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建议您使用Chrome80、火狐74+、IE9+浏览器 ,当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会影响部分功能正常使用。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
微信公众号
网站二维码
返回主页
首页
期刊简介
投稿须知
编委会
第九届编委会
第四届青年编委会
发行订阅
学术会议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English
2025年第48卷第10期
数据库收录
《哥白尼索引》(Index of Copernicus,IC)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Ulrich PD)
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hemical Abstracts,CA)
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 Abstracts)
英国《公共卫生数据库》(GH)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万方数据库
特色文章
推荐文章
2009—2023年全球药物生殖和发育毒性研究的热点归纳与趋势
热疗对肿瘤免疫的影响及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小鼠气道类器官炎症模型的构建
人参皂苷F
2
对胆汁淤积肝损伤小鼠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和抗凋亡的作用机制
消癌平抗肿瘤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网状Meta分析
补骨脂酚抑制PI3K/Akt/Nrf2/HO-1对氧糖剥夺所致SH-SY5Y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中成药治疗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探索——以双黄升白口服液Ⅱ期临床试验设计方案为例
广陈皮挥发油调节TLR4/MyD88/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减轻LPS诱导的肺上皮细胞炎症及谱效关系研究
副主编王晓良主持讨论
编委会
优秀青年编委
优秀编委
颁发主编聘书
2023年编委会
期刊出版许可证
颁发编委聘书
杨宝峰院士主持编委会
编委会
陈薇院士参加2021编委会
优秀作者
优秀编委
2021编委会
新冠肺炎公益宣传2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人登录
读者登录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教授任名誉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昌孝研究员任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教授任主编。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
为我国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交流药物评价工作的实践经验,发展和完善评价的方法学,探讨评价相关的国际标准或指南,提高我国的总体评价研究水平。创刊以来先后被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和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
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英国《公共卫生数据库》
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并被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等收录。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年
2025年第48卷
2024年第47卷
2023年第46卷
2022年第45卷
2021年第44卷
2020年第43卷
2019年第42卷
2018年第41卷
2017年第40卷
2016年第39卷
2015年第38卷
2014年第37卷
2013年第36卷
2012年第35卷
2011年第34卷
2010年第33卷
2009年第32卷
期
全选
反选
导出
2025年第48卷第10期
显示模式:
封面
封面
2025,48(10)
, DOI: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4.83 M]
(
0
)
摘要:
目录
目录
2025,48(10)
, DOI: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476.40 K]
(
0
)
摘要:
审评规范
FDA“降低人体细胞、组织以及基于细胞和组织的产品(HCT/Ps)传播结核分枝杆菌(Mtb)风险建议的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草案”介绍
沈真如,李洪梅,萧惠来
2025,48(10):2721-2731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01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649.30 K]
(
0
)
摘要: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25年5月发布了“降低人体细胞、组织以及基于细胞和组织的产品(HCT/Ps)传播结核分枝杆菌(Mtb)风险建议的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草案”并要求立即实施。该指导原则在目前还没有特异的检测供体Mtb感染的筛查供体的情况下,根据大量文献提出了用综合措施筛查Mtb感染供体的建议,以降低HCT/Ps传播Mtb风险,包括筛查供体是否存在Mtb感染的风险因素和条件;筛查供体是否有Mtb感染的临床证据;筛查供体是否有Mtb感染的身体证据;检测供体是否有Mtb感染的证据以及其他风险降低措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指导原则。详细介绍FDA该指导原则,以引起我国HCT/Ps研究和生产单位以及监管部门对筛查并排除Mtb感染的HCT/Ps供体的重视。
实验研究
基于TRPV4抑制的厚朴酚缓解小鼠急性肺水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应勃,闫瑾,黄岩,吴佳宣,于佳音,赵玥媛,黎欣,张帆,夏中尚,高洁
2025,48(10):2732-2743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02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24 M]
(
0
)
摘要:
目的
探究厚朴酚抑制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4(TRPV4)活性缓解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水肿的作用。
方法
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盐酸多巴酚丁胺(DBT,阳性药,5 mg·kg
-1
)组和厚朴酚低、中、高剂量(3.3、10.0、30.0 mg·kg
-1
)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建立LPS诱导的小鼠肺水肿模型,LPS滴注前30 min和滴注后8 h分别ip给药1次,检测肺湿/干质量比、病理损伤(HE染色);试剂盒法检测肺泡灌洗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
IL
-
1β
及总蛋白水平;伊文思蓝法检测肺血管通透性;免疫荧光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使用炔基修饰厚朴酚探针在小鼠肺组织切片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中验证厚朴酚与TRPV4共定位。体外培养PMVEC,分为对照组、模型组、GSK219(TRPV4抑制剂,10μmol·L
-1
)组和厚朴酚低、中、高浓度(0.1、1.0、10.0μmol·L
-1
)组,除对照组外使用LPS (10μmol·L
-1
)处理24 h诱导损伤,造模的同时给药,活细胞钙成像检测胞内Ca
2+
浓度,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骨架,Western blotting检测ZO-1蛋白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跨内皮电阻(TEER)。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厚朴酚(30 mg·kg
-1
)显著降低肺湿/干质量比(
P
<0.05)、肺泡灌洗液总蛋白(
P
<0.05)及炎症因子水平(
P
<0.01),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血管渗漏及逆转ZO-1缺失。厚朴酚探针与TRPV4共定位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厚朴酚(1μmol·L
-1
)显著抑制LPS诱导的TRPV4介导Ca
2+
超载(
P
<0.001),减轻F-actin应力纤维收缩和细胞间连接断裂,上调ZO-1表达(
P
<0.01),恢复TEER(
P
<0.001)。
结论
厚朴酚通过抑制TRPV4活性,调控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钙稳态和内皮屏障功能,有效缓解LPS诱导的急性肺水肿,为阐释中药厚朴“燥湿”功效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NLRP3炎症小体探讨黄芪赤风汤改善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梁玉琴,刘洁,张驰,卢芳,陈平平,刘树民
2025,48(10):2744-2754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03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02 M]
(
0
)
摘要:
目的
基于NLRP3炎症小体探讨黄芪赤风汤(HQCF)通过改善动脉粥样硬化(AS)内皮损伤的分子机制。
方法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bEnd.3细胞构建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结合si-激活NOD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基因敲低技术及HQCF (50、100、200μg·mL
-1
)干预。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bEnd.3细胞受损伤程度;试剂盒法检测bEnd.3细胞内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胆固醇酯(CE)水平和CE/TC;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bEnd.3细胞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
IL
-
1β
)、
IL
-
6
、
IL
-
18
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
α
)和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
-
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
-
1
)基因表达水平;DCFH-DA探针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bEnd.3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bEnd.3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p-核因子κB(NF-κB)/NF-κB、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和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蛋白表达水平;qRT-PCR评估si-NLRP3序列的转染效率;油红O染色评估b End.3细胞内脂质聚积情况。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HQCF组LDH释放量显著减少(
P
<0.05、0.01),TC、FC、CE水平及CE/TC显著降低(
P
<0.05、0.01),ROS水平显著下调(
P
<0.01),
IL
-
1β
、
IL
-6、
IL
-18、TNF-α 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
P
<0.01),TLR4、p-NF-κB/NF-κB、NLRP3、Caspase-1和AS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
P
<0.01)。与ox-LDL+si-NC组相比,ox-LDL+si-NLRP3组和ox-LDL+si-NLRP3+HQCF组细胞脂质蓄积情况明显改善,且以ox-LDL+si-NLRP3+HQCF组改善效果最佳;ox-LDL+si-NLRP3组细胞TC和CE水平显著下调(
P
<0.01),FC和CE/TC有下调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ox-LDL+si-NLRP3+HQCF组细胞TC、FC、CE、CE/TC的水平显著下调(
P
<0.01);ox-LDL+si-NLRP3组与ox-LDL+si-NLRP3+HQCF组bEnd.3细胞
ICAM
-
1
和
VCAM
-
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
P
<0.01)。
结论
