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7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47(1):0-0.
    [摘要](132) [HTML](0) [PDF 3.51 M](782)
    摘要:
    2  目录
    2024, 47(1):0-0.
    [摘要](119) [HTML](0) [PDF 1.15 M](829)
    摘要:
    3  FDA“药物、生物制品和器械去中心化临床试验供企业、研究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用的指导原则”介绍
    萧惠来
    2024, 47(1):1-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01
    [摘要](308) [HTML](0) [PDF 1.17 M](1076)
    摘要:
    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是指在传统临床试验场所以外的场所进行部分或全部与试验相关活动的临床试验。DCT可以提高试验效率,减轻受试者负担,提高其参与度,吸纳更多的多样化受试人群,加速药物开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23年5月发布了“药物、生物制品和器械去中心化临床试验供企业、研究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用的指导原则草案”。该指导原则草案对DCT下列诸多方面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DCT设计、远程临床试验访问和临床试验相关活动、数字健康技术、申请人和研究者的作用和责任、知情同意和伦理审查委员会监督、DCT中的研究性药物、研究性药物的包装和运输、安全监测计划和DCT使用的软件。这些建议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DCT的指导原则。详细介绍FDA该指导原则草案,期待对中国开展DCT及其监管有所益处。
    4  阿立哌唑片生物等效性试验研究现状及其审评要求
    刘冬,魏春敏,王骏
    2024, 47(1):10-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02
    [摘要](392) [HTML](0) [PDF 1.28 M](1070)
    摘要:
    阿立哌唑片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属精神类疾病临床常用药物。结合美国、中国该品种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要求,通过近年来在中国对阿立哌唑片开展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本品种生物等效性试验提出审评的一般要求如下:一般选择36例45岁以上健康受试者开展空腹及餐后生物等效性试验;出于安全原因采用10 mg规格开展相关研究,并应做好受试者试验期间的健康监护;药动学参数方面,可使用截断至72 h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代替AUC0~t或AUC0~inf进行生物等效性的统计分析,2周期间应有足够长的清洗期;对于阿立哌唑口崩片除上述要求外,服药方式建议放置在舌头上使其崩解后无水吞服。
    5  雷公藤多苷片生物碱类成分抗肝癌作用网络药理学探讨及诱导肝癌细胞毒性验证
    宫贺,罗嘉仪,高雪,纪瑞锋,刘昌孝,何新
    2024, 47(1):17-2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03
    [摘要](443) [HTML](0) [PDF 9.75 M](1227)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雷公藤多苷片(TPT)生物碱类成分抗肝癌作用机制以及细胞实验验证TPT生物碱类成分诱导肝癌细胞毒性的作用。方法 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Targetnet数据库预测TPT中9个生物碱类成分[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春碱、雷公藤定碱、雷公藤宁碱A、18-O-(3-糠酰)雷公藤春碱、卫矛碱、peritassine A、雷公藤新碱]的作用靶点。借助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检索肝癌的相关靶点,将两者输入Venny在线工具交集得到生物碱类成分治疗肝癌的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雷公藤多苷片-活性成分-靶点-肝癌”相互作用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并使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借助AutoDockTools和PyMol软件对核心靶点及9种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体外人肝癌HepG2细胞CCK-8实验验证TPT种9种生物碱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经筛选得到TPT生物碱成分潜在作用靶点119个,肝癌疾病靶点1 168个,交集靶点23个。经PPI分析筛选出10个关键靶点,包括EGFR、CASP3、HSP90AA1等,KEGG富集分析主要涉及通路有Pathways in cancer、Prostate cancer、PI3K-Akt signalingpathway等。GO富集发现TPT生物碱类成分促肝癌细胞凋亡与改变细胞形态和调节蛋白激酶活性有关。分子对接显示多种成分与多个关键靶点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细胞验证实验发现5种生物碱[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宁碱A、18-O-(3-糠酰)雷公藤春碱、peritassine A]对HepG2细胞均具有细胞毒性。结论 TPT中9种生物碱类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EGFR、CASP3、HSP90AA1等关键靶点和调节APAF1/CASP9/CASP3信号通路,从而降低肝癌细胞增殖、激活体内内在凋亡途径,最终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具有潜在的抗肝癌活性。
    6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南、北五味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比较研究
    安淑荣,宋琳,李莉,朴钟源,楚魏,练依彤
    2024, 47(1):26-3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04
