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5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2, 45(6):0-0.
    [摘要](190) [HTML](0) [PDF 608.04 K](430)
    摘要:
    2  目录
    2022, 45(6):0-0.
    [摘要](172) [HTML](0) [PDF 1.21 M](436)
    摘要:
    3  FDA“抗体偶联药物的考虑”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草案介绍
    萧惠来
    2022, 45(6):1017-102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01
    [摘要](1193) [HTML](0) [PDF 1.25 M](808)
    摘要: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22年2月发布了“抗体偶联药物的考虑”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草案,旨在帮助企业和其他参与者开发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有效载荷)的抗体偶联药物(ADC)。该指导原则阐述了FDA目前对ADC临床药理学开发方案的建议,包括生物分析方法、给药方案、剂量和暴露反应分析、内在因素、QTc评估、免疫原性和药物-药物相互作用。ADC主要用于治疗肿瘤,又是当前国内药物研发的热点。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指导原则,详细介绍FDA的该指导原则,期望有助于国内对这类新药的研发与监管。
    4  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药物成人数据外推至儿童的临床研发策略和审评考虑
    林琳,王水强,陈颖
    2022, 45(6):1023-102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02
    [摘要](443) [HTML](0) [PDF 1.15 M](593)
    摘要: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在儿童中较成人罕见,然而近年来儿童VTE的发病率显著增加,临床上儿童患者对于有充分疗效和安全性证据的治疗方案存在需求。儿童VTE药物研发面临很多挑战,基于科学分析进行成人疗效数据外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儿童人群临床研究,促进儿童药物研发和可及性。利伐沙班是口服凝血因子Xa抑制剂,基于成人VTE数据外推和儿童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近期已在多国获批用于儿童VTE的治疗和预防复发。通过介绍成人数据外推的一般原则和国外相关指导原则,结合利伐沙班审评案例,对VTE适应症成人用药数据外推儿童的临床研发策略进行讨论,以期为该类药物的研发和评价提供参考。
    5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急支糖浆治疗咳嗽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实验验证
    黄琪,朱依玲,余捷,李亚娜,张巍,郭利伟
    2022, 45(6):1029-103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03
    [摘要](669) [HTML](0) [PDF 13.85 M](532)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挖掘中药复方急支糖浆治疗咳嗽的有效成分、关键靶点以及潜在作用通路。方法 分别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急支糖浆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咳嗽的疾病靶点,两者靶点取交集后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拓扑分析获取关键靶点和成分。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佐证网络药理学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小鼠咳嗽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急支糖浆中共筛选出活性成分163种,可干预咳嗽相关靶点154个,GO富集586个,KEGG通路119条。其中,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等可能为急支糖浆治疗咳嗽的关键成分,CXCL8、MAPK8、STAT3、TNF等为潜在靶点,GO富集分析的生物功能涉及到细胞增殖、血管生成、炎症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涉及到TNF、PI3K-Akt、FoxO、HIF-1等信号通路。超过90%的分子对接结果均具有一定的结合活性。使用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验证了急支糖浆对咳嗽小鼠淋巴细胞分化、炎症因子和部分关键靶点表达的影响。结论 急支糖浆治疗咳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多种活性成分作用于多靶点、多通路产生了调控炎症过程、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增殖、修复受损机体等综合效果,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急支糖浆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6  猪苓多糖在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刘璇,耿乐,冯小可,蒲美旨,魏睦新
    2022, 45(6):1039-104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04
    [摘要](626) [HTML](0) [PDF 1.62 M](415)
    摘要:
    目的 通过幽门螺杆菌(Hp)感染小鼠建立Hp相关胃炎模型,探讨猪苓多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猪苓多糖(250 mg·kg-1)组、核转录因子-κB (NF-κB)通路的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PDTC,阳性对照,100 mg·kg-1)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ig给予Hp悉尼株1(SS1)菌液(1×109 CFU·mL-1),第1天每只0.4 mL,以后连续3 d每天ig 1次,每次0.2 mL。ig Hp完成4周后,猪苓多糖组和PDTC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无菌水,每只0.4 mL,每天1次持续14 d。将胃取出,沿胃大弯切开,肉眼观察胃黏膜变化;吉姆萨染色验证Hp在小鼠胃黏膜的定植;HE染色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的炎症浸润状态;免疫组化检测核因子-κB(NF-κB) p65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胃腺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L-8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猪苓多糖组小鼠胃黏膜褶皱整齐,出血点消失,黏膜光滑,胃黏膜颜色红润有光泽;炎症细胞浸润和其他组织损伤明显减少;细菌定植数量明显减少;胃上皮细胞中NF-κB p65的表达减弱;胃腺组织IL-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小鼠血清中IL-8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结论 猪苓多糖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信号通路NF-κB相关分子的表达在Hp相关胃炎中发挥保护作用。
