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44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建立以临床功用为导向的中药质量评控格局与适宜模式的设想
    鄢 丹,熊 吟,马丽娜,李俊贤,肖小河
    2013, 44(1):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01
    [摘要](2189) [HTML](0) [PDF 14.56 M](2098)
    摘要:
    中药质量稳定可控是保证其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重要前提。为体现中药质量评控标准与临床使用的关联性,拟从临床功用角度,探讨中药质量评控格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出“功用-格局-模式-方法”为主线的中药质量评控格局与适宜模式的研究设想,以期为中药质量标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2  中国沙棘籽粕中2个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
    高 雯,张 静,陈 超,孔德云
    2013, 44(1):6-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02
    [摘要](1284) [HTML](0) [PDF 465.24 K](2437)
    摘要:
    目的 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sinensis籽粕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多种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国沙棘籽粕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2E)-2, 6-二甲基-6-羟基-2, 7-辛二烯酰-(1→6)]-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O-[(2E)-2, 6-二甲基-6-羟基-2, 7-辛二烯酰-(1→3)]-α-L-吡喃鼠李糖苷(1)、山柰酚-3-O-[(2E)-2, 6-二甲基-6-羟基-2, 7-辛二烯酰-(1→6)]-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O-[(2E)-2, 6-二甲基-6-羟基-2, 7-辛二烯酰-(1→2)]-α-L-吡喃鼠李糖苷(2)、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3)。结论 化合物12均为新的黄酮苷,分别命名为沙棘黄酮苷A和沙棘黄酮苷B。
    3  文冠果花中一个新的单萜类化合物
    赵丹丹,李丹毅,华会明,李占林
    2013, 44(1):11-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03
    [摘要](1525) [HTML](0) [PDF 479.13 K](2869)
    摘要:
    目的 研究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制备薄层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文冠果花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文冠果酮A(1)、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2)、3-O-甲基槲皮素(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异槲皮苷(5)、杨梅素-3-O-芸香糖苷(6)、酪醇(7)、异东莨菪素(8)。结论 化合物1为一新的单萜类化合物,并通过CD试验确定了绝对构型,化合物258为首次从文冠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4  翼蓼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张 军,苏艳芳,高艳红,颜世伦
    2013, 44(1):16-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04
    [摘要](1833) [HTML](0) [PDF 444.21 K](3001)
    摘要:
    目的 研究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块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D-101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对翼蓼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翼蓼块根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4-O-β-D-吡喃葡萄糖-苯基)乙酸正丁酯(1)、2-(4-羟苄基)酒石酸-4-正丁酯(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3)、槲皮素(4)、藨草素B(5)、(E)-3, 3′, 4, 5′-四羟基二苯乙烯(6)、(E)-2, 3, 5, 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7)。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翼蓼苷;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  UPLC-MS结合模式识别用于罗汉果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章弘扬,杨辉华,张 敏,王月荣,王静蓉,姜志宏,胡 坪
    2013, 44(1):19-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05
    [摘要](1565) [HTML](0) [PDF 444.90 K](3224)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MS)技术建立了罗汉果不同部位(果瓤、果皮、叶、茎)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 色谱分离采用Waters Acquity HSS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检测;所得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模式识别。结果 PCA结果显示,果瓤和果皮的成分类似,但与叶、茎部位存在显著差异;13种对分类贡献较大的特征化合物被筛选为“标志物”;利用TOF-MS精确分子质量、同位素匹配以及色谱保留规律,鉴定出其中5种罗汉果苷(果实标志物)和5种黄酮苷(叶、茎标志物)。结论 为罗汉果不同部位的识别和化学成分的比较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并为其活性研究提供了科学数据。
