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8卷第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5, 48(8).
    [摘要](0) [HTML](0) [PDF 2.53 M](0)
    摘要:
    2  目录
    2025, 48(8).
    [摘要](0) [HTML](0) [PDF 568.85 K](0)
    摘要:
    3  类器官在药物筛选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汪祺,邵子轩,文海若
    2025, 48(8):2065-207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01
    [摘要](0) [HTML](0) [PDF 735.78 K](0)
    摘要:
    系统综述类器官技术在药物筛选、安全性评价及药动学研究中的最新应用,并探讨技术标准化与临床转化面临的挑战。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从药物筛选、安全性评价及药动学研究等方面,分别阐述不同类器官模型的应用场景,同时分析类器官的表征标准化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类器官在药物筛选中优势明显,肿瘤类器官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筛选的首选模型,在结直肠癌、肝癌和肺癌等药物筛选中发挥显著优势。在安全性评价方面,肝脏、心脏、肾脏和大脑等类器官可有效模拟药物导致的毒性。药动学研究中,肠道、肝脏类器官可以助力研究药物代谢机制。但类器官培养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培养成本高、技术要求高、标准化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且其与体内真实器官仍有差异。类器官技术虽有局限,但已展现出高效性和准确性,为药物研发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有望推动药物研发的高质量发展。
    4  药物安全性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
    崔晓静,王婉瑩,马恺悦,孙璐,孔娇,李丁,申佰轩,郑颖,刘传鑫,王娜
    2025, 48(8):2075-209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02
    [摘要](0) [HTML](0) [PDF 767.81 K](0)
    摘要:
    随着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药研发与上市进程日益加速,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愈发凸显其关键地位。系统梳理2013—2025年不同药物安全性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聚焦实验新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与数据库,以及非哺乳类模式动物在该领域的创新应用。其中,类器官、微流控芯片、代谢流分析、质谱成像、转基因技术等实验新技术,通过构建高度仿生的研究平台,从多维度探究并验证毒性发生的分子及细胞机制,不仅显著提升了药物评价的精准度,还降低了对动物实验的依赖;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建模、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高内涵细胞影像分析及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等技术,有效提高了药物评价效率与早期毒性预测能力;线虫、斑马鱼等非哺乳类模式动物因繁殖迅速、成本低廉、胚胎透明等独特优势,在严格遵循3R原则的基础上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的协同发展,共同推动药物安全性评价向更高效、更符合伦理的方向迈进,为保障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5  利用HepaRG细胞构建三明治培养模型评价药物致胆汁淤积风险
    文海若,吴辉,唐茵茹,兰洁,汪祺
    2025, 48(8):2091-209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03
    [摘要](0) [HTML](0) [PDF 1.27 M](0)
    摘要:
    目的 构建基于HepaRG细胞的三明治培养模型,为评价药物致胆汁淤积风险提供一种高通量且适宜短期研究的参考方法。方法 通过检测5(6)-羧基-2,7二氯荧光素(CDF)及紧密连接蛋白1(ZO-1)荧光强度,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确定模型在96孔培养板中最佳接种密度及建模时间;以对乙酰氨基酚(APAP)为受试物,CCK-8法确定给药浓度;制备三明治培养模型,给药后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胆汁淤积相关指标,包括CDF、脂质含量、多药耐药蛋白3(MRP3)、法尼醇X受体(FXR)及胆盐输出泵(BSEP),验证模型对评价胆汁淤积的适用性。结果 模型最佳接种密度为每孔7×104个,培养72 h后即可给药。与相同时间的对照组相比,在APAP质量浓度为300~1 200 μg·mL-1时,细胞脂质含量没有显著性变化;给药1 d,APAP质量浓度在300~600 μg·mL-1时,CDF荧光强度均显著升高(P<0.01),给药3 d,CDF荧光强度均显著下降(P<0.05、0.01);给药1 d、APAP质量浓度在1 200 μg·mL-1时,给药3、7 d APAP质量浓度在600~1 200 μg·mL-1时,MRP3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0.01);给药3、7 d,APAP质量浓度在1 200 μg·mL-1时,FXR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给药7 d,APAP质量浓度在300 μg·mL-1时,BSEP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 成功建立短期三明治肝细胞培养模型并揭示了APAP导致胆汁淤积的多靶点机制,验证了该模型评价胆汁淤积风险的可靠性。
    6  基于心脏类器官场电位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美西律对场电位的作用研究
    杨淑雯,曾芸茜,滕伊洋,赵琪,杨浩,侯敏博,汪溪洁
    2025, 48(8):2099-210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04
    [摘要](1) [HTML](0) [PDF 1.08 M](0)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心脏类器官模型的场电位测定方法,用于临床前药源性心脏毒性评价。方法 自组织法体外构建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的心脏类器官模型,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培养至第18天(D18)免疫荧光法检测成纤维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VIM)、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心肌细胞标志物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选用钾通道阻滞剂E-4031作为阳性药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待心脏类器官状态稳定(D18≤培养时间≤ D30)、选取信号强度稳定且持续时间超过3 d的类器官分为对照组(不加药)、E-4031(0.5 μmol·L-1)组,加药前1 h进行培养基更换,加药后使用微电极阵列技术对场电位进行检测,记录波形和电生理参数;应用建立的模型对美西律(3、10、30 μmol·L-1)潜在的心律失常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自D1起,hiPSC浓缩聚集呈球状,形成拟胚体,随着诱导分化时间延长,细胞球直径逐渐增加,球体边缘逐渐清晰;D8,球体产生自发性跳动; D18,心脏类器官状态稳定,细胞球体直径大小趋于稳定,直径为(1 499.03± 101.60) μm,形状规则,边缘光滑清晰,搏动频率规律,可达(33.39± 8.14)次·min-1。VIM、CD31、cTnT在心脏类器官内高度表达,到达预期成熟特征。与对照组相比,加入0.5 μmol·L-1的E-4031 1 h时,T波明显延长; 1 h起场电位持续时间(FPD)变化率显著升高(P<0.05、0.01),校正场电位持续时间(FPDc)的变化率显著升高(P<0.05);搏动周期增加,3 h时达到较高幅度,尖峰振幅的变化率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类器官暴露于3、10 μmol·L-1美西律后,与对照组相比T波均无明显位移,当美西律浓度达30 μmol·L-1时无场电位信号。与对照组相比,3 h时10 μmol·L-1的美西律组FPDc变化率显著增加(P<0.05);搏动周期变化率在美西律浓度为10 μmol·L-1时存在明显变化,3 h时达到较高幅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 3 μmol·L-1的美西律组尖峰振幅的变化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5 h时存在显著性降低(P<0.05),当美西律浓度达到10 μmol·L-1时,尖峰振幅的变化率愈加明显,1、3、5 h时呈现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 建立的心脏类器官的场电位检测方法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可在药物研发早期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7  人源结直肠腺瘤类器官模型的构建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王培,夏文婷,张臻,周炳文,黄楚月,王璐,樊志敏
