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5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2, 45(1):0-0.
    [摘要](225) [HTML](0) [PDF 8.84 M](843)
    摘要:
    2  目录
    2022, 45(1):0-0.
    [摘要](240) [HTML](0) [PDF 1.15 M](1011)
    摘要:
    3  以细胞因子为研究指标的光致敏体外评价方法的建立
    赵华琛,王宇,黄舒佳,姜华,董建欣,王庆利,刘丽,李波
    2022, 45(1):1-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01
    [摘要](606) [HTML](0) [PDF 2.05 M](1111)
    摘要:
    目的 研究和建立以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作为评价指标的光致敏体外评价方法。方法 THP-1细胞分别与光致敏剂6-甲基香豆素(6-MC)和对氨基苯甲酸(PABA)、光致敏剂兼光刺激剂硫氯酚(bithionol)、光致敏兼皮肤致敏剂对苯二胺(PPD)和二苯甲酮(BP)、单纯皮肤致敏剂盐酸双氯苯双胍己烷(CHD)和二硝基氯苯(DNCB)、光刺激剂蒽(anthracene)和吖啶(acridine)、皮肤刺激剂月桂基磺酸钠(SDS)、阴性对照乳酸(LA)孵育24 h,与相应溶剂孵育作为对照组,经光照射(1.7 mW·cm-2,50 min)或避光处理后,细胞换液放入培养箱内继续培养5 h。光刺激剂需在正式光照射前进行预照射(在SOL 500人工太阳照射装置中照射30 min,然后避光放置15 min)处理。采用Luminex分析仪及多因子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2/P40、IL-12/P70、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8、IL-18、IL-4和IL-13水平的改变,确定光致敏相关特异性细胞因子,建立相应的光致敏体外评价方法。结果 光致敏剂与THP-1细胞孵育并经光照后,与未照射组比较,细胞裂解液+上清液中IL-8和TNF-α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 ,其中IL-8的增加幅度最大,光致敏剂6-MC、PABA、PPD和硫氯酚照射与未照射组的IL-8水平比值均大于10,TNF-α水平比值均大于1.5。光刺激剂吖啶和蒽细胞模型经过光直接照射后,IL-8水平是未照射组的10倍以上,TNF-α水平是未照射组的1.5倍以上;经过预照射处理后,其照射组与未照射组IL-8比值均下降到10以下,TNF-α比值均下降到1.5以下。皮肤致敏剂DNCB和CHD、皮肤刺激剂SDS、阴性对照LA和对照组,光照射与未照射组IL-8比值均小于10,TNF-α比值均小于1.5。结论 在THP-1细胞模型中,IL-8和TNF-α对于评价化合物光致敏性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IL-8更优。
    4  以IL-8为评价指标的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的确定和验证
    董建欣,黄舒佳,王宇,孙旭,赵华琛,祝清芬,刘丽,李波
    2022, 45(1):10-1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02
    [摘要](557) [HTML](0) [PDF 2.26 M](789)
    摘要:
    目的 确定并验证以白细胞介素-8 (IL-8)作为评价指标的THP-1细胞光致敏体外评价方法。方法 将THP-1细胞与19种光致敏剂、4种光刺激剂、2种皮肤致敏剂、1种皮肤刺激剂和阴性受试物分别孵育24 h,在光照射(1.7 mW·cm-2,50 min)或避光处理后,细胞换液放入培养箱内继续培养5 h。光刺激剂需在正式光照射前进行预照射(光照30 min,然后避光15 min)处理。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技术测定细胞培养上清和细胞裂解液中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含量并统计分析,进一步确定评价光致敏的细胞因子指标,并进行方法验证。结果 与非照射组比较,13种光致敏剂均引起照射组THP-1细胞IL-8总含量显著增加(P<0.01) ,阿伏苯宗为非照射组的1 148~2 269倍,其余12种为非照射组的6.7~195.1倍;光刺激剂经光照射后也可引起细胞分泌IL-8显著增加(P<0.01) ,但经过预照射处理后,IL-8的含量相比直接照射组显著下降(P<0.01)。未经光照射条件下,皮肤致敏剂即可引起THP-1细胞分泌IL-8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 ,光照后IL-8含量虽也较非照射组显著增加(P<0.01) ,但增加的幅度小于皮肤致敏剂本身引起IL-8变化的幅度。在光照条件下,皮肤刺激剂、阴性受试物均可引起细胞分泌IL-8较非照射组显著性增加(P<0.05) ,但增加的幅度较小,与对照组相似。以上受试物引起光照前后细胞TNF-α变化的幅度均与对照组相近。以IL-8为评价指标的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检测光致敏剂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是77.8%、100.0%、68.4%,并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结论 确定了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的细胞因子标志物评价指标为IL-8,判定标准为: ①UVA照射后THP-1细胞中IL-8含量比非照射组显著增加;②UVA照射组与非照射组IL-8含量比值≥6.5;③当上述两条均满足时,对受试物进行UVA预照射处理,预处理照射组IL-8的含量与直接照射组(未经预照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且预处理照射组与预处理非照射组IL-8含量比值≥6.5。
    5  以CD54为评价指标的THP-1细胞光致敏体外评价方法的确定和验证
    董建欣,黄舒佳,王宇,姜华,赵华琛,祝清芬,刘丽,李波
    2022, 45(1):20-2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03
    [摘要](636) [HTML](0) [PDF 2.24 M](825)
    摘要:
