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黑龙江省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2.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Hospital, Harbin 150036, China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POM)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因增殖体炎、变态反应、细菌感染侵入到耳膜、骨膜甚至骨质,而致使咽鼓管发炎、阻塞[1]。临床上常有外耳道流脓、耳鸣、耳痛、骨膜穿孔和听力下降等主要表现,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医治,会导致病变迁延不愈、反复流脓,严重影响患者的听力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2]。目前,西医对其治疗主要是给予抗生素治疗,但容易出现耐药性。而中药的合理配伍应用具有清热解毒、收敛除湿、消肿止痛和祛腐生新等效果,在APOM治疗中效果比较显著[3]。肿节风分散片具有消肿散结、清热解毒、抗菌、利湿清热以及调节免疫等作用[4]。洛美沙星为新型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菌范围广、作用强[5],而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的组织渗透性及稳定好,通过耳部给药可广泛分布到组织中[6]。本研究对APOM患者给予肿节风分散片联合洛美沙星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内蒙古林业总医院耳鼻喉科进行医治的98例APOM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APOM诊断标准[4]。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12~38岁,平均年龄(32.62±4.36)岁;病程3~18 d,平均病程(5.68±1.35)d。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APOM诊断标准者;(2)起病急,病程<28 d者;(3)伴有听力下降者;(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者;(2)听力检查为混合性耳聋者;(3)X线检查有骨质破坏者;(4)伴有外耳道湿疹以及全身重度感染者;(5)对实验药物过敏者。
1.3 药物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由黑龙江天龙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 mL∶15 mg,产品批号140306;肿节风分散片由浙江维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4 g/片,产品批号140405。
1.4 分组及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9例)。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12~36岁,平均年龄(32.52±4.33)岁;病程4~18 d,平均病程(5.68±1.35)d。治疗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13~38岁,平均年龄(32.54±4.35)岁;病程3~16 d,平均病程(5.63±1.32)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给予青霉素和左氧氟沙星,2次/d,连续3 d进行全身抗感染及支持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6~10滴/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肿节风分散片,4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5 疗效评定标准[7]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有效和无效。痊愈:耳内不流脓,耳腔内清洁干净,黏膜没有充血、水肿,听力恢复正常,药敏试验无致病菌;有效:耳内流脓较前明显减少,耳腔内没有脓液但较潮湿,黏膜轻度充血、水肿,听力较前明显提高,药敏试验有少量致病菌;无效:耳内流脓没有改善,耳腔内分泌物量多,黏膜充血、水肿,听力没有改善,药敏试验有大量致病菌。
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
1.6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起效时间和听力阈值改善程度、致病菌清除情况进行观察。治疗前后取骨膜附近标本,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于试管内进行致病菌培养和药敏性试验,计算总清除率。
总清除率=(治疗前检出致病菌总例数-治疗后检出致病菌总例数)/总例数
1.7 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眩晕、恶心呕吐、耳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8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连续变量分析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痊愈19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痊愈3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93.8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n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
2.2 两组起效时间和听力阈值比较
治疗后,两组起效时间和听力阈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听力阈值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
表 2 两组起效时间和听力阈值比较(x ± s) Table 2 Comparison on onset time and hearing threshold between two groups (x ± s ) |
2.3 两组致病菌清除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致病菌例数均为49例;治疗后,对照组致病菌例数为16例,总清除率为67.35%,治疗组致病菌例数为7例,总清除率为85.71%,两组总清除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
表 3 两组致病菌清除情况的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n bacterial clearance between two groups |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有2例眩晕,2例恶心,2例耳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4%;治疗组有1例眩晕,1例恶心呕吐,1例耳痛,2例继发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APOM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致聋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从呼吸道通过咽鼓管入耳,引起局部组织充血、肿胀,当机体防御能力低下时,纤毛柱状上皮的摆动功能降低,使得侵入的致病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感染[8-9]。相关研究表明,在APOM患者中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检出率是相当的,因此在对其医治时不仅要对需氧菌进行治疗,还要对厌氧菌进行治疗,而单独应用全身抗生素医治,其疗效不是很理想,常要与滴耳液联用来医治。
APOM在中医范畴上其外因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内因多为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而风热邪毒侵袭导致肝、胆火热循经犯耳窍,内外邪热结聚、蒸灼耳膜、血肉腐败而发病[10]。肿节风分散片的主要成分为肿节风,具有抗菌、清热解毒、利湿清热、调节免疫和消肿散等作用[4]。洛美沙星是喹诺酮类的一种新型抗菌药物,属于广谱、强效的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特别对肠杆菌科细菌有着高度抗菌活性,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菌属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5]。而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及稳定,其半衰期长,通过耳直接给药可以广泛分布到组织当中,在用药1 h后就可达到中耳黏膜血药浓度高峰,作用持久,用药24 h仍有效。因洛美沙星向血清中转移低,因此全身副作用少。而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对患者耳蜗的组织形态和功能都没有损伤,对中耳黏膜和鼓膜均无刺激性作用,只有少数患者在用药后出现轻微的耳痛和耳痒,但并不影响后续治疗[6]。
本研究中,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93.8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效时间和听力阈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听力阈值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致病菌总清除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7.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肿节风分散片联合洛美沙星治疗APOM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听力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 |
孔维佳.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2005 : 536 -538.
(![]() |
[2] |
吴净芳, 倪道凤, 杨见明, 等. 中耳炎颅内、外并发症的20年临床经验及分析[J].
吴净芳, 倪道凤, 杨见明, 等.
中耳炎颅内、外并发症的20年临床经验及分析. 中华耳科学杂志 , 2008, 22 (2) : 170–175.
(![]() |
[3] |
韩浩伦, 丁瑞英, 吴玮. 化脓性中耳炎药物治疗进展[J].
韩浩伦, 丁瑞英, 吴玮.
化脓性中耳炎药物治疗进展.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 , 2008, 10 (4) : 240–243.
(![]() |
[4] |
姬敏, 王艳, 陈卉, 等. 肿节风分散片佐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500例及护理体会[J].
姬敏, 王艳, 陈卉, 等.
肿节风分散片佐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500例及护理体会. 中国药业 , 2015, 24 (20) : 121–122.
(![]() |
[5] |
董春峡, 胡凤銮, 林洁. 洛美沙星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J].
董春峡, 胡凤銮, 林洁.
洛美沙星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齐鲁药事 , 2004, 23 (2) : 38–39.
(![]() |
[6] |
盛高峰. 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
盛高峰.
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济宁医学院学报 , 2010, 33 (5) : 368–369.
(![]() |
[7] |
黄选兆, 汪吉宝.
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 845 -852.
(![]() |
[8] |
孙传兴.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 : 63 -77.
(![]() |
[9] |
乔宇光, 许为青.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菌分析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
乔宇光, 许为青.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菌分析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 2011, 46 (10) : 1073–1075.
(![]() |
[10] |
张秀秀, 张秋贵, 朱富高, 等. 耳部炎性疾病的细菌学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
张秀秀, 张秋贵, 朱富高, 等.
耳部炎性疾病的细菌学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山东大学耳鼻咽喉眼学报 , 2009, 23 (1) : 48–53.
(![]() |
[11] |
罗克强. 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J].
罗克强.
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 2004, 12 (6) : 305–3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