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7卷第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47(8).
    [摘要](89) [HTML](0) [PDF 2.98 M](218)
    摘要:
    2  目录
    2024, 47(8).
    [摘要](76) [HTML](0) [PDF 1.18 M](278)
    摘要:
    3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产品临床前评价模型研究进展
    李双星,霍桂桃,屈哲,杨艳伟,张頔,林志
    2024, 47(8):1669-167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01
    [摘要](242) [HTML](0) [PDF 2.28 M](345)
    摘要:
    癌症的治疗一直被视为医学上最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多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产品的获批上市,为攻克癌症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在临床应用中,CAR-T细胞治疗产品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这提示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前评价模型十分重要。目前,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前评价模型主要包括体内评价模型和体外评价模型,其中体内评价模型包括同源移植小鼠模型、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人源化小鼠模型、人源肿瘤异体移植模型及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体外评价模型包括肿瘤类器官模型、器官芯片模型与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对各种评价模型的进展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前评价提供参考。
    4  抗体偶联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检查关注点
    田爱军,李佳霖,汪春娅,张浩琳,李玲,雷亚萍,项玉,李一昊,李言川,吕建军
    2024, 47(8):1678-168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02
    [摘要](406) [HTML](0) [PDF 1.18 M](416)
    摘要:
    抗体偶联药物(ADC)是由抗体、有效载荷(细胞毒性小分子化合物)和连接子组成的新型特异性抗肿瘤药物。ADC具有高特异性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但其安全性受到抗体特异性、连接子稳定性和有效载荷性质等因素的影响。ADC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主要与有效载荷有关,且在临床和非临床研究中具有很好的相关性。ADC的毒性机制包括靶向毒性和脱靶毒性,靶向毒性主要由靶点的表达决定,脱靶毒性则由偶联不稳定和非特异性摄取等因素引起。简要概述ADC的毒性机制,重点介绍ADC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毒性病理学检查关注点,以期为我国ADC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5  应用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小鼠胃鳞状细胞癌
    林志,任禹珂,赵永田,杨艳伟,李双星,屈哲,霍桂桃,耿兴超,张頔
    2024, 47(8):1687-169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03
    [摘要](410) [HTML](0) [PDF 3.18 M](222)
    摘要:
    目的 拟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建立小鼠胃鳞状细胞癌辅助诊断模型,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 收集致癌性研究中小鼠胃鳞状细胞癌组织93例和正常小鼠胃组织56例,扫描成数字切片后,进行半自动化数据标注。对所有数据进行组织提取、伪影去除以及良性上皮区域剔除等预处理后,按照8∶1∶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基于HALO AI平台构建DenseNet算法模型用以识别胃鳞状细胞癌区域和非鳞状细胞癌区域。采用精确率(Pr)、召回率(Re)及F1-Score对构建的算法模型进行性能评估。结果 构建的DenseNet算法模型在测试集中的总体Pr为0.904,召回率为0.929,F1-Score为0.916。结论 建立的DenseNet算法模型对于辅助诊断小鼠胃鳞状细胞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6  适宜纳米材料的体外彗星试验方法研究
    吴辉,汪祺,杨颖,耿兴超,文海若
    2024, 47(8):1695-170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04
    [摘要](162) [HTML](0) [PDF 4.96 M](284)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体外彗星常规试验方法和添加DNA修复酶——甲酰胺嘧啶DNA糖基化酶(FPG)的改良试验方法,探究适宜评价纳米材料DNA损伤的遗传毒性试验方法。方法 使用TK6和CHL细胞,以聚苯乙烯微球为纳米级阴性对照,设置低、中、高浓度(5、10、20 μg·mL-1)的纳米标准物质Ag40,分别使用体外彗星常规试验方法和FPG酶改良试验方法,在非代谢活化条件下与细胞暴露4、24、72 h(以甲基磺酸甲酯为阳性对照),代谢活化条件下添加2种配方的S9mix(配方A中S9质量分数为10%,配方B中S9质量分数为3.36%,另添加钙离子)与细胞暴露4 h(以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检测% tail DNA和Olive尾距。结果 聚苯乙烯纳米微球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体外彗星试验结果为阴性,阳性对照组结果均为阳性。非代谢活化条件下Ag40与TK6、CHL细胞作用4、24、72 h,高、中、低浓度组的% tailDNA、Olive尾距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体外彗星试验结果为阳性。改良FPG酶处理法与常规方法在各条件下相比,Ag40的% tail DNA、Olive尾距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代谢活化条件下,S9 mix配方A和配方B的体外彗星试验阳性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添加FPG酶及调整S9含量(质量分数3.36%)后的改良体外彗星试验方法适用于纳米材料的DNA损伤风险评价。
    7  FDA“药物非临床普遍接受的科学知识指导原则草案”介绍及思考
    陈美灵,周植星
    2024, 47(8):1702-170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05
    [摘要](183) [HTML](0) [PDF 1.18 M](283)
