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56卷第1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5, 56(16):0-0.
    [摘要](58) [HTML](0) [PDF 295.98 K](61)
    摘要:
    2  目录
    2025, 56(16):0-0.
    [摘要](74) [HTML](0) [PDF 868.76 K](68)
    摘要:
    3  靶向细胞外基质:中药调控脏器纤维化新视角
    雷超,李彦波,吴东杰,宁博彪,王洁,王志飞,谢雁鸣,鲁艳平,吕文良
    2025, 56(16):5709-57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01
    [摘要](147) [HTML](0) [PDF 1.24 M](75)
    摘要: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作为细胞生长、迁移和分化的重要调控因素,在脏器纤维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ECM硬度或结构改变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机械信号,它通过调控细胞的行为及功能推动疾病的进展。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基质交联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均会导致ECM的病理性重塑。中药可以通过直接干预ECM的异常沉积与重塑,或通过调节机械信号转导通路间接抑制细胞对基质硬度的响应,从而有效打破纤维化过程中“基质改变-机械信号激活-细胞表型转化”的恶性循环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中药靶向调控ECM有望打破纤维化进展的力学驱动机制,为抗纤维化治疗提供新视角,并为药物开发开辟新的策略。
    4  黔产硬毛夏枯草中1个新的松香烷型二萜化合物及其抗神经炎活性研究
    廖余琼,张妮,刘翰飞,李金玉,潘卫东
    2025, 56(16):5723-573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02
    [摘要](97) [HTML](0) [PDF 1.09 M](63)
    摘要:
    目的 研究黔产硬毛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subsp. hispida的化学成分及抗神经炎活性。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手段(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ODS C18柱色谱与HPLC)进行提取分离化学成分,并采用现代波谱学(紫外、红外、高分辨质谱、核磁、电子圆二色谱等)技术对分离到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采用Griess法测试脂多糖诱导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模型,对化合物进行抗炎神经活性评价。结果 从黔产硬毛夏枯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16个化合物,分别为tetrandrine A(1)、薄荷醇B(2)、水杨酸(3)、咖啡酸(4)、布拉克坦内酯A(5)、咖啡酸乙酯(6)、原儿茶醛(7)、对羟基肉桂酸(8)、(3-羟基-4-(4-(2-羟乙基)苯氧基)-苯甲醛(9)、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10)、3,4-(3',4'-二羟基苯基)呋喃-2(5H)-酮(11)、3-(3,4-二羟基苯基)乳酸乙酯(12)、酪醇(13)、科鲁乔醇C(14)、迷迭香酸甲酯(15)、迷迭香酸乙酯(16)。抗神经炎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246891215均表现出抗神经炎活性,其中化合物126815对LPS刺激的BV-2细胞NO的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3.48~9.22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松香烷型二萜,命名为tetrandrine A。化合物116均为首次从硬毛夏枯草中分离得到,且有9个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神经炎活性。
    5  女娄菜黄酮类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王洁雪,彭思蓉,李月,陈君兰,吉佧小梅,黄艳菲,张志锋
    2025, 56(16):5731-57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03
    [摘要](59) [HTML](0) [PDF 1009.37 K](90)
    摘要:
    目的 研究女娄菜Silene aprica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用80%乙醇提取药材,聚酰胺富集总黄酮,利用常压柱色谱色谱及高压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现代波谱技术对相关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采用CCK-8法评价化合物的细胞毒性,并利用脂多糖诱导RAW 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体外炎症模型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从女娄菜总黄酮部分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herbcetin-3-O-β-D-(2-O-β-D-glucopyranoside)-7-O-β-D-glucopyranoside(1)、草质素-3-槐二糖-8-葡萄糖苷(2)、棉花皮素-3-槐二糖-8-葡萄糖苷(3)、槲皮素-3-槐二糖-7-葡萄糖苷(4)、草质素苷(5)、肥皂草苷(6)、夏佛塔苷(7)、异荭草苷(8)、异牡荆苷(9)、异金雀花素(10)、槲皮素(11)。体外抗炎活性评价中,化合物19均对NO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女娄菜苷M;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药理活性表明,化合物13能显著的降低脂多糖诱导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NO的释放,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在4.15~10.82 μmol/L。
    6  负载葫芦素B锌基金属有机骨架ZIF-8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抗肝肿瘤药效评价
    徐晓涵,张慧中,阮意丹,李诗曼,张可,王雯琪,杨静雯,李文静,王欣竹,董晓旭,倪健
    2025, 56(16):5739-574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04
    [摘要](136) [HTML](0) [PDF 1.62 M](57)
    摘要:
    目的 制备负载葫芦素B类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8(ZIF-8)纳米粒(cucurbitacin B-loaded ZIF-8 nanoparticles,CuB@ZIF-8 NPs),并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抗肝肿瘤药效评价。方法 利用“一锅法”制备CuB@ZIF-8 NPs;利用HPLC法测定葫芦素B载药量及包封率;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比表面积法(Brunauer-Emmett-Teller,BET)、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分析和ζ电位分析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离心法考察CuB@ZIF-8 NPs的稳定性和体外释药行为。MTT实验检测纳米粒抑制HepG2细胞增殖能力;荧光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对HepG2细胞核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纳米粒对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的影响。结果 CuB@ZIF-8 NPs的载药量为(16.62±1.20)%,包封率为(66.73±2.30)%,粒径为(182.43±1.88)nm,ζ电位为(24.80±0.52)mV,具有规则的十二面体结构,比表面积为1 391.10 m2/g;纳米粒的稳定性良好,pH 5.5时体外释放率达77.56%;CuB@ZIF-8处理的HepG2细胞的存活率为(18.82±3.52)%,细胞内ROS含量为(123.61±0.03)%,细胞凋亡率为(98.61±0.02)%。结论 制备的纳米粒形状均一,载药量较高,明显增强药物抗肝肿瘤疗效,为葫芦素B纳米新制剂的开发提供借鉴。
    7  负载五味子乙素的玉米醇溶蛋白/葡聚糖纳米粒处方优化、表征及口服药动学研究
    王肖雲,李泽运,王贇,赖耀文
    2025, 56(16):5749-576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05
    [摘要](158) [HTML](0) [PDF 2.08 M](63)
    摘要:
