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炎为妇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且发病率较高,临床上以外阴瘙痒、红肿、白带异常、性交疼痛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上常给予抗感染药进行治疗,但因病程长、易复发及阴道环境改变等问题,致使临床效果不是很理想[2]。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极为重要。复方甲硝唑阴道栓具有杀灭厌氧菌、阿米巴原虫、滴虫及促进黏膜、皮肤创伤愈合等作用[3]。宫炎平片具有清热利湿、祛瘀止痛、收敛止带等功效[4]。基于上述药物作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对阴道炎患者采用宫炎平片联合复方甲硝唑阴道栓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8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妇科收治的96例阴道炎患者临床资料,年龄25~46岁,平均年龄(29.12±2.25)岁;病程 2~25个月,平均病程(5.37±2.26)个月。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阴道炎诊断标准[5];(2)均为有性生活史者;(3)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1)宫颈恶性病变及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者;(2)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3)近期应用过对本研究效果有影响的药物者;(4)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5)伴有精神障碍及不配合治疗者;(6)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 药物宫炎平片由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26 g/片,产品批号150903;复方甲硝唑阴道栓由河北金牛原大药业科技有限公司,规格3 g/粒,产品批号150911。
1.3 分组和治疗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6~46岁,平均年龄(28.92±2.23)岁;病程3~25个月,平均病程(5.33±2.24)个月。治疗组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28.85±2.12)岁;病程2~24个月,平均病程(5.31±2.2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于月经干净后每晚清洁外阴后于阴道深处置入复方甲硝唑阴道栓,1粒/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宫炎平片,4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6]痊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阴道分泌物检查为阴性;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好转,阴道分泌物检查依旧为阳性;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改善甚至加重,相关检测均为阳性。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
1.5 观察指标对两组治疗前后外阴瘙痒、外阴红肿、白带异味、白带增多、外阴灼热、阴道充血、性交疼痛及分泌物异常等临床症状进行评分[7],没有症状为0分,轻度症状记1分,严重症状记2分,分数越高临床症状越重。采用GQOLI-74量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8],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质生活,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IL-4及IL-10水平。
1.6 不良反应对两组可能出现药物相关的阴道干燥、阴道灼烧感、丘疹及消化道等不良反应进行比较。
1.7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对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积分、阴道灌洗液中炎性因子水平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用x ± s表示,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对照组痊愈19例,显效17例,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痊愈26例,显效18例,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n clinical efficacies between two groups |
2.2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降低,生活质量积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积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
表 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和生活质量积分比较(x ± s,n = 48) Table 2 Comparison on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and life quality between two groups (x ± s,n = 48 ) |
2.3 两组阴道灌洗液中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阴道灌洗液中IL-2水平显著降低,IL-4、IL-10水平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L-2低于对照组,IL-4、IL-10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
表 3 两组患者阴道灌洗液中炎性因子比较(x ± s,n = 48) Table 3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vagin al lavage fluid between two groups (x ± s,n = 48 ) |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阴道干燥、阴道灼烧感、丘疹及消化道等不良反应。
3 讨论阴道炎为女性常见的一种疾病,且发病率较高,临床上以外阴瘙痒、红肿、白带异常、性交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严重影响[1]。因女性阴道与尿道相邻,若阴道炎症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时,极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若病情继续发展有可能导致患者生育功能损伤[9]。临床上对其治疗方法有很多,但因病程长、易复发等问题,使得临床效果不是很理想。
复方甲硝唑阴道栓的有效成分为甲硝唑、四环素、制霉菌素、人参茎叶皂苷和维生素E,其中甲硝唑对大多数厌氧菌具强大抗菌作用,并对阿米巴原虫和滴虫也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其杀菌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厌氧菌的硝基还原酶在敏感菌株的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该药的硝基还原成一种细胞毒,从而作用于细菌的DNA代谢过程,促使细胞死亡;抗阿米巴原虫的机制为抑制其氧化还原反应,使原虫的氮链发生断裂;人参茎叶皂苷和维生素E具有促进黏膜、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四环素为广谱抗生素,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作用;制霉菌素具有抑制滴虫、白色念珠菌生长等作用[3]。宫炎平片是由穿破石、五指毛桃、当归、两面针、地稔等组成的一种中药制剂,具有清热利湿、祛瘀止痛、收敛止带等功效[4]。本研究采用宫炎平片联合复方甲硝唑阴道栓治疗阴道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阴道炎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内细胞因子关系密切。IL-2具有增加单核巨噬细胞杀伤作用,其水平的变化可有效反应机体免疫功能[10]。IL-4为抗炎因子的一种,具有抑制促炎因子产生的作用,在炎症反应的负反馈调节中有着重要作用[11]。IL-10属于内源性抗炎因子,可阻断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以及炎症趋化因子的基因编码,进而使得免疫活性分子被激活,而发挥抗炎作用[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显著降低,生活质量积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积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阴道灌洗液中IL-2水平显著降低,IL-4、IL-10水平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L-2低于对照组,IL-4、IL-10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宫炎平片联合复方甲硝唑阴道栓治疗阴道炎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宫炎平片联合复方甲硝唑阴道栓治疗阴道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 |
谢幸, 苟文丽.
妇产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48-249.
(![]() |
[2] |
黄歆.
关于阴道炎的中医诊断及治疗[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12) : 303–304.
(![]() |
[3] |
刘芳.
复方甲硝唑阴道栓治疗阴道炎的临床效果[J]. 广东微量素科学, 2015, 22(6) : 25–27.
(![]() |
[4] |
潘立行, 谭永恒, 肖细姬, 等.
宫炎平片体内、外抑菌作用研究[J]. 今日药学, 2012, 4(2) : 85–87.
(![]() |
[5] |
谢幸, 苟文丽.
妇产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55-256.
(![]() |
[6] |
孙传兴, 张学庸, 李焕章, 等.
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 176-177.
(![]() |
[7] |
樊尚荣, 张慧萍.
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阴道炎治疗指南[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2(8) : 821–822.
(![]() |
[8] |
李凌江, 杨德森.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5(7) : 89–100.
(![]() |
[9] |
乐杰.
妇产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44.
(![]() |
[10] |
陈嵘祎, 樊翌明, 高涛, 等.
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TSLP表达及其与IL-2, IL-10关系[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 24(6) : 509–511.
(![]() |
[11] |
郭晓青, 魏彦明, 何玉林.
女性生殖道感染中IL-2、IL-4、IL-10的检测及相关性分析[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0, 13(10) : 10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