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8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5, 48(1):0-0.
    [摘要](70) [HTML](0) [PDF 2.63 M](70)
    摘要:
    2  目录
    2025, 48(1):0-0.
    [摘要](84) [HTML](0) [PDF 532.53 K](64)
    摘要:
    3  EMA“证明用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经口吸入制剂(OIP)治疗等效性(TE)要求指导原则”介绍及其启示
    萧惠来
    2025, 48(1):1-1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01
    [摘要](175) [HTML](0) [PDF 1.51 M](112)
    摘要:
    EMA于2024年2月发布了“证明用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经口吸入制剂(OIP)治疗等效性(TE)要求指导原则”。TE是指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非常相似,从而可以可靠地排除产品之间的临床相关差异。该指导原则提出这类药物的TE研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如果能满足所有体外要求,则可在体外证明TE。如果尽管存在一些体外差异,但能证明全身暴露(作为安全性的替代指标)和肺吸收/沉积(作为疗效的替代指标)等效,则可通过药动学证明TE。通常不建议使用药效学或临床终点证明TE,因为这些终点不敏感。该指导原则还用大量篇幅对这类药物治疗等效性研究的许多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详细介绍该指导原则,期望对我国这类药物的治疗等效性研究和审评有启示。
    4  基于HIF-1信号通路探究人参固本丸延缓皮肤衰老作用机制
    冯雪琴,王硕,吴佩潼,张凯月,申嘉明,胡学生,李春楠,吕经纬,高晓晨,孙佳明
    2025, 48(1):11-2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02
    [摘要](165) [HTML](0) [PDF 2.84 M](80)
    摘要:
    目的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验证,探究人参固本丸的物质基础及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正、负离子模式下质谱信息、质荷比、二级碎片离子等信息结合相关文献,推测鉴定化学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人参固本丸的作用靶点,Genecards数据库筛选皮肤衰老靶点,取交集靶点,利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核心靶点的关键通路。根据网络药理学结果,选择P值排名第1的HIF-1信号通路及其对应的人参固本丸中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应用H2O2诱导的HaCaT细胞皮肤衰老模型,CCK-8法评价人参固本丸(25、50、100、200、400、600 μg·mL-1)及其含药血清(1%、5%、10%、20%、40%)对HaCa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给予人参固本丸(50、100、200 μg·mL-1)后,DCFH-DA避光染色检测活性氧(ROS)含量,检测细胞划痕愈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衰老相关基因、炎性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基因、HIF-1信号通路中核心靶点的mRNA水平。结果 从人参固本丸中鉴定出95个化合物;网络药理学分析出12个核心靶点,筛选出HIF-1信号通路及对应的核心靶点蛋白激酶B(AKT1)、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3)、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B淋巴细胞瘤-2(BCL2)、白细胞介素(IL)-6、低氧诱导因子1A(HIF1A)。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活性成分5, 7-二羟基-6, 8, 4'-三甲氧基黄酮、(+)-松脂醇、亚油酸、伪原薯蓣皂苷、N-对香豆酰酪胺和HIF-1信号通路核心靶点亲和力良好,构象稳定。体外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比较,人参固本丸可促进HaCaT细胞增殖、提高愈合率、降低ROS水平(P<0.05、0.01),人参固本丸组MAPK3STAT3IL-6HIF1A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αp53p21p16 mRNA水平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B淋巴细胞瘤-2(BCL2)mRNA水平表达升高(P<0.05、0.01)。结论 人参固本丸中的化学成分可能通过调控AKT1、MAPK3、STAT3、EGFR、BCL2、IL-6、HIF1A靶点,降低ROS、炎症水平,延缓皮肤衰老。
    5  广陈皮挥发油调节TLR4/MyD88/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减轻LPS诱导的肺上皮细胞炎症及谱效关系研究
    许鸿杰,单保军,单云琪,孙小明,杨全
    2025, 48(1):28-3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03
    [摘要](200) [HTML](0) [PDF 1.78 M](167)
    摘要:
    目的 探究广陈皮挥发油(GCPVO)调节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蛋白88(MyD88)/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减轻脂多糖(LPS)诱导的肺上皮细胞炎症作用及物质基础。方法 以不同陈化年份(1、3、5、7、9、15年)广陈皮为研究对象,以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别分析鉴别广陈皮粉末、GCPVO的化学成分及不同陈化年份成分组成特征。建立LPS致BEAS-2B细胞炎症模型,以细胞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水平为检测指标,评价挥发油对肺上皮细胞炎症的改善作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EAS-2B细胞中NLRP3、Caspase-1、TLR4和MyD88蛋白的表达。以药效学数据作为母序列,并以GC-MS分析得到不同陈化年份共有成分含量为特征序列,开展谱效关系研究,发现与活性相关的物质。结果 电子鼻结果表明,广陈皮含有更多的硫化合物、甲烷等短链烃类,萜烯,芳香化合物,样品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表明存在显著差异;6个陈化年份GCPVO主要共有成分12种,在陈化时间1~9年中β-石竹烯的含量随着年份的增加而降低,而α-侧柏烯、α-蒎烯、萜品烯、月桂烯、D-柠檬烯、松油烯、4-蒈烯、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在陈化3年广陈皮中相对含量最高。与模型组比较,GCPVO显著降低LPS诱导的IL-1β和MDA含量显著升高,提高SOD活性,显著降低LPS诱导的BEAS-2B细胞中炎症相关蛋白TLR4、MyD88、NLRP3、Caspase-1的表达水平(P<0.05、0.01),陈化3年样品效果最好。GCPVO中的化合物D-柠檬烯、α-蒎烯、松油烯与改善肺上皮细胞炎症的谱效相关性最高。结论 GCPVO调节TLR4/MyD88/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减轻LPS诱导的肺上皮细胞炎症,D-柠檬烯、α-蒎烯、松油烯是发挥药效的关键物质。
