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7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47(11):0-0.
    [摘要](93) [HTML](0) [PDF 14.46 M](162)
    摘要:
    2  目录
    2024, 47(11):0-0.
    [摘要](94) [HTML](0) [PDF 1.16 M](143)
    摘要:
    3  立足监管——关注中药上市后安全
    张燕芬,张宇宾,王新敏,于丹丹
    2024, 47(11):2449-245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01
    [摘要](145) [HTML](0) [PDF 1.18 M](162)
    摘要:
    通过对中药上市后安全监管的研究,为科学挖掘中药医学价值、降低使用风险提供监管支持。以短语检索法查阅并研究分析国家监管部门发布实施的中药监管相关规范性文件和公示信息,对中药上市后安全监管现状进行归纳总结,为立足监管关注中药上市后安全提出见解。2013—2023年我国制定的《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等8部规范性文件中涵盖中药上市后安全监管相关内容,但未结合其特性建立专属性高的中药上市后安全监管制度体系;近10年的中药说明书安全性信息修订公告均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占比为13%,企业自主报告力度不够;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安全性信息需持续完善。应认识到关注中药上市后安全的现实意义,从构建制度体系、建立联动机制、体现中药特性和强化责任落实等方面推动中药上市后安全监管。
    4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金银花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活性成分及机制研究
    刘洪涛,陈梦涵,孙启慧,王立清,王峥涛,杨勇,容蓉
    2024, 47(11):2459-247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02
    [摘要](358) [HTML](0) [PDF 3.55 M](278)
    摘要:
    目的 将金银花化学成分与网络药理学研究结合,探讨金银花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PLC-Q-Exactive/MS)对金银花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色谱峰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特征碎片离子,结合相关文献数据,鉴定金银花的化学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成分靶点,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得COVID-19疾病靶点,利用Venny2.1.0获得金银花和COVID-19共同的药效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关系图;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关系图并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核心靶点与相对应的成分的结合能力;利用体外抗病毒检测验证金银花中活性成分绿原酸抗COVID-19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共鉴定出金银花化学成分77个。咖啡酸、腺苷、5,3'-二甲氧基木犀草素、芹菜素、阿魏酸等5个成分可能是金银花抗COVID-19的活性成分,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白细胞介素-2(IL-2)为关键靶点,涉及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等。进一步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金银花的5个关键活性成分与疾病的2个核心靶点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合能均<-20.9 kJ·mol-1。同时金银花中主要有效成分绿原酸对3CLpro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06.40±0.71) μmol·L-1]。结论 金银花可能通过EGFR、IL2和3CLpro等多靶点发挥抗COVID-19作用,可进一步探讨金银花抗COVID-19的作用机制。
    5  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玉竹-灵芝”配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作用机制
    王晨,刘苏杰,阮佳鑫,沈子扬,王晓凡,于栋华,刘树民
    2024, 47(11):2475-248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03
    [摘要](213) [HTML](0) [PDF 22.17 M](168)
    摘要:
    目的 运用血清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玉竹-灵芝”(HYL)配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CB)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烟熏法建立SD大鼠CB模型,将模型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盐酸氨溴索分散片0.92 mg·kg-1)组和HYL高、中、低剂量(10.71、3.57、1.19 g·kg-1)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肺组织中P物质(SP)的表达水平。运用UPLC-Q/TOF-MS/MS技术对大鼠血清代谢谱进行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采用网络药理学,构建HYL治疗CB的“成分-靶点-通路-疾病”图。采用分子对接法验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将血清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联合分析,构建“靶点-代谢途径-代谢物”网络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8、TNF-α及SP水平显著降低,血清中NO水平升高;通过代谢组学技术,从血清中筛选出20个差异代谢物,与模型组相比,HYL能回调这些差异代谢物水平。筛选出5条关键代谢途径(细胞色素P450、叶酸合成、鞘脂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HYL治疗CB主要作用于PIK3CA、MAPK3、MAPK1等靶点蛋白,与癌症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整合分析显示细胞色素P450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代谢是HYL治疗CB的关键代谢途径。结论 HYL可通过调节血清代谢物调控炎症相关核心靶点基因,降低炎症水平,缓解机体代谢紊乱发挥治疗CB的作用。
    6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杏仁-黄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机制
    王劲松,游晓旭,陈迪,解博文,贺森
    2024, 47(11):2489-249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04
