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2.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46, China
关于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作为姜黄Curcumae Longae Rhizoma(CLR)的原植物,相关文献记载不尽一致。自《中国药典》1990年版不再将温郁金作为姜黄的原植物以后,相关著作多将其从姜黄的原植物中删去,似属不当。因为从古今文献考证,温郁金应当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试述如下。
1 温郁金在近代以前的药用情况有关温郁金作为姜黄原植物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唐代苏敬《新修本草》[1]的“姜黄”条下:“姜黄,味辛、苦,大寒,无毒。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与郁金同尔。西戎人谓之蒁药”。宋代苏颂《本草图经》[2]在“姜黄”条下曰:“姜黄,旧不载所出州郡,今江、广、蜀川多有之。叶青绿,长一、二尺许,阔三、四寸,有斜纹如红蕉叶而小;花红白色,至中秋渐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叶,不结实。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八月采根,切片暴干”。
从《新修本草》根有黄、青、白3色的记载可知,姜黄当时是多品种的;而其中的根呈黄色的描述,结合《本草图经》记载的植物特征和产地(花红白色,春末方生,江、广、蜀川多有之),说明温郁金(春季开花而主产浙江)作为药用在唐宋时期已是姜黄的原植物之一[3]。此外,温郁金在《本草图经》“莪术”条下也有相关记载并附有“温州蓬莪茂”图[2]。说明温郁金在宋代作为姜黄和莪术混用。
此后的本草著作有关温郁金的记载多沿用《新修本草》《本草图经》,作为姜黄和莪术混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4]在“姜黄”条下比较详细地引述了《新修本草》《本草拾遗》《本草图经》等古代本草的相关记载,同时又进一步说明了姜黄与片子姜黄的关系:“近时以扁如干姜形者为片子姜黄,圆如蝉腹形者为蝉肚郁金,并可浸水染色”。在“莪术”条下则主要引述了《本草图经》的相关载述:“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茎如钱大,高二、三尺。叶青白色,长一、二尺,大五寸以来,颇类荷。五月有花作穗,黄色,头微紫。根如生姜,而术在根下,似鸡鸭”,并附“蓬莪茂”图,该图花茎从叶鞘中抽出,当指桂莪术而言。清代张德裕《本草正义》[5]在“姜黄”条下曰:“今市肆姜黄有二种,名片姜黄者,是已切为厚片而后晒干,形如干姜,色不黄,质亦不坚,治风寒湿者即此。又一种则坚实光亮,其色深黄,乃如郁金,是为染色之用,不入药剂者”。这里记载的姜黄品种之一片姜黄形如干姜、色不黄(相对于另一种而言)、不供染色之用等特征当指原植物温郁金的根茎。近代曹柄章增订的《(增订)伪药条辨》[6]在“片姜黄”条下曰:“片姜黄与子姜黄,大小块色皆不同。片姜黄比子姜黄大六七倍,切厚片,色淡黄兼黑,边有须根。广东潮州、浙江温州俱出”。 这里未提及可供染色且谓色淡黄兼黑,广东潮州、浙江温州俱出,均符合原植物温郁金的特征。
从以上考证可知,温郁金唐宋时期已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此后直到清代、近代,一直作为姜黄(或姜黄的品种之一片姜黄)药用;而温郁金作为莪术Curcuma Rhizoma(CR)的原植物,在唐代并不明确,在宋代始有记载,温郁金作为莪术原植物的记载宋代之后历代虽仍可见,但现代相关著作初载并未沿用。
2 温郁金的现代药用情况现代有关著作记载莪术和姜黄的原植物演变情况见表 1。
![]() | 表 1 现代有关著作收载的姜黄、莪术原植物 Table 1 Modern relevant literatures record of CR and CLR |
从表 1可以看出,《中国药典》各版记载的姜黄原植物均是姜黄Curcuma longa L.;而莪术的来源变化较大,1963年版只有莪术Curcuma zedoaria (Berg.) Rosc.一种[7];1977年版则增加了郁金Curcuma aromatic Salisb. 和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 Lee et C. F. Liang 2种[8];1990年版则把原植物莪术、郁金分别变为了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和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9],之后一直沿用。由于《中国药典》记载的这种变化,现代有关著作从初载郁金或温郁金作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到后来记载为莪术的原植物之一。如《中药志》1959年版[10]记载郁金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并把郁金的药材名称定为“片姜黄”;记载莪术的原植物为莪术及毛莪术Curcuma sp.,并在“附注”中说明“浙江的温莪术,又名蓬术,主要加工成‘片姜黄’,所以把它放入‘姜黄’项下”(这里所说的“温莪术”即姜黄项下的郁金)。可见,《中药志》1959年版很明确地指出了原植物郁金系姜黄的原植物,而非莪术的原植物。《中药志》1982年版[11]将原记载的原植物郁金变为了温郁金,该版记载的温郁金既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又为莪术的原植物之一。直到《新编中药志》2002年版[12]才不把温郁金(或郁金)作为姜黄的原植物,而把温郁金仍作为莪术的原植物之一,即因《中国药典》而变。又如《中药大辞典》1977年版[13]将郁金作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记载莪术的原植物则无郁金而只有莪术一种。《中药大辞典》2006年版[14]记载姜黄的原植物则变为只有姜黄一种,记载莪术的原植物则包括了温郁金在内的3种,即也与《中国药典》保持了一致。以上记载表明,现代有关著作初载温郁金为莪术的原植物是在《中国药典》1977年版将郁金(1990年版改为温郁金)规定为莪术的原植物之后随之变化的。
