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7卷第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47(9).
    [摘要](98) [HTML](0) [PDF 4.75 M](196)
    摘要:
    2  目录
    2024, 47(9).
    [摘要](87) [HTML](0) [PDF 1.14 M](210)
    摘要:
    3  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药物临床研发与评价的思考
    林琳,陈颖
    2024, 47(9):1937-194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01
    [摘要](185) [HTML](0) [PDF 1.24 M](238)
    摘要: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主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根据临床特征GvHD主要分为急性GvHD和慢性GvHD,可累及皮肤、肝脏、胃肠道等全身多个器官,是一种严重且异质性高的疾病。糖皮质激素是GvHD一线系统治疗,激素难治GvHD的患者预后较差。近年来,GvHD新药研发成为热点,伊布替尼、芦可替尼、贝舒地尔相继在国际获批用于GvHD二线和/或后线治疗用药,国内也有多个创新药正处于临床研发阶段。在总结近年上市药物临床研发经验以及国外监管考量的基础上,从技术审评角度,结合GvHD临床需求、疾病和药物特点、国内外差异等,对GvHD治疗药物的临床研发和评价中关注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以期为此类药物的临床研发和评价提供参考,加快创新药物研发。
    4  网络药理学结合谱效关系及分子对接探讨五味甘露抗炎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蔡维维,朱雪锐,张仕杰,侯豹,陈静,米玛,孙海建,邱丽颖
    2024, 47(9):1944-195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02
    [摘要](319) [HTML](0) [PDF 10.06 M](329)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谱效关系及分子对接,探讨五味甘露抗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Pubchem、UniProt、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筛选五味甘露的活性成分及抗炎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Cytoscape3.7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细胞炎症模型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结合分析五味甘露不同极性部位的抗炎活性和药效成分。采用Discovery Studio Lib Dock软件将主要药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共获取五味甘露抗炎成分125个,潜在抗炎靶点251个,得到核心靶点131个,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重要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到20条相关通路,其中涉及基因较多的包括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通路,诸多通路均涉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核心靶点。五味甘露的醋酸乙酯相能够抑制炎症相关的NLRP3、IL-1β、TNF的表达,且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305.0±11.4)mg·g-1。LC-MS图谱分析和分子对接实验显示醋酸乙酯相中山柰酚、杨梅素、异荭草素、异槲皮苷和黄芪苷等黄酮类物质的离子强度远远高于单味药材且其母核结构与NLRP3受体蛋白的7个氨基酸活性位点有显著的相互作用。结论 五味甘露抗炎的主要物质为黄酮类,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起到抗炎作用。
    5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究清金益气颗粒抗疲劳作用机制
    张雨航,温涛,杨志华,潘桂赟,宋志会,郭泽慧,孟琪峰,李真真,吕清波,王怡
    2024, 47(9):1960-197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03
    [摘要](220) [HTML](0) [PDF 4.05 M](402)
    摘要:
    目的 探究清金益气颗粒抗疲劳的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高通量中药实验和参考指南数据库(HERB)、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获取药物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收集疲劳的作用靶点;利用VENNY 2.1获取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再联合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疲劳交集靶点相互关系网络;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清金益气颗粒抗疲劳的作用机制;选取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通过负重力竭游泳实验观察小鼠负重力竭游泳时间;非负重游泳实验测定小鼠血清乳酸(BLA)、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肝糖原(LG)、肌糖原(MG)、葡萄糖(GLU)等指标评价清金益气颗粒抗疲劳药效。结果 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清金益气颗粒抗疲劳的210个潜在作用靶点主要富集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缺氧诱导因子1(HIF-1)、叉头框蛋白O(FoxO)等信号通路上,其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蛋白结合能力较好。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清金益气颗粒可通过延长小鼠负重5%力竭游泳时间,降低非负重游泳小鼠血清中BLA、BUN、MDA水平,增加机体LG、MG、GLU水平储存和LDH、SOD、GSH-Px活性发挥抗疲劳作用。结论 清金益气颗粒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MAPK、HIF-1、FoxO等信号通路影响机体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发挥抗疲劳的作用。
    6  六棱菊提取物通过上调Nrf2信号通路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
    黄晓东,钟文,青冰,邓青梅,周广运,魏江存
    2024, 47(9):1971-198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04
