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8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5, 48(7).
    [摘要](9) [HTML](0) [PDF 4.38 M](1)
    摘要:
    2  目录
    2025, 48(7).
    [摘要](5) [HTML](0) [PDF 418.29 K](0)
    摘要:
    3  FDA的“REMS逻辑模型:链接方案设计与评估框架的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介绍
    萧惠来
    2025, 48(7):1705-17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01
    [摘要](6) [HTML](0) [PDF 712.05 K](0)
    摘要:
    风险评估和缓解策略(REMS)是一种必要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要素,以确保药物的获益超过风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24年5月发布了“REMS逻辑模型:链接方案设计与评估框架”的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草案。该指导原则提供了一种系统、结构化的REMS设计、实施和评估方法。该指导原则详细描述了REMS逻辑模型在REMS生命周期的3个阶段(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具体做法,包括设计阶段情况背景的评估和REMS目标的建立;实施阶段REMS的输入、活动和输出的开发;评估阶段对短期和长期结果以及影响的评估。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指导原则。详细介绍FDA该指导原则,期待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和监管有益。
    4  基于脂质组学探究保利尔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杨颖,张旭,王银宵,张军霞,邢界红,董世奇,张志丹,樊慧蓉
    2025, 48(7):1717-172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02
    [摘要](5) [HTML](0) [PDF 1.19 M](0)
    摘要:
    目的 以脂质组学为基础,深入剖析蒙药保利尔胶囊在高脂血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高脂饮食诱导构建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及保利尔胶囊低、中、高剂量(270、810、2 430 mg·kg-1)组,持续给药8周。采用非靶向脂质组学技术,对大鼠血浆中的内源性脂质变化进行分析,探寻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结果 脂质组学结果表明,对照组、模型组与保利尔胶囊高剂量给药组大鼠血浆中存在34种脂质差异代谢物,涉及甘油磷脂、磷脂酰肌醇及甘油酯等代谢通路。结论 高脂饮食通过对甘油磷脂代谢产生影响进而导致高脂血症,而保利尔胶囊的调血脂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甘油磷脂和亚油酸代谢来实现。同时验证和补充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强调甘油磷脂代谢在调节血脂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5  整合成分分析和代谢组学线纹香茶菜醇提物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研究
    陈奎奎,郭忠会,李耀华,郭家成,罗鑫,蒋铠澧,樊力华,张文涛,梁洁
    2025, 48(7):1729-174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03
    [摘要](8) [HTML](0) [PDF 1.25 M](0)
    摘要:
    目的 探讨线纹香茶菜醇提物(ILEE)对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结合UNIFI平台的分析方法,表征ILEE的化学成分。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阳性药,0.20 mg·kg-1)和ILEE高、中、低剂量(16.28、8.14、4.07 g·kg-1)组,每组12只。除了对照组外,所有小鼠均ip 10% CCl4橄榄油溶液,剂量为4 mL·kg-1,3 d 1次,连续6周,建立肝纤维化模型。从模型建立的第1天起,同时ig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ig 0.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20 mL·kg-1),其余各组小鼠ig对应的药物,每天1次,连续6周。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OL-Ⅳ)、层黏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水平;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UPLC-MS/MS技术检测对照组、模型组和ILEE高剂量组小鼠肝脏代谢物的变化,并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采用网络药理学对化学成分和差异代谢物进行整合分析。结果 共鉴定了24个化学成分;与模型组相比,ILEE高、中剂量显著降低了血清中ALT、AST、PC-Ⅲ、COL-Ⅳ、LN和HA水平(P<0.05、0.01、0.001);病理切片显示,ILEE各剂量均减轻了肝细胞肿大、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程度。代谢组学分析表明,ILEE高剂量对肝纤维化小鼠肝脏中13种差异代谢物具有显著回调作用。整合分析显示异泽兰黄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laxiflorin B等9个成分可能作用于胸苷酸合成酶(TYMS)、酪氨酸酶(TYR)、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A1(AKR1A1)等17个靶点,影响酪氨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和叶酸的一碳代谢通路,调节肝纤维化小鼠肝脏中维生素B9、甲状腺素、邻羟基苯乙酸和2-磷酸-D-甘油酸的水平。结论 ILEE对CCl4所致小鼠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酪氨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和叶酸的一碳代谢通路等途径有关。
    6  基于Hippo信号通路探讨芪参益气滴丸调控Th17/Treg平衡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宋惠,杨斐斐,唐伟智,秦伟彬,何贵新,张清伟,刘凌云,朱子一,欧阳彬
    2025, 48(7):1744-175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04
    [摘要](5) [HTML](0) [PDF 1.57 M](0)
    摘要:
    目的 探索芪参益气滴丸(QSYQ)通过MST/Hippo信号通路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60只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XMU-MP-1(选择性抑制Hippo信号通路中的MST靶点,l mg·kg-1)组和QSYQ低、中、高剂量(5.85、11.70、23.40 g·kg-1)组,每组15只。造模前QSYQ组小鼠ig予以QSYQ(用蒸馏水配制成混悬液)4周,20 mL·kg-1,每天给药1次,XMU-MP-1组腹膜内注射XMU-MP-1,每隔1 d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ig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除假手术组外,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制备小鼠MIRI模型,缺血30 min复灌2 h后取材。利用TTC染色评估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HE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病理改变,TUNEL染色评估心肌细胞凋亡情况,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7A、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中p-MST、p-YAP、p-Tafazzin蛋白(TAZ)、TEA域转录因子1(TEAD1)的蛋白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Treg和Th17/Treg细胞比例。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QSYQ组及XMU-MP-1组小鼠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减小(P<0.05、0.01);心肌细胞结构损伤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细胞凋亡数量减少;促炎因子IL-6、IL-17A、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心脏组织p-MST、p-YAP、p-TAZ蛋白表达显著降低,TEAD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降低,Th17/Treg动态平衡得到恢复(P<0.05、0.01)。结论 QSYQ可能通过抑制MST/Hipp
    7  膈下逐瘀汤调控能量代谢与微循环改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
    刘星宇,王丽寒,艾楠,王馨晨,王锐,杨婧
    2025, 48(7):1753-176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05
    [摘要](5) [HTML](0) [PDF 922.28 K](0)
    摘要:
