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56卷第1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5, 56(18):0-0.
    [摘要](18) [HTML](0) [PDF 534.28 K](30)
    摘要:
    2  目录
    2025, 56(18):0-0.
    [摘要](14) [HTML](0) [PDF 649.93 K](29)
    摘要:
    3  “内生桥”驱动的高载药量中药粉末直压成型机制研究进展
    李哲,孙彩云,萧子健,薛晓,钟志坚,关志宇,吴文婷,李琼,管咏梅,金正吉,明良山,朱卫丰
    2025, 56(18):6493-65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01
    [摘要](15) [HTML](0) [PDF 1.58 M](31)
    摘要:
    粉末直压工艺是制备高载药量中药片剂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但中药粉体流动性与压缩性通常较差,无法实现粉末直压。长期以来中药片剂成型主要照搬化学药固体制剂成型“外延桥”模式,加入大量辅料以实现中药片剂成型,导致中药片剂载药量低,从而对患者的顺应性和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包衣液、外加机械力或氢键等诱导或激发下,中药粒子与少量辅料粒子发生塑性形变,通过有序包合或吸附、液化连接、互相嵌合等变化,产生“内生桥”,促进制剂成型。从“内生桥”角度出发,分别对“液-固内生桥”“液体内生桥”和“固体内生桥”进行概述,以期对高载药量中药粉末直压技术与工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与理论基础。
    4  紫花香薷中2个新的单萜二聚体类化合物
    赵婷,张妮,刘翰飞,李金玉,孙超
    2025, 56(18):6506-65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02
    [摘要](15) [HTML](0) [PDF 1.32 M](30)
    摘要:
    目的 研究黔产紫花香薷Elsholtzia argyi的化学成分。方法 将紫花香薷95%乙醇提取物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MERCK RP-C18柱色谱以及HPLC等多种方法进行提取分离化学成分,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方法,对分离到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紫花香薷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2'S)-2',4-二异丙基-5',6-二甲基-1',2',3',4'-四氢-[1,1'-联苯]-3-醇(1)、(1'R,3'S,4'S)-3'-异丙基-1'-(2-异丙基-5-甲基苯氧基)-6'-甲基环己-5'-烯-4'-醇(2)、norlibocedroquinone(3)、4,4'-二羟基-5,5'-二异丙基-2,2'-二甲基-1,1'-联苯(4)、百里香酚(5)、5-甲基-2-异丙基苯基- β-D-吡喃葡萄糖苷(6)、7-甲氧基-2,5-二羟基黄酮(7)、杨芽黄素(8)、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9)、乔松素(10)、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11)、7,4'-二甲基柚皮素(12)、小麦黄素(13)、白杨素(14)、14-去氧-11,12-去氢穿心莲内酯(15)、穿心莲内酯(16)、(+)-松脂酚(17)、(+)-丁香脂素(18)、紫苏素(19)、edensaoside A(20)。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紫花香薷单萜二聚体A(elsarchinterpene A)和紫花香薷单萜二聚体B(elsarchinterpene B),且化合物3为新天然产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黔产紫花香薷中分离得到,进一步丰富了香薷属植物的化学成分数据库。
    5  缬草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 FH-2中1个新的丁烯内酯类化合物
    王鑫,禹梦欣,吴怡轩,赵丽媛,张可桢,李玉泽,张东东,王薇,宋小妹,樊浩
    2025, 56(18):6515-65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03
    [摘要](11) [HTML](0) [PDF 1.06 M](25)
    摘要:
    目的 研究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 FH-2大米高盐培养基中抗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硅胶和O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其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NMR)、红外(IR)、质谱(MS)等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解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所有化合物对木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抗真菌活性。结果Aspergillus sp. FH-2菌株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methoxy-4¢-hydroxyphenyl-5-[4¢¢-hydroxy-3¢¢-(9¢¢-hydroxy-3¢¢-methylbutyl)benzyl]-2-oxo-2,5-dihydrofuran-5-carboxylate(1)、桔青霉三酚A(2)、大黄素(3)、7-hydroxy-3-(2-hydroxypropyl)-5-methyl-isochromen-1-one(4)、2,5-dimethyl-7-hydroxychromone(5)、2,4-dihydroxy-3-methylacetophenone(6)、2,4-dihydroxy-5-methylacetophenone(7)和4-acetyl-resorcinol(8)。其中,化合物1247对木瓜炭疽病菌抑制作用的半数有效浓度(half-maxim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值分别为85.14、66.18、81.45、74.68 mg/m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3-甲氧基-曲霉丁烯内酯B(3-methoxy-aspernolide B)。抗真菌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247对木瓜炭疽病菌表现出中等抑制效果。
    6  猫须草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熊秀比,李光盈,袁捷,吴杰伟
    2025, 56(18):6521-65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04
    [摘要](15) [HTML](0) [PDF 1.03 M](27)
    摘要:
    目的 对猫须草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测定其抗菌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核磁数据和文献比对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梯度稀释法,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抗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以及大肠杆菌的活性评价。结果 从猫须草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oxo-9(3,4-methylenedioxyphenyl)-2E,4E,8E-nonatrienyl]-pyrrolidine(1)、piperchabamide B(2)、piperolein B(3)、dehydropipernonaline(4)、胡椒碱(5)、guineensine(6)、piperflaviflorine A(7)、胡椒酸甲酯(8)、胡椒酸乙酯(9)、methyl(2E,4E)-7-(1,3-benzodioxol-5-yl)-2,4-heptadienoate(10)、(1S,2S)-1,2,3-trihydroxy-1-(3,4-methylenedioxyphenyl)propane(11)、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12)、咖啡酸乙烯酯(13)、邻苯二甲酸正丁异丁酯(14)、eupomatenoid-7(15)、licarin A(16)、(7R,8R)-7,8-dihydro-7-(3,4-dihydroxyphenyl)-3′-methoxy-8-methyl-1′-(E-propenyl) benzofuran(17)、denudatin A(18)、futokadsurin C(19)、3-(3,4-dihydroxyphenyl)-acrylic acid-1-(3,4-dihydroxyphenyl)-2-methoxycarbonylethyl ester(20)、sibiriaester A(21)、2-(3',4'-dihydroxyphenyl)-1,3-benzodioxole-5-aldehyde(22)、glechomol A(23)、4-hydroxy-2,3-dimethyl-2-nonen-4-olide(24)、(+)-芝麻素(25)、细辛脂素(26)。与阳性药万古霉素相比,化合物1518对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以及大肠杆菌都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能够有效抑制4种菌株的生长和繁殖。结论 化合物1461216192124均为首次从唇形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3152022232526为首次从猫须草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8在抗菌方面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活性,可为后续研究和开发相关新药提供物质基础和科学依据。