    目的 制备负载五味子乙素的玉米醇溶蛋白/葡聚糖纳米粒(schisandrin B-loaded by zein-dextran nanoparticles,Sch B-zein/Dex-NPs),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及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 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Sch B-zein/Dex-NPs。单因素考察Sch B-zein/Dex-NPs影响因素,使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BBD-RSM)优化Sch B-zein/Dex-NPs处方。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Sch B-zein/Dex-NPs形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研究其结合机制,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法分析五味子乙素晶型。测定Sch B-zein/Dex-NPs在纯化水、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饱和溶解度,透析袋法考察在模拟胃肠液中体外释药行为。SD大鼠分别ig给予五味子乙素和Sch B-zein/Dex-NPs粉末,计算其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Sch B-zein/Dex-NPs最佳处方为玉米醇溶蛋白质量浓度为19.5 g/L,反溶剂相与溶剂相体积比2.95∶1,葡聚糖质量浓度为5.0 g/L。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ζ电位分别为(89.34±0.71)%、(4.91±0.05)%和(179.79±5.52)nm和(−32.16±0.69)mV,外貌为类球形。五味子乙素可能与玉米醇溶蛋白之间发生了氢键络合作用,五味子乙素以无定形态存在于Sch B-zein/Dex-NPs粉末中。Sch B-zein/Dex-NPs将五味子乙素在纯化水、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溶解度分别增加至61.99、65.13和64.38倍。Sch B-zein/Dex-NPs在模拟胃、肠液中12 h累积释放率分别提高至71.68%和87.87%,释药行为均符合Weibull模型。药动学结果显示,Sch B-zein/Dex-NPs的达峰时间(tmax)延后至(2.08±0.46)h,半衰期(t1/2)延长至(4.42±1.78)h,达峰浓度(Cmax)和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3.82倍和4.36倍。结论 Sch B-zein/Dex-NPs包封率大于80%,显著增加了五味子乙素的溶解度、释放度及生物利用度,为后续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8  基于响应面和BP神经网络结合提取液物化特性优化南葶苈子配方颗粒提取工艺研究
    呼玉含,姚烁,宋学忠,洪韵,陶振,仇雪,闫明,王振中,肖伟
    2025, 56(16):5763-57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06
    [摘要](117) [HTML](0) [PDF 2.00 M](99)
    摘要:
    目的 通过响应面法和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筛选南葶苈子Descurainia sophia配方颗粒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通过检测提取液的出膏率、电导率(σ)、表面张力(γ)、折光率(RI)、D10D50D90、pH等物性,采用相关性分析与物理指纹图谱筛选出关键物性参数,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法(entropy weight method,EWM)对提取液各物化特性进行综合评分,并建立BP神经网络与响应面预测模型,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 确定出膏率、σD50为关键物性参数;模型预测结果确定南葶苈子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1 h、12倍量水、提取3次。结论 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预测的最佳提取工艺与响应面结果一致,贴近生产实际,以常规化学成分定量结合关键物性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可为中药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9  基于HPLC指纹图谱与颜色RGB的厚朴发汗前后成分与颜色变化相关性研究
    宋姚,张芮苑,刘芳,王迪
    2025, 56(16):5772-57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07
    [摘要](72) [HTML](0) [PDF 2.14 M](58)
    摘要:
    目的 探究厚朴Magnoliae Officinalis Cortex(MOC)发汗前后外观颜色和内在化学成分变化的相关性,评价发汗对厚朴品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厚朴发汗前后指纹图谱,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种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GB颜色模式客观量化未发汗厚朴与发汗厚朴粉末的RGB值;运用Origin 2024软件分析指纹图谱共有峰与颜色R、G、B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未发汗厚朴与发汗厚朴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标定了11个共有峰,并指认出其中5种成分,分别为紫丁香苷(峰1)、木兰花碱(峰3)、厚朴苷A(峰4)、和厚朴酚(峰10)与厚朴酚(峰11);HCA、PCA和OPLS-DA识别模型有效区分未发汗厚朴与发汗厚朴。HPLC指纹图谱与颜色RGB值相关性分析表明,厚朴发汗前后颜色变化主要与紫丁香苷、木兰花碱、厚朴苷A、厚朴酚等成分相关。结论 厚朴发汗前后外观颜色与内在成分变化高度关联,有利于揭示厚朴产地加工发汗的科学内涵,为基于“辨色论质”评价厚朴品质提供依据。
    10  虎力散凝胶贴膏的成型工艺优化及药效学考察
    梅佳华,查学志,张海亮,张权,张占尧,王勇森,李一婵,马云淑
    2025, 56(16):5782-57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08
    [摘要](111) [HTML](0) [PDF 2.03 M](71)
    摘要:
    目的 优化虎力散凝胶贴膏(Hulisan gel plaster,HLS-GP)成型工艺,并进行初步药效学考察。方法 以初黏力、持黏力、黏着力和感官评分为指标,正交试验优化HLS-GP成型工艺;以党参炔苷、三七皂苷R1(notoginsenoside R1,NR1)、8-去乙酰滇乌碱(8-deacetyl yunaconitine,8D-YNA)、滇乌碱和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GRg1)为指标,考察HLS-GP体外释药性及经皮渗透性,并从氮酮、丙二醇和薄荷脑中筛选最佳促渗剂;通过耳肿胀和醋酸扭体模型,初步探讨HLS-GP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 HLS-GP的最佳处方为NP700 11 g,甘羟铝0.8 g,高岭土1.5 g,甘油40 g,酒石酸0.8 g,PVPK90 6 g,水20 g,验证实验结果符合要求。建立的党参炔苷、NR1、8D-YNA、滇乌碱和GRg1定量测定方法适用性好;5种成分24 h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65.93±0.10)%、(77.42±0.13)%、(80.08±0.87)%、(69.86±0.17)%、(21.90±0.68)%,释放行为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筛选得到的最佳促渗剂为5%丙二醇,5种成分24 h的累积渗透量分别为(136.16±0.07)、(319.50±0.05)、(16.92±0.05)、(10.27±0.06)、(166.69±0.08)μg/cm2;抗炎镇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耳肿胀明显、潜伏期短、扭体次数多,而HLS-GP能够显著抑制小鼠耳肿胀、延长潜伏期,并减少扭体次数(P<0.05、0.01);同时,HLS-GP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水平(P<0.05、0.01)。结论 制得具有良好体外释药性和经皮渗透性的HLS-GP,且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为虎力散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11  基于U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金(山)银花入药对连花清瘟方的质量差异研究
    陈凡,张子桉,乐意,张良琦,陈旺,刘赛虎,贺福元,肖美凤
    2025, 56(16):5792-58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09
    [摘要](112) [HTML](0) [PDF 2.68 M](63)
    摘要:
    目的 系统比较金银花Lonicerae Japonicae Flos与山银花Lonicerae Flos入药的连花清瘟方(Lianhua Qingwen Formula,LQF)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阐明替代药材对复方物质基础的影响,为后续金银花和山银花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使用及中药复方质量一致性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UPLC建立LQF的指纹图谱,利用SIMCA 14.1和SPSS 25.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筛选并确认影响LQF质量的关键成分;通过定量测定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野漆树苷、异绿原酸C、连翘苷9种酚酸类和黄酮类成分对30批LQF进行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30批LQF的UPLC指纹图谱匹配出15个共有峰,指认9种成分,其中峰2、3(绿原酸)、4、11(异绿原酸B)、12(异绿原酸A)、14(异绿原酸C)6种成分被确定为2类LQF的关键成分。山银花组酚酸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金银花组(最高达14.442 mg/g),而黄酮类成分含量普遍低于金银花组。结论 金银花与山银花入药的LQF在化学成分上存在系统性差异,可能影响药效协同作用,临床应谨慎对待药材替代问题,以确保复方疗效与安全性。
    12  基于磁性生物炭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选择性提取分离喜树碱
    李圆莲,饶青青,况燚,戚懿予,杨胜祥
    2025, 56(16):5804-58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10
    [摘要](104) [HTML](0) [PDF 2.13 M](62)
    摘要:
    目的 制备具有特异性识别喜树碱(camptothecin,CPT)的磁性生物炭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camptothecin/Fe-biochar-surface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CPT/FBC-SMIPs)。方法 采用自由基聚合法,以CPT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ethylacrylic acid,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 dimethacrylate,EGDMA)为交联剂,在磁性生物炭表面构建分子识别位点,并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VSM)和热重分析(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zer,TGA)等多种表征手段系统研究材料的表面形貌、磁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等。结果 在CPT初始质量浓度400 μg/mL吸附30 min时,CPT/FBC-SMIPs展现出最佳吸附性能,最大吸附量达70.13 mg/g,印迹因子3.37,呈现优异的选择性识别提取能力。CPT/FBC-SMIPs经7次吸附-解吸循环后,仍保持初始吸附量的82.22%,表现出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在实际样品分离应用中,该材料对CPT的加样回收率达100.72%~104.08%,未加样回收率亦达86.73%,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结论 制备的CPT/FBC-SMIPs具有磁分离、可循环和特异性提取喜树碱的性能。
    13  基于肠道菌群代谢探讨黄精多糖对酒精性肝病小鼠的保护作用
    王晓婷,曹翠,刘军锋,刘洋,杨慧,李卓柯,支文冰,张红,孙婷婷
    2025, 56(16):5814-58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11
    [摘要](114) [HTML](0) [PDF 2.81 M](67)
    摘要:
    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代谢探讨黄精生品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crude Polygonatum sibiricum,PSPC)及黄精酒制品多糖(polysaccharides from wine processed Polygonatum sibiricum,PSPW)对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小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7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酯(100 mg/kg)组及PSPC高、低剂量(600、150 mg/kg)组和PSPW高、低剂量(600、150 mg/kg)组,每组10只。给予药物干预8周,每日给药4 h后,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ig 40%红星二锅头白酒(15 mL/kg)建立ALD小鼠模型。分析各组小鼠体质量和肝脏指数变化;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及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检测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探讨黄精多糖对ALD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分析肠道微生物群与各生化指标、SCFAs之间的相关性,预测相关功能性菌群。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PSPC和PSPW均可提高ALD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肝脏指数(P<0.05),显著降低ALD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及TG、TC、LDL-C水平和肝组织中MDA水平(P<0.05、0.01),并显著提高肝组织中CAT活性(P<0.05、0.01)。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结果表明,PSPC及PSPW可显著提高ALD小鼠肠道内容物中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及戊酸6种SCFAs水平(P<0.05、0.01),改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其中对乳酸菌属、肠杆菌属、螺杆菌属、毛梭菌属、unclassified_f_Lachnospiraceae及Tuzzerella的异常有回调作用,以PSPW高剂量组调节作用最为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LT、AST、TG、TC、CAT及体质量与ALD小鼠菌群整体水平呈正相关,而LDL-C、MDA及6种SCFAs与ALD小鼠菌群整体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PSPC和PSPW均可有效保护酒精导致的肝损伤,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产物改善肝损伤,其中PSPW保护作用更强。
    14  木鳖子醇提物调控Nrf2/Keap1信号通路缓解过氧化氢诱导的神经细胞氧化损伤
    梁海梅,张玲秋,万宛若,侯小涛,郝二伟,邓家刚,杜正彩
    2025, 56(16):5826-58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12
    [摘要](120) [HTML](0) [PDF 1.78 M](61)
    摘要:
    目的 探讨木鳖子醇提物对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诱导的SH-SY5Y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200 μmol/L H2O2诱导SH-SY5Y细胞损伤,给予8、16、32 μg/mL木鳖子醇提物干预后,采用MTS检测细胞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采用试剂盒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采用qRT-PCR检测Nrf2Keap1、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 [NAD(P)H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SOD1SOD2、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mRNA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rf2、Bcl-2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Keap1、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木鳖子醇提物可改善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形态,显著提高细胞活力(P<0.001),降低细胞凋亡率和ROS、MDA水平(P<0.05、0.01、0.001),提高SOD活性(P<0.001),上调HO-1NQO1CATSOD1SOD2 mRNA表达(P<0.01、0.001),上调Nrf2、Bcl-2 mRNA及蛋白表达(P<0.05、0.01、0.001),促进Nrf2入核,下调Keap1、Bax mRNA及蛋白表达(P<0.05、0.001)。结论 木鳖子醇提物通过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并通过调控Bcl-2/Bax途径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15  基于NLRP3炎症通路探讨滨蒿提取物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
    刘燕,徐磊,史玉柱,王雪
