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评价研究》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教授任名誉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昌孝研究员任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教授任主编。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为我国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交流药物评价工作的实践经验,发展和完善评价的方法学,探讨评价相关的国际标准或指南,提高我国的总体评价研究水平。创刊以来先后被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和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公共卫生数据库》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并被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等收录。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2025年第48卷第9期
    显示模式:
    2025,48(9), DOI:
    摘要:
    2025,48(9), DOI:
    摘要:
    2025,48(9):2389-240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01
    摘要:
    近年来,鉴于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的临床试验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为了更好地规范、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编写项目组牵头组织此共识的制订,主要方法是通过梳理说明书、预检索相关文献、专家访谈、临床应用调研、确定临床问题、证据评价等方法,形成共识推荐意见等内容,可为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2025,48(9):2401-240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02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我国与欧盟儿童非处方药(OTC) (化学药品单方制剂)相同活性成分对应剂型与规格的异同,为我国儿童OTC(化学药品单方制剂)适宜剂型和规格的科学补充与完善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 检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梳理出我国儿童OTC(化学药品)清单,并从中筛选出单方制剂的活性成分;以筛选出的活性成分为检索对象,从欧洲药品管理局总部(HMA)官网、药智网、药物在线网站中检索欧盟儿童OTC;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比对我国与欧盟具有相同活性成分的儿童OTC(化学药品单方制剂)剂型与规格的异同,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儿童OTC提供借鉴。结果 我国儿童OTC(化学药品单方制剂)对应的活性成分共计72个,其中17个活性成分检索到了欧盟儿童OTC单方制剂。对我国与欧盟17个相同活性成分对应的剂型与规格进行梳理。在剂型方面,欧盟儿童OTC中涉及剂型17种,其中独有剂型4种,咀嚼胶囊为我国儿童OTC(化学药品)缺失剂型;我国儿童OTC(化学药品单方制剂)涉及剂型25种,其中独有剂型13种。在规格方面,欧盟儿童OTC规格为53个,其中独有规格33个;我国儿童OTC(化学药品单方制剂)规格为90个,其中独有规格70个。此外,少数活性成分对应的剂型与规格在我国未纳入儿童OTC,而欧盟已纳入。结论 与欧盟相比,我国儿童OTC(化学药品单方制剂)剂型与规格种类更加丰富,特别是口服固体制剂种类繁多;欧盟部分独有剂型具有儿童使用优势,其独有的单剂量包装规格提高了儿童用药安全性。我国相关部门应借鉴欧盟先进经验,加大对儿童OTC适宜剂型与规格的开发。
    2025,48(9):2409-241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03
    摘要:
    目的 探究小青龙汤和苓甘五味姜辛汤中细辛-干姜-五味子不同剂量配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寒饮伏肺证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造模组(32只),采用烟熏+气管注射脂多糖(LPS) +寒冷刺激连续4周建立COPD寒饮伏肺证大鼠模型,从第3周开始将造模组分为模型组、细辛-干姜-五味子(配比6 g∶ 6 g∶ 6 g,AZS1,1.62 g·kg-1)组、细辛-干姜-五味子(配比5 g∶ 9 g∶ 5 g,AZS2,1.71 g·kg-1)组、氨茶碱(0.045 g·kg-1)组,每组8只,给药干预2周。通过记录大鼠体质量、腓肠肌相对湿质量,观察肺、气管和结肠组织病理状态,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AQP5)、黏蛋白5AC(MUC5AC)的表达,对模型及药物干预进行可靠性评价。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各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丰度、多样性变化及差异菌群。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和腓肠肌相对湿质量显著下降(P<0.01),肺组织中AQP5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MUC5AC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BALF和血清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1),门水平中变形菌门(Desulfobacter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丰度显著升高(P<0.05、0.01),属水平中乳杆菌属(Ligi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CAG-485、罗氏菌属(Romboutsia)丰度显著增加(P<0.05、0.01),粪肠球菌(Faecousia)的菌群丰度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中大鼠体质量和腓肠肌相对湿质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BALF和血清中TNF-α、IL-6和IL-1β含量均有不同水平降低(P<0.01),肺组织中AQP5的相对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AZS1组和氨茶碱组MUC5C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0.01),门水平中,AZS1给药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髌骨细菌门丰度显著降低(P<0.05、0.01),氨茶碱干预后髌骨细菌门显著降低(P<0.01);在属水平上,AZS1配伍干预后,乳杆菌属、罗氏菌属丰度显著下降(P<0.05、0.01),粪肠球菌、黏螺菌属丰度显著升高(P<0.05、0.01),AZS2配伍组干预后,乳酸杆菌和CAG-485菌群丰度显著下降(P<0.05),粪肠球菌丰度显著升高(P<0.05),氨茶碱亦对乳杆菌属、粪肠球菌和罗氏菌属的丰度具有显著调节作用(P<0.05、0.01)。结论 小青龙汤和苓甘五味姜辛汤中细辛-干姜-五味子不同剂量配伍均能有效增加COPD寒饮伏肺证大鼠体质量和腓肠肌相对湿质量,对肺组织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在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调节中具有一定的差异。
    2025,48(9):2420-243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04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造模周期对单侧输尿管结扎(UUO)诱导大鼠肾纤维化模型表型的影响及可能的代谢物质基础。方法 5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9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UUO的方法诱导大鼠肾脏纤维化模型,各模型组分别于7、14、21、28、35、42、49、56 d取材。检测大鼠24 h尿量,尿蛋白及血清肌酐、尿素氮、白蛋白、总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测定肾比重(术侧与对侧肾脏质量比)及肾脏、心脏、脾脏、膀胱组织脏器系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检测术侧肾脏病理变化。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对血清代谢物进行非靶向检测分析,结合模式识别技术筛选血清差异代谢物,初步揭示UUO模型的代谢物质基础。为进一步评价差异代谢物用于肾纤维化疾病诊断和疗效监测的可行性,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UUO大鼠28 d(术后第2天开始给药),检测血清中差异代谢物相对含量。结果 UUO术后1周,大鼠24 h尿量、尿蛋白含量、肾比重、血肌酐和尿素氮等生化指标含量显著上升,病理检测可见肾小球萎缩、早期硬化,皮质区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血清代谢指纹谱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移,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硫酸吲哚酚、2-氨基马尿酸、黄嘌呤核苷的含量急剧上升。术后2周,机体代偿功能发挥作用,心脏、脾脏及右肾脏器指数明显上升,尿蛋白、血肌酐、白蛋白、三酰甘油及差异代谢物含量较第1周有所下降,血清中正相代谢物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上升。术后3~4周,大鼠尿液、血生化指标以及溶血磷脂酰乙醇胺(20∶ 4)、黄嘌呤核苷等血清代谢物呈波动性变化,病理可见肾脏组织充血、结缔组织增生等病变,血清代谢指纹谱相对稳定,形成局灶型肾脏纤维化模型。术后5~8周,除肾脏组织病理持续恶化外,血清代谢指纹谱及各项血液、尿液指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术后5~6周时2-氨基马尿酸、马尿酸、2-苯乙酰胺、DHA、硫酸吲哚酚等代谢物含量存在波动。术后7~8周代谢物含量呈现稳定状态,形成弥散型肾脏纤维化模型。体内验证实验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马来酸依那普利组大鼠血清中硫酸吲哚酚、黄嘌呤核苷、马尿酸、2-氨基马尿酸、2-苯乙酰胺等差异代谢物含量呈现显著回调(P<0.05、0.01、0.001)。结论 UUO造模4周可形成局灶型肾脏纤维化模型,造模8周可形成稳定的弥散型肾脏纤维化模型。硫酸吲哚酚、黄嘌呤核苷、马尿酸、2-氨基马尿酸、2-苯乙酰胺、DHA等内源性血清代谢物是评价UUO致肾脏纤维化疾病进程的灵敏度高的潜在指标。
