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56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5, 56(6):0-0.
    [摘要](59) [HTML](0) [PDF 1.08 M](71)
    摘要:
    2  目录
    2025, 56(6):0-0.
    [摘要](51) [HTML](0) [PDF 593.42 K](73)
    摘要:
    3  中药固体废弃物的能源化发展——“双碳”经济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
    龙旭,卢莹磊,王珂莹,刘靖丽,张严磊,郭惠,唐于平
    2025, 56(6):1877-188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01
    [摘要](108) [HTML](0) [PDF 1.30 M](77)
    摘要:
    打破深度依存化石能源的“高碳”发展模式,优化能源结构,开发独具行业特色的中药固体废弃物能源,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和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前提和保障。针对制药行业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的需求,结合中药固体废弃物排放和处理不当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棘手问题,明确能源结构转型对制药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通过探讨中药固体废弃物来源、资源成分和资源再利用技术的优缺点,阐明中药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在实现制药行业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从政策法规、技术、市场需求和成本效益等方面对中药固体废弃物能源化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为中药行业低碳能源化发展提供参考。
    4  粗糠柴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
    郑文琳,李文依,陈烨琪,郭亚萍,贺震旦,顾继洪,吴炎
    2025, 56(6):1888-18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02
    [摘要](119) [HTML](0) [PDF 1.32 M](90)
    摘要:
    目的 研究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凝胶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及圆二色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评价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 从粗糠柴果实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粗糠柴黄酮P(1)、粗糠柴黄酮Q(2)、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3)、(2S)-7-hydroxy-5-methoxy-8-prenylflavanone(4)、(2R,3S,4R)-2,3,4-trimethyl-3-[(3E,7E,11E)-3,8,12,16-tetramethyl-3,7,11,15-heptadecatetraen-1-yl]cyclohexanone(5)和豆甾-4-烯-3-酮(6)。化合物1对新型隐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为128 μg/mL。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4为首次从大戟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野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新型隐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  湖北金粟兰中的倍半萜类成分
    刘帅,苏栢麟,王晓霞,庄鹏宇,柳航
    2025, 56(6):1896-190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03
    [摘要](112) [HTML](0) [PDF 1.34 M](91)
    摘要:
    目的 研究湖北金粟兰Chloranthus henryi var. hupehensis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提取分离与纯化,运用MS、NMR、ECD等波谱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鼠巨噬细胞RAW 264.7体外炎症模型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从该植物根部分离得到1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β,5α,9α-trihydroxy-7-oxoguaia-8(11)-en-12,9-olid(1)、8S,9S-环氧化白术内酯II(2)、6β,10α-dihydroxy-1-oxoeremophila-7(11),8(9)-dien-12,8-olide(3)、长尾粗叶木内酯A(4)、6α-hydroxyeudesma-4(15),7(11),8(9)-triene-12,8-olide(5)、白术内酯III(6)、chlorantene C(7)、chlomultin B(8)、dihydrocurcolone(9)、commiphorene B(10)、5β(H)-10α-methyl-8-oxoeudesma-4(15),7(11)-dien-12,6-olide(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命名为湖北金粟兰内酯N,化合物23、911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611为首次从湖北金粟兰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对LPS诱导的鼠巨噬细胞RAW 264.7的一氧化氮(NO)产生有一定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29.0±11.3)μmol/L。
    6  土当归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及抗前列腺癌活性评价
    吴威,洪霖,戴思思,梁钰琦,蒲位凌,李开龙,张会永,冯淬灵
    2025, 56(6):1903-19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04
    [摘要](84) [HTML](0) [PDF 1.80 M](74)
    摘要:
    目的 研究土当归Angelica gigas的化学成分,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前列腺癌活性评价。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土当归醋酸乙酯萃取物进行系统分离纯化,综合运用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等多种波谱手段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测定化合物抗前列腺癌活性,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土当归中活性成分抗前列腺癌的靶点、功能及通路,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从土当归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33个化合物,依次鉴定为伞形花内酯(1)、茵芋苷(2)、东莨菪素(3)、7-去甲基软木花椒素(4)、6,7-二甲氧基香豆素(5)、devenyol(6)、佛手柑内酯(7)、异欧前胡素(8)、蛇床素(9)、欧前胡素(10)、花椒毒酚(11)、花椒毒素(12)、紫花前胡苷元(13)、异紫花前胡内酯(14)、紫花前胡苷(15)、异补骨脂素(16)、噢洛内酯(17)、(±)-vaginidiol(18)、二氢山芹醇当归酸酯(19)、花椒内酯(20)、紫花前胡醇(21)、紫花前胡素(22)、紫花前胡醇当归酯(23)、(+)-lomatin(24)、(+)-顺式凯林内酯(25)、儿茶素(26)、槲皮素(27)、杨梅素(28)、烟酸(29)、阿魏酸(30)、绿原酸(31)、5-羟甲基糠醛(32)、5,5¢-二丁氧基-2,2¢-双环呋喃(33)。化合物14681213192124表现出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作用,进一步对抑癌作用最显著的5个化合物(142123)进行抗前列腺癌活性评价,其中化合物2223抑制前列腺肿瘤作用最强。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获得的土当归中主要活性成分(化合物142123)抗前列腺癌核心靶点11个,包括蛋白激酶B(threonine kinase,AK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CND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等;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信号通路涉及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通路、EGFR信号通路等。经Western blotting验证土当归中活性成分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中关键蛋白AKT的表达发挥抗前列腺癌的作用。结论 化合物61617243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化合物182532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发现。化合物142123表现出较好的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作用,其中化合物2223的抑制作用最强,其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中关键蛋白AKT的表达从而发挥抗前列腺癌的作用。