    2025, 48(8):2109-211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05
    [摘要](1) [HTML](0) [PDF 1.60 M](0)
    摘要:
    目的 构建人源结直肠腺瘤(CRA)复发类器官,评价几种中药活性成分对CRA复发类器官活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内镜下切除后再发腺瘤的CRA患者组织,腺瘤数量数目超过2枚且少于6枚,直径为5~10 mm,构建CRA复发三维(3D)类器官;使用高内涵智能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类器官形态;运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类器官组织学形态;采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CRA复发类器官与源组织基因学特征的一致性;采用CellTiter-Glo检测1 000.00、100.00、10.00、1.00、0.10、0.01 μmol·L-1的盐酸小檗碱、人参皂苷Rg3、大黄素、姜黄素、丹参酮Ⅱ A、黄芩素、异甘草素对6例CRA复发类器官活性的影响,绘制活性曲线,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结果 建成CRA复发类器官,形态多以内部透亮、近圆的囊样结构为主,且囊壁多有向外侧隆起的蕈状结构;经过多次传代、冻存再复苏后其形态结构均能保持一致;每组类器官与源组织之间的突变类型比例基本一致,插入和缺失突变的长度和比例、拷贝变异数均具有较高度相似性; 7种中药活性成分对6例CRA复发类器官的IC50均值分别为盐酸小檗碱69.79 μmol·L-1、人参皂苷Rg3 110.92 μmol·L-1、大黄素14.33 μmol·L-1、姜黄素4 352.02 μmol·L-1、丹参酮Ⅱ A 1 772.97 μmol·L-1、黄芩素16.01 μmol·L-1、异甘草素78.48 μmol·L-1,CRA复发类器官对大黄素和黄芩素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结论 成功构建能够稳定传代、冻存和复苏的CRA复发类器官,其能维持源组织的组织学和基因学特征;经CRA复发类器官活性评价,大黄素和黄芩素具有治疗CRA复发的潜力,为中医药在治疗CRA复发和防治结直肠癌(CRC)领域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学参考。
    8  复方甘草酸苷片生物等效性试验研究现状及其审评要求
    刘冬,潘鹏玉,高丽丽
    2025, 48(8):2119-212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06
    [摘要](0) [HTML](0) [PDF 497.83 K](0)
    摘要:
    复方甘草酸苷片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肝病,改善肝功能异常,属临床常用保肝药物,随着国内市场的逐年扩增,近年来成为企业一致性评价以及仿制开发的热点品种之一。复方甘草酸苷片中主要活性成分甘草酸(GL)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GA)均为低溶解度化合物,且复方甘草酸苷片属高风险的复杂制剂,具有体内高变异的药动学特征,其生物等效性试验研究对于该药品的一致性评价具有重要影响。结合我国已发布的复方甘草酸苷片生物等效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要求,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复方甘草酸苷片开展生物等效性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复方甘草酸苷片中主要成分GL、GA的理化性质及体内代谢过程,提出本品生物等效性研究的一般考虑。以期为复方甘草酸苷片仿制药研发提供一定参考,进一步保障仿制药与原研产品的临床等效。
    9  基于PI3K/Akt通路探讨返魂草多糖治疗哮喘大鼠的机制
    路静,刘萌萌,裴科,李禹墨,林喆,张天柱,律广富
    2025, 48(8):2124-213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07
    [摘要](1) [HTML](0) [PDF 1.18 M](0)
    摘要:
    目的 探究返魂草Senecio cannabifolius Less.多糖对哮喘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返魂草多糖高、中、低剂量(400、200、100 mg·kg-1)组,采用10%卵清蛋白(OVA)联合氢氧化铝佐剂建立哮喘模型,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ig给药14 d。记录大鼠体质量变化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气管、肺组织病理情况;肺功能仪检测以0、3.125、6.250、12.500、25.000、50.000 g·L-1氯化乙酰甲胆碱(Mch)雾化下大鼠的气道阻力最大值(Max Rrs);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进行分类及计数;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E(IgE)、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脾脏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的平衡状态;125IPCR(qRT-PCR)检测大鼠肺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肺组织PI3K/Akt通路和NF-κB p65活化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返魂草多糖高剂量组大鼠从实验第15天体质量显著增加(P<0.01);气管、肺组织病理变化显著改善;在Mch浓度为0、3.125、12.500、25.000、50.000 g·L-1时,Max Rrs显著降低(P<0.05、0.01); BALF中总细胞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数均显著下降(P<0.05、0.01);血清IL-4、IFN-γ、CRP、IL-2、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1);脾脏Th1显著升高(P<0.01),Th2显著降低(P<0.01);肺组织PI3KAktNF-κB p65 mRNA显著降低(P<0.05、0.01),肺组织p-PI3K/PI3K、p-Akt/Akt、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显著降低(P<0.05、0.01);且返魂草多糖作用均呈剂量相关性。结论 返魂草多糖能缓解哮喘大鼠气管、肺组织病理损伤,降低血清炎症因子含量,改善哮喘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NF-κB磷酸化及其上游的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Th1/Th2平衡状态相关。
    10  三叶青黄酮调控AMPK/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与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
    张云飞,叶春林,陈信佳
    2025, 48(8):2135-214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08
    [摘要](1) [HTML](0) [PDF 1.33 M](0)
    摘要:
    目的 探讨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i Radix黄酮(THRF)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细胞焦亡的影响,以及其对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调控机制。方法 以低、高质量浓度(50、100 μg·mL-1)的THRF处理SK-HEP-1细胞;同时以AMPK信号抑制剂化合物C(CC)进行功能挽救实验,即设置THRF(100 μg·mL-1) +CC(50 μmol·L-1)组;以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进行功能回复实验,即设置THRF(100 μg·mL-1)+ CC(50 μmol·L-1) +3-MA(5 μmol·L-1)组;对照组不加药,THRF、CC、3-MA同时加药,加药后培养24 h。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增殖; 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侵袭; JC-1检测线粒体的膜电位; DCFH-DA染色实验检测活性氧(ROS)的含量; MitoTracker Red-Lysotracker green双染色检测线粒体自噬;125IPCR(qRT-PCR)检测线粒体自噬、细胞焦亡相关的mRNA的表达;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AMPK、mTOR、磷酸化-mTOR(p-mTOR)、酵母自噬相关基因6同源物(Beclin1)、自噬相关基因5(Atg5)、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含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NLRP3)和消皮素D(GSDMD)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HRF明显降低SK-HEP-1细胞的增殖、侵袭以及线粒体膜电位(P<0.05),明显升高细胞中ROS含量(P<0.05),明显升高自噬体的表达;明显升高BECN1Atg5NLRP3GSDMD mRNA相对表达量(P<0.05);升高细胞中AMPK、BECN1、Atg5、NLRP3和GSDMD的蛋白表达(P<0.05),降低p-mTOR的蛋白表达(P<0.05)。CC可部分逆转THRF的上述效应,而3-MA可部分恢复THRF的抑癌效用,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THRF能明显下调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促进细胞的线粒体自噬过度激活,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活性,上调细胞焦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这可能与THRF对APMK/mTOR信号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调控有关。
    11  雷公藤甲素调控miR-212-3p/ZEB2通路对卵巢癌细胞紫杉醇耐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薛光辉,丁肖华,周传亚,沈晶
    2025, 48(8):2145-215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09
    [摘要](1) [HTML](0) [PDF 834.99 K](0)
    摘要:
    目的 基于miR-212-3p/E盒结合锌指蛋白2(ZEB2)通路探讨雷公藤甲素(TPL)对卵巢癌细胞紫杉醇(TAX)耐药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卵巢癌细胞SKOV3及其TAX耐药细胞SKOV3/TAX,以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2者miR-212-3pZEB2表达。构建SKOV3/TAX移植瘤裸鼠模型,以TPL干预SKOV3/TAX细胞及动物后,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测量肿瘤体积,筛选其最佳作用浓度/剂量。将SKOV3/TAX、SKOV3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TPL(20 nmol·L-1)组、inhibitor-NC(100 nmol·L-1)组、TPL(20 nmol·L-1)+ miR-212-3p inhibitor(100 nmol·L-1)组,同时以TAX(0、5、10、20、40、60 nmol·L-1)处理细胞,检测SKOV3/TAX细胞耐药指数。将SKOV3/TAX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TAX(30 nmol·L-1)组、TPL(20 nmol·L-1)+TAX(30 nmol·L-1)组、inhibitor-NC(100 nmol·L-1)组、TPL(20 nmol·L-1)+TAX(30 nmol·L-1)+ miR-212-3p inhibitor(100 nmol·L-1)组,干预24 h;将SKOV3/TAX移植瘤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TAX(8 mg·kg-1,ip给药)组、TPL(30 μg·kg-1,ip给药) +TAX(8 mg·kg-1)组、inhibitor-NC(5 nmol,瘤内注射)组、TPL(30 μg·kg-1) +TAX(8 mg·kg-1) +miR-212-3p inhibitor(5 nmol,瘤内注射)组,干预2周。qRT-PCR法检测细胞和组织中miR-212-3pZEB2表达,以CCK-8、流式细胞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测量肿瘤体积; Western blotting检测ZEB2、Bax、Bcl-2、多药耐药蛋白1(MDR1)蛋白表达。结果 与SKOV3细胞比较,SKOV3/TAX细胞miR-212-3p降低且ZEB2 mRNA表达升高(P<0.05)。TPL可降低SKOV3/TAX细胞耐药指数(P<0.05) ,miR-212-3p inhibitor可逆转TPL上述作用(P<0.05)。与对照组相比,TAX组细胞存活率、肿瘤体积、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凋亡率、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 TPL+ TAX组细胞存活率、肿瘤体积、ZEB2 mRNA与蛋白表达、Bcl-2与MDR1蛋白表达降低(P<0.05),凋亡率、miR-212-3p表达、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 inhibitor-NC组细胞各指标无显著变化。与TAX组相比,TPL+TAX组细胞存活率、肿瘤体积、ZEB2 mRNA与蛋白表达、Bcl-2与MDR1蛋白表达降低(P<0.05),凋亡率、miR-212-3p表达、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TPL+TAX组相比,TPL+TAX+miR-212-3p inhibitor组细胞存活率、肿瘤体积、ZEB2 mRNA与蛋白表达、Bcl-2与MDR1蛋白表达升高(P<0.05),凋亡率、miR-212-3p表达、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TPL可拮抗卵巢癌细胞的TAX耐药性,机制可能与调控miR-212-3p/ZEB2信号通路相关。
    12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沙棘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曹寒晶,王煦焱,高腾,贺晶晶,杜苗苗,张高艺,刘继平,王斌,王川
    2025, 48(8):2154-216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10
    [摘要](0) [HTML](0) [PDF 1.53 M](0)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动物实验探讨沙棘对肝脏脂质蓄积的作用机制。方法 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沙棘的活性成分和靶点,Gene Cards及OMIM数据库获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相关疾病靶点,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识别关键靶点,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主要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24只ApoE-/-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沙棘低、高剂量(100、200 mg·kg-1)组。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其他组饲喂高脂饲料16周,沙棘组ig给药16周。检测小鼠血脂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肝脏病理形态,油红O染色检测肝脏脂质蓄积,测定肝脏脂质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沉默调节蛋白1(SIRT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筛选沙棘活性成分33种,作用靶点345个,MAFLD相关靶点1 832个,共同靶点120个,核心靶点为雌激素受体1(ESR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PPARG、SIRT1等,主要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表明主要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活性良好。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沙棘可降低TC、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减少肝脏脂肪变性及脂质蓄积,降低肝脏TC、TG水平,升高PPARγ、SIRT1及p-PI3K、p-Akt蛋白表达。结论 沙棘调节血脂,减少肝脏脂质蓄积,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PARγ/SIRT1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13  基于数据挖掘联合虚拟计算探讨中药复方治疗感染性肺炎的关键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孙晓波,张明慧,张语琪,王少峡,吕彬
