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55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
    2024, 55(3):0-0.
    [摘要](132) [HTML](0) [PDF 5.25 M](882)
    摘要:
    2  目录
    2024, 55(3):0-0.
    [摘要](129) [HTML](0) [PDF 665.75 K](957)
    摘要:
    3  大苞藤黄叶化学成分研究
    梅贵,陆正阳,谷英姿,石可,熊慧,陈玉,杨光忠
    2024, 55(3):697-70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01
    [摘要](625) [HTML](0) [PDF 1023.10 K](998)
    摘要:
    目的 研究大苞藤黄Garcinia bracteata叶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HR-ESI-MS以及量子化学计算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CCK-8方法,评价了所有化合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 从大苞藤黄叶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5-三羟基-5,6,7,8-四氢(口山)酮(1)、1,3-二羟基-5-羰基-5,6,7,8-四氢(口山)酮(2)、1,3,5,6-四羟基-8-异戊烯基缩酚酸环醚(3)、松脂醇(4)、对羟基苯丙烯酸(5)、3-甲氧基-4,4',5-三羟基联苯(6)、(2S)-2,9-巨豆二羟基-6-烯-1-酮(7)、(2R)-2,9-巨豆二羟基-6-烯-1-酮(8)、(5Z)-9-羟基-1,5-巨豆二烯-2-酮(9)、2-氧代-a-紫罗兰醇(10)、黑麦草内酯(11)、gardeterpenone A(12)。结论 化合物12为新的(口山)酮类化合物,化合物3为新的缩酚酸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大苞藤黄甲素、大苞藤黄乙素和大苞藤黄丙素(garbractinones A−C);化合物710为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112为单萜类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大苞藤黄叶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50 mmol/L)对A549细胞没有表现明显的抗增殖活性,其抑制率小于50%。
    4  骆驼蓬子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
    刘永建,刘浩,李华爽,杨宇萍,刘永刚
    2024, 55(3):705-7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02
    [摘要](571) [HTML](0) [PDF 906.41 K](1177)
    摘要:
    目的 研究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子醇提液酸溶碱沉后总生物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NMR及合成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以CCK-8法测定部分化合物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骆驼蓬子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1-甲基-2-甲氧甲基-7-甲氧基-9H-吡啶并[3,4-b]吲哚-2-盐酸盐(1)、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2)、鸭嘴花酮碱(3)、鸭嘴花碱(4)、harmalanine(5)、去氢骆驼蓬碱(6)、哈尔满(7)、哈尔酚(8)、norharmane(9)、骆驼蓬碱(10)、四氢骆驼蓬碱(11)、骆驼蓬酚(12)。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化合物5的24 h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36.41±1.91)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氮杂缩醛去氢骆驼蓬碱A,化合物2为骆驼蓬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而较强共轭系统的化合物5具有潜在的抗癌活性。
    5  大苞鞘石斛酚类化学成分研究
    李汉芬,秦诗慧,周泽琴,杨柳,胡江苗
    2024, 55(3):711-71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03
    [摘要](476) [HTML](0) [PDF 897.34 K](1145)
    摘要:
    目的 研究大苞鞘石斛Dendrobium wardianum茎中的酚类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NMR、13C-NMR、X射线单晶衍射、质谱等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大苞鞘石斛茎中共分离得到31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3,3′,5′-三甲氧基联苄(1)、denbinobine(2)、柚皮素(3)、3,3′-二羟基-5,5′-二甲氧基联苄(4)、3,4ʹ-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5)、5,7-二羟基色原酮(6)、dihydrotricin(7)、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9,10-二氢菲(8)、1,4,7-三羟基-5-甲氧基芴酮(9)、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10)、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11)、(+)-丁香脂(12)、(+)-杜仲树脂酚(13)、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14)、丁香酸(15)、二氢松柏醇(16)、苜蓿素(17)、3,5,4′-三羟基-3′-甲氧基联苄(18)、threo-7-O-ethyl-9-O-(4-hydroxyphenyl)propionyl-guaiacylglycerol(19)、balanophonin(20)、ω-hydroxypropioguaiacone(21)、对羟基苯甲醛(22)、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 propan-1-one(23)、(−)-铁皮石斛素B(24)、(+)-铁皮石斛素B(25)、dendrowillol A(26)、香草醛(27)、dihydro-p-cinnamic acid(28)、p-hydroxyphenethyl trans-ferulate(29)、对羟基苯甲酸(30)、对羟基肉桂酸(31)。结论 首次获得了铁皮石斛素B的单晶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发现该化合物为一对外消旋体,其绝对构型分别为2S, 3S和2R, 3R,并对铁皮石斛素B进行了手性拆分。化合物2025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141924262931均为首次从大苞鞘石斛中分离得到。
    6  扁刺峨眉蔷薇化学成分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付茂,杜彩霞,陈俊磊,倪铭,李欢阳,苑春茂,杨珏,黄烈军,顾玮
    2024, 55(3):720-72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04
    [摘要](333) [HTML](0) [PDF 1020.06 K](998)
    摘要:
    目的 对扁刺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 f. pteracantha全株的化学成分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将扁刺峨眉蔷薇样品进行干燥、粉碎,采用溶剂提取法、MCI HP20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RP-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1D-NMR、MS等多种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B16F10细胞建立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评价模型,利用多巴氧化法评价化合物对B16F10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扁刺峨眉蔷薇75%甲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野鸦椿酸(1)、negundonorin A(2)、覆盆子酸(3)、刺梨苷(4)、野蔷薇苷(5)、2α,3α-dihydroxy-19-oxo-18,19-seco-urs-11,13(18)-dien-28-oic acid(6)、胡萝卜苷(7)、小麦黄素(8)、8-甲氧羰基儿茶素(9)、柚皮素(10)、槲皮素(11)、3,3-O-二甲基鞣花酸(12)、1-hydroxy-2,6-bis-epi-pinoresinol(13)、东莨菪素(14)、3-吲哚甲醛(15)、短叶苏木酚酸甲酯(16)、3,4,5-trimethoxyphenyl-(6′-O-galloyl)-O-β-D-glucopyranoside(17)、没食子酸甲酯(18)、原儿茶酸(19)、β-羟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20)、异香草酸(21)。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浓度40 μmol/L时,化合物13513141621有显著酪氨酸酶抑制活性(P<0.05、0.01),且抑制作用高于阳性药曲酸。在浓度20 μmol/L时,化合物1351421具有显著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P<0.05、0.001)。结论 2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扁刺峨眉蔷薇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612151720为首次从蔷薇属中分离得到;多数化合物都具有显著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且活性高于阳性药曲酸。扁刺峨眉蔷薇资源在用于美白功效日用品的开发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力。