    7  基于代谢组学和质谱成像技术研究高温处理前后西洋参中关键皂苷成分的变化
    李梦娇,毕成浩,张梦悦,李遇伯,邓志鹏,韩利文,仲浩
    2025, 56(6):1916-19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05
    [摘要](86) [HTML](0) [PDF 1.84 M](77)
    摘要:
    目的 通过中药代谢组学以及解析电离喷雾质谱成像技术(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DESI-MSI)系统分析高温处理前后西洋参的化学成分差异。方法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植物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对高温处理前后西洋参的化学成分进行非靶向解析。利用LC-QQQ-MS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技术对发现的关键皂苷进行准确定量。最后,采用DESI-MSI技术分析西洋参组织经过高温处理前后主要人参皂苷的空间分布迁移变化情况。结果 人参皂苷Rb1、Rd、Rg2、Rg3和西洋参皂苷R1共5种人参皂苷在高温处理前后出现显著变化,采用三重四级杆的定量方法证实了5种成分在高温处理后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进一步的DESI-MSI结果表明西洋参在高温处理后,其组织中人参皂苷Rd与Rb1由表层向形成层、髓质部和木质部明显迁移富集;西洋参皂苷R1则由韧皮部和形成层向外侧表皮层富集;人参皂苷Rg2和Rg3主要分布于木栓层及韧皮部。结论 高温处理前后西洋参皂苷成分差异明显,研究结果为西洋参高温处理过程对关键人参皂苷的影响提供了定性、定量及空间分布的证据,为西洋参科学加工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8  基于水分活度和水分子流动性的全蝎饮片吸湿特点分析
    吴钦伟,孟庆民,张尧,漆凤梅,韩童童,刘自强,谌瑞林,罗晓键
    2025, 56(6):1926-19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06
    [摘要](57) [HTML](0) [PDF 1.63 M](64)
    摘要:
    目的 从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和水分子流动性2个角度,考察中药饮片全蝎的水分吸附特性和热力学性质,为其干燥和储存提供指导。方法 通过静态称重法测定全蝎饮片在25、35、45 ℃下的吸附等温线,采用6种常用的水分吸附数学模型(GAB、Peleg、BET、Smith、Henderson和Halsey)拟合试验数据,确定最佳模型,研究其吸附热力学性质,并结合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对吸湿平衡状态下全蝎饮片中各状态的水分进行表征,阐明其吸湿特性。结果GAB模型为全蝎饮片吸附的最佳拟合模型,在25、35、45 ℃条件下其相对安全含水量分别为22.72%、22.35%和23.06%,绝对安全含水量分别为13.21%、12.27%和11.71%。全蝎饮片的净等量吸附热(net equivalent adsorption,qst)和微分熵(differential entropy,Sd)都随着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吉布斯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ΔG)为负,说明吸湿过程是自发的放热反应。样品在不同温度吸湿平衡时,T21T22T23T24均代表样品水分子中质子的峰,其中T21T22T23还包含了饮片中醛类、酯类等亲脂性成分中质子的信号。T21随着Aw的升高不断右移转化为T22T23T24,说明饮片中水分子流动性逐渐增大,存在结合水向自由水转化。当Aw<0.6时结合水(A21A22)增加趋势并不明显,但当Aw>0.6时结合水(A21A22)大幅度增加。结论 结合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性质和LF-NMR技术,建议以12%作为全蝎饮片的干燥终点含水量,研究结果可为其他中药饮片安全储藏含水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9  姜黄多糖为稳定剂制备口服姜黄素纳米乳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罗益蓉,王隽,朱宗萍,林丽婷,卿莹,陈元惠,李锐,施婷,马云桐,廖婉
    2025, 56(6):1935-194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07
    [摘要](96) [HTML](0) [PDF 1.61 M](74)
    摘要:
    目的 以姜黄多糖为稳定剂制备口服姜黄素纳米乳(curcumin nanoemulsion,Cur-NE),并对其进行表征及抗炎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Cur-NE;以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和ζ电位为考察指标,对比多种新型稳定剂对Cur-NE的稳定效果;并以油水体积比、乳化剂种类、油相种类、均质次数和均质压力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工艺。利用激光衍射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Cur-NE的粒径、分布、稳定性和形态进行表征。采用HPLC法检测Cur-NE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体外释放;并检测Cur-NE的离心、酸碱、贮存稳定性。构建细胞炎症模型评价Cur-NE的抗炎活性。结果 5种稳定剂中姜黄多糖的稳定效果最佳。优化后的处方工艺为姜黄多糖为稳定剂,大豆油为油相、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油水体积比为1∶19,均质压力为80.0 MPa(800 bar),均质次数为8次;制备的Cur-NE平均粒径为(193.28±3.79)nm,PDI为0.112±0.013,ζ电位为(−27.77±1.31)mV,包封率为(87.08±0.79)%,载药量为(0.111±0.007)mg/mL,且具有缓释效应。Cur-NE呈均一的圆球形,离心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均良好。Cur-NE可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且效果优于姜黄多糖。结论 以姜黄多糖为稳定剂制备的Cur-NE性质良好,且具有潜在的抗炎作用。
    10  茜草炒炭过程中颜色-成分变化相关性与其“炒炭存性”探索
    栾飞,邹俊波,张小飞,郭东艳,孙静,赵重博,史亚军
    2025, 56(6):1945-19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08
    [摘要](74) [HTML](0) [PDF 1.91 M](66)
    摘要:
    目的 考察不同炮制程度茜草炭Rubiae Radix et Rhizoma Carbonisata中化学成分、色度值和凉血止血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制备不同炮制程度的茜草炭样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炮制程度茜草炭样品中总蒽醌的含量,HPLC法测定羟基茜草素、大叶茜草素、大黄素、甲基异茜草素、大黄酚、1,8-二羟基蒽醌、异茜草素7个成分的含量,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L*(颜色亮度)、a*(红绿色度)、b*(黄蓝色度)颜色值;通过SPSS 26.0和SIMCA-P 14.1软件分别对总蒽醌和7种成分含量与颜色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脂多糖和干酵母发热小鼠模型评价不同炮制程度茜草炭样品的凉血止血作用。结果 在茜草炭炮制过程中,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颜色与有效成分含量有相关关系,除异茜草素的含量呈上升的趋势且与L*a*b*值有显著正相关(P<0.05)外,不同炮制程度茜草炭样品中总蒽醌和其余7个成分的含量与L*a*b*值总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回归关系,其中大黄素、甲基异茜草素、大黄酚、1,8-二羟基蒽醌、总蒽醌与L*a*b*值均具有显著性正相关(P<0.01),羟基茜草素、大叶茜草素与a*b*值成正相关(P<0.05、0.01)。随着炒制时间延长,止血作用先增加后降低,凉血作用逐渐降低并消失。结论 茜草炒炭过程中化学成分和颜色特征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为茜草炭饮片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并丰富茜草“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
    11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及化学计量学的温胆汤共煎与单煎混合汤剂对比研究
    薛潭,许曼文,范雪花,孙嘉宁,施钧瀚,王艳丽,姚静,刘瑞新
    2025, 56(6):1956-19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09
    [摘要](83) [HTML](0) [PDF 1.82 M](79)
    摘要:
    目的 基于温胆汤指纹图谱和指标成分定量测定,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其共煎传统汤剂(traditional decoction,TD)与单煎混合TD化学成分的差异,为温胆汤等方药科学制备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温胆汤10批共煎TD与10批单煎混合TD的指纹图谱,并评价其相似度;测定温胆汤中腺苷、辛弗林、甘草苷、柚皮苷、橙皮苷、6-姜酚和环磷酸腺苷7种指标成分的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多维标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MDS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指标成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以10批温胆汤共煎TD的指纹图谱生成共有模式图谱,对照共有模式图谱,共煎TD与单煎混合TD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分别为相似度1:0.897±0.043、0.845±0.069(n=10,P<0.01),相似度2:0.842±0.083、0.759±0.274(n=10,P>0.05);通过指纹图谱及指标成分定量测定发现,温胆汤共煎TD与单煎混合TD在化学成分种类上未见明显差异,含量上温胆汤共煎TD中腺苷、辛弗林、甘草苷、橙皮苷、6-姜酚的含量高于单煎混合TD(P<0.01),分别为单煎混合TD的2.037、1.926、2.505、4.265、1.964倍,柚皮苷、环磷酸腺苷含量与单煎混合TD无显著性差异(P>0.05);PCA、MDSA和OPLS-DA结果一致,可将温胆汤共煎TD与单煎混合TD分为2类。结论 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PCA、MDSA和OPLS-DA及多成分定量测定能客观、有效地显示温胆汤共煎TD与单煎混合TD中主要成分的差异,可为温胆汤质量控制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2  冰片修饰金丝桃苷脂质体的制备及经鼻给药药动学行为和脑靶向性考察
    陈晨,王彦阁,宋亚男,丁林,赵新永,决利利,崔锋
    2025, 56(6):1967-19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10
    [摘要](82) [HTML](0) [PDF 1.72 M](78)
    摘要:
    目的 制备冰片修饰的金丝桃苷脂质体(borneol modified hyperoside liposomes,BM-Hyp-Lips),并进行其脑靶向性考察。方法 单因素分别考察处方工艺对BM-Hyp-Lips包封率的影响,选择磷脂与药物用量比、磷脂与胆固醇用量比、药物与冰片用量比作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优化BM-Hyp-Lips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和ζ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BM-Hyp-Lips形貌,透析袋法考察BM-Hyp-Lips释药行为。以金丝桃苷原料药iv为参考,考察BM-Hyp-Lips经鼻给药的药动学行为与脑靶向性。结果BM-Hyp-Lips最佳处方为金丝桃苷用量30 mg,磷脂与药物用量比11.3∶1,磷脂与胆固醇用量比6.2∶1,药物与冰片用量比8.7∶1。BM-Hyp-Lips的平均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和ζ电位分别为(86.54±0.96)%、(5.89±0.13)%、(208.71±7.83)nm和(−20.94±1.26)mV。BM-Hyp-Lips外貌呈圆形或椭圆形囊泡状,BM-Hyp-Lips释药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方程为lnln[1/(1-Mt/M)]=0.598 2 lnt-1.158 8。与金丝桃苷原料药经鼻给药相比,BM-Hyp-Lips经鼻给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2.39倍,脑组织Cmax和AUC0t分别提高至3.91倍和5.87倍,脑靶向指数和鼻-脑直接转运率分别提高至313.26%和68.08%。结论BM-Hyp-Lips包封率较高,缓释作用明显,储存稳定性良好,经鼻给药后显著提高了金丝桃苷的生物利用度,并具有较强脑靶向性。
    13  调释型蛇床子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表征及体外释放研究
    王梦颜,高丹,杨岚,任娅博,刘喜纲,王汝兴,常金花,王迎寒
    2025, 56(6):1979-19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11
    [摘要](50) [HTML](0) [PDF 2.03 M](69)
    摘要:
    目的 分别采用4种载体制备蛇床子素固体分散体(osthole solid dispersions,Ost-SDs),旨在调控蛇床子素口服后释放部位和释放度。方法 分别以醋酸羟丙甲基纤维素琥珀酸酯(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 acetate succinate,HPMCAS,H、M、L型)和尤特奇L100(Eudragit L100,EL100)为载体,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Ost-SDs,以在0.1 mol/L盐酸水溶液和pH 6.8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累积溶出率为考察指标,筛选Ost-SDs药载比,确定最优处方;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ay powder diffraction analysis,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偏振光显微镜(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y,PLM)等方法表征其形貌和物理化学性质;通过进行水接触角、平衡溶解度和体外释放试验,评价Ost-SDs的体外水溶性。结果Ost-SDs的优选处方为以无水乙醇-二氯甲烷(1∶1)混合溶液为溶剂,蛇床子素质量浓度为0.6 mg/mL,药载比为1∶7;在4种载体制备的Ost-SDs中,蛇床子素的晶型均为无定型;Ost-SDs的FTIR图表明蛇床子素和载体之间能够形成分子间氢键;蛇床子素原料药和物理混合物(Ost-PMs)中的蛇床子素,在PLM下均能够观察到明显的双折射现象,而在Ost-SDs中,蛇床子素基本没有双折射现象;Ost-SDs的水接触角低于Ost-PMs,表明其水润湿性增强;Ost-SDs在pH 6.8 PBS中的溶解度是蛇床子素原料药的156%~193%;而且Ost-SDs在含有0.1%聚山梨酯80的盐酸水溶液中,蛇床子素在2 h的累积释放率低于Ost-PMs,而在pH 6.8 PBS中,其累积释放度高于Ost-PMs。结论 以HPMCAS(H、M、L型)和EL100为载体,采用溶剂蒸发法能够成功制备Ost-SDs,而且4种Ost-SDs均能够保证蛇床子素在模拟胃液中少量释放,同时提高蛇床子素在模拟小肠液中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率。
    14  基于NLRP3/Caspase-1/GSDMD通路探讨木犀草素对LPS/ATP诱导的细胞焦亡的保护机制
    刘双慧,张衍坤,赵毅,贺常亮
    2025, 56(6):1989-19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12
    [摘要](133) [HTML](0) [PDF 1.70 M](101)
    摘要:
    目的 基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asparate protease-1,Caspase-1)/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通路研究木犀草素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三磷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J774A.1焦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木犀草素与焦亡相关蛋白结合的可能性。将对数生长期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J774A.1细胞分为对照组、LPS+ATP组、木犀草素(8 μmol/L)组和木犀草素低、中、高(2、4、8 μmol/L)+LPS+ATP组。采用LPS+ATP诱导J774A.1细胞焦亡,采用木犀草素预防治疗12 h。通过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和细胞计数(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膜损伤,利用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18的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NLRP3、凋亡相关颗粒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Caspase-1、GSDMD的蛋白表达。同时,将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50 mg/kg)组、木犀草素(80 mg/kg)组和木犀草素低、中、高剂量(40、60、80 mg/kg)+LPS(50 mg/kg)组,进行木犀草素干预LPS诱导小鼠脾脏细胞焦亡的体内实验,检测血清中IL-1β、IL-18的水平和脾脏中NLRP3、ASC、Caspase-1、GSDMD的表达。结果 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木犀草素与细胞焦亡相关蛋白Caspase-1、NLRP3、ASC、GSDMD的结合良好,结合能均小于−5 kcal/mol。体外实验表明,经过木犀草素预处理(2~8 μmol/L)12 h能显著提高LPS+ATP诱导的J774A.1细胞活力(P<0.05),显著减少PI染色阳性率和LDH释放(P<0.05),显著降低IL-1β和IL-18水平(P<0.01),并显著下调NLRP3、Caspase-1 p10及GSDMD p30的蛋白表达(P<0.01)。体内实验表明,木犀草素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IL-1β和IL-18水平(P<0.01),并显著下调NLRP3、Caspase-1 p20及GSDMD p30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 木犀草素能够显著改善LPS+ATP诱导的J774A.1细胞焦亡模型的形态学损伤,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释放,并通过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抑制细胞焦亡的发生。