    2025, 48(8):2164-217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11
    [摘要](0) [HTML](0) [PDF 1.29 M](0)
    摘要: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方法,系统分析中药复方治疗感染性肺炎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3.0)对中华中医药学会遴选出的45首中药方剂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分析。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结合现代生物学手段,通过对炎症水平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细胞骨架损伤修复作用的评价,筛选出活性成分,整合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取共有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经由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筛选出甘草、半夏、桔梗等16味中药为复方治疗感染性肺炎的核心药物,明确木犀草素、绿原酸和甘草次酸3个关键药效物质,并确定35个治疗感染性肺炎的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提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结合稳定。结论 木犀草素、绿原酸和甘草次酸可通过Ras蛋白(Ras)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调节肺部炎症、改善气道功能,起到治疗感染性肺炎的作用。
    14  国家专利中含百合改善睡眠复方的用药规律及核心药对机制研究
    刘小娜,王倩,赵文龙,陈红刚,段海婧,晋玲,张金保
    2025, 48(8):2177-219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12
    [摘要](0) [HTML](0) [PDF 5.61 M](0)
    摘要:
    目的 分析国家专利中含百合改善睡眠复方的用药规律,并探讨核心药对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政务服务平台检索含百合改善睡眠复方的数据资料,采用Excel、IBM SPSS modeler18.0和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配伍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等进行数据挖掘,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核心药对改善睡眠的潜在机制。结果 共纳入专利366项,包含366首处方,出现频次≥5的中药112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依次为百合、酸枣仁、茯苓等,性味以平、温、甘、苦居多,主要归心、肺、脾经,功效以补虚、清热、安神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8条药对,其中百合-酸枣仁药对的关联性最强。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方。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核心药对百合-酸枣仁改善睡眠的主要活性成分有16种,交集靶点108个,涉及信号通路63条。分子对接结果表明26-O-β-D-吡喃葡萄糖基-3β,26-二羟基-胆甾烷-16,22-二氧基-3-O-α-L-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与MAOB、β-谷甾醇与HTP2A、豆甾醇与DRD2、豆甾醇与HTR2C、酸枣仁皂苷A与CYP3A4、植物固醇与PTGS2靶点之间具有强烈的结合活性。结论 含百合改善睡眠复方多以补虚、安神、收涩药为主,药性以平、温为主,味甘、苦,归心、肺、脾经。含百合改善睡眠复方常与酸枣仁、茯苓、枸杞子配伍。其核心药对百合-酸枣仁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改善睡眠的作用。
    15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单细胞转录组学的芹菜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探讨
    幸丽姿,李雨虹,何佳,向靖文,杨筱瑶,李琦
    2025, 48(8):2191-220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13
    [摘要](0) [HTML](0) [PDF 2.26 M](0)
    摘要:
    目的 探讨芹菜素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潜在作用靶点。方法 将32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芹菜素低、高剂量(10、30 mg·kg-1)组,通过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实验动物饲养70 d后,分离各组实验动物血管(主动脉根部至胸主动脉)并进行油红O染色,同时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血管及主动脉瓣斑块。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芹菜素的靶点,并结合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差异分析,确定关键基因。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关键基因在不同细胞类型中的表达,并使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芹菜素与关键基因的结合活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芹菜素具有抑制血管壁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的作用。高脂饲养条件下芹菜素具有抑制血浆脂质(TC、TG、LDL-C和HDL-C)水平升高的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时病变血管FBP1表达升高。分子对接发现FBP1与芹菜素之间存在较好的结合活性。芹菜素具有抑制病变血管FBP1表达的作用。结论 芹菜素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与调控FBP1表达有关。
    16  基于转录组数据探讨含血清和无血清培养条件对间充质干细胞生物特征的影响
    王丽波,孙英辉,慈小燕,刘荣,闫凤英
    2025, 48(8):2204-221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14
    [摘要](0) [HTML](0) [PDF 1.44 M](0)
    摘要:
    目的 基于转录组学探讨含胎牛血清(FBS)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SFM)培养给间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学活性带来的差异。方法 从3例产妇脐带制备人脐带MSCs并进行表面标志物及三系分化鉴定;用含10% FBS的DMEM/F-12完全培养基及SFM连续培养MSCs,取P4代用转录组测序,开展全局转录组谱分析,进行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使用DAVID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使用R包clusterProfiler的GSEA函数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以探索通路的功能变化。提取3个批次的FBS组、SFM组的P4代MSCs mRNA,125IPCR(qRT-PCR)法对转录组学的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制备的MSCs经鉴定均符合要求;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培养条件显著改变MSCs转录组情况,FBS组高表达的代表性基因有趋化因子介导蛋白1(CXCL1)、白细胞介素1β(IL1B)、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C5组成员A(GPRC5A)、CUB结构域含量蛋白1(CDCP1)、缓激肽B1受体(BDKRB1),SFM组高表达的代表性基因有24-脱氢胆固醇还原酶(DHCR24)、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NAGS)、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蛋白(ZBTB16)、跨膜蛋白119(TMEM119)。SFM培养的MSCs高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在DNA复制、细胞增殖和代谢相关的生物过程,而传统血清培养的MSCs高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外基质矩阵、对细胞因子刺激的反应、对炎症反应及信号传导等具有生物功能性的生物过程。差异基因的qRT-PCR检测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MSCs的基因表达会因培养基是否含血清而变化,尽管SFM培养的MSCs展现了更强的增殖能力,但FBS培养基培养的MSCs更具有生物功能性。