    [摘要](265) [HTML](0) [PDF 13.17 M](270)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以及动物实验探讨六棱菊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得到六棱菊的活性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on和疾病数据库(GeneCards)和PharmMapper数据库预测六棱菊成分相关靶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MAFLD和氧化应激相关靶标,通过STRING和Cytoscape3.9.1软件建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模型并找到关键靶点。对六棱菊治疗MAFLD的靶标进行GO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50只C57BL/6J雄性无菌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六棱菊提取物低、中、高剂量(1.25、2.50、5.00 g·kg-1)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8周进行MAFLD造模,造模后给药6周。实验第14周末处死小鼠,比较各组小鼠肝脏指数、肝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及肝脏中脂肪含量,测定血清转氨酶、肝脏脂肪水平以及肝组织的氧化损伤指标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信号通路重要基因和蛋白Nrf2、NAD(P)H喹啉氧化酶1 (Nqo1)、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GSK-3β)和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Fyn)的表达水平。结果 网络药理学获得六棱菊、MAFLD、氧化应激的交集靶点共304个,六棱菊可能通过TNF、AKT1、ALB、EGFR、STAT3、NFE2L2等核心靶点作用于HIF-1、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甲状腺激素、FoxO、PI3K-Akt、TNF信号通路等发挥MAFLD治疗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整体状态差,肝脏组织大面积脂肪变性及脂质浸润,血清转氨酶、肝脏脂肪水平明显升高,证实了高脂饲料饮食喂养8周成功构建了小鼠MAFLD模型;各药物干预治疗组小鼠肝脏指数、肝脏病理变化和肝脏脂肪水平,血清转氨酶、脂质过氧化水平和Nrf2信号通路重要基因和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改变(P<0.05),其中,六棱菊提取物高剂量组改变最为明显。结论 不同剂量六棱菊提取物干预均能明显改善MAFLD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肝脏脂质沉积、肝功能指标,降低肝脏指数,可能与调控Nrf2信号通路的表达,降低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水平和炎症反应的表达有关。
    7  栀子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及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机制研究
    侯长周,张建锋,安海,杨德函,侯晓杰,张科
    2024, 47(9):1985-199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05
    [摘要](189) [HTML](0) [PDF 7.22 M](304)
    摘要:
    目的 研究栀子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作用并预测其机制。方法 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细胞病变效应(CPE)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探索栀子提取物对RSV的抑制作用;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中搜索栀子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靶点,在GeneCards、OMIM、Disgen数据库中获取RSV相关靶点,获取药物-病毒交集基因后构建关键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用分子对接进行验证;交集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结果 栀子提取物半数细胞毒性浓度(TC50)为4.621 mg·mL-1,质量浓度为3.543 8、1.771 9、0.886 0 mg·mL-1时有显著抗RSV作用,且随质量浓度增加,抗RSV作用越强。网络药理学共筛选到栀子有效化合物10个[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可视化结果显示有118个节点,主要靶点有蛋白激酶Bα (AKT1)、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表皮生长因子(EGFR)等;GO结果显示主要与蛋白激酶B信号的正向调节、蛋白质磷酸化等生物过程(BP);质膜、大分子复合物等细胞组成(CC); ATP结合、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等分子功能(MF)有关。KEGG通路富集到117条信号通路(FDR<0.01),主要与肿瘤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D-L1)的表达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检查点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C型凝集素受体(CLRs)等信号通路有关。结论 栀子提取物有显著抗RSV作用,可能主要以豆甾醇、吡嗪环辛烯-4a-羧酸、β-谷甾醇、藏红花酸等成分与EGFR、SR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等靶点相结合,通过PD-L1表达和PD-1、PI3K-Akt、CLRs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
    8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5种甘草酸类药物心脏保护作用评价
    李伟,李晓彬,董宇晴,于淑晴,陈红斗,张驰,陆伟,杨晴晴
    2024, 47(9):1995-200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06
    [摘要](270) [HTML](0) [PDF 35.11 M](183)
    摘要:
    目的 利用斑马鱼模型评价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复方甘草酸苷片、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和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 5种甘草酸类药物制剂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正常发育至受精后48 h的心脏荧光转基因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将斑马鱼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和不同浓度甘草酸制剂样品组。在24孔板里分别给予不同浓度样品、阳性对照药物和造模药物,加培养水至2 mL后,置于(28±5)℃恒温光照培养箱让胚胎继续发育。24 h后,用培养水清洗斑马鱼,置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斑马鱼心律变化并拍照。其中抗心律失常活性的阳性药为丹红注射液(9 μL·mL-1),造模药为特非那定(15 μg·mL-1),统计斑马鱼1 min的心率及静脉窦和动脉球之间的距离(SV-BA)。抗心衰活性的阳性药为地高辛(0.1 μg·mL-1),造模药品为阿霉素(60 μmol·L-1),统计斑马鱼1 min的心率、心包面积、心室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结果 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及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活性,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具有较好的抗心衰活性。结论 5种甘草酸制剂在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衰方面具有不同程度活性,可为开发甘草酸类药物在心脏保护方面的适应症提供理论依据。
    9  MiRNA-126硬脂胺阳离子脂质体递送系统的构建及细胞摄取考察
    唐永瑜,邰诗蝶,吴兴杰,陈英,冯发进,沈祥春,邹弢,陶玲
    2024, 47(9):2006-20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07
    [摘要](244) [HTML](0) [PDF 3.60 M](234)
    摘要:
    目的 基于阳离子脂质体制备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单克隆抗体(VCAM-1 mAb)修饰的负载微小RNA-126(miR-126)的靶向递送系统,并初步评价其稳定性、细胞毒性及细胞摄取。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挤出法制备硬脂胺阳离子脂质体(SCL),以脂质体粒径、电位为指标,单因素法考察大豆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硬脂胺用量、无水乙醇的用量、成膜温度、水合介质用量、水合制备温度、水合制备时间;并考察其稀释稳定性及储存稳定性。采用琼脂糖凝胶阻滞实验考察SCL对miR-126的负载能力及对酶解的保护效果。利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交联法制备VCAM-1 mAb修饰的SCL(Va-SCL),并通过SDS-PAGE法考察VCAM-1 mAb与SCL的耦连效率。MTT法考察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毒性,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考察正常HUVECs及LPS(1 μg·mL-1)刺激后HUVECs对miR-126、SCL/miR-126、Va-SCL/miR-126的摄取情况。结果 精密称量大豆磷脂120 mg、胆固醇40 mg、硬脂胺10 mg于茄形瓶中,加入5 mL无水乙醇,50℃超声(功率300 W、频率40 kHz)使其充分溶解,肉眼观察无可见颗粒物或者不溶物,水浴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在瓶壁上形成均匀透明的脂质薄膜;加入12 mL DEPC水作为水合介质,水浴超声30 min,挤出器过孔径为200 nm聚碳酸酯膜7次,取续滤液,得SCL,稳定性良好。当氮磷比为10∶1时,SCL能够有效负载miR-126;miR-126通过静电吸附于SCL表面,SCL一定程度上保护miR-126不被酶解。SDS-PAGE结果显示,VCAM-1mAb与SCL成功偶联,接枝率为(53.2±7.6)%。MTT结果显示,Va-SCL、Va-SCL/miR-126对HUVECs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7.38、71.61 nmol·L-1,SCL、SCL/miR-126的IC50值分别为81.03、97.79 nmol·L-1。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结果均显示Va-SCL/miR-126的细胞摄取效果更为明显。结论 成功制备了Va-SCL/miR-126,能明显增加miR-126的细胞摄取。
    10  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中挥发性成分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李小敏,宫贺,梁浩明,卓韦杰,林碧珊,高永坚,刘昌孝,何新
    2024, 47(9):2017-202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08
    [摘要](205) [HTML](0) [PDF 2.53 M](251)
    摘要:
    目的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经典名方当归补血汤在饮片、基准样品、提取液、浓缩液、浸膏粉及颗粒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建立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探究其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采用GC-MS技术对当归补血汤基准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指认,判定其成分归属,借助NIST 20s.lib数据库及对照品比对筛选出共有成分,建立共有成分的GC-MS含量测定方法,探究其在饮片-基准样品、饮片-提取液、提取液-浓缩液、浓缩液-浸膏粉、浸膏粉-颗粒中的量值传递规律。结果 当归补血汤基准样品中共检出10个响应较好的成分,其中2个来自黄芪,8个来自酒当归,筛选出苯甲酸、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H 4个共有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此4个成分从饮片到颗粒得到有效传递,且苯甲酸、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和洋川芎内酯H在颗粒的转移率与基准样品较接近,而藁本内酯在浓缩和喷干工艺中损失较多,导致转移率相差较大。结论 从饮片到颗粒的传递过程中,不同挥发性成分的传递规律不一致,有必要优选合适生产工艺保留挥发性成分,并选择合理评价指标进行质量控制。
    11  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恒河猴眼球一致性制片方法的建立
    杨艳伟,林志,屈哲,张頔,李双星,陈旭林,高苏涛,张勇,柳风丽,耿兴超,霍桂桃
    2024, 47(9):2026-203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09
    [摘要](151) [HTML](0) [PDF 18.81 M](210)
    摘要:
    目的 建立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能充分涵盖正常恒河猴眼球解剖组织学结构和恒河猴眼球实施异种角膜内皮植片移植后包含角膜及异种角膜内皮植片的一致性组织制片方法。方法 成年恒河猴10只为对照组,10只为模型组,模型组右眼实施异种角膜内皮植片移植手术。动物剖检时,摘取眼球,采用Davidson's液固定。左侧正常眼球:在平行于颞侧睫状后长动脉及视神经上方1 mm处,使用取材刀片沿视神经、黄斑(中心凹)与角膜作一切面,切片经常规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后进行镜检。右侧眼球:从睫状体后方切取角膜及虹膜,摘除晶状体,然后使角膜面向上,间隔2.5 mm切取角膜及虹膜,将切取的组织以切面向下按顺序放入分格包埋盒中,剩余眼球组织再切3个横切面并放入包埋盒,然后组织经脱水、包埋、切片和HE染色及Masson染色,最后对正常眼球、角膜及异种角膜内皮植片的解剖及组织学结构特点进行确认。结果 所制备的正常眼球切片可清晰显示眼球所有组织结构,染色鲜艳,眼球形态真实。实施异种角膜内皮植片移植后,眼球角膜及异种角膜内皮植片结构清晰,且能良好地展示异种角膜内皮植片与角膜的贴合状态。所制备的组织切片表面平整,未见人工假象。结论 通过自主建立的制片方法,可获得包含所有眼球组织结构特征的正常眼球切片,以及包含完整角膜、异种角膜内皮植片及眼球其他组织的良好切片。所建立的眼球制片方法简单易行,并且一致性较高,可用于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眼部用药及实施异种角膜内皮植片移植后眼部的病理学评价。
    12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人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纤维化形成的影响
    李冰冰,丁美琪,孙新慧,王荣
    2024, 47(9):2032-204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10
    [摘要](280) [HTML](0) [PDF 3.00 M](279)
    摘要:
    目的 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ADSCs-Exos)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12Z)增殖以及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ADSCs-Exos,并通过透射电镜(TEM)、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Western blotting鉴定;采用PKH26标记外泌体法观察12Z细胞对外泌体的吞噬内化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ADSCs-Exos (12.5、25.0、50.0 μg·mL-1)对12Z细胞增殖的影响;将12Z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ADSCs-Exos(12.5、25.0、50.0 μg·mL-1)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TGF-β1(5 ng·mL-1)诱导细胞纤维化,给药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纤维化因子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提取的ADSCs-Exos呈现圆形颗粒,清晰可见;总萃取物的平均粒径为122.6 nm,浓度为1.8×106颗粒·mL-1;CD9、CD63和TSG101在ADSCs-Exos均有表达,且Calnexin蛋白未表达,符合外泌体的特征。12Z细胞可以成功将ADSCs-Exos吞噬内化;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25 μg·mL-1 ADSCs-Exos干预24 h后12Z细胞的相对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的CTGFCOL1A1、α-SMA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12.5、25.0 μg·mL-1 ADSCs-Exos组CTGFCOL1A1、α-SMA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0.01、0.001);50.0 μg·mL-1 ADSCs-Exos组α-SMA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1)。结论 ADSCs-Exos可被12Z细胞所吞噬,抑制12Z细胞的增殖,并且降低细胞纤维化相关因子基因的表达水平。
