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46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46(7):0-0.
    [摘要](131) [HTML](0) [PDF 3.69 M](904)
    摘要:
    2  目录
    2023, 46(7):0-0.
    [摘要](121) [HTML](0) [PDF 1.21 M](897)
    摘要:
    3  经典名方与中成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程曦,陈晓瑶,张悦健,马小娜
    2023, 46(7):1389-139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01
    [摘要](779) [HTML](0) [PDF 1.23 M](1257)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痛经”“不孕症”“癥瘕”和“月经不调”等病证范畴。经典名方与中成药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经被应用于该病的临床治疗中。通过梳理近10年来发表的文献,总结了常用的经典名方(温经止痛方、少腹逐瘀汤、温经汤、琥珀散)和临床使用频次较高的中成药(散结镇痛胶囊、丹莪妇康煎膏、宫瘤消胶囊、桂枝茯苓丸、小金胶囊)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的特点与疗效,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4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琥珀散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及用药规律探讨
    张悦健,陈晓瑶,杨思晨,杨梦萍,程曦,李娟,孙新慧,马小娜
    2023, 46(7):1396-140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02
    [摘要](698) [HTML](0) [PDF 5.65 M](887)
    摘要:
    目的 分析琥珀散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辨证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 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专家门诊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诊断为EMT且使用琥珀散加减的患者真实世界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结果 共纳入260例EMT患者,675张处方,6种证型,以寒凝血瘀证(58.52%)和肾虚血瘀证(29.63%)为主。涉及240味中药,药性以温、寒、平为多,药味以辛、苦、甘为主,归经主要在肝、脾、心和肾经,功效主要分布在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和理气药,药物炮制以醋制为主。高频(>200次)中药共15味,依序为乌药、当归、肉桂等,6味中药涉及炮制,地黄主用熟地黄,莪术、三棱、延胡索和五灵脂醋制占比超80%,麦芽生、炒、焦俱用,以生为主。240味中药共产生3 620条有效的关联规则。高频中药系统聚类分析得出5类,因子分析获得5个公因子。除琥珀散原方组成外,生麦芽、陈皮、木香、五灵脂和白芍也被纳入。结论 琥珀散加减治疗EMT的真实世界特征为:证型以寒凝血瘀证最多,其次为肾虚血瘀证,临床遣方用药除温经通络、活血消癥外,亦须行气消食、活血止痛、养血调经,为临床应用琥珀散加减治疗EMT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5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延胡索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杨梦萍,陈晓瑶,张悦健,马小娜
    2023, 46(7):1406-14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03
    [摘要](242) [HTML](0) [PDF 5.24 M](1110)
    摘要:
    为了解延胡索近21年的研究热点及临床研究进展,分析其未来研究趋势,分别检索200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收录的延胡索研究相关的中英文学术期刊,用Endnote X9进行数据整合、去重,用VOS viewer 1.6.18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延胡索21年来中文文献发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英文文献发表量呈平稳上升趋势,总体数量方面中文文献多于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延胡索主要研究内容以活性成分与质量研究为主,其次是药对配伍与组方制剂,再次是功效与临床应用。总体而言,延胡索研究方向以药物评价和动物实验居多,而在临床应用与临床试验方面的研究较少,具有完善与深入挖掘的必要性。
    6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健康女性的经血源间充质干细胞自噬功能比较研究
    张悦健,林陶秀,何甜甜,杨思晨,李长香,睢丛璐,郭亚楠,马小娜
    2023, 46(7):1417-142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04
    [摘要](605) [HTML](0) [PDF 13.36 M](754)
    摘要:
    目的 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与健康女性的经血源间充质干细胞(MenSCs)的自噬功能。方法 分别从EMT患者及健康女性的月经血中提取EMT MenSCs(E-MenSCs)和正常MenSCs(H-MenSCs),并借助成脂、成骨诱导分化鉴定其干细胞属性。通过CCK-8法比较E-MenSCs和H-MenSCs在12、24、48、72、96、120 h时刻于波长450 nm的吸光度(A)值,并绘制细胞增殖曲线,比较2组细胞的细胞活力;运用透射电镜观察E-MenSCs与H-MenSCs的细胞形态,检测比较其中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数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MenSCs和H-MenSCs中自噬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II(LC3-II)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结果 E-MenSCs和H-MenSCs均为长梭形,呈辐射状扩散,且经成脂、成骨诱导分化后均有脂滴、钙结节形成。与H-MenSCs比较,E-MenSCs在72、96、120 h的细胞活力均显著升高(P<0.01、0.001),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显著减少(P<0.05、0.01),且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量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与H-MenSCs比较,E-MenSCs的自噬功能减弱,这可能是EMT发病进展的潜在机制。
    7  基于CXCL12/CXCR4轴探讨琥珀散含药血清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血源间充质干细胞自噬活性的作用机制
    张悦健,林陶秀,何甜甜,李长香,马小娜
    2023, 46(7):1424-143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05
    [摘要](214) [HTML](0) [PDF 3.14 M](1053)
    摘要:
    目的 基于CXCL12/CXCR4轴探讨琥珀散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经血源间充质干细胞(MenSCs)自噬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 从EMT患者和健康女性志愿者的月经血中分离提取EMT MenSCs(E-MenSCs)和正常MenSCs(HMenSCs)。采用12只7周龄雄性SD大鼠制备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ig给予大鼠琥珀散9.9 g·kg-1,临床等效剂量)。将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H-MenSCs)、模型组(E-MenSCs)和琥珀散组(E-MenSCs),对照组和模型组使用20%空白血清干预,琥珀散组使用20%含药血清干预,均干预48 h。分别采用CCK-8法、透射电镜、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blotting法检测3组细胞的细胞活力、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表达、CXCL12CXCR4的mRNA水平和CXCL12/CXCR4及自噬标志分子(Beclin1和LC3Ⅱ)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细胞活力、CXCL12和CXCR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0.01、0.001),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Beclin1和LC3Ⅱ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琥珀散组的细胞活力、CXCL12和CXCR4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0.01、0.001),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Beclin1和LC3Ⅱ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0.01、0.001)。结论 琥珀散含药血清能够上调E-MenSCs自噬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XCL12/CXCR4轴有关。
    8  FDA的“评估简化新药申请的仿制透皮和局部给药系统可能的刺激性和致敏性的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草案”介绍
    萧惠来
    2023, 46(7):1431-143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06
    [摘要](794) [HTML](0) [PDF 1.30 M](1032)
    摘要: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23年4月发布了“评估简化新药申请仿制透皮和局部给药系统可能的刺激性和致敏性的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草案”,全面而又具体地阐明FDA对仿制透皮和局部给药系统(TDS)可能的刺激性和致敏性人体内研究的设计和实施的建议。其中包括一般原则(一般考虑)、研究设计和实施、统计分析(刺激性分析和致敏性分析)、辅料TDS和阳性对照TDS以及部分(切割)TDS等。而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指导原则,详细介绍FDA该指导原则主要内容,期望对中国仿制TDS刺激性和致敏性人体内研究与监管有所裨益。
    9  基于整合用药网络与靶点网络中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核心处方及作用机制探讨
    刘奕呈,马晓昌,张笑涵,刘毅,谢雁鸣
    2023, 46(7):1439-145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07
    [摘要](676) [HTML](0) [PDF 3.61 M](994)
    摘要:
    目的 整合用药网络与靶点网络方法分析文献中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方剂的核心处方及药理机制,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 检索中文文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收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文献中的方剂,建立处方-药物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平台(V2.3.5)进行频次统计、性味归经分析、关联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寻求核心处方。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靶点网络。将有效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整理后共得到方剂295首,涉及中药204味,其中频次>20次的中药35味,用药频次最高的是丹参;关联规则发现药对黄芪→丹参和黄芪→麦冬的支持度最高;根据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以及临床用药经验,总结出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核心处方:丹参、黄芪、麦冬、川芎、五味子、瓜蒌、当归、茯苓。现代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该核心处方的关键成分为槲皮素、黄芪紫檀烷苷、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核心靶点AKT1、TP53、IL-6、CASP3、VEGFA、ESR1、HSP90AA1、EGFR、PPARG、STAT3等。GO功能富集通路为激活剂结合等,KEGG富集通路主要为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得出文献中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核心处方组成为丹参、黄芪、麦冬、川芎、五味子、瓜蒌、当归、茯苓,其核心成分为槲皮素、黄芪紫檀烷苷、山柰酚等,这些成分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作用于AKT1、TP53、IL-6、CASP3、VEGFA、ESR1等靶点,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10  基于网络药理学白花蛇舌草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作用机制探讨及体外实验验证
    田超,郭懿莹,胡少博,程梓轩,谭煌英
    2023, 46(7):1452-146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08
    [摘要](687) [HTML](0) [PDF 6.43 M](1029)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白花蛇舌草治疗分化良好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白花蛇舌草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O、GeneCards、OMIM、PharmGkb、Drugbank数据库获取pNET的疾病相关靶点,通过R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CCK-8法和Western blotting体外实验观察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对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BON-1、QGP-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 筛选得到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7个,成分相关靶点158个;获得pNET疾病相关靶点2 870个,成分与疾病共同相关靶点119个。共同靶点的GO功能富集分析共得到2 099个条目,KEGG富集分析共得到162条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凋亡、PI3K/Akt、P53等信号通路。