    目的 确定并验证以细胞表面标志物CD54作为评价指标的光致敏体外评价方法。方法 将THP-1细胞与多种光致敏剂、光刺激剂、皮肤致敏剂、皮肤刺激剂和阴性受试物分别孵育,在光照射或避光处理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标志物CD54和CD86的表达水平并统计分析,进一步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并对该方法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进行验证。结果 19种光致敏剂中有15种引起照射组THP-1细胞表达CD54的平均荧光强度(MFI)较非照射组显著增加(P<0.05、0.01) ,且照射组细胞表达CD54的相对荧光强度(RFI)值均在1.5以上。光刺激剂经光照射后也可引起细胞表达CD54的MFI显著增加(P<0.01) ,但经过预照射处理后,CD54的表达水平较直接照射组显著下降(P<0.01)。未经光照射条件下,皮肤致敏剂即可引起THP-1细胞表达CD54和CD86的MFI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 ,光照后CD54的表达反而略有下降。在光照和避光条件下,皮肤刺激剂、阴性受试物(乳酸)均未引起细胞表达CD54或CD86的显著性变化。以CD54为评价指标的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检测光致敏剂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是85.2%、100%和78.9%,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结论 确定了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的细胞表面标志物评价指标为CD54,判定标准为:(1)光照后THP-1细胞表达CD54的MFI较照射前显著性增加;(2)光照后THP-1细胞表达CD54的RFI≥1.5;(3)当上述条件均满足时,对受试物进行预照射处理,结果仍然满足前2条标准。
    6  FDA对研究者在新药和医疗器械临床研究期间安全性报告的要求
    萧惠来
    2022, 45(1):30-3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04
    [摘要](482) [HTML](0) [PDF 1.12 M](1232)
    摘要:
    上市前药物和医疗器械安全性信息主要来自临床试验,而观察受试者对试验药物和器械反应的是研究者,因此,研究者的不良事件报告至关重要。为帮助研究者确认临床研究期间非预期的安全性信息并遵守安全性报告要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21年9月发布了“研究者职责-研究性药物和器械的安全性报告”指导原则(草案),详细说明了对研究者在IND和IDE研究中向申请人和伦理委员会报告的要求。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指导原则,详细介绍FDA的该指导原则,以期对我国新药和新医疗器械研究者在临床研究期间识别非预期的安全信息并按要求及时报告有帮助并对该方面的监管有所启示。
    7  基于文本挖掘和生物医学数据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发现
    李彦波,赵鑫,吕文良,武庆娟,曹正民,强睿,张丽丽
    2022, 45(1):37-4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05
    [摘要](768) [HTML](0) [PDF 4.72 M](969)
    摘要:
    目的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和生物医学数据库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探究COVID-19及其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呼吸障碍相关基因靶点,筛选潜在有效的化学药和中药。方法 使用GenCLiP 3网站获取COVID-19和其主要症状咳嗽、发热、呼吸障碍共4个关键词的共有靶点,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其进行基因本体(GO)和通路富集分析,再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共有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获得核心基因,运用DGIdb数据库、SymMap数据库针对核心基因进行中西医治疗药物预测。结果 获得COVID-19及其主要症状共有基因靶点28个,其中有IL2、IL1B、CCL2等核心基因16个,使用DGIdb数据库筛选获得与16个关键靶点相互作用的化学药包括沙利度胺、来氟米特、环孢素等28种,中药包括虎杖、黄芪、芦荟等70味。结论 COVID-19及其主要症状的病理机制可能和CD4、KNG1、VEGFA等28个共有基因相关,可能通过介导TNF、IL-17等信号通路参与COVID-19病理过程。潜在有效药物可能通过作用相关靶点通路起到治疗COVID-19的作用。
    8  基于UPLC-Q-Exactive-MS的菲牛蛭酶解物肽段鉴定与分子特性表征
    李尹,郭秀欢,雷艳,侯觉文,谢海林,袁瑞娟
    2022, 45(1):48-5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06
    [摘要](770) [HTML](0) [PDF 2.48 M](847)
    摘要: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MS)技术对菲牛蛭酶解物中肽段进行鉴定与表征。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对菲牛蛭进行酶解,利用UPLC-Q-Exactive-MS技术结合Maxquant软件对菲牛蛭酶解物进行分析并对其肽段进行序列鉴定,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平台对这些肽段进行生物活性与不良反应预测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pI)、净电荷、亲水性氨基酸比例、不稳定指数等基本分子特性的预测。结果 利用UPLC-Q-Exactive-MS技术联合Maxquant软件在菲牛蛭酶解物中共鉴定出32条肽段,其中肽段AGFAGDDAPR的各项肽段分子特性符合目前已知抗血栓肽的共性特征,鉴定分数为103.83,可信度高;活性概率为0.56,相对分子质量976.01,肽链长度为10;平均亲水性为0.5,亲水性氨基酸残基比例为30%,水溶性良好;pI值为4.21,净电荷为-1;不稳定性指数为20.72,在水中稳定性强;具有抗血栓活性的可能性较大。同时6条肽段SSGETSSIIRR、AGFAGDDAPR、SSGETSSIIR、DSYVGDEAQSKR、GARRER、SIEDQVKR被预测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且无溶血现象,但仍需进一步的合成与活性验证。结论 以菲牛蛭为例,提供了一种快速从酶解物中鉴定动物药肽段序列的方法,以期为动物药的肽类成分的研究提供思路。
    9  瓜拉那叶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及咖啡因的含量测定
    肖治均,杨欣欣,梅矩铭,梅竹松,刘春生,雷海民,文娟娟,徐拥军,陈吓第,王学勇,加洛·萨尔塞多·罗萨雷斯,马长华
    2022, 45(1):60-7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07
    [摘要](824) [HTML](0) [PDF 2.67 M](1005)
    摘要:
    目的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联用质谱(UPLC-LTQ-Orbitrap-MS)技术快速鉴别瓜拉那Paullinia cupana叶中的化学成分,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瓜拉那叶中咖啡因的含量。方法 定性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1,进样量3 μL,在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定量分析采用Prevail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柱温30℃,流动相为纯水-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1,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75 nm。结果 利用UPLCLTQ-Orbitrap-MS技术,根据质谱一级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特征碎片,从瓜拉那叶中共鉴定出46个化学成分,包括22个酚酸类,7个黄酮类,7个生物碱类,5个长链脂肪酸类和5个其他类化合物。建立HPLC-UV测定瓜拉那叶咖啡因含量的方法中,咖啡因在0.201 8~2.018 0 μg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n=9)为99.52%,RSD=1.16%,瓜拉那叶中咖啡因质量分数在2.8%左右。结论 首次采用UPLC-LTQ-Orbitrap-MS技术鉴定瓜拉那叶中的化学成分,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分析方法,所建立的HPLC-UV测定咖啡因含量的方法准确、可靠,为瓜拉那叶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10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甘草查尔酮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李晴霞,冯鑫,康念欣,姜宇,栾雅格,刘永刚,谭鹏
    2022, 45(1):71-7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08
    [摘要](1225) [HTML](0) [PDF 7.18 M](957)
    摘要:
    目的 从分子层面探讨甘草查尔酮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PharmMapper、SwissTargetPrediction、CTD及DisGeNET等数据库检索出甘草查尔酮A的作用靶点及其与AD相关的靶点的交集。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的ClueGO功能对交集蛋白作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终通过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分子层面研究甘草查尔酮A作用于AD相关靶点的结合位点及结合能力。结果 甘草查尔酮A的作用靶点有128个,其中与AD相关的靶点112个,这些靶点涉及信号通路33条,包括MicroRNAs in cancer、Serotonergic synapse及Cell cycle等,从而构建出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单一成分-靶点-生物学通路网络。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甘草查尔酮A与PPI网络图中度值最高的20个靶蛋白均能很好地结合,其中结合性最好的3个靶蛋白分别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关蛋白、环氧合酶2和丁酰胆碱酯酶。结论 从分子层面对甘草查尔酮A治疗AD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揭示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1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胡朝英,郜丹,宋岩,李想,李林,唐洋明,李庆洋,张兰
    2022, 45(1):78-8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09
    [摘要](791) [HTML](0) [PDF 1.62 M](1009)
    摘要:
    目的 评价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和餐后状态下单次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采用单剂量、随机、开放、两制剂、两周期、交叉对照的试验设计,健康受试者每周期在空腹或餐后状态下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500 mg。采用经验证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二甲双胍的血浆浓度,使用Phoenix WinNonlin 8.0计算药动学参数并用SAS9.4软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空腹状态下,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中二甲双胍Cmax分别为(733.00±178.25)、(665.80±146.58) ng·mL-1,AUC0~t分别为(4 848.60±1 204.80)、(4 743.00±1 104.34) h·ng·mL-1,AUC0 ~ ∞分别为(4 940.70±1 219.48)、(4 832.58±1 093.55) h·ng·mL-1。餐后状态下,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中二甲双胍Cmax分别为(519.10±92.55)、(475.50±65.88) ng·mL-1,AUC0~t分别为(5 989.20±1 112.01)、(5 946.50±1 094.81) h·ng·mL-1,AUC0 ~ ∞分别为(6 052.20±1 118.35)、(6 049.80±1 062.28) h·ng·mL-1。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二甲双胍Cmax、AUC0~t和AUC0~∞几何均值比的90%置信区间均在80.00%~125.00%的生物等效性范围内。结论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在空腹和餐后状态下均具有生物等效性。
    12  不同工艺紫雪散抗惊厥药效特点及机制研究
    张涵彧,胡静,韩旭,张琳,朱晓晶,宋纹,庄朋伟,张艳军
    2022, 45(1):84-8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10
    [摘要](899) [HTML](0) [PDF 1.17 M](1159)
    摘要:
    目的 研究普通工艺、传统工艺制备紫雪散的抗惊厥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雄性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传统工艺紫雪散和普通工艺紫雪散低、中、高剂量(0.78、1.56、3.12 g·kg-1)组及5%苯巴比妥(0.01 mL·g-1)组。通过颈背部sc尼可刹米注射液诱发小鼠惊厥模型,观察各组小鼠治疗后的惊厥潜伏期、死亡潜伏期、20 min死亡率;采用比色法检测大脑皮层中钙水平;Griess reagent法检测大脑皮层总NO含量;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检测大脑皮层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苯巴比妥钠、普通和传统工艺紫雪散的中、高剂量均可显著延长小鼠的惊厥潜伏期(P<0.001);普通和传统工艺紫雪散的低、中、高剂量均可显著延长惊厥小鼠的死亡潜伏期(P<0.01、0.001);模型组小鼠死亡率为100%,苯巴比妥钠组没有小鼠死亡,普通和传统工艺紫雪散的中、高剂量组死亡率明显降低。2种工艺紫雪散的抗惊厥作用具有剂量相关性,与普通工艺高剂量比较,传统工艺紫雪散高剂量可以显著延长惊厥模型小鼠的惊厥、死亡潜伏期(P<0.05、0.01),降低惊厥致死率。与模型组比较,3.12 g·kg-1传统工艺和普通工艺紫雪散、苯巴比妥钠均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脑内钙含量(P<0.05、0.001)和总NO含量(P<0.001);与普通工艺紫雪散组比较,3.12 g·kg-1传统工艺紫雪散可以显著降低惊厥小鼠脑内总NO的含量(P<0.01)。与模型组比较,传统工艺和普通工艺紫雪散3.12 g·kg-1组、苯巴比妥钠组小鼠脑皮层中Glu含量显著减少(P<0.05、0.001);传统工艺紫雪散3.12 g·kg-1组小鼠脑皮层中GABA含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 传统工艺和普通工艺紫雪散均具有抗惊厥作用,并且传统工艺紫雪散的抗惊厥作用优于普通工艺紫雪散。
    13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要素的文献研究
    成天萌,胡思源,李梅芳,蔡秋晗,李瑞本
    2022, 45(1):90-9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11
    [摘要](758) [HTML](0) [PDF 1.29 M](1256)
    摘要:
    目的 研究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要素,为病证结合类临床试验的标准化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提高不同试验结果比较的可行性。同时,也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项目——《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急性支气管炎》的制定提供文献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检索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数据库中1999—2020年关于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中英文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分析、归纳,提炼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的主要技术要素。结果 检索出1 542篇文献,最终纳入19篇RCTs,包括中文17篇、英文2篇。目标定位,17项(89.47%)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改善病情/症状,1项(5.26%)为缩短病程,1项(5.26%)以改善中医证候为主要目的;试验总体设计均采用随机方法,以双盲为主的研究14项(73.68%),仅提及使用盲法1项(5.26%),其余4项未提及盲法设计(21.05%);采用阳性药对照14项(73.68%),安慰剂对照5项(26.32%);多中心研究17项(89.47%);估算样本量4项(21.05%);差异性检验设计15项(78.95%),非劣效检验设计3项(15.79%),优效性检验1项(5.26%);全部研究中,具有明确的西医诊断标准者16项(84.21%),有明确中医诊断与辨证标准者16项(84.21%);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全部研究均有纳入标准设计,而有排除标准描述者16项(84.21%);干预措施,纳入的19项研究中,干预措施为中成药的16项(84.21%)、中西药联合应用1项(5.26%)和植物药2项(10.53%),有基础治疗设计的1项(5.26%);试验流程,19项研究均未设置导入期,设计随访研究1项(5.26%),随访时间为3~7 d;疗程5~7 d,以5 d为主;有效性评价,19项研究,以疾病有效率/愈显率、BSS或BSS-ped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有13项(68.42%),以咳嗽、咳痰、气促/喘息或肺部体征评分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有3项(15.79%),以咳嗽症状积分与时间(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有1项(5.26%),以中医证候有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1项(5.26%),以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基本消失时间为主要评价指标1项(5.26%);安全性评价,19项研究均有安全性指标设计;有2项(10.53%)研究提到试验质量控制;全部研究中,有伦理批件号说明的仅2项(10.53%)。结论 纳入本研究的文献质量高,信息完善,严格遵守循证医学原则,贴近临床实际,突出中药特色,研究结果涵盖了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的主要技术要素,对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试验设计关键环节和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为不同文献之间的结果比较和系统评价,提供了可行性。
    14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方案优化研究
    杨宏,孔天东,陈露,李皓静,罗丹阳,刘欢,周寒丽,何敏,陈速研,杨昊
    2022, 45(1):98-10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12
