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5卷第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2, 45(9):0-0.
    [摘要](125) [HTML](0) [PDF 1.60 M](330)
    摘要:
    2  目录
    2022, 45(9):0-0.
    [摘要](114) [HTML](0) [PDF 1.06 M](341)
    摘要:
    3  血必净注射液对多种病毒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张美琦,王浩嘉,李艺颖,王靳勇,王雪娇,王遥,贾鑫
    2022, 45(9):1697-170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01
    [摘要](776) [HTML](0) [PDF 3.11 M](391)
    摘要:
    目的 在细胞水平评价血必净注射液(简称血必净)对水疱性口炎病毒(VSV)、甲型流感病毒(H1N1)、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等多种病毒复制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免疫系统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CCK-8法检测血必净对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血必净对VSV-eGFP、H1N1、HSV-1复制的影响;利用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血必净对病毒引起的细胞死亡的影响;qRT-PCR检测血必净对干扰素(IFN)及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mRNA水平的影响,以及其对病毒引起的促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血必净以剂量相关方式抑制VSV、H1N1及HSV-1等病毒的复制(P<0.001),并显著减少病毒诱发的细胞死亡(P<0.05);血必净能有效降低病毒感染诱导的IL1Β、IL6、TNFΑ基因的表达(P<0.05),并抑制IFIT1、IFIT2等ISGs的表达(P<0.05)。结论 血必净能在体外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降低病毒诱导的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其抗病毒的机制可能独立于Ⅰ型IFN信号通路。
    4  隐丹参酮体外抗病毒作用及机制研究
    成翠芹,马文福,李琪琪,孔令东,谢芳,贾鑫,王遥
    2022, 45(9):1706-171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02
    [摘要](710) [HTML](0) [PDF 4.66 M](424)
    摘要:
    目的 探索隐丹参酮在细胞水平的抗病毒作用,从药物调控宿主抗病毒免疫角度,阐释隐丹参酮抑制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隐丹参酮对水疱性口炎病毒(VSV)、甲型流感病毒(H1N1)、脑心肌炎病毒(EMCV)、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复制的影响。基于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结合qRT-PCR、流式细胞术,分析隐丹参酮抗病毒的作用机制。在干扰素受体IFNAR1敲除A549细胞(Ifnar1-/-A549)中,检测I型干扰素(IFN-I)通路对隐丹参酮抗病毒功能的影响。结果 隐丹参酮显著抑制VSV、H1N1、EMCV和HSV-1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前期和进入后阶段发挥抗病毒作用,对病毒吸附过程无影响;通过GSEA分析结合qRT-PCR验证,证明隐丹参酮促进IFN-I信号通路的激活;在Ifnar1-/-A549细胞中,隐丹参酮的抗病毒功能受到抑制。结论 隐丹参酮通过促进IFN-I信号通路激活抑制多种病毒复制。
    5  四逆散方中甘草在巨噬细胞中诱导I型干扰素应答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李硕,蔡雅洁,白金钊,辜一情,刘闰平
    2022, 45(9):1716-172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03
    [摘要](649) [HTML](0) [PDF 1.82 M](380)
    摘要:
    目的 在巨噬细胞中确定四逆散中具有I型干扰素(IFN-I)调控作用的中药,并探究其具体作用靶点及主要作用成分。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四逆散组方药材柴胡、枳实、白芍、甘草水提物对IFN-I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CCK-8法检测甘草水提物对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qRT-PCR法检测甘草水提物对IFNα2诱导的干扰素诱导基因(ISGs)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甘草水提物对IFNα2诱导的JAK1、TYK2、STAT1、STAT2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qRT-PCR法检测甘草水提物中单体成分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素、甘草素、18β甘草次酸对IFNα2诱导的ISGs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四逆散组方药材柴胡、枳实、白芍各水提物对IFNα2诱导的Isg15Ifit1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而甘草水提物显著增加了IFNα2诱导的Isg15Ifit1的基因表达水平(P<0.01、0.001);甘草水提物显著增加了IFNα2诱导的JAK1、TYK2、STAT1、STAT2蛋白磷酸化(P<0.05、0.01、0.001);甘草水提物中18β-甘草次酸能够显著增强IFNα2诱导的Isg15Ifit1的mRNA表达(P<0.001)。结论 甘草水提物能够显著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并诱导IFN-I下游ISGs的表达,具有较强的固有免疫激活作用。18β-甘草次酸可能是甘草水提物发挥激活IFN-I通路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6  肝细胞癌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李靖华,杨丽惠,胡凯文,王婧筱
    2022, 45(9):1725-173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04
    [摘要](548) [HTML](0) [PDF 1.14 M](510)
    摘要:
    原发性肝癌是中国癌症第2大死因,其中肝细胞癌占80%~90%,各种治疗方法疗效欠佳,总体生存期较短。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核心的免疫治疗在肝细胞癌临床研究中表现出较好疗效,并获得相关指南支持。对于晚期肝细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单药或双药联用,可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早期和中期肝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联合局部治疗。此外,免疫细胞治疗也逐渐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就肝细胞癌免疫治疗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7  儿童中成药的精准治疗
    马融,戎萍,张喜莲
    2022, 45(9):1735-173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05
    [摘要](660) [HTML](0) [PDF 1.13 M](375)
