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3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认识新冠病毒(SARS-CoV-2),探讨抗病毒药物研发策略
    刘昌孝,伊秀林,王玉丽,闫凤英
    2020, 43(3):361-37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01
    [摘要](1210) [HTML](0) [PDF 2.20 M](816)
    摘要:
    2019年末,在中国出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疾病,疫情的发展引起世界关注。中国举国上下一直将防控疫情、保卫人民生命安全作为全党全国的第一要务。对病毒性疾病预防用疫苗和治疗用药物是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这类药物的研发难点,才有利于抗病毒药物研发。综述对SARS-CoV-2的认识、反映中国科学家对新冠病毒肺炎的基础研究贡献,探讨符合国家和国际技术规范的抗病毒药物研发策略、药物的筛选和研发及成药性评价研究思路。
    2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
    刘广洋,郑力搏,王皓,谢亚芳,苗丽,程可羚,刘拥军
    2020, 43(3):372-37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02
    [摘要](1122) [HTML](0) [PDF 1013.45 K](1065)
    摘要:
    当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强,感染后的重型患者病死率高,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通过抑制肺部浸润的免疫细胞减轻急慢性肺损伤,并降低炎性因子分泌水平,降低细胞因子风暴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风险,有望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降低肺部纤维化水平、增强组织损伤修复的能力,是治疗难治性肺损伤相关疾病的一种具有良好临床前景的选择。结合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的有关进展,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行有效性评价。
    3  生脉散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治疗的可行性探讨
    田野,李瑞明,任红微,李德坤,鞠爱春,何毅,周水平,闫凯境,余伯阳
    2020, 43(3):378-38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03
    [摘要](1210) [HTML](0) [PDF 977.18 K](2561)
    摘要: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逐日增多,恢复期的中医治疗应受到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地方推出的诊疗方案中都加入了恢复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药。查阅文献,并分析新冠肺炎恢复期的临床特征及中医分型,发现气阴两虚证为恢复期的主要证候,生脉散为气阴两虚证的代表方剂。对生脉散用于气阴两虚证疾病的临床应用及其抗肺纤维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对其用于新冠肺炎恢复期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恢复期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4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可行性探讨
    万梅绪,张燕欣,李德坤,宋美珍,鞠爱春,闫凯境,余伯阳
    2020, 43(3):384-39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04
    [摘要](549) [HTML](0) [PDF 1.03 M](1076)
    摘要: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国内快速爆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推出不同的诊疗方案。目前根据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辨证认为气阴两虚证为主要证型之一,生脉散为备选中成药。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是生脉散的现代制剂,对COVID-19的可能病理过程及注射用益气复脉用于心血管疾病的COVID-19治疗的药效作用及临床应用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以期为COVID-19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5  转化医学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的应用
    李闻涓,任晋生,李慧,陈颖,侯宁宁,罗兴洪
    2020, 43(3):392-39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05
    [摘要](747) [HTML](0) [PDF 933.83 K](797)
    摘要: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中,转化医学一方面将已有的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用于临床抗病毒;另一方面,将抗击病毒的临床需要,反馈给科研人员,迅速研究开发出新的产品,用于临床。结合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实际,从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临床用产品、根据临床防疫需要的反馈开发新产品、将防疫措施转化为公共卫生政策3方面总结转化医学发挥的重要作用。
    6  儿童功能性腹痛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
    2020, 43(3):396-40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06
    [摘要](371) [HTML](0) [PDF 1.08 M](805)
    摘要:
    本《指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项目—《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之一。其目的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在病证结合模式下,讨论具有儿童功能性腹痛疾病、儿童和中药特点的临床定位、试验设计与实施等相关问题,为中药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制定过程中先后成立指南工作组、起草专家组和定稿专家组,采用文献研究和共识会议的方法,最终形成指南送审稿定稿。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临床定位、试验总体设计、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给药方案、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观察、试验流程、试验的质量控制、儿童临床试验相关的伦理学要求10部分。希望其制定和发布,能为申办者/合同研究组织、研究者在中药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临床试验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药品审评审批政策思考
    孙昱
    2020, 43(3):402-41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07
    [摘要](584) [HTML](0) [PDF 1.13 M](733)
    摘要:
    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研究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医疗对策、紧急使用授权,以及药品审评审批加急程序的相关政策,为重大威胁相关的药品审评审批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并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药品的战略性研制和储备提供思路。
