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齐鲁医药学院药学院, 山东 淄博 255213
2. Department of Pharmacy, Qilu Medical University, Zibo 255213, China
芦丁是一种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消炎、镇痛、抗病毒、抗肿瘤等各种生物活性[1, 2],主要用于治疗脑出血、出血性肾炎、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症。芦丁广泛存在于芸香科和石楠科植物中,植物资源丰富,提取方法主要有碱提取酸沉淀法、热水提大孔吸附树脂法等[3, 4, 5],由于药用植物中黄酮类物质繁多,结构相似,芦丁的分离提取不理想。
分子印迹技术具有锁钥特点和选择性识别功能,近年来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应用越来越多[6, 7, 8, 9]。目前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MIP)的识别位点大多通过静电引力、氢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作用,MIP需在非水的弱极性有机溶剂中制备,分子印迹技术存在印迹聚合物稳定性差、耗费有机溶剂多及毒性大等不足[10]。金属配位键强度高于氢键及范德华力,具有方向性,可制备出结构更稳定,选择性更好的MIP[11]。同时,金属配位键在极性溶剂中可保持稳定,可有效克服印迹聚合物只能在弱极性溶剂中制备的不足,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拓展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本实验以芦丁-Cu2+为模板,通过配位键在强极性环境中合成了芦丁-Cu2+配合物印迹聚合物。芦丁-Cu2+配合物印迹聚合物环境耐受性好,对目标分子吸附能力强,选择性好,可用于中药有效成分芦丁的分离与富集。
1 仪器与材料CU600型电热恒温水箱,精慧智能仪表公司;IR Prestige-2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UV-25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岛津公司;DZF-6050真空干燥箱,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公司;D-05R高速离心机,北京安必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THZ-22台式恒温震荡仪,江苏太仓市实验设备厂;AS3120型超声清洗机,天津奥特赛恩斯仪器有限公司。
芦丁对照品,质量分数为98%,批号135042,北京万佳首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α-甲基丙烯酸(MAA)、乙二醇二丙烯酸酯(EDMA)、偶氮二异丁腈(AIBN)均为百灵威试剂,硫酸铜购自济宁恒泰化工有限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芦丁-Cu2+配位MIP的制备精密称取710 mg芦丁和480 mg硫酸铜溶于15 mL四氢呋喃-甲醇(1∶3)溶液,超声震荡3 h,使芦丁和Cu2+配位完全。向金属配合物中加功能单体MAA 4 mmol,超声3 h使配合物与功能单体充分作用;加入EDMA 20 mmol、AIBN 50 mg;通氮除氧20 min,水浴60 ℃加热反应24 h。所得棒状聚合物研钵磨碎过300目筛,用乙酸、甲醇体积比1∶9混合溶液索氏提取除去模板分子。用EDTA溶液洗涤除去Cu2+,然后用甲醇、水反复洗涤,60 ℃干燥至恒定质量。
不加芦丁和硫酸铜,以上述步骤制备非印迹聚合物(NIP)。
2.2 芦丁-Cu2+配位分子紫外光谱研究芦丁紫外光谱有2个强吸收峰,分别在220、365 nm,其中220 nm属于A环n-π电子跃迁,365 nm属于B环π-π电子跃迁。B环中3′,4′-二羟基和C环中的5-羟基-4-酮都容易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稳定的环状配合物,芦丁与铜饱和配位比为1∶2。以四氢呋喃-甲醇(1∶3)为溶剂,配制浓度为0.02 mmol/L的芦丁溶液5份,向溶液中分别加入CuSO4固体,配制芦丁和Cu2+的浓度比依次为1∶0、1∶0.3、1∶0.5、1∶1.2、1∶2的系列溶液。将溶液放入恒温振荡器,恒温振荡(300 W,150 r/min)4 h,测定紫外光谱。
由图 1可知,芦丁浓度固定不变,逐渐增大Cu2+的浓度,芦丁220 nm处的吸收峰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365 nm处的吸收峰强度渐次减小。当芦丁与Cu2+浓度比为1∶2时,365 nm吸收峰已非常弱,接近消失,同时,芦丁与Cu2+浓度比为1∶2时吸收曲线在420 nm吸收明显增强。说明芦丁与Cu2+形成了一种配合物。
![]() | 图 1 芦丁-Cu2+配位分子紫外吸收曲线Fig.1 Ultra-violet absorption curves of rutin-Cu2+ |
分别测定芦丁及芦丁-Cu2+聚合物红外光谱,研究聚合物的生成及芦丁结构的变化。图 2-a为芦丁红外光谱图,3 422 cm−1吸收峰为苯环羟基伸缩振动,1 652 cm−1为羰基吸收峰,1 592、1 507 cm−1吸收峰对应苯环骨架伸缩振动;1 457 cm−1为亚甲基的剪式振动吸收峰,1 011~1 203 cm−1对应碳氧键的伸缩振动。图 2-b为芦丁-Cu2+聚合物红外光谱,从图中可以看出,芦丁由于配位聚合物的形成,羟基峰明显减弱并向低波数移动,说明芦丁羟基参与了配位;羰基峰有所加强并向高波数移动;由于聚合物的形成,限制了苯环的伸缩振动,其对应吸收峰减弱并合并为1个。
![]() |
a-芦丁 b-芦丁-Cu2+聚合物 a-rutin b-rutin-Cu2+ polymer 图 2 红外光谱Fig.2 Infrared spectra of rutin and polymer |
精密称取8份印迹聚合物,分别置于5 mL系列浓度变化的芦丁溶液(0.2~5 mmol/L,含有Cu2+,cCu2+∶c芦丁=2∶1)中,将溶液放入恒温振荡器中于30 ℃下振荡,然后离心分离,测定芦丁浓度,按照下式求印迹聚合物对芦丁的吸附量(Q),绘制结合曲线。
