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1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影响因素分析
    罗蒙 孙勤国
    2020, 51(6).
    [摘要](326) [HTML](0) [PDF 145.00 K](979)
    摘要: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上减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病亡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8日-2月25日期间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期间是否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合并症,核酸检测结果,入院时间,出院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院新冠肺炎患者的在院人数逐渐增多,最高峰期曾同时收治904名新冠肺炎患者。 ②.在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期间我院共收治1305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男性632例,女性673例,男女比例1:1.06。年龄分布在7-101岁之间,中位数为63(51,70)岁。不同性别之间,患者的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Z=1.217,P=0.224)。③.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期间是否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是否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及尿毒症)以及核酸检测结果均可影响患者的病死率。④. 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以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是新型冠状肺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与多种因素有关,减少危重症的发生,控制基础疾病,稳定血压血糖,积极改善心脑血管条件及稳定肾功能等是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措施,并且早期应用中药治疗对减少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目录
    2020, 51(6):0-0.
    [摘要](283) [HTML](0) [PDF 5.03 M](778)
    摘要:
    3  封面
    2020, 51(6):0-0.
    [摘要](231) [HTML](0) [PDF 2.63 M](724)
    摘要:
    4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需求,重视中药科学研发与应用
    刘昌孝,王玉丽,张洪兵,田成旺,黄鹤,张铁军
    2020, 51(6):1361-13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01
    [摘要](839) [HTML](0) [PDF 12.61 M](926)
    摘要:
    进入新世纪的头20年,2次冠状病毒"光顾"中国,现正处于疫情控制的关键时间,中医药防控疫情的成绩显示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贡献。鉴于冠状病毒感染后患者临床表现的复杂性以及对器官组织损伤和功能损伤,甚至衰竭的多样性,成为基于临床防治需求研究和应用中药的难题。在梳理中药方剂和单味药研究基础上,从认识冠状病毒感染和致病性及其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的原因出发,立足重视中药科学研发与应用,讨论中药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治疗作用,提出基于可能的"靶标"设计新药研发的框架,通过感染的分子机制拓展新药研究思路。
    5  中药在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中的应用分析
    何黎黎,龚普阳,封玥,邹微,王恩龙,顾健
    2020, 51(6):1375-13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02
    [摘要](1442) [HTML](0) [PDF 9.75 M](1464)
    摘要:
    2019年12月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我国爆发,截止2020年2月23日已感染超7万人,感染者遍布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其传染性强,传播迅速广泛,重症患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而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过度激化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是重症患者产生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原因。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采用糖皮质激素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遏制重症患者的免疫激化反应,但是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会造成二次感染、病程延长等不良预后,且存在严重后遗症风险。而中药在整体免疫调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在COVID-19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收到了积极效果。从免疫调控作用入手,分析了单味中药及中药方剂在遏制COVID-19引起的免疫过度激化及细胞因子风暴、抗急性肺损伤的潜在应用价值,有望对现有的诊疗方案中药临床应用做有益补充,发挥抗击疫情的重要作用。
    6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抗病毒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物质基础研究
    姚运秀,贺桢翔,刘晓凤,何勇志,雷阳,张书滔,赵灵丽,刘涛
    2020, 51(6):1386-13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03
    [摘要](1264) [HTML](0) [PDF 9.18 M](1201)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寻抗病毒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物质基础。方法 借助TCMSP检索抗病毒颗粒中板蓝根、连翘、石膏、知母、芦根、地黄、广藿香、石菖蒲、郁金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进而运用Cytoscape 3.6.1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通过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将药材-化合物-靶点网络中排名前15的成分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水解酶进行分子对接,同时将比枯枯灵、木犀草素、槲皮素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药材-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包含药材8个、化合物75个、靶点255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61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65个,细胞组成(CC)条目36个,分子功能(MF)条目60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31条信号通路(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抗病毒颗粒中比枯枯灵、木犀草素、槲皮素等核心活性化合物与SARS-CoV-2 3CL水解酶的亲和力与临床推荐化学药相似。结论 抗病毒颗粒中的活性化合物比枯枯灵、木犀草素、槲皮素等能通过与ACE2结合作用于PTGS2、HSP90AB1、PTGS1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可能发挥对COVID-19的治疗作用。