    7  基于UHPLC Q-Exactive Orbitrap MS结合特征分子网络技术的大承气汤化学成分快速分析
    王艳敏,江垭霓,徐艳蕊,张振鸿,肖瑶,王晶娟
    2025, 56(18):6531-65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05
    [摘要](15) [HTML](0) [PDF 2.49 M](31)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 Q-Exactive Orbitrap MS)结合特征分子网络(feature-based molecular networking,FBMN)技术,对大承气汤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Ò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质谱数据,并上传至全球天然产物社会分子网络(global natural products social molecular networking,GNPS)平台创建FBMN。根据对照品裂解规律、分子簇中节点之间的相关性以及GNPS数据库匹配结果,结合化合物的保留时间、高分辨质谱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及MS/MS碎片信息,快速鉴定大承气汤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大承气汤水煎液中共鉴定出304个化学成分,包括17个柠檬苦素类、19个苯乙醇苷类、39个蒽醌类、46个黄酮类、21个木脂素类、71个生物碱类、14个有机酸类、21个酰基糖苷类和56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9个成分为潜在的新化合物。结论 采用FBMN可以实现大承气汤水煎液中化学成分的快速、准确鉴定,并助力未知成分或者结构新颖化合物的发现,为大承气汤水煎液的药效物质筛选和质量控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药复方制剂中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提供参考。
    8  多指标-响应面法优化麸炒山药炮制工艺
    郝佳琪,李新悦,曹广尚,张紫茹,崔伟亮,李慧芬
    2025, 56(18):6558-65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06
    [摘要](14) [HTML](0) [PDF 1.91 M](26)
    摘要:
    目的 采用多指标-响应面法优化麸炒山药bran-fried DioscoreaeRhizoma的炮制工艺。方法 以麦麸用量、炮制温度和炮制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饮片外观色度值、山药多糖、薯蓣皂苷、腺苷、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和糠醛作为考察指标,运用层次分析-赋值(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优化麸炒山药的炮制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 优化后麸炒山药的最佳炮制工艺为每100 g饮片麦麸用量为15 g,在350 ℃下炒制1.5 min。结论 确定的麸炒山药工艺切实可行;研究结果不仅为麸炒山药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和工艺优化策略也可为其他中药炮制工艺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
    9  松果菊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及在体肠吸收特性研究
    郭娅丽,文丽梅,代武,胡君萍,杨建华
    2025, 56(18):6569-65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07
    [摘要](8) [HTML](0) [PDF 1.87 M](26)
    摘要:
    目的 研究松果菊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echinacoside self-microemulsion drug delivery system,Ech-SMEDDS),进行处方优化、质量表征及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考察。方法 以平衡溶解度、相容性和伪三元相图为评价指标对不同辅料(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的种类进行筛选;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CCD-RSM),以乳化时间和平均粒径为评价指标对辅料用量比例进行优化;对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和ζ电位进行检测;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HPLC法分别对其超微结构、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粒径与PDI为评价指标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考察不同肠段处Ech-SMEDDS中松果菊苷的吸收水平,计算速率常数(Ka)及表观吸收系数(Papp),评价其肠吸收特性。结果 确定Ech-SMEDDS的最优配方及其质量占比为甘油三月桂酸酯(glycerol trilaurate,GTL,15.47%)、聚山梨酯80(35.35%)、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23.57%)和聚乙二醇200(25.61%)。基于油相和乳化剂的相容性考察,以微乳等级和粒径为评判指标,确定质量比为2∶3的聚山梨酯80与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作为复合乳化剂,进行Ech-SMEDDS制备。Ech-SMEDDS的外观为淡黄色,澄清透明,其分散液呈澄清透明溶液,经苏丹红-亚甲基蓝染料鉴定为O/W型乳液;平均粒径为(24.99±0.49)nm,PDI为0.19±0.01;ζ电位为(−5.36±0.08)mV;Ech-SMEDDS的超微结构呈现类球状结构,且形态均匀;载药量为(26.28±0.49)mg/g,包封率为(97.63±0.17)%,稳定性检测结果良好;在体单向肠灌流试验结果计算得到的KaPapp在各肠段均大于松果菊苷水溶液,即松果菊苷的肠吸收均有所提高,其中在回肠中的吸收最佳,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Ka分别为松果菊苷的1.48、2.24、2.16、1.86倍,Papp分别为松果菊苷的5.05、3.11、1.85、3.48倍。结论 制得Ech-SMEDDS具有载药量大、稳定性高和肠吸收良好的特性,为松果菊苷的药物开发及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为新疆特色药用资源的产业化升级提供了创新思路。
    10  直肠用靛蓝-靛玉红纳米泡沫气雾剂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王成,盛华,杨明,张定堃,贺亚男,盛艳梅,韩丽,谢兴亮
    2025, 56(18):6580-659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08
    [摘要](11) [HTML](0) [PDF 2.27 M](38)
    摘要:
    目的 制备一种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直肠用靛蓝-靛玉红纳米泡沫气雾剂(indigo-indirubin nano-foam aerosol,Ind/INB-NFA),并对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 通过球磨技术制备靛蓝-靛玉红纳米混悬液(indigo-indirubin nanosuspensions,Ind/INB-NS),对其粒径、多分散度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ζ电位、稳定性、微观形貌、红外吸收、体外释放度等进行考察。以Ind/INB-NS为中间体,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CCD-RSM)优化制备Ind/INB-NFA,并考察泡沫理化性能、黏膜渗透性;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UC大鼠模型,以体质量、DAI评分、结直肠长度、肠质量系数、组织病理评分等指标考察该泡沫剂的药效。结果 Ind/INB-NS粒径为(117.5±0.8)nm,PDI为0.249±0.013,ζ电位为(−32.3±1.0)mV;60 d内稳定性良好;纳米化过程中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S)无明显变化;同原料药相比,纳米混悬液中靛蓝、靛玉红体外12 h的累积释放度分别提高了30.46%和21.39%。该泡沫剂泡沫基础液的最优处方为Ind/INB-NS 28.25%、月桂酰肌氨酸钠2.26%、Brij® S10 1.00%、十六醇1.50%、十六十八醇1.26%、丙二醇与水用量比4.72∶5.28;制剂中抛射剂HFA-134a 20%。喷出物呈淡蓝色细密泡沫,发泡倍率达14.38±1.10,4 h内能稳定维持泡沫形态且仅流动(0.23±0.03)cm。同原料药相比,该泡沫剂中靛蓝、靛玉红24 h的黏膜透过率分别提高了60.05%和14.53%。所得泡沫剂能改善DSS诱导的UC模型大鼠腹泻、便血症状;降低DAI评分(P<0.01)及肠质量系数(P<0.01);增加结直肠长度(P<0.05);减少炎症细胞浸润,降低结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P<0.01)。结论 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靛蓝-靛玉红纳米泡沫气雾剂,有利于充分发挥靛蓝、靛玉红治疗UC的疗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1  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法结合电子眼技术的炒柴胡炮制工艺优化及成分与色度相关性分析