    13  梓醇调节Hedgehog通路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大鼠的卵巢保护作用
    丁怡,于潇,江银,王玉超,张芳,徐丁洁
    2024, 47(9):2041-204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11
    [摘要](152) [HTML](0) [PDF 11.31 M](208)
    摘要:
    目的 探究梓醇调节Hedgehog通路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大鼠的卵巢保护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梓醇低、高剂量(30、60 mg·kg-1)组,梓醇(60 mg·kg-1)+GANT-61(40 mg·kg-1,Hedgehog通路抑制剂)组,除对照组外,每天ig 1次50 mg·kg-1的雷公藤多苷混悬液,连续14 d,制备POI模型,模型成功后每天ip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取卵巢组织计算大鼠卵巢指数;ELISA测定血清激素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试剂盒检测卵巢组织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CAT)水平;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结构并进行卵泡计数;TUNEL检测卵巢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卵巢组织cleaved Caspase-3、Bax、Bcl-2、Shh、Gli1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形态明显损伤,卵巢指数、血清E2水平、卵巢组织中SOD和CAT水平、生长卵泡数量、Bcl-2、Shh、Gli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FSH和LH水平、卵巢组织中ROS和MDA水平、闭锁卵泡数量、细胞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梓醇30、60 mg·kg-1组大鼠卵巢组织形态损伤明显减轻,卵巢指数、血清E2水平、卵巢组织中SOD和CAT水平、生长卵泡数量、Bcl-2、Shh、Gli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FSH和LH水平、卵巢组织中ROS和MDA水平、闭锁卵泡数量、细胞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GANT-61可减轻梓醇对POI大鼠卵巢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 梓醇可降低POI大鼠卵巢组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调控血清激素水平,进而改善卵巢功能,可能是通过激活Hedgehog通路实现的。
    14  光甘草定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影响
    杨丽娜,侯亚琼
    2024, 47(9):2049-205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12
    [摘要](199) [HTML](0) [PDF 15.14 M](191)
    摘要:
    目的 探究光甘草定(GLA)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的影响并分析其是否与调节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有关。方法 MTT法检测0、10、20、40、80、160、320 μmol·L-1GLA对人食管癌细胞KYSE150存活率的影响,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确定80、40、20 μmol·L-1为后续实验GLA浓度,并设置对照组、GLA(80 μmol·L-1)+Colivelin(0.5 μmol·L-1,JAK2/STAT3通路激活剂)组、GLA(80 μmol·L-1)+baricitini (10 μmol·L-1,JAK2抑制剂)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伤口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Westren blotting法检测JAK2/STAT3通路及增殖、迁移蛋白表达。建立食管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GLA(50 mg·kg-1)组,每天ig给药1次,治疗3周后处死小鼠,分析肿瘤质量、体积,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组织中JAK2、STAT3阳性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GLA组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细胞活力、细胞克隆数、侵袭数、迁移率显著降低(P<0.05)。与GLA 80 μmol·L-1组比较,GLA+Colivelin组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细胞活力、细胞克隆数、侵袭数、迁移率显著升高(P<0.05);GLA+baricitini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活力、细胞克隆数、侵袭数、迁移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GLA组细胞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JAK2、p-STAT3、c-MYC、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GLA 80 μmol·L-1组比较,GLA+Colivelin组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JAK2、p-STAT3、c-MYC、Ki67、MMP-9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GLA+baricitini组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JAK2、p-STAT3、c-MYC、Ki67、MMP-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裸鼠比较,GLA组肿瘤质量和体积显著降低(P<0.05),JAK2、STAT3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GLA可能抑制JAK2/STAT3通路,进而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并促进凋亡。
    15  基于微流控技术制备天麻素多囊脂质体及脑靶向评价
    罗永明,车鑫,王红伟,康致超,王立红
    2024, 47(9):2058-206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13
    [摘要](249) [HTML](0) [PDF 2.51 M](265)