    8  去甲斑蝥素通过下调c-met基因逆转肺癌A549/DDP细胞顺铂耐药的研究
    路京,王小宁,郑敏,吴琼,杜思迪,徐乔,冉文文,熊山
    2020, 43(3):412-41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08
    [摘要](1005) [HTML](0) [PDF 1.26 M](631)
    摘要:
    目的 本研究通过去甲斑蝥素(NCTD)作用于肺癌顺铂(DDP)耐药细胞A549/DDP,探讨其对DDP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应用CCK-8法检测NCTD对A549和A549/DDP细胞活力的影响、DDP对A549细胞和A549/DDP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NCTD联合不同浓度DDP对A549/DDP细胞DDP耐药性的影响;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NCTD、DDP单给药及NCTD与DDP联合用药对A549/DDP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549/DDP和A549细胞中c-met表达,以及NCTD、DDP单给药及NCTD与DDP联合用药对A549/DDP细胞内c-me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NCTD剂量相关性地抑制A549和A549/DDP细胞的活力,选择抑制率小于10%的最大NCTD浓度即10 μmol/L作为逆转浓度;DDP作用于A549/DDP和A549细胞的IC50分别为15.11和5.04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549/DDP细胞中c-met表达明显高于A549细胞;用NCTD(10 μmol/L)处理后,DDP对A549/DDP细胞的IC50从15.11 μmol/L减少到8.06 μmol/L,差异显著(P<0.01);与DDP单给药组比较,NCTD联合DDP作用明显降低A549/DDP细胞克隆形成率(P<0.01);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NCTD联合DDP作用明显抑制顺铂耐药细胞A549/DDP细胞中c-met蛋白的表达,单用DDP或NCT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 NCTD与DDP联用可逆转A549/DDP细胞对DDP耐药,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met蛋白表达有关。
    9  芹菜素通过PI3K/Akt通路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赵岗,杨丽,樊秀梅
    2020, 43(3):417-42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09
    [摘要](781) [HTML](0) [PDF 1.34 M](771)
    摘要:
    目的 探究芹菜素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于大鼠妊娠第5天,一次性尾iv 35 mg/kg链脲佐菌素混悬液制备GDM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芹菜素低、中、高剂量(10、20、40 mg/kg)组和二甲双胍(阳性对照,20 mg/kg),另设置正常妊娠大鼠为对照组,每组均12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全自动生化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水平;氮蓝四唑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HE染色观察胰岛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半定量评分评估胰岛组织损伤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胰岛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p-Akt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FBG、FINS、HOMA-IR显著升高,血清TC、TG、HDL-C水平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降低,MDA水平显著升高,胰岛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胰岛组织PI3K、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芹菜素低、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FBG、FINS、HOMA-IR显著降低,血清TC、TG、HDL-C水平显著降低,SOD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胰岛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降低,胰岛组织PI3K、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芹菜素能够改善大鼠血糖、血脂,降低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组织,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10  细胞色素P450基因修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环磷酰胺对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
    王立华,李欣,苗丽,米一,张晨亮,马静,刘拥军,刘广洋
    2020, 43(3):423-42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10
    [摘要](889) [HTML](0) [PDF 1.45 M](795)
    摘要:
    目的 研究细胞色素P450(Cyt P450)基因修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联合环磷酰胺(CPA)对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设计Cyt P450 2B6(CYP2B6)基因序列,采用慢病毒载体基因转染UC-MSCs,得到可高表达CYP2B6蛋白的CYP2B6-MSC种子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CYP2B6基因的表达评估转染效果;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YP2B6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采用体外诱导分化检测CYP2B6细胞分化能力。将CYP2B6-MSC与Nalm-6共培养,CCK8法和Annexin-V FITC/PI试剂盒检测UC-MSCs/CYP2B6-MSC联合CPA对Nalm-6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CYP2B6-MSC可高表达CYP2B6蛋白,而hUC-MSC(对照组细胞)不表达CYP2B6蛋白;流式细胞术及诱导分化检测发现,CYP2B6基因修饰后的MSC流式表型及分化能力均未有显著变化;肿瘤杀伤实验发现,CYP2B6-MSC与Nalm-6细胞共培养,同时加入CPA后,与UC-MSC及未加CPA组比较,CYP2B6-MSC+CPA对Nalm-6细胞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P<0.01)。结论 CYP2B6基因修饰后的MSC联合CPA对Nalm-6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和促凋亡作用。
    11  藏红花素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温彬,张琪,靳丽丽,康丽娟,于洋
    2020, 43(3):429-43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11
    [摘要](863) [HTML](0) [PDF 2.47 M](632)
    摘要:
    目的 研究藏红花素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四动脉阻断法复制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藏红花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于术前7 d开始1次/d ip给予10、20、40 mg/kg藏红花素,另设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尼莫地平(阳性药,1 mg/kg)组。测定脑电图恢复时间和翻正反射恢复时间;术后24 h评卒中指数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氏蓝法检测血脑屏障(BBB)通透性;HE染色法行大脑皮层神经元病理学检查并进行病变分级;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皮层神经元凋亡状况并计算凋亡指数;生化分析法测定氧自由基(ROS)、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藏红花素中、高剂量或尼莫地平预处理均明显缩短全脑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电图恢复时间和翻正反射恢复时间,降低卒中指数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抑制脑组织含水量升高和伊文氏蓝渗入,抑制缺血大脑皮层神经元病理性形态结构改变和病变等级的升高,抑制缺血大脑皮层神经元凋亡、降低凋亡指数,抑制ROS、MDA含量升高和SOD、CAT活性降低,抑制TNF-α、IL-1β、IL-6、IFN-γ含量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藏红花素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和抑制炎症级联反应有关。
    12  醋制香附挥发油抗抑郁活性及化学成分分析
    刘欢,张孟历,于猛,鲍守民,张宏武,贾红梅,邹忠梅
    2020, 43(3):436-44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12
    [摘要](590) [HTML](0) [PDF 1.33 M](1080)
    摘要:
    目的 评价醋制香附挥发油抗抑郁活性并分析其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小鼠敞箱、悬尾和强迫游泳实验模型考察水蒸气蒸馏提取的醋制香附挥发油(3.9 g生药量/kg)对小鼠自主活动、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以盐酸氟西汀为阳性对照;应用ELISA检测小鼠脑皮质中5-羟色胺(5-HT)的含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醋制香附挥发油化学成分,通过NIST MS search 2.0谱库检索鉴定结构。结果 醋制香附挥发油对敞箱实验中小鼠的自主活动无影响,表明其不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与对照组比较,醋制香附挥发油可显著缩短小鼠悬尾的不动时间(P<0.01),亦可缩短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醋制香附挥发油可显著升高小鼠脑皮质中5-HT的含量(P<0.01);从挥发油中共鉴定36个化合物,其中α-香附酮的相对含量最高,达15.93%,其它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为烯类和酮类成分,依次为异长叶烯-5-酮(8.53%)、氧化石竹烯(3.76%)、Ledene oxide-(II)(3.48%)和桉油烯醇(3.45%)。结论 醋制香附挥发油具有抗抑郁作用,提高脑组织中5-HT的含量是其抗抑郁作用机制之一;主要组成成分有:α-香附酮、异长叶烯-5-酮、氧化石竹烯、Ledene oxide-(II)和桉油烯醇等。
    13  基于细胞代谢组学的商陆皂苷甲诱导HKC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张丛,刘传鑫,王铭爽,何涛,王文鑫,张丹,崔曦兮,袁付丽,黄建梅
    2020, 43(3):443-45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13
    [摘要](1000) [HTML](0) [PDF 1.65 M](865)
    摘要:
    目的 基于细胞代谢组学技术,考察商陆皂苷甲(EsA)诱导人肾小管上皮HKC细胞损伤前后对细胞代谢产物的影响,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MTT法检测EsA 0(对照组)、0.125、0.250、0.500、0.750、1.000 mmol/L对HKC细胞活力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EsA 0(对照组)、0.25、0.75 mmol/L对HKC细胞上清LDH含量的影响,明确EsA肾细胞毒性;利用UPLC-Q/TOF-MS分析技术,将EsA 0(对照组)、0.25、0.75 mmol/L作用24 h的HKC细胞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将得到的数据导入SIMCA-P12.0 software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剔除离群值,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OPLS-DA)得到变量权重值(VIP),选取VIP>1的差异代谢物,进行检验,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生物标志物。通过HMDB、KEGG、METLIN等代谢物数据库对生物标记物进行鉴定,利用MetPA平台对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sA在大于0.25 mmol/L时对HKC细胞活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0.01);细胞上清液中LDH含量显著上升(P<0.05)。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和相关数据库分析筛选出了15个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嘧啶代谢、鞘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途径。结论 EsA可诱导肾细胞损伤,可能与氧化应激损伤,氨基酸代谢失调,能量代谢异常以及脂质代谢紊乱相关。
    14  基于线粒体动力学失衡调控研究锁阳醋酸乙酯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症小鼠行为学的改善作用
    李鑫洁,程丹,李玲玲,苏磊,鲁艺
    2020, 43(3):451-45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14
    [摘要](792) [HTML](0) [PDF 1.30 M](932)
    摘要:
    目的 探究锁阳醋酸乙酯提取物(ECS)对阿尔茨海默症(AD)模型小鼠行为学、线粒体组织形态学及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8周龄AD模型5xFAD转基因小鼠为模型组,8周龄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对照组,ECS组为模型鼠ig ECS 47 mg/kg,每天1次,连续14 d。给药6和12周分别进行跳台、水迷宫、旷场行为学检测;给药12周后取海马部位进行电镜观察;Western blotting检测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MFN1、OPA1和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DRP1的表达。结果 水迷宫结果显示,给药6周,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给药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潜伏期时间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ECS组小鼠潜伏期时间显著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5);跳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给药6周及12周,模型组小鼠跳台潜伏期时间显著缩短(P<0.05),跳台次数显著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6周,ECS组无显著性差异;给药12周,ECS组跳台潜伏期时间显著延长(P<0.05),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5)。旷场结果显示,给药12周,三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线粒体结构清晰膜完整,嵴排列整齐;模型组线粒体膜破裂、直径变小、嵴扭曲模糊;ECS组线粒体嵴不完全变形,部分基质出现空泡。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OPA1及MF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DR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ECS组MFN1、OPA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0.01),DR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 ECS显著改善AD模型小鼠的行为学,机制可能与调节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相关。