    [摘要](940) [HTML](0) [PDF 1.29 M](901)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吉西他滨联合卡铂(GC)或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CIT)二级预防的优化方案。方法 2019年3月—2020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河南大学肿瘤医院共招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60例,此60例患者行GP/GC方案化疗,前1个化疗周期中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0×109·L-1,且经治疗已恢复正常,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在下1个化疗周期第2、4、6、9天预防性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试验组患者在下1个化疗周期第3、4、6天预防性给予rhTPO,监测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3度以上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0%、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血小板最低值为(38±13)×109·L-1,对照组为(45±17)×109·L-1,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化疗后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1的持续时间分别为(9±3)、(7±4)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化疗后血小板低于50×109·L-1的持续时间分别为(4±3)、(3±2)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防用药结束后,试验组有14例患者继续给予rhTPO治疗,rhTPO中位使用支数为3支(1~7支);对照组有13例患者继续给予rhTPO治疗,rhTPO中位使用支数为3支(1~6支),两组非参数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患者血小板过低或伴有明显出血倾向,给予输注血小板。结论 rhTPO在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化疗方案的第3、4、6天3 d用药方案相较传统4 d方案,疗效及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但能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治疗费用。
    15  抗肿瘤新药Ⅰ期临床试验外周血样本采集的横断面研究
    李紫薇,吴大维,王迎红,唐玉,徐震纲,曹彩,刘尚梅,李宁
    2022, 45(1):104-11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13
    [摘要](1028) [HTML](0) [PDF 3.22 M](1016)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抗肿瘤新药Ⅰ期临床试验外周血样本采集的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申报的Ⅰ期临床试验的采血量进行横断面现况研究,比较分析采血总量、安全性采血量和研究性采血量的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的26项Ⅰ期临床试验中,采血总量中位数312 mL,范围在148~479 mL;安全性采血量中位数212 mL,范围在76~373 mL;研究性采血量中位数87 mL,范围在0~193 mL;前2周期采血量占比中位数30.5%,范围在9.4%~59.5%。大部分(88.5%)项目的采血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抗体偶联类药物、小分子靶向药和首次人体试验的采血量较多。结论 抗肿瘤新药Ⅰ期临床试验的外周血样本采集应具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并将总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建议遵循统一标准、合理设计、控制总量、充分告知、注重沟通的原则,优化临床试验生物样本管理。
    16  拉莫三嗪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
    聂文莎,王惠萍,王左华,龚燕
    2022, 45(1):111-11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14
    [摘要](1345) [HTML](0) [PDF 1.23 M](1338)
    摘要:
    目的 探讨拉莫三嗪与左乙拉西坦联合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神经节苷脂抗体(GM1-A)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治疗的难治性癫痫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左乙拉西坦片治疗,初始剂量为10~20 mg·kg-1·d-1,每周增加5~10 mg·kg-1·d-1,增加剂量至20~40 mg·kg-1·d-1,加量期3~7周,连续治疗6个月。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拉莫三嗪片治疗,初始剂量为0.3~0.6 mg·kg-1·d-1,12 h服药1次,每周加量0.3~0.6 mg·kg-1·d-1,目标剂量5~10 mg·kg-1·d-1,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认知功能、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血清HMGB1、GM1-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肽Y(NPY)水平。记录治疗期间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88.33%)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gA、IgM、IgG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GM1-A、NSE、NP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1-A、NSE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NPY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HMGB-1、TNF-α、hs-CRP、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试验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莫三嗪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改善HMGB-1、GM1-A水平,并且安全性较好。
    17  地塞米松联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儿童脓毒症的疗效及对血清PCT、Presepsin及NT-proBNP的影响
    王其政,林小飞,朱红利
    2022, 45(1):118-12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15
    [摘要](889) [HTML](0) [PDF 1.19 M](1111)