不同质量浓度[0(对照)、1.0、1.5、2.0、2.5、3.0、3.5、4.0、4.5 mg·mL-1]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干预BON-1、QGP-1细胞48 h后,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浓度相关性。与对照组比较,随着白花蛇舌草提取物质量浓度增加,BON-1、QGP-1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漂浮死亡细胞数增加;与对照组比较,高质量浓度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可显著降低BON-1、QGP-1细胞Bcl-2蛋白表达(P < 0.05)。结论 白花蛇舌草提取物能够有效抑制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BON-1、QGP-1细胞增殖,通过抑制Bcl-2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白花蛇舌草能够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途径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11  基于Wnt/β-catenin和AMPK信号通路探讨小槐花黄酮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作用
    王雪玉,张一楠,温廷婕,储百旺,王冬,刘璨,孙华
    2023, 46(7):1462-147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09
    [摘要](472) [HTML](0) [PDF 32.41 M](841)
    摘要:
    目的 研究小槐花Desmodium caudatum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并探讨其对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不同条件制备8种小槐花提取物,MTT法检测小槐花提取物1~8对HCT-116、SW480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检测小槐花提取物2、3对结肠癌HCT-116、SW480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小槐花提取物2、3对HCT-116、SW480细胞迁移的影响;从活性较高的提取物2中提取分离出5个黄酮类化合物(1~5),MTT法检测化合物1~5对HCT-116、SW480、HepG2、RAW264.7、LX-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检测化合物1 (8-异戊烯基槲皮素,0.5、1.0、2.0、5.0、10.0 μmol· L-1)对HCT-116和SW480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8-异戊烯基槲皮素对HCT-116和SW480细胞转移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8-异戊烯基槲皮素对HCT-116和SW480细胞中AMPK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观察8-异戊烯基槲皮素对β-catenin与T细胞因子(TCF)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小槐花根茎提取物2和3以及8-异戊烯基槲皮素能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0.05、0.01、0.001)。与对照组比较,8-异戊烯基槲皮素能够显著上调p-AMPK蛋白的表达(P<0.05、0.001),显著下调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 (CPT-1A)和脂肪酸合成酶(FAS)蛋白的表达(P<0.05、0.01、0.001),表明其能够促进癌细胞AMPK信号通路的激活。与对照组比较,8-异戊烯基槲皮素显著下调β-catenin以及其下游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核内原癌基因(c-Myc)和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 (Cyclin D1)的蛋白表达(P<0.05、0.01、0.001),同时显著降低TCF报告基因结合位点(野生型)和荧光素酶开放阅读框TOPflash(pGL3-OT)活性(P<0.05、0.01),但不影响FOPflash(含突变位点)活性,表明其抑制β-catenin的表达和β-catenin/TCF复合物的结合。结论 小槐花黄酮8-异戊烯基槲皮素通过调控Wnt/β-catenin和AMPK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12  桂枝茯苓胶囊抗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机制研究
    张亚萍,王红梅,谢雪,肖伟,王振中
    2023, 46(7):1472-147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10
    [摘要](309) [HTML](0) [PDF 5.54 M](1051)
    摘要:
    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胶囊对大鼠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作用机制。方法 72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非那雄胺(阳性药,2 mg·kg-1)组和桂枝茯苓胶囊低、中、高剂量(0.87、1.74、3.47 g·kg-1)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sc雌、雄激素(0.05 mg·kg-1苯甲酸雌二醇和4 mg·kg-1丙酸睾酮),每天1次,连续28 d,建立BPH模型。同时ig给予药物,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8 d。HE染色观察前列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双氢睾酮(DHT)、雌二醇(E2)和前列腺中DHT、E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前列腺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雄激素受体(AR)、雌激素受体α(ER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7)、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前列腺中PCNA、FGF-7、IGF-1VE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前列腺指数显著增加(P<0.01),前列腺上皮厚度显著增加(P<0.01),前列腺显著增生,间质充血、水肿;血清中DHT和前列腺中DHT、E2、EGF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前列腺中TGF-β1水平显著降低(P<0.05),PCNA、AR、ERα、FGF-7、IGF-1、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及PCNA、FGF-7、IGF-1VEGF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桂枝茯苓胶囊高剂量显著降低前列腺指数(P<0.05),各剂量均显著减小前列腺上皮厚度(P<0.01),减轻间质充血、水肿;桂枝茯苓胶囊低剂量显著升高前列腺中TGF-β1水平,显著降低EGF水平(P<0.05)以及PCNA、FGF-7、VEGF mRNA的表达(P<0.01),显著下调前列腺中AR蛋白表达水平(P<0.05);中剂量能显著升高前列腺中TGF-β1水平,显著降低EGF水平(P<0.05、0.01)以及PCNA、VEGF mRNA的表达水平(P<0.01),显著下调IGF-1蛋白表达水平(P<0.05);高剂量显著升高前列腺中TGF-β1水平,显著降低血清中DHT水平、前列腺中DHT、E2、EGF水平(P<0.05、0.01)以及PCNA、FGF-7、IGF-1VEGF mRNA的表达水平(P<0.01),显著下调PCNA、AR、ERα、FGF-7、IGF-1、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P<0.05、0.01)。结论 桂枝茯苓胶囊对BPH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降低DHT、E2水平,抑制E2与ERα结合及AR信号通路;并且升高TGF-β1水平、降低EGF水平,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下调FGF-7、IGF-1、HIF-1α和VEGF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与血管生成。
