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7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47(10):0-0.
    [摘要](89) [HTML](0) [PDF 3.22 M](151)
    摘要:
    2  目录
    2024, 47(10):0-0.
    [摘要](82) [HTML](0) [PDF 1.18 M](195)
    摘要:
    3  中药在马来西亚注册路径研究与实践
    张万良,李俊明,王琼,周立红,高敬,赵颖,何毅
    2024, 47(10):2197-220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01
    [摘要](314) [HTML](0) [PDF 1.70 M](308)
    摘要:
    中药在马来西亚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和广泛应用,同时马来西亚在药品注册和监管方面也具有比较完善的法规。中药常以天然药品或健康补充剂注册进入马来西亚市场,需要按照东盟共同技术档案(ACTD)格式撰写药品注册文件;根据产品注册声称的级别,马来西亚国家药品监管局(NPRA)会对产品进行完整审评或简化审评,并在最终审评通过后发放有效期为5年的产品注册编号(PRN)。结合注册实践,总结注册申报关键点:首先需确保申报中药处方成分适用性,然后提供符合马来西亚管理要求的产品工艺流程、规格信息及稳定性研究等药学研究资料,临床研究报告、Meta分析文献及与产品相关的国际认可的专论等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支持依据,以及由马来西亚认可的机构出具的行政文件。中药在以天然药品项下的传统药身份注册、声称产品的传统用途之外,也可以具有治疗声称的天然药品注册,并以临床研究、学术论文、药典专论、医学典籍等多维证据材料支持产品的安全有效。中药的国际认可度日益提高,通过介绍中药产品在马来西亚的注册路径及相关经验,帮助更多中药产品在马来西亚注册获得批准,助力中药国际化进程。
    4  FDA“NDA和ANDA中组成说明的内容和格式以及说明书中相应成分说明的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介绍及启示
    萧惠来
    2024, 47(10):2203-220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02
    [摘要](214) [HTML](0) [PDF 1.23 M](347)
    摘要:
    FDA于2024年4月发布了“NDA和ANDA中组成说明的内容和格式以及说明书中相应成分说明的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草案”。该指导原则详尽而又具体地介绍了药学申报资料中药物组成说明以及说明书中相应成分说明的最佳撰写方法。列举了常见问题并提出了避免这些问的建议。该指导原则末还给出了规范撰写的示例,使之最佳撰写方法一目了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指导原则,详细介绍FDA该指导原则,期待对我国药物研究者这两方面内容的规范撰写有帮助,也对我国药品监管部门的相应审评有启示。
    5  基于U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的凹叶景天抗肝癌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
    刘晓芳,丘琴,覃芳芳,韦红杏,秦祖杰,甄汉深,魏江存,陆雨心
    2024, 47(10):2210-222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03
    [摘要](269) [HTML](0) [PDF 7.92 M](193)
    摘要:
    目的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分析凹叶景天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并结合网络药理学进行凹叶景天抗肝癌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方法 利用UPLC-Q-TOF-MS/MS快速鉴定凹叶景天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利用 Swiss ADME 平台,根据筛选原则确定活性成分;运用 Swiss 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凹叶景天的成分靶点,GeneCards平台获得相关疾病靶点,Venny平台获得成分和疾病的交集靶点,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 String数据库和 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的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从凹叶景天醋酸乙酯部位中共鉴定58个成分,黄酮类23个、有机酸类16个、酚类4个、香豆素类 4个、萜类 2个、苯酞类 2个等。网络药理学研究筛选出 39种活性成分,药物-疾病靶点 140个;PPI网络筛选出AKT1、EGFR、STAT3、CASP3、ESR1等18个核心靶点;富集分析显示,凹叶景天主要以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中的微小 RNA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为主要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肝癌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预测的 QMarker及核心靶点之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结论 凹叶景天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肝癌的作用,预测出山柰素、异鼠李素、山柰酚、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和苜蓿素7个成分可作为凹叶景天抗肝癌的Q-Marker。
    6  基于UHPLC-ESI-QTOF-MS/MS成分分析、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桑菊饮治疗急性肺损伤作用机制
    何梓龙,任睿楠,汪芳,赵国安,朱珍珍,陈爱灵,牛旭东,姚怡草,毛安迪,张鸿飞,李宇,孟娜娜,王天阳,林松
    2024, 47(10):2227-224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04
    [摘要](219) [HTML](0) [PDF 10.44 M](155)
    摘要:
    目的 研究桑菊饮治疗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ESI-QTOF-MS/MS)快速鉴别桑菊饮的入血成分,使用 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 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桑菊饮入血成分关联靶点与ALI相关靶点,并通过Venny确认桑菊饮抗ALI潜在靶点。使用Metascape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软件构建并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基于分子对接对重要成分和靶点间相互作用进行验证,并进一步采用脂多糖(LPS)致ALI大鼠模型,借助实时荧光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明确桑菊饮对ALI大鼠重要靶点(TNF、EGFR、STAT3、PTGS2)的调控作用。结果 共检测出38个桑菊饮入血成分,获得220个药物潜在靶点、3 758个ALI治疗潜在靶点和145个交集靶点,筛选出 10个核心成分(芦丁、苦杏仁苷、甘草苷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揭示桑菊饮可能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PI3K-Akt信号通路等多种生命过程,发挥抗ALI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芦丁、苦杏仁苷、甘草苷等核心成分与TNF、EGFR、STAT3等关键靶点具有良好亲和力。qRT-PCR结果进一步显示桑菊饮可显著回调ALI导致的EGFRTNFSTAT3PTGS2 等 mRNA 表达量的改变(P<0.01)。结论 桑菊饮可能通过甘草苷、芦丁、苦杏仁苷等多成分干预 TNF、EGFR、STAT3、PTGS2等多靶点,进而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ALI作用。