    摘要: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23年5月发布了行业用“药物非临床普遍接受的科学知识指导原则草案”,旨在帮助企业确定是否可以依赖普遍接受的科学知识(GASK)以满足新药上市申请的技术要求。该指导原则通过举例说明了申请人在两种情况下可以依赖GASK用于支持药物上市,而不需开展某些非临床研究。该指导原则可以简化相关新药的研究和评价,加速药物上市,期望相关原则有助于国内对这类新药的研发与监管。
    8  基于LC-MS关联网络药理学的当归鸡血藤汤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许桑,唐志安,胡志强,马铁梁,吴霞,郭明鑫
    2024, 47(8):1706-171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06
    [摘要](293) [HTML](0) [PDF 10.09 M](302)
    摘要:
    目的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当归鸡血藤汤(DJD)的化学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DJD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作用机制,并预测其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通过LC-MS分析DJD化学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化学成分对应靶点,再通过GeneCards、OMIM、PharmGKB和TTD等数据库查询AA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绘制“成分-靶点”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基于R语言与微生信得到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可视化图,最后使用分子对接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进行初步验证。结果 经LC-MS鉴定出DJD中38个化合物,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得到536个成分靶点,药物与疾病共有靶点196个,运用Cytoscape 3.9.1筛选出主要活性成分为白芍苷R1、芍药内酯苷、striatisporolide A、紫铆花素、黄芩素、高车前素、柚皮素、染料木苷、东莨菪内酯和隐丹参酮;经PPI分析得出前10名核心蛋白分别为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蛋白激酶B (Akt1)、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TNF)、Caspase-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STAT3)、热休克蛋白90A(HSP90AA1)、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经GO富集分析得2 718条目,KEGG富集分析得到包含磷脂酰肌醇-3/蛋白激酶B(PI3K/Akt)等161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活性成分结合效能较低,具较好的亲和力。结论 基于DJD化学成分识别,结合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验证,预测隐丹参酮、白芍苷R1、染料木苷及芍药内酯苷可以作为DJD治疗AA的候选Q-Markers。
    9  基于UHPLC-Q-TOF/MS、GC-MS陈皮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治疗“痰、咳、喘”网络药理学研究
    郭忠会,罗鑫,冯玉燕,韦志英,陈奎奎,梁洁
    2024, 47(8):1715-173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07
    [摘要](356) [HTML](0) [PDF 11.45 M](230)
    摘要:
    目的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鉴定陈皮中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其治疗“痰、咳、喘”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UHPLC-Q-TOF/MS和GC-MS结合诊断特征滤过和标准谱库比较的分析方法,表征陈皮的化学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陈皮主要成分的作用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痰、咳、喘”相关的靶点;将陈皮主要成分对应靶点与“痰、咳、喘”相关靶点取交集,借助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10.0软件绘制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微生信云平台对富集结果可视化。结果 共鉴定了108个非挥发性成分和28个挥发性成分;陈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为乙酸香茅酯、乙酸香叶酯、(-)-紫苏醛、(1R,5S)-香芹醇、癸醛、(+)-α-松油醇、(-)-4-萜品醇、芳樟醇、壬醛、桔皮素、甜橙黄酮、异橙黄酮、香叶木素、枸橘苷、日当药黄素;陈皮可能通过热休克蛋白(HSP90AA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SCR蛋白激酶(SRC)、磷酸化蛋白激酶(AKT1)、磷酸肌醇激酶(PIK3CA)、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STAT1)等关键靶点,协同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Janus激酶-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蛋白(JAK-STAT)等信号通路发挥止咳平喘祛痰的治疗作用。结论 分析获得了陈皮发挥止咳平喘祛痰功效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可为其质量标志物和质量标准的提升研究奠定基础。
    10  网络药理学结合实验验证探讨四逆散“异病同治”抑郁症、焦虑症和乳腺纤维囊性疾病的作用机制
    胡丽丽,王珏,吴娜,蔡东晖
    2024, 47(8):1735-174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08
    [摘要](300) [HTML](0) [PDF 7.88 M](450)
    摘要:
    目的 探讨四逆散对重度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和乳腺纤维囊性疾病“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方法 筛选四逆散活性成分,并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乳腺纤维囊性疾病的药物进行主成分分析判断类药性;利用多个数据库综合分析四逆散和3种疾病的作用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运用BioGPS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定位分析。采用皮质酮(CORT)诱导PC12细胞制备抑郁症、焦虑症模型,6.250 0、3.125 0、1.562 5 mg·mL-1四逆散干预处理,MTT检测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mRNA表达。结果 四逆散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类药性,四逆散“异病同治”共有靶点32个,关键靶点为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和IL1B等,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和川陈皮素等。四逆散主要通过调控HIF-1、癌症和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异病同治”功能,推测肝、胸腺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关键部位。实验结果显示四逆散可逆转CORT对PC12的细胞毒性,影响不同时间点IL-1βIL-6 mRNA表达。结论 四逆散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通过调节炎症反应等发挥“异病同治”作用。
    11  抑肝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张然,焦扬,邹爱英,李睿,张秋阳,商倩
    2024, 47(8):1749-175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09
    [摘要](391) [HTML](0) [PDF 12.39 M](215)
    摘要:
    目的 探究抑肝散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作用,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其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D-半乳糖诱导AD小鼠模型,通过水迷宫和八臂迷宫实验考察抑肝散(400、800 mg·kg-1)对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分析AD小鼠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表达变化。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分析平台(TCMSP)对抑肝散的组方药材柴胡、甘草、川芎、当归、白术、茯苓和钩藤进行活性成分筛选,采用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取AD疾病靶点,筛选其核心靶点,并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别获取核心靶点涉及的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和细胞组分(CC)以及KEGG信号通路。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细胞和RAW264.7巨噬细胞分别与H2O2和抑肝散(3、6 μg·mL-1)共培养,观察抑肝散对Neuro-2a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对Neuro-2a细胞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活性氧(ROS)、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观察抑肝散对RAW264.7细胞TNF-α和IL-1β、IL-2、IL-6表达的影响,对网络药理学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抑肝散可缓解AD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得到抑肝散治疗AD的活性成分159个,度值前10位的化合物分别是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β-谷甾醇、豆甾醇、7-甲氧基异黄酮、芒柄花素、柚皮素、美迪紫檀素和甘草查尔酮A,筛选得到核心靶点227个,度值排名前10的核心靶点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蛋白P53(TP53)、白细胞介素1 β ( IL1B )、雌激素受体1 ( ESR1)、原癌基因( JUN )、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2 ( PTGS2)、半胱氨酸蛋白酶3 (CASP3)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抑肝散治疗AD与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和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有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抑肝散可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下调AD小鼠脑组织中IL-1βIL-2IL-6TNF-α mRNA表达;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抑肝散显著缓解H2O2对Neuro-2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作用(P<0.05),降低Caspase-3、Caspase-8活性(P<0.05),降低细胞MDA和ROS水平(P<0.05),升高MMP及GSH水平;抑肝散对H2O2诱导的RAW264.7细胞TNF-αIL-1βIL-2IL-6升高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结论 抑肝散通过缓解学习记忆功能损伤和氧化损伤发挥治疗AD作用。
    12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含黄芪方剂治疗气虚血瘀型卒中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分析
    史俊豪,丘琴,黄春英,刘晓芳,古宝浚,覃春萍,李鹏飞,莫惠晴,甄汉深
    2024, 47(8):1760-177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10
    [摘要](280) [HTML](0) [PDF 9.12 M](360)
    摘要: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以黄芪为核心的方剂治疗气虚血瘀型卒中的用药规律,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含黄芪核心药物组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基于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将满足支持度≥0.55、置信度≥0.9药对作为黄芪核心药物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究黄芪核心药物组治疗该病症的作用机制并借助分子对接加以验证。结果 最终纳入86首目标方剂,涉及138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908次,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黄芪与川芎、当归、地龙、红花、赤芍具有强关联性,以这6味中药组成的核心药物组共含有89种成分和165个潜在靶点,其中107个潜在靶点分布在神经系统,关键靶点包含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 (AKT1)、血清白蛋白(ALB)、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β (IL1B)等。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主要涉及调节能量代谢、炎症应答、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MAPK、IL-17、TNF等通路与核心药物组治疗气虚血瘀型卒中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豆甾醇、β-谷甾醇、槲皮素及汉黄芩素与关键靶蛋白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结论 该研究归纳总结了含黄芪方剂治疗气虚血瘀型卒中的用药配伍规律,得到1个黄芪核心药物组,并且在分子水平揭示了黄芪核心药物组治疗该病症的机制,为后续含黄芪方剂治疗该病症的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