    摘要:
    针对目前儿童中成药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的“六少”“三多”等现象,提出儿童中成药的使用要力求精准。精准治疗包含3方面的内容:即精准定位、精准评价和精准研发。精准定位是指药物治疗的西医病种应明确,中医证型要清楚;标明是治疗药物还是辅助治疗药物;特别是目前中成药大多是西医生在使用,所以,既要阐明中医的证候,更要明确可改善的症状。精准评价是利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全面、系统、准确地评价药物干预的节点,解决的具体问题;在患儿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客观评价成人药治疗儿童疾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精准研发要“有为、有所不为”,对于儿童发病率比较高、中医治疗效果比较好、目前已上市的中成药品种比较少的疾病,要重点研发;对于有些虽然是常见病,但目前已上市的中成药品种较多的情况下,要少研发;特别是对于没有创新和突破的品种,尽量不研发。
    8  治疗肌少症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的关键问题
    柴永利,张禹杰,岑俊,詹云帆,元唯安
    2022, 45(9):1739-174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06
    [摘要](471) [HTML](0) [PDF 1.10 M](526)
    摘要:
    肌少症是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重大疾病,研发有效治疗新药是当前肌少症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是截至目前还没有公认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中医药在肌少症治疗领域打下较好的基础,基于中医理论、临床人用经验及肌少症现代医学研究发掘有效中药复方、中药有效成分是极具潜力的方向。在综合国内外肌少症治疗研究指南基础上,就中药治疗肌少症的临床定位、诊断标准、目标人群选择、疗效评价、干预及随访周期、对照组选择、质量控制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提高并规范我国肌少症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水平。
    9  EMA对儿科治疗细菌性感染药物评价的特殊临床数据要求
    萧惠来
    2022, 45(9):1746-175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07
    [摘要](177) [HTML](0) [PDF 1.15 M](415)
    摘要: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于2022年5月发布了“治疗细菌性感染药物评价指导原则”及其对儿科特殊临床数据要求的补编,旨在指导治疗儿科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的临床开发方案的设计。该补编阐明了对儿科治疗细菌性感染药物临床研究的特殊要求,说明了为达到全身效应的全身给药和为达到局部效应的局部或口服给药的设计要点和在少数需要单独儿科人群疗效研究的具体疾病的研究设计要点,特别说明了对药动学研究和疗效研究患者选择的要求。还详细说明了可在年龄亚群间外推和不能外推疗效的感染性疾病。另外还说明了其安全性研究应考虑的问题。而我国还没有类似的指导文件。详细介绍该补编主要内容,希望对中国儿童用抗菌药的临床研发有直接帮助,并对目前促进儿童用药研发创新的举措有益。
    10  血栓通注射液抗博来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药效学研究
    王慧颖,李晗,宋玲,高云航,陈明,严灿梅,陈腾飞,吕林艳,叶祖光,张广平
    2022, 45(9):1753-176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08
    [摘要](556) [HTML](0) [PDF 38.27 M](439)
    摘要:
    目的 研究血栓通注射液抗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模型大鼠的药效学。方法 将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吡非尼酮(阳性药,50 mg · kg-1)组和血栓通注射液低、中、高剂量(注射液原液1、2、4 mL·kg-1)组,每组30只,采用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方法制备肺纤维化大鼠模型,于造模24 h后各给药组ip给药,并分别在造模7、14、28 d取材。观察大鼠一般状态、体质量、肺系数;应用DSI/BUXCO监测系统检测肺功能指标潮气量、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变化;进行HE与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肺组织中I型胶原(COL-Ⅰ)和纤维黏连蛋白(FN)的水平。结果 通过对大鼠的一般情况观察,发现给予血栓通注射液后,肺纤维化模型大鼠的活动和精神状态均有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吡非尼酮组、血栓通注射液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增加(P<0.01、0.001),大鼠肺系数显著降低(P<0.05、0.01、0.001)。肺功能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造模7 d时血栓通注射液中剂量显著上调动态肺顺应性(P<0.01);造模14 d时血栓通注射液高剂量显著降低气道阻力(P<0.05)和上调动态肺顺应性(P<0.01);造模28 d时吡非尼酮和血栓通注射液中剂量均显著上调动态肺顺应性(P<0.01)。HE及Masson结果显示,吡非尼酮组、血栓通注射液组的肺纤维化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造模7 d时吡非尼酮组、血栓通注射液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中的FN显著降低(P<0.01、0.001),吡非尼酮组COL-Ⅰ水平显著降低(P<0.001);造模14 d时吡非尼酮组和血栓通注射液中、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中的COL-Ⅰ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吡非尼酮组FN显著降低(P<0.05);造模28 d时吡非尼酮组和血栓通注射液中、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中的COL-Ⅰ、FN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0.001)。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可改善肺纤维化模型大鼠肺功能与肺部形态学病变,降低肺组织中COL-Ⅰ和FN水平,对肺纤维化大鼠产生保护作用。
    11  逍遥散对抑郁大鼠行为学及骨骼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冀翠,韩雨梅,赵伟迪,刘相玉,令狐婷,田俊生,秦雪梅
    2022, 45(9):1763-176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09
    [摘要](587) [HTML](0) [PDF 2.67 M](386)
    摘要:
    目的 观察逍遥散对抑郁大鼠行为学及其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文拉法辛(给予盐酸文拉法辛胶囊35 mg·kg-1)组和逍遥散(生药21.2 g·kg-1)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采用孤养结合28 d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建立抑郁模型,造模同时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28 d。对大鼠的体质量、糖水偏爱率及旷场实验中的直立次数、穿越格数进行评价;在透射电镜下观察骨骼肌线粒体结构,试剂盒法检测骨骼肌线粒体中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MRCC)I、Ⅱ、III、IV、V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显著减缓、糖水偏爱率、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显著减少(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文拉法辛组和逍遥散组造模第3、4周大鼠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0.01),文拉法辛组造模第2、3周和逍遥散组造模第1~4周大鼠糖水偏爱率显著升高(P<0.05、0.01),文拉法辛组造模第1、3、4周和逍遥散组造模第3、4周大鼠直立次数显著增加(P<0.05、0.01),文拉法辛组造模第1~4周和逍遥散组造模第3、4周大鼠穿越格数显著增多(P<0.05、0.01)。透射电镜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数目减少、空泡变性及形态肿胀;与模型组比较,文拉法辛组和逍遥散组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损伤较轻。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中的MRCC Ⅰ、Ⅱ、Ⅲ、Ⅳ、Ⅴ和ATP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文拉法辛组MRCC Ⅰ、Ⅱ、Ⅳ水平,逍遥散组MRCC Ⅰ、Ⅱ、Ⅲ、Ⅳ、Ⅴ和AT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抑郁大鼠出现骨骼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损伤,可能是引起抑郁大鼠产生疲劳的原因之一;逍遥散可通过保护骨骼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进而改善大鼠抑郁症状。
    12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恢复脑缺血早期血流改善远期运动功能的作用研究
    王芳,金博文,王玉,李德坤,鞠爱春,庄朋伟,郭虹,张艳军
    2022, 45(9):1770-177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10
    [摘要](456) [HTML](0) [PDF 6.41 M](395)
    摘要:
    目的 考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对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用药的可行性,明确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血流的变化及其与远期运动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SAFI (21 mg·kg-1)组。SAFI组根据不同给药时机又分为3个亚组,分别是再灌后立即给药组(SAFI 0周)、再灌后1周给药组(SAFI 1周)、再灌后2周给药组(SAFI 2周),每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ip 7 d,为保持一致性,其余时间均ip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分别ip等量生理盐水。采用线栓法构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通过观测大鼠一般状态、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考察SAFI急性期给药的药效作用;利用激光多普勒技术检测大鼠局部脑血流量(rCBF);通过转棒实验和步态实验分析大鼠的运动能力;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评估不同时间点的脑血流变化与远期运动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SAFI 0周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1),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rCBF显著提升(P<0.05、0.01),死亡率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SAFI 0周组大鼠在转棒仪上跌落潜伏期显著增加(P<0.05、0.01),SAFI 0周组大鼠在步态仪上运动速度显著增加(P<0.01),四肢的摆动时间、站立时间和步态周期显著下降(P<0.05、0.01),四肢(除左后肢外)的步幅显著增加(P<0.05、0.01)。与SAFI 1、2周组比较,SAFI 0周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死亡率降低,rCBF显著升高(P<0.05、0.01),明显促进了神经行为学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的脑血流恢复与远期运动功能呈线性相关。结论 SAFI在缺血急性期给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脑缺血后梗死周边区域血流恢复对远期运动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13  基于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抑制探讨二蒽酮的潜在肝毒性
    汪祺,杨建波,文海若,马双成
    2022, 45(9):1779-178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11
    [摘要](211) [HTML](0) [PDF 2.14 M](377)
    摘要:
    目的 基于胆红素代谢酶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靶点评价何首乌中二蒽酮类成分的潜在肝毒性。方法 采用Discovery Studio 2.5软件的From Receptor Cavities模块对UGT1A1酶蛋白空腔进行自动识别,将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trans-EMD)、顺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cis-EMD)与UGT1A1酶蛋白进行对接,确定待测单体与酶蛋白的作用方式以及连接的紧密程度;应用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加入底物胆红素对照品溶液,评价trans-EMD、cis-EMD(0.037、0.110、0.330、0.990、2.970 μg·mL-1)对UGT1A1酶的作用,同时启动Ⅰ、Ⅱ相代谢,以表观抑制常数(Ki)为评价指标;CCK-8法检测trans-EMD、cis-EMD(0.04、0.10、0.30、1.00、3.00 μg·mL-1)作用24 h对HepaRG细胞的毒性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检测trans-EMD、cis-EMD(0.04、0.30、3.00 μg·mL-1)作用24 h对HepaRG细胞UGT1A1 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 分子对接实验显示trans-EMD、cis-EMD可与UGT1A1结合于site F,2个化合物10或10'位不同氢键构型可引起化合物空间构型的改变,影响其与UGT1A1的结合强弱;体外酶抑制实验表明trans-EMD、cis-EMD对UGT1A1酶均表现出竞争型抑制作用,抑制作用较强;细胞毒性实验表明trans-EMD(IC50为1.333 μg·mL-1)和cis-EMD(IC50为1.715 μg·mL-1)均表现出较明显的HepaRG细胞毒性,IC50值较小;与对照组比较,trans-EMD和cis-EMD 0.30、3.00 μg·mL-1均可显著下调UGT1A1 mRNA表达水平(P<0.05),且作用存在浓度相关性。结论 具有大黄素(10→10')大黄素或大黄素(10→10')大黄素母核结构的二蒽酮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潜在肝毒性的化合物,其毒性作用可能与抑制胆红素代谢酶UGT1A1相关。
