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评价研究》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教授任名誉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昌孝研究员任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教授任主编。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为我国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交流药物评价工作的实践经验,发展和完善评价的方法学,探讨评价相关的国际标准或指南,提高我国的总体评价研究水平。创刊以来先后被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和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公共卫生数据库》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并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等收录。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2023年第46卷第12期
    显示模式:
    2023,46(12):0-0, DOI:
    摘要:
    2023,46(12):0-0, DOI:
    摘要:
    2023,46(12):2505-251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01
    摘要:
    我国化学创新药物产业正蓬勃发展,药物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产创新药及高端制剂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将为我国新药研发格局带来深刻变革。化学药物质量控制是药物研发的重点,是药品安全有效的前提。围绕化学药物产业发展战略,攻坚关键核心技术,要重视科技创新。结合当前国内外前沿理念及技术,未来我国化药制造将持续发展。从化药制造关键质量属性辨识、化药生产质量源于设计和化药质量控制与剂型改良3个角度展开论述,以近10余年国内外相关研究为参考,围绕化药产业发展战略,紧扣关键质量属性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对化药质量控制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化药质量控制提供方向和参考。
    2023,46(12):2515-251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02
    摘要:
    目的 建立测定唑来膦酸原料药及粉针剂中主成分唑来膦酸含量的HPLC法。方法 采用Kromasil 100-5-C18 (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制备0.2%的三乙胺溶液、用磷酸调pH至4.0作为缓冲液,乙腈-缓冲液(4∶96)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15 nm,柱温为25℃,进样量10 μL。结果 唑来膦酸与相邻峰的分离效果良好,分离度为3.9,主成分唑来膦酸在100.2~1 002.0 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8 6,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75.2、250.5 ng·mL-1,回收率在105.2%~111.4%,重复性试验、中间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耐用性符合要求。3批原料药和粉针剂的检测结果显示,唑来膦酸的质量分数均≥95.0%。结论 经方法学验证,所建立方法灵敏、高效、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可作为测定唑来膦酸原料药及粉针剂主成分唑来膦酸含量的方法。
    2023,46(12):2520-252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03
    摘要:
    目的 建立唑来膦酸原料药中杂质A、B、C、D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Titank Phenyl-Hexyl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对杂质A、B、C、D进行定量分析,以8 mg·mL-1的1-辛烷磺酸钠和0.037 mg·mL-1的EDTA-二钠为缓冲液,缓冲液-乙腈(4∶96)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15 mm,柱温为20℃,进样量为10 μL。结果 空白溶液不干扰对各杂质的检测;各杂质在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不小于0.990;各杂质的检测限分别为192.6、545.5、126.0、150.0 ng·mL-1,定量限分别为629、1 515、315、500 ng·mL-1;各杂质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4%、82.4%、92.0%、95.9%,RSD分别为2.8%、2.7%、2.9%、2.4%;3批样品有关物质的测定结果显示,各杂质的质量分数均低于0.3%。结论 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建立的HPLC法适用于唑来膦酸原料药中杂质A、B、C、D的检测。
    2023,46(12):2525-252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04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注射用唑来膦酸中杂质B、C、D的HPLC法。方法 采用Titank Phenyl-Hexyl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8 mg·mL-1的1-辛烷磺酸钠和0.037 mg·mL-1的EDTA-二钠为缓冲液,乙腈-缓冲液(4∶96)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8 mL·min-1,柱温20℃,检测波长为215 nm,进样量为10 μL。结果 在该色谱条件下,杂质B、C、D之间的色谱峰分离度良好;各杂质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26.0~454.5 ng·mL-1、315.0~1515.0 ng·mL-1;各杂质在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在0.999 3~1.000 0;平均回收率在93.1%~102.5%,RSD均小于10.0%;且3批注射用唑来膦酸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杂质B、C、D的质量分数均低于0.5%。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专属性好,适用于注射用唑来膦酸中有关物质的测定。
    2023,46(12):2530-253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05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唑来膦酸原料药及其粉针剂中的磷酸盐和亚磷酸盐的离子色谱方法。方法 采用DionexTMIonPacTMAS18Analytical(250 mm×4 mm)色谱柱,DionexTMIonPacTMAG18Analytical(50 mm×4 mm)为保护柱,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水溶液为淋洗液进行等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1,采用抑制型电导检测器检测。结果 亚磷酸根和磷酸根与相邻峰的分离效果良好,分离度均大于1.5。亚磷酸根和磷酸根分别在2.075~20.750 μg·mL-1和2.000~20.00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 9;原料药中亚磷酸根和磷酸根的回收率分别在94.7%~108.0%和98.4%~106.3%,回收率RSD分别为3.6%和2.3%;粉针剂中亚磷酸根和磷酸根回收率分别在93.9%~100.4%和98.2%~104.4%,回收率RSD分别为2.5%和1.9%;重复性、精密度、耐用性、溶液稳定性均符合要求。3批原料药及粉针剂中均未检出亚磷酸根和磷酸根杂质。结论 该方法准确、灵敏、操作简单,适用于唑来膦酸及其粉针剂中磷酸盐和亚磷酸盐杂质的质控研究。