    15  姜黄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细胞凋亡及GRP78表达的影响
    徐浩,张居易,杨海林
    2020, 43(3):457-46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15
    [摘要](764) [HTML](0) [PDF 1.38 M](681)
    摘要: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细胞凋亡及GRP78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组。采用无创性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实施再灌注来建立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姜黄素组在手术前5 d开始每天按200 mg/kg ig给药1次,假手术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不夹闭。采用HE染色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并进行病理评分;TUNEl法观察肠黏膜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Western blotting检测再灌注损伤3 h时肠黏膜GRP78及Caspase-12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肠黏膜损伤严重,绒毛上皮成块脱落,固有层破坏、溃疡,腺体破坏严重;姜黄素组肠黏膜绒毛上皮仅部分脱落,腺体排列紊乱,与模型组比较,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肠黏膜隐窝可见大量凋亡阳性细胞;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肠黏膜隐窝上皮细胞凋亡情况明显减轻,凋亡指数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GRP78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Caspase-12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姜黄素有可能通过上调GRP78表达,减少内质网应激所致肠黏膜细胞凋亡,来减轻肠黏膜的再灌注损伤,达到保护肠黏膜作用。
    16  七氟醚的麻醉时间对大鼠认知功能及对海马内AChE和Aβ1-42含量的影响
    王学磊,张健星,张加强
    2020, 43(3):462-46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16
    [摘要](713) [HTML](0) [PDF 1.07 M](588)
    摘要:
    目的 探讨七氟醚的麻醉时间对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和β-淀粉样蛋白(Aβ1-42)含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20只成年SD大鼠分为七氟醚2、4、6 h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七氟醚2、4、6 h组分别给予3%七氟醚2、4、6 h,对照组吸入空气。麻醉完成后1、3、7 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记录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第3象限活动时间、中央格停留时间、2 min穿越格子数。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标本,用比色法测定AChE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Aβ1-42含量。结果 七氟醚组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第3象限活动时间、穿越平台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七氟醚2、4 h组中央格停留时间、2 min内穿越格子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七氟醚6 h组中央格停留时间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 min内穿越格子数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变化程度均与七氟醚吸入时长呈正相关性。七氟醚组海马AChE活性、Aβ1-4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七氟醚吸入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结论 七氟醚麻醉可导致大鼠认知功能损伤,且损伤程度随麻醉时间延长而加重,其机制可能与七氟醚上调海马AChE活性、促进Aβ1-42生成有关。
    17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精抗肿瘤成分筛选研究
    党艳妮,黄壮壮,苏英英,杜霞,魏小亮,刘峰
    2020, 43(3):468-472.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17
    [摘要](1465) [HTML](0) [PDF 1.17 M](1070)
    摘要:
    目的 探讨黄精抗肿瘤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网络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对黄精的化学成分进行收集,借助计算机辅助预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性质并结合obioavail 1.1和pre-Caco-2预测模型对活性成分群进行初筛;对所有潜在活性成分进行靶点识别;采用Cytoscape3.6.1软件进行“活性成分-靶标”网络的构建,并利用“network analyzer”插件对网络的拓扑性质进行分析;采用在线分析工具DAVID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黄精中已鉴定的39个化合物,其中18个具有良好的ADME性质的化合物,这些潜在的活性成分中,共有14个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19靶标与黄精抗肿瘤的活性密切相关。通过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及对网络进行分析,共获得个4关键化合物:黄芩素、3’-甲氧基大豆苷元、异甘草素、(2R)-7-羟基-2-(4-羟苯基)-4-苯丙二氢呋喃;2个关键靶标:前列腺素G/H合酶2、热休克蛋白90AA1。在对靶点进行KEGG通路分析时,共获得12条与抗肿瘤相关的通路。结论 黄精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及多通路的作用机制发挥其抗肿瘤活性。
    18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氧化产物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孙德阳,杜纯鹏
    2020, 43(3):473-47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18
    [摘要](776) [HTML](0) [PDF 1.13 M](807)