HQCF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通路激活,减轻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脂质蓄积及炎症,从而发挥抗AS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四物汤调节自然衰老小鼠脂质代谢紊乱的代谢组学研究
王燕,王静,梁华
2025,48(10):2755-2765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04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11 M]
(
0
)
摘要: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探究四物汤改善自然衰老小鼠脂代谢失调的机制。
方法
采用自然增龄造模,以3月龄小鼠作为对照组,自然生长至18月龄为模型组,将造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四物汤(4.68 g·kg
-1
)组,对照组和模型组ig给予蒸馏水,四物汤组ig给予四物汤药液,每天固定时间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试剂盒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油红O染色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采用非靶代谢组学对不同组别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以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各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结合质谱信息和公共数据库检索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鉴定;将筛选出的12个代谢标志物ID输入MetaboAnalyst6.0中进行代谢通路富集。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TC、TG、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
P
<0.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
P
<0.01);与模型组相比,四物汤组能明显降低TC、TG、LDL-C水平(
P
<0.05、0.01),HDL-C呈升高趋势并趋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脏出现明显炎症细胞簇和脂肪沉积,四物汤干预后均明显减少。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有31种内源性物质发生了显著性变化(
P
<0.05),经四物汤干预后没食子酸、溶血磷脂胆碱、植物鞘氨醇、牛磺去氧胆酸、肾上腺甾酮等12种代谢物水平显著回调(
P
<0.05),最终富集到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3条脂代谢通路。
结论
四物汤对自然衰老脂代谢紊乱小鼠体内的差异代谢物有一定的回调作用,其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主要与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代谢通路有关。
基于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探讨同仁牛黄清心丸治疗轻度认知障碍大鼠作用机制
陈霞,刘丹,张思玉,朱晓光,李晋生,王帅强,徐意,杜莹洁
2025,48(10):2766-2775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05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862.30 K]
(
0
)
摘要:
目的
基于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探讨同仁牛黄清心丸治疗轻度认知障碍(MCI)大鼠的作用及潜在机制。
方法
采用
D
-半乳糖联合亚硝酸钠(NaNO
2
)ip构建MCI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吡拉西坦组(阳性药,0.48 g·kg
-1
)及同仁牛黄清心丸高、中、低剂量组(2.4、1.2、0.6 g·kg
-1
),每组10只。除对照组ip等量0.9%氯化钠溶液外,其余各组均每日ip
D
-半乳糖120 mg·kg
-1
与NaNO
2
90 mg·kg
-1
,连续40 d完成造模。自造模第11天起,各给药组ig给予对应药物,连续干预30 d;对照组与模型组则ig等体积纯化水。药物干预结束后,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认知能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脑海马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β-淀粉样蛋白(Aβ)表达; 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神经丝蛋白(AD7c-NTP)及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丙二醛(MDA)水平; WST-1法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中Keap1、Nrf2、NADPH氧化还原酶1(NQO1)、血红素加氧酶1(HO-1)、过氧化物酶6(PRDX6)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SH-Px1)蛋白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同仁牛黄清心丸各剂量组大鼠在测试象限的游泳路径长度百分比显著提高(
P
<0.05、0.01),低剂量组测试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显著提高(
P
<0.01);大脑皮质及海马区神经元减少、变性坏死等病理损伤明显改善;脑脊液中AD7c-NTP水平显著降低(
P
<0.05、0.01),脑组织中Aβ表达显著降低(
P
<0.01);脑组织中ChAT含量显著升高、AChE含量显著降低(
P
<0.01),SOD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
P
<0.01);中、低剂量组脑组织中Kea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P
<0.05),高、中剂量组Nrf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
<0.01);各剂量组NQO1、HO-1、GSH-Px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
<0.05、0.01),中、低剂量组PRDX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P
<0.05、0.01)。
结论
同仁牛黄清心丸可不同程度改善MCI大鼠认知功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核心机制可能在于调控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活化,抑制氧化应激损伤。
原儿茶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及缺氧/复氧H9c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郭慧琳,韩雯,王敏,叶景学,舒尊鹏,孙桂波,曹丽
2025,48(10):2776-2785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06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21 M]
(
0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儿茶酸(PCA)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及缺氧/复氧H9c2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将心肌细胞H9c2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PCA(1.562、3.125、6.250 μmol·L
-1
)组,预给药24 h后,除对照组外厌氧箱缺氧4 h、复氧12 h在体外构建H9c2细胞损伤模型; 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JC-1染色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 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 Calcein AM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程度;试剂盒法检测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水平; FerroOrange荧光探针检测Fe
2+
水平检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给PCA(100 mg·kg
-1
)组、模型组、阿司匹林(100 mg·kg
-1
)组和PCA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
-1
)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ig给予0.5%羟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其余组ig给药,每天1次,连续2周,末次给药24 h后,除假手术组和单给PCA组外,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手术结扎30 min制备MIRI大鼠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分析心肌梗死面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各组心肌组织结构变化;心脏超声评估射血分数(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 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脏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 (SLC7A11)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PCA显著升高H9c2细胞存活率(
P
<0.01),升高线粒体膜电位(
P
<0.01),抑制异常mPTP开放和ROS的大量产生(
P
<0.01),改善线粒体ATP合成受损(
P
<0.01);明显降低细胞内Fe
2+
水平;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PCA组心肌梗死率显著降低(
P
<0.01),心肌组织结构得到改善,EF和FS显著升高(
P
<0.01),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LDH、AST、MDA水平显著降低(
P
<0.01),GSH水平和GPX4、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
<0.01)。
结论
PCA可以改善MIRI,减轻心肌组织病理损伤,调节体内铁死亡,可能与升高GPX4、SLC7A11表达有关。
基于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金樱子抗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
王群,王庆学,李亚辉,韩伟,徐展翅,宋信莉,唐甜甜,陈晓兰
2025,48(10):2786-2799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07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2.37 M]
(
0
)
摘要:
目的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金樱子
Rosa laevigata
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方法
构建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考察金樱子抗糖尿病肾病的药效,并采用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技术分析金樱子在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基于已鉴定的入血成分,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金樱子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并利用Cytoscape对网络药理学的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采用分子对接实验验证核心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同时借助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验证核心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结果
金樱子能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血糖(FBG)、24 h尿白蛋白(24 h-U-Al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P
<0.05)及抑制白细胞介素-6(
IL
-6)、白细胞介素18(
IL