    2023,46(12):2535-253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06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法同时测定异环磷酰胺原料药中主成分及2种有关物质。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100 mm×2.1 mm,1.8 μm)色谱柱,以甲醇(A)-5 mmol·L-1碳酸氢铵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对异环磷酰胺原料药中的异环磷酰胺、杂质G、杂质E进行分离,体积流量为0.3 mL·min-1,进样量为10 μL,柱温为30℃,质子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方式(MRM)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异环磷酰胺、杂质E、杂质G的线性范围分别1.00~50.00、1.00~50.00、0.01~0.5 ng·mL-1,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9 4;且该方法的仪器精密度、重复性良好,异环磷酰胺的回收率为98.1%~101.7%、RSD为0.40%~1.73%,杂质E的回收率为96.1%~111.1%、RSD为0.67%~2.34%,杂质G的回收率为93.7%~108.3%、RSD为2.2%~7.6%,符合标准。原料药中的异环磷酰胺质量分数为97.1~98.5%,杂质E均未检出,杂质G在1501批次检出量最高,为0.009 25%,杂质E和G未超千分之一限度。结论 建立的UPLC-MS/MS法灵敏度较高、重复性好,为异环磷酰胺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分析方法,适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
    2023,46(12):2540-254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07
    摘要:
    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GC)法测定异环磷酰胺原料药中3种有关物质(起始物料3-氨基丙醇、杂质D和杂质F)。方法 采用HP-55% Phenyl Methyl Siloxane色谱柱(30 m×320 μm,0.25 μm);采用程序升温的方式,起始柱温50℃,保持2 min后以每分钟5℃的速率升温至180℃,再以每分钟20℃的速率升温至260℃;进样口温度为380℃;检测器温度为380℃;分流比5∶1。结果 起始物料峰、杂质D、杂质F与周围峰分离度分别为2.6、3.0、1.6;异环磷酰胺起始物料3-氨基丙醇在39.80~199.0 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杂质D在39.48~197.4 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杂质F在2.000~20.000 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 3-氨基丙醇和杂质D的检测限分别为9.95、9.87 μg·mL-1,杂质F因色谱柱柱效降低且进样量过大未能进行检测限测定;3-氨基丙醇、杂质D、杂质F的定量限分别为19.90、19.74、2.000 μg·mL-1;起始物料、杂质D和杂质F回收率均在90.09%~115.90%,回收率RSD分别为4.8%、7.2%、2.3%。结论 该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线性关系良好,准确可靠,符合异环磷酰胺中3种有关物质的检测要求。
    2023,46(12):2545-255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08
    摘要:
    纸质记录是在临床试验活动中记录和产生的、可完整重现和评估相应活动的原始记录,是阐明所取得结果或提供完成试验的证据。尽管电子化文件在临床试验中已经被广泛采用,但是纸质文件仍然是中国临床试验记录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当前我国临床试验纸质记录受控管理并未形成共识,同时不同机构之间的操作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试验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全面梳理国内外纸质记录受控管理相关的法规及实践,同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推动我国临床试验纸质文件受控管理,全面提升药物临床研究的质量。
    2023,46(12):2551-255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09
    摘要:
    化学药品注射剂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一类无菌药品,鉴于其较高的安全性风险,确保注射剂的无菌性尤为关键。结合中国、美国和欧盟对注射剂的无菌保障监管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指南的现行要求,进一步探讨化学药品注射剂的灭菌或无菌工艺控制。目前,我国化学药品注射剂的灭菌或无菌工艺选择要求与欧美国家基本一致,美国和欧盟对于湿热灭菌注射药品已实施参数放行。通过阐述注射剂灭菌或无菌工艺的评估及研究,为制药企业化学药品注射剂无菌保障控制策略及无菌风险管控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以更好地提高注射剂的无菌保障。
    2023,46(12):2558-256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10
    摘要:
    中药审评审批机制改革以来,在“三结合”中药审评证据体系下,儿童用药研发积极性日益增高,对于需要开展临床试验者,年龄段的选择是研发者容易忽视的问题。针对来源于人用经验的中药儿童用药研发临床试验中年龄段的选择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如需关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情况、目标人群发病情况、剂型选择适宜性、疗效评价指标和工具的适用性,以及对临床试验实施的影响等,以期为中药儿童用药研发提供参考。
    2023,46(12):2563-257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11
    摘要:
    目的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Focus-MS/MS)分析酸枣仁中的化学成分,依据解析的化学成分及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本草组鉴数据库(HERB)获取的酸枣仁主要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初步预测其抗阿尔茨海默病(AD)的药效物质基础,筛选出潜在功效成分,预测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PLC-Q-Exactive Focus-MS/MS对酸枣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扫描,结合对照品、文献中的碎片离子信息、保留时间进行匹配,确认化学成分。利用TCMSP、HERB数据库获取酸枣仁的主要成分及其对应作用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得AD相关疾病靶点;将酸枣仁主要成分对应靶点与AD靶点取交集,借助String 11.5平台和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交集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DAVID 6.8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微生信云平台对富集结果可视化;借助AutoDock Tools软件对核心成分及关键靶点基因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酸枣仁定性分析中共鉴定出40个化合物,主要包括3个有机酸类、28个黄酮类、8个生物碱类、1个皂苷类;筛选出发挥改善AD作用的核心成分5个,包括拟雌内酯、油酸、山柰酚、乌药碱、酸李碱;酸枣仁改善AD的核心靶点有JUN、AKT1、STAT3、MAPK14、ESR1、IL16等;KEGG通路分析共得到157条通路,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排名靠前;GO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BP)条目336个、细胞组分(CC)条目45个、分子功能(MF)42个。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酸枣仁的4个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间存在分子结合位点且结合能较强,均小于-20.93 kJ·mol-1结论 通过UPLC-Q-Exactive-Focus-MS/MS解析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预测了酸枣仁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来发挥抗AD作用的。