    摘要:
    目的 探究地塞米松联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儿童脓毒症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Presepsin)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淮安市儿童医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脓毒症患儿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试验组(n=55)。对照组患儿给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按40 mg·kg-1剂量取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溶于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给药,12 h给药1次,连续用药7 d。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5 mg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 mL中静脉推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4 d后停药,其他药物同对照组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及血清PCT、Presepsin、NT-proBNP水平,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肝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8%,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55%,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APACHE-Ⅱ评分及血清PCT、Presepsin、NT-proBNP、BUN、Scr、AST和AL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各项指标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联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儿童脓毒症可有效降低PCT、Presepsin、NT-proBN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提高肝肾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有效。
    18  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伴房颤患者血清Gal-3、CTGF水平的影响及其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申恂,崔江漫,周松,黄玲芳,达迎晓
    2022, 45(1):124-13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16
    [摘要](910) [HTML](0) [PDF 1.21 M](1139)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规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心衰)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治疗后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变化及其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48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心衰伴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具体用法为500 μg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先采用负荷剂量1.5~2.0 μg·kg-1静脉推注3~5 min,之后以0.007 5~0.015 0 μg·kg-1·min-1静脉滴注24~72 h,根据患者体质量调节负荷量和静脉滴注速率。评价治疗效果,检测并比较治疗前、用药30 min、用药24 h、用药结束后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24 h尿量,检测并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30 d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Gal-3、CTGF水平,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治疗后3个月的房颤复发情况。根据治疗后3个月房颤复发情况将入选患者分为复发组(n=27)和未复发组(n=1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Gal-3、CTGF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治疗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48例心衰伴房颤患者中有122例(82.43%)用药24 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用药30 min、用药24 h后、用药结束后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血氧饱和度和24 h尿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治疗后30 d患者的LVEF明显升高,LAD、LVEDD、LVESD和血清NT-proBNP、hs-CRP、TNF-α、Gal-3、CTGF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衰伴房颤患者的血清Gal-3、CTGF水平与NT-proBNP和心功能指标LAD、LVEDD、LVESD、LVEF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年龄、病程、LAD、LVEF及治疗前NT-proBNP、hs-CRP、TNF-α、Gal-3、CTGF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病程时间、NT-proBNP、hs-CRP、TNF-α、Gal-3、CTGF水平均是影响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用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伴房颤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能及时有效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降低血清NT-proBNP和炎症因子水平,明显改善心功能指标和全身炎症状态,此外其还能明显降低血清Gal-3、CTGF水平。血清Gal-3、CTGF水平与NT-proBNP和心功能指标呈明显相关性,这2个指标可作为心衰伴房颤患者治疗后房颤复发的预测指标。
