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46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3, 46(10):0-0.
    [摘要](133) [HTML](0) [PDF 3.61 M](858)
    摘要:
    2  目录
    2023, 46(10):0-0.
    [摘要](124) [HTML](0) [PDF 1.17 M](842)
    摘要:
    3  国家药品抽检中补充检验方法的建立情况分析
    王翀,刘文,朱炯,胡增峣
    2023, 46(10):2061-207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01
    [摘要](467) [HTML](0) [PDF 1.80 M](1067)
    摘要:
    假冒伪劣药品危害公众健康,打击药品掺杂掺假是世界各国药品监管机构的普遍共识。补充检验方法作为药品质量标准的补充,用于甄别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掺杂掺假情况,对净化药品市场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十分重视通过补充检验方法打击药品掺杂掺假行为,法律法规健全,并出台了相关指南。通过分析补充检验方法相关政策法规和国家药品抽检建立补充检验方法的要求、优势和基本流程,以及2013年来获批的情况,可以发现国家药品抽检工作对补充检验方法的建立具有多方优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议国家药品抽检工作中发挥优势加强补充检验方法的建立,利用探索性研究手段开展已批补充检验方法再评价,将“绿色化学”理念运用于补充检验方法建立工作中。
    4  美国FDA现代化仿制药质量评价系统KASA介绍
    陈思,许真玉,石靖
    2023, 46(10):2071-207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02
    [摘要](673) [HTML](0) [PDF 1.26 M](1033)
    摘要: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7年探索建立了新的仿制药质量评价系统——知识辅助评价和结构化申请(KASA),使用标准格式、通用词汇和统一输出,将药品申请的评价从非结构化文本转变为基于问题的监管和技术评价,从而提高监管决策的一致性和客观性。对KASA的组成、作用和开发进展进行介绍,以期为中国现代化仿制药审评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促进我国药品审评的现代化及智能化水平提升。
    5  中国罕见病药物研发政策及研发现状简析
    杨哲萱,李杨,丁文侠
    2023, 46(10):2076-208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03
    [摘要](446) [HTML](0) [PDF 1.12 M](1173)
    摘要:
    罕见病发病率低、病情复杂、诊断难度大,导致其治疗药物研发面临诸多困难。为满足临床迫切需求,鼓励罕见病药物研发,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及技术指导原则。梳理了2015年至今的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激励政策,通过查阅文献及公开资料,整理2018—2023年批准上市的用于治疗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罕见病治疗的药物信息,分析中国罕见病药物研发现状。建议定期更新罕见病目录,加强罕见病药物研发者权益保护,鼓励优质罕见病药物仿制,以推动罕见病药物研发产业创新发展、满足罕见病患者的用药需求。
    6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指纹图谱的安宫牛黄丸质量标志物预测与分析
    黄祖顺,郭磊,张爱荣,秦雪梅,高晓霞
    2023, 46(10):2083-209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04
    [摘要](567) [HTML](0) [PDF 4.33 M](1092)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与指纹图谱预测安宫牛黄丸中的潜在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 应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和分析安宫牛黄丸活性成分及临床适应证(卒中、高热昏迷、脑炎、脑出血及癫痫)的作用靶点和通路,并寻找关键活性成分;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构建安宫牛黄丸的指纹图谱,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其潜在的Q-Marker,并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潜在的Q-Marker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收集得到安宫牛黄丸活性成分128个,经过筛选得到10个核心靶点(STAT3、AKT1、MAPK1等)和7个关键活性成分(小檗碱、槲皮素、汉黄芩素、黄芩素、熊果酸、黄芩苷及麝香酮),涉及炎症反应、细胞免疫、脂质代谢等相关机制。安宫牛黄丸的UPLC指纹图谱,标定22个共有峰,并指认出15个色谱峰,结合网络药理学筛选出的关键活性成分初步预测4个成分为其潜在的Q-Marker,分别是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涉及的关键生物通路包括AGEs-RAGE通路、PI3K-Akt通路以及MAPK通路等。结论 借助网络药理学结合UPLC指纹图谱分析预测得到安宫牛黄丸潜在的Q-Marker分别为小檗碱、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为其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7  基于“脑-肠轴”理论及网络药理学的黄连治疗慢性肠炎、失眠、抑郁症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探讨
    方宇航,谢伊,刘苏颖,杨舒涵,王润兮,王妍,房立源,张英
    2023, 46(10):2094-210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05
    [摘要](575) [HTML](0) [PDF 3.05 M](1282)
    摘要:
    目的 基于“脑-肠轴”理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分析黄连治疗慢性肠炎、失眠、抑郁症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黄连的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检索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预测慢性肠炎、失眠、抑郁症的相关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参数预测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分子对接验证核心成分及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 筛选得到黄连活性化合物9种,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氢化小檗碱、小檗浸碱、黄藤素、小檗碱;活性成分靶点与慢性肠炎、失眠、抑郁症的交集靶点38个,核心靶点19个,其中IL-6、IL-1β、AKT1、TNF、FOS等靶点度值较高。GO和KEGG分析表明核心靶点主要通过AGE-RAGE、IL-17、TNF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调节作用,核心成分及核心靶点分子对接显示出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慢性肠炎、失眠、抑郁症3者虽为不同疾病,但通过“脑-肠轴”互为联系。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黄连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药理作用治疗慢性肠炎、失眠及抑郁症。
    8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的抗衰老片抗衰老作用及机制探讨
    杨茹,金强,徐颖,叶冠
    2023, 46(10):2104-211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06
    [摘要](688) [HTML](0) [PDF 5.02 M](1035)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探讨抗衰老片抗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抗衰老片中组方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靶点,并通过文献检索、Pubchem对抗衰老片中药材的主要成分进行补充,经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衰老相关靶点;通过Venny2.1.0平台获得抗衰老片成分与衰老的共同靶点;基于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基于R语言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秀丽隐杆线虫为实验对象,观察抗衰老片对N2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及百草枯诱导的N2野生型线虫及突变体CB1370、CF1038、MQ1333、MQ887、TJ1052寿命的影响,探究抗衰老片抗衰老的作用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 筛选出抗衰老片221个活性成分和1 232个预测靶点,衰老相关靶点12 081个,抗衰老片成分和疾病的共同靶点1 020个。KEGG富集分析结果主要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等。线虫实验结果表明,抗衰老片可延长正常情况下及百草枯诱导下的N2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提高秀丽隐杆线虫对百草枯的耐性;与相应各对照组相比,抗衰老片无法延长突变体TJ1052和CF1038在氧化应激下的寿命,但突变体CB1370、MQ1333和MQ887在氧化应激下的寿命可被延长。结论 抗衰老片对秀丽隐杆线虫具有延长寿命的作用,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依赖于PI3K信号通路和叉头转录因子(FOXO)信号通路,而不依赖于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和线粒体相关信号通路。
    9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清咳平喘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分子机制研究
    孙宝迪,夏斌,俞燕露,史芸轩,邵旦兵
    2023, 46(10):2116-212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07
    [摘要](584) [HTML](0) [PDF 4.54 M](871)
    摘要: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清咳平喘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预测清咳平喘颗粒的主要成分和其作用靶点,再与CTD、GeneCards数据库得到的COVID-19的疾病靶点交集整合,获得清咳平喘颗粒治疗COVID-19的潜在靶点。借助String平台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并开展基因本体(GO)注释功能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依托Cytoscape软件绘制“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图。采用Autodock分子对接技术将关键靶点与清咳平喘颗粒中关键成分进行验证。结果 共获得261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包括TNF、IL6、ALB、AKT1、VEGFA在内的91个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KEGG富集分析分别共得到条目1 508个、152个,涵盖Toll-like receptor(TLR)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麻黄碱、苦杏仁苷是清咳平喘颗粒抗COVID-19主要活性成分。结论 运用网络药理学得到了清咳平喘颗粒抗COVID-19的作用靶点和通路,为进一步探讨清咳平喘颗粒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10  基于物质与能量代谢探讨玄参水提物治疗肾阴虚水肿大鼠的“滋阴、利水”功效内涵
    徐晓敏,卢芳,张莹,蒋鑫,刘树民
    2023, 46(10):2126-213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08
    [摘要](503) [HTML](0) [PDF 11.39 M](881)
    摘要:
    目的 探索玄参水提物(SNAE)对肾阴虚水肿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体内物质与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阴虚组、阴虚恢复组、阴虚水肿模型组、SNAE(2.7 g·kg-1)组和呋塞米(阳性药,3.6 mg·kg-1)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ig 0.9%氯化钠溶液外,其余各组均ig给予甲状腺素和利血平注射液混合物,连续10 d,制备大鼠肾阴虚模型;于第11天ip给予阴虚水肿模型组、SNAE组和呋塞米组氨基核苷嘌呤霉素(PAN)溶液,制备肾源性水肿模型,阴虚恢复组和对照组ip给予0.9%氯化钠溶液;于12 d起ig给药,每天1次。于取材的前1天禁食、不禁水12 h,阴虚组于第11天、其他组于第18天取材。取肾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透射电镜下肾脏超微病理学观察;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以及尿液中尿蛋白(UP)水平,试剂盒法检测血清睾酮(T)、雌二醇(E2)、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水平以及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应用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大鼠尿液进行分析,通过多变量统计分析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结合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HMDB)和Metlin在线数据库鉴定重要生物标志物,并将鉴定到的生物标志物导入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推测其可能的代谢通路。结果 病理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阴虚组、阴虚恢复组相比,阴虚水肿模型组肾脏病理损伤较明显;与阴虚水肿组比较,SNAE、呋塞米对模型大鼠病理损伤程度有明显改善作用;在药效学指标上,与阴虚水肿模型组比较,SNAE能显著下调Scr、BUN、T4水平(P<0.05),显著上调T、E2、cAMP/cGMP、TP、ALB水平(P<0.05、0.01);代谢组学结果显示,SNAE可改善各阴虚组大鼠代谢轨迹的偏离。通过对大鼠尿液代谢产物变化的预测,得到符合要求的生物标志物共14个,包括柠檬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6-磷酸葡萄糖酸、尿酸、庚二酸、2-异丙基苹果酸等;涉及15条相关代谢通路,关键代谢途径主要富集于三羧酸(TCA)循环。结论 SNAE通过调节能量代谢相关通路发挥“滋阴、利水”等功效,从而对肾阴虚水肿发挥治疗作用。
    11  猪苓多糖通过JAK2-STAT3通路抑制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诱导的GES-1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武晓艳,魏睦新,蒋金桃,冯小可
    2023, 46(10):2139-214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09
    [摘要](548) [HTML](0) [PDF 3.33 M](924)
    摘要:
    目的 研究猪苓多糖抑制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间充质转化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应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MNNG,40 μmol·L-1)诱导GES-1细胞间充质转化模型,造模同时给予猪苓多糖(1.25、2.50、5.00、10.00 mg·mL-1)处理24、48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造模同时给予猪苓多糖(5.00 mg·mL-1)处理48 h后,实时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猪苓多糖对N-cadherinSnailTwistFibronectionVmention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cadherin、N-cadherin、Snail、Twist、Fibronetin、Vimentin、STAT3、p-STAT3、JAK2、p-JAK2蛋白表达。裸鼠分别sc经MNNG 40 μmol·L-1处理48 h后的GES-1细胞(5×107·mL-1 ,0.2 mL)、胃癌细胞SGC7901(5×107·mL-1 ,0.2 mL ,阳性对照),1个月后观察各组成瘤及体质量情况,注射局部进行HE染色后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验证GES-1细胞经MNNG处理后是否达到肿瘤阶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随猪苓多糖浓度的增加,GES-1细胞增殖能力逐渐上升,到达5 mg·mL-1时增殖能力最高,差异显著(P<0.01、0.001);猪苓多糖组N-cadherinSnailTwistFironetionVimentin的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0.01、0.001);猪苓多糖组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5),N-cadherin、Snail、Twist、Fibronetion、Vimentin及通路蛋白STAT3、p-STAT3、JAK2、p-JAK2表达显著下降(P<0.05、0.01、0.001)。对照组和MNNG处理的GES-1组未见瘤体形成,阳性对照SGC7901组注射后1周左右局部出现瘤体,1个月瘤体长至6 cm左右;MNNG处理的GES-1组裸鼠精神较差,体质量明显减轻,SGC7901组裸鼠状态差,体质量大幅减轻;对照组和MNNG组病理染色显示为正常的皮肤组织,阳性对照组显示为肿瘤组织。结论 猪苓多糖可能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干预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上皮间充质化。
    12  加载挥发油沸石分子筛释放性能的评价方法研究
    彭鑫慧,石艳双,岑帅,张莹莹,冯敏芳,田玉婷,史新元
    2023, 46(10):2146-215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10
    [摘要](513) [HTML](0) [PDF 1.67 M](1108)
    摘要:
    目的 探究固液萃取法和气固萃取法对加载挥发油多孔材料释放情况评价的差异。方法 以加载薄荷油的沸石分子筛为例,以薄荷脑为指标性成分,建立其液体进样及顶空进样气相检测方法,分别以固液萃取法和气固萃取法评价其释放性能,并比较两种方法对加载挥发油多孔材料释放情况评价的差异。结果 固液萃取法测得载药沸石中薄荷油在0~2.5 h不断释放,在2.5 h释放率达到69.29%;气固萃取法测得薄荷油在0~30 min的释放曲线可反映其释放情况,其释放速率逐渐降低,在60 min时趋于饱和。结论 固液萃取法可测得各个时间点的载药多孔材料挥发油含量,获取载药量并换算释放量,且释放条件可根据测定需求调整。气固萃取法可在饱和量以内用于不同类型载药多孔材料释放性能比较。
    13  辣木叶水提物对油酸钠-钠棕榈酸酯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伍卫红,黄燕秋,李嘉俊,敬美莲,黄永昌,杨卓凡,张子恒,燕宇轩,宣攒威,胡巨豪,杨舒乔,周红祖,余惠旻
    2023, 46(10):2152-215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11
    [摘要](615) [HTML](0) [PDF 13.46 M](1020)
    摘要:
    目的 探讨辣木叶水提物(MOLAE)对脂肪堆积人HepG2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 制备MOLAE冻干粉;通过CCK-8法检测油酸钠-钠棕榈酸酯(O-P)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油红O染色检测O-P对细胞脂质堆积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O-P对细胞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的影响,筛选O-P诱导HepG2细胞脂质代谢异常模型的作用浓度及时间;CCK-8法检测辛伐他汀、MOLAE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安全作用浓度;设立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阳性药,15 μmol·L-1)组和MOLAE(3.125、6.250、12.500、25.000、50.000 μg·mL-1)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给予0.4-0.2 mmol·L-1的O-P诱导细胞脂质沉积,诱导3 h后开始给药,干预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中脂滴形成情况,试剂盒法测定细胞中TG、TC、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确定造模方式为:0.4-0.2 mmol·L-1的O-P作用HepG2细胞3 h后开始给药;10、15 μmol·L-1的辛伐他汀和3.125~100.000 μg·mL-1的MOLAE作用于HepG2细胞24、48 h后,不影响细胞活力。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的MOLAE(3.125、6.250、12.500、25.000、50.000 μg·mL-1)均能降低TG、TC、MDA水平(P<0.05、0.01),显著升高GSH、SOD水平(P<0.05、0.01)。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辛伐他汀组和MOLAE组(12.5、25.0 μg·mL-1)脂滴堆积现象均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MOLAE能够降低O-P诱导的HepG2细胞中TG、TC水平,提高GSH、SOD水平和降低MDA水平,减少细胞中脂质堆积的现象。
    14  nNOS抑制剂亚胺基烯丁基-L-鸟氨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周露,李冰艳,顾霞飞,唐广胜
    2023, 46(10):2159-216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12
    [摘要](229) [HTML](0) [PDF 4.38 M](860)
    摘要:
    目的 探讨nNOS选择性抑制剂亚胺基烯丁基-L-鸟氨酸(L-VNIO)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构建SD大鼠离体心脏I/R模型和H9c2细胞缺氧/复氧(H/R)模型;nNOS抑制剂L-VNIO(10 μmol·L-1)持续给药整个再灌注或复氧过程。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流式细胞术检测H9c2细胞凋亡率;Fluo-3/AM Ca2+荧光探针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H9c2细胞内Ca2+浓度;试剂盒法测定离体心脏灌流液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水平以及H9c2细胞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离体心脏提取肌浆网,试剂盒法检测肌浆网Ca2+-ATP酶(SERCA)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肌浆网SERCA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离体心脏中受磷蛋白(PLB)和兰尼碱受体2(RyR2)蛋白表达水平和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I/R或H/R模型组相比,L-VNIO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LDH、MDA水平,提高SOD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I/R或H/R模型组相比,L-VNIO组明显降低细胞内Ca2+超载,增高PLB磷酸化水平,降低RyR2磷酸化水平,增强SERCA活性(P<0.05)。结论 nNOS抑制剂L-VNIO可以减轻I/R损伤,机制与调节Ca2+转运相关蛋白而降低I/R引起的Ca2+超载相关。
    15  头孢托仑匹酯超饱和自乳化颗粒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巨鲜婷,王颖
    2023, 46(10):2165-217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13
    [摘要](554) [HTML](0) [PDF 1.48 M](981)
    摘要:
    目的 制备添加了沉淀抑制剂的头孢托仑匹酯超饱和自乳化释药系统(CEFP-S-SEDDSs)及其颗粒剂,并评价其质量。方法 通过溶解度实验和伪三元相图确定头孢托仑匹酯自乳化释药系统(CEFP-SEDDSs)的处方组成及比例,并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E5)作为沉淀抑制剂,制备得到CEFP-S-SEDDSs;采用硅酸铝镁作为载体固化CEFP-SSEDDSs,并与其他辅料混合制备成CEFP-S-SEDDSs颗粒剂;评价CEFP-S-SEDDSs颗粒剂的理化性质——热力学稳定性、自乳化效果、稀释稳定性、微观形态;比较CEFP-S-SEDDSs颗粒剂和市售头孢托仑匹酯颗粒剂的体外溶出度。结果 CEFPSEDDSs的处方组成:单亚油酸甘油酯(Maisine CC)为油相,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Solutol HS15)为乳化剂,二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 HP)为助乳化剂,配比为6∶2∶2。CEFP-S-SEDDSs及其颗粒剂经pH 1.2盐酸溶液稀释后均形成的微乳呈球状,分散性良好,其形成的微乳粒径分别为(104.6±3.7)、(139.5±3.8)nm,分散性指数(PDI)分别为(0.174±0.009)和(0.208±0.012),Zeta电位分别为(-13.6±0.6)mV和(-13.4±0.3)mV。CEFP-S-SEDDSs颗粒剂在pH 1.2盐酸介质溶液中溶出速度与市售头孢托仑匹酯颗粒剂相当;但当介质溶液pH值升高至6.8后,市售CEFP颗粒剂中的药物浓度急剧下降,大量药物以沉淀形式析出,CEFP-S-SEDDSs颗粒剂仅有少部分以沉淀形式析出。结论 CEFP-SSEDDSs颗粒剂能够有效抑制因pH值变化而导致CEFP析出沉淀,有望促进药物充分吸收,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16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水溶性姜黄素制剂抗血栓和抗炎活性研究
