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46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46(4):0-0.
    [摘要](140) [HTML](0) [PDF 3.19 M](327)
    摘要:
    2  目录
    2023, 46(4):0-0.
    [摘要](103) [HTML](0) [PDF 1.16 M](414)
    摘要:
    3  新疆维吾尔药材质量标准研究现状与建议
    杨建波,于新兰,刘欣欣,王莹,程显隆,魏锋,马双成
    2023, 46(4):693-70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1
    [摘要](296) [HTML](0) [PDF 2.08 M](521)
    摘要:
    制定和完善新疆维吾尔药材质量标准是维吾尔医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也是积极推进维吾尔医药产业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内容。对国家药品标准和新疆地方药品标准所收载维吾尔药材质量标准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综述,并对维吾尔药材质量标准修订给出相关建议。进一步加强维吾尔药材真伪鉴别、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研究,建议引入民族药对照药材作为重要质量控制技术策略,有利于控制维吾尔药材内在质量,健全完善新疆维吾尔药材标准体系,推动维吾尔医药产业迈向现代化和国际化,更好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4  一测多评法测定藏茴香中异绿原酸A、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
    周凡,李淑萍,贺飞,吴涛,阿吉艾克拜尔·艾萨,买吾兰江·买提努尔
    2023, 46(4):703-71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2
    [摘要](440) [HTML](0) [PDF 1.32 M](462)
    摘要: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测定藏茴香中6种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含量,并验证该方法在藏茴香质量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方法 取藏茴香粉末(过三号筛)0.5 g,精密加入70%甲醇 20 mL ,超声处理(250 W、频率 53 kHz)30 min,制备供试品溶液;采用Phenomenex GeminiR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 330 nm,体积流量 1.0 mL·min-1,柱温 30 ℃,进行专属性、供试品提取条件、检测波长选择、色谱条件、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方法学考察,建立异绿原酸A、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 B、异绿原酸 C成分含量检测的 HPLC法;以异绿原酸 A为内参成分,分别计算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 5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3种不同色谱仪和3种色谱柱进行相对校正因子、相对保留时间耐用性考察,对藏茴香样品同时采用外标法与 QAMS 测定 6 种成分的质量分数,比较 2 种测定方法结果的差异。结果 建立的6种成分的HPLC检测方法的专属性、供试品提取条件、检测波长选择、色谱条件、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的相对校正因子平均值分别是 1.362、1.257、1.335、1.470、1.134,3种不同色谱仪和 3种色谱柱对相对校正因子、相对保留时间均无明显影响;QAMS与外标法2种方法测定3批藏茴香样品中6种成分得到的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建立的QAMS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藏茴香中6种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异绿原酸A、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的定量分析。
    5  白麻叶和罗布麻叶的化学成分与抗炎活性比较研究
    张娟,冯春艳,卿德刚,徐晓琴,孙宇
    2023, 46(4):711-72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3
    [摘要](473) [HTML](0) [PDF 2.40 M](394)
    摘要:
    目的 比较研究白麻Apocynum pictum叶和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叶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差异。方法 取白麻叶和罗布麻叶,20倍量60%乙醇溶液回流提取 2 次 ,每次 1.5 h ,合并提取液,浓缩、干燥,即得白麻叶提取物(APLE)、罗布麻叶提取物(AVLE);以每毫升药液0.03 g药材的浓度过HPD300大孔树脂柱,水洗除杂后以60%乙醇溶液洗脱,收集洗脱液,浓缩、干燥,即得白麻叶精制物(APLP)、罗布麻叶精制物(AVLP)。利用UPLC/Q-TOF/MS鉴定白麻叶和罗布麻叶提取物及精制物的化学成分,进而以HPLC检测白麻苷、芦丁、异槲皮苷、金丝桃苷和紫云英苷的含量。在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确定最大耐受剂量的基础上,采用小鼠棉球肉芽肿模型考察4种样品对小鼠肉芽肿指数、抑制率和肾上腺指数的影响,并检测血清组胺、5-羟色胺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结果 以UPLC/Q-TOF/MS从4种样品中鉴定出化学成分97个,其中白麻叶和罗布麻叶的共有化学成分82个,主要是黄酮、黄酮糖苷和黄烷酮。HPLC检测结果显示,APLE、APLP中的白麻苷质量分数分别为 2.43%和 11.98%,罗布麻样品中未检出白麻苷,但 AVLP中芦丁、异槲皮苷、金丝桃苷和紫云英苷的质量分数分别是APLP的30.37、1.75、8.64、1.58倍。动物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比较,1.50、0.75 g·kg-1的APLP可显著降低小鼠棉球肉芽肿指数(P<0.05),抑制率分别为 25.79%、21.75%;1.50 g·kg-1剂量可显著降低血清组胺和 5-羟色胺水平(P<0.05),0.75 g·kg-1剂量可显著降低 5-羟色胺水平(P<0.01);APLE、APLP 下调 PGE2水平,差异不显著;AVLE、AVLP 显著升高PGE2水平(P<0.05)。结论 白麻叶和罗布麻叶的化学成分同中有异,相同方法制备的样品在抗炎活性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别,其中APLP的抗炎活性最强,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活性胺的释放相关。
    6  基于AHP-CRITIC的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维药驱虫斑鸠菊乳膏处方研究
    马晓玲,罗玉琴,阿不拉江·图拉克,刘戈宇,吴涛,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2023, 46(4):721-72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4
    [摘要](397) [HTML](0) [PDF 1.28 M](385)
    摘要:
    目的 筛选和优化驱虫斑鸠菊乳膏剂的处方。方法 将白凡士林、液体石蜡和单硬脂酸甘油酯(GMS)在 75 ℃水浴中加热至融化混合均匀作为油相;驱虫斑鸠菊有效部位(VAEP)先以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RH40)润湿后再加入水和二乙二醇单乙醚(Transcutol P)作为水相,水相在75 ℃水浴中加热后以细流状加入油相中,边加边搅拌,自水浴取出后继续搅拌至半固体状即得乳膏剂。以外观性状、涂展性、离心稳定性、耐寒耐热稳定性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结合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驱虫斑鸠菊乳膏的处方。按照最优处方制备不同载药量(1%、2%、4%、8%、16%)的乳膏,进行综合评分;制备载药量分别为1%、2%和4%的乳膏,4 ℃放置30 d,以HPLC法对乳膏中斑鸠菊大苦素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的含量变化率进行初步考察。结果 按 AHP-CRITIC 混合加权法得到外观性状、涂展性、耐热耐寒稳定性和离心稳定性的权重系数分别为 13.18%、16.01%、38.93%、31.89%,结合D-最优混料设计确定驱虫斑鸠菊乳膏的最优处方为液体石蜡10%、凡士林45.48%、GMS 7.83%、RH40 10.31%、Transcutol P 6.65%、水19.73%。驱虫斑鸠菊乳膏最大载药量为4%。乳膏中斑鸠菊大苦素和3,5-二咖啡酰奎宁酸含量变化率在30 d内均<4.3%。结论 优化后的驱虫斑鸠菊乳膏外观均匀、半透明、细腻柔软,易于涂抹,稳定性好,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7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新疆阿魏抗癌作用机制探讨
