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55卷第9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55(9):0-0.
    [摘要](127) [HTML](0) [PDF 5.28 M](641)
    摘要:
    2  目录
    2024, 55(9):0-0.
    [摘要](125) [HTML](0) [PDF 654.26 K](773)
    摘要:
    3  怀菊花中1个新的没药烷型倍半萜
    蔡雅君,薛金凤,赵慧君,支燕乐,卢纪衡,陈辉,王彦志,冯卫生,薛贵民
    2024, 55(9):2863-28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01
    [摘要](408) [HTML](0) [PDF 1.02 M](890)
    摘要:
    目的 研究怀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一氧化氮(NO)的分泌为评价指标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从怀菊花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 (6S, 7R, 10R)-没药烷-7-羟基-10,11-环氧-4-酮(1)、黑麦草内酯(2)、(4R)-1-甲基-4-(1-羟基异丙基)环己烯-6-酮(3)、2-甲氧基对苯二酚(4)、4-(3-羟丙基)苯酚(5)、5-(3-羟丙基)-2-甲氧基苯酚(6)、4-甲基苯酚(7)。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没药烷型倍半萜,命名为怀菊花没药烷A。除化合物2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有显著NO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9.2、38.9μmol/L。
    4  酸藤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婉亭,李志强,曾祥昊,余惠敏,钟国跃,冯育林,何明珍
    2024, 55(9):2868-287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02
    [摘要](443) [HTML](0) [PDF 1.09 M](754)
    摘要:
    目的 研究酸藤子Embelia lae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HP-20大孔吸附树脂、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各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和解析。结果 从酸藤子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淫羊藿次苷D21)、山柰酚-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2)、反式对羟基桂皮酸(3)、咖啡酸(4)、槲皮素-3-O-α-L-鼠李糖吡喃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5)、4-(β-吡喃葡萄糖基氧基)-苯甲醛(6)、1-O-对羟基肉桂酰单甘油酯(7)、山柰酚-3-O-β-D-(2''-O-β-D-呋喃糖基)-吡喃葡萄糖苷-7-O-α-L-鼠李糖吡喃糖苷(8)、绿原酸(9)、反式咖啡酸(10)、对羟基肉桂酸甲酯(11)、反式-3-O-香豆酰奎宁酸(12)、5-对反式香豆酰奎宁酸甲酯(13)、1-(3',4'-二羟基肉桂酰基)-环戊二烯二醇(14)、槲皮素-3-O-β-D-呋喃芹糖-(1→2)-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15)、槲皮素-3-O-吡喃葡萄糖苷(16)、柽柳黄素3-O-β-D-葡萄糖苷-7-O-α-L-鼠李糖苷(17)、N-(3-((3,4,5-三羟基-6-(羟甲基)四氢-2H-吡喃-2-基)氧基)丙基)肉桂酰胺(18)、D-去氢南天竹啡碱(19)。结论 其中化合物18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藤子碱苷,化合物135811151719首次从酸藤子植物中分离得到。
    5  红景天化学成分研究
    刘艳,尧俊涵,梅瑀,潘娟,管伟,李萌萌,匡海学,杨炳友
    2024, 55(9):2875-28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03
    [摘要](496) [HTML](0) [PDF 1.27 M](901)
    摘要:
    目的 研究景天科植物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干燥根的化学成分,考察红景天中化学成分抗缺氧损伤作用。方法 综合运用硅胶、ODS及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利用UV、IR、NMR、MS等光谱、波谱学手段对分得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评价化合物对CoCl2诱导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从红景天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37个化合物,包括苯丙素类19个,分别为对羟基桂皮酸(1)、咖啡酸(2)、6,7-二甲氧基香豆素(3)、2-甲氧基-4-(2-丙烯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1,2-di-O-β-D-glucopyranosyl-4-allylbenzene(5)、3,4,5-trihydroxy allylbenzene-3-O-β-D-glucopyranosyl-4-O-β-D-glucopyranoside(6)、刺五加苷B(7)、松柏苷(8)、肉桂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9)、1-feruloyloxy-2-methoxy cinnamic acid(10)、异落叶松脂素(11)、(7R,8S)-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9-β-glucopyranoside(12)、(7S,8R)-脱氢双松柏醇-9'-β-D-葡萄糖苷(13)、(7R,8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9′-O-β-D-glucopyranoside(14)、(7R,8R)-7,8-dihydro-9′-hydroxyl-3′-methoxyl-8-hydroxymeth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1′-benzofuranpropanol 9′-O-β-D-gluco- pyranoside(15)、(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16)、hyuganoside IIIa(17)、3-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1-(E)-propenyl)-2,6-dimethoxyphenoxy]propyl-β-D-glucopyranoside(18)、金石蚕苷(19);苯乙烷类6个,分别为酪醇(20)、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21)、icariside D222)、p-hydroxyphenethyl-O-β-D-glucopyranoside(23)、对羟基-苯乙基-6'-O-没食子酰-β-葡萄糖苷(24)、苯乙醇-β-巢菜糖苷(25);黄酮类4个,分别为根皮素(26)、异槲皮苷(27)、山柰酚-7-O-葡萄糖苷(28)、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29);其他类8个,分别为3-methyl-but-2-en-1-yl-β-D-glucopyranoside(30)、大花红天素(31)、taxilluside A(32)、trans-linalool-3,6-oxide-β-D-glucopyranoside(33)、xylogranatinin(34)、马钱苷(35)、(6Z)-4-(3-hydroxybutylidene)-3,5,5-trimethyl-2-cyclohexene-1-one-O-β-D-glucopyranoside(36)、blumenyl C-β-D-glucopyranoside(37)。在20 μmol/L时,苯丙素类、苯乙烷类及黄酮类化合物均表现出明显的的抗缺氧损伤作用。结论 化合物710171935为首次从景天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262832343637为首次从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缺氧损伤活性实验表明,在20μmol/L时苯乙烷类化合物2023对CoCl2损伤PC 12细胞保护作用最好,细胞存活率较高。
    6  氧化芍药苷在正常与抑郁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
    金朝,郑大华,何昊奇,于猛,邹忠梅
    2024, 55(9):2887-28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04
    [摘要](299) [HTML](0) [PDF 2.14 M](822)
    摘要:
    目的 研究氧化芍药苷在正常和抑郁大鼠血浆、尿液、粪便中代谢产物的差异,并推测其主要的代谢途径。方法 选取Wistar大鼠,复制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分别连续ig给予正常和抑郁大鼠氧化芍药苷水溶液3 d,收集大鼠血清、尿液和粪便;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分析平台鉴定氧化芍药苷在正常和抑郁模型大鼠体内的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结果 在正常和抑郁大鼠血浆中均检测到氧化芍药苷原型成分,且在抑郁大鼠血浆中的相对含量是正常大鼠血浆的10倍;在抑郁大鼠血浆、尿液和粪便中分别鉴定出4、13、2个代谢产物,在正常大鼠血浆、尿液和粪便中分别鉴定出1、12、3个代谢产物,其中11个共有代谢产物,主要发生的代谢途径为氧化、去饱和等I相代谢反应,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乙酰化等II相代谢反应。结论 氧化芍药苷ig给药后主要以原型成分进入体内,且抑郁大鼠血浆中原型成分的相对含量较正常大鼠高10倍;在抑郁和正常大鼠中的代谢产物有差异,其中葡萄糖醛酸化为正常大鼠体内特有的代谢途径,乙酰化为抑郁大鼠体内特有的代谢途径。推测氧化芍药苷可能是以原型成分为主发挥药效作用,通过尿液和粪便以原型或代谢产物排泄。
    7  藤黄酸和雷帕霉素共载脂质体的制备及协同抗肿瘤活性研究
    丁欢欢,姜先梅,刘红梅,齐瑶,涂柯蓉,陈琳,蔡璐璐,周先礼
    2024, 55(9):2896-291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05
    [摘要](331) [HTML](0) [PDF 3.32 M](871)
    摘要:
    目的 制备共载藤黄酸和雷帕霉素的脂质体(liposomes co-loaded with gambogic acid and rapamycin,GR@Lip)并优化其处方,研究GR@Lip的体外抗肿瘤机制、体内药动学和生物分布。方法 以包封率、载药量及粒径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筛选GR@Lip的最佳处方,并对其进行表征和稳定性研究;通过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考察GR@Lip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与Transwell实验考察GR@Lip对肿瘤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免疫荧光考察GR@Lip对肿瘤细胞自噬的影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otography with mass spectrometry,LC-MS)和活体成像仪研究GR@Lip的体内药动学和生物分布。结果 GR@Lip的最佳处方为制备温度40 ℃,药脂比1∶1∶20,磷脂与胆固醇比例4∶1,超声功率195 W,超声时间5 min,水化介质为超纯水,水相pH值为7.1;该方法制备的GR@Lip藤黄酸包封率为(97.27±2.76)%,雷帕霉素包封率为(96.58±3.82)%,藤黄酸载药量为(3.29±0.44)%,雷帕霉素载药量为(4.91±0.44)%。TEM形态观察显示GR@Lip呈球形,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检测其平均粒径为(157.19±1.74)nm、ζ电位为(−22.1±1.3)mV,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藤黄酸和雷帕霉素联用能协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显著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增强自噬。此外,体内药动学和生物分布结果显示,GR@Lip可在体内滞留更长时间且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结论 成功制备了GR@Lip,揭示其具有通过多途径协同抗肿瘤的活性,并显著改善了藤黄酸和雷帕霉素的药动学行为,为进一步体内研究和未来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8  甘草新型自组装纳米粒的形成及抗炎作用评价
    孟雨婷,薛玉叶,刘燕,万志若,高翠芸,杭凌宇,袁海龙
    2024, 55(9):2912-29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06
    [摘要](419) [HTML](0) [PDF 1.86 M](981)
    摘要:
    目的 对传统中药煎煮自组装现象进行改良,应用微沉淀法制备甘草新型自组装纳米粒(glycyrrhiza novel 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GN-SAN),将其与传统水煎煮形成的甘草SAN(glycyrrhiza decoction 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GD-SAN)进行系统比较,进一步探究GN-SAN对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导的小鼠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煎煮结合微沉淀法制备GN-SAN,以粒径、PDI和ζ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联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对煎煮时间、磁力搅拌转速、磁力搅拌时间、磁力搅拌温度、旋转蒸发温度以及生药质量浓度进行优化,筛选最优处方工艺。将优化后的GN-SAN与GD-SAN进行比较,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形态;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紫外分光光度计(UV)以及bicinchoninic acid(BCA)试剂盒检测各SAN中小分子活性成分(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查耳酮A)、多糖以及蛋白的含量。采用DNCB对小鼠背部皮肤刺激,建立特应性皮炎模型。将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GN-SAN凝胶低、中、高剂量组,观察各小鼠背部皮肤皮损变化,对皮损组织病理变化、炎症因子表达、脏器指数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GN-SAN的最佳处方工艺:甘草经8倍量水煎煮1 h,得GD-SAN。再经6倍70%乙醇煎煮1 h后得醇提液,合并2次提取液,600 r/min磁力搅拌20 min,60℃旋转蒸发除醇并浓缩至0.2 g/mL,即得GN-SAN。形成的SAN性质稳定,为形态均一的圆球形纳米粒,粒径为(189.5±0.3)nm,多分散指数为0.138±0.130,ζ电位为(−31.4±0.8)mV。其粒径大小、均匀性、稳定性及有效成分转移率相对于传统SAN均提高,且GN-SAN对皮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采用煎煮法结合微沉淀法制备GN-SAN,其工艺简单、主要成分含量高,稳定性好;制成的GN-SAN性能优良、抗炎作用显著,为甘草纳米制剂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9  二仙汤抗骨质疏松有效组分的指纹图谱、多成分含量测定及其镇痛和调节骨代谢作用研究
    刘燕,刘玉玲,沈燚,杜金蔓,赵琦明,叶欣园,张泉龙,秦路平,张巧艳
    2024, 55(9):2923-293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07
    [摘要](351) [HTML](0) [PDF 1.49 M](736)
    摘要:
    目的 建立二仙汤抗骨质疏松有效组分的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为基于二仙汤的抗骨质疏松组分中药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 HPLC指纹图谱检测采用Agilent ZorBax Extend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 0.1%磷酸水溶液(含0.025%十二烷基硫酸钠),梯度洗脱:0~30 min,4%~30%乙腈;30~50 min,30%~50%乙腈;50~60 min,50%~90%乙腈;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270 nm。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对照品比对,对共有峰进行指认。样品含量测定的梯度洗脱调整为0~25 min,10%~18%乙腈;25~35 min,18%~19%乙腈;35~40 min,19%~25%乙腈;40~50 min,25%~32%乙腈;50~60 min,32%~55%乙腈;并测定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小鼠醋酸扭体和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为模型评价二仙汤有效组分的镇痛和对骨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 建立了二仙汤有效组分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6个共有峰,16批样品与对照指纹谱比较的相似度均在0.9以上。指认出其中8个共有峰(1、4、10~12、13、15、16号峰),分别为新芒果苷、芒果苷、阿魏酸、仙茅苷、朝藿定B、淫羊藿苷、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的线性关系、重复性、稳定性、精密度及加样回收率考察符合要求。二仙汤抗骨质疏松有效组分在小鼠醋酸扭体模型上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并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形成和骨基质矿化,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结论 建立的二仙汤抗骨质疏松有效组分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准确、高效、全面的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10  苗药血人参提取物水凝胶的制备及促创面愈合体内外研究
    宋选飞,杨露,谢欢,周斌,刘耀,徐剑,张永萍
    2024, 55(9):2933-29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08
