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56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5, 56(7):0-0.
    [摘要](71) [HTML](0) [PDF 4.20 M](97)
    摘要:
    2  目录
    2025, 56(7):0-0.
    [摘要](66) [HTML](0) [PDF 696.08 K](89)
    摘要:
    3  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技术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技术指南》编写组
    2025, 56(7):2249-22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01
    [摘要](158) [HTML](0) [PDF 689.90 K](120)
    摘要:
    中药质量标志物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新概念,反映了中药质量本质的科学内涵。 该新概念提出以来,我国中药行业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迄今尚未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发现和确定的技术规范。 中华中医药学会立项制订《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技术指南》, 意在明确质量标志物发现和确定的原则、研究路径、技术方法。 本指南制定集合了起草单位各团队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工作,并结合公开发表的中药质量标志物文献调研结果,经过多个学科专家充分讨论后形成共识,同时广泛征求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及中药生产企业的多学科专家意见,保证了指南的实用性、规范性、科学性及可行性。
    4  黑桑中1个新的二苯乙烯衍生物
    申莉萍,毛旭东,陈天鸿,黄春跃,胡晓
    2025, 56(7):2253-22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02
    [摘要](126) [HTML](0) [PDF 693.75 K](120)
    摘要:
    目的 研究黑桑Morus nigra茎枝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依次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MCI、聚酰胺和制备型液相色谱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以L-谷氨酸诱导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高分化)作为神经细胞损伤模型,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评估化合物的保护作用。结果 从黑桑茎枝乙醇提取物的大孔吸附树脂4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4′-(2-(3,5-二羟基苯基)乙烷-1,1-二基)双(苯-1,3-二醇)(1)、氧化白藜芦醇(2)、白藜芦醇(3)、桑辛素M(4)、4-[2-(3-羟苯基)乙烯]-1,3-苯二醇(5)、二氢氧化白藜芦醇(6)。化合物1L-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值为62.36 µ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黑桑二苯乙烯A(nigrastilbene A),可明显减轻L-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化合物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  坚叶樟中1个苯基取代的新木脂素类新化合物
    薛俊娟,叶国华,李雪莹,李波,崔玉磊
    2025, 56(7):2259-22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03
    [摘要](77) [HTML](0) [PDF 1.29 M](94)
    摘要:
    目的 研究坚叶樟Camphora chartophylla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红外光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同时,通过MTT和DPPH法评价化合物的细胞毒性和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 从坚叶樟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2R)-1-(4-(((1R,2R)-1,3-di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2-yl)oxy)-3-methoxyphenyl)-2-(4-hydroxy-3-methoxy- phenyl)propane-1,3-diol(1)、leptolepisol D(2)、(+)-(8R,7¢S,8¢R)-9¢-O-(E)-cinnamoyl-5,5¢-dimethoxylariciresinol(3)、(7R,8S)-3,5¢-dimethoxy-4¢,7-epoxy-8,3¢-neolignane-5,9,9¢-triol(4)、2,6,2¢,6¢-tetramethoxy-4,4¢-bis(2,3-epoxy-1-hydroxypropyl) biphenyl(5)、南烛木糖苷(6)、裸柄吊钟花脂苷(7)、2S-3-(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2-diol(8)、吐叶醇(9)和桉油烯醇(10)。化合物110对RAW264.7细胞活力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257显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坚木樟素A;化合物110为首次从坚叶樟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68为首次从樟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7具有抗氧化作用。
    6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质谱成像可视化分析桔梗皂苷空间分布
    徐丽丽,崔亚鹏,刘娟,陈双喜
    2025, 56(7):2268-227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04
    [摘要](86) [HTML](0) [PDF 881.54 K](98)
    摘要:
    目的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质谱成像(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MALDI-MSI)是一种新型的分子成像技术,具有样本处理简单、免标记、空间分辨率高、检测范围广以及可视化的特点。通过MALDI-MSI技术探索皂苷类物质在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根据桔梗浸提液在2,5-二羟基苯甲酸(2,5-dihydroxybenzoic acid,DHB)、α-氰基-4-羟基肉桂酸(α-cyano-4-hydroxycinnamic acid,CHCA)、9-氨基吖啶(9-aminoacridine,9-AA)3种基质作用下采集的质谱信号响应强度,选择DHB作为成像的喷涂基质。将厚度为25 μm的桔梗冷冻切片经真空干燥后,使用基质喷涂仪在循环60次、湿度为40 %,孵育时间为30 s的条件下,将DHB均匀地覆盖于切片上。在正离子反射模式下采集质量范围为m/z 200~1 600的质谱信号用于MALDI-MSI分析。结果 在桔梗的周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部,观察到12种具有显著空间分布差异的离子峰。经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 MS)分析其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同位素峰以及碎片离子,最终确认为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C、桔梗皂苷E和桔梗皂苷J等12种桔梗皂苷。结论 为桔梗中皂苷类成分空间分布情况的表征提供了可视化的方法。
    7  贯叶金丝桃不同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分析
    黄长亮,赖成材,王美燕,南易,姚兰,王秀,孙晴,陈晓娟,高月,梁海珍,马百平
    2025, 56(7):2274-22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05
    [摘要](111) [HTML](0) [PDF 2.20 M](102)
    摘要:
    目的 探究贯叶金丝桃Hypericum perforatum不同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Q-TOF-MS)对贯叶金丝桃不同部位(花、叶、果和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和鉴定,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筛选不同部位的差异性成分。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UHPLC-CAD)技术比较不同部位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结果 从贯叶金丝桃不同部位中共鉴定出51个化学成分,包括15个黄酮类、20个间苯三酚类、4个萘骈二蒽酮类、7个有机酸类及5个其他类成分。不同部位间的化学成分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共筛选出15个差异成分。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花和叶中的黄酮类成分含量高于果和茎,其中叶中芦丁和金丝桃苷的含量是茎和果部位的3~4倍;果中的间苯三酚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其贯叶金丝桃素的含量是叶部位的3~4倍;茎中各成分的含量均低于其他部位。结论 综合定性和半定量方法明确了贯叶金丝桃不同药用部位间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差异,为贯叶金丝桃质量控制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8  基于层次分析-熵权法的经典名方黄连解毒汤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朱月,陈燕,钟芙蓉,徐曼如,伍文彬
    2025, 56(7):2291-230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06
    [摘要](118) [HTML](0) [PDF 1.44 M](100)
    摘要:
    目的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法,优化经典名方黄连解毒汤(Huanglian Jiedu Decoction,HJD)的提取工艺,并通过细胞实验验证其抗炎效果,为HJD的合理化提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HJD中代表成分小檗碱、黄芩苷、栀子苷和绿原酸的含量以及上清液和自沉淀干膏率为考察指标;以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关键工艺参数;采用正交试验结合AHP-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综合评分。通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小胶质BV2细胞炎症模型,探讨HJD提取工艺综合评分与其抗炎活性的相关性,并验证优选的提取工艺的抗炎稳定性。结果HJD优化提取工艺为10倍水量、提取30 min、提取3次。取综合评分为7.67、9.82和12.05的提取工艺制备HJD,分别命名为H1、H2、H3,进行药效学验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诱导BV2细胞分泌NO、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LPS组相比,H1、H2、H3均能降低各组的炎症因子水平,且相关性分析表明,评分较高的提取工艺制备的HJD可能具有更好的抗炎潜力。进一步对H3进行抗炎活性验证,结果显示H3在100、200、400 μg/mL剂量下均能降低LPS诱导的炎症因子水平,并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正交试验结合AHP-熵权法筛选的HJD提取工艺准确可靠,且稳定可行,研究结果可为HJD后续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9  AHP-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选枸杞汁制巴戟天炮制工艺
    董珂旭,张媛,高如汐,缪翼翔,廉婧,常源,彭子航,冯雨柔,史辑
    2025, 56(7):2301-23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07
    [摘要](64) [HTML](0) [PDF 1.68 M](89)
    摘要:
    目的 优化枸杞Lycii Fructus汁制巴戟天Morindae Officinalis Radix炮制工艺,确定最佳工艺参数。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QqQ-MS/MS)技术,测定枸杞汁制巴戟天中水晶兰苷、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甲基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蔗果五糖、甜菜碱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以原辅料比、料液比、闷润时间、蒸制时间、干燥温度作为单因素考察因素,运用AHP-熵权法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进行枸杞汁制巴戟天炮制工艺优化研究。结果 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原辅料比100∶8、料液比10∶15、闷润时间3 h、蒸制时间2.5 h、干燥温度50 ℃。结论 炮制工艺稳定可行,为枸杞汁制巴戟天的饮片质量提供保障,为揭示枸杞汁制巴戟天的炮制机制及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10  基于20种水醇双提制备工艺中药颗粒剂的溶化性评价研究
    陶振,安双凤,洪韵,宋学忠,闫明,章晨峰,王振中,肖伟
    2025, 56(7):2312-23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08
    [摘要](65) [HTML](0) [PDF 1.28 M](89)
    摘要:
    目的 采用溶化率对水醇双提中药颗粒剂溶化性进行量化表征与评价。方法 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颗粒剂溶化性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溶化率为检测指标,并对热水温度、搅拌速度、搅拌转子形状、搅拌转子尺寸、除杂方式、离心转速等参数进行优化,用优化后的方法和目视法对20种水醇双提颗粒的溶化性进行测试。结果 热水温度为75 ℃,搅拌转速为300 r/min,搅拌转子尺寸为4.0 cm,除杂方式为1 000 r/min离心5 min,此条件下测量结果准确稳定。根据20种水醇双提颗粒的溶化率和目视法检测结果,制定了水醇双提颗粒剂溶化性的检测标准。结论 用溶化率作为检测指标能对水醇双提颗粒的溶解程度进行量化表征,用溶化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dissolution rata curve,ADRC)作为评价指标,能为水醇双提颗粒溶化性评价和改善研究提供客观方法,为评价中药颗粒剂溶化性品质提供参考。
    11  微粉硅胶的用量与加入方法对陈皮生粉的直压性能改善研究
    杨彤彤,赵水瑜,李金枝,阮洪生,崔明超,林晓,李哲
    2025, 56(7):2319-23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09
    [摘要](70) [HTML](0) [PDF 1.95 M](85)
    摘要:
    目的 以陈皮Citri Reticulatae Pericarpium生粉为模型药物,研究改性剂微粉硅胶的不同加入方式与用量对陈皮生粉的粉体学性质以及直压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液相分散法以外加法、内加法及内外加法将微粉硅胶与陈皮共处理制备陈皮改性复合粉体,测定并比较各粉体的密度、流动性、粒径、孔隙率、压缩成型性等粉体学性质和抗张强度、功与能等相关压片性质,并绘制物理指纹图谱。结果 微粉硅胶的加入方法不同,陈皮改性粒子的粉体学和压缩性质改善程度不同,与陈皮原料药相比,内加法和内外加法所制备的改性粉体(样品S3、S6~S9)的流动性、均匀度、密度均得到改善,吸湿性降低约30.46%~42.00%,可压性增强(TS 7.01~12.08倍),比表面积增大(1.63~2.42倍),有效功和能增加,崩解时间降低,约为250~384 s,直压性能明显改善。其中内加法(样品S3)和内外加法粉混小比例(样品S9)的改性粉体改善最显著。然而,外加法和物理混合法所制备的改性粉体样品(样品S2、S4、S5)流动性和比表面积也有所改善,但二者具有较小的堆密度与振实密度,自身无法压制成片。这可能是与微粉硅胶的加入方式有关,因为微粉硅胶外加(样品S2、S4、S5),大部分辅料不能有效地与中药粉体结合,浮在粉体表面,微粉硅胶自身性质发挥主要作用。而内加法/内外加法(样品S3、S6、S8、S9),由于固体桥和析出活性成分的包裹作用,部分微粉硅胶更紧密地包裹在主体粒子表面,部分进入主体粒子内部。在压片过程中,表面分布的纳米微粉硅胶起到促进粒子重排的作用,并且给粒子提供了纳米级的粗糙表面,在压缩过程中转变为更大的结合面积,从而显著提高片剂的TS。相较于外加法,其具有较大的密度和较好的均匀性和可压性。结论 采用液相分散法将微粉硅胶以内加法及内外加法与陈皮生粉共处理能显著改善其生粉的直压性质,可为一些中药提取物片剂制备性质的改善提供一个可行策略。
    12  基于“黑如漆、甘如饴”的地黄炮制过程质量评价研究