    富尧,马丽娜,郑长辉,何婷,顾媛媛,赵薇,汪红斌,牛源菲,曹俊岭
    2025, 56(18):6591-66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09
    [摘要](8) [HTML](0) [PDF 1.79 M](27)
    摘要:
    目的 明确炒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炮制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探究炒柴胡外观颜色与品质的内在关系,为炒柴胡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为考察因素,外观性状、柴胡皂苷a(saikosaponin a,SSa)、柴胡皂苷b1(saikosaponin b1,SSb1)、柴胡皂苷b2(saikosaponin b2,SSb2)、柴胡皂苷c(saikosaponin c,SSc)、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 d,SSd)、醇溶性浸出物为评价指标,通过AHP-CRITIC综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并计算综合评分(OD值);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应用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CCD-RSM)优选炒柴胡的最佳炮制工艺,联合IRIS电子眼定量测定柴胡炒制前后颜色变化,运用SPSS AU软件进行颜色与指标成分相关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结果 AHP-CRITIC法确定外观性状、SSa、SSb1、SSb2、SSc、SSd、醇溶性浸出物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543 6、0.102 4、0.090 8、0.096 9、0.036 2、0.099 0、0.031 0,优选的炒柴胡饮片炮制工艺为炒制温度160 ℃、炒制时间10 min,综合得分(OD值)为81.55,5次验证结果与预测值之间的RSD为0.91%,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优化的炒柴胡饮片炮制工艺稳定性较好,炒制之后柴胡表面呈现深黄色,微具焦斑,具有炒香气。由相关性分析可知,L*b*与SSa、SSc、SSd含量呈正相关(P<0.05);L*与SSb1、SSb2含量呈负相关(P<0.05);而a*则与SSb1、SSb2含量呈正相关(P<0.05)。提示色度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SSa、SSb1、SSb2、SSc、SSd含量。结论 优选出的炒柴胡炮制工艺稳定、合理、可行,可为炒柴胡饮片的质量标准建立及未来工业化、数字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2  槐米炒炭过程中颜色、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分析
    付毛毛,任润馨,武旭,党明,李康杰,张桥,王昌利,杜升旗,孙静,赵重博
    2025, 56(18):6602-66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10
    [摘要](6) [HTML](0) [PDF 1.87 M](26)
    摘要:
    目的 研究槐米Sophorae Japonicae炒炭过程中化学成分、颜色与止血凝血作用的相关性,以期为槐米炒炭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制备不同炮制程度的槐米炭样品,采用HPLC法测定其中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水仙苷、槲皮素、异鼠李素的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炮制程度槐米炭样品的炭吸附力,采用分光测色仪测定不同炮制程度槐米炭样品的L*(亮度值)、a*(红绿色值)、b*(黄蓝色值)、Eab*(总色值),通过SPSS 26.0和SIMCA 14.1软件进行颜色与指标成分的相关分析。采用剪尾法及玻片法评价不同炮制程度槐米炭样品对正常小鼠止血及凝血时间的药效,并取新西兰兔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指标的测定加以验证。结果 在槐米炭炮制过程中,随着炭化程度的增加,样品中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水仙苷在炮制过程中逐步减少,异槲皮苷、槲皮素、异鼠李素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L*b*Eab*与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水仙苷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异槲皮苷、槲皮素、异鼠李素呈负相关;a*值先升后降,与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水仙苷呈负相关,与异槲皮苷、槲皮素、异鼠李素呈正相关,随着炭化程度的增加,止血及凝血作用先增后降。结论 槐米炒炭过程中的颜色与化学成分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可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3  迷迭香酸金属有机骨架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龙苗苗,王博,王曹甘泓,邱立朋,程贤,毕良武
    2025, 56(18):6612-66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11
    [摘要](7) [HTML](0) [PDF 1.54 M](28)
    摘要:
    目的 采用溶剂法制备负载迷迭香酸金属有机骨架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外性能。方法 通过单因素实验制备沸石咪唑酯骨架-8(ZIF-8)空白纳米粒,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了透明质酸修饰的迷迭香酸纳米粒(hyaluronic acid-modified rosmarinic acid nanoparticles,RZH)。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等分析手段对RZH进行表征。采用透析法考察了载药系统的体外释药行为,对纳米粒进行体外抗氧化探究和溶血试验。结果 通过处方和工艺筛选,选择乙酸锌为锌源,10 min为最优反应时间,制备ZIF-8纳米粒。在此基础上,正交试验筛选最适投药量、药物与载体比例和透明质酸比例,制备出负载迷迭香酸的RZH纳米粒。外观形态、红外图谱和热重分析结果均表明成功制备了RZH。制备得到的RZH纳米粒粒径为(190.1±28.0)nm,ζ电位为(−18.6±0.8)mV,包封率为(90.75±1.53)%、载药量为(39.47±1.22)%。RZH纳米粒在pH 7.4的生理条件下表现出药物缓慢释放效果,48 h时的累积释放率超过60%,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此外,RZH对DPPH表现出浓度相关性的清除能力,清除率达到了97%以上。透明质酸修饰后的RZH溶血率显著降低,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结论 通过处方工艺的筛选制备得到载迷迭香酸的金属有机骨架纳米粒,载药量高,具有一定的缓慢释药行为、抗氧化能力和血液相容性,为迷迭香酸的医学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14  基于Notch1/HES1通路探讨淫羊藿苷对衰老小鼠睾丸支持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段海丽,陈豫凤,张长城,付国庆,卯润敏,屈亚男,高子惠,吴杰,赵海霞
    2025, 56(18):6620-66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12
    [摘要](9) [HTML](0) [PDF 2.00 M](25)
    摘要:
    目的 研究淫羊藿苷对衰老小鼠睾丸支持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表达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组,给予药物干预后,统计性腺质量及指数,采用伊红染色法检测小鼠精子活率,血球板计数法统计精子数量,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评价睾丸组织损伤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睾丸组织GDNF、Notch1、Notch1细胞内结构域(intracellular domain of Notch1,NICD)和HES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睾丸组织Notch1和HES1表达。采用TM4细胞建立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及HES1过表达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和淫羊藿素低、中、高剂量(0.2、0.4、0.8 μmol/L)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qRT-PCR检测GDNF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GDNF、Notch1、NICD和HES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性腺质量、性腺指数、精子活率和精子数量显著下降(P<0.01),睾丸组织形态损伤,G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Notch1、NICD和HES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苷给药组小鼠性腺质量、性腺指数、精子活率和精子数量显著提高(P<0.05、0.01),睾丸组织损伤明显改善,GDNF蛋白表达上调(P<0.05、0.01),Notch1、NICD和HES1蛋白表达下调(P<0.05、0.01)。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1),GDNF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0.01),Notch1、NICD和HES1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素可明显提高细胞活性(P<0.05、0.01),促进GDNF mRNA和蛋白表达(P<0.05、0.01),抑制Notch1、NICD和HES1蛋白表达(P<0.05、0.01、0.001);而HES1过表达可拮抗淫羊藿素对GDNF表达的促进作用(P<0.01)。结论 淫羊藿苷能够有效促进衰老小鼠睾丸支持细胞GDNF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tch1/HES1通路有关。