    [摘要](619) [HTML](0) [PDF 2.64 M](1054)
    摘要:
    目的 制备一种载苗药血人参Indigofera stachyodes提取物的聚乙烯醇(PVA)/木质素(Lig)/壳聚糖(CS)水凝胶并探究其促创面愈合机制。方法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正交试验优选处方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体外生物评价,通过建立大鼠全层皮肤损伤模型,评价其促创愈合效果。结果 携载提取物的PVA/Lig/CS水凝胶的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为PVA用量7.0 g、CS用量4.0 g、Lig用量0.5 g、冻融循环次数4次,每次冻结6 h。该凝胶具有多孔网状结构、良好的溶胀性、保湿性及一定的机械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抑菌性以及有效抑制巨噬细胞细胞迁移,且抑制作用可能与时间呈正比。该水凝胶的体内药效学研究显示,其促创面愈合作用可能与减少创面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增加毛血细管生成和纤维组织形成有关。结论 制备的载血人参提取物的PVA/Lig/CS水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行、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且对全层皮肤损伤具较好的治疗效果。
    11  野黄芩素纳米晶体的制备及治疗慢性瘙痒模型药效评价
    刘新颖,王富江,葛海涛
    2024, 55(9):2946-295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09
    [摘要](395) [HTML](0) [PDF 1.62 M](720)
    摘要:
    目的 制备野黄芩素纳米晶体(scutellarein nanocrystals,Scu-NCs),进行药剂学性质研究,并考察其对小鼠皮肤干燥瘙痒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反溶剂沉淀技术制备Scu-NCs,并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将其固化成固体粉末;测定Scu-NCs的平均粒径、分散系数、ζ电位并观察其微观结构;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其晶型及化学结构的变化;测试其体外药物溶出速率和其凝胶剂的体外释放度;评价野黄芩素及Scu-NCs凝胶剂经皮给药对丙酮/乙醚和水(acetone-ether-water,AEW)诱导的小鼠干皮瘙痒模型的止痒作用。结果 制备得到的Scu-NCs平均粒径为(379.1±1.7)nm,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值为0.238±0.081,ζ电位为(25.50±0.25)mV;野黄芩素纳米化后野黄芩素的晶型和化学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Scu-NCs冷冻干燥后粒径无明显变化;野黄芩素纳米化后提高了药物2 h内的溶出速率、溶出度及Scu-NCs凝胶剂6 h内的体外释放度;与AEW模型组相比,野黄芩素、Scu-NCs凝胶剂给药组可明显降低小鼠1 h内抓挠次数,抑制颈背部表皮增厚及皮肤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且Scu-NCs对AEW模型抑制效果更明显。结论 Scu-NCs粒径较小且均匀,其纳米化后晶型和化学结构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将野黄芩素制备成纳米晶体后,可明显改善药物的溶出度与体外释放度,对皮肤局部慢性瘙痒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12  附子理中丸大蜜丸、水蜜丸和浓缩丸3种剂型的化学特征关键质量属性辨识研究
    杨莎莎,林夏,郝怡雯,周航,张月,高子希,谢福玉,张星,傅超美,张臻
    2024, 55(9):2955-29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10
    [摘要](572) [HTML](0) [PDF 2.58 M](1012)
    摘要:
    目的 建立附子理中丸(Fuzi Lizhong Pills,FLP)处方的大蜜丸(Dami Pills,FLP-D)、水蜜丸(Shuimi Pills,FLP-S)及浓缩丸(Nongsuo Pills,FLP-N)的HPLC指纹图谱,同时测定7种药效成分含量,寻找FLP处方与剂型关联的化学特征关键质量属性。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结合研究实际,随机抽取市售FLP-D 30批,FLP-S 12批,FLP-N 12批,建立以上54批FLP的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甘草苷、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党参炔苷、6-姜酚、白术内酯III、白术内酯I、10-姜酚7种有效成分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方法对FLP-D、FLP-S和FLP-N各自的HPLC指纹图谱特征峰及7种有效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FLP-D、FLP-S和FLP-N的HPLC指纹图谱分别标定出20、25、20个特征峰,通过PCA和PLS-DA,筛选出14个差异性标志物,其中8、9、12、17、18、25号峰来自甘草,29、32号峰来自干姜,22号峰来自白术。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甘草苷、苯甲酰新乌头原碱、6-姜酚、白术内酯III、白术内酯I在FLP-D、FLP-S和FLP-N中的含量差异显著,其中6-姜酚为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1.0的差异性标志物。结论 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同时测定方法能有效评价FLP-D、FLP-S和FLP-N的化学成分差异;识别出的14个差异性标志物可作为区分FLP-D、FLP-S和FLP-N的潜在化学特征关键质量属性;甘草苷、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白术内酯III、白术内酯I可作为区分FLP-D与FLP-N或区分FLP-S与FLP-N的化学特征关键质量属性,6-姜酚可作为同时区分FLP-D、FLP-S和FLP-N 3种不同剂型的化学特征关键质量属性。为进一步完善FLP系列制剂的质量标准提供了参考,同时为解决同方异剂中药的质控指标同质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13  基于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轴探讨雷公藤甲素引起肝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
    王伟艳,刘珊,李会芳,常银霞,栾智华,苏越蕊,魏砚明
    2024, 55(9):2967-297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11
    [摘要](455) [HTML](0) [PDF 1.67 M](871)
    摘要: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对铁代谢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探讨雷公藤甲素引起肝细胞铁死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雷公藤甲素处理人正常肝细胞HL7702和C57BL/6J小鼠,或利用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和雷公藤甲素共同处理HL7702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沉积;试剂盒检测铁离子、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qRT-PCR或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yl-CoA synthetase long-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的表达。结果 雷公藤甲素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P<0.05),引起铁沉积,升高血清中ALT、AST活性(P<0.05),增加HL7702细胞和小鼠肝组织中铁离子、MDA含量(P<0.05),降低GSH含量、SOD活性和GPX4表达(P<0.05),上调TFR1、PTGS2及ACSL4表达(P<0.05)。Fer-1显著上调细胞存活率和GPX4表达量(P<0.05),显著下调铁离子含量、TFR1、PTGS2及ACSL4表达(P<0.05)。结论 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GSH/GPX4轴引起铁代谢异常和脂质过氧化,诱导肝细胞铁死亡。
    14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探究山茱萸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干预机制
    崔永霞,尚子慧,侯亚迪,王利丽,孙孝亚,吴明侠,陈随清
    2024, 55(9):2976-29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12
    [摘要](429) [HTML](0) [PDF 2.04 M](703)