    2023,46(12):2580-259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12
    摘要:
    目的 探究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b1,Rb1)治疗大鼠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系统地预测Rb1治疗MAFLD的核心靶点,通过STRING平台和Cytoscape3.9.1软件分别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谱和“Rb1-MAFLD靶点”网络模型,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动物体内实验进行验证,高脂饲料诱导建立实验性MAFLD大鼠模型。测定各组大鼠体质量、肝脏系数、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分别检测大鼠血清和肝脏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以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16 S rDNA测序分析评估Rb1对MAFLD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结果 获得134个Rb1治疗MAFLD的潜在靶点,富集分析显示Rb1干预MAFLD的生物学过程与转录调控、细胞增殖、炎症反应等相关,作用的通路主要为癌症、炎症、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途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MAFLD模型组大鼠肝脏系数、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血脂代谢紊乱,且肠道菌群结构紊乱。Rb1可改善肝组织中脂肪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显著降低血清中AST、ALT、TC、TG、LDL-C水平,增加HDL-C水平,且有效抑制MAFLD大鼠中炎症因子的过表达;此外,Rb1改变了MAFLD大鼠的肠道菌群的组成,以拟杆菌门、乳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富集和脱硫弧菌减少为特征。结论 Rb1能通过改善血脂紊乱与肝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肠道菌群的稳态,最终发挥抗MAFLD的作用。
    2023,46(12):2592-260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13
    摘要: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粉防己碱对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的药效作用。方法 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粉防己碱(5 mg·mL-1)雾化10、30 min(单次实际给药剂量为0.072、0.220 mg·kg-1)组,每组10只,并采用气管注入博来霉素方法制备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24 h后雾化给药。连续给药第14、28 d,观察大鼠肺系数、肺功能,HE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Masson染色后观察胶原纤维变化,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大鼠肺组织中I型与III型胶原纤维;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和纤连蛋白(FN)含量。结果 粉防己碱雾化后中位粒径为2.98 μm;给药28 d时效果更优,与模型组比较,雾化30 min组的气道阻力显著降低(P<0.05),肺顺应性显著升高(P<0.05),肺系数显著降低(P<0.05);肺泡炎症评分、肺纤维化评分显著降低(P<0.05),I型和III型胶原纤维明显减少; Vimentin和TGF-β 1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显著下调HYP和FN的水平(P<0.05)。结论 雾化吸入粉防己碱具有抗大鼠肺纤维化作用,其中雾化给药28 d效果更优。
    2023,46(12):2601-260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14
    摘要:
    目的 合成4种顺铂前药并考察其自组装能力,制备聚乙二醇(PEG)化顺铂前药纳米粒,联合丁硫氨酸亚砜亚胺(BSO)用于肿瘤的共同治疗。方法 以顺铂为原料药,合成4种顺铂前药(C6-Pt、C10-Pt、C12-Pt、C18-Pt);采用一步纳米沉淀法筛选出自组装能力较强的顺铂前药,制备纳米粒;完成纳米粒的外观形态、稳定性、粒径、Zeta电位及体外药物释放考察;CCK-8法考察顺铂、C12-Pt NPs对MCF-7、B16F10、LLC、4T1的细胞毒性,以B16F10为细胞模型测定BSO的无毒浓度及C12-Pt NPs和BSO联用的最佳摩尔比,考察顺铂、顺铂/BSO、C12-Pt NPs、C12-Pt NPs/BSO对B16F1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试剂盒法测定顺铂、顺铂/BSO、C12-Pt NPs、C12-Pt NPs/BSO处理B16F10细胞24 h后的胞内GSH水平。结果 成功合成4种顺铂前药(C6-Pt、C10-Pt、C12-Pt、C18-Pt);顺铂前药质量浓度为1 mg·mL-1时,仅有C12-Pt能自组装成为纳米粒(C12-Pt NPs);C12-Pt NPs粒径分布均匀,具有较好的长期稳定性和血浆稳定性;在含0、1 mmol·L-1 DTT的PBS(pH 7.4)缓冲液中纳米粒释药缓慢,在含10 mmol·L-1 DTT的PBS(pH 7.4)缓冲液中,72 h内药物释放率可达76%;C12-Pt NPs对4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顺铂;对于B16F10细胞,BSO未表现出明显毒性;当顺铂前药、BSO摩尔比为1∶40时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最强,表明BSO对顺铂前药具有较好的化疗增敏作用;与顺铂相比,顺铂/BSO、C12-Pt NPs、C12-Pt NPs/BSO处理后B16F10细胞中GSH水平均显著下降(P<0.001)。结论 C12-Pt NPs制剂学性质良好,C12-Pt NPs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BSO能够有效增强C12-Pt NPs对肿瘤的杀伤效果。
    2023,46(12):2608-26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15
    摘要:
    目的 研究藏药二十五味鬼臼丸对苯酚胶浆致宫颈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二十五味鬼臼丸低、中、高剂量(0.2、0.4、0.8 g·kg-1)组和抗宫炎片(0.47 g·kg-1)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建立25%苯酚胶浆致宫颈炎大鼠模型,各药物组分别以相应药物ig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12 d后取材。观察大鼠外阴炎症程度评分、子宫指数、子宫解剖形态学改变;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子宫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子宫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NADPH氧化酶4(Nox4)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外阴炎症评分、子宫指数、子宫组织中MDA水平、Nox4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体质量、SOD活性、Nrf2、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子宫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与模型组比较,二十五味鬼臼丸能明显降低外阴炎症评分、子宫指数、子宫组织中MDA水平、Nox4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0.01),升高体质量及子宫组织中SOD活性和Nrf2、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0.01),减轻子宫颈炎症损伤程度。结论 二十五味鬼臼丸可能通过抑制Nox4的表达,激活Nrf2/HO-1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抑制宫颈炎发展。