    15  桃红四物汤抑制肝细胞双硫死亡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霍子璇,李佳楠,窦元枫,徐喆,曲姣蓉,李晓骄阳
    2025, 56(18):6632-664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13
    [摘要](16) [HTML](0) [PDF 1.71 M](29)
    摘要:
    目的 探讨桃红四物汤改善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诱导的肝细胞新型死亡模式——双硫死亡,从而干预肝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桃红四物汤进行成分分析。建立TAA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和AML12肝细胞模型,给予桃红四物汤干预后,采用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qRT-PCR和免疫荧光法探究桃红四物汤抑制肝细胞双硫死亡的作用机制。结果 TAA可诱导双硫死亡标志基因如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溶质载体家族3成员2(solute carrier family 3 member 2,Slc3a2)、细丝蛋白A(filamin A,Flna)、肌球蛋白重链9(myosin heavy chain 9,Myh9)、肌球蛋白重链10(myosin heavy chain 10,Myh10)、NCK关联蛋白1(NCK associated protein 1,Nckap1)及纤维化相关基因如肌动蛋白α2(actin alpha 2,Acta2)、I型胶原蛋白α1链(collagen type I alpha 1 chain,Col1a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1,Timp1)表达显著上调(P<0.05、0.01、0.001),伴随F-actin收缩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NADPH值升高(P<0.01)。给予桃红四物汤干预后,细胞骨架基因FlnaMyh9Myh10Nckap1及肝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0.01、0.001),NADP+/NADPH值显著降低(P<0.05),细胞骨架的形态恢复。结论 桃红四物汤可通过有效缓解TAA诱导的肝细胞双硫死亡延缓肝纤维化进展,为相关疾病及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6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丹皮酚对酒精性肝病小鼠的作用机制
    王紫柠,蒲浩,王清如,颜贵明
    2025, 56(18):6644-66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14
    [摘要](14) [HTML](0) [PDF 1.66 M](28)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动物实验探索丹皮酚治疗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PharmMapper数据平台检索丹皮酚相关靶点,在DisGeNET、GeneCards和OMIM疾病数据库筛选ALD相关基因,通过检索GEO数据库获得ALD芯片并筛选差异基因,基于WGCNA筛选与疾病相关的基因模块,在疾病数据库、差异基因及WGCNA分析基因取交集,获得ALD相关基因,与丹皮酚靶点取交集,获得丹皮酚治疗ALD的相关靶点,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取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筛选靶点,然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Lieber-DeCarli酒精液体饲料自由饮食的方法建立ALD小鼠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水飞蓟宾(36.8 mg/kg)组和丹皮酚高、低剂量(480、120 mg/kg)组,每组8只,给予药物进行干预。通过检测血脂、肝功能、炎症因子水平评估药效作用,采用苏木素-伊红(HE)与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检测肝组织中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A,CTP1A)表达水平。结果 筛选药物靶点88个、疾病靶点516个,交集靶点13个。GO和KEGG富集分析共得到835条生物功能和70条通路。通过LASSO回归算法筛选得到7个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丹皮酚与FABP4、PPARα结合能均小于−5 kcal/mol。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功能、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P<0.01、0.001),肝脏组织出现炎症浸润和脂肪空泡;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改善了小鼠的肝功能、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P<0.05、0.01、0.001),恢复了肝细胞的正常结构,减少了肝脏脂肪空泡。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中FABP4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0.001),PPARα和CPT1A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丹皮酚显著降低FABP4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P<0.05、0.001),上调PPARα和CPT1A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丹皮酚通过下调FABP4并上调PPARα和CPT1A表达以改善脂质代谢。
    17  基于GSDMD基因介导NLRP3/Caspase-1/GSDMD通路的粉防己碱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焦亡机制研究
    辛国松,刘禹含,侯妍秀,李文兰,于淼,季宇彬,李海茹
    2025, 56(18):6657-66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15
    [摘要](9) [HTML](0) [PDF 1.70 M](23)
    摘要:
    目的 探究粉防己碱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细胞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明确其是否通过调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asparate protease-1,Caspase-1)/Gasdermin D蛋白(Gasdermin D,GSDMD)通路诱导细胞焦亡,为TNBC的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粉防己碱处理MDA-MB-231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运用GSDMD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技术沉默GSDMD基因,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转染后GSDMD蛋白表达变化。设置对照组及粉防己碱(5、10、20 μg/mL)组和粉防己碱(20 μg/mL)+GSDMD siRNA(siGSDMD)组,采用细胞形态观察、集落实验、膜联蛋白V(Annexin V)/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染色法、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细胞毒性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Western blotting及qRT-PCR,分别从细胞形态、克隆能力、焦亡率、膜通透性、迁移与侵袭能力以及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多个维度,系统评估粉防己碱对MDA-MB-231细胞的影响,并探究其是否通过NLRP3/Caspase-1/GSDMD通路发挥作用。结果 粉防己碱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呈剂量相关性(P<0.01),且能有效诱导细胞焦亡,表现为细胞形态改变、膜完整性破坏、细胞核固缩以及焦亡率和LDH释放量的显著增加(P<0.01)。同时,随着粉防己碱给药浓度的增加,细胞的集落数目、划痕愈合率和侵袭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机制研究发现,粉防己碱上调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和IL-1β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1),促进pro-IL-1β向mature-IL-1β转化。而siGSDMD干预可显著逆转粉防己碱的调控作用(P<0.01),表明GSDMD基因在粉防己碱诱导的焦亡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结论 粉防己碱通过调控NLRP3/Caspase-1/GSDMD通路诱导MDA-MB-231细胞焦亡,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18  消瘀降脂胶囊激活Nrf2/ARE通路保护过氧化氢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王歆玮,邢发萍,陈中国
