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55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55(5):0-0.
    [摘要](162) [HTML](0) [PDF 3.41 M](802)
    摘要:
    2  目录
    2024, 55(5):0-0.
    [摘要](168) [HTML](0) [PDF 756.54 K](728)
    摘要:
    3  多维度多准则儿童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
    胡思源,马融,李梅芳,曾静,吴晶,柴士伟,钟成梁,蔡秋晗,赵泽慧,孙文聪,李亚军,陈月月
    2024, 55(5):1427-143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01
    [摘要](429) [HTML](0) [PDF 926.37 K](1009)
    摘要:
    目的 构建多维度多准则儿童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框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法与头脑风暴法建立指标池、初步拟定指标框架;通过德尔菲法对相关领域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遴选评价指标;结合专家函询结果与小组讨论结果,构建儿童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指标框架。结果 建立了包含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可及性、创新性6个维度的3级指标框架,包括6个一级指标(即维度)、20个二级指标、52个三级指标。结论 该指标框架从卫生体系角度出发,具有中医药和儿童特点,为儿童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的实施提供方法学建议,为其他领域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丰富了我国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技术体系。
    4  宁泌泰胶囊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宁泌泰胶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男科分会
    2024, 55(5):1436-144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02
    [摘要](474) [HTML](0) [PDF 861.58 K](1435)
    摘要: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以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为特征的中老年男性常见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BPH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积极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措施提高疗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宁泌泰胶囊来源于苗族经典验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功效,可针对湿热蕴结证BPH引起的LUTS发挥治疗作用。多个指南及专家共识均已提出将宁泌泰胶囊作为改善BPH临床症状的主要用药。因此,本专家共识旨在指导临床医师合理、规范的使用宁泌泰胶囊,充分发挥中医药在BPH治疗中的应用优势。
    5  黑老虎果实中1个新的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
    刘健,陶袁志,吴沁昱,马静,陈俐亲,吴文明,金岸
    2024, 55(5):1443-14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03
    [摘要](568) [HTML](0) [PDF 1.25 M](968)
    摘要:
    目的 对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果实中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硅胶、ODS、Sephadex LH-20、MCI等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构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的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从黑老虎果实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aS,7R,8R,8'S,7'R)-7-苄酰氧基-7,7',8,8'-四氢-4,5-亚甲二氧基-3,3',4',5',7'-五甲氧基-8,8'-二甲基-二苯并[a,c]环辛烯(1)、3,4-二羟基-3',4'-二甲氧基-6,7'-环木脂素(2)、kadsuralignan H(3)、(+)-(8S,8'R)-4,4'-二羟基-3,3',5'-三甲氧基木脂烷(4)、前戈米辛(5)、松脂醇(6)、aromadendrane-4β,10β-diol(7)、nephthediol(8)、oplodiol(9)、1β,11-dihydroxy-5-eudesmene(10)、pubinernoid A(11)。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类化合物,命名为血藤果素A;化合物24711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在50 μmol/L的浓度下,化合物4可以有效的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NO的释放,抑制率为64.45%。
    6  长鞭红景天中脂肪族类化合物及抗疟活性研究
    苟亮,卯锦,刘博超,雷丹,孙河,刘蓉,肖朝江,姜北
    2024, 55(5):1451-145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04
    [摘要](485) [HTML](0) [PDF 1.03 M](922)
    摘要:
    目的 研究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Rhodiola fastigiata干燥全株的脂肪族类化学成分和抗疟活性。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以及RP-18、MCI、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SYBR Green I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疟活性筛选。结果 从长鞭红景天干燥全株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5个脂肪族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0α-葫芦-7,24二烯醇(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豆甾烷-3-酮(3)、豆甾-4-烯-3-酮(4)、β-谷甾醇(5)、schleicheol 1(6)、豆甾-4,6,8(14),22-四烯-3-酮(7)、(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8)、豆甾-4-烯-6β-醇-3-酮(9)、3β-羟基豆甾-5-烯-7-酮(10)、6α-羟基豆甾-4-烯-3-酮(11)、豆甾烷-3,6-二醇(12)、正二十二烷醇(13)、二十四烷醇(14)、去氢木香内酯(1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表葫芦二烯醇;化合物2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61215为首次从红景天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对恶性疟原虫3D7株具有一定抗疟活性。
    7  藤石松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陈烨琪,潘亚茹,卓越,张一帆,顾继洪
    2024, 55(5):1460-146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05
    [摘要](502) [HTML](0) [PDF 952.23 K](1072)
    摘要:
    目的 研究藤石松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s的生物碱类成分。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对藤石松总生物碱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多种波谱技术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藤石松全株植物中分离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羟基-β-玉柏碱(1)、去-N-甲基-β-玉柏碱(2)、casuarine B(3)、石杉碱乙(4)、casuarinine B(5)、β-玉柏碱(6)、蛇足石杉碱(7)、N-demethylhuperzinine(8)、石杉碱丙(9)、8,15-dihydrohuperzinine(10)、casuarinine I(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石松碱类化合物。
    8  腾冲重楼根茎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杨莹莉,白雪,杨珺,罗吉凤,段晓燕,王跃虎
