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评价研究》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教授任名誉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昌孝研究员任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教授任主编。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为我国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交流药物评价工作的实践经验,发展和完善评价的方法学,探讨评价相关的国际标准或指南,提高我国的总体评价研究水平。创刊以来先后被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和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公共卫生数据库》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并被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等收录。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2025年第48卷第3期
    显示模式:
    2025,48(3):0-0, DOI:
    摘要:
    2025,48(3):0-0, DOI:
    摘要:
    2025,48(3):545-55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01
    摘要:
    目的 系统梳理中国、美国、欧洲、日本药品监管机构、非监管机构发布的药物相互作用(DDI)指南,分析其在药物开发和临床管理中的应用,为我国DDI研究及监管提供建议。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补充检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英国药监机构(MRHA)、日本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局(PMDA)、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ICH)、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IOMS)、美国国立指南文库(NGC)、MedSci、医脉通网站等,收集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公开发布的DDI指南,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结果 共筛选出32部DDI指南,其中药品监管机构发布16部,非监管机构发布16部。结论 DDI研究贯穿药品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及上市后评价等整个生命周期。现已发布的DDI指南涵盖了DDI体外实验、临床研究的各个方面,为药品研发和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提供实质技术指导与核心信息。未来药物研发阶段需按照指南严格进行DDI体内、体外评估;在临床应用阶段,指南可帮助临床医师了解药物联用的DDI机制、潜在后果及管理建议,以提高联合用药疗效、减少风险;对于上市后再评价,各国应出台相应DDI指南规范上市后新药的DDI监测流程,以建立健全DDI安全性监管体系。
    2025,48(3):556-56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02
    摘要:
    药物相互作用(DDI)临床研究的目的在于确认人体内是否会发生DDI并对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为临床DDI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结合多项DDI临床研究具体案例,从独立或嵌套设计的DDI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及其事后分析,基于健康医疗数据或自发呈报不良反应报告的DDI真实世界研究,包括模型引导药物研发、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内DDI计算机模拟研究、DDI文献研究,以及DDI临床研究内容与类型等方面,综述了DDI的临床研究现状。DDI相关真实世界数据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据的链接和共享,将更有助于其计算机模拟研究的开展,以全面评估DDI临床效应与患者获益风险,从而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提供科学的依据。
    2025,48(3):566-57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03
    摘要:
    目的 采用多维度定量评估国外5个常用药物相互作用(DDI)分析软件的性能,为我国DDI软件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对DDI分析软件的评估涵盖4个维度,即准确性、全面性、易用性、可靠性,准确性采用诊断性Meta分析方法对敏感度、特异度等数据进行定量合成,绘制集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图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全面性、易用性、可靠性通过访问软件平台进行量表评分,每个条目1分制进行评分,全面性总分7分,易用性总分3分,可靠性总分10分;最终将4个性能评分相加得到综合分数。结果 通过既往系统综述文献选取研究频率较高的5个DDI分析软件为研究对象,包括Micromedex DrugReax®、Lexicomp Interactions、Epocrates、Drug Interactions Checker(Drugs.com)、Medscape®。准确性方面,Epocrates敏感度合并值最高,为0.71;Micromedex特异度合并值最高,为0.85;Epocrates阳性似然比合并值最高,为6.14;Lexicomp Interactions、Epocrates阴性似然比最低,为0.2;Epocrates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933 2。全面性得分排名为:Micromedex(7分)>Lexicomp Interactions(6分)>Drugs.com(5分)>Medscape(3.5分)>Epocrates(3分)。5个软件易用性得分均为3分,可靠性得分排名为:Lexicomp Interactions(9分)=Drugs.com(9分)>Micromedex(8分)>Medscape(7分)>Epocrates(5分)。最终综合得分排名为Lexicomp Interactions(8.5分) >Epocrates(7.75分)>Micromedex(7.5分)>Medscape(5.375分)>Drugs.com(5.25分)。结论 国外DDI分析软件识别能力及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对于DDI严重程度分类标准、参考文献及信息来源等重要信息有待完善,一些软件的易用性及可靠性也有待提升。
    2025,48(3):576-58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04
    摘要:
    目的 探究近10年药物相互作用(DDI)领域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和热点。方法 检索2013年1月1日—2024年8月13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发表的有关DDI预测模型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 6.3 R1软件绘制作者、研究机构、国家地区合作网络以及期刊、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2013—2024年DDI预测模型研究相关文献754篇,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发文量最多,中国其次;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是Sugiyama,Yuichi;发文量第1的研究机构是RLUK-Research Libraries UK;热点关键词为抑制、代谢、药代动力学、清除率;发文量最多的期刊及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是Bioinformatics;在高频被引文献中显示了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关注度较高。结论 分析2013—2024年DDI预测模型文献,可知此领域研究热点为药动学和体外实验研究,研究前沿为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025,48(3):584-59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05
    摘要:
    目的 评价采用机器学习(ML)算法构建的药物相互作用(DDI)风险预测模型性能,为临床应用与科研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VIP),收集截至2023年1月31日的相关文献,并使用PROBAST工具评估模型质量。结果 共纳入54个DDI预测模型,主要使用Drugbank、Twosides数据库构建模型,共涉及21种ML算法,以图神经网络和深度神经网络使用最频繁。药物结构特征是最常用的预测因子,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99。所有模型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主要源于信息偏倚和黑盒效应,但整体适用性风险低。结论 基于ML构建DDIs风险预测模型对临床用药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模型质量亟待提高,未来应开发更具可解释性的模型并验证其临床实用性。
    2025,48(3):595-60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06
    摘要:
    目的 探索糖尿病治疗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热点及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集与研究目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VOS Viewer、COOC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可视化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82篇中文文献和174篇英文文献;作者分析显示共出现113位核心作者;国内发文机构多为大学及附属医院,平均发文量4篇,国际发文机构集中于跨国制药公司,平均发文量7篇;发文量排名前3的国家分别为美国、印度、中国;排名前3的共被引文献分别关注二甲双胍和恩格列净的药动学以及2型糖尿病的药物管理共识算法;关键词显示降糖药物出现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二甲双胍、胰岛素、瑞格列奈;突现词分析显示近5年的中文突现词为转运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氯吡格雷、基因多态性、药动学;英文突现词包括elderly、polypharmacy、drug-food interactions、hypertension。结论 二甲双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仍是糖尿病治疗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热点,基因多态性、老年人群及药物-食物间相互作用或将成为未来研究重点。
    2025,48(3):606-61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07
    摘要:
    目的 基于瞬时受体电位A1(TRPA1)设计开发一种具有改善特应性皮炎(AD)作用的天然活性成分乳膏剂。方法 构建TRPA1通道高表达细胞,采用细胞荧光钙离子成像技术从31种活性天然产物中筛选TRPA1抑制剂,并筛选最佳组合以及比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乳膏剂中甘油、聚丙烯酸钠(SP)、辛酸/癸酸甘油三脂(M318)的添加量。构建大鼠皮肤紫外线B(UVB)晒伤模型,通过检测皮肤机械痛阈评价乳膏剂对痛觉的缓解作用。通过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构建小鼠AD模型,评价乳膏剂对瘙痒、皮损评分、皮肤病理损伤以及皮肤中白细胞介素(IL-6IL-4IL-33IL-1β、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的改善效果。结果 筛选出对TRPA1具有抑制作用的9种活性天然产物,发现白藜芦醇与和厚朴酚物质的量比值为5∶1时协同效果最佳,确定为白藜芦醇与和厚朴酚双因组合(BHSY)。经配方优化BHSY乳膏剂的最佳组成为:甘油5.13%、SP 0.91%、M318 3.01%,其中BHSY质量分数为0.17%~0.50%,其粒径分布均匀且稳定性好。与模型组比较,BHSY乳膏剂在UVB照射损伤后的第2、3天可剂量相关性地提高大鼠皮肤痛阈(P<0.05、0.01、0.001);并可明显降低AD小鼠的搔抓次数(P<0.05、0.01),改善皮损评分(P<0.05、0.01),抑制背部表皮增厚(P<0.001)及皮肤中炎症因子IL-6IL-4IL-33IL-1βINF-γTNF-α mRNA的表达(P<0.05、0.01、0.001)。结论 基于TRPA1通道开发了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活性天然产物BHSY乳膏剂,对减轻皮肤的UVB损伤以及舒缓AD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2025,48(3):618-62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08
    摘要:
    目的 探究大麻二酚在阿尔茨海默症(AD)模型小鼠中的干预效果及其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D-半乳糖/三氯化铝(AlCl3)诱导建立AD小鼠模型,对照组不造模。将造模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多奈哌齐(5 mg∙kg−1)组和大麻二酚低、高剂量(100、200 mg∙kg−1)组,连续ig给药21 d,对照组和模型组ig等量CMC-Na溶液。进行跳台实验和爬杆实验;试剂盒法检测AD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小鼠白细胞介素1β(IL-1β)、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小鼠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以及小鼠海马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丁酰胆碱酯酶(BChE)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小鼠海马组织学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对小鼠海马体内β-淀粉样(Aβ)蛋白进行定量分析;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组织神经炎症、神经凋亡相关信号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和大麻二酚组AD小鼠的跳台实验被动回避潜伏期显著延长,错误次数显著减少(P<0.05、0.01),爬杆实验AD小鼠的下降时间显著缩短(P<0.05、0.01);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降低(P<0.01),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AD小鼠脑组织内AChE和BChE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海马组织病理改变显著改善,细胞结构正常,排列紧密,少量坏死;海马组织Aβ阳性率显著降低(P<0.01);海马体内抗凋亡因子Bcl-2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促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核因子κB(NF-κB)、p-p38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0.01),β-位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BACE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脑啡肽酶(NEP)和胰岛素降解酶(IDE)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 大麻二酚能够通过降低神经炎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低Aβ蛋白沉积等方式,改善由D-半乳糖/AlCl3诱导的小鼠AD症状。
    2025,48(3):627-63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09
    摘要:
    目的 探讨牛舌草水提物(AIAE)抗心力衰竭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以AB野生型及Tgcmlc2EGFP)斑马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组、模型(200 μmol∙L−1盐酸维拉帕米)组、地高辛(阳性药,10 μg·mL−1)组、AIAE(0.1、0.5、2.5 mg·mL−1)组。给药后检测各组斑马鱼心包面积、静脉淤血面积、静脉窦-动脉球(SV-BA)距离、心率、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LVEF)、血流速度变化;吖啶橙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病理变化;试剂盒法检测钠尿肽系统中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脑钠肽(bnp)及心钠肽(anp)mRNA表达水平。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预测AIAE抗心力衰竭的相关信号通路,并利用qRT-PCR检测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AIAE组斑马鱼心包面积、静脉淤血面积、SV-BA距离均显著减小(P<0.05、0.01、0.001),心肌细胞凋亡数减少,心率、FS、LVEF、血流速度显著升高(P<0.05、0.01、0.001),心脏壁厚度有不同程度恢复,NT-proBNP含量、bnpanp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RNA-seq结果提示AIAE可能通过调控氧化磷酸化、糖酵解/糖异生等能量代谢相关通路发挥作用。qRT-PCR验证结果表明AIAE可调控上述通路cox6a1pck1等基因的异常表达(P<0.05、0.01、0.001)。结论 AIAE通过调节氧化磷酸化、糖酵解/糖异生等信号通路,抑制钠尿肽系统激活,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发挥抗心力衰竭作用。