    2023,46(12):2617-262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16
    摘要:
    目的 探讨丹参酮IIA(TA)对再灌注致心律失常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TA低、高剂量(10、20 mg·kg-1)组,蛋白激酶C (PKC)激活剂PMA (5 mg·kg-1)组,TA (20 mg·kg-1)联合PKC抑制剂Rottlerin (5 mg·kg-1)组,每组10只。构建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缺血30 min再灌注30 min;再灌注期间记录各组小鼠Ⅱ导联心电图并对再灌注后心律失常严重性进行评分;再灌注结束后,取颈静脉血采用试剂盒检测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取左心室心脏组织,使用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PKC、缝隙连接蛋白43(Cx43)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KC、Cx43蛋白表达水平和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TA 2个剂量组和PKC激活剂PMA组CK-MB、LDH、AST、cTnT、MDA水平均显著降低,SOD活性显著升高,室性早搏(PVB)次数、室性心动过速(VT)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心室颤动(VF)次数和持续时间显著减少,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01) ;而TA联合PKC抑制剂组显著削弱TA的作用(P<0.05、0.01、0.001) ;与模型组相比,TA 2个剂量组和PMA组Cx43 mRNA表达和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0.001) ,而PKC抑制剂使TA的作用显著减弱(P<0.05、0.001)。结论 TA通过激活PKC调控Cx43表达和磷酸化而改善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减轻心肌I/R损伤。
    2023,46(12):2624-263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17
    摘要:
    目的 建立西青果Terminalia chebula Retz.诃黎勒酸和鞣花酸HPLC检测方法及指纹图谱鉴别方法,同时对15批次西青果药材进行质量标准研究。方法 收集3个道地产地15批次西青果药材,按《中国药典》中方法对西青果药材进行全检;新建诃黎勒酸和鞣花酸HPLC检测方法,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58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5 μL,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建立西青果H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进行多批次药材相似度分析,指认药材特征峰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5批次药材检查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薄层色谱法(TLC)结果显示,供试品在西青果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3产地15批西青果样品中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冷浸法)质量分数分别为6.74%~9.36%、2.41%~5.87%、0.05%~0.61%、51.03%~73.23%,平均值分别为7.66%、2.88%、0.22%、64.13%;新建立HPLC方法学考察均符合《中国药典》相关要求,15批次西青果药材中诃黎勒酸、鞣花酸质量分数为122.56~224.37、19.32~63.60 mg·g-1。15批西青果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结论 在西青果原有标准上增加灰分检查,新建诃黎勒酸和鞣花酸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简便可靠,利用所建方法对不同产地批次的15批样品进行测定并综合评价,可为丰富该药材质量控制内容和药典修订提供依据。
    2023,46(12):2632-263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18
    摘要:
    目的 在健康受试者中空腹及餐后情况下评价缬沙坦片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评价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是否具有生物等效性。方法 采用开放、单剂量、随机、3周期、部分重复交叉设计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每周期口服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40 mg。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测定血浆中缬沙坦浓度,使用WinNonlin® 6.4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评价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 空腹组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和AUC0~∞的几何均数比值分别为100.39%和100.35%,90%置信区间(90% CI)分别为91.91%~109.67%和92.11~109.32%,完全落入80.00%~125.00%内。达峰浓度(Cmax)几何均值比值为97.61%,落在80.00%~125.00%内。餐后组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Cmax、AUC0~t和AUC0~∞的几何均数比值分别为107.85%、105.03%和105.06%,90% CI分别为97.81%~118.92%、99.27%~111.12%和99.42%~111.02%,完全落入80.00%~125.00%内。结论 缬沙坦片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在空腹和餐后状态下均具有生物等效性。
    2023,46(12):2638-264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19
    摘要:
    目的 评价中医药不同时期干预治疗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成本-效果。方法 采集于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北京市26家公立医院HIS中的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数据,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设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为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任一种中医治疗方式(中药治疗或中医外治法)。试验组再按照中医药干预的时间节点分为中医药前期、中期、后期干预各组,对照组纳入患者32例,试验组共纳入患者177例,其中前期干预96例,中期干预44例,后期干预37例。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平衡各组例数,并比较对照组与其他3组的临床疗效和成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PSM匹配后前期、中期、后期干预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均为100%,匹配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90.91%、93.75%。PSM后,中医药前期、中期、后期干预组的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14 752.51、12 684.28、16 226.96元,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9.81、11.56、8.91 d;匹配后对照组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8 907.98、7 420.56、8 740.09元,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88、6.27、5.69 d。各组治疗费用中以中医药后期干预组成本最高,以对照组成本最低。中医药前期、中期、后期干预的平均成本-效果比(C/E)分别为147.53、126.84、162.27。相较各自匹配的对照组,中医药前期、中期、后期干预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分别为935.12、579.07、1 197.90。结论 相较前期与后期干预,中医药中期干预ICER最低,其成本-效果在中医药各干预阶段中最具优势。