    2025, 56(16):5837-58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13
    [摘要](91) [HTML](0) [PDF 1.64 M](69)
    摘要:
    目的 基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症通路探讨滨蒿提取物(Artemisia scoparia extract,ASE)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ASE低、中、高剂量(100、200、400 mg/kg)组和地塞米松(2.5 mg/kg)组,给予药物干预5 d。除对照组外,其余小鼠采用鼻腔内给予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构建ALI模型,16 h后收集血清和肺组织。测定小鼠肺组织湿干质量比;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以及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采用qRT-PCR检测肺组织TNF-αMCP-1IL-1β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asparate protease-1,Caspase-1)、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ASC)、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结构异常,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出血,肺泡周围炎性细胞增多,血清中PGE2和LTB4水平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中TNF-α、MCP-1、IL-1β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中NLRP3、Caspase-1、GSDMD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给予ASE干预后,上述指标明显改善(P<0.05、0.01),且呈剂量相关性。结论 ASE对LPS诱导的小鼠ALI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ALI的作用。
    16  基于RIP1/RIP3/MLKL通路研究桑色素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元坏死性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张超,李瑞青,张丹莉,吕转,马素娜,吴新,任彬彬
    2025, 56(16):5847-58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14
    [摘要](56) [HTML](0) [PDF 1.50 M](60)
    摘要:
    目的 基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1)/RIP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通路探讨桑色素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大鼠神经元坏死性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Zea-Longa法建立IS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桑色素低、高剂量(15、30 mg/kg)组和依达拉奉(1.35 mL/kg)组、桑色素(30 mg/kg)+重组蛋白RIP1(recombinant protein RIP1,rRIP1,8 µg/kg)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假手术组。给予药物干预1周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测定脑梗死面积比;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和Nissl染色检测脑组织病理变化及神经元数目;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小胶质细胞数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组织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oprotein,NeuN)表达;采用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采用qRT-PCR检测脑组织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leaved Caspase-3)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RIP1/RIP3/MLKL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桑色素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和脑梗死面积百分比、脑组织小胶质细胞数、神经元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IL-10水平、神经元数和NeuN表达显著升高(P<0.05),脑组织Bax mRNA表达、磷酸化RIP1(phosphorylated RIP1,p-RIP1)/RIP1、RIP3、MLKL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cleaved Caspase-3Bcl-2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rRIP1可以显著逆转桑色素对IS大鼠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 桑色素通过抑制RIP1/RIP3/MLKL通路改善IS大鼠神经元坏死性凋亡。
    17  参附黄方通过抑制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减轻脓毒症诱导的小鼠肠损伤
    吕媛媛,赵春霞,何莎莎
    2025, 56(16):5856-58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15
    [摘要](77) [HTML](0) [PDF 2.07 M](60)
    摘要:
    目的 研究参附黄方对脓毒症肠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法检测参附黄方的主要入血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参附黄方的物质基础和潜在作用机制。为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参附黄方核心成分与目标靶点的相互作用。通过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手术构建小鼠脓毒症模型,给予参附黄方干预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评估参附黄方对脓毒症小鼠肠损伤的治疗效果;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6的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肠道屏障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采用TUNEL染色和免疫组化法评估细胞凋亡及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蛋白表达;采用qRT-PCR检测回肠组织IL-1β、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asparate protease-1,Caspase-1)、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GSDMD 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回肠组织NLRP3、Caspase-11、GSDMD-NT、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ASC)、Caspase-1 p20、IL-1β的蛋白表达。结果 UPLC-MS/MS检测到参附黄方18种主要的入血成分,主要有人参皂苷Rf、(+)-儿茶素-5-O-葡萄糖苷、人参皂苷Rg1、大黄酸和表儿茶素。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IL-1β和Caspase-1为关键靶点;KEGG富集分析显示靶点显著富集于细胞焦亡、NLRP3炎症小体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证实核心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蛋白(IL-1β、Caspase-1、NLRP3、GSDMD)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参附黄方治疗显著减轻脓毒症小鼠的肠损伤,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促炎因子水平(P<0.05、0.001),增加肠道屏障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少回肠组织细胞凋亡(P<0.001),显著下调回肠组织中焦亡关键蛋白表达(P<0.05、0.01、0.001)。结论 参附黄方可通过抑制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信号通路改善脓毒症小鼠肠损伤。
    18  蒺藜茎、叶、果中呋甾皂苷26-O-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呋甾皂苷-螺甾皂苷变化相关性分析及其肝肾毒性比较
    宿慧敏,韩冰,郭菲,宫晓萌,王一凡,陈智,张超,高延甲