    摘要:
    目的 运用微流控技术制备天麻素(GAS)多囊脂质体(GAS-MVLs),考察GAS-MVLs在小鼠体内药动学及脑靶向性。方法 以成形性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GAS-MVLs成形工艺;以包封率为指标,以药脂比(GAS∶卵磷脂)、醇脂比(胆固醇∶卵磷脂)、卵磷脂与三油酸甘油酯的质量比、聚山梨酯80的质量浓度为变量,正交试验优化GAS-MVLs处方;对GAS-MVLs进行包封率、粒径、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形态进行表征,进行体外累积释放率及初步稳定性试验。采用HPLC法测定小鼠给予GAS、GAS-MVLs(30 mg·kg-1)后5、15、30、60、90、120、150、180、240、300 min血浆及脑组织中GAS的浓度,以相对摄取率(Re)、靶向效率(Te)及脑内峰浓度比(Ce)评价GAS-MVLs脑靶向性。结果 优化处方为药脂比为1∶2,醇脂比为1∶1,卵磷脂与三油酸甘油酯为1∶1.5,聚山梨酯80质量浓度为6%。精密称取处方量的卵磷脂、胆固醇、三油酸甘油酯溶于氯仿-乙醚(2∶1)混合溶剂为脂相,精密称取GAS溶于水作为内水相,内水相与脂相体积比为2∶3,将内水相加入到脂相中,在冰水浴下超声3 min,形成初乳;以6%聚山梨酯80为外水相,与初乳从不同入口注入微流控装置中,通过Y型芯片,设置总体积流量(18.78 mL·h-1)和体积流量比(外水相∶初乳=23∶1),经氮气去除有机溶剂,得GAS-MVLs。GAS-MVLs平均粒径为(2.09±0.14) μm,PDI为0.258±0.013,平均包封率为(34.47±0.39)%,分布均匀,形态圆整,结构致密。GAS在溶出介质中迅速溶解,6 h的释放量接近90%;GAS-MVLs在前6 h释放速度较快,随后接近平衡,72 h最大累积释放率在65%左右。稳定性试验中GAS-MVLs的平均粒径缓慢增大,包封率缓慢下降。药动学试验Re为5.70、Te为0.37、Ce为2.04。结论 采用微流控技术成功制备GAS-MVLs,可显著提高GAS的脑内富集程度。
    16  不同孵育系统下人体外细胞因子释放差异的评价方法研究
    刘静,王全军,聂荷香,许慧彬,董延生
    2024, 47(9):2067-207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14
    [摘要](245) [HTML](0) [PDF 1.56 M](219)
    摘要:
    目的 以3种不同的抗体包被方法,评估人外周血细胞在OKT3刺激前后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的含量,为免疫治疗药物上市前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健康人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得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液氮罐中冻存备用,在固相干法、固相湿法(包被24、48 h)及液相法条件下,不同OKT3刺激浓度(1、2 μg·孔-1)、刺激时间(24、48 h)下,以多功能流式点阵仪(Luminex)检测分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固相干法中OKT3刺激PBMC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显著,OKT3包被48 h、刺激48 h各细胞因子(IL-2、IL-6、IL-10、IFN-γ、TNF-α)分别为阴性对照的6、2、22、214、51倍(1 μg·孔-1),5、2、26、194、48倍(2 μg·孔-1);OKT3包被48 h、刺激24 h各细胞因子(IL-2、IL-6、IL-10、IFN-γ、TNF-α)分别为阴性对照的3、2、2、171、19倍(1 μg·孔-1),4、2、3、174、21倍(2 μg·孔-1);OKT3包被24 h、刺激48 h试验组中,各细胞因子(IL-2、IL-6、IL-10、IFN-γ、TNF-α)分别为阴性对照的6、2、28、356、50倍(1 μg·孔-1),6、2、35、349、64倍(2 μg·孔-1); OKT3包被24 h、刺激24 h各细胞因子(IL-2、IL-6、IL-10、IFN-γ、TNF-α)分别为阴性对照的3、2、1、127、16倍(1 μg·孔-1),3、1、2、115、13倍(2 μg·孔-1),表明随着OKT3包被时间延长、与PBMC作用时间延长组别效果更明显;固相湿法与液相法中IL-10呈现明显的含量降低,且二者在释放程度上相当,无组别关系。结论 固相干法孵育系统较固相湿法及液相法有明显的优势,并且OKT3作为阳性对照刺激PBMC诱导人体外细胞因子释放效果显著,可以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遵循GLP的毒理学试验中使用该方法评估药物引起细胞因子风暴的风险。
    17  安全药理学研究中不同QT校正公式在清醒Beagle犬中的比较
    王庚莉,曹竹杰,黄芯玉,王三龙,张素才
    2024, 47(9):2075-208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15
    [摘要](241) [HTML](0) [PDF 1.92 M](247)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的校正公式来确定适合清醒Beagle犬QT间期校正的公式,以用于非临床安全药理学研究。方法 用12只已进行遥测植入的Beagle犬(雌、雄各半)连续采集至少24 h的心电图数据,测量并分析该期间内动物的RR和QT间期,采用8种校正公式(QTcF、QTcB、QTcHDG、QTcV、QTcFRM、QTcNAK、QTcI、QTca)计算QTc,然后对不同校正公式计算的QTc与RR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寻找R值最接近零和P值最大的校正公式,并进行性别间的差异比较。结果 使用8种校正公式计算的QTc比较显示,QTca个体校正公式校正的R值为-0.025,P值为0.679;QTcI校正的R值为-0.040,P值为0.501;QTcF校正的R值为0.044,P值为0.461。与其他公式相比QTca校正公式的R值最接近于零并且P值最高,表明QTca计算的QTc受RR的影响程度最小,且表明QTc与RR 2个变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在雄性Beagle犬中,通过QTcI个体校正公式校正的R值为0.070,P值为0.401;其次是QTca,R值为0.072,P值为0.391;再者为QTcF,R值为0.118,P值为0.159。在雌性Beagle犬中,通过QTcF通用校正公式校正的R值为-0.026,P值为0.755;其次是QTca,R值为-0.135,P值为0.108。雄性和雌性Beagle犬之间通过与其他公式的R值和P值的比较,表明QTca和QTcF校正公式计算的QTc都受RR影响程度较小且表明QTc与RR 2个变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在本机构试验条件下,使用个体校正公式QTca更适合校正清醒无束缚条件下Beagle犬的QT间期,可作为安全药理学研究中的优选方式。
    18  溴己新LC-MS/MS法测定及大鼠吸入给药后分布动力学研究
    杨俊凤,刘全国,赵琳,李冬芝,辛飞洋,夏媛媛,胡金芳
    2024, 47(9):2082-208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16
    [摘要](227) [HTML](0) [PDF 1.40 M](255)
    摘要: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及肺部组织中溴己新浓度测定的LC-MS/MS方法,并对大鼠给予盐酸溴己新雾化吸入溶液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后药物在血浆及肺部组织分布进行比较。方法 样品处理采用简便的蛋白沉淀法,内标为苯海拉明,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有机相为甲醇,水相为0.5%甲酸-5%甲醇水溶液,采用梯度程序进行洗脱,在电喷雾离子化源(ESI)的正离子模式下以多重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检测。对血浆和肺组织中溴己新的分析方法分别进行了完整验证和部分验证。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雾化吸入给予盐酸溴己新雾化吸入溶液受试及参比制剂,定时采集血浆、肺、气管支气管并测定溴己新的浓度。结果 血浆及肺组织中溴己新浓度测定的分析方法验证各项均符合指导原则规定。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大鼠血浆、肺、气管支气管中的分布速度、分布程度基本一致,在主要靶部位气管支气管中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4%。结论 建立的LC-MS/MS分析方法快速、灵敏、简便,两种制剂在大鼠血浆及肺部组织分布具有一致性,可为该新剂型的国产化提供数据支持。