    13  消退素E1调控高尔基体应激抑制低氧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
    谢晓秋,蔡缘缘,谢和兵,袁志兵,龚春香
    2024, 47(8):1776-178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11
    [摘要](281) [HTML](0) [PDF 3.45 M](295)
    摘要:
    目的 探究高尔基体应激在低氧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并探讨消退素E1(RvE1)对高尔基体应激的调控作用。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为20.9% O2、2% O2、2% O2+si-NC、2% O2+si-GRASP65、2% O2+RvE1、2% O2+RvE1+OE-GRASP65-NC、2% O2+RvE1+OE-GRASP65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HUVEC高尔基体形态变化,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水平,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内皮素1 (ET-1)、前列环素-2(PGI-2)、RvE1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高尔基体外周膜蛋白P65抗体(GRASP65)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20.9% O2组比较,低氧可致血管内皮细胞高尔基体破裂甚至重构,显著抑制HUVEC活力(P<0.01),显著上调ROS生成(P<0.01),显著抑制eNOS、PGI-2、RvE1表达(P<0.01),显著促进ET-1、GRASP65、p-GRASP65表达(P<0.01);与2% O2组比较,si-GRASP65、RvE1可以改善低氧HUVEC高尔基体应激反应,显著增强HUVEC活力(P<0.01),显著下调ROS生成(P<0.01),显著增加eNOS、PGI-2表达(P<0.01),显著抑制ET-1、GRASP65、p-GRASP65表达(P<0.01);OE-GRASP65对RvE1的药效有明显的抵消作用。结论 RvE1具有拮抗内皮细胞低氧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低氧所致高尔基体应激有关。
    14  灯盏花乙素通过PPARγ-PGC1α-UCP1通路改善小鼠肥胖作用及机制
    张琦,田冲冲,张洋,方晨曦,卜薇,李凤
    2024, 47(8):1787-179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12
    [摘要](338) [HTML](0) [PDF 5.14 M](339)
    摘要:
    目的 探究灯盏花乙素对肥胖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肥胖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高脂膳食构建小鼠肥胖模型,并采用灯盏花乙素(400 mg·kg-1)干预8周,测定各组小鼠肥胖相关指标,包括体质量变化、脂肪组织质量、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分析脂肪组织形态的改变;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脂肪组织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PPAR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与解偶联蛋白1(UCP1)]、蛋白(PPARγ、PGC1α及UCP-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结果显示,灯盏花乙素干预可显著降低高脂喂养小鼠的体质量及脂肪组织质量(P<0.05、0.01);另外,灯盏花乙素可改善血脂指标——TC、TG、LDL-C及HDL-C;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灯盏花乙素可以减轻脂肪组织中的脂质沉积。进一步qRT-PCR结果显示,灯盏花乙素极显著提高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P<0.05),同时还能升高PGC1αUCP1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则进一步验证了灯盏花乙素能显著提高高脂喂养小鼠脂肪组织PPARγ、PGC1α以及UCP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 灯盏花乙素可以改善高脂喂养小鼠肥胖,该作用可能与激活PPARγ-PGC1α-UCP1信号通路,调节脂肪组织的能量代谢有关。
    15  丹酚酸B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迁移、糖酵解和上皮-间充质转化作用及机制研究
    李鹏昊,梁锐,卜宪越,郝敬鹏
    2024, 47(8):1797-180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13
    [摘要](287) [HTML](0) [PDF 4.46 M](474)
    摘要:
    目的 探讨丹酚酸B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迁移、糖酵解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评估丹酚酸B(25、50、100 μmol·L-1)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的影响;通过创伤愈合实验评估丹酚酸B对HCT116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丹酚酸B对结肠癌细胞糖酵解及乳酸水平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丹酚酸B对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Snail,糖酵解相关蛋白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T1)、乳酸脱氢酶A (LDHA),p-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KT、p-p65的调控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50、100 μmol·L-1丹酚酸B显著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P<0.01、0.001);100 μmol·L-1丹酚酸B显著阻断HCT116细胞的迁移(P<0.001); 50、100 μmol·L-1丹酚酸B显著降低HCT116细胞GLUT1和LDHA的蛋白表达(P<0.01、0.001),显著降低HCT116细胞的葡萄糖消耗及乳酸产生(P<0.01、0.001);50、100 μmol·L-1丹酚酸B组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0.001),而间充质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和转录因子Snail的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0.001);50、100 μmol·L-1丹酚酸B显著降低AKT的磷酸化水平和核因子κB(NF-κB)的亚基p65的磷酸化水平(P<0.01、0.001)。结论 丹酚酸B能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并有效抑制EMT过程、糖酵解,可能通过抑制AKT/NF-κB信号通路实现。