    周添慧,周佳,吕思霖,王祎,李科,范三红,柳惠武,高晓霞,秦雪梅
    2025, 56(7):2344-23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11
    [摘要](86) [HTML](0) [PDF 1.41 M](88)
    摘要:
    目的 探究地黄Rehmanniae Radix蒸制过程中外观性状、内部成分随蒸晒次数的变化规律,为熟地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应用图像处理技术、色差计和质构仪等观察地黄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的性状变化;采用UPLC/ESI-Q-TOF MS对生地黄、自制九蒸九晒熟地黄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采用HPLC-ELSD对一蒸一晒至九蒸九晒得到的地黄寡糖类成分含量进行动态测定;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地黄的性状、化学成分和寡糖类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色黑如漆:随着蒸晒次数的增加,熟地黄的亮暗度(L*)、红绿度(a*)、黄蓝度(b*)以及综合色差值(E*)均呈下降趋势,颜色逐渐变深。研究发现颜色改变与柠檬酸、6-O-E-阿魏酰基筋骨草醇、daredoside A、地黄苷/异地黄苷/同分异构体等内部化学成分有一定相关性。味甘如饴:共鉴定出10个色谱峰,其中3、6、8、10号峰含量呈降低趋势(推测为二糖、三糖、四糖、五糖),含量呈增加趋势的色谱峰有6种,分别是1、2、4、5、7、9号峰,其中5、7号峰(推测为二糖、甘露三糖),可能作为评价九蒸九晒熟地黄质量更优的标志物。在地黄九蒸九晒的过程中,内部多种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地黄内部化学成分、糖类的变化与颜色、硬度、黏附性、咀嚼性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以上几者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通过分析不同蒸晒次数熟地黄外观及成分的动态变化,进一步阐释不同蒸晒次数地黄炮制品的科学内涵,为“黑如漆、甘如饴”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13  蝙蝠葛碱抑制溶酶体损伤激活的NLRP3炎症小体研究
    禹艳丽,成翠芹,何昱廷,刘哲,高艳松,原鑫馨,杨洁,贾鑫
    2025, 56(7):2356-23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12
    [摘要](73) [HTML](0) [PDF 1.62 M](89)
    摘要:
    目的 在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BMDM)中构建溶酶体损伤激活的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模型,探究蝙蝠葛碱对NLRP3炎症小体激活模型的抑制作用。方法 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亮氨酸-亮氨酸甲酯盐(Leu-Leu-O-methyl ester,LLOME)联合刺激BMDM细胞,设置对照组、LPS组、模型(LPS+LLOME)组和蝙蝠葛碱低、中、高剂量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剪切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leaved 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1,cleaved Caspase-1)、剪切的白细胞介素-1β(cleaved interleukin-1β,cleaved IL-1β)、Gasdermin D的N端片段(Gasdermin D N-terminal,GSDMD-N)蛋白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水平;荧光显微镜结合碘化丙锭(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检测焦亡细胞比例变化;采用RNA-seq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蝙蝠葛碱干预BMDM细胞的转录特征;利用galectin-3抗体结合免疫荧光分析蝙蝠葛碱对溶酶体膜损伤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蝙蝠葛碱对溶酶体生成的影响。结果 蝙蝠葛碱显著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后的cleaved Caspase-1、cleaved IL-1β及GSDMD-N蛋白表达(P<0.05、0.001),并显著抑制IL-1β的分泌(P<0.001)。蝙蝠葛碱明显改善细胞损伤,抑制细胞焦亡及焦亡小泡的形成,降低PI阳性细胞比例(P<0.001)。蝙蝠葛碱能够上调溶酶体生成相关基因表达,促进溶酶体生成,抑制溶酶体膜损伤后形成的galectin-3(P<0.05、0.001)。结论 蝙蝠葛碱通过促进溶酶体生物发生,减少溶酶体膜损伤,从而抑制溶酶体损伤激活的NLRP3炎症小体。
    14  草麻黄中一种鞣质化合物对卵清白蛋白致敏哮喘小鼠的干预作用
    吴媛媛,曾梦楠,刘青,马新毅,焦新棉,王昊宇,陈艳玲,郑晓珂,冯卫生
    2025, 56(7):2364-23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13
    [摘要](85) [HTML](0) [PDF 2.09 M](81)
    摘要:
    目的 探究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一种鞣质化合物2β, 3β-epoxyfavan-5, 7, 4′-triol-(4α→8)-epiafzelechin(Ete)对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哮喘小鼠的干预作用,为丰富麻黄抗哮喘的研究以及拓展麻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PF级雌性BALB/c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药孟鲁司特钠(1.314 mg/kg)组和Ete低、高剂量(10、20 mg/kg)组,采用ip OVA与Al2(OH)3混悬液联合OVA雾化激发的方法建立哮喘小鼠模型,持续给药1周。通过检测小鼠咳嗽和喘息次数、气道高反应性、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以及小鼠肺部组织病理变化初步评价Ete抗OVA致敏哮喘的药效;多指标流式联合分析系统检测与哮喘密切相关的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活性氧、凋亡和钙离子水平以及小鼠机体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水平;ELISA检测小鼠血清白三烯C4(leukotrienes C4,LTC4)、组胺(histamine,HIS)、β-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β-mast cell tryptase,MCT-β)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3、MUC5AC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Ete显著抑制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降低血清IgE水平(P<0.01),减少咳、喘次数,延长咳、喘潜伏时间(P<0.05、0.01),降低血清中IL-13、TNF-α、CCL11水平(P<0.05、0.01),升高IL-10水平(P<0.05),降低肺组织中活性氧、凋亡、树突状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P<0.05、0.01),降低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过程关键介质LTC4、HIS、MCT-β和MCP-1的水平(P<0.05、0.01),降低黏液分泌相关蛋白TGF-β1、Smad3、EGFR和MUC5AC的水平(P<0.05、0.01)。结论 草麻黄中一种鞣质化合物Ete通过抑制肥大细胞活化和黏液蛋白分泌来改善OVA诱导的小鼠过敏性哮喘。
    15  莫诺苷调控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介导的铁死亡改善果糖饮食小鼠肾损伤
    姜晓杰,熊阳昆,龚名洋,罗颖熙,张聪
    2025, 56(7):2375-23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14
    [摘要](63) [HTML](0) [PDF 2.42 M](90)
    摘要:
    目的 探究莫诺苷改善果糖饮食诱导小鼠肾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4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别嘌呤醇(25 mg/kg)组及莫诺苷低、高剂量(25、50 mg/kg)组和莫诺苷(50 mg/kg)+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抑制剂RSL3(5 mg/kg)组。对照组小鼠正常饮水,其余各组小鼠均给予30%果糖水饲养,同时各给药组小鼠给予相应药物,1次/d,连续给药8周。实验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清、尿液和肾脏样本,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肾脏质量,并计算肾脏指数;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尿酸(uric acid,UA)的含量;检测各组小鼠尿液中尿蛋白的含量;同时检测各组小鼠肾脏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superoxide dismutase,T-SOD)、脂质过氧化物(lipid hydroperoxide,LPO)、总铁和亚铁离子(Fe2+)的水平;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Masson染色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qRT-PCR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GPX4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GPX4和SLC7A1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肾脏质量和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血清Cre、BUN、UA和尿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ROS、MDA、LPO、总铁和Fe2+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T-SOD活力均显著降低(P<0.01),肾脏GPX4SLC7A1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同时,模型组小鼠肾脏肾小管扩张、肾小球纤维化并伴有铁沉积。与模型组比较,莫诺苷给药后显著降低小鼠体质量、肾脏质量和肾脏指数(P<0.05、0.01),显著降低血清Cre、BUN、UA和尿蛋白的含量(P<0.05、0.01),显著降低肾组织ROS、MDA、LPO、总铁和Fe2+的水平(P<0.05、0.01),显著升高肾组织T-SOD活力(P<0.01)。同时,莫诺苷能够减轻果糖饮食小鼠肾脏肾小管扩张、肾小球纤维化和铁沉积,显著升高肾脏GPX4SLC7A1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给予GPX4抑制剂干预后能够明显逆转莫诺苷激活GPX4/SLC7A11信号通路抑制铁死亡从而改善果糖饮食小鼠肾功能异常和肾脏损伤的作用。结论 莫诺苷能通过调控GPX4介导的铁死亡从而改善果糖饮食小鼠肾损伤。
    16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雷公藤红素调控铁死亡抑制胃癌的作用机制
    梁爽,唐源,兰天,蔺阳,党春艳,王瑞麟,马玉秀,潘海邦,李红玲
    2025, 56(7):2385-23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15
    [摘要](133) [HTML](0) [PDF 1.70 M](123)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雷公藤红素通过调控铁死亡抑制胃癌的机制。方法 通过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药物作用靶点,Genecards、Drukbank、OMIM、TTD及Pharmgkb数据库收集胃癌疾病作用靶点,通过jvenn在线网站获取二者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网络可视化,利用CytoNCA插件及CytoHubba扩展程序计算节点得分,获得Hub基因,然后使用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FerrDb V2数据库检索铁死亡相关靶点,与药物-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得核心靶点,并根据度值大小初步确定雷公藤红素通过调控铁死亡治疗胃癌的作用靶点;采用SYBYL-X 2.0、RCSB、AutoDock Vina、Discovery Studio等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体外培养人胃腺癌AGS细胞,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活力;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和EdU实验探讨雷公藤红素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探讨雷公藤红素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积累水平;荧光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变化;试剂盒检测细胞内亚铁离子(Fe2+)、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oxidized glutathione,GSH/GSSG)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心靶点及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共获得124个雷公藤红素靶点、2 343个胃癌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89个共有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得到10个Hub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雷公藤红素主要通过影响细胞增殖、转录、凋亡和氧化应激等来发挥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雷公藤红素参与调控多条肿瘤相关信号通路。获得雷公藤红素-胃癌-铁死亡交集靶点25个,结合度值大小及PPI得分确定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为雷公藤红素通过调控铁死亡治疗胃癌的核心作用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提示,雷公藤红素与STAT3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与对照组比较,雷公藤红素组AGS细胞活力、克隆数量、EdU阳性率、细胞迁移率显著降低(P<0.05、0.01),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P<0.01),MDA及Fe2+水平显著升高(P<0.01),GSH/GSSG值显著降低(P<0.01),且呈剂量相关性。给予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干预后显著逆转雷公藤红素对以上指标的作用(P<0.05、0.01)。结论 雷公藤红素通过调控STAT3诱导胃癌细胞铁死亡,抑制胃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及迁移。
    17  基于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探讨荆防合剂抗血栓的作用机制
    倪雯婷,李市荣,孙成宏,姚景春,张贵民
    2025, 56(7):2396-24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16
    [摘要](75) [HTML](0) [PDF 2.45 M](93)
    摘要:
    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探讨荆防合剂抗血栓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荆防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8只。采用ip角叉菜胶及低温处理诱导大鼠血栓,造模前连续给药7 d,造模后48 h麻醉处死,取大鼠尾巴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和Masson染色,结肠进行AB-PAS染色;取血浆检测凝血四项;ELISA检测血浆中血栓烷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环素F1α(6-keto-PGF1α)、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及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含量;检测肠道黏膜屏障指标内毒素(endotoxin,LPS)、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D-lactic acid,D-LA)含量;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 proteins-1,ZO-1)和咬合蛋白(Occludin)基因和蛋白表达;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非靶向代谢组学联合测定大鼠肠道菌群和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结果 荆防合剂可显著降低血栓大鼠的相对黑尾长度(P<0.05、0.01),减少尾巴炎性浸润现象及胶原含量(P<0.05、0.01),回调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因子TXB2、6-keto-PGF1α、ATⅢ、FDP(P<0.05、0.01),炎性因子TNF-α、IFN-γ、IL-1β、IL-6(P<0.05、0.01)及肠道SIgA水平(P<0.05),降低肠黏膜损伤因子LPS、DAO、D-LA水平(P<0.05、0.01),升高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16S rDNA和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荆防合剂可显著改善血栓大鼠体内的肠道菌群紊乱,其代谢相关通路可能与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代谢等有关。