    7  尿液新型生物标志物对顺铂诱导大鼠急性肾早期损伤的诊断效能研究
    朱思睿,屈哲,杨艳伟,刘鑫磊,黄芝瑛,周晓冰,张河战,李波
    2022, 45(6):1046-105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05
    [摘要](606) [HTML](0) [PDF 6.32 M](467)
    摘要:
    目的 在顺铂诱导的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中,系统评价短时间采尿下系列尿液肾毒性生物标志的诊断性能。方法 Wistar大鼠单次ip 6 mg·kg-1顺铂构建急性肾损伤模型,在检疫期、给药后第3和6天分别收集给药后5 h对照组和顺铂组动物尿液和血样,使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E)以及尿液样本中尿葡萄糖苷酶(NAG)、尿总蛋白(uTP)、尿肌酐(uCr)水平;使用Luminex仪器测定尿液中丛生蛋白(CLU)、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α)、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肾损伤因子-1(KIM-1)、骨桥蛋白(OPN)、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酸性糖蛋白(AGP)、白蛋白(Alb)、β2微球蛋白(β2M)、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表皮生长因子(EGF)、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结合动物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制作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进行肾毒性标志物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析。结果 顺铂组动物AST、ALT、TBIL值与各自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解剖大体检查并未发现除肾脏以外其他组织器官病变,排除其他组织器官病变对肾生物标志物变化的影响。组织病理学结果证实顺铂诱导动物模型均出现典型急性肾损伤:外髓质外带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髓质蛋白管型等。与对照组比较,传统标志物血清BUN和CRE在顺铂给药第6天、动物严重肾损伤时才出现显著升高(P<0.05);而IP-10、KIM-1、Alb、β2M和CLU生物标志物则在给药第3天已出现显著增加(P<0.05),且持续升高,增幅明显高于传统指标。ROC分析结果表明,IP-10、CysC、KIM-1和Alb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优于BUN和CRE,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 尿液IP-10、CysC、KIM-1和Alb的肾毒性诊断性能优于传统生物标志物BUN和CRE,建议可作为药物致急性肾毒性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8  基于转基因血管荧光斑马鱼的芦丁、甘草酸、汉防己甲素、葛根素、柚皮素、鞣花酸、黄芩苷、大黄素、穿心莲内酯、苦参碱促血管新生活性初探
    周祥,潘红烨,许照,平夏婷,林蓂,姚建标,朱小翠
    2022, 45(6):1052-105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06
    [摘要](609) [HTML](0) [PDF 2.60 M](541)
    摘要:
    目的 采用转基因血管荧光斑马鱼研究芦丁、甘草酸、汉防己甲素、葛根素、柚皮素、鞣花酸、黄芩苷、大黄素、穿心莲内酯、苦参碱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 选取48 hpf转基因血管荧光Fli-1品系斑马鱼3 480尾于六孔板中,每孔均处理30尾(实验组),分别水溶给予芦丁81.90~1 637.95 μmol·L-1、甘草酸60.76~1 215.17 μmol·L-1、汉防己甲素5.02~80.29 μmol·L-1、葛根素120.08~2 161.49 μmol·L-1、柚皮素3.67~734.59 μmol·L-1、鞣花酸0.21~3.31 μmol·L-1、黄芩苷28.00~448.07 μmol·L-1、大黄素0.19~740.08 μmol·L-1、穿心莲内酯35.67~570.69 μmol·L-1、苦参碱50.33~805.28 μmol·L-1,同时设置对照组(养鱼用水处理斑马鱼),处理24 h后观察记录斑马鱼的毒性表型和死亡情况,确定供试品对斑马鱼的最大耐受浓度(MTC)。用10个化合物的MTC与斑马鱼共培养24 h,检测肠下血管面积和肠下血管出芽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芦丁组、甘草酸组、汉防己甲素组、葛根素组、柚皮素组、黄芩苷组、穿心莲内酯组、苦参碱组斑马鱼肠下血管面积像素升高,其中甘草酸组、汉防己甲素组、黄芩苷组、穿心莲内酯组差异显著(P<0.05、0.01、0.001);鞣花酸组、大黄素组斑马鱼肠下血管面积像素降低,差异不显著;芦丁组、汉防己甲素组、葛根素组、柚皮素组、鞣花酸组、苦参碱组斑马鱼肠下血管出芽数比对照组多,芦丁组差异显著(P<0.05);甘草酸组、黄芩苷组、穿心莲内酯组斑马鱼肠下血管出芽数比对照组少,大黄素组斑马鱼肠下血管出芽数与对照组相当。结论 芦丁、甘草酸、汉防己甲素、黄芩苷和穿心莲内酯对斑马鱼具有促进血管新生作用;葛根素、柚皮素、鞣花酸、大黄素和苦参碱对血管新生无明显影响。
    9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芩苏胶囊抑菌谱效关系研究
    黄广伟,陈淮臣,刘渝,孙仁弟,杨素德
    2022, 45(6):1060-106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07
    [摘要](637) [HTML](0) [PDF 4.17 M](466)
    摘要:
    目的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和偏最小二乘法研究芩苏胶囊抑菌作用的谱效关系。方法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10批芩苏胶囊的指纹图谱,采用管碟法测定芩苏胶囊(0.3 g·mL-1)对5种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的抑菌活性,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构建谱效关系。结果 10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37个共有峰,芩苏胶囊对5种致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6、10(迷迭香酸)、14、17(丹酚酸B)号峰为芩苏胶囊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成分;10(迷迭香酸)、17(丹酚酸B)、35(苦参碱)、37(氧化苦参碱)号峰为抑制大肠埃希菌的主要成分;6、7、8、9、10(迷迭香酸)、14、17(丹酚酸B)、27、31(丹参酮Ⅰ)、37(氧化苦参碱)号峰为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成分;8、9、10(迷迭香酸)、14、17(丹酚酸B)、37(氧化苦参碱)为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成分;5、23(汉黄芩素)、27、30、31(丹参酮Ⅰ)、32、33(丹参酮ⅡA)、34(槐果碱)、36(氧化槐定碱)、37(氧化苦参碱)号峰为抑制肺炎链球菌的主要成分。结论 通过谱效关系研究明确了芩苏胶囊抑菌药效作用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为芩苏胶囊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0  熊果酸对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影响及其机制
    张敏燕,王亚博,谢剑琳,王海叶
    2022, 45(6):1070-107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08
    [摘要](622) [HTML](0) [PDF 9.89 M](357)
    摘要:
    目的 探讨熊果酸对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易损斑块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熊果酸(10、20、40 mg·kg-1)组和阿托伐他汀(ATO,2 mg·kg-1)组,每组24只。采用高脂饮食2周+ip维生素D3+液氮冷冻损伤血管+免疫刺激的方法制备CAS易损斑块大鼠模型,继续高脂饮食10周。造模第3周开始,各组ig给药,每天1次,连续10周。通过苏丹IV染色观察颈动脉斑块分布,计算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比值(PA/LA);通过HE染色、Movat五色染色观察颈动脉组织病理学改变和斑块形态,计算颈动脉斑块泡沫细胞容积分数(FVF)和胶原容积分数(CVF);生化分析法检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C)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颈动脉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颈动脉斑块数量明显增多,PA/LA显著升高(P<0.01);颈动脉可见平滑肌细胞增多、排列紊乱、内膜增厚、大量泡沫细胞聚集等病理学改变;LDL-C、MDA、ox-LDL-C、TNF-α、IL-1β、ICAM-1、MCP-1水平显著升高而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TLR4、NF-κB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熊果酸20、40 mg·kg-1组和ATO组颈动脉斑块数量明显减少,PA/LA显著降低(P<0.01);颈动脉病理学改变明显改善,FVF显著降低、CVF显著升高(P<0.01);LDL-C、MDA、ox-LDL-C、TNF-α、IL-1β、ICAM-1、MCP-1水平显著降低且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TLR4、NF-κB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 熊果酸具有减少和稳定大鼠CAS易损斑块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通路,进而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关。
    11  碘塞罗宁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李润军,柴裕,李伟龙,王丽新,张华丽
    2022, 45(6):1078-108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09
    [摘要](672) [HTML](0) [PDF 8.80 M](409)
    摘要:
    目的 研究碘塞罗宁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对照组选用正常小鼠,模型小鼠分为模型组和碘塞罗宁低、中和高剂量(20、40、60 μg·kg-1)组,在造模开始前6 d及造模结束后1 d,连续7 d每天1次尾iv给药。造模结束后48 h,使用TTC法测定脑梗死体积;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局部脑血流(rCBF);ELISA法检测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a (6-keto-PGF1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SRY-box转录因子2(Sox2)和神经巢蛋白(nest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碘塞罗宁高、中、低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均显著减小(P<0.05、0.01),rCBF均显著升高(P<0.05、0.01);碘塞罗宁高、中剂量组血清TXB2水平显著降低(P<0.01),高剂量组血清6-keto-PGF1a水平显著升高(P<0.05);碘塞罗宁各剂量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0.01);碘塞罗宁高、中、低剂量组BDNF、nestin和Sox2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结论 碘塞罗宁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梗死,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舒张、促进BDNF和神经再生标记物表达相关。
    12  基于CYP450酶的补骨脂素及异补骨脂素与黄独乙素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吴梓君,马江,何新
    2022, 45(6):1083-109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10
    [摘要](316) [HTML](0) [PDF 2.07 M](480)
    摘要:
    目的 基于细胞色素P450(CYP450)代谢酶探究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对黄独乙素在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循环肝灌流方法,考察大鼠分别给予补骨脂素或异补骨脂素1、3、7 d后,黄独乙素在肝脏中的代谢情况;利用UPLC-MS/MS检测循环灌流液中剩余黄独乙素的含量;通过大鼠眼内眦取血的方法研究大鼠分别给予补骨脂素或异补骨脂素干预1周,再给予黄药子提取物(10 g·kg-1)后体内黄独乙素的药动学变化,药动学参数采用DAS 2.0软件中的非房室模型法进行计算。结果 大鼠给予补骨脂素或异补骨脂素后,循环灌流液中黄独乙素的含量相对增加,且补骨脂素或异补骨脂素给药时间延长后,对酶的抑制程度更强;当大鼠给予补骨脂素或异补骨脂素干预后,与非干预组(黄药子提取物组)相比,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和平均驻留时间(MRT0~t)增加,消除半衰期(t1/2Z)减小。结论 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可通过抑制肝脏中CYP450酶的活性降低其对黄独乙素的代谢,使黄独乙素在肝脏中代谢减少,造成蓄积,临床用药应注意含有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或黄独乙素中药在合用时可能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13  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药学特性综合评价
    董子洵,韩晟,林丽开,申昆玲,李大魁,史录文
    2022, 45(6):1092-109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11
    [摘要](529) [HTML](0) [PDF 1.29 M](1282)
    摘要:
    目的 以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为例,探索抗菌药物综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为抗菌药的临床合理使用以及药品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推动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方法 基于系统检索文献和权威出版物,利用循证医学等基本方法,从成分结构、药物代谢、相互作用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敏和耐药等药学特性对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进行评价。结果 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有效成分和在说明书适应证上的药理作用明确,抗菌谱广,酯化结构的前药设计相比克林霉素具有更好的依从性;其在欧美国家与在我国的耐药现状并不一致。结论 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是克林霉素的前体药物,在体内一步代谢生成克林霉素。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酯化前药设计克服了克林霉素的口味缺陷,提高了儿童等特殊患者的应用依从性,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应注意结合药敏结果精确临床定位。
    14  罗红霉素分散片有关物质分析方法优化及一致性评价研究
    范巧云,陆赛花,刘莉,周自桂,秦勇
    2022, 45(6):1099-110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12
    [摘要](718) [HTML](0) [PDF 1.78 M](669)
    摘要:
    目的 优化有关物质分析方法,有效分离罗红霉素分散片中13种杂质,建立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有关物质,并与原研制剂进行有关物质一致性评价研究。方法 使用Waters XBridge® C18柱(150 mm×4.6 mm,3.5 μm) ,以0.52 mol·L-1磷酸二氢铵水溶液(用5 mol·L-1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4.3)为流动相A,以乙腈-水(70∶30)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9 mL·min-1,柱温20℃,检测波长205 nm,进样20 μL。对13种杂质成分进行线性回归,以线性斜率计算各杂质相对于罗红霉素的校正因子,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并进行方法验证。罗红霉素分散片经碱破坏、酸破坏、氧化破坏、高温破坏、光照破坏后检测色谱图变化;取参比制剂及自研制剂,置于温度40℃、相对湿度75%条件下放置6个月,分别于第1、2、3、6个月取样测定其有关物质含量。结果 在已建立的色谱条件下,罗红霉素与相邻杂质、杂质与杂质之间均能有效分离,分离度均≥1.5。罗红霉素在0.968 9~100.090 0 μg·mL-1相关系数为0.999 4,其他已知杂质在相应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也均在0.999 0~1.000 0,线性关系均良好。各已知杂质平均回收率均在90.0%~108.0%,9份回收率的RSD≤5.0%。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3批样品中杂质含量,结果与杂质对照品外标法一致。自研制剂杂质与原研制剂具有有关物质一致性。自研制剂在光照条件下稳定;在氧化、酸、碱、高温破坏条件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在酸条件下主峰降解最为明显,杂质B、D显著增加;氧化条件下降解产生氮氧化物;原研制剂与自研制剂在加速条件下均未检出杂质B、K及氮氧化物,在加速6个月过程中,二者杂质D均有增长趋势,其他杂质无明显变化。结论 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准确性和重复性,可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罗红霉素分散片中有关物质。
    15  金沙藤对照提取物的质量控制研究
    李耀磊,李海亮,周艳林,王莹,金红宇,昝珂,马双成
    2022, 45(6):1108-111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13