    16  基于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黄芪六一汤药效组分的PK-PD结合模型的建立
    唐甜甜,刘文,王群,韩伟,王洪鑫,李和蓉,张环
    2024, 47(8):1804-181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14
    [摘要](245) [HTML](0) [PDF 30.57 M](199)
    摘要:
    目的 建立黄芪六一汤药效组分(黄芪总皂苷、黄芪总黄酮、黄芪多糖、甘草酸组成,HLDC)抗糖尿病肾病的药动学(PK)-药效动力学(PD)结合模型,阐明HLDC成分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及与药效消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及尾iv链脲佐菌素(33 mg·kg-1)方法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单次或多次igHLDC(1.320 g·kg-1)后,采用HPLC-MS/MS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黄芪甲苷、芒柄花苷、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和甘草酸6个入血原型成分的含量,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样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8 (IL-18)等炎症因子水平,获得时效曲线。并利用WinNonlin 8.2软件房室模型分析法拟合各成分的PK参数,固定PK,对时效关系进行拟合,得到PD;根据PD参数建立HLDC的PK-PD模型。结果 药动学结果显示,与单次给药相比,除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外,多次给药后模型大鼠的各成分的达峰时间(tmax)均提前;各成分的t1/2均延后;除了甘草酸、毛蕊异黄酮外,各成分的AUC均升高。药效学结果显示,药物质量浓度逐渐降低的同时,药物的抑制作用先增大后减小,除了单次给药组中的黄芪甲苷,TNF-α、VEGF、IL-18的药物效应tmax均较血药浓度tmax长,存在滞后效应。PK-PD结合模型显示,单次及多次给药HLDC中6个成分的血药浓度与其药效数据均能较好地拟合。可通过黄芪甲苷等6个成分的血药浓度计算相应的药效值,也可以根据药效值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结论 PK-PD模型构建结果符合Sigmoid-Emax模型,TNF-α、VEGF、IL-18等炎症因子水平与HLDC中的黄芪甲苷等6个成分血药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HLDC活性成分发挥防治糖尿病肾病、显著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可能与抑制TNF-α、VEGF、IL-18等炎症因子的分泌有关。
    17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基于AQP5-TLR4/MyD88/NF-κB通路缓解小鼠分泌性中耳炎研究
    何碧瑶,杨俊杰,党龙姣,孙萌萌,刘佳宇,辛文妤
    2024, 47(8):1820-182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15
    [摘要](228) [HTML](0) [PDF 2.43 M](357)
    摘要:
    目的 基于水通道蛋白5(AQP5)-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探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对小鼠分泌性中耳炎(OME)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低、中、高剂量(55、110、220 mg·kg-1)组。采用经鼓膜注入脂多糖(LPS)的方法建立小鼠OME模型,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鼓膜结构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估中耳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中耳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中耳黏膜组织AQP5及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鼓室积脓,鼓室黏膜增厚,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中耳灌洗液中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AQP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TLR4、MyD88、p-IκBα、p-p6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各剂量可以减轻鼓室积脓,减少炎症细胞浸润,明显降低中耳灌洗液中IL-6TNF-α水平(P<0.01),显著升高AQP5蛋白表达(P<0.01),明显降低TLR4、MyD88、p-IκBα、p-p65蛋白表达(P<0.01)。结论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通过提高AQP5蛋白的表达,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LPS诱导的OME。
    18  马兜铃酸Ⅰ致C57BL/6和C3H/He小鼠急性毒性研究
    霍桂桃,秦超,王超,林志,屈哲,李双星,杨艳伟,张頔,文海若
    2024, 47(8):1827-183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16
    [摘要](162) [HTML](0) [PDF 7.84 M](375)
    摘要:
    目的 拟通过比较不同品系小鼠对马兜铃酸I(AAI)的耐受性及急性毒性反应,以期为研究AAⅠ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 采用ig给药方式,单次给予C57BL/6和C3H/He小鼠AAⅠ(5.0、9.3、17.1、31.7、58.6、108.4、200.5 mg·kg-1),每种品系小鼠均设置1个溶媒对照组,并于给药后进行一般症状观察及体质量测定。试验结束进行剖检、脏器称质量、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单次给予一定剂量AAⅠ可引起2种品系小鼠出现体质量下降、消瘦、弓背及活动减少,甚至死亡,并且C57BL/6小鼠出现上述改变的AAⅠ剂量低于C3H/He小鼠。C57BL/6小鼠的AAⅠ半数致死量(LD50)为38.07 mg·kg-1,C3H/He小鼠的AAⅠ LD50为59.92 mg·kg-1。C57BL/6小鼠AAⅠ最大耐受剂量(MTD)为17.1 mg·kg-1,C3H/He小鼠的AAⅠ MTD为31.7 mg·kg-1。给予一定剂量的AAI后,C57BL/6小鼠各项血清生化指标未见改变,而C3H/He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水平升高。AAI可引起C57BL/6、C3H/He小鼠多个脏器出现急性损伤,如胸腺、脾脏、肾脏、肝脏及前胃,并且引起C3H/He小鼠上述组织器官出现组织病理学改变的AAⅠ剂量均低于C57BL/6小鼠。结论 通过对不同剂量AAⅠ所引起C57BL/6和C3H/He小鼠整体毒性、血清生化指标、动物死亡原因以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分析,认为C3H/He小鼠对AAⅠ的急性毒性比C57BL/6小鼠更加敏感。既验证了AAⅠ致C57BL/6和C3H/He小鼠的急性毒性特点和作用的靶器官,也为研究不同品系小鼠对AAⅠ急性毒性的敏感性和耐受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19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临床用量4个疗程给药对幼龄小鼠的安全性评价
    卢佳宝,李建超,钟颖,朱晓敏,沈显辉,黄娜娜,孙蓉
    2024, 47(8):1838-184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17
    [摘要](303) [HTML](0) [PDF 45.54 M](213)
    摘要:
    目的 参考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的临床用量,探讨4个临床疗程(20 d)下,该品对幼龄小鼠潜在的毒性表现和受累的毒靶器官;以探索方中槟榔和槟榔碱对儿童临床用药风险的影响。方法 根据产品说明书、临床应用情况和槟榔及槟榔碱毒理学研究报道,选择幼龄小鼠分别给予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4.29、17.16 g·kg-1)、槟榔浸膏(0.24、0.96 g·kg-1)、槟榔碱(0.49、5.46 mg·kg-1)ig给药20 d后,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及体质量变化,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病理学观察肝、肾、心、脾组织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心肌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槟榔浸膏及槟榔碱各剂量组对小鼠体质量增长没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肝、肾功能相关的血液生化学指标无显著差异,大体解剖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各给药组肝、肾、心、脾等脏器未见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消皮素D(GSDMD)表达量均未见显著升高。结论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组方中的槟榔及所含成分槟榔碱对幼龄小鼠在临床用量范围内、经4倍给药疗程连续给药,均未造成明确的毒性,表明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临床应用风险可控。
    20  胆固醇对脂微球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李玲燕,吴兴杰,陈英,王玉娥,贺智勇,沈祥春,陶玲
    2024, 47(8):1848-185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18
    [摘要](267) [HTML](0) [PDF 19.55 M](205)
    摘要:
    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贵州省特色天然药物资源高效利用工程中心,贵州省高等学校天然药物药理与成药性评价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贵阳市联合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资源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61113摘要:目的 研究胆固醇(CH)对脂微球(LM)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形成蛋白晕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速剪切-高压均质两步乳化法制备LM及含CH的CH@LM后,分别将相同体积但不同浓度(8、12、24、36 μmol·L-1)的HSA溶液与等体积不同质量浓度(10.76、15.37、26.90、35.87、53.80 mg·mL-1)的LM及CH@LM(以LM计)用恒温震荡器孵育不同时间,采用尺寸排阻色谱法分离出含有HSA蛋白晕的LM-HSA和CH@LM-HSA复合物以及过剩的HSA。通过粒径仪检测粒径及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蛋白晕复合物的紫外图谱,荧光酶标仪检测蛋白晕复合物荧光图谱,分子对接研究油相中辅料的主要成分与HSA的结合能、油相中各辅料之间的结合能,并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对蛋白晕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 LM、CH@LM自身稳定性较好,LM与HSA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所形成复合物的粒径及PDI具有时间及浓度相关性;加入CH后改变了复合物的粒径随时间的变化模式,同时减弱了由于LM浓度变化引起的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加入CH后HSA自身荧光淬灭程度增强,最大吸收波长蓝移程度增加,表明加入CH后增强了LM与HSA的相互作用程度。CH与HSA的分子对接结合能绝对值最高,且有CH的油相中各辅料分子与分子间对接结合能均高于无CH参与组;LM-HSA及CH@LM-HSA均保留了HSA的特征条带。结论 CH增强了LM对HSA的吸附能力,CH与其他辅料分子和蛋白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可能是主要原因。
    21  阿苯达唑-胆酸衍生物的制备、表征、跨膜转运及降解评价
    唐世珍,郭志梅,聂开立,刘敬帅,胡春晖
    2024, 47(8):1860-186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19
    [摘要](265) [HTML](0) [PDF 4.28 M](242)
    摘要:
    目的 基于顶端钠依赖性胆盐转运体(ASBT)对胆酸(BA)的特异性识别,为提高阿苯达唑(ABZ)的跨膜转运效率,制备阿苯达唑-胆酸衍生物(ABZ-C6O2-BA),并对其固态性质、跨膜转运行为和降解机制进行评价。方法 以6-氨基-1-羟基-二己脂作为Linker连接ABZ与BA,合成ABZ-C6O2-BA;使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傅里叶红外技术(FTIR)对ABZ-C6O2-BA进行验证;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PXRD)法、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法进行固态性质的表征;建立Caco-2单层细胞模型在体外对ABZ-C6O2-BA进行跨膜转运研究;进行ABZ-C6O2-BA体外羧酸酯酶(CES)水解反应,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定性分析ABZ-C6O2-BA水解产物。结果 1H-NMR和FT-IR结果显示特征峰的偏移,证实ABZ-C6O2-BA制备成功;PXRD、DSC和SEM结果显示ABZ-C6O2-BA为无定型形态,且微观结构较ABZ有明显不同;体外跨膜转运实验结果显示高质量浓度的ABZ-C6O2-BA跨膜转运表观渗透系数(Papp)显著高于高浓度的ABZ(P<0.05),中、低质量浓度的ABZ-C6O2-BA Papp相近于ABZ;ABZ-C6O2-BA在72 h时降解率>92.8%,代谢良好;通过UPLC-MS定性分析ABZ-C6O2-BA水解产物为ABZ-Linker,即CES水解了酯键,使得BA与ABZ分开。结论 所制备的ABZ-C6O2-BA以无定型态存在,跨膜转运效率在一定浓度下较ABZ显著增加,且与浓度不相关,推测跨膜方式为主动转运,连接的BA可被体内的酶水解。
    22  孟鲁司特钠联合盐酸丙卡特罗治疗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肺功能、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汤茂水,陈岘松,王奇,胡学锋
    2024, 47(8):1869-187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20
    [摘要](245) [HTML](0) [PDF 1.32 M](357)
    摘要:
    目的 观察孟鲁司特钠联合盐酸丙卡特罗治疗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肺功能、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5月在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82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每次1片,每天1次)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口服,年龄≥6岁者每天1次,每次5 mg,年龄<6岁者每天1次,每次4 mg)治疗。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病情恢复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止咳时间、气喘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和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治疗14 d后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和FEV1/FVC显著升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3 (IL-13)、白细胞介素-17 (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FEV1、FVC、MMEF、PEF和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6、IL-13、IL-17、IFN-γ、TNF-α、CRP和PC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孟鲁司特钠联合盐酸丙卡特罗治疗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指标,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23  蒙脱石散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对急性腹泻伴发热患儿肠道菌群平衡、肠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董杨
    2024, 47(8):1875-188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21
    [摘要](225) [HTML](0) [PDF 1.26 M](379)
    摘要:
    目的 观察蒙脱石散联合益生菌治疗急性腹泻伴发热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平衡、肠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接诊的急性腹泻伴发热患儿118例,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分为联合组(蒙脱石散联合益生菌治疗)、单用组(蒙脱石散治疗)各59例。单用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蒙脱石散治疗,1岁以下每日1袋,≥1、≤2岁每日1~2袋,>2岁每日2~3袋,温水摇匀后冲服,首次剂量加倍。联合组在单用组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每次1袋,每天2次,凉开水摇匀后冲服。两组均治疗7 d。比较两组恢复速度、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平衡、肠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结果 联合组退热、大便性状改善、止泻、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单用组(P<0.05、0.001);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用组(88.14%vs 72.88%,P<0.05)。两组治疗前双歧杆菌(B)、乳酸杆菌(E)、肠杆菌数量及B/E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组肠杆菌数量低于单用组(P<0.05),B和E的数量及B/E值均高于单用组(P<0.05、0.001)。两组治疗前二胺氧化酶(DAO)、脂多糖结合蛋白(LBP)、D-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组DAO、LBP、D-乳酸均低于单用组(P<0.001)。两组治疗前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占比、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组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占比、CD4+/CD8+均高于单用组(P<0.001),CD8+ T淋巴细胞占比均低于单用组(P<0.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蒙脱石散联合益生菌可促进急性腹泻伴发热患儿恢复,改善治疗效果,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且安全性高。
    24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霍山石斛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张蜜,蔡静雯,徐玥玮,王丽,徐倩,乔金为,苏祥飞,蔡明
    2024, 47(8):1881-189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22
    [摘要](232) [HTML](0) [PDF 2.23 M](377)