结论 荆防合剂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血栓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减轻大鼠尾巴病理改变,缓解凝血因子、炎性因子失调,改善肠道屏障损伤及肠道菌群紊乱,影响不饱和脂肪酸等相关代谢通路。
    18  基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研究厚朴温中汤及其配方颗粒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病的作用机制
    欧阳莉,余昭芬,石宣宜,施冲煜,王青平,张涛,刘建群
    2025, 56(7):2412-24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17
    [摘要](86) [HTML](0) [PDF 2.71 M](98)
    摘要:
    目的 研究厚朴温中汤及其配方颗粒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猪油和冷食醋造模10 d,构建大鼠脾胃虚寒型胃病模型,分别给予厚朴温中汤煎汤(Houpo Wenzhong Decoction,DEC)、配方颗粒(formula granules,GRA)、煎汤加辅料(decoction with accessories,ACC)治疗7 d。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胃动素(motilin,MTL)和胃泌素(gastrin,GAS)含量;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MS)开展尿液和粪便的代谢组学研究,并结合Spearman分析进行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DEC与GRA均可显著升高大鼠体质量、血清MTL及GAS含量(P<0.05、0.01、0.001)。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DEC和GRA均可显著调控乳酸杆菌属、嗜木聚糖真杆菌群、毛螺菌科NK4A136群、罗氏菌属、未分类鼠杆菌科、活泼瘤胃球菌群、副沙门氏菌属的水平(P<0.05、0.01)。尿液、粪便代谢组学各筛选出脾胃虚寒生物标志物32、39个,其中在DEC组与GRA组中共同发现脾胃虚寒生物标志物17α,21-二羟基孕烯醇酮、melibiitol、胆固醇乙酸酯、7α-羟基-3-氧代-4-胆甾烯酸酯。代谢通路分析显示,DEC、GRA通过调控尿液中的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维生素B6代谢等通路,粪便中的类固醇生物合成、卟啉代谢等通路来发挥抗脾胃虚寒的作用。Spearman分析发现部分肠道差异菌群与尿液、粪便中差异代谢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结论DEC、GRA改善脾胃虚寒型胃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肠道菌群组成和类固醇合成、氨基酸代谢等相关通路有关,且二者在生化指标、肠道菌群、代谢组学方面基本一致,因此厚朴温中汤配方颗粒临床替用传统煎汤具有可行性。
    19  基于网络邻近度算法识别地肤子皂苷Ic的抗胰腺导管腺癌活性
    鲁金元,梁蔚珊,郭城杨,张卫东,田赛赛
    2025, 56(7):2427-24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18
    [摘要](70) [HTML](0) [PDF 2.26 M](87)
    摘要:
    目的 通过算法识别与实验验证相结合,高效识别抗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中药活性成分,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利用公共数据库的PDAC表达谱数据及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 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方法验证其驱动基因,计算驱动基因之间的最大连通分量(largest connected component,LCC)并构建疾病网络,运用网络邻近度算法量化中药活性成分靶点与疾病网络在全人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的距离预测其治疗潜力,并对候选中药活性成分进行实验验证。结果ssGSEA分析显示,PDAC驱动基因在肿瘤组的富集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LCC分析表明,驱动基因形成了高度紧密的相互作用模块(P=0.021)。运用网络邻近度算法对中药活性成分进行快速筛选,识别出地肤子皂苷Ic为潜在的抗PDAC候选药物。进一步实验验证表明,在人胰腺癌PANC-1和人胰腺导管癌MIA PaCa-2细胞中,地肤子皂苷Ic在8.5~9.5 μmol/L浓度下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集落形成(P<0.05),并诱导细胞凋亡。GSEA富集分析显示,缺氧反应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活性显著下调(normalized enrichment score,NES=−0.83),生存分析揭示HIF1A的高表达与生存期呈负相关。KEGG富集分析显示地肤子皂苷Ic主要富集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信号通路。结论 基于网络邻近度算法,提出了一种中药活性成分高效识别策略,成功识别出地肤子皂苷Ic为PDAC潜在治疗药物,为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20  基于数据挖掘的养阴类中药多糖结构与生物效应的关联性分析
    段嘉伦,王雪,包纯洁,谭佳怡,宿树兰,张芳,郭盛,段金廒
    2025, 56(7):2441-24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19
    [摘要](83) [HTML](0) [PDF 1.66 M](89)
    摘要:
    目的 以养阴类中药及其多糖组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挖掘和关联分析,揭示其物质结构与生物效应的密切关联性,为养阴类中药药性阐释及多糖类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养阴类中药多糖的结构与生物效应相关信息,运用Microsoft Excel建立养阴类中药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糖苷键类型、单糖组成及其生物活性数据表,并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养阴类中药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通过1→4和1→6糖苷键连接而成,其主要的生物效应包括抗氧化、调节免疫和降血糖等。关联分析发现,养阴类中药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糖苷键类型和单糖组成与其生物效应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相对分子质量<1×104与抗氧化效应相关性最强,相对分子质量1×104~1×105与调节免疫效应相关性最强,1→4糖苷键类型与抗肿瘤和调节免疫效应相关性最强,葡萄糖与调节免疫效应相关性最强。结论 石斛、黄精、麦冬、枸杞子等养阴类中药所含多糖类物质与维持体内阴液,促进津液生成,提高免疫机能等生物活性密切相关。多糖结构特征与养阴功效之间的关联关系与规律性认知,可为揭示其药性特点、指导中医临床合理用药以及发现和创制新药提供科学依据。
    21  基于“肠-胞宫轴”探讨东亚人群肠道菌群与妇科癌症的遗传因果关联及天然药物筛选
    黎祖鸣,王秋月,李小雅,曾雅静,朱秀君,周丽丽,孙艳梅,肖静,蔡林儿
    2025, 56(7):2453-24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20
    [摘要](63) [HTML](0) [PDF 2.04 M](91)
    摘要:
    目的 基于“肠-胞宫轴”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探讨东亚人群肠道菌群与妇科癌症之间的遗传因果效应,并筛选调控肠道菌群介导妇科癌症发生发展高风险基因的单体化合物、中药及方剂。方法 以逆方差加权法为主要评估方法,通过东亚人群的肠道菌群与妇科癌症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汇总数据进行双向两样本MR分析。对工具变量邻近关联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以探析肠道菌群介导妇科癌症发生发展的生物学过程。通过SoFDA数据库进行中药方剂的富集分析。通过GEO数据库和UCSC XENA数据库挖掘和验证肠道菌群介导妇科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风险基因。通过CTD数据库和COREMINE数据库得到对相应风险基因具有潜在调控作用的单体化合物及中药,分子对接验证其结合性能。结果MR分析发现了4个与卵巢癌发生风险升高相关的肠道微生物、7个与宫颈癌发生风险升高相关的肠道微生物、3个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升高相关的肠道微生物。肠道菌群介导妇科癌症发生发展相关基因显著富集在Ras相关蛋白1(Ras-related protein 1,Rap1)、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三酰甘油稳态、RNA代谢及结合调节、抗原加工及呈递、表皮发育等生物学过程及通路。肠道菌群介导妇科癌症发生发展相关基因显著富集在温补脾肾类方和疏肝行气类方。验证得到17个肠道菌群介导妇科癌症发生发展的高风险基因。筛选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靶向9个高风险基因的调控作用关系,57味中药靶向12个高风险基因的调控作用关系。分子对接显示单体化合物与高风险靶点基因具有良好结合性能。结论 基于MR发现14种肠道菌群与妇科癌症发生发展高风险存在因果关联,其机制可能与脂质代谢稳态、Ras、PI3K/Akt等通路相关。槲皮素、齐墩果酸、山柰酚可能是调控高风险基因的关键单体化合物,鹿茸、山茱萸、淫羊藿可能是调控高风险基因的关键中药,温补脾肾类方和疏肝行气类方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防治妇科癌症的重要中药方剂;丰富了“肠-胞宫轴”生物学基础,深化了妇科癌症的病因学认识,并为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防治妇科癌症提供了新的方向。
    22  全球视角下中药相关专利的可视化分析
    郭孝鹏,郭泊池,吴玲燕,滕爽爽,任青玲,束雅春
    2025, 56(7):2469-24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21
    [摘要](82) [HTML](0) [PDF 1.94 M](93)
    摘要:
    目的 基于壹专利(Patyee)数据库对近年来中药的研究专利概况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 从全球专利角度,针对中药技术发展概况进行分析,并着重对全球与中国中药产品中涉及原料药、成品药与应用领域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全球中药相关的专利申请量一直处于高申请量的状态,地域分布显示中药技术的主要来源国和应用国均为中国。其中,中国的中药专利申请数量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有效率较低。全球中药专利在原料药、成品药与应用领域方面,成品药专利数量远超原料药及应用,中国在各技术分支专利数量均绝对领先。中国中药专利在原料药、成品药与应用领域方面,成品药专利数量最多,其次是应用,原料药专利数量最少。结论 虽然目前国内中药相关技术专利申请体量远超海外,但是仍面临专利质量相对不高,海外专利布局不足,原料药、成品药与应用领域专利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建议相关创新主体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布局研发,提升创新高度。
    23  基于全长转录组的白蜡树WRKY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孙晓春,李爽,刘雅君,蔡兴航,黄文静,李会容
    2025, 56(7):2482-24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22
    [摘要](76) [HTML](0) [PDF 2.18 M](83)
    摘要:
    目的 对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WRKY基因家族进行鉴定、生物信息学和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方法 基于白蜡树全长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WRKY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其理化性质、系统发育、保守基序进行分析;基于白蜡树叶片和枝皮的二代转录组数据,对白蜡树WRKY基因家族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验证;利用CodonW、EMBOSS等程序对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分析,并进行最优密码子分析、中性绘图、ENC-plot和PR2偏倚分析。结果 共鉴定得到49个WRKY转录因子,均为酸性、亲水蛋白,编码氨基酸数目为426~2 175,相对分子质量33 933.48~179 137.94,理论等电点4.91~5.27,不稳定蛋白占比65.31%,预测均定位到细胞核;系统进化表明FcWRKY基因家族成员归为Ⅰ(11个)、Ⅱ(30个)、Ⅲ(7个)大类以及2个特殊成员(FcWRKY23和FcWRKY37),其中第Ⅱ类分为Ⅱa(5个)、Ⅱb(5个)、Ⅱc(8个)、Ⅱd(7个)、Ⅱe(7个)5个亚类;Motif 1和Motif 2存在于所有的WRKY转录因子中,是其保守序列;二代转录组数据筛选到16个WRKY基因在叶片和枝皮中具有显著差异表达,其中仅有FcWRKY11在枝皮中的表达量高于叶片。白蜡树FcWRKYs偏好使用以A/U结尾的密码子,并且偏好性较弱;确定了3个最优密码子,分别是CUU、AGG、和UAU;中性绘图分析和ENC-plot分析均表明自然选择是影响其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PR2偏倚分析结果表明突变压力亦影响其密码子偏好性。结论 鉴定了白蜡树WRKY基因,其中8个WRKY基因表达量与转录组学测序结果趋势一致,为研究白蜡树WRKY的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24  基于染色体水平栀子全基因组SSR特征分析
    王轶钥,蒋丽娟,李培旺,陈景震,陈韵竹,刘强,周宵,杨艳
    2025, 56(7):2495-25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23
    [摘要](54) [HTML](0) [PDF 1.78 M](82)
    摘要:
    目的 通过全基因组数据开发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全基因组SSR分子标记。方法 基于栀子全基因组序列,利用MISA软件搜索SSR位点,从染色体长度、SSR数量、不同重复类型、不同重复频次以及不同核苷酸类型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栀子基因组共鉴定到117 037个SSR,长度在12~817 bp,平均长度为24.68 bp。栀子基因组全长为534.90 Mb,最长的为Chr09,长达110.58 Mb;最短的为Chr10,仅有30.74 Mb;SSR出现频率为444.23 bp/个。完全型核苷酸共计102 001个,以二核苷酸数量最多,六核苷酸最少,其中长度大于15 bp的SSR共有64 283个,占比为67.61%;混合型核苷酸14 464个,占比12.36%。各染色体组上SSR位点的频数密度在157~280个Mb,且SSR位点数量和染色体组长度呈高度相关。SSR在栀子的11组染色体中以Chr09最多为31 012个,Chr10最少为5 360个。不同SSR类型重复频次范围在4~81,重复频次主要集中在4~20,占比高达96.30%。完全型核苷酸不同重复类型种类和不同重复基序类型分别有2 429、1 112种,其优势重复单元依次为T、AT、AAT、AAAT、AAAAG、AAAAAT,栀子SSR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偏好于A、T所构成的碱基。结论 丰富了栀子的SSR分子标记数据库,可为后续栀子的核心种质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奠定基础。
    25  基于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评价不同生长年限实生芍药特征
    李钰,叶霄,黄位年,曾静,杨晓,张超,尹存平,赵馨怡,邓洁琼
    2025, 56(7):2505-25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24
    [摘要](48) [HTML](0) [PDF 2.02 M](84)
    摘要:
    目的 建立不同生长年限实生芍药Paeonia lactiflora指纹图谱,同时测定6种差异标志物成分含量及15种农艺性状,筛选实生芍药与生长年限关联的关键化学成分和主要农艺性状特征属性,以了解不同生长年限实生芍药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 5组实生芍药材料,每组随机取样10株,共建立50株不同生长年限的实生芍药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6种差异标志物含量;同时测定15种农艺性状(株高、冠幅、分枝数、叶片数、叶面积、地上鲜质量、开花数、主根长、主根粗、主根数、须根长、须根数、地下鲜质量、主根鲜质量、须根鲜质量)。利用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筛选与生长年限关联的关键化学成分和主要农艺性状。结果 50株实生芍药共有27个共有峰,其中S0、S1、S2、S3、S4分别标定出10、10、13、16、19个特征峰;通过PCA和OPLS-DA分析,筛选出7个差异性化学成分标志物,其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依次为峰12(芍药苷)>峰10(芍药内酯苷)>峰24>峰3(没食子酸)>峰23>峰19(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峰22(VIP>1)。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芍药苷、氧化芍药苷、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含量随生长年限呈显著增加趋势;芍药内酯苷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苯甲酰芍药苷缓慢升高但差异不显著,趋于稳定;没食子酸含量在第1年显著增加,之后均趋于稳定;其中VIP值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VIP>1)。实生芍药的农艺性状分析表明,PCA和OPLS-DA筛选出3个差异标志性农艺性状,其VIP值依次为须根长>开花数>主根粗(VIP>1)。结论 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实生芍药根部药材的共有峰数量增多,相似度提高,化学组成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增强;农艺性状方面,地上部分体积增大,地下部分根系生长、分枝、扩展,芍药总生物量快速积累。芍药苷可作为区分不同生长年限实生芍药的关键差异性化学成分标志物;须根长、开花数、主根粗可作为区分不同生长年限实生芍药的重要农艺性状标志物。
    26  不同产地甘草U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6种成分定量分析
    吴新,吴涛,王冰清,王晨,廖香莲,肖玲超,殷涛,张帆,胡力飞
    2025, 56(7):2518-25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25
    [摘要](92) [HTML](0) [PDF 1.95 M](97)
    摘要:
    目的 建立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并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不同产地甘草的质量分析和评价。方法 采用UPLC法建立30批不同产地甘草的指纹图谱,使用OriginPro 2024及SIMCA14.1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并对甘草中6种成分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23个共有峰,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共有峰之间具有复杂的相关性,CA和PCA均表明,8个产地样本分布较为独立集中,部分甘肃样本与其它省份样本间有一定相似性,但样本整体被分为甘肃、内蒙古、新疆3大类,23个共有峰被分为5组;OPLS-DA则可实现对3省产地样本的有效区分,并筛选了10个差异性标志物;3省甘草样本中6个定量成分间的差异情况与OPLS-DA分析结果相近。结论 建立的甘草U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定量分析方法稳定、可靠,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可用于为甘草药材的产地质量评价和产地选择提供参考。
    27  基于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评价甘松挥发油质量及抑菌活性研究
    海来约布,蔡晓霞,文阳,马权,李奕松,夏清,李莹,李文兵,刘圆
    2025, 56(7):2527-25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26
    [摘要](77) [HTML](0) [PDF 1.34 M](83)
    摘要:
    目的 建立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筛选其差异标志物,并进行抑菌活性研究,为甘松挥发油质量评价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GC-MS鉴定甘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建立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差异标志物进行筛选;并用牛津杯法评价其抑菌活性。结果 甘松挥发油中鉴定出33个化学成分,建立了甘松挥发油指纹图谱,共标定15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936~0.994;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产地甘松挥发油分为4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相同,综合分析筛选白菖烯、百秋李醇、β-马里烯、马兜铃酮、马榄醇及马兜铃烯可作为甘松挥发油差异标志物;甘松挥发油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幽门螺旋杆菌、肺炎链球菌有明显抑菌效果,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4%、0.8%、3.1%、1.6%、6.25%。结论 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可快速、有效地筛选甘松挥发油差异标志物,且甘松挥发油具有较好抑菌活性,可为甘松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挥发油质量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
    28  组学技术在党参质量评价与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周德来,王春霞,李富云,刘旭霞,杨扶德,黄钰芳,李运,冯金梁
    2025, 56(7):2536-25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27
    [摘要](93) [HTML](0) [PDF 1.45 M](98)
    摘要:
    组学技术手段作为新兴的高通量分析手段,近年来在中药的质量评价、药理机制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党参Codonopsis Radix的现代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以高通量分析为典型特点的组学技术在大宗药材党参质量评价、药理机制研究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组学技术在党参研究中进一步拓展完善提供参考依据,促进组学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和药理作用机制研究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29  中药活性成分调控肿瘤微环境作用机制及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汪莲芳,王佳华,柯刚,李爱,郑琴
    2025, 56(7):2547-25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28
    [摘要](98) [HTML](0) [PDF 1.48 M](92)
    摘要: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指肿瘤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的特殊内在环境。TME中的细胞和非细胞成分对肿瘤的起始、生长、侵袭、转移、耐药起关键作用。因此,靶向调控TME是治疗肿瘤的创新疗法。中药活性成分可通过调控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免疫细胞及因子、代谢重编程,抑制血管生成、炎症因子分泌、缺氧诱导因子表达等调控TME。然而,大多中药成分存在溶解性、稳定性、渗透性不佳,体内易清除及靶向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将中药活性成分靶向递送至TME至关重要。通过综述主动靶向、被动靶向、TME响应性纳米递送策略在中药调控TME中的研究进展,为中药靶向调控TME的制剂研究,提升其临床应用效果和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30  中药通过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缓解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朱雨晴,韩彦琪,韩梁,李新,卢朋,张娴,许浚,张铁军,徐为人