    2025, 56(16):5869-58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16
    [摘要](88) [HTML](0) [PDF 1.89 M](58)
    摘要:
    目的 探究蒺藜茎、叶、果中呋甾皂苷26-O-β-葡萄糖苷酶(furostanolglycoside 26-O-β-glucosidase,F26G)活性-呋甾皂苷-螺甾皂苷变化的相关性,明确4种皂苷类成分分布规律,并比较茎、叶、果的肝肾毒性。方法 采用对硝基苯-β-D-葡萄糖(4-nitrophenyl-β-D-glucopyranoside,pNPG)法测定7~11月的蒺藜茎、叶、果中F26G活性,采用UHPLC-MS/MS法测定其中4种皂苷类成分26-O-β-D-glucopyranosyl-(25R)-5α-furostan-12-one-3β,22α,26-triol-3-O-β-D-galact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FOT)、蒺藜皂苷D(terrestrosin D)、tribuluside A和25R-tribulosin的含量,将F26G活性与4种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小鼠长期毒性实验,观察肝肾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应用主成分分析比较茎、叶、果的肝肾毒性。结果 茎、叶、果中F26G活性随采集时间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为叶>果>茎。含量测定结果显示,FOT含量呈茎>叶>果的规律,蒺藜皂苷D含量在叶中最高,茎、果中接近,tribuluside A和25R-tribulosin含量均表现为叶>茎>果。相关性结果表明茎、叶、果中螺甾皂苷含量变化与F26G活性及呋甾皂苷的含量变化相关性均较强,提示F26G参与了螺甾皂苷的生成;茎、果中4种皂苷类成分含量变化的相关性强于叶、果中成分含量变化的相关性。小鼠长期毒性实验发现,与空白组比较,蒺藜茎、叶组小鼠肝肾功能指标显著升高,肝组织受损,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肾组织可见肾小球肿大,而蒺藜果组肝肾组织受损程度较小。聚类结果显示叶肝毒性较大,茎肾毒性较大。结论 蒺藜茎、叶中螺甾皂苷成分含量高,肝肾毒性大;蒺藜果中螺甾皂苷成分含量低,肝肾毒性小,中医临床多以蒺藜果入药与其肝肾毒性较小有关。
    19  山楂炮制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以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王嘉平,滕诗瑶,杨瑜婧,谢佳焰,华天颖,陈瑞阳,郑婉莹,曹岗,吕强
    2025, 56(16):5880-589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17
    [摘要](100) [HTML](0) [PDF 3.28 M](67)
    摘要:
    目的 探索山楂Crataegi Fructus干燥果实的不同炮制品提取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差异以及成分变化规律。方法 生山楂:将山楂切薄片置于烘箱中烘干至恒定质量(60 ℃、16 h);炒山楂:将生山楂置于烤箱中加热至表皮呈黄色、果肉黄褐色(80 ℃、20 min;100 ℃、15 min);焦山楂:将生山楂烤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并具有焦香气味(120 ℃、20 min;150 ℃、15 min)。将生、炒、焦山楂用粉碎机粉碎至粉末,过60目筛,−80 ℃储存备用。通过体外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模型以及动物模型评价山楂不同炮制品提取物对高血糖的抑制作用。基于UPLC-Q-TOF-MS/MS结合线上数据库(GNPS、MSDIAL、PubChem等)对山楂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明确炮制工艺对山楂中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 体外酶活研究结果显示,山楂炒制后其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显著增强(P<0.05),生、炒、焦山楂提取物以及阿卡波糖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28.31±2.57)、(12.67±1.01)、(928.33±131.02)、(265.50±31.50)μg/mL;动物实验表明,炒山楂提取物能够显著改善餐后高血糖、葡萄糖耐受性、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利用LC-MS/MS结合GNPS对山楂不同炮制品的成分进行分析,参考PubChem、Massbank等公共数据库及文献,共鉴定59种化合物,主要含有黄酮糖苷类、原花青素类、三萜类等3大类化合物。半定量结果表明,山楂在炒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显著,其中大部分黄酮类、三萜类成分相对含量升高,原花青素类成分经炒制后含量相对降低。结论 山楂炒制后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显著增强,动物实验表明炒山楂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抑制高血糖的作用。山楂炒制过程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这可能是炒山楂提取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增强的重要原因,为阐明炒山楂的降血糖机制以及炒山楂降糖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20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人参保健食品组方规律及主要保健功能研究
    骆宇欣,徐佳漫,郑君娜,柯武康,俞子怡,夏道宗,李芬芬
    2025, 56(16):5892-59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18
    [摘要](45) [HTML](0) [PDF 2.15 M](87)
    摘要: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市售人参保健食品的组方规律,同时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人参发挥保健功能的活性成分作用机制。方法 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及药智网收集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人参相关保健食品信息,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保健食品的组方规律。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检索人参相关活性成分,运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潜在靶点,GeneCards等数据库检索主要保健功能相关的疾病靶点,运用Uniprot数据库规范靶基因名称,借助Venny、String数据库筛选出关键靶点。然后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根据度值筛选出核心靶点,并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符合筛选条件的人参保健食品一共纳入951种,涉及非中药原料140种,中药原料137种,其中以补虚药为主,大致可以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为主;归肾、肝、脾、肺、心经;剂型以胶囊剂最常见,排名前2的保健功能为缓解体力疲劳和增强免疫力。人参缓解体力疲劳关键靶点292个、核心靶点10个;增强免疫力关键靶点535个、核心靶点10个。人参通过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缓解体力疲劳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技术得到人参保健食品的组方规律,并初步探索了其发挥缓解体力疲劳和增强免疫力的潜在靶点和通路,为后续人参产品的开发提供思路和参考价值。
    21  中药干预肝纤维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现状、热点与展望
    靳福星,张伟,王婧雯,刘继平
    2025, 56(16):5906-592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19
    [摘要](79) [HTML](0) [PDF 2.42 M](62)
    摘要:
    目的 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中医药在肝纤维化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热点进行全面分析,为肝纤维化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以“肝纤维化”“中药”为主题词或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 5个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VOSviewer等软件,从发文趋势与国家合作、发文机构、发文作者、期刊、被引文献及关键词等维度出发,对国内外中医药在肝纤维化领域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中文文献3 438篇,英文文献3 174篇。肝纤维化研究呈现出持续发展态势,发文国家以中国为主,肝纤维化核心团队已经初步形成,中、英文发文最多的机构分别是广西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英文发文最多的期刊是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肝纤维化领域的中文与英文文献均重点关注了中药在肝纤维化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中文文献重点关注炎症、铁死亡及细胞凋亡,而英文文献重点关注氧化应激、肠道菌群、胰岛素抵抗及自噬。结论 中药在肝纤维化领域的研究目前仍较受关注,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炎症、肠道菌群、细胞凋亡及自噬等方面,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验证中药靶点可能是新兴趋势。未来应结合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入探索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为肝纤维化的精准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22  姜的研究现状及关键问题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谢福玉,吴孟霞,高子希,黄友,杨莎莎,王越,周航,张月,廖婉,胡慧玲,张臻
    2025, 56(16):5925-59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20
    [摘要](107) [HTML](0) [PDF 2.53 M](63)
    摘要: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姜的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姜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姜的中英文文献,时间限定为2004年1月1日—2024年9月1日,将检索结果导入CiteSpace 6.4.R1进行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中英文文献分别为855、4 082篇。发文量分析表明,姜的英文发文量远超中文,且呈上升趋势;作者共现网络分析表明,姜的中英文文献作者之间均形成了多个相对稳定的合作团队;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分析表明,与中文文献研究机构相比,英文文献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更加庞大;关键词分析表明,姜的中英文文献研究重点不同,中文文献研究多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整体更具传统中医药特色;英文文献研究则多立足现代生物学视角开展机制研究。结论 姜的研究目前处于持续深化、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姜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干姜经典配伍的内在机制揭示、姜纳米囊泡的创新药物研发等是当下的主流研究内容,干姜“温中助阳”现代生物机制阐释、姜活性成分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潜力挖掘等或将成为姜的未来研究趋势。
    23  茅苍术miRNA鉴定及其调控萜类合成分析
    邓娟,张静怡,李谦,黄晓,陈庆梅,姚林英,徐建中,余坤
    2025, 56(16):5938-59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21
    [摘要](142) [HTML](0) [PDF 1.82 M](76)
    摘要:
    目的 基于对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发现茅苍术叶和根茎的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差异主要是基因的差异表达引起的,探索作为基因表达的调节因子miRNA在这一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为从miRNA-mRNA角度研究茅苍术生长发育代谢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small RNA测序技术对茅苍术根茎和叶分别进行测序及分析,结合mRNA数据库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其组学特征,进一步挖掘调控萜类合成酶基因的关键miRNA。结果 鉴定出280个已知miRNAs和85个新miRNAs(novel miRNAs),归属于59个miRNA家族;同时获得54个差异表达miRNAs,预测到10 901个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淀粉和蔗糖代谢、萜类骨架生物合成、RNA降解、苯丙烷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的代谢等通路。结论 分析了茅苍术叶和根茎的miRNA及其潜在的靶基因,关联转录组分析调控茅苍术萜类生物合成和初生代谢相关的miRNA及其靶基因,获得16个影响萜类合成miRNA和21个调控淀粉和蔗糖代谢的miRNA。为从miRNA角度研究茅苍术萜类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从基因组水平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良植物提供基础。
    24  苗期低温胁迫对川续断生长发育及川续断皂苷VI含量积累的影响
    杨欢欢,胥春云,徐娇,吴桃生,周涛,肖承鸿
    2025, 56(16):5946-59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22
    [摘要](88) [HTML](0) [PDF 1.48 M](141)
    摘要:
    目的 探索苗期低温胁迫对川续断Dipsacus asper生长发育及川续断皂苷VI含量积累的影响,为川续断种植生态调控奠定基础。方法 在5、10、15、25 ℃条件下处理川续断幼苗,测定川续断皂苷VI含量、农艺性状及抗逆性生理指标,筛选低温胁迫温度;将低温胁迫的不同种质川续断幼苗移栽至试验田种植18个月,动态测量生物量、川续断皂苷VI含量及川续断皂苷VI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结果 10 ℃低温胁迫促进川续断幼苗中川续断皂苷VI含量升高,抑制川续断的生长,川续断幼苗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显著升高;苗期低温胁迫对川续断的后期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可持续促进川续断皂苷VI含量积累,其中低海拔地区川续断种质川续断皂苷VI含量积累增加最为显著;苗期低温胁迫促进川续断皂苷VI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DaAACTDaHMGCRDaHMGSDaP450DaSQEDaUGTs在不同时期显著上调表达。结论 适度苗期低温胁迫可上调川续断后期生长川续断皂苷VI合成途径基因的表达,促进川续断皂苷VI积累,且对川续断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
    25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金莲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闫欣然,曹晓宇,王志轩,高婧
    2025, 56(16):5953-595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23
    [摘要](92) [HTML](0) [PDF 1.24 M](62)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产地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水平。方法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技术对27份金莲花样本进行多态性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结果 100条引物中筛选出5条条带清晰的引物,共扩增出245个位点,其中有218个多态性位点,平均多态性位点率达到89.41%;观察等位基因数(The number of alleles,Na)为1.67~2.00,均值是1.93,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的范围为1.531~1.682,平均值是1.600,NaNe的差异显示部分等位基因频率较高;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 gene diversity index,h)的范围为0.300~0.380,均值是0.345,Shannon’s指数(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I)为0.428~0.558,均值是0.511,hI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位点间异质性;聚类结果显示27份样本可以分为2大类,2大类产地没有明显的地区特征,推测为人工引种导致。结论 综合数据显示金莲花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中等,为金莲花的品种选育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6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金银花产地鉴别与酚酸类成分预测研究
    刘长青,郝楠,缪培琪,王彦帅,王晓梅,李正
    2025, 56(16):5959-59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24