    19  基于ERK/mTOR通路探讨蔓性千斤拔素A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徐志鹏,唐云丽,杨世林,高红伟,苑仁祎坤
    2024, 47(9):2090-209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17
    [摘要](136) [HTML](0) [PDF 3.98 M](205)
    摘要:
    目的 探讨蔓性千斤拔素A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及蔓性千斤拔素A低、中、高浓度(20、25、30 μmol·L-1)组或对照组、蔓性千斤拔素A 30 μmol·L-1、SCH772984 10 μmol·L-1+蔓性千斤拔素A 30 μmol·L-1和SCH772984 10 μmol·L-1浓度组,对照组细胞培养液为含1%胎牛血清的RMPI 1640培养基,其余各组分别加入蔓性千斤拔素A或SCH772984(预处理细胞1 h)使达到相应浓度,连续培养12 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的情况;细胞自噬染色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自噬的情况;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LC3B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细胞内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磷酸化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标(p-mTOR)、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Beclin 1)、螯合体1(P6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各浓度(20、25、30 μmol·L-1)蔓性千斤拔素A能够显著抑制A549细胞活力(P<0.05、0.001),SCH772948 (10 μmol·L-1)能够显著逆转蔓性千斤拔素A诱导的A549细胞死亡(P<0.01);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显示20、25、30 μmol·L-1蔓性千斤拔素A能显著抑制A549细胞集落的形成(P<0.001);细胞自噬染色检测试剂盒结果显示20、25、30 μmol·L-1蔓性千斤拔素A能显著抑制A549细胞自噬,SCH772948 10 μmol·L-1能够显著逆转蔓性千斤拔素A介导的A549细胞自噬抑制;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蔓性千斤拔素A 30 μmol·L-1能够显著减弱LC3B的荧光,SCH772948 10 μmol·L-1能够显著逆转蔓性千斤拔素A导致的LC3B荧光减弱;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表明,20、25、30 μmol·L-1蔓性千斤拔素A能够使A549细胞内p-ERK、p-mTOR、P6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及Beclin 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SCH772948 10 μmol·L-1能够显著逆转蔓性千斤拔素A导致的A549细胞内p-ERK、p-mTOR、P6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及Beclin 1蛋白降低(P<0.001)。结论 蔓性千斤拔素A可通过ERK/mTOR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自噬并导致细胞死亡。
    20  益胃汤加味对乙醇致大鼠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杨进,张珅,姚昌恒,李娜,吴韩,陈茜,谭玙晗,孙沐言,戴文玲
    2024, 47(9):2099-210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18
    [摘要](247) [HTML](0) [PDF 9.87 M](196)
    摘要:
    目的 评价益胃汤加味对乙醇诱导胃溃疡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益胃汤加味低、中、高剂量(0.8、1.2、1.7 g·kg-1)组,每组8只,各组均按剂量预给药30 d后,全部动物严格禁食24 h(不禁水)。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每只均ig给予无水乙醇1.0 mL,1 h后牺牲动物取材。暴露完整胃,展开胃黏膜面拍照,对损伤进行评分;取部分胃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另取部分胃组织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前列腺素E2(PGE2)、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取血清检测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此外,体外培养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通过MTT与划痕实验,评价益胃汤加味对增殖及迁移的作用。结果 益胃汤加味可显著减轻胃黏膜损伤和降低胃黏膜病理评分(P<0.001);显著降低胃MPO活力并提高SOD活力(P<0.05、0.001);显著提高胃PGE2、PG Ⅰ、PG Ⅱ水平(P<0.05、0.001);显著降低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P<0.01、0.001);增加血清VEGF水平(P<0.05),促进GES-1和HUVEC细胞增殖与迁移(P<0.01、0.001)。结论 益胃汤加味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分泌,缓解机体氧化应激,保护胃黏膜以及促进细胞增殖迁移等多种途径发挥对胃溃疡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21  基于FAERS数据库的阿那白滞素不良事件信号挖掘与分析
    刘林慧,汪玲,李巧玲,刘茂昌,彭静
    2024, 47(9):2107-211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19
    [摘要](254) [HTML](0) [PDF 1.27 M](272)
    摘要:
    目的 挖掘阿那白滞素(Anakinra)不良事件信号,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FAERS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第4季度的不良事件数据,利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对Anakinra可疑风险信号进行挖掘。结果 共获得相关不良事件报告7 428份,性别以女性(64.9%)为主,上报国家以美国(63.57%)为主。共检测到174个风险信号,涉及21个系统和器官分类,主要为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4 362例,40.11%),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3 722例,34.22%),发生频次较高的首选术语(PT)包括超说明书使用、注射部位各种反应等,新发现可疑不良反应包括肝胆系统相关不良反应、水痘等。剔除消费者和未知职业人员报告后分析结论同上。结论 Anakinra相关PT信号涉及系统器官较为广泛,应加强对Anakinra的临床规范化使用管理及超说明书用药管理,医务人员应帮助患者克服注射部位反应、加强用药依从性,在临床应用时应考虑药物对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在对待感染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时应谨慎使用Anakinra,同时应警惕肝胆系统相关不良反应。
    22  环泊酚用于烧伤切痂植皮手术全身麻醉诱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
    陈熹,冯甜甜,张金辉,芮鹏,马伟,李红卫,赵永健
    2024, 47(9):2116-212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20