    摘要: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氧化产物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并予以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100 mg/次,临用前以适量0.9%氯化钠注射液将药物溶解,再用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将药物稀释,1次/d。两组治疗周期为14 d。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清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表达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DA、AOP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MDA、AOP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OD、GSH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SOD、G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PCT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CRP、PCT表达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阿司匹林能够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氧化产物,增高抗氧化产物,降低炎性因子释放,并能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
    19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肝素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于超男,李渊,于风景,王晓雪
    2020, 43(3):477-48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19
    [摘要](739) [HTML](0) [PDF 1.05 M](571)
    摘要: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肝素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神经内科就诊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于48 h内缓慢静脉推注肝素钠注射液,20~50 mg缓慢静脉推注,然后50 mg加入到生理盐水50 mL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8~12 h,连用3~5 d,期间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调整肝素泵速,使APTT值稳定在正常值的1.5~2.5倍,之后改为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4100 U皮下注射,2次/d,疗程7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0.13 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控制滴速不高于40滴/min,1次/d,疗程14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为58.49%;观察组有效率为79.2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BI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ox-LDL和ET-1水平均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肝素能通过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等机制改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预后,且临床用药安全性良好。
    20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血清细胞因子、Aβ蛋白水平和MoCA评分的影响
    方建,李晓晖,陈文武
    2020, 43(3):482-48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20
    [摘要](671) [HTML](0) [PDF 1.03 M](782)
    摘要: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β-淀粉样蛋白(Aβ)-42水平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2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血塞通,40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1次/d;观察组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13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β-淀粉样蛋白(Aβ)-42水平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的水平相比,对照组Aβ-42水平显著降低,观察组的ICAM-1、VCAM-1和Aβ-42血清水平大幅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ICAM-1、VCAM-1血清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oCA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MoCA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清ICAM-1、VCAM-1水平有改善作用,并能减少Aβ-42的生成,提高其认知功能。
    21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和预后的影响
    王松林,徐炳欣,赵艳,尤书德
    2020, 43(3):486-489.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21
    [摘要](740) [HTML](0) [PDF 1.01 M](656)
    摘要: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科住院的30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49例)和对照组(1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脑梗死二级预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100 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稀释,1次/d,连续用药14 d。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两组预后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IL-6、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IL-6、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7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及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能够显著降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且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2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疗效及对Hcy、D-二聚体和hs-CRP水平的影响
    李芳芳
    2020, 43(3):490-49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22
    [摘要](412) [HTML](0) [PDF 1.03 M](753)
    摘要: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于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与治疗组51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100 mg+250 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lthel指数)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分)变化,血清Hcy、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2.16%)高于对照组(70.59%)(P<0.05)。治疗后,两组Balthel指数评分和MoC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而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Balthel指数评分和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cy、D-二聚体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血清Hcy、D-二聚体和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疗效良好,可降低Hcy、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值得临床借鉴。