    李宏龙,王明明,金子恒,徐小松,王迪,於春峰
    2023, 46(10):2172-217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14
    [摘要](708) [HTML](0) [PDF 16.96 M](985)
    摘要:
    目的 基于斑马鱼模型探究水溶性姜黄素制剂对血栓形成和炎症消退的作用。方法 随机挑选受精后3 d的斑马鱼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水溶性姜黄素制剂(姜黄素质量分数为10%,125、250、500、1 000、2 000 μg·mL-1)组、普通姜黄素(姜黄素质量分数为95%,125、250、500、1 000、2 000 μg·mL-1)组,每组30尾。除对照组外,其余组使用花生四烯酸、脂多糖、五水合硫酸铜分别诱导建立血栓、细菌性炎症和神经性炎症模型。通过观察分析斑马鱼红细胞染色强度和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个数来评价水溶性姜黄素制剂抑制血栓形成和抗炎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斑马鱼心脏红细胞染色强度明显减少(P<0.001)、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个数明显增多(P<0.001);与模型组比较,水溶性姜黄素制剂≥250 μg·mL-1质量浓度时能显著抑制血栓形成、消退炎症,主要表现为斑马鱼心脏红细胞染色强度显著升高(P<0.001)、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个数明显减少(P<0.05、0.01、0.001);姜黄素在≥1 000 μg·mL-1时能显著抑制血栓形成(P<0.01、0.001),≥500 μg·mL-1时能显著消退炎症(P<0.05、0.01、0.001)。姜黄素为水溶性姜黄素制剂给药浓度2~8倍的条件下,才能达到相同的抑制血栓和炎症形成的效果。结论 与普通姜黄素组比较,在相同给药浓度下,水溶性姜黄素制剂具有更好的抑制血栓形成和抗炎作用。
    17  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对大鼠膝骨关节炎的影响
    闫文鑫,张烨,郭景玥,李莹莹,袁亚茹,邸志权
    2023, 46(10):2179-218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15
    [摘要](544) [HTML](0) [PDF 4.44 M](941)
    摘要:
    目的 研究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MSCsI)对手术法诱导的大鼠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自70只大鼠中随机取8只为假手术组,其余62只动物均进行右侧膝关节单侧手术造模。术后4周,进行X光检查并进行K-L评分,选择模型成功、状态良好的模型动物40只,根据K-L评分随机分为模型组、玻璃酸钠(阳性药,每关节腔0.5 mg玻璃酸钠注射液)组和MSCsI低、中、高剂量(每关节腔1.5×105、5.0×105、1.5×106个细胞)组,每组8只。分组后次日开始,玻璃酸钠组每周1次,其余各组每2周1次,关节腔内注射给药,持续5周,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使用X射线机检测大鼠膝关节病变;给药后记录大鼠行为学及痛阈变化;剖杀时记录关节软骨大体评分;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I型胶原C端肽(CTX-Ⅱ)、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取膝关节组织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组织损伤。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MSCsI高剂量显著降低大鼠X光评分(P<0.05)、降低大鼠关节软骨大体观察评分(P<0.05);给药4周后,MSCsI低、中、高剂量显著降低大鼠行为学评分(P<0.05、0.01),中、高剂量显著升高大鼠痛阈值(P<0.01);MSCsI低剂量显著降低血清中IL-1β水平、升高TGF-β水平(P<0.05),中剂量显著降低血清中IL-1β、IL-6、CTX-Ⅱ水平、升高TGF-β水平(P<0.05、0.01),高剂量显著降低血清中IL-1β、IL-6、CTX-Ⅱ、PGE2水平、升高TGF-β水平(P<0.05、0.01);HE染色结果显示,MSCsI各剂量能有效减轻模型大鼠组织病理学改变,滑膜、软骨及软骨下骨病变较轻;甲苯胺蓝染色显示,MSCsI各剂量可减小模型大鼠软骨基质损伤。结论 MSCsI每2周1次关节腔内注射对手术诱导的大鼠膝骨关节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18  HPMEC-ELSD法检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大分子物质
    李莉,李春,王江辉,孙伟,苏小琴,尚献召,李兵,张磊,鞠爱春
    2023, 46(10):2186-219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16
    [摘要](619) [HTML](0) [PDF 1.55 M](983)
    摘要:
    目的 建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中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1.0×104)的高效分子排阻色谱-蒸发光散射(HPMEC-ELSD)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超滤离心方法(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3 000,转速为4 000 r·min-1)对供试品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进行分离富集。色谱条件为:检测器ELSD,Ultrahydrogel 500与Ultrahydrogel 250色谱柱串联,流动相0.02%甲酸水溶液,流动相体积流量0.6 mL·min-1,柱温35℃,进样量10 μL,压缩空气体积流量2.5 L·min-1,漂移管温度105℃,不分离模式,增益1。结果 该方法空白无干扰,专属性良好;精密度、重复性、加样回收率均良好;右旋糖酐在相对分子质量2 700~36 800线性良好,回归方程为Y=-0.220 5 X+10.247 0(R2=0.994 5);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50 h稳定性良好;不同流动相、流动相体积流量、柱温、压缩空气体积流量、漂移管温度等的耐用性良好。17批SAFI均未检出大分子物质。结论 建立的HPMEC-ELSD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SAFI中大分子物质的检测。
    19  生脉类制剂生产过程中红参、麦冬、五味子固体废弃物组合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郭晓彤,倪秀一,李汶泽,万梅绪,张燕欣,李智,李德坤,叶正良