    7  基于 UPLC-Q-TOF-MS/MS 结合生物信息学探讨柴胡疏肝散抗抑郁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
    强发晶,李慧敏,李钧,盛洁静,杨雪晶,李泽浩,汲晓玲,曲中原,邹翔
    2024, 47(10):2241-226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05
    [摘要](279) [HTML](0) [PDF 8.02 M](238)
    摘要:
    目的 探究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MS)技术对柴胡疏肝散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和Swi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并筛选成分靶点;运用Limma包和hclust函数对GSE19738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获取抑郁症相关靶点,并与成分靶点取交集。绘制成分-靶点网络图,计算度值,筛选药效物质。交集基因通过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随后进行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和支持向量机(SVM)分析,得到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的潜在靶标,并进行ROC生存分析和分子对接验证以及基于斑马鱼抑郁模型的实验验证。结果 共从柴胡疏肝散水提物中鉴定126个成分,“成分-抑郁症”交集靶点共114个,度值≥11(中位数)的潜在药效物质44个,排名前5的成分为柴胡皂苷 A、川陈皮素、异甘草素、洋川芎内酯 A 和柚皮苷查尔酮。获得 5 个关键基因 FOS、TNF、NF-κB1、CXCR2 和IDO1,作为柴胡疏肝散抗抑郁症的潜在靶标。分子对接结果显示,5个关键成分与 5个潜在靶标均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其中与 NF-κB1和 TNF结合能最佳。通过体内实验研究,在确定柴胡疏肝散抗抑郁有效的前提下,柴胡疏肝散可显著降低斑马鱼抑郁模型体内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P<0.001)。在基因水平上,柴胡疏肝散可显著降低斑马鱼抑郁模型 NF-κB1TNF-αIL-6 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柴胡疏肝散可通过柴胡皂苷A、川陈皮素等多种成分调控TNF-α/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
    8  基于体外透皮成分分析的靶向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的儿泻康贴膜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王甜,宋紫腾,罗春,郝艳琦,朱加华,余彩霞,许浚,张铁军,刘昌孝
    2024, 47(10):2261-227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06
    [摘要](157) [HTML](0) [PDF 5.77 M](217)
    摘要:
    目的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MS)分析儿泻康贴膜体外透皮接收液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初步预测其治疗小儿腹泻、腹痛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 HPLC-QTOF-MS/MS 于正、负离子模式下扫描,确认儿泻康贴膜透皮化学成分。选取 19 个主要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利用 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化合物潜在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获取小儿腹泻、腹痛相关疾病靶点;借助String 12.0网络分析平台,获得活性成分与疾病交集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从而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 Omicsbean在线分析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通过Cytoscape3.9.1软件构建网络图;运用Schrödinger2020 Maestro12.4软件将10个主要活性成分与15个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其结合能力。结果 儿泻康贴膜体外透皮接收液共鉴定出90个成分,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有机酸类、苯丙素类、三萜类、苦味素及其他类;选取的19个活性成分治疗小儿腹泻、腹痛的潜在作用靶点共260个,经PPI网络分析筛选出肿瘤蛋白p53(TP53)、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等15个核心靶点;KEGG通路富集共得到166条通路,筛选出与疾病密切相关的通路共90条,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 B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 17信号通路等重要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儿泻康贴膜中10个主要活性成分与15个核心靶点蛋白间结合能力较强,能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结论 通过HPLC-Q-TOF-MS/MS获得儿泻康贴膜体外透皮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初步确定了儿泻康贴膜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小儿腹泻、腹痛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9  《普济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剂用药规律分析及核心药对作用机制研究
    史元元,徐茜茜,胡珊珊,陈迹
    2024, 47(10):2277-228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07
    [摘要](196) [HTML](0) [PDF 5.61 M](223)