    23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董同忠,李玉岭,郭学义,王燕,路莎
    2020, 43(3):494-49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23
    [摘要](764) [HTML](0) [PDF 1021.56 K](724)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用丹参多酚酸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进行分析,同时观察治疗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从而判断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院神经内科接受诊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对进行分组,对照组、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0.13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经过14 d的治疗后,对比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影响以及NIHSS评分改善状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2.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0%,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均降低,且治疗组的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单一使用依达拉奉相比,近期疗效确切同时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患者NIHSS评分。
    24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和血清NSE、GST的影响
    冯涛
    2020, 43(3):498-50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24
    [摘要](375) [HTML](0) [PDF 1.02 M](586)
    摘要: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2017年7月1日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射用丹参多酚酸,100 mg加入0.9%氯化钠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14 d。分别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及GST、NSE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4 d,GST、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GST及NSE水平改善情况更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GST水平,降低NSE水平,改善患者ADL、NIHSS评分。
    25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任会菊,乔洪潮,郑东焕,高园园,王常有,黄利红
    2020, 43(3):502-505.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25
    [摘要](899) [HTML](0) [PDF 997.62 K](653)
    摘要: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清除及抗自由基等治疗脑梗死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130 mg稀释于0.9%氯化钠溶液250 mL,1次/d。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提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疗效确定,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26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以头晕/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吕禄廷,王洪伟,王慧敏,王建东,桑鋆智
    2020, 43(3):506-50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26
    [摘要](847) [HTML](0) [PDF 987.33 K](866)
    摘要: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以头晕/眩晕为首发症状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2019年6月住院的以头晕/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病例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稳定血管斑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0.13 g加入250 mL 0.9%氯化钠中静滴,1次/d。两组均治疗14 d。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指数量表(BI)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DHI评分显著降低,BI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I评分显著升高,DHI评分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在治疗以头晕/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头晕/眩晕效果更加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27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葛玉霞,于磊,侯丽芳
    2020, 43(3):509-51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27
    [摘要](651) [HTML](0) [PDF 961.33 K](778)
    摘要: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7月哈尔滨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使用统计软件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将其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给药,1次/d。两组均持续用药治疗14 d。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I)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为7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49%(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和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有效改善缺血等症状,临床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28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的影响
    徐晓玉,朱亚涛,张晓曼,曹心慧