    [摘要](772) [HTML](0) [PDF 16.11 M](1255)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南五味子与北五味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异同。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和已发表的文献筛选南、北五味子的活性成分,利用Swiss TargetPrediction、OMIM、GeneCards数据库获得AD相关疾病靶点,通过Cytoscape 3.9.1绘制“药物-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图。利用Venny 2.1筛选共性和特有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Cytoscape 3.9.1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9.1的CytoNCA工具进行靶点拓扑分析筛选关键靶点,Metascape平台对共性和特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对核心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筛选出南五味子活性成分15个,北五味子活性成分13个,二者治疗AD共性靶点235个,南五味子治疗AD特有靶点137个,北五味子治疗AD特有靶点69个。PI3K-Akt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为南、北五味子治疗AD共性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PPAR信号通路等为南五味子治疗AD特有调控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为北五味子治疗AD特有调控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南五味子核心活性成分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新南五味子木脂宁、新杜松烷酸B与关键靶点CASP3、ESR1、HIF1A,北五味子核心活性成分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脱氧三尖杉酯碱、五味子醇乙与关键靶点ADRB2、SLC6A4、ADRBK1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南、北五味子由于产地不同,活性成分及治疗AD靶点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南、北五味子能通过共有及各自特有靶点发挥治疗AD作用。
    7  基于网络药理学吴茱萸治疗结直肠癌作用机制探讨及实验验证
    李若男,陈喜,赵李娜,李晶,徐志立
    2024, 47(1):38-4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05
    [摘要](533) [HTML](0) [PDF 6.04 M](929)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探讨吴茱萸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及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吴茱萸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收集结直肠癌靶点,将成分-疾病靶点取交集后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AutoDock vina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异鼠李素对SW48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肿瘤蛋白p53 (TP5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 (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吴茱萸30个活性成分对应174个靶点,结直肠癌对应1 484个靶点,二者取交集获得98个靶点,GO涉及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KEGG富集为癌症通路、PI3K/AKT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异鼠李素与TP53、AKT1和VEGFA亲和力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异鼠李素可抑制SW480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异鼠李素下调了AKT1和VEGFA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上调TP53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 吴茱萸治疗结直肠癌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途径来发挥作用,其中异鼠李素是主要活性成分。
    8  生地黄、熟地黄水提取物通过抑制铁死亡进程改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对比研究
    张银浩,贾可欣,罗苒艺,李晓骄阳
    2024, 47(1):46-5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06
    [摘要](437) [HTML](0) [PDF 13.03 M](817)
    摘要:
    目的 对比熟地黄水提取物(RRPAE)与生地黄水提取物(DRRAE)治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和机制,以期为临床患者更优的治疗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48只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模型组,RRPAE低、中、高剂量(2.5、5.0、10.0 g·kg-1)组,DRRAE低、中、高剂量(2.5、5.0、10.0 g·kg-1)组。ig给药,假手术组和模型组ig 0.9%氯化钠溶液,每天1次,连续1周;各组小鼠于末次给药2 h后行手术建立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开腹不缺血,再灌注后6 h取材。检测各组小鼠肝脏、脾脏系数;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水平;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O、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中铁死亡相关蛋白转铁蛋白(Transferrin)、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 (SLC7A11)、溶质载体家族39成员14 (SLC39A14)、poly结合蛋白2(PCBP2)的表达水平。培养BRL肝细胞,用50、100、150 mg·mL-1的RRPAE处理1 h (对照组不加药)后,加野百合碱(500 μmol·L-1)或埃拉斯汀(10 μmol·L-1)处理24 h,试剂盒法分别检测细胞亚铁/总铁离子以及谷胱甘肽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经过RRPAE或DRRAE预给药后,给药组小鼠的肝脏、脾脏系数出现下降趋势,其中RRPAE低、高剂量组肝脏系数差异显著(P<0.05、0.001);病理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肝脏出现明显的缺血-充血区和肝细胞坏死,经过RRPAE与DRRAE给药后肝细胞状态均有所恢复,且前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后者。生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RRPAE可显著降低血清中肝损伤指标AST、ALT、LDH水平,升高NO含量;显著降低肝脏MDA水平,升高SOD和NO水平(P<0.05、0.01) ;而DRRAE给药后对上述肝损伤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恢复作用整体并不显著。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RRPAE能够显著抑制促进铁死亡相关蛋白Transferrin、SLC39A14的表达,上调抑制铁死亡相关蛋白SLC7A11、PCBP2的表达(P<0.05、0.001) ,而DRRAE对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调控并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RRPAE可上调野百合碱或铁死亡激动剂埃拉斯汀诱导的肝细胞培养基中亚铁/总铁离子以及谷胱甘肽水平(P<0.05、0.01、0.001)。结论 熟地黄缓解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效果更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ransferrin、SLC7A11、SLC39A14、PCBP2蛋白的表达,抑制小鼠铁死亡进程有关。