    14  高内涵筛选技术联合多能性基因Oct4、Sox2Nanog检测建立药物胚胎毒性快速筛查方法
    鲁娣,宋殿荣,张崴,郭洁,王雅楠,杜文欣
    2022, 45(9):1786-179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12
    [摘要](597) [HTML](0) [PDF 5.68 M](369)
    摘要:
    目的 通过高内涵筛选技术评价测试药对PA-1细胞的增殖毒性,并联合分化毒性的评价指标——多能性基因(Oct4、Sox2Nanog)表达检测,初步建立药物胚胎毒性快速筛查方法。方法 选择维生素C、青霉素G、维生素E作为无胚胎毒性的阴性测试药,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环磷酰胺作为具有胚胎毒性的阳性测试药。以测试药临床治疗剂量下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基础设置加药浓度,阴性测试药设置浓度梯度为:1/2CmaxCmax、2Cmax、3Cmax、4Cmax;阳性测试药设置浓度梯度为:1/8Cmax、1/4Cmax、1/2CmaxCmax、2Cmax。测试药物在维持培养液(培养液加入1×106 U·L-1的白血病抑制因子)中作用于PA-1细胞24 h后,基于高内涵筛选技术,应用DAPI、Calcein-AM、PI共染PA-1细胞,通过共聚焦成像检测荧光强度,计算细胞存活率;测试药物在分化培养液(不加入白血病抑制因子)中作用于PA-1细胞24 h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多能性基因Oct4、Sox2Nanog的表达变化。结果 DAPI、Calcein-AM、PI 3者共染可以很好地区分活细胞及死细胞;阴性测试药维生素C、维生素E、青霉素G对PA-1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阳性测试药5-氟尿嘧啶、甲氨蝶呤1/4Cmax及以上浓度引起PA-1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环磷酰胺1/8Cmax及以上浓度引起PA-1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阴性测试药维生素C、维生素E、青霉素G对PA-1细胞多能性基因Sox2、Oct4、Nanog的表达均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阳性测试药5-氟尿嘧啶1/8Cmax及以上浓度使PA-1细胞多能性基因Sox2、Oct4、Nanog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甲氨蝶呤1/8Cmax及以上浓度使Oct4、Nanog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但当浓度达到2Cmax时对Sox2的表达依然没有影响;环磷酰胺1/8Cmax及以上浓度使Sox2、Oct4、Nanog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高内涵筛选技术(DAPI、Calcein-AM、PI共染)联合多能性基因的检测可初步建立药物胚胎毒性快速筛查方法。
    15  6种药物对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1及其基因多态性A388G、T521C转运作用的影响
    魏滋鸿,武卫党,王泽,孙英辉,夏媛媛,闫凤英,伊秀林
    2022, 45(9):1795-180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13
    [摘要](252) [HTML](0) [PDF 2.32 M](514)
    摘要:
    目的 研究6种药物对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1及其基因多态性A388G、T521C转运作用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稳定高表达OATP1B1和OATP1B1基因多态性A388G、T521C的人胚肾细胞(HEK293)株,高表达空白载体(Mock)的HEK293细胞为空白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各转运体细胞中mRNA表达;放射性标记化合物3Hestrone sulfate作为转运底物、利福平作为阳性抑制剂验证各高表达细胞的转运活性;测定30 μmol·L-1的达比加群、辛伐他汀、替格瑞洛、卡培他滨、多西他赛、依那普利对各细胞3H-estrone sulfate摄入活性的抑制作用,并依据抑制试验结果,进一步测定辛伐他汀、替格瑞洛、多西他赛对转运体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 HEK293细胞内导入的各种转运体基因都呈现良好的复制表达;OATP1B1、OATP1B1/A388G、OATP1B1/T521C对底物3H-estrone sulfate(5 μmol·L-1)的转运活性分别为Mock细胞的39、49和48倍,30 μmol·L-1利福平添加后,可将细胞的转运活性抑制到50%以下;辛伐他汀、替格瑞洛、多西他赛对OATP1B1的抑制作用较强,30 μmol·L-1给药的转运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40.09±1.95)%、(33.82±0.61)%、(45.08±0.22)%;辛伐他汀对OATP1B1、OATP1B1/A388G、OATP1B1/T521C的IC50分别为14.2、>100、>100 μmol·L-1,替格瑞洛的IC50分别为19.1、68.4、>100 μmol·L-1,多西他赛的IC50分别为17.6、22.9、19.3 μmol·L-1结论 OATP1B1基因多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抑制剂对转运体活性的影响程度。
    16  人体肠道菌群体外生物转化大黄过程优化及成分变化研究
    高子凡,初璇,高昂,张亚婷,谢赫然,王泓午,邢竹青
    2022, 45(9):1801-180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14
    [摘要](616) [HTML](0) [PDF 1.99 M](435)
    摘要:
    目的 探究人体肠道菌群体外生物转化大黄过程条件及成分变化。方法 采集3名健康儿童(1~3岁)新鲜粪便制备菌群悬液;以活菌数保持最多为依据进行初始培养基的选择;按照初始培养基中原有的0.5%碳源和0.5%氮源的添加量,进行不同碳源/氮源组合,依据活菌计数结果判断最优组合;通过指纹图谱技术筛选菌群体外培养条件,包括大黄添加方式(大黄粉或大黄水浸液)、转化时间(24或48 h)、氧需求(有氧或无氧);基于LC-MS代谢组学进行转化前后成分分析,采用SIMCA软件(V16.0.2)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差异代谢物分析采用MetaboAnalyst 5.0。结果 菌落计数和指纹图谱结果显示,蔗糖/大豆胨为改良YCFA培养基最适组合,粉状大黄为添加方式,培养基与大黄粉最适添加体积质量比为32∶1,有氧培养24 h为最优生物转化条件。代谢组学结果表明,主要代谢产物共计763种,数目较多的代谢物类别分别为脂质和类脂质分子(244种)、苯丙烷和聚酮化合物(138种)、有机杂环化合物(101种)、有机酸及其衍生物(92种)和苯类(59种);转化前后代谢物PCA图能良好区分,确定18种关键差异代谢物,山柰酚-3-O-刺槐二糖苷和薯蓣皂苷上调最明显。结论 采用指纹图谱技术联合代谢组学方法揭示了大黄在菌群生物转化前后存在的成分差异,通过菌群生物转化可提高大黄活性成分的溶出和转变。
    17  黑树莓花色苷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
    肖婷,唐永瑜,张道宏,陶玲,沈祥春,郭正红
    2022, 45(9):1810-181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15
    [摘要](619) [HTML](0) [PDF 8.32 M](396)
    摘要:
    目的 探讨黑树莓花色苷(ROAs)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3.75、7.50、15.00、30.00、60.00 μg·mL-1的ROAs作用24、48 h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确定ROAs的给药条件;含高糖(4.5 g·L-1)、高胰岛素(1.0×10-7、1.0×10-6、1.0×10-5、1.0×10-4 mol·L-1)的DMEM培养基培养HepG2细胞24或48 h,采用葡萄糖氧化试剂盒检测每孔上清液中葡萄糖水平,计算每孔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确定IR细胞模型的建立条件;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阳性药,0.01 mol·L-1)组和ROAs(7.5、15.0、25.0、30.0 μg·mL-1)组,除对照组外,各组细胞培养24 h后建立IR模型,模型建立后药物处理24 h,试剂盒法检测葡萄糖消耗量,HE染色评价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 选择7.5、15.0、25.0、30.0 μg·mL-1作为ROAs后续给药质量浓度,给药时间为24 h;HepG2细胞IR模型建立条件为:含高糖(4.5 g·L-1)、高胰岛素(1.0×10-4 mol·L-1)的DMEM培养基培养24 h。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葡萄糖的消耗量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与模型组比较,质量浓度为15.0、25.0、30.0 μg·mL-1的ROAs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均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的形态不固定,细胞核圆形,胞浆不成型,脂滴明显增多;ROAs对HepG2细胞的胞浆形态有改善作用并且使脂滴明显减少。结论 ROAs能够改善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的HepG2细胞IR。
    18  老鹳草巴布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药效作用
    杨小双,宋信莉,甘莹莹,陈欢欢,石佳楠,刘兴德
    2022, 45(9):1816-182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16
    [摘要](637) [HTML](0) [PDF 869.40 K](418)
    摘要:
    目的 研究老鹳草巴布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作用。方法 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空白制剂组、伤湿止痛膏(阳性药)组、老鹳草巴布剂(含没食子酸3.40 mg·g-1)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构建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于每只大鼠右后足足趾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 mL致炎,对照组大鼠相同部位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第7天再次注射加强免疫。对照组及模型组不做干预,阳性药组、老鹳草巴布剂组、空白制剂组分别连续21 d于大鼠右后大腿关节处贴敷伤湿止痛膏、老鹳草巴布剂、空白巴布剂。观察大鼠体质量及足趾肿胀度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不同组别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及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病理变化。结果 对照组大鼠健康状态良好,毛发顺滑有光泽;模型组大鼠较对照组可见活动、饮食减少,毛发略微发黄,足趾肿胀,关节呈急性炎症表现,表面皮肤发红发亮充血,活动受限,但无死亡;老鹳草巴布剂组、伤湿止痛膏组大鼠状态有所改善。HE染色结果表明,对照组大鼠关节结构正常;模型组、空白制剂组大鼠膝关节可见滑膜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并伴有血管翳生成,软骨被侵蚀;与模型组比较,老鹳草巴布剂组与伤湿止痛膏组大鼠踝关节病变情况不同程度得到改善。与模型组比较,老鹳草巴布剂组和伤湿止痛膏组大鼠足肿胀度显著降低(P<0.05),血清IL-6、TNF-α、VEGF-A、IL-17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老鹳草巴布剂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良好。
    19  栀子苷介导GLP-1R/Akt信号通路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神经元凋亡的研究
    谭慧敏,周亮,邹慧禅
    2022, 45(9):1822-182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17
    [摘要](686) [HTML](0) [PDF 1.26 M](382)
    摘要:
    目的 观察栀子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栀子苷低、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片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CIRI大鼠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栀子苷低、高剂量组大鼠分别ig给予10、40 mg·kg-1的栀子苷,尼莫地平片组大鼠ig给予8.1 mg·kg-1尼莫地平,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ig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7 d。造模后及给药结束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给药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尼氏染色检测神经元与尼氏小体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组织B淋巴细胞瘤-2(Bcl-2)和Bcl-2关联X蛋白(Bax)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细胞色素C(Cyt-C)、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皮质细胞间质疏松、增宽,有大量神经元细胞质萎缩和细胞核损伤;脑神经元皱缩,尼氏小体变小,数目明显减少。大鼠脑组织Bcl-2表达显著降低(P<0.05),Bax表达显著升高(P<0.05);脑组织中Cyt-C、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GLP-1R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栀子苷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片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皮质细胞较为整齐,神经元细胞和尼氏小体损伤减小,Bcl-2表达显著升高(P<0.05),Bax表达显著降低(P<0.05),同时,Cyt-C、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GLP-1R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栀子苷能够改善大鼠CIRI,减少神经元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GLP-1R/Akt信号通路有关。
    20  大鼠重复ig给予N-[(3-烯丙基-2-羟基)苯亚甲基-2-(4-苄基-高哌嗪-1-基)乙酰肼富马酸盐的药动学研究
    刘淑洁,于敏,王宇,黄舒佳,张颖丽,闻镍,淡墨,耿兴超,刘丽
    2022, 45(9):1830-183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18
    [摘要](523) [HTML](0) [PDF 726.10 K](473)