    2025, 56(7):2559-25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29
    [摘要](85) [HTML](0) [PDF 1.52 M](87)
    摘要:
    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间质性肺疾病的末期表现,预后极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的激活作为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之一,在肺纤维化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中药单味药、活性成分及其复方制剂在改善纤维化症状和延缓疾病进程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其作用机制与直接或间接抑制EMT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对中药抑制EMT干预肺纤维化进行综述,为临床肺纤维化的治疗提供参考。
    31  化痰散结海洋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韦柳植,郭家庚,夏中尚,谢金玲,杜正彩,侯小涛,郝二伟,邓家刚
    2025, 56(7):2571-25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30
    [摘要](75) [HTML](0) [PDF 1.38 M](91)
    摘要:
    海洋中药在中医药领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其中化痰散结海洋中药具有丰富的储备资源及药理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结节、肺结节等疾病,研究价值广泛。海洋中药品种众多,录入《中华海洋本草》的化痰散结海洋中药共有52种,其中海藻类27种、动物类有25种。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多酚、多糖、氨基酸、多肽、碳酸钙、无机素等。现代研究表明化痰散结海洋中药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化痰散结海洋中药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该类海洋中药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32  白术-白芍药对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世新,王秋艳,李爽,隋方宇,张淼,胥风华,旺建伟
    2025, 56(7):2582-25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31
    [摘要](244) [HTML](0) [PDF 1.42 M](90)
    摘要:
    白术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为临床常用药对,二药配伍后相使而行,善于调和肝脾。以白术-白芍为核心或组成部分的方剂,其功效在不同的方剂配伍情境下存在差异。白术-白芍富含多种化学成分,因炮制方法、药物配比、检测条件等因素不同,其主要成分白术内酯、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等经配伍、炮制后含量也有所变化。白术-白芍治疗疾病机制聚焦于胃肠功能调节、抗炎、调节免疫及神经保护方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与整理,主要从复方配伍、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面对白术-白芍药对进行系统论述,为该药对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思路和科学依据。
    33  中药活性成分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研究进展
    蔡湘玉,梁晓晖,龚怡婷,蒋义鑫,林佳谊,栾鑫,张莉君,张卫东
    2025, 56(7):2593-26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32
    [摘要](98) [HTML](0) [PDF 1.41 M](99)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由脑动脉或颈动脉堵塞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急性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中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溶栓和取栓术是治疗IS的常用方法,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接受此类血管再通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在IS治疗中展现出良好效果,相关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通过综述IS的病理发展过程及中药活性成分改善IS的具体作用机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策略及中药活性成分的开发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
    34  中药多糖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研究进展
    李勇,赵安慧,边志影,方佳伟,阮燚,田文静,刘思静,国锦琳
    2025, 56(7):2604-26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33
    [摘要](100) [HTML](0) [PDF 1.78 M](100)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全球第3大致死原因,有效治疗COPD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医疗问题。中药多糖因其具有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在COPD治疗方面备受关注。通过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及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对近20年来中药多糖抗COPD的临床试验和临床前实验研究进行汇总、归纳和总结。中药多糖如黄芪多糖、香菇多糖及石斛多糖等能够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呼吸功能,增强免疫能力,降低炎症水平。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减轻氧化应激损伤、调节免疫炎症应答、抑制气道重塑及调节肠道菌群等方面。中药多糖在COPD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不仅拓宽了中药多糖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为促进中药多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COPD的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35  党参多糖的制备技术、结构特征、生物活性及其药动学研究进展
    王燕,徐红颖,高洁,问娟娟,张强,彭修娟
    2025, 56(7):2617-262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7.034
    [摘要](96) [HTML](0) [PDF 1.17 M](96)
    摘要:
    党参Codonopsis Radix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 pilosula、素花党参C. pilosula var. modesta与川党参C. tangshen的干燥根,属药食同源植物。党参作为典型的补益类中药,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在临床应用上广泛。党参多糖是党参中最重要的活性化合物之一,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抗炎、抗氧化、神经保护、肝保护、抗骨质疏松、抗肥胖、促进伤口愈合、肺保护、抗衰老以及其他等多种生物活性,已经成为党参药材开发应用研究的热点,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综述了近3年来国内外对党参多糖制备技术、结构特征、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以期为党参多糖在工业制药和功能性食品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