    2024, 55(5):1466-14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06
    [摘要](624) [HTML](0) [PDF 1.47 M](1009)
    摘要:
    目的 研究藜芦科植物腾冲重楼Paris tengchongensis根茎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RPC18硅胶和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利用NMR和MS等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鉴定。对分离到的化合物用微量稀释法进行抗细菌和真菌活性评价。结果 从腾冲重楼根茎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parisvanioside A(1)、kingianoside K(2)、7-氧薯蓣皂苷(3)、pariposide A(4)、parisvanioside B(5)、parisrugoside H(6)、(25R)-17α-羟基螺甾-5-烯-3β-基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麦冬皂苷Cʹ(8)、纤细薯蓣皂苷(9)、重楼皂苷Ⅰ(10)、重楼皂苷Ⅱ(11)、重楼皂苷Ⅵ(12)、pennogenin 3-O-β-chacotrioside(13)、重楼皂苷H(14)、重楼皂苷Ⅶ(15)和β-蜕皮激素(16)。化合物3515对絮状表皮癣菌有较强抑制作用,50%最低抑菌浓度(50% minimu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50)为0.07~93.60 μmol/L;化合物515对红色毛癣菌有较强抑制作用,MIC50为0.06~73.08 μmol/L;化合物3581015对石膏样小孢子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MIC50为0.04~69.92 μmol/L。结论 化合物17为首次从腾冲重楼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1215对白色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抑制率可达100%。化合物11对絮状表皮癣菌抑菌效果最好,MIC50为(0.07±0.004)μmol/L;化合物11对红色毛癣菌抑菌效果最好,MIC50为(0.06±0.003)μmol/L;化合物11对石膏样小孢子菌抑菌效果最好,MIC50为(0.04±0.001)μmol/L。腾冲重楼中含有的甾体皂苷有治疗皮肤及深部真菌感染的潜力。
    9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与网络药理学研究赶黄草保肝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田海涛,蔡春颖,赵东升,张龙霏,邓志鹏
    2024, 55(5):1477-149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07
    [摘要](525) [HTML](0) [PDF 2.75 M](1216)
    摘要: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MS)鉴定赶黄草全草及其茎、叶主要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赶黄草保肝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质谱采集数据结合对照品、相关文献、数据库检索,鉴定和表征赶黄草及其茎、叶化学成分;运用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报道筛选活性成分,通过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查找活性成分靶点;通过基因数据库筛选疾病靶点。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输入String11.5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PPI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DAVID 6.8进行富集分析,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基因-通路”网络,利用AutoDockTools 1.5.6软件对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在赶黄草及其茎、叶提取物中共鉴定出64种化学成分;筛选活性成分28个,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126个,关键活性成分15个,核心靶点24个;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163个条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131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成分与靶点蛋白结合活性良好。结论 对赶黄草化学成分进行了较全面地研究,初步阐明了其药效物质基础,预测赶黄草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和多通路发挥保肝作用。
    10  基于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优选天麻趁鲜切制方法
    付艳,周涛,许清清,杨昌贵,张进强,肖承鸿
    2024, 55(5):1493-150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08
    [摘要](474) [HTML](0) [PDF 1.66 M](916)
    摘要:
    目的 比较趁鲜切制和传统加工天麻饮片性状、内在质量、能耗等关键指标,筛选天麻饮片趁鲜切制方法,为天麻趁鲜切制的合理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以醇溶性浸出物、多糖、蛋白质、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总量、巴利森苷类成分总量(巴利森苷A、B、C、E)为内在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分析13种加工方式对天麻饮片质量的影响,结合饮片性状、干燥时间和能耗,饮片颜色与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天麻趁鲜切制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不同加工方式天麻饮片内在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总量、多糖含量差异最为明显;通过内在成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趁鲜切制S6及传统加工S13饮片综合评分高于其他趁鲜切制组,且S6与S13聚为一类,表明趁鲜切制S6与传统加工S13内在质量最为相近;趁鲜切制S6与传统加工S13外观性状相似,耗时、能耗显著低于传统加工S13;天麻饮片切面颜色色度值与内在成分含量呈显著相关性。结论 新鲜天麻切片5 mm厚、蒸20 min、60 ℃烘干与传统加工性状、品质最为相近,且较传统加工省时、节约能耗,为最佳趁鲜切制方法,该方法在天麻饮片生产上具有可行性。
    11  地龙药材及其处方制剂散寒化湿颗粒中总砷及砷形态研究
    王书娟,胡军华,姚雪,汪盛华,周恩丽,章晨峰,于桂芳,王振中
    2024, 55(5):1502-150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09
    [摘要](399) [HTML](0) [PDF 1.06 M](972)
    摘要:
    目的 探究地龙药材至制剂过程中总砷及砷形态、价态的传递规律,以期建立地龙药材及散寒化湿颗粒(Sanhan Huashi Granules,SHG)中砷含量的限度,保障SHG的安全。方法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对经微波消解后的地龙药材到SHG进行总砷含量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HPLC-ICP-MS)对其进行砷形态、价态的测定分析;并考察多批次SHG、不同产地地龙药材中砷总量以及各形态、价态的差异。结果 地龙药材、饮片、提取液及制剂在传递过程中总砷含量呈递减趋势,阴性样品中检出极少量的砷,总砷从药材至制剂的平均转移率为52.00%,饮片到制剂中的平均转移率为60.81%;28批SHG与24批地龙中砷形态及价态存在形式及规律基本一致,即基本以毒性较大的As(Ⅲ)和As(Ⅴ)为主,其他毒性较小的有机砷含量极低甚至未检出;结合地龙药材市场供应情况、多批次地龙研究结果以及临床批制剂所用地龙的使用情况,暂拟定地龙药材中As的限度为15.00 mg/kg。基于量-值传递规律及制剂处方,暂拟定SHG中As的限度为2.50 mg/kg。结论 建立的SHG中的总砷与砷形态的含量测定方法高效快速、准确性及稳定性良好。同时基于该方法初步探究了SHG中总砷及砷形态、价态的传递规律,并分别拟定地龙及SHG中砷含量的限度,为SHG的安全性及质量可控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动物药的安全性评价与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12  淡豆豉中产γ-氨基丁酸微生物对产毒黄曲霉菌的拮抗作用和毒素合成关键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戴家齐,贺婧,朱晓蓝,王立元,龙凯,周立分,杨安金,翁美芝,谢小梅
    2024, 55(5):1510-151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10
    [摘要](313) [HTML](0) [PDF 1.57 M](895)
    摘要:
    目的 考察从淡豆豉Sojae Semen Praeparatum(SSP)炮制过程中分离的15株产γ-氨基丁酸微生物对产毒黄曲霉菌的拮抗能力并筛选出具有抑制产毒黄曲霉菌生长和降解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高效拮抗菌,探究高效拮抗菌发酵产物对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合成关键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运用平板对峙法与十字交叉法检测15株产γ-氨基丁酸微生物及其发酵产物对产毒黄曲霉标准株(简称:产毒标准株)生长的影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检测15株菌对AFB1的降解效果,考察其对产毒黄曲霉菌的拮抗能力并筛选出高效拮抗菌;针对高效拮抗菌发酵产物分别运用菌丝干重法检测其对产毒标准株菌丝生长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其对黄曲霉毒素合成关键基因(aflRaflDaflMaflP)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15株菌及其发酵产物对产毒标准株的生长抑制率分别在15.88%~56.05%和25.74%~52.12%,对AFB1降解率在2.74%~57.87%,表明它们对产毒黄曲霉菌均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并筛选出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JC2)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d1)。当高效拮抗菌发酵产物加入量为2 000 µL时,JC2和Xd1对产毒标准株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3.82%和63.34%,且能明显抑制黄曲霉毒素合成关键基因aflRaflDaflMaflP的mRNA表达。结论 淡豆豉炮制中存在既能产γ-氨基丁酸又能明显抑制产毒标准株生长和产毒的拮抗菌,其拮抗作用可能通过抑制产毒标准株菌丝生长和毒素合成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
    13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杜仲盐制前后差异性成分
    唐瑞,吴杭莎,李亚飞,赵明方,方可儿,张海瑞,葛卫红,杜伟锋
    2024, 55(5):1518-15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3.05.011
    [摘要](489) [HTML](0) [PDF 2.18 M](1164)
    摘要:
    目的 通过超高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对杜仲盐制前后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差异性成分。方法 利用UPLC-Triple-TOF/MS检测杜仲中的化学成分,液相采用Waters HSS-T3色谱柱(150 mm×2.1 mm,1.8 μm),以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3 mL/min,柱温为50 ℃;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3 µL。质谱采用负离子扫描模式采集数据,根据一级准分子离子与二级碎片离子信息进行化合物的分析与鉴定。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杜仲盐制前后进行差异成分分析。结果 共解析出杜仲中52种成分,结合OPLS-DA筛选出14个影响杜仲盐制前后质量的潜在差异性成分,分别为京尼平苷、绿原酸、杜仲醇、桃叶珊瑚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苷酸、京尼平、eucomoside B、异绿原酸C、teuhircoside硫酸脂、橄榄素二葡萄糖苷、丁香脂素二葡萄糖苷、中脂素二葡萄糖苷和去氢二松柏醇葡萄糖苷。结论 建立了杜仲盐制前后化学成分定性分析方法,筛选出盐制前后杜仲质量变化的潜在差异性成分,为杜仲盐制的增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杜仲质量控制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撑。
    14  同时测定复方阿胶浆中间体中17种化学成分的定量核磁方法
    谢欣媛,杨嘉誉,潘坚扬,瞿海斌
    2024, 55(5):1532-15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12
    [摘要](451) [HTML](0) [PDF 1.81 M](948)
    摘要:
    目的 建立定量核磁方法,同时测定复方阿胶浆(Compound E’jiao Jiang,CEJ)的药材提取液中多类成分的含量,为中间体的质量评价提供可靠的分析手段。方法 采用水信号预饱和脉冲序列Noesygppr1d采集样品的1H-NMR图谱。通过文献调研、数据库检索以及加标实验的方式进行核磁谱峰归属。进一步确定各化合物的定量峰,采用内标法定量。开展方法学考察,考察项包括线性、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耐用性、准确度。另基于核磁共振氢谱的信噪比确定方法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并对3批中间体样本进行分析。结果 共指认22种化合物,其中17种可同时定量分析,包括缬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焦谷氨酸、γ-氨基丁酸5种氨基酸,乙酸根、富马酸根、丙酮酸根、琥珀酸根、甲酸根、乳酸6种小分子有机酸根,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蔗糖4种糖类以及尿苷、胆碱。线性考察结果得出相关系数均不小于0.999 5,精密度考察结果显示,RSD均小于2.7%,重复性考察RSD均小于2.5%,耐用性及稳定性考察RSD均小于2.6%,加样回收实验得出平均回收率为90.0%~105.0%、RSD小于2.2%,分析值与参考值平均相对偏差小于4.0%。对3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17种成分的测定结果均高于定量限,且满足线性范围。3批样品可定量部分占总固体含量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1.09%、84.44%、70.09%。结论 各方法学考察均满足要求;研究开发的定量核磁方法检测时间短、制样方式简单,能有效提高分析效率,为CEJ的生产过程物质转移规律研究打下基础。
    15  基于UPLC定量指纹图谱与UPLC-QE-Plus-MS/MS技术的吴茱萸(石虎)标准汤剂量值传递研究
    甘佳攀,张旗,陆绍铭,何思思,肖柳君,许妍,谭灵芝,薛倩倩,金红利
    2024, 55(5):1541-15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13
    [摘要](588) [HTML](0) [PDF 2.37 M](1016)
    摘要:
    目的 借助UPLC定量指纹图谱与UPLC-QE-Plus-MS/MS技术,研究吴茱萸Euodiae Fructus[石虎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通过对18批吴茱萸(石虎)样品进行检测,获得吴茱萸(石虎)饮片和标准汤剂的对照指纹图谱,并采用UPLC-QE-Plus-MS/MS技术,对标定的吴茱萸(石虎)共有峰进行鉴定。通过峰个数传递、相似度比较、有效成分含量转移率、出膏率测定等,对吴茱萸(石虎)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在饮片与标准汤剂中共标定25个对照指纹图谱共有峰,包括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去氢吴茱萸碱、evodiaxinine、吴茱萸酰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12个有机酸类化合物(咖啡酰葡萄糖酸及其同分异构体、阿魏酰葡萄糖酸及其同分异构体、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阿魏酰奎宁酸等)、7个黄酮类化合物(香树素-7-O-β-D-葡萄糖苷、芦丁、金丝桃苷、柠檬黄素-3-O-芸香糖苷、柯伊利素-7-O-芸香糖苷、水仙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个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柠檬苦素)。经测定饮片中25个共有峰均传递到标准汤剂中,共有峰传递率为100%。以每批次吴茱萸(石虎)饮片的指纹图谱为对照,对应批次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以有效成分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为指标,吴茱萸(石虎)标准汤剂中指标成分的转移率均在其均值±30%范围内。18批标准汤剂的出膏率也在其均值±30%范围内。结论 制备过程量值传递情况稳定,制备工艺可行,可为吴茱萸(石虎)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依据。
    16  基于网络药理学整合体内实验探究四物汤单味药组分治疗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作用与机制
    汪乐,李佳楠,杨洋,曲姣蓉,李晓骄阳
    2024, 55(5):1553-156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14