Q=(c0-ct)×V/m
c0为芦丁的初始浓度(mmol/L),ct为吸附后芦丁的平衡浓度(mmol/L),V和m分别为溶液的体积(mL)和聚合物的质量(g)
由图 3可知,随着芦丁-Cu2+浓度逐渐增大,MIP、NIP对芦丁-Cu2+的吸附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但在整个浓度范围内,MIP吸附量均大于NIP,对底物吸附能力更强,说明印迹聚合物对芦丁-Cu2+具备了一定的印迹功能,可以依靠配位键位点作用及结构匹配实现对芦丁-Cu2+的特性吸附。而对于NIP,虽然芦丁也能与聚合物上的羧基形成氢键,但由于结构及位置关系,不具有作用位点的匹配性,每个芦丁分子往往只能与吸附剂形成1个氢键,这样作用力远小于MIP对芦丁的作用力,因此NIP对芦丁吸附力很弱。
![]() | 图 3 聚合物吸附等温线Fig.3 Adsorption isothermals of polymer |
采用Scatchard方程对吸附特点进行进一步分析:Q/C=(Qmax-Q)/Kd,C为吸附平衡浓度,根据Q/C、Q线性关系,由斜率和截距可求得平衡解离常数(Kd)和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如图 4所示,Scatchard曲线包含2条直线,2条直线斜率不同但线性良好,说明印迹聚合物与模板分子具有2种不同的特异性结合作用。根据直线斜率与截距求出结合能力较强和较弱的Kd分别为1.69、2.90 mmol/L,Qmax分别为31.77、346.20 μmol/g。
![]() | 图 4 聚合物Scatchard曲线Fig.4 Scatchard curve of of polymer |
选取与芦丁结构相似的黄芩素、葛根素、儿茶素作为对照物,按照“2.1”项所示方法制备相应Cu2+配合物,配制相同浓度芦丁-Cu2+、黄芩素-Cu2+、葛根素-Cu2+和儿茶素-Cu2+配合物溶液,计算结合量,研究芦丁-Cu2+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选择性。
由表 1可见,MIP对芦丁的结合量明显大于NIP的结合量,并且比MIP对其他3种物质的结合量都大,均达到2倍以上,表现出了较好的选择性。同时,MIP对黄芩素、儿茶素的吸附量反而比NIP小,原因是MIP形成的三维立体构形适合于芦丁- Cu2+的空间结构,虽然黄芩素、儿茶素与芦丁结构相似,但二者金属配合物与芦丁金属配合物结构差异较大,MIP对黄芩素-Cu2+、儿茶素-Cu2+的结合量比非印迹聚合物小说明MIP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 |
表 1 聚合物对不同底物吸附量 Table 1Adsorption of polymer to different substrates |
配制5 mL浓度为0.8、2.5 mmol/L的芦丁溶液(含有Cu2+,cCu2+∶c芦丁=2∶1)各1份,分别加入MIP 30 mg,按“2.4”方法计算聚合物吸附量;过滤掉聚合物,用乙酸-甲醇(1∶9)溶液洗脱模板分子,重复上述吸附试验,连续吸附5次,记录聚合物每次吸附量,结果见表 2,经过5次吸附后,所制备MIP吸附量没有明显下降,表现出较好的吸附稳定性。
![]() |
表 2 聚合物稳定性 Table 2Stability of MIP |
本实验在极性溶剂中制备了芦丁-Cu2+配位印迹聚合物,EDMA为交联剂,MAA为功能单体。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实验证实,芦丁-Cu2+与功能单体通过配位键相结合,形成了结构稳定的聚合物;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及对结构类似物的吸附表明,印迹聚合物对芦丁-Cu2+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吸附。所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可用于中药有效成分芦丁的提取与富集。
[1] | 臧志和, 曹丽萍, 钟 铃. 芦丁药理作用及制剂的研究进展[J]. 医药导报, 2007, 26(7): 758-761. |
[2] | 马 溶, 庞光昌. 芦丁对现代文明病的作用[J]. 食品科学, 2013, 34(7): 307-312. |
[3] | 王光霞, 李国靖, 高雅黛, 等. 超声波辅助提取柠条叶中芦丁含量的测定[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2015, 36(1): 65-67. |
[4] | 黄 菊, 翟淑敏. 正交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荞麦中芦丁提取工艺的比较[J]. 粮食与油脂, 2014, 27(9): 45-49. |
[5] | 赵海福, 魏彦明, 董晓宁, 等. 响应面法优化玉米须中芦丁的提取工艺及检测[J]. 草业科学, 2013, 30(6): 964-971. |
[6] | 向海艳, 范银洲, 李 曼, 等. 选择性富集分离虎杖中白藜芦醇苷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子识别性能研究[J]. 分析测试学报, 2013, 32(1): 45-50. |
[7] | 李小燕, 仝海娟, 雷福厚. 青蒿素分子印记聚合物分子识别性研究[J]. 中草药, 2012, 43(4): 795-799. |
[8] | 倪付勇, 刘 露, 宋亚玲, 等. 分子印迹技术定向分离桂枝茯苓胶囊中活性成分去氢土莫酸[J]. 中草药, 2015, 46(6): 853-856. |
[9] | 程绍玲, 杨迎花.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分离葛根异黄酮[J]. 中草药, 2006, 28(10): 1484-1489. |
[10] | 刘亚强, 王大伟, 周德锋, 等.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0(2): 43-47. |
[11] | 范培民, 王 兵. 槲皮素金属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性能[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9, 30(12): 2514-2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