    15  基于肝脏代谢组学研究龟龄集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肝保护作用
    陈乐,倪玲凡,史静超,秦雪梅
    2025, 56(6):1999-20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13
    [摘要](73) [HTML](0) [PDF 1.45 M](70)
    摘要:
    目的 明确龟龄集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肝保护作用,并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揭示其潜在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龟龄集高、低剂量(150、75 mg/kg)组、银杏叶片(7.2 mg/kg)组及多奈哌齐(0.625 mg/kg)组。采用D-半乳糖合并半高脂饲料复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检测各组大鼠肝脏指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基于代谢组学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病理损伤,并伴有肝脏指数下降、肝功指标ALT和AST显著升高(P<0.05、0.01),ALP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龟龄集高剂量组和银杏叶片组大鼠AST、ALT显著降低(P<0.05、0.01),龟龄集低剂量组ALT显著降低(P<0.01),多奈哌齐则对3项肝功指标均无显著调节作用。肝脏代谢组学发现23个差异代谢物,龟龄集可显著回调所有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的代谢通路包括嘌呤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结论 龟龄集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肝脏有显著保护作用,且效果优于银杏叶片与多奈哌齐,其机制与调节氨基酸代谢和脂代谢密切相关。
    16  葫芦素B通过ENPP2影响铁死亡在结直肠癌耐药中的机制研究
    王凯,高宗跃,左振魁,杨娅娟,周琼阁
    2025, 56(6):2009-20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14
    [摘要](72) [HTML](0) [PDF 1.61 M](75)
    摘要:
    目的 探讨葫芦素B通过影响铁死亡途径提高结直肠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敏感性并研究其潜在机制。方法 构建结直肠癌耐药细胞株HCT116/5-FU,用低、高剂量(5、15μg/mL)的葫芦素B分别处理HCT116和HCT116/5-FU细胞不同时间(12、24、48、72 h),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探究外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2(ectonucleotide pyrophosphatase/phosphodiesterase 2,ENPP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免疫荧光检测葫芦素B对HCT116/5-FU细胞中ENPP2及铁死亡相关标志物Fe2+含量、脂质过氧化水平等表达的影响。在HCT116/5-FU细胞中过表达ENPP2,检测细胞活力及铁死亡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HCT-116/5-FU耐药细胞株,并发现葫芦素B对该细胞株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相关性,15 μg/mL葫芦素B作用48 h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ENPP2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葫芦素B处理可升高HCT-116/5-FU细胞内的Fe2+含量及脂质过氧化水平(P<0.05),并影响铁死亡标志分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 2,COX2)的表达(P<0.01)。ENPP2过表达可降低葫芦素B对Fe2+含量、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的上调作用(P<0.05、0.01)。结论 葫芦素B通过抑制ENPP2的表达影响铁死亡提高结直肠癌细胞耐药的敏感性。
    17  柚皮苷通过PI3K/Akt/mTOR通路调控宫颈癌细胞活力、侵袭和迁移
    李明霞,汪玲,刘秀玲,李金锋
    2025, 56(6):2017-20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15
    [摘要](91) [HTML](0) [PDF 1.53 M](68)
    摘要:
    目的 研究柚皮苷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活力、迁移、侵袭、凋亡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HeLa细胞,设置对照组和柚皮苷低、中、高剂量组,药物作用24 h后,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I3K、磷酸化PI3K(phosphorylated PI3K,p-PI3K)、Akt、磷酸化Akt(phosphorylated Akt,p-Akt)、mTOR、磷酸化mTOR(phosphorylated mTOR,p-mTOR)的表达,以及添加PI3K激活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后对柚皮苷作用的影响。构建荷瘤小鼠模型,检测柚皮苷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柚皮苷可显著抑制HeLa细胞的活力(P<0.05、0.001),促进细胞凋亡(P<0.05、0.001),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也显著降低(P<0.05、0.001),且具有剂量相关性;柚皮苷能够显著降低PI3K、Akt、mTOR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P<0.01、0.001),而PI3K激活剂IGF-1可显著逆转柚皮苷对PI3K、Akt、mTOR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P<0.001)。柚皮苷能够显著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P<0.05、0.01)。结论 柚皮苷以剂量相关的方式通过PI3K/Akt/mTOR调控宫颈癌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
    18  复方甘草酸苷调节肥胖大鼠睾丸组织凋亡和类固醇合成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
    刘畅,马文欣,虎娜,刘自钰,穆胜,刘永杰,马会明
    2025, 56(6):2025-20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16
    [摘要](62) [HTML](0) [PDF 1.68 M](75)
    摘要:
    目的 研究复方甘草酸苷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睾丸的凋亡和类固醇合成功能的影响。方法 高脂饲喂5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10周建立肥胖模型,造模结束后剔除不成功的10只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复方甘草酸苷低、中、高剂量(20、40、80 mg/kg)组,以相同周龄的雄性SD大鼠作为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饲养。给药4周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统计大鼠体质量和体长计算Lee’s指数及睾丸指数。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性激素睾酮(testosterone,T)和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观察和Johnsen评分评估大鼠睾丸组织形态;TUNEL法评估睾丸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IF)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检测睾丸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类固醇急性生成调节蛋白(synthesis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AR)及细胞色素P450家族11亚家族A成员1(cytochrome P450 family 11 subfamily A polypeptide 1,CYP11A1)的表达。结果 不同剂量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均可降低大鼠体质量和Lee’s指数,显著提高睾丸指数;提高血清性激素T水平,降低E2水平(P<0.01);降低血清生化指标TC、TG、FFA和L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P<0.01);保护睾丸组织形态;抑制睾丸组织凋亡,下调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P<0.01),上调类固醇合成相关蛋白StAR和CYP11A1的表达(P<0.01)。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可以改善肥胖相关睾丸损伤,调节血清激素和血脂水平,抑制睾丸凋亡的发生,提高睾丸类固醇合成相关蛋白的表达。