    张敏,李莎妮,喻楷权,吴济丽,陈宇琪,杨建波,蔡伟
    2023, 46(4):728-73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5
    [摘要](460) [HTML](0) [PDF 3.41 M](458)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k抗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SymMa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 数据库筛选新疆阿魏的成分和靶点信息。利用 Genecards 数据库输入“cancer”关键词检索疾病的靶点;利用韦恩图获取药物-疾病的交集靶点,并借助STRING平台获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药物-疾病的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9.0软件绘制“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利用 AutoDock软件对筛选出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其结合活性。结果 获取新疆阿魏化学成分34个,对应靶点537个,通过筛选获得癌症靶点1 155个,药物-疾病的交集靶点134个。GO功能富集分析共获取331条条目(P<0.05),其中生物过程(BP)249条,细胞组成(CC)31条,分子功能(MF)51条。KEGG通路 133条,并建立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子对接实验表明活性物质阿魏酸、法尼斯淝醇 A、法尼斯淝醇 C、柠檬烯和 β -蒎烯与关键靶点 CCND1、JUN、CXCL8、PIK3CA 均具有较好的结合能 力 。 结论 新疆阿魏中阿魏酸、法尼斯淝醇 A、法尼斯淝醇 C、柠檬烯和 β-蒎烯等化学物质,通过 CCND1、JUN、CXCL8和PIK3CA等靶点,调节PDL-1表达和PD-1免疫检查点通路、IL-17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发挥抗癌作用。
    8  提高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价机构管理的建议
    胡薏慧,严华美,元唯安
    2023, 46(4):738-74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6
    [摘要](214) [HTML](0) [PDF 1.18 M](485)
    摘要:
    药物安全性问题是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贯穿于新药研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药物上市前及时发现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充分评价药物安全性将有助于药品监管机构权衡获益与风险并尽早作出批准决定。因此,不断加强药物安全性监测工作,持续警戒药品风险信号,把握药品安全生命线,维护人民群众权益,是新药临床试验中的关注重点。梳理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药物临床试验各方提供参考。
    9  儿科疾病中药真实世界研究设计指南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3, 46(4):743-75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7
    [摘要](518) [HTML](0) [PDF 1.33 M](569)
    摘要:
    《儿科疾病中药真实世界研究设计指南》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立项课题,其目的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重点阐述真实世界研究在儿科疾病中药研发中的适用范围、主要设计类型及技术要点,为中药的人用经验研究设计提供思路和方法。制定过程中先后成立指南工作组、起草专家组和定稿专家组,采用文献研究和共识会议方法,同时结合团队自身的儿童中药真实世界研究设计实践,最终研制完成。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范围、术语和定义、概述、真实世界研究在儿童中药研发中的应用、儿童中药真实世界研究常用设计类型及技术要点、说明6部分,以期充分利用人用经验证据支持儿童中药研发,指导申办方和研究者(儿科医生)科学设计与实施真实世界研究。
    10  FDA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项目撰写新的指导原则介绍(上)
    萧惠来
    2023, 46(4):752-75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8
    [摘要](163) [HTML](0) [PDF 1.32 M](601)
    摘要: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23年1月发布了“人用处方药和生物制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项目——内容和格式”的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草案,同时撤回了2010年3月发布的“人用处方药和生物制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项目——内容和格式”的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目的是帮助申请人,确保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项目包括安全有效使用药物所需的用法用量相关信息,并且将信息清晰、简洁并以相关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医疗人员。该指导原则详细而具体地介绍了“用法用量”项目的撰写要求并附有示例,其中主要包括对说明书该项目撰写的基本原则和对该项目各种具体内容的撰写要求。而中国目前尚没有类似的指导原则,详细介绍 FDA 该指导原则,以期对我国药品说明书该项目的撰写有参考价值,也有助于对该方面的监管更加有的放矢。因为FDA该指导原则篇幅较长,将分上下2篇进行介绍,本期发表上篇。
    11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的丹参-红花药对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探讨
    薛志鹏,杜少兵,周慧慧,李菁,孟祎,白吉庆,王小平
    2023, 46(4):759-77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09
    [摘要](481) [HTML](0) [PDF 4.37 M](499)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究丹参-红花药对治疗心肌缺血的潜在作用和机制。方法 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文献手动补充确定丹参-红花的活性成分及治疗心肌缺血靶点。以“心肌缺血”及“急性心肌缺血”为关键词,在CTD、DisGeNET、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检索疾病的潜在靶点。利用Venny 2.1.0将筛选得到的有效化学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交集,确定丹参-红花药对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靶点。将交集靶点信息上传至STRING v11.0,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通过DAVID数据库对丹参-红花治疗心肌缺血的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40只SD雄性大鼠,根据体质量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即对照组、模型组、复方丹参滴丸(73 mg·kg-1·d-1)组、丹参-红花(生药量16 g·kg-1·d-1)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ig等量0.9%氯化钠溶液,给药组ig相应剂量的药物,每天1次,共7 d。于第6天,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药1 h后sc异丙肾上腺素(ISO,85 mg·kg-1),连续2 d造模。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转录激活蛋白3(p-STAT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DGFA)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丹参-红花药对治疗心肌缺血的活性成分91个,靶点246个。PPI网络结果显示主要靶点包括STAT3、MAPK1、JUN、RELA、MAPK3、AKT1、SRC、APP、TNF、PIK3CA、CXCL8、KNG1、IL6、VEGFA、MAPK14、HSP90AA1、MAPK8、EGFR、FOS和IL2等。