    13  泽泻多糖激活PPAR-γ/LXR-α/ABCG1信号通路发挥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保护作用
    董莹莹,张秀媛,王洁
    2023, 46(7):1480-148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11
    [摘要](583) [HTML](0) [PDF 10.23 M](781)
    摘要:
    目的 探究泽泻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 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吡格列酮[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活剂,20 mg·kg-1]组,泽泻多糖低、中、高剂量(100、200、400 mg·kg-1)组和泽泻多糖(400 mg·kg-1)+ GW9662(PPAR-γ抑制剂,10 mg·kg-1)组,除对照组外均采用高糖高脂+链脲佐菌素(STZ)柠檬酸钠缓冲液法制备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造模后各组ig给药,每天1次,连续6周。血糖仪测定大鼠空腹血糖(FBG)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肌酐、尿酸、尿素氮水平,检测24 h尿蛋白及尿肌酐,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处死大鼠,计算大鼠肾脏指数;HE染色观察大鼠右侧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脏组织PPAR-γ/肝X受体-α(LXR-α)/ATP结合盒转运蛋白G1(ABCG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毛色枯黄,体质量显著减轻(P<0.05);肾小球细胞空泡化、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脏指数、FBG、24 h尿蛋白、尿酸、尿素氮、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Ccr和PPAR-γ、LXR-α、ABCG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组和中、高剂量泽泻多糖组大鼠毛色及饮食、饮水逐渐恢复,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肾损伤程度减轻;FBG、24 h尿蛋白、尿酸、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Ccr及PPAR-γ、LXR-α、ABCG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泽泻多糖高剂量组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泽泻多糖组与吡格列酮组各指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GW9662可逆转高剂量泽泻多糖对大鼠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结论 泽泻多糖可能通过激活PPAR-γ/LXR-α/ABCG1通路保护DN大鼠肾脏。
    14  基于NF-κB信号通路研究前列闭尔通栓对大鼠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影响
    欧文静,张天睿,黄日康,伍永鸿,刘闯,高佳慧,贾占红,刘晓凤,董瑞娟,张硕峰
    2023, 46(7):1488-149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12
    [摘要](714) [HTML](0) [PDF 6.83 M](918)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列闭尔通栓对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EAP)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采用前列腺蛋白提纯液联合完全弗氏佐剂制备EAP大鼠模型,另取10只作为对照组,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前列通栓(0.42 g·只-1)组和前列闭尔通栓低、中、高剂量(0.33、0.66、0.99 g·只-1)组,直肠给药28 d。压力换能器测定膀胱内压变化速率,显微镜计数测定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白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前列腺组织炎症因子,HE染色观察前列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blotting检测前列腺组织核因子κB(NF-κB)p65、磷酸化κB抑制因子激酶(p-IKK-α)/IKK-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磷酸化IκB激酶-α(p-IκB-α)/IκB-α、环氧化酶-2(COX-2)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重组人趋化因子配体5(CXCL5)、白细胞介素-6(IL-6)、TNF-α、COX-2基因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内压变化速率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卵磷脂小体数量显著减少(P<0.01);前列腺组织TNF-α、IL-8水平显著升高(P<0.01),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前列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1);前列腺组织NF-κB p65、p-IKK-α、p-IκB-α、TNF-α、COX-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前列腺组织CXCL5、COX-2、TNF-α基因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前列闭尔通栓中剂量组膀胱内压变化速率显著升高(P<0.01);各剂量组白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卵磷脂小体数量显著增加(P<0.01);中、高剂量组TNF-α、IL-8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各剂量组前列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1);各剂量组前列腺组织p-IκBα/IκBα、COX-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低剂量组前列腺组织p-IKK-α/IKK-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低、高剂量组前列腺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中剂量组前列腺组织TNF-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 ;各剂量组前列腺组织CXCL5、IL-6、COX-2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前列闭尔通栓可有效改善EAP大鼠前列腺组织病理形态,减轻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F-κB p65、p-IKK-α、TNF-α、p-IκB-α表达相关。
    15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甘草泻心汤对伊立替康致小鼠腹泻的影响