    7  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的肾康注射液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鉴定及代谢途径分析
    杨彦涛,李卓伦,周霖,康建,程旭,孙志
    2024, 55(3):730-7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05
    [摘要](577) [HTML](0) [PDF 2.05 M](960)
    摘要:
    目的 采用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鉴定肾康注射液(Shenkang Injection,SKI)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并提出可能的代谢途径。方法 SD大鼠经尾iv SKI后,收集其血浆、尿液和粪便样本。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Waters BEH C18柱进行色谱分离;使用Q Exactive HRMS和加热电喷雾离子源(HESI)进行正、负离子模式下的质谱扫描分析。根据“提取-化合物筛选-鉴定-验证”的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鉴定策略对质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在大鼠血浆、尿液和粪便中共鉴定出121种外源化合物,包括29种原型化合物和92种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主要经历的生物转化有羟基化、还原和去饱和等I相代谢反应,以及甲基化、乙酰化、磺酸化、葡萄糖醛酸化、甘氨酸结合、半胱氨酸结合和牛磺酸结合等II相代谢反应。结论 为SKI的体内药理学和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所提出的鉴定策略为中药的体内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了一种系统、全面、可靠的方法。
    8  厚朴挥发油纳米乳凝胶的制备及其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药效评价
    张倩,刘芳,张芮苑,邓鸿丹,杨璐萍,任虹
    2024, 55(3):746-75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06
    [摘要](475) [HTML](0) [PDF 2.29 M](967)
    摘要:
    目的 制备厚朴Magnoliae Officinalis Cortex(MOC)挥发油纳米乳凝胶(MOC volatile oil nanogel,MNG),评价其结肠靶向释放性能,并考察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自乳化法制备厚朴挥发油纳米乳(MOC volatile oil nanoemulsion,MN),并对其形貌、粒径、电位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以成胶时间为指标优选透明质酸和海藻酸钠的质量浓度,将最优比的透明质酸和海藻酸钠溶于MN中形成MNG,对得到的MNG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评价其结肠靶向和对DSS诱导的UC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 所制得的MN外观澄清、透明、微泛蓝光,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呈球形,平均粒径为(61.56±1.67)nm,ζ电位为(−21.37±0.45)mV,包封率为(85.25±0.50)%;在最佳MN配方的基础上,以海藻酸钠和透明质酸质量浓度分别为30 mg/mL和40 mg/mL作为凝胶基质,制得最佳MNG;药效学实验证明MNG对UC小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结论 成功制备MNG,提高厚朴挥发油稳定性的同时,使其具有结肠靶向释放能力。
    9  基于匹配频数统计矩法的六味地黄浓缩丸谱量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
    王玉钗,刘湘,田丽,李文姣,谯茹,张伟龙,潘雪,唐昱,贺福元
    2024, 55(3):757-76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07
    [摘要](419) [HTML](0) [PDF 2.84 M](845)
    摘要:
    目的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划分、整合六味地黄浓缩丸(Liuwei Dihuang Concentrated Pills,LDCP)指纹图谱,将其表征为物质单元并进行谱量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方法 采用匹配频数统计矩法划分、整合与表征50批LDCP指纹图谱物质单元,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将各物质单元总峰面积与出膏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谱量学方程,进行谱量学研究。结果 50批LDCP的UPLC指纹图谱被划分为35个物质单元(A1~A35),经多元线性回归得到35个物质单元(A1~A35)总峰面积与出膏率的谱量学方程:PT=23.390+0.041 06 A1-9.100×10−3 A2+0.014 68 A3+0.027 98 A4-0.033 61 A5-0.042 25 A6-6.608×10−3 A7-0.025 90 A8-0.145 60 A9+0.165 00 A10-0.027 50 A11+3.408×10−3 A12-0.021 03 A13-1.070×10−3 A14+2.833×10−5 A15-8.774×10−3 A16+0.018 52 A17-1.882 9×10−3 A18+0.023 61 A19+8.566×10−3 A20+0.013 94 A21-5.894×10−3 A22-0.012 27 A23-0.014 91 A24+1.792×10−3 A25-1.571×10−4 A26-3.942×10−3 A27-0.054 80 A28+0.083 15 A29+0.119 30 A30-0.060 71 A31-0.083 42 A32+0.014 96 A33-2.989×10−3 A34+0.063 17 A35r=0.915)。结论 该方法能以较高准确度划分、整合并表征LDCP指纹图谱物质单元,且保留原指纹图谱整的总量统计矩特性,其谱量学方程能较好的预测LDCP的出膏率与平均出膏率,可为LDCP的质量控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10  熊胆粉不同极性部位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王晨曦,杨敏,梁红宝,姚景春,张贵民,冯帅,李峰
    2024, 55(3):770-779.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08
    [摘要](427) [HTML](0) [PDF 1.84 M](1173)
    摘要:
    目的 建立熊胆Fel Ursi粉不同极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不同提取部位化学成分之间的差异,为全面评价熊胆粉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将熊胆粉分别用醋酸乙酯、三氯甲烷、丙酮、无水乙醇、乙腈依次提取,浓缩干燥,用甲醇溶解,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采用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0批熊胆粉醋酸乙酯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6个共有峰,三氯甲烷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8个共有峰,丙酮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8个共有峰,乙腈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10个共有峰,乙醇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16个共有峰,5种溶剂提取物均指认了4个共有指纹峰(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发现相同产地的熊胆粉,受不同厂家加工方法不同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质量差异。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发现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乙醇部位10号峰、乙腈部位1、2号峰可能是熊胆粉质量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论 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可以反映熊胆粉的化学成分分布,为熊胆粉的整体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并为熊胆粉谱效关系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11  不同祖师麻提取物对后交联凝胶贴膏基质的性能影响
