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中药新药研发中心, 天津 300457
2.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TCM, Tianjin International Joint Academy of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Tianjin 300457, China
过敏反应是机体受到抗原性刺激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根据免疫机制分为I~IV型,临床常见呼吸道、皮肤、消化道和全身性过敏反应。反应过程包括致敏、激发和效应3个阶段,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但消退较快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严重的过敏反应也可导致组织损伤,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许多人患有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WHO估计全球约有1.5亿哮喘患者,其中50%以上成人及至少80%儿童患者均由过敏因素诱发,过敏性咳嗽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我国每年死于哮喘的病人在18万人以上[1, 2]。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过敏药物主要包括:(1)抗组胺药物,如第1、2和3代抗组胺药物;(2)过敏反应介质阻断剂,如色甘酸钠和甲派噻庚酮;(3)钙剂,如葡萄糖酸钙和氯化钙;(4)免疫抑制剂,如皮质类固醇。这些药物针对过敏反应的不同环节,疗效明确,起效迅速,属于对症治疗,但存在停药后复发率高,同时不良反应较多,如嗜睡、口干、头晕等[3]。相比过敏性疾病的高发率,现有抗过敏药物尚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有必要发现和研制新型抗过敏药物。
中药治疗过敏性疾病历史悠久,临床常用于I型过敏反应,尤其是呼吸道和皮肤过敏反应的治疗,因此这2方面的现代药理研究工作较多。比较而言,全身过敏性休克因其发生突然且强烈,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出现需及时处理,临床较少采用中药治疗。过敏性胃肠炎多发生在婴幼儿,因食物中的过敏原引起,随着年龄增大,食物变态反应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因此中药对过敏性胃肠炎的治疗报道较少。本文通过总结中药复方、单味中药提取物和中药活性成分抗过敏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目的是加深对中药抗过敏作用的认识,一方面为中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研发抗过敏中药产品提供信息。
1 中药复方的抗过敏作用中药复方属中医临床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代表着中医药理论特色,其抗过敏药理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表 1)。这类研究工作的共同特点是采用多种过敏反应实验模型来验证中药复方的抗过敏效应,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可能的抗过敏作用机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复杂,难以确定其中的活性成分,导致抗过敏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
![]() |
表 1 中药复方治疗呼吸道和皮肤过敏性疾病的药理作用 Table 1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CMM formulations on allergic diseases in respiratory tract or skin |
根据治疗过敏性疾病常用中药复方的功效主治看,祛风解表和清热解毒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常用治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疾病特点来配伍相应治法,如治疗鼻炎配伍宣通鼻窍,治疗下呼吸道过敏疾病配伍止咳平喘,治疗皮肤过敏配伍除湿和养血等,体现了中药复方治疗过敏性疾病中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抗过敏反应的药效评价方法多采用整体动物模型,最常用的实验动物是豚鼠,有些研究工作也使用大鼠和小鼠。评价呼吸道和皮肤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因其病变部位不同存在区别,但基于过敏反应的共同病理特征,有些实验模型通用于两方面研究,如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等。中药复方抗过敏作用机制研究集中在过敏反应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如IgE产生、细胞脱颗粒、细胞介质诱导的炎症反应等方面,反映了中药复方抗过敏作用研究多途径特点。
中药复方多味药物分别代表着治法的不同内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方式发挥疗效,体现了中医整体观;但中药复方研究存在活性成分难于确定,作用机制研究难以深入的不足。为了克服中药复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可对中药组分和成分的抗过敏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够发现其中的药效部位/成分。