    17  基于一测多评结合化学模式识别、TOPSIS模型的小叶三点金总黄酮质量评价与抗炎活性研究
    谢鲜丽,梁建丽,卿丽婷,谢洁兰,黄秋燕,潘小姣,李芳婵,梁平,罗威,潘真真,李耀华
    2025, 48(8):2213-222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15
    [摘要](0) [HTML](0) [PDF 925.75 K](0)
    摘要: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QAMS)结合化学模式识别与加权逼近理想排序(TOPSIS)法的不同产地小叶三点金Desmodiummicrophyllum总黄酮(DMTF)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初步探讨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Thermo C18色谱柱(250 mm× 4.6 mm,5 μm) ,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1,柱温20℃,检测波长300、350 nm,进样量10 μL。以异荭草苷为内标,建立其与夏佛塔苷、荭草苷、异夏佛塔苷、木犀草素的相对校正因子,测定待测组分的含量,采用外标法(ESM)测定DMTF中这5种成分的含量,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以验证QAMS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和TOPSIS分析,评价不同产地DMTF质量差异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ig给予临床等效剂量DMTF后采集的大鼠含药血清对脂多糖(LPS,1 μg·mL-1)诱导的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的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的影响。结果 以异荭草苷为内标,夏佛塔苷、荭草苷、异夏佛塔苷、木犀草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498、1.050、1.522、0.653,5种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QAMS法与ESM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化学模式识别法将10批样品分为2类,荭草苷、异荭草苷、夏佛塔苷和异夏佛塔苷是影响DMTF质量的主要差异性成分。加权TOPSIS法显示10批DMTF欧氏贴近度为0.123 3~0.952 0,提示不同产地样品存在一定差异,质量优劣排序和分类与化学模式识别聚类结果基本一致。抗炎活性评价结果显示,与对照组(10% FBS)相比,模型组IL-1β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 ;与模型组相比,10%含药血清和阳性药地塞米松(1 μg·mL-1 LPS+10 μg·mL-1)均能显著降低IL-1β和IL-6水平(P<0.01)。结论 所建立的QAMS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及加权TOPSIS法可用于评价不同产地DMTF质量差异性; DMTF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炎活性,为小叶三点金质量标准提升提供参考。
    18  紫辛鼻鼽颗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康雨,谢燕,黄丽姣,胡军华,章晨峰,林夏,王振中
    2025, 48(8):2224-223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16
    [摘要](0) [HTML](0) [PDF 686.20 K](0)
    摘要:
    目的 探究紫辛鼻鼽颗粒主要入血成分木兰花碱、水合氧化前胡素、木兰脂素、五味子醇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采用UPLC-MS/MS技术,测定SD大鼠单次ig给予紫辛鼻鼽颗粒2.52、5.04、10.08 g·kg-1,以及多次ig给予5.04 g·kg-1后,上述4个成分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利用DAS3.2.8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分析其药动学行为。结果 建立的UPLC-MS/MS分析方法可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4种指标成分,该方法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结果均符合生物样本定量分析要求。大鼠单次给药后,水合氧化前胡素、木兰脂素和五味子醇甲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与给药剂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与单次给药相比,多次给药后4个成分的药动学行为基本一致,AUC0~t和半衰期(t1/2)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大鼠单次ig紫辛鼻鼽颗粒后,水合氧化前胡素、木兰脂素和五味子醇甲在体内呈线性动力学特征,木兰花碱则表现为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多次给药后各成分在体内无蓄积现象。
    19  基于“药辅合一”的茶皂素-金合欢素纳米混悬剂制备及其药动学与调血脂作用研究
    郭亚利,董晓函,李阳杰
    2025, 48(8):2233-224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17
    [摘要](0) [HTML](0) [PDF 1.46 M](0)
    摘要:
    目的 使用茶皂素作为稳定剂制备金合欢素纳米混悬剂(Ts-Aca-NPs),考察口服相对吸收生物利用度和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Ts-Aca-NPs。选择茶皂素质量浓度、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为主要影响因素,单因素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BBD-RSM)优化Ts-Aca-NPs处方工艺。测定Ts-Aca-NPs粒径,多分散指数(PDI)值及ζ电位,扫描电镜(SEM)观察Ts-Aca-NPs微观形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分析晶型,透析法考察Ts-Aca-NPs冻干粉在pH 2.0、pH 6.8磷酸盐缓冲液及水中的释药行为。ig给予大鼠金合欢素和Ts-Aca-NPs(50 mg·kg-1,以金合欢素计),测定血药浓度,考察口服相对吸收生物利用度。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考察Ts-Aca-NPs对高脂血症大鼠体质量、肝系数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胆固醇(LDL-C)、高密度胆固醇(HDL-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影响。结果 Ts-Aca-NPs最佳处方工艺:茶皂素质量分数为0.13%,均质压力为95 MPa,均质次数为10次。Ts-Aca-NPs平均粒径为(301.81±4.74) nm,PDI值为0.103± 0.003,ζ电位为(-23.17±1.19) mV。Ts-Aca-NPs形貌为不规则的纳米颗粒,金合欢素在Ts-Aca-NPs冻干粉以晶态存在,结晶度有所下降。Ts-Aca-NPs极大提高了金合欢素在不同pH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解度,Ts-Aca-NPs在pH 2.0、pH 6.8磷酸盐缓冲液及水中12 h累积溶出度均大于90%。与金合欢素比较,Ts-Aca-NPs半衰期(t1/2)延长至(3.09± 0.42) h,AUC0~t增加至(1 294.81± 243.06) ng·h·mL-1,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提高至6.03倍。与模型组比较,Ts-Aca-NPs高剂量组(50 mg·kg-1)体质量、肝系数、TC、TG、LDL-C、ALT和AST均显著性下降(P<0.05、0.01),HDL-C显著性升高(P<0.05),且治疗作用明显优于金合欢素原料药组(50 mg·kg-1)。结论 Ts-Aca-NPs极大提高了金合欢素的溶解度及溶出度,有效提高了金合欢素生物利用度及调血脂作用。
    20  基于过表达IRA、IRB蛋白的MDCK细胞构建胰岛素受体结合能力体外检测模型
    周小磊,褚成龙,赵天宇,李珍珍,王泽,王晓良
    2025, 48(8):2247-225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18
    [摘要](0) [HTML](0) [PDF 777.77 K](0)
    摘要:
    目的 分别构建稳定过表达胰岛素受体(IR) A、IRB蛋白的犬肾细胞MDCK,用于胰岛素受体结合能力体外检测。方法 利用慢病毒感染法在MDCK细胞内分别稳定过表达IRA、IRB蛋白,构建MDCK-IRA、MDCK-IRB细胞,同时制备感染空白对照质粒的MDCK-mock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IR蛋白表达,125IPCR(qRT-PCR)法检测IRIRB mRNA水平。进行125I标记胰岛素(1 nmol·L-1)与MDCK-IRA、MDCK-IRB细胞结合动力学实验,筛选孵育温度、时间、细胞接种数;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检院)生物甘精胰岛素粉末与来得时公司生产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作为胰岛素受试品,进行与125I标记胰岛素的竞争结合实验。结果 与MDCK-mock细胞比较,MDCK-IRA与MDCK-IRB细胞均高表达IR蛋白; MDCK-IRA与MDCK-IRB细胞均检测出转录较高水平的IR mRNA,但IRB特异引物只能在MDCK-IRB细胞中检测到IRB mRNA,均显著升高(P<0.01、0.001)。2种细胞模型具有胰岛素结合作用,MDCK-IRA与胰岛素的结合能力强于MDCK-IRB细胞,125I标记胰岛素与MDCK-IRA、MDCK-IRB细胞最佳孵育温度与时间为4℃条件下孵育10 h,最适接种细胞数量为每孔5× 105个细胞以内。不同浓度来得时和中检院甘精胰岛素对125I标记胰岛素与IRA结合活性抑制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3.698、5.829 nmol·L-1,对125I标记胰岛素与IRB结合活性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4.977、9.068 nmol·L-1结论 过表达IRA、IRB蛋白的MDCK细胞模型简便、功能稳定,可用于体外检测胰岛素制剂与IR结合活性。
    21  基于美国FAERS/加拿大CVARD数据库的他汀类药物与甲状腺不良事件的药物警戒研究
    曹玉合,肖亚平,徐寅鹏,王云龙,黄鹂,徐才兵
    2025, 48(8):2253-226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19
    [摘要](0) [HTML](0) [PDF 1.03 M](0)
    摘要:
    目的 借助加拿大药物警戒不良事件在线数据库(CVARD)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挖掘和分析他汀类药物与甲状腺不良事件的关联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CVARD数据库1991年1月—2024年6月,FAERS数据库2004年第一季度—2024年第二季度期间接收到的他汀类药物相关的甲状腺不良事件的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和贝叶斯置信区间传播神经网络法(BCPNN)检测他汀类药物的风险信号。结果 共检索到他汀类药物相关的甲状腺不良事件253例,其中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的报告数分别为129、111、10、3例;检测发现了阿托伐他汀相关的甲状腺癌、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疾病3个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瑞舒伐他汀相关的甲状腺肿、甲状腺疾病和促甲状腺激素升高3个风险信号,普伐他汀相关的甲状腺功能减退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氟伐他汀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不良事件风险信号。在FAERS数据库中,氟伐他汀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风险信号最高(ROR=23.074);在CVARD数据库中,普伐他汀相关的甲状腺功能减退风险信号最高(ROR=13.66)。检索发现甲状腺不良事件在用药后31~90 d内诱发的病例占比最大(65.4%),使用阿托伐他汀的女性患者表现出更高的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风险信号,而使用瑞舒伐他汀的男性患者则更易出现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肿和促甲状腺激素升高的风险信号。诱发甲状腺不良事件的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的累积日剂量平均数和最大剂量均在我国药品说明书正常范围内,但是瑞舒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相关累积日剂量均超过我国药品说明书最大剂量范围。结论 对FAERS/CVARD数据库的药物警戒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氟伐他汀与甲状腺不良事件的风险存在一定关联。
    22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分别联合常规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对比
    鲁恒珍,赵文娜,徐前飞,查旋
    2025, 48(8):2263-226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20
    [摘要](0) [HTML](0) [PDF 567.68 K](0)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分别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2月—2024年5月收治的85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hTPO组(n=42)与rhIL-11组(n=43),rhTPO组给予rhTPO(15 000 U·d-1) +地塞米松(10 mg·d-1); rhIL-11组给予rhIL-11(1200万U·d-1) +予地塞米松(10 mg·d-1),均连续治疗14 d,未达14 d但血小板已恢复正常则停用rhTPO或rhIL-11。观察两组疗效、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h2细胞因子(IL-4、IL-5、IL-10)、不良反应。结果rhTPO组、rhIL-11组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P<0.05),且rhTPO组的患者治疗后第4、7天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rhIL-11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 d出血评分开始降低,治疗后4、7 d两组出血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rhTPO组的患者治疗后第4、7天的出血评分也均低于rhIL-11组(P<0.05、0.01)。两组治疗后的IL-2、IFN-γ、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IL-4、IL-5、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PO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rhIL-11组(P<0.05)。结论 rhTPO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rhIL-11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ITP的疗效相当,且均可调节Th1、Th2免疫平衡,但rhTPO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时血小板恢复更快,不良反应更少。
    23  基于多准测决策的雷公藤多苷治疗糖尿病肾病效益风险评价
    姚钊英,吴国庆,厉瑶,张登山,张天南,谭喜莹
    2025, 48(8):2270-227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21
    [摘要](0) [HTML](0) [PDF 924.42 K](0)
    摘要:
    目的 评估雷公藤多苷(TGT)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效益与风险。方法 建立TGT治疗DKD效益与风险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检索数据库中TGT治疗DKD相关试验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从纳入的文献中提取效益与风险指标。利用RevMan 5.4软件对效益、风险指标数据进行合并,采用摇摆赋权法赋予权重,再利用Hiview3软件计算不同用药条件下的效益值、风险值及效益-风险总值。采用敏感性分析验证模型稳定性,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优化本研究结果。结果 共纳入23篇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TGT 60 mg·d-1和120 mg·d-1 2项用药方案的效益-风险总值分别为54、58; TGT用药疗程3、6、12个月3组用药方案的效益-风险总值分别为52、54、47,可见TGT治疗DKD的效益-风险结果受其日剂量、用药疗程因素的影响。结论 TGT日剂量120 mg用于治疗DKD的效益风险总值较60 mg更高;用药疗程方面,3个月和6个月的效益风险总值近似,然而12个月的效益风险总值最低,表明长期使用TGT存在潜在安全风险,医生在临床用药决策过程中需充分权衡效益与风险。
    24  参松养心胶囊对房颤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及炎症因子影响的Meta分析
    齐葭,万洁,林谦,杨志飞,汪吴娇,郭伶俐,武玉泽,欧志灵,贺子晔
    2025, 48(8):2279-230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22