    2025, 56(18):6667-66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16
    [摘要](9) [HTML](0) [PDF 1.23 M](26)
    摘要:
    目的 探讨消瘀降脂胶囊对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2O2诱导H9c2细胞构建氧化损伤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和消瘀降脂胶囊(75、150、300 μg/mL)组,给予药物进行干预。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检测氧化应激指标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1/2,p-ERK1/2)、磷酸化p38(phosphorylated p38,p-p38)和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rylated c-Jun N-terminal kinase,p-JNK)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消瘀降脂胶囊呈剂量相关性地提高H2O2诱导的H9c2细胞存活率(P<0.05、0.01),降低细胞内ROS蓄积(P<0.001),显著抑制LDH活性及MDA水平(P<0.001),显著提高SOD活性(P<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经消瘀降脂胶囊干预后,Nrf2及其下游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0.001),p-ERK1/2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而p-p38水平显著降低(P<0.01、0.001),p-JNK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 消瘀降脂胶囊通过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信号通路重建氧化还原稳态,从而减轻心肌细胞氧化损伤。
    19  松果菊苷通过下调miR-221-3p减轻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郑清月,丁明月,扈佳
    2025, 56(18):6675-668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17
    [摘要](7) [HTML](0) [PDF 1.34 M](25)
    摘要:
    目的 探究松果菊苷对阿霉素(doxorubicin,DOX)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不同质量浓度(5、10、20 μg/mL)的松果菊苷作用于DOX处理的大鼠H9c2心肌细胞48 h,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leaved 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2相关的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表达;检测细胞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和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采用qRT-PCR检测miR-221-3p表达。分别转染miR-221-3p抑制剂(anti-miR-221-3p)或模拟物(miR-221-3p mimics)至H9c2细胞,用DOX处理48 h后,观察miR-221-3p对DOX诱导的H9c2细胞活性、凋亡、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 松果菊苷可提高DOX处理的H9c2细胞活性和SOD活性(P<0.05),抑制DOX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及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表达(P<0.05),降低MDA、TNF-α和IL-6水平(P<0.05)。下调miR-221-3p后,DOX处理的H9c2细胞活性和SOD活性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MDA、TNF-α和IL-6水平均降低(P<0.05)。松果菊苷降低了DOX处理的H9c2细胞中miR-221-3p表达(P<0.05),上调miR-221-3p表达逆转了松果菊苷对DOX处理的H9c2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炎性因子水平的作用(P<0.05)。结论 松果菊苷可显著提高经DOX干预的H9c2细胞增殖能力,同时有效抑制细胞凋亡进程、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因子释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iR-221-3p的表达有关。
    20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黄芪-茯苓药对在方剂中的组方规律
    白玉婷,南一,赵建军,马福,袁玲
    2025, 56(18):6683-66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18
    [摘要](14) [HTML](0) [PDF 2.19 M](27)
    摘要: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含黄芪-茯苓的方剂,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黄芪-茯苓药对的方剂,利用Excel软件建立黄芪-茯苓药对数据库,并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分析中药使用频次、频率、性味归经及主治中医病证频次,运用SPSS statistics 29.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公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通过统计共筛选出含黄芪-茯苓药对的方剂1 421首,频次统计分析发现涉及中药415味,使用频次≥200的中药共22味,除黄芪、茯苓外,核心高频药物为人参、当归、甘草等。通过组方规律分析得到常用中药组合有黄芪-人参-茯苓、黄芪-甘草-茯苓、黄芪-当归-茯苓等。主治病证涉及133种,频次≥20的中医病证有10种,以治疗虚劳、疮疡和产后证等为主,通过网络可视化得到治疗虚劳的核心中药组合为黄芪-茯苓-人参-甘草-肉桂,治疗疮疡的核心中药组合为黄芪-茯苓-人参-当归-甘草,治疗产后证核心中药组合为黄芪-茯苓-人参-当归。结论 与黄芪-茯苓配伍的高频中药为人参、当归、甘草等,其治疗的优势病症为虚劳病、疮疡和产后证。黄芪-茯苓药对在方剂中组方规律的揭示,为其临床合理用药及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21  乳香相关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王能,赵祥,符方智,王彪,何清湖,周青
    2025, 56(18):6696-67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19
    [摘要](19) [HTML](0) [PDF 2.32 M](28)
    摘要:
    目的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乳香Olibanum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系统梳理近20年来国内外乳香研究的发展脉络,揭示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为乳香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5年1月1日—2025年5月26日发表的乳香相关中英文文献。利用NoteExpress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与筛选,最终采用CiteSpace对发文数量、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与突现等信息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943篇,英文文献43篇。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文文献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为刘军,英文文献中代表性作者为Ding Yi(丁一);作者合作网络显示国内作者合作密切但跨机构合作有限。主要研究机构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关键词共现与突现分析结果显示,中文文献研究聚焦于数据挖掘、用药规律等;英文文献研究则多集中于抗炎作用、活性成分(如乳香酸)、网络药理学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结论 乳香在中医药防治骨关节病、乳腺病变、糖尿病足等疾病方面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现代研究手段如网络药理学、分子机制解析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乳香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未来应加强多学科协作,深入挖掘乳香活性成分与靶向机制,以推动乳香在中药现代化与临床转化中的深入发展。