    摘要: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探究山茱萸多糖干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10只SD雄性大鼠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结合ip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构建T2DM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200 mg/kg)组和山茱萸多糖低、中、高剂量(75、150、300 mg/kg)组,各组大鼠每天上午ig药物,连续给药4周。末次给药前大鼠禁食10 h,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并分离血清,同时取肝脏组织。采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串联静电场轨道高分辨质谱(UHPLC-LTQ-Orbitrap-MS/MS)技术检测大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和鉴定,利用MetaboAnalyst平台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山茱萸多糖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和血糖水平均降低,肝损伤明显改善;血清中TC、TG、LDL-C、IL-6、IL-1β、TNF-α、MDA水平和AST、AL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0.01),HDL-C水平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代谢组学共筛选出35个与T2DM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山茱萸多糖给药组可回调29个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苯丙氨酸的代谢和生物合成、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醚脂质代谢和丙酮酸代谢等22条代谢通路。结论 山茱萸多糖能有效改善T2DM引起的糖脂代谢紊乱,减轻肝损伤,达到治疗T2DM作用,可能与调节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脂质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有关。
    15  芍药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状态下线粒体输入途径蛋白TOM20的作用
    刘东齐,闫仕祺,刘浩龙,杨鑫伟
    2024, 55(9):2987-299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13
    [摘要](393) [HTML](0) [PDF 1.85 M](807)
    摘要:
    目的 探究芍药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大鼠坐骨神经和高糖环境下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线粒体输入途径蛋白线粒体外膜转位酶20(translocase of out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 20,TOM20)的影响。方法 以25、100、150 mmol/L葡萄糖分别干预RSC96雪旺细胞株12、24、48 h,用高内涵分析法检测TOM20和线粒体硫氧还蛋白2(mitochondrial thioredoxin 2,Trx2)的表达;设置对照组(给予25 mmol/L葡萄糖)、TOM20 siRNA组、TOM20 siRNA+芍药苷24 h组和TOM20 siRNA+芍药苷48 h组,转染TOM20 siRNA后给予10 mmol/L芍药苷分别干预24、48 h,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TOM20和Trx2蛋白表达;设置对照组(给予2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给予150 mmol/L葡萄糖)和芍药苷组(给予150 mmol/L葡萄糖和10 mmol/L芍药苷),利用高内涵分析法检测TOM20和Trx2蛋白表达。制备DPN大鼠模型,给予白芍总苷后,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TOM20和Trx2蛋白表达。结果 高内涵分析结果显示,150 mmol/L葡萄糖干预12、24 h后,TOM20和Trx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且2种蛋白的表达变化存在相关性。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TOM20和Trx2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高糖组比较,芍药苷组TOM20和Trx2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TOM20 siRNA组TOM20和Trx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与TOM20 siRNA组比较,芍药苷干预24、48 h后TOM20和Trx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中TOM20和Trx2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白芍总苷组TOM20和Trx2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 芍药苷能够通过上调SCs以及大鼠坐骨神经中TOM20蛋白的表达,促进Trx2蛋白的线粒体输入,从而有效对抗线粒体氧化应激干预DPN。
    16  荆防颗粒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刘冬光,赵文学,徐燕,姚茹,孟雪,姚景春,刘忠
    2024, 55(9):2996-300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14
    [摘要](256) [HTML](0) [PDF 1.94 M](849)
    摘要:
    目的 探讨荆防颗粒对db/db小鼠血糖代谢的调控作用及对其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phy,DR)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120 mg/kg)组及荆防颗粒(1、2 g/kg)组,每组15只,另取15只雄性db/m小鼠作为对照组,每周检测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摄食量及饮水量等基础指标,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采用ELISA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采用PAS染色检测视网膜组织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紧密连接跨膜蛋白(Claudin-1)、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磷酸化IRS1(phosphorylated IRS1,p-IRS1)、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磷酸化PI3K(phosphorylated PI3K,p-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磷酸化Akt(phosphorylated Akt,p-Akt)、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摄食量、饮水量明显升高(P<0.01),OGTT中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升高(P<0.01);视网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CAT、SOD活性显著下降(P<0.01);视网膜组织周细胞降低,新生血管增多(P<0.01),并且视网膜组织中Claudin-1、p-IRS1/IRS1、p-PI3K/PI3K、p-Akt/Akt、Bcl-2蛋白表达下调(P<0.01),VEGF、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荆防颗粒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0.01),空腹血糖、摄食量、饮水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0.01);视网膜组织中IL-1β、IL-6、TNF-α、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0.01),CAT、SOD活性显著上升(P<0.05、0.01);视网膜组织病理形态有所改善,视网膜组织中Claudin-1、p-IRS1/IRS1、p-PI3K/PI3K、p-Akt/Akt、Bcl-2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0.01),VEGF、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0.01)。结论 荆防颗粒对db/db小鼠视网膜病变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调节小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及Claudin-1蛋白表达,进而激活胰岛素受体IRS-1/PI3K/Akt信号通路,启动Caspase级联反应,抑制视网膜上皮细胞的凋亡,从而对视网膜病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17  人参囊泡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活性成分研究
    肖莲莲,余灵静,刘艺芃,胡杨,张云羽,嵇晶,程建明