    目的 基于能量代谢与微循环探讨膈下逐瘀汤改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8 dpf斑马鱼,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洛伐他汀(阳性药,4 μg·mL-1)组和膈下逐瘀汤低、中、高质量浓度(20、50、80 μg·mL-1)组,除对照组外,使用4%浓度的果糖溶液建立MASH模型,每6小时更换药液,连续给药72 h。观察水质中残留的饲料以判断各组斑马鱼进食情况,观察斑马鱼幼鱼存活率、体长;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面积及脂质沉积情况;制备斑马鱼匀浆上清液,ELISA试剂盒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酮酸、葡萄糖、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Ang-2;微循环仪下观察并记录尾部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沉寂信息调节因子(SIRT1)、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p-AMP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膈下逐瘀汤组斑马鱼存活率呈上升趋势但无明显差异,体长和体质量明显下降(P<0.05、0.01);斑马鱼肝脏面积显著减小(P<0.05、0.01),脂滴明显减少,染色明显减轻,肝内脂质沉积减少;肝细胞脂肪变性和气球样变性得到明显改善;TC、TG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丙酮酸含量明显增加(P<0.05、0.01),葡萄糖含量显著减少(P<0.05、0.01),ATP酶活力水平明显增加(P<0.05、0.01),VEGF、Ang-1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Ang-2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斑马鱼各部位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0.05、0.01),斑马鱼SIRT1、AMPK、p-AMPK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0.01)。结论 膈下逐瘀汤可能通过改善微循环和激活AMPK/SIRT1信号通路来改善MASH斑马鱼的能量代谢,进而减轻MASH引起的肝损伤。
    8  香青兰总黄酮调控GRP78/PERK信号通路抑制内质网应激减轻阿霉素心脏毒性作用研究
    崔丽双,郑瑞芳,王玥,苏文灵,排日代·塔伊尔,邢建国,杨洁
    2025, 48(7):1763-177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06
    [摘要](4) [HTML](0) [PDF 1.29 M](0)
    摘要:
    目的 探讨香青兰总黄酮(TFDM)对阿霉素诱导的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阳性药,5 mg·kg-1)组和TFDM低、中、高剂量(45、90、180 mg·kg-1)组。从第1天开始给小鼠ig给药,第8天和第12天ip阿霉素10 mg·kg-1以诱导小鼠心脏毒性模型。在第15天麻醉小鼠,小鼠监测超声心动图后被处死,采集血液、心脏样本。苏木精-伊红(HE)和Masson染色检测心脏病理变化;试剂盒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内质网应激关键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蛋白激酶RNA样内质网激酶(PERK)蛋白共定位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中、高剂量TFDM显著降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P<0.05、0.01);TFDM显著改善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高剂量TFDM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CK-MB、LDH、MDA含量(P<0.05、0.01),显著升高SOD活性(P<0.01);TFDM高剂量显著降低血清TNF-α水平,中、高剂量显著降低血清IL-1β水平,低、中、高剂量显著降低血清IL-6水平(P<0.01);高剂量TFDM显著降低心脏组织GRP78蛋白表达水平,低、中、高剂量TFDM显著降低PERK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激酶(eIF2α)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TFDM显著降低GRP78和PERK的共定位。结论 TFDM可能通过调控GRP78/PERK信号通路,抑制内质网应激,从而改善阿霉素诱导的小鼠阿霉素心脏毒性。
    9  基于色氨酸代谢的枸杞多糖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效应机制研究
    宋健涛,蒋军,张玖捌,岳琳,位芹,宣建芬
    2025, 48(7):1771-177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07
    [摘要](6) [HTML](0) [PDF 1.12 M](0)
    摘要:
    目的 探究枸杞多糖(LBP)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60只SPF级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肠溶片(阳性药,200 mg·kg-1)组和LBP低、高剂量(40、160 mg·kg-1)组,通过自由饮用2%的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慢性UC小鼠模型。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估小鼠慢性UC的疾病严重程度,测量结肠长度并计算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判断结肠炎症程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肠道黏膜的损伤状态;ELISA法检测结肠及血清样本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10水平;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肠组织内代谢水平的变化,结合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富集分析探究LBP治疗UC的潜在机制;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证肠组织中芳烃受体(AHR)、Toll样受体(TLR4)和核因子-κB(NF-κB)p-p65的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经LBP干预后的慢性UC小鼠的DAI和CMDI评分显著下降(P<0.05、0.01),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5);结肠黏膜损伤状态得到改善;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同时抗炎因子IL-4和IL-1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0.001);代谢组学结果表明,LBP显著上调164个代谢物,下调151个代谢物,色氨酸代谢等途径显著改变;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LBP通过调控色氨酸代谢下游的AHR/TLR4/NF-κB信号通路缓解小鼠UC。结论 LBP通过改变色氨酸代谢,激活AHR受体,抑制TLR4/NF-κB通路,调节炎症因子水平,显著改善UC。
    10  基于BDNF-TrkB-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黄芪甲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作用机制
    邓祥敏,牛敏,吴鑫,华政颖,马艳春
    2025, 48(7):1780-178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08
    [摘要](5) [HTML](0) [PDF 797.81 K](0)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调控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改善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甲钴胺(0.25 mg·kg-1)组以及黄芪甲苷高、中、低剂量(80、40、20 mg·kg-1)组,除对照组外,采用高脂饲料联合ip链脲佐菌素(STZ)法诱导DPN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各给药组ig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相同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每天1次,连续给药8周。造模前、造模后、给药后监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给药后,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TUNEL法分析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凋亡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BDNF、TrkB、PI3K、Ak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FBG水平显著升高(P<0.01),TWL水平明显下降(P<0.01),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P<0.01),大鼠背根神经节BDNF、TrkB、PI3K、Ak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0.01),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出现典型早期凋亡细胞(P<0.01)。经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黄芪甲苷高、中剂量组FB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TWL水平明显上升(P<0.05),黄芪甲苷各剂量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高(P<0.05、0.01),黄芪甲苷各剂量组BDNF、TrkB、PI3K、AK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0.01),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凋亡水平降低显著(P<0.05、0.01)。结论 黄芪甲苷可通过调控BDNF-TrkB-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凋亡,改善大鼠DPN。