    [摘要](604) [HTML](0) [PDF 1.28 M](444)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多指标含量测定及特征图谱的金沙藤Lygodii Herba对照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symmetry shieldTM RP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为流动相A、0.4%磷酸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0~40 min:90%~75% B,40~45 min:75%~60% B,45 ~ 50 min : 60%~ 10% B ),柱温30℃,体积流量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354 nm;测定3批次金沙藤对照提取物中咖啡酸、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和紫云英苷的含量;建立特征图谱方法,并对3批次提取物特征峰进行指认;同时考察引湿性和水分含量。结果 咖啡酸、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和紫云英苷各化合物在检测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进样精密度RSD在0.2%~0.3%,重复性RSD在0.4%~0.5%,4种成分的加样回收率在92.5%~101.0%,样品溶液中各成分在48 h内稳定性良好。3批次对照提取物中,咖啡酸质量分数为0.50%~0.64%,异槲皮苷质量分数为0.14%~0.21%,山柰酚-3-O-芸香糖苷质量分数为0.11%~0.36%,紫云英苷质量分数为0.66%~0.80%。通过建立的提取物HPLC特征图谱,确定了4个共有特征峰,并根据对照品对色谱峰进行确认,3批次提取物质量差异较小。金沙藤对照提取物水分含量为1.4%~2.3%,具引湿性。结论 建立的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和特征图谱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金沙藤对照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16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溶血性、局部刺激性和过敏反应一致性评价
    李航,曾业文,刘晓霖,黄仨,刘婵,梁金强,关业枝
    2022, 45(6):1113-111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14
    [摘要](593) [HTML](0) [PDF 2.12 M](599)
    摘要:
    目的 采用溶血性、血管刺激性试验、肌肉刺激性试验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ASA)检测受试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与市售对照品(罗氏芬)局部毒性和过敏性,进行一致性评价。方法 分别采用肉眼观察法和分光光度法进行体外溶血性试验;以受试物或市售对照品临床iv最高浓度(93 mg·mL-1)连续4 d耳缘静脉推注给药进行新西兰兔血管刺激性试验;以临床im最高浓度(238 mg·mL-1,给药体积1 mL)连续4 d右后肢股四头肌im给药进行新西兰兔肌肉刺激性试验;采用传统豚鼠ASA进行过敏性试验,致敏剂量分别0.5、1.5 mg·kg-1,激发剂量分别为1.0、3.0 mg·kg-1结果 肉眼观察法和分光光度法均显示受试物及市售对照品无体外溶血和红细胞凝聚作用;临床等效剂量的受试物及市售对照品均无血管刺激性;最大给药浓度的受试物及市售对照品在末次给药后72 h均有重度肌肉刺激性,恢复期结束时受试物组与市售对照品组动物注射部位肌肉均见纤维化等正常修复现象;受试物及市售对照品均可见弱阳性全身致敏作用,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 受试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与市售对照品局部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情况基本一致,可用于临床。
    17  基于斑马鱼的香青兰总黄酮整体发育急性毒性评价研究
    冉凯凯,苏文灵,郑瑞芳,夏青,张长青,刘可春,张云,邢建国
    2022, 45(6):1119-112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15
    [摘要](486) [HTML](0) [PDF 16.83 M](505)
    摘要:
    目的 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香青兰总黄酮(TFDM)整体发育急性毒性。方法 采用发育至48 h的斑马鱼暴露于5、10、20、40、42、44、46、48、50、100 μg·mL-1的TFDM,分别于暴露后24、48 h(24、48 hpe),计算死亡率、半数死亡浓度(LC50)值;测量每组斑马鱼幼鱼的体长,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评分;显微镜下观察斑马鱼心脏形态并拍照,记录心率,使用Image-Pro Plus 5.1测量斑马鱼静脉窦-动脉球(SV-BA)距离;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斑马鱼是否有体侧水肿来判断TFDM对肾脏的影响并拍照;应用肝脏标记绿色荧光的转基因斑马鱼TgL-FABPEGFP),通过检测肝脏荧光强度和面积,观察TFDM对肝脏毒性的影响。结果 TFDM的24 hpe LC50为50 μg·mL-1,48 hpe LC50为48 μg·mL-1,100 μg·mL-1 TFDM组斑马鱼幼鱼全部死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0 μg·mL-1以下的TFDM对斑马鱼的形态和心、肝、肾各脏器无影响;20 μg·mL-1浓度的TFDM处理斑马鱼48 h导致个别斑马鱼鱼鳔体积减小或缺失,对其他脏器无显著影响;40 μg·mL-1的TFDM导致斑马鱼出现轻微的心包水肿,处理48 h以后斑马鱼体长显著减小(P<0.01),形态评分显著下降(P<0.01),斑马鱼的肝脏形态出现轻微变化,但肝脏荧光强度和肝脏荧光面积无显著性变化,对肾脏无影响;暴露在50 μg·mL-1的TFDM中24 h,斑马鱼出现心包水肿,心率显著下降(P<0.05),肝脏荧光强度和面积显著减小(P<0.05),肾脏无明显变化。结论 TFDM对斑马鱼的毒性较小,低浓度(≤10 μg·mL-1)的TFDM对斑马鱼无毒性;中浓度(20 μg·mL-1)下TFDM对斑马鱼的毒性微弱,仅导致部分斑马鱼鱼鳔体积减小或缺失,对其他各脏器无毒性;高浓度(≥40 μg·mL-1及以上)下有轻微的心脏毒性和肝脏毒性,在临床应用中有必要合理控制用量。
    18  基于真实世界骨科术后康复影响因素及围术期用药分析
    袁芮芮,刘海净,吴叶红,吕立勋
    2022, 45(6):1127-113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16
    [摘要](556) [HTML](0) [PDF 3.53 M](458)
    摘要:
    目的 探究影响骨科手术术后康复的因素,并依据影响因素提出可采取的药学干预策略及用药合理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开滦总医院进行骨科手术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手术相关信息以及围术期应用药物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住院时长、术后24 h视觉模拟(VAS)评分、出院时VAS评分、3个月复诊时VAS评分以及住院期间恶心呕吐发生率进行分析,建立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 共收集到9 258例患者信息,性别、年龄、手术类别、麻醉类别及术后镇静药物均可影响骨科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其中,女性、应用静吸复合麻醉、单用吗啡类镇痛药及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可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的概率。结论 老年女性患者在骨科术后康复的过程中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静脉麻醉及术后应用吗啡联合非甾体抗炎药镇痛可改善预后。