    聂彦丰,范永春,郭双双,李步阳
    2023, 46(7):1497-150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13
    [摘要](680) [HTML](0) [PDF 2.76 M](924)
    摘要:
    目的 研究甘草泻心汤对化疗相关腹泻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洛哌丁胺(阳性药,0.4 mg·kg-1)组和甘草泻心汤高、低剂量(16.4、4.1 g·kg-1)组;采用连续4 d ip 55 mg·kg-1伊立替康诱导小鼠化疗相关腹泻模型;记录小鼠首次排便时间、稀便级、稀便率和腹泻指数;采用试剂盒测定小鼠肠道消化酶活力及炎症因子水平;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结肠内容物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P<0.01),稀便级、稀便率和腹泻指数显著升高(P<0.01);消化酶乳酸脱氢酶(LDH)、淀粉酶(AMS)和脂肪酶(LPS)活力显著降低(P<0.01);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 (IL-1β)、环氧化酶2 (COX-2)、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肠道菌群α多样性Simpson指数显著升高(P<0.05);肠道菌群β多样性差异较大;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变形菌纲、梭杆菌纲、肠杆菌目、梭杆菌目、拟杆菌科、丹毒丝菌科、埃格特菌科和拟杆菌属丰度显著升高(P<0.01),Muribaculaceaenorank_f__Muribaculaceae丰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甘草泻心汤高、低剂量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显著延长(P<0.05、0.01)、稀便率和腹泻指数显著降低(P<0.05、0.01),高剂量组稀便级显著降低(P<0.01);高、低剂量组各消化酶活力显著回升(P<0.05、0.01);高、低剂量组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高剂量组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P<0.05),β多样性更趋近对照组,显著回调各优势物种丰度的显著性变化(P<0.05、0.01)。结论 甘草泻心汤对于伊立替康诱导的腹泻小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能是其通过调整腹泻小鼠肠道菌群实现。
    16  油酰乙醇胺对东莨菪碱诱导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
    曾颖,李莹,杨黎波,黄舒季,林韫琦
    2023, 46(7):1506-151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14
    [摘要](669) [HTML](0) [PDF 2.35 M](947)
    摘要:
    目的 探讨油酰乙醇胺对东莨菪碱诱导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多奈哌奇组(阳性药,3 mg·kg-1)和油酰乙醇胺低、中、高剂量(50、100、200 mg·kg-1)组,每组6只。在ig给药4周后,除对照组外,各组ip 3 mg·kg-1的东莨菪碱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避暗、跳台行为学实验检测小鼠记忆功能; ELISA法检测小鼠海马和大脑皮层中乙酰胆碱(Ach)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损伤。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避暗潜伏期显著缩短、避暗错误次数显著增加(P<0.001);大脑皮层、海马的Ach水平显著减少(P<0.01、0.001),AChE活性显著升高(P<0.001);模型组的小鼠脑组织形态结构不均匀,组织细胞呈弥散状,提示组织存在病变。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的避暗潜伏期显著升高、避暗错误次数显著减少(P<0.01);油酰乙醇胺给药组的小鼠大脑皮层、海马组织Ach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AChE活性显著降低(P<0.01、0.001);小鼠脑组织形态结构病理改变减轻。结论 油酰乙醇胺对东莨菪碱诱导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胆碱能系统功能、促进神经细胞存活有关。
    17  跌打七厘片对小鼠骨折愈合的影响
    赵烨,严华美,张禹杰,刘考强,柴永利,詹红生,沈知彼,元唯安
    2023, 46(7):1512-151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15
    [摘要](610) [HTML](0) [PDF 7.73 M](950)
    摘要:
    目的 研究跌打七厘片对小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10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造模组60只。造模组制备股骨骨折模型,造模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跌打七厘片低、高剂量(405.5、1 621.8 mg·kg-1)组,每组20只。每天1次,连续ig给药28 d。每周通过骨组织形态学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骨痂形态改变、微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Micro-CT)检测愈合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生物力学三点弯曲实验检测愈合骨的最大负载,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结果 HE染色、Micro-CT结果显示,造模后第14天,与模型组比较,跌打七厘片组有较多的软骨细胞浸润,钙化编织骨骨量多,新生骨痂骨量明显较多;造模后第28天,模型组骨折断端仍有未连接,而跌打七厘片组的骨折断端均已连接,钙化编织骨转化为层状骨,逐渐恢复骨的基本形态,有更多的新生骨痂及钙化程度,高剂量组骨折断端被钙化新生骨完全填充并与周围骨皮质相联合。造模后第14天,跌打七厘片高剂量组的BV/TV、最大负载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第28天,低、高剂量组的BV/TV、最大负载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小鼠血清Ca水平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造模后小鼠血清P、ALP水平呈上升趋势,并在21 d达到高峰,与模型组比较,第14、21天跌打七厘片低剂量组和第7、14、21、28天的高剂量组血清P水平显著升高(P<0.05),第14、21、28天的高剂量组血清ALP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跌打七厘片可以提高成骨活性及钙盐沉积,以增加骨痂水平增强骨强度,有利于小鼠骨折愈合。
    18  局部乳酸微环境对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炎症调节能力的影响
    韦清霞,时玉峥,孙芮,张凡,曹利人
    2023, 46(7):1519-152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16
    [摘要](643) [HTML](0) [PDF 3.56 M](815)
    摘要:
    目的 研究局部乳酸堆积对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集足月婴儿脐带,分离hUC-MSCs,流式细胞术进行hUC-MSCs表面标志物检测,分别应用骨茜素红S、油红O、阿尔新蓝进行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染色。采用CCK-8法检测乳酸(0、1、3、5、10、15 mmol·L-1)处理24、48、72 h后对hUC-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乳酸各浓度处理hUC-MSCs 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增殖指数(PI),流式细胞术检测hUC-MSCs表面标志物,ELISA试剂盒法检测hUC-MSCs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功能;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UC-MSCs经0、10、20 mmol·L-1的乳酸处理72 h后,与PBMC共培养72 h,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的CD3+/ki67+水平。结果 hUC-MSCs高表达CD73、CD90、CD105,表达率≥95%; CD34、CD45、CD19、HLA-DR表达率≤2%;成脂分化14 d后有明显脂肪滴形成;成骨分化21 d后可见明显的矿化结节;软骨方向分化14 d后有软骨球形成。当乳酸作用hUC-MSCs 24、48 h时,随着乳酸浓度的升高hUC-MSCs的增殖能力增强(P<0.05、0.01、0.001),但当作用时间达到72 h,乳酸由促增殖作用转为抑增殖作用(P<0.01、0.001),PI减小;不同浓度的乳酸处理hUC-MSCs,其表面分子表达没有明显改变;与0 mol· L-1组比较,随着乳酸浓度的提高,hUC-MSCs上清中VEGF的分泌量逐渐减少(P<0.001)。PBMC的CD3+百分率为66.5%,符合行业标准。与PBMC组比较,PBMC+hUC-MSCs组上清TNF-α水平显著降低、PEG2水平显著增加(P<0.001);与PBMC+hUC-MSCs组比较,10、20 mmol·L-1的乳酸可以显著抑制hUC-MSCs抗炎因子PEG2的分泌、而对促炎因子TNF-α的分泌显著促进(P<0.001)。与PBMC组比较,hUC-MSCs可以显著抑制CD3阳性细胞的增殖(P<0.001);与PBMC+hUC-MSCs组比较,10、20 mmol·L-1的乳酸预处理可以显著减弱hUC-MSCs对CD3阳性细胞的抑制作用(P<0.001)。结论 慢性皮肤伤口微环境中的高浓度乳酸长时间作用,可能通过影响hUC-MSCs的增殖和炎症调节能力,阻碍伤口的愈合进程。
    19  基于FAERS数据库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不良反应信号挖掘与分析
    胡润凯,谢保城,韩伟超,徐永祥
    2023, 46(7):1527-153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17
    [摘要](635) [HTML](0) [PDF 1.16 M](1040)
    摘要: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和螺内酯的不良反应(ADR)信号,对比和分析两者ADR的相关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FAERS数据库,利用Open Vigil FDA分析工具提取2004年1月1日—2022年11月4日上报的目标药物依普利酮与螺内酯相关的不良事件情况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进行数据挖掘,按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1版中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类并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和螺内酯相关的ADR报告112 518份,其中依普利酮ADR报告8 516份,风险信号50个,信号累及12个系统/器官;螺内酯ADR报告104 002份,风险信号60个,信号累及13个系统器官分类;其中36个为重叠信号。依普利酮说明书未提及的有13个风险信号,主要涉及呼吸、胃肠等系统器官分类;螺内酯说明书未提及的有19个风险信号,主要涉及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精神病类等系统器官分类。结论 临床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时,除重点关注说明书提及的ADR,还需对未提及的风险信号和原有疾病进展情况引起重视。
    20  老年感染患者替加环素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胡锦炜,郑昕昕,吴轩宇,葛卫红,王敏,朱怀军
    2023, 46(7):1534-154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18
    [摘要](761) [HTML](0) [PDF 2.59 M](1051)
    摘要:
    目的 基于群体药动学(PPK)理论建立老年感染患者替加环素PPK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2022年8月30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住院且静脉使用替加环素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药物剂量、给药时间、治疗药物监测采样时间、血药浓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白蛋白(ALB)、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以及采用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的肌酐清除率(CrCL)等资料。患者临床给药方案为静脉滴注替加环素50 mg或100 mg,首剂加倍,每12小时给药1次。利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建立PPK模型,并计算药动学参数。最终模型采用拟合优度诊断、自举法(BS)、可视化预测检验法(VPC)进行内部评价,采用拟合优度诊断、VPC和预测检验误差进行外部验证,考察最终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纳入108例老年患者数据,其中建模组79例患者数据,血药浓度监测点309个;外部验证组29例患者数据,血药浓度监测点87个。患者感染类型主要包括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最终PPK模型为二室模型,模型参数清除率(CL)、中央室分布体积(V1)、房室间清除率(Q)、周边室分布体积(V2)的典型值分别为8.85 L·h-1、50.4 L、19.1 L·h-1、202.0 L,BUN对替加环素的CL存在显著影响,模型的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均表现良好,说明最终模型的预测性能稳定可靠。结论 建立的PPK模型为首个针对老年患者的替加环素PPK模型,可为老年患者个性化使用替加环素提供参考。
    21  基于Markov模型的银杏叶口服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经济学评价
    戴盈英,胡晓波,包颖石,沈明丰,徐蓝,曹博
    2023, 46(7):1543-155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19
    [摘要](608) [HTML](0) [PDF 4.14 M](1009)
    摘要:
    目的 评价银杏叶口服制剂联合常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经济性。方法 从卫生体系角度出发,基于1项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构建长期Markov模型,模拟轻度残疾、中重度残疾、复发及死亡的动态变化。对照组为化学药常规治疗,试验组为银杏叶口服制剂联合化学药常规治疗。运用TreeAge Pro 2019软件构建药物经济学模型并模拟分析。结果 模型模拟13周期后,试验组的成本和产出分别为202 418.71元和5.15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对照组的成本和产出分别为195 982.73元和4.81 QALY。相比对照组,试验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18 519.24元(每个QALY),小于支付意愿阈值。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该经济学评价结果稳定。结论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相比化学药常规治疗,银杏叶口服制剂联合化学药常规治疗为具有药物经济学优势的治疗方案。