    2023, 46(10):2193-220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17
    [摘要](296) [HTML](0) [PDF 1.26 M](1134)
    摘要:
    目的 以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生产过程中弃去的固体废弃物为例,探讨生脉类制剂生产过程中红参、麦冬、五味子固体废弃物组合(SMGFW)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80只SPF级ICR雄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和SMGFW低、中、高剂量(0.86、1.71、3.43 g·kg-1)组,每组70只。通过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绵羊红细胞(SRBC)诱导小鼠足跖增厚实验、抗体生成细胞检测实验、半数溶血值(HC50)测定实验、碳廓清实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半体内法)和NK细胞活性测定实验(乳酸脱氢酶测定法)评价SMGFW增强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MGFW低剂量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显著增加(P<0.001);SMGFW中剂量组小鼠脾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率显著增加(P<0.001),小鼠足跖差值显著增加(P<0.001),小鼠溶血空斑数显著增加(P<0.001),小鼠血清抗体水平显著增加(P<0.001),小鼠碳廓清吞噬指数显著增加(P<0.05),小鼠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吞噬百分率显著增加(P<0.001),吞噬指数显著增加(P<0.001),小鼠NK细胞活性显著增加(P<0.001);SMGFW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增加值显著降低(P<0.01),小鼠足跖差值显著增加(P<0.001),小鼠溶血空斑数显著增加(P<0.001),小鼠血清抗体水平显著增加(P<0.001),小鼠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吞噬百分率显著增加(P<0.05),吞噬指数显著增加(P<0.01),小鼠NK细胞活性显著增加(P<0.01)。结论 生脉类制剂生产过程中红参、麦冬、五味子固体废弃物组合具有增强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使用阿兹夫定的合理性及安全性分析
    陈龙,刘明佳,罗旋,刘恩泽,丁楠楠
    2023, 46(10):2201-220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18
    [摘要](503) [HTML](0) [PDF 1.32 M](802)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阿兹夫定片的使用合理性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襄阳市中心医院2022年1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因COVID-19住院且使用阿兹夫定片的患者进行全样本点评,从药物适应证、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用药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评价用药合理性,同时考察用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估用药安全性。结果 使用阿兹夫定片的患者共计284例,其中122例用药不合理,不合理率42.96%。不合理用药共发生179例次,适应证不适宜74例次(26.06%),用法用量不适宜70例次(24.65%),联合用药不适宜24例次(8.45%)。使用阿兹夫定片患者中77例(27.11%)在用药后共发生151项不良事件,其中血小板计数改变、乳酸升高、总胆汁酸升高及胃肠不适最常见。点评结果为“不合理”的病例不良事件发生率(35.25%)显著高于点评结果为“合理”的病例(20.99%)。结论 阿兹夫定片临床用药存在不合理情况,且不合理用药与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应用时应加强监管和干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21  75岁以上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应用阿兹夫定安全性研究
    智俊娜,吴玲,谈震,窦毓,曲国红
    2023, 46(10):2208-221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19
    [摘要](357) [HTML](0) [PDF 1.26 M](893)
    摘要:
    目的 探讨阿兹夫定治疗75岁以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医院电子病例系统收集2022年12月—2023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应用阿兹夫定治疗的≥75岁COVID-19患者病例资料,对阿兹夫定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名称、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关联性评价等)以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纳入7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有28例(37.8%)。28例患者中,消化系统症状者20例(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10例、腹泻7例、恶心呕吐2例、淀粉酶升高1例),血液系统不良反应6例(血小板升高),泌尿系统(肌酐升高)3例,心血管系统症状(心动过速)2例,电解质紊乱1例;其中2例患者同时出现2个系统症状,分别为消化系统合并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合并心血管系统以及2例患者发生消化系统2个症状。发生1级不良反应26例(92.8%),2级1例(3.6%),严重不良反应患者1例(3.6%)。其中2例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1例为不能耐受恶心呕吐停药,1例为严重肝功能损伤停药。结论 阿兹夫定治疗75岁以上老年COVID-19患者安全性较好,主要表现为轻微的消化系统症状,以肝功能异常、腹泻较为多见。
    22  天津地区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中药汤剂用药规律分析
    张慧琪,谢云雪,刘旻,赵启亮,范爽,陈明虎,刘春荣,刘奉云,蔡文欣,安然
    2023, 46(10):2214-222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20
