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接触变应原的机会逐渐增多,使得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逐渐增高,临床上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诱发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和哮喘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对变态反应的某些媒介进行阻断,常给予抗组胺药、肾上腺激素等进行治疗,虽然可快速控制临床症状,但存在不良反应多和复发率高等缺点。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属于抗组胺药物,可通过对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抑制作用,来减少组胺的释放并通过对组胺H1受体的拮抗来封闭组胺反应[2]。辛芩颗粒是以细辛和黄芩为主要药制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清热、疏风、化浊以及抗过敏等功效[3]。基于上述药物作用,本研究对变应性鼻炎采用盐酸氮卓斯汀联合辛芩颗粒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商洛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过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4]。其中男85例,女91例;年龄20~68岁,平均(46.47±1.42)岁;病程1~13年,平均(4.42±0.47)年。
纳入标准:(1)年龄超过18岁;(2)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阳性,持续性鼻炎1年以上能自行完成量表调查者;(3)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1)近期应用过糖皮质激素、抗组胺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2)急慢性肝肾功能不全者;(3)对实验用药过敏者;(4)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及哮喘患者;(5)妊娠及哺乳期妇女;(6)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造血功能障碍者;(7)伴有精神障碍及不配合治疗者。
1.2 药物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由美达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 mL:10 mg,产品批号000382986;辛芩颗粒由四川志远广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 g/袋,产品批号140911。
1.3 分组和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采用计算机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8例。对照组男42例,女46例;年龄20~68岁,平均(46.37±1.38)岁;病程1~13年,平均(4.37±0.45)年。治疗组男43例,女45例;年龄22~66岁,平均(46.35±1.36)岁;病程2~11年,平均(4.35±0.42)年。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鼻喷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1喷/鼻孔,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辛芩颗粒,5 g/次,3次/d。两组均连续用药28 d。
1.4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关于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中制定的疗效标准执行[5]。依据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RI)来评价。没有症状为0分;症状较轻,偶有鼻痒,喷嚏每次3~9个,容易鼻塞,每天擤鼻小于5次为1分;症状很明显,鼻部有蚁行感,但可以忍受,喷嚏每次10~14个,有明显的鼻塞,5次≤每天擤鼻<10次为2分;症状很重,鼻部蚁行感不可忍受,鼻塞严重,全天不能用鼻呼吸,每天擤鼻≥10次为3分。显效:SRI≥66%;有效:25%<SRI<66%;无效:SRI≤25%。
SRI=(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5 观察指标用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6]来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项目包括日常活动、睡眠、非鼻-结膜炎症状、鼻炎相关行为、鼻部症状、眼部症状以及情感反应等7个方面,每个方面由若干项目组成,共28项,每项由0~6分评估,0分表示过去1周内该项没有受到鼻眼症状影响,1分表示几乎不受影响,2分表示有点影响,3分表示轻度影响,4分表示中度影响,5分表示重度影响,6分表示极重度影响;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IgE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2(IL-12)、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
1.6 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口干、疲乏等不良反应情况。
1.7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连续变量分析使用t检验,率的比较选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显效43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为85.23%;治疗组显效49例,有效34例,总有效率为94.3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n clinical efficacies between two groups |
2.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鼻塞、鼻痒、喷嚏和流涕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
表 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x±s,n=88) Table 2 Comparison on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x±s, n=88) |
2.3 两组RQLQ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日常活动、睡眠、非鼻-结膜炎症、相关行为、鼻部症状、眼部症状和情感反应评分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
表 3 两组RQLQ评分比较(x±s,n=88) Table 3 Comparison on RQLQ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x±s, n=88) |
2.4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IL-4、IL-5、TGF-α和IgE均明显升高,而IL-12和IFN-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 |
表 4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x±s,n=88) Table 4 Comparison on serologica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x±s, n=88) |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组出现1例恶心、1例口干,对照组出现1例有鼻腔刺激感、1例鼻出血、1例嗜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变应性鼻炎是由IgE介导的鼻腔I型变态反应,并释放组胺及多种细胞因子等共同引起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临床症状。当变应原和IgE相结合,使得肥大细胞脱颗粒,进而释放一些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导致变应性鼻炎发生,且变应性鼻炎严重程度与血清中IgE水平有着密切相关性[7]。而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也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主要为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细胞间免疫反应失衡所致。而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主要为Th2细胞,其可分泌IL-4、IL-5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而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主要为Th1细胞,其可分泌IFN-γ、IL-12等细胞因子。而在呼吸道变态反应疾病中Th1和Th2细胞有着重要作用。临床研究显示,IL-4、IL-5和TGF-α等是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关键性炎症介质[8]。而血清中IgE的异常增高及IL-12和IFN-γ的减少也是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一个重要环节[9]。因此,降低血清中的IgE、IL-4、IL-5和TGF-α,升高IL-12和IFN-γ对于抑制过敏反应物质的释放有着重要的意义[10]。
氮卓斯汀属于抗组胺药物,可高效的拮抗H1受体。相关研究显示[8],氮卓斯汀能够通过对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抑制作用,来减少组胺的释放并通过对H1受体的拮抗来封闭组胺反应[2]。辛芩颗粒是由黄芩、防风、苍耳子、细辛、白术、桂枝及白芷等制成的中药制剂,具有疏风化浊、清热通窍、益气固表等功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变应性鼻炎症状,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过敏体质[3]。基于上述药物作用,本研究对变应性鼻炎采用盐酸氮卓斯汀联合辛芩颗粒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12和IFN-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IgE、IL-4、IL-5和TG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治疗组改善的更显著(P<0.05);说明盐酸氮卓斯汀联合辛芩颗粒可上调变应性鼻炎患者所致的IL-12、IFN-γ等Th1型细胞因子的低表达,并下调IL-4、IL-5等Th2型细胞因子的高表达,从而纠正机体Th1/Th2的比例失衡;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2%、85.23%,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和RQLQ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的更明显(P<0.05);说明盐酸氮卓斯汀联合辛芩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辛芩颗粒联合盐酸氮卓斯汀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 |
Kreiner-Moller E, Chawes B L, Caye-Thomasen P, et al.
Allergic rhinitis is associated with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a birth cohort study[J]. Clin Exp Allergy, 2012, 42(11) : 1615–1620.
DOI:10.1111/cea.2012.42.issue-11 (![]() |
[2] |
顾之燕.
盐酸氮斯汀鼻喷剂治疗变应性鼻炎[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9) : 717–720.
(![]() |
[3] |
谢琴, 俞仲毅, 华晓东, 等.
辛芩颗粒药效学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1, 12(5) : 402–403.
(![]() |
[4]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 武夷山)[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 44(12) : 977–978.
(![]() |
[5] |
顾之燕, 董震.
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 40(3) : 166–167.
(![]() |
[6] |
Juniper E F.
Measur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rhinitis[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7, 99(2) : s742–s749.
DOI:10.1016/S0091-6749(97)90000-2 (![]() |
[7] |
Muehlmeier G, Maier H.
Polysensitisation to pollen due to profilin and calcium-binding protein:distribution of IgE antibodies to marker allergens in grass and birch pollen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in southern Germany[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4, 271(4) : 719–725.
DOI:10.1007/s00405-013-2609-7 (![]() |
[8] |
Howarth P H, Salagean M, Dokic D.
Allergic rhinitis:not purely a histamine-related disease[J]. Allergy, 2000, 55(64) : 7–16.
(![]() |
[9] |
李华斌.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 49(4) : 347–352.
(![]() |
[10] |
王敏.
过敏性鼻炎及过敏原免疫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0, 26(12) : 1137–11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