    19  大黄-枳实炭纳米类成分对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李梦含,张曦文,陈瑞,邹鹏,夏敏隆,程国良,孔慧,张越,屈会化,赵琰
    2025, 56(6):2034-20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17
    [摘要](75) [HTML](0) [PDF 1.85 M](62)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黄(Rhei Radix et Rhizoma,R)-枳实炭纳米类成分(Aurantii Fructus Immaturus Carbonisatum nano-components,AFIC-NCs)对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IC)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从枳实炭中提取分离出AFIC-NCs并利用纳米材料表征方法分析其形态结构、光学性质和官能团性质等。将4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100 mg/kg)组及R-AFIC-NCs高、中、低剂量(22.66、11.33、5.67 mg/kg)组,每组各8只。连续给药7 d,并于第5天igα-萘异硫氰酸酯(α-naphthalene isothiocyanate,ANIT)诱导IC小鼠模型。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的水平;观察小鼠肝脏和胆囊外观并计算肝脏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检测各组小鼠肝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中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和C/EBP同源蛋白(protein kinase RNA-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CHOP)的表达。结果 表征结果显示,AFIC-NCs呈类球形颗粒,晶格间距为0.18 nm,表面含有羟基、羰基等官能团。R-AFIC-NCs各剂量组均能显著下调肝内胆汁淤积症模型小鼠肝功能指标ALP、ALT、AST及胆汁淤积指标DBIL、IBIL、TBIL、TBA(P<0.05、0.01);改善肝组织损伤,减少肝细胞凋亡(P<0.05);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P<0.05、0.01),提高肝脏SOD和GSH活性(P<0.05、0.01),降低了MDA水平(P<0.05、0.01);此外,R-AFIC-NCs各剂量组还能降低GRP78和CHOP蛋白的表达(P<0.05、0.01)。结论R-AFIC-NCs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和CHOP的表达,减轻肝内胆汁淤积症引起的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改善其肝脏功能。
    20  清咳平喘颗粒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研究
    丁一诚,孙好,刘新光,曹旭阳,孔令京,薛园园,王海
    2025, 56(6):2046-20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18
    [摘要](59) [HTML](0) [PDF 1.14 M](63)
    摘要:
    目的 探索清咳平喘颗粒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宜兴中医院、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扬州市中医院、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许昌市人民医院6个中心收治的230例患儿,采用区组随机分为对照组112例,治疗组11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清咳平喘颗粒,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痊愈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体征症状积分、炎症指标、肺功能、肺炎吸收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8.31%)显著高于对照组(92.86%)(P<0.05),两组均可显著改善患儿症状、体征积分,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儿肺功能(P<0.05),其中治疗组的治疗作用均显著强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可显著缩短患儿临床痊愈时间,促进患儿发热、咳嗽、咯痰、气喘、肺部听诊等临床症状消失,提高患儿肺炎吸收评分,缩短住院天数(P<0.05)。结论 清咳平喘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促进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提高患儿肺功能水平,降低炎症反应,促进肺炎吸收,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疾病转归,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21  “聚于胃,关于肺”视角下探索麦门冬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与特发性肺纤维化共病机制
    吴宣諭,肖祥,陈梦秋,朱艳,陈嘉靖,王飞,杨晗
    2025, 56(6):2052-20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19
    [摘要](64) [HTML](0) [PDF 2.33 M](77)
    摘要:
    目的 在“聚于胃,关于肺”视角下探索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D)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共病“中虚气逆”病机的生物学内涵,并探索麦门冬汤干预共病的机制。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获取GERD和IPF基因表达谱以筛选共享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免疫细胞浸润与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鉴定共病核心生物通路以揭示GERD与IPF共病的生物学机制。综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外部数据集验证和功能富集分析探索麦门冬汤干预共病的核心靶点及机制。从Decode获取血浆顺式蛋白质数量性状位点数据,从IEU OpenGWAS获取GERD和IPF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利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验证麦门冬汤干预共病的核心靶点。结果 共得到1 303个共享DEGs;静息树突状细胞、M0期巨噬细胞、浆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GERD与IPF中表达趋势相同;共病核心生物通路包括凝固、上皮间质转化、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KRAS)通路下调和血管生成等。209个麦门冬汤有效成分作用于16个共病靶点,这些靶点主要富集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细胞周期、血小板活化等通路。分子对接、ROC曲线、外部数据集和MR明确了3个共病核心靶点:III型胶原蛋白的α1链[collagen alpha-1 (III) chain,COL3A1]、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和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7,LGALS7)。其中COL3A1与GERD和IPF发病呈负相关,LGALS7与GERD和IPF发病呈正相关,CTSK与IPF发病呈负相关、与GERD发病呈正相关。结论 促炎与抗炎免疫细胞失衡是GERD与IPF共病“中虚气逆”病机的生物学内涵,麦门冬汤可以通过调控免疫炎症等途径干预共病,丰富了“聚于胃,关于肺”理论的内涵,为共病机制及干预研究提供了参考。
    22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和分子对接分析中药组方治疗梅尼埃病的作用机制
    王胜男,孔智谦,周智慧,何念财,黄海燕
    2025, 56(6):2066-20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20
    [摘要](125) [HTML](0) [PDF 2.35 M](79)