    2024, 55(9):3006-301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15
    [摘要](458) [HTML](0) [PDF 1.61 M](809)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参Panx ginseng来源的细胞外囊泡(ginseng-derived nanoparticles,GDNPs)在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及抑制黑色素瘤生长方面的潜在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透射电镜测试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全面表征GDNPs及其主要成分(蛋白质、多糖和皂苷)的含量;通过q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GDNPs与其含有的多糖、皂苷成分对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表型的调控影响。收集不同极化程度的BMDM条件培养基(conditional medium,CM)孵育小鼠皮肤黑色素瘤B16F10细胞,CCK-8法测定不同CM处理后B16F10细胞活力,验证活性成分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作用;通过PMP柱前衍生法定量分析GDNPs活性成分组成。结果 透射电镜下观察GDNPs形态结构良好,含量测定结果为2.46×1011颗粒的GDNPs含有4.31 mg蛋白质、4.46 mg多糖、1.22 mg皂苷。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GDNPs多糖可以逆转M2型巨噬细胞表型,向M1方向极化。GDNPs多糖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后的CM显著抑制了B16F10细胞活力。PMP柱前衍生法分析GDNPs多糖成分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组成,其物质的量比为4.72∶1.07∶2.15。结论 揭示了GDNPs中多糖成分在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键作用,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18  热毒宁注射液雾化吸入给药的安全性研究
    张腾之,宋玲,唐黎明,侯红平,谷舒怡,高云航,航艾,李晗,彭博,陈韡亚,陈腾飞,张广平
    2024, 55(9):3015-30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16
    [摘要](339) [HTML](0) [PDF 2.34 M](1033)
    摘要:
    目的 针对热毒宁注射液雾化吸入给药后可能的安全性风险开展研究,为热毒宁注射液雾化吸入临床应用提供基础和依据,探讨中药雾化吸入制剂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方法。方法 在GLP条件下开展热毒宁注射液大鼠雾化吸入单次给药和重复给药30 d毒性实验,大鼠黏膜刺激(伴随反复给药观察)和豚鼠全身主动过敏实验。在连续给药7 d后,分别在停药1、7、14 d时对热毒宁注射液在肺中检测到的31种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大鼠单次口鼻暴露120 min/次、2次/d,动物未见明显异常;热毒宁低、中、高剂量(30、60、120 min/d)组大鼠口鼻吸入重复给药30 d、恢复期14 d毒性实验对血液学、血液生化、肺系数、尿液、组织病理学未见药物相关的病理改变,对呼吸道黏膜未见刺激性。豚鼠全身主动过敏实验为阴性。所分析到的热毒宁注射液的31种成分在停药14 d后所有成分均检测不到或者在检测限下。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雾化吸入给药对呼吸道黏膜无刺激和过敏,大鼠口鼻暴露1个月未见明显毒性反应,所测定的31种成分均能够在肺部代谢,无明显沉积。
    19  基于Apriori和MIE算法分析关节炎中药制剂用药规律及核心药对的潜在作用机制
    翟桐,杜佳璐,任雪阳,孙梦豫,黎明霞,刘薇,和映玉,李仙仙,邓清月,折改梅
    2024, 55(9):3027-30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17
    [摘要](536) [HTML](0) [PDF 2.37 M](674)
    摘要:
    目的 基于Apriori和MIE算法分析并总结《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关节炎成方和单味制剂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中治疗关节炎的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的信息。运用WPS Office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Apriori算法、MIE算法和Cytoscape 3.9.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药对相关性分析等。选取MIE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中置信度和支持度相对较高的核心药物,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进行成分-靶点-通路分析。结果 共收集102个成方制剂和8个单味制剂,涉及中药271味,包含毒性中药42味,依频次高低排序前6的中药为当归、红花、乳香、没药、防风和独活。功效以祛风湿、补虚、活血化瘀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和肾经为主,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辛为主。其中大毒中药6味,小毒中药19味,有毒中药17味,依频次高低排序前4的毒性中药为制川乌、制草乌、马钱子、樟脑。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没药-乳香”“乳香-没药-当归”等配伍最常见。MIE分析得到“党参-白芍”“狗脊-淫羊藿”等强相关潜在药对。其中,MIE分析和关联规则中支持度与置信度较高的药对为“当归-川芎”,药组为“当归-川芎-白芷”。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主要潜在活性成分为β-谷甾醇、豆甾醇、杨梅酮、阿魏酸等,核心靶点为PTGS2、HSP90AB1、CASP3、Bcl-2、PTGS1、Bax等,主要涉及包含癌症相关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亚油酸通路等。集群分析成方制剂以治疗风寒湿痹症为主。结论 关节炎为正虚邪实证,治疗应以扶正驱邪、宣通脏腑、调达经络为主。毒性中药使用较多且用量较大,可增强疗效,但应该严格控制用量,防止中毒现象的发生。核心药对“当归-川芎”、核心药组“当归-川芎-白芷”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多靶点防治关节炎。
    20  多组学分析揭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脾虚湿困证与活动期湿热阻滞证间的潜在分子机制及靶向中药预测
    黎祖鸣,封杰妮,陈雪如,陈剑坤,卢月,李际强,冯艳
    2024, 55(9):3041-30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18
    [摘要](476) [HTML](0) [PDF 2.57 M](1065)
    摘要:
    目的 综合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相关scRNA-seq和RNA-seq数据集,探讨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与活动期湿热阻滞证间的潜在分子机制,并挖掘潜在干预中药。方法 运用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和韦恩图鉴定出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和活动期湿热阻滞证相关基因及两者间的对话基因。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深入探讨对话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及潜在功能。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探讨UC缓解期与活动期的差异情况及对话基因在其中的作用。基于循环算法构建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生发展的风险预测模型。运用外部数据集、动物实验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进一步验证对话基因的表达情况。借助SoFDA数据库构建“基因-中医症状/现代医学症状”网络;借助TCMIP和COREMINE数据库预测对话基因的潜在靶向中药。结果 鉴定出31个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相关基因,其主要富集在代谢相关途径;鉴定出160个UC活动期湿热阻滞证相关基因,其主要富集在炎症免疫相关途径。鉴定出22个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与活动期湿热阻滞证之间的对话基因,上调对话基因与炎症免疫相关途径呈显著相关性,下调对话基因与代谢途径呈显著相关性。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显示,相比于正常对照及UC缓解期,UC活动期中B细胞占比上调;B细胞在UC活动期湿热阻滞证中作用贡献较大,而在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中的作用贡献较小;UC活动期B细胞的受体信号通路活性明显高于UC缓解期;上调的对话基因CD55在B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CD55+B细胞与CD55B细胞之间存在差异的细胞通讯及细胞代谢水平。6个风险预测基因(CD55PCSK1SERPING1ACAT1SLC26A2HMGCS2)可以较为准确预测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UC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展,动物实验及RT-PCR验证了其表达水平。通过数据库检索得到人参、黄芪、枸杞子等45味潜在靶向中药。结论 鉴定出22个关键对话基因,它们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免疫和代谢相关途径诱导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UC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展。B细胞在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D55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免疫和代谢相关途径,促进B细胞活性,从而促进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展。22个关键对话基因与UC相关中医症状和现代医学症状关联密切。