    2025,48(3):638-64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10
    摘要:
    目的 观察补肾助孕方对高催乳素血症(HPRL)模型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催乳素受体(PRLR)泛素化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溴隐亭(2 mg·kg−1)组、补肾助孕方低、高剂量(9、18 g·kg−1,低剂量为临床等效剂量)组。大鼠颈部sc甲氧氯普胺40 mg·kg−1,每天1次,连续20 d,对照组sc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制备HPRL模型。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每天1次,连续ig给药30 d,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纯水。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大鼠血清催乳素(PRL)、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下丘脑吻素(Kisspeptin)、PRLR以及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5(JAK2/STAT5)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Kisspeptin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共聚焦观察PRLR与Kisspeptin神经元的共定位表达;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PRLR泛素化水平,PRLR与去泛素化酶COP9信号复合体亚基5‌‌(CSN5)结合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垂体、卵巢、子宫组织出现病理性改变;大鼠血清PRL水平显著上升,FSH、LH和E2水平显著下降(P<0.01);大鼠下丘脑PRLR、Kisspeptin、CSN5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磷酸化JAK2和STAT5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1);kisspeptin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PRLR泛素化水平升高;PRLR与去泛素化酶CSN5结合水平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溴隐亭组和补肾助孕方低、高剂量组下丘脑区神经细胞排列较规整,胞质胞核较清晰,炎症细胞数量有所减轻;溴隐亭组和补肾助孕方高剂量组PRL水平显著下降,FSH、LH和E2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PRLR、Kisspeptin、CSN5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磷酸化JAK2和STAT5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PRLR泛素化水平显著下降,且PRLR与CSN5的结合水平上升。结论 补肾助孕方能够降低过高的PRL水平,使HPRL大鼠下丘脑中Kisspeptin表达增加,从而改善生殖轴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PRLR与去泛素化酶CSN5结合,降低PRLR泛素化水平,提高PRLR介导JAK2/STAT5信号通路表达有关,同时也证明该方具有调节心(脑)-肾-子宫轴的作用。
    2025,48(3):646-65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11
    摘要:
    目的 探究新对叶百部碱(NTS)对人胰腺癌细胞MiaPaCa-2和PANC-1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以0(对照组)、20、40、60、80、100 μg·mL−1的NTS分别处理MiaPaCa-2、PANC-1细胞24、48、72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分别设置对照组(0 μg·mL−1)和NTS低、中、高质量浓度(20、40、60 μg·mL−1)组,采用平板克隆法检测NTS对MiaPaCa-2、PANC-1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凋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半胱天冬酶-9(Caspase-9)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质量浓度NTS可显著降低MiaPaCa-2、PANC-1细胞存活率(P<0.01)、克隆形成率(P<0.05、0.01)、划痕愈合率(P<0.05、0.01)、线体膜电位(P<0.01);显著增加MiaPaCa-2和PANC-1细胞凋亡水平(P<0.01);在蛋白水平上,NTS显著上调促凋亡相关因子cleaved-Caspase-3、Bax、Caspase-9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抑制凋亡因子Bcl-2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NTS可有效抑制人胰腺癌MiaPaCa-2、PANC-1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抑制凋亡蛋白Bcl-2并上调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Caspase-9表达有关。
    2025,48(3):655-66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12
    摘要:
    目的 研究龙胆苦苷对2型糖尿病(T2DM)小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高脂饮食饲养10周后,ip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形成T2DM模型,将模型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龙胆苦苷低、高剂量(25、50 mg·kg−1)组,普通饲料喂养组小鼠作为对照组,ig给药8周,对照组和模型组ig给予相应体积的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每周测定小鼠的体质量、餐后随机血糖(PBG)和空腹血糖(FBG);开展口服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实验;处死小鼠前1周尾尖采血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处死小鼠后试剂盒法测定血清中脂质含量;病理染色观察龙胆苦苷对糖尿病小鼠骨骼肌形态的影响;试剂盒法测定血清和骨骼肌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胰腺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骨骼肌中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和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龙胆苦苷降低T2DM小鼠的血糖和HbA1c水平(P<0.05、0.01);明显改善T2DM小鼠的口服葡萄糖耐量异常(P<0.05、0.01),提高T2DM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P<0.05、0.01);显著增加T2DM小鼠胰腺中胰岛素含量(P<0.05、0.01),降低胰高血糖素含量(P<0.05、0.01),改善骨骼肌形态异常;此外,龙胆苦苷改善T2DM小鼠血脂紊乱,增强血清和骨骼肌中抗氧化酶活性和增加抗氧化物质水平(P<0.05、0.01),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蛋白检测结果表明龙胆苦苷上调骨骼肌中磷酸化蛋白PI3K、Akt、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表达(P<0.05、0.01),增加骨骼肌中蛋白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Nrf2、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单位(GCLC)表达(P<0.05、0.01),抑制骨骼肌蛋白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表达(P<0.05、0.01)。结论 龙胆苦苷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骨骼肌氧化损伤和改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进而发挥其治疗T2DM作用。
