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7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47(5).
    [摘要](127) [HTML](0) [PDF 3.25 M](267)
    摘要:
    2  目录
    2024, 47(5).
    [摘要](103) [HTML](0) [PDF 1.18 M](316)
    摘要:
    3  间接型药物性肝损伤:新类型与新挑战
    李东良,周晓玲,敖秀兰
    2024, 47(5):921-92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01
    [摘要](297) [HTML](0) [PDF 1.19 M](401)
    摘要:
    间接型药物性肝损伤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肝损伤,而不是因为药物固有的肝毒性或免疫原性所导致的一类新型药物性肝损伤(DILI)。目前临床常见的间接型DILI主要有3种临床表型,即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相关肝损伤、药物引起肝炎病毒再激活和药物影响肝细胞代谢所致的脂肪肝或原有脂肪肝加重。由于间接型DILI是一类新型DILI,临床对其认识不足,诊治经验缺乏。尤其是随着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在临床快速推广应用,间接型DILI迅速增加,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对间接型DILI常见类型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等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  抗甲状腺药物所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黄倩,方坚,阮梅,夏磊,李东良
    2024, 47(5):927-93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02
    [摘要](420) [HTML](0) [PDF 1.16 M](431)
    摘要:
    药物治疗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包括丙基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及其前体药物卡比马唑。这些抗甲状腺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虽然对抗甲状腺药物导致肝毒性的认识已超过70年,但是近年来仍有一些新的报道和阐述。对常见抗甲状腺药物导致肝损伤的发生率、临床病理特点、作用机制以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5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致肝脏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原杨,尚悦,王鹏,樊慧蓉,侯文彬
    2024, 47(5):933-94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03
    [摘要](332) [HTML](0) [PDF 1.59 M](495)
    摘要:
    中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肝脏毒性发生风险。斑马鱼模型在肝脏毒性研究中显现出较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评价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在使用斑马鱼进行药物肝损伤检测和评价之前应先明确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肝功能状态,利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的通体透明的特点,以胚胎的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作出初步的发育毒性判断,以幼鱼肝脏灰度值,肝脏面积大小,卵黄囊吸收程度作为药物是否具有肝脏毒性的判断标准,利用成鱼肝脏容易分离的特点研究肝脏毒性的作用机制。检测时可根据这些指标判断斑马鱼肝脏发育阶段,为其是否发生药物肝损伤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综述了不同发育时期斑马鱼评估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中药的肝脏毒性评价提供参考。
    6  他汀类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李智,魏栋,万梅绪,张燕欣,李智<,原景,李德坤,高磊,鞠爱春
    2024, 47(5):941-95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04
    [摘要](351) [HTML](0) [PDF 1.50 M](794)
    摘要:
    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显著,是一类较全面的调脂药,能强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对其不良反应的研究也日趋深入。肝毒性是此类药物产生的重要不良反应之一,他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偶有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对他汀类药物致DILI影响因素、相关机制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他汀类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及DILI的预防提供依据。
    7  FDA对眼用制剂的质量研究要求及启示
    王慧明,徐萍蔚,萧惠来
    2024, 47(5):951-95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05
    [摘要](334) [HTML](0) [PDF 1.28 M](1106)
    摘要: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23年12月28日发布了题为"局部外用眼科药品的质量考虑"的指导原则草案,对2023年10月发布的同名指导原则草案进行了修订。该指导原则草案讨论了用于眼内和眼周局部给药的眼用产品,包括凝胶、软膏、乳膏和液体制剂等剂型的眼用制剂的一些质量考虑,涵盖质量研究中微生物学、可见颗粒物、可提取物和可浸出物、杂质和降解产物、稳定性研究5个方面,并对容器密封系统(CCS)设计等提出了相关建议。详细介绍FDA该指导原则草案主要内容,期望对该类药物的研发和质量评价有所启示。
    8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鼓槌石斛素治疗宫颈癌作用机制探讨及实验验证
    周吉,郭振宇,李浩颍,黄巧,李桐,郭天瑶
    2024, 47(5):959-97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06