    摘要:
    目的 基于“无痰不作眩”的理论,分析中药组方治疗梅尼埃病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根据筛选标准获取文献,对中药频次、性味、归经进行挖掘,并通过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核心方;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TCMSP)检索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和CTD数据库检索疾病靶点,使用Veeny 2.1.0在线平台获取药物与梅尼埃病的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搭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通过Cytoscape 3.7.0软件建立“药物-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疾病”可视化网络图,使用DAVID数据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并使用AutoDockVina1.1.2、PyMol 2.3.0和DiscoveryStudio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及可视化处理。根据分子对接的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共纳入处方130个,中药123味,性平、温,味甘、苦,归肝、脾经的药物最多,通过关联规则得到半夏→茯苓、半夏→白术等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核心方半夏、茯苓、白术、泽泻、陈皮。筛选出活性成分49个,疾病靶点8 342个,交集靶点61个,核心靶点有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肿瘤蛋白53(tumor protein 53,TP53)、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A)等,核心成分有黄芩素、β-谷甾醇、卡维丁等,主要作用于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发现主要成分与靶点对接活性良好,HIF1A与卡维丁的结合能最低。验证实验发现,黄芩素、卡维丁可以明显降低梅尼埃病大鼠耳蜗组织中ESR1TP53HIF1A基因的表达。结论 多维数据挖掘分析证实基于“无痰不作眩”理论治疗梅尼埃病的中药处方大多具有健脾燥湿、息风豁痰开窍的特性,其关键活性成分黄芩素、β-谷甾醇、卡维丁主要作用于ESR1、TP53和HIF1A等梅尼埃病靶点;其中黄芩素可下调cAMP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发挥治疗梅尼埃病的效果。
    23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当代外来药物中药化的现状
    文娟,邓家刚,罗纯,侯万超,侯小涛
    2025, 56(6):2079-20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21
    [摘要](79) [HTML](0) [PDF 1.73 M](61)
    摘要:
    目的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当代外来药物中药化研究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研究者及机构、中药药性以及专利等情况。方法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外来药物中药化相关文献及专利,并使用VOSviewer、CiteSpace、Python进行文本挖掘,对该领域文献年发文量、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中药化情况及其国内专利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30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总发文量在2014—2024年呈上升趋势;对31味外来中药进行专利检索,检索到相关专利4 465份。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建军和王林元团队在该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中药药性研究是当前热点,已有31味外来中药被明确赋予中药药性,其药理作用丰富且与中药多元功效相契合,其药性多为平、凉、寒,药味多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主要集中在肝、脾和肾经。这些外来中药原产地区广泛,药理作用多样,尤其在抗炎、抗氧化、降血糖、抗肿瘤等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结论 越来越多的外来药物被赋予中药药性,表明外来药物中药化发展趋势良好。该领域研究者学术影响力尚可,专利成果丰富。未来需在此基础上深化外来药物的基础研究与安全评估,拓展其在药食同源领域的应用。同时,应借助地缘优势,通过搭建国际科研平台,加强与东盟国家在传统药物方面的合作,以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保障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天冬块根膨大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李端阳,袁鑫怡,晏飞利,高继海,侯飞侠
    2025, 56(6):2092-21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22
    [摘要](60) [HTML](0) [PDF 3.12 M](77)
    摘要:
    目的 为探知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块根生长膨大的分子机制,对不同膨大期的天冬进行转录组测序,挖掘促使块根生长膨大的关键基因。方法 以不同膨大期的天冬为材料,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与注释后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gene,DEGs)筛选。结果 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9.20 Gb clean data,Q30均不小于94.23%,共得到99 930条Unigene,其中47 857条被注释。3种不同膨大状态的天冬中的DEGs有1 429个,GO富集结果表明,3种不同膨大期天冬的DEGs主要富集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结合力与催化活性等功能,同源蛋白簇(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COG)富集结果表明,3种不同膨大期的天冬中DEGs主要富集于信号转导机制、碳水化合物转运代谢以及细胞壁/膜/被膜的生物合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显示,与根膨大相关的通路[植物激素信号传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淀粉与蔗糖代谢以及苯丙烷生物合成]为DEGs代表性富集通路。结合差异基因的注释信息以及表达量情况分析表明,多种酶类(SAUR、XTH、LRR-RLPK、SPP、EG、BGLU、TPP、AMY、BAMY、PAL、PER)参与天冬块根膨大,其中XTH可能是影响天冬块根的膨大发育过程的最主要的酶类。结论 通过对不同膨大状态天冬的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揭示了天冬块根生长膨大的关键酶基因,可为天冬根系生长膨大的生物学机制提供参考。
    25  甲基磺酸乙酯对蒲公英胚性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冯薇,孟然,李赵嘉,吴哲,鲁雪林,陈悦,王秀萍
    2025, 56(6):2111-21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23
    [摘要](50) [HTML](0) [PDF 1.87 M](57)
    摘要:
    目的 对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诱变下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胚性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探究EMS诱变对蒲公英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对照(CK)、0.15% EMS处理8 h后的蒲公英胚性细胞进行测序并建立cDNA数据库,经拼接后得到Unigene,并进一步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获得Unigene 45 551条,分别有32 954、12 923、21 752、28 115、9 764条被非冗余数据库(non-redundant protein sequence database,NR)、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Swiss-Prot、eggNO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等数据库注释,GO富集分析发现,蒲公英胚性细胞的DEGs在GO功能注释中主要集中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结合蛋白、氧化还原、催化活性等功能。KEGG途径富集结果表明,EMS诱变下DEGs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光合作用、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及光合作用-天线蛋白、胡萝卜素合成、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以及淀粉和糖代谢途径。EMS诱变能引起蒲公英胚性细胞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上调,响应胁迫。结论 通过转录组测序,初步表明EMS诱变下蒲公英胚性细胞差异基因的表达,并调控蒲公英胚性细胞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相关酶基因,以期为从分子基因方面培育优质蒲公英提供参考和依据。