-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分泌。鉴定出19个金樱子入血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金樱子发挥作用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RNA聚合酶II正向调控转录、信号转导、磷酸化、细胞增殖的正向调控、抑制凋亡过程、基因表达的正向调控等,通过STAT3、AKT1、PIK3R1、PIK3CA、GRB2、PTPN11、PIK3CB、EGFR等核心靶点,并调控癌症、PI3K-Akt、癌症中的蛋白聚糖、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癌症中的MicroRNAs、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验证实验表明,金樱子关键活性成分与STAT3、AKT1、PIK3R1等核心靶点结合性较好。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金樱子能显著下调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中PI3K、Akt与p-Akt蛋白的表达(
P
<0.05)。
结论
金樱子具有抗糖尿病肾病的药效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没食子酸、积雪草酸、羟基积雪草苷、δ-生育酚、芹菜素、甘草素、鞣花酸、12-羟基茉莉酸、原花青素B1。其抗糖尿病肾病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分泌及调节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腹主动脉缩窄模型的芪参益气滴丸肾保护作用研究
李艳阳,袁鹏,王云姣,王强,左一鸣,贾云凤,范鹿,吕仕超,朱林平
2025,48(10):2800-2811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08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2.05 M]
(
0
)
摘要:
目的
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的肾保护效应和机制。
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芪参益气滴丸活性成分及肾损伤靶点,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分子对接;采用腹主动脉缩窄复制压力超负荷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缬沙坦组、芪参益气滴丸组。药物干预8周后检测肾功能指标、肾组织病理及纤维化标志物变化。
结果
筛选芪参益气滴丸活性成分124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203个;关键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丹参酮Ⅱ
A
等,核心靶点为AKT1、TNF、
IL
-6等;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PI3K-Akt通路、AGE-RAGE、MAPK通路等是潜在的作用环节;分子对接证实丹参酮Ⅱ
A
与核心靶点结合亲和力强;与模型组比较,芪参益气滴丸干预能够降低腹主动脉缩窄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及24 h尿蛋白含量(
P
<0.05、0.01),显著改善大鼠肾功能;肾脏胶原容积分数亦明显降低(
P
<0.01),且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表达(
P
<0.01),减轻肾纤维化。
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具有多成分、通过多靶点、作用多环节发挥肾脏保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CTGF表达相关。
UPLC-Q-Exactive Orbitrap-MS联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三金片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作用机制
黄海丽,覃其静,郭慧琼,彭雪梅,张子陌,吕晓慧,孙宗喜
2025,48(10):2812-2824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09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34 M]
(
0
)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MS)联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三金片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UPLC-Q-Exactive Orbitrap-MS采集数据,结合建立的数据库表征三金片化学成分,依据SwissADME数据库的类药性≥3个“Yes”的评判标准,筛选活性成分;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查找活性成分靶点;通过基因数据库筛选间质性膀胱炎靶点。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输入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实验验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评估关键复合物的结合稳定性。
结果
从三金片中鉴定出51种化学成分,筛选活性成分39个;活性成分靶点与间质性膀胱炎靶点交集165个;GO功能注释获得1 205条条目,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90条相关信号通路,涵盖炎症调控、免疫应答等关键生物学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木犀草素、异鼠李素、山柰酚、白藜芦醇及柚皮苷查尔酮等活性成分,与TNF、AKT1、IL6、TP53、INS等核心靶点蛋白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验证,结合能最优的木犀草素-TNF复合物结合能为-184.22 kJ·mol
-1
,表明二者结合具有高度稳定性。
结论
初步阐明三金片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整合调节模式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特点,其核心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控炎症相关靶点及通路发挥作用,为后续三金片药效机制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拓展提供参考。
黄刺多糖调节FXR/FGF15信号通路对代谢综合征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陈圣杰,乔亚楠,杨春兰,王捷
2025,48(10):2825-2831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10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863.13 K]
(
0
)
摘要:
目的
研究黄刺多糖对代谢综合征小鼠糖脂代谢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刺多糖低、高剂量(150、600 mg·kg
-1
)组,二甲双胍(150 mg·kg
-1
)组,黄刺多糖(600 mg·kg
-1
)+Z-Gug[法尼醇X受体(FXR)拮抗剂,150 mg·kg
-1
]组,除对照组外,其他组通过30%果糖溶液构建代谢综合征小鼠模型,连续给药4周,其中黄刺多糖和二甲双胍ig给药,Z-Gug ip给药;其余组ig 0.9%氯化钠溶液。检测小鼠尾动脉收缩压;自动分析仪检测小鼠生化指标;分离并称量脂肪质量,计算体脂比;血糖仪测量空腹血糖水平;试剂盒检测血清空腹胰岛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胆汁酸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指数(IRI);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肝脏和肠组织病理损伤;Western blotting检测肠组织FXR/FGF15相关蛋白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脂比、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IRI显著增加(
P
<0.05),ALT、AST、胆汁酸、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显著增加(
P
<0.05),肠组织中FXR和FGF15蛋白表达、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P
<0.05);肝组织结构模糊,细胞肿胀,排列紊乱;小肠绒毛肿胀、萎缩及脱落现象。与模型组相比,黄刺多糖组和二甲双胍组体脂比、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IRI显著降低(
P
<0.05),ALT、AST、胆汁酸、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
P
<0.05),肠组织中FXR、FGF15蛋白表达、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增加(
P
<0.05),肝脏及小肠病理损伤明显减轻,且黄刺多糖作用呈剂量相关性;Z-Gug逆转了黄刺多糖对代谢综合征小鼠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
P
<0.05)。
结论
黄刺多糖通过上调FXR/FGF15信号通路改善代谢综合征小鼠糖脂代谢。
血必净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阮倩倩,张梦雅,李萌萌,刘颖,谢玉文,裴丽丽
2025,48(10):2832-2840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11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16 M]
(
0
)
摘要:
目的
研究血必净注射液(简称血必净)对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方法
不同体积分数(20、40、80、160 mL·L
-1
)血必净培养BV2细胞7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不同质量浓度(50、100、200 ng·mL
-1
) LPS分别处理细胞不同时间(1.5、3.0、6.0、12.0、24.0 h),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IL)-6、
IL
-
1β
、肿瘤坏死因子(
TNF
)-
α
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p-P65蛋白表达。探究血必净对LPS诱导BV2细胞炎症的影响,将BV2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单给血必净(40 mL·L
-1
)组、模型组和血必净20、40 mL·L
-1
组,qRTPCR法检测
IL
-
6
、
IL
-
1β
、
TNF
-
α
的mR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
IL
-6的分泌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核因子(NF)-κB抑制因子α(p-IκBα)、p-P65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20、40 mL·L
-1
血必净对BV2细胞的存活率无影响,但80、160 mL·L
-1
血必净处理对BV2细胞的存活起到抑制作用(
P
<0.05、0.01);100 ng·mL
-1
的LPS处理细胞6 h使BV2细胞
IL
-
6
、
IL
-
1β
、
TNF
-
α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
<0.01),p-P65蛋白表达显著增加(
P
<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
IL
-
6
、
IL
-
1β
、
TNF
-
α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
<0.01),
IL
-
6
分泌显著增加(
P
<0.01),P65和IkBα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
P
<0.01),G
0
/G
1
期明显延长(
P
<0.01);与模型组比较,血必净组的
IL
-6、
IL
-
1β
、TNF-α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
<0.01),
IL
-6分泌显著减少(
P
<0.01),P65和Ik Bα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
P
<0.01),G
0
~G
1
期延长显著改善(
P
<0.01)。
结论
血必净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
IL
-
6
、
IL
-
1β
、
TNF
-
α
表达,抑制NF-κB通路,恢复细胞原有周期规律,从而发挥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的作用。
姜黄素调控Cav-1抑制Ang Ⅱ诱导的人肝星状细胞LX-2焦亡和活化缓解肝纤维化
宋爽,赵婷婷,李晓英,张秀芝,李宁宁
2025,48(10):2841-2852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12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77 M]
(
0
)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结合体外实验探讨姜黄素对血管紧张素Ⅱ (Ang Ⅱ)诱导的肝星状细胞系LX-2焦亡和活化的影响,为姜黄素治疗肝纤维化提供参考。
方法
应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姜黄素对LX-2细胞活化作用的关键靶点和通路。体外培养LX-2细胞,Ang Ⅱ(10 μmol?L