    6  头花蓼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洪平,曹 芳,杨秀伟
    2013, 44(1):24-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06
    [摘要](2141) [HTML](0) [PDF 468.02 K](3420)
    摘要:
    目的 研究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头花蓼地上部分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2E, 16E)-12, 16-二十碳二烯酰基]-2-[(E, E)-7, 11-十八碳二烯酰基]-3-硬脂酰基甘油(1)、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2)、植醇(3)、β-谷甾醇(4)、山柰酚(5)、原儿茶酸乙酯(6)、对羟基苯甲酸(7)、没食子酸乙酯(8)、5, 7-二羟基色原酮(9)、3-甲氧基槲皮素(10)、没食子酸(11)、N-反式咖啡酰酪氨酸(12)、β-胡萝卜苷(13)、槲皮苷(14)、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5)、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6)、2″-O-没食子酰基槲皮苷(17)、槲皮素(18)、2″-O-没食子酰基陆地棉苷(19)、杨梅苷(20)、短叶苏木酚酸乙酯(21)、短叶苏木酚(22)、槲皮素-3-O-(6″-O-反式阿魏酰基)-β-D-吡喃半乳糖苷(23)、酒渣碱(24)、鞣花酸(25)。结论 化合物13712212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7  β-细辛醚微乳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
    许日鑫,石添香,廖 娴,林华燕,林微微,欧斯健,魏 刚
    2013, 44(1):31-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07
    [摘要](1157) [HTML](0) [PDF 515.62 K](2187)
    摘要:
    目的 制备β-细辛醚微乳,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 根据β-细辛醚在各溶媒中的溶解度初步确定处方组成,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对处方进行优化;采用HPLC法测定微乳中β-细辛醚的质量分数;以外观、粒径及其分布、多分散指数(PI)、pH值、黏度和β-细辛醚的质量分数为指标考察所制备微乳的初步稳定性。结果 优化的处方组合为β-细辛醚-肉豆蔻酸异丙酯-聚氧乙烯蓖麻油-丙三醇的质量比为1∶2∶8∶2。制备的微乳澄清透明,有蓝色乳光,平均粒径为(18.2±0.2)nm,PI为0.222±0.005,pH值为6.50±0.01,10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和高温灭菌后均无分层现象,平均载药量为(21.5±0.48)mg/mL。结论 所制备的微乳理化性质较稳定,符合鼻腔给药制剂的标准。
    8  人参-附子配伍比例对人参皂苷成分溶出影响研究
    汤响林,易剑峰,梁乾德,马增春,王宇光,高 月
    2013, 44(1):36-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08
    [摘要](1282) [HTML](0) [PDF 619.56 K](2590)
    摘要:
    目的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MS)联用技术研究不同配伍比例的人参-附子的物质基础,并分析配伍比例对人参皂苷溶出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Acquity HSS T3(100 mm×2.1 mm,1.8 μm)色谱柱,乙腈-水系统(含0.1%甲酸)梯度洗脱,质谱仪检测,分析人参皂苷。以液相色谱图峰面积表示人参皂苷溶出量。结果 人参与附子配伍后,大部分人参皂苷的溶出量随着人参比例下降呈线性下降;三醇型人参皂苷Re和齐墩果酸型人参皂苷Ro的溶出量比理论值增加;二醇型人参皂苷Rb2、Rb3和Rd及其丙二酸甲酰基衍生物的溶出量比理论值减少。结论 人参-附子配伍后,各种人参皂苷的溶出现象不同;这些人参皂苷的溶出量变化可能与人参-附子配伍的药效有关。
    9  基于UPLC特征指纹图谱和指标成分定量测定研究炮姜的炮制工艺
    韩燕全,洪 燕,高家荣,桂 洁,汪永忠,夏伦祝,郑礼胜
    2013, 44(1):42-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09
    [摘要](1194) [HTML](0) [PDF 493.70 K](2472)
    摘要:
    目的 从UPLC特征指纹图谱和6-姜酚、8-姜酚、10-姜酚量的角度,选择炮姜的最佳炮制温度和炮制时间。方法 采用砂烫法,选取180、185、190、195、200 ℃,每个温度下分别炒制6、7、8 min,共得到15份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分析各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同时采用UPLC法测定不同炮制品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的量。结果 195 ℃、7 min和195 ℃、8 min 2份样品的相似度最大,分别为0.995和0.994;6-姜酚、8-姜酚、10-姜酚的总量最低,分别为5.792、5.412 mg/g。结论 综合指纹图谱相似度和6-姜酚、8-姜酚、10-姜酚量的测定结果以及炮制品外观,确定炮姜砂烫炮制以195 ℃、7 min为宜。
    10  近红外透反射光谱法用于复方苦参注射液渗漉过程在线检测
    陈 晨,李文龙,瞿海斌,王旭文,王瑞珍
    2013, 44(1):47-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10
    [摘要](1306) [HTML](0) [PDF 457.99 K](2482)
