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46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46(11):0-0.
    [摘要](123) [HTML](0) [PDF 3.52 M](839)
    摘要:
    2  目录
    2023, 46(11):0-0.
    [摘要](140) [HTML](0) [PDF 1.12 M](854)
    摘要:
    3  FDA“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制定治疗药物开发方案的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草案”介绍
    萧惠来
    2023, 46(11):2289-229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01
    [摘要](242) [HTML](0) [PDF 1.13 M](935)
    摘要: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2023年6月宣布了“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制定治疗药物开发方案的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草案”(修订版1)。该修订版取代了FDA于2019年12月发布的“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确定治疗药物的有效性的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草案”。该指导原则修订版,针对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药物临床开发的难点,为其临床研究方案提出了许多详细而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指导原则。详细介绍FDA该指导原则修订版,期望对我国这类药物开发的临床研究和审评有所裨益。
    4  化学仿制药口服溶液剂的药学研究关注点
    姜喜凤,张新房,龚青,马坤
    2023, 46(11):2295-230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02
    [摘要](812) [HTML](0) [PDF 1.13 M](1600)
    摘要:
    化学仿制药口服溶液剂是可能豁免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口服给药剂型,其药学研究关注点与口服固体制剂、注射剂等剂型均有一定差异,但目前国内尚未出台相关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简要介绍了化学仿制药口服溶液剂药学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处方工艺、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等方面,重点关注了微生物控制方面的内容,结合审评实践提出了研究建议;同时在国内外相关法规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豁免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相关要求。旨在为后续化学仿制药口服溶液剂的药学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5  基于组方规律和分子靶点的雄激素性脱发治疗中药发现
    许佳,李欣,李玮婕,张益生,王萍,代丹,宋坪
    2023, 46(11):2301-230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03
    [摘要](668) [HTML](0) [PDF 1.99 M](1096)
    摘要:
    目的 通过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GA)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并结合网络靶标反向查找中药,发现治疗AGA的有效中药,为处方发现提供依据。方法 以“脱发”为关键词,在中医药百科全书在线数据库(ETCM v2.0)检索古代方剂和中成药,按照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开展用药频次、药性理论、关联规则等分析。利用文献检索AGA相关通路及靶点,反向查找靶点所对应的中药,对2部分中药进行交集,按照中药材对应靶点个数进行排序,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 v2.0)收集排名前20味中药的化学成分,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并进行可视化。结果 分析得出传统组方中治疗脱发的高频次中药为当归、川芎、熟地黄、茯苓、附子、白术等,核心组合10个,使用频次>10的关联规则6个。依据数据库分析富集靶点个数最多的中药为枸杞子、山药、半夏、地黄等,同时富集4条通路及雄激素受体(AR)、II型5α-还原酶(SRD5A2)基因的中药为丹参,其发挥作用的成分为丹参环庚三烯酚酮、胡萝卜苷、齐墩果醇酸、丹参醛、丹酚酸B。结论 针对AGA的中药主要以补肝血、养血滋阴类为主。丹参可能是治疗AGA的潜在有效中药材,并可能是通过丹参环庚三烯酚酮、胡萝卜苷、齐墩果醇酸、丹参醛、丹酚酸B等成分发挥作用。
    6  基于整合用药及靶点网络探讨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核心处方及作用机制
    张笑涵,刘乃需,钦扬,刘奕呈,谢雁鸣,杜柏,刘毅
    2023, 46(11):2309-232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04
    [摘要](517) [HTML](0) [PDF 4.75 M](948)
    摘要:
    目的 基于整合用药网络及靶点网络,筛选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核心处方及药对,并探讨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及Web of Science、PubMed中英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结合古今医案云平台、R Studio Apriori关联规则函数进行数据挖掘,得到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核心处方。通过TCMSP、UniProt、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得到核心处方药物有效成分及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 3.8.1构建中药复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网络;与OMIM、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DrugBank等数据库得到的疾病靶点取交集,构建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核心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将核心靶点导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将处方的核心成分及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关键靶点逐一进行分子对接以初步验证其有效性。结果 由文献检索共得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经验方256首,涉及组成中药236味。综合数据挖掘结果得到核心处方,包括丹参、黄芪、茯苓、泽泻、山药、山楂、白术、葛根;高频药对有“山楂-丹参”“葛根-黄芪”等。经过数据库综合筛选,得到核心处方中有效活性成分132个。其中芹黄素、木犀草素、异鼠李素、丹参新醌甲、熊竹素为核心活性成分,核心处方治疗的核心靶点为类视黄醇X受体、细胞肿瘤抗原p53、RELA原癌基因、丝氨酸蛋白激酶磷酸、热休克蛋白α等。主要通路包括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化学致癌-受体激活、胰岛素抵抗、PPAR信号通路及胆汁分泌。经分子对接论证,预测的核心靶点与关键成分之间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核心处方组合可通过多活性成分,于多靶点、多通路调控,可为临床应用及药物开发提供参考思路。