    19  逍遥类方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Meta分析
    刘晓节,刘欢乐,卫拂晓,赵思俊,秦雪梅
    2022, 45(1):132-14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17
    [摘要](458) [HTML](0) [PDF 2.47 M](954)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逍遥类方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库,搜索逍遥类方联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1年1月1日。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研发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最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1项RCTs,总计1 89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947例、对照组94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逍遥类方联合帕罗西汀抗抑郁疗效优于单用帕罗西汀,显著提高有效率[OR=3.61,95% CI(2.72,4.80),P<0.01]。在降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MD=-2.43,95% CI(-3.10,-1.7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MD=- 3.53,95% CI(- 3.84,- 3.22)]、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OR=0.31,95% CI(0.21,0.45)]等方面,逍遥类方联合帕罗西汀疗效显著优于帕罗西汀单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逍遥类方与帕罗西汀联用显著减少了嗜睡、便秘、恶心呕吐、头痛等事件的发生。结论 逍遥类方与帕罗西汀联用治疗抑郁症较单一帕罗西汀有显著优势,具增效减毒之效。但受纳入文献数目和质量的影响,该研究结论仅供临床医生作为治疗决策参考,还需更多严格设计的高质量RCTs来支持。
    20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
    朱青梅,潘慧敏,赵海霞,丁楠,王钰博,李东锋
    2022, 45(1):144-15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18
    [摘要](820) [HTML](0) [PDF 1.98 M](1095)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CHF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1年8月31日,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篇RCTs,包括患者1 51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比单纯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或芪苈强心胶囊,可以明显提高总有效率[OR=3.49,95% CI(2.48,4.92),P<0.000 01],增加6 min步行距离(6MWD)[MD=78.92,95% CI (34.24,123.60),P<0.000 01],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MD=5.57,95% CI(4.98%,6.17%),P<0.000 01],减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MD=-4.12,95% CI(-5.49,-2.74),P<0.000 01],减小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MD=-3.26,95% CI(-4.46,-2.07),P<0.000 01],降低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MD=-534.61,95% CI(-708.82,-360.39),P<0.000 01],降低生活质量评价MLHFQ评分[MD=-13.02,95% CI(-13.99,-12.05),P<0.000 01],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MD=0.91,95% CI(0.41,1.99),P=0.8]。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治疗CHF的疗效优于单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或芪苈强心胶囊,对于改善CHF患者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是安全有效的,上述结论尚需更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予以验证。
    21  人多能干细胞在药物发育毒性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陈然然,宋殿荣
    2022, 45(1):156-16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19
    [摘要](759) [HTML](0) [PDF 1.19 M](858)
    摘要:
    发育毒性是毒理学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传统的发育毒性评价方法均存在实验成本高、周期长、技术复杂等弊端。人多能干细胞(hPSC)包括人胚胎干细胞(hESC)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具有分化多能性和无限增殖的潜力。近年来hPSC在发育毒性评价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从hPSCs培养中代谢小分子的变化、hPSCs的定向分化、拟胚体的形态结构和转录组学变化、3D器官培养等方面综述了基于hPSC的药物发育毒性评价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而为今后药物发育毒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22  中药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吸收转运机制研究进展
    王丽,杨冰,牛玉清,徐旭,田成旺,张铁军,陈昆南
    2022, 45(1):162-17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20