可见,现代有关著作初载郁金或温郁金多作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而未作为莪术的原植物,后因《中国药典》记载的变化而变化,将其作为莪术的原植物之一。
3 温郁金根茎纵切片片姜黄功能主治与姜黄和莪术的比较《中国药典》2010年版[15]沿用前版的记载规定温郁金既是片姜黄的原植物,又是莪术的原植物,只是加工炮制方法有异。但从其记载的功能与主治分析,温郁金的纵切片片姜黄与莪术的区别较明显,而与姜黄的功能主治则完全一致(表 2)。
![]() | 表 2 《中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的片姜黄、姜黄、莪术功能主治 Table 2 Functionsandindications of WCR,CLR,and CR recorded in Chinese Pharmacopeia |
从表 2三者的功能主治不难看出,片姜黄与姜黄无论功能或主治均完全相同,而与莪术在功能上前者偏于“通经”,后者长于“消积”;在主治上前者擅治“风湿肩臂疼痛”,后者可疗“食积胀痛”。
实际上,古代片姜黄又称片子姜黄,最早见于宋代陈师文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书记载的片姜黄主治与现在姜黄的主治十分相似。如该书卷一曰:“五痹汤,治风寒湿邪,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麻痹不仁;或气血失顺,痹滞不仁,并皆治之。片子姜黄(洗去灰土)、羌活、白术、防己各一两,甘草(微炙)半两,上咀。每服四钱重,水一盏半,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16]。该方药5味,其中片子姜黄为5药之首,治疗风寒湿痹或气血失顺致痹,此与现代《中国药典》记载的姜黄主治“风湿肩臂疼痛”相同,而与《中国药典》记载的莪术“癥瘕痞块,食积胀痛”的主治证有异。可见,无论是根据现代的《中国药典》记载,或从古方应用分析,片姜黄与姜黄为同一来源即温郁金,更符合“来源相同功能相近”的规律,故温郁金当如现代有关著作初载的那样,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而不宜成为莪术的原植物。
4 讨论有关姜黄、片姜黄、莪术的名称历来比较混乱,其原植物也多有交叉。现代相关著作初载均未将温郁金(或郁金)作为莪术原植物,到了1980年前后始作为莪术的原植物之一,这种变化可能与古代《本草图经》的记载和浙江地区对该品的应用有关。从古今沿革来看,古代本草虽然在不同时期记载不完全一致,但温郁金在古代既作为莪术的原植物,又作为姜黄(片姜黄)的原植物是客观存在的,甚至作为姜黄原植物的历史比作为莪术原植物的历史还要悠久。目前将温郁金从姜黄的原植物中排除于外,不利于对包含有姜黄的古方(尤其是唐宋期间的古方)的正确应用,无法保证应用此类古方应有的效果。再者,从现代记载的药物功能主治来看,温郁金的纵切片片姜黄与莪术在功能主治上有一定差异,而与姜黄则完全一致,因此温郁金作为姜黄的原植物似更符合药物功效规律和临床应用实际。
总之,温郁金从入药始就作为姜黄的原植物,现代文献初载也多作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以温郁金作为原植物的片姜黄与姜黄在功能主治上完全一致,因此,将温郁金作为姜黄的原植物更符合古今文献记载以及药物功效规律,有利于对古方的应用。
[1] | 唐·苏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
[2] | 宋·苏颂. 《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
[3] | 谢宗万.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
[4] |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2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 |
[5] | 清·张德裕.本草正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6] | 清·郑奋扬辑著,民国曹柄章增订.(增订)伪药条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
[7] | 中国药典[S].一部. 1963. |
[8] | 中国药典[S].一部. 1977. |
[9] | 中国药典[S].一部. 1990. |
[10]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1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 |
[11]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2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
[12] |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1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
[13] |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7. |
[14] |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15] | 中国药典[S].一部. 2010. |
[16]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