    6  人参皂苷F2对胆汁淤积肝损伤小鼠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和抗凋亡的作用机制
    徐华明,杨柳,闫五玲,王培育,郑思嘉,刘延鑫,杨念,张雪琳,聂闪闪,付银娜,邢伟鸽,王富利
    2025, 48(1):38-5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04
    [摘要](184) [HTML](0) [PDF 2.97 M](169)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F2(GF2)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肝损伤(CLI)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7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n=10):对照组、单给GF2(100 mg∙kg-1)组、模型组、熊去氧胆酸(UDCA,40 mg∙kg-1)组和GF2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1)组。小鼠连续ig给药7 d,于第5天ig给予ANIT(100 mg∙kg-1)建立胆汁淤积模型。自动生化仪测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肝组织匀浆上清MDA、SOD、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ELISA法检测肝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脂多糖(LPS)水平;HE染色和Masson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学分析;TUNEL染色观察肝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观察免疫细胞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标志物CD11b和Ly6g、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和T细胞标志物CD3]、肝纤维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Collagen I)]、Toll样受体4(TLR4)/髓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相关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相关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TLR4/Myd88/NF-κB、Nrf2/HO-1/NQO1和TGF-β1/Smad、B淋巴细胞瘤-2(Bcl-2)/Bax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GF2组AST、ALT、ALP、TBA、TBIL和DBIL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GF2明显改善模型组肝细胞肿胀、空泡化、肝内炎症细胞浸润和坏死,胆管增生和扩张;GF2显著降低ANIT诱导的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LPS水平(P<0.05、0.01、0.001),明显降低CD11b、Ly6g、F4/80、CD3表达,显著降低TLR4、Myd88、NF-κB p65和pIκBα的蛋白表达(P<0.05、0.01);GF2组MDA水平降低,SOD、CAT活性和GSH水平恢复,差异显著(P<0.05、0.01、0.001),且上调Nrf2及其靶基因HO-1和NQO1蛋白的表达(P<0.05、0.001);GF2组肝纤维化明显减轻,α-SMA和Collagen I表达明显下降,且TGF-β1、Smad2、Smad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0.001);GF2减弱CLI小鼠的肝细胞凋亡程度,显著降低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显著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P<0.05、0.01)。结论 CF2可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激活Nrf2通路减轻小鼠氧化损伤、抑制TGF-β1/Smad通路减轻肝纤维化,减轻ANIT诱导的细胞凋亡,进而减轻胆汁淤积小鼠肝损伤。
    7  强心汤调控p32/OMA1/OPA1通路维持线粒体功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小鼠心肌损伤和纤维化
    毛美玲,卢健棋,潘朝锌,朱智德,卢俊燊,卢洁,谢丽钰,陈佳永,肖湘
    2025, 48(1):51-5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05
    [摘要](175) [HTML](0) [PDF 1.65 M](99)
    摘要:
    目的 探讨强心汤调控p32/OMA1/OPA1通路介导的线粒体功能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除7只对照组小鼠外,余33只小鼠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小鼠模型,并将存活的28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沙库巴曲缬沙坦(阳性药,15.17 mg·kg-1)组及强心汤低、高剂量(21.69、43.38 g·kg-1)组,每组7只,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纯净水,造模后每天ig给药1次,连续4周。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和纤维化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脏组织中补体成分1q结合蛋白(p32)、线粒体内膜蛋白1(OMA1)、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的表达情况;生化检测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肌组织损伤严重、心肌纤维化,线粒体碎裂、嵴消失;p32、长链OPA1(L-OPA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OMA1、短链OPA1(S-OPA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血清ATP浓度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强心汤高剂量组小鼠心肌组织整齐、纤维化明显改善,p32、L-OPA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OMA1、S-OPA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血清ATP含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 强心汤能够积极调控p32/OMA1/OPA1通路发挥维持线粒体供能、减轻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小鼠心肌损伤和组织纤维化的作用。
    8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保利尔胶囊的调血脂作用
    张旭,张晨晨,杨颖,张玉凤,张军霞,邢界红,王银宵,张志丹,樊慧蓉
    2025, 48(1):60-7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06
    [摘要](134) [HTML](0) [PDF 2.28 M](66)
    摘要:
    目的 从代谢调控的角度探讨保利尔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调血脂作用及对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4周的方法制备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阳性对照组(1.8 mg·kg-1,临床等效剂量)及保利尔胶囊低、中、高剂量(270、810、2 430 mg·kg-1,分别相当于1/3、1倍、3倍临床剂量)组,各组大鼠分别ig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ig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8周。每2周测定大鼠体质量,给药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浆脂质生化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HPLC-Q-TOF-MS)对大鼠血浆代谢物进行检测,筛选保利尔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作用的差异代谢物,分析其涉及的代谢通路。结果 保利尔胶囊能够有效控制高脂血症大鼠的体质量,显著影响血浆中TC、TG、LDL-C和HDL-C的含量;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高脂血症大鼠血浆中共筛选出56个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和精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 保利尔胶囊能够改善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异常,其作用机制主要与体内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和精氨酸代谢等通路有关。
    9  基于miR-146a-5p/Notch1信号通路探讨补肾壮筋汤对骨质疏松小鼠骨密度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杨彬,程韶,杨顺,许俊杰,陶广义,王上增
    2025, 48(1):73-8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07
    [摘要](164) [HTML](0) [PDF 1.94 M](104)
    摘要:
    目的 基于miR-146a-5p/Notch1信号通路探究补肾壮筋汤(BZD)对骨质疏松小鼠骨密度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地塞米松诱导的方法构建小鼠骨质疏松症模型,造模成功60只小鼠,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BZD低、高剂量(5.4、10.8 g·kg-1)组,BZD+agomir NC(10.8 g·kg-1+8 mg·kg-1)组,BZD+miR-146a-5p agomir(10.8 g·kg-1+8 mg·kg-1)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小鼠正常饲养,记为对照组。造模成功后开始ig BZD,每天1次,连续8周;agomir NC、miR-146a-5p agomir采用尾iv给药,隔天给药,共8周。给药结束后测定小鼠骨密度和骨结构参数:骨矿物质含量(BMC)、骨矿物质密度(BMD)、总体积(TV)、骨体积(BV)、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小鼠血清骨代谢指标:骨钙素(OCN)、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HE染色观察小鼠骨组织的结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测定小鼠股骨组织miR-146a-5pNotch1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查小鼠股骨组织Notch1蛋白表达水平。从Balb/c小鼠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诱导成骨分化,分为对照组,模型组(1×10-5 mol·L-1地塞米松处理48 h),BZD低、高浓度组(造模后用100、200 μg·mL-1 BZD处理48 h),BZD+agomir NC组(造模后用200 μg·mL-1 BZD和转染agomir NC处理48 h),BZD+miR-146a-5p agomir组(造模后用200 μg·mL-1 BZD和转染miR-146a-5p agomir处理48 h)。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分析细胞成骨分化,qRT-PCR测定细胞miR-146a-5pNotch1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查细胞成骨标志蛋白及Notch1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46a-5p及Notch1的相互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BMC、BMD、BV/TV、Tb.N、Tb.Th水平,血清BALP、PINP水平,股骨组织Notch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Tb.Sp水平,血清OCN、Trap水平,股骨组织miR-146a-5p水平显著升高(P<0.05);骨小梁数量减少,间隙变宽,出现断裂,骨陷窝增大。与模型组比较,BZD高剂量组小鼠相关指标变化与上述相反(P<0.05),且过表达miR-146a-5p抑制了BZD对骨质疏松小鼠的上述改善作用。体外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MSCs的活力,相对ALP活力,茜素红阳性染色面积比例,ALP、OCN、Runx2、Osterix蛋白及Notch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miR-146a-5p表达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BZD高剂量组细胞中的上述指标均呈相反变化(P<0.05),且过表达miR-146a-5p逆转了高剂量BZD对小鼠BMSCs的上述作用。荧光素酶实验发现,Notch1是miR-146a-5p的直接靶点,且被miR-146a-5p负调控。结论 BZD可能通过下调miR-146a-5p/Notch1信号通路促进BMSCs成骨分化,提高骨质疏松小鼠的骨密度。
    10  隐丹参酮通过TGF-β1/Smad3信号改善小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
    余汇,郭海彪,林娟,张峰,寿佳,余细勇,王德勤
    2025, 48(1):85-9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08
    [摘要](183) [HTML](0) [PDF 1.83 M](55)
    摘要:
    目的 研究隐丹参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钾(阳性药,15 mg∙kg-1)和隐丹参酮低、高剂量(21、63 mg∙kg-1)组,每组12只,术后1 h给药,连续给药7 d;小动物超声检测心脏功能,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心脏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纤维化相关蛋白肌动蛋白α(α-SMA)、I型胶原蛋白(Col I)的表达,生化仪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心脏功能显著降低(P<0.01),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0.01),心肌细胞排列混乱,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血清中LDH、CK、CK-MB、ALT、AST和cTnT的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纤维化标志蛋白α-SMA、Col Ⅰ的表达增加(P<0.01),TGF-β1、p-Smad3的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隐丹参酮和氯沙坦钾均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小鼠的心脏功能(P<0.05),降低心肌梗死面积(P<0.01),减少心肌细胞中炎症细胞浸润,降低血清LDH、CK、CK-MB、ALT、AST和cTnT水平(P<0.01),降低α-SMA、Col Ⅰ、TGF-β1、p-Smad3蛋白表达(P<0.01)。结论 隐丹参酮可能通过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细胞中TGF-β/Smad3信号通路,减少心肌纤维化和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室重构。
    11  小鼠气道类器官炎症模型的构建
    王沁心,王晨萱,孙登龙,樊启贵,詹扬,李颖萌,李诒光,李琼,刘旭海
    2025, 48(1):93-9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09
    [摘要](221) [HTML](0) [PDF 1.39 M](153)
    摘要:
    目的 构建气管组织来源的气道类器官(AO),探究脂多糖(LPS)刺激后对该AO细胞存活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游离小鼠气道组织,在体外经机械分离和胶原酶消化为单细胞,Matrigel重悬后在3D环境下培养,待其自发形成具有空腔样囊状结构,通过叉头框蛋白J1(FoxJ1)、Muc5AC、P63、CC10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该囊状结构的细胞组成。待稳定传代至第5代后,加入0(对照组)、1、5、10、20 μg·mL-1的LPS刺激,通过活(钙黄绿素)、死(碘化丙啶)染色检测细胞的存活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结果 原代上皮细胞经3D培养后,自发形成囊状空腔样结构,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可见球形结构逐步增大,表面凸起较多新的细胞团。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该AO包含纤毛细胞(FoxJ1+)、杯状细胞(Muc5AC+)、基底细胞(P63+)、棒状细胞(CC10+)。LPS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活死染色显示10 μg·mL-1 LPS诱导细胞死亡,并显著上调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P<0.05、0.01)。结论 成功构建小鼠气管组织来源AO炎症模型,可用于评估气道上皮细胞与炎症间的相互作用。
    12  山豆根激活小胶质细胞炎症诱导神经毒性的机制研究
    周宏,陈硕,李博野,杨晋宁,韩韫聪,彭博,胡秦
    2025, 48(1):100-10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10
    [摘要](119) [HTML](0) [PDF 2.06 M](59)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剂量的山豆根Sophorae tonkinensis提取物(STE)活化小胶质细胞,诱导小鼠神经炎症的神经毒性机制。方法 采用山豆根提取物(STE,10、15 g·kg-1)ig给予小鼠,处理14 d后,分离小鼠中脑皮层,采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脑差异蛋白表达分析、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体外实验采用STE处理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80、CD86和CD206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释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TNF-αIL-6IL-1βIL-4基因表达。采用q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核因子-κB(NF-κB)p65的基因表达、蛋白磷酸化和核易位。结果 对小鼠中脑皮层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 g·kg-1 STE诱导了109个差异表达蛋白,15 g·kg-1 STE诱导了52个差异表达蛋白,2组共同表达的差异表达蛋白20个。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2个剂量的STE均参与了化学突触信号传递、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内分泌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调控、炎症调节、抗感染免疫等炎性免疫反应。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高质量浓度STE(800 μg·mL-1)显著上调BV2细胞表面CD80、CD86表达(P<0.001),显著促进TNF-α、IL-6的释放和TNF-αIL-6IL-1β基因表达(P<0.01、0.001);高质量浓度STE对NF-κB p65蛋白的磷酸化和核易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剂量的STE可诱导神经炎症反应,其机制与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1炎症表型极化和炎症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13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钩吻素甲对舌鳞状细胞癌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赵昱倩,周欢思,金明静,李艳萍,王彬睿,卢春花
    2025, 48(1):110-12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11
    [摘要](148) [HTML](0) [PDF 2.11 M](91)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钩吻素甲(GEL)抗舌鳞状细胞癌(TSCC)的靶点及作用机制,并通过实验验证GEL对人舌鳞癌CAL27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关键靶点的作用。方法 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GEL和TSCC的共有靶点,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通过Incucyte S3活细胞动态分析系统观察GEL作用下CAL27细胞形态,并拟合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细胞周期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通过Hoechst 33258染色、Rhodamine 123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B淋巴细胞瘤2基因相关X基因(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含半胱氨酸的蛋白水解酶3基因(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筛选出药物-疾病共有靶点49个,核心靶点为雌激素受体1(ESR1)、含半胱氨酸的蛋白水解酶3基因(CAS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B淋巴细胞瘤2基因样1(BCL2L1)、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KEGG通路富集较高的为癌症途径、PI3K/Akt通路等。分子对接结合良好,其中GEL与CASP3和BCL2L1有强结合性。体外实验显示,GEL可以抑制CAL27细胞增殖并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GEL干预下CAL27细胞染色质固缩,线粒体膜电位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增多,Bcl-2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GEL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抑制人舌鳞癌CAL27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可能与激活Bax/Bcl-2/Caspase-3通路有关。
