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杂志社2021—2023年优秀编委
  • 分享:

   10月24日,中草药杂志社组织召开了2023年4刊编委会,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基础上,杂志社评选出了德才兼备、贡献突出的10位优秀编委。

    编委是期刊发展的核心力量,长期以来,中草药杂志社的编委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杂志社期刊的品质提升和行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杂志社衷心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杂志社各期刊发展的编委专家,但由于名额有限,本次仅评选表彰了10位优秀编委

   

      中草药杂志社2021—2023年优秀编委:刘昌孝(天津药物研究院)、张卫东(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段金廒(南京中医药大学)、张艳军(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庆镐(大连大学)、张敬杰(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华会明(沈阳药科大学)、白钢(南开大学)、顾健(西南民族大学)、杨子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昌孝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终身首席科学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健康中国促进网中医药院士专家中心主任、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药监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药典委员会顾问、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和执行委员、国际药物代谢研究会中国办事处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药学会会长、天津市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天津市学会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刘昌孝院士是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从事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现代中药和中药质量研究50余年。承担国家“973”和“86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600多篇,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38部。曾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香港紫金花医学成就奖(2000),香港紫荆花医学创新金奖(2000),天津市劳动模范(2000),全国劳动模范(2005),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国际药物代谢研究会“特别贡献奖(2013),天津市滨海科技突出成就奖(2016),中国药学会突出贡献奖(2017),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分析与标准“终身成就奖”(2018),循证中医药研究“终身成就奖”(2020)、“卓越贡献奖”(2021),光华工程科技特别贡献奖(医药卫生学部全体院士,2020),中国药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2021),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20)。

 

张卫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从事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中药的化学生物学及创新药物研究。获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吴-杨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杰出奖,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担任多本重要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在 NCB, PNAS, JACS等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570多篇,他引16000多次;已获授权国内发明专利41项,国际专利7项;获新药证书3项。

 

 

段金廒

      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副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首届“岐黄学者”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教育工委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现任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主任、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等,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长期致力于中药资源化学与资源循环利用、中药功效物质与配伍关系研究的科技创新及学科建设工作。创立了中药资源化学新兴交叉学科,引领我国中药资源产业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作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60余篇,SCI收录270余篇。连续八次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已获授权专利110余项。研制中药新药、新药材及功能性产品18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省级科技奖励10余项。 

 

张艳军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学科带头人,天津市中药学科领军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创新性的提出了中药配伍理论现代科学内涵研究策略,为现代创新中药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此外形成了中成药二次开发系列技术体系,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科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张庆镐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优秀专家、大连市高端人才,现任大连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辽宁省有机天然产物功能性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大连市重点实验室慢性病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辽宁省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生态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一直致力于中药药理学研究,期间曾到日本、韩国大学访问学者研修。主要从事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及中草药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6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包括SCI论文有30余篇。

 

张敬杰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党委书记。兼任贵州省高等学校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副主委,贵州省医院协会副会长,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等职务。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参与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张敬杰同志先后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华会明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药学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和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以及活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优化研究。

      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承担企业合作项目7项。发表科研论文360余篇,其中SCI收载期刊论文22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和专著22部;申请专利50余项(获得授权4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兼任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以及辽宁省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白钢

      教授,博士生导师,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PI,中国中药协会产品开发与培育专委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目前主要从事基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系统生物学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与创新药物研发与质量控制。发表SCI论文260余篇,引用超过3400余次。主持完成了863、973、重大新药创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2021年入选全球顶尖10万科学家药学学科专家。

 

顾健

      二级教授,中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南民族大药学院院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协会民族医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剂专业分委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药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中药材》杂志编委。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中医药、民族医药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会审专家。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国际中医药大会民族医药分会秘书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主持科技部项目子课题3项,主持国家外专局重大项目1项, 主持国家财政部优秀团队项目1项,主持国家民委重大科研项目1项, 主持四川省科技厅科研项目6项,主持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8项。获得中国民族医药科学进步一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主编《中国藏药》、《常用藏药DNA条形码标准序列》,《常用藏药材理化鉴定》等书籍,开发新药与保健食品20余个。

 

杨子峰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抗病毒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

      在新发呼吸道感染疫情预测、药物研发、机制探索及关键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精确揭示人H7N9和H5N6禽流感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规律,有效指导临床一线,从而科学、有序的应对新发疫情。2.主导新突发呼吸道病毒药物研发,独创了兼具症状表型、病毒复制和炎症发展与极具临床模拟的动物模型,应用于抗流感中药和化药的研发。3.新冠疫情期间,创造性改进SEIR模型,精准预测早期疫情发展,为政府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数据;率先发现并证实一批具抗新冠作用的中药,有力促进了国际医药同行对抗新冠中药的科学认识。作为抗病毒药理及Ⅱ/III期临床研究负责人,分别进行抗新冠1类创新化药RAY1216(我国第2个3CL靶点药)的攻关研发(完成III期)并已在2023年3月份批准上市,及抗新冠1.2类中药新药KD-1的研发(完成Ⅱ期临床,拟开展III期),为抗新冠中药新药研发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共同)通讯/第一作者共发表90多篇SCI论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及一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和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多项奖励。主持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作为专家组组长,制定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专家共识》和《新冠大规模多场景移动实验室应急检测专家共识》。

 

发布日期:2023-11-01浏览次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