    7  基于壳聚糖/海藻酸钠-聚乙烯醇的双层复合水凝胶膜伤口敷料研究
    赵奇,赵祥宇,刘岩,谢和兵,张健翔,汪六一,张继稳,伍丽
    2023, 46(11):2321-232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05
    [摘要](614) [HTML](0) [PDF 6.61 M](1149)
    摘要:
    目的 制备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聚乙烯醇(PVA)/壳聚糖(CS)双层(PAPCS)水凝胶膜伤口敷料,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将PVA与SA以质量比2∶1混合,配制PVA/SA混合溶液;将PVA与CS分别以质量比1∶1、2∶1、3∶1、4∶1、5∶1混合,配制不同质量比的PVA/CS混合溶液;采用涂布法制备PAPCS双层水凝胶膜伤口敷料。通过水蒸气透过率、溶胀性能、保水性、力学性能、体外凝血性能和血液相容性考察对水凝胶膜的性能进行评价、筛选PVA与CS质量比;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PAPCS水凝胶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抑菌实验比较PAPCS以及PAPCS复合载碘交联环糊精金属有机骨架(I2@COF@PAPCS)的体外抗菌性能。结果 PVA与CS质量比为2∶1时,PAPCS水凝胶膜综合性能较好。PAPCS水凝胶膜为多孔结构,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保水性以及力学性能;PAPCS水凝胶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为(2 643.76±91.62)g·m-2·d-1,接近理想范围;与PVA/SA相比,PAPCS的凝血指数显著降低(P<0.01),为(72.93±3.58)%,溶血率小于5%,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能力且血液相容性良好;与PVA/SA相比,PAPCS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1.89±0.22)、(12.28±0.25) mm;I2@COF@PAPC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1.95±1.47)、(18.89±0.81)mm,抑菌效果显著优于PAPCS(P<0.001)。结论 采用涂布法可成功制备双层PAPCS水凝胶膜敷料,其各项性能指标良好,具有明显的凝血、抑菌效果,与I2@COF复合使用,抑菌作用进一步增强。
    8  消痔丸对复方地芬诺酯致小鼠便秘模型的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
    宋紫腾,王莲萍,姚鹏飞,刘永姝,韩彦琪,许浚,孙岩,赵专友,郝泉,黄泽森,彭亚倩,张铁军,柴国林
    2023, 46(11):2330-233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06
    [摘要](569) [HTML](0) [PDF 2.03 M](990)
    摘要:
    目的 探究消痔丸对复方地芬诺酯致小鼠便秘模型的药效作用及机制。方法 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溴化甲基纳曲酮(阳性对照,58.5 mg·kg-1)组和消痔丸低、中、高剂量(1.17、2.34、4.68 g·kg-1)组,连续ig给药7 d,给药同时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按照7.5 mg·kg-1 ig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制备小鼠便秘模型。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末次给药结束后,各实验组禁食不禁水16 h,模型组和各给药组ig给予复方地芬诺酯,30 min后给药组ig含相应受试药的活性炭悬液,对照组、模型组ig活性炭悬液。第1批小鼠观察首次排黑便时间、6 h内排便粒数、6 h和24 h内排便质量及粪便含水率。第2批小鼠检测小肠推进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肠组织和血清中5-羟色胺(5-HT)、P物质(SP)、血管活性肠多肽(VIP)水平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3(AQP3)、AQP9 mRNA水平,Westernblotting法检测AQP3、AQ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粪便干结情况有所好转,排便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体质量有所增加,精神状态逐渐好转。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能显著缩短排首粒黑便时间,提高6 h排便粒数及粪便含水率、6 h及24 h排便质量(P<0.05、0.01、0.001);除消痔丸低剂量组,其余各给药组小鼠24 h粪便含水率均显著增加(P<0.01、0.001);各给药组小肠炭末推进距离及炭末推进率均明显提高(P<0.05、0.01、0.001);各给药组均能显著降低结肠组织中VIP水平(P<0.01、0.001),除消痔丸低剂量组,其余各给药组均能显著提高结肠组织中5-HT、SP水平(P<0.01、0.001);各给药组均能显著增加血清中5-HT、SP水平并降低VIP的表达水平(P<0.05、0.01、0.001);各给药组AQP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1、0.001),AQP9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上升(P<0.05、0.01、0.001);各给药组AQP3 mRN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0.001),AQP9 mRNA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0.01、0.001)。结论 消痔丸对复方地芬诺酯诱导的小鼠便秘模型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显著缩短便秘小鼠排首粒黑便时间、增加排便粒数并提高粪便含水率、显著促进小肠推进作用,作用机制与调节肠液分泌相关因子5-HT、SP、VIP等的释放以及AQP3、AQP9表达相关。
    9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野黄芩苷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作用及潜在机制
    周建华,张景正,舒国超,黄玲,谭利平,陈灵,严宝飞
    2023, 46(11):2338-234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07