    [摘要](407) [HTML](0) [PDF 20.56 M](347)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究鼓槌石斛素治疗宫颈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外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PharmMaper和SwissTarget Prediction平台获得鼓槌石斛素的预测靶点;在GeneCards、TTD、OMIM、Disgenet、Drugbank疾病数据库筛选宫颈癌的潜在靶点;使用R软件Venn包获取鼓槌石斛素与宫颈癌的交集靶点基因,利用STRING网站与Cytoscape软件获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得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 Vina 1.1.2软件和Pymol软件进行鼓槌石斛素和核心靶点之间的分子对接和可视化分析。体外培养宫颈癌SiHa细胞,用0、50、100 μmol·L-1鼓槌石斛素处理细胞,采用MTT法、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鼓槌石斛素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鼓槌石斛素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p-PI3K、PI3K、p-Akt、Akt、mTOR关键蛋白的调控作用。结果 共得到79个鼓槌石斛素调控宫颈癌的潜在交集靶点,按照网络拓扑分析中的度(degree)值筛选出HSP90AA1、ESR1、PIK3CA、mTOR、MAPK1、ABL1、PARP1等多个核心靶点;KEGG富集筛选出PI3K/Akt、Focal adhesion、细胞衰老、催乳素等30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其中靶蛋白HSP90AA1、ESR1、PIK3CA、mTOR、MAPK1与鼓槌石斛素结合能绝对值较高,说明可能是鼓槌石斛素治疗宫颈癌的作用位点。细胞实验验证表明,鼓槌石斛素处理SiHa细胞后,SiHa细胞增殖明显减少(P<0.01),且与鼓槌石斛素的浓度呈现负相关,同时SiHa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鼓槌石斛素处理SiHa细胞后,细胞中p-PI3K、Akt、p-Akt表达及p-PI3K/PI3K和p-Akt/Akt下调(P<0.05)。结论 鼓槌石斛素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宫颈癌的作用,鼓槌石斛素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来影响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9  芒柄花素诱导肺癌细胞焦亡并抑制PD-L1介导的免疫逃逸
    张振勇,李肖,李保宏,邹艺璇,刘君秋,陈子超,张振
    2024, 47(5):971-98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07
    [摘要](285) [HTML](0) [PDF 21.15 M](281)
    摘要:
    目的 探究芒柄花素抑制非小细胞肺癌(NSCLC) A549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细胞划痕和克隆形成实验考察芒柄花素(20~100 μmol·L-1)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克隆形成的抑制作用;A549细胞预孵育芒柄花素24 h后,使用Hoechst 33342细胞核染色定位,加入经过Dil标记的Jurkat细胞(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共培养30 min,使用激光共聚焦拍摄2种细胞的共定位图像;建立A549-Jurkat细胞共培养模型,MTT和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芒柄花素对A549细胞活性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JC-1染色)和谷胱甘肽(GSH)水平探究芒柄花素对线粒体应激的诱导作用;Western blotting法考察芒柄花素对A549细胞线粒体应激后非经典焦亡相关蛋白和PD-L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芒柄花素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克隆形成能力(P<0.01、0.001),增强细胞共培养模型中T细胞的募集和杀伤作用(P<0.01、0.001);芒柄花素可诱导A549细胞线粒体应激,诱导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显著降低细胞GSH水平(P<0.05、0.01),显著上调bcl-2相关x蛋白(BAX)、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穿孔素蛋白E (Gasdermin E)-N蛋白表达诱导细胞焦亡(P<0.01、0.001),同时显著下调p-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激酶B (Akt)、核因子κB (NF-κB)、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抑制免疫逃逸(P<0.05、0.001)。结论 芒柄花素具有诱导NSCLC细胞焦亡并阻断免疫逃逸的作用,其机制为一方面可通过诱导A549细胞线粒体应激,促进细胞焦亡招募T细胞,增强肿瘤免疫;另一方面抑制p-PI3K/Akt/NF-κB信号轴,进而降低PD-L1蛋白表达,抑制A549细胞免疫逃逸。
    10  基于RBL-2H3细胞和ICR小鼠过敏与类过敏叠加模型评价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过敏与类过敏反应
    刘方美,张羽,汤书婉,符胜男,冷雪娇,李存玉,郑云枫,彭国平
    2024, 47(5):982-99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08
    [摘要](252) [HTML](0) [PDF 17.28 M](305)
    摘要:
    目的 建立过敏和类过敏叠加的RBL-2H3细胞和ICR小鼠动物模型,对注射用血塞通(冻干)(XST)的过敏与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研究。方法 体外以RBL-2H3细胞的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和组胺释放率为评价指标,确定抗二硝基苯单克隆抗体(DNP-IgE)、DNP-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剂量及与C48/80(30 μg·mL-1)作用的最佳时间,筛选过敏和类过敏叠加模型的阳性条件,随后考察XST (4、8、16 mg·mL-1)对细胞活力及与DNP-IgE/BSA叠加后对细胞脱颗粒的影响。体内以ICR小鼠为实验对象,以(类)过敏反应症状分值及血浆中免疫球蛋白E (IgE)、组胺、5-羟色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末端补体复合物(SC5b-9)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卵蛋白(OVA,2.5、5.0、10.0 mg·kg-1)、C48/80(1、2、4 mg·kg-1)过敏-类过敏模型阳性条件,最后对XST (60、120、240 mg·kg-1)的致敏性及是否会产生过敏、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最终确定400 ng·mL-1的DNP-IgE致敏后用50 ng·mL-1的DNP-BSA激发的同时与C48/80共同作用30 min作为过敏与类过敏叠加阳性组;16 mg·mL-1的XST与DNP-IgE/BSA联合叠加时,与单给DNP-IgE/BSA或XST组比较均促进组胺和β-Hex的释放(P<0.01)。