2 单味中药提取物的抗过敏作用单味中药研究简化了中药复方的复杂性,但也失去了复方配伍的整体性。具有抗过敏活性的单味中药(表 2)涵盖了解表药、清热药、止咳平喘药和凉血药等,反映了抗过敏中药的种类多样性。不同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存在差别,种类多样的抗过敏单味药提示抗过敏活性成分存在化学多样性;单味中药提取物包括水提物、醇提物、挥发油、总皂苷和总黄酮等,由于不同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存在区别,进一步提示了抗过敏活性成分的化学多样性,这种抗过敏活性的化学多样性,为发现抗过敏活性物质和研发治疗过敏性疾病药物提供了丰富信息,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 |
表 2 单味中药提取物的抗过敏作用 Table 2 Anti-allergic effects of extracts from CMM herbs |
中药化学成分复杂且作用机制不清一直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及其国际化的瓶颈因素。采取天然药
物化学研究思路,至今已经发现了一批具有抗过敏活性的中药化学成分,并部分揭示了其作用机制,显著推进了中药抗过敏作用的认识,但由于数量有限,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现将已报道具有抗过敏活性的中药化学成分进行总结,见表 3。
![]() |
表 3 中药化学成分的抗过敏作用 Table 3 Anti-allergy effect of chemical components from CMM |
这些中药化学成分虽然数量有限,但药效学研究已证实具有抗过敏活性,因此可以作为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的抗过敏活性标识物,用于相关中药产品的质量控制和药物代谢研究等;同时,这些生物活性成分分子结构多样,可以作为新型抗过敏药物研发的先导化合物,丰富临床抗过敏药物的种类;这些单体化合物有利于深入研究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抗过敏机制。
4 结语与展望现阶段中药抗过敏药理研究多数针对过敏反应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展开(图 1)。如IgE介导细胞脱颗粒,中药抑制IgE生成,或阻断IgE抗体与过敏原结合,或改变IgE的构型;肥大细胞脱颗粒是过敏反应发生的核心环节,肥大细胞脱颗粒后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引发各种过敏反应,中药能够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拮抗组胺或降低炎性因子反应。通过总结中药复方、单味中药提取物和中药化学成分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作用机制,突出体现了中药抗过敏作用的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特点。
![]() | 图 1 过敏反应机制及中药抗过敏的可能作用途径 Fig. 1 Mechanisms of allergic reaction and possible actions of anti-allergic CMM |
总体而言,目前中药治疗过敏性疾病药理研究工作,在指导理论上多数基于过敏介质理论开展;在研究思路上,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思路占主导地位,力图发现中药抗过敏活性组分/成分。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明确了一批具有抗过敏活性的中药复方、中药提取物和化学成分,部分揭示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1)中药抗过敏药理研究工作以药效评价居多,药理机制研究不足,尤其对活性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及其作用机制所知甚少;(2)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提取物的化学研究不足,由于活性化学成分不明确,直接影响了生物活性机制研究工作难于深入;(3)中药复方研究思路有待创新,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疗效的载体,真正体现着中医药理论特色,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思路不能充分揭示中药复方内涵,亟需发展中医药理论指导的中药复方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研究新思路,从而充分体现和发挥中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特色和优势。
[1] | 刘恩梅, 杨锡强. 过敏性疾病的研究与展望 [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21): 1603-1604. |
[2] | 邢雪飞, 殷明阳, 那溪元, 等. 中药治疗过敏性咳嗽的研究进展 [J]. 药物评价研究, 2014, 37(5): 476-480. |
[3] | 华晓东, 尹春晖. 抗过敏中药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天津药学, 2009, 21(6): 69-72. |