主要靶点相关的通路涉及血管生成(如HIF-1信号通路和VEGF信号通路)、炎症反应(如NF-κB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如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和p53信号通路)等。动物实验HE染色结果表明,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正常;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肿胀且有断裂,心肌细胞增宽,局部有明显水肿、渗出、炎性细胞浸润;复方丹参滴丸组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心肌纤维排列略微紊乱且较窄,病理改变程度有所减轻。丹参-红花组大鼠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细胞形态结构完整,心肌纤维肿胀轻,无毛细血管扩张,接近正常心肌形态。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HIF-1α、VEGFA、PDGFA和bFGF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p-mTOR和p-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参-红花显著上调了p-mTOR、p-STAT3、HIF-1α、VEGFA、PDGFA和bFGF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丹参-红花可能通过上调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蛋白水平来促进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缺血心肌组织的血管生成,从而改善其缺血性损伤。
    12  基于Keap1/Nrf2/HO-1通路汉黄芩素7-O-β-D-乙基葡萄糖醛酸苷体外抗氧化应激作用研究
    黎浩,胡蕴然,杨慧,柳航,葛卫红
    2023, 46(4):772-78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0
    [摘要](522) [HTML](0) [PDF 8.22 M](489)
    摘要:
    目的 探讨汉黄芩素 7-O-β-D-乙基葡萄糖醛酸苷(WODE)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机制。方法 MTS法检测WODE(2.5、5.0、10.0、20.0、40.0、80.0、160.0 μmol·L-1)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WODE(10、20、40 μmol·L-1)或地塞米松(1 μmol·L-1,阳性药)预处理1 h,再给予LPS刺激24 h(造模过程不再加药),对照组不加 LPS 和受试物,模型组只给予 LPS 刺激;荧光探针检测胞内活性氧(ROS)水平;Griess反应测定细胞上清液中 NO 生成量;ELISA 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法检测细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环氧化酶-2(COX-2)、白细胞介素-1βIL-1β)、醌氧化还原酶1(NQ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 HO-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内Kelch ECH相关蛋白(1 Keap1)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WODE浓度小于40 μmol·L-1时,细胞存活率没有明显变化;浓度大于80 μmol·L-1时,细胞存活率下降,但未见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WODE 10、20、40 μmol·L-1组 ROS水平显著降低(P<0.01);20、40 μmol·L-1 组 NO 释放显著降低(P<0.05、0.01);40 μmol·L-1iNOS mRNA 表 达 水 平 显 著 降 低(P<0.01);10、20、40 μmol·L-1COX-2 和20、40 μmol·L-1IL-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10、20、40 μmol·L-1组TNF-α和IL-6的释放受到显著抑制(P<0.01);10、20、40 μmol·L-1NQO-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40 μmol·L-1SOD-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10、20、40 μmol·L-1组Kea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10、20、40 μmol·L-1组HO-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0.01);20、40 μmol·L-1 组 Nrf2 蛋白和 40 μmol·L-1 组 Nrf2 mRNA 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结论 WODE 对 LPS 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氧化应激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Keap1/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
    13  灵芝菌生物转化对何首乌特异质肝毒性的影响
    段淇轩,林艳
    2023, 46(4):781-78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1
    [摘要](247) [HTML](0) [PDF 12.98 M](621)
    摘要:
    目的 建立灵芝菌与何首乌双向发酵的最佳发酵体系,并探讨灵芝菌生物转化对何首乌特异质肝毒性的影响。方法 70%乙醇回流提取生何首乌粉末制备何首乌醇提物(PMEE,二苯乙烯苷质量分数为7.85%);HPLC法检测二苯乙烯苷转化率,考察底物浓度、发酵温度、转速、瓶装量、接种量、发酵时间6个因素对灵芝菌与PMEE双向发酵体系的影响,并制备不同二苯乙烯苷转化率的发酵物。采用脂多糖 (LPS) 制备 SD 大鼠特异质肝毒性模型,考察 PMEE 高、低剂量 (以生首乌计2.16、1.08 g·kg-1,分别为4、2倍临床等效剂量)及灵芝菌转化后PMEE发酵物(二苯乙烯苷的转化率分别为0、50%、75%、100%,以生首乌计2.16 g·kg-1)的特异质肝毒性,ELISA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HE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 灵芝菌转化PMEE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 28 ℃、摇床转速 180 r·min-1、菌种接种量 2.5%、培养基瓶装量 25%、底物质量浓度 19.11 mg·mL-1,转化时间 88~104 h,二苯乙烯苷转化率与转化时间呈一定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20.657X-12.959R2=0.988。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ALT、AST、LDH无显著性差异,提示LPS特异质肝毒性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PMEE灵芝菌转化后二苯乙烯苷转化率为 75%、100% 组 ALT、AST、LDH 的释放量无显著差异,其他给 药 组 ALT、AST、LDH 释 放 量 均 显著升高(P<0.01),且ALT、AST、LDH的释放量随二苯乙烯苷含量的减少而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有少量炎症因子增加,但无显著性病理学改变,未见肝损伤现象;PMEE高剂量组出现肝细胞广泛性坏死,胞核消失,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脂滴空泡,偶有灶性炎症;PMEE低剂量组可见多数汇管区有大量库普弗细胞浸润,多数肝细胞水肿,有少量肝细胞胞质内可见小泡性或细颗粒状脂质空泡;PMEE灵芝菌转化组随着二苯乙烯苷含量降低,肝脏损伤程度也减轻,二苯乙烯苷转化率为100%组基本上未见肝细胞损伤。结论 灵芝菌生物转化能降低何首乌特异质肝毒性,减毒作用与减少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相关。
    14  S-3(-三氟甲基)-6,7-双[4(-三氟甲基)苯基]-3,4-二氢喹啉-2(1H)-酮下调STAT3信号通路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的作用研究
    张金华,赵祺,薛畅,郭月琴,赵承光,姜程曦
    2023, 46(4):788-79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2
    [摘要](391) [HTML](0) [PDF 11.05 M](535)
    摘要:
    目的 基于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信号通路探讨三氟甲基化二氢喹喔啉酮类化合物S-3-(三氟甲基)-6,7-双[4-(三氟甲基)苯基]-3,4-二氢喹啉-2(1H)-酮(2o)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 MTT法检测三氟甲基化二氢喹喔啉酮类化合物 2b、2e、2f、2g、2k、2l、2m、2o、2q(20 μmo·L-1)作 用 48 h 对 人 结 直 肠 癌 细 胞DLD-1 存活率的影响,检测化合物2o(0.5、1.0、2.0、5.0、7.5、10.0、12.5、15.0、17.5 μmo·L-1)作用48 h对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RKO和DLD-1存活率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化合物2o(2.5、5.0、10.0 μmo·L-1)对RKO、DLD-1、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 Hoechst染色检测化合物 2o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化合物 2o 对 DLD-1 和RKO 细胞迁移率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化合物 2o 对 RKO 细胞 p-STAT3、STAT3、骨髓白血病细胞分化蛋白(MCL)-1、生存素(Survivin)、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检测化合物2o对白细胞介素-6(IL-6)刺激下p-STAT3、STAT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化合物2o对DLD-1细胞的杀伤能力较其他化 合 物 强 ; 化 合 物 2o 对 HCT116、 RKO 和 DLD-1 细 胞 的 半 数 抑 制 浓 度 (IC50) 分 别 为 (3.573±0.172)、(8.056±0.458)、(6.226±0.458)μmo·L-1。与对照组比较,化合物2o明显降低了HCT116、RKO和DLD-1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DLD-1和RKO细胞迁移率(P<0.01、0.001);明显增加RKO、DLD-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HCT116和RKO细胞核亮染比例;明显降低p-STAT3、MCL-1、Survivin、Bc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ax蛋白表达,对STAT3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IL-6刺激的模型组p-STAT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STAT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随着化合物2o浓度的升高,p-STAT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STAT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化合物2o可能通过下调STAT3信号通路发挥抗人结直肠癌作用。
    15  乳香没药精油自微乳的制备与抗炎镇痛作用评价
    黎鹏,程永婷,马峰,任成波,孙建伟,张敬
    2023, 46(4):795-80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3
    [摘要](602) [HTML](0) [PDF 1.51 M](702)
    摘要:
    目的 制备乳香没药精油(FMO)自微乳化给药系统(FMO-SMEDDSs),并评价其抗炎镇痛效果。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FMO,考察FMO与不同种类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的配伍相容性并确定了FMO-SMEDDSs的处方组成,最终根据伪三元相图法得到其处方配比;以热力学稳定性、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等实验手段评价FMO-SMEDDSs的理化性质。将 SD 大鼠随机分为 5 组 :对照组、模型组、布洛芬(阳性药 ,20 mg·kg-1)组、FMO(生药剂量 90 mg·kg-1)组、FMOSMEDDSs (90 mg·kg-1)组,每天ig给药2次,连续给药7 d,对照组与模型组ig生理盐水;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均在右后足跖sc 40.0%甲醛溶液0.1 mL,6 h后用千分尺测量大鼠右后足厚度,并计算肿胀度和肿胀抑制率;ELISA试剂盒法分别检测致炎足足底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水平,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通过小鼠扭体法评价布洛芬(40 mg·kg-1)组、FMO(180 mg·kg-1)组、FMO-SMEDDSs(180 mg·kg-1)的镇痛效果。结果 根据配伍相容性及伪三元相图结果,分别选择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聚山梨酯 80 和异丙醇作为 FMO-SMEDDSs 的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配比为 4∶4∶2;FMO-SMEDDSs形成的微乳平均粒径为(57.8±1.1)nm,PDI为(0.216±0.014),Zeta电位为(-11.5±0.05)mV,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微乳呈球状,FMO-SMEDDSs热力学稳定性良好。与模型组比较,布洛芬、FMO、FMOSMEDDSs组大鼠的致炎足肿胀度及肿胀率均显著降低(P<0.05),PGE2、TNF-α和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FMO组比较,FMO-SMEDDSs组大鼠致炎足肿胀度及肿胀率进一步显著降低(P<0.05),PGE2、TNF-α和IL-6水平进一步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ig布洛芬、FMO以及FMO-SMEDDSs后均能显著延长小鼠扭体反应潜伏期,显著减少15 min内的扭体次数(P<0.05);相对于FMO组,FMO-SMEDDSs抑制小鼠扭体反应作用更明显。结论 成功制备FMO-SMEDDSs,其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的作用。
    16  姜黄素调控NF-κB信号通路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刘虎军,贾菲,贺钰梅
    2023, 46(4):803-81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4
    [摘要](548) [HTML](0) [PDF 4.60 M](1677)
    摘要:
    目的 探讨姜黄素通过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高糖高脂饮食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饲料+ip链脲佐菌素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模型成功 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二甲双胍(200 mg·kg-1,阳性药)组和姜黄素低、中、高剂量(50、150、250 mg·kg-1)组,对照组不造模。ig给药,每天1次,连续6周,对照组同时注射等量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观察SD大鼠体质量变化;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ELISA法检测血清C肽水平;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酸(UA)水平;取胰腺进行 HE 染色,于光镜下观察胰岛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胰岛 NF-κB 的阳性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提取胰岛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胰岛素分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实验检测胰岛素分泌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体质量在治疗第2周时开始缓慢增长,第3、4周体质量显著升高(P<0.05);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 C 肽水平显著升高(P<0.05);糖化血红蛋白、TG、TC、LDL-C、ALT、AST、Scr、BUN、UA水平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胰岛大小和形态逐渐恢复正常,胰岛细胞依次变得更清晰完整,导管系统内的囊性扩张也逐渐减少;NF-κB阳性细胞减少;p-P6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IκB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胰岛原代细胞分泌胰岛素显著增加(P<0.05)。结论 姜黄素可以保护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正常形态,维持胰岛细胞功能,减轻糖尿病大鼠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有关。
