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5, Vol. 30 Issue (12): 1550-1552
0
  PDF    
羟基脲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刘畅, 韩滨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药剂科, 天津 300052
摘要: 目的 探讨羟基脲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9月报道的羟基脲致ADR的文献,并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羟基脲引起的不良反应共52例,其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多集中于41~80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生的ADR例数最多;有服用当天或短时间内就出现的ADR,服用超过3年的患者出现ADR占比最大,为69.23%;羟基脲引发的ADR以皮肤器官损害为主,其中皮肤溃疡所占比例最大,为82.69%。结论 羟基脲引发的ADR较为常见,临床使用时应及时处理,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羟基脲     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Document analysis on adverse drug reaction induced by hydroxycarbamide
LIU Chang, HAN Bi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General Hospit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5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l regula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induced by hydroxycarbamide, an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in clinic. Methods China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CNKI), Wanfang Database,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VIP), and other databases were retrieved from database foundation to September 2015, and the literature involving case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Results A total of 52 cases reduced by hydroxycarbamide were analyzed, in which men with ADR induced by hydroxycarbamide were more than women, and the ages of patients were mainly 41 — 80 years old. Patients with 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had the most ADR cases. There were ADR happened in the same day or within a short time, while the most cases (69.23%) occurred in the medication over three years. ADR induced by hydroxycarbamide mainly were skin system, in which skin ulcer took the most ratios (82.69%). Conclusion ADR induced by hydroxycarbamide is common in clinic. The using of hydroxycarbamide should be treated promptly, to ensure the medication safety.
Key words: hydroxycarbamide     adverse drug reaction     document analysis    

羟基脲为核苷二磷酸还原酶抑制剂,作用于细胞周期S期,可阻止核苷酸还原为脱氧核苷酸,干扰嘌呤及嘧啶碱基生物合成,选择性地阻碍DNA合成,为细胞周期特异性抗恶性肿瘤药物[1]。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羟基脲的许多临床不良反应(ADR)报道也相应增多,但目前对羟基脲ADR的文献分析较少,故检索羟基脲ADR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探讨羟基脲致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该药及防范处理ADR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检索关键词为“羟基脲”,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5年9月,检索并查阅原文,收集所有国内报道的有关羟基脲ADR的文献,并对原文逐篇阅读,剔除同一病例在不同文献的重复报道,共收集52个病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所检索的文献按所涉及的患者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以及ADR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52例ADR中,女性15例,占比28.85%,男性37例,占比71.15%,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分布在11~80岁,其中有29例没有标明具体年龄,故23例为实际分析病例,年龄多集中于41~80岁,见表 1

表 1 患者的年龄与性别的分布 Tab.1 Age and gender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2.2 原发疾病的分布

52例ADR中,患者服用羟基脲所治疗的原患疾病主要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构成比为88.46%,见表 2

表 2 原发疾病的分布 Tab.2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diseases
2.3 羟基脲的用药方法与剂量

发生ADR的52例病例中,患者的给药方式均为口服,由于羟基脲在临床使用中都是以肿瘤治疗为主,患者长期服药,给药剂量也随疾病的进展相应增高,从收集文献来看,急性的过敏反应或高热等ADR出现时是初次使用或停药一段时间后首次使用,使用剂量为0.5 g/d,而其他ADR出现时患者就医普遍服用剂量已经达到1.5~3.0 g/d,甚至4.0 g/d。出现ADR时,只有两例是出现在联合用药中,其余均为单独用药时出现。

2.4 ADR发生的时间

52例ADR中,有服用当天或短时间内就出现的ADR,通常为过敏或药疹,分别占比为5.77%、2.85%,随着服药时间增长和剂量的增加,ADR出现比例越大,服用超过3年的患者出现ADR占比最大,为69.23%。见表 3

表 3 ADR发生的时间 Tab.3 Time distribution of ADR
2.5 ADR发生的临床表现

52例羟基脲所致ADR中,皮肤器官所发生的ADR比例最大,种类也最大,其中皮肤溃疡所占比例最大,为82.69%,见表 4

表 4 ADR发生的临床表现 Tab.4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ADR
2.6 ADR的临床治疗结果

52例ADR病例中,有1例因原发疾病恶化去世,其余经减量或停药,对症和支持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恢复正常,另有2例经停药后自行恢复,2例癌症并发症病例中,1例随访中,1例没有对后期治疗效果进行说明。

