疹、过敏、哮喘、肥胖)、炎症性肠病( IBD)、肠易激综合征( IBS)、代谢性疾病、慢性肝脏疾病、肿瘤等疾病的风险,临床在应用抗生素时需要采取联用益生菌、益生元、肠菌移植( FMT)等保护肠道菌群手段,或联合使用抗生素缩短单独使用抗生素的时间,联合噬菌体等措施,减轻抗生素使用导致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及对肠道菌群的不良影响。
    2025,48(5):1362-136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28
    摘要: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双特异性抗体( BsAb)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相比于传统的小分子和单抗类药物,BsAb的结构经过特殊设计,能强有力地激活免疫系统,但在消退肿瘤的同时也给安全性带来了特殊风险。首先从靶点选择和动物模型、免疫原性、非临床药动学等方面概述抗肿瘤BsAb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考虑要点。其次重点关注抗肿瘤BsAb非临床研究中常用的实验系统如啮齿类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体外替代模型的优缺点,并进行深入的讨论。最后,结合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批准上市的11种抗肿瘤BsAb(如Catumaxomab、Blinatumomab、Amivantamab等)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实例,重点关注其实验系统和安全性评价指标,探索BsAb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策略,以期为我国抗肿瘤BsAb的研发提供参考。
    2025,48(5):1369-137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5.029
    摘要:
    芍药内酯苷是从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分离出来的单萜糖苷类化合物,是芍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抑郁、抗炎、镇痛、抗肿瘤、抗凋亡、抗氧化等药理作用。目前,对芍药内酯苷抗抑郁、抗炎作用研究较多,芍药内酯苷在抗抑郁方面作用显著,可能与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HPA轴)亢进、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表达有关,并且其可通过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发挥快速抗抑郁的作用,具有开发成抗抑郁新药的潜力。其次,芍药内酯苷的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核因子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有关,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通过对芍药内酯苷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芍药内酯苷的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3,36():1-5, DOI:
    [摘要] (5504) [HTML] (0) [PDF 512.63 K] (22839)
    摘要:
    目的 对db/db小鼠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满足糖尿病研究的需要。方法 在试验周期内,测定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体质量及摄食饮水量,并测定21周龄模型动物的糖耐量、血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的水平,进行胰腺的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学检查,并与db/m小鼠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db/m小鼠比较,db/db小鼠过度肥胖,伴有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且肝脏和胰腺组织均出现明显病变,胰腺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与血液学测定结果一致,并可观察到胰岛中A细胞和B细胞的分布变化情况。结论 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所做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检测,可供糖尿病研究参考。
    [摘要] (4924) [HTML] (0) [PDF 812.08 K] (21014)
    摘要:
    美国制药学会(AAPS)联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分别于1990年、2000年以及2006年召开了3届生物分析方法研讨班,在前两届研讨班的基础上,FDA于2001年出台了一份正式的生物分析方法指导原则。回顾和阐述生物分析方法在近20年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为生物分析方法具体应用到动物或人体的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
    [摘要] (4580) [HTML] (0) [PDF 994.14 K] (17634)
    摘要:
    目的 建立高通量检测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实验方法,对姜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通过测定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曲线,以IC50值作为评价试样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指标,并将此应用于测定姜黄醇提物和水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 测定波长515 nm,抗坏血酸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62.5~750.0 μg/mL线性良好,方法可靠。姜黄醇提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7.78 mg/mL)明显强于水提物(IC50 14.84 mg/mL)。结论 建立的DPPH自由基清除测定方法可靠、简便、灵敏,其高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为抗氧化药物筛选提供参考。
    [摘要] (2829) [HTML] (0) [PDF 883.17 K] (15886)