[4] | 张曼, 任映, 宋崇顺, 等. 鼻舒滴丸抗过敏作用及机理分析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6): 63-67. |
[5] | 索娟, 冼彦芳, 黄晓丹, 等. 精制藿胆方抗过敏药理作用研究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7, 13(9): 47-49. |
[6] | 林文森. 鼻敏宁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临床和实验研究 [J]. 中国医药学报, 1993, 8(6): 11-13. |
[7] | 王大海, 李凡成. 鼻炎喷雾剂的药效学研究 [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 19(2): 2-3. |
[8] | 钱彦方, 李炳文, 周正谋, 等. 中药克鼻敏喷剂对超敏性鼻炎豚鼠血浆、肺中P物质的影响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 16(2): 134-137. |
[9] | 魏辉, 张荣汉, 司兆学, 等. 鼻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7, 3(1): 22-24. |
[10] | 刘晋华, 李玉萍, 尤光甫. 鼻炎口服液抗过敏、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J]. 中国药师, 2008, 13(1): 56-59. |
[11] | 李道佩, 戴卫波, 吴又明. 复方苍耳子滴鼻剂对豚鼠变应性鼻炎的影响 [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5): 577-580. |
[12] | 李家乐, 陈宝田. 小青龙汤抗过敏性鼻炎的实验研究 [J]. 热带医学杂志, 2011, 11(2): 131-133. |
[13] | 郭玉成, 赵玉堂, 李秀芬. 过敏煎抗过敏作用的药效学研究 [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8, 25(4): 387-389. |
[14] | 许德金, 王琦, 许爱兰, 等. 治喘合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J]. 江苏中医, 1995, 16(5): 44-45. |
[15] | 何美珊, 孙小玉, 蔡莹, 等. 正柴胡饮颗粒的解热及抗过敏作用 [J]. 中草药, 2000, 31(4): 284-286. |
[16] | 籍涛, 王丽英. 辛芩口服液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国药业, 2010, 19(18): 27-28. |
[17] | 董银卯, 张海娣, 孟宏, 等. 舒宁康水提液抗过敏药效研究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9): 241-243. |
[18] | 徐立, 范欣生, 何胜旭. 复方辛夷口服液对卵蛋白致敏豚鼠支气管哮喘的影响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20(2): 104-106. |
[19] | 徐世军, 熊敏, 胡勇, 等. 感毒清颗粒抗过敏作用研究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3): 259-261. |
[20] | 许得盛, 沈自尹, 胡国让, 等. 温阳片对哮喘患者组胺释放IgE作用的同步观察 [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8(6): 330-332. |
[21] | 高峰, 吕志华. 辛芩冲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 [J]. 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9): 65-66. |
[22] | 张骏, 翁福海. 保肺祛敏冲剂抗过敏介质实验及抗乙酰胆碱收缩豚鼠离体回肠实验研究 [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1999, 5(4): 69-70. |
[23] | 韩新民, 杨江, 李晓冬, 等. 泻肺平喘灵颗粒抗过敏及解痉平喘作用的实验研究 [J]. 河南中医, 2009, 29(1): 39-42. |
[24] | 阮岩, 冈本美孝, 松崎全成. 麻黄汤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2, 13(3): 152-154. |
[25] | 蔡宛如, 钱华, 朱渊红, 等. 芍药甘草汤平喘和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0, 7(6): 341-342. |
[26] | 黄丰, 童晓云, 张荣华, 等. 麻杏石甘汤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J]. 中成药, 2008, 30(11): 1582-1584. |
[27] | 谭素娟, 艾华, 王文言. 射干麻黄汤化裁方抗过敏性哮喘的实验研究 [J]. 中医杂志, 2000, 41(5): 282. |
[28] | 邓德厚, 沈小珩, 朱伟嵘, 等. 地参祛风合剂抗过敏反应的实验研究 [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7, 14(5): 318-319. |
[29] | 郭静. 当归饮子加减方对慢性荨麻疹抗过敏作用及机理研究 [D]. 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
[30] | 童旭辉, 董淑英, 侯娟娟, 等. 红蛇定痛液的抗过敏止痒实验研究 [J]. 淮海医药, 2002, 20(4): 283-284. |