    2020, 43(3):512-51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28
    [摘要](661) [HTML](0) [PDF 990.91 K](664)
    摘要: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12例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将0.13 g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溶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1次/d。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及治疗14 d后血清MMP-9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7、14 d后,两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后,血清MMP-9水平较治疗7 d后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持久、有效的降低患者血清MMP-9水平,疗效确切。
    29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内囊预警综合征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清S-100β蛋白的影响
    史蕙青
    2020, 43(3):515-517.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29
    [摘要](401) [HTML](0) [PDF 1010.93 K](707)
    摘要: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的疗效及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2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每日静脉滴注0.9%生理盐水250 mL;治疗组每日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0.13 g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治疗前后检测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和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入院第1天(治疗前)血清S-100β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差异;第14天治疗组血清S-100β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低于同组治疗前的相应水平(P<0.05);第30天NIHSS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且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的(P<0.01)。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具有减轻神经胶质细胞损伤,减缓脑梗死进展,促进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
    30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轻度中毒性脑病患者血流速度和MoCA评分的影响
    吴迪,胡英华,毕玉磊
    2020, 43(3):518-520.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30
    [摘要](580) [HTML](0) [PDF 957.41 K](770)
    摘要:
    目的 探索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轻度中毒性脑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黑龙江省第二医院住院的29例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轻度中毒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纠正脑缺氧、改善脑血循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滴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0.13 g加入到0.9%氯化钠250 mL,1次/d。两组疗程为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段血管彩超血流速度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流速度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颅内动脉流速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oCA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MoC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疗法基础上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轻度中毒性脑病,可有效改善颅内段血管彩超血流速度,从而改善患者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并有效提高患者认知功能。
    31  HBV疫苗诱导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达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学应答的影响
    刘邦,林小钦,林静,林海燕,朱璐璐,张碧凤,朱秀玲,李东良
    2020, 43(3):521-52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31
    [摘要](1000) [HTML](0) [PDF 1.16 M](769)
    摘要:
    目的 探讨乙肝疫苗诱导树突状细胞(DC)和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达促进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病毒学应答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内科和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120例HBeAg阳性CHB初治患者,随机分为疫苗诱导+pegIFN-α治疗组(治疗组)和peg-IFN-α单药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取HBV疫苗皮下多点注射,20 μg/次,1次/4周,共3次;诱导开始2周后注射peg-IFN-α180μg/次,1次/7 d,总疗程50周。对照组皮下注射peg-IFN-α 180 μg/次,1次/7 d,总疗程48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治疗前后12周的免疫学指标(DCs计数、IL-12水平和HBV特异性CTL细胞IFN-γ反应率和反应强度);24和48周时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HBsAg转阴率。结果 最终108例完成实验(治疗组55例,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前DCs数量和IL-12分泌水平均处于较低的水平,抗病毒治疗12周后DCs数量和IL-12水平较疗前均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DCs计数、IL-12水平和特异性CTL细胞IFN-γ反应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24周、48周的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48周HBsAg转阴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点注射乙肝疫苗能够诱导CHB患者树突状细胞和HBV特异性CTL细胞表达及其细胞因子的分泌,提高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CHB患者的HBsAg转阴率。
    32  多西他赛化疗所致过敏反应和体液潴留相关因素和预处理方案分析
    黄贵丽,奚鑫,董杰,罗则华,杜倩
    2020, 43(3):527-531.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32