-1
)诱导活化24 h后加药,经CCK-8法筛选后,确定姜黄素加药浓度为5、10、20 μmol?L
-1
,药物干预48 h;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Hoechst 33342/PI染色法观察细胞焦亡; 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
IL
-18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焦亡相关蛋白[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NLRP3)、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1、gasdermin
D
-N(GSDM
D
-N)、
IL
-18、
IL
-
1β
]、肝纤维化相关蛋白[胶原蛋白Ⅰ (Collagen 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小窝蛋白-1(Cav-1)蛋白表达。使用GV146-CAV1质粒过表达Cav-1,设置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20 μmol?L
-1
)组、CAV1组、姜黄素(20 μmol?L
-1
) +CAV1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
IL
-
1β
和
IL
-18水平; Western blotting检测焦亡相关蛋白、肝纤维化相关蛋白和Cav-1蛋白的表达。
结果
共获得13个姜黄素和LX-2活化共有靶点。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PPI)网络中的
IL
-
1β
为核心靶点。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发现姜黄素干预LX-2活化与小窝(caveola)等多种生物功能相关。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结果显示,细胞焦亡密切相关的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与PPI网络中的核心靶点
IL
-
1β
紧密联系。体外实验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姜黄素能够显著抑制活化状态下的LX-2细胞增殖,显著下调肝纤维化相关蛋白Collagen-I和α-SMA水平,显著改善LX-2细胞焦亡,显著降低LX-2细胞内ROS含量,显著降低Ang II诱导LX-2细胞上清液中
IL
-
1β
和
IL
-18水平,显著下调NLRP3、Caspase-1、GSDM
D
-N、
IL
-18和
IL
-
1β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Cav-1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0.01、0.001);此外,过表达Cav-1能够降低Ang II诱导LX-2细胞上清液中
IL
-
1β
和
IL
-18水平(
P
<0.01),下调焦亡相关蛋白和Collagen-Ⅰ蛋白表达(
P
<0.05、0.01)。
结论
姜黄素抑制Ang II诱导的LX-2活化减轻肝纤维化,机制可能与调控Cav-1密切相关。
孕酮对皮质酮诱导的PC12抑郁症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张冉冉,张春月,刘畅,吴志刚
2025,48(10):2853-2862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13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16 M]
(
0
)
摘要:
目的
探讨孕酮对皮质酮诱导的PC12抑郁症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
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皮质酮(100、200、300、400、500、600μmol·L
-1
)作用于PC12细胞构建抑郁症细胞模型;造模后,CCK-8法筛选孕酮(1、5、10、20、40、60、80μmol·L
-1
)的治疗浓度;同时设定孕酮核受体(n PR)特异性抑制剂RU486和孕酮受体膜组分1(PGRMC1)特异性抑制剂AG205联合孕酮(10μmol·L
-1
)处理组,加药后孵育36 h。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情况;DCFHDA探针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4 AM法测定钙离子浓度;试剂盒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情况;JC-1探针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
PC12抑郁症细胞模型采用皮质酮300μmol·L
-1
制备,孕酮10μmol·L
-1
作用效果较好;与模型组相比,孕酮显著降低细胞内ROS水平和钙离子浓度(
P
<0.01),减少LDH释放以及稳定线粒体膜电位(
P
<0.01),提高Bcl-2蛋白的表达(
P
<0.01),降低Bax、Cyt C、Caspase-3蛋白的表达(
P
<0.05),从而减少细胞凋亡(
P
<0.01),提升细胞活力(
P
<0.01);且RU486和AG205均能抑制孕酮对抑郁症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P
<0.05、0.01)。
结论
孕酮能通过n PR以及PGRMC1减轻皮质酮诱导的PC12抑郁症细胞模型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细胞内钙超载,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黄芪多糖-皂苷纳米聚集体对心肾共损伤小鼠心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魏闪闪,张晓宇,卢凯,李科,李爱平
2025,48(10):2863-2878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14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39 M]
(
0
)
摘要:
目的
制备并表征黄芪多糖-皂苷纳米聚集体(APS-AST-NPs),探究其对心肾共损伤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37℃恒温水浴制备APS-AST-NPs,通过粒径、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理化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质谱(HPLC-MS)联用技术鉴定皂苷类成分,通过酸水解结合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化,利用HPLC分析多糖单糖组成。通过心肾共损伤模型小鼠干预实验进行药效评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胱抑素C (Cys-C)、血清尿素氮(BUN)及微量白蛋白(m ALB)水平;利用小动物心脏超声仪评估心脏功能相关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心率(HR)、心输出量(CO)、左心室前后壁舒张/收缩末期厚度(LVAWd、LVAWs、LVPWd、LVPWs)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
结果
综合表征结果证实,APS与AST可自组装形成APS-AST-NPs;HPLC-MS分析鉴定出19种皂苷类成分;APS-AST-NPs的单糖组成包括葡萄糖(81.09%)、鼠李糖(7.48%)、葡萄糖醛酸(6.37%)、半乳糖(1.53%)和阿拉伯糖(3.53%)。药效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APS-AST-NPs可显著增加小鼠体质量(
P
<0.05),并有效改善心脏功能:LVEF、LVFS、HR、CO显著升高(
P
<0.01、0.001),而LVAWs和LVAWd显著降低(
P
<0.05);同时,血清中心肾损伤标志物NT-proBNP、Cys-C及BUN水平显著降低,肾功能保护指标mALB水平显著升高(
P
<0.05、0.001),提示APSAST-NPs对心肾损伤均具有显著改善作用。
结论
证实APS-AST-NPs对心肾共损伤小鼠的心肾功能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为心肾共损伤的临床治疗策略优化及相关纳米制剂研发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壳寡糖-肉桂醛自组装纳米粒制备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冯梦梦,李从虎,季栋栋,宣兰兰,王淑娴,程旭
2025,48(10):2879-2889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15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21 M]
(
0
)
摘要:
目的
通过将肉桂醛(CA)共价接枝于壳寡糖(COS)侧链,并进一步自组装形成纳米粒(COS-CA-NPs),探讨其在肿瘤微酸环境下对乳腺癌转移的抑制效应及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席夫碱反应合成不同接枝度的COS-CA衍生物,分别命名为低接枝产物(COS-CA
L
)和高接枝产物(COS-CA
H
);通过水相诱导将两种衍生物自组装为纳米粒子(COS-CA
L
NPs、COS-CA
H
-NPs)。采用核磁共振氢谱(
1
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COS-CA衍生物的化学结构;通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DI)、ζ电位评估纳米粒在不同pH环境下的理化特性,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种纳米粒的外观形态;采用MTT法检测纳米粒对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通过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评价纳米粒对该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纳米粒对核因子(NF)-κB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的调控效应。
结果
成功合成COS-CA
L
、COS-CA
H
两种衍生物;两种接枝比的COS-CA-NPs均呈球形,粒径均小于200 nm,且在低p H时可逐渐解离并释放CA。其中,与COS-CA
H
-NPs相比,COS-CA
L
-NPs对弱酸环境更为敏感,在pH 6.5时可发生质子化并携带正电荷。中性环境下,两种纳米粒对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略低于游离CA;而在pH 6.5条件下,COS-CA
L
-NPs显著降低了CA对该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
50
)值。此外,游离CA、COS-CA
L
NPs、COS-CA
H
-NPs均能有效抑MDA-MB-23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其中COS-CA
L
-NPs的抑制效果最优(
P
<0.01)。其抑制乳腺癌转移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CA抑制NF-κB活性、下调MMP-9表达水平实现。
结论
COS-CA接枝物可自组装形成纳米药物粒子,其中COS-CA
L
-NPs在肿瘤微酸环境中更易被乳腺癌细胞摄取并释放CA,进而通过调控NF-κB/MMP-9信号通路,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过程。
吸入和ig给药苯甲酸槟榔碱后槟榔碱及其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陈腾飞,贾玲,宋玲,楚明,高云航,李晗,刘欣安,彭博,陈韡亚,侯红平,卢禁,张广平
2025,48(10):2890-2900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16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21 M]
(
0
)
摘要:
目的
研究吸入和ig给药苯甲酸槟榔碱后槟榔碱及其代谢产物槟榔次碱和槟榔碱-
N
-氧化物在大鼠血浆和组织中的药动学特征及差异。
方法
SD大鼠分为吸入组和ig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研究的给药剂量分别为4.06、16.24 mg·kg
-1
,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生物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MS/MS)法测定槟榔碱、槟榔次碱和槟榔碱-
N
-氧化物的血药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
结果
建立的UPLC-MS/MS方法符合生物样品测定的要求。与ig给药组相比,吸入苯甲酸槟榔碱后槟榔碱和槟榔碱-
N
-氧化物的达峰时间(
t
max
)和平均滞留时间(MRT)均显著延长(
P
<0.01),提示其吸收和消除速度更慢,而槟榔次碱的
t
max
显著缩短(
P
<0.01),吸收速度较快,但其半衰期(
t
1/2
)和MRT仍显著延长(
P
<0.01),表明消除速度较慢。组织分布方面,2种给药方式下3种成分在各组织中的暴露量存在差异:与ig给药相比,吸入苯甲酸槟榔碱后,大鼠肝脏中槟榔次碱和槟榔碱-
N
-氧化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0~
t
)和峰浓度(
C
max
)均显著降低(
P
<0.01);肺组织中槟榔碱、槟榔次碱的
C
max
、AUC
0~
t
显著增大(
P
<0.01);脑组织中槟榔次碱和槟榔碱-
N
-氧化物的C
max
、AUC
0~
t
显著升高(
P
<0.05、0.01),而槟榔碱的