    [摘要](187) [HTML](0) [PDF 1.28 M](321)
    摘要:
    目的 观察和分析环泊酚在烧伤切痂植皮手术全身麻醉诱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6月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烧伤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烧伤切痂植皮手术成年患者216例,男139例,女77例,年龄18~59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9.6~29.2 kg·m-2,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11例)和对照组(105例),麻醉诱导:观察组采用环泊酚0.4 mg·kg-1,对照组采用丙泊酚2.0 mg·kg-1,其余麻醉诱导药物保持一致。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入手术室(T0)、环泊酚/丙泊酚注射完毕时(T1)、插管完成即刻(T2)、插管后10 min(T3)、切痂时(T4)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脑电双频指数(BIS),T0和T1的呼吸频率(RR),镇静成功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以及注射痛、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患者基线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T1、T2时MAP、HR更高、BIS更低(P<0.05);观察组T1的RR更高(P<0.05);观察组镇静成功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注射痛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环泊酚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相较于丙泊酚,环泊酚在烧伤切痂植皮手术全身麻醉诱导后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注射痛等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3  乙酰半胱氨酸肺泡灌洗联合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对儿童肺实变及肺不张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戴红臣,李敏,毛国顺,赵永,李桂涛,朱影,吴跃
    2024, 47(9):2122-212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21
    [摘要](179) [HTML](0) [PDF 1.34 M](306)
    摘要:
    目的 分析和评价乙酰半胱氨酸(NAC)肺泡灌洗联合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对儿童肺实变及肺不张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146例肺实变及肺不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48例,采用NAC肺泡灌洗联合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治疗)和对照组(98例,采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指标、实验室指标、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和氧合指数(OI)、血清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氧化应激指标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儿治疗前实验室指标、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O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灌洗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FVC的百分比(FEV1/FVC)、OI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同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WBC、CRP、PCT、PaCO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aO2、SaO2、FEV1、FCV、FEV1/PVC、O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SP-A水平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灌洗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SP-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同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SP-A、SOD、GSH-Px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MDA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意义。结论 针对儿童肺实变和肺不张,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治疗中联合采用NAC肺泡灌洗治疗,可提升临床疗效,显著缓解患儿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提升组织氧合水平,促进肺组织顺应性恢复,不会增加治疗不良反应。
    24  稳心颗粒对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结构重构及炎症因子影响的Meta分析
    齐葭,杨志飞,汪吴娇,薄敏敏,武玉泽,郭伶俐,林谦,万洁
    2024, 47(9):2130-214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22
    [摘要](206) [HTML](0) [PDF 2.40 M](246)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稳心颗粒对房颤患者心脏结构重构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中稳心颗粒治疗房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使用Excel录入文献基本信息;使用RevMan 5.4进行质量评价、异质性检验及森林图绘制;使用StataMP 17.0进行漏斗图绘制及Egger检验。结果 共纳入39项RCTs,包含4 211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稳心颗粒可提高房颤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MD=6.01,95%置信区间(CI)[5.03,6.99],P<0.000 01),降低房颤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MD=-6.35,95% CI [-7.66,-5.04],P<0.000 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MD=-4.35,95% CI[-4.80,-3.90],P<0.000 01)、左房内径(LAd,MD=-3.63,95% CI [-5.43,-1.83],P<0.000 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MD=-2.28,95% CI [-3.07,-1.48],P<0.000 01)、C反应蛋白(CRP,MD=-5.71,95% CI [-6.62,-4.79],P<0.000 01)、白细胞介素-6(IL-6,MD=-10.37,95% CI [-17.00,-3.74 ],P = 0.002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D=-23.27,95% CI [-26.42,-20.11],P<0.000 0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D=-55.85,95% CI[-90.44,-21.27],P=0.00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74,95% CI [0.59,0.93],P=0.00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稳心颗粒可改善房颤患者结构重构指标、降低炎症因子,且安全性较好。