    [摘要](533) [HTML](0) [PDF 15.88 M](863)
    摘要:
    目的 研究野黄芩苷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大鼠的改善作用,并基于转录组学探讨潜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野黄芩苷低、高剂量(50、100 mg·kg-1)组,采用高脂饮食(HFD)饲喂16周诱导NAFLD大鼠模型,从第8周开始按分组对应ig给药,实验结束后测定体质量及肝脏指数;采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油红O和Masson染色检查肝脏病理变化;采用转录组学技术分析肝脏基因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6周体质量、肝脏质量及肝脏指数明显增加(P<0.01);血清中ALT、AST、TC和TG水平明显升高(P<0.01);肝脏出现结构性损伤、脂肪变性及气球样变等病理改变,红色脂滴和蓝色胶原纤维明显变多。与模型组比较,野黄芩苷组大鼠16周体质量、肝脏质量及肝脏指数明显降低(P<0.05、0.01);肝损伤及血脂相关指标水平明显恢复(P<0.05、0.01);肝脏病理改变趋于正常,红色脂滴和蓝色胶原纤维减少。转录组学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模型组间有622个差异表达基因,模型组与野黄芩苷组间有579个差异表达基因,这其中有238个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并调控环磷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松弛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钙、胰岛素抵抗和Hippo等信号通路。结论 野黄芩苷可能通过作用于肝脏238个基因,调控cGMP/PKG、PI3K/Akt、松弛素、AGE-RAGE、钙、胰岛素抵抗和Hippo等信号通路发挥对NAFLD大鼠的改善作用。
    10  硫酸氨基葡萄糖固体口服制剂质量、企业执行标准评价及质控方法探索性研究
    王悦,李俏吟,宋玉娟,程舒倩,韩苗苗,范慧红
    2023, 46(11):2346-2353,235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08
    [摘要](570) [HTML](0) [PDF 2.79 M](1662)
    摘要:
    目的 评价国内目前市售的硫酸氨基葡萄糖固体口服制剂的质量,考察现行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为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对硫酸氨基葡萄糖固体口服制剂进行国家药品抽检(共73批,涉及8家生产企业),采用现行各企业执行的注册标准(共9个标准)对抽检样品进行法定检验。同时对产品进行探索性研究,表观溶解度参照《美国药典》(USP)1236通则;含量测定方法参照USP43硫酸氨基葡萄糖氯化钠项下相关方法;有关物质方法参照原研企业标准;囊壳铬含量测定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明胶空心胶囊项下相关方法;建立近红外光谱一致性检验模型。结果 73批次硫酸氨基葡萄糖制剂合格率97.3%,2批样品有关物质检查项目不合格。各家质量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个别企业质量标准不完善,有待提高,质量标准中部分重要项目检测方法待改进。此外,个别企业应考虑制剂配方工艺的合理性、包装材料的密封性和防潮措施等。探索性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各企业执行标准中均没有原料药溶解性检验,建议企业关注晶型等可能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法定检验采用C8色谱柱的结果较探索性结果整体偏高,采用氯离子作为主成分峰进行含量控制方法不专属,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操作复杂、结果偏差较大,建议改为更为简便和专属的HPLC法;原料药为非复盐的受试批次制剂的杂质检出种类、已知杂质果糖嗪和脱氧果糖嗪含量、其他已知杂质类别和总杂含量高于其他受试企业样品,推断原因为其易吸湿;泡腾片中果糖嗪含量较高,未知杂质数量多于其他剂型,推测原因为辅料较多;与胶囊剂相比,片剂含有的杂质更多,提示片剂生产过程中制粒、整粒等温度较高的步骤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可按生产厂家建立近红外光谱一致性模型或相关系数模型,补充本品的快速筛查方法。结论 各企业质量标准尚存在一定差异,个别企业质量标准不完善,有待提高,质量标准中部分重要项目的检测方法有待改进。应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建立专属性强、准确度高的检测方法。
    11  五灵脂中重金属及砷形态、价态的研究和安全性评价
    李耀磊,李海亮,昝珂,王莹,金红宇,马双成
    2023, 46(11):2354-235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09
    [摘要](202) [HTML](0) [PDF 1.47 M](888)
    摘要:
    目的 研究五灵脂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和砷形态、价态,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微波消解法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五灵脂中铅(Pb)、镉(Cd)、砷(As)、汞(Hg)、铜(Cu)5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进行测定,参照现行《中国药典》2020年版植物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限量标准、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对有害元素潜在的安全性风险进行评价;另外采用高效液相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法对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亚砷酸(AsⅢ)、砷酸(AsⅤ)、砷甜菜碱(AsB)、砷胆碱(AsC)6种砷形态、价态进行研究。结果 2种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回收率均良好。五灵脂中5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安全性较高。HPLC-ICP-MS结果表明,部分药材中检出微量的无机砷(AsⅢ和AsⅤ),结果相对安全可控。结论 为五灵脂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限量标准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有助于未来准确评价有害元素带来的安全性风险。
    12  血必净注射液静脉和口服给药防治脓毒症药效特点研究
    颜嘉怡,张静,王彬,董天皞,付佳凤,李艳伟,董凯,张晗,张艳军,庄朋伟,尹清晟,郭虹
    2023, 46(11):2360-236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10
    [摘要](362) [HTML](0) [PDF 5.38 M](798)
    摘要:
    目的 比较血必净注射液(XBJ)iv和ig给药防治脓毒症的药效特点,为XBJ口服创新中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ip脂多糖(LPS)法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分别于造模后0、12、24、36、48、60 h利用iv和ig 2种方式给予XBJ(4 mL·kg-1),比较2种给药方式对脓毒症模型动物死亡率的影响;通过肺湿质量/干质量、肺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测定,比较2种给药方式对LPS诱导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通过HE染色、FITC透过实验考察2种给药方式对LPS诱导脓毒症小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XBJ iv和ig给药均可降低脓毒症实验动物死亡率,在CLP大鼠模型中,iv给药效果优于ig给药,而在LPS小鼠模型中,ig给药效果优于iv给药。与模型组比较,XBJ ig组和XBJ iv组小鼠的肺湿质量/干质量显著降低(P<0.05);XBJ iv组肺组织中TNF-α、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1、0.001),XBJ ig组肺组织中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01);LPS造模后6、12 h,XBJ ig组小鼠血清FITC浓度显著降低(P<0.05、0.01),XBJ iv组小鼠血清FITC浓度无明显变化;XBJ ig较XBJ iv具有更优改善脓毒症小鼠回肠病理改变的作用。结论 XBJ iv和ig给药均对脓毒症有明确的治疗作用,iv给药具有保护脓毒症ALI的药效特点,而ig给药具有改善脓毒症肠屏障功能障碍的药效特点。
    13  温郁金凝集素蛋白重组及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周丹,张丽萍,丰梦熠,朱强,任仙樱,吴志刚,姜程曦
    2023, 46(11):2366-237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11
    [摘要](444) [HTML](0) [PDF 18.34 M](832)
    摘要:
    目的 获取温郁金凝集素(CWL)重组蛋白,并研究其对结肠癌细胞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根据CWL基因全长编码序列,采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重组表达及纯化CWL;观察CWL对兔红细胞的凝血作用;CCK-8法评价CWL(10、20、40、80 μg·mL-1)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的毒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WL(40、80 μg·mL-1)对HCT-116细胞凋亡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分析Caspase-3Caspase-9BAXPARP mRNA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ting检测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BAX、cleaved-PAR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重组纯化获得相对分子质量为3×104的CWL;高质量浓度的CWL导致红细胞出现明显的凝血情况,随着CWL质量浓度的降低,其凝血活性逐渐下降,直至消失。与对照组比较,CWL对HCT-116细胞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01);40、80 μg·mL-1 CWL可显著降低HCT-116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0.001),显著升高HCT-116细胞凋亡率(P<0.01、0.001);显著升高Caspase-3、Caspase-9BAXPARP的mRNA表达水平(P<0.05、0.01、0.001),同时显著增加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BAX、cleaved-PARP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CWL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促进HCT-116细胞凋亡并抑制其迁移和侵袭,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14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紫河车冻干粉水提物抗衰老功效研究
    孙晨,洪凡真,李艳胧,巴帅康,郑红宝,张云,臧传宝,付开玲,张虎,侯海荣,任季禹
    2023, 46(11):2374-237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12
    [摘要](657) [HTML](0) [PDF 8.68 M](1056)
    摘要:
    目的 应用斑马鱼模型评价紫河车冻干粉水提物(PHFAE)抗衰老的功效。方法 将健康产妇新鲜胎盘冷冻干燥后碾磨为粉,并使用蒸馏水进行提取,制成紫河车冻干粉水提物(PHFAE)。发育8 h (8 hpf)的AB系斑马鱼使用PHFAE(0、1、10、25 μg·mL-1)连续作用72 h,对其体内β-半乳糖苷酶进行染色。随后将AB系与皮肤荧光转基因斑马鱼均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PHFAE (1、10、25 μg·mL-1)组,对照组给予培养水,模型组给予0.5 mmol·L-1 H2O2溶液制备氧化损伤模型,PHFAE组同时给予H2O2与不同浓度PHFAE,连续作用72 h后,测定皮肤表面荧光斑点的数量;试剂盒法检测鱼体内活性氧(ROS)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ampkmdm2Cu/Zn-sodMn-sod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1、10、25 μg·mL-1的PHFAE组斑马鱼体内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1、10、25 μg·mL-1的PHFAE显著抑制H2O2诱导的角质细胞的死亡(P<0.01),明显抑制ROS的积聚,显著升高ampkmdm2Cu/Zn-sodMn-sod的mRNA表达(P<0.01)。结论 PHFAE通过调控ampkmdm2Cu/Zn-sodMn-sod基因的表达,提高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进而发挥抗衰老之功效。
    15  灵芝提取物3种中性三萜及麦角甾醇的定量分析
    金凌云,陈言枧,洪丽玲,郑德辉,周岩飞,吴长辉,李晔
    2023, 46(11):2380-238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13
    [摘要](470) [HTML](0) [PDF 1.47 M](1057)
    摘要:
    目的 建立灵芝提取物中中性三萜——灵芝醇A、灵芝醛A、灵芝酮三醇及麦角甾醇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定量分析方法及一测多评法。方法 甲醇超声提取法制备灵芝提取物;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采用PhenomenexLuna Omega PS C18色谱柱(150 mm×2.1 mm,1.6 μm),流动相为乙腈-0.04%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一测多评法应用灵芝醇A作为内参物,计算灵芝醛A、灵芝酮三醇及麦角甾醇的相对校正因子;精密吸取10批灵芝供试品溶液进样检测,比较建立的外标法与一测多评法结果是否一致。结果 4种成分在设定的质量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 8),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小于2.13%,加样回收率在92%~105%、RSD均小于1.99%,准确度良好;灵芝醛A、灵芝酮三醇及麦角甾醇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02、0.99、1.80,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测定结果差异不大。结论 建立的测定灵芝中灵芝醇A、灵芝醛A、灵芝酮三醇和麦角甾醇UPLC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的专属性强,便捷高效,结果准确,适用于灵芝提取物中性三萜的定量分析。
    16  金花茶花的指纹图谱建立、成分鉴定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田光卉,王志允,张彦昕,赵倩,侯文彬
    2023, 46(11):2387-239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14
    [摘要](424) [HTML](0) [PDF 3.22 M](930)
    摘要:
    目的 建立金花茶花的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考察其体外抗氧化能力。方法 70%乙醇溶液回流法提取10批次金花茶花,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梯度洗脱,建立金花茶花指纹图谱,应用HPLC-MS法分析其化学成分,并用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法评价金花茶花的抗氧化能力。结果 建立金花茶花共有HPLC色谱图,标定共有峰11个,经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版)计算,相似度均在0.98以上。HPLC-MS分析结果显示,金花茶花中成分多为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能力检测结果显示,金花茶花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并呈浓度相关性。结论 建立了金花茶花药材的指纹图谱,其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17  细菌感染患者应用比阿培南临床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吴轩宇,陈大宇,劳茜莹,葛卫红,朱怀军
    2023, 46(11):2395-240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15
    [摘要](512) [HTML](0) [PDF 1.30 M](1020)
    摘要:
    目的 研究影响比阿培南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为临床用药实践提供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并进行比阿培南治疗药物监测的患者,根据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7 d临床有效组(有效组)和7 d临床无效组(无效组),结合患者药物浓度及相关临床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111例患者,其中有效组69例,无效组42例。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有:比阿培南谷浓度≥1.95 μg·mL-1[比值比(OR)=8.78,95%置信区间(95% CI):3.29~23.42,P<0.001);白蛋白(ALB)≥31.05 g·L-1(OR=3.77,95% CI:1.29~10.93,P=0.015);初始C反应蛋白(CRP)≤57.6 mg·L-1(OR=4.31,95% CI:1.53~12.15,P=0.006)。结论 比阿培南谷浓度、ALB及初始CRP水平对比阿培南的临床疗效有显著影响,在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同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基础病情及感染严重程度,优化临床治疗方案。
    18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王绚
    2023, 46(11):2401-240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16
    [摘要](458) [HTML](0) [PDF 1.77 M](931)
    摘要:
    目的 了解在真实世界中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用药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采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方法,对来自江苏省3家三甲儿童专科医院信息系统(HIS)中使用热毒宁注射液的手足口病患者一般信息、临床用药信息及合并用药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使用热毒宁注射液手足口病患者共3 486例,平均年龄为4.74岁,多为6岁以下儿童,占83.37%。主要分布在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时间多集中于1~7 d,占86.40%。使用热毒宁注射液的手足口病患者常合并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病、支气管炎等,中医证候多为湿热郁蒸证,其次为风热犯肺证;热毒宁注射液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单次用药剂量以4~7 mL最多,共1 725例患者,占49.58%;疗程分布最多的为4~7 d,占总人数的58.45%。热毒宁注射液的常见联合用药为开喉剑(支持度43.67%)、奥拉西坦(支持度35.40%)、苯扎氯胺(支持度26.82%)、利巴韦林(支持度24.53%),并常与抗病毒药物、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等具有相似药理作用的药物合并使用。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临床用药基本符合药品说明书及手足口病诊疗指南,部分患者存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临床医生应注意用药规范,并评估合并用药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预防儿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19  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低血压状态患者多糖包被的影响
    张蕾,王维,谢雨萌
    2023, 46(11):2408-241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17
    [摘要](482) [HTML](0) [PDF 1.62 M](867)