    万玲娟,付文芮,曾庆祥,魏舒畅,冯晓莉,刘晓霞,侯昕阳
    2024, 55(3):780-78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09
    [摘要](486) [HTML](0) [PDF 1.47 M](1049)
    摘要:
    目的 以祖师麻Daphnes Giraldii Cortex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渗漉流浸膏为药物模型,研究其对后交联凝胶基质黏弹性及释药性的影响。方法 结合黏附力测试、流变学指标、体外释放度试验及相关性分析,考察不同祖师麻提取物出膏率、软化点及pH值对后交联凝胶基质成型过程中关键流变学参数及贴膏释药性的影响。结果 当乙醇体积分数在75%~95%时,祖师麻提取物出膏率及pH值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软化点则相反。出膏率主要通过影响基质的复合模量(G*)及屈服应力(τ)值来影响贴膏内聚力及抗剪切能力,软化点和pH值主要通过影响基质G*τ、弹性模量(G′)、G值来影响贴膏的结构稳定性、抗剪切性、初黏力及剥离强度。体外释药结果显示,祖师麻甲素10 h内的累积释药率随提取物醇提体积分数的升高而增大,但提取物3个理化性质对释药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 不同祖师麻提取物对后交联基质的性能影响总体差异不大,通过检测基质相关的流变学指标可以有目的地对基质配方进行相应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贴膏的成型质量和后交联基质的普遍适用性。
    12  基于AHP-CRITIC混合加权法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羌芩颗粒成型工艺及其物理指纹图谱研究
    丁涵,徐忠坤,王振中,肖伟
    2024, 55(3):787-79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10
    [摘要](480) [HTML](0) [PDF 1.86 M](985)
    摘要:
    目的 优化羌芩颗粒的干法制粒成型工艺,并对颗粒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以颗粒成型率、吸湿率(H)、溶化率和休止角(α)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结合AHP-CRITIC混合加权法建立干法制粒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PPs)和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的数学模型,通过该模型构建干法制粒的设计空间,并进行蒙特卡洛验证。采用单形格子设计对满足制粒工艺的甘露醇、麦芽糊精、糊精进行辅料配比筛选,确定最佳辅料配比并进行验证。采用粉体学评价方法对羌芩颗粒各项物理质量属性指标进行综合表征,建立由松装密度(Da)、振实密度(Dc)、α、豪斯纳比(IH)、H、含水量(HR)、颗粒间孔隙率(Ie)、卡尔指数(IC)、比表面积(SSA)、粒径<50 µm百分比(Pf)、分布宽度(span)、分布范围(width)、均匀性(HG)共13个二级物理质量指标构成的颗粒物理指纹图谱,评价不同批次间颗粒质量的一致性。结果 羌芩颗粒干法制粒CPPs的设计空间为送料频率37~45 Hz,滚轮频率8.0~11.8 Hz,滚轮压力40~50 kg/cm2。最佳辅料配比为甘露醇86%,糊精14%。15批样品物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5。结论 优选后的羌芩颗粒干法制粒成型工艺稳定可行,中间体物理性质质量评价科学合理,可为中药新药的开发及工业化放大生产提供参考。
    13  经典名方养胃汤基准样品U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
    熊良益,高永坚,林碧珊,梁浩明,杨敏娟,张蜀
    2024, 55(3):798-81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11
    [摘要](481) [HTML](0) [PDF 2.56 M](1059)
    摘要:
    目的 建立15批经典名方养胃汤基准样品UPLC指纹图谱及其7种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为养胃汤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UPLC法,建立15批养胃汤基准样品U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15批养胃汤基准样品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超高效液相联合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及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建立人参皂苷Rg1、Re、Rb1和橙皮苷、和厚朴酚、厚朴酚及甘草酸7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 15批养胃汤基准样品U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经与对照品比对指认出奎宁酸、腺苷、鸟苷、新绿原酸、苍术苷A、绿原酸、隐绿原酸、儿茶素、甘草苷、芹糖甘草苷、柚皮苷、橙皮苷、毛蕊花糖苷、甘草酸、6-姜辣素、川陈皮素、橘皮素、和厚朴酚、广藿香酮、厚朴酚20个色谱峰。15批养胃汤基准样品人参皂苷Rg1、Re、Rb1和橙皮苷、和厚朴酚+厚朴酚、甘草酸的质量分数均值的±30%范围分别为0.084~0.155、0.065~0.120、0.246~0.457、4.911~9.120、0.971~1.804、0.990~1.838 mg/g。结论 建立的养胃汤基准样品UPLC指纹图谱和7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养胃汤基准样品的质量评价,为其后续制剂开发和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14  补阳还五汤通过小窝蛋白1调控Shh信号通路促进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
    陈博威,欧阳银,曾繁佐,刘英飞,田丰铭,徐雅倩,易健,刘柏炎
    2024, 55(3):811-82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12
    [摘要](600) [HTML](0) [PDF 1.81 M](1186)
    摘要:
    目的 基于小窝蛋白1(caveolin-1,Cav1)/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9.25、18.50、39.00 g/kg)组和丁苯酞(54 mg/k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法复制脑缺血模型,给予药物干预21 d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评估补阳还五汤疗效。随后将雄性野生(WT)小鼠及Cav1−/−(KO)小鼠分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补阳还五汤(18.5 g/kg)组,造模前7 d予以脑内注射GFAP-EGFP腺相关病毒,采用MCAO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给予药物干预21 d。采用免疫荧光检测缺血侧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血侧皮质区Shh、平滑同源物(smootened,Smo)及神经胶质瘤关联癌基因同源物1(glioma 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 1,Gli1)的蛋白表达,qRT-PCR法检测神经分化因子acoete-scute同系物1(achaete-scute complex homolog 1,Ascl1)、神经源性分化因子1(neurogenic differentiation 1,NeuroD1)、神经源性分化因子2(neurogenic differentiation 2,NeuroD2)、神经元素1(neurogenin-1,Ngn1)、神经元素2(neurogenin-2,Ngn2)及配对盒基因2(paired box gene 2,Pax2)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各剂量组及丁苯酞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0.05、0.01),缺血侧皮质区病理损伤明显改善,NeuN表达明显上升(P<0.05、0.01)。此外,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和补阳还五汤中剂量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及NeuN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而补阳还五汤中、高剂量组及丁苯酞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与同基因型模型组比较,WT、KO补阳还五汤组小鼠缺血侧皮质区EGFP-NeuN共定位明显增加(P<0.01),Shh、Smo及Gli1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5、0.01),神经分化因子Ascl1NeuroD1NeuroD2Ngn1Ngn2Pax2表达明显上升(P<0.05、0.01)。与WT模型组及WT补阳还五汤组比较,KO模型组及KO补阳还五汤组小鼠缺血侧皮质EGFP-NeuN共定位明显下降(P<0.01),Shh、Smo及Gli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神经分化因子Ascl1NeuroD1NeuroD2Ngn1Ngn2Pax2表达明显下降(P<0.05、0.01)。结论 补阳还五汤能够促进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Cav1调控Shh信号通路,上调各神经分化因子的表达有关。