    2025,48(9):2433-244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05
    摘要:
    目的 探究健脾祛湿方(JPQS)抗肥胖作用及对脂质代谢和慢性炎症的影响。方法 56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奥利司他(32.4 mg·kg-1)组及JPQS高、低剂量(0.70、0.35 g·kg-1)组。对照组给予纯化饲料,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持续8周,建立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ig给药干预,每天1次,对照组和模型组每日ig给予蒸馏水,连续给药8周。末次给药后,测定大鼠体质量、内脏白色脂肪含量、脂体比、Lee’s指数等。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脂联素(AD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附睾旁脂肪的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肪三酰甘油水解酶(ATGL)和脂蛋白脂肪酶(LPL)的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脏及附睾旁白色脂肪组织的形态;采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脏脂滴沉积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体质量增重、Lee’s指数、内脏脂肪含量及脂体比均显著升高(P<0.05、0.01、0.001); ADP含量显著降低(P<0.05),TNF-α和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 FAS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ATGLLPL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JPQS高、低剂量组大鼠的体质量、体质量增重、Lee’s指数、内脏脂肪含量及脂体比均显著降低(P<0.05、0.01、0.001),摄食量无明显影响; ADP含量显著增多(P<0.05),TNF-α和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0.001); FAS mRNA水平显著减少(P<0.01),ATGLLPL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0.001)。结论 JPQS可以通过抑制体质量及内脏脂肪含量的增长进而预防肥胖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脂质代谢及缓解慢性炎症有关。
    2025,48(9):2441-245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06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通关藤总皂苷(MTTS)联合阿霉素(DOX)对H22肝癌小鼠抗肿瘤的量效关系。方法 建立H22肝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DOX(1.5 mg·kg-1)组、DOX(1.5 mg·kg-1,隔天给药1次) +MTTS(分别设31.25、62.50、125.00、250.00、500.00 mg·kg-1)组,每组10只,另设对照组10只。DOX给药组在肿瘤接种后次日给药,每隔1天给药1次; DOX+ MTTS组DOX、MTTS轮流给药,每天给1种药,ip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同法给予相同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连续给药14 d。对小鼠进行一般行为观察、体质量观察、测量肿瘤体积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杀鼠后,取瘤组织称质量,并计算抑瘤率;取脾脏、胸腺称质量,并计算脾脏系数、胸腺系数;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荷瘤小鼠外周血中T、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生长状态最差,且毛发枯槁,没有光泽,精神状态不佳,活动减少,饮食减少;除DOX+MTTS(500.00 mg·kg-1)组外,联合给药组随着MTTS剂量增大,状态逐步变好,活动以及精神状态良好; DOX+MTTS 500 mg·kg-1组小鼠毛发枯槁,体质量与体积较其余各给药组都偏小,形态瘦弱,饮食不佳,从第7天开始出现死亡。模型组肿瘤体积快速增长,与模型组相比,DOX组和联合给药组肿瘤生长均出现明显抑制; DOX组抑瘤率69.68%,31.25、62.50、125.00、250.00、500.00 mg·kg-1联合用药组抑瘤率分别为71.43%、75.95%、79.15%、83.38%、87.90%。与DOX组相比,MTTS协同DOX能够显著升高肿瘤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显著增加CD4+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减少CD8+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升高CD4+/CD8+;显著升高CD19+CD20+B细胞亚群百分率、CD3-CD16+NK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显著降低荷瘤小鼠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论 250.00 mg·kg-1 MTTS联合阿霉素的治疗效果最佳,降低H22荷瘤小鼠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更为突出。MTTS协同DOX能够抑制肿瘤生长,通过提高H22肿瘤小鼠的机体免疫力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2025,48(9):2453-246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07
    摘要:
    目的 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讨结构相似的N-亚硝基乙基异丙胺(NEIPA)和N-亚硝基二异丙胺(NDIPA)的肝毒性强弱与其代谢途径差异的关联。方法 7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0.5% CMC-Na),NEIPA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1)组,NDIPA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1)组,各组连续ig给药7 d,随后设置3周恢复期,并且分别在末次给药和恢复期结束解剖动物和观察指标。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动物一般状态,每周测定体质量。末次给药后称肝脏质量、进行血清生化检查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试验期间收集粪便,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其在肠道菌群结构组成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EIPA组和NDIPA组在首次给药后28 d内均未观察到异常症状或明显体质量下降,且NEIPA组和NDIPA组与对照组在脏器指数上无显著差异;首次给药后7、28 d时,NEIPA高剂量组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上显著升高(P<0.01、0.001);给药7 d时,NDIPA高剂量组肌酸激酶(CK)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在首次给药后28 d时无显著差异。NEIPA中、高剂量组可见肝细胞肥大/核巨大,病变发生率及病变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增加;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在给予NEIPA的小鼠中,TuricibacterLactobacillusAkkermansiaFaecelbaculum的丰度显著增加,Liilactobacilus、f_Lachnospiraceae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的丰度降低;在给予NDIPA的小鼠中,f_Muribaculaceae、g_unclassifed_o-Clostridia_UCG-014、LactobacillusAkkermansia的丰度增加,Lachnospiraceae_NK4A136和liilactobacilus的丰度降低。结论 NEIPA仅比NDIPA多一个α-氢原子,但肝毒性存在一定差异,NEIPA增加了与胆汁酸代谢相关的Turicibacter的丰度,NDIPA增加了有促炎作用的o-Clostridia_UCG-014的丰度。NEIPA和NDIPA肝毒性风险的差异可能归因于它们不同的代谢途径,相关代谢途径及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2025,48(9):2462-247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08
    摘要:
    目的 探讨隐丹参酮通过调控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减轻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心肌纤维化(MF)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6.75 mg·kg-1,阳性对照)组和隐丹参酮低、高剂量(40、80 mg·kg-1)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每天固定时间给予大鼠背部sc ISO 5 mg·kg-1,连续10 d,建立MF模型。各组大鼠每天于ISO注射前1 h ig给药,持续4周,对照组和模型组则用等量蒸馏水代替药物。超声心动仪评估大鼠的心功能,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缩短分数(LVFS);检测心脏指数、心胫比;试剂盒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苏木精-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炎症及纤维化,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化检测胶原蛋白Ⅰ和Ⅲ(Col Ⅰ和ColⅢ)表达;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p-STAT3、JAK2、p-JAK2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明显出现心功能减退,心脏指数和心胫比增高;心肌细胞增大、排列紊乱,间质内有大量成纤维细胞、炎细胞浸润; Masson染色显示CVF升高;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升高;心肌组织中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Col Ⅰ和Col Ⅲ阳性表达增多,MMP-9表达增加和TIMP-1表达减少; p-JAK2和p-STAT3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隐丹参酮组大鼠心功能障碍明显改善,心脏指数和心胫比显著降低,心肌细胞形态和分布相对正常,CVF显著降低,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降低,心肌组织中MDA含量显著减少、SOD含量显著升高,Col Ⅰ和Col Ⅲ阳性表达减少,MMP-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TIMP-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01)。结论 隐丹参酮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激活,调控炎症-氧化应激级联反应,减少胶原沉积,从而改善ISO诱导的MF。
    2025,48(9):2472-248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09
    摘要:
    目的 探讨三叶青藤醇提物(IREE)通过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增殖、迁移,抑制炎症通路活化及炎症因子释放,发挥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青藤碱(50 mg·kg-1)组和IREE低、高剂量(50、100 mg·kg-1)组,除对照组外,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尾根部sc建立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模型,给药始于造模2周后,共30 d,每天ig给药1次,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进行关节炎指数(AI)评分;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的病理特征;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滑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IL-6 mRNA的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ting检测Toll样受体8(TLR8)/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蛋白在AA大鼠踝关节滑膜中的表达情况。分离A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的FLS,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IREE对FLS活力的影响,筛选最佳药物浓度;将FLS分为对照组、青藤碱(200 nmol·mL-1)组及IREE低、中、高质量浓度(1、2、3 μg·mL-1)组,通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FL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踝关节滑膜层显著增厚,滑膜细胞多层堆积,炎症细胞大量浸润,关节间隙狭窄,血管翳生成增多; AI评分显著增加,滑膜组织中TNF-α、IL-IL-6 mRNA水平显著升高,TLR8、Myd88、P65、p-P65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01);与模型组相比,IREE低、高剂量组明显减轻滑膜组织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显著降低AI评分,并显著降低TNF-α、IL-IL-6 mRNA水平及TLR8、Myd88、P65、p-P65蛋白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01)。成功分离AA大鼠原代FLS,与对照组相比,IREE低、中、高质量浓度组均显著抑制FL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P<0.05、0.01)。结论 IREE通过抑制FL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抑制TLR8/NF-κB信号通路活化,降低TNF-α、IL-IL-6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
    2025,48(9):2483-249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10
    摘要:
    目的 探究补肾活血方(BSHX)在抗磷脂综合征(APS)模型中的作用及其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调控机制。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阳性药,0.585 mg·kg-1)组和BSHX低、高剂量(5.8、11.60 g·kg-1)组。除对照组外,采用β2糖蛋白I(β2GP-I)构建APS小鼠模型,连续ig给药15 d,每天2次;通过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表达水平;采用全自动凝血测试仪检测血浆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60 μmol·L-1 β2GP-I刺激制备APS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BSHX孵育24 h; MTT法检测BSHX(40、80、120、160、200、240、280、320 μg·mL-1)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荧光成像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BSHX(80、120 μg·mL-1)对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 Transwell实验检测BSHX(120 μg·mL-1)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免疫荧光及试剂盒法检测NETs的形成; Western blotting检测BSHX(120 μg·mL-1)对炎症相关(IL-6、TNF-α)、细胞黏附相关[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凝血功能相关[组织因子(TF)、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NADPH氧化酶2(NOX2)、p38、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蛋白表达水平;将HUVECs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BSHX(120 μg·mL-1)组和MK-2206组(Akt抑制剂,100 nmol·L-1),Western blotting检测ERK、p47、JNK、p38及磷酸化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给予APS小鼠BSHX后,APTT、TT、PT均显著升高,TNF-α、IL-6表达水平被抑制(P<0.05、0.01、0.001),说明BSHX可缓解血液高凝状态、抗炎。与模型组比较,BSHX可显著改善APS模型HUVECs的细胞存活率,降低ROS水平和细胞迁移能力,抑制NETs的形成,抑制IL-6、TNF-α、ICAM-1、VCAM-1、TF、PAI-1、NOX2、p-JNK、p-ERK和p-p38蛋白表达(P<0.01、0.001);给予Akt通路抑制剂后p-ERK、p-p47、p-JNK、p-p38和NOX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0.001)。结论 补肾活血方可能通过调节Akt/ERK信号通路调控NETs的生成而发挥治疗APS作用。
    2025,48(9):2494-250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11
    摘要:
    目的 采用文献数据挖掘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西洋参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并建立DN斑马鱼模型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检索文献数据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西洋参抗DN的有效成分及核心靶点;构建优化的葡萄糖波动式诱导斑马鱼DN模型,以二甲双胍为阳性药,以肾水肿面积为指标评估造模是否成功,并结合肾小球滤过率、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胰岛素、肌酐、尿素氮水平及HE染色结果进行验证;选取经文献数据挖掘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关键活性成分拟人参皂苷F11(PF11)为实验药物,利用DN斑马鱼模型验证其对DN的治疗作用,并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其对主要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 经4%葡萄糖波动式诱导4 d建立DN斑马鱼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各考察指标均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0.01),验证模型构建成功;通过文献数据挖掘共得到27个西洋参入血成分,经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64个作用靶点,利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确定PF11为主要活性成分,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其与核心靶点均具有较强的结合力。DN斑马鱼模型验证结果表明,PF11可显著提高DN模型斑马鱼胰岛素水平、抑制血糖升高,降低尿素氮及肌酐水平,改善肾水肿及肾小球滤过率(P<0.05、0.01); qRT-PCR结果进一步显示,PF11能显著下调DN模型斑马鱼组织中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mRNA表达水平(P<0.05)。结论 建立整合网络药理学预测-斑马鱼模型验证的抗DN活性成分筛选方法,证实西洋参中的PF11具有显著的DN治疗作用。
    2025,48(9):2507-251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12
    摘要:
    目的 通过哌甲酯靶点导向的中药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中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分子机制和用药规律。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多个数据库预测哌甲酯与ADHD的共同靶基因,基于ADME参数和Lipinski规则筛选作用于共同靶基因的化合物。利用GeneMANIA和Cytoscape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Biozeron Cloud Platform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揭示靶基因功能。构建“靶基因-化合物-中药”网络,筛选候选中药,分析候选中药属性和功能,并采用微词云平台进行数据可视化。结果 共识别出49个哌甲酯与ADHD的共同靶基因。共同靶基因PPI网络和GO/KEGG分析揭示了神经系统和神经递质信号传递的关键通路。筛选出567个化合物和416个候选中药。构建的网络图识别出甘草、丹参等与ADHD治疗相关的高频中药,通过对候选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能的频次分析,发现候选药物性味以苦、寒为主,归经以肝、肺、胃较为突出,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等功能频繁出现。结论 以哌甲酯治疗ADHD的靶点为导向,运用中药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逆向解析了治疗ADHD的分子机制和用药规律。候选药物显示出多成分、多靶点、多路径治疗ADHD的潜力,为ADH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48(9):2518-252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13
    摘要:
    目的 通过整合血清代谢组学和网络毒理学,探究大青叶肾毒性成分及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连续90 d给药评价大青叶肾毒性作用。通过血清代谢组学寻找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采用网络毒理学分析大青叶潜在肾毒性成分和靶点;整合血清代谢组学和网络毒理学,构建“成分-靶点-代谢物-代谢通路”网络。结果 大青叶具有一定肾毒性。血清代谢组学结果显示67个代谢物水平发生显著变化,涉及5条主要代谢通路;网络毒理学筛选出32个毒性成分,对应靶点422个,相关通路189条。整合分析筛选出左旋樟脑、胭木二酮、正辛醛、(-)-α-蒎烯、靛蓝、十四烷等6个毒性成分,作用于PTGS2、PTGS1、SRC、CYP2A6、CYP1A2、CYP1A1等27个靶点,干扰柠檬酸、花生四烯酸、白三烯C4、吡哆醇4种代谢物,影响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维生素B6代谢4条代谢通路。结论 结合血清代谢组学和网络毒理学初步阐明了大青叶肾毒性成分及机制,为大青叶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了参考。
    2025,48(9):2530-254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14
    摘要:
    目的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及网络药理学探究绿茶有效组分(奎尼酸、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干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最佳配伍结构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氯化钴致斑马鱼AMD模型,结合均匀设计法,以斑马鱼眼底血管异常生长的相对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绿茶有效组分干预AMD的最佳配伍结构;借助网络药理学预测其作用通路及关键靶点,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与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法验证绿茶有效组分对关键靶点的调控作用。结果 当奎尼酸、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40、25、50、15、15 μg·mL-1时干预AMD的药效最佳,其最佳配伍结构为8∶ 8∶ 5∶ 10∶ 3∶ 3;绿茶有效组分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TP53HIF1AVEGF等基因的表达,激活PI3K-Akt、HIF-1、Apoptosis和TNF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干预AMD的药效作用。结论 绿茶有效组分可协同增效发挥干预AMD作用,且存在明确的最佳配伍结构,本研究为中药组分配伍规律研究提供思路,为绿茶干预AMD的组分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2025,48(9):2543-255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15
    摘要:
    目的 通过关联分析总结《中国药典》中治疗流感的中药复方中核心药物,并结合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索核心药物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从《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集治疗流感的中药复方,并采用Excel 2021建立流感方药数据库,通过R studio软件进行药物分类、性味归经、使用频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索用药规律,获得核心药物。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OMIM和Drugbank等数据库,筛选核心药物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和流感疾病靶点,并对获得的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和靶点的网络关系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最后,基于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药复方59首,涵盖中药201种,以频次≥8次的中药为高频中药,共19种,依次为甘草、桔梗、黄芩、连翘等;高频药物以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解表药为主,药味以辛、苦、甘为主,归经以肺经、脾经居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桔梗-甘草”“陈皮-茯苓-紫苏叶”“陈皮-茯苓-半夏”等配伍最常见;相关性分析显示“紫苏叶-陈皮”“白芷-防风”“茯苓-半夏”等强相关潜在药对;聚类分析获得5个药物组方;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桔梗、紫苏叶、甘草、金银花等在治疗流感的复方中位于核心地位。综合频次、聚类、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发现桔梗、紫苏叶、甘草、金银花、连翘、麻黄、苦杏仁、陈皮、半夏、茯苓为治疗流感的核心中药。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进一步确定核心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核心靶点则为TP53、TNF、JUN、IL6等,主要涉及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此外,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能够稳定结合。结论 治疗流感的核心中药,可能通过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TP53、TNF等靶点,参与IL-17、TNF等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2025,48(9):2556-256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16
    摘要:
    目的 建立苓甘五味姜辛汤基准样品的指纹图谱及其5个关键指标性成分定量测定方法,研究其基准样品量质传递规律。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苓甘五味姜辛汤指纹图谱,通过基准样品与各单味中药饮片的相关性分析进行共有峰归属,以对照品进行共有峰指认,通过各批次间相似度评价,分析15批苓甘五味姜辛汤基准样品的质量差异。同时建立指标性成分甘草苷、甘草酸铵、6-姜酚、五味子醇甲和细辛脂素定量测定方法,结合定量分析结果及各指标成分的转移率进行量值传递研究。结果 建立了15批苓甘五味姜辛汤基准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28个共有峰,各批次间相似度均≥0.950,经与对照品比对,确定峰7为甘草苷,峰17为甘草酸铵,峰20为6-姜酚,峰22为五味子醇甲,峰26为细辛脂素。15批苓甘五味姜辛汤基准样品中甘草苷、甘草酸铵、6-姜酚、五味子醇甲、细辛脂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75~4.20、4.38~7.18、0.94~1.69、0.28~0.47、0.21~0.33 mg·g-1;中药饮片至基准样品的平均转移率分别为21.57%~35.11%、16.83%~31.00%、7.45%~13.64%、3.13%~5.47%、3.15%~5.40%。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方法,可用于经典名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基准样品的量值传递分析,为该方剂基准样品的质量控制及复方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48(9):2565-257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17
    摘要:
    目的 使用马来酰亚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Mal-PEG-PLGA)为载体制备延胡索乙素纳米粒(MPPTHP-NPs),考察其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及其对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溶剂挥发法制备MPP-THP-NPs,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择载药比、水化时间、水相与有机相体积比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的总评归一值(OD)为评价指标,应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MPP-THP-NPs处方工艺。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多分散指数(PDI)值及ζ电位。透射电镜(SEM)观察微观形貌,X射线粉末衍射法分析晶型,透析法考察MPP-THP-NPs冻干粉模拟胃肠液中体外释药行为。参照最优工艺,应用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PEG-PLGA)制备延胡索乙素纳米粒(PP-THP-NPs)。ig给予大鼠延胡索乙素、PP-THP-NPs、MPP-THP-NPs(30 mg·kg-1,以延胡索乙素计),测定血药浓度,考察口服相对吸收生物利用度。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考察MPP-THP-NPs对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肝指数、脾指数以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MPP-THP-NPs最佳处方:载药比为12.8∶ 1.0,水化时间为45 min,水相与有机相体积比为10.6∶ 1.0。MPP-THP-NPs平均包封率为(91.80±1.37)%,载药量为(6.66±0.19)%,粒径为(58.51±4.19) nm,ζ电位为(-18.83± 2.21) mV。MPP-THP-NPs呈球形或椭圆形,16 h累积释放率提高至86.79%,缓释特征明显。药动学结果显示,与延胡索乙素相比,MPP-THP-NPs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4.08倍,提高幅度大于PP-THP-NPs。与模型组相比,MPP-THP-NPs高剂量(30 mg·kg-1)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ALT、AST、MDA水平均极显著性下降(P<0.01),SOD极显著性增加(P<0.01),且优于延胡索乙素、PP-THP-NPs组(P<0.05、0.01)。病理组织切片分析发现,MPPTHP-NPs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病理损伤显著减轻。结论 MPP-THP-NPs极大提高了THP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并增强了THP改善急性肝损伤作用。
    2025,48(9):2579-259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18
    摘要:
    目的 构建半乳糖修饰的pH敏感型青蒿琥酯纳米囊泡(Gal-Art-NVs),考察其体内组织分布及抗肿瘤作用。方法 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Gal-Art-NVs。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Gal-ArtNVs处方工艺,并将其制备成冻干粉。透射电镜观察Gal-Art-NVs微观形态,体外透析法考察其在pH 5.0、5.5、6.5、7.4磷酸盐缓冲液中的释药行为。建立肝癌大鼠模型,采用尾iv给药,测定不同时间点青蒿琥酯注射液和Gal-Art-NVs在各组织中的药物质量浓度,计算相对摄取率(RUE)和峰浓度比值(Ce),评价该给药系统的体内靶向性;同时计算抑瘤率以评价Gal-Art-NVs的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 Gal-Art-NVs最佳处方为:青蒿琥酯质量浓度为0.98 mg·mL-1,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与胆固醇琥珀酸单酯用量比为1.93∶ 1.00,囊材与青蒿琥酯用量比为20.77∶ 1.00,半乳糖硬脂酸酯用量为囊材总质量的8%。优化后Gal-ArtNVs平均包封率为(85.68± 1.07)%,载药量为(3.91± 0.14)%,粒径为(183.76± 7.60) nm,ζ电位为(-26.79±1.04) mV,呈椭圆形囊泡状。该纳米囊泡在pH 5.0、5.5磷酸盐缓冲液中可显著提高青蒿琥酯的释药速率及累积释放率,表现出明显的pH敏感性。与青蒿琥酯注射液相比,Gal-Art-NVs在肿瘤组织的RUE和Ce分别增至3.02倍和1.95倍;与模型组相比,GalArt-NVs可显著抑制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Gal-Art-NVs组(30 mg·kg-1)抑瘤率达64.21%。结论 Gal-Art-NVs具有pH敏感性,能增加青蒿琥酯在肿瘤部位蓄积,从而有效提高其抗肿瘤药效。
    2025,48(9):2592-260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19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生素(ATB)及质子泵抑制剂(PPI)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于甘肃省肿瘤医院进行ICI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收集相关临床信息,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抗生素、PPI使用对患者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通过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未使用抗生素(Non-ATB)组患者的中位PFS及中位OS明显优于使用抗生素(ATB)组,ATB的使用与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恶性肿瘤患者的PFS及OS显著相关,ATB的使用是影响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恶性肿瘤患者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未使用PPI(Non-PPI)组患者的中位PFS及中位OS明显优于使用PPI(PPI)组,PPI的使用与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恶性肿瘤患者PFS及OS显著相关,PPI的使用是影响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恶性肿瘤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未合并使用ATB或(和) PPI患者的中位PFS及中位OS明显优于合并使用ATB或(和) PPI组,合并使用ATB或(和) PPI与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恶性肿瘤患者的PFS及OS显著相关,合并使用ATB或(和) PPI是影响接受ICI治疗的晚期实体恶性肿瘤患者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在晚期实体肿瘤患者中,ATB及PPI的使用可能会降低ICI治疗的疗效。
    2025,48(9):2603-26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20
    摘要:
    目的 系统分析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真实世界安全性,通过挖掘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长达20年(2004—2024年)的数据,以识别常规临床试验中易被忽视的罕见或长期不良事件。方法 共纳入995份不良反应报告,采用描述性统计及报告比值比(ROR)等4种比例失调分析方法进行信号检测,并通过敏感性分析与加拿大警戒不良反应数据库(CVAROD)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除已知的骨髓抑制与肾毒性外,还识别出多个药品说明书未详尽列出的潜在安全信号,如肺栓塞、感染性休克及房颤。亚组分析提示65岁及以上患者更易发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肺栓塞等关键信号在敏感性分析和外部验证中均得到支持,增强了其与顺铂的关联性。结论 顺铂在真实世界中的安全风险谱比既往认知更为广泛。为临床实践中制定个体化的风险管理策略、优化高危人群用药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循证依据。
    2025,48(9):2617-262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21
    摘要:
    目的 分析泽布替尼和阿可替尼上市后的出血不良事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将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和加拿大警戒不良反应数据库(CVAROD)中自药品上市时间至2024年第2季度的数据导入R 4.3软件,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对比分析泽布替尼和阿可替尼的出血不良事件信号。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使用抗血栓药物对出血不良事件的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泽布替尼和阿可替尼出血风险高低。结果 泽布替尼和阿可替尼出血不良事件涉及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基本一致。与阿可替尼相比,泽布替尼出血不良事件呈阳性信号[FAERS:ROR=2.07,95%置信区间(95% CI) =1.79~2.39; CVAROD:ROR=1.50,95% CI=1.05~2.1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使用抗血栓药物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泽布替尼(FAERS):OR=3.31,P<0.001;泽布替尼(CVAROD):OR=2.70,P=0.007;阿可替尼(FAERS):OR=2.45,P<0.001;阿可替尼(CVAROD):OR=4.2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使用抗血栓药物为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泽布替尼(CVAROD):OR=3.16,P=0.003;阿可替尼(FAERS): OR=2.91,P<0.001]。与阿可替尼相比,患者服用泽布替尼发生出血的风险显著升高(FAERS:OR=2.90,P=0.029; CVAROD:OR=1.97,P=0.031)。结论 泽布替尼的出血风险可能更高;慎用抗血栓药物,需联合用药时,应加强对出血体征的监测。
    2025,48(9):2624-263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22
    摘要:
    目的 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以下简称《医保目录》)“中成药部分”中含毒性饮片的中成药进行归纳分析,为其安全应用与监管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标注“大毒、有毒、小毒”的中药饮片为基准,对《医保目录》“中成药部分”含上述毒性饮片的中成药展开归纳梳理,整理该目录中相关品种并分析其特点。结果 1 336个中成药中含毒性饮片的有470种,涉及68种毒性中药饮片,其中大毒、有毒和小毒饮片分别为8、36和24种,含2种及以上毒性饮片的中成药157种,占33.40%,功效涉及9个大类、35个亚类,以内科用药为主,多为化痰止咳平喘剂、祛湿剂和祛瘀剂,口服为主要给药途径,73个儿童用中成药中明确剂量的有55种,区分年龄段的有45种。结论 《医保目录》中成药涉及毒性饮片种类较多、功效广泛,部分儿童用药说明书剂量不明确,故建议开展毒性分级研究、规范药品说明书、加强合理用药和监管以保障用药安全。
    2025,48(9):2632-264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23
    摘要:
    目的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解析银杏内酯药理作用研究的演进轨迹、知识结构与前沿热点,为深化药理机制研究及临床转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系统检索建库至2025年2月20日收录的银杏内酯药理作用相关文献,纳入中英文文献1 000篇(中文751篇、英文249篇),运用Cite Space 6.2.R4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多维度计量分析,构建作者、期刊、机构、国家合作图谱及关键词共现、聚类、演进图谱。结果 研究呈现显著阶段性特征,年均发文量由2000年前的不足3篇增长至2025年的79篇。发文期刊聚焦药学领域,《中国中药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为核心载体,3刊累计发文量占比达21.3%。科研合作网络分析显示,以肖伟(江苏康缘药业)、王振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及谢鹏(澳门大学)为核心的跨学科团队形成3大研究集群。关键词共现网络识别出“神经保护”“氧化应激”“血脑屏障”等核心节点,时区图检测发现“肥胖”“认知障碍”“衰老”“抗癌”等为新兴研究热点。结论 近30年来银杏内酯研究呈现从基础药理向临床转化、从单一机制向多组学整合的研究范式转变。当前热点集中于神经保护及脑卒中的治疗与预后领域。未来重点攻关方向包括分子机制的精准解析和银杏内酯递药系统的创新设计。
    2025,48(9):2642-265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24
    摘要:
    药食同源物质兼具“药”与“食”的双重特性,既有药品的治疗疗效,又有食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辅助治疗疾病、营养补充以及保健养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药食同源物质的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现阶段,对于药食同源物质的研究大多聚焦于药品及保健品等开发,以致力于功效挖掘。然而,对药食同源物质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研究相对较少,比如,部分药食同源物质本身含有安全风险物质,在种植、加工等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真菌毒素或其他外源性残留物污染等安全隐患问题。因此,系统综述药食同源物质安全性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深入剖析影响其安全性的各类因素,并进一步探讨安全风险评估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药食同源物质精准、科学的安全性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更好地保障公众健康,推动药食同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5,48(9):2652-265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25
    摘要:
    中药作为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机构认可,中药“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加拿大作为具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对传统医药文化包容度高,传统医药市场成熟,对我国中药有较高的接受程度和广泛应用。2004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天然药品管理办法》标志中国传统中药以天然药品身份依法纳入加拿大药品注册监管。基于加拿大现有的天然药品监管体系,结合注册实践,总结加拿大卫生部对于天然药品的注册申请要求及审评关注点,分析我国不同类型的中药产品如何以最合适的申报路径进入加拿大市场,以期为传统中药的国际化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中药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2025,48(9):2660-267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26
    摘要:
    肺癌在我国癌症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当前肺癌的治疗仍以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为主,但此类疗法不仅适用范围有限,还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中药在肺癌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兼具不良反应少、多靶点作用等优势。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皂苷类成分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增殖与侵袭、逆转耐药、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MT)、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干预糖酵解、抑制血管生成、诱导铁死亡及调控自噬等多种机制,延缓肺癌发生发展。系统总结中药皂苷类成分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成果,以期为肺癌新药研发提供思路、为中药抗肺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后续深入探索奠定基础。
    2025,48(9):2672-268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27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严重性精神疾病,以连续且长期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快感缺失、精神萎靡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合成类第二代抗抑郁药物是临床治疗抑郁症的首选,但存在不良反应大、且靶点单一、起效时间长、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近年来,随着社会与医学界对抑郁症防治工作的重视,采用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探索与研究逐渐增多。多项研究表明,中医药可通过调节单胺神经递质浓度、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亢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炎症细胞因子、脑-肠轴等分子机制发挥抗抑郁作用。从经典复方、中药药对、单味中药3个方面,归纳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中医药防治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及发现高效且安全的中药提供参考。
