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肾内科, 上海 200121
2. Department of Kidney, 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 Shanghai 200080, China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以多系统受累为特征。女性的发病率较高,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轻型和不典型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有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出现“一过性”发作的情况,经过短暂的病程之后,症状可能会完全消失。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主要由多种因素引起,可能与遗传、性激素、环境等因素相关[2]。现代专家多认为,具有遗传因素的个体在性激素、感染、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刺激下能够导致个体的免疫功能异常,其中细胞的活化会刺激个体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在各组织中发生沉积,直接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和进展。淋巴细胞过度活化被认为是致病性自身抗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3]。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是临床上治疗红斑狼疮的常用药,患者口服吗替麦考酚酯胶囊后,能够在体内水解成活性代谢产物霉酚酸,该代谢产物通过阻止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次黄嘌呤核苷磷酸脱氢酶,从而降低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因而能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功能[4]。注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被动的免疫治疗方法,是将抗体通过免疫球蛋白输给患者,从而增加患者的免疫力,使之从较低或没有免疫的状态转变到暂时的免疫保护状态,大剂量静注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一定的效果[5]。因此本试验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就诊的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80例,其中男7例,女73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8.2±5.7)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2.7±4.2)年。患者主要出现的器官损害为:肾脏病变36例,血管炎28例,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6例,心肌病变11例,溶血性贫血10例,紫癜9例,肺病8例,视网膜病2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入选标准:患者年龄在18周岁以上;患者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6];患者出现一个或以上重要脏器损伤。
排除标准:患者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患者有严重的药物过敏史;血IgA水平低下,且合并高黏滞血症或感染细菌、病毒等情况。
1.2 药物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 4)由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5 g/瓶;产品批号20130522535;吗替麦考酚酯胶囊由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25 g/粒,产品批号20130612025。
1.3 分组和治疗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3例,女37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为(38.1±5.5)岁。治疗组男4例,女36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为(38.3±5.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年龄、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相应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对照组患者口服吗替麦考酚酯胶囊,起始剂量为3粒/次,2次/d;3个月后为2粒/次,2次/d;6个月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用量为2~3粒/d,同时不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注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 4)0.4 g/kg,1次/d,连续使用3 d,每月重复1次。两组治疗时间为6~12个月。
1.4 检测指标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相关标准进行评分,判断用药前后患者的病情轻、重情况[7],评分标准为:0~4分,基本无活动;5~9分,轻度活动;10~14分,中度活动;≥15分,重度活动。
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使用短膜虫基质片法检测抗双链DNA抗体(A-dsDNA),使用滴度来表示试验结果,正常为阴性;使用免疫吸附法检测IgG和血肌酐(Scr)水平。患者在用药期间每月定期检测血、尿常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白蛋白、采用短膜虫基质片测定24 h尿蛋白总量、补体C3水平。根据贫血标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贫血的例数。
1.5 不良反应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胃肠道反应、脱发、尿路感染、带状疱疹等不良反应发生。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使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LEDAI评分、24 h尿蛋白、IgG、Scr水平均降低,血清白蛋白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LEDAI评分、24 h尿蛋白、IgG、Scr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NA阳性例数、A-dsDNA阳性例数、贫血例数均显著减少,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NA阳性例数、A-dsDNA阳性例数、贫血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
表 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n observationa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 |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反应12例,脱发11例,尿路感染9例,带状疱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5%;治疗组发生胃肠道反应9例,脱发5例,尿路感染2例,带状疱疹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糖皮质激素的毒性较多,主要有感染、血糖升高、精神病、体质量增加、高血压、多汗、白内障等[8];环磷酰胺毒性更强烈,且仅为短期有效,其主要副作用是致残,甚至致死性的感染,如带状疱疹、革兰阴性菌、卡氏肺囊虫等,其他的非感染性毒性包括恶性肿瘤、不孕不育、骨髓抑制、脱发、胃肠道反应等[9]。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来抑制嘌呤的代谢,阻止细胞增生。吗替麦考酚酯胶囊能够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从而抑制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同时抑制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直接抑制炎症反应,因此,吗替麦考酚酯胶囊对免疫系统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10]。有实验结果显示,吗替麦考酚酯胶囊能够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达到控制狼疮活动的作用。同时,吗替麦考酚酯胶囊能够控制患者重要脏器的损害,且对卵巢、肝细胞不产生影响,因此没有卵巢、肝脏毒性作用[11]。近年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免疫抑制作用得到重视,有实验发现,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受累的心血管系统或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12]。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易诱发感染,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静注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感染,使病情发生好转。
通过试验发现,两组患者的临床病情得到较好改善,治疗组患者改善的更为明显。治疗组SLEDAI评分治疗前为(18.6±7.23),治疗后(5.01±2.34),评分大幅度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的血清蛋白由治疗前的(17.4±6.22)g/L升高到(28.4±6.65)g/L,说明治疗后患者的免疫力普遍得到提高。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大幅度降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2.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7.5%,说明免疫球蛋白能很好的拮抗吗替麦考酚酯胶囊的部分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的不适感觉。免疫球蛋白联合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取得良好疗效,可能与免疫球蛋白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保护患者的重要器官免受攻击有关,同时加上吗替麦考酚酯胶囊能够起到抑制自身抗体的作用,减少免疫球蛋白、血肌酐水平,能有效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使患者病情迅速好转。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联合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 |
孟德钎, 孙凌云, 邹耀红, 等.
195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11) : 78–81.
(![]() |
[2] |
孙欣, 徐莉莉, 邓艳红, 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15, 50(7) : 828–835.
(![]() |
[3] |
唐倩, 杨阳, 陆前进, 等.
MicroRNA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5) : 367–369.
(![]() |
[4] |
叶文玲.
霉酚酸酯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J].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1998(6) : 281–284.
(![]() |
[5] |
刘红平, 魏家祥, 雷方.
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红斑狼疮44例分析[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8) : 16–17.
(![]() |
[6] |
Tan E M, Cohen A S, Fries J F, et al.
The 1982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rthritis & Rheumatol, 1982, 25(11) : 1271–1277.
(![]() |
[7] |
Gladman D D, Dominique I, Urowitz M B.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2000[J]. J Rheumatol, 2002, 29(2) : 288–291.
(![]() |
[8] |
孙博文, 董碧蓉.
糖皮质激素临床滥用现状及合理应用原则[J]. 现代临床医学, 2014, 40(2) : 154–156.
(![]() |
[9] |
林琦, 魏蔚霞, 王庆文, 等.
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卵巢毒性及防治[J].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11) : 165–166.
(![]() |
[10] |
李淑慧, 李晓辉.
新型免疫抑制药物霉酚酸酯与他克罗姆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业, 2002, 11(2) : 41–43.
(![]() |
[11] |
禤晓燕, 梁子安, 杨爱成, 等.
免疫吸附联合激素和霉酚酸酯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J]. 广西医学, 2014(3) : 380–381, 387.
(![]() |
[12] |
黄志芳, 李新伦, 李红霞, 等.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安全性[J]. 临床荟萃, 2014(11) : 1243–12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