体内小鼠实验中5、10 mg·kg-1的OVA均会使小鼠体内IgE显著升高,依据过敏样反应分值和小鼠血浆内组胺、VEGF-A和SC5b-9含量最终确定5 mg·kg-1 OVA与1 mg·kg-1 C48/80建立叠加模型,耳、肺及支气管组织中可见明显的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单纯的XST不会对小鼠致敏,但是与OVA介导的过敏反应叠加后,与单给DNP-IgE/BSA或XST组比较,会显著提高血浆中内组胺、VEGF-A和SC5b-9水平(P<0.05、0.01),与建立的过敏-类过敏叠加模型表现出较好地一致性。结论 体外体内实验均表明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和C48/80引起的类过敏反应会产生叠加作用,加剧过敏介质的释放和免疫反应程度。同时此模型的建立也验证了XST存在过敏与类过敏叠加现象,该模型可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1  2',4'-二羟基-3'-甲基-3-甲氧基查耳酮上调p21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
    王龙燕,张云封,王柱国,谭鹏,魏雪娇,李军,胡仲冬
    2024, 47(5):994-100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09
    [摘要](283) [HTML](0) [PDF 8.61 M](287)
    摘要:
    目的 探讨2',4'-二羟基-3'-甲基-3-甲氧基查耳酮(C20)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CCK-8法、集落形成实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染色法检测C20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彗星实验检测C20(10 μmol·L-1)对HepG2细胞DNA损伤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20(5、10 μmol·L-1)对HepG2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通过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20(5、10 μmol·L-1)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借助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20(5、10 μmol·L-1)处理对HepG2细胞中与凋亡、DNA损伤、细胞周期阻滞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20显著抑制HepG2细胞的活力(P<0.001),给药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7.937 μmol·L-1;5 μmol·L-1 C20能够显著抑制HepG2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P<0.01);EdU染色结果显示5、10 μmol·L-1的C20能够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能力;5、10 μmol·L-1的C20显著诱导HepG2细胞G2/M期阻滞(P<0.001);5、10 μmol·L-1的C20显著促进HepG2细胞凋亡(P<0.001),并显著上调Caspas-3、Caspase-9以及PARP的剪切水平(P<0.01);10 μmol·L-1的C20能够诱导HepG2细胞发生DNA损伤,并且5、10 μmol·L-1的C20显著上调γH2AX、p21的蛋白水平(P<0.01)。结论 C20能够造成HepG2细胞发生DNA损伤,上调p21蛋白水平,导致细胞G2/M期阻滞,并进一步诱发凋亡,发挥体外抗肝癌作用。
    12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传统胎盘屏障模型屏障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韩巧巧,王泽,郭宇竹,孙英辉,赵天宇,慈小燕,崔涛,傅鹏,伊秀林,闫凤英
    2024, 47(5):1002-100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10
    [摘要](380) [HTML](0) [PDF 2.90 M](364)
    摘要:
    目的 通过构建体外胎盘屏障模型,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传统胎盘屏障模型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hUC-MSC、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人滋养层细胞(HTR-8)共同培养于transwell中建立体外胎盘屏障模型,设置对照组(HUVEC+HTR-8)、forskolin组(HUVEC+HTR-8+forskolin)、MSC组(HUVEC+HTR-8+hUC-MSC)、MSC+forskolin组(HUVEC+HTR-8+hUC-MSC+forskolin),通过测量跨膜电阻值、荧光黄CH的渗透性以及P-糖蛋白(P-gp)的活性,评估各组体外胎盘屏障模型的功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体外胎盘屏障模型中P-gp、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闭合小环蛋白-1(ZO-1)、ZO-2、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利用LC-MS/MS检测阿替洛尔、米诺地尔、美托洛尔3种渗透性工具药透过各组体外胎盘屏障模型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验证模型的功能完整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forskolin、MSC、MSC+forskolin组的跨膜电阻值均显著增高(P<0.05、0.001)、P-gp外排功能均增强、荧光黄的Papp值均显著降低(P<0.05、0.01、0.001),且二者联用后作用效果尤为显著,表明该模型具备完整的屏障功能,且MSC+forskolin屏障功能最好;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orskolin组P-gp、ZO-1、ZO-2、CD31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0.001),MSC组P-gp、Claudin5、ZO-1和CD31的表达也显著增加(P<0.05、0.01、0.001);联合应用后,各蛋白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更显著增加(P<0.01、0.001),表明hUC-MSC增强传统胎盘屏障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的Papp值均降低,MSC+forskolin组3个工具药均差异显著,美托洛尔差异最显著。结论 hUC-MSC通过增强传统胎盘屏障模型中紧密连接蛋白和外排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增强了传统胎盘屏障模型的屏障功能。
    13  基于膜片钳技术的丹红注射液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研究
    于婷婷,丁懿宁,阎美卉,袁鑫,李森