    摘要: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总结分析霍山石斛近20年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200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的霍山石斛相关文献,Endnote进行文献处理,去除不相关及重复文献,利用VOSviewer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结果 霍山石斛20年来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发表量均呈波动式上升,在数量及时间上,中文文献比英文文献更具优势;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首先以霍山石斛培育相关研究为主,其次是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分子生药学研究较少。结论 霍山石斛培育的相关研究较为成熟,临床应用及分子生药学方面研究较少,具有完善及深入研究的价值。
    25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管佳宁,桂新景,范雪花,张迪,王恪辉,呼海涛,刘瑞新
    2024, 47(8):1891-190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23
    [摘要](380) [HTML](0) [PDF 1.43 M](408)
    摘要: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是一种可快速分离挥发性气体并灵敏检测挥发性有机成分(VOCs)的新兴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鉴于气味是中药的突出特点且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频率增长迅速。在介绍GC-IMS技术的原理、相关参数的基础上,对GC-IMS在中药质量评价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包括中药挥发性成分的表征、对中药真伪、基原、产地的鉴别以及根据气味变化对中药采收、贮存时期、加工炮制品的判断等方面,并对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策略进行了讨论,以期为GC-IMS技术在中药领域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26  机器学习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王志杰,樊薛津,王豫骞,庄朋伟,赵婷婷
    2024, 47(8):1906-191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24
    [摘要](484) [HTML](0) [PDF 1.13 M](1196)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在多个中医药研究领域,如中药质量控制、数据挖掘、新药发现、处方配伍优化以及中医临床诊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机器学习(ML)、深度学习(DL)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优化中医药研究设计、降低临床研究时间成本、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有机结合,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和效率,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提供了保障。因此,完善多种数据资源、实现多种数字化技术交叉结合使用、优化算法和模型是中医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近年来ML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梳理,分析说明聚类、支持向量机(SVM)和深度学习(DL)等ML方法在中药药性、中药配伍、中药毒性分析、中药药效研究、中药制药过程工艺优化、中药饮片质量等级分类、中医药临床用药规律挖掘、中医药治疗原理及药效机制解析等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旨在探索ML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趋势,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27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与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张静,韩伟,杨长福,钱海兵,于佳,张石宇,刘志霞,王建科,林昶
    2024, 47(8):1914-192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25
    [摘要](359) [HTML](0) [PDF 1.39 M](585)
    摘要:
    金钗石斛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其质量标准的建立一直是热点研究问题。金钗石斛主要包含生物碱类、菲类、联苄类、倍半萜类、多糖等多种化合物,主要具有改善糖脂代谢、保护神经系统、调节免疫反应、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在金钗石斛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基础上,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分析金钗石斛植物亲缘关系、生长年限、化学成分可测性、不同炮制方法、传统功效及网络药理学预测等,对金钗石斛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选取化学成分可测定、功效相关的、成分含量较高的药效活性成分,石斛碱、毛兰素、石斛酚、moscatin可作为金钗石斛的Q-Marker。探讨可表征金钗石斛质量成分指标与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内在关联性,为完善其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28  合欢对精神疾病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黄辰杰,樊明理,杜晓娜,施学丽
    2024, 47(8):1929-193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8.026
    [摘要](303) [HTML](0) [PDF 1.19 M](513)
    摘要:
    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合欢的主要药用部位有合欢皮和合欢花,内含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抑郁、镇静催眠等多种药理作用。研究显示合欢皮和合欢花及有效成分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表达、减轻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等机制起到改善及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目的。主要对合欢皮、合欢花及有效成分抗抑郁和抗焦虑等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合欢作为抗精神疾病药物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