    [摘要](525) [HTML](0) [PDF 2.38 M](978)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整合体内实验对比四物汤中4种单味药(川芎Chuanxiong Rhizoma、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当归Angelicae Sinensis Radix、熟地黄Rehmanniae Radix Praeparata)治疗胆汁淤积性肝损伤(cholestatic liver injury,CLI)的药效差异,并探讨各单味药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川芎、白芍、当归、熟地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CLI靶点,使用Cyctoscape 3.10.1软件分析并构建“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借助在线网站获取各单味药与CLI之间的交集靶点,并绘制韦恩图。将靶点基因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富集分析。构建胆总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动物模型,给予各单味药水提物后,检测血清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染色对比药效作用。同时结合qRT-PCR检测CLI相关靶点的基因表达。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四物汤中川芎、白芍、当归、熟地黄与CLI之间均存在3个交集靶点[核受体亚家族3C组成员2(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3 group C member 2,Nr3c2)、类视黄醇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 alpha,Rxra)、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通过体内验证实验表明白芍、川芎、当归、熟地黄水提物均可显著改善CLI以及相关的肝纤维化情况,且均能下调上述3个共同靶点表达(P<0.05、0.01、0.001)。此外,白芍、川芎的体内抗CLI疗效优于当归、熟地黄提取物。结果还显示白芍与CLI有18个、川芎与CLI有4个与其他单味药不同的独立交集靶点,而当归、熟地黄与CLI之间不存在独立的交集靶点。进一步生信分析发现,白芍作用靶点基因富集于血管生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川芎作用靶点富集于血管内皮、血管生成、血管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通路。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白芍通过下调肝脏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Tnf、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8,Mapk8)、AKT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表达改善CLI,川芎通过下调肝脏激酶插入结构域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Mapk14表达改善CLI。结论 四物汤中川芎、白芍、当归、熟地黄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胆汁淤积引起的肝损伤及纤维化,它们通过靶向Nr3c2RxraPtgs2共同改善CLI。白芍、川芎改善CLI疗效优于当归、熟地黄,前者可基于TNF信号通路而后者则是通过调控VEGF信号通路分别特异性改善CLI。
    17  丹参水提物对野百合碱诱导大鼠肝窦阻塞综合征的抑制作用
    张泽,孟宇,董世缘,陆宾,黄镇林,季莉莉
    2024, 55(5):1567-15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15
    [摘要](466) [HTML](0) [PDF 2.12 M](926)
    摘要:
    目的 探讨丹参水提物对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野百合碱诱导大鼠HSOS,给予丹参水提物后,通过血清生化指标检测、肝脏病理切片观察以及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9,MMP-9)蛋白表达测定,评价丹参水提物对HSOS的抑制作用。通过TCMSP、HERB与GeneCards等数据库交联分析,获取丹参水提物抑制HSOS的关键靶点,并应用STRING与DAVID等数据库富集信号通路;进一步采用qRT-PCR与Western blotting对数据库结果予以验证。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丹参水提物可显著抑制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力(P<0.05、0.01),降低肝脏MMP-9蛋白表达(P<0.05),并改善肝窦充血、中央静脉内皮脱落、III区肝细胞坏死等病变。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得到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以及一氧化氮合酶2(nitricoxide synthase 2,NOS2)等关键基因,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结果表明,以上靶基因主要富集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TNF和NF-κB等信号通路。丹参水提物可降低野百合碱诱导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ROS含量(P<0.05、0.01),减少F4/80、Ly6G阳性细胞浸润数目(P<0.05、0.01),诱导Nrf2核转位(P<0.01),促进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单位(catalytic subunit of glutamate-cysteine ligase,GCLC)、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modifier subunit,GCLM)、HO-1及醌氧化还原酶1(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等基因的表达(P<0.05、0.01、0.001),升高GCLC、GCLM、HO-1蛋白表达水平(P<0.05、0.001);并抑制NF-κB核转位(P<0.001),降低TNFIL-1βIL-6NOS2、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基因表达(P<0.05、0.001),升高TNF-α、IL-1β、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phosphorylated inhibitor of NF-κB,p-IκB)蛋白表达水平(P<0.05、0.001)。结论 丹参水提物可通过激活Nrf2抗氧化信号通路,抑制NF-κB炎性信号通路,而抑制野百合碱诱导的HSOS。
    18  白术水提物对肥胖小鼠血管稳态失衡的影响
    陈钰岚,魏柯健,刘静,郭静妍,吕圭源,苏洁
    2024, 55(5):1578-158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16
    [摘要](438) [HTML](0) [PDF 2.39 M](897)
    摘要:
    目的 探讨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水提物对肥胖小鼠血管稳态失衡的改善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 选取4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依折麦布片(1 mg/kg)组和白术水提物(4、2 g/kg)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每天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造模的同时分别ig相应药物,正常组及模型组ig蒸馏水,1次/d,连续11周。给药期间检测小鼠体质量及面温、舌色等中医证候指标;末次给药后,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取主动脉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检测主动脉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TNF-α、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adenyl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1α,PGC-1α)的蛋白表达。结果 白术水提物可显著提高肥胖小鼠旷场水平移动总距离和水平移动速度、排便量、排尿量及面温(P<0.01),增加尾部微循环血流量(P<0.05、0.01),显著降低尿液吸光度、足温(P<0.01),并改善舌色变化(P<0.01),显著降低TC、LDL-C、TNF-α和ET-1水平(P<0.01),升高NO含量(P<0.01),改善主动脉组织结构异常,降低主动脉IL-6、TNF-α、TLR4蛋白表达(P<0.05、0.01),提高p-AMPK、SIRT1、PGC-1α蛋白表达(P<0.05、0.01)。结论 白术水提物能够有效缓解倦怠乏力、排便无力、四肢烦热等证候表现,并能改善肥胖引起的主动脉损伤、血管内皮紊乱等血管稳态失衡,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激活AMPK/SIRT1/PGC-1α通路有关。
    19  黄芩汤治疗蓖麻油致小鼠腹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陈文露,彭新宇,康桦华,潘育方,唐兴刚,蒋顺进,黄炜乾,丁焕中,黄婷,徐志宏
    2024, 55(5):1590-159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17