    [摘要](1512) [HTML](0) [PDF 1.01 M](1849)
    摘要:
    目的 探讨多西他赛化疗所致过敏反应和体液潴留与地塞米松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6年5月—2019年2月因多西他赛化疗所致的过敏反应和体液潴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过敏反应和体液潴留临床特点、相关因素、治疗措施及转归。结果 共搜集247例使用多西他赛化疗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和体液潴留患者分别为11例(4.45%)和10例(4.05%),其中过敏反应与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具有统计意义(P<0.05),过敏反应发生率随地塞米松剂量增大而降低,但无统计意义;体液潴留的发生与地塞米松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案相关(P<0.05),低剂量地塞米松预处理时发生率最低。结论 针对多西他赛化疗所致过敏反应和体液潴留,应给予有效预处理,降低发生率,提高患者耐受性。
    33  半剂量替罗非班用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王晓乾,陈美龄,陈奕文,柯超
    2020, 43(3):532-53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33
    [摘要](707) [HTML](0) [PDF 1.07 M](696)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半剂量替罗非班用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PubMed和EMBase数据库,均从建库至2019年5月,收集中国急性心肌梗塞患者PCI术后使用半剂量(观察组)对比标准剂量(对照组)替罗非班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个RCTs,包括1 7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MD=-1.20,95%CI=-2.52~0.13)、心肌梗死溶栓后血流分级3级构成比(OR=0.74,95%CI=0.54~1.03)、心电图ST段抬高回落率(OR=0.78,95%CI=0.53~1.1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OR=1.16,95%CI=0.86~1.56)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OR=0.36,95%CI=0.27~0.49)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予以半剂量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与标准剂量相当,但安全性优于标准剂量。
    34  醒脑静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徐波,吴明瑞,陶桢,柯超,申松波
    2020, 43(3):539-546.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34
    [摘要](776) [HTML](0) [PDF 1.17 M](636)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醒脑静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及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9年5月。收集醒脑静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研究,包括1 17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清醒率(OR=2.50,95%CI=1.79~3.49)、清醒时间(MD=-4.20,95%CI=-5.45~-2.96)、GCS评分变化(MD=2.68,95%CI=2.44~2.93)、NHISS评分变化(MD=-6.12,95%CI=-7.46~-4.77)、APACHE-Ⅱ(MD=-3.61,95%CI=-4.37~-2.86)、预后较好率(OR=2.37,95%CI=1.81~3.10)、预后不良率(OR=0.46,95%CI=0.34~0.62)及血清炎性因子(TNF-a、IL-8、IL-6)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现有研究证据显示,醒脑静能显著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清醒率、缩短清醒时间、提高GCS评分、降低NIHS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提高预后良好率。
    35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用于肺炎患者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张燕欣,宋美珍,万梅绪,苏智刚,李德坤,鞠爱春
    2020, 43(3):547-553.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35
    [摘要](478) [HTML](0) [PDF 1.07 M](735)
    摘要: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中重症肺炎致病性高、死亡率高。现阶段临床上治疗肺炎的药物相对较多,抗生素类药物的滥用现象也较为严重,给肺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均带来较大影响。中药以多靶点起效、不良反应低等特点在治疗肺炎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具有抑制炎症、抗氧化应激、调节免疫和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等作用,通过对该药的药效学及丹参类制剂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其治疗肺炎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以期为肺炎的有效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36  大鼠中不可推论到人的5种毒性病理改变
    周飞,黄暨生,王浩安,郭秋平
    2020, 43(3):554-558.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36
    [摘要](517) [HTML](0) [PDF 1018.20 K](818)
    摘要:
    在药物临床前研究中,动物毒理试验获得的结果可以指导临床研究,为临床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提供预测。由于不同种属间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不是所有毒性反应都可以推论到人。简述了大鼠中不可推论到人的5种毒性病理改变:肝细胞肥大协同甲状腺腺泡细胞肥大或增生、α2u-球蛋白肾病、胰岛纤维化、苯巴比妥诱导的肝脏肿瘤、睾丸间质细胞肿瘤,为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改变的解释及对临床试验毒性反应的预测提供参考。
    37  已上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进展
    都宵晓,靳京,商倩,孔晓华,汤立达,刘巍
    2020, 43(3):559-564. DOI: 10.7501/j.issn.1674-6376.2020.03.037
    [摘要](1601) [HTML](0) [PDF 1.00 M](1123)
    摘要: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治疗2型糖尿病受到广泛关注,其不仅具有优异的降糖优势,还有控制体质量,调节血脂,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等特点,同时低血糖或体质量增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自2005年至今,已经有7个GLP-1RAs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即艾塞那肽、利拉鲁肽、艾塞那肽长效制剂、阿必鲁肽、度拉糖肽、利西拉来和索马鲁肽;在中国上市的有贝那鲁肽和洛塞那肽。对已经上市的9个GLP-1Ras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药物评价研究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