    11  GATA1/β2AR信号通路在栀子苷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改善冠心病大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谈旭,张永静,杨宁
    2025, 48(7):1788-179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09
    [摘要](8) [HTML](0) [PDF 788.59 K](0)
    摘要:
    目的 探讨栀子苷对冠心病模型大鼠巨噬细胞极化及GATA结合蛋白1(GATA1)/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扎左心室回旋分支末端的方法制备冠心病模型,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栀子苷低、高剂量(25、100 mg·kg-1)组,栀子苷(100 mg·kg-1)+克伦特罗(β2AR激动剂,0.5 mg·kg-1)组,另设置假手术组,操作相同但不结扎。造模成功1周后开始给药,每天1次,栀子苷ig给药,克伦特罗ip给药,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ig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连续给药3周。超声心动图进行大鼠心功能检测;ELISA检测血清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0及精氨酸酶-1(Arg-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脏巨噬细胞相对含量及M1/M2极化状态;免疫组化法进行心肌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内皮素1(ET-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采用Masson和TTC染色分别评估大鼠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心肌梗死情况;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组织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2蛋白(Bcl-2)、裂解型半胱天冬酶-3(cleaved Caspase-3)、GATA1、β2A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心肌组织相较于假手术组呈大量蓝色胶原纤维沉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血清NT-proBNP、TNF-α、IL-6含量、心脏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M1-F4/80+CD86+值(M1型巨噬细胞占比)、ET-1、心肌梗死率、细胞凋亡率、Bax、cleaved Caspase-3、β2AR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0.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M2-F4/80+CD163+值(M2型巨噬细胞占比)、eNOS、GATA1、Bcl-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栀子苷低、高剂量给药可显著逆转模型组上述指标的变化趋势(P<0.05、0.01),且显著升高IL-10、Arg-1水平(P<0.05、0.01);给予克伦特罗则明显抵消高剂量栀子苷对模型组大鼠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 冠心病模型大鼠存在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失衡,以M1型巨噬细胞为主;栀子苷可通过调控GATA1/β2AR信号轴,促进巨噬细胞向M2极化,抑制M1型巨噬细胞活化,改善冠心病大鼠心肌损伤。
    12  芒柄花素磺酸钠调节NETs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
    李思博,万彦军,陈娟,庄佳慧,李雅楠,黄怀鹏
    2025, 48(7):1798-180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10
    [摘要](7) [HTML](0) [PDF 903.23 K](0)
    摘要:
    目的 探究芒柄花素磺酸钠(Sul-F)调节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减轻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精氨酸阿司匹林组(AAFI,200 mg·kg-1)和Sul-F低、高剂量组(20、40 mg·kg-1)。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法造模,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处死。于再灌注0、12 h后ip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Bederson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匀浆磷脂酶C-β3(PLC β3)和磷酸化PLC β3(p-PLC β3)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脑匀浆血栓素B2(TXB2)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免疫荧光检测血小板活化相关分子P选择素(Pselectin)、中性粒细胞活化相关分子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的表达;三色免疫荧光联合检测组蛋白3B(H3B)、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以标识NETs。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指数、脑梗死率以及脑匀浆IL-1β、IL-6、TXB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PLC β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大量NETs形成,P-selectin和CD11b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Sul-F显著降低神经功能评分、脑指数、脑梗死率以及脑匀浆IL-1β、IL-6、TXB2蛋白表达(P<0.05、0.01);显著升高p-PLC β3蛋白表达(P<0.05、0.01);NETs产生明显减少,显著降低P-selectin和CD11b蛋白表达(P<0.05、0.01)。结论 Sul-F通过促进p-PLC β3蛋白表达,减少血小板活化,抑制血小板介导的NETs形成,减轻炎症反应,进而改善脑I/R损伤。
    13  基于Akt/NF-κB信号通路探讨胃康胶囊对乙醇诱导的大鼠胃溃疡的保护作用机制
    汤瑾,阮婧华,苏松柏,王洪鑫,伍天苔,温迪,李玮,王建科,张石宇
    2025, 48(7):1807-18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11
    [摘要](9) [HTML](0) [PDF 1.29 M](0)
    摘要:
    目的 基于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研究胃康胶囊对乙醇诱导的大鼠胃溃疡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奥美拉唑(阳性药,20 mg·kg-1)组和胃康胶囊低、中、高剂量(480、960、1 440 mg·kg-1)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各组大鼠单次ig 75%乙醇(10 mL·kg-1)造模。造模1 h后各给药组ig相应药物,对照组、模型组ig等量0.5% CMC-Na溶液,每天1次,连续3 d,于第3天ig 6 h后,将大鼠麻醉,腹主动脉采血,收集血清并分离胃组织。采用改良Guth法计算胃溃疡指数和溃疡抑制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胃组织病理学变化;过碘酸希夫(PAS)染色观察胃组织黏膜糖蛋白表达;使用试剂盒测定胃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TUNEL染色法比较各组大鼠胃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测定胃组织中Akt/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分析胃组织中炎症因子及Akt/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胃康胶囊中、高剂量组的胃黏膜损伤较轻,出血性损伤明显减少,仅有少量血点,胃溃疡指数显著降低、溃疡抑制率显著升高(P<0.01);病理学变化明显减轻;高剂量组大鼠胃组织黏膜层PAS染色阳性表达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中、高剂量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0.01),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各剂量组胃组织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降低(P<0.01);各剂量组胃组织p-Akt、p-NF-κB p65荧光显著减弱(P<0.01);中、高剂量组IL-6、TNF-α、p-Akt/Akt和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胃康胶囊治疗乙醇诱导胃溃疡模型大鼠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溃疡面积,增加溃疡抑制率,保护溃疡组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kt/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介质表达及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14  基于网络药理学大黄治疗酒精性肝炎作用机制探讨及实验验证
    朱学进,王英豪,刘敏,王伽伯
    2025, 48(7):1817-182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12