    7  基于高通量分子对接虚拟筛选SARS-CoV-2 3CL水解酶中药小分子抑制剂及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药及其复方预测
    马青云,刘辰,杜海涛,张贵晟,闫滨,孙启慧,刘孝云,齐冬梅,杨勇,容蓉
    2020, 51(6):1397-14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04
    [摘要](1861) [HTML](0) [PDF 8.18 M](1146)
    摘要:
    目的 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运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寻找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水解酶的中药小分子抑制剂,推测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药及中药复方。方法 以SARS-CoV-2 3CL水解酶蛋白为靶点,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和Python脚本实现高通量分子对接,结合"ADME-Lipinski"规则进行再次筛选,以优选活性成分,推测关键中药及复方。基于网络药理学角度,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推测核心药对的作用机制。结果 以SARS-CoV-2原配体为阳性对照,筛选出66个药动学性质良好的天然小分子抑制剂,优选出12味中药单味药,2个中药药对甘草-桑白皮和金银花-连翘,以及桑菊饮、桑菊饮合银翘散加减等12个中药处方作为抗SARS-CoV-2的候选方案。结论 基于高通量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SARS-CoV-2 3CL水解酶的中药小分子抑制剂及中药,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潜在分子机制,为中药抗击SARS-CoV-2提供了科学指导与理论依据。
    8  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肺纤维化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马林纳,王瑞,苗明三
    2020, 51(6):1406-14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05
    [摘要](534) [HTML](0) [PDF 4.80 M](884)
    摘要:
    对治疗肺纤维化中药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肺纤维化的中药防治提供参考。以"肺纤维化"为主题检索符合标准的文献,使用Excel 2013、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频数分析发现,在符合筛选标准的临床治疗文献中,单味中药黄芪(148次,45.82%)、甘草(124次,38.39%)和丹参(102次,31.58%)出现频率最高;在性味统计中,温(10次,50.00%)、平(6次,30.00%)最为常见;性味归经中脾(11次,25.58%)、肺(10次,23.26%)、甘(11次,36.67%)最多;关联规则分析中得到高频关联强度中药组合6组。数据分析所得高频、高关联中药组合功效以健脾益气、温补脾肺为主,可用于阻止COVID-19初期患者向危重症期发展、预防恢复期患者因免疫力低下再次感染。
    9  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的特性与应用
    陈冉,王婷婷,李开铃,尚锐峰,宋杰,张景勍
    2020, 51(6):1412-14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06
    [摘要](1847) [HTML](0) [PDF 13.25 M](1336)
    摘要:
    近期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严重,目前尚无特效药。西医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在考察和试验中。中国多地用中医药治疗COVID-19临床治愈率较高,且治疗经济性较好。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在调节免疫力的同时具有抗病毒作用,在治疗COVID-19中应用较多。筛选2000-202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明确报道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11种免疫调节抗病毒中药(甘草、广藿香、金银花、黄芩、连翘、厚朴、柴胡、板蓝根、大黄、黄芪、鱼腥草),总结了其有效成分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理化性质及药动学特性,以及在临床方剂和中成药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医药更好地用于COVID-19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10  中医药治疗人类高致病性冠状病毒SARS-CoV-2与SARS-CoV感染肺炎的思考
    杨羽君,鄂秀辉,任红微,何毅,周水平
    2020, 51(6):1427-14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07
    [摘要](956) [HTML](0) [PDF 6.98 M](782)
    摘要:
    近日所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2003年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均具有广泛的流行性、较强的传染性、较高的致病性,给我国的生产、生活和人民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也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2种疾病分别是由人类高致病性冠状病毒SARS-CoV-2与SARS-CoV感染所致。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诊疗手段,在保障人民健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2种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中医药治疗原则及手段等,提出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及恢复期对于2种疫病治疗的共性及区别,并给出相应建议。
    11  补气活血中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低氧血症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机制浅析
    张依倩,史嘉雯,刘园华,周浩,蔡晓庆,温晋,刘元雪,任红微,王玉,宋兆辉,何毅,孙鹤,周水平,陈韵岱
    2020, 51(6):1435-14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08
    [摘要](987) [HTML](0) [PDF 7.59 M](922)
    摘要: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所致的肺炎(COVID-19)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20年1月22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首次提出了中医治疗的方案,并逐步更新至第七版。确诊的COVID-19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岀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需要给予呼吸支持和循环支持,通过文献调研发现补气活血中药可有效改善肺炎相关疾病低氧血症,因此总结归纳了现有补气活血中药治疗肺炎相关疾病低氧血症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为COVID-19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全国66个预防方的用药特点分析
    侯雯倩,宁艳梅,苏敬,任伟钰,郑宜鋆,魏本君,靳晓杰,张利英,张志明,刘东玲,刘永琦
    2020, 51(6):1443-14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09