    19  美罗培南在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血浆和脑脊液中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关联研究
    邵楠,蒋丽军,王丹
    2022, 45(6):1134-114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17
    [摘要](612) [HTML](0) [PDF 1.75 M](458)
    摘要:
    目的 探讨美罗培南在化脓性脑膜炎的新生患儿血浆和脑脊液中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关联。方法 试验招募2016年5月—2021年5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的58例新生儿患者,均获得血浆样品,其中17人获得脑脊液样品。出生后2~4周的新生儿以及4~6周的婴幼儿使用8 h的剂量间隔,美罗培南使用剂量为40 mg·kg-1,输注时间超过30 min。使用带有DIGITAL FORTRAN编译器的NONMEM软件包分析数据。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串联质谱(UHPLC-MS/MS)测定血浆和脑脊液中的美罗培南浓度。使用最终模型估计值的蒙特卡罗模拟(n=1 000)用于生成不同给药方案的游离血药浓度水平维持在目标菌群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之上的时间(fT>MIC)占1个给药间隔的百分比(% fT>MIC)和最小抑菌浓度(MIC)值:1、2、4、8 mg·L-1结果 美罗培南在血浆中的峰浓度(Cmax)、曲线下面积(AUC)、清除率(CL)、表观分布容积(Vd)高于脑脊液中的各项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的半衰期(t1/2)低于脑脊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蒙特卡罗模拟10 000例患者目标获得概率,随着MIC值增加,血浆目标获得概率降低;血浆中40%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百分比(40% TMIC)、60% TMIC、80% TMIC、100% TMIC目标获得概率逐渐降低。随着MIC值增加,脑脊液目标获得概率降低;脑脊液中40% TMIC、60% TMIC、80% TMIC、100% TMIC目标获得概率逐渐降低。结论 模拟试验表明,当MIC为2 μg·mL-1时,美罗培南在血浆中的目标获得概率可以达标,其在脑脊液中的目标获得概率不能达标,治疗时需要增加美罗培南的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以达到治疗目标。
    20  石斛破壁草本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齐乐
    2022, 45(6):1141-114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18
    [摘要](606) [HTML](0) [PDF 1.30 M](703)
    摘要:
    目的 观察石斛破壁草本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淮南朝阳医院收治的112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方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和克拉霉素缓释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石斛破壁草本,冲泡服用,每次2袋,每天3次。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生活质量,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 I)、血清胃蛋白酶原Ⅱ(PGⅡ)和胃泌素-17(G17)水平。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WHOQOL-10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HOQOL-100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试验组WHOQOL-10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试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96.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显效率为7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28%(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CRP、TNF-α和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P、TNF-α和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后试验组各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PGⅠ、PGⅡ和G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GⅡ和G17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GⅠ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试验组PGⅡ和G17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G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 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石斛破壁草本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21  黄芪注射液辅助放化疗对癌症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王继达,王丽,刘海朝,孟令康,边育红,贾贝田
    2022, 45(6):1147-115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19