    15  仙茅苔黑酚龙胆二糖苷调控NF-κB/Nrf2通路抑制破骨细胞氧化应激及其骨吸收的研究
    李鹤鸣,刘梦琴,虞艳玮,沈燚,杜金蔓,胡思婧,徐金龙,张泉龙,秦路平,张巧艳
    2024, 55(3):822-83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13
    [摘要](559) [HTML](0) [PDF 1.99 M](1189)
    摘要:
    目的 探讨仙茅苔黑酚龙胆二糖苷(orcinol gentiobioside,OGB)对氧化应激诱导的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s)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可溶性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soluble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sRANKL)联合H2O2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氧化应激诱导的OCs模型;CCK-8法检测OCs活力;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测定OCs的数目;磷酸苯二钠法测定OCs的TRAP活性;免疫荧光法观察OCs的F-actin环结构和形态,以及p65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的核转位;ELISA法测定OCs相关的生化指标;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吸收关键蛋白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Nrf2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OGB显著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OCs的形成和分化(P<0.01),并抑制TRAP活性、F-actin环的形成及其骨吸收作用(P<0.05、0.01),下调骨吸收关键蛋白c-Fos、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TSK)、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的表达(P<0.05、0.01),降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还原型辅酶II(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4(NADPH oxidase 4,NOX4)的活性(P<0.05、0.01),增加抗氧化酶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gamma-glutamyl cysteine synthetase,γ-GCS)的活性(P<0.05、0.01),增强OCs中Nrf2的表达和核转位,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的募集、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inhibitor of NF-κB-α,IκBα)的降解,并阻止p65的磷酸化和核转位(P<0.05)。结论 OGB能够通过调控NF-κB和Nrf2通路,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OCs形成分化和骨吸收作用。
    16  基于拟靶向胆汁酸代谢组学筛选柴胡抗抑郁的活性部位
    高芳荣,王威宇,罗培琰,李静,秦雪梅,高晓霞
    2024, 55(3):832-84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14
    [摘要](530) [HTML](0) [PDF 1.60 M](1056)
    摘要:
    目的 研究柴胡Bupleuri Radix不同极性部位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干预作用和神经递质调节作用,筛选出最佳药效部位,并建立一种能够测定抑郁大鼠胆汁酸谱的方法。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盐酸文拉法辛(35 mg/kg)组、柴胡低极性部位(15 g/kg)组、柴胡中极性部位(15 g/kg)和柴胡高极性部位(15 g/kg)组,每组9只,造模28 d同时给药,动态测定大鼠的体质量变化,通过糖水偏好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行为学变化;采用UPLC-MS测定血清中色氨酸(tryptophane,Trp)、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5-羟基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acetic acid,5-HIAA)、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多巴胺(dopamine,DA)、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酪氨酸(tyrosine,Tyr)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和血清总胆红素(serum bilirubin,TBIL)含量;采用ELISA测定盲肠内容物中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水平;采用UPLC-MS/MS拟靶向代谢组学建立36种胆汁酸的拟靶向相对定量方法,测定盲肠内容物胆汁酸谱,并对组间胆汁酸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柴胡不同极性部位组和盐酸文拉法辛组均可回调CUMS引起的大鼠体质量、糖水偏爱率、直立次数、水平穿越格数异常和血清中Trp、5-HT、5-HIAA、NE、DA、Ach、GABA、Glu、Tyr水平(P<0.05、0.01、0.001),且柴胡低极性部位回调效果最好。同时柴胡低极性部位可显著回调大鼠血清γ-GT活性及血清TBIL、盲肠内容物TBA含量(P<0.05、0.01);建立了36种胆汁酸的拟靶向相对定量方法,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胆汁酸谱分析表明,柴胡低极性部位可调节盲肠内容物胆汁酸谱,通过回调其中5种差异胆汁酸(牛磺熊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牛磺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牛磺石胆酸)发挥药效作用。结论 柴胡低极性部位为抗抑郁最佳药效部位,同时能够调节胆汁酸谱的代谢紊乱,发挥肝保护作用。
    17  基于PI3K/Akt/HIF-1α通路探讨桂枝茯苓胶囊-散结镇痛胶囊-宫血宁胶囊联用抑制子宫腺肌病进展的作用机制
    王楚矗,王信,于敏敏,王哲,曹涵,师伟,刘志勇
    2024, 55(3):842-8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15
    [摘要](597) [HTML](0) [PDF 2.04 M](1090)
    摘要:
    目的 探究桂枝茯苓胶囊-散结镇痛胶囊-宫血宁胶囊联用(GSG)方案对人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衍生细胞(adenomyosis derived cells,AMDC)异常增殖的抑制作用,评价对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模型小鼠的改善效果,并探讨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提取AMDC原代细胞并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GSG对AMDC活力的影响;采用克隆形成实验、EdU增殖检测实验确定GSG对AMDC克隆形成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新生ICR小鼠滴喂他莫昔芬制备AM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复方米非司酮(3.25 mg/kg)组和GSG低、中、高剂量(0.635、1.270、2.539 g/kg)组,给药干预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子宫、肝、脾和肾的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组织中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rylated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结果 GSG能有效抑制AMDC活力和克隆形成能力,并呈剂量相关性地抑制AMDC增殖能力(P<0.001)。子宫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子宫内膜与肌层边界模糊,多处腺体深度侵入子宫肌层;GSG低剂量组边界欠清晰,有腺体侵入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减轻,数量减少;复方米非司酮组和GSG中剂量组边界较清晰,偶见腺体侵入肌层;GSG高剂量组边界清晰,少见明显腺体侵入肌层。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子宫组织p-PI3K、p-Akt和HIF-1α表达显著增加(P<0.01、0.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p-PI3K、p-Akt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0.001),复方米非司酮组和GSG中、高剂量组HIF-1α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各组肝、脾和肾形态学均未见明显改变,血清ALT活性和BUN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GSG方案在体内实验中可通过抑制PI3K/Akt/HIF-1α通路阻断AM进展,所选GSG剂量在动物体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是潜在的AM治疗方案。