    摘要:
    目的 利用近红外透反射光谱技术,对复方苦参注射液渗漉液中多组分的量进行快速测定。方法 采用氧化槐果碱、氧化苦参碱的HPLC测定值,总糖的苯酚-硫酸法测定值及固体总量的烘烤法测定值为对照值,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近红外光谱与对照值之间的校正模型,并对未知样品进行定量预测。结果 校正模型对氧化槐果碱、氧化苦参碱、总糖和固体总量4种组分的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3.5、135.4、1 255.7 mg/L和150.7 mg/mL,相关系数分别为0.926 6、0.954 6、0.953 9和0.974 1。经外部验证,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2.5、191.7、1 461.9 mg/L和164.0 mg/mL。结论 本方法方便、准确、可靠,可用于中药渗漉过程的快速分析。
    11  芒果苷对脂多糖诱导的慢性炎症大鼠MAPK通路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卫智权,阎 莉,邓家刚,邓 静
    2013, 44(1):52-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11
    [摘要](1496) [HTML](0) [PDF 1.99 M](2152)
    摘要:
    目的 探讨芒果苷对脂多糖(LPS)诱导慢性炎症大鼠模型中MAPK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以间断尾iv小剂量LPS(200 μg/kg)制备慢性炎症大鼠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泼尼松(5 mg/kg)组与芒果苷高、中、低剂量(200、100、50 mg/kg)组,每天ig给药1次,共给药4周。第4周给药末,分别以RT-PCR、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白细胞MAPK通路p38、ERK、JNK基因表达与蛋白磷酸化水平,以抗体微阵列蛋白质芯片检测血清细胞因子表达谱。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芒果苷高剂量组白细胞ERK、JNK基因表达以及ERK蛋白磷酸化受到明显抑制,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INC-1)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芒果苷通过调控白细胞MAPK通路ERK、JNK基因表达以及ERK蛋白磷酸化,降低血清趋化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发挥抗LPS诱导的慢性炎症作用。
    12  丹参素对异丙肾上腺素损伤大鼠内皮血管活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汪旻晖,单娇娇,李浣钧,丁小英,李宏仁,刘 淳,张 立,汤依群
    2013, 44(1):59-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12
    [摘要](1333) [HTML](0) [PDF 723.04 K](2942)
    摘要:
    目的 观察异丙肾上腺素持续给药对大鼠内皮血管活性的影响及丹参素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丹参素高、低剂量(3、10 mg/kg)组,缬沙坦(10 mg/kg)阳性对照组。血管切片染色观察组织形态改变;观察各组大鼠内皮完整胸主动脉环对内皮依赖型血管收缩剂杨梅黄酮、内皮依赖型血管舒张剂乙酰胆碱的反应性,观察缝隙连接开放剂AAP-10和阻断剂18α-甘草次酸对模型大鼠血管环舒缩功能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血管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43(Cx43)、Connexin 40(Cx40)的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管中膜厚度明显增加,收缩舒张功能均下降;与模型组相比,丹参素给药组大鼠血管组织结构有所改善,血管舒缩功能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大鼠胸主动脉环用18α-甘草次酸孵育后收缩功能显著降低(P<0.05),用AAP-10孵育后收缩功能恢复,舒张功能改变不明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丹参素和缬沙坦治疗组均可有效逆转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Cx40、Cx43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丹参素可有效保护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血管环收缩与舒张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丹参素保护血管上缝隙连接蛋白表达,逆转受损信号传导有关。
    13  旻青蒿鳖甲方抗肿瘤炎症反应研究
    钱晓丹,王 增,张佳丽,胡志娟,蒋佳艺,周慧君
    2013, 44(1):65-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13
    [摘要](1305) [HTML](0) [PDF 716.26 K](2315)
    摘要:
    目的 考察青蒿鳖甲方对肿瘤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分析其干预作用的量效关系以及君药青蒿及青蒿鳖甲组合在全方中的作用。方法 S180荷瘤小鼠随机分为青蒿组(1.5 g/kg),青蒿鳖甲组合组(1.5 g/kg),青蒿鳖甲方低、中、高剂量(0.75、1.5、3.0 g/kg)组及模型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给药10 d。停药后称各组小鼠肿瘤质量,免疫组织化学法与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HE染色、光学显微镜计数白细胞,ELISA法测定荷瘤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结果 青蒿鳖甲组合较单一青蒿有更强的抑瘤作用和较强的PGE2抑制作用;青蒿鳖甲方明显升高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明显抑制COX-2、VEGF蛋白表达和肿瘤生长;青蒿鳖甲方低、中、高剂量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无明显量效关系。结论 青蒿鳖甲方通过对TNF-α和IL-1β的调控作用干预肿瘤炎症反应,进而产生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14  姜黄素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诱导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孔德松,张自力,雷 娜,张 峰,张晓平,陆 茵,王爱云,陈文星,郑仕中