    2024, 47(5):1010-10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11
    [摘要](365) [HTML](0) [PDF 3.57 M](311)
    摘要:
    目的 通过全细胞膜片钳实验,从心肌电生理层面探索丹红注射液(DHI)治疗乌头碱诱导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方法 基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心肌细胞(hiPSC-CMs)膜片钳技术,即时给药并观察乌头碱不同浓度(3、9、27 μmol·L-1)对钠通道、hERG钾通道的抑制效果,进行造模条件的筛选;设置对照组、模型组(乌头碱1 μmol·L-1长时间造模)、DHI (3、9、27 μL·mL-1)组,乌头碱与DHI同时加药,记录动作电位幅度(APA)、放电频率、动作电位幅度下降50 %时的时程(APD50)和动作电位幅度下降90 %时的时程(APD90),并以对照组为标准,计算相对值;设置对照组、模型组、DHI (3 μL·mL-1)组,乌头碱与DHI同时加药,观察3~5 min,记录钠离子、hERG钾离子、钙离子电流密度。结果 给予即时药物处理,3、9、27 μmol·L-1的乌头碱对钠电流的抑制率分别为17.94 %、31.07 %、60.67 %,对hERG通道的抑制率分别为5.02 %、10.59 %、28.59 %;在短期内给乌头碱对hERG通道的抑制效果较为有限,而实际实验中,长时间的高浓度乌头碱孵育使钠电流被完全抑制,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受损,因此选择乌头碱1 μmol·L-1长时间给药制备模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hiPSC-CMs相对APA、相对APD50和相对APD90显著下降(P<0.01、0.001),相对放电频率显著升高(P<0.001);钠电流在一定时间内减小,抑制率为30.18 %;hERG钾电流明显减小,抑制率为72.33 %;钙电流明显增大,电流增大191.35 %。与模型组比较,DHI 3、9、27 μL·mL-1组相对放电频率显著降低(P<0.05、0.001)、相对APD90显著升高(P<0.05、0.01),3 μL·mL-1组相对APD50显著升高(P<0.001);DHI组钠电流、hERG钾电流的减小及钙电流的增大均有一定缓解。结论 DHI可能可以通过影响钠、钾、钙通道来缓解乌头碱导致的心律失常现象。
    14  达立通颗粒主要活性成分在正常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肠道组织中差异分布研究
    苏艳,康安,赵岩,王晓霞,邝振英,盛先杰,王广基,阿基业
    2024, 47(5):1017-102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12
    [摘要](322) [HTML](0) [PDF 4.98 M](350)
    摘要:
    目的 研究达立通颗粒主要活性成分在正常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胃肠道组织中的分布差异。方法 采用夹尾刺激结合不规律饮食双因素干预方法建立FD模型。12只大鼠(对照、模型各6只)用于FD模型验证,进行胃、小肠排空实验,HE染色后进行胃肠组织病理学观察;36只大鼠(对照、模型各18只)用于胃肠道组织差异分布研究,禁食不禁水18 h,按22.4 g·kg-1剂量(8倍临床等效剂量) ig给予达立通颗粒1次,于给药后1、3、6 h收集各组大鼠的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PLC-QTRAP-MS/MS)法检测各组织牡荆素-4''-O-葡糖苷、原阿片碱、黄连碱、小檗碱、甜橙黄酮、川陈皮素、桔皮素、去甲基川陈皮素、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原儿茶酸、伞形花内酯、木犀草苷、橙皮苷、木犀草素、柚皮素、橙皮素、白杨素含量,采用ACQUITY HPLCTMHSS T3(50 mm×2.1 mm,1.8 μm)色谱柱,柱温为40℃,0.1 %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 mL·min-1,进样量为2 μL。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01),胃、小肠排空率显著降低(P<0.001),十二指肠肠黏膜的紧密连接被破坏,但未出现胃肠组织的器质性病变,符合FD的病理特征。建立的UPLC-QTRAP-MS/MS方法中,各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0 0。对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专属性、精密度与准确度、提取回收率、稳定性和基质效应等方面的考察,均符合要求。各成分在对照和模型组大鼠胃肠道组织中浓度差异明显,且在各组织中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点差异较大,模型组出现达峰时间延后的现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中化合物的暴露水平降低,可能与FD引起胃肠道蠕动减慢有关。橙皮苷、橙皮素、柚皮素、原儿茶酸、去氢木香内酯、川陈皮素、去甲基川陈皮素、小檗碱和桔皮素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暴露水平较高,且在对照组和模型组中各时间点下的浓度差异较显著。结论 经方法学验证,所建立的UPLC-QTRAP-MS/MS法灵敏、专属性强、准确性高,适用于大鼠胃肠道组织中达立通颗粒主要活性成分的胃肠组织分布研究。达立通颗粒主要活性成分在正常和FD模型大鼠胃肠组织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
    15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绞股蓝总皂苷抑制tau蛋白过表达诱导的细胞损伤机制
    杨翠翠,程子昭,姜新海,胡朝英
    2024, 47(5):1030-104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13
    [摘要](398) [HTML](0) [PDF 5.29 M](263)
    摘要:
    目的 研究绞股蓝总皂苷(GPs)对tau蛋白过表达细胞代谢的影响,探讨GPs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机制。方法 通过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微管相关蛋白tau (MAPT)过表达N2a细胞系(MAPT细胞);用CCK-8法检测GPs对N2a、MAP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体外培养N2a (对照组)、MAPT细胞(模型组),向MAPT细胞中加入GPs (50、100 μg·mL-1)进行干预,共同孵育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总tau蛋白量水平;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GPs对MAPT细胞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明确差异代谢产物及通路。结果 50、100、200 μg·mL-1 GPs对N2a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5、50、100、200 μg·mL-1 GPs对MAPT细胞活力无显著性影响;与对照组相比,MAPT细胞内tau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50 μg·mL-1 GPs可明显减少MAPT细胞内总tau蛋白含量(P<0.05);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按照差异代谢产物数量占比从高到底依次为脂质和类脂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核苷酸和类似物等。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差异代谢产物主要富集在核苷酸代谢、氨基酸合成、甘油磷脂代谢等通路。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参与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的胞磷胆碱和磷脂酰胆碱水平显著增加(P<0.001),甘油磷酰胆碱、甘油-3-磷乙醇胺水平显著降低(P<0.001)。结论 GPs可以减少细胞内tau蛋白的异常过表达,通过增加胞磷胆碱和磷脂酰胆碱水平、减少甘油磷酰胆碱和甘油-3-磷乙醇胺水平调控甘油磷脂代谢通路。