    14  UPLC-Q-TOF-MS/MS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实验验证预测瑶药三妹木抗炎作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
    英菲雨,何石燕,黎理,马雯芳,丘琴,傅静,王孝勋
    2025, 48(1):121-13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12
    [摘要](176) [HTML](0) [PDF 2.15 M](106)
    摘要:
    目的 运用UPLC-Q-TOF-MS/MS技术分析鉴定三妹木(Lespedeza formosa)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预测三妹木抗炎作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并测定其含量。方法 运用UPLC-Q-TOF-MS/MS技术对三妹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网络药理学搜集与抗炎作用相关的作用靶点;建立“中药活性成分-活性靶点-通路”网络图,最终选取活性强度前5的化合物作为配体与筛选后的疾病靶点基因进行分子对接;利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构建体外炎症模型,采用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的分泌量;采用HPLC法对其中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在瑶药三妹木提取物中共鉴定出70种化学成分;富集分析得到与抗炎相关作用的54个潜在作用靶点,交集作用靶点得到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152条(P<0.01);分子对接验证成分芹菜素、木犀草素、山柰酚、香叶木素、槲皮素与靶点蛋白结合活性良好。Griess法显示,与对照组比较,LPS组NO释放量显著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各给药组NO释放量均显著降低(P<0.05)。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质量分数分别为0.085~0.095、0.285~0.293、0.111~0.116 mg·g-1结论 对瑶药三妹木化学成分进行了较全面地研究,初步预测了三妹木发挥抗炎作用的质量标志物,为三妹木物质基础及关键质量属性研究提供依据。
    15  基于细胞实验、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苯乙醇苷类成分的促神经再生作用构效关系及机制
    刘傲雪,万凤,胡江雪,米祖正,李强,司银楚
    2025, 48(1):136-14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13
    [摘要](178) [HTML](0) [PDF 2.20 M](97)
    摘要:
    目的 探究苯乙醇苷类化合物(PHGs)对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的影响,揭示PHGs促神经再生作用的构效关系,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初步探究PHGs促进神经再生的机制。方法 利用胎鼠NSCs及CCK-8法比较PHGs促NSCs增殖的作用,借助网络药理学预测PHGs活性成分促进神经再生的关键靶点及通路,选取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共同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CCK-8结果显示,红景天苷不能促进NSCs的增殖,安格洛苷C对NSCs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效果,木通苯乙醇苷B、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松果菊苷和管花苷A对NSCs增殖的促进效果较好。6种PHGs通过作用于AKR1B1、APP、CA2等靶点及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通路发挥神经再生作用,活性成分与其共同作用靶点蛋白结合能力较好。结论 PHGs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神经再生作用,其促神经再生作用与结构相关,苯丙烯酰基是PHGs发挥作用的重要基团,甲氧基的有无、糖基的数量、糖基的位置及乙酰基的有无,都会影响PHGs的促进作用。
    16  高良姜素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口服药动学和降血糖作用评价
    孙丽,李瑞华,吉媛媛,郝海军
    2025, 48(1):143-15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14
    [摘要](136) [HTML](0) [PDF 2.02 M](67)
    摘要:
    目的 制备高良姜素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Gal-SMSD),考察其相对生物利用度和降血糖作用。方法 以Gal-SMSD自组装胶束的包封率、载药量和沉降率为指标,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Gal-SMSD处方工艺。透射电镜(TEM)观察自组装胶束形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分析晶型,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结合机制。透析袋法考察Gal-SMSD在模拟胃肠液中释药行为。以高良姜素为对比,比较Gal-SMSD口服药动学行为。构建大鼠2型糖尿病(T2DM)模型,考察高良姜素(50 mg·kg-1)和Gal-SMSD低、中、高剂量(10、30、50 mg·kg-1)对T2DM小鼠血糖、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和肌酸酐(Crea)水平、口服糖耐量的影响。结果 Gal-SMSD最佳处方:载药比7.05∶1,制备温度为51.00 ℃,制备时间为2.00 h。Gal-SMSD自组装形成胶束包封率为(93.47±1.19)%,载药量为(11.62±0.20)%,沉降率为(1.36±0.13)%,粒径为(66.19±4.33)nm,Zeta电位为(-11.74±0.95)mV。Gal-SMSD自组装胶束呈类球形,高良姜素以无定型形式存在于Gal-SMSD粉末中,高良姜素和mPEG-PLA之间可能发生了氢键结合力。Gal-SMSD体外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12 h累积释放率提高至84.16%。药动学结果显示Gal-SMSD达峰浓度(Cmax)为(1 669.78±306.13)ng·mL-1,半衰期(t1/2)延长至(4.77±0.91)h,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提高至高良姜素的5.16倍。与模型组比较,Gal-SMSD高剂量(50 mg·kg-1)可使T2DM小鼠血糖显著下降,血清AST、ALT、BUN、Cre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并显著改善耐糖量,效果明显好于高良姜素(50 mg·kg-1)。结论 Gal-SMSD可促进高良姜素体内口服吸收,增强对T2DM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17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分析龙脷叶醇提物化学成分与咳嗽大鼠体内入血成分和代谢原型成分