    摘要: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普济方》中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方剂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药对抗RA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电子图书系统搜集《普济方》中治疗RA的方剂,并利用Excel软件统计中药性味、归经、功效等,使用R语言对频数、中药关联规则及聚类规律进行分析。基于数据挖掘结果得到核心药对,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Pharmmapper、STRING等数据库,R语言、Cytoscape软件构建“药对-成分-靶点-疾病”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对核心药对抗 RA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普济方》中共搜集出601首治疗RA的方剂,321味中药。频次≥40高频中药(肉桂、防风、附子、当归、甘草、川芎、羌活等)以温性、辛味为主,多归脾、肾经,功效主要以补虚、解表、温里最为常见。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得到 17组药对组合(“独活-防风”置信度最高为核心药对),系统聚类得到4组类聚方。利用各数据库获取“独活-防风”活性成分24个、306个靶点以及RA相关靶点3 964个,产生交集靶点173个。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当归内酯、亚麻油酸乙酯、当归醇、谷甾醇等可能是抗RA的主要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包括ALB、HSP90AA1、MMP9、EGFR等,可能通过调控Ras信号通路、P13K-Akt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发挥抗RA作用。结论 《普济方》抗RA方剂中药多为温辛、归脾肾及补虚之类,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核心药对“独活-防风”可能通过调控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10  柴归颗粒动态调控CUMS大鼠尿液代谢标志物抗抑郁机制研究
    胡婷,吴振宁,许腾,周玉枝,高晓霞,秦雪梅,田俊生
    2024, 47(10):2287-230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08
    [摘要](156) [HTML](0) [PDF 5.31 M](198)
    摘要:
    目的 基于 1H-NMR动态代谢组学和整合网络药理学探究柴归颗粒调控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大鼠尿液代谢标志物发挥抗抑郁作用的关键途径和潜在靶点。方法 除对照组外,各组大鼠均进行 7周 CUMS造模,前 4周仅造模,后 3周 ig给药 1 h后造模并对盐酸文拉法辛(35 mg·kg-1)组和柴归颗粒(8.3 g·kg-1)组进行药物干预,通过称体质量、糖水偏爱实验、强迫游泳实验研究柴归颗粒的抗抑郁作用;收集各组大鼠不同时间节点的尿液,采用 1H-NMR代谢组学监测柴归颗粒给药过程中尿液代谢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规律,整合网络药理学分析挖掘其治疗抑郁症的关键途径和潜在靶点。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柴归颗粒显著增加大鼠的体质量(P<0.05),显著升高糖水偏爱率(P<0.01),显著减少游泳不动时间(P<0.05、0.01);柴归颗粒可以动态调控天冬氨酸等10个尿液代谢标志物接近正常水平,且不同代谢物回调至正常水平的给药周期不同,泛酸、马尿酸含量在柴归颗粒给药1周后显著回调(P<0.05、0.01);蛋氨酸、甲胺和天冬氨酸含量在柴归颗粒给药2周后显著回调(P<0.01);2-酮戊二酸、牛磺酸、丁酸、赖氨酸和乳酸含量在柴归颗粒给药3周后显著回调(P<0.05、0.01)。同时,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柴归颗粒可能通过调控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这一关键途径发挥疗效,且其代谢途径上的GPT、GLUD1、GLUD2、GOT2等4个靶点可能是柴归颗粒治疗抑郁症的潜在靶点。结论 柴归颗粒可能通过调控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这一关键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
    11  OAT1/3在肾小管表达差异及竞争性抑制对急性马兜铃酸Ⅰ肾小管损伤的影响
    杨心怡,黄春华,李小芬,李茂娟,夏铭,汤海明,刘德芳,艾兴辉,楼迪栋
    2024, 47(10):2301-230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09
    [摘要](213) [HTML](0) [PDF 7.87 M](229)
    摘要:
    目的 通过丙磺舒(PRB)抑制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OAT)1和 3,观察马兜铃酸Ⅰ(AAⅠ)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急性损伤,以探究 AA Ⅰ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途径 。方法 雄 性 SD 大 鼠 随 机 分 为 空 白 对 照 组 、 溶 剂 对照 (PEG300) 组、PRB(150 mg · kg-1)组、AA(Ⅰ 80 mg·kg-1)组、AA(Ⅰ 80 mg·kg-1)+PRB(150 mg · kg-1)组,每 2天 ig给药1次,连续给药4次。观察大鼠肾脏指数;生化仪检测血清肌酐(CREA)和尿素氮(BUN)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OAT1 和 OAT3 在肾小管的组织定位和蛋白表达水平;免疫透射电镜观察OAT1和 OAT3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亚细胞定位和表达水平。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AAⅠ组肾脏指数、CREA和 BUN水平显著增加(P<0.01、0.001);AAⅠ+PRB组与AAⅠ组相比,肾脏指数、CREA和BUN水平显著降低(P<0.05、0.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与溶剂对照组相比,AAⅠ组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PCTEC)出现空泡样变性、微绒毛脱落以及片状坏死脱落,而 AA Ⅰ+PRB 组与 AA Ⅰ组相比,PCTEC 空泡样变性率下降,无其他类型病理学变化;另外,肾远端小管上皮细胞(DCTEC)AAⅠ组与AAⅠ+PRB组呈现少量空泡样变性。免疫组化和电镜结果显示,OAT1主要在PCTEC基底膜侧表达,OAT3主要在 DCTEC 基底膜侧表达,且 AAⅠ暴露后,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前者在近端小管(PCT)表达有下降趋势(P<0.05),后者在远端小管(DCT)表达有上升趋势(P<0.05)。结论 AAⅠ能够导致 PCT 和 DCT 的损伤,PRB 抑制 OAT1 和OAT3后,能够改善肾脏功能,并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病理学损害;OAT1可能是AAⅠ进入PCTEC的主要通道,而OAT3则可能是其进入DCTEC的主要通道。