    [摘要](565) [HTML](0) [PDF 2.01 M](771)
    摘要:
    目的 总结天津地区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中医汤剂用药规律。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5月天津市海河医院收治的境外输入轻型/普通型COVID-19病例,纳入中医治疗有效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录入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中药处方等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归纳中药使用频次、高频中药药对和药簇、中医聚类处方。结果 纳入患者224例,中药汤剂处方224首,涉及中药148味,高频中药35味,药性温(1 730次,41.79%)、药味苦(2 433次,39.23%)、入肺经(3 094次,30.19%)、清热药(990次,23.93%)和化痰止咳平喘药(807次,19.51%)使用频次最多;茯苓+陈皮、半夏+陈皮和虎杖+陈皮是常见的药对;茯苓+陈皮+虎杖和半夏+陈皮+虎杖是常见的角药;得出6组中药药簇和6类中医聚类处方。结论 初步归纳出6类药簇和6个聚类处方,用于COVID-19各型各证的选方和加减,为中医治疗COVID-19提供临床选方用药参考。
    23  基于循证医学的《儿童中成药研发目录建议清单》研究
    张喜莲,马融,戎萍,闫慧敏,陈朝远,刘璇,郑子琦,王辉,李彩云
    2023, 46(10):2222-223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21
    [摘要](670) [HTML](0) [PDF 3.85 M](1190)
    摘要:
    目的 制定《儿童中成药研发目录建议清单》,为促进儿童中药创新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儿科领域临床优势病种为切入点,以儿童中成药“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文献计量法、专家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论证会等循证医学方法,立足国家中药研发制度,系统梳理儿童中成药应用现状,儿科临床疾病诊疗需求及现有人用经验等,形成清单证据体。结果 制定了涉及10个系统包含22个优势病种的《儿童中成药研发目录建议清单》。整体上明确了儿童中成药新药的两大研发思路:一是老药新用,增加完善儿童用法用量;二是进行新药研发。结论 《儿童中成药研发目录建议清单》的制定为儿童用药不足的关键问题提出方向性的解决策略,有力地推动儿童中成药新药的研发上市。
    24  康艾注射液对晚期大肠癌化疗患者有效性及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
    张聪伟,刘金响,吕小龙,杜晓泉,樊振,李龙梅
    2023, 46(10):2231-224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22
    [摘要](462) [HTML](0) [PDF 1.40 M](891)
    摘要:
    目的 系统分析康艾注射液治疗晚期大肠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康艾注射液治疗晚期大肠癌化疗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4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0项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康艾注射液治疗组可提高患者临床总缓解率[RR=1.34,95% CI(1.23,1.45),P<0.01],降低肝损伤发生率[RR=0.38,95% CI(0.29,0.49),P<0.01]、肾损伤发生率[RR=0.43,95% CI(0.24,0.78),P=0.08];白细胞下降发生率[RR=0.67,95% CI(0.57,0.79),P<0.01]、血小板下降发生率[RR=0.73,95% CI(0.53,1.00),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RR=0.46,95% CI(0.37,0.57),P<0.01]、腹泻发生率[RR=0.55,95% CI(0.36,0.85),P=0.007]、神经毒性发生率[RR=0.54,95% CI(0.38,0.77),P=0.000 6]、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上升率[RR=1.56,95% CI(1.30,1.87),P<0.01]。结论 康艾注射液对肠癌晚期化疗患者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降低肝肾损伤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不能有效提升血小板水平,未来仍需进一步评估。
    25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张杰,谢星星,范小冬,骆洪
    2023, 46(10):2243-225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23
    [摘要](323) [HTML](0) [PDF 1.23 M](1201)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血流感染危险因素,为各级医疗机构预防MRSA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6月6日,收集国内外MRSA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篇病例对照研究,涉及感染危险因素49个。结果显示年龄(年龄≥65、60岁),医院感染,合并脑梗死、慢性肝胆疾病、消化性溃疡、感染性休克、肺部感染,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气管插管,入住ICU,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糖肽类、第3代头孢菌素类,感染来源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腹腔、导管、感染来源大于2个部位,住院时间,MRSA血流感染组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血流感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SA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多,临床诊疗活动中应重视患者基础疾病,规范化进行侵入性操作,重视病区环境的消杀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动态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根据危险因素制定感控策略,从而降低MRSA血流感染发生率。
    26  参附注射液近40年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廉坤,李鑫,胡思远,匡慧芳,陈明远,李琳,胡志希