    21  基于归纳矩阵填充预测中药潜在活性成分
    李旺珍,赵紫一,陈悦,杨晓艳,贺福元,丁长松
    2024, 55(9):3057-306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19
    [摘要](355) [HTML](0) [PDF 1.60 M](907)
    摘要:
    目的 为解决中药有效成分信息缺失、药效物质基础不清楚导致其现代作用机制不明的问题,借助中药药性信息和成分的化学结构信息,利用归纳矩阵填充方法预测中药潜在活性成分。方法 首先,基于中药药性和化学成分信息构建中药-成分关联矩阵;其次,利用中药-成分关联矩阵中潜在的结构信息、中药药性信息和成分的化学结构信息,构建中药相似度矩阵和成分相似度矩阵;最后,基于中药相似度矩阵和成分相似度矩阵填充中药-成分关联矩阵。结果 归纳矩阵填充在中药数据集中使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得到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768 8。对丹参进行分析,丹参的活性化学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IIA、丹参酚醌和丹参醇等分别获得了较高的评分,该预测结果与实际相一致。结论 借助归纳矩阵填充结合中药药性信息和成分的化学结构信息,可有效预测中药的潜在活性成分,为研究中药的现代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22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知识图谱对绞股蓝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魏欣,纪瑞锋,徐娟,程感桃,刘昌孝,何新
    2024, 55(9):3064-30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20
    [摘要](444) [HTML](0) [PDF 2.19 M](1023)
    摘要:
    目的 运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对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其研究新思路提供参考。方法 以绞股蓝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所收录的相关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VOSviewer、WPS软件分别对绞股蓝中、英文文献的整体产出、研究主体、合作网络及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筛选纳入文献3 305篇,其中中文文献2 799篇,英文文献506篇。绞股蓝的年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共有31个国家(地区)参与绞股蓝的研究,其中以中国为主。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分别是谭华炳和朴香兰;辽宁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分别是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研究领域内各机构和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待加强。中、英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显示,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绞股蓝的化学成分、提取工艺、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方面。结论 绞股蓝研究目前仍处于上升阶段,未来绞股蓝多糖、氧化应激、分子对接、肠道微生物菌群及抗炎作用等方面是国内外绞股蓝领域应关注的研究重点。
    23  连翘多胺氧化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干旱和盐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陈佳茜,郭广洋,谭新杰,吕淑芳,胥华伟,原梦,邓萍,侯典云
    2024, 55(9):3077-308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21
    [摘要](347) [HTML](0) [PDF 1.79 M](745)
    摘要:
    目的 研究连翘多胺氧化酶(polyamine oxidase,PAO)基因家族在盐和干旱胁迫下的响应特征。方法 通过分析连翘转录组数据鉴定出5个连翘PAO基因家族成员,结合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基序分析、蛋白质结构分析、系统进化分析、结构域等方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探究了盐和干旱胁迫下PAO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连翘PAO基因家族氨基酸数介于235~541 aa,相对分子质量在26 069~59 328,等电点在5.27~5.86;不稳定系数为35.68~44.14,总平均亲水性皆为负值,推测连翘PAO家族蛋白均为不稳定型、酸性、亲水性蛋白,α-螺旋与无规则卷曲为蛋白主要二级结构形式。结论 鉴定出的5个连翘PAO基因家族成员均具有特异性表达模式;在盐和干旱胁迫下5个连翘PAO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均受到诱导,可能参与连翘的盐胁迫及干旱胁迫响应调控,为深入探讨连翘PAO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4  忍冬属囊管组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化分析
    张晶晶,袁庆,魏瑶,刘欢,郑雪梅,王英芳,刘海瑞
    2024, 55(9):3085-30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22
    [摘要](300) [HTML](0) [PDF 3.12 M](721)
    摘要:
    目的 揭示忍冬属囊管组16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以16种囊管组植物为研究材料,利用CodonW、EMBOSS、Excel等软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利用IRscope、mVISTA、DNAsp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利用PhyloSuite基于最大似然法及贝叶斯法2种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结果显示ENC值为46.54~47.37,均大于35,密码子偏好性较弱。GCall含量范围为38.92%~39.22%,均小于40%,具有明显的A/U偏好性,且GC1>GC2>GC3,密码子第3位碱基以A/U为主。通过中性绘图、ENC-plot及PR2-plot分析,发现影响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筛选出最优密码子7个,且密码子第3位均以A/U结尾。16种囊管组植物中均出现ycf1假基因。IR边界保守,差异较小。变异主要集中在非编码区,且单拷贝区域核苷酸多态性大于反向重复区域,存在更多的变异位点。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红花亚组与紫花亚组内物种系统发育位置与《中国植物志》存在差异。结论 揭示了影响忍冬属囊管组植物密码子偏好性的因素。结合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系统发育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忍冬属植物的进化和适应机制。
    25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莲房药材质量评价
    黄雅,王保锦,王乐,高晔,崔艺彤,王朝慧,刘宇琦,常子豪,刘越,张兰珍
    2024, 55(9):3098-31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23
    [摘要](260) [HTML](0) [PDF 1.57 M](780)