    摘要: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SD大鼠血浆中N-[(3-烯丙基-2-羟基)苯亚甲基]-2-(4-苄基-高哌嗪-1-基)乙酰肼富马酸盐(SM-1),并计算大鼠重复ig给药的药动学参数,评价SM-1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将60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溶媒对照组和SM-1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6只动物(阴性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为6只动物),雌雄各半。每天ig给药1次,各组分别给予水、溶媒或SM-1 50、100、200 mg·kg-1,给药体积10 mL·kg-1,连续给药4周,于首次给药和末次给药阶段进行药动学采血测定。采用经验证的HPLC-MS/MS法测定SD大鼠血浆中SM-1浓度。使用Phoenix WinNonlin 7.0软件进行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分析与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SD大鼠ig给予SM-1后,在50~200 mg·kg-1剂量,SD大鼠体内的平均峰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剂量组动物平均Cmax及AUC0~t比值与剂量比相近。连续给药后,低、中、高剂量组均未出现明显的蓄积。雌性大鼠SM-1的暴露高于雄性大鼠。结论 连续给药28 d后,SM-1在大鼠体内未出现明显的蓄积,雌性大鼠SM-1的暴露高于雄性大鼠。
    21  HPLC-CAD法检测小建中合剂中6个活性成分及稳定性研究
    董丽萍,吴雪松
    2022, 45(9):1836-184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19
    [摘要](565) [HTML](0) [PDF 2.47 M](353)
    摘要:
    目的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电喷雾检测器(HPLC-CAD),建立同时测定小建中合剂中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桂皮醛及6-姜辣素含量的检测方法,并对小建中合剂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80%乙腈(A)-10 mmol·L-1甲酸铵(甲酸调pH值至4.0)(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1,柱温35℃,CAD雾化器温度为35℃,过滤常数为5.0,采集频率为10 Hz,进样量20 μL。同时测定小建中合剂在加速及长期试验下各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 各成分分离度均良好,阴性无干扰;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桂皮醛及6-姜辣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01~40.16、4.21~84.20、1.18~23.64、0.60~12.04、0.70~14.06及1.30~25.90 μg·mL-1r≥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n=6)为97.55%~98.46%,RSD≤3.0%。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芍药内酯苷、芍药苷、甘草苷、桂皮醛及6-姜辣素在加速条件下各成分质量浓度有明显下降,提示本品种不宜在高温下长时间放置。结论 经方法学验证,建立的HPLC-CAD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及准确度,为小建中合剂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品应置阴凉处贮藏。
    22  HPLC法测定阿奇霉素颗粒中的基因毒性杂质对甲苯磺酸乙酯
    孙丽,王雪,陈锋,孙志翀,王欣,朱振涛,曹思瑶,赵龙山
    2022, 45(9):1843-184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20
    [摘要](640) [HTML](0) [PDF 1.34 M](402)
    摘要:
    目的 建立阿奇霉素颗粒中基因毒性杂质对甲苯磺酸乙酯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XBridge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磷酸盐缓冲液(2.2 g·L-1无水磷酸氢二钾溶液,用稀磷酸调节pH值至8.9)为流动相A;甲醇-乙腈(25∶75)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25 nm,柱温为60℃,进样量为50 μL。进行专属性、线性关系、定量限和检测限、精密度、重复性、回收率、稳定性、耐用性试验。结果 空白溶剂、空白辅料、混合溶液中邻近对甲苯磺酸乙酯的杂质L均不干扰对甲苯磺酸乙酯检测;对甲苯磺酸乙酯质量浓度在0.05~0.20 μg·mL-1R2=0.999 9)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16 7 μg·mL-1,定量限为0.050 0 μg·mL-1;平均回收率为95.76%~96.48%,RSD为0.42%~1.53%;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耐用性均符合要求。3批样品中均未检出对甲苯磺酸乙酯。结论 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度高,可用于阿奇霉素颗粒中基因毒性杂质对甲苯磺酸乙酯的限度控制与检测。
    23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研究芍药甘草汤加减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辨治规律
    张欢,曹国胜,李思思,丁巧燕,马丽华,周铭
    2022, 45(9):1848-185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21
    [摘要](637) [HTML](0) [PDF 1.54 M](442)
    摘要:
    目的 采用真实世界方法分析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B-DILI)的中医辨证特点及临床用药特征。方法 挖掘分析武汉市肺科医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诊断为ATB-DILI且使用芍药甘草汤加减的患者真实世界数据,总结归纳其辨治特点及用药规律。结果 纳入病案66例,处方199张,证型11种,主要症状10种。涉及212味中药,性味以甘温、苦寒,归肝、肺、脾经药物为主,功效以补虚、清热等为主。关联分析得到3 294条关联规则,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得到3类核心药物组合。结论 ATB-DILI的真实世界特征为:肝脾两虚证最为常见,其次为肝胆湿热证、肝气不足证等,临床谴方用药既要补脾益气、疏肝清热又要祛湿、化痰,在芍药甘草汤基础上对症加减,标本兼治。
    24  白花蛇舌草干预湿热瘀滞型肠内多发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鲁仕昱,高静静,田继云,冯明丽,林辉
    2022, 45(9):1855-186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22
    [摘要](572) [HTML](0) [PDF 1.21 M](353)
    摘要:
    目的 临床观察白花蛇舌草干预湿热瘀滞型肠内多发息肉患者内镜治疗术后复发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随机空白对照试验设计,选取2019年9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门诊及住院结直肠多发息肉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6例。对照组行内镜治疗术给予常规治疗后无药物干预,试验组在对照基础上给予白花蛇舌草汤剂(每日取白花蛇舌草15 g、大枣3枚,煎取400 mL汤剂,分2次饭后温服)治疗,连续干预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1年肠道内息肉的复发率、息肉数目、息肉最大直径、中医证候评分及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的差异。结果 干预1年后,试验组复发9例(14.75%),对照组复发21例(33.33%),两组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患者治疗后息肉复发率均较对照组同类型降低,差异显著(P<0.05);术后1年试验组息肉最大直径及息肉数目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差异显著(P<0.05);术后1年试验组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前、术后1年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应用白花蛇舌草干预结直肠息肉术后患者,1年后明显降低肠内息肉的复发率,尤以腺瘤性息肉、重度异型增生、BMI超重患者更显著,不仅改善临床症状,还能有效预防结直肠息肉的复发,改善患者的预后。
    25  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铋剂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杨小红,杨海涛,刘超,王佳
    2022, 45(9):1863-186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23
    [摘要](780) [HTML](0) [PDF 1.19 M](477)
    摘要:
    目的 探讨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铋剂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8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116例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含阿莫西林的铋剂四联方案治疗,试验组给予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铋剂四联方案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的变化;记录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血清IL-6、TNF-α、CRP、GAS、CD8+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而MTL、CD4+、CD4+/CD8+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血清IL-6、TNF-α、CRP、GAS、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TL、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31%(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07%(P<0.05)。结论 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铋剂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胃炎疗效更为显著,能抑制机体内炎症反应、调控胃肠道激素分泌,提高患者免疫力,多途径共同作用促进患者病情好转,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6  曲美他嗪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薛栋华,吴旸,王禹萌,谭云泽,范宗静,崔杰
    2022, 45(9):1870-187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24
    [摘要](533) [HTML](0) [PDF 1.95 M](396)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曲美他嗪治疗微血管心绞痛(CMV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PubMed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5月有关曲美他嗪治疗CMVA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iew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项RCTs,包括1 195例患者,其中试验组609例、对照组58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心绞痛症状临床疗效提高,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例数增加[OR=4.63,95% CI(3.20,6.72),P<0.000 01]、显效例数增加[OR=1.94,95% CI(1.40,2.68),P<0.000 01];平板运动试验总运动时间延长[MD=1.31,95% CI(1.02,1.60),P<0.000 01],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ST段压低0.1 mV时间延长[MD=1.28,95% CI(0.98,1.59),P<0.000 01],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ST段最大压低幅度降低[SMD=-1.19,95% CI(-1.72,-0.65),P<0.000 01]。结论 曲美他嗪可以改善CMVA患者心绞痛症状,延长CMVA患者平板运动时间和平板运动试验中心电图ST段压低0.1 mV所需时间、降低ST段压低的最大幅度。
    27  不同随访时间下细菌溶解产物胶囊预防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系统评价
    刘水,李怡文,曹旺,张藜莉,陈萍,张海艳,薛文鑫
    2022, 45(9):1878-188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25
    [摘要](559) [HTML](0) [PDF 1.27 M](504)
    摘要:
    目的 评估不同随访时间下细菌溶解产物胶囊预防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力求还原该药在RRTIs中的真实循证证据。方法 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维普全文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搜索细菌溶解产物胶囊预防儿童RRTI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1年8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研发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将研究中的呼吸道感染次数纳入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9项作为次要结局指标。结果 共纳入22项RCTs、包括2 421例患儿,其中实验组1 177例、对照组1 244例,均为服用1个疗程细菌溶解产物。结果表明,细菌溶解产物胶囊的使用与呼吸道感染的频率降低显著相关[SMD=-1.76,95% CI(-2.00,-1.52),P<0.000 1],但组间异质性明显,其中观察时间窗为3个月时[SMD=-2.35,95% CI(-2.72,-1.98),P<0.000 1],6个月时[SMD=-1.42,95% CI(-1.66,-1.18),P<0.000 1],12个月时[SMD=-2.39,95% CI(-2.74,-2.03),P<0.000 1];与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发热天数、咳嗽天数、喘息天数的减少呈正相关;与IgG、IgA水平的增加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与IgM水平的升高相关性不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细菌溶解产物胶囊的使用能够使患儿呼吸道感染次数降低,其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观察时间窗;且每个时间窗内获益可能不同,3个月时效果较为明显;远期来看,该药物对症状的控制有效,且安全性好。