    18  黄连解毒汤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肾损伤治疗作用及机制
    熊致立,王瑞,朱晓云,付彤飞,李成银,吴俊松,王林群,沈银峰,巴元明
    2024, 55(3):853-860.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16
    [摘要](645) [HTML](0) [PDF 1.66 M](1320)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连解毒汤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连解毒汤低、中、高剂量(50、100、150 mg/kg)组,每组8只。连续ig黄连解毒汤3 d,末次给药2 h后,ip脂多糖(10 mg/kg)建立急性肾损伤模型。检测血清中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苏木素-伊红(HE)和高碘酸-席夫(PAS)染色检测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表达;TUNEL染色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组织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p-PI3K和p-Akt蛋白表达。结果 黄连解毒汤明显降低急性肾损伤小鼠血清中尿素氮及肌酐水平(P<0.01、0.001),改善肾脏组织病理变化,抑制肾组织细胞凋亡,上调肾组织PI3K、Akt蛋白表达(P<0.05),下调PTEN、p-PI3K、p-Akt蛋白表达(P<0.05)。结论 黄连解毒汤通过调控PTEN/PI3K/Akt通路抑制细胞凋亡,进而缓解急性肾损伤。
    19  防己黄芪汤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及其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
    吕春明,侯婷,张宁,王冰
    2024, 55(3):861-87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17
    [摘要](361) [HTML](0) [PDF 1.93 M](853)
    摘要:
    目的 比较防己黄芪汤中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并研究防己黄芪汤及其主要入血成分粉防己碱抑制刀豆球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大鼠ig不同剂量防己黄芪汤及粉防己碱后,入血成分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并分析其药动学行为。采用MTT法和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防己黄芪汤对T淋巴细胞毒性及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2、γ-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数量。结果 防己黄芪汤在大鼠体内主要入血成分为防己诺林碱、木兰花碱、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甘草苷、黄芪甲苷、甘草次酸和粉防己碱。除防己诺林碱外,其他6个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具有剂量相关性。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和甘草次酸在体内吸收速率慢,消除速率慢,驻留时间长[平均滞留时间(MRT)>10 h、清除率(CL)<8 L/(h∙kg)];木兰花碱、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甘草苷在体内具有吸收和消除速度快、体内驻留时间短的特点[达峰时间(tmax)<1 h、MRT<5.2 h、CL>50 L/(h∙kg)]。与单一成分给药相比,防己黄芪汤中的粉防己碱的吸收程度明显增加,而消除速率明显降低。防己黄芪汤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还可降低细胞上清液中促炎因子IL-2、IL-17和IFN-γ水平(P<0.05、0.01),增加Treg的分化数量(P<0.05、0.01),防己黄芪汤主要入血成分之一粉防己碱可降低细胞上清液中IL-17水平并增加Treg分化数量(P<0.05、0.01)。结论 君药防己和黄芪的特征成分是防己黄芪汤的主要入血成分;君药防己含有的粉防己碱与防己黄芪汤中其他成分存在协同作用。防己黄芪汤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reg的增殖分化过程,使激活的免疫反应受到影响,而防己黄芪汤中的粉防己碱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20  补肺活血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气虚兼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研究
    李伟珂,杨菊,陈瑞怡,王至婉
    2024, 55(3):872-881.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18
    [摘要](548) [HTML](0) [PDF 1.53 M](943)
    摘要:
    目的 观察补肺活血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感染恢复期气虚兼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新冠感染恢复期气虚兼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试验组患者口服补肺活血胶囊,3次/d,4粒/次;对照组患者口服补肺活血胶囊安慰剂,3次/d,4粒/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疲劳评定量表(fatigue assessment instrument,FA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症状积分、T细胞亚群、D-二聚体、血常规、炎症指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FA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除舌质暗紫症状积分,轻、中、重度患者其他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T细胞CD4+、CD8+、CD4+/CD8+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中、重度组患者CD4+、CD8+、CD4+/CD8+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中、重度患者D-二聚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中、重度患者WBC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治疗后中、重度组的CRP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血沉在各组中较对照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肺活血胶囊可有效减轻新冠感染恢复期气虚兼血瘀证患者的疲劳症状、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肺部炎症、血常规指标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1  流感病毒性肺炎线粒体相关生物标志物识别及银翘败毒散潜在作用机制
    吴贞琳,吴煜佳,张悦瑶,冯文文,刘金元,徐培平
    2024, 55(3):882-894.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19
    [摘要](494) [HTML](0) [PDF 2.11 M](1055)
    摘要:
    目的 鉴定识别流感病毒性肺炎(influenza virus pneumonia,IVP)线粒体相关生物标志物及银翘败毒散(Yinqiao Anti-infective Powder,YQAIP)潜在治疗IVP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分布式梯度增强模型(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 linear model,GLM)]分析IVP小鼠的4个基因表达数据集(GSE63786、GSE37572、GSE43302和GSE97555),以识别IVP和线粒体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从TCMSP、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获取银翘败毒散化学成分。通过分子对接研究IVP相关线粒体基因与YQAIP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YQAIP低、中、高剂量(相当于生药15、30、60 g/kg)组和奥司他韦组,除对照组外,流感病毒感染小鼠,采用HE染色观察IVP小鼠病理的变化和生存情况,检测各组小鼠的肺指数、炎症因子水平、病毒载量以及线粒体关键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7个线粒体相关基因(LactbCmpk2Pnpt1Mthfd2Mrpl21Mrpl45Timm23)被鉴定为与流感病毒感染相关的生物标志物。YQAIP的1 093种生物活性成分对生物标志物LactbPnpt1Mthfd2表现出较强的结合亲和力(≤−5.0 kcal/mol)。YQAIP能有效改善IVP小鼠肺组织的炎症病理变化,延长存活时间,降低肺指数、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及病毒载量,抑制线粒体关键基因Pnpt1Mthfd2Lactb的表达。结论 7个线粒体相关基因LactbCmpk2Pnpt1Mthfd2Mrpl21Mrpl45Timm23可作为治疗IVP的潜在靶点。通过靶向线粒体基因可能是YQAIP治疗IVP的潜在作用机制之一。
    22  中药活性成分中新型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的消息传递机制神经网络虚拟筛选
    张智强,朱增文,陈俊利,绪连彩
    2024, 55(3):895-90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20
    [摘要](509) [HTML](0) [PDF 1.47 M](918)
    摘要:
    目的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的情况下,根据潜在的治疗靶点,从中药活性成分中筛选出先导化合物为药物研发、中药组方等提供理论线索。方法 构建消息传递机制神经网络(message passing neural networks,MPNN)模型,以化合物描述符SMILES码为输入,以化合物对新型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活性为输出,利用开源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结果 用优化后的模型从186味清热解毒中药所含的3 863个活性成分中筛选出101个潜在的抑制剂。其中龙胆素、桑辛素C、5-羟基-4-氧代戊酸甲酯等化合物预测活性较高,黄芩、苍耳子、昆布、芫荽、紫苏等中药含有的潜在抑制剂数量较多。结论 使用MPNN模型虚拟筛选出的抑制剂中约1/5已被其他的研究报道验证有效,证明了MPNN模型虚拟筛选结果的可靠性。此外,优化的神经网络模型微调后可用于分子其他属性的预测,在药物虚拟筛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3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对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研究热点和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邓国艳,米惠,刘红宇,欧阳林旗,肖小河
    2024, 55(3):907-9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21
    [摘要](472) [HTML](0) [PDF 2.07 M](1009)
    摘要:
    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TCMIs)致类过敏反应(anaphylatiod reactions,ARs)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其研究脉络、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Web of Science(WOS)、PubMed数据库中建库至2023年5月1日收录的TCMIs相关ARs的中、英文文献,采用VOSviewer1.6.18绘制核心作者、机构合作及关键词共现网络,运用CiteSpace 5.7.R5进行关键词聚类及突现展示。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190篇,英文文献48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波浪式上升又缓慢下降趋势;发表机构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为主,发表文献高达41篇;形成了52位核心作者及梁爱华、易艳等代表性研究团队;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以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为主;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显示研究内容侧重于TCMIs相关ARs的作用机制、模型建立、评价方法、检测指标、质量控制;关键词突现分析提示大分子物质、G蛋白偶联受体B2(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B2,MRGPRB2)、安全性评价是TCMIs相关ARs未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结论 TCMIs相关ARs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其作用机制、安全性评价展开,体现在TCMIs致ARs成分的筛选、剂量选择及相关通路、受体分析,但此方面研究尚浅,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系统挖掘,促进TCMIs相关ARs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24  远志细胞色素P450家族PtCYP72A546克隆、亚细胞定位与表达分析
    罗瑶,净易尧,胡本祥,杨冰月,姬海月,颜永刚,张岗,赵璠,彭亮
    2024, 55(3):919-92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22
    [摘要](337) [HTML](0) [PDF 1.71 M](973)
    摘要:
    目的 旨在克隆获得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基因CYP72A546的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并对其理化特性、系统进化关系、组织表达、激素与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等展开分析。方法 基于远志全长转录组文库筛选并克隆远志细胞色素P450家族基因PtCYP72A546,通过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分析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理化性质、结构域等分子特征;利用MEGA11分析进化关系,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不同组织、激素及非生物胁迫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从远志中成功克隆得到远志细胞色素P450家族基因PtCYP72A546,其ORF序列全长共计1 560 bp,编码519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9 770,系疏水性稳定蛋白,含有1个保守结构域,不具有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和无规卷曲,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PtCYP72A546-GFP融合蛋白定位于内质网。qPCR结果显示,远志根中CYP72A546表达量显著高于茎和叶片;200 μmol/L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200 μmol/L壳聚糖(chitosan,CHT)处理下,CYP72A546均于12 h达峰值,分别为空白对照的7.45倍和5.49倍;在非生物(干旱、盐)胁迫处理下,CYP72A546的表达均先受抑制(6 h),再上调后缓慢下降。结论 通过对远志CYP72A546基因的克隆、鉴定与分析,为深入研究其在远志三萜皂苷合成途径的功能奠定基础。
    25  南方红豆杉转录组SSR位点分析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蒋路园,吴文丽,张恺恺,张林凤,邵芬娟,陈段芬,邱德有,杨艳芳
    2024, 55(3):928-93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23
    [摘要](402) [HTML](0) [PDF 1.35 M](953)
    摘要:
    目的 基于赤霉素(gibberellin A3,GA3)处理下的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转录组数据鉴定和分析SSR位点,开发可用于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SR标记。方法 使用MISA软件对南方红豆杉转录组数据进行SSR分析,搜索SSR位点。可搜索单核苷酸、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四核苷酸、五核苷酸和六核苷酸,最小重复数分别设置为10、6、5、5、5、5次。采用Primer 3(2.3.5版,默认参数)进行SSR引物设计。通过毛细管荧光电泳检测,最终选定多态性好,扩增成功率高的SSR引物用于后续数据分析;通过MEGA进行UPGMA聚类分析,构建聚类树。结果 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02 361条Unigene,采用MISA软件搜索出12 008个SSR位点,分布在10 894条Unigenes上,发生频率为5.38%,平均距离为1/7.64 kb。单核苷酸重复类型最丰富,占总SSR位点的51.74%,其次为三核苷酸(20.92%)和二核苷酸重复类型(20.88%)。A/T、AG/CT是优势重复基序,分别占总SSR重复类型的49.60%和10.93%。随机抽选96对SSR引物,以4个地区12份南方红豆杉种质进行引物有效性和多态性验证,筛选出13对具多态性的SSR引物,多态性引物比率为13.54%。13对引物在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扩增效率高达100%,但在曼地亚红豆杉Taxus × media扩增效率仅为23.08%。聚类分析表明太行山地区南方红豆杉聚为一类,浙江、福建和湖南等南方来源的南方红豆杉聚为一类,后三者彼此之间遗传距离更近。结论 南方红豆杉转录组测序产生的Unigene信息可以用来开发SSR分子标记,开发的13个标记将有助于南方红豆杉物种遗传多样性、分子育种、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26  艾纳香特选种质组培特性及克隆后代L-龙脑含量比较研究