    9  N-亚硝基二甲胺和N-亚硝基二乙胺的小鼠重复给药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
    叶倩,汪祺,林志,杨艳伟,耿兴超,文海若
    2024, 47(1):57-6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07
    [摘要](350) [HTML](0) [PDF 7.37 M](1298)
    摘要:
    目的 连续7 d重复给予C57BL/6J小鼠N-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N-亚硝基二乙胺(NDEA),观察至首次给药后28 d,评价两者主要毒性靶器官及遗传毒性风险。方法 分设溶媒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受试物组(分别给予0.75、1.50、3.00 mg·kg-1 NDMA或3.25、7.50、15.00 mg·kg-1 NDEA)和阳性对照组(200 mg·kg-1甲磺酸乙酯、40 mg·kg-1N-乙基-N-亚硝基脲)。溶媒对照组和受试物组连续7 d每天ig给药1次,阳性对照组连续3 d每天ig给药1次。末次给药后开展小鼠肝、肾和外周血彗星试验,计算每只动物的肝、肾和血细胞尾DNA百分含量(% Tail DNA)和尾距(tail moment)平均值。观察结束后(D28)开展小鼠磷脂酰肌醇聚糖A类(Pig-a)基因突变试验,计算网织红细胞(RETCD24-)和总红细胞(RBCCD24-)的突变率。并在末次给药和恢复期结束后,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肝、肾和肺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DNA损伤基因(ATMgH2AXNbnPrkdcTrp)和肝药酶基因(CYP2E1CYP2A6)。结果 NDMA剂量为3 mg·kg-1时,动物全部死亡,自连续给药4 d后,NDEA 15 mg·kg-1组小鼠体质量与溶媒对照组相比显著性降低(P<0.001);且NDMA和NDEA组与溶媒对照组在脏器系数、血液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0.01、0.001),提示NDMA和NDEA对肝脏和肾脏存在一定毒性;NDMA和NDEA组小鼠肝、肾彗星试验结果均为阳性,Pig-a基因突变试验中NDEA高剂量组RETCD24-结果为阳性;与溶媒对照组比较,NDMA和NDEA组小鼠肝、肾和肺中8-OHdG含量显著升高(P<0.05、0.001),DNA损伤和肝药酶基因表达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0.001)。结论 NDMA分别在1.5 mg·kg-1剂量条件下产生肝脏毒性,0.75、1.50 mg·kg-1剂量条件下使小鼠肝、肾细胞产生致突变性和肝、肾DNA损伤;NDEA可在15 mg·kg-1剂量条件下产生肝脏毒性,并导致肝、肾细胞产生致突变性和DNA损伤;8-OHdG和DNA损伤基因等指标检测结果与NDMA和NDEA遗传毒性结果具有一定关联性。
    10  小檗碱及其体内代谢产物对高糖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晨阳,张琳,杨卫利
    2024, 47(1):68-7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08
    [摘要](477) [HTML](0) [PDF 9.12 M](869)
    摘要:
    目的 探究小檗碱及其体内代谢产物对高糖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H9c2心肌细胞分成对照组、模型组、正常给药组、模型给药组,对照组用无血清DMEM培养,正常给药组于无血清DMEM中加药,模型组用含50 mmol·L-1葡萄糖的无血清DMEM培养(造模剂量筛选实验设置25、50、100、200 mmol·L-1),模型给药组于高糖无血清DMEM中加药,加药浓度分别为小檗碱1.25、2.50、5.00、10.00 μmol·L-1,二氢小檗碱(DHB)0.5、1.0、2.0、4.0 μmol·L-1,小檗红碱1.25、2.50、5.00、10.00 μmol·L-1,非洲防己碱(COL) 1.25、2.50、5.00、10.00 μmol·L-1,巴马汀3.125、6.250、12.500、25.000 μmol·L-1,药根碱6.25、12.50、25.00、50.00 μmol·L-1,去亚甲基小檗碱(DEM) 6.25、12.50、25.00、50.00 μmol·L-1,处理48 h后,通过细胞增殖计数(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经典代谢调控通路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水平,葡萄糖代谢相关基因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 (PDK4)、葡萄糖激酶(GCK)、己糖激酶(HK2)、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水平,线粒体动力学相关基因线粒体融合蛋白2 (Mfn2)、视神经萎缩蛋白1 (OPA1)、动力学相关蛋白1(Drp1)水平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9、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 (Bcl-2)水平;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GC1α、Glut4、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系统(OXPHOS)蛋白表达。结果 与高糖模型组相比,小檗碱2.5、5.0、10.0 μmol·L-1,DHB 1、2 μmol·L-1,COL 5、10 μmol·L-1,巴马汀12.5 μmol·L-1,药根碱25、50 μmol·L-1,DEM 12.5、25.0 μmol·L-1处理48 h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上升(P<0.05、0.01、0.001);小檗碱、DHB、药根碱、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PDK4水平显著增加(P<0.05、0.001),小檗碱、DHB、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GCK水平显著增加(P<0.01、0.001),小檗碱、DHB、COL、巴马汀、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HK2水平显著增加(P<0.05、0.01),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Glut4水平显著增加(P<0.001);药根碱、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OPA1水平显著增加(P<0.05、0.001),小檗碱、DHB、COL、巴马汀、药根碱、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Drp1水平显著降低(P<0.01、0.001),小檗碱、DHB、药根碱、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Mfn2水平显著增加(P<0.05、0.001);小檗碱、DHB、COL处理的心肌细胞中Caspase-3水平显著降低(P<0.01、0.001),小檗碱、小檗红碱、COL、巴马汀处理的心肌细胞中Caspase-9水平显著降低(P<0.01、0.001),小檗碱、DHB、小檗红碱、COL、巴马汀、药根碱、DEM处理的心肌细胞中Bax水平显著降低(P<0.05、0.001),小檗碱、DHB、巴马汀处理的心肌细胞中Bcl-2水平显著增加(P<0.01、0.001);小檗碱及其代谢产物处理的心肌细胞中PGC1α、Glut4、OXPHOS表达均明显增加。结论 小檗碱体内代谢产物可以缓解高糖造成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与调控Sirt1/PGC1α/PPARα信号通路,促进H9c2心肌细胞葡萄糖代谢、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11  黄花倒水莲3种成分含量测定及抗炎、调血脂作用研究