    [摘要](0) [HTML](0) [PDF 1.64 M](0)
    摘要: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参松养心胶囊(SSYX)对心房颤动(AF)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及炎症因子影响。方法 检索8个主要中英文数据库中SSYX治疗AF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手工检索灰色文献。文献质量评价以及森林图生成在RevMan 5.4软件中执行,敏感性评估与Egger回归在StataMP 17.0软件中执行。结果 共纳入55项RCTs,包含5 815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SSYX可提高AF患者左室射血分数[MD=4.67,95%置信区间(CI)(3.69,5.39),P<0.000 01]、6 min步行距离[MD=65.86,95% CI (53.96,77.75),P<0.000 01],降低房颤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D=-4.23,95% CI (-5.59,-2.86),P<0.000 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MD=-4.06,95% CI (-5.07,-3.06),P<0.000 01]、左房内径[MD=-2.53,95% CI (-3.03,-2.03),P<0.000 01]、左房最大容积[MD=-7.12,95% CI (-8.23,-6.01),P<0.000 01]、N末端脑钠肽前体[MD=-184.99,95% CI (-227.34,-142.64),P<0.000 01)、脑钠肽(MD=-54.29,95% CI (-94.32,-14.25),P=0.008]、血管紧张素Ⅱ[MD=-26.64,95% CI (-30.85,-22.44),P<0.000 01]、超敏C反应蛋白(MD=-1.36,95% CI (-1.86,-0.87),P<0.000 01]、C反应蛋白[MD=-1.98,95% CI (-3.54,-0.42),P=0.01]、白细胞介素-6[MD=-6.98,95% CI (-11.93,-2.03),P=0.006],肿瘤坏死因子α[MD=-1.98,95% CI (-2.43,-1.52),P<0.000 01],基质金属蛋白酶2[MD=-1.30,95% CI (-1.97,-0.64),P=0.000 1]。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66,95% CI (0.44,1.00),P=0.05]。结论SSYX可提升AF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水平,降低体内炎症反应,同时安全性良好。
    25  基于CiteSpace的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张婕,张楠,王波波,赵一青,高耀,李竹岩
    2025, 48(8):2301-231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23
    [摘要](0) [HTML](0) [PDF 1.46 M](0)
    摘要:
    目的 利用CiteSpace 6.1.R6软件对2005—2024年关于中药治疗脑卒中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深入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为未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检索中文文献,以及Web of Science(WOS)检索英文文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作者、机构及关键词的深入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 312篇和英文文献1 582篇,其中英文文献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而中文文献发文量则相对稳定。作者合作网络分析揭示了研究团队间的交流合作,但整体合作密度有待提高;机构间存在广泛的跨国与跨省合作,以国内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主要研究力量。关键词共现分析指出,利用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手段研究中药治疗脑卒中已成为热点,控制氧化应激成为治疗脑卒中的重要方向,丹参、黄芪等中药在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价值。结论 中药治疗脑卒中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未来仍需加强跨领域合作与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挖掘其潜力并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
    26  基于CiteSpace的苍术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肖清蓉,钟凌云,覃祖玲,王艳,叶焱蓉,谢秦,赵瑞轩,卢兴美,黄艺,童恒力
    2025, 48(8):2312-232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24
    [摘要](0) [HTML](0) [PDF 1.26 M](0)
    摘要:
    目的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苍术Atractlodis Rhizoma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2003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苍术相关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并对苍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归纳。结果 筛选后共纳入861篇中文文献,339篇英文文献,中、英文文献年发文量均呈震荡波动上升趋势;《中成药》《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分别是发表中文和英文文献最多的期刊,刘艳菊、Dai Chuanchao分别是发表中文和英文文献最多的作者,发文量较高的研究机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湖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机构间形成一定合作规模;关键词分析显示,频次较高且中介中心性较强的关键词有“苍术”“苍术素”“茅苍术”“ expression”“rhizomes”“apoptosis”等,中文关键词研究热点聚焦于传统中药的品种鉴别、道地性特征及药效物质基础;英文关键词研究热点则集中于分子机制探索、细胞生物学效应及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路径。关键词共生成19个聚类归纳出以下5个研究热点:苍术资源与种植、质量评价与鉴别、炮制相关与机制研究、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临床应用及配伍疗效。结论 现阶段已对苍术功效、药理作用、炮制机制和栽培种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但仍在持续发展阶段,特别是在苍术种植栽培、炮制降燥增效机制、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研究尚存在不足,未来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与深度挖掘价值。
    27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李国沼,陈莘雨,高建平,杜晨晖,孙丹丹
    2025, 48(8):2327-233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25
    [摘要](0) [HTML](0) [PDF 1.22 M](0)
    摘要:
    目的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近红外光谱(NIRS)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NIRS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其深入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2000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有关NIRS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相关文献,利用VOSviewer1.6.20和CiteSpace6.3.R1软件对年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 161篇中文文献和251篇英文文献,年发文量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发文量最多的3个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中国是主要的研究力量。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是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乔延江、Li Wenlong分别为中、英文发文量最多的核心作者。研究热点聚焦于中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以及化学计量学模型的开发与优化等方面。突现分析显示,利用机器学习以及多技术联用方法对产地溯源、中药制造等领域进行中药质量评价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论 NIRS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应用广泛,但需加强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及研究成果转化。未来应优化算法,推动跨学科融合,构建智能检测体系。