    [摘要](475) [HTML](0) [PDF 2.02 M](981)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芩汤对蓖麻油致小鼠腹泻模型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洛哌丁胺(5 mg/kg)组和黄芩汤高、中、低剂量(20、10、5 g/kg)组,每组10只。连续3 d ig给药,末次给药30 min后ig 0.5 mL蓖麻油制备腹泻模型。测定腹泻评分和腹泻指数,采用qRT-PCR检测肝脏中α-1-酸性糖蛋白(alpha 1-acid glycoprotein,AG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白蛋白(albumin,ALB)和小肠中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 3,AQP3)、AQP4、Na/H离子交换器2(Na/H exchanger 2,NHE2)、NHE3NHE8 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肠中AQP3和NHE8蛋白表达;收集肠道内容物,进行16S rRNA测序。结果 黄芩汤显著降低小鼠的腹泻评分和腹泻指数(P<0.05),下调肝脏AGPCRP的mRNA表达(P<0.05),下调小肠AQP3NHE8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降低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粪杆菌属Faecalibaculum和Ruminococcaceae_UCG-014丰度,增加JeotgalicoccusCandidatus_Arthromitus丰度,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比值。结论 黄芩汤可能通过下调肠上皮转运蛋白和急性期蛋白表达,改变肠道菌群,从而减轻蓖麻油引起的腹泻。
    20  新肾病1号方调控miR-199b-5p抑制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改善肾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曾聪聪,俞文秀,王成功,姜程曦,程锦国
    2024, 55(5):1600-16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18
    [摘要](285) [HTML](0) [PDF 2.30 M](921)
    摘要:
    目的 研究miR-199b-5p在新肾病1号方抗肾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新肾病1号方低、中、高剂量(9.69、19.38、38.76 g/kg)组和氯沙坦(50 mg/kg)组,每组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左侧单侧输尿管梗阻方法建立大鼠肾纤维化模型,给予药物干预14 d后,检测各组大鼠肾功能;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对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新肾病1号方高剂量组大鼠肾脏组织进行miRNA测序,筛选差异表达miRNAs,qRT-PCR验证,并进行靶基因的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miRNAs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肾纤维化的关联性。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组织EMT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新肾病1号方组大鼠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0.01),肾组织病理变化有所改善。miRNA测序分析发现,miR-199b-5p在模型组表达上调,而在新肾病1号方高剂量组表达下调,qRT-PCR验证了其mRNA相对表达量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miR-199b-5p的靶基因中与EMT、肾纤维化相关功能的90个。与模型组比较,新肾病1号方组肾组织中EMT相关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下调(P<0.05、0.001),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表达上调(P<0.05)。结论 新肾病1号方可能通过下调miR-199b-5p表达,抑制EMT,从而发挥抗肾纤维化的作用。
    21  基于UPLC-Q-Exactive Plus-Orbitrap MS的丹参提取物成分表征及其抗血栓作用谱效相关药效物质基础解析
    刘悦,丁晓彦,王娜,高燕,杨龙飞,吕婧,韩利文,傅春升,赵渤年
    2024, 55(5):1609-16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19
    [摘要](498) [HTML](0) [PDF 2.07 M](918)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提取物化学成分与其抗血栓作用的谱效关系,分析丹参提取物的抗血栓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法建立丹参提取物的指纹图谱;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探讨不同产地丹参的成分差异;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测定不同产地丹参提取物的抗血栓活性;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进行谱-效相关研究,筛选出药效贡献较大成分。结果 通过聚类分析,60批丹参样品聚为2类;OPLS-DA筛选出2组间的15个差异共有峰;PLSR分析提示在标定的39个共有峰中,与丹参抗血栓活性最相关的化合物可能为峰1(二糖)、峰31(新隐丹参酮)、峰26(丹参醛)、峰34(隐丹参酮)、峰39(二氢隐丹参酮)、峰8(迷迭香酸)、峰18(4-甲基丹酚酸酯B或异构体)和峰17(丹酚酸B)。结论 借助中药谱效学初步阐释了丹参抗血栓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丹参谱-效相关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为丹参临床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数据支持。
    22  消岩汤姑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回顾性临床研究
    陈倩倩,王海龙,郭政钰,刘鹏飞,孔凡铭,李倩,董剑出,贾英杰
    2024, 55(5):1620-162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20
    [摘要](535) [HTML](0) [PDF 1.47 M](1027)
    摘要:
    目的 观察消岩汤姑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IIIb~IV期NSCLC患者127例,其中治疗组73例,采用了消岩汤加减联合姑息治疗;对照组54例,采用单纯姑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治疗前后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免疫功能指标进行疗效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著延长了NSCLC患者的中位PFS(median PFS,mPFS)(3.6月vs 2.3月,P=0.017),但中位OS(median OS,mOS)未见显著获益(5.73月vs 5.33月,P=0.176)。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KPS评分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34%,中医症状缓解率为78.0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37.04%,中医症状缓解率为44.44%,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3+/CD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CD3+、CD3+/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3+/CD8+水平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消岩汤联合姑息治疗可显著延长中晚期NSCLC患者PFS,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23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铜死亡相关基因及调控中药预测
    高松林,覃雁,张鹏,谢兰芳,徐哲,梁菲,黄贵华
    2024, 55(5):1627-164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21
    [摘要](519) [HTML](0) [PDF 2.48 M](1030)