    摘要: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低血压状态患者多糖包被(EG)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1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AMI并发低血压患者180例,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治疗,同时给予多巴胺注射液持续泵入,将血压控制在90 mmHg/60 mmHg(1 mmHg=133 Pa);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1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治疗3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 d后,检测血常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N末端B型脑钠尿肽(NT-proBNP)、可溶性肿瘤因子2抑制剂(sST2)、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1 (ET-1)、一氧化氮(NO)、多配体蛋白聚糖-1 (SDC-1)、透明质酸(HA)、硫酸类肝素(HS)、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观察并记录入院后24、48、72 h平均收缩压、尿量、心功能情况,评估低血压状态治疗效果。观察患者30 d内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8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入院后24 h平均收缩压、尿量已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使用多巴胺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使用多巴胺的总量低于对照组,改善预后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HDL-C比值(MHR)、CRP、IL-6、TNF-α、SDC-1、HA、HS、TM、ET-1、NO、NTproBNP、sST2、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LR、MHR、CRP、IL-6、TNF-α、SDC-1、HA、HS、TM、ET-1、NT-proBNP、sST2、LVEDD均低于本组治疗前,NO、LVEF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NLR、MHR、CRP、IL-6、TNF-α、SDC-1、HA、HS、TM、ET-1、NT-proBNP、sST2、LVEDD低于对照组,NO、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AMI并发低血压患者,SDC-1与NLR、MHR、CRP、IL-6、TNF-α、NT-proBNP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ROC结果示,SDC-1对AMI并发低血压患者30 d内死亡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24。结论 参附注射液能够减轻AMI并发低血压状态患者EG的脱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升高患者血压。
    20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辅助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BODE指数及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
    刘梦,孟激光,韩志海
    2023, 46(11):2415-242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18
    [摘要](545) [HTML](0) [PDF 1.27 M](902)
    摘要:
    目的 探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辅助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BODE指数及免疫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诊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112例,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BODE指数、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最大肺活量(FVC)]、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6.43%,较对照组82.14%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BODE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FEV1、PEF、FVC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免疫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RP、IL-6、sVCAM-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辅助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临床效果好,可以很好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免疫功能和肺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安全性高。
    21  丁苯酞序贯疗法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UCH-L1、GFAP水平及病情预后的影响
    谢涛波,钟纯正,符尧天,王国卿,米东华
    2023, 46(11):2421-242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19
    [摘要](559) [HTML](0) [PDF 1.21 M](884)
    摘要: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取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9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9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7)和试验组(n=47)。对照组患者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序贯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血清人泛素C末端水解酶(UCH-L1)、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变化、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正五聚蛋白3(PTX-3)]以及牛津残障评分(OHS)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1.49%)明显高于对照组(74.4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UCH-L1、GFAP、hs-CRP、IL-6、TNF-α、PTX-3水平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清UCH-L1、GFAP、hs-CRP、IL-6、TNF-α、PTX-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OHS评分1级、2级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序贯疗法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机体内UCH-L1、GFAP含量,抑制炎性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病情预后良好,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22  瑞戈非尼片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吕朗,程玲,于文雪,张晶波,罗素平,赵卉,胡伟,徐满