    22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炭类中药研究热点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钟文婷,王溪,吴孟华,马志国,曹晖,张英
    2025, 56(18):6710-672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20
    [摘要](8) [HTML](0) [PDF 1.84 M](26)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炭类中药(简称“炭药”)的中英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动态、相关学术合作等,为其深入研究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1959—2025年关于炭药的中英文文献,并利用Excel、Origin、VOSviewer和CiteSpace等工具对发文作者、机构及其合作关系,以及期刊和文献的被引频次、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分别从CNKI和WOS获取中文文献1 208篇(占总量的95.12%)、英文文献61篇(占总量的4.88%)。中文发文量主要集中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等机构;而英文发文量则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占主导地位。中英文文献的合作关系分析显示,中文文献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较英文文献更为紧密。被引频次和关键词分析表明,中文文献集中于炭药的炮制工艺优化、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英文文献则涵盖纳米技术、药理学等多个领域。炭药的研究已实现从传统经验性探索(炮制工艺、临床疗效)向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体系转变。结论 炭药研究热点已形成“工艺-成分-药效”的完整研究链条,并正在向“纳米技术-活性成分-机制解析”的新研究范式深化拓展,为今后炭药的研究方向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为深入理解炭药的应用前景提供文献依据。
    23  枇杷清肺饮治疗痤疮的安全性与有效性Meta分析
    张晟安,张炜捷,戴亮,周文君,季光
    2025, 56(18):6721-67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21
    [摘要](13) [HTML](0) [PDF 1.98 M](27)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枇杷清肺饮治疗痤疮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中国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Yiigle)、PubMed、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TMCTR)。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25年1月13日。检索枇杷清肺饮治疗痤疮相关临床试验,对枇杷清肺饮改善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lobal acne grading system,GAGS)评分以及痤疮相关性激素水平进行Meta分析,Egger检验评估发表偏倚,应用剪补法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24项研究,枇杷清肺饮能显著改善痤疮患者的GAGS评分(SMD=−0.635 7, 95% CI [−0.852 2, −0.419 1], P=0.000 2, I2=31.8%),显著降低女性痤疮患者睾酮水平(SMD=−0.510 0, 95% CI [−0.870 6, −0.149 3], P=0.015 0, I2=54.7%),提高雌二醇水平(SMD=1.079 5, 95% CI [0.370 6, 1.788 4], P=0.009 8, I2=89.2%),而对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卵泡刺激素与黄体生成素水平未见明显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枇杷清肺饮能降低GAGS评分,并调节痤疮相关性激素水平,临床用于治疗痤疮有较好的疗效。
    24  枣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李雪香,马晓君,唐小寒,王信宏,张玉才,束靖
    2025, 56(18):6732-673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22
    [摘要](10) [HTML](0) [PDF 2.35 M](26)
    摘要:
    目的 研究枣属ZiziphusMill. 16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结构变异、系统发育、序列多态性和选择压力,为枣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分子鉴定及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已发表的枣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 16个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在160 920~162 162 bp,共注释基因数量为122~133个,包括78~85个蛋白编码基因、8个rRNA基因和36~43个tRNA基因。四分区分析发现,一个反向重复区b(inverted repeat b,IRb)/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SSC)边界存在明显差异。串联重复和单核苷酸重复含量最丰富。共线性分析未检测到基因重排,其叶绿体基因组高度保守。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枣属植物分为6个主要分支。对枣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高变区主要分布在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LSC)和SSC区域。选择压力分析发现16种枣属植物共有的蛋白质编码基因(coding sequences,CDS)中除了ccsAndhA基因受到正选择,其余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结论 解析了枣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特征,探究了枣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为枣属物种鉴定、资源保护和开发及系统进化提供理论依据。
    25  千金藤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合成相关SjOMT31基因克隆与功能表征
    赵红艳,钟雨萱,刘志香,刘柏梅,彭红英,王灿
    2025, 56(18):6740-674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23
    [摘要](6) [HTML](0) [PDF 1.88 M](24)
    摘要:
    目的 克隆千金藤中SjOMT31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体外酶活表征来探讨其功能。方法 通过PCR扩增获得SjOMT31的全长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结构。构建PET-30a-SjOMT31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入BL21(DE3)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蛋白纯化后进行体外酶活反应,对其功能进行表征。结果 从千金藤中扩增得到SjOMT31全长序列,生信分析发现SjOMT31为稳定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属于膜外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odium dodecyl sulfate -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结果分析显示,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诱导获得可溶性SjOMT31蛋白,体外酶促反应检测结果表明,SjOMT31能够催化(S)-去甲乌药碱C6、(S)-乌药碱C7和(S)-金黄紫堇碱及四氢非洲防己碱C2位羟基甲基化。结论 成功克隆SjOMT31基因,属于膜外蛋白;同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SjOMT31的异源表达,体外酶功能表征发现SjOMT31能催化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C6、C7和原小檗碱C2位羟基发生甲基化,为其在生物碱代谢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26  当归查耳酮异构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和功能验证