    2025,48(9):2689-270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28
    摘要:
    近年来,受生活微环境及复杂因素的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癌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理论,提出了“肺-肠”轴理论,“肺-肠”轴是指肺部和肠道之间微生物和/或其代谢物和免疫调节信号的相互交换。基于此理论,“从肠治肺”“肺肠同调”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对“肺-肠”轴理论、肺部和肠道微生物群如何调节免疫应答、“肺-肠”轴之间的免疫联系及中药复方通过调控“肺-肠”轴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新药研发开拓思路。
    2025,48(9):2703-271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29
    摘要:
    胃肠道局部作用结合剂通过在胃肠道内干扰磷酸盐、胆盐、钾盐等特定分子的吸收,有效调节血清中磷、胆固醇、钾等物质的生理水平。由于此类药物在体内吸收极少甚至不吸收,不适合采用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因此监管机构推荐采用溶出、结合、崩解等体外实验对其生物等效性进行评价。磷酸盐、胆盐、钾盐的检测方法多样,在体外结合研究的实际检测中,需根据需求选择适宜方法并完成方法学验证,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综述胃肠道局部作用结合剂体外结合研究的检测方法与技术,重点探讨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磷酸盐检测方法的优劣及关键检测要点。
    2025,48(9):2711-272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9.030
    摘要:
    克里斯汀鼠肉瘤病毒基因(KRAS)突变是胰腺癌、结直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的主要驱动因素。由于KRAS的复杂结构和缺乏明确的药物结合口袋,传统的KRAS靶向治疗一直被认为“难以成药”,这给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了巨大挑战。近期,针对KRAS G12C和G12D突变的多种小分子抑制剂已成功进入临床试验,并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就KRAS的调控和信号传导,主要总结靶向KRAS G12抑制剂的临床试验进展,以期为抑制剂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尽管靶向KRAS的研究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巨大潜力使人充满期待,有望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讨KRAS突变的分子机制及其与肿瘤间的相互作用,以期开发更精准有效的治疗药物。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3,36():1-5, DOI:
    [摘要] (5616) [HTML] (0) [PDF 512.63 K] (23075)
    摘要:
    目的 对db/db小鼠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满足糖尿病研究的需要。方法 在试验周期内,测定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体质量及摄食饮水量,并测定21周龄模型动物的糖耐量、血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的水平,进行胰腺的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学检查,并与db/m小鼠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db/m小鼠比较,db/db小鼠过度肥胖,伴有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且肝脏和胰腺组织均出现明显病变,胰腺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与血液学测定结果一致,并可观察到胰岛中A细胞和B细胞的分布变化情况。结论 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所做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检测,可供糖尿病研究参考。
    [摘要] (4988) [HTML] (0) [PDF 812.08 K] (21218)
    摘要:
    美国制药学会(AAPS)联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分别于1990年、2000年以及2006年召开了3届生物分析方法研讨班,在前两届研讨班的基础上,FDA于2001年出台了一份正式的生物分析方法指导原则。回顾和阐述生物分析方法在近20年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为生物分析方法具体应用到动物或人体的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
    [摘要] (4913) [HTML] (0) [PDF 994.14 K] (18714)
    摘要:
    目的 建立高通量检测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实验方法,对姜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通过测定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曲线,以IC50值作为评价试样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指标,并将此应用于测定姜黄醇提物和水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 测定波长515 nm,抗坏血酸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62.5~750.0 μg/mL线性良好,方法可靠。姜黄醇提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7.78 mg/mL)明显强于水提物(IC50 14.84 mg/mL)。结论 建立的DPPH自由基清除测定方法可靠、简便、灵敏,其高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为抗氧化药物筛选提供参考。
    [摘要] (2884) [HTML] (0) [PDF 883.17 K] (16114)
    摘要: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它能较全面反映中药中所含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能更好地表明中药的内在质量,成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核心技术。对近年来薄层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高速逆流色谱、微乳色谱等现代色谱分析技术在指纹图谱研究的应用作一概述,综述了各种色谱指纹图谱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简要阐述了国内外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应用情况。
    2014,37(), DOI:
    [摘要] (3520) [HTML] (0) [PDF 243.35 K] (15347)
    摘要:
    综合评述常用中药体外抑菌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发现评价标准未能统一,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大、体外与体内抑菌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未能结合中药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不同抑菌方法对评价中药对细菌的抑制能力(抑菌环、MIC)、杀灭能力(MBC),细菌对药物的耐药率等影响较大。中药体外抑菌作用虽然研究方法较多,应根据研究对象、实验目的、具体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价中药的抗菌作用。
    [摘要] (2557) [HTML] (0) [PDF 1.35 M] (14458)
    摘要:
    随着慢性盆腔炎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及越趋年轻化,治疗该类疾病的中药研究也日益增多。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提供参考。
    2013,36():1-4, DOI:
    [摘要] (3632) [HTML] (0) [PDF 449.69 K] (14354)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体外巨噬细胞实时分析的快速、敏感的热原检测技术,为内毒素,即脂多糖(LPS)的检测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体外培养人源性巨噬细胞THP-1,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LPS对巨噬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然后采用实时细胞分析仪(RTCA)实时监测不同质量浓度的LPS对巨噬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 LPS质量浓度≥10 pg/mL时,可以引起细胞形态变化,实时细胞分析系统可以通过细胞指数(CI)值实时反映这种形态变化,并且随着剂量的变化,CI值也呈剂量相关性变化。结论 实时细胞分析系统可以实时监测LPS对巨噬细胞的影响,从而提供了一个新的体外检测LPS的方法。
    [摘要] (3179) [HTML] (0) [PDF 857.92 K] (14155)
    摘要:
    银杏是最古老的中生代植物,很早就被用作中药,其提取物近年来引起国际高度重视。银杏叶中含有黄酮和二萜内酯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药理作用。综述银杏叶提取物的研发状况、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摘要] (4074) [HTML] (0) [PDF 998.21 K] (14012)