    2023, 46(11):2427-243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20
    [摘要](475) [HTML](0) [PDF 1.26 M](997)
    摘要:
    目的 考察在空腹、餐后状态下健康受试者口服瑞戈非尼片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体内瑞戈非尼的血药浓度和药动学参数,评价瑞戈非尼片的生物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单剂量、双制剂、随机、开放、双序列、双周期、自身交叉的试验设计,112例受试者分别在空腹(n=64)或餐后(n=48)口服40 mg的瑞戈非尼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并在规定的时间点采集血样。以LC-MS/MS法测定血浆中瑞戈非尼的浓度,Phoenix WinNonlin 8.3软件的非房室模型计算各受试者的药动学参数,SAS 9.4软件进行临床安全性统计分析。结果 受试者空腹、餐后单次口服瑞戈非尼受试制剂及参比制剂后,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是(599±245)、(569±209),(507±152)、(572±161)ng·mL-1;AUC0~t分别是(8 688±2 459)、(8 600±2 584),(12 203±3 973)、(13 495±3 910) h·ng·mL-1; AUC0~∞分别是(9 107±2 692)、(9 078±2 832),(12 834±4 422)、(14 121±4 391)h·ng·mL-1。两制剂主要药动学参数的几何均值比均在等效范围内。空腹、餐后试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是39.06%、41.67%,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瑞戈非尼药时曲线出现二次达峰现象,认为与肝肠循环有关。高脂饮食可提高瑞戈非尼暴露量。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生物等效,单次服用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23  辅酶Q10辅助治疗心力衰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谭云泽,范宗静,崔杰,王禹萌,薛栋华,吴旸
    2023, 46(11):2432-244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21
    [摘要](312) [HTML](0) [PDF 2.97 M](1668)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辅酶Q10辅助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搜索应用辅酶Q10治疗心力衰竭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2月。由两位研究者独自筛选文献、提取相关有效信息和纳入评价研究的偏移风险后,使用RevMan 5.4.1分析工具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7个RCTs,患者3 2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辅酶Q10辅助治疗组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RR=0.62,95% CI(0.47,0.82),P=0.000 6],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MD=3.62,95% CI(2.53,4.71),P<0.000 01],NYHA心功能分级低于对照组[MD=-0.31,95% CI(-0.40,-0.22),P<0.000 01],6 min步行测试(6MWT)优于对照组[MD=35.36,95% CI (23.00,47.72),P<0.000 01],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RR=0.73,95% CI (0.50,1.06),P=0.10]。结论 当前证据显示,辅酶Q10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射血分数、6MWT,而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但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开展高质量研究以进一步验证。
    24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系统评价
    刘亚芬,赵振,张水生,刘寅,孙莉
    2023, 46(11):2444-245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22
    [摘要](424) [HTML](0) [PDF 18.76 M](810)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筛选出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6月30日。应用Cochrane Handbook 5.1评价文献质量,RevMan 5.3评价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2项RCTs,包括患者1 763例患者,试验组(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化学药治疗或常规治疗) 887例、对照组(单用化学药或常规治疗) 8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OR=4.10,95% CI(2.95,5.70),P<0.000 01],在改善全血高切黏度方面[SMD=-0.88,95% CI(-1.30,-0.46),P<0.000 1]、改善全血低切黏度方面[SMD=-1.55,95% CI(-1.84,-1.25),P<0.000 01],在增加基底动脉平均血流流速方面[SMD=1.32,95% CI (0.85,1.78),P<0.000 01],在增加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流速方面[SMD=2.08,95% CI (1.15,3.00),P<0.000 1]/[SMD=2.04,95% CI (1.10,2.98),P<0.000 1];在改善恶心呕吐症状评分方面[SMD= - 4.18,95% CI(-6.14,-2.21),P<0.000 1]、头晕目眩症状评分方面[SMD=-1.13,95% CI(-1.87,-0.40),P=0.002],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研究中明确为不良反应者10例,症状为皮疹或胃肠道不适。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化学药治疗或常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总有效率、改善血流指标、改善恶心呕吐及头晕目眩症状评分,并且不良反应少且轻微,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但由于此次纳入的文献中样本量偏小,需采用更多大样本、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方案提高证据质量级别。