    摘要: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究铜死亡相关基因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并筛选可对铜死亡相关基因起调控作用的中药。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获取活动期UC相关数据集;以GSE11223数据集为训练集提取差异表达的铜死亡相关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cuproptosis-related genes,DECRGs),分析DECRGs之间的相关性及DECRGs相关的免疫浸润和生物学功能。根据DECRGs的表达量对活动期UC患者进行共识聚类分型,基于分型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来识别核心基因。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筛选活动期UC特征基因并验证其对活动期UC患病风险的预测能力。最后进行中药预测并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5)统计中药的出现频次、性味归经和药物分类。结果 共获得11个DECRGs,DECRGs具有相互调控和免疫调节作用。共识聚类将活动期UC分为2个亚型,WGCNA获得核心基因234个。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人中胚层特异性转录基因(mesoderm-specific transcript,MEST)、跨膜蛋白98(transmembrane protein 98,TMEM98)、晶状体蛋白λ1(crystallin lambda 1,CRYL1)、染色体14开放阅读框(chromosome 14 open reading frame 147,C14orf147)和跨膜蛋白141(transmembrane protein 141,TMEM141)是活动性UC的特征基因。预测得到的中药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脾经居多;高频中药为白术、丹参、莪术、紫草等;以清热药、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结论 铜死亡在活动期UC的发生、发展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白术、丹参、莪术、紫草等高频中药可能通过调节铜死亡相关基因治疗活动期UC,可为活动期U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24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1项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的临床证据与价值评估研究
    陈子佳,张强,雷超,王志飞,谢雁鸣
    2024, 55(5):1641-165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05.022
    [摘要](283) [HTML](0) [PDF 1.40 M](963)
    摘要:
    目的 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综合评估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基于循证医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循证药学、药物经济学、卫生技术评估等方法学,结合调查问卷与数据库资料,利用多准则层决策分析模型(multi-criteria level decision analysis model,MCDA),围绕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中医药特色“6+1”个维度综合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 安全性方面:根据药品说明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发呈报系统(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SRS)、登记注册研究、临床文献报道、真实世界研究、官方网站通知公告、药物警戒与风险管理等,现有研究证据充分;喜炎平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发热寒战等,临床安全性风险较可控,评价为B级,表明基于现有临床研究安全性良好。有效性方面:选取Meta分析作为有效性证据,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总有效率、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相关理化指标改善优于单用抗生素治疗;采用GRADE体系评价证据质量,根据PICO原则衡量证据价值,评价为B级,表明基于现有临床研究有效性较好。经济性方面:以住院时间作为指标,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头孢菌素类、抗病毒药物更具成本-效果优势;对证据质量和经济价值进行评价,评为B级,表明经济性较好。创新性方面: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抗生素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药材及原料安全充足,可扩展性较好;分子结构中引入亲水基团以增强水溶性,改善穿心莲内酯生物利用度;工艺及药学已拥有国内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评价为B级,表明创新性较好。适宜性方面:配备及给药方便,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明确,用药疗程合适,但需关注用药反应,可基本满足临床用药需求,评价为B级,表明适宜性较好。可及性方面:疗程费用占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比低,药品销售范围广,药材资源充足,接受治疗人数多,评为B级,表明可及性较好。中医药特色方面:喜炎平注射液为源于穿心莲的中药注射剂,辨证使用疗效更佳,人用经验丰富。综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6+1”维度的证据结果,评价为B类。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综合价值,中医药特色较突出,建议可按程序有条件转化为基本临床用药管理的相关政策结果。
    25  基于VOSviewer与CiteSpace的植物类药材农残检测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孔凡乐,纪瑞锋,何新
    2024, 55(5):1652-166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23
    [摘要](364) [HTML](0) [PDF 2.35 M](1077)
    摘要:
    目的 探寻植物类药材农残检测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方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WoSCC)自建库以来有关该主题的文献进行检索,根据所得数据绘制发文量趋势图,并对纳入的文献分别使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关键词、作者共现分析,使用CiteSpace 6.1.R6 Advanced软件进行机构共现、关键突现与聚类分析、时间线分布图绘制。结果 筛选出521篇中文文献和153篇英文文献,发现该领域在2005年之后迅猛发展。国内领衔的作者与机构为以薛健为代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外为以Tagami Takaomi为代表的日本大阪府立公共研究所。研究主要集中在检测基质(金银花、人参、三七、黄芪等)、农残类型(有机氯、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类)和检测技术(质谱联用技术等)等方面,且整体趋势向植物类药材中多种农药的同时检测,技术手段更趋高效、简单化。结论 该领域的发展受益于学科交融及《中国药典》对药材农残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的不断完善,未来发展趋势将聚焦于质量标准研究和风险评估。
    26  全基因组水平金银花TC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谭政委,郭水柱,苏小雨,孙瑶,余永亮,李磊,张利超,许兰杰,鲁丹丹,安素妨,李春明,梁慧珍,王子君
    2024, 55(5):1665-167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24
    [摘要](408) [HTML](0) [PDF 2.27 M](1180)
    摘要:
    目的 对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CPLjTCP)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LjTCPs的功能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以金银花基因组数据为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TCP基因家族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启动子元件及其表达模式。结果 共鉴定出17个LjTCPs,其中16个LjTCPs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LjTCP17未定位到染色体上,基于系统进化树和多重序列比对,LjTCP基因家族可以分为PCF、CIN和CYC/TB1 3个亚家族,分别包含9、6、2个LjTCPs。基因组内共线性分析表明,全基因组复制和片段性复制在LjTCP基因家族进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LjTCP基因家族启动子包含许多与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响应,以及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相关的调控元件。表达模式分析表明,LjTCP基因在金银花花发育初期表达量较高,随着发育进程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并且LjTCP05LjTCP13LjTCP14LjTCP16LjTCP17基因在花青素含量不同的品种中表达量存在差异。对6个具有低温响应元件的LjTCPs在冷胁迫下的基因表达研究表明,大部分基因在冷处理后基因表达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金银花TCP基因家族包含17个成员,各成员的分子特征和表达模式存在差异。