    谌婉赟,黄梅,于福来,罗雪婷,杨跃生,黎行飞,陈振夏,黎玉兰,庞玉新,陈晓鹭,刘育辰
    2024, 55(3):937-946.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24
    [摘要](417) [HTML](0) [PDF 1.79 M](931)
    摘要:
    目的 建立高效的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特选种苗克隆技术体系并获得高质量的候选种质。方法 特选了通过初筛的3种L-龙脑不同含量(低、中、高)的种质母株,优化组培培养基配方,再比较母株和克隆苗中L-龙脑的含量。结果 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GC-MS分析证实,克隆苗中L-龙脑的含量与母株呈一致趋势。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一种保持遗传稳定性的高效组织培养技术。添加适量的胺鲜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可显著提高再生苗的生根效率。研究还表明,所选艾纳香种质(H)中的高L-龙脑含量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并且高L-龙脑的特性保留在克隆苗的后代中。为艾纳香无性繁殖选育优良种苗提供了宝贵的优质候选种质,具有较好推广前景。
    27  基于UPLC多指标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的不同种质金银花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王淑,张翠翠,郭凤丹,孙新茹,李圣波,林慧彬,管仁伟
    2024, 55(3):947-95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25
    [摘要](586) [HTML](0) [PDF 2.17 M](871)
    摘要:
    目的 建立金银花药材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并对有效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马钱苷、当药苷、断氧化马钱子苷、芦丁、木犀草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含量进行测定,为不同种质金银花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Thermo AccucoreTM C18色谱柱(100 mm×4.6 mm,2.6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体积流量为0.3 mL/min,梯度洗脱,分段检测波长324 nm(0~13.5 min)、238 nm(13.5~18 min)、354 nm(18~27 min)、324 nm(27~40 min),柱温30 ℃,进样量2 μL;通过对照品比对,对共有峰进行鉴定,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软件构建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比较不同种质金银花药材的质量差异;并对不同种质金银花药材12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建立10种不同种质金银花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11个,并指认了9个化学成分,分别为新绿原酸(1号峰)、绿原酸(2号峰)、隐绿原酸(3号峰)、马钱苷(4号峰)、断氧化马钱子苷(5号峰)、木犀草苷(7号峰)、异绿原酸B(8号峰)、异绿原酸A(9号峰)、异绿原酸C(11号峰);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10种金银花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723~0.996,除S23的相似度为0.723以外,其余金银花相似度均大于0.91;运用PCA和OPLS-DA将6批金银花明显区分,OPLS-DA筛选出4个差异性标志物,根据VIP值排序,分别为断氧化马钱子苷>新绿原酸>马钱苷>隐绿原酸;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种质金银花的各发育期成分含量变化不同。结论 通过金银花UPLC指纹图谱与多成分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相结合,可有效评价不同种质金银花药材的质量差异性,为不同种质金银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8  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和多成分定量不同产地甘松的质量评价
    王姿杨,邢耀莹,付文芮,王露,邓小斌,庞哲,崔治家,邵晶
    2024, 55(3):956-96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26
    [摘要](534) [HTML](0) [PDF 1.96 M](1019)
    摘要: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探究不同产地甘松化学成分差异,评价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甘松药材的质量。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甘肃、青海、四川16批次甘松的指纹图谱,并对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模式识别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16批次甘松HPLC指纹图谱共匹配到60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出绿原酸、丁香酸、蒙花苷、甘松新酮、马兜铃酮5个色谱峰,指纹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943~0.999。16批次甘松样品中绿原酸、丁香酸、蒙花苷、甘松新酮、马兜铃酮含量测定变化范围分别为1.046 5~4.975 3、0.028 4~0.108 7、0.016 7~0.157 4、7.442 1~37.869 1、0.673 7~4.306 5 mg/g,5种成分在不同产地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HCA将16批次甘松分为3类;PCA得不同批次甘松质量差异较大;经OPLS-DA筛选出了绿原酸、丁香酸、甘松新酮、马兜铃酮等31个差异成分。指纹图谱综合评价结果表明S4、S7、S10甘松样本质量较好。结论 确定了绿原酸、丁香酸、甘松新酮、马兜铃酮4种指标成分作为评价甘松质量差异的潜在标志性成分,建立的甘松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可为甘松药材的质量控制、综合评价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29  代谢组学前沿技术进展及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
    刘慧敏,张悦,王佳艺,聂嘉璇,宋丽丽,李遇伯
    2024, 55(3):969-977.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27
    [摘要](777) [HTML](0) [PDF 1.60 M](1464)
    摘要: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具有多靶点调节作用,导致其产生的药效和毒性的机制较为复杂,而科学地阐释中药药效和毒性机制是解决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代谢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系统性等特点,在阐明中药药效和毒性作用机制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对代谢组学前沿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介绍了原位质谱、质谱成像、代谢流、单细胞代谢组学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列举了不同技术在中药安全性、中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中药炮制机制及药用植物的应用实例,并对各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总结,为代谢组学前沿技术未来的应用策略提供依据。
    30  党参属种质资源多样性及可药用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王红燕,陈垣,郭凤霞,梁伟,董鹏斌,程嘉丽