    2023,46(12):2645-265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20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尿钠排泄及血管内皮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与病房2021年11月—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DN患者9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和试验组(49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试验组给予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肾功能情况[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MALB)];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钠及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管内皮活性情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AOPP、MDA降低,SOD水平上升,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肌酐Scr、BUN、MALB水平降低,试验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24 h尿钠升高,肾素、醛固酮水平降低,且试验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VEGF、ET-1水平下降,NO水平升高,且试验组更明显(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缬沙坦治疗DN的疗效满意,可有效降低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提高其尿钠排泄,改善内皮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3,46(12):2652-266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21
    摘要:
    目的 对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保妇康栓治疗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医疗卫生决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从医疗保健系统角度建立决策树模型,对重组人干扰素α-2b单用(对照组)或联合保妇康栓(每次1粒或每次2粒,分别为联合用药组1和联合用药组2)治疗HPV感染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效果指标采用Meta分析获得HPV转阴率,成本数据根据官方网站发布的药品价格和诊疗价格获得。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对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对照组、联合用药组1和联合用药组2的HPV转阴率分别为66.40%、87.00%、85.11%,对应的治疗总成本分别为1 217.20、1 303.80、1 435.38元。联合用药组1与对照组相比,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393.62元,低于1倍2021年中国人均GDP(80 976.00元),联合用药组1,即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保妇康栓(每次1粒)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联合用药组HPV转阴率是对ICER影响最大的因素。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保妇康栓(每次1粒)治疗HPV感染更具经济性。
    2023,46(12):2661-267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22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抗感颗粒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PubMed、Cochrane Library、Springer Link、Embase数据库中关于抗感颗粒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3月。采用Cochrane Handbook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RevMan 5.3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项RCTs,共计1 20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601例、对照组6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抗感颗粒联合奥司他韦颗粒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RR=1.23,95% CI(1.18,1.29)],发热[MD=-0.42,95% CI(-0.69,-0.15)]、咽痛[MD=-0.31,95% CI(-0.41,-0.21)]积分更低,退热时间更短[MD=-1.38,95% CI(-1.67,-1.10)],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咳嗽积分[MD=0.19,95% CI(-0.21,0.59),P=0.35]、不良反应发生率[RR=2.36,95% CI(0.50,11.20),P=0.2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抗感颗粒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但本研究尚有一定局限性,上述结论需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给予进一步验证。
    2023,46(12):2671-267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23
    摘要:
    四君子汤是中医经典名方,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证,具有调节胃肠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同时,四君子汤也具有防治肿瘤的作用,常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四君子汤对结直肠癌的抗癌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肠道炎症、防治癌前病变、抑制癌症转移、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改善肿瘤恶病质等方面,主要综述四君子汤防治结直肠癌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四君子汤的应用开发以及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2023,46(12):2677-268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24
    摘要:
    目前全球有4款获批治疗乳腺癌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分别是哌柏西利、瑞博西利、阿贝西利和达尔西利。其中,阿贝西利是继哌柏西利和瑞博西利之后第3个进入市场的CDK4/6抑制剂,可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或他莫昔芬作为激素受体阳性(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ER2-)早期高危乳腺癌成人患者的辅助治疗,还可联合氟维司群或AI治疗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就阿贝西利治疗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以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3,46(12):2683-268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25
    摘要:
    流行性感冒是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疾病,尤其2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并发症和住院风险最高的人群。玛巴洛沙韦是首个Cap-依赖型核酸内切酶的抑制剂,通过抑制mRNA合成的启动来阻断流感病毒的复制,日本已批准其应用于治疗年龄≥12岁的流感患者。综述玛巴洛沙韦抑制儿童流感病毒的药理作用(抗流感病毒聚合酶酸性蛋白、广谱抗病毒)及临床研究(缩短流感发热时间、缓解流感症状、缩短幼儿甲型流感症状缓解时间)以期为该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2023,46(12):2689-269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26
    摘要:
    元素杂质是关乎药品质量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控制药品中元素杂质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重点。国际人用药物注册技术协调会(ICH) Q3D明确了药品中可能残留的元素杂质的类型及其限度,这也为药品的开发和生产指明了方向。然而,元素杂质种类繁多,向药物中引入途径复杂,这为科学评估药品中元素杂质的安全性带了极大挑战。在众多的元素杂质引入途径中,原料药的制备工艺可能使用多种类型金属催化剂或无机试剂,这无疑是造成药品中元素杂质残留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全面认识和理解不同元素以何种形式参与原料药的生产是科学控制元素杂质的关键。按照ICH Q3D汇总的3类元素杂质为序,介绍了不同金属在原料药合成中参与的反应。同时,建议将“质量源于设计”理念植入到原料药的生产工艺中,确保元素杂质水平符合《中国药典》和指导原则要求。
    2023,46(12):2699-270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27
    摘要:
    重楼皂苷是重楼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止血等多种药理作用。重楼皂苷抗炎作用的主要机制包括调控炎症因子、炎症细胞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等;其主要通过清除自由基、激活抗氧化酶活性、调节凋亡蛋白信号通路等发挥抗氧化作用;通过干扰相关信号通路、调控相关蛋白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周期阻滞、诱导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与侵袭、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及抑制肿瘤耐药等机制发挥广谱抗肿瘤作用。针对重楼皂苷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2023,46(12):2709-27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28
    摘要:
    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作为核苷酸类药物,通过RNA干扰(RNAi)特异性诱导基因沉默而发挥作用,在代谢性疾病、抗感染及肿瘤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目前已获批上市4款基于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偶联技术siRNA药物,汇总分析已上市GalNAc偶联药物的非临床毒性特征及临床不良反应,初步明确非临床研究中毒性常见类型,包括脱靶与非脱靶毒性等。结合GalNAc-siRNA类药物非临床研究实践,了解可预测的脱靶毒性及对于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毒性关注点,以期为GalNAc-siRNA药物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2023,46(12):2717-272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29
    摘要:
    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能选择性地缓解或消除疼痛及伴随的不愉快情绪(如恐惧、紧张、焦虑等)的药物。由于镇痛药的CNS活性和对μ阿片受体的作用,存在依赖性潜在风险,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作为多成因的疾病,遗传学因素、神经系统因素、表观遗传因素、性别因素和环境差异都可能是镇痛药诱导依赖性潜能的作用机制;可采用多种动物行为学模型,如自身给药模型、药物辨别模型评价等,对镇痛药进行非临床依赖性评价研究。重点综述传统及新型镇痛药物依赖性的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方面的机制研究,概述非临床评价其依赖潜在性的研究方法,以期为镇痛药的安全性评价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2023,46(12):2724-272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2.030
    摘要:
    神经系统疾病作为最大的医学挑战之一,目前尚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神经干细胞(NSCs)具有分化潜能,可通过组织修复替代、神经营养、免疫调节、抗炎、抗凋亡等达到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针对NSCs的研究愈发深入,NSCs移植成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热点,大量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数据证明NSCs移植治疗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是安全可行的。目前已有多个NSCs细胞系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用于脑卒中、脑出血、脊髓损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总结了NSCs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NSCs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摘要] (4128) [HTML] (0) [PDF 812.08 K] (19544)
    摘要:
    美国制药学会(AAPS)联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分别于1990年、2000年以及2006年召开了3届生物分析方法研讨班,在前两届研讨班的基础上,FDA于2001年出台了一份正式的生物分析方法指导原则。回顾和阐述生物分析方法在近20年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为生物分析方法具体应用到动物或人体的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
    2013,36():1-5, DOI:
    [摘要] (4457) [HTML] (0) [PDF 512.63 K] (18928)
    摘要:
    目的 对db/db小鼠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满足糖尿病研究的需要。方法 在试验周期内,测定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体质量及摄食饮水量,并测定21周龄模型动物的糖耐量、血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的水平,进行胰腺的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学检查,并与db/m小鼠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db/m小鼠比较,db/db小鼠过度肥胖,伴有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且肝脏和胰腺组织均出现明显病变,胰腺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与血液学测定结果一致,并可观察到胰岛中A细胞和B细胞的分布变化情况。结论 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所做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检测,可供糖尿病研究参考。