    22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伴轻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及对多配体蛋白聚糖-1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周长静,周雅楠,杨蕾,柴成国
    2023, 46(7):1552-155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20
    [摘要](624) [HTML](0) [PDF 1.57 M](98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伴轻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84例脓毒症伴轻度ARD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复苏、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每次取血必净注射液100 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治疗3 d。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透明质酸(HA)、SDC-1、硫酸乙酰肝素(HS)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urray肺损伤评分(MLIS)、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随访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生存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5.71%)高于对照组(6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L-8、IL-6、TNF-α、CRP、MDA、SOD、HA、SDC-1、H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8、IL-6、TNF-α、CRP、MDA、HA、SDC-1、HS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SO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IL-8、IL-6、TNF-α、CRP、MDA、HA、SDC-1、HS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SO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两组SOFA、APACHE Ⅱ、MLI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OFA、APACHE Ⅱ、MLI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SOFA、APACHE Ⅱ、MLI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出院后1个月,试验组死亡率(30.95%)明显低于对照组(5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伴轻度ARDS患者血管内皮糖萼(EG)降解物HA、SDC-1、HS水平与MLIS评分间呈正相关(r=0.733,P=0.036;r=0.831,P=0.011;r=0.826,P=0.01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SDC-1联合氧化应激指标检测对脓毒症伴轻度ARDS患者短期的预后预测价值更大。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通过减轻脓毒症伴轻度ARDS患者肺血管内皮EG的降解,明显缓解ARDS,有效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23  升降散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脓毒症的系统评价
    李修齐,谢云雪,赵启亮,刘旻
    2023, 46(7):1559-156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21
    [摘要](730) [HTML](0) [PDF 1.38 M](982)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升降散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脓毒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升降散治疗脓毒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借助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项RCTs,共72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加用升降散)与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比较,可提高中医证候疗效[OR=7.04,95% CI(2.85,17.35),P<0.000 01],降低中医证候积分[MD=-1.50,95% CI(-1.97,-1.04),P<0.000 0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MD=-2.56,95% CI(-3.64,-1.49),P<0.000 01]、白细胞计数[MD=-1.57,95% CI(-2.14,-1.00),P<0.000 01]、C反应蛋白水平[MD=-10.01,95% CI(-15.51,-4.52),P=0.000 4],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MD=-7.41,95% CI(-13.22,-1.61),P=0.01]、白细胞介素-6水平[MD=-7.71,95% CI(-13.92,-1.50) ,P=0.01],表明升降散在改善症状和降低炎症方面有显著优势;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升降散治疗脓毒症的疗效显著,可降低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高,适用于临床联合用药。
    24  表柔比星对比丝裂霉素行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系统评价
    李卫胜,李杨东,杨雄,靳潇潇,金勐,何文强
    2023, 46(7):1569-157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22
    [摘要](733) [HTML](0) [PDF 1.18 M](1073)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表柔比星(EPI)对比丝裂霉素(MMC)行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平台生物医学数据库(OVID)、SpringerLink、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2023年2月1日发表的EPI(试验组)与MMC(对照组)治疗术后NMIBC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RCTs,1 103例患者,其中试验组553例、对照组550例。试验组术后肿瘤复发率[OR=0.52,95% CI(0.38,0.71),P<0.000 1]、膀胱刺激征发生率[OR=0.51,95% CI(0.32,0.81),P=0.004]、血尿发生率[OR=0.47,95% CI(0.28,0.78),P=0.00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是两种药物行术后膀胱灌注的其他不良反应(肝肾损害、皮疹、恶心呕吐、尿道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7,95% CI(0.36,1.27),P=0.22]。结论 使用EPI行膀胱灌注治疗NMIBC患者的临床疗效略优于MMC,但是仍需谨慎对待本次研究结果。