    26  基于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多指标定量分析预测树参中的差异活性成分
    范欣荣,张乐怡,罗莎,袁宙新,李帆,薛畅,王慧玉,姜程曦
    2025, 56(6):2122-213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24
    [摘要](55) [HTML](0) [PDF 2.19 M](68)
    摘要: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预测树参Dendropanax dentiger的差异活性成分,并建立其定量分析方法,为树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树参的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筛选不同产地树参的主要差异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确定树参特征成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核心靶点和关键通路,绘制“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以预测树参抗RA的差异活性成分。以28批树参药材为研究对象,对其差异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确定出树参的差异活性成分。结果 建立了28批树参药材的指纹图谱,标定了13个共有峰,并指认出5个共有峰,分别为原儿茶酸、紫丁香苷、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通过化学计量学分析,初步筛选出紫丁香苷、绿原酸、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为主要差异性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紫丁香苷、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可能通过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半胱天冬酶-3(Caspase-3,CASP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E-选择素(E-selectin,SELE)、P-选择素(P-selectin,SELP)、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 (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1,PTGS1)8个核心靶点,影响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治疗RA的作用。最终确定紫丁香苷、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可作为树参治疗RA的差异活性成分。结论 建立的质量评价方法准确可靠,结合网络药理学筛选出的差异活性成分可为树参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并为其治疗RA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27  甘肃引种栽培不同品种金银花的质量评价与代谢组学分析
    张素珍,张亚萍,魏玉杰,陈耀,宋国士,翟玉生,张芳,杨志刚
    2025, 56(6):2135-21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25
    [摘要](74) [HTML](0) [PDF 2.07 M](67)
    摘要:
    目的 对甘肃引种栽培的不同品种金银花Lonicerae Japonicae Flos进行品质分析,为金银花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ITS2条形码序列分析11个不同品种金银花的种间差异;采用HPLC建立金银花特征图谱,并对13个样品的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通过ITS2序列对比分析发现,金花3号、豫金2号、豫花1号和华金6号不同品种间核苷酸序列位点碱基发生较大突变,其中华金6号有24处碱基差异。根据HPLC特征图谱,指认了特征成分绿原酸、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不同品种金银花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和木犀草苷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北花1号、华金6号、封花1号、金花3号与豫金1号金银花的酚酸类成分及木犀草苷含量均显著高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规定。不同品种金银花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出21个差异代谢物,包括异绿原酸、山柰酚-O-芸香糖苷等。结论 北花1号、华金6号、封花1号、金花3号与豫金1号金银花作为重点品种,可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推广示范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品种金银花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异同,为金银花品种鉴定、质量控制和生产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8  基于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及熵权TOPSIS-GRA融合模型法评价不同产地大青叶的质量
    刘仟禧,刘梦云,曹素芹,李红伟,郭志俊,李凯
    2025, 56(6):2148-21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26
    [摘要](62) [HTML](0) [PDF 1.71 M](73)
    摘要: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批次大青叶Isatidis Folium的HPLC指纹图谱及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大青叶质量。方法 建立大青叶HPLC指纹图谱,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30723版本)、IBM SPSS Statistics 27.0、SIMCA14.1软件,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对不同产地大青叶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for projection,VIP)值,对差异性成分异牡荆素、靛玉红进行定量分析,基于含量测定结果建立熵权逼近理想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灰色关联度(grey relation analysis,GRA)融合模型进一步分析评价。结果 建立的大青叶HPLC指纹图谱中,识别共有峰19个,指认峰6个,分别为峰4(丁香酸)、峰9(阿魏酸)、峰12(异牡荆素)、峰16(色胺酮)、峰18(靛蓝)、峰19(靛玉红)。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871~0.989;HCA将15批大青叶分为2类;PCA共提取4个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1.745%;OPLS-DA筛选出异牡荆素、靛玉红等6个差异性成分。大青叶中异牡荆素、靛玉红的质量分数在0.781~4.385 mg/g、0.134~0.921 mg/g,熵权TOPSIS-GRA融合模型结果显示15批不同产地大青叶样品含量存在差异,编号为S1、S2、S3的样品质量较优。结论 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结果可为大青叶的质量控制和整体性评价提供参考。
    29  质谱技术在药食同源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钟恒艳,欧阳永中,陈春,罗穆祥,韩新毅,兰小勇,陈向东,孙冬梅,肖凤琴
    2025, 56(6):2158-217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27
    [摘要](70) [HTML](0) [PDF 1.80 M](71)
    摘要: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药食同源中药材因其独特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而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影响了药食同源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质谱技术作为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和定量分析复杂样品中的农药残留,因此在药食同源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通过简述质谱技术的组成及其发展历程,重点综述了常用质谱技术在药食同源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展望了小型化、绿色化、智能化、高灵敏的发展趋势,为药食同源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30  基于肠道菌群的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军霞,马娇娇,李艳杰,董世奇,杨彬,樊慧蓉