    [摘要](987) [HTML](0) [PDF 1.21 M](1064)
    摘要:
    四环三萜化合物是植物来源中药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一类重要化合物,但研究发现四环三萜类化合物普遍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肠吸收不佳,严重影响了该类成分的开发和应用。四环三萜类化合物按照苷元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达玛烷型、羊毛脂烷型、葫芦素烷型、环阿屯烷型、原帖烷型、楝烷型等几类,总结了不同结构类型的四环三萜化合物单体的肠吸收机制,探讨其肠吸收不佳的原因;综述发现肠吸收多用于研究中药单体、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配伍的有效吸收成分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并表明中药配伍对有效成分的肠道吸收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以期为改善中药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的口服利用度、新剂型的研发设计以及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23  药物临床试验外包风险及管理策略分析
    张凯平,梁燕玲,陈炜璇,彭丽华,成金乐
    2022, 45(1):171-17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21
    [摘要](925) [HTML](0) [PDF 1014.15 K](1415)
    摘要:
    药物临床试验作为新药研发的关键环节,其实施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多数药品研发企业采用与合同研究组织(CRO)合作的方式,将临床试验项目外包。而在实际合作过程中,CRO在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及管理、专业水平、项目质量控制、与申办方沟通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从而导致临床试验项目存在缺陷或失败。为了降低研发风险,药品研发企业应选择合适的CRO,同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试验项目的实施质量及进展进行有效管理,确保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对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外包的风险及管理策略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为药物临床试验外包的管理提供参考。
    24  中药干预高脂血症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裴帅,曹宁宁,李晓璇,张琬靖,杨文静,肖学凤
    2022, 45(1):177-18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22
    [摘要](1048) [HTML](0) [PDF 1.51 M](1284)
    摘要:
    高脂血症是因多种原因导致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化学药治疗存在不良反应大、耐药等缺点。而中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的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且以不良反应少、用药依从性好的优点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通过查阅分析国内外有关中药干预高脂血症信号通路的文献,归纳总结出6条中药干预高脂血症相关信号通路,分别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Adipocytokine)信号通路、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小异二聚体伴侣(SHP)信号通路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以期为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25  乌司他丁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行性的研究进展
    李彦静,孙美艳,李星月,王春玲,孙银贵,赵虹翔,赵晓勇
    2022, 45(1):186-19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23
    [摘要](792) [HTML](0) [PDF 1.14 M](992)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尚无特效药应用于临床。乌司他丁(ulinastatin)在抗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急性胰腺炎、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其还具有抗氧化应激、抗凝、免疫调节作用,可能对于降低COVID-19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主要结合乌司他丁的药理作用及其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肺损伤等COVID-19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论述其应用于COVID-19的可行性,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帮助。
    26  中国儿科药品常用剂型研究进展及前景分析
    李宁,蒋境兴,武英茹,兰子君,郭福贵,程玉钏,倪艳
    2022, 45(1):193-20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2.01.024
    [摘要](633) [HTML](0) [PDF 1.15 M](1295)
    摘要:
    我国儿科药品剂型较丰富,但是常用药物种类及规格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药需求。综述我国儿科药品常用剂型种类及其应用现状,发现儿童常用药物剂型有片剂、颗粒剂、注射剂等,口服剂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口感差、用药依从性低;非口服剂型用药依从性相对较高,但儿童用产品较少,需大力开发。针对各剂型研发所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未来儿童用药首选剂型仍是口服制剂,但是会向微片、微丸、分散片的形式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