    李朝会,李勒松,张金金,梁艳丽,杨生超,栗孟飞,赵艳
    2025, 56(18):6750-67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24
    [摘要](6) [HTML](0) [PDF 2.01 M](23)
    摘要:
    目的 鉴定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查耳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基因家族成员,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候选基因并进行体外酶活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当归查耳酮异构酶在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依据当归基因组数据,鉴定AsCHI基因家族成员,进行蛋白理化性质分析、二级结构预测、基因结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以及系统进化分析,通过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和体外酶活验证基因功能,利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分析其表达特征。结果 在当归基因组中共鉴定到5个AsCHIs,编码219~32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在24 000~36 000,理论等电点为4.75~9.11,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启动子分析显示AsCHIs基因含有丰富的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及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系统进化分析将AsCHI1归类为I型CHI,AsCHI2为IV型CHI;AsCHI3~5属于III型CHI。体外酶活实验表明AsCHI1能够催化柚皮素查耳酮生成柚皮素;RT-qPCR结果显示AsCHI1AsCHI2主要在当归的茎和叶中表达。结论 鉴定了5个AsCHIs家族成员,成功克隆了AsCHI1AsCHI2,通过体外酶活实验验证了AsCHI1具有查耳酮异构酶活性。
    27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深度学习快速鉴别滇黄精干燥方法和产地
    胡晓燕,苏俊宇,沈涛,杨绍兵,王元忠
    2025, 56(18):6761-67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25
    [摘要](8) [HTML](0) [PDF 2.68 M](26)
    摘要:
    目的 探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fourier transform near infrared,FT-NIR)光谱技术在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基于不同干燥处理方法、不同产地滇黄精的一维光谱与二维光谱构建鉴别模型,为滇黄精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方法 研究采集了198份不同干燥方式和产地的滇黄精样品,将其进行不同干燥处理,分析产地、干燥处理方法等因素对滇黄精质量的影响;采集并分析滇黄精FT-NIR光谱和二维相关光谱(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2DCOS)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可视化样品的分类趋势,并基于FT-NIR光谱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2种传统模型;基于同步、异步和综合2DCOS图像建立残差神经网络(residual neural network,ResNet)模型,比较3种模型的整体鉴别能力和模型性能。结果 同步2DCOS图像结合ResNet可以成功鉴别滇黄精不同产地和干燥处理方法,准确率达到100%,整体鉴别能力和模型性能均显著优于PLS-DA和SVM传统模型。结论 基于FT-NIR光谱构建的ResNet鉴别模型可以快速准确鉴别滇黄精的产地和干燥处理方法,为滇黄精质量的快速检测提供科学依据。
    28  基于一测多评多指标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及CRITIC-TOPSIS分析的不同产地蕤仁质量评价
    杜煜,姚佳,倪礼礼,王刚,王晓波
    2025, 56(18):6773-678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26
    [摘要](8) [HTML](0) [PDF 1.81 M](24)
    摘要:
    目的 建立蕤仁Prinsepiae nux饮片多指标定量检测方法,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及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逼近理想解排序(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法评价不同产地蕤仁饮片质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色谱法,以槲皮素、β-谷甾醇为内参物,分别计算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香草酸、山柰酚与槲皮素,熊果酸、齐墩果酸、委陵菜酸、胡萝卜苷与β-谷甾醇的相对校正因子,对蕤仁饮片中10个成分进行定量检测;同时检测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含量。采用化学模式识别以及CRITIC-TOPSIS法评价不同产地蕤仁饮片质量。结果 外标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良好;各相对校正因子重复性良好;外标法与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 marker,QAMS)法计算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不同产地16批蕤仁饮片分成3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结果显示没食子酸、槲皮素、β-谷甾醇、熊果酸、委陵菜酸、齐墩果酸和山柰酚变量重要性投影值均>1,是区分不同产地蕤仁饮片质量的差异性标志物;CRITIC-TOPSIS分析结果显示,法16批蕤仁饮片综合质量评价指标的相对贴近度为0.407 2~0.593 5,其中陕西、甘肃和山西产蕤仁饮片排名靠前,样品质量较优。结论 通过建立蕤仁饮片中多指标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及CRITIC-TOPSIS分析评价了不同产地蕤仁饮片质量,为蕤仁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及其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29  中药饮片数智化质量表征技术研究现状与产业转型应用进展
    方俊,张玖捌,吴熙柔,徐颖,魏一笑,王韫哲,王晓蕾,何润天,季德,苏联麟,陆兔林
    2025, 56(18):6784-679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27
    [摘要](12) [HTML](0) [PDF 1.58 M](27)
    摘要:
    中药饮片作为中药产业链的核心载体,其质量直接关联临床用药与大健康产品的安全有效。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科技创新深度赋能,已成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柱。当前饮片行业仍面临炮制生产质控瓶颈:数字化识别精度不足、智能化表征技术滞后、质量标准体系缺失及成果转化率低下等问题,亟待技术-标准集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突破。通过系统综述饮片质量控制的核心痛点与发展趋势,聚焦数智化质量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与产业转型实践,探索炮制质控新范式,提出以“临床价值-药效机制”双核驱动,融合老药工“辨状论质”经验与多模态质控技术(覆盖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特征),构建“形-味-性-质”多维全息质量表征体系,建立基于“望形色/闻气味/问药性/切品质”的饮片整体性-专属性评价标准及辅料质控规范,为饮片智能制造与全程质控提供科学基础,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践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双重使命。
    30  淫羊藿及其复方干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侯凌波,郭建文,高小玲,崔姗姗
    2025, 56(18):6797-68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28
    [摘要](7) [HTML](0) [PDF 1.49 M](27)