    [摘要] (3351) [HTML] (0) [PDF 994.14 K] (15333)
    摘要:
    目的 建立高通量检测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实验方法,对姜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通过测定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曲线,以IC50值作为评价试样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指标,并将此应用于测定姜黄醇提物和水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 测定波长515 nm,抗坏血酸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62.5~750.0 μg/mL线性良好,方法可靠。姜黄醇提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7.78 mg/mL)明显强于水提物(IC50 14.84 mg/mL)。结论 建立的DPPH自由基清除测定方法可靠、简便、灵敏,其高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为抗氧化药物筛选提供参考。
    [摘要] (2470) [HTML] (0) [PDF 883.17 K] (13992)
    摘要: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它能较全面反映中药中所含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能更好地表明中药的内在质量,成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核心技术。对近年来薄层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高速逆流色谱、微乳色谱等现代色谱分析技术在指纹图谱研究的应用作一概述,综述了各种色谱指纹图谱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简要阐述了国内外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应用情况。
    2013,36():1-4, DOI:
    [摘要] (3075) [HTML] (0) [PDF 449.69 K] (13354)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体外巨噬细胞实时分析的快速、敏感的热原检测技术,为内毒素,即脂多糖(LPS)的检测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体外培养人源性巨噬细胞THP-1,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LPS对巨噬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然后采用实时细胞分析仪(RTCA)实时监测不同质量浓度的LPS对巨噬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 LPS质量浓度≥10 pg/mL时,可以引起细胞形态变化,实时细胞分析系统可以通过细胞指数(CI)值实时反映这种形态变化,并且随着剂量的变化,CI值也呈剂量相关性变化。结论 实时细胞分析系统可以实时监测LPS对巨噬细胞的影响,从而提供了一个新的体外检测LPS的方法。
    2014,37(), DOI:
    [摘要] (2801) [HTML] (0) [PDF 243.35 K] (12983)
    摘要:
    综合评述常用中药体外抑菌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发现评价标准未能统一,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大、体外与体内抑菌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未能结合中药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不同抑菌方法对评价中药对细菌的抑制能力(抑菌环、MIC)、杀灭能力(MBC),细菌对药物的耐药率等影响较大。中药体外抑菌作用虽然研究方法较多,应根据研究对象、实验目的、具体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价中药的抗菌作用。
    [摘要] (1867) [HTML] (0) [PDF 1.35 M] (12718)
    摘要:
    随着慢性盆腔炎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及越趋年轻化,治疗该类疾病的中药研究也日益增多。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提供参考。
    [摘要] (2050) [HTML] (0) [PDF 857.92 K] (12192)
    摘要:
    银杏是最古老的中生代植物,很早就被用作中药,其提取物近年来引起国际高度重视。银杏叶中含有黄酮和二萜内酯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药理作用。综述银杏叶提取物的研发状况、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摘要] (4005) [HTML] (0) [PDF 1.00 M] (11780)
    摘要:
    总结人参抗癌作用的研究,并就其作用机制进行简述和讨论。人参可以做为一种辅助药品或免疫增强剂用于化疗后的癌症患者,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食欲和增强身体素质。尽管人参皂苷(尤其是Rh2、Rg3、化合物K和25-OCH3-PPD)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杀伤多种肿瘤细胞,但是其临床效果却有待检验。
    2014,37(), DOI:
    [摘要] (3231) [HTML] (0) [PDF 259.73 K] (11309)
    摘要:
    接头蛋白或支架蛋白可以介导蛋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促进蛋白复合物的形成。Gab2作为中介分子,通过招募受体酪氨酸激酶等膜受体与其下游的效应蛋白如SHP2、P13K的p85亚基,PLCγ、CRK、SHC和SHIP的结合来实现信号的传递。近年来,由于Gab2支架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其在人类癌症特别是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中的角色备受关注。Gab2主要参与介导SHP2/RAS/ERK和PI3K/AKT两条经典的信号通路。综述Gab2的结构与功能,调解的蛋白,在癌症中的作用以及其作为药物治疗靶点的潜力。
    [摘要] (3174) [HTML] (0) [PDF 998.21 K] (11010)
    摘要:
    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传统发酵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中药发酵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传统发酵工艺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发酵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进行初步概述、总结,着重介绍当前发酵技术中的热点——药用真菌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而后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的优势及前景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奠定基础。
    [摘要] (2623) [HTML] (0) [PDF 876.47 K] (10855)
    摘要:
    罗替戈汀为选择性多巴胺D1/D2/D3受体激动剂,其透皮贴剂是第一个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贴剂。罗替戈汀贴剂24 h有效,能对帕金森病人持续提供多巴胺能刺激,目前获得FDA和EMA批准上市。对罗替戈汀贴剂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2014,37(), DOI:
    [摘要] (2272) [HTML] (0) [PDF 227.75 K] (10715)
    摘要:
    多药耐药(MDR)是阻碍肿瘤化疗成功的一大障碍,其机制之一就是耐药的肿瘤细胞高表达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盒(ABC)转运体。依据此机制提出克服肿瘤细胞耐药的策略即开发外排转运体抑制剂,以期逆转MDR。最近的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也可能是通过表达外排转运体天然耐药,这就提供了一个新的抗癌药物作用靶点。对介导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ABC转运体及其抑制剂的开发作一综述。
    2013,36():1-5, DOI:
    [摘要] (3427) [HTML] (0) [PDF 364.11 K] (10247)
    摘要:
    阿魏酸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功能性酚酸,也是当归、升麻、川芎等常用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能有效提高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水平、抑制血栓形成,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通过查阅整理文献,对阿魏酸药动学研究进行综述,包括阿魏酸作为咖啡酸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阿魏酸的吸收动力学研究、阿魏酸的代谢和排泄研究、以及阿魏酸临床用药安全性研究,为临床合理应用及给药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2014,37(), DOI:
    [摘要] (2879) [HTML] (0) [PDF 258.89 K] (9869)
    摘要:
    薏苡仁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对多种高血糖模型动物和高血脂肥胖模型动物均呈现出降糖、降脂作用,并能对抗高血糖、高血脂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包括氧化应激反应、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和免疫功能异常)。其有效成分包括薏苡仁多糖、羟基不饱和脂肪酸和多酚化合物,作用机制与提高葡萄糖激酶活性、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通过激活Nrf2/ARE依赖的细胞保护基因,对抗氧化应激性细胞损伤等有关。
    2013,36():1-4, DOI:
    [摘要] (2880) [HTML] (0) [PDF 341.12 K] (9831)
    摘要:
    目的 研究吡咯里嗪类ML-3000及其两种NO供体衍生物ML-4000和ML-5000对人P450同工酶CYP2D6、CYP1A2、CYP2C9、CYP2C19和CYP3A4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Gentest公司的高通量P450酶抑制剂筛选试剂盒(High throughput Inhibitor Screening Kit),测定ML-3000、ML-4000和ML-5000对五种P450同工酶CYP2D6、CYP1A2、CYP2C9、CYP2C19和CYP3A4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 ML-3000、ML-4000和ML-5000抑制CYP3A4的IC50分别为7.07、0.40和2.82 μmol/L,对其他4个酶(CYP1A2、CYP2D6、CYP2C9和CYP2C19)的IC50均大于10 μmol/L。结论 三种化合物对CYP3A4活力均有抑制作用,其中ML-4000的抑制能力最强。3种化合物对其他4个酶基本没有抑制作用。
    2014,37(), DOI:
    [摘要] (2798) [HTML] (0) [PDF 304.09 K] (9811)
    摘要:
    药品说明书的 [注意事项] 是消费者用药的重要参考,因此药品生产企业认真撰写该项目对保障安全、有效地用药非常重要。从2010年以来报送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的药品说明书样稿中,收集不符合我国有关法规的 [注意事项] 71例,其中进口药36例、国产药35例,涉及20多种临床用药类别,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不及时更新内容是最多见而严重的问题,急待药品生产厂商(包括进口药厂商)正确对待、及时改进,以确保用药安全。
    [摘要] (3026) [HTML] (0) [PDF 923.34 K] (9686)
    摘要:
    目的 比较替吉奥与卡培他滨分别联合多西他赛(TXT)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效果。方法 试验分A、B两组,第1天均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2 h;第1~14天,A组每天给予卡培他滨2 000 mg/m2, B组每天给予替吉奥胶囊60 mg/m2,两组给药均分为两等份于早晚餐后0.5 h用水吞服,服用2周后休息1周,3周为1个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最多完成6个周期后评价。结果 50例均可评价疗效。A、B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6.21%和50.00%,疾病控制率为76.92%和75.00%(P>0.05),平均成本分别为17 158.90元和10 094.37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71.81和201.89。两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和手足综合征等,以1~2级为主,均可耐受。结论 两组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但B组成本–效果明显低于A组,因此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进展期胃癌方法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2014,37(), DOI:
    [摘要] (2500) [HTML] (0) [PDF 258.83 K] (9514)
    摘要:
    目的 研究冬虫夏草菌丝体水提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热水浸提-醇沉法得到水提物,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水提物中腺苷的量;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利用流式细胞仪结合碘化丙锭染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周期的抑制。结果 实验表明水提物能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株及大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株的增殖,并呈浓度相关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49±0.19)和(1.67±0.27)mg/mL。细胞周期分析表明,水提物分别阻滞HepG2及NCI-H460细胞周期于G2/M期、S期,并可诱导上述两种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冬虫夏草水提物通过阻滞HepG2及NCI-H460细胞周期循环,诱导其凋亡,从而表现出良好的增殖抑制活性。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冬虫夏草菌丝体水提物抗肿瘤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
    [摘要] (2740) [HTML] (0) [PDF 946.45 K] (9471)
    摘要:
    环糊精包合技术和缓控释技术是发展较快的释药技术,分子模拟技术在这两种释药技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简述环糊精包合技术和缓控释释药技术的优点、影响因素和释药原理,介绍几种重要的分子模拟技术在环糊精包合技术和缓控释释药技术中的应用,并给出了分子模拟技术在具体应用中的力场及模拟的条件,分析分子模拟技术的在环糊精包合技术和缓控释技术中应用的优点和难点,展望分子模拟在其应用中的前景,指出分子模拟技术有望成为研究释药技术的一种常规项的工具。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3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