    [摘要](200) [HTML](0) [PDF 3.39 M](146)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究杏仁-黄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并阐述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BATMAN数据库筛选出杏仁-黄芩的活性成分及靶标;通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COVID-19的预测靶点;将两者靶点进行映射,筛选出杏仁-黄芩药对与COVID-19相同的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对这些共同靶点建立蛋白质-蛋白质互相作用(PPI)网络,并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利用Cytoscape3.7.2数据库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并筛选出核心靶点。结果 根据筛选条件共获得杏仁-黄芩活性成分32个,潜在作用靶点137个,参与对炎症反应的调节等生物进程820个,结核、百日咳等通路82条。结论 杏仁-黄芩药对通过多靶点、多通路起到抑制细胞因子风暴、止咳等药理作用,最终达到治疗COVID-19的效果。
    7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析中药复方专利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田超,杨晨光,许鹏,康超
    2024, 47(11):2499-250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05
    [摘要](248) [HTML](0) [PDF 4.16 M](213)
    摘要: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国家专利数据库的中药复方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自建库至2023年10月治疗胃癌中药复方专利,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和IBM SPSS Modeler将规范后的数据进行频次、中药属性、关联规则、聚类等分析。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和黄芪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用GeneCards、DrugBank、OMIM、PharmGkb、TTD数据库获得胃癌的疾病靶点;运用R语言筛选出共同作用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及筛选共同靶点中的核心靶点;运用R语言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纳入专利287项,包含中药838味;来源于24个省、市及自治区;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肝、肺为主;高频单味药有白花蛇舌草、黄芪、甘草、白术、半枝莲等;最常用药对是白花蛇舌草-黄芪和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关联分析获得药组15个;高频药物聚类分析获得3个核心药物组合。高频药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和黄芪有效成分44个,272个作用靶点;胃癌8 961个靶点,筛选得到共同靶点198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83条相关通路,主要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凋亡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等。结论 中药复方专利治疗胃癌有规律可循,组方可寒温并用,以补虚健脾,解毒抑瘤为基本治法。其作用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8  四君子汤含药血清联合PD-1抗体调节肺癌肿瘤浸润CD4+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和作用机制
    毛启远,王学谦,林飞,蒋伶俐,张楚楚,谭滢,蔡瑞娟,李道睿,林洪生
    2024, 47(11):2508-25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06
    [摘要](190) [HTML](0) [PDF 3.00 M](200)
    摘要: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探究四君子汤含药血清(SJZDCS)联合PD-1抗体对肺癌肿瘤浸润CD4+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取雄性SD大鼠,连续ig四君子汤6 d,麻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取雄性C57BL/6J小鼠,建立Lewis肺癌荷瘤小鼠模型,饲养第18天后处死小鼠,提取肿瘤并分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磁珠分选肿瘤浸润CD4+T淋巴细胞。建立Lewis细胞与肿瘤浸润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CCK-8法检测Lewis细胞的增殖,筛选SJZDCS的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建立Lewis细胞与肿瘤浸润CD4+T淋巴细胞间接共培养体系,分为对照组、PD-1抗体(20 μg·mL-1)组、SJZDCS(20%)组、SJZDCS(20%)+PD-1抗体(20 μg·mL-1)组,干预72 h;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共培养细胞上清中免疫功能相关细胞因子乳酸脱氢酶(LDH)、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2、IL-4、IL-6和IL-10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浸润CD4+T淋巴细胞中PD-1和Ras-MEK-ERK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20% SJZDCS干预肿瘤浸润CD4+T淋巴细胞72 h对抑制共培养Lewis细胞的增殖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PD-1抗体组TNF-α、IFN-γ、IL-2和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0.01),IL-4、IL-6、IL-10和LDH水平显著降低(P<0.05);SJZDCS组IL-2水平显著升高(P<0.01),IL-4、IL-6、LDH和TGF-β1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SJZDCS+PD-1抗体组TNF-α、IFN-γ和IL-2水平显著升高(P<0.01),IL-4、IL-6、LDH和TGF-β1水平降低(P<0.01)。与PD-1抗体组相比,SJZDCS+PD-1抗体组TNF-α、IFN-γ、IL-2升高水平和IL-4、IL-6和TGF-β1的降低水平更显著(P<0.01)。与SJZDCS组相比,SJZDCS+PD-1抗体组TNF-α、IFN-γ、IL-2和IL-6的水平更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PD-1抗体组、SJZDCS组、SJZDCS+PD-1抗体组CD4+T淋巴细胞中PD-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MEK1/2和MRK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PD-1抗体组、SJZDCS+PD-1抗体组Ras和P-ERK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PD-1抗体组相比,SJZDCS+PD-1抗体组ERK1/2、p-MEK1/2和p-ERK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Ras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SJZDCS组相比,SJZDCS+PD-1抗体组Ras、p-MEK1/2、MEK1/2和p-ERK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SJZDCS单用或与PD-1抗体联用,可在体外调节肺癌肿瘤浸润CD4+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其机制与调控PD-1及下游Ras-MEK-ERK通路表达有关。