    2025,48(3):667-67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13
    摘要:
    目的 探究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贫血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SSTF中黄酮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收集UC合并贫血疾病靶点;使用Venny 2.1绘图软件获取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Metascape数据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再采用AutoDock 1.5.7软件对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利用噁唑酮建立UC小鼠模型,模型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溶媒(0.5%羧甲基纤维素钠)组、柳氮磺吡啶肠溶片(SASP,阳性药,450 mg·kg−1)组和SSTF低、中、高剂量(26、52、104 mg·kg−1)组,每组15只。另设15只小鼠作为对照组,不造模。各治疗组从第9天开始ig相应药物,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0.9%的氯化钠溶液,每天1次,连续7 d。从第8天开始每天称小鼠体质量,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给药结束后取材,测量结肠长度,对脾脏组织称质量,并计算脾脏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结肠组织病理学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红蛋白(HGB)、铁(SI)、铁蛋白(SF)、铁调素(Hepcidin)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脾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赤铁酮(ERFE)、膜铁转运蛋白(FPN/SLC40A1)和肝组织铁调素(Hepcidin)、FPN mRNA表达。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SSTF中27个黄酮成分可作用于EPO、EPOR等25个交集靶点,调控JAK/STAT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木犀草素、野黄芩苷、野黄芩素、芹菜素与关键靶点间结合稳定。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SSTF组小鼠体质量显著升高、DAI评分显著降低、脾脏指数显著降低、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5、0.01);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血清中Hepcidin、sTfR、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血清SF、SI、HGB、EPO、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小鼠脾组织中EPORERFEFPN mRNA表达水平和肝组织中FPN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肝组织中Hepcidin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SSTF可通过调节EPOR/ERFE/FPN信号轴治疗UC合并贫血。
    2025,48(3):679-68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14
    摘要:
    目的 研究菖麻熄风片对幼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模型鼠多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及前额叶、纹状体、脑微透析液中神经递质水平和多巴胺受体的影响。方法 孕期尼古丁暴露(PNE)仔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静灵口服液(7.4 mL·kg−1)组、盐酸托莫西汀(17.5 mg·kg−1)组和菖麻熄风片低、中、高剂量(生药量2.4、4.8、9.6 g·kg−1)组,另设同周龄C57BL/6J仔鼠为对照组,ig给药14 d。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静灵口服液(4 mL·kg−1)组、盐酸托莫西汀(10 mg·kg−1)组和菖麻熄风片低、中、高剂量(生药量1.4、2.8、5.6 g·kg−1)组,另设同周龄WKY大鼠为对照组,ig给药14 d。采用旷场实验、Y迷宫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检测PNE仔鼠和SHR的多动、冲动行为以及注意力、学习能力;ELISA法检测SHR前额叶、纹状体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免疫组化检测SHR大脑前额叶、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D1(DRD1)、多巴胺受体D2(DRD2)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检测SHR前额叶、纹状体、脑微透析液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及其代谢终产物3-甲氧基-4-羟基乙酸(HVA)的水平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PNE仔鼠给药14 d,旷场实验中菖麻熄风片中、高剂量组运动总距离及平均速度显著减少(P<0.05、0.01),Y迷宫实验中菖麻熄风片低、高剂量组正确反应次数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SHR给药7 d,旷场实验中菖麻熄风片各剂量组运动总距离及平均速度显著减少(P<0.05、0.0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菖麻熄风片中、高剂量组进入开臂次数显著减少(P<0.05、0.01),高剂量组开臂停留时间显著缩短(P<0.05);给药14 d,旷场实验中菖麻熄风片中、高剂量组运动距离及运动速度显著减少(P<0.05、0.01),各剂量组运动轨迹逐渐向周围分布,中心区运动轨迹减少;高剂量组前额叶中NE水平显著升高(P<0.01)、纹状体中DRD2阳性面积显著减少(P<0.05)。结论 菖麻熄风片能够通过增加前额叶NE水平、降低纹状体中DRD2表达,改善幼龄动物多动、冲动及注意力缺陷情况,提高幼龄动物的记忆能力,具有治疗幼龄ADHD的药理活性。
    2025,48(3):689-69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15
    摘要:
    目的 探讨四磨汤在脓毒症治疗中的潜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揭示其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方法 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四磨汤高、中、低剂量(12.00、7.56、3.00 mL·kg−1)组、模型组以及对照组,除对照组外,采用ip注射25 mg·kg−1脂多糖制作BALB/c小鼠脓毒症模型。记录造模后24 h各组小鼠死亡率以及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四磨汤的活性成分,并通过PubChem数据库获取其小分子结构。采用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潜在靶点,利用GeneCards和CTD数据库筛选脓毒症相关靶点。通过R语言“VennDiagram”包分析四磨汤靶点与脓毒症靶点的交集,并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10.2软件确定核心靶点,利用AutoDock4.2.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 造模后24 h,四磨汤治疗后明显降低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以及明显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筛选出四磨汤中的26个活性成分,识别出737个靶点,与脓毒症相关的3 240个靶点交集得到325个潜在靶点。GO和KEGG分析显示,四磨汤的靶点主要涉及炎症反应、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通路。其重要活性成分为lappadilactone,核心靶点包括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1(AKT1)、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SRC)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分子对接结果表明lappadilactone与这些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结合能分别−29.33、−24.73、−17.36 kJ·mol−1。动物实验显示四磨汤可以降低脓毒症小鼠血清中AKT1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磨汤通过调节AKT1、SRC和EGFR等核心靶点,可能对脓毒症产生治疗作用。