    28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药食同源多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金明珠,王雅芝,宋冬雪,李钧,汲晨锋
    2025, 48(8):2339-235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26
    [摘要](0) [HTML](0) [PDF 2.07 M](0)
    摘要: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 6.3.R1对药食同源多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分析近10年全球研究者在药食同源多糖研究领域的合作趋势,并对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整理,为深入探索药食同源多糖领域的学术价值和应用潜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进行药食同源多糖的相关文献检索,采用Excel统计其发文量;采用CiteSpacee 6.3.R1软件对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最终纳入与4种药食同源代表性多糖的中文文献2 091篇,英文文献658篇;药食同源多糖中文文献675篇,英文文献782篇。药食同源多糖的研究发文数量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作者合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团队内部存在合作,但机构之间合作较少,存在跨省交流与跨国合作。结论 可视化分析表明免疫调节生物活性的研究以及多糖的提取和纯化技术方法是药食同源多糖目前的研究热点,为后期药食同源多糖的研究及大健康产业发展壮大提供科学依据。
    29  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风险与全球监管进展
    赖梓漩,任禹珂,林志,李双星,霍桂桃,高苏涛,张勇,陈旭林,屈哲,杨艳伟,张頔
    2025, 48(8):2355-236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27
    [摘要](1) [HTML](0) [PDF 597.39 K](0)
    摘要:
    嵌合抗原受体(CAR) T细胞(CAR-T)疗法是一种创新的免疫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T细胞转化为能够识别特定肿瘤抗原的细胞。CAR-T疗法在治疗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尽管其治疗潜力巨大,但也伴随有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等严重不良反应。针对CAR-T细胞的监管法规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完善,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优化CAR结构、探索新的靶点,以及降低治疗成本等方面。从CAR-T细胞疗法的机制、风险及临床监管法规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30  陈皮靶向神经炎症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单云琪,许鸿杰,叶蕾茜,杨全,孙小明
    2025, 48(8):2362-237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28
    [摘要](0) [HTML](0) [PDF 777.39 K](0)
    摘要:
    神经退行性疾病(NDDs)是一类以中枢神经系统(CNS)或周围神经系统(PNS)神经元进行性丢失为特征的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是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的逐步崩溃,以及神经元的不可逆性丢失。阿尔茨海默病(AD)是慢性NDDs的一种且最常见的类型,其病理机制复杂,涉及β-淀粉样蛋白(Aβ)积聚、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及突触功能障碍等多重因素。神经炎症在AD中扮演关键角色,早期发挥保护作用,但随着疾病进展,慢性炎症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和活性氧(ROS),加剧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下降。陈皮及其活性成分(如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通过靶向核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PI3K/Akt)等炎症相关通路,展现出多靶点、多途径的抗炎作用,为AD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策略。对AD的病理生物学与神经炎症机制进行综述,并探讨陈皮活性成分在防治AD中的应用前景,为开发以陈皮为基础的药物或药食同源产品提供重要参考。
    31  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吴雨泽,赵海宁,张美微,王磊
    2025, 48(8):2376-238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29
    [摘要](2) [HTML](0) [PDF 572.44 K](0)
    摘要:
    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是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和工具,从多个维度对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和可及性进行的综合评价。中成药作为评价对象之一,其评价体系在政策和技术推动下逐步规范化,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方法分为快速评价和完整评价,适用于不同场景;评价过程包括证据收集和决策2个阶段,涉及文献分析、真实世界数据、专家咨询等多种方法。然而,其不足主要体现在数据碎片化、方法同质化、中医理论体现不足以及国际兼容性有限。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借鉴其他学科方法推动方法学创新,构建中医特色评价维度,融合区块链与人工智能(AI)技术优化数据分析,以及推进标准化与国际化双轨发展。
    32  HER3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德帕瑞妥单抗在泛实体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董硕,欧妍,魏金睿,徐竞一,杨佩颖,贾英杰
    2025, 48(8):2382-238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8.030
    [摘要](0) [HTML](0) [PDF 541.92 K](0)
    摘要:
    德帕瑞妥单抗是首款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HER3)的抗体-药物偶联药物(ADC),由HER3单克隆抗体Patritumab通过可切割接头与有效载荷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DX-8951衍生物(DXd)共价连接而成。多项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已证实,德帕瑞妥单抗在HER3表达阳性的实体恶性肿瘤中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及良好的安全性。其临床价值具体体现在: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且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及铂类治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各时期乳腺癌患者均能带来明确获益;细胞及动物实验亦证实其对结直肠癌具有显著治疗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德帕瑞妥单抗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穿透性,可有效改善实体瘤脑转移患者的预后,具有极大的临床研究价值。对德帕瑞妥单抗的群体药动学特征、临床研究进展以及不良事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