    17  基于HPLC多组分定量联合化学计量学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地肤子质量控制研究
    乔乐天,刘源,贾号,孙彬
    2023, 46(4):812-82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5
    [摘要](460) [HTML](0) [PDF 2.26 M](597)
    摘要: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地肤子中9种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并联合化学计量学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其质量控制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 HPLC法同时检测地肤子中芦丁、金丝桃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异鼠李素、齐墩果酸、胡萝卜苷、地肤子皂苷Ⅰc、β-谷甾醇含量,并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比较不同产地地肤子质量差异。结果 芦丁、金丝桃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异鼠李素、齐墩果酸、胡萝卜苷、地肤子皂苷Ⅰc和β-谷甾醇分别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6.93%~100.1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7批样品聚为3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1、2是影响样品质量评价的主要因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地肤子皂苷Ⅰc、芦丁和齐墩果酸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均>1,是影响产品质量差异的标志性成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17批样品的相对关联度在0.334 0~0.622 5,不同产地地肤子质量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所建立的HPLC多组分定量联合化学计量学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可为地肤子质量控制和品质评价提供依据。
    18  U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双黄连注射剂中5种成分含量及差异性分析
    孙慧珠,王晓蕾,李冬梅,王冰,苏建,张丽,刘永利
    2023, 46(4):821-82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6
    [摘要](464) [HTML](0) [PDF 2.64 M](374)
    摘要:
    目的 建立U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双黄连注射剂[双黄连注射液、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双黄连粉针剂]中5种特征成分,并对87批样品(注射液63批,冻干剂15批,粉针剂9批)进行测定,对批次间、企业间及剂型间样品结果差异性进行分析。方法 样品经提取后,采用U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了绿原酸、咖啡酸、连翘酯苷A、黄芩苷、连翘苷5种特征成分,色谱柱 :Waters HSS T3 C18(100 mm×2.1 mm,1.7 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1,绿原酸、咖啡酸及连翘酯苷 A检测波长为 324 nm,黄芩苷检测波长为 276 nm,连翘苷检测波长为228 nm;进行专属性、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准确度、稳定性方法学考察;取样品3批,分别按建立的方法、现行质量标准测定方法检测,对比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采用建立的方法对87批样品进行测定。绘制各测定指标结果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或箱式图,进行注射液不同企业间、批次间各成分含量差异性分析;绘制5个成分及绿原酸和咖啡酸总量的平均含量分布情况雷达图,进行不同剂型之间结果差异性分析;采用 minitab软件对 87批样品测定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 建立 UPLC波长切换法经方法学考察符合要求;与现行质量标准测定方法比对,建立的方法检测结果无差异。注射液 2个生产企业样本数相当,绿原酸和咖啡酸总量的均值及离散程度无差异,但不同企业2种成分比例存在差别;黄芩苷、连翘苷及连翘酯苷A含量均值一致,离散程度一致,不同生产企业、不同批次间无显著性差异。雷达图结果显示,冻干剂与粉针剂工艺除干燥方式外完全一致,其绿原酸、咖啡酸、两者总量及黄芩苷含量比例落点几乎重合;连翘苷与连翘酯苷A在粉针剂中含量是冻干剂的近2倍,且批次间差异性大;纵向比较3个剂型,除连翘苷含量相近外,其余成分含量差别均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不同剂型被明显区分,现行质量标准控制项目越多的剂型,样品越集中。结论 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在多样本测定的基础上为标准统一及药品质量标准制定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19  维生素C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II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袁越,胡立立,杨莉平,王万志
    2023, 46(4):829-83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7
    [摘要](502) [HTML](0) [PDF 1.30 M](437)
    摘要:
    目的 探究维生素 C联合同步放化疗(CCRT)对 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近期疗效、生存质量及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3月—2021年3月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 60例 III期 NSCL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试验组(n=30)。对照组患者采用 CCRT治疗。放疗方案:6MV-X 直线加速器扫描,每次 1.8~2.0 Gy,每周 5 次,总剂量 60~66 Gy。化疗方案:顺铂(50 mg·m-2)第 1 天(d1)、d8、d29、d36静脉滴注,依托泊苷(50 mg·m-2)d1~d5、d29~d33静脉滴注。36 d为 1个疗程,共治疗 1个疗程。试验组患者采用维生素 C联合 CCRT治疗,CRRT方案同对照组,CCRT治疗方案开始后即给予静脉输注维生素 C,每天 10 g,每周2次(间隔3 d)至放化疗结束,放化疗全程口服维生素C,每天4 g,连续治疗36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近期疗效、生存质量(KPS 评分)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gA、C 反应蛋白(CRP)、IgM、白细胞介素 6(IL-6)、IgG 水平。结果 试验组客观缓解率为 53.33%,略高于对照组的 46.67%,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化疗后生存质量稳定改善率 83.33% 显著高于对照组 56.67%(P<0.05)。试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3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60.00%(P<0.05)。治疗前,两组的 IgA、IgG、IgM 和 IL-6、CRP、TNF-α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gA、IgG、IgM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IL-6、CRP、TNF-α水平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 IgA、IgG、IgM 水平显著升高(P<0.05),IL-6、CRP、TNF-α水平降低(P<0.05)。结论 维生素C联合CCRT治疗III期NSCLC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生存质量及机体免疫功能。
    20  重组人尿激酶原与替罗非班联用病灶内或冠脉内给药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心肌微循环、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清心肌酶指标的影响
    孙震,陈天宇,乐扬,王雁