    丘琴,覃芳芳,韦红杏,叶梅芳,甄丹丹,甄汉深,宋铭
    2025, 48(1):157-16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15
    [摘要](143) [HTML](0) [PDF 1.59 M](111)
    摘要:
    目的 分析鉴定龙脷叶Sauropus spatulifolius Beille 75%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及咳嗽大鼠体内入血成分和代谢原型成分。方法 通过UPLC-Q-TOF-MS/MS技术分析龙脷叶75%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枸橼酸喷托维林片(阳性药,10.521 mg·kg-1)组和龙脷叶75%乙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26.31、13.15、6.58 mg·kg-1)组,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对照组和模型组均ig等量纯净水。在第6天给药后1 h和末次给药后1 h,应用辣椒素溶液建立大鼠咳嗽模型,根据药效实验结果,取对照组和提取物中剂量组的血清、对照组和高剂量组的粪便和尿液样本,利用UPLC-Q-TOF-MS/MS技术鉴定入血成分及粪便和尿液中的代谢原型成分。结果 鉴定出龙脷叶75%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40个,以有机酸类为主,从血清样本分析出大黄素、芹菜素等19个入血原型成分,从粪便样本中分析出咖啡酸、异落叶松脂素等17个原型成分,尿液样本中发现咖啡酸、东莨菪亭等22个原型成分。结论 确定了龙脷叶75%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入血原型成分以及在粪便和尿液中的代谢原型成分,推测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可能是龙脷叶发挥止咳作用的药效物质。
    18  益宫颗粒治疗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综合评价
    杨倩,魏嘉茵,潘婕,韩千禧,张欣颖,朱文涛
    2025, 48(1):167-17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16
    [摘要](129) [HTML](0) [PDF 1.57 M](65)
    摘要:
    目的 对益宫颗粒治疗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应用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卫生技术评估等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药品质量保障性和中医药特色“7+1”个维度开展益宫颗粒临床综合评价。结果 (1)安全性:益宫颗粒未见明显急、慢毒性,上市后统计2019年1月—2022年6月益宫颗粒药品不良反应的粗略发生率为2.9/100 000人/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宫颗粒/益宫颗粒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有效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宫颗粒/益宫颗粒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提高产后恶露不绝的总有效率[RR=1.15,95%CI(1.12~1.19),Z=8.62,P<0.000 01]、术后泌乳改善率[RR=0.20,95%CI(0.14~0.27),Z=6.21,P<0.000 01]、术后7 d阴道止血率[RR=0.18,95%CI(0.12~0.24),Z=5.68,P<0.000 01],降低术后28 d阴道未止血率[RR=-0.07,95%CI(-0.12~-0.01),Z=2.41,P=0.02],降低术后14 d宫腔深度[MD=-1.25,95%CI(-1.39~-1.11),Z=18.05,P<0.000 01],缩小子宫三径和[MD=-37.57,95%CI(-45.21~-29.87),Z=9.59,P<0.000 01]。(3)经济性:药物经济学研究显示,与产复康颗粒相比,益宫颗粒是具有经济性的方案。(4)创新性:调研结果显示,益宫颗粒为独家专利品种,具有理论创新性,能满足临床未满足的、关键的需求。(5)适宜性:益宫颗粒说明书信息完整,储存方便,患者依从性较高,调研结果显示,在药品信息和药品临床使用方面其均具有较好的适宜性。(6)可及性:益宫颗粒价格水平(0.57)较低,可负担性(13.42%)较好。(7)药品质量保障性:益宫颗粒的中药材具有基源道地性,鉴定、贮存和使用等符合国家标准和药典要求,近3年抽检无不合格情况。(8)中医药特色:益宫颗粒源于民间验方,上市后被广泛应用,颇具中医药特色。结论 益宫颗粒治疗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价值较好,可为临床合理用药与科学决策提供循证参考。
    19  基于FAERS数据库的银杏叶提取物相关过敏反应的数据挖掘
    李莹,关茗元,施亚敏
    2025, 48(1):180-18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17
    [摘要](168) [HTML](0) [PDF 1.28 M](65)
    摘要:
    目的 分析与银杏叶提取物有关的过敏反应不良事件信号特征,以期为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采用比例失衡法与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结合进行信号监测,提取满足信号阈值的不良事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 筛选出使用银杏叶提取物且上报过敏反应的病例133例,不良事件报告376例。满足信号阈值的不良事件有咳嗽、胸部不适、异物感、哮鸣、瘙痒,严重的不良事件信号有心脏呼吸骤停。结论 FAERS数据库中所收录的与银杏叶提取物使用相关的过敏反应主要是呼吸系统反应,同时患者的基础疾病与合并用药也可能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所以在应用该类药物时应针对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用药监护,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20  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类药物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风险分析与研究
    狄潘潘,邢晓勤,梁海,贾淑云
    2025, 48(1):186-19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18
    [摘要](176) [HTML](0) [PDF 1.23 M](59)
    摘要:
    目的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评估和比较不同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该类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FAERS建库至2024年第一季度以抗肿瘤单克隆抗体作为首要怀疑药物,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作为首选术语的病例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和综合标准法(MHRA)研究抗肿瘤单克隆抗体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导致的严重结局和死亡率。结果 共收集到3 182份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报告,上报国家以美国为主(23.79%),上报人员以医务人员为主(95.76%)。患者年龄以18~64岁占比最高(35.42%),男性占比较女性高(49.31% vs 34.54%)。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最常见报道为利妥昔单抗治疗(865例);莫妥珠单抗在抗肿瘤单克隆抗体治疗中信号最强[ROR=972.56,95% CI=665.75~1 420.78;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748.85,χ2=25 161.11];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相关死亡率以奥加伊妥珠单抗最高(31.25%)。结论 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相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后果较为严重,临床在使用抗肿瘤单克隆抗体时应警惕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可能,尤其是患有血液系统肿瘤的患者。
    21  基于CiteSpace的逍遥散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文献计量学分析
    张家和,赵东升,高明周,赵璇,李肖,张秀云
    2025, 48(1):194-20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19
    [摘要](170) [HTML](0) [PDF 2.12 M](62)
    摘要:
    目的 分析2000—2022年逍遥散研究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为该复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方法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集数据库,检索逍遥散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趋势、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经数据清洗,得到中文文献956篇,英文文献225篇;自2000年以来,逍遥散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陈家旭(北京中医药大学)、秦雪梅(山西大学)、曾南(成都中医药大学)是该领域发文量前3的作者,其所在单位同样为主要研究机构;中文文献主要集中在抑郁症、乳腺癌及月经不调等方面,英文文献主要聚焦在抑郁症方面;近年来逍遥散研究热点逐渐由乳腺癌、月经不调、黄褐斑等向抗抑郁领域发展,其抗抑郁症机制主要集中在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能量代谢、肠道菌群、免疫等方面。但是,目前在逍遥散抗抑郁研究方面存在一些复方应用层面的问题,包括药味组成比例不统一、用药剂量范围过大、单味药是否炮制以及提取方法各有不同等,这将造成所制备的提取物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所引起的药效及其作用机制可能也有所不同,这些问题制约了其长远发展。结论 逍遥散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方面已有大量积累,但因抑郁症发病机制复杂,逍遥散抗抑郁机制方面的研究仍需继续深入,如利用同位素示踪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组学、单细胞转录组学等对其能量代谢、菌群调节和免疫调控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逍遥散的抗抑郁研究带来突破性创新。
    22  基于文献计量学氢吗啡酮研究现状与热点可视化分析
    沈青松,叶济世,孙苗苗,夏中元,陈璟莉
    2025, 48(1):208-22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20
    [摘要](148) [HTML](0) [PDF 2.73 M](60)
    摘要:
    目的 评估和分析1984年—2023年关于氢吗啡酮研究的论文数量和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相关基因及疾病研究趋势。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检索1984年—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WoS)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有关氢吗啡酮的文献,利用多种文献计量学软件和公共数据库平台对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共被引文献、关键词,基因及疾病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近40年,有关氢吗啡酮的研究发展迅速,国内外数据库中氢吗啡酮相关研究均逐年增加,近10年增长更快。中英文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目前对氢吗啡酮的研究以慢性疼痛、术后镇痛、疼痛管理、麻醉为主;氢吗啡酮研究相关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黏液型阿片样受体(OPRM1)、肾素结合蛋白(RENBP)、白细胞介素6 (IL-6)和CYP450 2D6酶(CYP2D6)热度较高。白蛋白(ALB)、人胰岛素(INS)、PPIG、细胞色素P450 3A4酶(CYP3A4)、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 2(PTGS2)、阿黑皮素原(POMC)、OPRM1、细胞色素P450 1A2酶(CYP1A2),这些蛋白可能为与氢吗啡酮研究密切相关的核心蛋白。结论 氢吗啡酮相关研究的数量及质量均快速增长,研究热点集中于癌性疼痛、急慢性疼痛管理、不良反应等。这些分析对深入理解氢吗啡酮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及确定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
    23  吴茱萸肝毒性研究进展
    朱叶寒,周梦娇,汤露环,吴梦茹,徐振娜,陈妍妍,窦志英,姚雅琦
    2025, 48(1):221-23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21
    [摘要](175) [HTML](0) [PDF 1.34 M](68)
    摘要:
    吴茱萸是中医古籍及现代药典中记载的传统中药材之一,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但因其近年来引发的肝脏毒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经研究发现不同基原的吴茱萸所含的肝毒性成分有所差别,其肝毒性主要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去氢吴茱萸碱等生物碱和挥发油引起,其肝毒性机制繁多而复杂,主要与过氧化损伤、炎症反应、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胆汁淤滞、蛋白加合物的形成、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等机制异常有关,实际应用通过配伍和炮制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网络毒理学、高内涵筛选技术、定量构效关系(QSAR)毒性预测、多组学分析、类器官技术和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深入理解吴茱萸致肝毒性的潜在毒性成分、机制和减毒原理,并为其临床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24  植物中脂肪酸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周丽新,王玮,梁柳婵,何新,纪瑞锋