    2025, 56(6):2171-21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28
    [摘要](85) [HTML](0) [PDF 1.76 M](74)
    摘要:
    高脂血症是常见代谢性疾病。现有研究显示,中药的调脂作用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可提高拟杆菌属、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丰度,这些益生菌又能促进药物成分的释放与吸收,从而达到调脂作用。肠道菌群逐渐成为中药调脂作用机制研究新热点。然而,当前调脂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单一通路或靶点,未充分展现中药“多靶点、多通路”优势,因此调脂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探究。鉴于此,通过从肠道菌群切入,系统总结中药-肠道菌群-宿主的多途径协同作用机制,旨在阐释基于肠道菌群的中药调脂机制,为中药在高脂血症治疗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31  中药多糖抗糖尿病作用机制及其发展前景
    王天一,高陈佳,董晓范,李凌军
    2025, 56(6):2184-21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29
    [摘要](118) [HTML](0) [PDF 1.65 M](86)
    摘要:
    中药多糖是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其结构丰富、安全性高。近年来关于中药多糖的生物活性报道较多,展现了其广阔的开发前景。糖尿病是一类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据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2%。通过对中药多糖治疗糖尿病的构效关系、作用机制及其发展前景进行综述,为中药多糖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2  中药活性成分调控肠道菌群代谢物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梁玉琴,陈平平,卢芳,于栋华,刘树民
    2025, 56(6):2197-22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30
    [摘要](90) [HTML](0) [PDF 1.57 M](72)
    摘要:
    肠道菌群代谢物的失调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患者中广泛存在,且与AS的发展密切相关。中药活性成分在治疗AS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可通过重塑肠道微环境和调节肠道菌群代谢物来发挥抗AS活性。以肠道菌群代谢物为靶点,探索中医药治疗手段与AS之间的科学相关性,有望成为一种前景广阔的AS治疗新途径。通过系统阐明肠道菌群代谢物与AS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中药活性成分调控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改善AS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为中医防治AS提供新视角和药物开发新策略。
    33  北沙参品质形成影响因素及产业发展分析
    冉志芳,郭凤丹,张翠翠,尹鑫,林慧彬,管仁伟
    2025, 56(6):2207-22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31
    [摘要](48) [HTML](0) [PDF 1.34 M](65)
    摘要:
    北沙参Glehniae Radix是我国常用传统中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北沙参的商品来源主要以人工种植为主,其品质优劣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从影响北沙参品质形成的种质、生态环境因子和采收加工等方面对其相关研究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北沙参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基于此提出思考与解决方向,以期为指导北沙参生态种植、提高北沙参药材品质及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34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肝损伤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郁静雯,杜雨桥,季旭明,陶方方,黄宏,柴毅
    2025, 56(6):2214-222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32
    [摘要](76) [HTML](0) [PDF 1.48 M](77)
    摘要: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慢性病,近年来肝损伤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备受关注。持续性高血糖可导致肝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肝脏受损无法有效调控血糖和脂质代谢会进一步加剧全身代谢紊乱。此外,肝细胞功能障碍影响胰岛素降解导致胰岛素抵抗进一步恶化,加速T2DM的进展。中医药凭借其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机制,不仅能改善肝损伤,还可调节糖脂代谢紊乱、调控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等,在防治T2DM肝损伤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使其成为防治糖尿病性肝损伤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中医药在改善T2DM肝损伤中的机制进行综述,为提升中医药在T2DM并发肝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诊疗策略。
    35  中药衍生碳点的制备、表征方法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涛,施冲煜,王青平,刘俊超,刘建群
    2025, 56(6):2224-22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33
    [摘要](131) [HTML](0) [PDF 1.19 M](81)
    摘要:
    碳点(carbon dots,CDs)是一种粒径小于10 nm的新型荧光纳米粒子,中药衍生碳点(carbon dots deriv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CDs)是以中药为前驱体制备而成的CDs。与传统CDs相比,TCM-CDs以天然中药为前驱体,资源丰富,符合绿色化学原则;中药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赋予了TCM-CDs独特的药理活性和生物相容性,有助于药物递送和靶向治疗,进而可能发挥更大的药用价值。TCM-CDs的制备过程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应用,进一步拓展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潜在价值。由此,近年来TCM-CDs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通过详细介绍TCM-CDs的来源、制备方法及每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系统总结TCM-CDs的结构特征、性质与表征方法,全面综述TCM-CDs在药理活性及其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TCM-CDs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TCM-CDs在传统中医药领域的研究应用。
    36  毛蕊异黄酮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余润宇,赵文昌,杨芷胭,周芸湄,江小英,余俊贤,陈雨欣,冯诗婷,刘凤琳,李子杰,宋丽军
    2025, 56(6):2238-22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06.034
    [摘要](105) [HTML](0) [PDF 1.19 M](78)
    摘要:
    毛蕊异黄酮是主要来源于黄芪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并在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等方面显示了较好的作用。炎症是免疫系统在对抗各种外部感染时发生的异常过度反应,可导致多个器官的结构功能损伤,近年来,毛蕊异黄酮在抗炎方面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显示出其在炎症相关疾病治疗中的潜力。通过总结毛蕊异黄酮在肠道、肾脏、脑和神经、心脏、肺和肝脏等各器官炎性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毛蕊异黄酮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文献参考依据和科学支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