[31] | 金亚宏, 曹秀芳, 李兰芳, 等. 茵陈五苓散抗变态反应作用研究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9, 5(2): 51-52. |
[32] | 陈昌宫, 凌涛, 高志刚, 等. 消疹胶囊的药效学研究 [J]. 中医药学报, 1999(3): 54-55. |
[33] | 王萍, 蔡亮, 马元平. 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J]. 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6): 1436. |
[34] | 刘守义, 王义明. 抗敏灵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成药, 1992, 14(1): 31-32. |
[35] | 李小慧.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及作用机理实验研究 [D]. 武汉: 湖北中医学院, 2003. |
[36] | 刘晓帅, 曾南, 赵璐, 等. 荆防散抗炎、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7, 23(5): 158-160. |
[37] | 陈嬝嬝, 曹煜, 李淑芳. 姜黄消痤搽剂抗过敏及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 [J]. 现代中医药, 2008, 28(6): 56-58. |
[38] | 任艳华, 闵仲生. 消风冲剂治疗慢性荨麻疹43例疗效观察 [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 29(3): 20. |
[39] | 朱萱萱, 倪文彭, 吴旭同, 等. 消风冲剂抗过敏的实验研究 [J]. 内蒙古中医药, 2008, 27(6): 39-40. |
[40] | 曹剑波, 王玮, 严艳, 等. 紫癜灵合剂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 31(14): 1183-1186. |
[41] | 龙一梅, 门胁真. 葛根汤对食物过敏模型小鼠腹泻抑制作用的研究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10(1): 137-138. |
[42] | 么雅娟, 李云, 刘艳丽, 等. 葛根汤抗过敏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1995, 12(4): 283-286. |
[43] | 李美珍, 罗文辉. 活血祛风汤及其拆方抗过敏反应作用的研究 [J]. 湖南中医杂志, 2003, 19(4): 53-54. |
[44] | 韩莉, 李红梅, 王平, 等. 消风止痒颗粒抗过敏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 [J]. 齐鲁药事, 2010, 29(9): 560-562. |
[45] | 王丽, 刘建新, 方芳, 等. 祛风止痒颗粒抗过敏止痒抗炎作用研究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0, 26(5): 105-107. |
[46] | 王丽, 余林中, 刘建新, 等. 祛风止痒颗粒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0, 26(5): 103-104. |
[47] | 杨西群, 陈德宇, 林江, 等. 祛风止痒口服液对皮炎湿疹患者Th1/Th2的调节作用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 19(5): 307-308. |
[48] | 韩俭, 吴勇杰, 李文广, 等. 柴黄片的抗炎、抗过敏、抗菌作用研究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3, 19(2): 36-38. |
[49] | 邴飞虹, 江俊, 郭晓林. 银莲花胶囊抗过敏及抗炎作用研究 [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1999, 1(2): 55-56. |
[50] | 刘淑杰, 师海波, 苗艳波, 等. 消疹宁抗过敏作用的研究 [J]. 中草药, 2002, 33(8): 65-67. |
[51] | 郭玉成, 贾春华, 李静华, 等. 桂麻合方中方与方间抗过敏关系的药效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7): 577-579. |
[52] | 凌科, 张建民, 关晶. 清紫颗粒对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 [J]. 北京医学, 2010, 32(4): 316-318. |
[53] | 朱照静, 李兴平, 洪诤, 等. 凉血清营颗粒对I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4, 20(2): 27-29. |
[54] | 赵景云, 马克坚, 陆宇惠, 等. 荷芩止痒搽剂止痒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5): 23-28. |
[55] | 王钦富, 王永奇, 于超, 等. 炒紫苏子醇提取物对过敏模型小鼠的抗过敏作用及机制 [J]. 中草药, 2006, 37(10): 1532-1535. |
[56] | 陈子珺, 李庆生, 李云森, 等. 防风与刺蒺藜抗I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 [J]. 中成药, 2007, 29(9): 1269-1271. |