    27  三叶崖爬藤查耳酮异构酶基因克隆与外源诱导表达及酶活性分析
    郦露群,龚一富,宋奕珩,高孟雪,王何瑜
    2024, 55(5):1677-168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25
    [摘要](247) [HTML](0) [PDF 1.32 M](834)
    摘要:
    目的 克隆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查耳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基因,探究CHI基因对三叶崖爬藤黄酮合成途径的调控作用。方法 分析三叶崖爬藤转录组,获得三叶崖爬藤CHI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三叶崖爬藤根、茎、块茎、老叶、幼叶及吲哚-3-乙酸(3-indoleacetic acid,IAA)、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YE)等诱导条件下CHI基因的表达量,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含量和CHI酶活性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CHI基因全长为1 096 bp(GenBank序号:OQ588006),含有1个长为71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37个氨基酸。三叶崖爬藤CHI蛋白分子式为C1148H1819N285O348S5,等电点(PI)为5.28,相对分子质量为25 340,编码的氨基酸全都在膜外,不具跨膜结构,也不存在信号肽。三维空间结构分析表明,三叶崖爬藤CHI蛋白呈明显的倒置三明治状折叠结构,属于Chalcone-3超基因家族。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CHI蛋白序列与葡萄科植物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CHI基因在三叶崖爬藤根、茎、块茎、老叶和幼叶等不同组织中均表达。诱导分析结果表明,5种外源诱导物质均提高了三叶崖爬藤黄酮含量,ABA诱导后CHI基因表达水平在72 h达到最高,其余诱导处理CHI基因表达量均在96 h达到最高,CHI酶活性均在96 h达到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黄酮含量与CHI基因表达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CHI酶活性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2=0.453)。结论 成功克隆了三叶崖爬藤CHI基因,该基因在三叶崖爬藤各组织中均表达。IAA、MeJA、ABA、SA和YE均促进CHI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上升,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三叶崖爬藤黄酮合成。
    28  基于特征图谱-网络药理学-多指标定量的辣木叶调血脂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
    宋亚南,王云,张村,杨洪军
    2024, 55(5):1686-169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26
    [摘要](395) [HTML](0) [PDF 2.07 M](1230)
    摘要:
    目的 基于辣木Moringa oleifera叶的特征图谱并结合网络药理学,筛选辣木叶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建立其定量分析方法,为辣木叶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辣木叶的特征图谱,条件如下:Phenomenex Luna C18(2) 100A色谱柱(250 mm×4.6 mm,5 µm),流动相乙腈(A)-0.5%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35 ℃,进样量5 µL。应用化学计量学方法筛选不同产地的辣木叶差异标志物,基于网络药理学获取辣木叶特征成分的关键靶点及关键通路,绘制出“特征成分-关键靶点-关键通路”网络,以预测辣木叶的调血脂Q-Marker。再以15批辣木叶药材为研究对象,对质量标志物进行含量测定。以五原则为核心确定出最终的Q-Marker。结果 建立了15批辣木叶药材的特征图谱,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Q-TOF-MS/MS)确认了8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出其中6个色谱峰,分别为新绿原酸、L-色氨酸、隐绿原酸、维采宁-2、异槲皮素、紫云英苷;经化学计量学分析,初步确认新绿原酸、L-色氨酸、隐绿原酸、异槲皮素、维采宁-2为不同产地的差异性标志物。经网络药理学确认新绿原酸、L-色氨酸、隐绿原酸、异槲皮素、维采宁-2为活性成分,可作用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等5个核心靶点,影响3条关键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产生免疫球蛋白A(IgA)的肠道免疫网络、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 3 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调血脂作用。结合“五原则”初步预测新绿原酸、L-色氨酸、隐绿原酸、异槲皮素、维采宁-2为辣木叶调血脂的潜在的Q-Marker,质量分数分别为5.81、1.91、2.23、6.59、0.94 mg/g。结论 建立的质量评价方法准确可靠,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药理学所筛选出的质量标志物可为辣木叶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29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抹茶质量
    冉清连,伍庆
    2024, 55(5):1699-170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27
    [摘要](319) [HTML](0) [PDF 1.75 M](801)
    摘要: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抹茶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抹茶的质量,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B)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278 nm,柱温35 ℃,进样量10 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国家药典委员会2004版)软件建立27批不同产地抹茶的HPLC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和Origin 2023b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通过对照品对比指认化学成分并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27批抹茶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出23个共有峰,分别指认出,峰4是没食子酸,峰6是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峰8是儿茶素,峰9是咖啡碱,峰12是表儿茶素,峰13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峰14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GCG),峰16是芦丁,峰17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峰21是槲皮素,峰22是山柰酚,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983~1.000。聚类分析将27批抹茶分为4类。主成分分析得出江口和瓮安产地的抹茶质量较好;经PLS-DA分析筛选出了咖啡碱、EGCG、儿茶素、山柰酚、GCG、没食子酸等8个差异成分。样品中没食子酸、EGC、儿茶素、咖啡碱、表儿茶素、EGCG、GCG、芦丁、ECG、槲皮素、山柰酚11种成分含量分别为0.10~0.85、8.27~4.36、4.21~3.84、42.23~72.37、10.41~16.49、48.52~72.89、0.12~0.73、0.53~1.76、21.43~28.60、0.01~0.04、0.03~0.38 mg/g。结论 建立的抹茶HPLC指纹图谱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咖啡碱、EGCG、儿茶素、山柰酚、GCG、没食子酸可以作为抹茶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
    30  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对比研究曲花紫堇及同属药材
    李惠敏,李凤超,高必兴,郭佳晨,张艺,蒋桂华,尹显梅
    2024, 55(5):1709-171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28
    [摘要](432) [HTML](0) [PDF 1.21 M](909)
    摘要:
    目的 建立曲花紫堇Corydalis curviflora的HPLC指纹图谱,并通过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对紫堇属其他14种药材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HPLC-DAD指纹图谱条件:Agilent ZORBAX Extend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89 nm;柱温30 ℃。结合聚类分析(combine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区分与其极易混淆的暗绿紫堇。结果 首次建立了曲花紫堇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853~0.996,标定18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出新绿原酸、绿原酸、原阿片碱、紫堇灵、乙酰紫堇灵、芦丁、紫云英苷、烟花苷、槲皮素、山柰酚10个共有峰;14种同属药材与曲花紫堇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078~0.686。通过化学模式识别可区分曲花紫堇和暗绿紫堇,二者有6个差异性标志物。结论 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合理、准确,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有效地鉴别曲花紫堇及同属药材,寻找不同紫堇质量差异成分,为紫堇属不同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31  天然产物中生物碱类成分调血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周昶,黄蓉,蔡园,杨乐怡,董世芬,姜艳艳
    2024, 55(5):1717-17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29
    [摘要](475) [HTML](0) [PDF 1.71 M](1178)
    摘要: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脏病、脑中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诱因。天然产物中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显著的调血脂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肝脏胆固醇摄取、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转化、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促进脂肪酸氧化、抑制脂肪生成、促进脂肪水解、调节胆汁酸代谢、调节肠道菌群、抗脂质过氧化、减轻胰岛素抵抗等。通过查阅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作用基因靶点和作用通路层面,对天然产物中生物碱类化合物调血脂作用机制综述。为生物碱类成分及含有生物碱类成分的中药或天然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2  中药制造全过程的品质传递控制与一致性评价研究进展
    关欢欢,白雷,袁冬平,陈盼,张志同,谢辉,陈军,陆兔林,严国俊
    2024, 55(5):1728-173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30
    [摘要](366) [HTML](0) [PDF 1.72 M](1429)
    摘要:
    中药品质的一致性是保障临床疗效一致性的关键,也是保证中药安全性、可控性的前提和基础。中药制剂的品质形成过程非常复杂,涉及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多个传递环节。将中药的高品质属性顺利传递到临床,关键在于建立中药制造各环节产品的品质一致性整体评价体系,并结合评价技术进行中药制造全过程品质传递控制。现有的中药品质一致性评价体系多以化学品质评价为主,不能全面表征中药品质,目前对于中药制造过程的控制手段也主要依靠对中间体或终端产品的离线检测,难以及时、有效地获取中药制造过程的变化。因此,以中药临床价值为导向,对中药制造全过程的品质传递控制与一致性评价研究进行综述,为保证中药产品的高品质属性与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33  “伤科要药”三七在骨伤与创伤中的研究进展
    刘永姝,李新,韩梁,韩彦琪,许浚,张洪兵,赵专友,张铁军
    2024, 55(5):1738-175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31
    [摘要](390) [HTML](0) [PDF 1.85 M](1729)
    摘要:
    三七是临床伤科疾病的常用中药,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效,历代中医古籍对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论述大同小异,现代研究发现三七具有活血、止血、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类。伤科疾病是指人体因跌打坠堕、扭伤劳损、碰撞闪挫等原因而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气血等损伤,主要包括挫伤、创伤、软组织损伤、骨折及内伤等临床常见疾病。通过整理历代本草和现代文献中关于三七“伤科要药”功效的相关记载,对其在骨损伤修复、活血化瘀、止血、抗炎镇痛、伤口愈合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归纳梳理,为其深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34  中药苦味成分的发现策略与方法研究进展
    刘惠,宋娇,林俊芝,苏娟,柯秀梅,仇敏,杨明,张定堃
    2024, 55(5):1751-17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32
    [摘要](734) [HTML](0) [PDF 1.72 M](1540)
    摘要:
    苦味成分不仅是中药主要的呈味物质,也是重要的药效物质。但由于中药苦味成分的多样性与结构相似性,苦味成分的靶向分离与示踪难度大,单一苦味成分与中药整体呈味特征有偏差,使很多中药苦味成分仍有待深入解析。通过对传统的逐级分离与分析方法进行总结,介绍了推测苦味来源、定位苦味部位、鉴定苦味成分、验证苦味成分等研究方法;梳理了基于本草学知识、基于苦味成分结构相似性、基于苦味受体结合等苦味成分发现策略及数据挖掘、计算机辅助、生物靶向定位等新技术;提出了谱-味关联分析等苦味成分发现新思路,为更加快速、精准地发现中药苦味成分,推动中药苦味成分解析进程。
    35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诊断的现状与进展
    吕东霞,张帆,秦佳琪,张慧雨,贺震,魏玉辉
    2024, 55(5):1761-17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33
    [摘要](565) [HTML](0) [PDF 1.49 M](943)
    摘要:
    随着中草药的广泛应用,有关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erb-induced liver injury,HILI)的病例报道显著增加,然而中药及其代谢产物成分繁杂,其所诱导肝损伤的物质基础及机制也较为复杂,导致HILI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目前临床诊断HILI主要依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价法、整合证据链法、结构化专家观点程序法及中医诊断等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早期诊断对于HILI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而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是最有潜力的方向,目前处于研发阶段。为此,在论述HILI的常见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对HILI的临床诊断方法的现状及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HILI的诊疗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36  靶向线粒体质量控制防治骨质疏松症及其中药的治疗进展
    谢芋涛,王想福,叶丙霖,陈伟国,赵恒,张万乾,杨焕莹,杨建霞,陶瑜晶,任毅
    2024, 55(5):1770-177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5.034
    [摘要](383) [HTML](0) [PDF 1.01 M](1012)
    摘要: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特征是单位体积骨量的下降,增加患者的骨折风险,极大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负担。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能量核心,涉及众多关键的生物过程,其功能出现异常会导致细胞功能不正常,进而诱发各种疾病。近期的研究揭示,线粒体质量控制(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MQC)的失衡,包括线粒体氧化应激、动力学、自噬和生物生成异常等,在骨质疏松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综述MQC在OP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靶向MQC进行OP治疗的中药(包括单体化合物和复方),以期为OP治疗新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