    16  滋水清肝饮对脂多糖诱导的抑郁小鼠的改善作用及对ERK/NF-κB通路的影响
    韩朝军,袁诗宇,曹珊珊,汪丹,史磊磊,刘继平,史永恒
    2024, 47(5):1042-105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14
    [摘要](252) [HTML](0) [PDF 10.43 M](225)
    摘要:
    目的 探讨滋水清肝饮在应用脂多糖(LPS)制备的小鼠抑郁模型中的抗抑郁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 选取6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盐酸氟西汀组(阳性药,10 mg·kg-1)和滋水清肝饮低、中、高剂量(8.835、17.670、35.340 g·kg-1)组,给药14 d后,除对照组ip等量0.9 %的氯化钠溶液外,其余各组均ipLPS (0.83 mg·kg-1),LPS注射结束24 h后,称小鼠质量,并进行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荧光强度;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5-羟色胺(5-HT)水平及小鼠海马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犬尿氨酸(KYN)、5-HT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p-核因子κB (NF-κB)、p-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滋水清肝饮组小鼠体质量均有所回升(P<0.05);各给药组小鼠的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5、0.01);各给药组海马形态学转好,海马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表达显著降低(P<0.05);滋水清肝饮中、高剂量组和盐酸氟西汀组小鼠血清中的5-HT水平显著增加(P<0.05),各给药组血清SOD活力显著增强(P<0.05),血清TNF-α、IL-6、IL-1β、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各给药组小鼠海马中IDO1、KYN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滋水清肝饮中、高剂量组和盐酸氟西汀组海马中5-HT水平显著上升(P<0.05、0.01);各给药组海马组织中p-ERK、p-NF-κ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滋水清肝饮显著改善急性LPS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NF-κB通路、降低IDO1水平、改善神经炎症有关。
    17  复方泽漆冲剂含药血清调控PI3K/Akt/NF-κB通路与NLRP3炎症小体缓解银屑病细胞模型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吴敏,王久香,刘涛峰,刘小平,曹宇,章纬,汪长中
    2024, 47(5):1051-106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15
    [摘要](258) [HTML](0) [PDF 4.21 M](344)
    摘要:
    目的 探讨复方泽漆冲剂含药血清对银屑病细胞模型PI3K/Akt/NF-κB通路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的调控作用以阐明该药对银屑病的干预机制。方法 制备复方泽漆冲剂大鼠含药血清,体外以10 ng·mL-1的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刺激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建立银屑病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复方泽漆冲剂5 %、10 %、20 %含药血清组,CCK-8法检测不同体积分数含药血清作用于HaCaT细胞0、24、48、72 h时的细胞活力,确定复方泽漆冲剂含药血清最佳体积分数及作用时间。体外以10 ng·mL-1的KGF刺激HaCaT细胞建立银屑病细胞模型,以siRNA基因沉默HaCaT细胞NLRP3,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10 %含药血清组、si-NLRP3-NC组(质粒阴性对照)、si-NLRP3组,CCK-8法检测复方泽漆冲剂含药血清对银屑病模型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ELISA检测含药血清干预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α、IL-23、IL-8和趋化因子配体(CXCL)1、CXCL2的分泌水平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磷脂酰激醇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核因子-κB (NF-κB)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分析NLRP3、Caspase-1、ASC、p-PI3K、p-Akt、p-NF-κB、cleaved-Caspase-1、Gasdermin D (GSDMD)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p-PI3K、p-Akt、p-NF-κB、ASC、Caspase-1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10 %复方泽漆冲剂含药血清及作用48 h为含药血清最佳作用体积分数和时间;在KGF刺激HaCaT细胞增殖的银屑病细胞模型中,与对照组比较,IL-17α、IL-23、IL-1β、IL-8和CXCL1、CXCL2的分泌水平升高,LDH释放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较,10 %复方泽漆冲剂含药血清干预48 h后,银屑病细胞模型中IL-17α、IL-23、IL-1β、IL-8和CXCL1、CXCL2表达显著降低,LDH释放量显著下降;NLRP3ASCCaspase-1PI3KAktNF-κB的mRNA表达水平也有所降低;含药血清处理后,NLRP3、Caspase-1、ASC、p-PI3K、p-Akt、p-NF-κB、cleaved-Caspase-1、GSDMD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PI3K、p-Akt、p-NF-κB、ASC、Caspase-1的表达与分布也有所减少。结论 复方泽漆冲剂含药血清通过下调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及NLRP3炎症小体发挥对银屑病细胞模型的干预作用。