    [摘要](7) [HTML](0) [PDF 1.52 M](0)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探讨大黄治疗酒精性肝炎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大黄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收集酒精性肝炎靶点,将成分-疾病靶点取交集基因,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大黄-活性成分-酒精性肝炎-靶基因网络图,在STRING平台制作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Metascape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获得靶点功能及通路。运用Vina等软件对大黄的关键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建立酒精性肝炎小鼠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氢化可的松(20.8 mg·kg-1)组和芦荟大黄素低、中、高剂量(20、40、80 mg·kg-1)组,观察对各组小鼠肝脏指数影响;试剂盒法测定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以及脂质积累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肝组织中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18(IL-18)、IL-1β、剪切型半胱天冬酶-3(cleaved Caspase-3)、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和半胱天冬酶-1(Caspase-1)的蛋白表达。结果 大黄16个活性成分对应50个靶点,酒精性肝炎对应6 888个靶点,二者取交集获得45个靶点。其中IL-1β、CASP3、GSDMD、骨髓细胞瘤癌基因(MYC)、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以及蛋白激酶Cα(PRKCA)与核心成分芦荟大黄素分子对接结果良好。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细胞凋亡途径可能是大黄治疗酒精性肝炎的重要途径。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芦荟大黄素能够缓解小鼠酒精性肝炎,并显著降低肝脏指数(P<0.001)和AST、ALT水平(P<0.05)。HE染色与油红O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芦荟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恢复了肝组织结构损伤,降低了炎症细胞浸润,恢复了肝索排列紊乱状态以及减少了脂滴堆积和脂肪变性。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氢化可的松组以及芦荟大黄素低、中、高剂量组NLRP3、IL-18、IL-1β、GSDMD、cleaved Caspase-3、Caspase-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均有降低,其中芦荟大黄素中剂量组IL-1β、GSDMD、Caspase-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大黄治疗酒精性肝炎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途径来发挥作用,其中芦荟大黄素可减轻小鼠酒精性肝炎,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aspase-1、Caspase-3介导的经典细胞焦亡和凋亡通路有关。
    15  基于GEO芯片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究炙甘草汤治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陈立炜,任天一,邱玺瑞,李沁劼,凌云,武琦,徐泳
    2025, 48(7):1828-183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13
    [摘要](8) [HTML](0) [PDF 1.46 M](0)
    摘要:
    目的 运用GEO芯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炙甘草汤治疗肺纤维化的作用靶点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BATMAN-TCM、ETCM数据库获取炙甘草汤的化学成分靶点并利用Uniprot校正靶点;通过GEO数据库筛选以及GeneCards、OMIM、TTD、disgenet数据库检索获取肺纤维化疾病靶点;完成药物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分析,借助Cytoscape软件结合STRING数据库,建立“药物-疾病-化合物-靶点”关联网络,进一步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与拓扑分析。将筛选出的共有靶点导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以筛选关键信号通路。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验证网络药理学的预测结果,以确保其可靠性。结果 共获得171种炙甘草汤活性成分,与肺纤维化相关的交集靶点有417个。经过PPI网络的筛选,确定了19个核心靶点,其中排名前5的是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蛋白激酶B(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蛋白(ALB)和白细胞介素6(IL6)。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炙甘草汤主要调节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氧化应激以及基因转录等关键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揭示了包括癌症信号通路、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TNF、IL-17、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AGE-RAGE和低氧诱导因子-1(HIF-1)在内的多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验证了炙甘草汤的前5种活性成分与5个关键蛋白的结合能均不高于-25 kJ·mol-1,表明结合稳定且有显著潜力。结论 炙甘草汤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多靶点、多信号通路针对肺纤维化发挥治疗作用,为后续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6  基于UPLC-Orbitrap-MS/MS和网络药理学的巴戟天化学成分及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
    郭思凡,王志博,解丹丹,柴金萱,王岩,蔡莹,杨强,林春盛,张爱华,邱时
    2025, 48(7):1840-185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14
    [摘要](6) [HTML](0) [PDF 1.57 M](0)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Orbitrap-MS/MS)技术对巴戟天化学成分快速分析,并开展环烯醚萜类成分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运用UPLC-Orbitrap-MS/MS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对巴戟天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利用UPLC-MS/MS技术、proteowizard和XCMS软件、辅助应用公共数据库和自建中药物质库,表征巴戟天化学成分。利用网络靶点数据库获取已鉴定到的环烯醚萜类成分的作用靶点和RA相关疾病靶点信息;采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借助GeneMANIA平台绘制交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聚焦环烯醚萜类成分作用靶标。结果 利用UPLC-Orbitrap-MS/MS技术共鉴定出巴戟天中的370个化学成分,共检测出环烯醚萜类物质4个;筛选了4个环烯醚萜类物质的药效作用靶点318个,RA疾病靶点1 001个,交集靶点69个。GO 478条和KEGG富集到相关通路137条,最终确定环烯醚萜类成分可能通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Janus激酶2(JAK2)、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ATA3)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C(PTPRC)关键靶点,协同调控TNF-α、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苏氨酸激酶(Akt)和JAK-STAT等信号通路发挥抗RA的治疗作用。分子对接得分显示水晶兰苷与关键靶点较好地结合。结论 巴戟天中的环烯醚萜类成分可能通过干预TNF、JAK2、SATA3和PTPRC靶点,调控PI3K-Akt和JAK-STAT等信号通路发挥抗RA的治疗作用。
    17  双氢青蒿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缓解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作用
    杨佳琦,王蓉蓉,王锐利,张淑秋
    2025, 48(7):1853-186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16
    [摘要](7) [HTML](0) [PDF 1.52 M](0)
    摘要:
    目的 制备双氢青蒿素脂质体(DHA-LPs),并评价其外用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DHALPs,利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BD-RSM)优化工艺参数,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透析法及稳定性考察评价其理化性质。采用咪喹莫特(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模型,结合HE染色、血常规分析、ELISA分析评价DHA-LPs的抗银屑病作用。结果 DHA-LPs确定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二氯甲烷为溶剂、药脂比1∶4.329、胆固醇与磷脂比1∶1.833、水化温度46℃。测得DHA-LPs粒径(97.39±0.50)nm、多分散系数(0.275±0.002)、ζ电位(-14.52±0.08)mV、包封率(76.03±0.47)%,载药量(31.21±1.53)%。TEM显示DHA-LPs呈椭球形,体外释放呈双相模式,4℃储存28 d稳定性良好。动物药效学结果显示,与DHA溶液相比,DHA-LPs显著缓解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逆转IMQ诱导的小鼠脾脏系数升高,改善IMQ诱导的表皮结构、脾脏结构及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异常,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小鼠血清中抑炎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论 双氢青蒿素外用缓解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将其制备成脂质体制剂能够增强其抗银屑病作用,拓展了青蒿素类药物的应用范畴,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18  高良姜素PEG-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缓解小鼠炎症性肺损伤作用
    付悦,郝鹏雁,张馨月,黄晓佳
    2025, 48(7):1869-187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16
    [摘要](7) [HTML](0) [PDF 821.74 K](0)
    摘要:
    目的 制备载高良姜素(Gal)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纳米粒(Gal-PEG-PLGA NPs),研究其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将Gal包裹于纳米粒中,单因素考察初步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并进行表征。将35只SPF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5 mg·kg-1 LPS)、空白纳米粒组、游离型Gal(8 mg·kg-1)组和Gal-PEG-PLGA NPs低、中、高剂量(0.5、2、8 mg·kg-1)组,每组5只。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0.9%氯化钠溶液,其余动物ip 5 mg·kg-1 LPS,1 h后ip给药。24 h后,进行小鼠活体成像,并取出肺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通过检测肺组织中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评估中性粒细胞的组织浸润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肺组织炎症因子Il-1bIl-6Tnf-α 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VE-cadherin、β-catenin蛋白表达。结果 单因素实验确定的最优处方为: PEG-PLGA用量60 mg,有机相Gal用量15 mg,水相PVA质量浓度为20 mg·mL-1,水相体积为10 mL,水相与有机相体积比8∶1。依据此处方制备的Gal-PEG-PLGA NPs呈圆球状,粒径(114.00±8.54)nm,多分散指数为0.166±0.010;$\zeta$电位为(-10.67±2.08)mV。HE染色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GalPEG-PLGA NPs中、高剂量(2、8 mg·kg-1)组,非气管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0.01),且呈现剂量相关性,肺组织中MPO活性显著降低(P<0.01),Il-1bIl-6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V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1)。结果表明2、8 mg·kg-1的Gal-PEG-PLGA NPs能够有效抑制小鼠肺部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血管渗出,降低炎症因子基因表达,保护内皮细胞屏障。结论 Gal-PEG-PLGA NPs可显著减轻小鼠炎症性肺损伤,有望进一步开发为靶向治疗肺损伤的药物载体。
    19  托法替尼醇质体温敏凝胶的制备及其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
    冯顺丽,王会,李振东,崔锋
    2025, 48(7):1880-189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17
    [摘要](7) [HTML](0) [PDF 1.09 M](0)
    摘要:
    目的 制备托法替尼醇质体温敏凝胶(Tof-ES-TG),考察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薄膜分散法制备托法替尼醇质体(Tof-ES)。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择磷脂与胆固醇用量比、脂药比、水化体积为Tof-ES主要影响因素,采用Tof-ES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的总评归一值(OD)为评价指标,应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Tof-ES处方,泊洛沙姆188和泊洛沙姆407作为基质将Tof-ES制备成Tof-ES-TG。透射电镜(TEM)观察微观外貌。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行为,并对Tof-ES-TG进行流变学研究。采用葡聚糖硫酸钠建立UC模型,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阳性药,0.5 g·kg-1)组、Tof-TG(50 mg·kg-1)组及Tof-ES-TG低、高剂量组(25、50 mg·kg-1),测定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结肠湿质量、结肠指数和肠黏膜损伤评分评价药效,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变化。结果 Tof-ES最佳处方为磷脂与胆固醇用量比12.5∶1,脂药比9.6∶1,水化体积16.0 mL。Tof-ES形态为椭圆形或球形,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84.02±1.11)%、(7.64±0.17)%、(182.41±7.52)nm和(-18.16±0.40)mV。TofES-TG释药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24 h累积释放率为85.71%,流变学研究显示Tof-ES-TG具有固体弹性性质。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Tof-TG组相比,Tof-ES-TG高剂量组DAI评分和肠黏膜损伤评分显著性下降,结肠长度、结肠指数和结肠湿质量显著性增加,治疗效果显著(P<0.05、0.01)。与美沙拉嗪组相比,Tof-ES-TG高剂量组胸腺指数极显著性升高,脾脏指数极显著性下降,UC模型小鼠胸腺和脾脏的修复效果显著提高。结论 Tof-ES-TG制备工艺稳定,缓释特征明显,极大提高了Tof对结肠炎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20  鸡骨草和毛鸡骨草指纹图谱的建立、含量测定及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
    吴依然,王宝林,刘雨玲,杨世林,刘振杰,潘其明,郝二伟,高红伟,姚春
    2025, 48(7):1893-190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18
    [摘要](9) [HTML](0) [PDF 1.89 M](0)
    摘要:
    目的 建立鸡骨草Abrus cantoniensis和毛鸡骨草A.mollis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不同批次鸡骨草和毛鸡骨草样品的化学成分差异,并对维采宁-2和夏佛塔苷进行定量测定,结合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验证,初步探讨鸡骨草和毛鸡骨草的同用合理性及治疗肝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PLC方法,Ultimate AQ-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1,检测波长270 nm,柱温30℃。建立12批鸡骨草和6批毛鸡骨草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和特征峰匹配。结合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确定鸡骨草和毛鸡骨草的差异性特征成分,并对其中2种成分进行定量测定。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鸡骨草活性成分及其潜在靶点,并利用GeneCards数据库筛选肝癌相关靶点,结合韦恩图分析获取共有靶点。基于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揭示鸡骨草治疗肝癌的关键通路。使用STRING 11.5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通路网络,确定主要活性成分。采用MTT法确定鸡骨草醇提物(ACEE)对HepG2细胞的最佳用药剂量,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检测排名前5的mRNA表达量。结果 建立了12批鸡骨草和6批毛鸡骨草样品的指纹图谱,标定10个共有峰,共指认其中5个主要特征峰:峰1为相思子碱、峰2为刺桐碱、峰5为维采宁-2、峰8为夏佛塔苷、峰9为异夏佛塔苷。通过化学模式识别筛选得到峰3、峰5(维采宁-2)、峰6、峰7、峰8(夏佛塔苷)、峰9(异夏佛塔苷)所代表的成分是区分不同批次样品的差异性标志物,其中维采宁-2和夏佛塔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5~4.36 mg·g-1、0.10~4.34 mg·g-1,不同批次间差异较大。网络药理学结合指纹图谱指认共确定9个活性成分,265个潜在靶点,与肝癌共有靶点130个。KEGG富集分析共得到112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癌症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等。根据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筛选出5个肝癌关键靶点。根据MTT结果,最终选择质量浓度0.25 mg·mL-1的ACEE进行qRT-PCR实验,与对照组比较,关键靶点AKT1PIK3CASTAT3BCL2GSK3B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01)。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行,网络药理学筛选出的关键靶点经体外实验证明与鸡骨草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为鸡骨草质量的控制和药效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21  基于双进样液相色谱法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不同产地龙眼肉质量差异分析