[57] | 孙蓉, 钱晓路, 吕莉莉. 辛夷不同组分抗过敏作用活性比较研究 [J]. 中国药物警戒, 2013, 10(2): 71-73. |
[58] | 周文学. 浅谈辛夷的抗过敏作用 [J]. 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 2007, 6(5): 43-45. |
[59] | 延光海, 金光玉, 李光昭, 等. 苍耳子提取物抑制大鼠肥大细胞活化的机制研究 [J]. 解剖科学进展, 2010, 16(2): 164-166. |
[60] | 陈达, 梁少瑜, 曾永长. 鹅不食草挥发油抗变态反应血清药理学研究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3, 29(1): 78-80. |
[61] | 张竹心, 刘连生. 生姜油的抗过敏作用 [J]. 中成药, 1992, 14(11): 30-31. |
[62] | 聂奇森. 桂枝抗过敏活性成分的研究 [D]. 南宁: 广西大学, 2008. |
[63] | 涂兴明, 吴康郁, 熊颖. 白芷挥发油抗过敏的实验研究 [J]. 海峡药学, 2008, 20(3): 45-47. |
[64] | 刘洪旭, 陈海滨, 吴春敏. 紫苏子的研究进展 [J]. 海峡药学, 2004, 16(4): 5-8. |
[65] | 权美平. 荆芥挥发油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现代食品科技, 2013, 29(6): 1459-1462. |
[66] | 由宝昌, 刘建萍, 张晓晖, 等. 地肤子皂苷抗过敏作用的量效及构效关系 [J]. 浙江农业科学, 2010(3): 669-671. |
[67] | Kang B, Lee E, Hong I, et al. Abolition of anaphylactic shock by Solanum lyratum Thunb. [J]. Int J Immunopharmacol, 1997, 19(11/12): 729-734. |
[68] | 周云中, 季克胜, 孙小玉, 等. 金荞麦片的血清药理学研究-对离体豚鼠回肠的影响 [J]. 中成药, 1999, 21(1): 36-37. |
[69] | 邱江匀, 杨亚玲, 杨国荣, 等. 鱼腥草中总黄酮提取及其抗过敏活性的研究 [J].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27(3): 239-244. |
[70] | 刘宗武, 孙世博, 刘和平. 鱼腥草提取物抗过敏实验研究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33): 47-48. |
[71] | 孙彩青, 于业军, 刘晓萍, 等. 苦参对大鼠I型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 [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2, 48(3): 234-236. |
[72] | 王巍巍. 熊胆粉的药效学研究 [J]. 黑龙江医药, 2010, 23(2): 196-198. |
[73] | 徐涛, 于庆海. 北豆根总碱的抗变态反应作用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6(4): 28-30. |
[74] | 丛欢, 李磊. 白鲜皮提取物抗湿疹实验研究 [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12): 18-19. |
[75] | 李斐, 黎海芪. 金银花水提物对卵清蛋白致敏小鼠的抗过敏作用研究 [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9(3): 288-291. |
[76] | 钟正贤, 陈学芬, 周桂芬, 等. 水半夏提取物的抗炎抗过敏作用研究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3, 19(2): 25-27. |
[77] | 徐彭. 陈皮水提物和陈皮挥发油的药理作用比较 [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8, 10(4): 172-173. |
[78] | 陈雪园, 金祖汉, 张如松, 等. 款冬花抗过敏作用的研究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31(4): 866-868. |
[79] | 李良昌, 秦向征, 延光海, 等. 桑白皮水提取物的抗过敏作用 [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11, 34(2): 103-105. |
[80] | 周明眉, 褚襄萍, 杨红舟, 等. 地龙酸性部位对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19): 2249-2252. |
[81] | 黄丰, 邓华明, 童晓云, 等. 银杏叶提取物对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 [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9, 25(9): 1816-1820. |
[82] | 杨成, 董群. 石榴皮提取物体内外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成药, 2013, 35(1): 175-177. |
[83] | 甲斐久博. 芫花的成分筛选及其抗过敏作用 [J]. 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2004, 26(5): 313. |
[84] | 陈卫卫, 何炜玲, 李海涛, 等. 丝瓜藤提取物抗炎抗过敏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 [J].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40(4): 758-761. |