    18  鼻咽清毒颗粒对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晓菲,王萌萌,徐旭,杨冰,石子叶,郭景玥,王丽,牛玉清,岳钰铭,田成旺,张铁军,李楚源,李鹏,杨洪军
    2024, 47(5):1063-107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16
    [摘要](328) [HTML](0) [PDF 9.40 M](400)
    摘要:
    目的 观察鼻咽清毒颗粒(BQG)对放疗引起大鼠口腔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FAT细胞皮下注射法,建立F344大鼠种植瘤模型。F344大鼠分为对照组、对照放射组、模型组、BQG低、中、高剂量(1、2、4 g·kg-1)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动物进行X线照射,放射剂量为10 Gy·d-1,连续5 d。BQG 3个剂量组于第1天造模后进行药物干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28 d;其余3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每日对各组大鼠进行一般观察,定期进行称重。末次给药后24 h处死大鼠,采集各组大鼠口腔黏膜及血浆,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大鼠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口腔黏膜NF-κB p65、p-P65、MAPK、ERK、p-ERK等蛋白表达情况,并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BQG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提高大鼠体质量增长率;BQG各给药组能显著降低口轻黏膜组织中IL-6、IL-1β、TNF-α水平(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BQG各给药组MAP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p65/p65,p-ERK/ERK比值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BQG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具有修复作用,其可能通过调控NF-κB/MAPK/ERK信号通路,降低口腔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相关。
    19  多格列艾汀、二甲双胍与利格列汀的药品综合评价
    高媛,阎伟,赵廷,邱博,李雪靖,李从欣
    2024, 47(5):1071-107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17
    [摘要](784) [HTML](0) [PDF 1.29 M](868)
    摘要:
    目的 对多格列艾汀、二甲双胍和利格列汀进行临床综合评价,为医疗机构遴选药品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第二版)》,从药学特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其他属性方面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提出推荐意见。结果 多格列艾汀、二甲双胍和利格列汀最终得分分别为77.0、72.3、76.2分,均强推荐进入医疗机构采购目录或保留使用。3种药物均是口服降糖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各有优势,二甲双胍是经典药物,在许多指南中受到一级推荐;多格列艾汀作为新药,在降糖效果及安全性方面有优势,在降糖的同时可改善患者β细胞功能;利格列汀作为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推荐药物,无需依据患者肝肾功能调整用药剂量。结论 多格列艾汀、二甲双胍和利格列汀在不同属性中各有优势,本次药品遴选可为医疗机构提供循证依据。
    20  布瓦西坦致儿童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马胜男,范宏光,张建红,史海雯,李昌军
    2024, 47(5):1079-108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18
    [摘要](305) [HTML](0) [PDF 1.22 M](439)
    摘要:
    目的 分析布瓦西坦致儿童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布瓦西坦" "布立西坦" "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等为中文检索词,以"Brivaracetam" "adverse reaction" "adverseeffects""ADR "和" side effect"等为英文检索词,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e和Embase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限均为数据库建库起至2024年1月31日。对纳入研究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联合用药、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3篇,纳入病例849例,其中男性458例(53.9 %)、女性391例(46.1 %),ADR共累及6个系统/器官,以神经系统(39.22 %)和精神疾病(31.86 %)为主,包括嗜睡、癫痫发作恶化、抽搐、易怒、攻击性、精神运动机能亢进、行为问题等。大多数ADR是可逆且预后良好的,但仍有部分患者在进行干预治疗后产生了不良结局,甚至死亡。结论 布瓦西坦可致儿童严重ADR的发生,临床应关注该药的合理使用,加强用药监护和随访,以确保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21  硫酸特布他林联合盐酸氨溴索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赵海霞,张葵,王立娟,巨建云,冷安明
    2024, 47(5):1086-109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19
    [摘要](283) [HTML](0) [PDF 1.57 M](338)
    摘要:
    目的 探讨硫酸特布他林联合盐酸氨溴索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AECOPD患者,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n=45),两组均遵照诊治指南内的基础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用药方案上加用硫酸特布他林吸入粉雾剂,两组均连续用药7 d;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肺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气道重塑指标,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 %(P<0.05);试验组高热、胸闷、咳嗽、咳痰、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量表(CA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AT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FEV1)、呼气流量峰值占预计值(PEF)、FEV1/用力肺活量(FVC)、25 %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25 % MEF)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试验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IL)-6、IL-8、嗜酸性粒细胞(EOS)及气道重塑指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各项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时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硫酸特布他林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慢阻肺加重期取得较好效果,能提高患者肺功能,降低血清炎症表达,改善其气道重塑,值得临床应用。
    22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冠心病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无创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王琼,许丹焰
    2024, 47(5):1093-109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20
    [摘要](281) [HTML](0) [PDF 1.28 M](334)
    摘要:
    目的 观察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冠心病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无创心功能相关指标、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MLHFQ)的影响。方法 选择128例2021年12月-2023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HFpE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最终纳入对照组60例、试验组61例。对照组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每次5.2 g,用250 mL 5 %葡萄糖注射液或0.9 %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无创心功能相关指标、MLHFQ水平变化及安全性。结果 干预7 d后,试验组NT-proBNP水平、无创心功能指标中的射血前期(PEP)、MLHF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可改善HFpEF患者的NT-proBNP、无创心功能指标PEP和MLHFQ评分,且未见明显临床不良反应,可用于治疗冠心病HFpEF患者。
    23  克立硼罗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系统评价
    崔宏,蔡秋晗,李梅芳,邢冰冰
    2024, 47(5):1100-111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21
    [摘要](505) [HTML](0) [PDF 2.11 M](700)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克立硼罗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Yiigle),系统收集建库至2024年1月30日发表的克立硼罗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提取信息,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所形成的证据体使用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估。结果 共纳入11项RCTs,包括2 789例AD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或空白治疗比较,克立硼罗软膏可提高研究者静态总体评分成功率[RR=1.52,95 % CI (1.28,1.80),P<0.000 01]和缓解率[RR=1.43,95 % CI (1.27,1.62),P<0.000 01],降低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MD=-2.44,95 % CI (-4.15,-0.73),P=0.005],缓解瘙痒,增加无复发维持时间,减少复发次数;与阳性对照相比,具有更高的疾病疗效愈显率[RR=1.80,95 % CI (1.33,2.43),P=0.000 1],可提高生活质量;与一线药物联合使用对比单独使用一线治疗药物,联合治疗组具有更高的疾病疗效愈显率[RR=1.23,95 % CI (1.03,1.48),P=0.02],较高的EASI评分变化值[MD=-2.11,95 % CI (-3.13,-1.10),P<0.000 1],可缓解瘙痒,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给药部位的局部反应,如给药部位刺激、疼痛、瘙痒、变色、感觉异常等,多数为轻度、中度反应,预后较好。结论 克立硼罗软膏可缓解AD疾病严重程度,缓解瘙痒,提高生活质量,病情稳定后以小剂量长期维持治疗可减少AD复发;在儿童、成人群体中应用耐受性较好,临床使用时应关注给药部位的异常局部反应。
    24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金匮要略》“下瘀血汤”研究热点分析
    王乘御,胡静
    2024, 47(5):1111-112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22
    [摘要](313) [HTML](0) [PDF 3.18 M](388)
    摘要: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金匮要略》"下瘀血汤"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索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和热点。方法 选取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作为数据来源,以"下瘀血汤"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运用VOS viewer、Cite Space (6.1.R3)和Excel软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对相关文献的关键词频次及其聚类进行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321篇相关文献用于文献发表量及被引频次变化趋势分析,共筛选出267篇相关文献用于关键词聚类分析。自1978年起,关于"下瘀血汤"的文献发表呈现波动趋势,分别在1995年、2007年和2012年达到高峰。涉及9类关键词聚类,共计25个关键词频繁出现。结论 9类关键词聚类可分为从《金匮要略》原文出发的下瘀血汤的基础理论探讨、下瘀血汤的临床应用及加减用药、下瘀血汤的现代作用机制研究3个研究方向。其中以中医学"血瘀证"的科学内核、子宫内膜异位症、药流不全、肺纤维化、肝癌、中药炮制、方剂剂型等方面为最新的中文研究热点。