    2025,48(3):698-70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16
    摘要:
    目的 优化五味益心颗粒成型工艺,并构建其物理指纹图谱。方法 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以颗粒一次成型率、溶化率、吸湿率(H)、休止角(α)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佳辅料比例;采用Box-Behnken实验结合AHP-CRITIC混合加权法优化干法制粒机工艺参数;建立由松装密度(Da)、振实密度(Dc)、α、豪斯纳比(IH)、H、含水量(HR)、颗粒间孔隙率(Ie)、卡尔指数(IC)、比表面积(SSA)、粒径<50µm百分比(Pf)、分布宽度(Span)、分布范围(Width)、均匀性(HG)共13个颗粒物性指标构建物理指纹图谱,评价批次间颗粒质量的相似性。结果 五味益心颗粒辅料最佳比例:糊精49%、麦芽糊精23%、可溶性淀粉28%;最佳制粒工艺参数:输料转速64.1 r·min−1、压轮转速6.7 r·min−1、液压压力6.1 MPa;15批样品物理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结论 优化后干法制粒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后续中试放大以及大生产提供参考。
    2025,48(3):708-71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17
    摘要:
    目的 对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剂开展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和保障公众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Medical Dictionary for Regulatory Activities》(MedDRA,中文名称监管活动医学词典)对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编码;参考“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5.0版(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并结合病例描述对ADR按严重程度进行级别划分;采用回顾分析法从合理用药、ADR特征、人口学特征、ADR严重程度、风险提示等方面开展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无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剂占比较高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包括各类检查、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胃肠系统疾病、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例次数较高的首选语(PT)包括血葡萄糖升高、失眠、白细胞计数升高、呃逆、皮疹;不同SOC应重点关注的年龄段和不同年龄段应重点关注的SOC均不尽相同;ADR严重程度主要为1级和2级,但监测到部分3级和4级ADR;FDA数据库的风险提示与本研究结果基本契合。结论 建议关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剂50岁以上用药人群、未成年患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和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各年龄段患者相关检查项目;建议结合ADR风险提示对该品种实施分类监测。
    2025,48(3):718-72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18
    摘要:
    目的 对维立西呱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快速卫生技术评估,明确该药在HFrEF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官方网站以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University of York’s Centre for Reviews and Dissemination、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www.cnki.net)、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HTA报告、系统综述、Meta分析、临床研究等,2~4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后,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HTA报告2篇,指南6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2篇,经济学研究4篇。标准优化治疗上加用维立西呱可能可以降低年龄<75岁,近期经历心衰恶化且经静脉治疗后病情稳定的射血分数降低的症状性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衰住院风险。现有证据未显示维立西呱可改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生活质量;未显示增加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因不良事件而终止治疗率、高钾血症和肾功能异常发生率。维立西呱可能带来更高的血液和淋巴系统不良事件风险,主要表现为贫血;是否增加低血压风险尚不明确。国内经济学研究均完成于维立西呱价格调整前,结果显示维立西呱不具备成本效益,价格调整后的经济性尚待研究。结论 维立西呱可能可以减少特定心衰人群的住院风险;安全性可接受,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贫血、低血压;价格调整后的经济性待进一步研究。
    2025,48(3):728-73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19
    摘要:
    目的 分析复方皂矾丸治疗FOLFOX4方案所致结直肠癌患者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2年1月—2024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取的83例结直肠癌经FOLFOX4方案化疗后出现贫血的患者。按治疗贫血的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41)应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n=42)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复方皂矾丸治疗;对比两组近期效果、不良反应、贫血状况及骨髓造血功能等。结果 观察组近期贫血改善效果(85.71%)高于对照组(58.54%),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主症、次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两组患者主症、次症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客观指标[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计数(PLT)及CD3+、CD4+、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两组各项客观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复方皂矾丸可改善治疗FOLFOX4方案所致结直肠癌患者的贫血程度,提高其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48(3):735-74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20
    摘要:
    目的 评价注射用灯盏花素联合化学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Springer Link、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注射用灯盏花素联合化学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随机对照(RCTs),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6月。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9项RCTs,共计2 930例患者;涉及8种干预措施,分别为注射用灯盏花素+依达拉奉、注射用灯盏花素+奥扎格雷、注射用灯盏花素+常规治疗、注射用灯盏花素、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常规治疗、复方丹参。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方面,注射用灯盏花素与3种不同化学药分别联合的干预措施较单独使用常规治疗、复方丹参、灯盏花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总有效率更高;注射用灯盏花素+依达拉奉、注射用灯盏花素+奥扎格雷2种干预措施较单独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总有效率更高;注射用灯盏花素+奥扎格雷较单独使用奥扎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总有效率更高;但注射用灯盏花素与3种不同化学药分别联合的干预措施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排名前3的为注射用灯盏花素+奥扎格雷、注射用灯盏花素+依达拉奉和注射用灯盏花素+常规治疗。在不良反应方面,相对于单独使用化学药治疗,注射用灯盏花素与3种不同化学药分别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注射用灯盏花素与3种不同化学药分别联合的干预措施之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排名前3的为复方丹参、注射用灯盏花素+常规治疗和注射用灯盏花素+奥扎格雷。结论 相对于单独使用化学药治疗,注射用灯盏花素联合化学药可显著提高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总有效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安全性较高。但由于纳入文献量少,文献质量偏低,未来还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双盲试验以验证本研究结果。
    2025,48(3):746-75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21
    摘要:
    目的 基于文献计量学总结国内外仿制药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收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6.3R2、VOSview1.6.20、文献计量学在线分析平台等探讨本领域的作者机构合作、国家合作概况,并分析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等,并对分析结果可视化展示。结果 共纳入2 564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641篇,英文文献1 923篇。刊文趋势表明,国内外仿制药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目前本领域研究已有国际化趋势,但我国的国际合作中心性为0。关键词分析显示,国内外仿制药领域研究内容在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各有侧重,其研究内容与热点可相互补充借鉴。结论 系统分析了2000—2024年间仿制药领域的相关文献,总结了目前全球仿制药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并进一步指出国内外研究的异同,可为本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
    2025,48(3):757-76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22
    摘要:
    咳嗽为呼吸道感染后常见的症状之一,因其在临床长期存在,且反复难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感染后咳嗽(PIC)是指上呼吸道感染后,急性期症状消失,咳嗽仍然迁延不愈,其临床表现为持续3~8周的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量白色黏液痰。近年来,随着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流感病毒、支原体等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呈流行趋势,感染后咳嗽(PI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如何高效治疗PIC成为一大难题。中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生物活性,在PIC治疗方面有不良反应少、用药灵活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PIC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药治疗PIC的相关机制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比较明确的机制包括抑制气道炎症、抑制神经源性炎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咳嗽传导等。对PIC的发生发展机制及中药治疗PIC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寻找开发PIC的高效治疗中药提供理论依据。
    2025,48(3):770-77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23
    摘要: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已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细胞凋亡是机体细胞维持自身稳态环境的一种自发性死亡方式,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关注,始终影响着胃癌的转归和预后。中医药治疗胃癌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研究发现,中药活性成分如多糖类、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以及内酯类等可通过调控胃癌相关信号通路,提高促凋亡蛋白Bax、Bad、Bim的表达,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Bcl-xL、Bcl-W的表达,破坏胃癌细胞线粒体结构,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最终诱导胃癌细胞线粒体凋亡,抑制胃癌的进展。通过对近年来中药活性成治疗胃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从中药活性成分调控线粒体凋亡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面进行详细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胃癌新药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2025,48(3):780-78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24
    摘要:
    近年来全球血液肿瘤的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22年全球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白血病的发病及死亡顺位均为第10位,全球的癌症负担也进一步加重。虽然近年来全球监管部门批准的抗癌新药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通过监管部门审批,根本原因是绝大多数在临床前具有良好药效的抗癌新药在临床治疗中未能表现出良好的治疗作用,并且缺乏临床前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评价的可靠模型。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是将患者的肿瘤组织、原代肿瘤细胞经原位或异位植入到免疫缺陷鼠体内所形成的移植瘤模型。与传统的细胞检测及同系肿瘤小鼠模型相比,血液肿瘤小鼠PDX模型具有可保持患者肿瘤的异质性和遗传多样性,准确反映疾病进展和药物的疗效等优势。目前已经建成多种血液肿瘤小鼠PDX模型,如T细胞或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髓系白血病(M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等。上述血液肿瘤PDX模型的建立为血液肿瘤发生机制研究、抗癌新药的筛选及药效学评价、个体化精准医疗等提供了可靠的试验数据。从血液肿瘤PDX模型构建的考虑因素、模型构建成功的条件及验证方法,应用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相关抗肿瘤药物的药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提供借鉴。
    2025,48(3):787-79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3.025