    2023, 46(4):835-84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8
    [摘要](464) [HTML](0) [PDF 1.28 M](489)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与替罗非班联用病灶内或冠脉内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心肌微循环、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清心肌酶、白细胞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 2018 年 7 月—2021 年 10 月于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急诊 PCI 治疗的 120 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60)和试验组(n=60)。其中试验组于病灶内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与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则于冠脉内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与替罗非班治疗。分别于急诊PCI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以及校正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记录术后24 h内两组心肌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峰值。分别于急诊PCI术前和术后24 h、7 d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以及血清 IL-18、MMP-9、MDA水平。统计两组急诊 PCI术后 6个月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急诊 PCI术后即刻 TIMI 3级、TMPG 3级患者占比(96.67%、95.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6.67%、83.33%,P<0.05)。两组急诊PCI术后即刻cTFC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以试验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术后24 h内各项心肌酶指标(LDH、CK、CK-MB)的峰值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术后 24 h 内各项心肌酶指标(LDH、CK、CK-MB)的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24 h血清ET-1、IL-18、MMP-9、MD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7 d以上指标则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24 h血清NO浓度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而术后7 d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术后24 h、7 d,试验组血清ET-1、IL-18、MMP-9、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血清NO浓度则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6个月随访期间,试验组MACCE发生率(5.00%)比对照组(16.67%)显著降低(P<0.05)。住院期间,试验组出血事件发生率(6.67%)与对照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灶内或冠脉内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与替罗非班均能改善STEMI急诊PCI患者术后心肌微循环,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及心肌损伤,降低机体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但病灶内给药的效果更为明显。
    21  海曲泊帕乙醇胺片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实体肿瘤治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对血清TPO、IL-6、TNF-α水平的影响
    马明瑛,王军旗,张治业
    2023, 46(4):843-84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19
    [摘要](371) [HTML](0) [PDF 1.28 M](885)
    摘要:
    目的 探讨海曲泊帕乙醇胺片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实体肿瘤治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9月—2022年6月收治的88例实体肿瘤治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4例。试验组给予海曲泊帕乙醇胺片联合rhTPO治疗,对照组单用rhTPO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第3、7、14天时血小板计数,并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恢复至≥75×109·L-1、≥100×109·L-1所需时间。治疗第 14天时根据试验对象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 TPO、IL-6、TNF-α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90.91%,与对照组(65.91%)相比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 3、7、14天时血小板计数均逐渐升高,且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3、7、14天时,试验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试验组血小板计数恢复至≥75×109·L-1、≥100×109·L-1所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PO、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血清 TPO、IL-6、TNF-α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5.91%,对照组为 11.3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曲泊帕乙醇胺片联合 rhTPO治疗 SCTRT能有效升高患者体内血小板水平,下调血清TPO、IL-6、TNF-α水平,总体疗效确切,且不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22  基因多态性对替格瑞洛出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谢小云,黄爱文,李莉,江彦,蔡佳松
    2023, 46(4):850-85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0
    [摘要](456) [HTML](0) [PDF 1.22 M](434)
    摘要:
    目的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开展替格瑞洛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以期发现能预测替格瑞洛出血不良反应个体差异的遗传学因素。方法 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2018年收治的75例本地区汉族符合入排标准的 ACS患者,进行 SLCO1B1UGT2B7P2Y12PEAR1ITGA2BITGB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同时收集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症、患病类型、吸烟状况、饮酒状况、生化指标以及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事件。通过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替格瑞洛出血不良反应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 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LCO1B1 rs4149056、PEAR1 rs12407843、PEAR1 rs77235035与替格瑞洛出血风险显著相关,而调整混杂因素后的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基因型与替格瑞洛出血不良反应没有显著相关性,均不能作为预测替格瑞洛出血不良反应的独立遗传因素(P>0.05)。结论 未发现替格瑞洛转运受体、作用靶点以及血小板膜受体相关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替格瑞洛导致的出血不良反应有显著相关性。