    陆梅元,廖国富,雷虹,谢臻,李杉
    2024, 47(1):79-8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09
    [摘要](344) [HTML](0) [PDF 2.09 M](757)
    摘要:
    目的 建立黄花倒水莲醇Polygala fallax Hemsl.提取物中3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探讨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抗炎、调血脂作用。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中3种成分——细叶远志皂苷、獐牙菜苦苷、芦丁的含量;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炎症模型,评价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40、20、10 g·kg-1)改善急、慢性炎症的药理作用;建立二甲苯致摘除双侧肾上腺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摘除双侧肾上腺小鼠足跖肿胀模型,判断其抗炎作用是否依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系统,试剂盒法测定足跖炎症组织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高脂饲料喂食SD大鼠建立高脂大鼠模型,考察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40、20、10 g·kg-1)对高脂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影响。结果 HPLC法方法学考察各项指标符合规定,细叶远志皂苷、獐牙菜苦苷、芦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均在97.13%~101.82%,RSD值均小于3.0%;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中细叶远志皂苷、獐牙菜苦苷、芦丁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1.71、84.02、52.53 μg·g-1。与模型组比较,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高、中剂量对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0.01) ,高、中、低剂量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增加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0.01) ,高、中、低剂量对角叉菜胶造成的小鼠足跖肿胀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在摘除双侧肾上腺小鼠中,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高、中剂量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该模型小鼠耳肿胀(P<0.05、0.01) ,显著抑制角叉菜胶致该模型小鼠足跖肿胀(P<0.05、0.01) ;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均能显著降低足跖中MDA、NO水平(P<0.05、0.01) ,均能显著提高足跖中SOD活性(P<0.05、0.01)。ig高脂饲料28 d后,与模型组比较,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的TC、TG和LDL-C水平(P<0.05)。结论 建立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中细叶远志皂苷、獐牙菜苦苷、芦丁的含量测定;黄花倒水莲醇提取物具有抗炎活性,其抗炎作用的发挥不依赖HPAA系统,与减少MDA、NO水平,提高SOD活性有关;对高脂大鼠发挥明显的调血脂作用。
    12  吉马酮通过HBXIP调控PRAS40/p-PRAS4影响胃癌细胞增殖
    方兴,唐海涛,赵营莉,程紫薇,李俊峰,刘建军
    2024, 47(1):87-9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10
    [摘要](372) [HTML](0) [PDF 22.26 M](785)
    摘要:
    目的 研究吉马酮通过HBXIP调控PRAS40/p-PRAS4影响胃癌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收集20例行胃癌切除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乙型肝炎X相互作用蛋白(HBXIP)、相对分子质量为4×104的富含脯氨酸蛋白激酶B底物蛋白(PRAS40)、磷酸化PRAS40(p-PRAS40)的表达量;以20例癌组织中HBXIP、PRAS40、p-PRAS40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为数据,通过Correlation matrix分析PRAS40、p-PRAS40的表达与HBXIP表达的相关性;在胃癌MGC803、SGC7901细胞中通过转染质粒过表达或沉默HBXIP后(NC组转染空白质粒),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及Hoechst 33285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通过Westernblotting实验检测HBXIP、PRAS40、p-PRAS40的蛋白表达量;以0(溶剂对照组)、50、100、150、200、250 μmol·L-1吉马酮处理胃癌MGC803、SGC7901细胞48 h,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水平的变化;以150 μmol·L-1吉马酮处理胃癌MGC803、SGC7901细胞48 h,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HBXIP、PRAS40、p-PRAS40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HBXIP、PRAS40及p-PRAS4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P<0.05)并且PRAS40及pPRAS40的表达与HBXIP的表达量成正相关。在胃癌MGC803、SGC7901细胞中沉默HBXIP后,与NC组比较,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 ,细胞凋亡显著增多(P<0.05) ,PRAS40、p-PRAS40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过表达HBXIP后,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P<0.05) ,PRAS40、p-PRAS40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吉马酮可以剂量相关性地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P<0.05) ,并抑制HBXIP、PRAS40及p-PRAS40的表达。结论 吉马酮通过下调HBXIP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HBXIP下调的PRAS40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有关。