    [摘要](998) [HTML](0) [PDF 4.95 M](831)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目前尚无针对COVID-19的特效药物,因此,预防对本病的防控意义重大。国家及各省市卫生管理部门针对此次疫情相继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其中大部分包含预防用药处方,显示了传统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特色,亦显示了各省区的用药特色。为此,搜集了全国中医诊疗方案中66个预防方,挖掘各省区的中医药预防方案的规律,统一用药思维,为COVID-19的预防提供参考。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影响因素分析
    罗蒙,江波,徐鸿婕,杨倩,周雪情,吕琨,陈茜,孙勤国
    2020, 51(6):1450-14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10
    [摘要](1077) [HTML](0) [PDF 4.73 M](828)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上减少COVID-19患者的病亡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期间所有COVID-19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期间是否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合并症、核酸检测结果、入院时间、出院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OVID-19疫情期间,本院COVID-19患者的在院人数逐渐增多,最高峰期曾同时收治904名COVID-19患者。在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期间本院共收治1 305例COVID-19患者,其中男性632例,女性673例,男女比例1:1.06。年龄分布在7~101岁,中位数为63(51,70)岁。不同性别之间,患者的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期间是否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是否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及尿毒症)以及核酸检测结果均可影响患者的病亡率。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服用中药制剂、临床分型以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是COVID-19患者病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患者死亡与多种因素有关,减少危重症的发生,控制基础疾病,稳定血压血糖,积极改善心脑血管条件及稳定肾功能等是提高COVID-19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措施,并且早期应用中药治疗对减少COVID-19病亡率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温病条辨》中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相关条文病机和方药分析
    张会永,吴威,刘竞男,陈智慧,张静生
    2020, 51(6):1455-14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11
    [摘要](1768) [HTML](0) [PDF 7.28 M](797)
    摘要:
    目的 收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症状,探索、分析《温病条辨》中与COVID-19相关的条文、方药,为临床治疗COVID-19遣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为检索词在数据库CNKI和PubMed进行文献检索,将文献中出现的症状按频数分类,并与《温病条辨》中相关症状对比,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分析相关条文及方药。结果 共纳入中英文文献20篇,累计报道样本647例。临床表现共计28种,分为呼吸道症状,如发热、咳嗽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症状,如肌痛、乏力等。其中发热(558例)、咳嗽(395例)、乏力(257例)3种症状出现次数最多。通过分析,筛选《温病条辨》中对应的条文15条、方剂18首、药物46种。其中上焦篇条文2条,中焦篇条文9条,下焦篇条文4条。治疗湿热类方剂7首,寒湿5首,温热6首。药物出现次数较多的为半夏(6次),桂枝、通草(各5次),茯苓、滑石、黄连、薏苡仁(各4次)。湿温类疾病主要以半夏、桂枝、黄连、黄芩、干姜等辛开苦泄,以茯苓、通草、滑石、薏苡仁等淡渗利湿,以杏仁、白豆蔻、厚朴等开通气机;对于温热病,主要以知母、生石膏、连翘等清热泻火解毒。在疾病医学观察期可选用三仁汤、薏苡竹叶散;临床治疗期轻型、普通型可参照选用三仁汤、薏苡竹叶散、杏仁薏苡汤、五苓散、白虎加桂枝汤、苓姜术桂汤等,重型可参照选用黄芩滑石汤、杏仁滑石汤、茯苓皮汤;危重型可参照选用椒梅汤、减味乌梅丸、四逆汤、桃花粥;恢复期可参照选用麦冬麻仁汤、五汁饮、牛乳饮等。结论 经典指导临床,《温病条辨》所载方药可为临床治疗COVID-19提供参考。
    15  民族医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及防治措施
    张吉仲,降拥彭措(噶布),纳顺达来,库尔班·艾力,李凤珍,王孝蓉,梅花·尼合买提,张之道,田华咏,祚穆-喏姿擀佈(杨福寿),单于德,李文兵,刘圆
    2020, 51(6):1463-14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12
    [摘要](1165) [HTML](0) [PDF 11.57 M](1028)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武汉自2019年12月爆发以来,发展迅速,短期内蔓延至全球多个地区,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与传统医学的积极介入相关,特别是对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救治方面体现出其独特优势。疫情发生以来,各民族医基于本民族医药理论,对COVID-19的认识和防治措施建言献策;优选个体化传统医学处方"扶正"患者个体内环境,结合"消灭"疫病产生、传播的土壤、空间等环境因素,为尽快战胜疫情,保障一方人民的生命健康贡献各自力量;建议立项挖掘、整理、研究、开发民族医药预防和治疗"瘟疫"的医疗机构制剂,为预防和治疗今后可能会频繁发生的各种病毒导致的"瘟疫"做好充足准备,护佑人类健康。
    16  桑椹醇提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许雪,张远琪,徐静雯,何祥久,王宜海
    2020, 51(6):1476-14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13
    [摘要](918) [HTML](0) [PDF 4.47 M](792)
    摘要:
    目的 研究桑椹Mori Fructus醇提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柱色谱法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桑椹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桑脂素苷(1)、(7R,8S)-4,7,9,9'-tetra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9'-O-β-D-glucopyranoside(2)、2-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1'-O-苯乙基-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5)、过氧麦角甾醇(6)、(24R)-6β-hydroxy-24-ethyl-cholest-4-en-3-one(7)、(22E)-5α,8α-epidioxy-24-methyl-cholesta-6,9(11),22-trien-3β-ol(8)、trans-(S)-(+)-脱落酸(9)、cis-(S)-(+)-脱落酸(10)、(S)-(+)-1-甲基-脱落-6-酸(11)、菜豆酸(12)。结论 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27~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7  青蒿中1个新的木脂素类化合物
    刘平平,于会明,田友清
    2020, 51(6):1481-14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14
    [摘要](743) [HTML](0) [PDF 2.85 M](682)
    摘要:
    目的 对青蒿Artemisiae Annuae Herba(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干燥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综合应用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青蒿水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4-羟基-3-甲氧基苯基)-2,3-二羟基萘(1)、东莨菪内酯(2)、滨蒿内酯(3)、猫眼草酚B(4)、棕鳞矢车菊黄酮素(5)、mikanin(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青蒿木脂素。
    18  丝穗金粟兰化学成分研究
    陈芳有,邹雍,陈杰,黄伟明,卞玉婷,罗永明
    2020, 51(6):1485-14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15
    [摘要](1070) [HTML](0) [PDF 5.11 M](780)
    摘要:
    目的 对丝穗金粟兰Chloranthus fortunei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波谱学鉴定方法对丝穗金粟兰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借助MTT法对其中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筛选。结果 从丝穗金粟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迷迭香酸(1)、2'-羟基-4,3',4',6'-四甲氧基查耳酮(2)、卡瓦胡椒素A(3)、cycloshizukaol A(4)、白术内酯III(5)、4β-hydroxy-8,12-epoxyeudesma-7,11-diene-1,6-dione(6)、(8α)-6,8-dihydroxycadina-7(11),10(15)-dien-12-oic acid γ-lactone(7)、curcolonol(8)、11-hydroxyldrim-8,12-en-14-oic acid(9)、木栓酮(10)、异香草酸(11)、6β-hydroxystigmast-4-en-3-one(12)、3,4-二羟基苯甲酸(13)、莽草酸(14)、东莨菪苷(15)以及N-acetyltyramine 1-O-β-D-glucoside(16)。化合物45表现出微弱的细胞毒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在46~85 μmol/L。结论 化合物2101113~15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获得,化合物1~36~16为首次从丝穗金粟兰中分离得到。丝穗金粟兰中部分倍半萜显示出弱的抗肿瘤活性。
    19  秦岭冷杉茎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赵倩倩,肖琴,苗宇,王静
    2020, 51(6):1491-14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16
    [摘要](823) [HTML](0) [PDF 6.76 M](665)
    摘要:
    目的 研究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葡聚糖凝胶、硅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秦岭冷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14,24-mariesatrien-26,23-olide-3α,23-diol(1)、(23R)-3α-hydroxy-9,19-cyclo-9β-lanost-24-en-26,23-olide(2)、7-oxocallitrisic acid(3)、23-hydroxy-3-oxomariesia-8(9),14,24-trien-26,23-olide(4)、紫果冷杉三萜E(5)、3-oxo-9β-lanosta-7,24-dien-26,23R-olide(6)、7,14,22Z,24-mariesatetraen-26,23-olide-3-one(7)、(+)-rel-3α-hydroxy-23-oxocycloart-25(27)-en-26-oic acid(8)、cycloart-25-en-3β,24-diol(9)、紫果冷杉三萜H(10)、3-oxo-24,25,26,27-tetranolanost-8-en-23-oic acid(11)、abiesadine C(12)、13β-epidioxy-8(14)-abieten-18-oic acid(13)、dehydroabietic acid(14)、15-hydroxydehydroabietic acid(15)、methyl 18-methoxydehydroabietate(16)、7β-hydroxy dehydroabietic acid(17)、dehydroabietan-18-ol(18)、centdaroic acid(19)、abietic acid(20)、6,8,11,13-abi-etatrien-18-oic acid(21)、abiesadine B(22)、abiesadine N(23)、12β-hydroxyabietic acid(24)。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为属内首次分离得到。
    20  基于UPLC-LTQ-Orbitrap高分辨质谱的葛根芩连汤的化学成分分析
    王婷婷,安叡,梁琨,纪万里,徐艳文,陆杰,尤丽莎,王新宏
    2020, 51(6):1498-15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17
    [摘要](749) [HTML](0) [PDF 7.14 M](898)
    摘要: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LTQ-Orbitrap-MS)的分析方法鉴定葛根芩连汤中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柱Dikma Endeavorsil C18(100 mm×2.1 mm,1.8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A)-乙腈(B),体积流量0.3 mL/min,梯度洗脱。质谱采用ESI源,正负离子模式分别采集一级、二级质谱数据。结果 通过对照品指认、软件预测分析,结合文献报道,从葛根芩连汤中鉴定出67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36个、生物碱类12个、三萜类及三萜皂苷类4个及其他15个。结论 利用UPLC-LTQ-Orbitrap-MS系统阐明葛根芩连汤中化学成分,并初步归纳其各类主要化学成分的质谱裂解特点,为葛根芩根芩连汤的质量控制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1  氧化还原响应性二氧化硅载三氧化二砷纳米递药系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马瑞,汤红霞,陆燕平,陈晓劼,李范珠
    2020, 51(6):1508-15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18
    [摘要](624) [HTML](0) [PDF 7.84 M](804)
    摘要:
    目的 以介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为载体材料,通过具有氧化还原敏感的二硫键修饰,酰化反应连接无毒无免疫原性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静电吸附作用负载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构建一种载As2O3的氧化还原响应性二氧化硅(MSN-SS-PEG@As2O3)纳米递药系统,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二氧化硅,以二氧化硅、(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2-吡啶基二硫基)乙胺盐酸盐以及甲氧基封端的PEG为基础,合成氧化还原响应性载体(MSN-SS-PEG)。通过马尔文粒度测定仪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红外光谱法验证载体结构;采用透射电镜、小角粉末衍射仪等方法考察载体的形态及理化性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um,ICP)考察了载As2O3的二硫键修饰二氧化硅(MSN-SS-NH2@As2O3)和MSN-SS-PEG@As2O3的载药量,利用热重分析仪进一步验证其载药量。透析袋法考察了不同pH条件下递药系统的体外释药特性。MTT法考察载体以及递药系统对人正常肝细胞(L02)或人肝癌HepG2细胞的毒性。结果 MSN、MSN-SS-NH2、MSN-SS-PEG的电位分别为(-13.40±0.87)、(31.63±0.90)、(27.70±5.60)mV,经修饰后的载体最终电位为正。MSN-SS-PEG的粒径为(159.60±3.10)nm。透射电镜结果表明MSN、MSN-SS-NH2、MSN-SS-PEG均呈圆形或类圆形;通过ICP测定MSN-SS-PEG@As2O3的载药量4.38%;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MSN-SS-PEG@As2O3具有氧化还原的敏感响应。相比于L02细胞,HepG2细胞对载体的毒性更敏感,且随着载体质量浓度的增加MSN-SS-PEG组的细胞存活率大于MSN-SS-NH2组,表明PEG修饰可进一步降低载体的细胞毒性,提高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另外MTT结果表明MSN-SS-PEG@As2O3组抑制HepG2细胞生长的效果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载体MSN-SS-PEG外观圆整,带正电,粒径均一,经修饰后的二氧化硅系统能在肿瘤特殊微环境下响应下释放药物,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积累。该纳米递药系统作为肿瘤微环境响应性载体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2  川乌-花椒挥发油凝胶贴膏的成型工艺及配伍增效机制研究