    23  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早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周济,尹霄霄,刘洋,金旻
    2023, 46(4):856-86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1
    [摘要](325) [HTML](0) [PDF 1.18 M](463)
    摘要: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在早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发病24 h内、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氢硫酸氯吡格雷)及试验组(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每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 mg,每天1次,同时联合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每次75 mg,每天1次,共3周。试验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前48 h给予阿加曲班注射液60 mg,每天1次,24 h持续静脉泵入,第3~7天予以阿加曲班注射液每次10 mg,每天2次,3 h静脉滴注。两组住院治疗时间均≥14 d。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根据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并观察两组的症状性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7%和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降低程度更加明显,治疗后两组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试验组 BI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试验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对照组有3例,试验组有2例;两组患者均无症状性脑出血出现。两组间主要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较常规双抗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早期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24  孟鲁司特钠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序贯治疗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袁向尚
    2023, 46(4):861-86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2
    [摘要](228) [HTML](0) [PDF 1.23 M](556)
    摘要:
    目的 探究孟鲁司特钠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序贯治疗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RLRTI)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19年 3月—2021年 2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 148例 RLRTI患儿,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74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序贯疗法,先给予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每天iv 2次,每次30 mg·kg-1,每次在3~4 min内缓慢注射,治疗3~5 d,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每天分2次口服,每次1片,共服用5~9 d,共治疗8~14 d。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钠颗粒,每晚口服 4 mg,7 d 为 1 个疗程。治疗 2 个疗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清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 A (IgA)、IgG、IgE、CD4+、CD4+/CD8+水平;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出院后随访 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 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1.08%(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 IgA、IgG、CD4+、CD4+/CD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gE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16%,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46%,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出院后随访6个月内,试验组复发率 16.2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31.08%(P<0.05)。结论 孟鲁司特钠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序贯疗法能够提高 RLRTI患儿治疗效果,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有效降低患儿复发率,且安全可靠,值得广泛应用。
    25  兰索拉唑药物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李岩峰,王楠,李广鉴,闫宇青,李闻新
    2023, 46(4):866-87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3
    [摘要](350) [HTML](0) [PDF 1.51 M](519)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兰索拉唑临床应用中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 2022年 9月 1日,收集兰索拉唑在临床应用中 AD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 RevMan 5.4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3项 RCTs,共计10 980 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ADR 总体发生情况[OR=0.79,95%CI(0.69,0.90),P=0.000 4]和胃肠道系统损害[OR=0.44,95%CI(0.32,0.62),P<0.000 01]中,试验组AD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OR=0.80,95%CI(0.54,1.18),P=0.27]、呼吸系统损害[OR=1.67,95%CI(0.67,4.15),P=0.2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OR=1.24,95%CI(0.33,4.69),P=0.75]中,试验组ADR发生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 mg·d-1亚组的AD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66,95%CI(0.44,0.99),P=0.04],30 mg·d-1 亚组[OR=0.89,95%CI(0.76,1.05),P=0.16]和60 mg·d-1 亚组 [OR=0.76,95%CI(0.37,1.56),P=0.46]的 ADR 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程≤30 d亚组[OR=0.60,95%CI(0.46,0.77),P<0.000 1]AD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疗程>30 d亚组[OR=0.87,95%CI(0.75,1.01),P=0.07]ADR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化性溃疡亚组[OR=0.71,95%CI(0.56,0.92),P=0.008]AD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胃食管返流病亚组[OR=0.93,95%CI(0.78,1.10),P=0.39]ADR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兰索拉唑安全性良好,患者的给药剂量为30 mg·d-1和60 mg·d-1、疗程>30 d、临床诊断为胃食管返流病,其ADR发生率明显增加。