    摘要: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莲房Nelumbo nucifera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莲房药材质量。方法 采用Welch Ultimate® Polar-RP(250 mmÍ4.6 mm,3 μm)色谱柱,以甲醇-乙腈(1∶2,A)-0.2%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柱温40 ℃,体积流量0.6 mL/min,检测波长270 nm,绘制20批不同产地的莲房药材的指纹图谱,应用SPSS 26.0和SIMCA 14.1软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对不同产地莲房样品进行质量评价,并测定6种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 20批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17个共有峰,分别指认出儿茶素、荷叶碱、N-去甲荷叶碱、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和紫云英苷7个成分;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546~0.991,CA将20批莲房分为3类;PCA、OPLS-DA与TOPSIS分析结果为产于安徽芜湖、江西赣州、山东微山湖的药材质量较好;并分析筛选出荷叶碱、N-去甲荷叶碱和儿茶素等5个成分为引起不同产地质量差异的标志性成分。莲房中6个主要成分儿茶素、荷叶碱、N-去甲荷叶碱、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29%~0.958%、0.007%~0.137%、0.013%~0.104%、0.015%~0.282%、0.008%~0.110%、0.027%~0.541%。结论 建立的莲房HPLC指纹图谱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儿茶素、荷叶碱、N-去甲荷叶碱、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可以作为莲房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性成分。
    26  基于化学计量法和指纹图谱对生姜不同处理方法的成分差异研究
    汪杰,刘宇洁,张静,左池靖,刘艳,梁万徽,余卫东,黄子豪,彭灿,俞浩
    2024, 55(9):3107-311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24
    [摘要](326) [HTML](0) [PDF 1.43 M](885)
    摘要:
    目的 采用UPLC建立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在冷提、回流2种不同处理方法的指纹图谱,再利用化学计量学和灰度关联分析法对不同处理方法下的生姜进行成分差异研究,采用电子舌技术找寻与生姜风味相关的关键性成分。方法 利用UPLC建立生姜不同处理方法的指纹图谱,筛选共有峰,以Orbitrap-Exploris质谱对共有峰成分进行鉴定,再运用SIMCA、SPSS等软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通过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灰度关联分析评价不同处理方法下生姜的成分差异。结果 从生姜指纹图谱中识别出10个共有峰,各批次的相似度在0.972~1.000;Orbitrap-Exploris质谱共鉴定出9个共有峰成分;HCA和PCA的结果显示,冷提法和回流法处理的生姜可以各自聚类,OPLS-DA确证了6-姜酚、8-姜酚、8-姜二酮、10-姜酚、1,4-去二氢-8-姜酚、1,4-去二氢-10-姜酚是不同处理方法下生姜差异性的关键性成分;灰度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冷提法处理生姜可以得到更多姜酚类,姜烯酚类成分;电子舌结果表明,处理方法对生姜的风味并无显著影响,而6-姜酚与生姜诸多味觉信息呈显著性相关。结论 利用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可以评估生姜的质量和风味物质的含量,可有效区分冷提法和回流法处理的生姜并筛选出差异性成分,为生姜的处理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并且利用电子舌技术得出6-姜酚是生姜味觉信息变化的关键性成分。
    27  基于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及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灰色关联度融合模型评价不同产地珠子参质量
    李海燕,王慧然,那丽莎,金春花,王加良
    2024, 55(9):3116-31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25
    [摘要](287) [HTML](0) [PDF 1.51 M](922)
    摘要:
    目的 采用HPLC法对珠子参Panax japonicus中多指标成分进行定量检测,建立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及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灰色关联度(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grey relation analysis,TOPSIS-GRA)融合模型对不同产地珠子参进行质量评价,以提高珠子参药材整体质量控制水平。方法 采用外标法测定珠子参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d2、竹节参皂苷V、楤木皂苷A、竹节参皂苷IVa、越南参皂苷R4、齐墩果酸、镰叶芹醇、豆甾醇和β-谷甾醇含量,定量检测条件为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2%磷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5 nm,柱温30 ℃。以珠子参中13种成分含量为变量,通过PCA降维获得主成分并实现对样品分组,在样品分组基础上采用OPLS-DA挖掘影响珠子参质量的差异性标志物。建立加权TOPSIS-GRA融合模型对不同产地珠子参综合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珠子参中13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76%~100.06%(RSD<2.0%),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PCA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特征值分别为9.757和1.976,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0.255%,15批珠子参聚为3组,呈现一定产地差异;OPLS-DA结果显示竹节参皂苷IVa、竹节参皂苷V、人参皂苷Rd2、β-谷甾醇、楤木皂苷A和人参皂苷Re是影响珠子参质量的差异性标志物。加权TOPSIS-GRA融合模型结果显示15批珠子参样品的平均相对贴近度(γi)为0.261 3~0.743 2,珠子参产品质量存在一定产地差异,同一产地差异较小,不同产地产品质量差异较大,同时聚类结果与PCA结果一致。结论 建立的HPLC多指标成分定量控制方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可用于珠子参中13种成分的同步检测;PCA、OPLS-DA及加权TOPSIS-GRA融合模型合理可靠,可用于不同产地珠子参质量评价。
    28  中药有效成分调节机体脂代谢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玉涛,张冠宇,杨丹凤,张永强,张莉,武帅,李曦,周玉枝
    2024, 55(9):3127-31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26
    [摘要](536) [HTML](0) [PDF 1.43 M](1976)
    摘要:
    脂质代谢作为机体重要且复杂的生命过程,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脂代谢的紊乱可直接引发酮症、脂肪肝、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中药因多靶点、多途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脂代谢方面的研究,且中药在治疗肥胖等与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的疾病方面历史悠久、临床疗效确切。通过对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在调节脂肪组织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为中药药理学研究及中药的新药开发、老药新用提供新思路。
    29  羌活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汤露环,吴梦茹,陈妍妍,徐子航,姚雅琦,李遇伯
    2024, 55(9):3137-31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27
    [摘要](487) [HTML](0) [PDF 1.85 M](1040)
    摘要:
    羌活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为伞形科羌活属植物,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活性多样,临床应用广泛。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具有重要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这与其香豆素类、聚烯炔类、黄酮类及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抑制滑膜增生、抗骨破坏和抗氧化等良好的药理活性密切相关。通过对羌活中可能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成分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其药效物质基础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30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荣,潘力,黄金玲