    许润春,贺亚男,裴瑾,耿福能,杨明,张定堃
    2020, 51(6):1517-15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19
    [摘要](944) [HTML](0) [PDF 9.74 M](983)
    摘要:
    目的 优化川乌-花椒挥发油凝胶贴膏成型工艺,探究花椒挥发油配伍川乌凝胶贴膏增效机制。方法 以皮肤追随性、揭帖性、初黏力、剥离度为指标,对9种市售贴膏基质性能进行评价,并以量化的综合感官评价、初黏力、持黏力以及剥离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混料设计试验对凝胶贴膏基质辅料配比进行筛选,并采用在体动物评价法,以小鼠醋酸扭体次数为指标,筛选凝胶贴膏的载药量;另外采用甲醛致痛小鼠模型与代谢组学探究花椒挥发油对川乌凝胶贴膏药效的影响。结果 不同品牌凝胶贴膏其追随性、揭帖性、初黏力、剥离度差别较大,且凝胶贴膏的初黏力与剥离度对其揭贴性影响较大,初黏力与剥离度越大,凝胶贴膏揭帖性越差;川乌凝胶贴膏的基质处方为3%聚丙烯酸钠NP700、1.5%羧甲基纤维素钠、0.25%卡波姆、0.06%结晶氯化铝、0.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26%甘油、61.5%水、4%硅藻土、0.15%酒石酸;每贴川乌凝胶贴膏载药量为560 mg川乌提取物。花椒挥发油能够增强川乌凝胶贴膏的镇痛疗效,可能主要通过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等发挥疗效。结论 为保证凝胶贴膏具有较好的追随性与揭帖性,所制备的凝胶贴膏的初黏力应控制在7~18号小球之间,剥离度应控制在0.03~0.97 kN/m;所制备的川乌凝胶贴膏剂外观、黏附力、赋形性良好,镇痛效果明确,且花椒挥发油能够增强川乌凝胶贴膏的疗效,为川乌外用新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基础。
    23  蛇床子配方颗粒HPLC指纹图谱研究及6种香豆素类成分含量测定
    张闯,陈世雨,李葆林,王相,田伟,牛丽颖
    2020, 51(6):1530-15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20
    [摘要](838) [HTML](0) [PDF 6.07 M](808)
    摘要:
    目的 建立蛇床子配方颗粒HPLC指纹图谱及花椒毒酚、花椒毒素、异茴芹素、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和蛇床子素6种香豆素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为蛇床子配方颗粒物质基准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C18(250 mm×4.6 mm,5 μm),甲醇-0.1%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5 mL/min,进样量为10 μL,柱温40℃。蛇床子配方颗粒HPLC指纹图谱及花椒毒酚、花椒毒素、异茴芹素、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蛇床子素含量测定的检测波长为320 nm。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出版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蛇床子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并使用HPLC法同时测定6种香豆素成分含量。结果 对18批蛇床子配方颗粒进行了研究,其指纹图谱相似度均≥ 0.992,标定了19个共有峰,各峰分离度较好。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花椒毒素与蛇床子素为蛇床子配方颗粒中含量较高的香豆素类成分。经方法学考察,方法精密度RSD值均小于1.6%,方法的重复性良好,样品在48 h内稳定;花椒毒酚、花椒毒素、欧前胡素、异茴芹素、佛手柑内酯和蛇床子素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69%、101.03%、99.48%、100.88%、101.27%、100.35%,RSD均小于2.5%;6种成分在一定质量浓度内线性关系良好;18批蛇床子配方颗粒中花椒毒酚、花椒毒素、异茴芹素、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蛇床子素的质量分数依次为8.01~8.29、2.37~2.63、4.30~4.61、4.04~4.40、3.45~3.90、6.02~6.80 mg/g。结论 建立了蛇床子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及同时测定其6种主要香豆素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准确,对建立蛇床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4  基于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化胃舒颗粒挥发油包合工艺
    王光函,姜鸿,刘晶,赵玥,邸子真,邹桂欣,陶弘武
    2020, 51(6):1537-15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21
    [摘要](820) [HTML](0) [PDF 4.56 M](677)
    摘要:
    目的 优选化胃舒颗粒中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 以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包合温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对包合工艺条件进行优选,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包合物进行验证。结果 搅拌法得到的挥发油包合率最高,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10:1,包合温度40℃,搅拌时间1 h,搅拌速率400 r/min。结论 优选的挥发油包合工艺稳定可行、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物收率高。
    25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蒙药古日古木-13丸中6种成分
    邬国栋,郭叶,李刚,张耀升,杨雪苗,马瑞寅,张雨生,张志勇,安明
    2020, 51(6):1542-15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22
    [摘要](984) [HTML](0) [PDF 4.74 M](672)
    摘要:
    目的 建立古日古木-13丸中6种成分没食子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栀子苷、鞣花酸、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的一测多评方法,验证该方法在古日古木-13丸质量分析中应用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HPLC法,以栀子苷为内参物,建立没食子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鞣花酸、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的相对校正因子(fs/i),并利用fs/i计算古日古木-13样品中该5种成分的含量,同时采用外标法计算各成分的含量,并比较2种方法差异。结果 没食子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鞣花酸、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的fs/i分别为0.481 0、0.906 4、0.170 9、0.971 2、1.261 5。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得到的6批古日古木-13丸样品含量测定结果RSD<2.0%,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以栀子苷为内参物建立fs/i准确,易行,一测多评法可以用于古日古木-13丸中多指标成分的质量评价。