    12  miR-140-3p.2靶向PD-L1表达增强CD8+ T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张博洋,苏荣荣
    2024, 47(10):2309-23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10
    [摘要](160) [HTML](0) [PDF 5.78 M](143)
    摘要:
    目的 探究 miR-140-3p.2靶向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D-L1)表达对细胞毒性 T细胞(CD8+ T细胞)杀伤肝癌细胞的影响。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Western blotting 检测 L-02 和 HepG2、Hep3B、HuH-7 细胞系中 miR-140-3p.2和PD-L1 mRNA和蛋白水平;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miR-140-3p.2和PD-L1的结合位点,并利用双荧光素酶实验进行验证;HepG2 细胞分为过表达 miR-140-3p.2(miR-140-3p.2)组及其对照(miR-NC)组、过表达 PD-L1(PD-L1)组及其对照(NC)组、过表达 miR-140-3p.2 和 PD-L1(miR-140-3p.2+PD-L1)组、过表达 miR-140-3p.2 和 PD-L1 对照(miR-140-3p.2+NC)组;qRT-PCR、Western blotting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 miR-140-3p.2和 PD-L1 mRNA 和蛋白水平。30只裸鼠分为过表达 miR-140-3p.2(miR-140-3p.2)组及其对照(miR-NC)组,每组各 15 只,采用 sc 过表达 miR-140-3p.2 及其对照(miR-NC)的HepG2细胞制备移植瘤模型;检测肿瘤质量及体积;分离裸鼠脾脏组织CD8+ T细胞,并与各转染HepG2细胞共培养,细胞毒性实验检测细胞裂解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ELISA 法检测移植瘤中 TNF-α、IFN-γ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瘤中 CD8+ T 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与 L-02细胞相比,HepG2、Hep3B、HuH-7细胞中miR-140-3p.2水平降低,PD-L1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miR-NC组相比,miR-140-3p.2组细胞中miR-140-3p.2水平升高,PD-L1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细胞裂解率升高,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FN-γ水平升高(P<0.05);与 NC组相比,PD-L1组细胞中 miR-140-3p.2水平降低,PD-L1 mRNA 和蛋白水平升高 ,细胞裂解率降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 TNF- α、IFN- γ 水平降低(P<0.05);过表达 PD-L1能部分逆转过表达 miR-140-3p.2 对上述指标的影响(P<0.05)。裸鼠成瘤 4 周后,与 miR-NC 组相比,miR-140-3p.2 组移植瘤体积和质量明显减小(P<0.05),移植瘤中 miR-140-3p.2 水平明显升高、PD-L1 mRNA 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CD8+ T 细胞浸润水平明显升高(P<0.05),TNF-α、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miR-140-3p.2靶向PD-L1表达增强CD8+ T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13  MiR-199a 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 Akt/HIF-1α/DRP1 轴促进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模型心肌细胞H9c2线粒体修复
    郑君毅,李晓凤,郭绪昆
    2024, 47(10):2317-232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11
    [摘要](193) [HTML](0) [PDF 3.71 M](228)
    摘要:
    目的 探讨miR-199a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外泌体修复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模型心肌细胞H9c2线粒体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 MSCs,转染 miR-199a mimics 或 miR-NC,48~72 h 后收集外泌体,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外泌体的 miR-199a水平。将 H9c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iR-199a修饰外泌体(Exosmimic,终质量浓度 50 μg·mL-1)组、miRNA 阴性对照修饰外泌体(ExosNC,终质量浓度 50 μg·mL-1)组和 miR-199a修饰外泌体+蛋白激酶 B(Akt)抑制剂(Exosmimic+MK2206 10 μg·mL-1)组,除对照组外,制备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模型。应用 CCK-8 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酶标仪检测各组细胞三磷酸腺苷(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以及上清液8-羟基脱氧尿苷(8-OHdG)、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组线粒体膜电位(ΔΨm)和线粒体动力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xosmimicmiR-199a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提取的外泌体直径平均为 109.3 nm,浓度为 1×106颗粒·mL-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和ATP、SOD、ΔΨm水平显著下降,LDH、MDA、8-OHdG水平和HIF-1α和DR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0.001),线粒体分裂水平增加;与模型组比较,Exosmimic组细胞存活率和ATP、SOD和ΔΨm水平显著升高,LDH、MDA、8-OHdG水平和HIF-1α及DR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0.001),线粒体分裂水平减少;MK2206能明显逆转Exosmimic效果(P<0.05、0.01)。结论 miR-199a修饰的MSCs外泌体通过Akt/HIF-1α/DRP1轴促进缺糖缺氧/复糖复氧心肌细胞线粒体修复。
    14  肠源性外泌体通过 miR-146a 调控 NF-κB 通路介导肾小管上皮细胞 HK-2炎症反应
    江茜,徐娟,王宏,康利,王璐瑶,王蕾,刘琳娜
    2024, 47(10):2326-233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12
    [摘要](170) [HTML](0) [PDF 5.26 M](183)