    28  莱菔硫烷对代谢性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马欣雨,赵佳鹤,赵弋赜,祝文婕,张雪纯,李宝龙
    2022, 45(9):1887-189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26
    [摘要](660) [HTML](0) [PDF 1.23 M](452)
    摘要:
    代谢性疾病发病缓慢且难以治愈,包括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糖尿病、痛风等。莱菔硫烷是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的异硫氰酸盐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而且可以通过减少脂肪积累、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调节氧化平衡以及减少炎症因子表达对代谢性疾病发挥调节作用。对菜菔硫烷调节代谢性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食源性植物化学成分用于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29  治疗特应性皮炎新药及其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关问题探讨
    李娜,衡明莉,王骏
    2022, 45(9):1894-190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27
    [摘要](583) [HTML](0) [PDF 1.20 M](765)
    摘要:
    对近5年来特应性皮炎代表性新药的国内外批准情况进行介绍,总结了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乌帕替尼缓释片、迪高替尼乳膏、克立硼罗软膏等4种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给药途径的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的申报资料中临床药理学研究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监管机构对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的审评考量,旨在为特应性皮炎新药的早期临床研发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30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抗毒力抑制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赵玲,靳英丽
    2022, 45(9):1903-190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28
    [摘要](731) [HTML](0) [PDF 1.15 M](466)
    摘要: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常见病原菌之一,并且其多重耐药菌株对人类健康造成了较大威胁。靶向毒力因子的MRSA抗毒力抑制剂可以在解决细菌感染问题的同时有效避免多重耐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目前已知MRSA抗毒力抑制剂包括靶向ClpP蛋白酶的泽兰黄酮、槲皮苷,靶向转肽酶A的异牡荆苷,靶向转肽酶B的根皮素,靶向α-溶血素的胡椒碱、厚朴总酚,靶向生物膜的黄绵马酸BB及绿原酸代谢产物等。就上述MRSA抗毒力抑制剂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MRSA抗毒力抑制剂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31  化药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产生原因及控制策略分析
    王宏亮
    2022, 45(9):1909-191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29
    [摘要](690) [HTML](0) [PDF 1.08 M](1130)
    摘要:
    化药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可能从原辅包材料、生产过程、储存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引入。控制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产生是减少输液不良反应、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参考有关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国内外药典标准、指导原则和研究文献,探讨不溶性微粒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控制策略和相关建议,以期为控制化药注射剂的质量提供相应参考。
    32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的胃肠道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魏巍,张明发,沈雅琴
    2022, 45(9):1914-192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30
    [摘要](570) [HTML](0) [PDF 1.17 M](541)
    摘要: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是一对疏水性烯丙基联苯酚类结构的同分异构体,具有许多相同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微生物等。厚朴酚及和厚朴酚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抑制胃肠道平滑肌收缩;也能促进胃动素和胃泌素分泌,增强胃肠道内Cajal间质细胞内质网上的三磷酸肌醇受体和兰尼碱受体的表达和受体活性,促进内质网释放钙离子,激活Cajal间质细胞的起搏电流,增强胃肠道的节律性收缩。因此。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对胃排空和胃肠推进运动产生双向调节作用:当各种病理因子引起胃肠道运动功能低下时表现为促进胃排空和胃肠推进运动;当各种病理因子引起胃肠运动亢进时,表现为对抗亢进。加之它们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保护肠黏膜免遭伤害,提高脓毒症所致的胃肠道运动障碍,也能对抗各种肠炎和泻药所致的腹泻。
    33  二至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彦赟,孙传腾,贺凌飞,延阔,吴潇,王玉丽,金兆祥,周鸿
    2022, 45(9):1922-192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9.031
    [摘要](1551) [HTML](0) [PDF 1.15 M](650)
    摘要:
    二至丸由女贞子、墨旱莲两味药材组成,具有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的功效,在妇科疾病、肾病、肝病等领域均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基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二至丸在保肝补肾、改善骨质疏松、围绝经期综合征、免疫调节、抗衰老、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并对二至丸保护肝脏、抗骨质疏松、抗衰老的作用机制与潜在通路开展了研究。对二至丸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利用现代药理学手段阐明二至丸治疗肝肾阴虚证的机制、挖掘中药经典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以及指导二至丸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