3 讨论 3.1 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从收集到的病例来看,男性ADR的发生率显著比女性高,但ADR发生率是否与性别有关,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报告验证,从年龄指标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ADR的发生率呈升高趋势,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自身的修复免疫机制有所下降,难以对抗羟基脲造成的机体损伤,导致一定程度的ADR发生,如溃疡,羟基脲作用于上皮分裂最活跃的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不能再产生正常数量的表皮细胞,从而导致溃疡的发生[2, 3, 4],由于病例收集的数量不多,且有29例病例没有标明性别,该结果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需在后期临床实践中继续观察。

3.2 原发疾病的分布

52例不良反应病例中,患者服用羟基脲所治疗的疾病中有2例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4例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其余46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以看出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最大,可能是因为羟基脲为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常用药物,不能说明ADR的发生与原发性疾病有关联。

3.3 ADR发生的时间

羟基脲对患者造成的ADR的发生时间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发生在用药后很短时间内,也可能是在一段时间甚至数年后才出现ADR症状,其中用药后当天出现的,均为高热或过敏反应,也有病例报道在用药1周内,患者出现药物相关性皮疹和药疹,说明羟基脲在用药早期有可能会出现急性的较为严重的ADR,所以在用药初期应密切关注用药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停药,及时就诊,以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3.4 ADR发生的临床表现

羟基脲造成的ADR累及的器官包括皮肤血液系统、体温调节系统和消化系统,羟基脲最容易发生ADR的部位是皮肤,发生频率最高的是导致皮肤溃疡,发生部位分别在足跟、脚内外踝、小腿根部,溃疡发生初期都是局部瘙痒,抓破后逐渐发展至溃疡,伴随剧烈疼痛,通常止痛药无效,导致患者行动不便,临床治疗皮肤溃疡的方法通常无效,收集的病例中通常是通过减量或停药,根据导致溃疡的原因,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或免疫蛋白[5, 6],内服外敷,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治愈或明显改善溃疡的病情,另有通过给予瘀毒清在没有降低羟基脲剂量的情况下,将患者溃疡治愈的文献报道[7]。羟基脲还容易造成急性的过敏反应,可通过停药并给予地塞米松和口服扑尔敏等抗过敏药治疗,另有1例报道羟基脲造成药源性高热,经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正常,因此在给予羟基脲时早期应适当注意发生过敏或高热情况,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另有羟基脲造成溃疡后发展成为皮肤癌2例,因此长期服用羟基脲患者出现溃疡症状时,应该及时诊断就医。

肿瘤患者服药过程中还要注意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出现[8],及时停药治疗,另外美国FDA也警告临床使用羟基脲时应注意皮肤血管炎毒性,在与抗病毒药物联合用药治疗时,应该注意可能引起的肝毒性和胰腺炎等症状,在与去羟肌酐联用时,随着羟基脲剂量的增大,出现胰腺炎的概率增高,临床使用时需注意。

综上所述,临床使用羟基脲时医务人员需注意用药者过敏史,剂量增大之后要密切观察皮肤溃疡等不良症状,若出现ADR时及时减量治疗,注意联合用药时的ADR,以免造成严重危害,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肖佩玉, 万正兰, 麦海燕, 等. 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5例[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26): 154-155.
[2] 张芳芳, 刘 辉, 史晓蔚, 等. 口服羟基脲致足部皮肤顽固性溃疡1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 27(4): 427-428.
[3] 曹 凯, 司继刚. 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致局部皮肤溃疡1例[J]. 中国药物警戒, 2012, 9(3): 192.
[4] 郭艳珍, 贾竹敏, 田红旗. 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致顽固性皮肤溃疡[J]. 临床荟萃, 2005, 20(12): 706.
[5] Akinci B, Yesil S, Atabey A, et al. Hydroxyurea associated leg ulcer succesfully treated with hyperbaric oxygen in a diabetic patient[J].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2007, 115(2): 143-145.
[6] 廖明燕. 羟基脲致顽固性皮肤溃疡1例[J]. 重庆医学, 2009, 38(12): 1559-1560.
[7] 古学奎, 李文晞. 瘀毒清治疗羟基脲所致皮肤顽固性溃疡8例报道[J]. 广西中医药, 2010, 33(2): 49.
[8] De Benedittis M, Petruzzi M, Giardina C, et al.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during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hydroxyurea[J]. Clin Exp Dermatol, 2004, 29(6): 60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