[85] | 魏智芸, 滕建文, 黄丽, 等. 地榆提取物抗氧化与抗过敏作用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8): 1958-1960. |
[86] | 周红林, 刘建新, 周俐, 等. 臭牡丹提取物抗炎镇痛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国新药杂志, 2006, 15(23): 2027-2029. |
[87] | 金四立, 王丽芳, 谭颖慧, 等. 苦参、甘草、枸杞子抗过敏作用机制的研究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1995, 16(2): 81-84. |
[88] | 谢强敏, 唐法娣, 王砚, 等. 艾叶油的呼吸系统药理研究 [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1999, 16(5): 3-6. |
[89] | 蒋涵, 侯安继, 项志学, 等. 蕲艾挥发油对鼠的抗炎、抗过敏和镇痛作用 [J]. 医学新知杂志, 2005, 15(2): 36-39. |
[90] | 江俊, 邴飞虹, 蒋冠斌. 地乌总甙抗炎及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6(5): 20. |
[91] | 江涛, 徐为人. 茶多酚抗过敏作用的研究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9, 15(2): 20-22. |
[92] | 贺玉琢. 郁金提取组分的抗变态反应活性 [J]. 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1996, 18(1): 39-40. |
[93] | 周文华. 黄杞叶的抗过敏作用 [J]. 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1996, 18(2): 35. |
[94] | 金巧秀, 许丽丽, 夏叶玲, 等. 银杏甲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拮抗过敏介质的作用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5(3): 33-35. |
[95] | 王维有, 曹晨晨, 欧赟, 等. 大枣中环磷酸腺苷的提取及体外抗过敏活性研究 [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 34(11): 49-52. |
[96] | 雷芳. 黄芩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中国药业, 2010, 19(15): 87-90. |
[97] | 宋扬文, 陈忻. 中药黄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0, 17(4): 375-377. |
[98] | 华晓东, 巩媛媛, 芮菁, 等. 黄芩素对皮肤过敏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天津中医药, 2007, 24(3): 241-244. |
[99] | 袁美春. 虎杖苷抗过敏性哮喘的作用及机制 [D]. 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 2010. |
[100] | 张莉蓉, 刘风芝, 马统勋, 等. 齐墩果醇酸对青霉噻唑蛋白致敏豚鼠过敏性休克的对抗作用 [J].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6, 31(1): 28-31. |
[101] | 钱晓路, 孙蓉. 辛夷酯素抗过敏作用机理探讨 [J]. 中国药物警戒, 2013, 10(2): 77-79. |
[102] | 李小莉, 张永忠. 木兰脂素抗炎、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J]. 中草药, 2002, 33(11): 57-58. |
[103] | 鲍淑娟, 李淑芳, 周文正, 等. 苦参碱平喘作用机理探讨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5(5): 33-34. |
[104] | 唐法娣, 谢强敏, 王砚, 等. 葛缕酮的气道扩张作用和呼吸道抗过敏作用 [J].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9, 15(3): 235-237. |
[105] | 郑文辉, 张伯娴. 山莨菪碱治疗难治性过敏性紫癜 [J]. 新药与临床, 1993(1): 54-55. |
[106] | Matsuda H, Tomohiro N, Ido Y, et al. Anti-allergic effects of cnidii monnieri fructus (dried fruits of Cnidium monnieri) and its major component, osthol [J]. Biol Pharm Bull, 2002, 25(6): 809-812. |
[107] | Park E K, Choo M K, Kim E J, et al. Antiallergic activity of ginsenoside Rh2 [J]. Biol Pharm Bull, 2003, 26(11): 1581-1584. |
[108] | 延光海, 崔允浩, 李光昭, 等. 姜黄素抗过敏作用实验研究 [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0, 26(3): 416-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