    2013, 44(1):70-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14
    [摘要](967) [HTML](0) [PDF 954.09 K](2738)
    摘要: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诱导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细胞外基质沉积的干预机制。方法 以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姜黄素对PDGF诱导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I型前胶原(α1I胶原)和纤黏蛋白的表达,以及对调控细胞外基质降解平衡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与其组织抑制剂(TIMP-1)蛋白与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姜黄素可显著下调α-SMA、α1I胶原和纤黏蛋白的蛋白与mRNA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还可调节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平衡,表现为TIMP-1表达下调和MMP-2的表达上调。结论 姜黄素能够抑制PDGF诱导的肝星状细胞合成与分泌细胞外基质增加,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细胞外基质在肝脏中的沉积,进而发挥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
    15  怀地黄3-酮酯酰CoA-硫解酶基因的克隆、序列特征和时空表达分析
    周延清,张永华,张 喻,陈艳梅,白妍妍,魏海方,段红英,周春娥
    2013, 44(1):76-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15
    [摘要](1399) [HTML](0) [PDF 798.79 K](2528)
    摘要:
    目的 对怀地黄3-酮酯酰CoA-硫解酶(Rehmannia glutinosa f. hueichingensis 3-ketoacyl CoA-thiolase,RghKAT)cDNA全长基因进行克隆及分析,为怀地黄分子育种提供候选基因和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其他植物ARGOS基因序列的保守结构域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RghKAT cDNA全长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其在2个时期、10个组织的表达。结果 RghKAT基因全长1 713 bp,包含了1 39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64个氨基酸;同源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RghKAT的核苷酸序列与葡萄、番茄、毛果杨、拟南芥和小麦的KAT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达84%、82%、82%、79%、73%;RghKAT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矮牵牛、葡萄、黄瓜、拟南芥和小麦的KAT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8%、88%、86%、87%、78%;各物种KAT酶进化树符合物种进化规律;理化性质表明该蛋白为略成碱性的稳定蛋白质,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不规则卷曲、β-折叠和β-转角构成;在N端存在一个由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RghKAT蛋白三维结构具有硫解酶典型的特征序列;表达谱分析表明,RghKAT mRNA在各时期、各组织中均有表达,盛花期花瓣中表达最强,而在幼苗期叶中表达量最低。结论 成功克隆了RghKAT cDNA全长序列,具有KAT基因的结构特性及其产物硫解酶典型的特征序列,其在盛花期花瓣中表达量最高。
    16  显齿蛇葡萄查耳酮合成酶基因cDNA克隆及蛋白质序列分析
    付 明,魏 麟,余 娟,余小林
    2013, 44(1):85-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16
    [摘要](1257) [HTML](0) [PDF 778.40 K](2484)
    摘要:
    目的 对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查耳酮合成酶(CHS)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已经克隆的植物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显齿蛇葡萄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CHS基因序列并连接到pMD18-T Simple载体上,阳性克隆经PCR检测后进行测序。结果 得到一段1 173 bp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编码390个氨基酸,与其他高等植物CHS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7.9%以上。结论 首次从显齿蛇葡萄中克隆了CHS基因,为有效利用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17  白花丹参丙酮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史仁玖,常正尧,王健美,王德才
    2013, 44(1):90-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17