    王文晖,江娜,韩红亮,申玲玲,何新,纪瑞锋
    2025, 48(7):1906-191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19
    [摘要](4) [HTML](0) [PDF 995.35 K](0)
    摘要:
    目的 基于双进样液相色谱技术分析不同产地龙眼肉药材中3种可溶性糖和7种有机酸含量差异,为龙眼肉的质量控制及风味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5个产地共51批次龙眼肉样本,利用双进样液相色谱仪同步运行检测,可溶性糖(果糖、葡萄糖、蔗糖)以乙腈-水(87∶13)为流动相等度洗脱,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检测;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抗坏血酸、乳酸、柠檬酸、琥珀酸、富马酸)以甲醇-水(0.1%磷酸)梯度洗脱,采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检测。含量测定结果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聚类分析(HCA)和灰色关联度分析(GRA),综合评价不同产地龙眼肉的质量及风味。结果 3种可溶性糖的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蔗糖平均含量(47.38 mg·g-1)显著高于葡萄糖(10.49 mg·g-1)和果糖(14.88 mg·g-1),是区分不同批次龙眼肉的差异性成分,可作为龙眼肉质量控制指标,建议将其含量限度设定为不低于31.73 mg·g-1;7种有机酸中,琥珀酸(45.78 mg·g-1)和乳酸(44.18 mg·g-1)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有机酸,是区分不同批次龙眼肉的差异性成分,建议将琥珀酸和乳酸总含量限度设定为不低于56.15 mg·g-1。GRA表明,中国广西、中国广东、中国福建3个地区来源的龙眼肉相对关联度(Ri)较大,质量较优;基于糖酸特征,将不同批次的龙眼肉分为6种风味,来自中国广西、中国广东和中国福建,呈现较好的甜酸平衡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结论 蔗糖、琥珀酸和乳酸是影响龙眼肉品质的关键成分。中国广西、中国广东、中国福建样本品质优于泰国、越南样本:中国广西样本甜味突出,中国广东与中国福建样本甜酸更平衡,综合各项指标,中国广西龙眼肉综合品质更优。
    22  基于多指标定量指纹图谱及大类成分分析的芍药甘草汤基准样品质量评价
    袁梦如,姚雪,闫明,王振中,胡军华,肖伟
    2025, 48(7):1920-193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20
    [摘要](8) [HTML](0) [PDF 1.05 M](0)
    摘要:
    目的 构建芍药甘草汤基准样品HPLC指纹图谱及11种成分定量测定方法,同时建立大类成分总黄酮、总苷、总酚、总多糖的UV含量测定手段,全面评价基准样品的质量,为芍药甘草汤基准样品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构建芍药甘草汤基准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并同步实现11种指标成分的定量测定,同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明确芍药甘草汤基准样品的差异性特征成分;借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芍药甘草汤基准样品中的总黄酮、总苷、总酚、总多糖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11个有效成分在总黄酮、总苷、总酚3个大类成分中的占比情况,从而达成对芍药甘草汤基准样品质量的系统性、全面性评价。结果 建立了17批芍药甘草汤基准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标定了13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11个色谱峰信息;17批芍药甘草汤基准样品中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苯甲酸、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异甘草素、甘草素、异甘草苷、甘草酸铵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72~4.92、4.82~19.44、29.68~40.98、2.94~6.10、5.47~7.90、1.31~3.44、0.83~1.10、0.67~0.96、0.78~1.52、0.12~0.23、10.16~20.29 mg·g-1,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酸铵为区分不同批次芍药甘草汤基准样品的差异性标志物;17批基准样品总黄酮质量分数为2.25%~3.45%、总苷质量分数为9.40%~14.18%、总酚质量分数为0.97%~2.19%、总多糖质量分数为45.44%~59.47%,大类成分总质量分数为62.64%~75.97%;11个定量指标在黄酮类、酚酸类、苷类成分占比分别为44.20%~54.19%、32.95%~59.76%、43.11%~61.70%。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及质量分数测定方法可靠,重复性及准确性良好,结合化学计量学筛选的质量差异物,可为后续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依据。
    23  基于BPNN模型预测重症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
    尹静文,孙静静,王瑜,王坤坤
    2025, 48(7):1934-194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21
    [摘要](5) [HTML](0) [PDF 850.12 K](0)
    摘要:
    目的 构建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的重症感染患者利奈唑胺血药浓度预测模型,为利奈唑胺个体化给药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22年7月—2024年12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113例重症感染患者,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利奈唑胺血药浓度,通过Boruta算法筛选与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相关的特征变量,构建BPNN模型并开发可视化预测操作界面,结合SHAP法对模型的特征变量进行解释分析。结果BPNN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预测值与测定值相关系数(R2)为0.85,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065 mg·L-1,84.2%样本预测误差≤2 mg·L-1。SHAP分析显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及联用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呈正向贡献,而肌酐清除率(CLCr)、身体质量指数(BMI)、C反应蛋白(CRP)呈负向贡献;可视化预测操作界面实现输入特征变量后一键生成血药浓度预测值。结论 构建的BPNN模型对利奈唑胺血药浓度预测能力良好,SHAP提示多因素影响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可视化预测界面实现对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实时预测。
    24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不同肝肾功能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赵宾江,王振中,景娇,张思瑶,刘艳伶,王芬,穆星佳
    2025, 48(7):1942-194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22
    [摘要](7) [HTML](0) [PDF 454.38 K](0)
    摘要:
    目的 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不同肝肾功能状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发病48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1∶1随机接受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和安慰剂治疗14 d。研究对象按照肝肾功能异常和正常分为2组。主要疗效指标为随机化后(90±7)d发生mRS评分完全生活自理(mRS达到0~1分)的比例。主要安全性指标为随机化后(90±7)d内发生的不良事件。二分类结局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比较,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 共纳入3 33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1 841例(55.2%),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1 496例(44.8%)。肝肾功能正常(OR,1.38;95% CI,1.15~1.66;P<0.001)和异常(OR,1.22;95% CI,1.00~1.50;P=0.05)的患者中,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相比于安慰剂均可显著提高90 d mRS评分0~1分患者的比例。结论 肝肾功能状态与不同治疗方式的交互作用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交互P=0.28)。不同肝肾功能状态的患者中,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均未显著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交互P=0.41)。在不同肝肾功能状态患者中,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可以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 d的功能预后且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