    摘要:
    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传统发酵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中药发酵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传统发酵工艺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发酵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进行初步概述、总结,着重介绍当前发酵技术中的热点——药用真菌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而后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的优势及前景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奠定基础。
    [摘要] (4964) [HTML] (0) [PDF 1.00 M] (13580)
    摘要:
    总结人参抗癌作用的研究,并就其作用机制进行简述和讨论。人参可以做为一种辅助药品或免疫增强剂用于化疗后的癌症患者,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食欲和增强身体素质。尽管人参皂苷(尤其是Rh2、Rg3、化合物K和25-OCH3-PPD)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杀伤多种肿瘤细胞,但是其临床效果却有待检验。
    [摘要] (3490) [HTML] (0) [PDF 876.47 K] (12758)
    摘要:
    罗替戈汀为选择性多巴胺D1/D2/D3受体激动剂,其透皮贴剂是第一个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贴剂。罗替戈汀贴剂24 h有效,能对帕金森病人持续提供多巴胺能刺激,目前获得FDA和EMA批准上市。对罗替戈汀贴剂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2014,37(), DOI:
    [摘要] (3716) [HTML] (0) [PDF 259.73 K] (12711)
    摘要:
    接头蛋白或支架蛋白可以介导蛋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促进蛋白复合物的形成。Gab2作为中介分子,通过招募受体酪氨酸激酶等膜受体与其下游的效应蛋白如SHP2、P13K的p85亚基,PLCγ、CRK、SHC和SHIP的结合来实现信号的传递。近年来,由于Gab2支架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其在人类癌症特别是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中的角色备受关注。Gab2主要参与介导SHP2/RAS/ERK和PI3K/AKT两条经典的信号通路。综述Gab2的结构与功能,调解的蛋白,在癌症中的作用以及其作为药物治疗靶点的潜力。
    2013,36():1-5, DOI:
    [摘要] (4276) [HTML] (0) [PDF 364.11 K] (12477)
    摘要:
    阿魏酸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功能性酚酸,也是当归、升麻、川芎等常用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能有效提高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水平、抑制血栓形成,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通过查阅整理文献,对阿魏酸药动学研究进行综述,包括阿魏酸作为咖啡酸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阿魏酸的吸收动力学研究、阿魏酸的代谢和排泄研究、以及阿魏酸临床用药安全性研究,为临床合理应用及给药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 (2616) [HTML] (0) [PDF 971.69 K] (12335)
    摘要:
    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特征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吸收研究可以预测影响药物在肠道吸收的机制与因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in vivo)、在体法(in situ)、体外法(in vitro)等。就目前药物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2014,37(), DOI:
    [摘要] (2819) [HTML] (0) [PDF 227.75 K] (12154)
    摘要:
    多药耐药(MDR)是阻碍肿瘤化疗成功的一大障碍,其机制之一就是耐药的肿瘤细胞高表达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盒(ABC)转运体。依据此机制提出克服肿瘤细胞耐药的策略即开发外排转运体抑制剂,以期逆转MDR。最近的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也可能是通过表达外排转运体天然耐药,这就提供了一个新的抗癌药物作用靶点。对介导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ABC转运体及其抑制剂的开发作一综述。
    [摘要] (3071) [HTML] (0) [PDF 981.50 K] (11729)
    摘要:
    五味子富含木脂素、多糖、挥发油及其他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保肝益肾、保护心脑血管、镇静、催眠等多种功能,近年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对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也为临床用药及相关生物活性成分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
    [摘要] (3615) [HTML] (0) [PDF 968.87 K] (11705)
    摘要:
    补骨脂是传统中药,具有温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之功效,临床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明,补骨脂含有香豆素类、黄酮类、单萜酚类等多种化合物,药理研究证实,补骨脂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等多种功效。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补骨脂的研究文献,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角度对补骨脂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014,37(), DOI:
    [摘要] (3433) [HTML] (0) [PDF 258.89 K] (11526)
    摘要:
    薏苡仁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对多种高血糖模型动物和高血脂肥胖模型动物均呈现出降糖、降脂作用,并能对抗高血糖、高血脂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包括氧化应激反应、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和免疫功能异常)。其有效成分包括薏苡仁多糖、羟基不饱和脂肪酸和多酚化合物,作用机制与提高葡萄糖激酶活性、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通过激活Nrf2/ARE依赖的细胞保护基因,对抗氧化应激性细胞损伤等有关。
    [摘要] (3799) [HTML] (0) [PDF 923.34 K] (11287)
    摘要:
    目的 比较替吉奥与卡培他滨分别联合多西他赛(TXT)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效果。方法 试验分A、B两组,第1天均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2 h;第1~14天,A组每天给予卡培他滨2 000 mg/m2, B组每天给予替吉奥胶囊60 mg/m2,两组给药均分为两等份于早晚餐后0.5 h用水吞服,服用2周后休息1周,3周为1个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最多完成6个周期后评价。结果 50例均可评价疗效。A、B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6.21%和50.00%,疾病控制率为76.92%和75.00%(P>0.05),平均成本分别为17 158.90元和10 094.37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71.81和201.89。两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和手足综合征等,以1~2级为主,均可耐受。结论 两组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但B组成本–效果明显低于A组,因此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进展期胃癌方法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2014,37(), DOI:
    [摘要] (3448) [HTML] (0) [PDF 304.09 K] (10897)
    摘要:
    药品说明书的 [注意事项] 是消费者用药的重要参考,因此药品生产企业认真撰写该项目对保障安全、有效地用药非常重要。从2010年以来报送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的药品说明书样稿中,收集不符合我国有关法规的 [注意事项] 71例,其中进口药36例、国产药35例,涉及20多种临床用药类别,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不及时更新内容是最多见而严重的问题,急待药品生产厂商(包括进口药厂商)正确对待、及时改进,以确保用药安全。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