    26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四君子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刘培,孙芮芮,张莉丹,王科,王伊楠,董征艳,郭宇航,段秀俊
    2020, 51(6):1548-15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23
    [摘要](983) [HTML](0) [PDF 8.64 M](1084)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四君子汤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潜在作用机制;并选取AMPK信号通路中的InsR、PI3K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中医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文献挖掘和本课题组已有研究收集四君子汤及其4味中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的化学成分,经口服生物利用度(OB)、类药性(DL)、半衰期(HL)3个条件筛选得到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有效成分靶点预测;同时从TTD、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对T2DM的靶点进行检索及筛选;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映射后使用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该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节点自由度(degree)≥平均自由度的节点得到核心有效成分-核心靶点网络,同时使用String数据库绘制核心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对核心靶点基因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构建核心有效成分-核心靶点-代谢通路网络图,探讨四君子汤治疗T2DM的潜在作用机制。采用系统对接网站进行相关度前3蛋白对相关度前5成分的分子对接。并进一步采用动物实验进行验证:选取SD大鼠,运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T2DM模型,5.65 g/kg四君子汤ig给药28 d,检测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BG)及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RT-PCR法检测AMPK信号通路中InsR、PI3K mRNA的表达量。结果 从四君子汤中筛选出113个化学成分,涉及治疗T2DM的47个靶点;根据节点自由度≥平均自由度,筛选出核心成分22个,核心靶点27个;GO分析结果表明其涉及血糖稳态、脂肪组织发育的正调控等7个生物过程,涉及类固醇激素受体活化、药物结合等4个分子功能,包括质膜、核常染色质2个细胞组成;KEGG分析结果表明其可能通过AMPK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等14个信号通路治疗糖尿病。分子对接60%成分具有强烈的结合活性,40%成分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四君子汤可显著改善T2DM大鼠OGTT(P<0.001),同时降低FBG(P<0.01),显著升高InsR、PI3K mRNA(P<0.001)的表达量,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的部分预测结果。结论 四君子汤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T2DM,为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27  基于析因设计的佛手散防治帕金森病作用机制探讨
    曹方引,向菊芳,唐大轩,邓勇,包旭,熊静悦,陈重华,谭正怀
    2020, 51(6):1559-15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24
    [摘要](722) [HTML](0) [PDF 6.31 M](640)
    摘要:
    目的 探讨佛手散防治帕金森病(PD)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体内实验采用利血平模型,观察小鼠肛温和运动不能指标,考察当归挥发油和川芎挥发油及其联合应用的影响;体外实验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以犬尿胺为底物,检测人单胺氧化酶(hMAO)活性和抑制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2×4析因设计,探讨当归挥发油与川芎挥发油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利血平实验发现联合应用当归挥发油和川芎挥发油可显著改善模型小鼠肛温下降和运动不能;酶活性实验发现当归挥发油和川芎挥发油对hMAO-A和hMAO-B均为竞争性抑制作用,两者配伍使用时对hMAO-A和hMAO-B的活性均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结论 佛手散中的当归、川芎在防治PD中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MAO活性有关。
    28  人参皂苷CK抑制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孟雪,邱智东,王蕾,刘达
    2020, 51(6):1567-15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25
    [摘要](766) [HTML](0) [PDF 6.19 M](696)
    摘要:
    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CK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活性氧(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MMP)变化;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CytC)释放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leaved Caspase-3等的表达。结果 人参皂苷CK对SW480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人参皂苷CK诱导SW480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促进细胞发生早期凋亡。人参皂苷CK可以显著增加细胞内ROS水平,降低MMP水平;人参皂苷CK促进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抑制Bcl-2的表达。此外,人参皂苷CK使SW480细胞内CytC大量释放。结论 人参皂苷CK对SW480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线粒体超氧化物升高,导致胞内ROS水平显著增加和MMP显著下降,进而导致CytC释放,上调Bax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最终导致细胞发生凋亡。
    29  基于LC-MS代谢组学技术的注射用黄芪多糖活性成分调控巨噬细胞代谢研究
    李树颖,李科,秦雪梅,李先荣,杜昱光
    2020, 51(6):1575-15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26
    [摘要](1078) [HTML](0) [PDF 8.12 M](913)
    摘要:
    目的 采用LC-MS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注射用黄芪多糖活性成分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 264.7吞噬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性红法检测注射用黄芪多糖中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多糖对Raw 264.7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筛选出活性成分,并对细胞培养液和细胞裂解液进行LC-MS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代谢通路分析,探索其作用机制。结果 注射用黄芪多糖的小相对分子质量多糖在质量浓度为30 μg/mL时能显著增强Raw 264.7细胞的吞噬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注射用黄芪多糖活性成分作用于Raw 264.7细胞后,细胞内外共发现41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抗氧化作用。结论 注射用黄芪多糖的小相对分子质量多糖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抗氧化作用密切相关。