    25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苏学康,陈珮莹,程碧伟,易雨萌,刘强,古炀晖,陈铭泰,魏熠,林小娟,徐翀,李标
    2025, 48(7):1948-195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23
    [摘要](3) [HTML](0) [PDF 1.26 M](0)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SinoMed、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共8个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24年7月31日期间发表的关于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联合常规化学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参照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标准文献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17项RCT,总样本量为1 64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常规化学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能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RR=1.20,95% CI(1.13,1.27),P<0.000 01]、左室射血分数(LVEF)[MD=5.86,95% CI(4.72,7.00),P<0.000 01]、每搏量(SV)[MD=1.86,95% CI(0.49,3.23),P=0.008],缩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MD=-5.56,95% CI(-8.68,-2.44),P<0.000 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MD=-4.38,95% CI(-8.51,-0.25),P=0.04],降低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MD=-438.21,95% CI(-598.37,-278.05),P<0.000 01],提升6 min步行距离(6MWT)[MD=54.97,95% CI(37.87,72.08),P<0.000 01],降低明尼苏达州心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MD=-6.24,95% CI(-8.71,-3.77),P<0.000 01]。在不良反应方面,2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敏感性分析提示,除LVESD、SV外,其余指标统计分析结果均稳健可靠。结论 在常规化学药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心衰标志物水平、运动质量以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26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复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陈卓,李许诺,徐子乔,许佳琪,杨虹颖,郑珏彦,钟光成,杨从,王奇
    2025, 48(7):1960-197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24
    [摘要](7) [HTML](0) [PDF 1.23 M](0)
    摘要:
    目的 系统整理并归纳总结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中药复方临床用药规律及特点,研究核心中药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4月中药复方治疗AD的临床研究,筛选数据并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R Studio软件进行中药频次、频率、剂量、功效、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和层次聚类的分析。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核心中药的潜在作用靶点和通路,从TCMSP数据库和OMIM等数据库中分别获取中药与AD相关的靶点,取交集靶点后上传至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将结果导入Cytoscape 3.9.1软件中,运用CytoNCA工具计算网络拓扑参数并得到关键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在纳入的131首方剂中,中药频次以石菖蒲、熟地黄和川芎应用最广。中药功效前3名分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安神药。中药四性以温、平居多,五味中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中以肝、肾和心为主。关联规则分析中支持度≥12%、置信度≥80%时,共得到关联规则19条。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得到6类中药。核心中药石菖蒲、熟地黄和川芎与AD的交集靶点124个,经拓扑学分析得到其治疗AD的8个关键靶点,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Jun原癌基因(JUN)等。KEGG分析结果提示主要涉及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AD、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等信号通路。结论 该研究总结归纳了中药复方治疗AD的用药规律,用药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和化痰开窍为主。揭示了核心中药通过不同通路治疗AD的多种机制,为后续中药复方临床用药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27  基于VOSviewer和COOC葛根国内外研究进展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刘婧,夏紫微,夏娟娟,王鑫,徐瑞祥,李飞,朱卫丰
    2025, 48(7):1974-199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25
    [摘要](4) [HTML](0) [PDF 1.89 M](0)
    摘要:
    目的 采用COOC和VOSviewer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葛根Pueraria lobata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进行分析,为今后葛根临床应用和未来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23年期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有关葛根的中英文文献,通过VOSviewer、Coocation等软件对发文量、期刊、地区、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葛根相关的研究前沿热点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英文文献1 128篇、中文核心文献5 937篇,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我国在葛根相关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研究机构主要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中文发文量最大核心作者为朱卫丰,英文发文量最大核心作者为Fung,Kwok.p,但研究葛根的各团队之间的协作程度较为薄弱。关于葛根国内外研究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药理作用、有效成分、药动学、复方等方面。结论 对于葛根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多元、深入的稳定发展阶段,未来关于葛根的研究方向应主要集中在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补充和拓展上,特别是针对那些目前研究较为薄弱或尚未充分研究的领域展开探索。
    28  中药调控AMPK信号通路抗消化道肿瘤的研究进展
    马祯慧,李洪霖,李娜娜,张颖,王琳璇,张玉新
    2025, 48(7):1992-200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26
    [摘要](9) [HTML](0) [PDF 657.85 K](0)
    摘要:
    消化道肿瘤是全球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由于消化道肿瘤大多发病机制复杂,转移复发率较高,治疗难度大,生存率较低,其防治工作已成为全球重大科学问题。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调节细胞内部能量代谢的重要感受器,而AMPK信号通路与消化道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凋亡、侵袭等息息相关,是抗消化道肿瘤治疗的关键通路。中医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总体理念,具有标本兼顾、灵活配伍、高效低毒等显著优势,在抗消化道肿瘤方面疗效突出,广受青睐。中药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皂苷类、内酯类以及中药复方如虎七散、固本消积方、固正消癌方、左金丸以及固脾消积饮等可通过调控AMPK及其互作信号通路,诱导细胞自噬和凋亡、调节能量代谢、抑制有氧糖酵解、抑制上皮间质转化、逆转细胞耐药等机制,发挥抗消化道肿瘤作用。对近年来中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调控AMPK信号通路抑制消化道肿瘤进展的角度进行综述,旨在为抗消化道肿瘤新药开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29  靶向糖酵解与磷酸戊糖途径代谢交叉点的癌症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候欣启,胡高勇,韩晓燕,阳伟红
    2025, 48(7):2004-201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27
    [摘要](4) [HTML](0) [PDF 720.17 K](0)
    摘要:
    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是癌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特征。通过调控代谢途径,肿瘤细胞能够满足快速增殖的需求,其中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PPP)是2条关键的代谢途径。近期研究发现,糖酵解与PPP之间存在复杂的代谢串扰,肿瘤细胞通过调节两条途径的交叉点,如葡萄糖-6-磷酸(G6P)和果糖-6-磷酸(F6P),灵活调整代谢通量以适应肿瘤微环境的变化。这些代谢交叉点不仅揭示了肿瘤细胞代谢的复杂性,也为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当前,针对这些代谢交叉点的靶向药物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抑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转酮醇酶(TKT)的药物已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此外,一些中药活性成分也显示出可调节糖酵解和PPP来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这为联合用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深入探索糖酵解与PPP之间的串扰机制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将为靶向药物的开发和现有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重点讨论这些代谢交叉点的生物学意义,以及靶向这些代谢途径交叉点的药物开发现状,探讨其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力与挑战。
    30  GCN2激酶及其抑制剂/激动剂研究进展
    陈瀚,刘鹏,王瑞,李灵君,刘巍
    2025, 48(7):2016-203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28
    [摘要](6) [HTML](0) [PDF 677.65 K](0)
    摘要:
    General control non-derepressible 2(GCN2)属于一种压力应答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整合应激反应(ISR)中负责感受氨基酸缺乏应激后产生一系列反应。GCN2的激活对于细胞的氧化应激、增殖、自噬、凋亡、免疫、蛋白质毒性和血管生成等均有关键的调节作用,与肿瘤、心肌损伤、肺纤维化等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综述GCN2的生物学功能、结构特征、作用机制和疾病关联性,并总结分析GCN2抑制剂或激动剂的研发现状,重点阐述GCN2抑制剂或激动剂在抗肿瘤方向的临床应用潜力,为靶向GCN2激酶的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31  人工智能在毒性病理学中应用和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监管的研究进展
    谢寅,任禹珂,张頔,杨艳伟,高苏涛,张勇,陈旭林,霍桂桃,屈哲,李双星,林志
    2025, 48(7):2031-203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29
    [摘要](4) [HTML](0) [PDF 492.76 K](0)
    摘要:
    毒性病理学是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环节,由于计算机技术和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毒性病理学正在从模拟方法向数字方法过渡。人工智能(AI)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包括临床前安全性评价阶段的毒性病理学检查。但是,AI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毒性病理学中的应用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多种基于AI或机器学习(ML)的医疗器械用于临床辅助诊断。为了加强这类设备的审查和监管,国内外发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指导原则。总结AI和数字病理学的发展、AI在毒性病理学中的应用、FDA批准的基于AI和ML的医疗器械,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指导原则和法规,以期为AI在毒性病理学中的应用和监管提供新的思考。
    32  非编码RNA在前列腺上皮-间质转化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刘新越,范姗姗,李晨铭,马路遥,刘云龙,吕春晓,李自强,黄宇虹
    2025, 48(7):2039-204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30
    [摘要](11) [HTML](0) [PDF 626.16 K](0)
    摘要: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上皮-间质转化(EMT)在前列腺细胞生物学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多种前列腺疾病发生发展。EMT是一个复杂的细胞过程,表现为上皮细胞失去其极性、细胞间连接和基底膜附着改变,并获得间质细胞的特性。非编码RNA(ncRNA)参与调控前列腺上皮细胞EMT过程,在前列腺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中药在EMT介导的前列腺疾病中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并逐渐成为研究焦点。基于此,围绕ncRNA在前列腺EMT中的调控机制及中药干预作用展开综述,追踪前列腺疾病EMT进程中ncRNA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的研究前沿,归纳近年常见中药及其成分的干预作用,探讨其作为前列腺疾病诊断和治疗靶点的潜力,为前列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33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关注要点
    周子怡,黄芝瑛
    2025, 48(7):2048-205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31
    [摘要](9) [HTML](0) [PDF 461.23 K](0)
    摘要: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s)是一类将放射性同位素与药物分子结合的化合物,该类药物在体内起效时会借助其独有的内照射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且具有远端效应以及旁观者效应,在治疗扩散性肿瘤时具有较大应用潜力。根据所结合的核素用途,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可分为诊断用和治疗用2大类。国际药物监管相关机构如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以及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指导原则以规范其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过程,综合分析各指导原则的异同;同时解读2018—2024年FDA批准的治疗用RDCs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要点和异同,为开展治疗用RDCs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提供参考。
    34  抗肿瘤药物临床综合评价的现状分析及启示
    张梦婷,王冰,高圆,景晶,刘晓峰,黄文华
    2025, 48(7):2054-206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7.032
    [摘要](5) [HTML](0) [PDF 532.53 K](0)
    摘要:
    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回归药品临床价值为导向,对多维度的临床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是药品决策的重要技术工具和循证证据来源。同时,临床综合评价也是对新药上市后的使用监测与监管,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随着近年来各类新型抗肿瘤药品获批上市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很多肿瘤患者因此获益并对肿瘤治愈有了更高的期望。以肿瘤患者需求和临床价值为导向,抗肿瘤药品价值评估框架和评价体系已在全球各国逐步形成,也成为当今新药审评审批、药品目录准入决策的工作重点。对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和抗肿瘤药物临床综合评价的体系建设进行综述,分析我国目前抗肿瘤药物临床综合评价及卫生技术评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关思考与建议,以期为临床综合评价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