    [摘要](72) [HTML](0) [PDF 2.22 M](60)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的金银花Lonicerae Japonicae Flos产地鉴别和酚酸类成分含量预测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集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金银花的NIRS数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酚酸类成分含量,然后采用多种数据预处理方法提高光谱数据的信号特征,利用特征变量筛选方法提取与检测目标相关的特征波段。利用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建立产地鉴别模型,采用加权软投票法整合KNN和LDA模型的预测结果。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分别建立绿原酸、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成分的含量预测模型,并从中为每种成分选取合适的建模方法。结果 采用加权软投票法构建的产地鉴别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对预测集的预测准确率为95.7%、对数损失值为0.214、Kappa系数为0.907,对巨鹿县、封丘县和平邑县3个产地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8.8%、83.3%和94.4%。构建的SVM模型对预测集金银花样品中的绿原酸成分的预测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0.810 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0.313 6%,相对预测偏差(relative percent deviation,RPD)为2.305 2,对异绿原酸A成分的预测R2为0.804 0,RMSE为0.135 4%,RPD为2.268 2,构建的RF模型对异绿原酸C成分的预测R2为0.271 0,RMSE为0.052 0%,RPD为1.176 3。结论 NIR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有效区分不同产地的金银花,并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成分的含量,为金银花质量的快速、无损评价提供方法依据。
    27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铁皮石斛花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研究
    李静宁,王磊,殷志琦
    2025, 56(16):5970-598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25
    [摘要](80) [HTML](0) [PDF 1.87 M](68)
    摘要:
    目的 利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建立铁皮石斛花HPLC指纹图谱和特征性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对各铁皮石斛花样品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基于UPLC-QTOF-MS技术,对铁皮石斛花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建立不同产地的铁皮石斛花HPLC指纹图谱,结合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石斛花样品进行产地和品种鉴别。建立铁皮石斛花多种特征性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产地的铁皮石斛花进行含量测定和质量评价。结果 通过UPLC-QTOF-MS结果共解析得到60个化合物,苯丙素类及黄酮类成分为其中主要成分类型;建立了具有20个共有峰且符合方法学要求的铁皮石斛花HPLC指纹图谱,23批铁皮石斛花样品相似度均不低于0.90;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咖啡酸葡萄糖苷、维采宁-2、维采宁-1是铁皮石斛花的特征性成分;建立了其中5种特征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 显示23个批次的铁皮石斛花咖啡酸葡萄糖苷质量分数为0.201~1.176 mg/g,维采宁-2质量分数为0.483~2.131 mg/g,维采宁-1质量分数为0.402~1.435 mg/g,芦丁质量分数为1.269~4.822 mg/g,异槲皮苷质量分数为0.290~1.244 mg/g。结论 基于成分分析结果建立的铁皮石斛花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稳定、重复性好,为完善其质量标准、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8  黄酮类化合物在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刘明睿,董佳豪,袁铖,吴昊,钱冰露,高子涵,刘应蛟
    2025, 56(16):5981-599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26
    [摘要](67) [HTML](0) [PDF 1.74 M](69)
    摘要:
    胆汁淤积性肝损伤(cholestatic liver injury,CLI)由胆汁代谢障碍,肝脏长期暴露于有毒胆汁酸导致。胆汁酸稳态失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是CLI发展的关键,若未及时治疗可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最终引起肝衰竭。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及调节关键细胞酶功能等药理活性,能够从恢复胆汁酸稳态、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方面有效缓解多种病因导致的CLI,并且不良反应较少,有望成为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新型药物。通过对近年来药用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对CLI的治疗作用及药理机制进行综述,为黄酮类化合物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29  中药多糖纳米硒的制备、活性和应用研究进展
    陈方圆,王继龙
    2025, 56(16):5994-60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27
    [摘要](91) [HTML](0) [PDF 1.72 M](64)
    摘要:
    中药多糖(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olysaccharides,TCMP)因活性丰富、安全性高、相容性好、可化学修饰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其大分子结构、生物利用度较低、药理作用较弱,限制了其制剂开发和临床应用。纳米硒(selenium nanoparticles,SeNPs)是一种高生物活性、低毒性的单质硒,在医药、食品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将TCMP与SeNPs结合是克服二者固有的局限性(生物利用度低、稳定性差),发挥功效协同效应,获得新型候选药物的有效途径之一,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通过系统归纳总结了中药多糖纳米硒(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olysaccharide-selenium nanoparticles,TCMP-SeNPs)的制备、表征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和调控,综述了TCMP-SeNPs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消化吸收特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TCMP-SeNPs在药品、食品相关领域的应用,为TCMP-SeNPs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思路。
    30  中药药对治疗偏头痛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包璇,金华,张泽祥,刘杰,杜婕,雍芸
    2025, 56(16):6006-60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28
    [摘要](120) [HTML](0) [PDF 1.44 M](78)
    摘要:
    偏头痛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全球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持续攀升,已成为当代社会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传统中医药体系中,中药药对作为中药配伍中最小的单位及复方配伍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优势。基于此,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中药药对抗偏头痛药理作用机制及应用相关文献,通过深度分析筛选、系统归纳梳理出4类典型药对,包括祛风解表类、平肝息风类、活血化瘀类、益气养血类。现代药理表明,这些药对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机制发挥显著的抗偏头痛效应。不仅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了循证依据,也为传统药对开发新型抗偏头痛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1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夏枯草植物学特性、种植管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陈明龙,覃桂,张兴明,李荣胜,葛锦蓉,汪波