    26  半夏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孙欣欣,都基莎,孙颖
    2023, 46(4):878-88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4
    [摘要](479) [HTML](0) [PDF 1.30 M](427)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半夏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不良反应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改善作用。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半夏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2年 12月 31日,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使用 RevMan 5.4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项RCTs,包括7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治疗组疗效更高[OR=5.72,95%CI(3.50,9.36),P<0.000 01]、血清TNF-α水平更低[SMD=-2.09,95%CI(-3.33,-0.85),P=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OR=0.38,95%CI(0.21,0.68),P=0.23]。结论 半夏泻心汤能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性较好,但本研究纳入研究的数量少,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27  细胞治疗产品示踪技术研究进展
    郝晓芳,耿兴超,黄瑛,李波
    2023, 46(4):885-88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5
    [摘要](439) [HTML](0) [PDF 1.21 M](481)
    摘要:
    细胞治疗给许多疾病带来希望,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尽管细胞治疗在治疗效力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移植细胞在体内的生物分布及机制尚不清楚。细胞体内示踪技术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细胞治疗的临床转化应用。目前,多种细胞体内示踪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前研究,如染料标记追踪、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纳米颗粒标记技术、报告基因技术、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组织学技术等,但缺乏完美可靠的示踪技术。为比较不同的示踪技术,对目前研究中应用的细胞示踪技术进行综述。
    28  小胶质细胞极化中的糖代谢重编程研究进展
    段丛妍,张明杰,王少峡
    2023, 46(4):890-89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6
    [摘要](513) [HTML](0) [PDF 1.22 M](984)
    摘要:
    静息态或M2表型的小胶质细胞主要由葡萄糖通过氧化磷酸化为细胞提供能量,病理条件下的M1促炎型小胶质细胞即使在氧气充足条件下,葡萄糖也会被优先用于糖酵解生成大量乳酸,三羧酸循环受到抑制。蛋白激酶 B(Akt)及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信号通路在调节糖酵解与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中糖酵解与炎症存在制约关系,抑制糖代谢重编程能够干预小胶质细胞 M1炎症表型极化状态,可以作为抑制神经炎症的药物作用靶点,为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29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基因治疗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张鹏,孟永,谢金华,刘楚乔,熊亚妮,常艳
    2023, 46(4):897-90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7
    [摘要](656) [HTML](0) [PDF 1.17 M](844)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由多因素共同诱发的视网膜黄斑区改变,基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AMD患者临床症状,减轻长期玻璃体内治疗相关的治疗负担,提高临床适应性。尽管已取得多项成果,但基因疗法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药物的临床试验仍处于研究阶段。通过整理近10年以来AMD的相关靶点治疗产品的药理研究与临床研究进展,并根据不同靶点或新载体进行分类,结合已取得的临床试验结果,评估基因治疗AMD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以期对于AMD相关靶点、治疗技术创新与载体开发提供参考。
    30  脱氧胆酸靶点参与多种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玉碟,秦雪梅,刘月涛
    2023, 46(4):905-91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8
    [摘要](266) [HTML](0) [PDF 1.46 M](831)
    摘要:
    脱氧胆酸是主要在盲肠和近端结肠由微生物作用生成的次级胆汁酸,具有一定的抗菌性和毒性。作为一种肿瘤刺激因子,脱氧胆酸可以起到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参与了胃部疾病、肠道疾病、食管疾病等众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就脱氧胆酸作为潜在作用靶点参与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
    31  辣木叶及其有效成分抗高脂血症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杨卓凡,宣攒威,罗浩鑫,郑智彬,朱锦鸿,周红祖,黄庆宝,余惠旻
    2023, 46(4):911-9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29
    [摘要](518) [HTML](0) [PDF 1.21 M](825)
    摘要:
    辣木叶来源于热带植物辣木Moringa oleifera,以叶入药,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现代研究显示辣木叶含有丰富的黄酮、多糖、多酚、生物碱等功能成分,具有明确的抗氧化、抗菌、降糖、抗高脂血症等药理作用。辣木叶及其有效成分可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胰脂肪酶活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诱导棕色脂肪组织生成、提高胆汁酸结合能力等途径达到抗高脂血症作用。综述辣木叶及其有效成分抗高脂血症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利用该药用植物资源开发新药提供依据。
    32  黄芪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王祯,张俊令,焦宏基,刘婧,王晋乾
    2023, 46(4):917-92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04.030
    [摘要](666) [HTML](0) [PDF 1.22 M](1083)
    摘要:
    黄芪是大宗药材,有效成分主要包括多糖类、皂苷类和黄酮类。多糖类成分是黄芪中含量最多的活性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改善记忆力等药理作用;皂苷类成分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等作用;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黄芪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最为常用,根据不同有效成分的特性可选用不同的检测器;另外,红外光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也是其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综述黄芪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其质量控制研究进展,明确黄芪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并为黄芪各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