    30  玄参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及肝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郑园园,王健,蒋剑平,周迪夷,任菁菁
    2020, 51(6):1586-15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27
    [摘要](1125) [HTML](0) [PDF 5.89 M](739)
    摘要:
    目的 探究玄参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及肝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Z)注射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模型组、阳性药二甲双胍(200 mg/kg)组及玄参多糖低、中、高剂量(80、160、320 mg/kg)组,另设同周龄普通饲料喂养大鼠为对照组;ig给药6周后监测各组大鼠体质量及生存状态、空腹血糖(FBG)、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肾功能[肌酐(CREA)、血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GHb)、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C-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指标的变化;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评估大鼠肝脏病理学变化及脂肪变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玄参多糖能回升2型糖尿病大鼠体质量,改善代谢功能,降低大鼠FBG、GHb、ALT、AST、CREA、BUN、TC、TG、LDL-C、MDA水平,升高HDL-C、FINS、C-肽、SOD、CAT、GSH-Px水平;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玄参多糖能活化IRS-2/PI3K/Akt信号通路,升高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表达水平。结论 玄参多糖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其机制可能跟调控肝胰岛素信号通路有关。
    31  苦参碱上调LncRNA BDNF-AS抑制宫颈鳞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刘平,陈晓杰
    2020, 51(6):1593-15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28
    [摘要](684) [HTML](0) [PDF 5.87 M](667)
    摘要:
    目的 探讨苦参碱抑制宫颈鳞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苦参碱对宫颈癌细胞SiHa和C33A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苦参碱作用前后宫颈鳞癌细胞中差异表达的RNA。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AS、BDNF mRNA和蛋白在宫颈鳞癌细胞及异体种植瘤组织中的表达。收集2013年3月-2016年12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32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运用qRT-PCR法检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DNF-AS的表达。结果 苦参碱能够明显抑制宫颈鳞癌细胞的增殖。苦参碱作用前后,共筛选出92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37个(68.9%)基因表达水平上调,287个(31.1%)基因表达水平下调。苦参碱能上调BDNF-AS基因的表达水平。qRT-PCR显示BDNF-AS的表达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病理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其表达与预后相关(P=0.04)。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BDNF-AS可作为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 BDNF-AS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抑癌作用,苦参碱可能通过上调BDNF-AS抑制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增殖。
    32  基于转录组测序揭示适度干旱胁迫对丹参基因表达的调控
    李晓艳,周敬雯,严铸云,陈新
    2020, 51(6):1600-16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29
    [摘要](1060) [HTML](0) [PDF 8.00 M](916)
    摘要:
    目的 对丹参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丹参不同组织响应适度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栽培4个月的丹参为材料,设置适度干旱胁迫组(土壤相对含水量55%~60%)和对照组(土壤相对含水量75%~80%),应用Illumina HiSeq 2000分别对根和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后的结果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筛选和共表达网络分析等。结果 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8 085条Unigene。其中28 846条被注释,根和叶中的DEGs分别有1 853、1 457个。GO富集结果表明,丹参根和叶中的DEGs在GO功能部位中的分布基本一致,均在代谢过程、刺激响应、细胞结构、催化活性等功能中得到显著富集。KEGG途径富集分析表明,根中DEGs显著富集在DNA复制、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胡萝卜素合成等途径,叶中DEGs则主要富集在氨基酸、生物碱、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等途径。适度干旱胁迫能促进丹参叶中苯丙烷类、根中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是促进丹参有效成分累积的基础。AP2/ERF、bHLH、bZIP、WRKY、MYB类转录因子在根和叶中差异表达均较显著,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预测了在适度干旱胁迫下可能参与调控萜类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结论 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揭示了适度干旱胁迫对丹参不同组织基因表达的调控特征,可为深入研究丹参药效成分的生物合成机制和在栽培中的合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33  不同产地野生远志中5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及质量分析
    张琳,杨冰月,王晶,张岗,颜永刚,高静,杨新杰,胡本祥,彭亮
    2020, 51(6):1609-16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30
    [摘要](1006) [HTML](0) [PDF 6.04 M](784)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野生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中5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为远志多成分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20个产地野生远志中远志(口山)酮III、3,6'-二芥子酰基蔗糖、远志酸、远志皂苷元和细叶远志皂苷的含量,运用SPSS 20.0和SIMCA 11.5进行差异性、聚类、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不同产地野生远志中5种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显著,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所有样品聚为2类,第I类所含3,6'-二芥子酰基蔗糖、远志��酮III、远志皂苷元和细叶远志皂苷含量较高,来自陕西渭南、陕西咸阳和山西新绛,其余样品则聚为第II类。结论 陕西渭南、陕西咸阳和山西新绛所产野生远志中主要成分含量较高,与其他产地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可为远志质量评价、优良种质及栽培基地选择等提供依据。