    25  基于药物靶标识别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赵珊,张文青,张欣悦,阎星旭,钱文秀,李遇伯
    2023, 46(7):1578-158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23
    [摘要](794) [HTML](0) [PDF 1.23 M](1749)
    摘要:
    中药小分子与生物体内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药物作用靶标的揭示为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基于已知的药物作用靶标,阐明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已成为中药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化学和生物技术与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两大视角,总结了亲和超滤质谱技术、分子生物色谱技术、磁珠富集技术、等离子共振技术、生物膜干涉技术、分子对接技术、药效团模型和机器学习8种基于药物靶标识别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与应用现状,以期补充传统药物发现的方法,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26  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内生物分布及其成药性研究进展
    魏梦如,党玥,濮子衿,顾烨,张慧毓,单云龙,刘嘉莉,王广基,周芳
    2023, 46(7):1587-159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24
    [摘要](730) [HTML](0) [PDF 1.14 M](1732)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来源于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促进干细胞植入、造血支持、免疫调控及自我复制的生物学特性,是干细胞家族重要成员。由于其免疫调节、血管再生、组织修复等作用,MSCs已逐渐成为多项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损伤以及各种替代治疗领域成为一种非常有潜力、有前景的治疗药物。当机体组织损伤或发生炎性细胞浸润时,外源性给予的MSCs进入机体后可归巢至病变部位,并与体内的多种细胞发生相互作用,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维持机体微环境稳态,修复病变组织器官。通过综述MSCs进入体内后的分布、归巢特性及相关影响因素、体内外检测方法及其作为药物开发的成药性研究进展,为干细胞从医疗技术转化为药物提供指导。
    27  长链非编码RNA介导结直肠癌对奥沙利铂耐药的研究进展
    孟雪,玉荣,邓智渊
    2023, 46(7):1595-160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25
    [摘要](426) [HTML](0) [PDF 4.41 M](995)
    摘要: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奥沙利铂作为新型铂类抗癌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但化疗耐药性使其疗效受限,导致预后不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产生药物抵抗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异性lncRNA可作为结直肠癌的新型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归纳总结了lncRNA参与奥沙利铂耐药的调节通路,lncRNA的调控可能为研究新型的结直肠癌治疗药物提供线索,提高耐药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疗效。
    28  人工智能在毒性病理学中的应用
    林志,张頔,李双星,屈哲,霍桂桃,高苏涛,陈旭林,张勇,柳风丽,耿兴超,吕建军,杨艳伟
    2023, 46(7):1603-161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26
    [摘要](910) [HTML](0) [PDF 1.14 M](1472)
    摘要:
    毒性病理学是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全切片数字扫描切片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广泛应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领域,也包括病理学的各个方面,如诊断病理学、兽医诊断学、病理学研究、监管毒理学和病理学初级阅片及同行评议等。AI病理学平台的应用逐渐影响精准医学和个性化医学的未来发展。然而,与其他重要的科学技术进步一样,AI在毒性病理学领域的实施和应用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通过简要综述数字病理学的发展、算法类型、AI在毒性病理学中的应用概况、AI的监管环境等,以期为AI在毒性病理学中的研究发展及广泛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29  枸杞子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敏,岳坤,姜交华,陈海佳
    2023, 46(7):1611-161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27
    [摘要](1780) [HTML](0) [PDF 1.22 M](1350)
    摘要:
    枸杞子Lycium barbarum是食药同源中药材,具有滋阴兴阳、止消渴、补劳伤的功效,富含枸杞多糖、枸杞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氨基酸等多种有效成分。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显示,枸杞子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调节血糖血脂、保护视力、抗抑郁与焦虑、防治神经系统疾病、抗炎抑菌、抗氧化、保护肝肺肾等作用。对枸杞子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为其进一步应用开发及新药研究提供依据。
    30  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在临床血药浓度预测中的应用
    罗轶凡,杨舒,初阳
    2023, 46(7):1620-162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7.028
    [摘要](744) [HTML](0) [PDF 1.17 M](1706)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逐步迈向精准用药时代,对个体化药物治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明确血药浓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了解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基于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的应用对于临床患者特别是特殊患者群体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常用的血药浓度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如回归法、群体药动学、生理药动学以及机器学习)进行介绍,探讨各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以期为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在临床血药浓度预测中的相关应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