    9  复方扶芳藤合剂对免疫抑制小鼠Th1/Th2细胞水平的调节作用
    李开奇,吴展帅,刘显,彭丽珊,陈果,李建明,伍月榕,肖健
    2024, 47(11):2517-252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07
    [摘要](113) [HTML](0) [PDF 2.42 M](134)
    摘要:
    目的 考察复方扶芳藤合剂(CFM)对免疫抑制小鼠Th1/Th2细胞水平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给CFM低、中、高剂量(3.75、7.50、15.00 g·kg-1)组,模型组,CFM低、中、高剂量(3.75、7.50、15.00 g·kg-1)组,模型组和CFM低、中、高剂量组连续3 d ip 80 mg·kg-1的环磷酰胺(CTX)建立免疫抑制模型,对照组和CFM单给药组不造模,仅ip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造模结束后,每天ig给药1次,连续给药10 d,对照组和模型组ig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末次给药24 h后取材,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Th1、Th2细胞水平及其表面活化(CD38、CD69)和耗竭[CD95、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分子的表达水平,脾脏CD3+CD4+T细胞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IL-10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Th1/Th2细胞向Th1型偏移,Th1细胞上CD38、CD95、PD-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01),Th2细胞上CD38、PD-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0.001),脾脏CD3+CD4+T细胞中IFN-γ的表达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CFM 3.75 g·kg-1组外周血Th1/Th2趋于平衡稳态,Th1细胞中CD38、PD-1的表达、Th2细胞CD38、PD-1的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0.01、0.001);小鼠脾脏CD3+CD4+T细胞中IFN-γ和IL-2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IL-10的表达显著上升(P<0.05、0.01、0.001)。单给CFM并不改变正常小鼠的Th1/Th2平衡及功能。结论 CFM改善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Th1/Th2细胞向Th1型偏移,对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Th1、Th2细胞的活化、耗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促进Th2细胞分泌IL-10,抑制Th1细胞分泌IFN-γ、IL-2。
    10  白及多糖对巨噬细胞M1型极化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
    冯永波,高景,周忠海,高玉华,范益
    2024, 47(11):2525-253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08
    [摘要](167) [HTML](0) [PDF 7.31 M](144)
    摘要:
    目的 探讨白及多糖(BSP)对巨噬细胞M1型极化过程的调节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M0或M1型巨噬细胞,并给予不同质量浓度(0.001、0.010、0.100、1.000、10.000 μg·mL-1)的BSP处理,观察细胞贴壁程度及形态,通过CCK-8法检测BSP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剂量后,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BSP对M1型巨噬细胞标记基因[白细胞介素(IL)-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M2型巨噬细胞标记基因(IL-10、CD206)表达的影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BSP对上清液中IL-1β、IL-6和TNF-α释放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SP对核因子-κB(NF-κB)和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BSP在0.001~10.000 μg·mL-1对M0和M1型巨噬细胞没有明显毒性。BSP显著抑制M1型巨噬细胞IL-1β、IL-6、TNF-αiNOS的mRNA表达水平(P< 0.05、0.01、0.001),并显著降低IL-1β、IL-6和TNF-α的释放(P< 0.01、0.001),显著抑制IL-1β、p65和STAT1的磷酸化蛋白的表达(P< 0.05)。BSP对M0型巨噬细胞无显著影响。结论 BSP能够有效抑制M0型巨噬细胞向M1极化的转变,其机制主要通过抑制NF-κB和STAT1信号通路的活化实现。
    11  基于肠道菌群及TLR4/MyD88/NF-κB通路研究逍遥散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大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刘希敏,刘秋卉,卢冬雪
    2024, 47(11):2533-254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09
    [摘要](211) [HTML](0) [PDF 13.65 M](201)
    摘要:
    目的 研究逍遥散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盐酸吡格列酮(PH,阳性药,5 mg·kg-1)和逍遥散低、高剂量(19、38 g·kg-1)组。对照组喂食基础日粮,而其余组喂食高脂肪和高果糖日粮12周,从第13周开始ig给药,每天1次持续4周。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内毒素(LPS)水平,肝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结肠、空肠和回肠组织病理损伤并评分,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累积;检测24 h尿液99mTc-喷替酸(DTPA)排泄评价肠黏膜屏障完整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闭锁小带蛋白-1(ZO-1)、封闭蛋白1(Claudin-1)、紧密连接蛋白-1(Occuludin-1)、质膜囊泡相关蛋白1(PV-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分析结肠和肝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ZO-1、Claudin-1、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确定肠道菌群种类变化和结构。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和PH组血清中TG、TC、LDL-C、ALT、AST和LPS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肝脏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0.001),逍遥散高剂量组血清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逍遥散组肝脏、结肠、空肠、回肠和肝脏病理评分显著降低,肝脏油红O染色区域占比显著降低(P<0.01、0.001);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逍遥散和PH组TLR2、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0.001);逍遥散高剂量和PH组大鼠的24 h尿液DTPA排泄显著降低(P<0.05);逍遥散高剂量组和PH组ZO-1、Claudin-1和Occlud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01),PV-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免疫荧光显示逍遥散高剂量组和PH组的ZO-1、Claudin-1和E-cadherin的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增加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减少瘤胃球菌等有害菌、增加拟杆菌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结论 逍遥散对高脂饮食诱导的MAFLD大鼠具有改善作用,可通过减轻肝脏炎症、调节肝功能指标,机制可能与修复肠道黏膜屏障、调节肠道菌群、调节TLR4/MyD88/NF-κB通路等相关。
    12  苗药肺筋草调控NF-κB/JAK途径改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张紫玉,刘畅,杨小英,周英,权伟,俸婷婷,刘雄伟
    2024, 47(11):2548-255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10
    [摘要](204) [HTML](0) [PDF 7.28 M](176)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肺筋草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查阅肺筋草相关文献结合SwissADME数据库对肺筋草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肺筋草活性成分作用的潜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OMIM数据库检索与ALI相关的基因,与化合物的作用靶点进行比对,绘制韦恩图得到交集靶点。STRING数据库中输入交集靶点信息,选择综合得分在0.9以上的靶点,利用Cytoscape 3.9.0软件获得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有关ALI的通路,通过Cytoscape 3.9.0软件绘制“关键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阳性药,5 mg · kg-1)组和肺筋草水提物( ASWE )高、中、低剂量( 9.00、4.50、2.25 g · kg-1)组,连续7 d对大鼠进行预防性ig给药,7 d后ip脂多糖(LPS,5 mg· kg-1)诱导ALI模型,对肺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分析,试剂盒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的炎症因子以及肺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肺组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Janus激酶2(JAK2)、核因子κB(NF-κB)、神经细胞瘤鼠肉瘤癌基因(Nras)、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内磺肽α(Ensa)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肺组织NF-κB、JAK2蛋白表达。结果 筛选出肺筋草的主要活性成分10个,包括阿魏酸甲酯、香豆酸、熊果酸等,得到肺筋草作用于ALI关键靶点189个,MAPK1、MAPK8、STAT3、AKT1、PIK3R1、TP53、ESR1、RELA等为核心靶点,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肺筋草可能通过MAPK、NF-κB、JAK-STAT等信号通路发挥药效作用。与模型组比较,ASWE各剂量组炎症细胞浸润等肺组织病理表现明显改善;中、高剂量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中剂量组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各剂量组IL-6水平均有降低趋势;高、中剂量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明显升高(P<0.05);低、中剂量组Nras、STAT3、MAPK1、JAK2、Ensa、NF-κB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中剂量组NF-κB、JAK2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0.01)。结论 肺筋草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过度分泌,调节氧化应激平衡而对ALI有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1、NF-κB、STAT3等基因表达,从而抑制NF-κB/JAK等炎症信号通路相关。
    13  阿那其根醇提物通过JNK、p-JNK/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咳嗽变异性哮喘大鼠脑部神经炎症的作用研究
    陈伟,杨浩,金小越
    2024, 47(11):2559-256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11
    [摘要](102) [HTML](0) [PDF 8.92 M](151)
    摘要:
    目的 探讨阿那其根醇提物(EEAP)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大鼠神经炎症和c-Jun N-终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体外实验中,将大鼠海马神经元H19-7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0.025 mg·mL-1)阳性药对照组和EEAP高、中、低质量浓度(6.4、3.2、1.6 mg·mL-1)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细胞炎症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8的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神经元细胞中JNK、p-JNK和p38MAPK的蛋白表达。动物实验中,将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2.5 mg·kg-1)组和EEAP高、中、低剂量(640、320、160 mg·kg-1)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大鼠使用1 mg OVA致敏,大鼠sc新鲜配制的1 mg·mL-1的OVA溶液,在各大鼠后足跖、腹股沟、腰部、背部和颈部总共取10个点,每个点注射0.05 mL,同时ip 0.5 mL,共计l mL;造模后第15天开始,大鼠持续雾化吸入1% OVA 15 d,每天1次,每次20 min以激发哮喘。对照组以0.9%氯化钠溶液代替OVA溶液进行sc和雾化吸入。从造模第30天开始,对照组和模型组ig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各给药组分别ig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每日1次,持续30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区组织中JNK和p38MAPK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区组织中p-JNK的蛋白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组织中IL-6、IL-8、IL-18的水平。结果 体外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6、IL-8、IL-18水平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LPS刺激的神经元细胞中的p-JNK、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及EEAP高、中剂量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6、IL-8、IL-18水平明显降低(P<0.05),细胞中p-JNK、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EEAP的炎症因子和蛋白表达抑制作用呈浓度相关性。动物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IL-6、IL-8、IL-18的水平和JNK、p-JNK和p38MAPK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及EEAP各组的IL-6、IL-8、IL-18的水平和JNK、p-JNK和p38MAPK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且EEAP作用具有剂量相关性。结论 EEAP抑制CVA诱导的神经炎症,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IL-6、IL-8、IL-18和JNK、p-JNK/p38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14  川陈皮素调节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对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李赟,阮英,孙燕玲,李涛岚,吴喆
    2024, 47(11):2567-257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12
    [摘要](166) [HTML](0) [PDF 10.10 M](131)
    摘要:
    目的 探究川陈皮素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蛋白激酶(RAF)/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对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用质量浓度为5、10、20、40、80 μg·mL-1的川陈皮素处理人直肠癌细胞(SW480),筛选合适的实验浓度;随机将SW480细胞分为对照组,川陈皮素低、中、高质量浓度(10、20、40 μg·mL-1)组,川陈皮素40 μg·mL-1+RAS激活剂(RASALl)组;检测SW480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川陈皮素对直肠肿瘤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川陈皮素低、中、高质量浓度组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阳性率、细胞侵袭数、划痕愈合率下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RAS、RAF、MEK、ERK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川陈皮素高质量浓度组相比,RASALl组Edu阳性率、细胞侵袭数、划痕愈合率升高,CDK1、MMP-2、MMP-9、RAS、RAF、MEK、ER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川陈皮素组移植瘤生长速度比对照组缓慢,瘤体积减小,瘤质量下降,RAS、RAF、MEK、ERK蛋白表达下调(P<0.001)。结论 川陈皮素抑制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15  白头翁皂苷B4与5-氟尿嘧啶联用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
    张琦,田冲冲
    2024, 47(11):2574-258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13
    [摘要](94) [HTML](0) [PDF 18.67 M](131)
    摘要:
    目的 从体内外水平探究白头翁皂苷B4(AB4)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用药对小鼠4T1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分别采用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细胞创伤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流式细胞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AB4与5-Fu联合对4T1细胞功能和凋亡的影响;体内借助4T1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观察AB4与5-Fu联合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分析联合用药对肿瘤组织形态学和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AB4联合5-Fu对骨髓源性细胞(BMDCs)动员的影响;最后,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对肿瘤组织中相关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体外实验证实AB4联合5-Fu显著降低4T1乳腺癌细胞活力,并且抑制其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可诱导其凋亡(P<0.01);体内实验表明AB4联合5-Fu显著抑制4T1移植瘤的生长(P<0.01),减少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以及外周循环血液中促血管新生BMDCs的细胞计数(P<0.01),还能显著上调肿瘤组织中促凋亡因子的mRNA水平及降低抗凋亡因子的mRNA水平(P<0.01),同时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 AB4与5-Fu联合使用可以协同抑制4T1肿瘤细胞的生长。机制可能与其对肿瘤细胞功能的直接抑制作用有关,同时也与其对BMDCs动员的抑制相关,这间接减少了肿瘤血管新生。