    2025, 48(1):231-24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22
    [摘要](203) [HTML](0) [PDF 1.46 M](61)
    摘要:
    脂肪酸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其在植物体内存在状态分为结合型与游离型2种形式。它们广泛分布于植物的种子与果实中,其中结合型脂肪酸主要以三酰甘油的形式存在,属于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素之一,不仅提供能量,还供应必需的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游离型脂肪酸,由长链烷烃基团与羧酸基相连,根据碳链的长短和饱和度的不同,可进一步细分为多种类型。因不饱和脂肪酸在维持生理功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故其受到广泛关注。对植物源脂肪酸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类与总结,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特别强调了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调节血脂、心脏保护、神经保护和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脂肪酸类植物资源的深入开发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5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仇静茹,林志,霍桂桃,李双星,杨艳伟,张頔,耿兴超,屈哲
    2025, 48(1):243-24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23
    [摘要](177) [HTML](0) [PDF 1.16 M](148)
    摘要:
    神经毒性是传统抗肿瘤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外周神经系统毒性,所引起的神经病变可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影响预后,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代谢治疗、基因治疗等相关的多种新型抗肿瘤治疗产品不断获批上市,随之也出现了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报道,如细胞治疗产品引起的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基因治疗产品引起的病毒载体相关神经毒性。总结了抗肿瘤药物神经毒性评估的一般原则,对各类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神经毒性临床表现、毒性机制和治疗措施进行综述,为抗肿瘤药物的神经毒性研究、临床及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
    26  热疗对肿瘤免疫的影响及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杨宁,刘柏杨,章思偲,王浩强,周娟,谢波
    2025, 48(1):250-25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24
    [摘要](232) [HTML](0) [PDF 1.16 M](132)
    摘要:
    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显著上升,寻找新的治疗模式以提高疗效成为肿瘤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热疗是继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之外的一种肿瘤治疗手段,逐渐受到关注。热疗通过提高肿瘤组织温度,诱导肿瘤细胞坏死,释放肿瘤抗原,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清除免疫抑制性细胞,从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此外,热疗还可上调肿瘤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和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效应细胞,进一步促进免疫反应。热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在多种肿瘤模型中显示出协同效应,显著提高抗肿瘤治疗效果。系统总结热疗对肿瘤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免疫治疗的联合策略,旨在为未来肿瘤治疗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27  基于心脏电生理探讨中药诱导心脏毒性机制及预防措施
    王选阳,高原,李彬,于瑞,谢世阳,周璐烨,孙雨蝶,朱明军
    2025, 48(1):256-26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5.01.025
    [摘要](101) [HTML](0) [PDF 1.28 M](60)
    摘要:
    中医药在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方面有数千年历史,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突出贡献,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却面临重大质疑。心脏毒性对于中药临床毒副作用研究以及创新药物研发至关重要,目前关于心脏毒性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减轻肿瘤化疗后所诱导心脏毒性和其他药物所致心脏不良反应,中药自身所发生的心脏毒性机制及安全用药方面研究相对匮乏。心脏电生理现象作为心脏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特性之一,心肌细胞正常的电生理活动保障心脏功能的有效运转。为了深入研究中药自身成分中的心脏毒性与作用机制,提高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基于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的心脏电生理特性,总结中药单体与复方诱导心脏毒性的机理机制。同时借助计算机虚拟模型、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iPSC-CMs)和心脏类器官(hCO)、膜片钳技术等国际公认的药物心脏毒性评价技术创建中药心脏毒性安全评价平台,运用中医传统理论为中药在临床应用时所诱导心脏毒性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为鉴定中药心脏毒性以及中药临床应用所致心脏不良反应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新药研发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