    [摘要](523) [HTML](0) [PDF 1.71 M](415)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黄芪注射液联合放化疗对癌症患者疗效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使用提供循证医学的相关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e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中有关黄芪注射液联合放化疗治疗癌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1年11月1日。使用Cochrane工具评价文献质量,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项RCTs,1 3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黄芪注射液在辅助癌症的放化疗治疗中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RR=1.96,95% CI(1.53,2.50)],提高患者CD3+[MD=7.47,95% CI(5.05,9.90)]、CD4+[MD=4.96,95% CI (3.84,6.09) ]、CD8+ [MD=7.47,95% CI (5.05,9.90) ]水平、CD4+/CD8+的值[MD=0.29,95% CI (0.20,0.14)],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RR=11.48,95% CI=(10.44,12.51)],改善放化疗引起的口干、黏膜损伤、皮炎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00 01)。结论 黄芪注射液协同放化疗治疗癌症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鉴于研究局限性,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s进一步验证。
    22  癃清片联合化学药治疗III型前列腺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 Meta分析
    张泽家,席俊羽,邵魁卿,李奇,谢雁鸣,高瞻
    2022, 45(6):1158-116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20
    [摘要](318) [HTML](0) [PDF 1.39 M](437)
    摘要:
    目的 评价癃清片联合化学药治疗III型前列腺炎[即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1月关于癃清片治疗CP/CPP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并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RCTs,共计1 00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503例、对照组49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美国国立卫生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症状总分[MD=?2.65,95% CI(?3.28,?2.03),P<0.000 01]、疼痛症状评分[MD=?1.44,95% CI(?1.95,?0.92),P<0.000 01]、生活质量评分[MD=?0.50,95% CI(?0.93,?0.06),P=0.03]均低于对照组;排尿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MD=?0.17,95% CI(?0.85,0.50),P=0.61],敏感性分析显示对照组干预措施仅应用1种化学药,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75,95% CI(?1.43,?0.07),P=0.03];前列腺按摩液中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MD=?4.33,95% CI(?6.59,?2.08),P=0.002];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RR=1.00,95% CI(0.46,2.19),P=0.99]。结论 癃清片能显著改善CP/CPPS患者症状,降低前列腺按摩液中白细胞数量,且不会显著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23  糖尿病并发症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刘宁,刘传鑫,黄建梅
    2022, 45(6):1166-117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21
    [摘要](722) [HTML](0) [PDF 1.28 M](751)
    摘要:
    靶向代谢组学是代谢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目标明确的代谢产物在样本中的含量进行检测,具有特异性强、检测灵敏度高和定量准确等特点。应用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差异代谢物并阐明其代谢异常的机制,对疾病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将靶向代谢组学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认知功能障碍、糖尿病性心肌病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整合不同疾病发生发展涉及的氨基酸代谢、脂代谢、三羧酸循环及糖酵解等多种代谢途径及相关的差异代谢物,整理了不同并发症的部分生物标志物,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寻找疾病治疗新途径提供思路和方法。
    24  麒麟丸治疗女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马瑞红,李萌,夏天
    2022, 45(6):1173-118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22
    [摘要](599) [HTML](0) [PDF 1.29 M](526)
    摘要:
    麒麟丸是在“肾主生殖”理论上创立的治疗不孕不育的经验方,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其在治疗女性不孕症方面效果突出,可有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功能减退、薄型子宫内膜等。笔者总结梳理相关文献,综述麒麟丸治疗女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其在女性不孕症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同时为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25  基于胶质瘤与免疫系统关系的免疫治疗可行性及应用探讨
    张懿炜,刘健
    2022, 45(6):1181-118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23
    [摘要](275) [HTML](0) [PDF 1.19 M](498)
    摘要:
    胶质瘤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其起源于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来源的胶质细胞,生长多呈广泛浸润性,是最具侵袭性的原发性脑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按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其中I级恶性程度最低、预后最好,IV级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胶质瘤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放化疗,但这些手段并不能带来满意的治疗效果,这与胶质瘤在脑内的侵袭性生长、血脑屏障限制和肿瘤耐药相关。近年来,随着肿瘤基因组和免疫微环境等研究的深入,胶质瘤与宿主免疫系统间的关系逐渐被阐明,免疫治疗等新技术逐步发展,为进一步改善胶质瘤临床预后带来希望。从胶质瘤与宿主免疫系统间的关系入手,对目前胶质瘤免疫疗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和综述,为胶质瘤的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26  生物钟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及临床精准用药启示
    王倩倩,孙大康,宋双,李洋,程艳丽
    2022, 45(6):1187-119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24
    [摘要](291) [HTML](0) [PDF 1.29 M](465)
    摘要:
    多数生物体内存在固有的生物节律,它调节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昼夜节律由中央生物钟及外周生物钟共同协调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CVD)目前仍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大致死性因素。研究表明,ACVD的发病特点与生物钟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主要介绍生物钟调节脂质代谢及免疫炎症反应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对局部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以生物钟为潜在靶点的药物研究现状及其对临床精准用药的指导,以期将生物钟疗法广泛应用于ACVD的治疗中。
    27  家兔用于药物生殖发育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郑锦芬,黄芝瑛,周晓冰,赵曼曼,王三龙
    2022, 45(6):1194-119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25
    [摘要](587) [HTML](0) [PDF 1.22 M](917)
    摘要:
    生殖发育毒性评价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兔属兔科兔形目,是药物生殖发育毒性评价的非啮齿类哺乳动物模型之一,但是其相关研究较啮齿动物少,对不同种属动物模型进行药物生殖发育毒性评价有助于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从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围产期发育毒性试验和体外生殖发育毒性评价等方面综述了家兔在药物生殖发育毒性评价中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家兔在药物生殖发育毒性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28  地骨皮甲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黎浩,柳航,王敏,葛卫红
    2022, 45(6):1200-120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26
    [摘要](644) [HTML](0) [PDF 1.22 M](611)
    摘要:
    地骨皮甲素是结构独特的精胺类生物碱,为地骨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调血脂、抗虫、抗帕金森症等药理作用。现有文献对地骨皮甲素在神经保护、抗氧化、抗炎方面的研究比较完善;但存在缺乏抗菌、抗病毒的研究,降血压方面缺乏具体机制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不全面等不足。对近年来国内外地骨皮甲素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和进一步药用开发提供参考。
    29  经典名方与中成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崔栋,卢炎
    2022, 45(6):1206-121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27
    [摘要](918) [HTML](0) [PDF 1.24 M](574)
    摘要:
    慢性鼻窦炎属于中医理论的“鼻渊”范畴,经典名方与中成药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该病的临床治疗中。通过梳理近10年来发表的文献,总结了常用的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参苓白术散、龙胆泻肝汤、千金苇茎汤、养阴清肺汤、托里消毒散、温肺止流丹、黄芩滑石汤、补中益气汤、清化饮)和临床使用频次较高的中成药(鼻渊舒口服液、香菊胶囊、通窍鼻炎片、通窍鼻炎颗粒、鼻窦炎口服液、辛芩颗粒、苍耳子鼻炎胶囊),在治疗慢性鼻窦炎方面的特点与疗效,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30  和厚朴酚及厚朴酚抗肺癌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明发,沈雅琴
    2022, 45(6):1213-122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6.028
    [摘要](567) [HTML](0) [PDF 1.29 M](510)
    摘要:
    和厚朴酚及厚朴酚是疏水性烯丙基联苯酚类结构的同分异构体,均有抗肺癌药理作用。和厚朴酚能抑制肺癌A549细胞、H1299细胞和Lewis细胞移植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和转移,而厚朴酚能预防乌拉坦诱导小鼠发生肺癌和抑制A549细胞移植瘤在小鼠体内生长。和厚朴酚及厚朴酚在体外能浓度相关地抑制人小细胞肺癌N446细胞、H446细胞,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肺腺癌A549、H1299、H441、H1975、Calu3、A2、PC、SPC-A-1、95D细胞,大细胞肺癌H460细胞,人肺鳞癌H226、H520、CH27细胞以及小鼠肺癌Lewis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和坏死。和厚朴酚及厚朴酚抑制肺癌的主要机制是:(1)抑制I型去乙酰化酶的表达和酶活性,上调死亡受体-5(DR5)的表达,激活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信号通路;(2)激活与半胱天冬酶无关的凋亡通路;(3)阻滞癌细胞中的微管聚合,破坏微管结构;(4)阻滞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诱导癌细胞自噬;(5)阻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而抑制癌细胞转移。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