    2025, 56(16):6017-60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29
    [摘要](133) [HTML](0) [PDF 1.68 M](64)
    摘要:
    夏枯草Prunellae Spica系唇形科夏枯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录的经典药材,其清热泻火、明目散结之功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现代研究表明,夏枯草在抗菌、抗炎、抗肿瘤及调节免疫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从物质基础层面,其活性成分主要集中于三萜类及酚酸类,这2类成分通过多靶点协同作用机制发挥核心药理活性。在产业化应用方面,夏枯草已形成跨领域开发格局,食品工业中作为知名凉茶品牌的核心原料,其清热降火功效通过现代工艺实现规模化生产;医药领域突破传统给药方式,研制出多种剂型。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近20年研究数据,从资源分布特征、植物学特性、种植管理及药理作用机制4个维度构建研究框架,系统梳理学科交叉研究进展,为建立规范化种植标准、开发功能导向型产品及制定循证医学用药方案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传统药用植物的现代化转型。
    32  中药治疗糖尿病心肌纤维化研究进展
    李春晓,丁凤伟,王璐璐,王晓,张波,李新朋
    2025, 56(16):6030-603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30
    [摘要](114) [HTML](0) [PDF 1.47 M](67)
    摘要: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es cardiomyopathy,DCM)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表现为心肌病变、心室结构异常、心脏功能不全,乃至心力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其中糖尿病心肌纤维化(diabetic myocardial fibrosis,DMF)是DCM由中度向重度转变的重要标志,因此防治DMF,对避免DCM引起的患者死亡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中医将DCM归类于“消渴”兼具“胸痹”“胸痛”“心痛”“心悸”等证,并尝试从中医药角度防治DMF。通过对近20年中药防治DMF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DMF的研究与治疗提供参考。
    33  金银花色泽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苏明艳,王晓,李涛,卢恒,耿岩玲,李恩霞,韩鹏杰
    2025, 56(16):6039-604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31
    [摘要](27) [HTML](0) [PDF 1.31 M](61)
    摘要:
    金银花Lonicerae Japonicae Flos作为大宗常用中药材之一,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亦具有药食两用的特性。金银花因其较高的药用、食用和经济价值而被广泛用于临床、食品健康及化妆品等方面,使得金银花市场需求旺盛。然而金银花在加工、贮藏过程中易发生褐变,褐变不仅使金银花外观呈现黄褐色,影响消费者感官,还使其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影响其活性。因此,研究金银花的色变机制及控制技术,对保持金银花原有色泽和活性成分、选择合适的加工方式、延长贮藏时间及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金银花生长发育、加工及贮藏过程中颜色变化的物质变化规律、控制技术进行综述,为金银花色泽变化机制及控制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34  深度学习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与探讨
    汪舒琦,申蕾,宋立亚,耿朴玉,邱宁宁,刘文龙,张喜利
    2025, 56(16):6048-605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32
    [摘要](119) [HTML](0) [PDF 1.08 M](62)
    摘要: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科学性是制约中药全球高质展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在现有中药质量标准控制下的中药质量优劣也是中医药治疗疾病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度学习在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关注,相较于传统方法其展现出明显优势,并在中药外观识别、成分分析、安全性评估及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从深度学习技术的基本框架和常见模型出发,系统梳理了深度学习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模式,深入分析了其在中药质量检验中面临的挑战,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总结了深度学习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的应用差距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升级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35  黄芩汤及其活性成分干预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真,邓俊宏,石小雨,储全根,刘锋
    2025, 56(16):6058-607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33
    [摘要](127) [HTML](0) [PDF 1.48 M](120)
    摘要:
    黄芩汤,为中医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之一,由黄芩、芍药、甘草和大枣配伍而成。此方具有清热燥湿、解毒化瘀等功效,主治湿热痢疾,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整体调节特性,能够多途径、多机制、多靶点发挥作用。通过检索近年文献,对该复方的化学物质基础、多靶点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并综述。现代研究结果表明黄芩汤中含有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甘草酸、甘草苷、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等14种化学成分,其发挥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复杂。进一步探讨黄芩汤治疗结直肠癌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旨在为未来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新型高效治疗机制的研究、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36  基于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的中医药预防和治疗肥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胥玉珍,曲珍妮,吕佳,毕钰,周倩,石典花,闫雪生,戴衍朋
    2025, 56(16):6073-60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5.16.034
    [摘要](119) [HTML](0) [PDF 1.31 M](67)
    摘要:
    肠道菌群是与人体共存的正常微生物环境。胆汁酸(bile acid,BA)是由肝脏产生,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主要代谢物,二者在维持肠道稳态、防止脂肪细胞过度吸收上作用关键,与肥胖、抑郁、糖尿病等疾病相关。肥胖治疗途径中的饮食、药物、代谢手术等方法,可能伴随内分泌失调等不良反应,相比之下,中药在治疗肥胖方面展现出安全有效、整体调节的优势。综述了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通过肠-脑轴机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肠道菌群膳食消化后产生的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以及2种主要的胆汁酸受体: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武田G蛋白偶联受体5(taked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TGR5)。阐明了肥胖病在肠-脑轴机制中的研究现状,论证了利用中药调控肠道菌群结构和胆汁酸代谢,从而预防和治疗肥胖的可靠性。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