    摘要:
    活性成分为内源性物质的药物(以下简称内源性药物)的生物等效性(BE)研究应克服机体自身内源性水平对药物浓度的影响,获得药物的净效应,进而进行BE评价。研究的设计和开展应围绕内源性水平的获知、控制和校正等3个方面,并结合药物的药动学特征进行。梳理研究设计和实施、BE评价以及生物样品分析等方面的技术要点和难点,同时结合氯化钾缓释片、左甲状腺素钠片等典型内源性药物案例对上述技术要点进一步阐释。国内发布的内源性药物的指导原则较少,阐述内源性药物生物等效性研究工作中的特殊性,总结其中的技术要点和挑战,期望对此类药物的BE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3,36():1-5, DOI:
    [摘要] (5384) [HTML] (0) [PDF 512.63 K] (22744)
    摘要:
    目的 对db/db小鼠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满足糖尿病研究的需要。方法 在试验周期内,测定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体质量及摄食饮水量,并测定21周龄模型动物的糖耐量、血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的水平,进行胰腺的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学检查,并与db/m小鼠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db/m小鼠比较,db/db小鼠过度肥胖,伴有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且肝脏和胰腺组织均出现明显病变,胰腺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与血液学测定结果一致,并可观察到胰岛中A细胞和B细胞的分布变化情况。结论 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所做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检测,可供糖尿病研究参考。
    [摘要] (4839) [HTML] (0) [PDF 812.08 K] (20941)
    摘要:
    美国制药学会(AAPS)联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分别于1990年、2000年以及2006年召开了3届生物分析方法研讨班,在前两届研讨班的基础上,FDA于2001年出台了一份正式的生物分析方法指导原则。回顾和阐述生物分析方法在近20年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为生物分析方法具体应用到动物或人体的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
    [摘要] (4358) [HTML] (0) [PDF 994.14 K] (17244)
    摘要:
    目的 建立高通量检测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实验方法,对姜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通过测定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曲线,以IC50值作为评价试样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指标,并将此应用于测定姜黄醇提物和水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 测定波长515 nm,抗坏血酸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62.5~750.0 μg/mL线性良好,方法可靠。姜黄醇提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7.78 mg/mL)明显强于水提物(IC50 14.84 mg/mL)。结论 建立的DPPH自由基清除测定方法可靠、简便、灵敏,其高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为抗氧化药物筛选提供参考。
    [摘要] (2760) [HTML] (0) [PDF 883.17 K] (15779)
    摘要: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它能较全面反映中药中所含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能更好地表明中药的内在质量,成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核心技术。对近年来薄层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高速逆流色谱、微乳色谱等现代色谱分析技术在指纹图谱研究的应用作一概述,综述了各种色谱指纹图谱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简要阐述了国内外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应用情况。
    2014,37(), DOI:
    [摘要] (3399) [HTML] (0) [PDF 243.35 K] (15091)
    摘要:
    综合评述常用中药体外抑菌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发现评价标准未能统一,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大、体外与体内抑菌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未能结合中药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不同抑菌方法对评价中药对细菌的抑制能力(抑菌环、MIC)、杀灭能力(MBC),细菌对药物的耐药率等影响较大。中药体外抑菌作用虽然研究方法较多,应根据研究对象、实验目的、具体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价中药的抗菌作用。
    [摘要] (2339) [HTML] (0) [PDF 1.35 M] (14201)
    摘要:
    随着慢性盆腔炎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及越趋年轻化,治疗该类疾病的中药研究也日益增多。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提供参考。
    2013,36():1-4, DOI:
    [摘要] (3556) [HTML] (0) [PDF 449.69 K] (14172)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体外巨噬细胞实时分析的快速、敏感的热原检测技术,为内毒素,即脂多糖(LPS)的检测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体外培养人源性巨噬细胞THP-1,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LPS对巨噬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然后采用实时细胞分析仪(RTCA)实时监测不同质量浓度的LPS对巨噬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 LPS质量浓度≥10 pg/mL时,可以引起细胞形态变化,实时细胞分析系统可以通过细胞指数(CI)值实时反映这种形态变化,并且随着剂量的变化,CI值也呈剂量相关性变化。结论 实时细胞分析系统可以实时监测LPS对巨噬细胞的影响,从而提供了一个新的体外检测LPS的方法。
    [摘要] (2823) [HTML] (0) [PDF 857.92 K] (13679)
    摘要:
    银杏是最古老的中生代植物,很早就被用作中药,其提取物近年来引起国际高度重视。银杏叶中含有黄酮和二萜内酯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药理作用。综述银杏叶提取物的研发状况、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摘要] (3755) [HTML] (0) [PDF 998.21 K] (13301)
    摘要:
    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传统发酵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中药发酵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传统发酵工艺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发酵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进行初步概述、总结,着重介绍当前发酵技术中的热点——药用真菌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而后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的优势及前景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奠定基础。
    [摘要] (4666) [HTML] (0) [PDF 1.00 M] (13298)
    摘要:
    总结人参抗癌作用的研究,并就其作用机制进行简述和讨论。人参可以做为一种辅助药品或免疫增强剂用于化疗后的癌症患者,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食欲和增强身体素质。尽管人参皂苷(尤其是Rh2、Rg3、化合物K和25-OCH3-PPD)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杀伤多种肿瘤细胞,但是其临床效果却有待检验。
    [摘要] (3279) [HTML] (0) [PDF 876.47 K] (12582)
    摘要:
    罗替戈汀为选择性多巴胺D1/D2/D3受体激动剂,其透皮贴剂是第一个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贴剂。罗替戈汀贴剂24 h有效,能对帕金森病人持续提供多巴胺能刺激,目前获得FDA和EMA批准上市。对罗替戈汀贴剂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2014,37(), DOI:
    [摘要] (3595) [HTML] (0) [PDF 259.73 K] (12422)
    摘要:
    接头蛋白或支架蛋白可以介导蛋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促进蛋白复合物的形成。Gab2作为中介分子,通过招募受体酪氨酸激酶等膜受体与其下游的效应蛋白如SHP2、P13K的p85亚基,PLCγ、CRK、SHC和SHIP的结合来实现信号的传递。近年来,由于Gab2支架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其在人类癌症特别是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中的角色备受关注。Gab2主要参与介导SHP2/RAS/ERK和PI3K/AKT两条经典的信号通路。综述Gab2的结构与功能,调解的蛋白,在癌症中的作用以及其作为药物治疗靶点的潜力。
    2013,36():1-5, DOI:
    [摘要] (4047) [HTML] (0) [PDF 364.11 K] (11954)
    摘要:
    阿魏酸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功能性酚酸,也是当归、升麻、川芎等常用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能有效提高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水平、抑制血栓形成,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通过查阅整理文献,对阿魏酸药动学研究进行综述,包括阿魏酸作为咖啡酸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阿魏酸的吸收动力学研究、阿魏酸的代谢和排泄研究、以及阿魏酸临床用药安全性研究,为临床合理应用及给药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2014,37(), DOI:
    [摘要] (2735) [HTML] (0) [PDF 227.75 K] (11766)
    摘要:
    多药耐药(MDR)是阻碍肿瘤化疗成功的一大障碍,其机制之一就是耐药的肿瘤细胞高表达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盒(ABC)转运体。依据此机制提出克服肿瘤细胞耐药的策略即开发外排转运体抑制剂,以期逆转MDR。最近的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也可能是通过表达外排转运体天然耐药,这就提供了一个新的抗癌药物作用靶点。对介导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ABC转运体及其抑制剂的开发作一综述。
    [摘要] (2430) [HTML] (0) [PDF 971.69 K] (11724)
    摘要:
    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特征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吸收研究可以预测影响药物在肠道吸收的机制与因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in vivo)、在体法(in situ)、体外法(in vitro)等。就目前药物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摘要] (3109) [HTML] (0) [PDF 968.87 K] (11456)
    摘要:
    补骨脂是传统中药,具有温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之功效,临床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明,补骨脂含有香豆素类、黄酮类、单萜酚类等多种化合物,药理研究证实,补骨脂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等多种功效。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补骨脂的研究文献,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角度对补骨脂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摘要] (2818) [HTML] (0) [PDF 981.50 K] (11450)
    摘要:
    五味子富含木脂素、多糖、挥发油及其他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保肝益肾、保护心脑血管、镇静、催眠等多种功能,近年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对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也为临床用药及相关生物活性成分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
    2014,37(), DOI:
    [摘要] (3343) [HTML] (0) [PDF 258.89 K] (11035)
    摘要:
    薏苡仁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对多种高血糖模型动物和高血脂肥胖模型动物均呈现出降糖、降脂作用,并能对抗高血糖、高血脂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包括氧化应激反应、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和免疫功能异常)。其有效成分包括薏苡仁多糖、羟基不饱和脂肪酸和多酚化合物,作用机制与提高葡萄糖激酶活性、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通过激活Nrf2/ARE依赖的细胞保护基因,对抗氧化应激性细胞损伤等有关。
    [摘要] (3634) [HTML] (0) [PDF 923.34 K] (11023)
    摘要:
    目的 比较替吉奥与卡培他滨分别联合多西他赛(TXT)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效果。方法 试验分A、B两组,第1天均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2 h;第1~14天,A组每天给予卡培他滨2 000 mg/m2, B组每天给予替吉奥胶囊60 mg/m2,两组给药均分为两等份于早晚餐后0.5 h用水吞服,服用2周后休息1周,3周为1个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最多完成6个周期后评价。结果 50例均可评价疗效。A、B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6.21%和50.00%,疾病控制率为76.92%和75.00%(P>0.05),平均成本分别为17 158.90元和10 094.37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71.81和201.89。两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和手足综合征等,以1~2级为主,均可耐受。结论 两组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但B组成本–效果明显低于A组,因此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进展期胃癌方法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2014,37(), DOI:
    [摘要] (3334) [HTML] (0) [PDF 304.09 K] (10632)
    摘要:
    药品说明书的 [注意事项] 是消费者用药的重要参考,因此药品生产企业认真撰写该项目对保障安全、有效地用药非常重要。从2010年以来报送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的药品说明书样稿中,收集不符合我国有关法规的 [注意事项] 71例,其中进口药36例、国产药35例,涉及20多种临床用药类别,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不及时更新内容是最多见而严重的问题,急待药品生产厂商(包括进口药厂商)正确对待、及时改进,以确保用药安全。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