    2023, 46(10):2251-226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24
    [摘要](609) [HTML](0) [PDF 4.00 M](1020)
    摘要:
    目的 通过可视化图谱客观、定量分析参附注射液的研究现状和热点方向,为今后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分别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Web ofScience核心合集从建库至2023年5月6日收录的参附注射液研究文献,采用人工阅读的方法完成文献数据除重和筛选,使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国家、机构和作者合作情况系统分析,绘成关键词共现图、聚类图和突现性分析图。结果 经删选后纳入中文文献3 456篇、英文文献159篇,年发文量均呈波动型。中国为频数最大且中心性最高的国家。对中文文献分析发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是频数最高的机构;李春盛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频数最高的关键词为“心力衰竭”;中心性最大的关键词是“临床疗效”;产生了10个聚类,大致分为5个方面;突现词有15个,其中“脓毒症”的突现性最高。对英文文献分析发现:Capital Med Univ(首都医科大学)是频数最大、中心性最高的机构;Li Chunsheng(李春盛)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Shenfu Injection(参附注射液)是频数最大、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生成了8个聚类;突现词有17个,其中cardiac arrest(心脏骤停)突现性最高。结论 参附注射液主要适应证为心力衰竭、脓毒症、心脏骤停和重症肺炎等,主要药理作用为抗炎、抗凋亡、改善氧化应激和免疫功能等,主要研究方法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大小鼠动物实验等。
    27  皮肤类器官与皮肤芯片在药品及化妆品原料毒性测试中的应用进展
    林铌,罗飞亚,张凤兰,周晓冰,余振喜,王钢力,路勇
    2023, 46(10):2262-226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25
    [摘要](664) [HTML](0) [PDF 1.21 M](1366)
    摘要:
    随着药品及化妆品新原料和新剂型的不断出现,亟需能够满足当代药品及化妆品新原料测试需求的新模型新方法。介绍了药品及化妆品原料毒性测试中的体外皮肤模型发展现状,列举了皮肤类器官和皮肤芯片在药品、化妆品原料毒性测试中的应用实例,并结合我国法规和监管现状对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模型的验证及标准化提出了建议,最后对皮肤类器官和皮肤芯片作为原料毒性测试工具可能在监管决策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此类新型复杂体外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建议。
    28  石斛属菲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潇,柳航,周琳,杨奕,葛卫红
    2023, 46(10):2270-227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26
    [摘要](475) [HTML](0) [PDF 1.27 M](1254)
    摘要:
    菲类化合物是石斛属植物的特征成分之一,可分为简单菲、二氢菲、双菲及菲醌(酮)等菲衍生物4种类型。综述了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束花石斛、细茎石斛、流苏石斛、密花石斛、鼓槌石斛、曲轴石斛、石斛兰和绒毛石斛10种石斛属植物中毛兰菲、鼓槌菲、杓兰素等20个菲类活性成分,并介绍其抗肝纤维化、抗肿瘤、抗炎、抗氧化、降血糖等药理活性,希望为该属植物的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9  白藜芦醇抗肺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房立源,王润兮,方宇航,张英
    2023, 46(10):2277-228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27
    [摘要](584) [HTML](0) [PDF 2.98 M](1268)
    摘要:
    白藜芦醇是天然化合物,属于非黄酮类的多酚化合物,存在于多种植物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肺癌作用。白藜芦醇可以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表达、抑制无氧糖酵解和干扰相关信号通路转导等方面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通过下调金属蛋白酶(ADAM)、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等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抗肿瘤血管生成、通过激活死亡受体途径和线粒体受体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通过抑制耐药基因逆转靶向药物耐药和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而发挥抗肺癌活性。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白藜芦醇抗肺癌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抗肺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30  应用全切片图像进行毒性病理学同行评议的研究进展
    周围,邱爽,陈珂,岑小波,胡春燕
    2023, 46(10):2284-228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3.10.028
    [摘要](630) [HTML](0) [PDF 1.06 M](1016)
    摘要:
    全切片图像是通过数字切片扫描仪将整个组织切片扫描生成的二维图像,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病理学教学、组织切片讨论、科研等领域。参照美国毒性病理学会(STP)对全切片图像在诊断中的应用建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关于使用全切片图像进行病理学同行评议的指导原则,对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条件下应用全切片图像进行毒性病理学同行评议的工作流程、内容和要求进行相关总结。同时结合中国合同研究组织(CRO)采用全切片图像开展毒性病理学评价进行概述,以期提升我国毒性病理学评价和病理学同行评议工作的规范性与专业水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