C
max
显著降低(
P
<0.01);肾组织中槟榔碱和槟榔碱-
N
-氧化物的
C
max
、AUC
0~
t
均显著升高(
P
<0.01),槟榔次碱AUC
0~t
显著降低(
P
<0.01);睾丸组织中未检测到槟榔碱、槟榔次碱,且槟榔碱-
N
-氧化物的
C
max
显著降低(
P
<0.01)。
结论
苯甲酸槟榔碱经吸入给药后,可增加槟榔碱及其代谢产物在大鼠肺组织中的分布,同时降低肝和睾丸组织中的分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鼠肝脏负担,为槟榔碱的后续深入研究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绛糖宁颗粒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分析
吴新,廖香莲,肖玲超,张帆,成焕波,杨烨辉,杨强,胡力飞
2025,48(10):2901-2911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17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952.60 K]
(
0
)
摘要:
目的
建立绛糖宁颗粒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分析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SB-Aq色谱柱,以乙腈-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
-1
,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构建18批绛糖宁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不同批次绛糖宁颗粒的差异成分,并同步对制剂中毛蕊异黄酮-7-
O
-
β
-
D
-葡萄糖苷、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甘草素、甘草酸、芒柄花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共10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
结果
所建立的绛糖宁颗粒指纹图谱共标定了22个共有成分,经对照品比对成功指认出其中10种成分;18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23,表明批次间整体质量一致性良好;CA和PCA结果相似,18批样本可被分为2类,且色谱峰可被分为4组;OPLS-DA进一步筛选出12个差异性成分,其中包括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甘草素、芒柄花苷和毛蕊异黄酮-7-
O
-
β
-
D
-葡萄糖苷5种已纳入定量分析的成分。
结论
建立的绛糖宁颗粒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定量分析方法稳定、可靠,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适用于绛糖宁颗粒的质量评价,为质量标准的完善与提升提供参考。
临床评价
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和痴呆不良反应的关联:基于美国FAERS/日本JADER/加拿大CVARD数据库的药物警戒研究
黄鹂,肖亚平,徐才兵,徐寅鹏
2025,48(10):2912-2921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18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826.01 K]
(
0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日本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JADER)、加拿大药物警戒不良反应在线数据库(CVARD)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女性患者服用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s)与痴呆不良事件的关联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FAERS (2004年第一季度—2024年第四季度)、JADER (2004年4月—2024年12月)和CVARD (1991年1月—2024年12月)期间接收到的患者服用第3代AIs(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后报告痴呆的病例。采用标准化流程进行数据清洗(包括去重、药物名称统一化、MedDRA术语标准化),确保数据质量。使用报告比值比法(ROR)、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和信息成分法(IC)检测药物的高危信号。对不良事件诱发时间数据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比较韦伯、对数正态、伽玛、指数分布),并采用最优模型分析时间风险特征。
结果
共纳入44例第3代AIs相关痴呆报告(FAERS数据库36例,JADER数据库4例,CVARD数据库4例;来曲唑4例,阿那曲唑19例,依西美坦21例)。信号检测显示:在FAERS数据库中阿那曲唑与阿尔茨海默病型痴呆显著相关(ROR=2.36,95% CI:1.50~3.69),其风险高于依西美坦与痴呆的关联(ROR=1.72,95% CI:1.07~2.77)。CVARD中依西美坦(ROR=4.85,95% CI:1.82~12.95)和JADER中来曲唑(ROR=2.72,95% CI:1.02~7.26)与痴呆存在信号。拟合优度检验表明韦伯分布(AICc=41.35,BIC=44.65,-2lgL=39.85)最能描述不良事件诱发时间数据。韦伯分布检验(β=1.86,95% CI:1.05~2.77)显示不良事件风险随用药时间延长而增加(磨损型故障曲线)。72.8%的病例在用药1~3年后发生痴呆。亚组分析提示60~69岁患者(ROR=7.48)及英国患者(ROR=18.88)风险更高。
结论
基于多国药物警戒数据库的分析,发现第3代AIs与痴呆不良事件存在统计学关联信号,尤其在长期用药的老年人群中风险需关注。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用于2型糖尿病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林海霞,朱宝强,肖洁,陈龙,李霞,李萌,黄红梅
2025,48(10):2922-2931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19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914.27 K]
(
0
)
摘要:
目的
评估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IDegAsp)用于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等数据库和国外卫生技术评估(HTA)机构官网,经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估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最终纳入11篇SR/Meta分析、8篇药物经济学研究。有效性方面,多数研究表明IDegAsp相比基础胰岛素在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减少胰岛素剂量方面可能具有非劣效性,在HbA1c达标率(<7%)、空腹血糖(FPG)方面无明显差异(
P
>0.05)。而IDegAsp与预混胰岛素相比能够更好地降低FPG并减少胰岛素使用剂量(
P
<0.05)。安全性方面,多数研究表明IDegAsp在严重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与其他胰岛素安全性相似(
P
>0.05),而IDegAsp相比其他胰岛素可显著降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
P
<0.05)。经济性方面,在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内,使用IDegAsp相比其他胰岛素是更具有经济性的治疗方案。
结论
IDeg Asp与其他常规胰岛素治疗方案相比,更加有效、安全且具有经济学优势。因此,IDegAsp是可供替代的治疗方案。
基于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的新生儿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王佳,奚玮,王春婷,莫晓媚,刘德会,刘畅
2025,48(10):2932-2939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20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601.45 K]
(
0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药物不良反应(ADE)风险信号进行挖掘,了解新生儿ADE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新生儿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对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21年1月—2024年12月收到的所有关于新生儿(出生后≤28 d)报告进行分析。收集患者性别、日龄、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及转归情况等信息;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和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综合标准法对与新生儿相关的ADE风险信号进行挖掘和评价。
结果
新生儿ADE报告病例共1 444份,其中严重不良反应310例(21.5%);108例新报告例数;ADE共累及18个系统/器官,按报告数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550例(38.1%)]、胃肠系统疾病[538例(37.3%)]、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78例(5.4%)]、精神系统疾病[47例(3.3%)]及心脏器官系统疾病[38例(2.6%)]。551例(38.2%)患者痊愈,844例(58.4%)好转,无死亡病例。最常与严重ADE相关的是抗感染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及维生素类/营养类药物。ROR法、PRR法及MHRA综合标准法共挖掘出风险信号50个;50个风险信号中,盐酸多巴胺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频次最多,多种油脂肪乳注射剂-胆汁淤积的信号强度最大,说明书未提及的有多巴胺注射液-瘢痕等。
结论
新生儿发生新的严重的ADE比例较高,报告频次前21位ADE大多数被药品说明书收载,对于未被说明书收录的新生儿ADE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新生儿用药安全性问题仍值得关注。
卡度尼利单抗临床应用评价和安全性分析
朱文靖,戴钰洁,朱文兵,王君萍
2025,48(10):2940-2948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21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585.64 K]
(
0
)
摘要:
目的
对卡度尼利单抗临床应用情况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调查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2023年6月—2024年3月使用卡度尼利单抗的病例资料,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信息及药品不良反应等。同时依据药品说明书、权威诊疗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进行用药评价和安全性分析。
结果
35例患者使用卡度尼利单抗,共用药117例次,临床应用覆盖10个癌种,符合药品说明书和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22例(62.86%),超用法用量用药34例(97.14%);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为51.43%,免疫相关的ADR主要表现为内分泌毒性(8.57%)、皮肤毒性(5.71%)、肌肉骨骼毒性(2.86%)等。
结论
真实世界中卡度尼利单抗临床不合理应用情况较普遍。建议医疗机构应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加强药品超说明书用药管理,同时关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药学部门应加大医嘱审核力度,共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及临床获益。
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己酮可可碱注射液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赵黎明,张会珍,董斌,邱季
2025,48(10):2949-2955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22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10 M]
(
0
)
摘要:
目的