    25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抗病毒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吴芳芳,刘灵杰,谭栀恩,张孟丽,欧敏,龙立活,陆纳
    2024, 47(5):1121-113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23
    [摘要](566) [HTML](0) [PDF 1.36 M](1055)
    摘要:
    连花清瘟胶囊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家诊疗方案、各省治疗方案推荐的中成药。从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两个方面来总结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抗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等的研究进展,以期对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抗病毒作用的研究现状有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推进其抗病毒的深入研究,更加合理地应用于临床。
    26  预知子化学成分、抗消化系统肿瘤药理作用及其药对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江顺,郭莹莹,赵利军,刘明,邱振鹏,李洪亮,汪选斌
    2024, 47(5):1131-114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24
    [摘要](354) [HTML](0) [PDF 1.56 M](547)
    摘要:
    预知子(Akebiae Fructus)是武当特色中药,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抑郁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含有三萜皂苷类、绿原酸类等化学成分,在临床使用中多以复方的形式治疗肝癌、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尤其是对于消化系统肿瘤,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结合国内外文献对预知子的化学成分、抗消化道肿瘤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在临床上常用的药对配伍组合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明确预知子发挥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提供一定参考。对抗消化道肿瘤药理及作用机制的归纳总结,有望对今后预知子抗消化道肿瘤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起到一定帮助作用。预知子在临床上常以复方的形式发挥治疗作用,而药对为复方的基本构成单位,对预知子临床上常用药对的归纳总结可为复杂的复方研究提供基础以及对预知子的临床使用提供一定参考。
    27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分离及贮存方法研究进展
    高雪,慈小燕,张英驰,闫凤英
    2024, 47(5):1146-115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25
    [摘要](356) [HTML](0) [PDF 1.19 M](749)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s-Exo)近年来成为替代间充质干细胞发挥治疗作用的研究热点,良好的外泌体分离和贮存方法是保障获得的外泌体具有稳定的质量和可重复的关键,也是临床转化的前提。外泌体具有多种分离方式,包括国际金标准的超速离心法,改良后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超滤法以及微流控技术等。贮存温度和贮存介质是影响外泌体生物学完整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当下MSCs-Exo的研究现状及其分离和贮存条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转化研究提供参考。
    28  二氢槲皮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刘欣宇,王艳,陈大忠
    2024, 47(5):1153-115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26
    [摘要](1476) [HTML](0) [PDF 1.23 M](2745)
    摘要:
    二氢槲皮素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类黄酮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具有抗肿瘤(肝癌、肺癌、乳腺癌、直结肠癌、胃癌、骨癌、宫颈癌)、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抗过敏、抗细胞凋亡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对二氢槲皮素在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和抗细胞凋亡方面的研究比较完善,但缺乏抗病毒和抗肿瘤方面的药理研究总结。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二氢槲皮素的药理作用(尤其是抗肿瘤活性)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和进一步药用开发提供依据。
    29  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在罕见癌症中的应用进展
    陈诚,曹保红
    2024, 47(5):1160-116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5.027
    [摘要](323) [HTML](0) [PDF 1.21 M](439)
    摘要:
    随着早期诊疗、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的普遍应用,大部分常见癌症的5年生存率都有较明显的提升。相比于常见癌症,罕见癌症由于其发病率较低,长期缺乏足够的关注度。然而,基于庞大的人口总数,罕见癌症的发病数依然是不容忽视的,但有效治疗手段的缺失使得罕见癌症患者的预后不佳。罕见癌症的研究难点之一在于癌种群体分散,样本量较小,难以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模型可有效保存患者样本,高度模拟原发肿瘤,是研究罕见癌症的有利工具。就罕见癌症的概念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在不同类别的罕见癌症如腺样囊性癌、胆管癌、肛管癌、恶性间皮瘤、罕见妇科癌症、睾丸癌、黑色素瘤、恶性胚胎肿瘤、脊索瘤、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肾上腺皮质癌、胶质母细胞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罕见癌症发病机制及开发更具有前景的抗罕见癌症药物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