    34  基于栝楼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和性效关系的质量标志物分析
    唐昀彤,杜正彩,郝二伟,谢金玲,侯小涛,邓家刚
    2020, 51(6):1617-16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31
    [摘要](940) [HTML](0) [PDF 9.40 M](747)
    摘要:
    栝楼的不同部位皆可入药,分别为瓜蒌(果实)、瓜蒌皮(果皮)、瓜蒌子(种子)和天花粉(根)。现代研究证实,栝楼皮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氨基酸等;栝楼籽主要含有萜类、甾醇类等成分;天花粉主要含蛋白质、萜类、多糖等成分。且各个药用部位的药理作用也存在差异。对栝楼的不同药用部位的传统功效、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分析各部位化学成分与传统应用、现代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对栝楼的质量标志物进行分析和预测。
    35  江苏药用矿物资源种类分布及其利用现状与展望
    刘圣金,严辉,段金廒,詹庚申,奥·乌力吉,吴啟南,戴仕林,严宝飞,朱星宇
    2020, 51(6):1628-16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32
    [摘要](835) [HTML](0) [PDF 8.49 M](938)
    摘要:
    江苏地质条件复杂多样,药用矿产资源丰富。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等项目资助下,通过整理文献记载,江苏药用矿物资源种类近90种。通过本次矿物药资源调查,目前江苏药用矿产资源分布近70种,并对其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弘扬祖国传统矿物药,充分挖掘江苏省药用矿产资源的药用价值和和发展地质经济具有重要的社会及经济意义。同时,为江苏省区域性矿物药资源产业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完善及生产布局提供借鉴。
    36  龙胆科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药用植物鉴定意义
    董博然,赵志礼,倪梁红,吴靳荣,丹珍卓嘎
    2020, 51(6):1641-16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33
    [摘要](1126) [HTML](0) [PDF 7.13 M](840)
    摘要:
    我国龙胆科植物大多分布于青藏高原,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龙胆科植物基因组长度137~154 kb;常具有蛋白质编码基因67~80个、tRNA基因30个、rRNA基因4个;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与传统分类学观点基本一致;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具有属、组间的分辨率。基于目前文献报道的龙胆科5属(龙胆属Gentiana、獐牙菜属Swertia、花锚属Halenia、睡菜属Menyanthes及莕菜属Nymphoides)27个分类群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应用相关软件比较分析其结构特征,以夹竹桃科(Apocynaceae)植物Pentalinon luteum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为外类群,以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深入分析系统发育关系,评价其物种鉴定意义,可为该科物种资源保护、遗传背景分析及中藏药生药学研究等提供参考资料。
    37  大孔树脂分离富集生物碱类成分研究进展
    刘岩,陈伟豪,亢迪,李文龙,李正
    2020, 51(6):1650-16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34
    [摘要](822) [HTML](0) [PDF 9.07 M](792)
    摘要:
    生物碱类成分是自然界存在最广泛的天然产物之一,大多具有驳杂的环状结构,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是中药中最重要的有效成分。大孔树脂是一种不能溶于酸、碱和多种有机溶剂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吸附快、解吸条件平缓、再生方便、利用周期长等特点。近年来,大孔树脂在生物碱、黄酮等化合物的分离纯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因大孔树脂种类繁多,市场销售的大孔树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纯化效果的因素繁杂,给实验研究带来很大影响。对近年来大孔树脂用于分离富集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归纳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用于富集生物碱类成分的大孔树脂特点,进而分析目前大孔树脂工业应用存在的问题,研究大孔树脂预处理和再生工艺,通过优化过程参数,加强吸附-解吸性能,从而提高目标生物碱的产量和回收率,进一步促进大孔树脂在生物碱类成分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38  地耳草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张雪珂,陈勇,胡琳珍,张勇慧
    2020, 51(6):1660-16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35
    [摘要](1118) [HTML](0) [PDF 6.33 M](785)
    摘要:
    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为我国民间常用药用植物,全草入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止血消肿,治疗急慢性肝炎以及肠胃紊乱等。从地耳草中得到的化合物类型主要有间苯三酚衍生物类、黄酮类、(口山);酮类、吡喃酮类及二肽等。现代药理活性研究表明,地耳草的提取物或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保肝护肝、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抑菌、抗疟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活性。对近30多年来国内外地耳草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可以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地耳草植物资源及相关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39  我国中药材产地市场整合研究——以金银花、枸杞子、板蓝根和太子参为例
    王雨田,何玉成,闫桂权,杨雪
    2020, 51(6):1669-16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06.036
    [摘要](949) [HTML](0) [PDF 6.18 M](870)
    摘要:
    中药材专业市场交易量逐渐下降,产地市场交易成为趋势。研究产地市场整合程度有利于了解中药材市场的运行情况,对于合理规划中药材生产和提高市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大宗中药材金银花、枸杞子、板蓝根和太子参研究中药材市场整合程度,利用2013-2019年价格指数,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中药材产地市场长期整合程度较高;中药材产地市场的短期整合程度远不及长期整合程度。为此提出4点政策建议:完善中药材价格信息平台、打造非道地产区中药材优质品牌、加快建成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和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