    13  基于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对乙酰氨基酚致肝损伤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特征
    彭小园,李野,封海涛,易东阳,曾保富,杨策,李宁,王文祥
    2024, 47(1):96-10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11
    [摘要](475) [HTML](0) [PDF 12.37 M](820)
    摘要:
    目的 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对乙酰氨基酚(APAP)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并探讨小鼠DILI的可能机制。方法 20只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PAP组,APAP组ig APAP(600 mg·kg-1)复制DILI小鼠模型,对照组ig 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连续14 d后,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或活性;HE染色法观察肝脏和肠道病理变化;16S rDNA测序法分析粪便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PAP组小鼠血清中ALT、AST、LPS、TNF-α、IL-6的含量或活性显著升高(P<0.01),肝细胞内可见大量的嗜酸性变和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回肠和结肠黏膜层腺体皱缩。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相对丰度、Shannon指数显著下降(P<0.05)。结论 APAP致小鼠DILI时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均发生变化,APAP可能通过破坏肠道微生物稳态和肠道屏障,增加肠道通透性致内毒素外漏,加重DILI的程度。
    14  地榆皂苷Ⅱ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张子桦,吴金婵,余咏诗,张淼菲,张凯嘉,曾芝璇,卓燕萍,杨烨健,陈鑫
    2024, 47(1):103-10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12
    [摘要](576) [HTML](0) [PDF 1.87 M](850)
    摘要:
    目的 考察地榆皂苷Ⅱ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体外抑菌活性以及抑菌机制。方法 肉汤稀释法检测地榆皂苷Ⅱ对16株MRSA的体外抑菌活性;比浊法和菌落计数绘制地榆皂苷Ⅱ对MRSA的生长曲线、杀菌曲线;通过DNA外泄实验,分析地榆皂苷Ⅱ对MRSA细胞壁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DAPI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分析,考察地榆皂苷Ⅱ对MRSA DNA和RNA的影响。结果 地榆皂苷Ⅱ对16株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范围为128~256 μg·mL-1,最小杀菌浓度(MBC)范围为2~8 mg·mL-1。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地榆皂苷Ⅱ质量浓度为1×MIC (256 μg·mL-1)及以上时,生长抑制作用明显;杀菌曲线结果显示,地榆皂苷Ⅱ 2×MIC、4×MIC作用1 h后对MRSA的抑制作用明显,8×MIC、16×MIC分别作用1、2 h后对MRSA起到了完全抑制的作用。2×MIC的地榆皂苷Ⅱ作用于MRSA后,胞外核酸大分子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6 h后核酸外泄量较对照组高26.23%(P<0.05)。地榆皂苷Ⅱ作用于MRSA菌体后,MRSA DNA和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001)。结论 地榆皂苷Ⅱ对MRSA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可以通过抑制细菌核酸合成进而抑制MRSA的生长。
    15  阿魏酸对幽门螺杆菌致胃炎小鼠胃黏膜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贾子琴,朱瑞瑞,田连起,张国斌
    2024, 47(1):109-11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13
    [摘要](325) [HTML](0) [PDF 12.43 M](608)
    摘要:
    目的 评估阿魏酸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致胃炎小鼠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H.pylori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诱导法制备C57BL/6小鼠胃炎模型,分为模型组、铋剂四联(阳性药)和阿魏酸高、低剂量(100、50 mg·kg-1)组,另设对照组。ig给药4周后,通过尿素酶试验评价H.pylori的定植程度;通过ELISA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的血清水平;通过免疫组化试验检测胃黏膜Wnt2、β-catenin的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H.pylori定植率100%,阿魏酸高、低剂量组H.pylori清除率显著增加为67%、64%(P<0.01);与模型组比较,阿魏酸高、低剂量可使胃炎动物血清TNF-α、IL-8水平显著降低(P<0.01),可明显下调胃黏膜中Wnt2、β-catenin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 阿魏酸具有减轻H.pylori定植程度、减轻胃黏膜炎症反应等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下调炎症因子的高表达等有关。
    16  利伐沙班片在健康中国人中的药动学研究和生物等效性评价
    刘欢,池慧波,侯珏卓,张荣蓉,朱建强
    2024, 47(1):115-12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14
    [摘要](505) [HTML](0) [PDF 1.38 M](1097)
    摘要:
    目的 研究利伐沙班片(规格:2.5 mg)在健康中国人中的药动学特征,并对其与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70例健康受试者口服2.5 mg利伐沙班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拜瑞妥®),采用开放、单剂量、随机、完全重复、四周期交叉设计,分为单次空腹给药试验(42例)和单次餐后口服给药试验(28例)两部分,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服药后48 h内18个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采用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和90%置信区间(90CI)分析进行两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受试者空腹状态下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主要药动学参数血浆药物最大浓度(Cmax)、血浆半衰期(t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66.3±18.4)ng·mL-1、(4.76±1.73)h、(323.9±98.4)h·ng·mL-1和(64.5±17.6)ng·mL-1、(4.45±1.47)h、(321.3±104.5)h·ng·mL-1。受试者高脂餐后状态下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t1/2和AUC0~t分别为(59.5±13.3) ng·mL-1、(5.14±1.24) h、(341.7±70.8) h·ng·mL-1和(60.5±10.7) ng·mL-1、(5.29±1.56)h、(348.8±77.6)h·ng·mL-1Cmax、AUC0~t、AUC0~∞的几何平均数比值(GMR)的90CI均落在80.00%~125.00%内,个体内标准差比值(SWT/SWR)的90%CI上限均不超过2.5,表明受试制剂中利伐沙班的吸收程度、吸收速率及在个体内的变异与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结论 采用LC-MS/MS方法测定人血浆中利伐沙班含量,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利伐沙班(2.5 mg)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空腹及高脂餐后给药具有生物等效性。
    17  负载α-常春藤皂苷聚合物胶束的制备与体内外评价
    王慧弟,张金坤,郭进
    2024, 47(1):123-12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15
    [摘要](207) [HTML](0) [PDF 1.53 M](733)
    摘要:
    目的 制备α-常春藤皂苷(α-Hed)聚合物胶束(α-Hed-PMs),并评价其对HepG2细胞的抑制效果。方法 以Pluronic F127和TPGS作为载体材料,采用溶剂蒸发-薄膜水化分散法将α-Hed制备成α-Hed-PMs,通过对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包封率进行综合评估确定α-Hed-PMs的处方组成;测定α-Hed-PMs的临界胶束浓度;在透射电镜下观察α-Hed-PMs的微观形貌;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判断α-Hed在胶束中的存在状态;考察α-Hed-PMs在pH 5.0、6.0、7.4缓冲液中的稀释稳定性及释药速率;比较α-Hed原料药和α-Hed-PMs (4、8、16、32、64 μg·mL-1)对HepG2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制备HepG2细胞荷瘤小鼠,考察股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α-Hed和α-Hed-PMs (给药剂量均为30 mg·kg-1)对肿瘤体积的影响。结果 α-Hed-PMs的最优处方组成: Pluronic F127和TPGS质量比为6∶ 1,所形成的聚合物胶束临界胶束浓度为0.031 mg·mL-1;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α-Hed-PMs呈类球形分布;DSC测定结果显示α-Hed在胶束中以非结晶形式存在;α-Hed-PMs经pH 5.0、6.0、7.4缓冲液稀释后,在24 h内均未出现絮凝或沉淀,粒径也基本未发生改变; α-Hed原料药4 h基本释放完全,α-Hed-PMs在不同pH值缓冲液中均为前期药物释放较快,后期药物释放平缓,在50 h基本释放完全;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α-Hed-PMs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均优于α-Hed原料药。结论 以Pluronic F127和TPGS作为载体材料将α-Hed制备成α-Hed-PMs,可达到更好的抗肿瘤效果。
    18  左沙丁胺醇和沙丁胺醇分别联合异丙托溴铵和倍氯米松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安全性及有效性观察
    曹靓,张欣欣,罗源,王凤玲,汪星辉,冯正平,唐思慧,毛俊,孟祥云
    2024, 47(1):130-13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16
    [摘要](517) [HTML](0) [PDF 1.34 M](973)
    摘要:
    目的 探讨左沙丁胺醇和沙丁胺醇分别联合异丙托溴铵和倍氯米松用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差异。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100例AECOPD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ASS 26.0软件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试验组(n=50)。对照组使用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和倍氯米松雾化吸入治疗,试验组使用左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和倍氯米松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相关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24 h痰液体积、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肺功能指标[第1秒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1秒率(FEV1/FVC)]、血清炎症因子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反应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 h痰液体积、pa(CO2)、慢阻肺急性加重识别工具(CERT)评分、MDA、hs-CRP、IL-8、TNF-α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a(O2)、FEV1、FVC、FEV1/FVC、GSH-Px、SOD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耐受良好,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发生头痛2例、皮疹和腹泻各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加入左沙丁胺醇的三联药物方案用于治疗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比沙丁胺醇三联方案更好,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临床应用需关注其安全性。