    摘要:
    目的 探讨肠源性外泌体通过miR-146a调控NF-κB通路介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的炎症反应。方法 Caco-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10 ng·mL-1的脂多糖(LPS)刺激构建肠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组、NC mimic组和miR-146a mimic组,提取各组外泌体(30 μg·mL-1)孵育HK-2细胞,记为对照-Exos、LPS-Exos、NC-Exos、miR-146a-Exos组。转录组学测序对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基因进行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iR-146a 表达;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检测细胞培养基白细胞介素(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IL-1β、IL-6、TNF-α和核因子-κB(NF-κB)、磷酸化-NF-κB(p-NF-κB)、Toll样受体4(TLR4)炎性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 Caco-2 细胞炎症因子 IL-1β、IL-6、TNF-α 和 TLR4、NF- κ B、p-NF- κ B 蛋 白 表 达 明 显增加(P<0.05、0.01),培养基中 IL-1β、IL-6、TNF-α 水平显著增加(P<0.05),细胞及外泌体中 miR-146a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miR-146a mimic组细胞及外泌体中miR-146a表达显著增加(P<0.01)。外泌体与HK-2细胞共孵育后,与对照-Exos组比较,LPSExos、miR-146a mimic组培养基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增加(P<0.05),细胞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及NF-κB炎症通路相关 TLR4、NF-κB、p-NF- κB 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结论 肠源性外泌体通过 miR-146a调控NF-κB通路介导HK-2细胞炎症反应。
    15  白藜芦醇温敏型凝胶剂的制备及抗膀胱癌细胞研究
    王立红,吴文丽,罗永明,车鑫
    2024, 47(10):2334-234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13
    [摘要](164) [HTML](0) [PDF 3.49 M](180)
    摘要:
    目的 制备用于治疗膀胱癌、可经膀胱灌注给药的白藜芦醇温敏型凝胶剂。方法 以最低胶凝温度、溶蚀时间为指标,筛选凝胶处方;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凝胶的微观结构,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观察凝胶基质与药物的相容性,溶出度测定仪考察凝胶的体外释放行为;体外培养小鼠膀胱癌细胞(MB49-LUC),划痕实验和MTT实验考察白藜芦醇浓度、作用时间对膀胱癌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结果 凝胶的最优处方为白藜芦醇30%、泊洛沙姆407 19%、泊洛沙姆188 7%、海藻酸钠 0.3%、碳酸钙 0.06%、NH4HCO3 0.2%;SEM显示凝胶呈疏松多孔的三维网状结构,FTIR显示凝胶材料官能团结构无明显改变,相容性良好;药物从漂浮凝胶中缓慢释放,80 d 内累积释放 50.37%,药物释放量达 135.58 mg。划痕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60 μmol·L-1可显著抑制MB49-LUC细胞的迁移(P<0.05);MTT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作用24 h 的 120、150 μmol·L-1 组 ,48 h 的 60、90、120、150 μmol·L-1 组 ,72 h 的 30、60、90、120、150 μmol·L-1组,96、120 h的15、30、60、90、120、150 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0.001)。结论 白藜芦醇对膀胱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相关性,其温敏型凝胶剂能够长时间持续释放药物。
    16  基于在体单向肠灌流法探究滑膜炎颗粒的肠吸收特性
    彭紫薇,黄嘉怡,李花花,宋扬,杜雅雯,窦敏航,杜守颖,白洁
    2024, 47(10):2343-235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14
    [摘要](145) [HTML](0) [PDF 2.18 M](151)
    摘要:
    目的 研究滑膜炎颗粒中丹参素、新绿原酸、原儿茶醛、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 B在小肠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差异,探究滑膜炎颗粒主要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 建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以上8个指标性成分的浓度;考察不同肠段对8个指标性成分的吸收情况,计算肠吸收参数。结果 8个指标性成分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均大于1.2×10-3 cm·min-1,说明各成分在不同肠段中的吸收情况均良好;各成分在空肠的吸收情况最好,其次是回肠和十二指肠。结论 滑膜炎颗粒各指标性成分在小肠中的吸收情况良好,符合口服制剂的要求,为探讨滑膜炎制剂的主要药效成分及其作用特点的研究提供参考。
    17  二氢杨梅素混合胶束的制备、表征及药动学研究
    杨璞,李晓,宋亚琼,穆卫卫,薛晓菲,陈四清
    2024, 47(10):2351-236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15
    [摘要](225) [HTML](0) [PDF 2.87 M](222)
    摘要:
    目的 制备二氢杨梅素混合胶束(DMY-MMs),考察口服药动学行为,并计算口服吸收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筛选区间,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 DMY-MMs处方。透射电镜观察 DMY-MMs微观形态,X-射线粉末衍射法分析晶型,透析法考察 DMY-MMs 体外释药行为。SD 大鼠分别 ig 给予二氢杨梅素和 DMYMMs,比较药动学行为和吸收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DMY-MMs最佳处方为:载-药用量比为7.6∶1,Soluplus与TPGS用量比为6.4∶1,水化时间为2 h。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Zeta电位分别为(90.21±1.60)%、(10.43±0.21)%、(68.14±7.23)nm 和(1.07±0.26)mV。DMY-MMs外貌为类球形,并以无定型态存在于 DMY-MMs冻干粉中。DMY-MMs体外释药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释药方程为lnln[1(/ 1-Mt/M)]=0.639 7lnt-1.781 1(r=0.978 4)。药动学结果显示,DMY-MMs半衰期(t1/2)延长至(4.11±1.07)h,Cmax增加至4.41倍,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5.18倍。结论 DMY-MMs改变了二氢杨梅素体内药动学行为,显著促进了口服吸收。
