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的心内科常见疾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缺血、缺氧、坏死,从而引起以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为主要的临床表现[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饮食的丰富多样,使得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若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极有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者导致死亡[2]。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银杏达莫注射液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以及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3-4]。血栓心脉宁片具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的作用[5]。因此,本研究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血栓心脉宁片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8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6]。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为(62.55±2.46)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为(7.52±1.34)年。
排除标准:(1)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及恶性肿瘤者;(2)伴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伴有严重精神障碍及不配合治疗者;(5)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6)对研究药物过敏者;(7)合并原发性心肌病及急性冠脉综合症者;(8)未签署知情协议书者。
1.2 药物银杏达莫注射液由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 mL/支,产品批号150713。血栓心脉宁片由吉林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4 g/片,产品批号150703。
1.3 分组及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为(62.51±2.42)岁;病程2~16年,平均病程(7.45±1.24)年。治疗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2.47±2.36)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7.48±1.2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给予扩冠、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血栓心脉宁片,2片/次,3次/ 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1.4 疗效评价[7]显效:治疗后相同劳累程度时不引发心绞痛或其发作次数减少超过80%,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超过80%,心电图恢复致正常范围;有效:治疗后相同劳累程度下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50%~80%,心电图ST段回升0.05 mV以上,且未到达正常范围;无效:治疗后相同劳累程度下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增多或减少低于5%,心电图较前没有改善。
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5 观察指标(1)采用血液流变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黏附率(PAR)水平;(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胸痛、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积分[7]。其中胸痛:无疼痛计0分,经休息后可缓解计2分,需要服用硝酸甘油缓解计4分,频繁发作计6分;无胸闷计0分,偶尔出现计2分,较频繁出现计4分,胸闷频繁发作并影响日常工作计6分;心悸:没有计0分,偶尔发生计1分,经常发生且持续时间较长计2分,发作频繁并影响日常工作计3分。(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4)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ABC-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1.6 不良反应比较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与药物相关的恶心呕吐、头晕、皮疹等不良反应。
1.7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血液流变学指、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及血清炎性因子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有效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40%;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n clinical efficacies between two groups |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WBV、PV、FIB和PAR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比对照组降低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
表 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x±s,n=43) Table 2 Comparison on blood rheology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x±s, n=43) |
2.3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胸痛、胸闷、心悸积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
表 3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x±s,n=43) Table 3 Comparison on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x±s, n=43) |
2.4 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缩短,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缩短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 |
表 4 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x±s,n=43) Table 4 Comparison on 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angina pectoris between two groups (x±s, n=43) |
2.5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 |
表 5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比较(x±s,n=43) Table 5 Comparison on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wo groups (x±s, n=43) |
2.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3 讨论冠心病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心肌急剧性缺血、缺氧、坏死所致的以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若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极有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2]。
银杏达莫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银杏总黄酮和双嘧达莫。药理研究表明,其成分中的银杏总黄酮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以及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心肌细胞对缺氧耐受性的作用。双嘧达莫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且高浓度时可抑制血小板释放,进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3-4]。银杏达莫注射液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以及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中医上冠心病心绞痛属于“胸痹心痛”范畴,是因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所导致脉络痹阻而引发疾病,治疗上主要以行气逐瘀、豁痰散寒为主要原则[8]。血栓心脉宁片含有麝香、川芎、人参茎叶皂苷、牛黄、冰片、毛冬青、丹参、蟾酥、槐花、水蛭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的作用[5]。因此,本研究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血栓心脉宁片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血清炎性因子在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CRP和IL-6具有促进心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使得白细胞与心肌细胞的黏附作用增强,进而使心肌细胞损害加重[9]。TNF-α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产生的促炎症因子,可促进炎性细胞聚集和活化,进而阻塞缺血区微血管,增加氧自由基释放,进而加重心肌细胞损害[10]。
本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0%。治疗后,两组胸痛、胸闷、心悸积分均显著降低,同时WBV、PV、FIB、PAR、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CRP、IL-6、TNF-α也显著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血栓心脉宁片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有利于临床症状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
王丹阳, 丁绍平, 胡东升, 等.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5) : 550–551.
(![]() |
[2] |
陈灏珠, 丁训杰, 缪履坦, 等.
实用内科学[M]. 第1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378.
(![]() |
[3] |
周群, 侯东彬.
银杏达莫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13, 7(28) : 2686–2688.
(![]() |
[4] |
崔悦, 刘钢, 张颖.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丁苯肽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5, 30(6) : 678–682.
(![]() |
[5] |
于志泉, 张光辉, 赵子诚.
血栓心脉宁片治疗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31例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6) : 158–159.
(![]() |
[6] |
国际心脏病学会.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1) : 75.
(![]() |
[7] |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6-36.
(![]() |
[8] |
毛永康.
中治疗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体会[J]. 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2) : 82–83.
(![]() |
[9] |
林杰, 陈力平, 肖立, 等.
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与血脂相关指标对冠心病诊断的比较[J]. 东南国防医药, 2011, 13(6) : 509–511.
(![]() |
[10] |
刘丽军, 房保军, 信栓力, 等.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1) : 22–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