    19  超药品说明书剂量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张淑,王华
    2024, 47(1):138-14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17
    [摘要](557) [HTML](0) [PDF 1.18 M](815)
    摘要:
    目的 评价临床上苯磺酸氨氯地平超药品说明书剂量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苯磺酸氨氯地平所有超说明书用药的2 438名患者中,筛选出日剂量>10 mg的难治性高血压(RH)患者,统计患者基本信息、超剂量用药情况等,统计患者超剂量用药前及超剂量用药后第7天的血压值,统计苯磺酸氨氯地平超剂量用药前后心率及肾功能参数变化,进而对超剂量用药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统计得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苯磺酸氨氯地平超剂量用药的RH患者共193例,其中118例来自肾脏内科,且72%为慢性肾病(CKD)5期患者。超剂量用药后患者血压明显降低,且以日剂量为20~30 mg时血压降幅最大,血压达标率最高。不同年龄组患者超剂量用药后降压有效率及血压达标率无明显差异,但40岁以上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结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苯磺酸氨氯地平超剂量用药人群多为CKD患者,大部分患者超剂量用药后血压控制有明显改善,且以苯磺酸氨氯地平日剂量在20~30 mg者降压效果最优,安全性较好。
    20  儿童服用孟鲁司特钠发生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魏小玲,孙静,张赟,刘艳芹,马香
    2024, 47(1):147-15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18
    [摘要](508) [HTML](0) [PDF 1.20 M](959)
    摘要:
    目的 观察儿童服用孟鲁司特钠出现的不良反应(ADR),并确定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随访调查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2020年7月1日—12月31日530例患者服用孟鲁司特钠药物后出现ADR情况,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30例调查对象中,有45例患者报告了ADR,ADR发生的最短时间为用药后1 h、最长时间为用药2年后,主要涉及精神系统紊乱、胃肠道功能紊乱、血液和淋巴系统紊乱、皮肤和皮下组织紊乱,检出率分别为5.85%、1.70%、1.32%、1.13%。患儿年龄、性别、服用剂量、服用剂型、是否联合用药与ADR发生无明显相关(P>0.05),连续用药时间与ADR发生率存在显著性相关(P<0.05),77.1%的儿童ADR发生在服药1个月内。结论 孟鲁司特钠ADR涉及全身多个系统,主要以精神症状为主,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21  清宣止咳颗粒治疗儿童感冒、支气管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杜丽娜,林丽丽,韩姗姗,杨燕
    2024, 47(1):153-15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19
    [摘要](646) [HTML](0) [PDF 1.27 M](1521)
    摘要:
    在系统回顾、梳理清宣止咳颗粒上市以来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临床医学专家共识研制方法,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及函审,结合现有循证证据制定本专家共识。共识对清宣止咳颗粒治疗儿童感冒、支气管炎的优势环节、给药方案与剂量疗程特点、安全性问题等进行了推荐或建议,并通过专家会议以及函审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意见征求和同行评议,可为指导清宣止咳颗粒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22  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eta分析
    张欣颖,魏嘉茵,潘婕,韩千禧,杨倩,朱文涛
    2024, 47(1):160-17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20
    [摘要](226) [HTML](0) [PDF 1.38 M](1119)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3年9月3日。通过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1个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独使用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总有效率[RR=1.07,95% CI (1.01,1.13),P=0.01]、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MD=-1.59,95% CI (- 2.70,-0.47),P=0.005]、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MD=-5.91,95% CI(-8.85,-2.97),P<0.000 01]均优于单独使用孕三烯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独使用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总有效率[RR=1.23,95% CI(0.91,1.65),P=0.18]优于单独使用米非司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独使用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不良事件发生率[MD=0.18,95% CI(0.10,0.32),P<0.000 001]低于单独使用孕三烯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3  基于国家专利的中药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研究
    陈琴,张志云,朱云婴,徐瑞,张凤琼,娄龙
    2024, 47(1):171-17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21