    摘要: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CNSD)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健康难题。中医药在CNSD方面展现独特的疗效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淫羊藿Epimedii Folium作为一味传统中药,通过多靶点调控、多通路干预及多途径作用机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淫羊藿药理作用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其活性成分淫羊藿苷、淫羊藿素、淫羊藿次苷II等是治疗CNSD的主要物质基础。淫羊藿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抑制β-淀粉样蛋白沉积与微管相关蛋白异常磷酸化、抑制细胞凋亡、调节细胞自噬、改善神经元功能、调节神经递质等途径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多发性硬化、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焦虑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CNSD中发挥作用。通过总结淫羊藿活性成分及其复方干预CNSD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发药物与临床运用奠定理论基础,为淫羊藿在CNSD研究中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和思路。
    31  基于Nrf2信号通路改善少弱精子症的中药及其复方研究进展
    李泉洋,许佳艺,蒲筱斌,王露,杨子牧,杨苗苗,邵晶
    2025, 56(18):6809-68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29
    [摘要](6) [HTML](0) [PDF 1.71 M](24)
    摘要:
    男性精子数量少或活力不足是当前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信号通路在精子发生和成熟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临床研究发现Nrf2在少弱精子症(oligoasthenospermia,OAS)患者精液中的表达量较健康男性显著下调,调控Nrf2通路可能成为改善OAS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在治疗OAS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研究显示,人参、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等中药及其复方所含淫羊藿苷、人参皂苷Rg1、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可通过调控Nrf2信号通路,进而达到提高睾丸生精功能,增加精子密度与活动率的治疗作用。通过阐述Nrf2信号通路关键靶点与OAS的联系,归纳总结近年来关于中药通过调控Nrf2信号通路治疗OAS的研究现状,为中药及其复方治疗OAS的临床用药与研究思路提供指导和方向。
    32  酸枣仁防治失眠症及其开发应用的研究进展
    任佳丽,卞田润,陈佳宁,梁含云,徐梦思,魏鑫宇,付鲲,李先宽
    2025, 56(18):6823-68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30
    [摘要](15) [HTML](0) [PDF 1.77 M](33)
    摘要:
    酸枣仁Ziziphi Spinosae Semen作为重要的药食同源中药,具有养心安神、敛汗生津的功效,在治疗失眠方面应用广泛。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借助文献计量学系统分析酸枣仁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文趋势,国家合作趋势,对酸枣仁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调控细胞因子等治疗失眠的机制进行总结,同时对酸枣仁在保健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中的研发与应用进行总结,为拓宽酸枣仁的应用领域提供参考。
    33  甘草酸及其制剂治疗皮肤疾病的研究进展
    金文静,李子豪,陈永方,杨妍梅,冯若飞
    2025, 56(18):6833-68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31
    [摘要](4) [HTML](0) [PDF 1.33 M](25)
    摘要:
    皮肤疾病作为慢性炎症性疾病,常伴随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及异常免疫激活,严重时可进展为系统性并发症。多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易引发耐药性,治疗效果不佳。甘草酸作为天然活性成分,凭借其多靶点抗炎、免疫调节及抗氧化特性,为皮肤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中医理论强调“内外同治”,甘草酸复方制剂可通过系统性调节免疫稳态与局部微环境修复协同作用,重塑皮肤“免疫-屏障”动态平衡,因此对于甘草酸的研究有助于为靶点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不同皮肤疾病中甘草酸免疫调节的机制进行总结,为新型靶向治疗皮肤疾病药物的开发和疫苗防控策略的制备提供理论基础。
    34  基于“成分-毒性-物质基础”的夹竹桃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雷艳,张傲雪,王旭瑞,蒋维奇,唐张甜,顾春宇,李菁,李映,孔娇,贾红燕
    2025, 56(18):6842-68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32
    [摘要](5) [HTML](0) [PDF 1.42 M](25)
    摘要:
    夹竹桃化学成分丰富多样,具有祛风止痉、镇痛除瘀、散结消肿等传统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兼具强心、抗癌、抑菌和镇痛镇静等药理活性,对心力衰竭、晚期癌症及跌打损伤均显示潜在治疗价值。然而,其毒性剧烈、不良反应突出,且未被《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导致质量评价与临床使用缺乏统一规范。鉴于此,系统梳理了夹竹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理研究,并结合文献研究对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综合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有效性、传统药性、质量传递与溯源及化学成分可测性5个维度,提出夹竹桃苷、黄花夹竹桃次苷丁、黄花夹竹桃次苷乙、夹竹桃苷A、欧夹竹桃苷、齐墩果酸、(+)-羽扇豆醇、β-谷甾醇、山柰酚和槲皮素可作为夹竹桃潜在的Q-Marker。为构建夹竹桃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深入探究其“药效-毒性-临床”内在关联提供重要参考。
    35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谢彩霞,裴宇鹏,梁钰琦,孟鑫妍,孙永格,吴威,陈智慧
    2025, 56(18):6852-68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33
    [摘要](10) [HTML](0) [PDF 1.31 M](33)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内皮损伤、脂质浸润、炎症反应、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等多个环节。中医药以其整体调节和标本兼治的特色,在AS防治领域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基于“肝郁脾虚,痰瘀毒”理论指导,中药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干预AS的病理进程,有望成为研究热点。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机制,系统总结中药治疗AS的研究进展,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36  多核苷酸多态性分子标记在中药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官容丽,陈毫,李甜甜,何恬,方治伟,冯顺,周俊飞,陈利红,李论,朱召禄,肖紫兰,宋会银,彭海
    2025, 56(18):6864-68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8.034
    [摘要](9) [HTML](0) [PDF 1.08 M](26)
    摘要:
    中药材作为传统医药的核心,其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然而,当前市场存在的物种混淆、掺假掺杂及产地不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传统鉴定方法(如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等)及早期分子标记技术在操作便捷性、准确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局限。近年来,多核苷酸多态性(multip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MNP)分子标记技术凭借其高特异性、高灵敏度、高通量和稳定性好等优势,已展现出作为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监控突破性工具的潜力。本文系统综述了MNP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并重点探讨了其在中药材鉴定、掺假检测、产地溯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结合国家标准《植物品种鉴定—MNP标记法》(GB/T 38551-2020),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构建中药材MNP标记技术鉴定标准化体系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提升中药材质量、推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