    25  不同证型外感咳嗽治疗中药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赵孟楠,龚苏晓,魏雨清,杨婧萱,王帅,单淇,周福军
    2024, 47(9):2147-215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23
    [摘要](235) [HTML](0) [PDF 2.52 M](378)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医药治疗外感寒、热及外寒内热型咳嗽用药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中医古籍、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等平台检索筛选中药治疗风寒袭肺、风热犯肺和外寒内热型咳嗽的处方,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3类证型处方中药的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风寒袭肺型咳嗽共包含处方263条,184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甘草、杏仁、麻黄、桔梗、半夏、陈皮等中药。风热犯肺型咳嗽共包含处方314条,217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甘草、杏仁、桔梗、黄芩、麻黄、桑白皮等药物。外寒内热型咳嗽共包含处方102条,有128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有甘草、杏仁、麻黄、黄芩、半夏、桔梗等药物。结论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治疗3类证型咳嗽多以解表药、止咳化痰药、理气药为主,药性多温、平,药味辛、甘,归入肺、脾经等。
    26  中药活性成分调控免疫细胞抗肺癌研究进展
    王成志,刘一帆,张晓青,赵戈蕾,韩亮,李东东,刘培民
    2024, 47(9):2157-216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24
    [摘要](242) [HTML](0) [PDF 1.42 M](323)
    摘要: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呼吸道恶性肿瘤,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中医药在抗肺癌综合治疗方面应用历史悠久,优势突出,疗效良好,而中药活性成分大多具有良好的抗肺癌作用。研究发现,一些中药活性成分可以通过靶向肺癌信号通路,调节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髓系抑制细胞、T细胞、调节性T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改善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提高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逆转机体免疫抑制状态,从而发挥抗肺癌治疗的作用。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内外中药活性成分(淫羊藿多糖、丹参酮Ⅰ、黄芪甲苷、牡荆素、人参皂苷、薯蓣皂苷、姜黄素、丹参酮ⅡA、大黄素、黄芪多糖、红景天苷、灵芝多糖、白藜芦醇等)在抗肺癌治疗中的相关研究报道,从中药活性成分调节免疫细胞及其抗肺癌作用具体机制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相关新型临床抗肺癌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27  基于递送载体的纳米疫苗在传染病和癌症防治中的应用与展望
    林锦闲,张屹坤,卜佳玉,黄芝瑛,耿兴超,李芊芊,潘东升
    2024, 47(9):2168-217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25
    [摘要](215) [HTML](0) [PDF 1.20 M](296)
    摘要:
    传统灭活、减毒疫苗的感染风险和亚单位疫苗的低免疫原性限制了疫苗的临床应用,近年来,基于纳米递送载体的疫苗因其优秀的靶向递送、抗原呈递效果受到广泛关注。通过调控纳米递送载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基于纳米递送载体的疫苗可以模拟天然感染过程,精准将特异性抗原快速递送到淋巴结或靶部位,促进抗原呈递细胞的成熟和抗原的交叉呈递,激活效应免疫细胞,诱导强大的免疫反应,纳米疫苗还能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等药物进行联合治疗,预防疾病的复发,降低其不良反应。综述了纳米递送载体的被动靶向、生物相容性、主动靶向、改善免疫应答和诱导黏膜免疫应答的功能,以及近年来基于纳米递送载体的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传染病预防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讨论其未来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28  福建省近10年中药上市后变更的典型问题分析
    袁建龙,张灵娜,陈晴宇,黄榕珍,张纾
    2024, 47(9):2176-218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26
    [摘要](184) [HTML](0) [PDF 1.15 M](226)
    摘要:
    中药上市后变更是已上市中药持续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但以往中药上市后变更存在管理路径不清晰、研究验证欠缺等问题,不利于提升已上市中药的质量。对福建省近10年中药上市后变更研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沟通交流案例、审评检查经验,梳理出中药上市后变更研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针对典型问题提出了关注中药变更的必要性及合理性、系统全面开展中药变更研究、完善中药变更相关指导原则、加强中西药复方制剂变更管理等建议。以期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开展中药上市后变更研究和药监部门实施中药上市后变更监管提供技术参考。
    29  中药调控单胺类神经递质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王元翀,邱喜龙,王博瑶
    2024, 47(9):2182-219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9.027
    [摘要](314) [HTML](0) [PDF 1.38 M](588)
    摘要:
    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目前临床治疗抑郁症多以化学药物为主,这类药物主要通过不同作用途径增加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抑郁症治疗周期较长,尽管化学药物可以在短期内发挥疗效,长期服用时不良反应明显。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精神类疾病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对于抑郁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仍是临床治疗抑郁症最主要的方式,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对临床常用单味中药(茯苓、当归、柴胡、白芍、酸枣仁、白术、远志、合欢皮)及复方(逍遥散、开心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半夏厚朴汤)通过调控单胺类神经递质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发挥传统中医药治疗优势,为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