    [摘要](495) [HTML](0) [PDF 2.23 M](744)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国家中药复方专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分析,总结归纳其配伍规律及用药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网站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专利数据。采用SPSS Statistic 26.0和SPSS Modeler 15.0对高频中药(频次≥20)进行性味归经、功效分析,以及系统聚类、Apriori关联规则与网络分析。以Cytoscape3.7.2构建少见中药高度互联的子网络,挖掘新的药物组合。结果 纳入从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专利共147项,涉及中药500味,高频中药20味,有甘草(60次,40.82%)、黄连(56次,38.10%)、黄芪(46次,31.29%)等,药味以苦味最常见,药性以寒、温为主,多归脾经。以清热药和补益药居多。聚类分析得到4组中药组合(新处方),主要有“黄连、木香、白芍、当归、甘草、陈皮、黄芩、柴胡、茯苓、薏苡仁”等。常用药对有木香-黄连(支持度21.77%,置信度71.88%)等,常用角药组合有白芍-黄连-甘草(支持度14.97%,置信度72.73%)等。挖掘的潜在处方有“假茼蒿-建兰根-橘饼-橘红珠-红娘子-还阳参”等。结论 国家中药复方专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清热解毒药和益气健脾药等,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原则。难治性或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可考虑攻补兼施之法,适当加入活血化瘀的虫类药。
    24  网络毒理学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考
    申佰轩,郭康雅,郭源辉,孔娇,刘传鑫
    2024, 47(1):179-19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22
    [摘要](812) [HTML](0) [PDF 1.52 M](1528)
    摘要:
    针对现阶段的网络毒理学研究,系统梳理了网络毒理学在中药安全性研究中的方法特点,实践应用及发展现状,总结了网络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与依托工具,对网络毒理学在预测中药不良结局、毒性机制分析、有害成分预判、多学科交叉运用、组学技术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重点关注当前网络毒理学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提出初步的解决策略与完善方案以供同仁参考、批评和借鉴,以期为促进网络毒理学进一步发展及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构建提供参考。
    25  基于TREM2的抗阿尔茨海默病和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许海英,曹玉爽,袁庆,杜鑫苑,郭莉琛,梁冰,张彤,孙锦,胡利民
    2024, 47(1):191-19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23
    [摘要](482) [HTML](0) [PDF 1.16 M](972)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IS)和阿尔茨海默病(AD)具有共同的病理特征,如β-淀粉样蛋白沉积、血管病变、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等,均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EM2)作为免疫相关受体,可以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的表型和功能来协调神经炎症,参与AD和IS的进程。蛇床子素、补脾醒神益智方、AL002、褪黑激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等靶向TREM2免疫受体,对AD和IS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疗效。就TREM2在AD和IS中的重要作用和以TREM2为靶点治疗AD和IS的相关药物进行综述,以期为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相关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26  乌药提取物及有效成分抗肝损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欧阳婷,刘涛,欧阳林旗
    2024, 47(1):197-20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24
    [摘要](360) [HTML](0) [PDF 1.16 M](1053)
    摘要:
    乌药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的干燥块根,主要成分包括倍半萜类、生物碱类、黄酮类和挥发油等,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炎镇痛、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诸多研究表明乌药对酒精性肝损伤、化学性肝损伤、免疫性肝损伤、糖尿病合并肝损伤、脂肪肝、肝癌等肝脏相关疾病都有防治作用。综述了乌药水提取物、醇提取物、醇提取物的萃取物、叶提取物、根挥发油及乌药醚内酯抗肝损伤的药理作用及研究现状,以期为后续乌药相关保肝药物的开发及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27  经典名方温胆汤及其类方治疗眩晕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张文华,谯凤英,蔡秋晗
    2024, 47(1):204-21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25
    [摘要](385) [HTML](0) [PDF 1.21 M](927)
    摘要:
    温胆汤是经典的祛痰名方,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疾病。药理研究显示,温胆汤及其类方(加味温胆汤、黄连温胆汤、柴白温胆汤)具有抗炎、调节糖脂代谢、抗抑郁、抗氧化的作用,通过减轻细胞炎症反应、抑制游离脂肪酸的表达以及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而治疗眩晕。对温胆汤及其类方治疗眩晕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眩晕的新药研发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28  去氢吴茱萸碱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密成杰,王楠,张春楠,胡博航,周子琦,赵楠,金哲
    2024, 47(1):211-2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4.01.026
    [摘要](322) [HTML](0) [PDF 1.26 M](996)
    摘要:
    去氢吴茱萸碱是吴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作为吲哚喹唑酮类生物碱,其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炎、抗病毒等,尤其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显著。去氢吴茱萸碱易透过血脑屏障发挥中枢神经作用,其药时曲线呈现双峰,在体内发生羟基化、去甲基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等代谢反应。对去氢吴茱萸碱单体及其在吴茱萸和制剂中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等药动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其药动学特征,以期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