    25  皮肤给药的经皮吸收与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甘怀欣,李利
    2023, 46(11):2457-246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23
    [摘要](672) [HTML](0) [PDF 1.27 M](1791)
    摘要:
    经皮给药系统(TDDS)可避免首关效应、胃肠道破坏,为新型皮肤给药系统,可通过控制释放而延长治疗效果,成为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皮肤屏障影响药物的经皮吸收。综述了TDDS常用的促渗透技术,包括化学、物理、纳米、天然促渗透技术;介绍了促渗透能力的测定方法,包括体外、离体和体内评估皮肤渗透性的方法。通过对经皮药物递送系统和经皮吸收能力测定方法的归纳与总结,以期为TDDS的合理使用和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26  临床路径中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探索——以南京鼓楼医院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路径为例
    李丹滢,邵腾飞,李俐,葛卫红
    2023, 46(11):2467-247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24
    [摘要](469) [HTML](0) [PDF 1.27 M](1222)
    摘要:
    药物治疗路径是对临床路径在用药方案方面的完善和补充,对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促进医院药事管理高质量发展,适应医保支付改革新趋势,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现行临床路径中的药物治疗方案往往描述得不够详尽,从而影响临床路径的实施。以帕金森病为例,从南京鼓楼医院现有药品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药物治疗路径。通过对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路径的重新整理,明确了各个药物的选择优先级别及治疗地位,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治疗方案调整,也减少了帕金森病的单病种治疗费用。
    27  莲房提取物及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高传源,刘洋,商烨,杜昆泽,房士明,何俊,郝佳,常艳旭
    2023, 46(11):2474-248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25
    [摘要](559) [HTML](0) [PDF 1.19 M](1092)
    摘要:
    莲房来源于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的干燥花托,是常见的药食两用中药,具有化瘀、止血的功效。莲房中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多酚类、黄酮类、多糖类等,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调节免疫、改善记忆认知、调血脂、抗辐射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对莲房原花青素、黄酮类、多糖类、水提物及醇提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莲房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8  中药注射剂致敏的实验模型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逯晓宇,孙鸽,郭婷婷,秦秀军
    2023, 46(11):2482-248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26
    [摘要](526) [HTML](0) [PDF 1.19 M](1067)
    摘要:
    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应用的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成为中药安全评价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日渐引起重视。中药注射剂常导致Ⅰ型过敏反应及类过敏反应,近年来针对这2种过敏反应已经开发出多种细胞、类过敏反应动物模型、Ⅰ型过敏反应动物模型以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高通量筛选分离方法、虚拟技术筛选等。通过综述近年来中药注射剂致敏实验模型及检测方法原理、适用性及局限性,以期为建立新型过敏原筛选方法、寻找中药注射剂过敏原和研究潜在致敏机制提供更多参考。
    29  柴胡有效成分及经典名方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王威宇,王玉昆,陈一笑,秦雪梅,高晓霞
    2023, 46(11):2490-249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27
    [摘要](553) [HTML](0) [PDF 1.17 M](923)
    摘要:
    柴胡来源于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的干燥根,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柴胡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以及挥发油类等,主要有保肝、调血脂、抗炎等功效。在中医临床中,柴胡常作为君药,应用于治疗各种肝脏疾病的中医组方中。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泽泻汤、温胆汤、小柴胡汤、逍遥散等已用于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NAFLD)。对柴胡有效成分及经典名方改善NAFLD的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30  人参有效成分抗疲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郑怡菲,李涛,赵余庆
    2023, 46(11):2496-250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1.028
    [摘要](1120) [HTML](0) [PDF 1.51 M](2101)
    摘要:
    人参不仅是我国传统珍贵的中药材,更是食疗保健佳品,具有多方面抗疲劳作用。人参抗疲劳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人参多糖、寡肽和皂苷,可能通过调节糖类代谢、激活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等信号通路、提高骨骼肌线粒体供能效力和加快自由基清除从而产生抗疲劳作用。综述人参多糖、蛋白质、人参皂苷类有效成分抗疲劳药理作用机制,旨在为人参用于各类抗疲劳功能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