    2024, 55(9):3146-31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28
    [摘要](262) [HTML](0) [PDF 1.42 M](1176)
    摘要: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苓桂术甘汤(Linggui Zhugan Decoction,LGZGD)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疗效显著。通过对LGZGD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从中西医结合的视角,分析了LGZGD联合现代医药和手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协同效应,并对LGZGD的未来推广与应用提出了较为前瞻性的展望,为LGZGD治疗心血管疾病及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1  复方阿胶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于小钧,王彬,王常瞵,高鹏,高燕,赵渤年
    2024, 55(9):3157-316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29
    [摘要](450) [HTML](0) [PDF 1.76 M](1148)
    摘要:
    复方阿胶浆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肿瘤、血液系统及妇科类疾病,但对其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较少,质量控制手段落后。通过对复方阿胶浆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依据“五原则”对复方阿胶浆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初步确定L-羟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三七皂苷R2R型)、地黄苷D、焦地黄苯乙醇苷A1、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党参炔苷、绿原酸、牡荆素鼠李糖苷等可作为复方阿胶浆的Q-Marker,为复方阿胶浆的质量标准提升与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32  基于专利视角的附子炮制减毒方法现状分析与评述
    杨欣,贺亚男,侯寓森,张定堃,杨明
    2024, 55(9):3168-31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30
    [摘要](327) [HTML](0) [PDF 1.72 M](1100)
    摘要:
    附子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作为常见的有毒中药,其炮制减毒工艺一直备受重视。随着科技进步,新型炮制减毒方法不断涌现。通过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采用专利分析方法与SWOT分析方法,对附子及乌头的炮制减毒方法进行专利导航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多个国家均有附子减毒相关专利申请,其中我国专利数量远超其他国家。技术构成分析结果表明,水煎、蒸制、炒制等传统减毒方法仍是主流,结构转化、发酵和微波等新方法是近年来附子减毒的重点研究方向,极具发展前景。但这些新方法的专利转化率较低,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亟待完成产业化开发。因此,建议加大“政、产、学、研、用”间的协作力度,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力,促进附子炮制减毒专利的转化与应用。
    33  五味子非药用部位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刘继艳,王冰,李超宇,于淼
    2024, 55(9):3179-31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31
    [摘要](582) [HTML](0) [PDF 2.11 M](1031)
    摘要: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规定五味子的药用部位是干燥成熟果实,含有木脂素、多糖、萜类及黄酮等化合物,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抑菌等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五味子藤茎、叶、果梗和根等非药用部位同样含有木脂素、多糖、萜类及黄酮等活性成分,其中一些活性成分含量高于药用部位,但非药用部位常作为杂质被废弃,不仅未得到充分利用还造成资源浪费。基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对五味子非药用部位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总结,为深入开发五味子非药用部位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为五味子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打下基础。
    34  中药调控氧化应激防治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张茂福,张志明,宋忠阳,张昺磊,沈雁云,刘叶元,李欣钰
    2024, 55(9):3190-32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32
    [摘要](316) [HTML](0) [PDF 1.37 M](1036)
    摘要: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临床常见的极危重症之一,其死亡率与发病率居高不下,早期以低氧血症、肺间质水肿及肺部炎症为主,后进一步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表现为严重的缺氧性呼吸衰竭。氧化应激作为诱发ALI的作用机制之一,在其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中药可通过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肺间质水肿,改善肺通气,恢复肺组织损伤等起到治疗ALI的作用。基于此,从氧化应激作用功能、调控ALI机制及中药干预机制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ALI的临床研究及新药创新探索提供理论指导。
    35  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相关的尿苷二磷酸依赖的糖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童婧,杨德盈,张倩,李志新,董子舒,刘红宁,黄佳
    2024, 55(9):3202-32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33
    [摘要](544) [HTML](0) [PDF 1.97 M](883)
    摘要:
    人参皂苷是一类具有丰富药理活性的重要天然产物,常见的类型包括达玛烷型(protopanaxadiol type,PPD-type/proto-panaxatriol type,PPT-type)、齐墩果烷型(oleanane type,OA-type)和奥克悌隆型(ocotillol type,OCT-type),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尿苷二磷酸(Uridine diphosphate,UDP)依赖的糖基转移酶(UDP-glycosyltransferases,UGTs)是催化人参皂苷生成的关键酶,对人参皂苷结构的形成及药理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人参皂苷的分布、结构多样性和生物合成途径,并基于几种常见人参皂苷类型重点阐述了与糖基化反应相关的UGTs,以期为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36  中药品种保护知识产权化的理论基础
    李慧
    2024, 55(9):3217-322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9.034
    [摘要](279) [HTML](0) [PDF 647.70 K](747)
    摘要:
    淡化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的药品监督管理职能,强化其知识产权功能是学界期待,是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的发展趋势。为厘清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知识产权化的理论基础,并为后续设计中药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供理论根基,结合知识产权“激励论”“利益平衡论”展开了分析,发现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具有创新鼓励的导向以及在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利益平衡的努力,内含上述知识产权基本理论的精髓,具备从药品监督管理制度转型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