    [摘要](1310) [HTML](0) [PDF 568.56 K](1884)
    摘要:
    目的 获得白花丹参丙酮酸脱羧酶(SmPDC)全长基因,分析该基因在白花丹参不同组织部位,以及缺氧胁迫处理后的该基因表达差异。方法 利用cDNA文库筛选获得SmPDC基因全长,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SmPDC基因在白花丹参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及缺氧处理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 获得的SmPDC基因由2 19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605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6.485×104,等电点pI 5.49;半定量RT-PCR检测,该基因在丹参的根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茎和叶;缺氧胁迫处理会诱导该基因的表达,随胁迫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 白花丹参SmPDC基因是PDC家族新成员,其功能与植物耐缺氧代谢途径有关。
    18  不同产地石斛属种质资源的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卢家仕,卜朝阳,吕维莉,苏建睦,黄昌艳,李春牛
    2013, 44(1):96-1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18
    [摘要](1301) [HTML](0) [PDF 608.30 K](2324)
    摘要:
    目的 对24份不同产地石斛属样品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非加权平均距离法(UPGMA)对24份石斛属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从10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6条多态性稳定、清晰的引物, 24份石斛样品共扩增出847个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41个DNA片段,其多态性为100%。结论 24份不同产地石斛样品被划分为6个类群,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
    19  青蒿素生物合成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刘万宏,黄 玺,张巧卓
    2013, 44(1):101-10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19
    [摘要](1273) [HTML](0) [PDF 439.19 K](2435)
    摘要:
    青蒿素因其在植物中的量很低并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提高青蒿中青蒿素的量是植物次生代谢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综述了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酶与基因,青蒿素生物合成的部位及特异性基因表达研究,植物激素和诱导子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利用基因工程对青蒿进行遗传改良;提出了基因工程技术是提高青蒿素的理想途径之一。
    20  基于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模型内源性代谢物变化探讨抑郁症病理机制
    李金兵,李翼鹏,田俊生,周玉枝,秦雪梅
    2013, 44(1):108-1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20
    [摘要](1847) [HTML](0) [PDF 445.65 K](2127)
    摘要:
    代谢组学是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相对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由于其应用前景广泛,目前已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发现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模型诱导的抑郁症病理机制与多种内源性代谢物有关,按化学类别该内源性代谢物可以分为氨基酸、脂肪酸、糖类、核苷酸、脂蛋白、N-乙酰糖蛋白、苯丙乙酰甘氨酸、胆碱、胆酸、溶血磷脂酰胆碱等物质;按代谢途径可以分为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肠微生物代谢、酮体代谢等途径。抑郁症病理机制不是某个代谢途径异常或某个特定区域单独受到扰动的结果,而是多个代谢途径异常或者多个区域的联合效应。对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CUMS诱导的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1  美国FDA对植物药制剂临床前毒理研究的要求
    王根辈,曹 晶,马晓慧,栗志文,罗瑞芝,郭治昕,孙 鹤
    2013, 44(1):116-1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21
    [摘要](1000) [HTML](0) [PDF 363.19 K](2436)
    摘要:
    通过学习理解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植物药的法规和植物药毒理研究审评所依据的指导原则,以及申报植物药的体验,通过分析FDA区别对待植物药的情况,同时对在不同临床申报阶段需开展的毒理研究进行分析,为我国中药制剂在进行FDA申报时所需开展的毒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2  Eremophilane类化合物中文译名谈
    江纪武,时圣明
    2013, 44(1):120-1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3.01.022
    [摘要](1002) [HTML](0) [PDF 198.61 K](2605)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