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因机体骨骼发生退行性病变,导致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致使骨强度降低且骨脆性增加的全身代谢性慢性疾病[1]。目前,临床上常给予骨吸收抑制剂和促骨形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虽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同时存在较大的副作用[2]。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对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极为重要。注射用骨肽具有促进骨代谢调节作用,可刺激成骨细胞增殖,有利于促使新生骨生成,并可调节机体钙、磷的代谢,进而增加骨钙沉积,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3]。骨愈灵胶囊具有补气养血、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消肿止痛、活血抗炎等功效,并可改善机体局部微循环障碍,有利于促进肢体肿胀的消退[4]。本研究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骨愈灵胶囊联合注射用骨肽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6年2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1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5]。其中男57例,女53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66.41±1.46)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5.77±1.38)年。
排除标准: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伴有糖尿病、甲亢、骨肿瘤等影响骨代谢疾病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近期应用过对本研究疗效有影响的药物者;伴有精神障碍及不配合治疗者;未签署知情协议书者。
1.2 药物注射用骨肽由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 mg/支,产品批号130215;骨愈灵胶囊由陕西宏府怡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4 g/粒,产品批号130225。
1.3 方法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63~75岁,平均年龄(66.38±1.44)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5.75±1.36)年。治疗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66.35±1.42)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5.72±1.34)年。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给予休息、补钙等常规处置。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骨肽,60 mg加入200 mL生理盐水,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骨愈灵胶囊,5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
1.4 疗效评定[6]显效: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骨密度(BMD)较前增加2%以上,并可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有效: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较前明显减轻,BMD较前增加1%~2%。无效: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指标均没有改善,甚至加重者。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5 观察指标采用日本Olympus Au600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钙、血磷、骨碱性磷酸酶(B-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等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测。用DPX-MD型骨密度测量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D进行测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
1.6 不良反应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肌肉酸痛、皮疹、疲劳、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7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2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1.82%;治疗组显效34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5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 |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n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
2.2 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磷、TRAP-5b明显降低,血钙、B-ALP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 |
表 2 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n bone metabolism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
2.3 两组患者BMD、BGP、BMP-2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L2~4 BMD、股骨颈BMD、BGP、BMP-2均明显增加,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治疗组BMD、BGP和BMP-2的增加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 |
表 3 两组患者BMD、BGP、BMP-2及VAS评分的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n BMD, BGP, BMP-2, and VA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肌肉酸痛、皮疹、疲劳、腹泻、恶心呕吐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3 讨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常给予的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药均存在较大的副作用。因此,寻找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措施对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极为重要。
注射用骨肽具有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生成新生骨,以及调节机体钙、磷的代谢的作用,从而增加骨钙沉积,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3]。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属于“骨痿”、“骨痹”范畴,其发病因素为脾虚和血瘀,因此中医上对其治疗的原则为补肾活血[7]。骨愈灵胶囊是由当归、续断、骨碎补、三七和血竭等数十味中药制成的中药制剂,具有补气养血、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消肿止痛、活血抗炎等功效,并可改善机体微循环障碍,以及促进肢体肿胀消退[4]。
机体成骨细胞骨形成和破骨细胞骨吸收构成骨代谢的动态平衡。破骨细胞在骨表面黏附,促使骨吸收,而成骨细胞则向此处转移,分泌骨基质,促进新生骨形成。该平衡若被打破,破骨作用要远超过成骨作用,致使骨质疏松症发生[8]。而血磷、血钙等骨代谢指标可有效的反映骨骼变化情况。机体BMD的降低同骨折风险呈正相关,对机体的BMD测量可诊断骨质疏松症[9]。B-ALP是由成熟阶段的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并与细胞外骨基质结合,可有效反应成骨细胞活性,其活性可准确、快速的反应骨转换速率,是评价骨转换和骨形成的一个良好指标[10]。TRAP在机体多种组织中存在,而TRAP-5b主要由破骨细胞产生。研究表明,在骨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最为活跃,并分泌大量TRAP-5b,所以血中TRAP-5b水平可有效的反应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状态[11]。
本研究中,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82%、94.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磷、血钙和TRAP-5b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增高,而B-ALP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腰椎L2~4 BMD、股骨颈BMD和BGP以及BMP-2均比同组治疗前明显增加,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增加的更显著(P < 0.05)。
综上所述,骨愈灵胶囊联合注射用骨肽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增加患者BMD,并能明显改善骨代谢和骨转换状态,减少骨量流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
叶海, 万冬翠.
名医谈骨质疏松[M].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00 : 128 -130.
(![]() |
[2] |
应建伟, 李桂锦, 朱胤晟, 等.
骨质疏松药物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学报 , 2013, 37 (8) : 1046–1048.
(![]() |
[3] |
苏玉华.
骨肽注射液在骨科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 2013, 11 (25) : 206–207.
(![]() |
[4] |
丁桂芝, 周勇, 李榕, 等.
骨愈灵对骨质疏松症大鼠骨代谢影响的研究[J]. 中国骨伤 , 1998, 11 (5) : 12–14.
(![]() |
[5] |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 2011, 4 (1) : 2–17.
(![]() |
[6]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 : 124 .
(![]() |
[7] |
施杞, 王和鸣.
中医骨伤科临床研究[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 1046 .
(![]() |
[8] |
杨媛慧, 杜静, 陈卫东.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 2014, 29 (3) : 27–29.
(![]() |
[9] |
Bernhard A, Milovanovic P, Zimmermann E A, et al.
Micro-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osteons reveal changes in cortical bone stability during aging, osteoporosis, and bisphosphonate treatment in women[J]. Osteoporos Int , 2013, 24 (10) : 2671–2680.
DOI:10.1007/s00198-013-2374-x (![]() |
[10] |
吴刚, 姚新苗.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复方中药干预作用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 2010, 18 (8) : 70–72.
(![]() |
[11] |
Gundberg C M.
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formation[J]. Clin Lab Med , 2000, 20 (3) : 489–5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