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法(PSM)评价己酮可可碱注射液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纳入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3年10月—2024年3月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所有患者按照此次住院期间有无使用己酮可可碱注射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选择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创伤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和使用精神药物共6个因素作为协变量,运用PSM法对两组1∶1匹配,收集匹配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结果和药物不良反应记录,计算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指标变化、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匹配前共纳入患者348例,药物组∶对照组=81∶267,两组间住院日、创伤侵入性操作和使用抗菌药物等3个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采用PSM法平衡两组间混杂因素,两组匹配后均为70例,组间基线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药物治疗后,对照组NIHSS、MR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P
<0.05),ADL评分治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己酮可可碱组治疗后以上3个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己酮可可碱治疗组治疗后NIHSS、MRS和ADL评分结果变化均优于对照组(
P
>0.05);匹配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58%(治疗组)和92.86%(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86%(治疗组)和1.43%(对照组);两组匹配后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PSM法适用于本研究,己酮可可碱治疗轻中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其相关评分指标优于对照组,但总体治疗有效率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腰痛宁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观察
晏飞,陈星燃,侯莹莹,潘超,王书君,李连泰,付世杰
2025,48(10):2956-2961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23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802.20 K]
(
0
)
摘要:
目的
探究腰痛宁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
n
=35)和研究组(常规治疗+腰痛宁胶囊,
n
=35)。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4周。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疼痛情况[数字评分量表(NRS)]、腰部功能改善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介质[β-内啡肽(β-EP)、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1β(
IL
-
1β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差异。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80.00%(
P
<0.05);两组患者下腰疼痛、僵硬麻木、肢体肿胀等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RS评分低于同组治疗前,且研究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患者JOA评分高于同组治疗前,研究组患者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ODI评分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且研究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介质β-EP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PGE2、SP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炎症指标
IL
-
1β
、TNF-α、NLRP3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且研究组炎症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腰痛宁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腰部功能,调节疼痛介质水平并抑制炎症反应。
参乌益肾片联用达格列净片对气阴两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罗寅亮,束永兵,储杨敏,燕雯雯
2025,48(10):2962-2969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24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612.89 K]
(
0
)
摘要:
目的
基于改善患者肾功能、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参乌益肾片联用达格列净治疗气阴两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择六安市中医院2024年1月—2025年4月期间收治的DN患者9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9例患者,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达格列净片,每次1片,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参乌益肾片,口服,每次4片,每天3次。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水肿、夜尿频多、乏力、肢体酸软、内心烦热),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糖指标和胰岛素功能指标,观察治疗期间的用药安全性。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9.59%,
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糖指标和胰岛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
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糖指标和胰岛素功能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
P
<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更低,血液流变学、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程度均改善得更显著(
P
<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05)。
结论
参乌益肾片联用达格列净治疗气阴两虚血瘀型DN患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肾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具有积极作用,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循证研究与数据挖掘
基于文献计量学探讨黄连的研究进展及前沿趋势
商素菲,王进,陈仁寿
2025,48(10):2970-2988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25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42 M]
(
0
)
摘要:
目的
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黄连中、英文文献的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全面分析,为未来黄连的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以黄连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Web of Science(WOS) 4个数据库,将文献导入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中进行查重和筛选。使用Excel、CiteSpace、VOSviewer等软件,从发文趋势与国家分布、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关键词等维度出发,对国内外黄连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中文文献3 277篇,英文文献2 193篇,发文国家以中国为主,已构建具有核心凝聚力的研究团队体系;近年来,中、英文文献研究的热点领域存在一定重叠,均涉及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生物信息学方向,重点关注了肠道菌群、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结论
黄连领域的研究正不断拓展和深入,有望进一步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述
中医药调控AMPK信号通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王成志,李松伟,杜萌萌,李桓
2025,48(10):2989-3002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26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718.30 K]
(
0
)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类以全身性自身免疫异常为核心特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临床治疗仍面临难以彻底根治的困境,患者的关节功能与日常生活质量常受严重影响。现代医学治疗RA存在一定的临床局限性,因此探索更高效、安全的治疗策略已成为领域内的迫切需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作为调控细胞能量代谢稳态的关键信号分子,近年来被证实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广泛参与RA的病理进程,已成为当前抗RA机制研究与药物研发的核心靶点通路之一。中医药在RA治疗中具有多靶点、多通路、多环节的独特优势,研究发现,生物碱类、醌类、萜类等中药活性成分可直接或间接调控AMPK信号通路,经典中药复方如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中药制剂如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同样能通过该通路发挥抗RA作用,具体机制涵盖促进细胞凋亡、诱导细胞自噬、改善免疫微环境、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阻断细胞焦亡6大维度。对近年来中医药通过AMPK信号通路干预RA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为RA治疗与临床方案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中药成分(组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裴金英,温晶钰,刘斌,董晓红,丛树园,钮雪松,万金来
2025,48(10):3003-3016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27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738.78 K]
(
0
)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且目前尚无彻底治愈方法,常规的药物治疗可暂时缓解或稳定症状,但无法阻止疾病的长期进展。中药治疗AD疗效显著,且与西医疗法联用可起到增效减毒的功效。因此,从中药中寻找有效的抗AD药物已经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中药的多组分特性使得其发挥药理作用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通路的优势,总结目前研究发现的具有防治AD作用的中药(黄芪、人参、淫羊藿、巴戟天、当归、银杏叶等)成分(组分)改善AD的作用靶点、分子信号通路及复杂的调控网络,阐明中药成分(组分)发挥治疗AD作用的机制,为AD的临床治疗及从中药成分(组分)中发现新的AD治疗药物提供思路和参考。
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鲍敏,刘梦月,雷娜,陈群,李芬
2025,48(10):3017-3026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28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12 M]
(
0
)
摘要:
晚期卵巢癌预后普遍不佳,当前的治疗策略效果有限。贝伐珠单抗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活性,有效阻断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能显著改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并且被国内外多个临床指南推荐用于晚期卵巢癌的治疗。然而,贝伐珠单抗在临床应用中尚未得到广泛接受和规范使用,尤其在应用范围、联合用药策略、耐药性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争议。系统梳理贝伐珠单抗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用药策略与疗效、安全性以及耐药情况,对于评价其临床治疗价值、探索科学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转运体多态性对药物处置和个体化治疗的影响
田冠芳,陈玥雯,杨紫薇,王晓良,王泽
2025,48(10):3027-3033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29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531.27 K]
(
0
)
摘要:
药物转运体作为调控药物跨膜转运的核心膜蛋白,通过ATP水解或离子/浓度梯度驱动的运输机制,介导药物、内源性生物活性分子及外源性毒素的跨膜转运过程,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类蛋白主要分为ATP结合盒转运体和溶质载体转运体两大家族。研究表明,转运体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通过改变其表达水平、转运活性或底物亲和力,显著影响药物的动力学特征及疗效与安全性。近年来,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相关研究已从分子机制解析逐步延伸至临床实践。系统综述与药物处置密切相关的转运体基因多态性,重点解析其对药动学参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旨在为精准用药提供遗传学依据,推动个体化治疗策略的优化。
药物临床前啮齿动物致癌性试验原发性肿瘤合并统计分析指南和方法简介
项玉,汪春娅,李玲,雷亚萍,李一昊,田爱军,张浩琳,关昕睿,李佳霖,陈勇,李言川,吕建军
2025,48(10):3034-3041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30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469.92 K]
(
0
)
摘要:
啮齿动物致癌性试验原发性肿瘤合并统计分析指南是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要求下,由国际上多个毒性病理学会、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国际通用毒性病理术语及诊断标准(INHAND)和临床前数据交换标准(SEND)专家组建的工作组共同制定,主要目的是帮助药理学或毒理学审评人员和生物统计学家对药物临床前啮齿动物致癌性试验肿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专题病理学家和同行评议病理学家解释肿瘤数据也有帮助。简要介绍肿瘤合并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依据,更高层次肿瘤分类以支持肿瘤合并统计分析,以及肿瘤合并分析方法和典型案例,以期为我国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机构进行啮齿动物致癌性试验原发性肿瘤合并统计分析提供参考。
抑郁症生物标志物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政策简析
雒佳,李杨,丁文侠
2025,48(10):3042-3048
,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10.031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584.84 K]
(
0
)
摘要:
抑郁症是全球致残的首要原因之一,传统诊断依赖《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症状学标准,存在误诊率高(约30%~40%)和治疗延迟(平均延迟8~10年)的问题。生物标志物作为反映生物体生理、病理或环境暴露状态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医学诊断、药物研发和个性化医疗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系统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抑郁症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并分析中国、美国、欧洲药监政策对相关药物研发的推动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全面的参考,建立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生物标志物评价体系。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年
2025年第48卷
2024年第47卷
2023年第46卷
2022年第45卷
2021年第44卷
2020年第43卷
2019年第42卷
2018年第41卷
2017年第40卷
2016年第39卷
2015年第38卷
2014年第37卷
2013年第36卷
2012年第35卷
2011年第34卷
2010年第33卷
2009年第32卷
期
全选
反选
导出
显示模式:
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生物学特性研究
陆 洁,刘 静,裴天仙,田兴美,申秀萍*
2013,36():1-5
, DOI:
[摘要]
(
5627
)
[HTML]
(
0
)
[PDF 512.63 K]
(
23156
)
摘要:
目的 对db/db小鼠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满足糖尿病研究的需要。方法 在试验周期内,测定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体质量及摄食饮水量,并测定21周龄模型动物的糖耐量、血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指标的水平,进行胰腺的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学检查,并与db/m小鼠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db/m小鼠比较,db/db小鼠过度肥胖,伴有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且肝脏和胰腺组织均出现明显病变,胰腺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与血液学测定结果一致,并可观察到胰岛中A细胞和B细胞的分布变化情况。结论 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所做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检测,可供糖尿病研究参考。
FDA生物分析方法确证的发展与动态
夏媛媛
1,2
,司端运
1
,刘昌孝
1
2009,32(2):123-129
, DOI:
10.7501/j.issn.0253-6376.[year].[issue].[sequence]
[摘要]
(
4998
)
[HTML]
(
0
)
[PDF 812.08 K]
(
21275
)
摘要:
美国制药学会(AAPS)联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分别于1990年、2000年以及2006年召开了3届生物分析方法研讨班,在前两届研讨班的基础上,FDA于2001年出台了一份正式的生物分析方法指导原则。回顾和阐述生物分析方法在近20年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为生物分析方法具体应用到动物或人体的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
基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姜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评价
王笑晴
2011,34(5):360-363
, DOI:
10.7501/j.issn.0253-6376.[year].[issue].[sequence]
[摘要]
(
4959
)
[HTML]
(
0
)
[PDF 994.14 K]
(
18767
)
摘要:
目的
建立高通量检测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实验方法,对姜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评价。
方法
通过测定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曲线,以IC
50
值作为评价试样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指标,并将此应用于测定姜黄醇提物和水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结果
测定波长515 nm,抗坏血酸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62.5~750.0 μg/mL线性良好,方法可靠。姜黄醇提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
50
7.78 mg/mL)明显强于水提物(IC
50
14.84 mg/mL)。
结论
建立的DPPH自由基清除测定方法可靠、简便、灵敏,其高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为抗氧化药物筛选提供参考。
色谱分析技术在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的应用
马丽娜
1
,
2,张岩
1
,
2,陶遵威
2
2012,35(1):58-62
, DOI:
10.7501/j.issn.0253-6376.[year].[issue].[sequence]
[摘要]
(
2889
)
[HTML]
(
0
)
[PDF 883.17 K]
(
16166
)
摘要: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它能较全面反映中药中所含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能更好地表明中药的内在质量,成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核心技术。对近年来薄层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高速逆流色谱、微乳色谱等现代色谱分析技术在指纹图谱研究的应用作一概述,综述了各种色谱指纹图谱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简要阐述了国内外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应用情况。
评价中药体外抑菌法的研究进展
张学沛1,朱盛山1,刘 静1,彭 亮1,黄娟萍2,蔡延渠1*
2014,37()
, DOI:
[摘要]
(
3522
)
[HTML]
(
0
)
[PDF 243.35 K]
(
15405
)
摘要:
综合评述常用中药体外抑菌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发现评价标准未能统一,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大、体外与体内抑菌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未能结合中药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不同抑菌方法对评价中药对细菌的抑制能力(抑菌环、MIC)、杀灭能力(MBC),细菌对药物的耐药率等影响较大。中药体外抑菌作用虽然研究方法较多,应根据研究对象、实验目的、具体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价中药的抗菌作用。
治疗慢性盆腔炎中药的研究进展
王敏杰
1
,王丽莉
2
,张铁军
2
2010,33(6):461-466
, DOI:
10.7501/j.issn.0253-6376.[year].[issue].[sequence]
[摘要]
(
2568
)
[HTML]
(
0
)
[PDF 1.35 M]
(
14507
)
摘要:
随着慢性盆腔炎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及越趋年轻化,治疗该类疾病的中药研究也日益增多。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提供参考。
基于巨噬细胞实时分析的内毒素检测评价技术研究
赵婧华,庄朋伟,张艳军*,郝存江
2013,36():1-4
, DOI:
[摘要]
(
3637
)
[HTML]
(
0
)
[PDF 449.69 K]
(
14399
)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体外巨噬细胞实时分析的快速、敏感的热原检测技术,为内毒素,即脂多糖(LPS)的检测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体外培养人源性巨噬细胞THP-1,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LPS对巨噬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然后采用实时细胞分析仪(RTCA)实时监测不同质量浓度的LPS对巨噬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 LPS质量浓度≥10 pg/mL时,可以引起细胞形态变化,实时细胞分析系统可以通过细胞指数(CI)值实时反映这种形态变化,并且随着剂量的变化,CI值也呈剂量相关性变化。结论 实时细胞分析系统可以实时监测LPS对巨噬细胞的影响,从而提供了一个新的体外检测LPS的方法。
银杏叶提取物的研究进展
徐艳芬,张丽娟,宋新波
2010,33(6):452-456
, DOI:
10.7501/j.issn.0253-6376.[year].[issue].[sequence]
[摘要]
(
3190
)
[HTML]
(
0
)
[PDF 857.92 K]
(
14201
)
摘要:
银杏是最古老的中生代植物,很早就被用作中药,其提取物近年来引起国际高度重视。银杏叶中含有黄酮和二萜内酯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药理作用。综述银杏叶提取物的研发状况、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中药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孙 静,马 琳,吕斯琦,李好好
2011,34(1):49-52
, DOI:
10.7501/j.issn.0253-6376.[year].[issue].[sequence]
[摘要]
(
4094
)
[HTML]
(
0
)
[PDF 998.21 K]
(
14067
)
摘要:
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传统发酵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中药发酵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传统发酵工艺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发酵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进行初步概述、总结,着重介绍当前发酵技术中的热点——药用真菌双向性固体发酵技术,而后对现代中药发酵技术的优势及前景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奠定基础。
人参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高文芹
1
,贾 力
2
,赵余庆
1
2011,34(1):53-58
, DOI:
10.7501/j.issn.0253-6376.[year].[issue].[sequence]
[摘要]
(
4976
)
[HTML]
(
0
)
[PDF 1.00 M]
(
13637
)
摘要:
总结人参抗癌作用的研究,并就其作用机制进行简述和讨论。人参可以做为一种辅助药品或免疫增强剂用于化疗后的癌症患者,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食欲和增强身体素质。尽管人参皂苷(尤其是Rh
2
、Rg
3
、化合物K和25-OCH
3
-PPD)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杀伤多种肿瘤细胞,但是其临床效果却有待检验。
罗替戈汀透皮贴剂的研究进展
张晓军,范巧云,韩学文
2012,35(1):67-70
, DOI:
10.7501/j.issn.0253-6376.[year].[issue].[sequence]
[摘要]
(
3495
)
[HTML]
(
0
)
[PDF 876.47 K]
(
12809
)
摘要:
罗替戈汀为选择性多巴胺D1/D2/D3受体激动剂,其透皮贴剂是第一个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贴剂。罗替戈汀贴剂24 h有效,能对帕金森病人持续提供多巴胺能刺激,目前获得FDA和EMA批准上市。对罗替戈汀贴剂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Gab2支架蛋白——新的抗癌药物靶点
刘 巍,徐为人,汤立达
2014,37()
, DOI:
[摘要]
(
3728
)
[HTML]
(
0
)
[PDF 259.73 K]
(
12778
)
摘要:
接头蛋白或支架蛋白可以介导蛋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促进蛋白复合物的形成。Gab2作为中介分子,通过招募受体酪氨酸激酶等膜受体与其下游的效应蛋白如SHP2、P13K的p85亚基,PLCγ、CRK、SHC和SHIP的结合来实现信号的传递。近年来,由于Gab2支架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其在人类癌症特别是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中的角色备受关注。Gab2主要参与介导SHP2/RAS/ERK和PI3K/AKT两条经典的信号通路。综述Gab2的结构与功能,调解的蛋白,在癌症中的作用以及其作为药物治疗靶点的潜力。
阿魏酸药动学研究进展
邹全飞1,马 坤2,陆 榕3*
2013,36():1-5
, DOI:
[摘要]
(
4285
)
[HTML]
(
0
)
[PDF 364.11 K]
(
12528
)
摘要:
阿魏酸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功能性酚酸,也是当归、升麻、川芎等常用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能有效提高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水平、抑制血栓形成,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通过查阅整理文献,对阿魏酸药动学研究进行综述,包括阿魏酸作为咖啡酸代谢物的药动学研究、阿魏酸的吸收动力学研究、阿魏酸的代谢和排泄研究、以及阿魏酸临床用药安全性研究,为临床合理应用及给药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药物肠道吸收研究方法
祝诚诚
1
,何 新
1
,
2
,
3
2010,33(3):222-227
, DOI:
10.7501/j.issn.0253-6376.[year].[issue].[sequence]
[摘要]
(
2628
)
[HTML]
(
0
)
[PDF 971.69 K]
(
12385
)
摘要:
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特征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吸收研究可以预测影响药物在肠道吸收的机制与因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
in vivo
)、在体法(
in situ
)、体外法(
in vitro
)等。就目前药物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介导肿瘤多药耐药的ATP结合盒转运体的研究进展
王丽娟,刘克辛
2014,37()
, DOI:
[摘要]
(
2821
)
[HTML]
(
0
)
[PDF 227.75 K]
(
12215
)
摘要:
多药耐药(MDR)是阻碍肿瘤化疗成功的一大障碍,其机制之一就是耐药的肿瘤细胞高表达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盒(ABC)转运体。依据此机制提出克服肿瘤细胞耐药的策略即开发外排转运体抑制剂,以期逆转MDR。最近的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也可能是通过表达外排转运体天然耐药,这就提供了一个新的抗癌药物作用靶点。对介导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ABC转运体及其抑制剂的开发作一综述。
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史 琳
1
,王志成
2
,冯叙桥
1
2011,34(3):208-212
, DOI:
10.7501/j.issn.0253-6376.[year].[issue].[sequence]
[摘要]
(
3074
)
[HTML]
(
0
)
[PDF 981.50 K]
(
11782
)
摘要:
五味子富含木脂素、多糖、挥发油及其他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保肝益肾、保护心脑血管、镇静、催眠等多种功能,近年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对五味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也为临床用药及相关生物活性成分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
补骨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吴 疆,魏 巍,袁永兵
2011,34(3):217-219
, DOI:
10.7501/j.issn.0253-6376.[year].[issue].[sequence]
[摘要]
(
3624
)
[HTML]
(
0
)
[PDF 968.87 K]
(
11763
)
摘要:
补骨脂是传统中药,具有温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之功效,临床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明,补骨脂含有香豆素类、黄酮类、单萜酚类等多种化合物,药理研究证实,补骨脂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等多种功效。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补骨脂的研究文献,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角度对补骨脂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薏苡仁抗代谢综合征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明发,沈雅琴
2014,37()
, DOI:
[摘要]
(
3441
)
[HTML]
(
0
)
[PDF 258.89 K]
(
11651
)
摘要:
薏苡仁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对多种高血糖模型动物和高血脂肥胖模型动物均呈现出降糖、降脂作用,并能对抗高血糖、高血脂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包括氧化应激反应、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和免疫功能异常)。其有效成分包括薏苡仁多糖、羟基不饱和脂肪酸和多酚化合物,作用机制与提高葡萄糖激酶活性、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通过激活Nrf2/ARE依赖的细胞保护基因,对抗氧化应激性细胞损伤等有关。
多西他赛联用替吉奥或卡培他滨治疗胃癌的成本–效果分析
徐晓梅
1
,谭本仁
1
,赖水招
1
,卞益民
1
,郭基燕
2
,戴文
3
2012,35(4):256-260
, DOI:
10.7501/j.issn.0253-6376.[year].[issue].[sequence]
[摘要]
(
3816
)
[HTML]
(
0
)
[PDF 923.34 K]
(
11345
)
摘要:
目的
比较替吉奥与卡培他滨分别联合多西他赛(TXT)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效果。
方法
试验分A、B两组,第1天均给予多西他赛75 mg/m
2
,静脉滴注2 h;第1~14天,A组每天给予卡培他滨2 000 mg/m
2
, B组每天给予替吉奥胶囊60 mg/m
2
,两组给药均分为两等份于早晚餐后0.5 h用水吞服,服用2周后休息1周,3周为1个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最多完成6个周期后评价。
结果
50例均可评价疗效。A、B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6.21%和50.00%,疾病控制率为76.92%和75.00%(
P
>0.05),平均成本分别为17 158.90元和10 094.37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71.81和201.89。两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和手足综合征等,以1~2级为主,均可耐受。
结论
两组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但B组成本–效果明显低于A组,因此替吉奥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进展期胃癌方法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71例药品说明书样稿中 [注意事项] 问题分析
萧惠来
2014,37()
, DOI:
[摘要]
(
3457
)
[HTML]
(
0
)
[PDF 304.09 K]
(
10944
)
摘要:
药品说明书的 [注意事项] 是消费者用药的重要参考,因此药品生产企业认真撰写该项目对保障安全、有效地用药非常重要。从2010年以来报送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的药品说明书样稿中,收集不符合我国有关法规的 [注意事项] 71例,其中进口药36例、国产药35例,涉及20多种临床用药类别,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不及时更新内容是最多见而严重的问题,急待药品生产厂商(包括进口药厂商)正确对待、及时改进,以确保用药安全。
最新信息
热烈庆祝《药物评价研究》连续11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药物评价研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热烈庆祝《药物评价研究》连续10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欢迎加入丨中草药杂志社4刊第三届青年编委招募!
“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或联合免疫疗法的肿瘤治疗策略” 专栏征稿
热烈庆祝《药物评价研究》连续9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祝贺】《药物评价研究》139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
《药物评价研究》被国际知名数据库Scopus收录
下载专区
《药物评价研究》青年编委登记表
《药物评价研究》投稿须知
Journal Publishing Agreement
《药物评价研究》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求
版权转让协议书
协办单位
湖北唐本草药业有限公司
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您是第
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