    18  厌食康颗粒干预特制饲料叠加夹尾致小儿厌食症大鼠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张磊,耿杨,冯倩倩,赵子阳,史浩男,贾占红,张硕峰,孙建宁,管悦琴,董世芬
    2024, 47(10):2361-236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16
    [摘要](140) [HTML](0) [PDF 3.39 M](196)
    摘要:
    目的 探究厌食康颗粒对特制饲料叠加夹尾致小儿厌食症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特制饲料叠加夹尾幼龄大鼠的方法建立小儿厌食症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厌食康颗粒低、中、高剂量(2.8、5.6、11.1 g·kg-1)组和儿滞灵冲剂(10.1 g·kg-1)组。监测各组大鼠的情绪行为状态、体质量、摄食量;采用MP150多导生理记录仪系统检测十二指肠生物电信号的频率和振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瘦素(LEP)、生长抑素(SST)、胃动素(MTL)及胃泌素(GAS)水平;16S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厌食康颗粒给药后大鼠摄食量和体质量显著增长(P<0.05、0.001);十二指肠生物电信号振幅和频率显著升高(P<0.05、0.01);血清LEP 和 SST 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MTL 水平升高(P<0.05、0.01);肠道菌群 Firmicutes 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 厌食康颗粒对特制饲料叠加夹尾致小儿厌食症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胃肠激素、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有关。
    19  丁香花蕾乙醇提取物在39 ℃条件下对口腔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
    许远红,田杰,张雪,冉黔川,秦振伟,王栀,卢涛,杨江林,张可银,高霞,宋玉,廖德仲
    2024, 47(10):2369-237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17
    [摘要](184) [HTML](0) [PDF 10.65 M](176)
    摘要:
    目的 探讨丁香花蕾乙醇提取物(AEC)在 39 ℃条件下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方法 设置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和0.05%、0.10%、0.20% AEC组,分别于39 ℃条件下作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培养72 h。采用CCK-8和克隆形成法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和 Hoeche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0.05%、0.10%、0.20%组口腔鳞状细胞增殖活性逐渐降低,细胞克隆形成随着浓度增加集落形成降低,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逐渐减弱;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均与 AEC 呈浓度相关性。在39 ℃条件下,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细胞凋亡更加显著。结论 AEC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增殖、迁移具有抑制作用,且能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凋亡,在39 ℃条件下,具有协同作用,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迁移、凋亡的作用更明显。
    20  司美格鲁肽周制剂对比其他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
    花一鸣,王可,邢晓璇,张蔷,罗巧,张兰,董宪喆
    2024, 47(10):2377-238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18
    [摘要](224) [HTML](0) [PDF 1.61 M](443)
    摘要:
    目的 采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的方法综合评估司美格鲁肽周制剂与国内 7个已上市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GLP-1RA) 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经济性差异。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等数据库,同时检索国际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协作网、加拿大药物卫生技术局等卫生技术评估机构官方网站。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对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 文献筛选共纳入2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6篇经济学研究。有效性方面,司美格鲁肽周制剂在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7%合格率、空腹血糖(FBG)和降低体质量方面的疗效相比其他GLP-1RA具有明显优势。安全性方面,使用司美格鲁肽周制剂引发部分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高于其他GLP-1RA,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和低血糖的风险与其他 GLP-1RA无显著性差异。经济性方面,在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内,使用司美格鲁肽周制剂相比于其他 GLP-1RA是更具有经济性的治疗方案。结论 司美格鲁肽周制剂在有效性和经济性方面比其他GLP-1RA更具有优势,其安全性与其他GLP-1RA差异不大,但需要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21  肾衰宁颗粒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对肾衰患者炎症反应、残余肾功能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牟筱倩,蔡威巍,于颖吉,陈奕纬
    2024, 47(10):2388-239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19
    [摘要](163) [HTML](0) [PDF 1.23 M](221)
    摘要:
    目的 探讨肾衰宁颗粒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对肾衰患者炎症反应、残余肾功能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就诊的200例肾衰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肾衰宁颗粒治疗,每次 1 袋,每天 3 次,治疗 3 个月。观察两组炎症反应、残余肾功能及 CTGF 表达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71.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 κB 抑制蛋白-α(IκB-α)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 IL-6、TNF-α、IκB-α 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血肌酐(SCr)、血胱抑素-C(CCys-C)、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 SCr、CCys-C、GFR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CTGF表达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CTGF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试验组总不良反应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13.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衰宁颗粒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对肾衰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其可显著改善炎症反应,提高残余肾功能,并显著抑制CTGF表达。
    22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比较甘精胰岛素生物仿制药与原研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金秋阳,朱明亮,刘群,辛义周
    2024, 47(10):2395-239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20
    [摘要](270) [HTML](0) [PDF 1.25 M](203)
    摘要:
    目的 比较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生物仿制药与原研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2年1月1日—2023年9月30日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2次及以上且住院间隔大于3个月的应用甘精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根据患者基线水平进行1∶1匹配。比较2组患者用药至少3个月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指标为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变化值,空腹血糖(FBG)的变化值及HbAlc<7%的达标率。安全性指标为低血糖和皮疹瘙痒等发生率。结果 PSM前仿制药组患者67例,原研药组64例,2组年龄、糖尿病病程、合并使用非胰岛素降糖药物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PSM后2组患者各42例,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HbAlc的降低值、FBG降低值及HbAlc<7%的达标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低血糖、皮疹瘙痒等的发生率,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甘精胰岛素生物仿制药治疗 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劣于原研药。
    23  基于Citespace的巴戟天研究进展和热点可视化分析
    刘凯,马江,何新
    2024, 47(10):2399-241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21
    [摘要](209) [HTML](0) [PDF 12.06 M](139)
    摘要:
    目的 总结 2000 年以来巴戟天的研究进展,预测其未来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 使用 CiteSpace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集巴戟天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整理去重后采用CiteSpace等软件分别对中英文文献的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文献被引频次、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2 076篇,其中中文文献1 636篇,英文文献440篇。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巴戟天相关的年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中、英文收录文献最多的期刊分别是《中药材》和Molecules。被引频次前10的中英文文献主要研究方向为巴戟天抗抑郁、抗骨质疏松、抗炎等药理作用。作者合作网络分析显示作者之间的合作不够密切,且该领域主要由国内学者进行研究。对中文文献的关键词分析发现:频数最高的关键词为“药理作用”;中心性最大的关键词是“成分分析”;产生了 10个聚类,主要集中在药理作用、成分分析、临床应用等方面;突现词有15个,其中“抗抑郁”的突现性最高。对英文文献的关键词分析发现:“抗抑郁”是频数最大、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生成了 8 个聚类,主要集中在抗抑郁、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上;突现词有 17个,其中“抗炎”突现性最高。结论 当前巴戟天的研究涉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物配伍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抗抑郁和抗骨质疏松等药理作用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部分药理作用研究仍处于实验阶段,相应的临床制剂开发需要进一步推进。
    24  近5年国内中药炮制领域研究热点及趋势
    陈志勇,白宇超,申永叶
    2024, 47(10):2412-241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22
    [摘要](273) [HTML](0) [PDF 3.36 M](346)
    摘要:
    目的 通过梳理和分析近5年中药炮制领域的发展概况,为把握其研究趋势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药炮制领域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6.2 R7、VOSviewer1.6.15等软件对本领域的作者合作图谱、机构合作关系、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结合专业知识解读图谱所包含的信息。结果 共纳入1 743篇中文文献,年均发文量为348篇。中药炮制领域形成了以钟凌云、于欢、杨明、龚千峰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而医药类院校是目前中药炮制领域的研究主力。关键词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炮制成分及活性研究一直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同时中药盐炙、蜜炙的入药品种及药理机制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结论 利用知识图谱直观展示了中药炮制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指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5  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进展
    叶润泽,王超,秦超,杨兆红,林志,屈哲,李双星,杨艳伟,张頔,杨勇,王三龙,霍桂桃
    2024, 47(10):2420-242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23
    [摘要](275) [HTML](0) [PDF 1.22 M](273)
    摘要:
    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是一种将人源肿瘤组织或患者来源的原代细胞植入免疫缺陷鼠体内,经传代培养后形成的体内肿瘤模型。这一模型来源于临床患者,且能与鼠体内微环境互相作用,作为动物模型可以较大程度地还原人类肿瘤的特征,因而其在临床前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评价、个性化治疗,以及肿瘤分布及转移机制研究等方面广受青睐。PDX模型构建成功与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肿瘤组织的新鲜程度、以及小鼠的免疫缺陷程度均有较大的关联性。全球每年只有极少数抗癌新药通过监管部门审批,其原因是缺乏规范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模型和评价技术体系,进而导致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程被严重限制。因此,构建合理、可靠的临床前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评价模型和建立科学的评价技术体系势在必行。为更好地了解PDX模型,从PDX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实际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临床前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评价的有效新模型构建及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26  枸杞子功效主治、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罗群,金红宇,杨建波,王莹,马双成,魏锋
    2024, 47(10):2427-243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24
    [摘要](413) [HTML](0) [PDF 1.27 M](1003)
    摘要:
    枸杞子是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具有保护肝肾功能、调节免疫、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广泛,有关其药效、产品开发以及质量评价的活性指标一直是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尚缺乏对于枸杞子古今功效、临床应用以及与现代药理活性研究的关联性分析。基于此,对本草古籍中有关枸杞子功效的记载、《中国药典》2020版年中含有枸杞子的成方制剂功效主治进行梳理归纳;同时对枸杞子现代药理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并基于CiteSpace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进一步分析枸杞子古今应用的主要功能主治及目前研究热点。以期为进一步阐明枸杞子功效活性和进一步产品开发、临床应用及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和参考。
    27  中药调控Cx43减轻心肌缺血损伤作用研究进展
    王意程,黄欣桐,符挺,龚孜涵,王素琴,周露
    2024, 47(10):2434-244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25
    [摘要](171) [HTML](0) [PDF 1.24 M](218)
    摘要:
    心肌缺血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药在缓解心肌缺血损伤的防治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其作用机制是研究热点。缝隙连接蛋白43(Cx43)是介导相邻心肌细胞间电耦合的缝隙连接(GJ)的主要成分。在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Cx43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及空间分布的异常,可通过影响GJ功能参与心肌缺血损伤发生发展。目前中药治疗心肌缺血疾病研究较多的集中在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和复方方面,归纳总结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主要有龙血竭总黄酮、当归黄酮、乌腺金丝桃总黄酮、银杏黄酮、三七总皂苷、金丝桃苷、红景天苷、黄芪甲苷、槐果碱、川芎嗪、蝙蝠葛碱、白藜芦醇、丹参素)和中药复方及制剂(主要有益气活血方、稳心颗粒、复方黄芪养心合剂、复脉汤、乌头赤石脂丸方、养心定悸胶囊、枳实薤白桂枝汤、壮通饮、柴胡三参胶囊、参松养心胶囊)通过调控Cx43而改善GJ功能、减轻心肌缺血损伤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新产品开发以及心肌缺血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28  生地黄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赵婧含,李雪,吴文轩,胡建辉,段莹,武鑫华,荀思佳,马艳春
    2024, 47(10):2443-244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10.026
    [摘要](447) [HTML](0) [PDF 1.17 M](450)
    摘要:
    生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属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其所含化学成分有200余种,包括环烯醚萜类及环烯醚萜苷类、氨基酸类、紫罗兰酮类、微量元素、苯乙醇苷类、糖类等,其中地黄多糖和梓醇是生地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降血糖、抗衰老、增强免疫、抗肿瘤、神经系统保护、抗抑郁、抗炎、改善骨质疏松等药理作用。主要对生地黄提取物及有效成分地黄多糖、梓醇的药理作用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为生地黄的药品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理论基础与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