    摘要: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它能较全面反映中药中所含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能更好地表明中药的内在质量,成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核心技术。对近年来薄层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高速逆流色谱、微乳色谱等现代色谱分析技术在指纹图谱研究的应用作一概述,综述了各种色谱指纹图谱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简要阐述了国内外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应用情况。
    2014,37(), DOI:
    [摘要] (3463) [HTML] (0) [PDF 243.35 K] (15134)
    摘要:
    综合评述常用中药体外抑菌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发现评价标准未能统一,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大、体外与体内抑菌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未能结合中药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不同抑菌方法对评价中药对细菌的抑制能力(抑菌环、MIC)、杀灭能力(MBC),细菌对药物的耐药率等影响较大。中药体外抑菌作用虽然研究方法较多,应根据研究对象、实验目的、具体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价中药的抗菌作用。
    [摘要] (2428) [HTML] (0) [PDF 1.35 M] (14296)
    摘要:
    随着慢性盆腔炎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及越趋年轻化,治疗该类疾病的中药研究也日益增多。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提供参考。
    2013,36():1-4, DOI:
    [摘要] (3595) [HTML] (0) [PDF 449.69 K] (14233)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体外巨噬细胞实时分析的快速、敏感的热原检测技术,为内毒素,即脂多糖(LPS)的检测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体外培养人源性巨噬细胞THP-1,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LPS对巨噬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然后采用实时细胞分析仪(RTCA)实时监测不同质量浓度的LPS对巨噬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 LPS质量浓度≥10 pg/mL时,可以引起细胞形态变化,实时细胞分析系统可以通过细胞指数(CI)值实时反映这种形态变化,并且随着剂量的变化,CI值也呈剂量相关性变化。结论 实时细胞分析系统可以实时监测LPS对巨噬细胞的影响,从而提供了一个新的体外检测LPS的方法。
    [摘要] (2984) [HTML] (0) [PDF 857.92 K] (13871)
    摘要:
    银杏是最古老的中生代植物,很早就被用作中药,其提取物近年来引起国际高度重视。银杏叶中含有黄酮和二萜内酯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药理作用。综述银杏叶提取物的研发状况、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摘要] (3883) [HTML] (0) [PDF 998.21 K] (13574)
    摘要:
    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传统发酵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中药发酵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传统发酵工艺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发酵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进行初步概述、总结,着重介绍当前发酵技术中的热点——药用真菌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而后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的优势及前景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奠定基础。
    [摘要] (4796) [HTML] (0) [PDF 1.00 M] (13410)
    摘要:
    总结人参抗癌作用的研究,并就其作用机制进行简述和讨论。人参可以做为一种辅助药品或免疫增强剂用于化疗后的癌症患者,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食欲和增强身体素质。尽管人参皂苷(尤其是Rh2、Rg3、化合物K和25-OCH3-PPD)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杀伤多种肿瘤细胞,但是其临床效果却有待检验。
    [摘要] (3407) [HTML] (0) [PDF 876.47 K] (12631)
    摘要:
    罗替戈汀为选择性多巴胺D1/D2/D3受体激动剂,其透皮贴剂是第一个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贴剂。罗替戈汀贴剂24 h有效,能对帕金森病人持续提供多巴胺能刺激,目前获得FDA和EMA批准上市。对罗替戈汀贴剂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2014,37(), DOI:
    [摘要] (3643) [HTML] (0) [PDF 259.73 K] (12477)
    摘要:
    接头蛋白或支架蛋白可以介导蛋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促进蛋白复合物的形成。Gab2作为中介分子,通过招募受体酪氨酸激酶等膜受体与其下游的效应蛋白如SHP2、P13K的p85亚基,PLCγ、CRK、SHC和SHIP的结合来实现信号的传递。近年来,由于Gab2支架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其在人类癌症特别是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中的角色备受关注。Gab2主要参与介导SHP2/RAS/ERK和PI3K/AKT两条经典的信号通路。综述Gab2的结构与功能,调解的蛋白,在癌症中的作用以及其作为药物治疗靶点的潜力。
    2013,36():1-5, DOI:
    [摘要] (4186) [HTML] (0) [PDF 364.11 K] (12026)
    摘要:
    阿魏酸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功能性酚酸,也是当归、升麻、川芎等常用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能有效提高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水平、抑制血栓形成,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通过查阅整理文献,对阿魏酸药动学研究进行综述,包括阿魏酸作为咖啡酸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阿魏酸的吸收动力学研究、阿魏酸的代谢和排泄研究、以及阿魏酸临床用药安全性研究,为临床合理应用及给药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 (2524) [HTML] (0) [PDF 971.69 K] (11984)
    摘要:
    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特征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吸收研究可以预测影响药物在肠道吸收的机制与因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in vivo)、在体法(in situ)、体外法(in vitro)等。就目前药物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2014,37(), DOI:
    [摘要] (2781) [HTML] (0) [PDF 227.75 K] (11813)
    摘要:
    多药耐药(MDR)是阻碍肿瘤化疗成功的一大障碍,其机制之一就是耐药的肿瘤细胞高表达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盒(ABC)转运体。依据此机制提出克服肿瘤细胞耐药的策略即开发外排转运体抑制剂,以期逆转MDR。最近的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也可能是通过表达外排转运体天然耐药,这就提供了一个新的抗癌药物作用靶点。对介导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ABC转运体及其抑制剂的开发作一综述。
    [摘要] (2961) [HTML] (0) [PDF 981.50 K] (11583)
    摘要:
    五味子富含木脂素、多糖、挥发油及其他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保肝益肾、保护心脑血管、镇静、催眠等多种功能,近年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对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也为临床用药及相关生物活性成分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
    [摘要] (3309) [HTML] (0) [PDF 968.87 K] (11547)
    摘要:
    补骨脂是传统中药,具有温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之功效,临床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明,补骨脂含有香豆素类、黄酮类、单萜酚类等多种化合物,药理研究证实,补骨脂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等多种功效。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补骨脂的研究文献,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角度对补骨脂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014,37(), DOI:
    [摘要] (3392) [HTML] (0) [PDF 258.89 K] (11156)
    摘要:
    薏苡仁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对多种高血糖模型动物和高血脂肥胖模型动物均呈现出降糖、降脂作用,并能对抗高血糖、高血脂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包括氧化应激反应、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和免疫功能异常)。其有效成分包括薏苡仁多糖、羟基不饱和脂肪酸和多酚化合物,作用机制与提高葡萄糖激酶活性、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通过激活Nrf2/ARE依赖的细胞保护基因,对抗氧化应激性细胞损伤等有关。
    [摘要] (3713) [HTML] (0) [PDF 923.34 K] (11134)
    摘要:
    目的 比较替吉奥与卡培他滨分别联合多西他赛(TXT)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效果。方法 试验分A、B两组,第1天均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2 h;第1~14天,A组每天给予卡培他滨2 000 mg/m2, B组每天给予替吉奥胶囊60 mg/m2,两组给药均分为两等份于早晚餐后0.5 h用水吞服,服用2周后休息1周,3周为1个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最多完成6个周期后评价。结果 50例均可评价疗效。A、B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6.21%和50.00%,疾病控制率为76.92%和75.00%(P>0.05),平均成本分别为17 158.90元和10 094.37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71.81和201.89。两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和手足综合征等,以1~2级为主,均可耐受。结论 两组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但B组成本–效果明显低于A组,因此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进展期胃癌方法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2014,37(), DOI:
    [摘要] (3391) [HTML] (0) [PDF 304.09 K] (10676)
    摘要:
    药品说明书的 [注意事项] 是消费者用药的重要参考,因此药品生产企业认真撰写该项目对保障安全、有效地用药非常重要。从2010年以来报送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的药品说明书样稿中,收集不符合我国有关法规的 [注意事项] 71例,其中进口药36例、国产药35例,涉及20多种临床用药类别,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不及时更新内容是最多见而严重的问题,急待药品生产厂商(包括进口药厂商)正确对待、及时改进,以确保用药安全。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