    16  基于UPLC-Q-Exactive MS技术太子参环肽heterophyllin A、pseudostellaria C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研究
    赵立,阚永军,蒋畅,庞文生,胡娟
    2024, 47(11):2585-259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14
    [摘要](129) [HTML](0) [PDF 2.35 M](108)
    摘要:
    目的 分析鉴定大鼠ig太子参环肽提取物后血浆、胆汁、尿液及粪便的代谢产物,并推测其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方法 雄性SD大鼠ig太子参环肽类提取物(400 mg·kg-1),给药后收集血浆、胆汁、尿液及粪便样品。样品处理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离子阱质谱技术(UPLC-Q-Exactive MS)分析环肽的入血原型成分,对其中2种入血环肽heterophyllin (HA)、pseudostellaria C(PC)代谢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 共从大鼠血浆中提取到了7种环肽类成分,包括pseudostellarin A、pseudostellarin B、heterophyllin B、PC、pseudostellarin D、HA、pseudostellarin E;在大鼠的生物样本中检测到13个HA代谢产物,其中血浆、胆汁、尿液、粪便分别鉴定出3、7、0、13个;PC代谢产物有15个,其中血浆、胆汁、尿液、粪便分别有3、10、4、14个。2种环肽在大鼠体内存在去羟基化、水解、脱水、甲基化代谢途径。结论 通过UPLCQ-Exactive MS技术推测出了HA和PC代谢产物和途径。
    17  基于药动学探究替芬泰与替诺福韦酯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张玉凤,张晨晨,滕云华,梁博涵,王玲梅,王鹏,董世奇,张爱杰,樊慧蓉
    2024, 47(11):2597-260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15
    [摘要](180) [HTML](0) [PDF 2.08 M](123)
    摘要:
    目的 建立替诺福韦酯(TDF)的代谢产物替诺福韦(TFV)、替芬泰(Y101)及其代谢物M8的LC-MS/MS分析方法,基于大鼠体内药动学、肾排泄及体外肾切片摄取模型研究Y101与TDF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方法 ①药动学实验: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单次ig给药Y101(60 mg·kg-1)、TDF(30 mg·kg-1)及TDF(30 mg·kg-1)+Y101(60 mg·kg-1),通过LC-MS/MS方法测定给药后血浆中Y101、M8、TFV浓度,并采用非房室模型统计矩法计算药动学参数。②肾排泄实验: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单次iv给药Y101(25 mg·kg-1)、TDF(30 mg·kg-1)及TDF(30 mg·kg-1)+Y101(25 mg·kg-1)。利用LC-MS/MS方法测定尿样中Y101、M8、TFV浓度,分析药物及代谢物的累积排泄率;③肾切片实验:大鼠肾切片分别在含有M8(5.0 μmol·L-1)、TFV(10 μmol·L-1)、TFV(10 μmol·L-1)+Y101(2.0 μmol·L-1)和TFV(10 μmol·L-1)+M8(5.0 μmol·L-1)的药液中孵育一定时间后,收集样品经适当处理后利用LC-MS/MS方法测定肾脏对TFV、Y101、M8的摄取量。结果 ①药动学实验:对Y101及M8开展部分方法学验证,对TFV开展全面的方法学验证,验证结果表明LC-MS/MS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采用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TFV、Y101和M8,发现与单独用药组相比,Y101+TDF组大鼠血浆中TFV、Y101和M8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和AUC0-∞)显著性增加,血浆清除率(CLP)显著性减小。②肾排泄实验:Y101+TDF组的尿累积排泄分数低于单独用药组,且TFV、M8均出现显著性降低。③肾切片实验:TFV+M8组与单独孵育组相比,肾切片对TFV或M8的摄取量均显著性下降。结论 TDF的代谢产物TFV与Y101的代谢产物M8可能通过竞争性抑制有机阴离子转运体(3 OAT3),对TFV、M8的血药浓度及肾排泄造成影响,提示临床合用需要进行剂量调整。
    18  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p53+/-小鼠胸腺淋巴瘤模型的建立
    叶润泽,张勇,林志,屈哲,李双星,张頔,杨艳伟,王三龙,刘甦苏,霍桂桃
    2024, 47(11):2607-261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16
    [摘要](167) [HTML](0) [PDF 21.31 M](134)
    摘要:
    目的 通过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p53+/-小鼠产生胸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方法 采用单次ip给予p53+/-小鼠75 mg·kg-1 MNU,并于给药后进行一般症状观察、摄食量及体质量测定;给予MNU 10周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解剖后进行大体检查,HE染色后进行胸腺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测胸腺CD20、CD3、CD68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53+/-小鼠的摄食量和体质量降低(P<0.05、0.01),第9~10周可见消瘦、弓背及呼吸急促症状,甚至动物死亡;血清ALP明显降低(P<0.01),LDH明显升高(P<0.01);大体病理学检查胸腺体积增大,呈浅黄白色,镜检可见胸腺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检测胸腺恶性淋巴瘤CD3和CD68呈阳性表达,CD20呈阴性表达。结论 单次给予75 mg·kg-1 MNU可诱导p53+/-小鼠产生胸腺恶性淋巴瘤,且为T细胞来源,其形态学与免疫学特征与T-LBL相似。
    19  大力参炮制工艺及主要化学成分与颜色相关性分析
    王艺霏,初奇,孙佳莹,张译丹,罗健顺,胡亚男,高红梅
    2024, 47(11):2613-262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17
    [摘要](149) [HTML](0) [PDF 7.57 M](173)
    摘要:
    目的 优化大力参炮制工艺,并探究炮制过程中颜色与内在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8种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建立人参总皂苷、人参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以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人参多糖、人参总皂苷的含量及饮片外观性状评分作为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结合响应面法考察料液比、参根直径和烫制时间对大力参炮制工艺的影响,得出最佳炮制工艺并进行验证。利用测色仪对不同炮制工艺的大力参样品粉末进行色度值测定,选择8种人参皂苷、人参多糖和人参总皂苷含量对大力参进行内在质量评价,对色度值和上述指标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层次聚类分析(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 优选的大力参炮制工艺为料液比1∶10,参根直径范围为2.1~2.5 cm,烫制时间10 min。6次验证结果显示,最优炮制工艺的平均综合评分为80.55,与预测值的相对偏差为1.1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人参多糖、人参总皂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c、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b3、人参皂苷Rd含量与明度值(L*)、红绿色(a*)、黄蓝色(b*)以及总色度值(E*)均呈显著正相关,人参皂苷Re与a*呈显著正相关,与L*b*E*无相关性。PCA及HCA结果显示,不同炮制工艺的大力参可聚为2类。OPLS-DA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f、Rd、Rb1含量是大力参炮制过程中的重要质量指标,a*是大力参炮制过程中的重要颜色指标。结论 建立的大力参炮制工艺稳定可行,且大力参颜色与内在质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20  根皮素和缬沙坦共非晶的制备与评价
    郭宇斐,陈婷,黄花,钟雪萍,刘耀,胡春晖,严海英
    2024, 47(11):2627-263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18
    [摘要](121) [HTML](0) [PDF 6.85 M](111)
    摘要:
    目的 根皮素(PT)为难溶性药物,且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低,通过与缬沙坦(VST)制备成共非晶(CA)提高其溶出速率,从而提高其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以VST为药物载体,PT为模型药物,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CA。傅里叶红外图谱(FT-IR)观察样品的官能团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Tg)进一步验证PT和VST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粉末X-射线衍射(PXRD)观察晶体学特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样品的微观结构。考察药物在模拟胃液、模拟肠液中的本征溶出,计算溶出速率(IDR);考察CA在高温、不同湿度下的稳定性;考察CA、PT(200 mg·kg-1)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结果 FT-IR和DSC表明CA中PT与VST有较强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PXRD和SEM证明CA为无定形态,表明PT与VST共喷雾形成了共非晶;CA本征溶出结果表明相较于PT,CA溶出速率有明显提升(P<0.05);CA大鼠体内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相较原料药提高4.12倍,Cmax提高7.44倍。CA在高温条件(50±2)℃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但湿稳定性较差。结论 PT与VST成功制备成CA,明显的改善了PT的溶出及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并且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21  基于FAERS数据库的抗肿瘤药物相关血栓信号挖掘
    刘芬,宋桂玲,潘勇
    2024, 47(11):2637-264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19
    [摘要](172) [HTML](0) [PDF 3.64 M](151)
    摘要:
    目的 对引起血栓的抗肿瘤药物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为临床安全应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提取2004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3季度呈报的药物相关血栓不良事件,从中筛选抗肿瘤药物相关数据。通过比例失衡法中报告比值比(ROR)法筛选以抗肿瘤药物为首要怀疑药物的可疑风险信号。结果 本研究提取抗肿瘤药物相关血栓报告19 098条,挖掘有效风险信号296条,涉及抗肿瘤药物98种,其中药品说明书尚未提及的血栓不良事件的药物53种。血栓不良事件报告数最多的抗肿瘤药物是来那度胺(n=3 742,ROR=3.40),ROR值最大的药物是硫鸟嘌呤(n=4,ROR=30.11)。最常见导致药物相关血栓的抗肿瘤药物是靶向药(n=6 445,ROR=10.03),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的靶向药报告数最多,如西妥昔单抗(n=534)。最易引起药物相关血栓的第二大类抗肿瘤药物为细胞毒类药物,其中以作用于DNA结构的药物最常见,如顺铂(n=635)。抗肿瘤药物相关血栓发生中位时间为1.93个月,主要发生在首次用药后的前3个月内(75.71%),尤其第2个月占比(45.71%)较高。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发生血栓不良事件中位时间最短(1.75个月),而激素类抗肿瘤药物(3.84个月)和保骨药(6.33个月)发生血栓不良事件中位时间最长。结论 靶向药是引起血栓不良事件报告数最多的一类药物,远高于传统化疗药。随着新型抗肿瘤药物不断更新上市,临床需高度关注这类药物引起的血栓风险。首次用药后的前3个月是重点监测时期,医务人员应提高警惕,随时做好应对措施。
    22  紫杉醇涂层球囊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疗效、靶血管直径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鲍小京,王强,龚杰,张煜
    2024, 47(11):2646-265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20
    [摘要](127) [HTML](0) [PDF 1.25 M](190)
    摘要:
    目的 探讨紫杉醇涂层球囊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及对靶血管直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观察组采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靶病变管腔直径及狭窄率、MACE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56%)较对照组(82.93%)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靶病变管腔狭窄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管腔直径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减少MACE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23  基于CiteSpace的苦参研究现状与趋势可视化分析
    曲萍,赵思俊,杜娟,王波波,高耀
    2024, 47(11):2652-266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21
    [摘要](184) [HTML](0) [PDF 5.19 M](130)
    摘要:
    目的 基于CiteSpace 6.1.R6对苦参进行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了解其研究现状及趋势,为将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限制文献发表时间为2014—2023年。利用NoteExpress软件对文献进行筛选并应用CiteSpace 6.1.R6版软件对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提取可靠信息。结果 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 887篇和英文文献421篇。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近10年中文文献的发文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英文文献发文量趋于稳定,略有上升,中文文献量远多于英文文献量。作者合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作者之间存在交流合作并且形成了研究团队,团队内部存在合作,团队之间缺乏交流。机构之间合作较少,存在跨省交流与跨国合作。关键词共现分析表明苦参的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苦参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等作用,其中抗炎作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结论 目前苦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抗肿瘤和抗炎作用,而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为苦参碱;未来对苦参的药用价值和药理作用机制应进行更加全面、深入且多角度的探索,以期构建一个系统化的研究体系。
    24  非洲爪蟾在药物筛选和评价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侯越,尚海花,魏玲,侯文彬,李祎亮
    2024, 47(11):2665-267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22
    [摘要](209) [HTML](0) [PDF 2.92 M](180)
    摘要:
    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作为一种经典的模式生物,在疾病模型的建立、药物筛选、药理学机制研究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非洲爪蟾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在遗传相似性、解剖学和生理学相似性、胚胎透明易观察、基因编辑的可行性。非洲爪蟾中常用的药物筛选方法包括基于表型的药物筛选、无细胞筛选系统和卵母细胞筛选系统等。目前非洲爪蟾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抗肿瘤药物、代谢性疾病治疗药物、罕见病治疗药物的筛选及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代谢和药效评价中的应用均取得一定进展。综述非洲爪蟾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同时也探讨其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应用前景,以期为药物的筛选和评价选择更高效的模式生物提供参考。
    25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文件受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思考
    陈娜,蔡雪玲,邹燕琴,吕丽虹,戴婕
    2024, 47(11):2676-268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23
    [摘要](164) [HTML](0) [PDF 1.39 M](144)
    摘要:
    文件受控管理是近年来药物临床试验管理的热点和要点,传统人工文件受控管理效率低,工作量大,本研究设计了一套全新的文件受控管理系统,通过自动信息化手段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文件受控减负。系统通过C/S通讯模式达到文档电子存储与区域流转,加入智能检索功能,解决传统纸质文件不易管理情况,并通过UUID对文件唯一性进行标识,实现受控管理。通过建立文件受控管理系统,实现纸质文件受控管理,初步测试系统功能稳定,临床试验文件受控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电子化文件受控管理可实现用户账号追踪,各操作流程均保留轨迹记录,实现全流程受控管理,使临床试验的开展更加规范、科学和有序,值得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
    26  基于Nrf2信号通路中药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预防及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杨金彪,陈星彤,周云越,杨帅虎,杨蕊红,王乔,薛爽,牛雯颖
    2024, 47(11):2681-268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24
    [摘要](200) [HTML](0) [PDF 1.25 M](191)
    摘要: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旧称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典型的肥胖引起的肝病,被认为是最常见的肝脏疾病。MAFLD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与多种遗传、表观遗传和环境有关,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是导致MAFLD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是重要的抗氧化应激通路,Nrf2通路能减少活性氧(ROS)的产生,增加抗氧化酶及蛋白的表达,而中药可以通过激活Nrf2介导的抗氧化反应来降低肝细胞的氧化应激,从而起到预防及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作用。对通过调节Nrf2途径减少ROS过量产生,产生抗氧化反应及降低炎症反应,发挥MAFLD治疗作用的单味中药及复方进行总结归纳,为发现预防和治疗MAFLD的高效中药提供参考。
    27  黄芩苷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侯晓杰,张建锋,侯长周,周礼杰,代华,张石宇,李玮
    2024, 47(11):2688-269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1.025
    [摘要](276) [HTML](0) [PDF 1.21 M](198)
    摘要:
    黄芩苷是从唇形科双子叶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的干燥根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对黄芩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主要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炎、抗菌、神经保护、抗氧化等药理活性,还具有抗抑郁、调节免疫、安胎、降压、镇痛等药理作用。为更充分开发黄芩苷的药用价值,对黄芩苷的主要药理活性和相关作用机制进行分类整理,旨在为黄芩苷的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