    2024, 55(3):978-98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28
    [摘要](689) [HTML](0) [PDF 1.72 M](1115)
    摘要:
    桔梗科党参属Codonopsis植物全球约40种,《中国药典》2020年版仅收录党参、素花党参和川党参。党参属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稀少,药材以栽培品为主。因党参需求量大,连作重茬较为普遍,种子种苗流通及全球气候变暖交融因素加速了党参种质资源性状多元化,种性混杂退化使党参根部病害加重、产量和质量降低,严重制约党参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通过文献查阅,在资源调查和田间试验基础上,对党参属植物分布、多样性、种质提纯及创新现状进行系统概述,旨在引导党参资源利用和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
    31  中药皂苷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李忆红,梁雨璐,解嘉琪,王灿,黄建梅
    2024, 55(3):989-100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29
    [摘要](766) [HTML](0) [PDF 2.66 M](1777)
    摘要:
    皂苷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中,按母核结构可分为三萜和甾体皂苷,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众多研究发现皂苷中糖基部分的组成与其药理活性密切相关,改变皂苷分子中的糖基数量和结构能改变皂苷的药理活性及其生物利用度,为开发药物提供更多的化合物资源。相较于传统的化学方法,皂苷生物转化修饰糖基部分具有选择性高、成本低、污染小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次级皂苷与皂苷元的制备。通过对皂苷脱糖基转化生成较高生物活性的次级皂苷与苷元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皂苷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32  川芎及其方剂抗偏头痛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彭涛,张慧,杨一帆,陈灼,马建福,闫咏梅
    2024, 55(3):1004-101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30
    [摘要](563) [HTML](0) [PDF 1.53 M](1333)
    摘要:
    偏头痛是一种以发作性偏侧头痛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迁延难愈,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目前西医以预防性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且存在诸多不良反应,而中医药在偏头痛的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川芎Chuanxiong Rhizoma作为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临床上疗效显著。其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收缩因子、调控五羟色胺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调节内源性物质代谢、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细胞黏附分子、核因子-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等有关,通过对川芎活性成分、药对、中药复方等抗偏头痛的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为川芎在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33  甜叶菊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鲍玉龙,柳春燕,邵太丽,韩军,王国栋
    2024, 55(3):1014-102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31
    [摘要](634) [HTML](0) [PDF 2.18 M](1734)
    摘要: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菊科植物,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氧化、抗炎、降血压、调血脂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二萜类、黄酮类、多酚类、多糖等。基于甜叶菊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从植物亲缘性和化学成分特有性、成分可测性、成分有效性及传统药性等方面对甜叶菊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初步预测甜菊苷、莱鲍迪苷A、莱鲍迪苷C、黄酮苷、绿原酸等可作为甜叶菊的主要Q-Marker,为完善甜叶菊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34  鲜竹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张贤睿,王莹,李耀磊,杭太俊,金红宇,魏锋,马双成
    2024, 55(3):1026-1033.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32
    [摘要](1173) [HTML](0) [PDF 1.55 M](1568)
    摘要:
    鲜竹沥为禾本科植物粉绿竹、净竹及同属数种植物得鲜杆经加热后自然沥出的液体,被誉为“痰家圣剂”,在汉代《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鲜竹沥有清热化痰的功效,其相关药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为保护人民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已有报道表明,鲜竹沥中含有酚酸类、氨基酸类、糖类、醇类、酮类、黄酮类等成分。现代药理学表明鲜竹沥可有效保护支气管黏膜完整,并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通过对鲜竹沥标准沿革、化学成分和功效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从化学成分的特有性、可测性及其质量标准稳定性、传递性、中医药理论关联性、药效关联性等方面对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初步预测愈创木酚、紫丁香醇、香草酸、二氢丁香酚等可作为鲜竹沥的Q-Marker,为鲜竹沥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思路。
    35  山苦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岩岩,靳子旋,冯思琪,胡国涛,徐静,赵余庆
    2024, 55(3):1034-1045.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33
    [摘要](597) [HTML](0) [PDF 1.38 M](1296)
    摘要:
    山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var. abbreviata是苦瓜的野生变种,属于药食同源物质,具有重要的食用与保健功能,常被用作保健食品和民间医药。现代药理学表明,山苦瓜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比苦瓜显著,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皂苷类、酚类、脂肪酸和丰富的微量元素与矿物质,具有抗糖尿病、抗炎、抗菌、抗癌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全面概述山苦瓜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为山苦瓜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以期获得更好的实用价值。
    36  中药鲜药发展史、鲜药理论及未来展望
    安一珂,彭孟凡,杨卉妍,东红阳,苗明三
    2024, 55(3):1046-1052.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24.03.034
    [摘要](743) [HTML](0) [PDF 916.83 K](1553)
    摘要:
    中药鲜药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神农尝百草到明代四大温病学家多用鲜药治疗温病,鲜药的发展历程一度十分顺利,但由于后期保存、运输、炮制减毒等问题,鲜药的发展逐步停滞;研究发现,鲜药对于热证、血证的疗效优于干品,旨在对鲜药的发展史、中医理论进行综述,分析中药鲜品高于干品的中医理论依据,同时对鲜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和提出建议,以期鲜药的理论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宽广。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草药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备案:津ICP备13000267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津)-非经营性-2015-0031